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

HD中字

主演:凯特·温丝莱特,朱迪·戴维斯,利亚姆·海姆斯沃斯,雨果·维文,卡罗琳·古多尔,莎拉·斯努克,萨莎·霍勒,凯瑞·福克斯,朱丽娅·布莱克,吉姆·麦凯,盖东·格兰特利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裁缝 剧照 NO.1裁缝 剧照 NO.2裁缝 剧照 NO.3裁缝 剧照 NO.4裁缝 剧照 NO.5裁缝 剧照 NO.6裁缝 剧照 NO.13裁缝 剧照 NO.14裁缝 剧照 NO.15裁缝 剧照 NO.16裁缝 剧照 NO.17裁缝 剧照 NO.18裁缝 剧照 NO.19裁缝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当世界充满恶意

说来也巧,最近在补课看《奇葩说》,刚好有个辩题是,如果职场遇到碧池,你是以牙还牙,还是不一般见识。仔细想想,以我的个性,肯定不会放过碧池,让她逍遥自在,当然以牙还牙,用碧池的贱招去拆招,也不见得是上策。正在一筹莫展,决定不去烧脑继续啃安•兰德的Atlas Shrugged,被老公拉去看了这部《裁缝》。

故事简单却巧妙,是一部挺耐人寻味的黑色喜剧,为了留给没看过的人一点小期待,就不大面积剧透了,一句话概括就是:看老娘怎么一招毙命,收拾你们这帮碧池。女猪脚是大名鼎鼎的凯特•温斯莱特,看着她胖胖的身体自信地支撑起华美的衣服,小眼神有意无意的挑战周遭碧池们的置疑,我实在忍不住给她鼓掌,好演员总是能够让一部戏更加圆润而饱满。

凯特向来有很强大的“美男系演员”号召力,睡了当年嫩的掐得出水的小李子,在《朗读者》里,和几乎能当自己儿子的德国小男生谈了一场铭心刻骨的爱恋,因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

好像任何年龄段的男演员和凯特搭戏,都能找到契合的点。这不,在《裁缝》里,她和麦粒的90后男友Liam互相撩骚,也没有太强的违和感,虽然我那个明星脸盲的老公一看两人对上眼就问我,这男的一定比女的小10岁。我反问,你觉得出戏了吗?他答:没有啊,你看只有这样有年纪有风韵的女人才能迷倒这种周身都弥漫着荷尔蒙的肌肉男。

哈哈哈。

1)

回归电影讲,虽然整部影片都以一种黑色幽默基调,试图让观众融入这个封闭且自带喜感的小村里,但撇开这些装饰,《裁缝》实则是讲述了一个黑暗又没有幽默的故事,揭露了这个世界的真相——我们的周遭,99%是满满的恶意。

曾经有个特别喜欢更新朋友圈的小姐妹,好久都不更新了,我气冲冲地打电话质问她,是不是把姐姐我给屏蔽了?她说,怎么可能。那你为什么不更新朋友圈了,你不更新我都不习惯了。

因为,因为没几个人真的喜欢看到我过得幸福。

小姐妹电话里带着哭腔,我便不再问,如果可能,我想立刻到她身边,给她一个拥抱,然后听她讲讲近来的遭遇,为什么会得到这个结论?可是再往深想一想,我也很符合她的理论啊,这么急切想要听她倾诉,不过是八卦她过得有多糟,遇到了多少个碧池,遭到了多少背叛,再或者碰到了多少个傻X老板。我几乎从没有给她以往美好的生活照片点过赞,为什么她过得不好,我反而那么期待去打听?

看完《裁缝》,忽然有点明白了,这个世界没有人希望你比TA过得好。人的天性里都带着征服感,这也是为什么RPG游戏总是让人不知厌倦,在虚拟世界里我们可以直截了当的对各路妖魔鬼怪进行虐心的厮杀。可在现实世界里,如何给周遭不断诅咒我们过得越来越遭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呢?

凯特在《裁缝》里的境况类似,甚至更惨。当她重新回归到原本的生活轨迹时,赫然发现周围没几个人对自己有所期待,统统都是想看她多落魄的碧池们。马薇薇在《奇葩说》说自己的标签是反对有毒鸡汤,但不反对鸡汤。人真的很脆弱,人生更是动不动雪上加霜,鸡汤有毒与否姑且不论,它总能在午夜梦回的夜晚,给予一丢丢的温暖。《裁缝》就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存在,它至少告诉我们一件事,周遭的恶意不会因为你变惨而烟消云散,只有你化身成为一道闪电,才能杀出一条血路。

后来,我给小姐妹发过去一条微信:你的生活不属于朋友圈,你也不是别人生活里的演员,你就是你,做你想做的事就好,别理那些人的狗屁意见。

2)

另一个从电影《裁缝》里获得的启示就是,女人要注重自己的外貌。

别给我扯,外貌不重要,太注重外貌的人都特虚荣。虚荣怎么了?在当下,虚荣不见得是坏事,相反它可能是你加强雄心壮志的强心针。外貌重不重要不是我今天要聊得话题,我想表达的是,作为女人,你可以忽略别人对你外貌的关心,但你不能不关心你的外貌。

重要的话说三遍!

作为女人,你可以忽略别人对你外貌的关心,但你不能不关心你的外貌。
作为女人,你可以忽略别人对你外貌的关心,但你不能不关心你的外貌。
作为女人,你可以忽略别人对你外貌的关心,但你不能不关心你的外貌。

《战国策》有云:女为悦己者容。但好像很多人都对“悦己”有所误解,懂得欣赏你美的人,不一定100%非要是另一个人啊,你可以做那个欣赏自己的人。把自己收拾的干净利落,符合自己最自信的状态,并不是什么虚荣的存在,而是一种真正认真对待自己人生的态度。《裁缝》里全村的女人即便对凯特抱着质疑又困惑的态度,但是没有一个人不对她的裁缝手艺和审美表示佩服和赞叹。她那双巧手让每个村里的女人都像深处巴黎或者米兰,澳洲大农村的风景配上满街的风尚女郎,这种违和感需要维和部队来摆平,实在让我笑到喷饭。

对待碧池,我们可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可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也可以温柔一刀,杀人不见血。

当凯特面带着自信与淡然的表情,决定翻开人生新一页的时候,我忽然明白,当世界充满恶意时,我们能不充当其中一份子,就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

 2 ) 只有当自己拥有真正强大的内心,才能无所畏惧,fearless

我很少有把一部电影在短时间内连看两遍的时候。所以是真的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无论是从故事本身,还是从演员的表现,片内场景的布置,服装,以及非常非常出彩的配乐,都非常非常喜欢。看了一些人的影评,都说Tilly想要救赎自己,但将男主、母亲的死称为是她自我救赎道路上的失败,对于这点,我不敢苟同。
男主确实死的很可惜,母亲也是,但我不认为这就说明Tilly的自我救赎失败了。在男主死前,她已经从一个认定自己是被诅咒的、不配得到爱情的人,变成了一个重新坠入爱河的勇敢女人,男主的意外死亡,其实从某一角度来说,更加升华了她的改变和成长,因为即使爱人死了,她最后依然坚定地说,Tilly Dunnage is no longer cursed。同样,她本以为自己长大回到Dongatar是为了回到母亲身边,陪伴、照顾她,实际上她母亲说得对,it was actually you needed me。她是一个从小被迫与母亲分离的小女孩,哪怕长大成人,内心其实依然是一个孤立无援、渴望依靠的孩子,直到母亲最后对她说出,you can create and transform people, use this power against them。这实际上是母亲发自内心的爱在鼓舞她,去与世俗的偏见和愚昧顽强地斗争吧!年迈的母亲不可能陪伴她一辈子,只有当自己拥有真正强大的内心,才能无所畏惧,fearless。
最后Tilly做到了。即便爱人们离开,也不能再次打倒她。我会深深地记得,最后她身着华服,踩着鲜艳的红毯,潇洒地一把火烧尽了这个卑劣的小镇。看完第二遍,依然觉得特别有趣,特别精彩!

 3 ) 又一个小镇


年轻的裁缝缇莉重回小镇,找到了自己疯颠的妈妈,想开始新的生活。她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比如给畏畏缩缩的女孩朱迪做出惊艳的礼服。缇莉想融入小镇还有个原因,她10岁时因为被控谋杀一个小男孩被强制送走,因为当时剧烈的刺激,她对这段故事失去了记忆,她想找回真相。

缇莉寻找真相的经历并不顺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跟随镜头认识了小镇上的人。驼背的家暴男,喜扮女装的警察,满口胡说的小疯子,阴沉的镇长和他洁癖的妻子,以及浑身散发着霉味的女老师。这些怪异的镇民当年判定是缇莉杀了镇长的儿子,以至缇莉和母亲长久分离;也是这些人,在缇莉回来后窃窃私语,想要孤立她们。

尽管在小时候玩伴泰迪的帮助下,缇莉弄清楚了当年的事实:她不仅没有杀人,反而是镇长儿子恶行下的受害者,但是没人相信她。没人相信是镇长儿子欺负小缇莉,导致自己撞断了脖子;就像没人相信是镇长对缇莉母亲始乱终弃一样。在他们的版本里,缇莉的母亲就是荡妇,缇莉就是杀人凶手。在这个由多数人的默契构成的道德网络中,无论多荒谬的流言都能被认定为事实。


《裁缝》是一部欲抑先扬的电影。它给了人很多希望,比如泰迪对缇莉的爱、比如小镇女人的友谊、比如母亲的逐渐康复……但又摧毁了它们。泰迪离奇死去,母亲告别人世,就连因缇莉的帮助而获得新生的朱迪,也开始对着缇莉装腔作势了。在小镇上,所有令人稍感安慰的,都转瞬即逝。

除了爱人和母亲,片中还让人觉得有些温情的是小镇的易装癖警察。其饰演者雨果维文在这部片子里不但贡献了精湛的演技,而且还给故事增添了不少笑料,成为电影中的一大亮点。这位警察有一颗女士的心,他疯狂热爱有亮片的布料,欣赏缇莉的作品。虽然多年前因为镇长的威胁伤害了缇莉,但是他后来也在尽可能地帮助她。尤其最后他站出来为缇莉顶罪、穿着心爱的闪亮礼服摆出POSE的样子,那股浑然天成的劲儿真是让人目瞪口呆。



当最后一个心存善念的警察也离开了小镇后,电影走向了令人窒息的黑暗面。

 
与《裁缝》相似主题的电影其实还有不少,喜剧元素更多的比如《热血警探》,更加冷血的比如《狗镇》。这些故事都发生在看似明媚纯朴的乡村,在鸡犬相闻、一派和谐的乌托邦式生活背后,隐藏着残酷的真象。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小镇故事?

小镇是个几乎没有隐私的人情社会。这种生活意味着个人自由将被迫作出度让。在人情社会,非常容易滋生出凌驾于法律和道德之上的舆论。它不但能杀人,甚至还会演变成群众的集体无意识狂欢。

这种残忍在生活中也并不少见。最简单的,我们回想一下学生时代,哪个班没有一个被欺负的同学呢。他们可能也并没做过什么坏事,但是在某些人的带头下,欺负他就渐渐演变成了“多数人的正义”,大家在抱团取暖的过程中消除了道德上的罪恶感,变得理所当然甚至变本加厉,却都觉得自己不该对此负责。而成年人的生活就没有“小镇”了吗?历史的种种尤在近前,回想起来总是不寒而栗。


故事以缇莉最后向镇民的复仇结束。她永远离开了小镇,离开了肮脏,留下的只有烈焰和残骸。然而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结局,它只会发生在故事里。现实里小镇的故事还在继续,更多的缇莉还在挣扎中没有出路。


微信公众号:燃烧的远征(tbc1096)

 4 ) 凭什么你伤害我,我还要感激你?

喜欢这种剧情电影,看完让人回味无穷,让我想到了《荒蛮故事》中的炸药哥。本以为童年遭遇不公待遇的女主会衣锦还乡,然后以德报怨,得到众人的谅解和接受,最后大家其乐融融,皆大欢喜。但是最后女主竟给了那些穷山恶水的刁民一记狠狠的耳光,不得不说这要比那种众人眼中的美满结局更让人觉得痛快。
        前段时间,网络上风行着这样一段鸡汤段子:凡事感激,感激那些伤害你的人……但是,凭什么呢?人类有一种恒久的错觉:伤害使人成长,危机让人强大。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观点:自古英雄多磨难,梅花香自苦寒来。然而,一个人的成功,更多的来自于责任意识,来自于自我尊严的觉醒,与社会伤害或是磨难,没有直接关系。更多的痛苦者,磨难者,可能会沦为平庸之辈,一生也走不出心理阴影。
        韩信年轻的时候穷困潦倒,曾胯下受辱,但这些并不是他最终功成名就的直接原因。他能取得盖世的功绩靠的是他一身谋略和胆识,换做别人恐怕就没这本事了。但等他功成名就,回到家乡,把那个污辱他的混混找来,还提拔了他……如果韩信杀了他,名誉损失更大,最终韩信竟无法快意恩仇,报复对方。因为社会舆论,对他极为不公——既然你有本事,有能力,就得大人大量,心胸宽广,你敢报复就是小鸡肚肠,就是不能容人。这就是“被伤害了还要感激”版本的鸡汤风行的原因。
        这个社会,总有些没有廉耻、没有尊严、跌破底线的人。一旦你与这类人发生交集,就千万甭琢磨公平的事儿。你还要尊严,还要未来,还有自己的理想,就为了一个不堪的人,你要付出这所有的一切,试想你值得吗?这种不公的态势,让许多人纵然是受到心理伤害,也无法还击。就像有句话说的,走在路上,被疯狗咬了一口,难道你还要咬回去吗?不能咬回去,只能忍气吞声。忍气吞声又太痛苦,于是鸡汤以自慰。说到底,就是个自我安慰而已。但是伤害就是伤害,没有正面价值。感激伤害者,认为是这种心灵伤害让你成长,不过是表错了情。唯一与成功有直接关系的,是当事人自身的努力与强大。
        女主最后潇洒地报复,或许不是主流价值观倡导的,但是一定会有不少人在心底暗暗叫好!你伤害了我,凭什么我还要感激你,做一个强大的人,就是要学会与那些不堪的人周旋。

 5 ) 小镇的残酷

一晚上连着看了《美国精神病人》和《裁缝》。同样是用轻松荒诞的语调讲残酷的故事,前者讲的是大城市的残酷,而后者讲的是小镇的残酷。 大城市的残酷是冷漠,来自于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缺失。《美国精神病人》里面,每天一起工作的同事却记不住对方的名字;某人失踪多日,他那些所谓的“朋友”却漠不关心,喝酒撩妹一切照常。这些人看起来高冷自负,实际上内心孤独无处排解。 小镇的残酷则是流言,或者说是一种无处不在的人情。与大城市人人疏离相反,小镇人少,人们互为邻里,相互熟识,再加上业务往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复杂得多——你医治的患者有可能是你孩子的老师,你店里的顾客也许是丈夫的老板。过分密切的联系,也是一种尴尬。 休格兰特主演的电影《蒸发的摩根夫妇》试图描绘一个乌托邦式的小镇形象,其中有一个桥段:遇到麻烦的城市夫妇向一个小镇居民借车,对方的回答是:钥匙就插在车上,你们直接开走就可以。惊讶的夫妇俩问,你就不怕别人悄悄开走你的车不还给你了?这个当地人更为惊讶地说,你们会还给我的对吧?看完这个电影,我一度很向往这种充满信任和温情的小镇生活。但这终究是一部主旋律喜剧。在现实生活中,小镇的人际关系并不是那么美好。特别是在娱乐方式比较匮乏的年代,小镇的人用来打发时间的也就是闲聊了。很难想象一群大妈坐在老鼠横行的谷仓前讨论哲学、艺术或者引力波,当然,够她们闲聊上一个下午的就只有镇上的八卦了。试想一下,一群你虽认识却并不真正亲近的人通过各种莫名其妙的渠道对你整个人知根知底,是不是挺吓人的? 流言能杀死人,更何况是谎言。凯特饰演的 计设师因为老师的伪证成为全镇“不明真相的群众”唾骂的murderer。她的母亲明明是被丈夫抛弃的受害者,却成为众人口中的slut。如果说大城市的残酷是一种“我没有义务救你”的冷血规则,只体现在危难时刻,大多数人还可以留有一丝侥幸;小镇的残酷则是“不管你愿不愿意,我就是要管你的事。而且如果我愿意,就可以毁掉你”的恐怖体制。这种体制面前没有正义可言,正常人的反抗力量都显得不堪一击。电影中三个非常反传统的情节设定都是为了表现这一点:1.男主之死(爱情的力量失败)2.母亲之死(亲情的感化失败)3.女主帮助变身的自卑少女重新加入迫害女主的行列(自我救赎失败)。很显然,这样的剧情反转不是用来逗逼的,它们都在为女主最后的烈焰复仇做铺垫——事实证明,正当手段是无法冲破这一体制施加于个人的杀戮的。 虽然影片刻意拍出一种荒诞的喜感,但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比《狗镇》更加残酷。前者的妮可还有黑手党家庭撑腰,而本片里凯特却在深爱的人一个个离去时渐渐失去了对善良的所有希望。

 6 ) 恶人村里自我救赎的一把火——凯特主演《裁缝》漫谈

这部影片继去年多伦多电影节的北美首映后,今年初才在美国上映,规模也不是很大。也许跟这部影片澳大利亚的制作班底有关,不过好在我们这么快就有了高清字幕资源,借机认识了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女导演:乔瑟琳·穆尔豪斯。

并且该片改编于,同样来自于澳洲的女作家:罗莎莉.汉姆的畅销小说《Dress Maker》,更不用提,除了英国女演员凯特·温斯莱特领衔主演外,其他一众配角,同样来自于袋鼠国。《饥饿游戏》系列里总是扶不上墙的大表姐前男友,剧情令这个大个子男生,在里面除了忧郁就是背叛,倒霉的不得人心,不过这次一改形象,留起了胡须,猛追凯特女神,一点也看不出来青涩,反而表现的挺自然,也许是对于自己90后小鲜肉和魔鬼身材的自信。剧中,这个童年玩伴的泰迪角色,他完成的很出色,人物感犹如其名,是那个女生们受伤了,入夜了,可以搂在怀里,紧紧依偎的好男人。

而另一位抢眼的男配角,就必须是我们《黑客帝国》系列里的雨果·维文了,他可以是面无表情的Agent Smith,也可以是个异装癖的小镇警察,浑身上下散发着诙谐又毫无违和感的气质,作为澳大利亚演员,与女导演:乔瑟琳·穆尔豪斯,这是第二次合作,两人第一次碰撞的电影《情如物证》,让导演在1991年获得了戛纳的金摄影机奖。

回到这部新片,同样在片中极为抢戏的,还有饰演凯特母亲的澳洲女演员:朱迪·戴维斯,一直在好莱坞奋斗的她,获得过两次奥斯卡提名,其实力从影片的很多小桥段,都可以窥见一斑,绝对是殿堂级的老戏骨。更不用提,年轻时候的她,还曾出演了科恩兄弟的1991年戛纳成名作《巴顿·芬克》。20多年后,这一群在1991年就荣登巅峰的艺术家们,再聚首,为我们带来了这部改编自小说的重量级女性作品。 <图片5> 影片围绕着离乡多年后,从巴黎归来的女裁缝:提莉,以她神秘的童年回忆展开,她试图唤回母亲的记忆,挽回村子里人们对她的看法,收获属于自己的情感,当然最重要的,就是破除自己身上的诅咒,当年那个10岁的小女孩儿,是否为“杀人凶手”的疑案。可以说影片本身自带的古怪气质和剧情里种种的荒诞和离奇,皆源自于小说故事的完成和成熟。作为女作家:罗莎莉.汉姆最畅销的小说,故事有着明显的女性色彩,又包含着对于女性魅力和权力的探讨。 <图片6> 一个荒郊僻壤的村落,杂货店、诊所、学校、警察局、议员家,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将1950年代澳洲西部的风土人情勾勒出轮廓。形形色色的村民,各自代表一种闭塞社会里人们的偏见态度和病态的心理。邪恶的郡长,软弱的法制,刻薄的老师,无用的药剂师,一众刁钻的村民,他们某种程度上,都是村落里的寄生虫,相互啃食,向腐而生。而唯一照顾提莉疯癫的母亲的泰迪一家人,是靠着给村子里的人掏粪的辛勤工作,才得以寄居在村子外的山坡上。 <图片7> 不得不说这个舞台设定的太有意思了,虽然不是什么罕见的故事背景,但是读者和观众都能立刻领会到,其中的故事和人物,必定十足的有趣,充满了尴尬和意外的惊喜。影片在这一点上,没有让我们失望。各色人物都表现的十分的丰满,杂货店的小丑妞儿,郡长家的洁癖夫人,阔若悬河,视子如宝的单身母亲等等。 <图片8> 故事的角度是批判的,但是更多的手法是嘲讽,幼年离开的提莉,反而有机会健康的成长。因为留下的不是变成同人们一样的病态就是疯癫,一如提莉年迈的母亲。时尚摩登的提莉归来后,她与众人的对比,显示出现代文明与这个偏僻小镇的诸多差距。并且不仅仅是在外表的着装和女性魅力上,更重要的是,提莉想要找回真相,自我救赎,一方面是对于母亲,一方面是对于当年意外发生的惨案。 <图片9> 保留了童年真挚初心的提莉,很多人都问她为什么要回来,包括失忆的母亲,而答案其实很简单,提莉一个人四处游走,墨尔本、伦敦、米兰、巴黎,即便拥有了再风光的职业和技术,她终究是孤身一人,这样的浮华并不能填补她内心的伤痕,她必须回到自己的故乡,寻找自己的过去,和自己的负罪感——也就是她所谓的“诅咒”和解。 <图片10> 而女性导演:乔瑟琳·穆尔豪斯,对于这个本身层次多变的故事,处理的很是细腻,从开篇阴云下童年回忆,到中段的谜题解开,转入爱情发展,母女相依,直到最后的复仇之火,焚野燎原。影片起初伴随着犯罪悬疑片的吸引力,之后如舞台剧一般的,巧妙进行了各色人物的出场介绍和村落的交代,最后又转化为情感治愈系的独立女性成长历程。用爱情和亲情让女主人公从诅咒中脱离,在悲伤中重生,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结果了自己和这个村子的旧账,再一次重新踏上了自己的人生轨道,重返巴黎。 <图片11> 影片阴沉大气的开场,夜幕的黄昏里,航拍的田野和十字路口,在人生的某一个时刻,你终会选择回到故乡,去完成那些令你久久不能释怀的事情。 <图片12> 相信很快,提莉的球赛登场和另一位裁缝的驾到,都会让你津津有味的观看这部,似乎是有关于“复仇”的故事。 <图片13> 影片中还有很多小细节的处理,令人过不忘,赞叹不已,可能这正是女导演的心思过人之处。母女的近景拌嘴,男客的中景处理。 <图片14> 郡长家的时装沙龙,精神衰弱的郡长夫人跌跌撞撞的回到屋里猛喝药水。 <图片15> 当然,必须还有那个仰视的“巫女出山”镜头,为了照顾病倒的提莉,疯癫多年的母亲,走进了杂货铺采买,将一众村子里的恶夫人,骂了一个遍。配乐加上这位老太太的骨风,看起来大快人心。

影片同样反映了,1950年代,乡村里未开化的迂腐,药剂师对待自己的老婆,竟然说药物只会上瘾,上帝自然可以帮她。这样的宗教盲信,怪不得他丑陋无比,最终没了妻子的保护,一头栽进泥潭里。而村落中,最容易受到排挤的,就是寡妇和独居的女性。家中没有男权的象征,会被妇女们视为威胁和异类,再一次展现了,女人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为难女人的丑陋嘴脸。这一次虽然不是女巫的栽赃,但是同样被称呼为女巫和贱人,只因为茉莉没有丈夫,而提莉没有父亲,这个负心汉的郡长,更是集贪婪、好色、偏见于一身。

女主人公:提莉点了一根烟,回来。放了一把火,走了。入夜归乡,清晨离去。影片犹如提莉手下的一件衣服:设计精心,非常耐看。影片中母亲对她说:你有用衣装改变她人的能力,使用这份力量,对抗她们,也是对抗自己的命运。

在英文小说的序言,作者同样放了这样一段话。 “The sense of being well-dressed gives a feeling of inward tranquillity which religion is powerless to bestow.” “恰当的穿着给人们带来内心的平静,这是宗教的力量所不能及的。” <图片19> 当时代不断向前迈进,人们接触了前卫的生活理念,同样需要解决自己心里的结,提莉最终意识到,不是自己被诅咒,而是恶草丛生的环境里,没有什么可以再被改变了,一把火烧掉,远离此地,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她可以让善良的人更美丽,却无法改变丑陋的人心。虽然她的爱人遭遇意外,母亲最终离去,但是令她更加坚定的复仇和远走,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图片20> 这部影片不是西部片,更不是《送乡人》那样的,女性在大时代里的哀歌,也不是《牛头悲歌》或者《白夜行》那样的童年惨案亦或谋杀。它更像是生长在沙漠荒野里的一颗孤傲玫瑰,血红色的尤物,复仇的火苗早已埋藏在心中,虽然没有了爱情的滋润,亲人的呵护,但它依然顽强的生长,让沙漠里的荆棘杂草得到了烈火的惩罚。 <图片22> 这部影片最终荣获了,2016年澳大利亚电影学院奖,最佳女主角(凯特·温丝莱特)、最佳男配角(雨果·维文)、最佳女配角(朱迪·戴维斯)以及最佳剧本四项大奖。小玄儿觉得这部澳大利亚影人携手的作品,尤其是演员们,贡献十分的杰出!就连杂货店的柴火妞儿,也是实力不容小觑,她还与凯特·温丝莱特,一起出演了去年的《史蒂夫·乔布斯》。 <图片23> 虽然温肥被人吐槽和小鲜肉的情侣配相差13岁之大,但是就允许老年男明星和90后谈恋爱,人到中年的女明星,就这么的看不过眼吗,魔鬼身材的温肥,依然贡献了实力魅惑和脆弱女性的不同演技。况且片中她曾提及,自己也失去过孩子,并不是情窦初开的小姑娘,除了床戏之外,还是很喜欢看她和利亚姆·海姆斯沃斯的对手戏的,不知道是男主角身材太好,还是脸太像雷神,总之,好感度猛增不少。 <图片24> 最后希望这部光鲜亮丽又故事给力的电影, 可以让大家度过又一段美好120分钟。 2016年3月21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短评

就想说凯特真是演什么像什么,一口澳大利亚口音到底是怎么练出来的!之前The Reader里的德国口语也是,太有天赋了!能不能教我练英音TUT 电影本身有些昆汀的色彩,是潜力股

6分钟前
  • Erzählerin
  • 还行

本以为剧情是属于老套的女主回家乡通过手艺洗白自己并与乡民同归于好并抱得忠犬的故事,没想到故事走向无法预测的局面忠犬死去警察背黑锅父亲是贱人母亲撒手在看似喜剧的成分下掩盖着类似狗镇的残酷人本恶现实。最后她烧了整个小镇昂头阔步地离开其实都是一种对小镇绝望后的放弃,穷山恶水出刁民从未错

11分钟前
  • littledepp
  • 推荐

本来看到凯特睡帅哥我就心满意足觉得该结束了吧,谁知道剧情才刚开始

12分钟前
  • 离释
  • 推荐

“恋弟狂魔”肥温这次美炸了,烈焰红唇杀气腾腾,一身服装惊为天人啊!故事过于诡谲复杂,要定格在肥温和锤弟滚床单那儿就好了。 可以当猎奇电影看看,顺便欣赏澳洲内陆的风情画。雨果·维文饰演的易装癖实在太好笑啦~

1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要是我的话,我会连人一起烧掉,然后看着他们满身都是火焰和吼叫....

20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本以为狗镇似的悲剧就已尽可能的展现了穷山恶水出恶人的真理,不曾想裁缝的喜剧化更是将悲剧撕裂的痛彻心扉。本以为亲切的金子那种血淋淋的女性化复仇就已足够颠覆,肥温的温柔杀戮更是无以为继。所以,我突然明白,想要得到东方的鱼肚白,最好的方式就是走向西方的落日红。

22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惊喜之作,本以为一部名叫“裁缝”的片子能拍出什么花样来,没想到这么耐看,一部上世纪时装片,每个人物都设计的个性鲜明,并且还插入了悬疑元素和一点黑色幽默,雨过·维文的女装癖是在致敬《丹麦女孩》吗哈哈,还有肥温,今年没凭这部提名奥斯卡真是太可惜了,演什么像什么啊

24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发现年纪越大越喜欢这种“一个都不原谅”。又回到了那个主题,小镇姑娘的出走,说到底都是对乡村社会的厌恶和弃绝。 回不去的故乡的背后,从来没有世外桃源。

27分钟前
  • 十八爷
  • 推荐

我当然会记仇,不记仇哪来的力气报恩。

31分钟前
  • JulyChan
  • 还行

澳洲轻喜剧版的《狗镇》,温斯莱特在里面霸气又漂亮!小镇子的恶归根结底是传统和父辈们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人性权势之恶。不把传统一把火烧掉,仅靠一个人的力量试图缓慢改变传统,终归是要失败的。

35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看完以后当场在mall里买了三个套装和一个项链。莎士比亚嗦:当然了,我的衣装确实改变了我的性格。

37分钟前
  • 涵哥吉祥🌈
  • 推荐

她来了,像魔法,把整个镇子都变美;她走了,像魔法,把整个镇子都变没。

39分钟前
  • coie
  • 推荐

看温丝莱特近些年的表演,是一种享受,《杀戮》,《史蒂夫.乔布斯》到此片,温丝莱特浑身散发着对演技自信而透出来的光芒,性感无比。在表演水准上,已甩她当年的大轮船男搭档大概五条街。

44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裁缝# 的剧本不错,有一幕令我特别惊艳,在荒凉穷得掉渣的小镇上所有的女人都穿着特别名媛的衣服,真是吊诡。最后的复仇真是痛快。

45分钟前
  • 宅猫
  • 推荐

有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只是这地方不见得荒芜却也多这样自私凉薄的人们,何尝不是人性本恶的一种体现?小镇里的人利聚而来,不无目的断不会摒弃前嫌,更何况多数人跟女主并无直接的利害关系,却个个待之如仇敌一般。好在女主本身清醒,最后了无牵挂的一把大火实在大快人心,弃之远之,无需留恋!

49分钟前
  • 逸宸
  • 推荐

太有风格了,像舞台剧,华丽又漂亮,各种黑色幽默,讽刺而又直击要害。

50分钟前
  • 西西
  • 力荐

生活会在给你布满荆棘的路上还涂满毒药。真正能够战胜这些的只有自己不断反抗和奋起的行动和决心。而爱情和亲情有时候都会在最关键时候离你而去,但是他们的爱却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激励着我们勇敢活出最精彩,因为恶人自有天收,抬头看苍天,从不饶过谁。

51分钟前
  • 精神病患者
  • 推荐

“三分长相,七分打扮”,颜值可以随着衣着美妆而提升一个层次。

52分钟前
  • 会笑的昨天
  • 推荐

这路数太诡异了,而且荒诞得……不那么恰到好处啊……

54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较差

土澳本土产还好找的是凯特主演各方面比狗镇都强太多。疯妈妈也演的很好。锤哥就这么钻进老鼠窝出不出来了。雨果警长也算当了回替罪羊。最后是因果报应了那些垃圾烧的真好。还是人靠衣装啊巴黎学过设计的就是不一样了。

57分钟前
  • vivie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