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圣体

HD

主演:巴托斯·比莱尼亚,亚历山德拉·康涅兹娜,伊莱扎·莱辛姆波,托马斯·兹代克,芭芭拉·库尔扎伊,赖塞科·利希塔,泽兹斯拉乌·瓦尔德金,卢卡斯·辛拉特,安娜·比尔纳西克,莉迪亚·博加茨,马尔维娜·布莱奇,博格丹·布勒斯基,朱利叶斯·克尔扎斯托夫斯基,拉多斯瓦夫·丘西亚斯,马特乌斯·茨瓦托斯,安德烈·弗朗西克,海伦娜·诺罗维茨,达里乌斯·斯塔切夫斯基,玛尔塔·瓦尔代拉,托马斯·洛索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语言:波兰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基督圣体 剧照 NO.1基督圣体 剧照 NO.2基督圣体 剧照 NO.3基督圣体 剧照 NO.4基督圣体 剧照 NO.5基督圣体 剧照 NO.6基督圣体 剧照 NO.13基督圣体 剧照 NO.14基督圣体 剧照 NO.15基督圣体 剧照 NO.16基督圣体 剧照 NO.17基督圣体 剧照 NO.18基督圣体 剧照 NO.19基督圣体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少年犯的外壳,神父的衣服,基督的内核

丹尼尔从少管所出来,该去一个小镇的木工所工作。但出于对牧师这个职业的渴望和对撒谎的无所畏惧,他谎称自己是一个牧师,并被小镇的老牧师要求接替一段时间小镇的布道工作。他开始自学,套用以前在少管所里学到的方式主持弥撒,渐渐他的活力和不拘一格赢得了社区大家的拥护。他了解到社区的人在一次意外的车祸中所受到的伤害,他在尝试治愈和调解矛盾,也希望司机可以安息。在最后的葬礼时,他的身份还是被拆穿了。他没能完成最后一次仪式,也必须回到少管所接受惩罚…

我很喜欢这个电影的一点就在于身份的矛盾,你无法用一些表象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丹尼尔从少管所出来,但他真的好适合做个牧师,不管是他对圣经的理解还是很新颖的传教方式,以及他对于这个社区所带来的治愈和力量,都发自内心的散发出了大爱和善良。更矛盾的是其他人,信教却因抽烟打孩子的吸烟母亲,因仇恨对司机的妻子写恐吓信的所谓受害者家属,永远绷着脸放不下的牧师妻子……嘴上仁义道德却做不到原谅的众人又是否真的善良?每个角色仿佛都有很多面和很多矛盾,也在此中间可以看到的最有大爱的仿佛是这个披着假神父袍子的少年犯。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又是多么值得思考的部分呢?

我太喜欢这个男演员的演技了,他的眼神透露太多,凶狠忐忑和无限的宽容都从这双蓝眼睛里流露出来。圣光从一个罪犯的身上散发出来的时候,我甚至不知该如何理解人性和善恶。画面灰蓝颜色特别波兰的感觉,冷峻犀利,也像是冷漠的上帝凝视着一切。影片的摄影还是很不错的,一些室内的光影非常美丽,也值得借鉴和学习!

这是一个特别引人深思的故事,不排斥宗教的人都该看看也该想想。我一直认为人不应该因他人的错误让自己犯错,此为圣人口中所说的报怨的方式,也许大家做不到以德报怨,那以直报怨总要好过以怨报怨。丹尼尔在那身衣服下面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去教会大家宽恕也自己学会善良,而改变他的并不是衣服,而是一种被认可被要求的感觉吧。

 2 ) 圣徒还是骗子

(文/杨时旸)

一身衣装改变一个人的身份,一个身份重塑一个人的精神,这就是《基督圣体》所讲的故事。别被这个名字骗了,这电影所讲的和人们想象中的那些宗教事务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不过是借用神父身份讲述一个年轻人脱胎换骨的过程罢了。从某个角度去看,它就是《冒牌上尉》的反转版,那部著名的《冒牌上尉》讲述了一个失魂落魄的士兵偶然捡到一件军官的军服,一点点感受到周遭态度的变化,从一个懦弱的男孩变成一个残暴的军人,而《基督圣体》则恰恰相反,它有关于一个为非作歹的男孩从少年监狱里出来,意外披上了神父的衣服,拯救自己也拯救他人的奇妙历程。

丹尼尔在服刑期间,每天都要在一位神父的带领下祈祷,神父风趣也亲切,他有些动念想去考神学院,但前科累累的他不可能被神眷顾。假释之后,他被神父安排到一个锯木厂工作,但路过一座教堂的时候,他声称自己是神父的玩笑被意外当真,赶上这教堂的神父年事已高,他真的开始代理起了神父的职责。

这类电影是最典型的“做戏”,所谓无巧不成书的阴差阳错,假戏真做。人们都知道这做戏的最终要被戳穿,在这过程中能让人们提心吊胆跟着看下去就需要把这戏做得扎实。《基督圣体》的故事步步为营,一方面向前挺进,让男主角在试探中慢慢放飞自我,建立自信,一方面向深挖掘,那个小镇历史上多人死伤的残忍车祸是多年来不能碰触的伤,而丹尼尔以闯入者的姿态,以神父的身份,以宽宥为名,竟然解决了这一切,让真相浮现,让情绪倒转,他解放了被仇恨封存的人们,也解放了被悲伤封存的人们。而与此同时,他自己也在迫近那个终将反转的结局。

这样的故事有着独特的魅力,它的根基坐落于现实之中,但它从最初就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寓言色彩。观看者都知道那身“皮”会改变一个人,但又都想看看如何改变,又能改变到怎样的程度,看人性一步步扭曲、异化、堕入深渊,也看人心一次次升华、涤荡、脱胎换骨,我们兴致勃勃地观看他们,同时也都在暗中幽幽地审问自己,如果是我们换上了那样一身衣装——纳粹的军装或者神职的长袍,我们是否会成为恶魔,我们又是否能立地成佛?到底是什么力量扭转了一切?是周遭人们的恭维、恐惧、溜须拍马让一个人最恶的部分暴露无遗吗?是所有人的尊重、崇敬与信任,感化了一颗顽石之心吗?对于改变而言,外界的引诱占多大比例,内在的驱使又是多重的砝码?那一身衣装不过就是个隐喻,隐喻着无限的权力,隐喻着重生的可能,隐喻着信任、爱和拯救,我们面对那些突然降临的无限权力时,能把持自己吗?我们遇到爱的拯救时,能伸出手让自己得救吗?又能拯救他人吗?至少《基督圣体》里的丹尼尔抓住了光的一瞬,他在监狱中似乎从未信任过那一套关于救赎的话术,但在这段恶作剧般的日子里,他却拯救了他人也拯救了自己。在他的前半生中,从未有过如此真诚面对自己和坦诚面对他人的时刻,但这交付真心的基础却建立在谎言之上。这算不算骗局呢?从道德层面讲,他算是圣徒还是骗子?

《基督圣体》和《冒牌上尉》都在假借身份错位,讲述人性之变,前者向善,后者向恶。现实之中,我们或许盼望着能见证与前者类似的故事,但遭遇的却大都是后者的变形,那些在非常时期拿着鸡毛当令箭践踏他人权利又引以为傲的人,不都是一个个“冒牌上尉”吗?我们又能见到几个“基督圣体”?

丹尼尔还是逃不过被拆穿的命运,但更多的人或许都盼望着就让他这样一直走下去吧,他毕竟已经完成了蜕变,但最终他还是回到了那片污脏之地,只能继续打斗搏命,直到血肉模糊。那神父的经历就像个梦境。人心皆存善与恶,拯救与堕落不过一线之隔,什么激发了善,又是什么巩固了恶呢?都能看清了吧。

 3 ) 《基督圣体》:一件衣服能够改变一个人吗?

2018年,德国电影《冒牌上尉》上映,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列兵威利赫罗德在偶然间得到一套上尉的军装后,自己也被这套军服所控制,最终跌入人性的深渊。如今,又有一部电影将相同的情况再一次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波兰电影《基督圣体》。

本片的主角是一位名叫丹尼尔的20岁少年,因为抢劫和意外杀人,他在少管所中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而在少管所中服刑的日子里,他也对基督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产生了想要报考神学院的想法。然而像他这样有着严重犯罪记录的人根本不可能有这个机会,在获得假释后,少管所的托马斯神父介绍他去一家木材厂谋个生计,但向往自由的丹尼尔并不想在压抑的木材厂里呆着,于是他便溜到了木材厂附近的镇上,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他自己因为一个谎言和一件随身携带的教士服当上了本地教堂的神父,并且还接管了这个教区。面对如此情况,丹尼尔只能化名为托马斯神父硬着头皮干下去,而他的出现,也让这座弥漫着悲伤与撕裂的小镇开始慢慢有所改变。正当丹尼尔在全镇人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时,他的身份却突然被揭穿,于是这个少年再一次,走向了自己未知的命运。

某种程度来说,《冒牌上尉》和《基督圣体》有着十分相似的故事架构,主角同为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他们同样面对着困境,也同样因为一件衣服而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只不过,《冒牌上尉》中的威利赫罗德获得的是一个象征着权力和欲望的军官身份,而《基督圣体》中的丹尼尔,获得的却是一个象征着拯救与博爱的神父身份,一个可以光明正大的杀人,一个可以光明正大的救人,两部电影对比起来看,还挺有点意思的。

其实,这种通过获得一个新身份而是自己性格和命运得以转变的故事,我们在以往的很多电影里都见过,并没有什么新鲜的,特别是在喜剧片中十分常见,而且在那些电影中,主角获得的身份更要夸张,比如在《冒牌天神》中,主角就直接过了一把当上帝的瘾,但为什么《冒牌上尉》和《基督圣体》仍然能给人很不一样的感觉呢?《冒牌上尉》还比较容易理解一些,毕竟,主角堕入人性的深渊直至结束的这种残忍事情在电影中还是不多见的;而《基督圣体》却不那么能让人明白,讲了千遍的故事为什么这一次仍然会得到奥斯卡评委会的青睐呢?在我看来,答案就在这部电影的结尾。

按理说,这种故事正常的发展应该是按照“主角陷入人生困境-意外获得新的身份-新的身份促使主角发生内在改变-主角身份被揭穿-主角再次陷入人生困境-主角被之前冒用身份的经历所激励-主角获得一个好的结局”这个发展脉络来进行,但在《基督圣体》中,故事的发展脉络却在后半部分发生了改变,在主角再次陷入人生困境之后,他并没有再次奋起,而是陷入痛苦与迷茫之中,最后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生死未卜的开放式结局。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讲故事方法很新颖,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种格外的真实。

我们可以仔细想一下,如果丹尼尔是一名服刑数十年年过半百的中年大叔,那么这个故事按照“换个身份,获得救赎”得发展脉络走下去是没有问题的,但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只有20岁的少年,对于我们所有经历过20岁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大家都能明白,一个人在此时是根本不可能有定性的,这正是一个人最跳脱也是最反叛的年纪,你不可能指望一个少年在如此年轻的阶段就能够虔诚自己的信仰,获得自己的救赎。

因此,当整部电影在丹尼尔满脸是血的迷茫之中戛然而止时,我认为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安排。未来往何处去,丹尼尔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

这部电影让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件衣服真的能够改变一个人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在这部电影中的大部分时间内,也是这么表现的。我们可以看到,那件教士服和“代理神父”的名头却是为丹尼尔带来了改变,让他从一开始的糊弄事儿到后来转变成全心全意拯救众生,努力的弥合小镇的分裂,治愈小镇的悲伤。但到了最后,丹尼尔却再次陷入黑暗之中,那件衣服和曾经的美好都没能拯救他,他再次成为了一个凶狠的“暴徒”。如此看来,一件衣服和一个身份似乎也并不能改变一个人。

其实,真正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还是这个人的内心。衣服和身份都只是外在的刺激,对于一个人的改变有帮助,却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真正能够让一个人发生根本性改变的,还得是他自己的内心,只有一个人的内心足够的坚定和决心,才能让自己发生真正的转变,才能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但这种内心的转变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经历,让一个人有了充足的阅历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之后,才能在外在情况产生刺激时发生,对于丹尼尔来说,这个刺激显然来的太早了。

最后说一个我觉得本片中挺有意思的细节,那就是对光的运用。仔细留意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影片的前半段,丹尼尔在教堂里主持了好几次活动,在这些镜头中,从教堂窗户上打下来的光始终是充足而柔和的,此时丹尼尔正在一步步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镜头中的光线是十分明亮温暖的,丹尼尔整个人也都被这光笼罩着,仿佛沐浴在圣光之下。

然而在影片最后,当丹尼尔最后一次站在教堂之中时,原本从上面照下来的光却变成了从侧面打过来的光,因此丹尼尔在画面中始终是一半脸处于光明之中,另一半脸却处于黑暗之中,这在我看来是个十分巧妙的安排,用镜头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此时的丹尼尔再一次陷入迷茫之中,成为一个即使天使又是魔鬼的矛盾形象,让人物内心的迷茫与纠葛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

作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我对于上帝到底存不存在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我想《基督圣体》这部电影要讨论的也不是上帝存不存在的问题,我觉得,这部电影真正想要说的是:不管是上帝还是别人,没人能够拯救你,真正能够拯救你的,还是你自己。

 4 ) 在充满罪和悲伤的地方跳舞

走出电影院的时很想哭,但是好像又并没有觉得很难过。觉得好像一切都是不合理的,但是又好像很合理似的。仿佛有一种很强大的力量在说,他就是Ksiądz Tomasz,不是Daniel。他抽烟吸毒酗酒打架纹身蹦迪性爱跳街舞,但是他是真的有一种充满神性的力量,他的沉默和言语都让人陷入沉思,他不是降临到这个小镇上来拯救世人的,但他是真的在改变着这个世界。 我没有信仰任何宗教,不觉得宗教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宗教甚至反而会带来很多问题。我们都不是圣人,那种痛苦的感觉和失去所爱的恶都表现得令人揪心地难受。最后,有的人赎罪,有的人原谅。 在一个充满罪和悲伤的世界跳舞。 电影是没有答案的,生活也是。 走出电影院拿出手机,随机到的第一首歌就是Ave Maria. 身边走过一个神父打扮的男人。 我甚至分不清电影里提到的许多与宗教有关的词汇。 但是所有的感情都表达出来了,就够了吧。

 5 ) 人神不相容

从《方济各之花》到《苦路十四站》,欧美有不少或质疑或赞美圣徒、抑或对他们摆出模棱两可思辨态度的文艺电影,大多深沉而冷峻。相比之下,《基督圣体》从色调到场面上都要温暖太多,且穿插着很多纵酒、狂舞、歌唱的世俗场面,虽然故事最终也包裹着一个神性与人性不相容的悲剧内核。

与这些年被奥斯卡宠爱的、以导演帕维乌(《修女艾达》、《冷战》)为代表的波兰新电影也不同,《基督圣体》里的波兰乡镇,不再追求黑白光影和经典构图,而经常是一片阳光普照。有着锯木厂的边境小镇占据剧情的大部分时间,却更像一个不真实的戏剧舞台,一个不需要学历、资质、证书,就可以作为基督代言人去“表演“神父的舞台。而现实则是危机四伏、相互欺凌的少管所,犯了命案的主人公丹尼尔,在里面也得扮演好从了上帝的乖乖仔角色。 然而,带着强烈求生欲在少管所里学来的那么点祈祷本领,却在小镇舞台上派上了大用场。假释中的“好演员“丹尼尔,成功欺骗了相邻,却也像被圣灵附体般,让教堂和路边祭坛,真正成了可疗愈村民伤痛的圣地。渐渐的,这则娓娓道来的神迹故事,让观众发现,痛彻心扉的秘密、埋藏深处的罪行,既可以在忏悔室的窗框旁诉说,也可以在伴着海洛因的伏特加里倾吐。当然,这一切虚假的美好注定不能长久,褪下代表神性的那层皮,少年犯丹尼尔还能是一具圣体吗?

 6 ) 《基督圣体》看罪与罚,人虽有原罪,但成魔成神只在一念之间。

这部影片在国内挺冷门的,2019年9月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映的,影片提名“最佳影片”。2020年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最佳国际影片”,是最近新上的影片里“最喜欢之一”,另一部是《饥饿站台》。

海报做的极棒了,暗点救赎和升华,曾经的魔与神融合在一起,就像是善与恶中间没有鸿沟相隔。

影片大致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Daniel从少管所释放后,经由少管所的神父介绍去边远小镇的锯木厂就职。因为内心对于基督的虔诚向往,他去了小镇上的教堂,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冒充了神父,代替生病的托马斯神父履行神职。偶然知道了镇上的一场车祸,以及更多的内幕。

第二部分是Daniel为市长的新锯木厂祝福,遇见了少管所的狱友Pinczer,准备逃离小镇。但思量过后,他选择留下来,决定利用自己的“神职”为小镇上不被原谅的司机下葬。而当人们认可了Daniel代替神,理解了原谅这份爱,同意司机下葬后,Daneil的房子被火烧尽,来小镇坐公交所遇,知晓自己真实身份的警察出现在面前…少管所的神父也出现在了面前…Daniel此时面临着身份被揭穿的巨大风险,可还是坚持完成最后的弥撒,回到少管所……

影片用极其冷清且固定的镜头,以旁观者的身份平缓克制的讲述了Daniel这一段“寻找基督,寻找自我,寻找信仰后蜕变升华”的故事。导演是扬·科马萨,其处女座《自杀房间》是中国观众第一部熟悉的波兰影片。摄影师是小皮奥特尔·索博幸斯基,父亲是掌镜过《红白蓝三部曲之红》和《十诫》的皮奥特尔·索博幸斯基。

1,情节前后多处对比与对仗。

1)锯木厂与少管所的对仗和身份与内心精神的对比

影片一开始的第一幕,地点是在锯木厂,看管少年犯的狱警突然离开,狱中刺头Pinczer与伙伴欺负狱友,Daniel是他们的望风者。此时Daniel虽然信仰基督,但却没有那么坚定。

此场景与影片最后Daniel从小镇回到少管所的场景形成对比。同样是狱警突然离开,Daniel却不是望风人,他变成了战斗中的一方。心情也已变化,Daniel未必把基督当作信仰,但信仰已经深种心里。

此战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基督里面“圣体圣血”仪式的最后一步“圣血”(后文会作详解),是Daniel对自己最后的救赎,加上前面在教堂的的弥撒(“圣体”仪式),Daniel完成所有仪式,可以说是他变成了耶稣,完成了救赎。

第一幕的锯木厂已为片子作出基调,与后文频频出现的锯木厂一样,代表少管所,代表监狱,代表着世间少数可以接纳罪犯的地方,而此处由权利掌控。与后文出现的“为市长新锯木厂祝福”情节有一定的对仗。那时Daniel对新锯木厂的祝福,正是代表了他内心已脱离少管所监狱那个罪恶的地方,等同于代替上帝对于自己的祝福。

虽然Daniel对基督信仰,希望可以就读神学院,成为一名神父。可影片中监狱里的神父对Daniel说的话却极为嘲讽,教堂也不是一个可以接纳罪犯的地方。

此时,Daniel还不懂得这句话对于自己的意义以及影响力。

2)基督于Daniel内心的摇摆,十字架和灯光。

影片第二幕是Daniel和狱友们为了迎接神父做室内打扫,Daniel端着十字架整齐的摆放在桌子上,并且领唱圣经。此段表明Daniel是个非常信奉基督的罪犯,并且受到神父的喜爱。十字架代表基督在他心目中公正、神圣的位置。

十字架顶天立地,处于画面中心。

此场景与影片最后形成对比,Daniel从小镇回到少管所监狱,在就餐前找到Pinczer确认他是否出卖了自己(身份上与Daniel的对调和讽刺,当都成为了“望风者”Pinczer却出卖了Daniel),在得到确认后,Pinczer害怕自己与Daniel走得太近,被Daniel的仇家(当时监狱罪犯中的权力者,Daniel因为炫耀失误杀死的男孩的哥哥)寻仇,立刻坐到后面的桌子。狱警走进来进行餐前祈祷,被杀男孩的哥哥站在Daniel身后,两旁狱友皆起身祷告,Daniel却依旧坐着吃饭,并没有进行就餐祈祷。

此时Daniel不是不再信仰基督,而是真正明白了基督对于一个人的意义,祷告不过是个形式,比起形式而言,不如监狱神父对他说的那一句“人生中做善事的方式有很多”的表达:实践更重要。(也就是他利用自己神职帮助小镇的司机得到原谅,并顺利下葬)

也印证了接下来小镇神父托马斯的一段话:

“上帝通过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与我们交谈,有时我们认为这不可能是上帝的计划,各种河阳的悲剧袭击了我们,但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失去信心......这是一个关于你离上帝有多远的寓言,包括每个人,甚至我。”——小镇神父

2,光与光的对比和对仗

影片出片头的方式很特别,是在影片的第三幕。白天被神父拒绝进神学院之后,Daniel坐在少管所监狱的床上,开着灯祈祷。忽然监狱的灯(冷光)关闭了,Daniel不为所动,继续祈祷,带着栏杆的窗户射进外面的灯光(暖光)照进来,刚好照在Daniel的身上。镜头一转,Daniel抬眼,片名出来了。

监狱的灯光或许象征基督,散发着高冷的灯光,不由Daniel所控。即使上帝关闭那盏灯,Daniel却依旧有那一份执着的信仰。窗外的灯光如同自己本身,是自己支撑自己的光亮。

Daniel在祈祷。

灯已关。

对比情节镜头:影片中部,Daniel在Eliza的母亲Lidia的引荐下来到一户人家为垂暮的老人做坚振礼。那是Daniel第一次做坚振礼,其实漏洞百出,心里也极为慌张。Daniel独自踏进老人的房间,老人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只为等着他的到来。Daniel握住老人的手,老人盼着的“上帝”到来,左手刚覆上就去世了。

此时房间仅靠蜡烛和墙上耶稣画像周边红色的灯散发着微弱的光,未拉紧的窗帘投出窗外的光,是象征圣洁的白光,照在老人的上半身。Daniel却坐在窗帘的阴影里,楞楞地握住老人的手。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场戏,其次才是弥撒。

此刻Daniel感受到了死亡的沉重以及基督的信仰带给人的力量。他真正的意识到了作为“神职人员”应该做的事情,并不仅仅是背诵经文,要担当起每一份信仰的价值,担当起传达基督精神的正确力量。

影片中经常被断定为神职人员的一句话“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阿门"。其中圣父是指上帝,圣子是指耶稣,圣灵是指教徒所领受的虔诚的愿景,阿门代表确信。

教堂的神父,对于虔诚的教徒来讲,等同于上帝。Daniel想努力做好神,一个可以真正成为他人信仰的神。

3,身份的不断摇摆和坚定,怀疑和确信。

身份的摇摆和坚定来自于Daniel自身,这也是他对自我身份的怀疑和信仰之间的摇摆和坚定。

第一个摇摆,在Daniel本来只是开玩笑自己是教父,却被带到了托马斯神父家的时候,等候之时本想通过窗户逃走,却未能如愿,只得硬着头皮把戏演下去。

第一个坚定则是做坚振礼的时候。(时间较长)

第二个摇摆,是Pinzer出现,Daniel受到Pinzer的威胁,准备离开小镇。但第二个坚定也随之而来,Daniel放弃逃走,决定留在小镇。(时间很短)

第三个摇摆,是Eliza,二人彼此相爱,在夜晚二人去了托马斯神父的主屋里…Daniel颈间的十字架也在二人身体之间摆动…在这时旁边Daniel所住的小木屋被烧得精光。也因此引来了市上的警察,正是Daniel来到小镇的路上,遇到的知晓自己身份的警察。

Daniel靠着Eliza躲过了部分追问(此时Eliza应该已经确认Daniel教父身份的虚假)也算是靠着Eliza坚定自己的信念。就算在司机的葬礼上看到了监狱里的神父,Daniel也毫无波澜,依旧决定完成最后的弥撒,从当初自己想要逃出去却未能如愿的窗户,如愿的逃了出去。

其实对于Daniel的身份,Lidia也有怀疑。Daniel与托马斯神父见面的时候,神父问他喝不喝酒,Daniel喝了酒。镜头给到了站在门口处的Lidia,暗示怀疑。(神父是不能喝酒不能结婚的)

之后Daniel在教堂所做的弥撒、祷告与其他神父有区别时…Lidia迟于别人的鼓掌和看人眼色的赞同时…让Daniel住进小木屋却不让住主屋并强调主屋是神父住的时候…在做坚振礼Daniel进入房间后,Lidia关上房门时…Lidia已经知道了Daniel虚假的身份,却帮助Daniel做隐瞒(也或许是为托马斯神父就医做隐瞒),但最后Lidia却是因为Daniel获得了上帝传递给人类的感化、原谅和信仰,赦免原罪。

在这其中,Daniel经受自我怀疑、他人怀疑,最后得到坚定和确信。

4,爱能掩饰一切过犯,爱也是救赎的开始。

Daniel第一次冒充神父听他人告解时,对方是一位母亲。母亲为自己殴打儿子前来告诫,询问怎样让儿子戒烟和补偿的方法。Daniel先是照着经书上的话为她开解,却闻到了女人身上的烟味。Daniel没有指责女人,也没有要女人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向儿子道歉。而是要她陪儿子去骑自行车,也就是靠爱来赎罪,靠爱化解矛盾。

这与影片剧情的第二条线异曲同工。小镇上的一群孩子因为司机的不当发生车祸全部死亡,其中就有Eliza的弟弟,Lidia的儿子。小镇上的人因为神父对于司机的不原谅而憎恨他。不让他下葬立碑,骨灰也只能摆放在家里,还孤立司机的寡妇老婆。(一个暗黑的想法,神父或许是Lidia逝去儿子的爸爸,也因此作为教徒的Lidia见到如此不称职的神父Daniel也没有揭穿他,也因此和托马斯神父走的如此近…一般神父都会对于这类时间劝别人要原谅…当然也可能仅仅是因为Lidia对于他多年的照顾,产生了对她逝去儿子的同理心)

Daniel为司机举行了祷告,劝小镇上的人要原谅,也是利用爱这一话题,完成了赎罪和原谅,最后为司机立碑下葬。

5,最后的弥撒

Daniel在最后逃跑,是为了完成最后的弥撒。

【关于弥撒的一个科普:弥撒来源于《圣经·新约》的最后晚餐。根据福音书记载,耶稣在受难前夕的晚餐中,分别拿起麦面饼和葡萄酒,感谢祝福了,把饼、酒变成自己的圣体圣血,交给门徒们吃、喝,并命令门徒们这样做,来纪念他;晚餐后,耶稣即被交付,受苦受难,在加尔瓦略山上被钉十字架而死,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耶稣在最后晚餐中建立了圣体圣事,举行了第一台感恩祭。而他的晚餐祭献和他在加尔瓦略山上十字架的大祭是不能分离的。他把饼和酒分别祝圣为他的圣体圣血,表示他受难死亡.完全倾流了自己的血。从祭献的本质来看,最后晚餐的祭献和加尔瓦略山上十字架的祭献是一而二、二而一,根本不能分离的。教会举行弥撒,便是按照耶稣所吩咐的,直接地重行他的晚餐祭献,间接地重演了他在加尔瓦略山十字架上受难圣死的大祭。

弥撒是圣教会最重要、举行得最多的礼仪。其目的是成圣体圣血、祭献天主,向天主表示钦崇、感恩、祈求和赎罪。教会的主要信仰活动都围绕着弥撒而进行。弥撒是天主教礼仪生活的主体与中心,也是高峰。】

其实在Daniel见到公交上的警察和监狱神父的来电时,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最后会回到少管所监狱。所以当他在葬礼上,见到少管所的神父并没有慌张,也没有闪躲。他只期盼自己能够完成最后一场弥撒。Daniel逃了出去,穿着绿色的祭衣。绿色的祭衣代表生命和希望。

Daniel在做弥撒的时候望向耶稣,说着“他太圣洁了”,并脱下了绿色的祭衣,裸着上身走出教堂,给小镇上的人看自己的纹身,曾是罪犯的证据。并且把颈间的项链也留在了教堂。此时Daniel内心已放弃希望和生命,回到了少管所监狱。

而情节上,Daniel已经完成了弥撒的“圣体”环节,他距离成为“耶稣”只差一步。

6,我所认为的结局

影片的最后,Daniel被打的满脸血摇摇摆摆的逃出少管所,身后是追着他的狱警。情节上已完成“圣血”的环节。Daniel和耶稣合二为一,圣体圣血以作赎罪,与前文所说的弥撒科普仪式相同。

仪式完成,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为世人赎罪,仪式完成,Daniel为自己赎罪。所以Daniel最后的结局是死亡。

那他要跑去哪里?小镇吗?显然不可能。

Daniel出来是因为一个信念,他已经明白了基督对于自己的意义,此时正是完成了影片的片名《基督圣体》。所以他已经做到了基督圣体——牺牲。他救赎了小镇上不许下葬、举行葬礼的司机,救赎了司机的夫人,救赎了在那一场车祸中失去亲人的家属,以及他自己......

那么他跑去哪里呢?我觉得是教堂。

而这些,只是猜测罢了。

还在跑着,就代表还有信仰,还有希望不是吗?

但做另一个ending镜头的设想:

Daniel跑出来,跑到了大草坪,望着远处的教堂顶(不必给镜头),立定,隐隐的一道光照在脸上,张开双手,影片戛然而止。

 短评

如果天主教神父个个都这么hot的话,还有韩国男团什么事啊?

7分钟前
  • 小小虫
  • 力荐

圣水不会弄脏衣服,却会使其发霉。恶语没有屠杀生命,却能让其焚毁。贪婪是一种疾病,可以打着祈祷的名义令众人下跪。正义是一种信仰,穿上牧师领便能和基督同负一轭。布满文身的皮和布满圣光的衣哪个需要伪装,贴在木板的怨和写进鞋盒的恨哪个可以谅解。伪装过一段基督的人生,如何谅解骨子里的魔鬼。

1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强设定现实主义、激烈的宗教议题设置,能保证冲突一波三折停不下来。但剧本纵深度不足,拍到最后感觉就是很顺溜地把这些事给拍了,缺乏更上一层的跳板。另外整体有点太依赖于“演技show time”,男主角身份的轮番切换和鲜活的少年感,他的表演宛如一块透亮的多棱镜,几乎撑起并成就了这部电影。

14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我抽烟,我喝酒,我嗑药,我滥交,但我依然是个好“主教”,即使拯救不了糜烂的肉身,但仍能慰藉迷失的灵魂。

15分钟前
  • 发条橙
  • 还行

东欧电影在技术上是真稳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被忽视的奥外,然而实则实力强劲,波兰学院派的清冷画风一派稳泰扎实,宗教题材与社会事件的糅合相当妥帖,找寻到一个将两者缝合至同一层面的支点,褪去“古典式”的庄严肃穆,完全以现实笔触去书写所谓「宗教」如何在一个普通人(甚至是一个有犯罪前科的人)生命中占有的绝高位置,如何在一个面临分裂的小镇上以精神感召的形式让人们在破碎中寻到慰藉、宽宥与平静;在完成两条叙事线推进的同时,不忘交代众人前史,以及完成群像之间微妙的关系架构,除了结尾,剧本整体是相当可以的。去奇观化的「圣人」,乃是产生于我们中间的血肉之驱,比宗教更能引渡心灵的是对善的信仰。

2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49th IFFR# Voice-Limelight.威尼斯日+多伦多→奥斯卡,[修女艾达]的配置!相当可以的片子,奥斯卡提名妥妥的,至少也是柏林主竞赛的水准(怎么就掉到威尼斯日了……)。主题是“上帝通过各种形式与我们对话”,这个半吊子年轻神父的“freestyle”弥撒还真是不错呢。A故事比较容易预期走向也没什么惊喜(而且还是个道德焦虑式的故事结构,但一点儿都不道德焦虑也是太棒了),但B故事(解决小镇车祸悲剧)写得相当好,成就成在这里。恰巧处理得是后冷战东欧国家之“无主的空间”问题(跟[聋哑部落][秘密原料]要连起来看),后来读到资料说是波兰总统坠机的隐喻,那就干脆加一星吧。

24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可能是海报选的太好了,观影过程一直在海报所传达的氛围里,哪怕只是那一秒的定格。终要向神依托,但神却不要你。假扮的神父不是恶魔也不是天使,只是芸芸众生的困境,到底回到原点。

26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这个剧作太扎实了。某程度上算得上前几年《冒牌上尉》的反转版本:同样是换了一身皮,一个可以从小恶到大恶,一个从恶到善,相当有意思。而B线关于冒牌神父行善的叙述也没有太分散,而是聚焦于小镇车祸的和解。这个切入点也相当有戏味,一方面对于这个社区来说是一件非常重大的时间,另一方面这也很适合宗教介入的救赎意味。至于隐喻波兰社会现状这块,不熟悉国情的国际观众自是不懂,但也完全不影响电影的艺术价值。

29分钟前
  • lixunhuan
  • 推荐

6/10。探讨的信仰问题表现为最简单的两极对立:撒旦也会装作光明的天使,行骗的圣徒也会拥抱上帝。结尾主角赤裸着肉体纹身,效仿耶稣像张开双臂,展示着这具耀眼的基督圣体,但最后凝视着摄影机的那双眼神,嗜血、惊恐,象征变革无效的波兰社会中青年们看不到未来希望,只能跌跌撞撞地逃离。抖动的特写和变焦镜头充斥煽动性和欲望的焦灼感,将锯木厂性侵、吸毒纵火和滥交的画面拍得格外消极病态,强烈的作呕感先于观众大脑产生刺激,从而掩饰叙事内核之疲软、人物塑造之贫弱,各种符号表达都晦涩、僵硬、毫不吸引人。

3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内核是非常反骨的,冒牌神父,少年犯的身份,却彰显了基督大爱宽恕的精神。其实世人都无资格成为神在世间的代理,只有人的良知可以。

35分钟前
  • 有志
  • 推荐

“神父”的双重身份:隐瞒真相与揭示真相。环环相扣的扎实剧作,设计感过重,依靠巧合与反差推动叙事的手段值得商榷。影像上有想法,遗憾偏技术流,以冷光与薄雾营造压抑冷峻的氛围,固定镜头着力呈现安稳的情绪,多视点/机位的剪辑方式逆向传递着怀疑与惶恐。

3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3.5 有些地方处理略随意,尤其是从假扮神父到车祸之谜悬疑片的转换。这光打得,好像我经常用的一个呲色的PSD..男主嘴巴好好看

41分钟前
  • JulianaFrink
  • 还行

竟然是真实事件改编。一开始想到了2017年的冒牌上尉,但后来剧情的发展更多展现了一个更接地气的“神父”,其实他的做法更接近一个善良的少年的所作所为,与宗教无关。而更加人性化恰恰应该是神应对人类宽恕的吧。一个犯过错的人,我们是否该原谅,是否能原谅,这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一个人的发展谁都不能预料。清冷的天色和这样一个闭塞的小镇真的容易制造出惊悚的白色恐怖气氛。男主角的眼睛特别有神,外貌很有特征,这已具备一名成功演员的潜质。

44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奥斯卡国际电影五部提名之一,波兰新电影知性、唯美影像风格超浓。两条叙事线缠绕并进,有些过于复杂、含蓄。每个人都既是天使又是魔鬼的主题,表现得并不透彻。

4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三个优点,故事的走向很有趣,片子整体的节奏很稳,再就是波兰的男人都很好看,导演太会挑这些男演员的型了吧。

4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九二年的编剧吗?杀了我吧

51分钟前
  • 有寂
  • 力荐

Daniel的眼睛时而像无辜的小鹿、时而像虚脱的毒鬼、时而像虔诚的孩子;宗教不在于你被谁拯救而是你自己能不能拯救你自己

56分钟前
  • 话匣子老霍
  • 还行

站在神坛就是圣人,身在牢狱就是恶鬼,身份是人的原罪。

57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没有圣人,没有圣迹。

58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