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比烟花寂寞

HD中字

主演:艾米丽·沃森,瑞切尔·格里菲斯,詹姆斯·弗莱恩,大卫·莫瑞瑟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9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她比烟花寂寞 剧照 NO.1她比烟花寂寞 剧照 NO.2她比烟花寂寞 剧照 NO.3她比烟花寂寞 剧照 NO.4她比烟花寂寞 剧照 NO.5她比烟花寂寞 剧照 NO.6她比烟花寂寞 剧照 NO.13她比烟花寂寞 剧照 NO.14她比烟花寂寞 剧照 NO.15她比烟花寂寞 剧照 NO.16她比烟花寂寞 剧照 NO.17她比烟花寂寞 剧照 NO.18她比烟花寂寞 剧照 NO.19她比烟花寂寞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她比烟花寂寞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希拉莉(瑞切尔•格里菲斯 饰)与积琪琳(艾米丽•沃森 饰)是一对感情深厚的姐妹。姐姐希拉莉很有吹长笛的天分,积琪琳看着姐姐拿到了许多荣耀也不甘落后,经过艰苦练习后,积琪琳的大提琴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次比赛中,两人分别获得了第一,但希拉莉开始嫉妒妹妹,纵使两人的感情没有受到影响,可是希拉莉的音乐之路开始触礁。长大后的希拉莉成家了,搬到了偏远地区,这时也同样结婚了的积琪琳十分羡慕姐姐过着平常但幸福的生活,她开始厌倦到处表演。她逃到了姐姐的家中,却要求与姐夫发生关系,为了迁就妹妹,希拉莉只好妥协。终于一天,积琪琳发现姐夫爱的依然是姐姐时,她离开了,回到了丈夫的身边,正当一切进展顺利之际,她发现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反安慰剂时光战纪 第一季泯灭天使篮球兄弟第八季安第斯山脉第一季黑狐2011爱人再生不惧疯狂 不惧恐慌相机惊魂流行感冒重新来过反恐特警组:火速救援神枪手(2021)纽约巨人军情五处 第五季倩女幽魂2022SBS演艺大赏职棒双雄罗马浴场一种战争行为三更灵异牧场姊妹靓起来背着你跳舞无敌县令逃出生天国语花园里的萤火虫小小克星!Refrain猛鬼追魂:审判神秘河魔鞋艳女还魂反转人生凯瑟琳大帝 第三季人在三和爆雷专家矮仔多情继承2020劫机事件生死恨1948民国奇闻录外来媳妇本地郎第四部

 长篇影评

 1 ) 流星划过夜空之杰奎琳•杜普蕾

《流星划过夜空》,我愿意使用这个题目,希望以此向我网上的一些朋友致敬,在这个题目下,我曾经从他们那里分享过很多故事,那些生命个体的故事,那些很少被正史提及,对当下政治缺少意义的故事,真的很像历史隧道深处闪过的星光,在他们笔下,这些故事被撇去沉渣和浮泡,呈现出生命的本色来,让人沉思。索取而不付出,常常令我自惭形秽,希望也能分享些什么出去,只是并不容易。能够算得上是星,而又瞬间即逝,刹那的光芒照亮某一段时空,然后湮灭不为人知,只是偶然地,被你如贝壳一样捡拾,那是怎样的机遇和运气,实在不是修炼就能得到。

在我面前放着两本书和两套光盘,都与杰奎琳•杜普蕾有关,一本是她的姐姐希拉里与弟弟皮尔斯合著,《家有天才》,中文名字《杰奎琳•杜普蕾》,另一本就叫《杜普蕾传》,则是拷贝自网络,作者佚名;两套光盘其一是杜普蕾大提琴协奏曲双CD套装,当然由EMI出品,可说是这个大提琴演奏家的生前绝唱,无与伦比;另一张光盘就是电影《她比烟花寂寞》DVD,盗版。在这些介质中,我看到的杜普蕾似乎有多张面孔,因人而不同。我先是看过电影,并在看过之后感叹,一个音乐家能在作品中做神,在生活中做鬼,殊难想象乐曲如此恢宏和激昂,人却近乎歇斯底里,自私而又不羁,只能说音乐占据了她全部灵魂,遗弃在尘世的,只剩一具难为世俗理解的躯壳。不过再看《杜普蕾传》以及其他回忆文章,却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几乎所有杜普蕾家族之外的人,都会用幽默、慷慨、乐观等词语来形容杰姬,而且她还是羞涩的、守礼的、善良的,当然,没有人会忘了天才绝世,千古不一。傅聪说:“她16岁时我就认识她了,她和她丈夫丹尼尔•巴伦波音就是在我家的宴会上认识的。那部电影太虚假,看着令人愤怒。”于是这部不错的电影在我面前坍塌,他们中间显然是有人撒了谎,只是不知道,到底是爱戴她的那些人太善良,还是不喜欢她的人欲盖弥彰。所以我除了感叹人性复杂以外,还要对人心难测,感叹一番。

杰奎琳•杜普蕾出身颇令人羡慕,爸爸是个业余作家,祖上制造古龙香水,虽不致富甲一方,但也自给自足,妈妈是一位不错的钢琴家和音乐教师,这位慈母为女儿准备的音乐课程,图文并茂,被出版用作幼儿音乐教育书籍,非常受欢迎,毫无疑问,天才儿童应该诞生在这里。在二战结束之后,英国乃至全欧洲,安乐祥和,各门类艺术发展迅速,音乐作为聆听艺术,借助于广播电视技术和录音技术,受关注度前所未有,除了大批赞助人之外,我们现在所谓发烧友这样的普通人群体,开始支撑起一个庞大产业,音乐给予人们人生乐趣,人们给予音乐家、投资人以荣誉和可观回报,良性发展带来空前繁荣,恰当其时,希拉里和杰奎琳,出生在如此繁花锦簇之中,她们都有令人羡慕的音乐天才,有懂得音乐也懂得教育的父母,何其幸也。

《家有天才》出版于1997年,希拉里已经55岁了,杰奎琳逝世十年之后,似乎是某些东西触动了她,前面提到的《杜普蕾传》对这个家族颇多微词,尤其是对希拉里,说她对妹妹不好,妹妹病重期间,甚至要哀求家里人来看自己,这样冷漠的关系令人难以置信。不过无论如何,希拉里的文笔细腻,很多精彩的情节像一部小说,而且深情款款,那本《杜普蕾传》则像是流水账,毫无趣味。在希拉里的笔下,童年的杜普蕾一家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往事历历在目,杰姬第一次拥有一把大提琴,第一次上台演奏,甚至生病和闹别扭,都被阳光勾勒出一道金边。妈妈的大提琴教程如此有趣,没过多久,杰姬就需要单独辅导了,5岁的她被送到伦敦大提琴学校,6岁就可以登台演奏,希尔(家里人这么称呼希拉里)这样描述六岁的妹妹:“她在观众席前立好,一点也不装腔作势,她顿了顿,酝酿好情绪。杰姬,大提琴和屋里的每一个人的焦点是直接而有力的。她用大提琴同我交谈,她如此热爱的声音变成了她自己的声音。我的脊背一阵发颤。”

天分有高低,希尔并不讳言自己有时候嫉妒妹妹,但引以为傲的时候更多,全家人都宠着杰姬,她也非常依赖家里人,姐姐出道更早,但妹妹还是逐渐把姐姐甩在了后面,而且很幸运,妈妈找到了威廉•普里斯,作为杰姬一辈子的恩师,被其称作“大提琴爸爸”。杰姬十一岁就赢得了苏吉娅奖学金,这是专为青年大提琴家而设立,得奖者全都百里挑一,不过这个荣誉似乎来得太早了,因为条件是得奖人必须每天练习四小时以上,这基本上剥夺了普通教育的时间。也许没有孩子愿意上学,能够以练琴的名义逃避学业,对于孩子是相当快乐的事。杰姬14岁曾经有幸得罗斯托波维奇指点,后来更是见到了已经被神话的卡萨尔斯,不过小姑娘对他们似乎不屑一顾,她只认她的“大提琴爸爸”。16岁那一年,成功举办首场独奏音乐会,举世震惊,一夜名扬天下。斯时这位少女大提琴手已经可以望卡萨尔斯、罗斯托波维奇之项背,他们不同程度的辅导增添了她与他们比肩的资格和素养。

好吧,一切看起来都充满希望,一切看起来都灿烂辉煌,没有人会料到,灾难其实已为期不远。在多个版本的传记和回忆录中,这个和睦快乐的家庭得到过一致的尊敬,没有异议,有争议的问题出现在杰姬青春期以后。她高大健壮,金色长发,性格开朗乐观,走到哪里都是人群的中心,虽然交际能力有限,但还是有一大群青年才俊围着她。在惊讶地发掘了自己的性能力之后,她有过一段石榴裙下春风得意的岁月,直到她遇到了巴伦波音,这个矮个子犹太青年马上征服了她,为了爱情,杰姬在七日战争之前奔赴以色列,在那里嫁给巴伦波音并皈依犹太教,这些都足够惊世骇俗的,不过家里人还是支持她。这对为人称道的金童玉女,随即在全球掀起音乐风暴,杰姬开始无休止的音乐旅程,家庭离她越来越远。而她的姐姐希拉里,却下嫁普通的音乐指挥,很早退出乐坛,相夫教子,在市郊过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灾难来的时候毫无征兆,1971年,杰姬28岁,与丈夫双宿双飞的音乐之旅让她名利双收,皮尔斯多年后还记得她那个装满各色钞票的手提箱,她有蓬勃的事业,甜蜜的爱情,痴迷的观众,有趣而广泛的朋友,只是突然地,这个本来飞翔在天外的姑娘,却哭泣着掉进了希拉里的生活,在希拉里的笔下,她开始不理睬巴伦波音,哭泣,长时间悲痛地哭泣,没人能劝阻得了,并且伤妈妈的心,对爸爸恶语相向,霸占姐夫,背着外人给家人制造痛苦。恰恰在这一年,杰姬被确诊为多重硬化症,其实多年前就有各种症状,只是被认为是疲劳或者心理压力。多重硬化症的病理表现,大约是神经元细胞周围的组织慢慢硬化,致使神经系统受压迫失去功能并萎缩,这种疾病确诊困难,没有特效药物,非常类似一棵大树慢慢僵硬枯死。杰姬的双面新生活,使她在姐弟的笔下很不堪,而世人的眼里,她仍旧乐观和坚强,出席各种活动,教授学生,与病魔抗争,据说多重硬化症的病人会莫名其妙的高兴,不知道是病理原因还是心理的潜意识补偿,也许是后者,因为这种病太让人痛苦了。

电影《她比烟花寂寞》造成了广泛但却是恶劣的影响,原因就在于导演没能忠实于任何传记,电影成了自说自话的小说家言,成了音乐家恐龙化的演义标本,看过电影的都会以为,音乐家跑到音乐之外,都是傻瓜和疯子,殊不知恰恰是最世俗的原因——疾病,而不是功利的丈夫和索求无度的观众,造成了杜普蕾的后期变异,希拉里在传记的后部有很多关于这种疾病的叙述,并为自己没能想到是病魔作祟而感到内疚,但这一切却不为电影导演所关注,他只是关注冲突、惊世骇俗的情节、标本意义,或许还有电影的票房,而那个人呢?那个阳光灿烂的家庭呢?则成了毫无意义的点缀。
 
如果真有上帝的话,也许他会在地球上找一些代言人,不见得是口诵圣经的布道者,不,不应该是任何一种人类语言,最可能的也许是一溪潺潺的流水,偶尔的蝉鸣蛙语,闪电霹雳或者呼啸的北风,以及与这些天籁最接近的,音乐,人类能够与天神唱和的,唯有音乐。在弦乐器里,大提琴最接近人声,表达的情绪大概也最令人类动容。这是一种很需要体力的乐器,它的琴弓有70多厘米长,而琴弦的拉力据说会达到30磅,所以世间难得看到优秀的女琴师,在大提琴领域,杜普蕾不仅是女中豪杰,在她的股掌之中,大提琴在响亮的人声音域里是暴发性的,狂放的,她的演奏可以说藐视须眉,中国一位诗人这样形容她的音乐:“流水形成在上面的拱顶。流水顺从了枯木,留下深凿的痕迹。” 如果没有病魔从中作梗,这个女琴手也许会成为最伟大的大提琴演奏者,即便是从18岁公开演出,到28岁告别舞台,短短的十年所留下的,已经远远超过现在仍在国际乐坛上活跃的几位,包括继承了“大卫多夫”的友友马。

从生命本身考虑,一个女人,18岁前聪明早慧,快乐纯真,18岁到28岁,蜚声国际,得到过一个人所能得到的一切,然后突然地,由天堂跌落地狱,疾病让她“不能行走或者移动”,但她仍然“表现”的很坚强,在这一切的背后,有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东西,是疮疤下的溃疡组织,你知道那一定会有就好了,又怎么忍心去揭开来证明给别人看。她曾如此热爱人类,带给所有人以快乐和感激之心,她也曾经怀疑过,战胜过,再怀疑过,并且暗地里倾诉恶毒,这些都是生命之花绽放的结果。如果有谁抱怨命运不公,那就去听听杜普蕾吧,你会听到上帝说:瞧这个人,她得到过一切,不过她这辈子就偿还了,她把欢乐还给了世界,却把苦难还给了自己,

 2 ) 演奏烟花的余烬

弦乐里面,最喜欢的应该就是大提琴。
可能是因为自己声线低沉,所以对大提琴的声音格外有共鸣吧。我哼不出那些鲜亮甜蜜的华美音阶,偏偏能抵达它发出的低回婉转的下限。
那感觉像是在海里沉潜。

同时让我喜欢上的,还有那运弓的姿势。演奏大提琴,就像从背后拥抱你的爱人,在胸膛空虚的夜里,寻求一个身体的温暖,欣赏他的发香,新修过的鬓角,和耳边低语时恍惚的微笑。


喜欢女人拉琴胜过男人。不问琴技,只因为女人,才能表现那奏琴时的欲语还休,抵死缠绵。
想当年看谭盾的凤凰音乐会,那个演奏大提琴的女人是怎样的让我爱到夜不能寐啊。
所以,这个女人,这个真正存在过的,被称为20世纪天才演奏者的女人,成功的击中了我的心。
哪怕她娇纵,乖戾,自私,不可理喻。
哪怕她精神失常,患上多发性硬化,在42岁时就抽搐着熄灭了生命之火。

可她令人爱上大提琴。

 

 3 ) 人走得太快就会丢了灵魂


   还记得《云端上的日子》里面很经典的一句话:人走得太快就会丢了灵魂。在舞台上,她万人瞩目,艳光四射,正如烟花一样璀璨而夺目;舞台下,她孤独寂寞,幼稚软弱,如同一件精细的艺术品,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
   看着她背着重重的大提琴各国游走时,那背影时落寞的,那身影是孤独的,而这种寂寞,只有她才知道。她并不真正爱她的姐夫,她只是天真地需要证明一样东西,姐姐依然是爱着她的,她依然是姐姐的第一位。她不是寂寞的,结果反而成了她寂寞的证据。
   她开始难以理解姐姐的爱情,认为天真地认为爱情即为性,性即为爱情。于是她选择了足以令每一个人都羡慕不已的钢琴王子,但是当她询问,“如果有一天我拉不了大提琴了,你还爱我吗?”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如果那样,那已经不是你了!”此时她明白了姐姐的爱情,姐姐是幸运的。
   虽然姐姐失去了音乐梦想,但是她得到了爱情,得到了亲情,拥有了一个完整而幸福的家;虽然她成了世人瞩目的音乐家,但是她失去了爱情,失去了亲情,丢了灵魂,得到的仅仅是烟花似的寂寞。
   可能很多人都会谴责她变态的行为,要求姐姐和她共同分享一个男人,说话嘲讽疼爱她的姐姐,那是因为无法体会她的那种寂寞,那种置身于热闹人群中的寂寞的可怕。所以我同情她的成分多于谴责她。
   舞台就算再华丽璀璨,总有谢幕的一天。
   人走得太快就会丢了灵魂!平淡的人生更可贵。

 4 ) 那些苍凉的孤独与深不见底的寂寞

    前几日回老宿舍收拾东西,翻抽屉时找出了几张电影碟片。记忆匣子的沉重扣锁由此,纷涌而出。挑选出了几部怀念的电影重温,那盛夏里开过的花,仿佛就有这样的魅力,一瞬间就纷杂了整场年华。唯独想说的只是一部——《她比烟花寂寞》。我选在晚上看,只因晚上最寂寞。多么简单肤浅的理由,却是我唯一能吻合她智慧的片段,却也让我不禁哗然。

    天才大提琴手,Jackie的一生就是承载着太多的痛楚与寂寞。并且在这样的寂寞里辗转反复。同时忍受着那深不见底的寂寞所带来的剧烈痛楚。有人说,寂寞有的时候就如同一把尖刀,一层一层的挑破着我们走向成功之路深深浅浅的茧。生命的过程就是忍受着这样剧烈的疼痛,在成长的道路上缓缓徒步,如同童话中的美人鱼为了得到王子与爱情一样,换来人类的双足,却要忍受像在刀尖之上行走的痛楚。

    一个女子只是背着把巨大的大提琴满世界夜以继日周而复始地巡演,看似光芒万丈,实则更像是在流浪,好似黑夜里不停的跳动脚尖舞。优雅却疼痛。她的青春与才华绽放在舞台之上,燃烧着的镁光灯炽热的烘烤着她透支的身体。不会洗衣服的她收到家里寄过来的洗净的衣服时,竟然像个孩子般快活说,这是我家里的气味。思念泛滥着,这样的寂寞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忍受,于是只有逃离,逃离,逃离到小乡村姐姐的家,只是想过正常、平凡、简单的幸福生活,于是她要求和姐夫做爱,因为嫉妒,因为羡慕,因为无法得到,于是她想要无理取闹一回,想要幼稚一回,也许性生活真的可以挽救一个心已经疲惫不堪的女子。我们又能对她真正指责什么呢,在巨大的虚无面前,人总是自私的。在与姐夫做爱的日子里,他明白了姐夫依然深爱着自己的姐姐,悲伤的琴声响彻整个房间,她不愿听,逃离,再一次逃离回到她那个纷繁的世界。

    像姐姐Hilary说的那样Jackie除了大提琴做支撑外其实一无所有。而Hilary即便失去一切可以使她名利皆有的机会,但至少她还有一个觉得她特别的人。

    也许,天真的Jackie,只是习惯了拥有掌声和一切。她只是渴望被爱,她渴望有一个人像姐夫爱她姐姐那样爱她。说到底,她的内心世界还只是孩子。她赤裸着身体躲进荆棘丛,她拿硬树枝划破自己的皮肤,她歇斯底里的对爱她的姐姐沉闷嘶吼,她说你不疼我,你们都不疼我,我不过想和他上床。此时她脱去了一切伪装,在姐姐面前暴露了自己脆弱的灵魂。

    我猜Jackie的内心其实应该是痛苦无比的,可她同时又以无比残忍的方式伤害着她的姐姐,那为什么最后她的姐姐能够坚持下来而她不能?或许正如他们说的那样,上帝是公平的,他为你敞开了一扇门,同时也将另一扇门紧紧关闭。如果真的是这样,姐姐Hilary的生活虽然失去了音乐梦想,但是她得到了爱情,得到了亲情,拥有了一个完整而幸福的家;虽然Jackie成了世人瞩目的音乐家,但是她失去了爱情,失去了亲情,丢了灵魂,得到的仅仅是烟花似的寂寞。

    在我看来那是Hilary为Jackie揭示的另一扇门的存在,我想她应该是看到的,并开始在门外徘徊。可最后她还是选择了离开,或者说她不得不选择离开。告别的眼神凄然、黯淡,Jackie重新投入了毁灭之路,继续过往的盛名生活。在一扇门中,想着另一扇门的存在,她徒劳无力。怎能如愿,轨道已被固定,只承载着寂寞,而心和灵魂无所属。即使是钟爱的大提琴,也发声凄厉,伤着她的孤寂。性格即命运,是谁这么说过?人生的命运走向往往被其自身的性格所影响,不论作为主体的你如何使劲,有些东西总是难以为主观意志所左右,可以谓之为在数难逃。

    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云端上的日子》里的一句台词:人走得太快就会丢了灵魂。在舞台上,她万人瞩目,艳光四射,正如烟花一样璀璨而夺目;舞台下,她孤独寂寞,幼稚软弱,如同一件精细的艺术品,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

    烟花般的女子,开放的时候绚烂无比,包揽了所有的光芒,当开始落幕,一切繁华如流水,一个人品尝着自己的寂寞,也想做一个平凡人,可平凡人并不是人人都有这个命可以做,她的大提琴,激亢如山崩,似乎每一次的弹奏注入的都是生命的血液,当生命被此消耗完毕,人生便走到尽头。这让我想起了那句古话,高处不胜寒。

    微笑着,冷漠得看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嘴边挂着歇斯底里的微笑,Jackie的生活是两种极端的交点,面无表情得靠在冰冷的墙角,所能摄取到的唯一热量只能是来自她自己。人群喧哗,所谓的欢呼,所谓的喝彩不过是瞬间划过的烟花,绚丽,却转眼即逝。

    突然就想起中学时教科书上提到的恒星死亡。先是无限膨胀,吞噬掉周遭一切,最后洗尽铅华爆炸变成小小的一颗白矮星,物极必反。只有摘除掉音乐所带给Jackie的巨大光环,我们才能逐渐看到,在这样一个华丽荣耀的背后,笼罩着的是她无比苍凉的孤独与深不见底的寂寞。

    

 5 ) 姐姐、再爱我一次(变态吗?任何两个人之间若有这么强的精神连接,都会很变态的)

这是一部不受道德绑架的,非常唯美的电影。它触及了人的情感中的软弱、易伤、阴暗、暴虐却很吸引人的一部分。它高明地在大众文化的外壳里“偷渡”了高雅艺术的不可言说性。

好吧,那就由我来告诉你这部“神经病”、“变态”的电影好在哪里吧。

这部电影可以成为一块试金石,测试观众的理解能力。

能力差的就只能挥舞道德大棒,恨不能痛打女主角Jackie一顿;在这其中,有的人认为姐姐Hilary伟大包容,有的人认为她下贱无底线,其实殊途同归,都是既理解不了电影又急于表明自己的立场。

“她比烟花寂寞”这个译名虽雅,也很吸引人,但确实带有误导性,所以很多短评将Jackie的深层动机误认为“寂寞”,因此留下了“寂寞不是伤害他人的借口”这样的评论。并以为电影的主题是艺术家的“寂寞”。

不是的。

这部电影的名称叫“Hilary and Jackie”,它的主题也是姐妹二人的关系。

她们两人的关系,用现在流行的tag,是有点类似于 (柏拉图式的)百合+骨科+SM虐恋

——当然这是一种贴标签式的,非常简单粗暴的解释。

为什么电影能获得那么多专业影评人的褒奖?因为它所表达的远胜于这些标签,它最终呈现了一些“难以言说”的情感。

它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亲和力”一样一次又一次地疏远和靠近、打破和重新联结,以及最终和解。

电影的前半部分“Hilary”巧妙地呈现了故事的一半,像是给观众出了一道谜题:金秘书,不是,是Jackie为何那样。

后半部分“Jackie”则是翻开谜题的答案,一一阐明Jackie的行为动因,一点一点地详细解释,恨不能拿勺喂到观众嘴里。(但架不住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

当Jackie见到回忆中童年的自己

Jackie对姐夫的态度其实一直是非常防备的,从第一次见面那戒备的眼神,到姐姐兴奋地摇醒熟睡中的她告诉她姐夫求婚了,她却拿出一个避孕套说用了这个就可以不用跟他结婚。

处处都是明示。

当Hilary说自己爱着Kiffer、愿意与他结婚时,Jackie第一次感觉遭到了背叛。

因为在她心目中,姐姐应该是与自己一体的。

“你不能跟他结婚。你不能就这样离开我。”

“我没有离开你。你都不在家里住了。”

但是在Jackie的心里自己一直是住在家里的,不管她在哪里演出,她的脏衣服还是会寄回家里,然后被洗好熨好,带着“家”的味道又寄回给她。

姐妹两人在这个时候终于不在同一个轨道上。

在妹妹眼里,姐姐对她“出轨”了。

但是在这之后,Jackie仍然没有放弃独占姐姐的努力。

幼儿园作业:这张照片中有两个人结婚了,猜猜是哪两位?

姐姐和姐夫的结婚照上,竟然是妹妹抱着姐姐。

(导演:我都已经明示到这地步了,你们还想怎样。)

-

不管是Kiffer,还是后来Jackie的丈夫Danny的出场都非常突然。

毫无铺垫,给人一种入侵感。

这就是表现人物情感的方式——观众此时的不适应,正是电影中姐姐或妹妹对另一方的“伴侣”突然出现所感到的愕然。

-

片中最“猎奇”的一个情节,Jackie要求和姐夫Kiffer做爱,姐姐经过挣扎之后最终同意——实则是妹妹希望姐姐像过去一样和自己完全融为一体,没有隔阂。

而姐姐同意了。

为什么姐姐会答应这么奇怪的要求?

比起溺爱,更是她们之间一贯的相处模式。

要说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精神SM,未免夸张猎奇,但这对姐妹显然已经习惯了妹妹霸道强势、姐姐委屈迁就的交流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她们的舒适区,直到Hilary先走出去,找到新的“重要关系”,也就是她的小家庭。

要求“分享丈夫”则是Jackie强势回归,将姐妹二人拉回过去并且将她们之间的联系无限强化直到牢不可破的举动

所以,“得逞”之后,第二天的Jackie容光焕发,快乐得不得了。

她认为姐姐在自己和姐夫之间“选”了自己,她以为对姐姐而言,妹妹比她的丈夫更重要。

她对姐夫前所未有地友好,因为此时她将他判断为“无害”的,在Jackie眼里,是自己接纳了姐夫(和他的孩子们),成为她和姐姐所组成的家庭的一部分。

连同这时候姐姐的委屈和闷闷不乐也是她的战利品——就像小时候每一次她让着她一样。

-

同样的,当她知道姐姐比起需要自己,最终更需要丈夫的爱时,她也就在一场精神崩溃之后逃离了姐姐的家。

Jackie病倒之后,当Hilary前来探望,本来很高兴见到姐姐的Jackie在看到姐姐的孕肚之后无疑又像挨了当头一棒,所以当着她的贵族朋友的面立刻出言羞辱姐姐,最终把姐姐气走。

这部电影为什么好?

这是一部不受道德绑架的,非常唯美的电影,它触及了人的情感中的软弱、易伤、阴暗、暴虐却很吸引人的一部分。它高明地在大众文化的外壳里“偷渡”了高雅艺术的不可言说性。

它将摄影、配乐的技巧运用成熟,演员的演绎既老练又率真,它的用色,摇镜,隐喻,使艺术感浑然天成,理应一路裹挟着观众的情绪往前走,让人无法拆解它的某一部分来进行分析。

如果要我给它挑毛病,我会说它用了太多篇幅来解释和阐明,虽然使电影不再晦涩,却提供了一个过分简单甚至轻佻的标准答案,少了揣摩和争议的空间。(谁知,都弄成这样了还是有人看不懂。)

有些人就是只能用最粗浅的道德审判来看一切电影,用读《故事会》的心态,用迫不及待表态的热情,上网留下恶评。

对此,我还能说什么呢?

影片的最后,Jackie的灵魂回到自己和姐姐的回忆深处,她们童年时游戏的海滩。

她看到儿时的自己和姐姐紧紧拥抱,此时她们是彼此的唯一。

然后她对儿时的自己说:别担心,一切都会好的。

死亡释放了她的灵魂,使她最终与自己和解。

在死去的那一刻,她不再疯狂、不再不安,她终于成为了我们所倡导的——平和理性的、克己内敛的,“健全的灵魂”。

然后镜头拉远,带着“我们”离开那片海滩,离开只有Jackie和Hilary的世界。

后记

因为想更了解杜普蕾的音乐看了这部电影,意外地感觉电影相当不错。艺术化的传记电影总会遭到很多抨击,就像影射涅槃乐队的《最后的日子》、影射大卫鲍伊的《天鹅绒金矿》、关于安迪沃霍尔的《工厂女孩》,都逃不了被电影原型的粉丝(甚至被电影原型本人)飞妈的命运。

其实路人观众(我)并不会将艺术电影和纪录片混为一谈。所以乐迷们根本没必要那样痛心疾首地感觉电影“抹黑”了艺术家。退一万步说,就算艺术家本人真的是电影中呈现的这样,也没什么不好。

 6 ) 为什么要这样侮辱杜普蕾

2012.5.15
倒回来看自己两年多前贴的东西 心态固然是不再张牙舞爪老愤青
但本人对该电影以及该对姐弟的看法依然是:装神弄鬼的幺蛾子

----------------------------------------
我想问杜普蕾的姐姐和哥哥,我想问每一个该电影工作人员,我想问每一个打五星的人:
你们为什么要这样侮辱杜普蕾。
  
  
这不是我眼中的杜普蕾
   ──大提琴家韦伯的回忆
  
丹尼尔·杰菲 / 应明耀编译
  
去年,以大提琴家杜普蕾的感情生活为题材的电影《杜普蕾姐妹》在英国上映后引起了古典音乐界的强烈反响。影片中的杜普蕾不再是人们心目中那位温文尔雅的少女,她被塑造成为一个自私、任性、放纵的人物。人们不禁要问:“事 实到底是怎样的?”现在,就让杜普蕾生前的好友──大提琴家朱利安·劳埃德韦伯回忆一下他眼中的杜普蕾。
杰菲:在你第一次听到杜普蕾演奏之前,你已经开始拉琴了吗?
韦伯:是的,但开始时我并不很认真。我喜欢拉琴但是没有真正地练习。后来,我听到杜普蕾在漫步音乐会上演奏埃尔加的作品──那时我大概十一岁。父亲说:“你真的应该坐下来好好听听。”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独奏大提琴与乐队中的大提琴声部对立着演奏,我被杜普蕾的表现惊呆了。那时,她也很年轻,可能是十九或二十岁。而到了我十三、四岁的时候,杜普蕾已经是在伦敦四处演奏的大提琴家了。我跑去听了她在伦敦的大部分音乐会,也见过她很多次。她的每一次演出都是那么光彩夺目,那种对音乐的全情投入我之前从未见过,演奏中所蕴涵的惊人能量和坚定意志让每一位听众都为之震撼。她的演奏使我们不禁忽略了她无懈可击的技巧,那才是她作为大提琴家的本质──我的意思是她具有达到完美的基础。我曾在漫步音乐会上听她演奏德沃夏克的作品,从技巧上讲那是绝对的完美,她已经掌握了音乐的所有要素,而她的音乐有如此的魅力,使人们不由自主地忘却了其内在的精湛绝伦的技巧。
杰菲:你曾经和她见过面吗?
韦伯:是的,我见过她。我们见面时她已经得了病,当时是1985年,她来参加我的一场音乐会,那是为了帮助巴比肯的“多重硬化症协会”而组织的。音乐会后,我们在摄影师克列夫·巴德的家中吃饭,然后,她请我为其演奏,我答应了。那时,杜普蕾的病情已经很糟了,但是她的性格并没有象电影和书中所描述的那样,至少我认为如此。不管你信不信,她还是那么乐天和容光焕发,她总是在笑。在她的音乐中,我们总能感到快乐,在她的许多演出照片中,我们总能看到她在笑,在她的音乐会上也是如此。如果你与巴伦勃依姆谈过他的妻子杜普蕾,你会发现她所创造的音乐中有着无尽的欢乐。但是在电影里又是如何呢?在其中的任何地方都没有传达出这种意思,我想,他们是真的遗漏了一些重要的东西。
杰菲:对这部电影,你怎么看?
韦伯:我已经在星期天晚上看过这部电影,也在最近刚读过那本书(指杜普蕾的姐姐希拉亚和哥哥皮亚斯所写的《家中的天才》一书,电影据此改编)。真的,我发现这是一本令人毛骨悚然的书,我不得不质疑潜藏在其背后的整个动机。基本上,他们所做的是要把杰基(电影和书中杜普蕾的呢称)塑造成一个独占了父母关爱的人,她专横、险恶甚至是个疯子。
杰菲:电影里的描写是不是比书中所写的好一些?
韦伯:我并不这样认为。电影同样很糟而且还有些狡猾,其中的许多情节让我无法相信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会写出这样的书。
杰菲:看起来,书和电影中好像还有某种程度的妒忌?
韦伯:很深的妒忌。我从书和电影中看出,他们相信是杜普蕾毁了他们的生活,他们想要复仇,手段则是在杜普蕾无法反击之时令其名誉扫地,甚至还要从中捞到钱。别忘了,他们一直在参与电影的工作,从开始写书起他们就着手写剧本了。他们可怕的所作所为之中,有不少来自于哥哥皮亚斯。在《家中的天才》一书的结尾,皮亚斯试图为自己开脱:“显然”(这是他的用词),母亲曾对杰基说:“你得多重硬化症的原因是因为你背叛了基督教。”那时,皮亚斯──一个天生的基督徒,“并没有做出评论”,“母亲这么说真是件可怕的事”──这就是他所谓的不做评论。如此,他们认为读者会相信:杰基的母亲对女儿最后的死作出的反应并没有什么不合适。坦率地说,我认为这本书真是让人恶心,电影中虽然有演员的精彩表演,但是它被其中的内容和实质引入了歧途。
  
  
傅聪谈大提琴家杜普蕾:
杜普蕾16岁时我就认识她了!我与杜普蕾及巴伦波音都是好友,杜普蕾还是在我家经我介绍而认识巴伦博伊姆的!而我非常喜爱杜普蕾的演奏,她真是最棒的!她的演奏个性太强了,无论谁都能很轻易辨认出她的琴声。她用的那把戴维杜夫Stradivari 非常好。马友友现在拉的那把琴就是杜普蕾身后留下的,但杜普蕾拉琴与马友友拉琴完全是两码事!马友友又怎能与当年的杜普蕾相比呢!
我在英国看过那部所谓传记电影"Hilary And Jackie",感觉太假了,看了让人愤怒!至少我所认识的杜普蕾一点都不像片中那样子!在英国同样讲杜普蕾的还有另一部片子,那就好多了,基本合乎事实。
  
  
杜普蕾的生前好友罗斯特罗波维奇、梅纽因、帕尔曼、祖克曼等音乐界名人在影片首映期间公开在英国《泰梧士报》发表声明指出:“影片中的杰基(杜普蕾的昵称)决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杜普蕾”。

 短评

人是不可以被寂寞这种东西打败的。不要将寂寞作为一切的错误的借口。

8分钟前
  • 安东尼的灰烬
  • 推荐

比起熟知的几个译名,我更喜欢原名《希拉莉和积琪琳》。和大提琴无关、和长笛亦无关,关乎的是姐妹情谊。

11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可以说十分不喜欢这片子,人性的道理无法阐释.

13分钟前
  • +锁
  • 还行

感情深厚的姐妹。姐姐希拉莉很有吹长笛的天分,积琪琳看着姐姐拿到了许多荣耀也不甘落后,经过艰苦练习后,积琪

14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有些人说这部电影丑化了杜普蕾,事实上女主角一点都不“丑”,她的一切行为都事出有因,有深层的心理动机,这在电影中已经有了圆满的解释。观众看不懂解释,却执意挥舞着道德大棒bash女主角的话,对这部挺不错的电影实在有失公允。

16分钟前
  • 席德
  • 推荐

烟花比她寂寞

18分钟前
  • 黑猫. 不睡觉
  • 推荐

在中规中矩中做到惊世艳俗的电影。影片的火候把握很是到位,煽情伎俩毫不逊色于任何一部悲剧。看似很平庸的姐妹故事被导演用影像绘声绘色叙述的极其传奇,我承认要做到这一点也很不容易。

1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后来才知道。女主角Emily Watson本来是要拍天使爱美丽的。由于法语不行。就换成了奥黛莉 塔图。电影里主角还是叫EMILY。是纪念WATSON的吧。

20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推荐

嫉妒是亲姐妹之间再常见不过的东西了,从小到大的攀比似乎就不会停过。妹妹近乎变态的嫉妒其实是内心的寂寞,但那又何尝不是因为妒忌心呢?姐姐是真的很爱自己的妹妹吧,连丈夫也可以分享,说明她对妹妹的爱已经超过了丈夫和自己吧,所以愿意委曲求全。

21分钟前
  • ╯^╰
  • 推荐

我还是不喜欢Emily... 只是觉得恋家和孤独不能成为任性和伤害他人的理由 不喜欢这部片 它恶人化了杜普蕾

26分钟前
  • Zia
  • 还行

我把所有的星星都給她的姐姐,她的家庭包容她的人,她們那麼偉大,她的姐姐追求自己的生活放棄了名利和演奏,而女主演,我認為是自作自受,那麼乖張的性格從來不曾珍惜感情珍惜生活的人不配得到那麼多

3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没有了大提琴,你还爱不爱我。

33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她說 伱除了拉大提琴甚麼都不會 就好像我除了會吹長笛 甚麼都不會。我們昰沒有謀生能力的.我們昰baby。伱以為作一個簡單的人就比做一個特別的人容易嗎? 並不昰這樣的。當我們愛一個人的時候 會記得一些和他有關的畫麵。失去他以後 隻要一想起那些囬憶碎片 他就會齣現。他會出現在那些畫麵。

37分钟前
  • 曼靑
  • 推荐

先看了H的故事,很气愤;又看了J的故事,很释然。每个人都有难言的秘密,只是不清楚为什么H后来音乐天赋突然就没了,还有为什么那个男的会突然疯狂爱上H~~

41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长得跟宋丹丹似的

46分钟前
  • 无所谓则无所畏
  • 还行

说不来的好。。081222晨2点补记:人前光鲜,人后寂寞,于是来回折腾身边亲近的人,折腾这么厉害,这寂寞该何其深?

48分钟前
  • 暖鱼
  • 力荐

好吧,我知道jackie的孤独,可是我无法走近她...

51分钟前
  • Miss Lucky
  • 还行

比烟花寂寞,比萤火萧瑟。

53分钟前
  • Ruby超人小姐
  • 力荐

音乐好,女主好……也挡不住这滚滚而来的恶心。我这打星也是尽力了。到底为毛要这样伤害杜普蕾?!什么仇什么怨!一边口口声声「我爱我妹」一边在人死不能替自己辩白时写出这种把自己塑造成圣母而几乎是对妹妹进行鞭尸的回忆录。有些人……恶心得我都特么都不想去试图理解丫的。寂寞你妹!

55分钟前
  • 小斑
  • 还行

齐泽克在《真实眼泪之可怖》中提到这部电影,《狂恋大提琴》被认为是基氏维罗妮卡双重生命,即“double life”主题的系列变奏之一——“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维罗妮卡,而是更‘现实主义’的两姐妹,分别代表不同的伦理选择。这一姐妹对子又可看做是伊斯墨涅-安提戈涅的现代版本,即正常的感性的女人VS不顾一切地献身于自己目的的女人。积琪琳的大提琴可以看做是“小对形”、一个威胁着吞噬主体的局部客体,将她拖入了它那致命的非-菲勒斯快感之中。

58分钟前
  • 江寒园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