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DVD

主演:林璎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剧照 NO.1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剧照 NO.2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剧照 NO.3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剧照 NO.4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剧照 NO.5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剧照 NO.6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剧照 NO.13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剧照 NO.14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剧照 NO.15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剧照 NO.16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剧照 NO.17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剧照 NO.18

 剧情介绍

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林璎(Maya Ying Lin)美籍华裔建筑大师,林徽因的侄女。作品遍布美国各地,曾入选美国《生活》杂志评选的“20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与“50位美国未来的领袖”。今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为她颁发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zx.findart.com.cn  “我的作品,来源于一种使人们能够认识他们所生存环境的单纯愿望。这种环境既包括他们物质上的,也包括他们心理上的生存环境。”  1987年,美籍华裔建筑师林璎,成为耶鲁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士。毕业典礼上,她以“艺术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为题,作了一场精彩演讲。  “我们每个人都是整体意识的一部分,通过我们的作品、形象、思想、写作等等而彼此关联。我们将在这些沟通中告诉未来的一代,我们是谁、曾经做过什么,可能的话,还包括我们将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正面影响。”zx.findart.com.cn  早在21岁时,林璎就因设计越战纪念碑一夜成名。从战争到民权,从女权到种族平等,针对美国的历史性议题,她又先后创作了“民权运动纪念碑”、耶鲁“妇女之桌”,以及为纪念美洲印第安原住民创作的7件雕塑装置组合“汇流”。zx.findart.com.cn  这些声名赫赫的纪念碑都是应邀之作,“但是我愿意创作最后一座纪念碑,它集中体现了我成长时期乃至今天仍是最重要的问题:环境以及人类同环境的关系”。虚线的恶意捍战 狂徒请你杀了我2023五一国际劳动节“心连心”特别节目超级异能人最遥远的距离会饮青春逗最后的救援美式人生少年去天国方托马斯的反击潘菲洛夫28勇士决战狂沙镇秘果唯爱三大怪兽美食家绑匪赤裸与恐惧第一季缇可冬季篇处女情缘第五季十面埋伏2001暗恋·橘生淮南2021家庭时间战俘的逃亡日记南巫丹心谱决斗永不磨灭的番号铁甲战神(原声版)自然世界:沙漠狮我的杀意恋爱了浪客剑心 最终章戏精女主桃花多无可救药爱上你2002李白之御剑长安伯纳德与桃瑞丝策马狂奔披荆斩棘的滚烫夏天女友日恭喜发财2020

 长篇影评

 1 ) 林璎博士毕业演讲

My work originate from a simple desire to make people aware of their surrounding. And this can include not just the physical, but the psychological world that we live in. This desire has a time let me become involved in artwork that was much politically motivated as they are aesthetically based, creating works which focus on some sobering realities of our age. As an artist, I try to retain the integraty of a work and remain a strong and clear vision. Art is, and should be the act of an indidual, willing to say somthing new, something not quite familiar. It is that collection of singular, personal visions that transform from within the mind’s eye to the public, which is throughout time, throughout our history, come to form a definition of who we are and in a way why we are. It is a dialogue with not only our peers, but with people and times both before and beyond our time. For the each of us can be defined by the brief physical time that we as individuals exist, we have the ability to make that time extend far beyond our physical existence. We are part of the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connnected to one another through time by our works, images, thoughts and writings. We communicate to future generation what we are, what we have been, hopefully influencing for the better we will become.

 2 ) ,,,

一个比较谐趣的说法是,当我们介绍林璎(Maya Lin)时说,这是著名建筑师林徽因的侄女。但其实他国人介绍林徽因时说,这是著名建筑师林璎的姑姑。 Maya Lin在21岁时,便因设计越战纪念碑而扬名天下。盛名之下,承担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她获得了设计的第一名,这是评审委员会评定的。可是有很多人包括越战老兵并不认可她的设计,认为那是一个可耻的黑色的伤疤。 在大多数人心中,纪念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高耸的方尖碑,但Lin的设计是人们从未见过的,向水平扩展的:一个由黑色花岗岩砌成的V字型碑体,两墙相交处为最高点,高约3米,向两个方向各伸出200英尺,逐渐下降,直到消失。V字的两个方向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黑色的墙上依牺牲的日期为序,刻着58000多名在越南战争中阵亡者的名字。 按照Lin自己的解释,这个纪念碑好像是 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伤痕。 Lin受到的批评指责乃至攻击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她是亚裔,另一方面她只不过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女大学生。Lin执意要用抛光的能产生镜面效果的花岗岩,便被批评为女子气。但其实Lin的用意是,当人们看见花岗岩反射出来的自己的像时,便同战争和那些阵亡者产生了联系。 Lin坦言她对于越战的了解并不算太多,战争发生时,她还是小孩,并不怎么阅读报纸新闻,也从没参加过反战集会。所以当考虑纪念碑时,她想到的是“政治掩盖了老兵、掩盖了他们的生命、他们的为国捐躯。这座纪念碑不应当是争论是否应该进行战争的地方。” 方案受到了种种阻挠,1982年11月13日的纪念碑落成典礼上,连Maya Lin的名字都没有提到。但Lin的设计最终还是得以实现。我们惊异于她的不妥协,更惊异于她那么年轻时便有着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看Maya Lin的作品,常常觉得要哭出来又没有。 后来跟朋友从另一个角度也聊到了越南战争。 他今夏在某东南亚小国呆了两个半月考察市场。该国全国总人口不过650万,有什么好挣钱的地方呢?——不是挣当地人的钱,而是……别国投资的钱。 我听了有些恍惚,不想听下去,只好请他讲讲历史方面的问题——现如今该国依旧有越战时留下的上亿枚炸弹需要清除,间或有平民伤亡的事件,“他们,是否该感到羞愧?”

 3 ) 纯粹、坚定、柔软又极富爆发力

女性力量与理性思考合二为一时,产生出的能量雄厚又坚不可摧,她不应该每次都被介绍成林徽因的侄女,而应该只是林璎,再一次体验到了这股力量。

设计越战纪念碑时,只有21岁在读大三,而面对的挑衅、质疑的力量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初战告捷后扎下心来继续向前走,坚定地认准自己的目标。怪不得其父亲说: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强、果敢独断、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

 4 ) 观后感

被海报吸引的,观看后才发现是设计图。相比起建筑设计,意料之外发现影片中的女性主义更鲜明。被林璎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21岁因设计作品被选定作为越战纪念碑轰动了全美,作为年轻的亚裔女性设计师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可她一向坚定且目标明确。不开口时看似受惊的小白兔,可每每发言总是简短有力,清晰且坚定。

很有意思的是,也许是因为这部纪录片拍摄的时代背景,参与访问并对林璎设计给予肯定的受访者几乎都是男性。不由得联想到林璎在影片中为母校耶鲁大学设计女性建筑时,回忆说道觉得校园里的各类雕塑都是男性,时不时令她怀疑是不是误闯了一个仅有男性的世界。

瘦小的林璎穿梭在人群间,带着她坚定又温柔的“希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以及她独到的洞察力。面对反抗者当面的破口大骂,在铺天盖地的聚光灯下,她不卑不亢的回答说不同意改动,坚持自己的设计。而每当作品揭幕她被邀请发言,她却流露出娇羞的微笑,谦卑地感谢人们的认可,然后悄悄谢幕,好让观众们留下更多的思考和情感空间。

“俏也不争春,是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5 ) A Strong Clear Vision

羡慕她的设计才华和灵感,佩服她面对质疑和反对时的勇气和坚定。

以下内容来自影片:

我在这个作品里想表达出的是:战争的代价是这些人,他们应该是最先被我们记住的。

只有当你接受了这些痛苦,接受了这些死亡,你才能走出阴影、克服它们。当你读出或触摸这些名字的时候,这些痛苦会被释放出来,我真的想让人们哭出来,然后你才能把它化作自己的力量,转过身,回到光明和现实之中。如果你接受不了这种痛苦,你永远无法从中得到解脱。所以这个纪念碑是关于“诚实”的,也是它想告诉人们的。你必须诚实地接受并且承认这种苦难确实发生了,这样才能让伤口得到愈合,让精神得到宣泄。

当时我在想,拿把刀把大地剪开,把大地暴露出来,一边指向林肯纪念堂,一边指向华盛顿纪念碑,然后按时间顺序刻上名字。

这个纪念碑的构成,不是不变的纪念物,而是流动的创作。只有当我们走进去又走出来时,才能理解它。

我花了好多年才完全理解那段时间有多艰难。那段时间充满了压力,也没人能教你怎么挺过去。

这个纪念碑的设计,给了每个人自由的空间,去思考战争中的英雄精神以及牺牲。它不是为了纪念政治、战争或者任何争议,而是为了纪念那些为国奉献的人们。当一个人带着沉思的自由站在那里时,他立刻就成为了越战纪念碑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我们记忆中历史的一部分。

你一直要与标准、传统观点作斗争,我觉得某种程度上那就是艺术,你不断地逼自己前进,超越它们,而当你超越了对某种东西已知的定义之后,人们就会反对你的东西。我想那就是你要付出的代价。

英雄是无私的、不自负的、心胸广阔的人,他会因为很多的磨练而成为英雄,而他也愿意为之而战。

毕业演讲《在人类社会中对艺术的思考》:我的作品,都是基于一个简单的愿望,那就是让人们意识到他们周围的一切,而这不仅是物质上的环境,也包括了人们的心理世界。这种愿望让我在过去参与了一些艺术创作,但它们更多地是由政治驱动的,受到了贬低。这种愿望也让我创作了一些作品,聚焦于我们时代一些发人深省的事实。作为一个艺术家,我维护着自己作品的完整性,也保持着一份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艺术是,也应该是,一种个人的行为,愿意去诉说一些新颖的、不为人知的主题,正是通过那种非凡的、私人的视角,把一个人内心所见的东西公之于众。而这些创作,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上,形成了我们对于“我是谁”的定义,解释了“我们为何会这样”。这不仅是我们与同代人之间的对话,也是与历史和未来的对话。我们每一个个体也许都被短暂的人生所限,但我们仍然有能力将它延长,使之远超过生命的极限。我们都是集体意识的一部分,通过我们的作品、影像、思维和写作,而与彼此相互关联。我们对下一代诉说着,我们是谁,我们曾经是谁,并且可能的话,乐观地推断我们将会是谁。

“没有其他的方案能如此恰当地悼念我们逝去的战友们,数字只是数字,但当我们看着围墙和上面名字的时候,它持续警醒着我们自由的代价。我们对战友兄弟们的记忆,将通过你美好的设计得以永存。”

当他找到我让我设计民权纪念碑的时候,我知道我必须冷静下来,至少要找到自己的定义,如何将它用言语表达,然后才来设计它的形状。我觉得这很重要,先从概念上搞清楚这个作品要讲什么,本质是什么,再去现场勘察。因为一旦去了现场我就下意识地开始设计了。

“我们不会满足,直到有一天,公平像流水一样宣泄,正义像洪流一样滚滚而来。”

民权纪念碑中最重要的,不只是一些我们记忆的东西,一些熟悉的名字,同样重要的还有整个历史事件,当你开始铭记历史的时候。我用了时间表,历史事件的表格,把运动中人们的死亡和立法法案彼此缠绕,这些法案要么是因为一些死亡而设立,或者因为有人死了导致的游行示威而立,所以你可以看到人们行动的因果是如何改变历史的。

对水流的应用是很关键的地方,我们想要的效果是让水“转动”整个桌面,而这些文字就流动在水面之下,这样当你读着这些历史的时候,你可以触摸并改变水流的轨迹。我想要人们在心理上觉得,他们真的使这个纪念碑活过来了。

我感觉在设计越战和民权纪念碑之间,我度过了美国整整10年的历史,这些事件确实从内心无声地改变着我对自己的认识。

我一直认为建筑与雕塑的区别,就想写诗与写小说的区别。我不认为二者有谁更难,它们同样地艰难。在诗歌中最重要的是它的理念和姿态必须完美贯穿全篇,而在小说中,总的想法也必须引领全局。我想建筑设计也是一样的,挑选每一个门把,每一种材料,所有细节的选择,都要融合在一起。它们是这部“小说”的一部分。如果你能领悟到这座房子的理念,那么你就能感受到它的力量。

我一直在想,用螺旋来作为主体。在越战和民权纪念碑中,我觉得它们都有一种环形年代表的概念,既有开始也有结束的时间,每一个圆都试图涵盖一段历史,但是耶鲁只有开始而没有结束,于是我立刻想起了螺旋。它有一个源头,但是不断地向外延伸。

1969年,耶鲁大学严格限制了可以申请并入学的女性人数,不想让女性占了耶鲁男性的位置。这种限额对每个在耶鲁的女性都很艰难。所以,“数字”对她们来说非常重要。于是我要做一系列螺旋状的数字,我不大想以1969年的毕业生作为开端,那样就太短了。而是用之前所有的女毕业生人数,即使之前的耶鲁没有任何女生,所以这个螺旋应该是从一连串的0开始的。我把时间拉回到1701或1702年耶鲁建成的时候,从水流出来的地方,是一连串螺旋的0。大概过了170个0,人数开始变成个位数、两位数、三位数,最后来到了四位数。你能亲眼看到这些数字不断变宽,标志着耶鲁的女性人数不断增长。

对我来说,能帮助这么多人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也许我是作者,但我仍想保持安静。这个纪念碑是为你们而立的,是为每一个带着思考与情感来到这的人而建的。是你们赋予它以生命,我想感谢你们所有人为这个国家做出的贡献。

 6 ) 大地上一道黑色伤痕

2011年初次赴美探亲,去华盛顿观光,看到了这座不同寻常的越战纪念碑:一道黑色的花岗岩墙,从夕阳下的大地深处隆起,由中轴向东西两边呈扇形匍匐延伸,分别指向华盛顿方尖碑和林肯纪念堂。它的样式完全颠覆了我对纪念碑的固有观念,它的美学特征不是崇高、昂扬,一睹之下,弥漫胸中的是无以名状的沉重和压抑。走近观看,墙上整齐地镌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共五万七千六百六十一个,全部越战阵亡和失踪美军将士,无一遗漏。它像刻在美国肌体上的一道黑色的伤痕,提醒留连碑前的人们,有那么一段暗黑的岁月,吞噬了无数的生命!纪念碑简洁无华,表现力极强。无论你懂不懂艺术,也无论你对越战的了解有多少,站在这座纪念碑面前,你都会感到震撼,受到感染,为伟大艺术作品的巨大魅力而深深折服。

惭愧的是,由越战纪念碑才第一次知道林璎的名字。起初为林璎是位华裔而自豪,又据说她是民国名媛林徽因的侄女,仿佛更增添了几分传奇的色彩。其实,林璎就是林璎,与她所属的种族无关,与她是不是名媛的后代也无关。她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标签来证明自己,作品是她真正的名片。影片中甚至没有一句提到与林徽因的关系。这并不是说个人的成长可以不依赖于环境,片中介绍了林璎的父母,母亲是英语教授,父亲是陶瓷艺术家,加上美国的优质教育,滋养了林璎的杰出才能。但是,对艺术家来说,能做出这样一件伟大的作品,个人的天赋绝对是最重要的因素。设计越战纪念碑的时候,林璎只是耶鲁大学建筑系的一名21岁的学生,天纵英才,一举成名。

围绕越战纪念碑设计方案的争议,实际上是越战本身争议的延续。放在某国,纪念碑一定会被建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突出为国牺牲的英雄主义主题。林璎的设计方案最终被完整接受,没有附加一面星条旗或一件英雄的雕塑(由于林璎的坚持,原计划按退伍越战老兵要求放在V型碑体中间的三位越战军人的雕像,移到了侧面,不作为越战纪念碑作品的一部分而存在),传递的理念是,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为什么要打越战,越战有没有正义性?这是政治,政客有自己的理由和辩护,可以留给时间老人和历史学家去评判。艺术不是政治的婢女,无需去为政治作注脚。策动战争的是政客,而身历战场的主体,是无数的士兵,一个个拥有血肉之躯的生命。他们才是最应该被看见、被记住、被缅怀的,而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个无名无姓的冰冷的数字。表现人,大写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才是艺术和艺术家应有的旨趣。这就解释了“那个按死亡时间排序的名单”,看似简单单调,却是“整个设计的核心所在”。那么多人死亡,换来了什么?除了造成另一个国家山河破碎、尸横遍野,唤起全民同仇敌忾的民族意志,几乎是一无所有。一些越战老兵起初不能接受这个作品,是因为他们从这件作品中看到了自己和那些葬身异国他乡的战友,冲锋陷阵,流血牺牲,竟然毫无价值!真相有时冷酷得真的让人难以承受。直面死亡,直面历史性错误,需要勇气和诚实。林璎自己的解说很好地诠释了越战纪念碑这件伟大作品的普遍性意义:

设计这个作品的时候,我就知道,我问过自己,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尤其是一座20世纪的纪念碑。而我在这个作品里面想表达的是战争的代价,是这些“人”,他们应该是最先被我们记住的。所以这个作品想表达的是关于这些“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些痛苦,接受了这些死亡,你才能走出阴影,才能克服它们。当你读出这些名字或者触摸这些名字的时候,这些痛苦会被释放出来。我真的想让人们哭出来,然后你才能把它化作自己的力量,转过身,回到光明和现实之中。然而如果你接受不了这些痛苦,你永远都无法从中解脱。所以这个纪念碑,是关于“诚实”的。这也是它想要告诉人们的,你必须诚实地接受并且承认这种苦难确实发生了,这样才能让伤口得到愈合,让精神得到渲泄。

肯尼迪有句被某国人高频引用的名言:“不要问国家为我做了什么,而要问我能为国家做什么。”我一直无法理解这句话怎么会出自于一个崇尚自由的民主国家的总统之口。先有民才有国,建立国家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服务其国民吗?不问国家为我做了什么,反过来要问我能为国家做什么,岂不是国家的异化,是本末倒置,那要国家做什么!所以,政客的话不可信,它是在宣传主张,而不是在传递价值。林璎说“这个纪念碑是关于‘诚实’的”,现实世界里最缺乏诚实品质的恰恰就是那帮政客。他们冠冕堂皇、口是心非,巧舌如簧、操弄舆情,掩盖真相、以售其奸,根本无视个体生命的宝贵价值。但是,政客的鼓噪往往具有蛊惑性,尤其是搬出国家利益进行道德绑架,很容易把善良的人们裹挟进盲目牺牲的狂热之中。谎言可以蒙骗一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终究是要破产的。片中一位越战老兵的话反映了那代人真实的思想轨迹:

在1965年,人们主动入伍参加越战是因为肯尼迪总统对他们说:“不要问国家为我做了什么,而要问我能为国家做什么。”而我1969年到越南的时候,那种爱国热情已经消失了。那时参与战争的都是被征兵的人,士气非常低迷。很明显我们打不赢这场仗了,也没人愿意成为最后一个死在越南的人,一切都很糟糕。

黑色的伤痕刻在大地上,也刻在人们的心坎上,让人凭吊、思索,祈祷悲剧不再重演,祈祷岁月静好、世界和平。我觉得,真正应该跪在碑前忏悔、反思的是那些政客,是他们打着各种幌子,挑起了战争,制造了悲剧。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念碑也是一块警示牌,时时告诫世人,战争的幽灵还在徘徊。可是,至今看不到有什么驱除幽灵的“必杀神器”,这才是真正令人不安的人类共同面临的现实处境!

 短评

这个表情淡淡的女孩有种触动人心的能力.羡慕她的才华,嫉妒她的灵感.

7分钟前
  • bayer04
  • 推荐

林女士恬淡气质下透出强大、丰满的人格。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才能游于艺。我认同她对纪念碑意义的观点。纪念碑意在唤起人心中pathei-mathos的能力。诚然,纪念碑无法削减人世的苦难或抵消人性的卑贱,但即便如此,它仍能对这种苦难和卑贱给予教诲。

9分钟前
  • 长清
  • 力荐

五颗星全都给纪录片讲越战纪念碑的前半部分

10分钟前
  • 酸奶兔
  • 力荐

20出头的她,带着一个大帽子,遮住整张脸。从这个场面,就能感受到她承受到的巨大压力了。同时,也见识到她的勇气和力量。真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1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我的作品,都是基于一个简单的愿望而形成的。那就是让人们意识到他们周围的一切,这指的不仅仅是物质环境,也包括了人们的内心世界。正是这种愿望让我在过去参与了一些艺术上的创作。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一直努力维护着作品的完整性,也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份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我觉得艺术是,也应该是一种个人的行为,愿意去诉说一些新颖且不为人知的主题。正是通过这样非凡的,私人的视觉,将一个人内心所见的东西公之于众,我们才有机会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上形成我们对于“我是谁”的定义并且解释“我们为何会如此”的问题。我们每个个体也许都被短暂的人生所限,但我们仍有能力将它延长,使之远超生命的极限。我们都是集体意识里的一部分,通过我们的作品、影像、思维和写作而与彼此相互关联。我们..."

15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人物传记类纪录片的经典范例。作为纪录片,其实也就4星推荐,但为了林女士的杰出成就,破例额外加一星 。

18分钟前
  • bugz
  • 力荐

是个很有想法和很有实现自己想法的魄力的人。还说自己不会说话,很喜欢她用poetry和novel比喻sculpture和architecture。和civil war纪念碑那里用水来体现每个人都可以改变历史的流向。看完觉得这个人金句频率有点高,有点想看看她写的东西。

23分钟前
  • 砍第四
  • 力荐

第一次听说林璎,是因为令人震撼的越战纪念碑。她的设计颠覆了父权意识主导下的常规纪念碑形式——高耸、直立、巍峨、向上,选择了将建筑深埋于地下,V字形的黑色伤口在大地上绵延,大地母亲塌裂一角,仿佛向已故的亡灵张开怀抱,具有震撼人心的悲悯力量。碑体铭刻的五万多个名字与后人相逢,在这个生者与死者相聚的时空里,第一次,被记住的是人,而不是政治。但不知道的是,21岁的她当时居然面临着那么多阻挠和争议,一路走来颇为不易。林璎真的太有人格魅力了,天赋卓绝,清醒、洞察、强大、勇敢,好喜欢她啊,决定立即去读她的《雕刻大地》

28分钟前
  • 后戏
  • 力荐

I admire her.

30分钟前
  • #林黎#
  • 力荐

她的洞察力确实让人惊艳,这部纪录片也准备的抓住了这一点,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公民权利纪念碑之类的杰作也在一再阐释,但这部纪录片的观赏性依旧不敢让人恭维,倒是林璎的成就和个人魅力更让人折服。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确实震撼力十足,形状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

3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看到一半,被Maya的才华和勇气感动,一个华裔女生在万恶的美帝得到认可不容易。然后一查,是林徽因的侄女…好的打扰了

36分钟前
  • planetarium
  • 力荐

独一无二的洞察源自一个真正意义的“人”

38分钟前
  • 淡清的水桶
  • 力荐

高糊画质无损林璎魅力!!!做越战纪念碑的时候林璎才21岁,这个设计遭遇了超级多非议,所有谩骂都冲着她来,她作为设计师甚至没有被邀请参加当年的落成典礼。在听证会(?)上陈述/捍卫自己设计理念时,青涩稚嫩的她紧张到发言带着哭腔,但还是坚持己见、绝不让步。小小身躯,无穷力量!我爱她!

42分钟前
  • 小小虫
  • 力荐

“把大地切开来”这样凛冽、诗意、粗犷、直白的想法,无论是不是来自林徽因的侄女,都将奠基为一座伟大的纪念碑

47分钟前
  • Scarlett____A
  • 力荐

A blade so strong that cut through everything

52分钟前
  • WATERSEVEN
  • 力荐

美国虽然不是女权先进国家,但那么多聪明智慧的华裔还是能够在公平竞争中脱颖而出。

53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以一种纯真的力量超越种族和性别

56分钟前
  • 山鬼
  • 力荐

片子拍得很一般,但主人公本身的魅力太过强大,如此年轻却拥有如此沉静而丰富的灵魂和深邃长远的眼光,对地景空间的认知几乎有一种出于直觉本能的天赋,并充分融入艺术知识背景与社会事件属性,所完成的作品超出常人认知,因此所获阻挠也是意料之中。越战纪念碑,一道黑色的伤疤——“拿把刀把大地剪开,把大地暴露出来。”接受并直视死亡,扎根在土地里的伤才会慢慢痊愈。

5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when you accept and admit death, then you can come back to the light of day, the present.

59分钟前
  • 疤疤爸爸
  • 力荐

我很难想象一个21岁的姑娘是如何面对这些纷乱的事情的,那样的自信与气质是如何才能长出来的呢?我是好奇林徽因的样子,这样看的话,难怪冰心什么的看她不顺眼了。

1小时前
  • 烤土豆和米酒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