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丽人

HD中字

主演:凯文·史派西,安妮特·贝宁,索拉·伯奇,韦斯·本特利,米娜·苏瓦丽,彼得·盖勒,艾莉森·珍妮,克里斯·库珀,斯科特·巴库拉,山姆·洛巴兹,巴里·德尔·舍曼,阿若·希利,约翰·赵,肯特·法尔考,希瑟·乔伊·谢尔,切尔西·赫特福德,安贝尔·史密斯,乔尔·麦克拉里,玛丽莎·贾里特·威诺克,丹尼斯·安德森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美国丽人 剧照 NO.1美国丽人 剧照 NO.2美国丽人 剧照 NO.3美国丽人 剧照 NO.4美国丽人 剧照 NO.5美国丽人 剧照 NO.6美国丽人 剧照 NO.13美国丽人 剧照 NO.14美国丽人 剧照 NO.15美国丽人 剧照 NO.16美国丽人 剧照 NO.17美国丽人 剧照 NO.18美国丽人 剧照 NO.19美国丽人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病态的自我

病态,社会是病态的;病态,人类亦是病态的。
《美国丽人》将一种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态,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供我们审视。这是一个“审丑”的年代,即便是在十几年前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一部影片便很活脱的将“丑”的病态展现于世。而时至今日,我们回过头来再去看那“美国的丽人”时,也不尽会感慨到,我们生存的社会是那么的美丽,美丽的丑陋,美丽的病态。
还是从《美国丽人》影片的本身入手,莱斯特·伯哈姆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他的家住在平静的市郊,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卡罗琳和一个未成年的女儿珍妮。但是,他的家庭并不象外人看到的那么幸福。他的妻子事业有成,已经拥有了一个自己的房地产公司,而他自己在工作中却没有取得任何的成就,他为一家广告公司已经干了整整14年,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倦,他相信他的妻子一定认为他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们已经有好几年没有碰过对方了。终于有一天,当莱斯特遇上了刚做完中学篮球赛拉拉队的珍妮和安吉拉时,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丽深深地打动,心中的那种久已死去的感觉好像又重新的复燃了这想必是这个男人心中的“美国丽人”了。从此莱斯特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他勇敢的面对老板辞退了工作,他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并在里奇那里买回一些上等的大麻吸食,已过中年的他落入了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爱情陷阱。他的妻子卡罗琳把自己的精力都花在了事业上,看起来是一个自信的事业女性,然而她的感情却在渴望着抚慰。与此同时,卡罗琳对莱斯特变化也产生了反应,她开始与房地产商“国王”私通,事态逐渐地向着十分有趣却无法预料的方向发展,直到有一天误会极深的邻居海军陆战队中校弗兰克举起枪口,对准了莱斯特。
没错,莱斯特就这样死了,死时还面带着满足的微笑。
许多影评中都提到了视频中的塑料袋,随风飞舞的塑料袋,认为它和《阿甘正传》里的羽毛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但关于这点,我还有一点其他的看法。我个人认为,《美国丽人》中的塑料袋表现的是一个人的灵魂在社会的禁锢中渴求得到解放,来释放自己的“人性”,而《阿甘正传》中则是一种解放,一种随性,一种“美国梦”般的飞跃,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同样的解放有着不同的方式,更何况是复杂的人呢!
“你的眼睛疲倦了,累了,闭上你的眼睛。”同样是佛洛伊德的话,来作为影评的结尾,我们活着有时累了,就不妨想想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所追寻的,一个认可、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也许我们最需要的,恰恰是一个最真的自我。

 2 ) 世间唯觉你好

一部【美国美人】,我不想说中年危机,妖娆少女和玫瑰花瓣,不想说自赎、gay、或是意料之外的处女,也不想说枪支、大麻以及纳粹的瓷器,我只想说一处细节,你可能淡忘,或者漫不经心地记得,只是我曾经未语泪先流。

黑暗的房间,沉默的少年站在窗口,偷拍邻家的女孩。镜头越过漆黑的街道和冰冷的空气,抵达被木质窗框分割成井字的明亮窗口,没有在搔首弄姿的漂亮女生身上有片刻的停留。女孩背对着镜头,被女友挡了个严实,但是,他却细心捕捉到了她镜中的面容,沉静而姣好,少女的红晕和浅浅的微笑,恍若拉斐尔的油画,凝重庄持,圣洁美好。

女孩的名字叫珍妮,是我钟爱的名字,像是长浅淡色斑、眼睛碧蓝澄澈的无忧少女,和气温柔,备受宠爱。然而,电影里的珍妮,是自卑而敏感的,在她身上我们看到自己曾经的身影,微忧青春的孤独与叛逆,被忽略时的不抱希望,无法沟通,放任自流。

她不是不美,只是,她的美,只有他才能捕捉,就如同他对妖娆挑逗的身姿视而不见,径直去寻觅她颔首低头的那一抹温柔。仿佛他穿越花海,芬芳旅程,却一路淡漠,让娇艳的玫瑰、纯洁的百合、热情的大丽菊和优雅的紫罗兰纷纷失望凋落,偏偏去寻角落的阴影之下那一支不起眼的鸢尾花,呵放手心,视为珍宝。

【情史】情痴类中有一篇【眇娼】,我极是喜欢,讲一个少年痴恋于一独眼妓女,别人嘲笑他,他便忿忿地说:“自余得若人,还视世之女子,无不余一目者。夫佳目,得一足矣,又奚以多为!”别人都看你不好,我却看你是极好的,原来所谓钟情,就是世间唯觉你好。

可能我们期望这样一种爱,突然降临,没有缘由,近乎直觉。世间美丽的女子何其多,聪慧的女子何其多,比我温柔、善解人意的女子又何其多,但你任弱水三千,却独取一瓢而饮。

所以我牵你的手,走过繁华街道灿烂霓虹,人群熙攘喧嚣浮动,心如止水,那些不过是浮云一般的幻觉,在我心里,只有你最好。

 3 ) Dance On the Fingertip of Beauty

“我肯定你一定不明白我在说什么,但不用担心,你有一天会明白。”
当听到电影中这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我心头一颤,那是因为我害怕像主人公那样,当意识到生活原来可以变得更美时,竟要付出之前无法想像的代价。

好的电影就如同一面镜子,我们无法直接看清完整的自己,可那面光洁平整的镜子把所有可能的我们都照得如此清晰。对于影片中的人呢,生活何尝不是一面亮镜,把他们所欲隐藏的一一暴露。我的害怕绝非莫名其妙,这电影里的人至多不过把生活中的我们稍加夸张一点而已。

我想哪怕只是审视过一丁点儿自己生活的人,看完这部《American Beauty》都会心情难以平静。

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快乐在影片里是矛盾的。
向往成功的妻子卡若琳,已经在长年为获得稳固生活的打拼中成为强颜欢笑的物质囚徒。连我都要以为她在惬意的偷情之中获得了些许真正的快乐时,她悲剧的源头又开始悄悄生长了。
“要成功,就得保持住成功的形象。”房地产商的这句经典名言就像载着她从天堂掉到地狱的过山车。当体面的物质生活磕磕碰碰地来到身边时,那个曾经困窘而只能与几个人合租一间房,看到直升机飞过会高兴得跑上天台敞开胸部的女孩到哪里去了呢?
或许充裕的物质与充分的快乐根本就难以共存罢!我在实习的时候目睹了那些以分钟赚钱的高端律师是怎样废寝忘食工作,是怎样赚了钱也无暇消遣的。职业上的知识和技能也并不会自动地转化为精神上的信仰。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莱斯特在选择做个快餐店小工时会说:“对,就这样,越少责任越好。”
我们可能梦想着辛苦几年多赚点钱,来为以后的快乐享受打下基础,可这会不会只在幻想将来的我们还能有如此的快乐心境呢?谁能保证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在与物质的你追我赶中由主动变为被动,一旦投入就无法拔出呢?为快乐而找乐子算不算快乐呢?我们难道从不会担心疲惫的身心已无力承受曾经梦想的美丽么?莱斯特的话不禁让我想起《搏击俱乐部》里皮特甚嚣尘上的言论:“要想自由,就得放弃一切。”多么可怕的一句话,不想相信,却又那么容易就相信。

追求美乃人的本能使之。到底怎样的才是美丽的? 是如蔷薇般动人的女孩,是辉煌的过往与赖其生存的巨人形象,是稳妥舒适的住房和几千美元的沙发,还是摄影镜头下慑人心魂的画面?
其实,一切触摸得到的东西,一切强撑或强压之下的东西,一切过于在乎的东西,都不会真正美丽得动人。美丽总是存在于某种精神状态之中,某种潜意识的心理状态之中。这也是为什么人的审美观总是那样的不同。审美观本来就是主观的。
莱斯特对于女孩的着迷实际上已经幻化成对一种宛如玫瑰之美的希望的追求,因为这个美的希望,他开始变得有勇气,开始不甘于上级压迫,开始斗志勃发地塑形,开始学会惬意地生活。当他就要触碰到女孩的身体时,也正是那个关于美的希望阻止了他。放开了那实实在在的美丽躯体的同时,一种关于美的新体验在精神中升华。肉体,所有触摸得到的物质,或许能够给予暂时的满足和安全感,却摧枯拉朽;承载于物质之上的生活之神采,虽无形,却能屈能伸,永垂不朽。莱斯特捧起了一家人的合照,笑的如此恬淡。此时银幕前的你是否也会心一笑了呢?
 
影片的结局是出人意料的,尽管如此,却能让人安静地接受它:
“我想,对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我可以愤怒,但世界那么美,我难以一直生气。有时我觉得自己一次见到太多美丽的东西,几乎承受不了,我的心就像膨胀的气球,快要炸开……然后我记得要放松,不要抓紧不放。于是它们像雨水一样从我的身体中穿流而过,我再没有感觉,只有感激,感激我愚蠢的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
美不在多,而在深。我们无须奢求一生一世倾泻而出的美丽,没有永恒存在的美丽,只有永恒存在的平庸。我们要做的不过是从来都不要忘记心中对于美的憧憬,绽放出属于我们的美丽,在这个奇妙的世界留下我们的精神。

影片中里奇为珍妮播放的那个塑料袋的片断无疑是极为动人的。在寒风中由瑟瑟发抖到迎风起舞的塑料袋,看上去是那么的令人怜惜却又显得那么的倔强。这是一种在指尖起舞的顽强姿态。既然无法安定,何不跳得更美?

珍妮问里奇,你为什么要拍这些画面?里奇说:“因为我觉得它们很美,每当看到它们的时候,我就觉得上帝在上方注视着我们。”
是的,尽管痛苦与挣扎是世上永恒的主题,但我宁愿相信上天无时无刻不在眷顾着我们,赐给我们无数美丽的机会。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电影,之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段台词都能让我想到很多很多,我无法抑制想记下自己的感受,却总觉得有点力不从心不知所云。只是不写憋着难受。我想当自己年纪再大一些,回头看这部电影,一定又会有更多感慨吧。

 4 ) 我很无聊,我废话很多

我曾经很大言不惭的某人说,你看那些和我们同龄的优秀的人,他们成绩优秀,性格爽朗,目标明确,意志坚强,,,在我们这些普通人貌似刚刚懵懵懂懂的发现自己在幻想里浪费了大把青春打算为了适应现实世界开始努力时,他们居然已经跑的连影子都没了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么?

没错,因为他们是些天生的脑残,,,

他们不会像我,,恩,好吧,也带上你,,一样怀疑,一样迷茫,,,人生的意义,生活的本质这类东西对他们来说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可有可无,,,他们从来不会疑惑世界是否真的像教科书和老师和父母所说的那么有意义,从来不会担心自己的努力是否真的有价值,是否真的有回报

这种彪悍的脑残使得他们赢在了起跑线上

我已经不记得当时听了这些话的某人是什么反应了,,,倒是记得,,紧接着我又阐述了"英语成绩极差是爱国心在我潜意识里不断作祟"的理论,,,


然后我又想起,,,在初一的时候,,,大概是初一吧,我对我成绩极好的同桌说,,,你知道么,人生就像在一个罐子里抓糖果,一辈子就这么几把,抓了这个就抓不了那个,,,你吧,抓了成绩,人缘,我呢,抓的是自由,,,,我想当时我说这话的潜台词是,,,你不要以为你成绩好就可以了不起,,,但之后这个小姑娘把这话告诉了班上另一个成绩超好的男生,那人在某天回家的路上拦住我,很诚恳的说,我觉得你对XX说的那个故事好有道理,我从来没这么想过,你能不能再告诉我点? 我当时内疚的好像考试作弊被抓了正着,,,,

_______________废话结束的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额,,其实我想说的是,,,其实几乎所有事情,都是先发生了,然后才有解释的,某人离婚了,我们说,啊,那人的老公有外遇,所以他们离婚了,,有人成功了,我们说,啊,那人平时的努力使他成功,又或者,那人有XXX的支持所以他 成功了

這些"解釋"或許就是真實的另一面,但問題在於我们经常会忘记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解释"

我的"解釋"比較爛,所以我想不會有人真的相信"年輕而優秀"是因為他們"天生腦殘",我"英語成績極差"是"我實在太愛國了",,,你们觉得这个解释在荒谬了,所以它仅仅是"解释"罢了,它不可能是"真实"

但那些更加精巧,更加平凡的解释其实每天都在发生着,,,,類似這女生那么"受男生欢迎"分明就是"爱卖弄风骚",,,這女生"又斯文又端莊",所以她"很清纯",他"成绩好又老实""所以不会说谎",这类解释每天每刻都在被当做"真实"使用着

我时常会听到有人说"我和你们不是一个世界的",或者"这个人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但他们真的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么? 并不是这样的

世界是唯一的世界,我的世界里飞机撞了大楼,所有人的世界里必然也都撞了,不同的只是"解释",,,

我们都活在自己的"解释"里,但又不愿意承认,因为承认自己对"真实"的一无所知实在太可怕了,,,所以我们总是假装我们的"解释"是一样的,我们大家都活在一个共同的真实"世界"里,,,为了营造这样的假象我们和他人保持了距离,,,我们学会了仅在一些最安全的地方交流我们的"解释",例如这个女明星胸好大哦,这人好有钱哦,等等等等,,,除了那些熟悉的朋友(确认了拥有相似的"解释"),我们才好不容易骨气勇气就触及"这书我觉得很好看,你呢" 这类稍微有些危险的话题,而一旦有了分歧的预兆,我们就赶紧停止,赶紧安慰自己"啊,我们的品味真是不一样啊""书这东西的确是仁者见仁的",试图忘记其实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仁者见仁的,,,

因为发现"解释"里永远只有自己一个人实在太可怕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发现那些分明没有任何障碍却完全无法交流的对象会那么容易暴怒了,,,恩,,比如我,,,,我喜欢骂他们脑残,,,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的"解释"是完全真实的,于是也就没有人的是完全虚假的,或许有些人的"解释"更接近"真实",,但谁又能知道呢,,,


我们以为自己活在现实里,但其实那只是各种各样充满个性的"解释"沼泽罢了


_________真的开始转入正题的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中的小男孩给自己创造了一套"美"的解释,,,他试图说服自己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美,而他的人生意义就在于去承受这些不可承受的美,,,于是他满足了,他得意了,他坚挺了,,,他可以毫无内疚的卖毒品了

小男孩的父亲则没有完成自己的解释,,,他始终无法将"同性恋"这个现实和"羞耻"剥离开来,,,对他来说羞耻是比同性恋这个现实更现实的现实,,,于是他只能压抑,只能痛苦,只能爆发,,,最后灭了主角的口

主角也改变了自己的解释,,,他以前把"幸福"解释为"一家人和睦",,,但是他的"解释"被来自自身最深层的欲望,,恩,也就是OOXX打碎了,,,他发现"幸福"其实不是"一家人和睦",幸福应该是"我自己爽",,,于是他觉得自己觉醒了,于是他也得意了,坚挺了

但事实呢,,,事实是他们都只是改变了"解释"罢了,,,谁是对的,谁有是错了,,,谁只是"沉迷在自己错误的世界里",谁又"觉醒了,发觉了生活的真谛",,,恩,,或许这个任务只能交给神了

但你有没有发觉,,,"神"也只是一个解释而已

 5 ) 世上本无正常人,装的人多了,也就分出了怪胎

“我们的婚姻只是个幌子,为的是表示我们正常。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主人公莱斯特的这句话,可能道出了每个人的生活状态。为了寻求与别人正常,为了不被排斥,可能连生活最幸福的人,都免不了借个幌子给自己避避嫌。人是社会的动物,直觉就是去寻找认同感,害怕与别人不同,为了合群,牺牲自我也在所不辞。只不过,如果放弃自己,如果认同感是通过与他人共性,而不是自己的个性来寻求的话,最终导致的可能不仅仅是迷途,甚至是癫狂。 然而,事情哪有这么简单。生活在共性的洪流中,寻求个性的道路难上加难。那个上校父亲听到莱斯特的这句话,在那么几秒钟的时间内,他心中某种东西发生了改变,他决定放弃做“正常人”了,因为这太苦太累。之前,他不时会看到小区里那两个恩爱的同性恋在快乐地锻炼,他在搜寻自己儿子房间的时候曾一饱眼福过莱斯特的裸身肌肉,他一口咬定自己儿子就是同性恋,在这些时候,他都不得不以一种极强的自尊心和暴力心态面对眼前,同时面对自己的内在本质。他高度分裂,军人的身份让他没办法像一个人类一样接受和解决它们,他仅仅采用着否定的方式。然而每一次的分裂,都是对他自己编造的谎言的一次严重的摧毁,最后,摧毁地差不多了,他豁出去了,宁愿做个怪胎(freak)。这是他脱离共性,走向个性的第一步。不幸的是,他马上受挫。他想寻求他在个性道路中的“同盟”,但他没有成功,怪胎不能结盟,他突然变成世界上最孤独的一个人,只是他不知道,个性道路永远都是悲壮的。 于是,这同样让他走向了癫狂,甚至比他装“正常”的时候导致的结果更加荒谬。 山姆•门德斯是这种“危机电影”的高手。《美国丽人》的延伸就是《革命之路》。如果《美国丽人》暗示的是共性使人病变,那么《革命之路》则道出了个性之路的崎岖坎坷。危机,简单来说就是幌子不保,真实面目不讨好的一个阶段。尽管通过电影,我们时而能窥到危机的出口,但是导演毕竟不负责解决危机,危机问题搬到银幕上来,印证的只是“一千个家庭就有一千种危机方式”而已。 不过,影片中的危机,其实已经远非婚姻危机,而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个性危机了。与上校父亲相映成趣的,是那个叫安吉拉的女孩。他们在影片中的关系虽然生疏,但他们恰恰是最配的一对。两人扮演的都是与自己相反的角色,都是以一种夸张去掩盖自己,都认为“正常”才是高贵的一类人。最后,他们都在柔情面前受到感化,撕扯下自己的层层面具,对同一个人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只不过,他们都没有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安吉拉曾经大声指责自己的朋友“性观念太保守”,“居然跟一个疯子在一起”。但这最真实最美好的一对情侣并不把这种指责当作一种焦虑,换句话来说,他们已经看透了这种共性的装模作样,也决意奋不顾身地追求他们心灵中最真诚的东西了。 简的男朋友里奇对安吉尔说:“她不是你的朋友,你只是用她来感觉自我优越而已。” 安吉拉对简说:“天啊,你居然能跟这种怪胎在一起。” “因为我也是怪胎!”简说。 这段对话堪称本片借着幌子的正常人与敞开心扉的怪胎之间的精彩搏斗。尽管这对情侣面临着生活种种压力——女孩家中,父亲总是色迷迷的看着跟自己一样大的同学,母亲又跟别的男人鬼混得正欢,两夫妻一聚,神经质般的大吵大闹必然爆发。男孩那边,父亲是强调“纪律”、“规矩”,动不动就暴打儿子一顿的刻板军人。母亲则神志不清,犹如行尸走肉。但这一对情侣恰恰是最不易被摧毁的,虽然心怀恐惧,但他们还是牢牢地控制住了自己的内心,懂得了美好的真谛。因此,危机问题在他们身上也是最浅的。 莱斯特最终算是了却了自己半个心愿,心已坦然。莱斯特的老婆最终也在“拒绝成为受害者”的呼喊声中隐隐约约找到了蜕变的门路。只不过,在危机的门口,有人弯了弯腰,走出去了,有人卡在了门中央,有人看见此路不通,更加悲愤地走了回去。而这一切必然关联。卡在门中央的人死了,走出去的人,在里面的人此刻都聚焦在这种死亡中。什么是个性?什么是共性?到底怎样才叫脱离了危机?当个正常人究竟有多糟?勇敢成为怪胎的日子将会如何?突然,谁也不知道该如何解答。莱斯特死的时候,似乎露出了将要涅槃的喜悦表情。死亡可以是一种黑色幽默吗?毕竟死亡无法凝固生活。

 6 ) 《美国美人》中的色彩运用

《美国美人》中的色彩


        《美国美人》是第72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影片得主。影片以美国中产阶级的居住地———城市郊区为背景,展示了以莱斯特•伯纳姆命名的美国中年一代、同时也是中产阶级的代表者最后的悲剧命运。它在现代情节剧的范式中融入了一种黑色喜剧的风格,淋漓尽致的描绘了四分五裂的家庭和分崩离析的社会中贪婪的妻子和危机中挣扎的丈夫,叛逆的女儿和玩世不恭、离经叛道的少女,邻居家暴虐的父亲和乖戾的儿子,期间所交杂着的种种正常和非分的欲望、各类任务对自身的拯救和对平庸生活的反抗,以及主人公们对自我生活盲目的执迷或反省。

有着这样沉重主题,影片在美术设计方面,尽管看似不露声色,但实则却十分精准和值得推敲。既不是贾幛柯式的几乎不做任何设计的生活图景,也不是彼特•格林纳威那样光怪陆离的超现实场景,〈〈美国美人〉〉这部影片的美术设计,在现实图景再现的过程中,更多了一些超越真实生活的点睛之笔。这让影片在浓重的黑色阴影中,涂抹出点点亮色,给观众和剧中人物一丝喘息的空间。

压抑的空间色调
影片表现的是中产阶级家庭压抑沉闷直到爆发的崩溃过程。影片运用衬托和对比的色调,烘托出这样一种压抑沉闷、自私冷漠的空间氛围。灰白的主色调贯穿衬托这个压抑的环境,最终在鲜艳的血红色的冲击下,灰白的色调与压抑的氛围一同分崩离析。

影片开头纵览整个社区的全貌,,一条青灰色的公路从钢筋水泥的城市蔓延到郊区,道路两旁是黄绿色的树木,发枯的黄绿色并不显得富有生机。道路两旁是裸露的赭石色泥土。赭石、枯绿、青灰的搭配使得整个画面色调灰暗。道路一直延伸到一个中产阶级的别墅区。各自独门独院的楼房,一律的白色墙壁和砖红的屋顶。白色的栅栏隔出各自的区域——看似优雅文明的住宅,实则单调重复。每一幢别墅都相隔很远,仿佛暗喻着居民之间的关系,各自为政,互不干涉,实则也十分的自私和冷漠。

主人公家里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之家。怀旧样式的室内装修,昂贵的家具,优雅情调的装饰品,但是老旧的式样让气氛沉闷压抑,白色的主色调让屋子看上去清冷惨淡。

独生女儿的房间色调是这个惨淡的家庭环境中唯一的亮色。鲜艳的橙红色,使得房间感觉明亮,但是却也衬托出女儿那种少年狂躁的心态。


男主人公工作的地方是报社,现代化的办公环境,整齐划一的格子间里,各自忙碌的员工彼此之间很少交流和互相关心。依然是白色的主色调,惨白的日光灯照着一群蚂蚁般忙碌的人们,烘托出一种冷漠的人际关系。在监督员的房间里,几乎全白色的空荡房间里,虚伪的监督员拐弯抹角的解雇男主人公,灰白色的房间仿佛预示着十四年的老员工最终被炒的惨淡命运。

隔壁邻居家的父亲是一个暴戾的退役军官。他的私人房间是灰暗的白色墙壁,方格框投射的阴影使得房间仿佛一个审讯室,——这里是他殴打和虐待儿子的地方,压抑的空间一如他压抑的暴力,儿子额头的鲜血仿佛是冲击这铁窗般的生活的一种极端的发泄。儿子里奇的房间单调的如同囚房,大片裸露的白色墙壁,空荡荡的房间很少装饰,只有一墙壁的录影带和一套银灰冰冷的摄象器材。这样的环境暗喻着父亲令人窒息的高压政策。

当然,白色压抑的环境在男主角的幻想里又是另一个世界。在他的性幻想中,光线充足的浴室里,白色的釉面材料在落地窗透过的充足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光泽,白色仿佛圣洁的象征,他俯身在浴缸旁,望着洁白的浴缸中美丽的少女的胴体,鲜红的蔷薇花瓣撒满整个浴缸,这个白色的明亮的视野与先前的白色不同,但是这个美丽的幻想最终绝望的幻灭了,梦醒之后的男主人公重新堕入了灰暗的卧室空间里,面对妻子的不屑。

灰白的色调,压抑的空间。仿佛最为寻常的中产阶级的生活,在这样的场景表现下,展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嘲笑和反讽的意味。


贯穿始终的红色意象

影片的片名“AMERICAN BEAUTY”,实际上是指一种原产于美洲的一种红色的蔷薇。它颜色鲜艳,娇艳刺目,在影片中,导演和美术师赋予它新的意义——它代表着欲望的冲动,致命的诱惑,血淋淋的暴力和美丽的人生。影片开始,这些红色的蔷薇就在主人公的花园中不经意的出现。后来,在男主人公的性幻想中,蔷薇花瓣从少女的敞开的领口喷薄而出,洒满少女沐浴的浴池。到最后来,主人公被枪杀后,喷洒的鲜血一如蔷薇花般殷红。红色仿佛主人公命运的色调,也同样象征着我在我们日常平凡琐碎的生活表象下所掩盖的种种惊心动魄的场景。


青春的模样

影片中表现中年人的少年的叛逆和堕落,在美术方面主要表现在服饰形象上。

遭遇家庭暴力的男孩里奇在父亲的压制下,永远是一身制服式样的服装,校服、衬衣、毛衣背心,循规蹈矩。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一个吸毒贩毒的生意人,少年在社会和成年人身上继承自私冷漠和油滑世故,并且继承道貌岸然。

珍妮憎恨父母和家庭,自我封闭和厌世倾向。她的衣着总是黑色或者深蓝,头发也是束在脑后的黑色马尾。她眼线画的很浓重,深红的唇彩,让她整个人看起来压抑和沉闷。

而不甘心平凡的安吉拉则是漂亮的金发女孩,她不甘平凡,有着自己的一套想法。在衣着上表现为时髦的打扮,并喜欢穿着略显得成熟的服装,拥有自己的汽车。但是最终她还是一个孩子,她总是吹嘘性史但是却仍然是处女。她勾引男主角试图与他发生关系,男主角却最终在道德面前却步了。这个时候安吉拉穿一件白色衬衣,衬托出她仍是小女孩幼稚,也表现了她尽管表面放荡,但实际上却依然纯真,并非她一贯表现的那么世故和老练。

男主人公在对安吉拉产生了性幻想之后,唤起了他青春的感觉。陈旧的生活让他需要寻找一点青春的活力和温情的美好的东西。他开始暗恋安吉拉,偷偷的锻炼身体,仿佛回到了曾经的青春状态。这时候他的衣着也有所改变。开始的他上班穿古板的西装,在家里穿衬衣或者灰色肥大的T恤,用以掩盖他发福的身体。在他重新焕发青春的时候,他锻炼肌肉,并开始穿米黄色的紧身T恤,仿佛年轻人一样的奔跑。他买的红色跑车也是一个表意性很强的道具,红色跑车象征着青春的感觉,就像男主人公曾经羡慕过的潇洒的表哥所驾驶的宝马红色跑车,代表的是主人公对青春的追忆。但是在他放弃了与安吉拉的不伦之恋的想法之后,他又重新穿回了那件肥大的灰色T恤,仿佛预示着他对于传统的家庭道德之间的回归,但是邻居父亲的一把手枪,永远的阻挡了他回归的脚步。

细节的精准

影片在许多细节的美术处理上,都有着精准的设计。比如,妻子与人在在廉价的汽车旅馆开房间偷情,旅馆房间的装修陈设廉价而庸俗,仿佛预示着他们之间龌龊的关系。

 妻子的内衣是暗红色,外面穿的则是一丝不苟的灰色职业女装,仿佛暗喻了她闷骚的性格,为她的出轨埋下了伏笔。她与情人外出,穿着一身红色的套裙,却遭遇情人提出的分手。本来红色的喜悦转化为红色的狂躁,她的歇斯底里通过一身红色的衣服外化的表现出来。
当里奇暴戾的父亲误以为儿子为男主人公提供性服务,并以为男主人公是同性恋之后,他向男主人公暴露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却遭到了拒绝。此时,他的眼睛中交织着被暴露身份的羞辱和误会儿子的悔恨,他身后红色的车库灯映红他的脸庞,让人更加准确的看到了他眼神中烧灼的仇恨和心痛。

影片的以男主人公的死结束,他的鲜血喷洒在灰白的釉面砖上,殷红的鲜艳对抗着生活的苍白和灰暗,衬映的男主人公仿佛一个另类的英雄,最终以死亡逃离这压抑沉闷的环境。
最后一个场景,仍然回到那个灰色单调的社区全景,青灰的街道,赭石的泥土,枯绿的树木。如此的沉闷,但又如此的无可逃遁。

 短评

2000年看这部片就像做贼一样。

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每个人都压抑,为不同的事,这才是生活.

14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推荐

永远不要觉得只有自己的生活像一团狗屎

18分钟前
  • 红豆♥
  • 还行

如果美丽也有罪,我愿犯上千百回。

2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Kevin Spacey的称帝之作!片中展示的美国人的生活状态,大大不同于以往好莱坞影片给我们的印象,几乎所有角色都有点不正常,生计、工作和儿女,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当安吉拉说出她是第一次时,我目瞪口呆~~

26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这糟糕的译名,误导得我之前一直不想看这部片。Y见到beauty就只知道翻译成美人! 电影出乎意料的好,而且特别美国,凯文的笑总是让我想到,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而动了情的人眼神那么无辜,即便是“怪胎”如他们,凯文被美触动那段迷死人了。。侧线上校又印证了那句话——恐同即深柜

28分钟前
  • shu
  • 力荐

美丽且扭曲的性幻想大狂欢,每个人都在压抑与绝望中慢慢灭亡,只有死亡是唯一出路。似乎中产阶级中年危机自此就被定型了,如此冷感和厌世,但你就是看不到他们是如何失去彼此的。

31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年轻人迫不及待想进入成人世界,以为那里有些什么。而成年人都不快乐,生活空洞而且幼稚、冲动、脆弱,想退回少年时期。以前或许看过但已经完全记不得,现在再看年龄刚好。电影出乎意料的好,恨不得给十颗星。

36分钟前
  • 荞麦
  • 力荐

美国电影最接近悲剧的处理,可惜还差那么一点点,因为好莱坞不知道什么叫做悲剧

41分钟前
  • le frisson™
  • 还行

玫瑰花啊玫瑰花,为什么不再稀疏一些……

44分钟前
  • 老鸡|扶立
  • 推荐

看起来奇怪的故事, 展示的却是真实的人性

47分钟前
  • Davies
  • 推荐

那段塑料袋的独舞很喜欢

48分钟前
  • 大力花
  • 力荐

关于中年危机里同类题材的翘楚。把绝望写得妙趣横生,把黑色幽默玩的炉火纯青!

51分钟前
  • 少年夏不安
  • 推荐

很有趣,无聊的美国中产

56分钟前
  • 毛利
  • 还行

史派西笑起来,可邪可善可淫荡可浪漫,连嘴角都在演戏。几个家庭的邂逅交织和几条生命的共同低潮,关乎中年、青春甚至恐同的危机。病态的群像。从好色出轨切入,由误解杀戮结束,既没有一干二净的人,也不存在万恶集一身。亦荒诞的悲剧,亦凄异的喜剧,丽人不丽,美于无形。

60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我看过很多遍,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喜欢

1小时前
  • 黛西
  • 力荐

那些崩溃的人生。当你的生活被清楚的界定为狭隘的和低级的,如此巨大的羞辱之下,我没有看到慈悲。但这个世界确实太多美好的事物,如果你听到她们的召唤,就会从中得到慰藉,并被引导向真正的生活。即使到最后那只是不凡的梦想,甚或飞蛾扑火,也会有如秋叶般静美。

1小时前
  • Lan~die
  • 力荐

06.12.31观影:啊哈哈,生活已经成圈成套,开始逃不过如来的手掌心。这就是中年危机,那么来找点刺激吧,《一一》说另外又怎样呢?《美国丽人》中则丢了命,最恨同性恋的家伙其实是同性恋,没了感觉卡罗琳在和竞争对手中的虐恋中达到高潮,女儿有杀父亲的念头,整天嚷嚷着和谁做爱的小女孩其实还是处女。呵呵,生活到底该是怎样的呢?人又是怎样的呢?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深不可测的大海。

1小时前
  • 暖鱼
  • 推荐

中产阶级是最适合谎言的人群,他们总是可以表面上冠冕堂皇,真实的内心早就被假象掩盖了,即使旁观者都看清了,他们也不会承认,真相也许永远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讲故事点到即止最高明,总有有心人会懂得,还可以肆意联想,更添回味。人啊,总得为真实的自己活那么一回,没什么好可耻的!★★★★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直男癌自己就是个同性恋,绿茶婊其实是处女。叛逆女喜欢变态狂,变态狂其实是文艺青年。编剧脑洞太大了。2014.11.21成都

1小时前
  • 朝暮雪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