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者

HD中字

主演:埃德加·拉米雷兹,玛利亚·瓦沃德,伊万·瑞恩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13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解放者 剧照 NO.1解放者 剧照 NO.2解放者 剧照 NO.3解放者 剧照 NO.4解放者 剧照 NO.5解放者 剧照 NO.6解放者 剧照 NO.13解放者 剧照 NO.14解放者 剧照 NO.15解放者 剧照 NO.16解放者 剧照 NO.17解放者 剧照 NO.18解放者 剧照 NO.19解放者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感人的剧情背后或许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

看着挺感人的剧情,然而或许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那就是美国的高级将领们很会利用那些没有种族偏见的善良低阶军官来让其他肤色的种族来为白人卖命,并且这些非白人种族所组成的军团往往要打的都是最艰难的仗,伤亡最为惨重,让他们当炮灰,才能将白人士兵的伤亡降到最低,这或许才是隐藏在背后的最阴险的种族歧视。如今美国由于疫情,经济受到打击,出现大量失业人员,于是种族矛盾日益突出。在美国绝大多数拥有持枪证的美国人其实都是白人,因为他们随时准备镇压来自其他肤色民族的不满和反抗。

 2 ) 和枪声一起的日子

结尾时,巴顿将军说:我和枪声一起的时间大约350天,你战斗了500天,所以谁是英雄?

不由想到,以前中国的军人有算过和枪声一起的日子吗?北伐、起义、反围剿、长征、抗战、内战、抗美援朝,经过这一系列苦战的指战员恐怕不在少数,似乎没有人数过和枪声一起的日子,25年间,有几天安静的日子?

所以抗美援朝能和16国联军打成平手,很多战士,从生下来,可能从来没有过过和平的日子吧?

能挖掘的真实题材那么多,我们却老拍些拙劣的虚构故事,这方面确实要好好向美国人学习呀!

 3 ) 反战

战争片的本质就是“反战 ”,从这个角度看,这部片拍的非常成功,因为看到第二集我就对战争产生了恐惧!

看完一部战争片既不能让人心潮澎湃想上战场,也不能像神剧那样把战争当儿戏。

美剧在这方面的优点是,剧情切入角度很到位,就是主旋律但是角度上确实兄弟、家人,让人能接受又能达到目的。

当我们特意去宣传主旋律时,实际上就失去了观赏性,总不能一天到晚都主旋律吧!即乏味有感觉太假。

 4 ) 政治正确小队解放世界

苏联游而不击,美国才是二战主力。黑白红绿政治正确复仇者联盟出动。什么辣鸡。难以想象看这玩意长大的孩子拥有怎样世界观,北美种族灭绝反人类匪帮无限美化自己的历史,什么时候能拍拍移民到北美的白人怎么贩卖黑奴,割印第安人头皮,或者在伊拉克阿富汗怎么屠杀平民,关塔纳莫怎么虐待囚犯,怎么在其他国家策划颜色革命的。

 5 ) 随感……

也可能是我本能的把这副画面提前预设在了自己的脑海中,一名优秀并且有着天生的领导才能的白人军官在人品及责任感无可指摘的同时,兼具同情心还遇事明辨是非,公正善良,这难道就不是我们中华文明一直鼓吹的“圣人”之活样板吗?这名叫斯巴克斯/Felix Sparks的上尉带领的一群已被军方视为害群之马的乌合之众,是一帮由印第安土著和墨西哥后裔组成。他们的本身的肤色及相貌,口音和所受文化教育及家庭生活的背景已基本被以白人文化为核心而排斥在社会边缘了。酗酒滋事顶撞上司违反军令也似乎使他们有了更好的借口以逃避残酷的现实。斯巴克斯的出现无疑就是一颗“大救星”,标准的米国好莱坞式的故事叙事,白人拯救了这样一群死狗扶不上墙的人渣乐色,给了他们重生的机会。后者也像狗一般的忠诚来回报前者那因非凡智慧而浑身放射出耀眼的神光。除此正义一方的义正言辞外,反面邪恶的另一方就必定要像洪水猛兽一般,毫无人性,狼心狗肺,见人吃人见狗咬狗的伟光正逻辑才能让受众感受来自上边神之爱的恩泽且不由自主般痛哭流涕感恩戴德终不能自己。多好的构想,看着这种“渣”画质我不由得这样安慰自己,心情竟然释然了许多,不思考且像猪一样地活着确实也如此般惬意呀。

画面再次回到片头开始,盟军在意大利地区强行实施登陆。片子并没有从宏观的角度阐述这一宏大行动的背景,英国人靠着蒙哥马利将军的“打呆仗结硬寨”的策略借助物资高耗活动低效活活拖死了手中物资兵员无几的德军将领隆美尔,后者最后被迫饮毒自尽以表忠心。在意大利人的热情“欢迎”下,英国人明显产生了一种错觉,挟精明的米国人打算去解放罗马帝国的后裔们,可是他们算盘没打准,遇到硬骨头凯塞林高超的防御指挥术,让盟军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伤亡代价。

斯巴克斯一群就这样在高层们还远在天边做着春梦时,被投放进了依旧被纳粹德国军队牢牢掌控的南欧之境。

斯巴克斯似乎有着天生的领导才能,不过也和他的生活轨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时年17岁离家打拼求生,饱尝人间冷暖,残酷的岁月并没有消磨掉他对生活本身的向往,而是令其意志愈加坚强。早年的戎马生涯铸就了他今后的性格特征,冷静,坚毅,果敢和机敏。他之所以要去“感化”这些非白人同胞,也是奉上级的命令,正值战争处于胶着状态,面对着巨大的伤亡数字,即使这些不听指令的问题士兵难以驾驭,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的感觉。斯巴克斯个人对种族有何看法,片中着墨无几。不过,借片中刚开始那位曾经在美生活过的德国军官之口,也能体会到当时米国主流社会对种族问题的态度。“你们米国人的酒吧牌子上写着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不准入内”。我在想,即使斯巴克斯内心深处有抵触种族歧视的可能,但在现实中,作为个体的他会服从于社会趋势和大流,毕竟反抗的代价是无法预测和承受的,至少没必要。换句话说,如果斯巴克斯没有职责在身,首先因肤色认同问题他就不可能混入和这样一群“异类”打成一片,即使他本人愿意,后者未必会接纳他。印第安人作为原住民本应有着天然的自尊感来俯视这样一群外来入侵者,可是冷冰冰的实际境遇是他们作为遗民被完全的遗忘了。这样的心境落差和现实对他们的各种歧视蔑视,时间长了,酗酒和打架也就成了宣泄内心愤懑地家常便饭,结果,长此以往,他们的身份标签越来越被边缘化,自暴自弃于荒凉和无助之中。墨西哥族裔的待遇并不必前者强多少,虽然他们也许更看不上土著遗民,可是被动地和前者划为一类并被排斥与主流之外,他们的心理挣扎和尴尬处境一定只多不少。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因素,斯巴克斯用平等的身段和尊重的语气告诉这一特殊人群,机会有,但需要你们自己的选择,是继续自怨自艾于铁笼之中,还是抛开内心的负担,迈出这看似艰难且极其重要的一步!其实这是一桩看似两边都受益的好买卖,前提是大家都心甘情愿。前者需要后者流血卖命,后者需要前者的尊重和承认,至于说代价,无疑后者要承担的更多。斯巴克斯作为中间搭桥之人,无论技巧和行为都堪称一流。

面对德军的誓死抵抗及坚固防御,作为男主人公的斯巴克斯很快就挂彩且险些丧命。原本可以靠着重伤侥幸活命而从此远离战争,Plus家里还有老婆孩子热炕头。反“正常逻辑”的他竟然带伤重返战场,他内心挣扎过,可是当他把对于职责和使命的认知始终放于自己对事务思考和判断的第一位时,儿女情长本应是本能考虑进的第一要素却常常作为第一选项被直接排除掉了,这对于很多更侧重于自身利益和世俗考量的人们来说诧异且无法理解。换之角度,他作为上司把对下属负责作为第一要务来对待时,下属的绝对忠诚履职也是必然的结果。圣人模式一直在我看来也是个伪命题般的存在,只要人有欲望,包含起码的求生欲望,圣人根本从来没有存在过。斯巴克斯从来就没有打算把自己装扮成所谓的圣人,他对于家庭的思念不会比其他深陷战争泥潭的同伴们少,他只是权衡了得失后,并非很理智的选择了保全自身,却是凭着内心无法排解的忧虑一头扎进毫无尽头的战争,他爱护自己的士兵,他们对自己的信任让他甘愿冒险,单单一句“One for all, all for one”似乎也不能解释这种生死与共的战地情谊,更何况是一个白人领着肤色不同的在德军眼里是低等民族的士兵群体。当然也可以把这种现像归类为特殊,在那样恶劣艰险的环境下,这种情感连结在经过生死考验后,跨越种族和文化差异下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理解的。像我之前说的那样,战后,大家各回其位,回到原正常社会应有的生态中,他们之间因肤色而隔阂不敢说已经完全消失,但也应该会悄然地在每个人幸存者的内心再次生根和发芽。文化带来的身份认同感在群体中是一种安全的保证,但对于单一个体来说,似乎从来就没有友好和友善过。

回到战争,死亡时刻相伴,斯巴克斯一众到最后只留下屈指可数零星的几个幸存者,其残酷程度已经超越了文字描述。除了圣人,每一个人都本能的怕死。只是有的人在历经死亡威胁后麻木的接受了这份死神不情愿馈赠的“幸运”,有的人还没有来得及品尝死亡的具体味道时,便灵肉分离,也许后者痛快的结局更让前者生不如死。战争摧毁的不是一幢幢有着悠久历史背景的知名建筑物,而是在潜移默化的把每一个参与者,无论黑白正邪,如抽丝剥茧般剔除掉了人类文明经过万年积累下的对人性之恶的反思,以及同情怜悯,关爱友善,扶弱助残等等的美好精神和理念,最后培育出一种扭曲畸形的怪物,无情的吞噬掉每一个人心中尚存的一丝善念,在面对死亡,人类的动物本能的杀戮和破坏无疑是短期的应激反应,可是在技术加持的近代工业化时代大背景下,其摧毁力造成的后遗症已经远远超越了历代过去冷兵器为主的战争。我们先抛开宏观的历史背景以及YSXT挟持下的国家和民族主义等学术概念,抛开立场二元论,让我们回归到一个最本质的问题,在生死关头,你是否会开启内心的“圣人”模式,即使对方是相拼相杀的死敌,也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会贸然扣动那决定生死一刻的死亡扳机?诚如片子中的某一场景,当斯巴克斯的小队被党卫军一支小队死死钉牢在地势低洼且开阔之处而垂死挣扎时,该小队的德军军官最后选择了对仅剩的几名敌方伤员放生,这种极低概率发生的偶然事件也在向那些极易红眼和叫嚣战死光荣的“狂人”及疯子们揭示了人类内心隐藏最深处的灵魂最高境界,是完全超越“圣人”这种人为制造的劣质招牌!有人会对这种所谓“圣母婊”爱心大泛滥嗤之以鼻,可是片中也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对于十恶不赦双手早已沾满鲜血的集中营刽子手们和其后台,也许他们最终期盼的就是那一颗充满愤怒之火的子弹来马上结束自己罪恶的一生,公开公正的审判和将其恶贯满盈的罪行昭示天下才会令前者痛不欲生,所以纳粹高层包括格林和希姆莱以及戈培尔都选择了提前自我了结,在他们的那特有的认知观里,无论之前的是非对错,只要输了就只能跌下“神坛”而走上“屈辱”的绞刑架。

依旧回归到战争本身,由死亡而衍生出的恐惧像空气一样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内心之中,纵使最勇敢的人也不可能完全把这种情绪抛掷脑后,更何况每天都能见到血肉模糊,残肢断腿以及惊恐绝望的垂死哀嚎。面对亲密的战友在战事不间断的推进中一个个的倒下或战死或负伤,坚强的他也时时都处于崩溃的边缘而不能自拔。片子并没有完全像医师手中手术刀般的精准刨析男猪脚的内心分秒变化及独白,没有必要也根本无可能。而是仅仅借着一个胆小懦弱的年轻士兵奋力挣扎使出最后一口气而拯救了整个小队被全歼命运的特例,来揭示一个浅显的道理,在人性皆丧失的非人环境中,心中对他人保留的善念其实拯救的不只是千疮百孔的肉身,而是作为一个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这种信念也是斯巴克斯和战友相互扶持彼此信任最终坚守到战争的帷幕落下,虽然所剩人员寥寥无几。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善念该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存在才对,也许这种对错二元论本身也是个问题。在佛家眼里求善就是为未来来世而积累功德,这是一种很明显的功利心驱使的状态,如果没有轮回也没有所谓的脱胎托生,那求善还有什么意义?我求善的终极目标就是得益于我自身,其他人与我无关,讲究个人的修行境界最终留下的也只有肉身灭失的和精神尚存的简单轮回。斯巴克斯的善念来源于何处,除去源头,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根基坚固的职责观,当职责作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使命时,他与下属以及上司的关联纽带中擦出的情谊似乎就有了很好的解释(该词情谊用法是否恰当待定……)。当然把这个语境直接嫁接到纳粹德国的那一方也依然成立,并无违和感。所以我之前就提出先撇掉立场等二元论的观念,只有简单的就事论事,两边的人如果没有历史语境的解释,他们只是在关键时刻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主动也好被动也罢,对错都是后话而已。片中并没有宣扬宗教情怀也没有站在历史的话语中刻意评判剧中的每一个人,只是稍带温情的叙述,故事和人的完美结合也是该片的特色之一。

最后斯巴克斯和乔治巴顿的对话,不知有无真实的历史发生过。如果没有,借助战争狂人之口,说出那句话也真的就是全片的点睛之笔,”go home, Felix, don't let the scars ruin you."

完。

斯巴克斯本能地(原处为选择一词)“撕掉“圣人”的外衣,洗掉战争带来的满身污垢,和爱妻相拥而抱,终于又变成了一个向往家庭生活的正常人,幸哉!

真完了……

 6 ) 反战意识下的小成本动画版兄弟连

现在写篇战争电影观感变复杂了,立场问题突然会冒出来干犹情绪。其实,近些年全地球的主流战争电影已经都是"反战"为主体,少见耀武扬威式的国家宣传片。 怎么"反战"呢?基本上视角是个体的,是参战者个人的,是浴血战斗的某个士兵(团队)的战争经历和势必带来的心理创伤。商业化场景越激烈逼真,越揭示和平对于生命个体的巨大意义所在。 《解放者:欧陆决战500天》是一部动画电影,又是一部真人电影,这算是CG特效制作的一个新领域,叫做主演动画(Trioscope技术)。原理极简单,拍摄时真人在绿幕前出演,后期从背景到主体由CG进行渲染。 成片的景致是电脑绘制的,适合动画电影的写意。而人物经过CG渲染完整保留了真人角色的表情,改变了动画人物情绪细节″无情"的本质。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流畅度还有待突破。 这种技术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很省钱。一部《兄弟连》至少需要过亿的投资,而CG制作只需要很少的成本,就拍出一部同质化的二战史诗叙事。当然,终归是动画电影,而且秒变小成本制作。 网飞出品的《500天》如其名,真人真事,一位正直果敢的盟军白人军官带领″不入流"的被歧视有色人种士兵在二战欧洲战场拚杀500天的全程经历。 源于自传的真实叙述,且作者本人直到老去也是情操上有口皆碑之人,本片剧情不能用英雄无敌、视觉大片、宏观主旋律这类传统视角观看。这是一部描述个人成长与责任,呈现明确反战意识的严肃作品。 从意大利到法国到德国本土,从最初几近被团灭、重伤后重返战场、经历血肉屠戮、绝死拯救伙伴,直到达豪集中营失控射杀看守事件,每集一次人间绝境,残酷凶暴。 不仅如此,在道义人性上,与制度、与敌人、与自我,也是冲突崩坏尽存。看着种族歧视下团队士兵的"劣根″,看着他们成长为队友又一个个阵亡,看着血肉战场对个体的巨大扭曲,看着仇恨导致的疯狂报复,也看着与敌手之间的尊重和尊严,还有着军人天职的残酷和不公。从个人视角介入,和平是何等昂贵和重要,因而反战是必须的。 叙事严肃的一部动画片,动画片那么一本正的深重,这是最初观感。这套剧集基本上就是动画版的《兄弟连》,只是主题更微观一些,淡化了正义战争的主旋律氛围,强化了个体的战争经历以及境遇。 剧集主体上写实客观,充满正能量。在为个人发声的时候,其实也是理想主义味道,并没有做更深层面的心理探寻,这是当今战争电影的主流创作意识。反战反战反战,但也深知力不从心。况且,没有娱乐性的电影也没有市场,没有主旋律更不好。所以,真理全靠观众自己分析哈! 相对咱们自家的同类电影制作,《500天》是块绝佳模板。源于真实的,确认是正义的,论艰苦卓绝的战争事例我们是不缺素材的,又何必去闭门造车编造神剧呢?

 短评

看看人家的主旋律!美国人不停的拿刀戳纳粹德国犯下的罪行,中国人怎么就表达不出对日本的愤怒?未来几十年好好拍涉日题材,拍到日本天皇去南京下跪!发展经济,提升军力,拍好电影。

4分钟前
  • 三金回来呀
  • 推荐

结尾巴顿的谈话一下子升华了

9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剧本挺好,每一集的戏剧冲突都很集中,人物刻画鲜明。漫画风格主要是为了成本,大场面做些动画就行,远景的时候会接近画的感觉,勾线加色块加渐变,比较好,近景和真人部分的阴影不是很舒服。那种交叉式样的排线不喜欢。

10分钟前
  • 李卜克内西
  • 推荐

牛人传记。预测今后以这种低廉成本形式来拍大场面传记片会大行其道。

11分钟前
  • 无趣
  • 推荐

伪动画形式就是为了省下优质道具和置景的预算,绝不可能给五星了。

15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二战的故事永远讲不完,也听不够。

19分钟前
  • Qing
  • 力荐

B总的一律满分

23分钟前
  • 仲川辉人
  • 力荐

始于反攻登陆西西里,终于解放达豪集中营,《解放者:欧陆决战500天》与《兄弟连》一样都是改编自真人真事(前者是157步兵团,后者是101空降师),其中的战火兄弟情、责任与道义、团结与荣耀、人性与反思等演绎的很好,这个才是主旋律的正确打开方式。影片想要表达的意思之一(国家大义与民族团结)与《风语者》挺像的。

24分钟前
  • 夏季的天空
  • 力荐

很早以前就知道45th Divison的故事,一方面logo好看,另一方面经历在欧战的美帝部队中也算是传奇。为啥会喜欢美帝的主旋律片,可能是因为渲染的都是人个体的胜利

29分钟前
  • 仨白
  • 力荐

半漫画形式省了不少成本,肯花些钱的话能有更强视觉体验。各种二战元素面面俱到。二战题材,永远看不厌。

32分钟前
  • Boom
  • 力荐

俭朴版BOB,也是从国内受训阶段开始,一个E连开始,从意大利一路打到法国德国,孚日山脉那段是不是有BOB里巴斯托涅那集的意思,临近尾声也同样有解放集中营的场景,就是主角因为参战早官升得比小温连长更高,VE-day时都升到中校了,他的部队同样要被调去太平洋战场继续作战。这样的连队在二战中一定有很多,每个连队都有各自的故事,两个E连只是作为代表被讲述了。就像巴顿将军在末尾对主角说的那番话,谁是英雄?判断英雄的标准是什么,是领口的军衔,胸前的勋章,还是亲身在战场与枪声炮火为伍的时日?

35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因为人人的缘故,看这部剧滞后了~剧情和世界观什么的就不说了,基于小说,这里只谈影视的问题。演员的表演很外化,换句话说是略稚嫩,不能因为是卡通化就把表演也卡通了。这个卡通特效很显然是为了控制成本,但是就算这样你还是能看出花园里地上插的是塑料花~ 就卡通特效来说,这个滤镜类型不算是做得最好的,而且因为技术缺陷有很多“穿帮”的地方,比如车开起来,车轮上的齿花是不动的。但是它还是能作为一个“动画电影标本”,在算力和渲染优化的情况下,是有前途的。看了好几个影评,都没能把这部动画的画面风格说到位,它实际上是70~80年代流行的“钢笔淡彩”风格,问题是,这种风格在表现明亮场景时较完美,但是放到战争场面压抑灰暗的画面,就不能简单地用滤镜调色解决,而且太重的赋色,会淹没钢笔线条,应该多请几个艺术家来完善它~

36分钟前
  • Quester
  • 还行

Netflix小成本兄弟连,不以战争场面吸引人,胜在故事讲得好。大的方面,讲了一个少数族裔连队的故事,参加的也不是那些有名的战役,甚至经常被杀伤大半,或突围或投降,最后到了达豪,受了刺激还杀了战俘。小的方面,展现了兄弟情,以及对人的尊重,无论是对少数族裔,对怯战的士兵,还是对平民,甚至是德军对美国军人。另外,即使题材是美军史上参与的最正义的战争,也没少刻画战争对人心的腐蚀,也没有美化轰炸德国城市的行为。片子对德军的刻画也不偏不倚,既有暴虐、傲慢的军人,也有强悍、绅士的军人。片子有几处较为克制地传递出一些细腻的感情,均引人落泪。然而短评里一些人看不到这些,只顾着给它打上“美帝主旋律”的标签,可惜

41分钟前
  • 全金属小棉袄
  • 还行

战争都是熬出来的,主要记述了功勋157团两场阻击、一次巷战和集中营事件,把男主菲利斯和枪声在一起的时间都加在一起有500多天,回家吧,不要让伤疤毁了你,因为你是英雄,看老美是如何纪念一个抗战老兵的,值得学习。

45分钟前
  • 麦子
  • 力荐

不太理解为什么采用实拍之后再CG化的举动,不过跟着主角把欧洲战场又走了一遍,4集,负担不大,连着看完。诞生于美国西南这个多种族士兵的连队去对抗高贵纯正的雅利安人,在结构上显得非常对仗。2020年,我们看到的现实中的美国,是越来越割裂的。不知影片是不是有点要托物言志的意思。

46分钟前
  • 通米
  • 推荐

简直是神作!!!

47分钟前
  •  进击的蟹老板🏹
  • 力荐

一个在战场上能压抑被刺激的兽性,保持人性的人,才能避免自己变成恶龙。

48分钟前
  • 内触妙乐
  • 力荐

动画效果有点不习惯

52分钟前
  • 作业真多我好累
  • 力荐

教科书般的战争片。

55分钟前
  • Tristin
  • 力荐

片子本身的故事还是很好的,但是可以降低帧数来达到动画的效果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全程纠结在一卡一卡的画面上,而且既然用真人拍的,就没必要刻意去追求动画的效果了吧?喜欢看战争片的人也仅仅是冲着战争剧情来看的,真人效果反而更有代入感,反正我真不喜欢这种伪动画!希望网飞不要再尝试下去了。

57分钟前
  • 只看完结剧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