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家

HD

主演:Kim,Bodnia,玛特琳娜·库斯涅米,Samuli,Edelmann,Paavo,Westerberg

类型:电影地区:芬兰语言:芬兰语,英语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小提琴家 剧照 NO.1小提琴家 剧照 NO.2小提琴家 剧照 NO.3小提琴家 剧照 NO.4小提琴家 剧照 NO.5小提琴家 剧照 NO.6小提琴家 剧照 NO.13小提琴家 剧照 NO.14小提琴家 剧照 NO.15小提琴家 剧照 NO.16小提琴家 剧照 NO.17小提琴家 剧照 NO.18小提琴家 剧照 NO.19小提琴家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电影“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以传记的形式讲述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的生平逸事。网上的部分评论透露了对这部电影的失望。

从百科记录来看,大师本身确实有着更跌宕深刻的经历。天赋秉异,早年成名,身染恶习,最终杂症缠身而告别人世,生前还曾得一位善良的妇人陪伴挽救,并从她那里学到了丰富音乐的技能,每一段都令人感慨深思。但是电影偏偏弱化了这些部分,而最终以三段咏叹调的精彩处理获得了为数不多的好评。

影片以大量笔墨描述了大师对一位年轻女子的爱慕。原本放浪形骸的音乐天才在伦敦遇到纯洁正直充满活力的年轻女孩,因为她的直言而展露绝技,并邀请她演唱自己创作的咏叹调。该咏叹调在影片中的出现代表了两人感情的三个阶段,从初生好感的青涩试探,到舞台上获得信任和对荣耀的传递,到最后岁月流逝大师在病痛中老去而女孩获得成长,音乐也渐入高亢。当女高音从轻盈通透转为成熟雄壮,观众仿佛能透过屏幕突破对音乐本身的聆听而看到艺术生命的延续和永生。

有人说魔鬼小提琴家这部电影中的魔鬼并不是小提琴家,而是推他登上浮华顶峰的经纪人乌尔巴尼。而影片中的经纪人却多次用刻意神秘的口吻强调自己并非魔鬼而是魔鬼的仆役,魔鬼的奴隶,为魔鬼服务,为魔鬼效劳。当看到孤独中年华老去生命逐渐燃尽的音乐家眼中幻想出的那壮丽华美的乐章好像才读懂了这些话的意思。不论文学还是艺术领域,古往今来因为沉迷于极致创作而一生不羁直至耗尽生命的天才不在少数,每每看到常常令人哀婉叹息,然而也许艺术本身就具有着魔鬼的特质,它们偶然的降落到一些特定的人身上,经由他们的身体展示着自己的美妙,享受着世间的赞叹,却吸食着宿主的灵魂。时光不停,用尽自己的心血和精力如痴如醉的供养着艺术之花的入选者逐渐枯萎直至死亡,而艺术,则会欣然的进入下一位宿主的身体,继续张扬着妖冶的魅力……从这个角度再看乌尔巴尼,才发现他眼中看到的也许从来都不是帕格尼尼作为人的价值,而是他背后已经将音乐之魂灌注在他体内的艺术魔鬼,而魔鬼的奴隶,也不只是乌尔巴尼,更是帕格尼尼。

然而撇开影片再欣赏大师的创作,则是满满的庆幸和感激。正因为一代一代的天才音乐家忘我的不懈追求和极限挑战,才留下了诸多精彩绝伦的壮丽篇章,才可以让每一代的人继续去突破,让更多的人去欣赏感受只属于人类的智慧和技能之美。人的生命有限,而艺术之光永存,它们可以冲破时间的界限,将曾经赋予它们活力的艺术家带向永生。

 2 ) 自此,世间再无绝唱

   单独作为一部电影而言,The Devil's Violinist只能算一部三星级不能再多的水作,无论是剧情,还是拍摄,这部文艺片都没有引人注目的理由,但是对一个音乐爱好者和一个小提琴练习者来说,David Garrett的加盟无疑为影片增色不少。
  一遍地看下来,情节的苍白和不当的改编,毁了令人期待好久的作品。帕格尼尼作为一个天才小提琴家,一生虽不够漫长,但也是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就与各界名人纪录片的相比,个人认为122分钟的时长限制是个致命弊端。
  当然,今天主要想提的是这部影片里优秀的音乐作品。作为世界乐坛名声显赫的小提琴家,D&G的功力非一般人能及。首先遗憾的是两首个人非常喜欢的乐章——《威尼斯狂欢节》和《上帝保佑国王》,前者不及SandorLakatos版本的精彩,后者也只拉了开头一段。但此处重点要说的是片中主旋律《Io Ti Penso Amore》,这首咏叹算是全片中抛却繁复技巧,回归淳朴的一首经典之作,自此,世间可能再无此绝响。
  与大半部分冗长的记叙相比,剧中帕格尼尼与其宿命中的真爱恋情毫无浪漫和悸动,却同样简单的让人心醉,悲伤的让人沉抑。天才的孤独和疯狂,从来不是众人能参透的谜题,而即便这样,也总有个,在万千世界中,有着些许领悟的另一半情种。那个让他从堕落中找回一点温情的人,那个让他求其一生不可得的人,他们之间只有《Io Ti Penso Amore》这样无尽的咏叹,未央的甜蜜悲伤。
  优秀的作品贴合剧情至尾声处让人热泪盈眶:
Io ti penso amore
Quando il bagliore del sole
Risplende sul mare.
Io ti penso amore
Quando ogni raggio della luna
Si dipinge sulle fonti. ……
   生平第一次对歌剧产生如此好感,即便对这个时代的古典毫无移情能力,也无法抗拒这样的魅力。且随笔几段:
  至思至念
  踩满爬山虎般时长的每个触脚,
  全部,全部,全部都传向你,
  以诗章,以音符,以眼泪,以沉默;
  
  任山移了再立,任水涸了再落,
  都无法改变,改变
  这般从容又贪生的执念;

  予其所求,任其所取,
  纵容开去,肆意眷生;

  乱了风率,又惊流云,
  动辄天地,裂出段段寸心,
  仍不能够
  不能够
  表述这一番深情
  至思至念

 我将通往远方,我不会带你而去,也不会随你前行,我们之间只有干净的想念,却也会到生命的终点,一起完结。再杂乱的语言,也不能让你看穿我的真切,就在这绝唱里,慢慢纵情复伤
 Io Ti Penso Amore
  自此,世间再无绝唱

 

 3 ) 够了

一面刷下来全是“不看剧情看音乐”的结论,一个个都这么居高临下?既然说音乐好敢不敢多夸两句??你们真正理解帕格尼尼对音乐的意义吗?真正理解那种“我们错过了他”的苦涩吗?对于你们来说大师什么的,只要出现在屏幕上就是可以指手画脚的对象。DG的钟,魔鬼,随想曲24根本就没有P应该有的天才气息,那种奇思妙想唾手可得的自信,unstable&desperate,没有,反倒相对有些中规中矩,《钟》刻意压上节奏,《魔鬼》简直穷极无聊!!模仿者。不要说有乐团伴奏的问题,这么一幅栩栩如生的自画像,帕格尼尼绝不可能为了迁就乐团,把魔鬼涂鸦成一个绅士。不知道是技巧不够还是理解的问题,速度本是P曲的一大亮点,却被淡化处理了。真正符合DG气质的只有那首咏叹调,帕格尼尼为数不多的,他愿意流露出温柔的时刻。这首咏叹调。。。真是,难以言述,不忍心听下去。帕格尼尼的大多数曲子就像大麻,一瞬间带来极乐和仿佛神赐的精彩,伴随着强烈的自毁倾向,所谓的unstable&desperate,然后是心力交瘁的疲惫;而他把清醒的时刻留给了简单的咏叹调。清醒是温柔的,温柔是痛苦的。温柔的吟唱出向往,向往到心脏都抽痛。并不是帕格尼尼想让女主角唱给他听,而是他想唱给女主角听。告诉她她就是歌中的恋人。而随着女主角的技巧愈磨练愈纯熟,爱人的影子也被磨得迷迷糊糊,歌中的恋人越来越近了,真正的爱人渐行渐远。帕格尼尼就是一生都无法遇到那个Mrs.Right,时代决定,让他占领一个无人的欧洲。

 4 ) 一曲绝美的咏叹调

电影里面的演奏无与伦比,如泣如诉。
尤其是那首咏叹调,虽然字幕翻译不尽人意,但竟是高中时喜欢而背诵过的《爱在身边》,真心应情应景。

 Naehe des Geliebten爱在身旁-歌德

  Ich denke dein, wenn mir der Sonne Schimmer
  Vom Meere strahlt;
  Ich denke dein, wenn sich des Mondes Flimmer
  In Quellen malt.

  Ich sehe dich, wenn auf dem fernen Wege
  Der Staub sich hebt;
  In tiefer Nacht, wenn auf dem schmalen Stege
  Der Wandrer bebt.

  Ich hoere dich, wenn dort mit dumpfem Rauschen
  Die Welle steigt.
  Im stillen Hain da geh ich oft zu lauschen,
  Wenn alles schweigt.

  Ich bin bei dir, du seist auch noch so ferne.
  Du bist mir nah!
  Die Sonne sinkt, bald leuchten mir die Sterne.
  O waerst du da!

  当晨曦染红大海时,
  我想起了你;
  当月色穿透流泉时,
  我又想起了你。

  每当遥远的路上,扬起沙尘时,
  我看到了你;
  深沉的夜里,流浪者在歧路彷徨时,
  我也看到了你。

  浪起来了,在深沉的滔声里,
  我听到了你;
  万籁俱寂,在我常去倾听大自然的幽林中,
  我也听到了你。

  我就在你身旁,尽管你似乎在那遥远之处。
  你离我是这样的近!
  太阳落山了,一会儿群星就会向我闪烁。
  噢,你要是也在这儿,该多好啊!

 5 ) 从古典到流行 --闲聊中国古代自娱自乐艺术和电影“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一、 电影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2013年的电影德国电影: 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推荐给音乐爱好者吧。这部片子不能按纯粹的剧情片看,毕竟帕格尼尼的演员大卫葛瑞特(David Garrett)的正式职业是音乐家,不是演员。全片基本分三幕:和魔鬼订契约,征服伦敦以及爱情咏叹调。抛开历史真实性,单从电影剧情设定来说,这片子还是扣人心弦的。特别是男主失踪,到从观众席出场这一场很俗套的戏,导演却能把情绪调动的非常到位。另外现场演奏部分真的很精彩! 当然,对于传记来说,本片内心挖掘和性格展现都有点过于薄弱了。人物不形象,不立体,仿佛只要一个有天赋的人扔到那个情境中,就会有相同的情节展开,完全看不出人物性格和特质推动的情节。 雾霾被拍的太生动了,必须点赞。那时候雾都的霾,比现在帝都的霾强多了,PM浓的化不开。但雾都的人认为这是GDP蒸蒸日上的霾,这是工业化独享的霾,醇香可口霾。这样的霾怎能对身体没有好处?这理论被那时的伦敦人挂在口边,很自豪。在我们看来这很有亲切,很魔幻现实主义,很可以有。 帕格尼尼有蜘蛛指症,高瘦,手指细长。这使他更有条件完成前人无法达到的技巧,在小提琴上奏出超大音程的跨度。手指细长在音乐界,就像骨骼清奇在功夫界一样,是一种真正的天赋。艺术家有些天赋还真可能来源于病态。社会能否容下这些异于常人的人,对于艺术也很重要。社会的包容度,决定了文艺能到达高度的上限。很明显,我们目前的社会对于异类的包容度无论在身体,还是精神上,都是不够的,木不可独秀于林。 帕格尼尼的一生有足够多的传奇,如果被拿来仔细拍,估计要拍个系列才行。魔鬼帕格尼尼的一生最重要的戏剧冲突点,在于魔鬼两个字。他小时候几经生死,是魔鬼复活吗?小提琴在他超越极限的指法,和魔术般的弓弦下变得出神入化,甚至演奏出魔鬼的颤音,这是和魔鬼签下契约换得的吗?他挥金如土,吃喝嫖赌,形如烂泥一般的私生活,就如同被魔鬼吸走了魂灵。他死后也因各种魔鬼传言困扰,几十年无法入土为安。电影里甚至直接把帕格尼尼的经纪人打扮成魔鬼,和帕格尼尼签下契约,就算完成了帕格尼尼的魔鬼化了,表现的太过简化了。 大卫葛瑞特比起帕格尼尼,身形高度是够了,可瘦弱和病态是演不出来。片子里的小提琴都是大卫亲自表演的,配合剧情,非常好听,这种人琴合一的观感,不是那些假把式能比拟的。 二、从古典到流行 帕格尼尼在剧场里演奏小提琴协奏神曲-钟(La Campanella)的时候,李斯特在台下听音识谱急急记下,然后慢慢琢磨改编成了钢琴版。李斯特想要用钢琴,这个不能连续发声的敲击乐器,来表现小提琴弦乐特有的,涟漪般不断连续侵袭的感觉,这使他改编的钢琴曲-钟,也变成了世界上最难的钢琴曲之一(别想多了,野蜂狂舞不在里面😆)。 《钟》我最喜欢李云迪演奏版本,虽然李云迪乱入娱乐圈后钢琴武功也是废了的。相比之下,人家天才神童大卫格瑞特,也是半路跨界流行圈,但他仍然没丢掉一流小提琴演奏家的名号。大卫葛瑞特在古典音乐中加入了架子鼓和电吉他的现代流行狂暴元素改编,难说好或不好,但貌似没人质疑他的小提琴水平。另外一个同样是跨界加入流行元素改编,甚至原创流行钢琴曲的钢琴演奏家马克西姆,却被古典音乐人士说砸钢琴的水平也就那样。可见天才玩啥都没毛病😆。 我一直很纳闷架子鼓为什么是跨界选手的标配。在听马克西姆现场的时候,架子鼓让我很出戏,除了高潮部分有助推情绪外,其他多数时候感觉对琴声的干扰挺明显的。后来想想可能节奏在流行音乐里是和旋律一样重要的元素,古典跨界流行的时候没了指挥,那必须要有个强裂的鼓点节奏,把各种乐器指挥起来,否则不同的乐器容易踩不到相同的拍子,配合失败。架子鼓大概是这个作用吧,瞎想的。(古典音乐配上架子鼓就是跨界流行音乐吗?其实可以用garage band测试一下。) 古典和流行的区别于古典音乐的节奏潜于底层,流行音乐的节奏一般统一、固定,浮于最上层,直接通达听众。按崔健的说法42拍是人类天生的节奏,不用学都懂。这个点很容易得到。另外听流行音乐有点像并行运算,你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干活或者玩手机,互不干扰。但很大一部分古典音乐却会直接干扰到你手头的活。听古典音乐更像看电影一样,电影你没法一边看,一边干活或者玩手机吧!古典音乐也是这样,它就像黑洞,直接把时间和情绪吸走,渣都不留,不能只做简单的背景音乐。 从吸收时间和情绪的级别来考虑,我私自把古典音乐分了三级(别问我科不科学),分别是:奏鸣曲级、协奏曲级和交响乐级。 奏鸣曲级吸力最弱,也最平易近人。奏鸣曲和流行乐长度差不多,每一章都较短,5分钟的级别,经常一个乐器独奏。这种古典音乐貌似作为背景音乐还行,不嘈杂激越,听惯流行音乐的也会马上觉得好听。 吸力强一点的是协奏曲级。长度中等,10分钟级别,长到有点感觉不耐烦了。协奏曲在一两个主奏乐器的基础上,有些会加入不那么有亲和力的管弦乐器,编制也大了,勉强还能接受吧。 大黑洞必须是交响乐,一章就整到30分钟级别,不停的强弱快慢喧静切换,刺激听觉和想象的上下极限。如果你在听交响乐的时候,脑子里还能有一丝其他念头的话,我也是服了。 我只能听到大约奏鸣曲和协奏曲之间的级别,大协奏曲和交响曲之类的几乎完全受不了。也许什么时候空了,像看电影这样专门留出一两个小时的前提下,我可以考虑听交响乐级别的古典音乐。但坐家里不玩手机pad,不看电视书籍,却感情充沛的听一两个小时的音乐,会不会被当成非正常人类啊?不好弄。话说古典音乐还真是中老年人听的多。十几二十岁的孩子必须听摇滚,再成熟点耳蜗毛细胞就只能承受的住民谣之类的轻柔类型了。如果你突然发现自己喜欢听古典音乐了,那一般就说明你已经老了。 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古典音乐就是以前的流行音乐,现在的流行音乐以后有部分也可能成为古典音乐。这话前面半句是根本错误的,后半句有可能对。流行音乐只是一种非常特定的音乐题材,好比文学中的流行短诗,只是音乐这座冰山的一角,其它主体部分都由经典音乐填充。 古代的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关系仅从受众来说,有点像中国文学里的诗词曲的关系。“诗庄、词媚、曲俚俗”,古典音乐像诗词,只为上流社会服务。统治阶和知识分子精英贵族占了诗庄和词媚,流行音乐的受众和老百姓喜欢的俚俗的杂曲更接近。流行音乐的受众为什么像曲而不是词呢?中国古代词牌虽然也源于民间的曲调,但古代的词仍然只是知识分子精英贵族亲自制作,自娱自乐弹唱或出入青楼弹唱的高级娱乐项目。而且词太过精致,老百姓根本不是词制作者的目标客户,基本无法流传于民间。杂曲的创作者就不同了,他们吸收了大量的未进入主流阶级的文人和民间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通俗性更好,受众也是普通民众,更接近于现在的流行音乐。 三、从中国古代自娱自乐艺术到西方古代定制艺术 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和贵族知识分子精英群体讲究文章诗词、琴棋书画样样会,他们甚至厉害到可以在上流社会自己的群体里面自己生产和消化高端艺术品,自娱自乐,不用求诸于工匠。在艺术品市场上充分实践了孔子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思路。这些精英艺术家不但不支持工匠们的事业,甚至还自己定义了一些文人画之类的理论标准来排斥贬低匠人,挺可耻的。这直接导致中国古代主流艺术圈的封闭死循环,裹足不前。经济上自给自足,艺术品上自娱自乐,都不喜欢购买行为和市场经济。 但是这些上流社会自娱自乐的艺术玩家的正式职业其实是政治家和官僚。他们中大部分人只把业余时间用于艺术创作。在一万小时精进和30岁前出最好的成果这两个标准检测点前,他们都基本无法过关。这也是导致些人主导的中国主流艺术品生产倾向于务虚,不讲究,粗糙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些非专业人士,年轻时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追求功名了,既没有从小训练的过硬技术,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打磨艺术品。这群非专业人士把持了中国古代艺术圈近千年,他们拥有匠人无可比拟的超高的艺术情趣和境界追求,但可惜的是自身的艺术边界探索的技术和能力又无法与之完全匹配。 对比中国古代主流艺术圈的自娱自乐的自然经济思维,欧洲的宗教、皇室、贵族向专业人士更倾向于购买或定制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产品,或者干脆直接包养专业人士,来弥补自己阶层的艺术生产能力的不足,符合市场交易思维。他们自己不生产高端艺术品,只搬运职业艺术家的产品。西方上流社会通过对专业艺术生产者经济上的支持,带动艺术品市场的繁荣,直接刺激了西方文艺的繁荣昌盛。后来工业革命产生新的有购买力的资本阶级和中层阶级也加入了艺术品市场消费,进一步推动的西方文艺的快速发展。历史上中国匠人和专业艺术人士,无论其产品还是自身,却都一直处于被主流排斥和贬低的形态,这可能也是现在中国匠人精神缺乏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吧。 但中国古代上流社会艺术界的自娱自乐精神有坏处,也有好处。这种自娱自乐求诸己的精神也是中国如此早的产生了艺术自我情感表达的重要原因,早在大约千年前的北宋年代就产生了苏轼这样的集大成者了。主要原因是作为艺术生产者的中国官僚阶级本身衣食无忧,不靠艺术吃饭,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在艺术产品里肆意自由的自我情感和意趣表达。西方大约要到八百年后,才大规模的出现梵高这样的把自我表达作为艺术的重要驱动力的艺术家。毕竟西方之前的艺术品都是别人定制为主,你太自我,太抽象,会导致那些艺术欣赏水平也就一般的买家看不懂,他们会很生气,后果也会很严重。极端的情况下如果买家拒付钱款,艺术家甚至可能会像伦勃朗这样间接被搞破产。 扯远了,回到音乐主题吧。中国古代的音乐基本以单个乐器和人声为主,即使有多乐器也是齐奏为主,没有发展出多声部、和声、多旋律复调对位等复杂形式。不搞复调,那么音阶的上下拓展就很重要了,否则旋律在同一个八度内搞来搞去也未免太单调了。有急切的需求就会更早取得突破。明朝的皇子朱载堉最先发现阐述了十二平均律,解决了旋宫转调的问题,从此转调就易如反掌了,比西方早了数十年。后来西方的巴赫也发现了十二平均律用来自由的转调,然后炫耀般的写了48首十二平均律音乐,专业人士就是这么任性。我们古代连搞艺术理论也是统治阶级皇子自己来干,够自给自足吧。西方是巴赫,他只是个宫廷和教廷雇佣的音乐专业人士:俗称乐师。他要靠把音乐和演奏卖给宫廷和教廷才能养活他自己和那数不清的亲生音乐家孩子,绝对不是上流社会人物。 最后一点,在流行歌曲中,歌词在表现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甚至有时候比旋律和节奏还重要。所以流行歌曲很大一部分是文学和音乐的结合体,不是纯音乐。大部分流行音乐抛开歌词,让人哼唱或者只表演伴奏音乐就会变得没有任何吸引力。歌手鲍勃•迪伦还搞了个文学奖。 原创,可转发,勿转载。码字辛苦,看完请点赞。

 6 ) 可敬可悲的帕格尼尼

帕格尼尼是音乐史上可敬的大师。他的小提琴造诣出神入化,曾经应拿破仑之妹的要求,创作了只用一根弦的小提琴曲。他的作品从未离开演奏的舞台,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曲目。
帕格尼尼也是可悲的人物。他的生活糜烂堕落,吸毒嫖娼豪赌,黄赌毒俱全,因此总是被生活所迫。也因为堕落而被视为魔鬼的化身,1840年去世后迟迟不能下葬,1896年子孙被教会勒索后才得以安息。

剧中,帕格尼尼在伦敦和经纪人的女儿相爱了,虽然因为误会而分开,但是双方通信来往。帕格尼尼回到意大利的别墅养病,女孩远渡美国嫁人生子。两个相爱的人越走越远。

 短评

David在片中除了拉琴的时候80%的时间都是倒在床上呼呼大睡or歪在车中呼呼大睡or躺在hooker的身下呼呼大睡(喂!)……嗯,看来他对自己的演技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_(:зゝ∠)_。

8分钟前
  • 咸鱼の森
  • 较差

真受不了这款帕格尼尼😱什么滥俗低幼剧情☠️半场选秀综艺晚会😖19世纪初的女性在纽约开个唱?还巡演?编剧脑子进了多少水?

10分钟前
  • DuoDuo🐿️
  • 较差

了解帕格尼尼的故事之后再看,确实不对,这么帅也不符合魔鬼的特点。夏洛特带着一股处女的韧劲和瞬间被帕征服的迷离感,可以。职业提琴手饰演,加一颗星。

11分钟前
  • 核桃妞
  • 推荐

只要有片刻感动就好

13分钟前
  • 懺.
  • 推荐

影19308:整体故事稍显单薄,但真演奏!随心所欲!无所不能!清纯处女的咏叹调唱出了帕格尼尼的爱恋。天才不停地消耗最后凄凉地思念夏洛特。

16分钟前
  • Timing
  • 推荐

我知道主演是音乐神童,但尼玛找一个面色红润的壮汉子来演帕格尼尼,魔鬼气质都漏光了有么有!漏光也就算了,尼玛把个经纪人打扮成魔鬼的样子,是凑数么?演奏的部分没得说,亮点十足,可电影不是演唱会啊,故事讲得那么平淡,拉得再好我也没感觉啊!

19分钟前
  • frankfurter
  • 还行

戏里戏外,演奏的样子始终如一。

23分钟前
  • 图腾亚特
  • 力荐

女主真漂亮。。。虽然没看明白剧情,没看懂为啥那个有点神经质的经济人,不过曲子真好听。。。

24分钟前
  • 奥特斯坦丁King
  • 推荐

虽然片子乱七八糟,但是冲着音乐和男神的颜我也必须给四星!!!咏叹调完美!

26分钟前
  • 拉赫玛尼诺妇
  • 推荐

难得有个这么帅的小提琴天才来扮演小提琴天才,不是假拉哦,女主是假唱,但是很清纯很美。故事倒是拍得乱七八糟。

30分钟前
  • 米亚嘟嘟
  • 力荐

剧情跑偏了。而且满眼温柔的大卫没法表演出魔鬼帕格尼尼。

34分钟前
  • 雨宫萤
  • 还行

完全是为了看David Garrett... 他只有在拉琴的时候才可以弥补完全苍白无力的表演... 大家的演技都只能 呵呵... 把帕格尼尼拍成这样 真的合适么...

36分钟前
  • Vesper LEP
  • 还行

男神合体~大卫最迷人的笑容收起来用桃花眼演出了蜜汁忧郁~结局看哭

37分钟前
  • KA
  • 力荐

演员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很高超,其中咏叹调非常优美

40分钟前
  • Craft Bear
  • 推荐

虽然我不是脑残粉..但是对天才男神音乐家无抵抗力啊!!琴技杠杠的!但是剧情吧..hmmm...i have nothing to say...

45分钟前
  • Ara410
  • 推荐

琴拉得神乎其技,尤其影片61分钟处一曲咏叹调听得人飚眼泪。只是提琴王子的演技叫人尴尬。况且帕格尼尼伦敦巡演初遇夏洛特在1831年,当时已49岁,身体由于梅毒肺结核及水银疗法的侵害极为消瘦憔悴,琴艺彪悍之外,面相眍䁖狰狞才有魔鬼之称,David Garrett从头到尾一副拉风帅哥的模样,这样真的好吗?

46分钟前
  • 匡轶歌
  • 较差

devil?

47分钟前
  • Dragonet
  • 推荐

主演很难得

48分钟前
  • Me not we
  • 推荐

完全的时代错乱,帕格尼尼变摇滚巨星了,演奏力挽狂澜也没用

53分钟前
  • 小水
  • 较差

呵呵,看着很尴尬的演技,不过只为听他的演奏,可以忽略。

55分钟前
  • 毛毛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