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出逆境

HD

主演:德里克·卢克,丹泽尔·华盛顿,乔伊·布赖恩特,莉茜·久利克,劳拉·摩娜珂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冲出逆境 剧照 NO.1冲出逆境 剧照 NO.2冲出逆境 剧照 NO.3冲出逆境 剧照 NO.4冲出逆境 剧照 NO.5冲出逆境 剧照 NO.6冲出逆境 剧照 NO.13冲出逆境 剧照 NO.14冲出逆境 剧照 NO.15冲出逆境 剧照 NO.16冲出逆境 剧照 NO.17冲出逆境 剧照 NO.18冲出逆境 剧照 NO.19冲出逆境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那些年,我们所受过的伤。

来自于编剧自身的真实生活。由主演丹泽尔华盛顿自己制片。
从前的创伤,在别人的帮助下,在自己的努力下,终于自我突破得到治愈,这种故事总是能深深地打动我。更有启示意义的是,心理医生本人也有自身的严重困扰,在片尾,他感谢这个被他治疗了满心伤痕的小伙子,感谢他,让自己变成更好的医生,让他也能启示自己,医好自己的伤。
那些年,我们所受过的伤,这些年,我们终于要直面它,疗愈它。放过从前,放过自己。

 2 ) 《冲出逆境》电影生命教育丨影片赏析

一、楔子

英文片名anger,直译是:生气、愤怒。中译:翻滚的雷声,煞是绘声绘影,只是少了光电与雷击,就又不到位了。

或译:冲出逆境,纯然励志影片的心意,延伸了整部影片的主题与价值。影片实际表达的内容,是一个易生气的人,惹事生非老是被处罚,接受行为矫治,而产生控制情绪的能力(疗效一)?或降低引爆生气的阈值(疗效二)?都不是。这个易怒的人,只要被挑衅,还是一再爆发剧烈的愤怒,尤其是攻击行为。这部片子除了描述「拒诊」、「就诊」、「回诊」、「停诊」、「复诊」……以外,把「寻根」找回原生家庭的亲情连结,当成「治愈」的美满结局。这部片子描述「心理治疗」或「行为矫治」历程,却没有看到前述二个疗效。

反而把疗效寄托在「生命教育」,找到亲生母亲以及父系亲戚家族对他的接纳。来自于女友,尤其是家族亲情的幸福感——这就是疗效因子吗?

二、生气

生气,是人类的「警戒色」。当认知与认知发生冲突,认知与行为发生冲突,行为与行为发生冲突时,向自己或对方或第三者爆发之「攻击性表情与身心状态」,称之为生气。生气时,脑部αβθδ波全部激烈发电,血液快速冲上头部,眼睛与颜面血管充血涨红。

牙关必须咬紧,下颚必须用力,才能配合与控制一波一波爆发的强烈脑波风暴。为了支撑整颗爆动的头颅,颜面肌肉会抽搐、脖子会粗硬,肩颈手臂和胸背肌肉都必须用力收缩,提供紧急的加强支撑力道。配合心脏强力压缩收送血液,胸腔必须持续强化扩张与收缩,……活生生一幅「呆若木鸡」——怒发冲冠的红脸木鸡。

这种「木鸡」型的不动姿势,是动物界共有的「僵直反应」。僵直反应让动物与人,停留在警戒状态。气消了,僵直状态萎缩。气爆了,僵直状态就炸开。炸开了,「警戒状态」就转变呈现「攻击状态」——张眼瞪人,出口骂人,动手打人,拿东西砸人,执刀砍人,开枪杀人……。在比较心理学中,动物都先出现警戒状态,之后才出现攻击状态。动物界的共相是——警戒状态并不一定引爆攻击状态。超脱于动物界,「觅食需求」与「躯体受威胁」的二大激发条件,人类生气是另一种独特的警戒状态。单纯的思维活动,以及非攻击性的交流互动,都能引发这种以情绪表出为主导的身心警戒状态。而且人类可从警戒状态进入攻击状态,却也可以直接进入攻击状态。

生气时高频脑波持续剧烈放电,让一个人趋于紧张、焦虑,不但无法放松而且丧失专注力,所以就没有能力执行当下正在做的事。愤怒的的波浪过去之后,αβ波都会降下来,θδ波却持续高张放电降不下来,形成「走神」的恍惚状态。此时个体绝对放松,却更丧失了专注力,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创造力都无法启用,什么事也不能做。

影片中的男主角不只是生气,而是容易生气。不只是自己易生气,也容易被激怒。不只是生气或被激怒,还会立刻引爆攻击行为。自己生气,被激怒,攻击自己和攻击别人,这是不同的四种状态。片名应该改成agression,甚至attack,而不只是anger。不是「冲出逆境」,而是「冲出去攻击别人」。

三、易生气与爱生气

容易生气的人,我们总是说他「爱生气」。不只是容易,而是喜好。生气是一种不利于健康的身心状态,生气时的激动,生气后的疲累,以及对生活事件序列的破坏,都是非常糟的现象。为什么一个人会从易生气发展到爱生气呢?从偶发生气到习惯生气,以至非生气不可。不论引以为乐或引以为苦,都用生气来标示自己这个人。为什么呢?

不论引发生气的刺激物(stimulus),来自于内在思维或外在环境,刺激物的种类与强度值,称之为:生气的阈值。意即某些特定刺激物,对个体的刺激强度超过一个限度时,就会引发生气的状态。有些人刺激物种类多,且阈值低,动不动就易生气。

可是,为何有人相反呢?原来,人类行为的发展,第一阶段是「试误行为」。生气的状态出现后,若此行为的后效引发的是他人的惩罚,当事人就会提高生气的阈值或修正特定刺激物的种类。反之,他人或相对人表出畏惧、害怕、哭泣,并改变自己状态来满足当事人需求时,当事人就会把生气视为有效行为,并且一再重复操作成为习惯。一个孩子发现,生气是满足欲望或嫌恶,以及解除冲突状态的有效行为时,他就会「喜欢生气」。

男主角是易生气还是爱生气呢?答案是:菲舍尔是一个易生气也爱生气的人。他以优势的攻击行为,来有效解除易生气的后效——人际冲突。

易生气可能有脑神经生理学的生物基础,但是爱生气却是行为习惯与品德的问题。菲舍尔不但易生气、爱生气,而且还易被激怒;不但容易被激怒,还容易攻击他人。医生生气时,自己寻找理性的下台阶。医生太太生气时,转为悲伤哀怨。菲舍尔母亲生气时,转为哭泣与逃避。菲舍尔生气时,攻击他人。

四、第一个疗程

儿童与成人情绪教育中,最可怕的现象就是:生气(状态)+攻击(行为)。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必须努力切割二者的连结,或是消除前者、或是替换后者。整部片子企图描绘——接受心理治疗的历程,但是表现出来的却是——似是而非的心理治疗,大都是一般性助人行为,少有专业的心理治疗。影片一开始,安东尼小朋友享受满堂亲友长辈的的生日祝福…….他要每个人都先对他示好——他得到爸爸伸出的大手,也得妈妈伸出的大手。

菲舍尔在船舱的哨音中醒来,浴室里同僚才说了第二句话「什么裂缝了菲舍尔」「嘿,什么东西在你脸上啊」他立刻一记重拳打倒对方,爆怒扑上去双手掐住对方的脖子。被拉开后,又立即扑上去。

精神科医生问「我得知你喜欢打架」,他的回答是「对于有些人来说,只有这种方法才能学会」。医生说「但是你教他们,你也付出了代价」,他沉默不语。医生又问「你想谈论这个吗?」「困扰你的,无论是些什么?」他回答:「为什么有东西要困扰我呢?」「由于我跳上了一个白人的身上吗?」「我有一点错吗?」……「把他送去看精神科医生,黑鬼试着去杀死他的主人,他一定是疯了」。心理治疗的第一个阶段是:治疗师有能力先建立良好的一般人际关系,再重建构为治疗性关系,或直接建立治疗性关系。治疗性关系是指:对方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求助者或病人,把相对人的相对角色定位于——助人者或治疗师,并发展出——「我愿意向你求助,希望你能帮助我!」的「角色关系」。

精神科医生只用了二句话和一个笑声,就开始与结束了一般人际关系——「我获悉这不是你第一次到这儿吧!」「你过去看过威廉斯医生吗?」案主回答「不,他看我」,医生笑了「呵」,就准备开启治疗性关系。

案主看着桌上相片说「那是你妻子吗?」,案主想建构更深入人际关系的讯号,医生却视若无睹的回答「是的」,就开始提问——「我得知你喜欢打架」。医生急着在第三句问句进入治疗性关系,而且是攻击性问句,摆明——你错了,你有问题,我知道你出过什么事。案主主动向医生伸出友谊之手而被拒之后,医生的攻击行为,换来的是案主的回答「对于有些人来说,只有这种方法才能学会。」案主抗拒、防卫、转移焦点,并重新解释「我是被动的」而且「我在教对方学会~」,不但除罪化、除责化,还解释攻击行为是出自于善意与善行的助人行为。

医生不察,还继续揭对方疮疤——「但是,你教他们,你也付出了代价。」得到的,当然是案主的——沉默。医生又问了第三句不专业的提问——「你想讨论这个吗?困扰你的,无论是什么问题。」医生挑明问题提问被拒后,立即又把问题普遍化、概化到「任何问题?」而且新增了一个新窗口「困扰你的」。把「攻击行为」的主题,转换成「困扰你的」,语意所指称行为的主体,已经从「你喜欢打架」的主体性、主动性,转移到「what?who?困扰你的」课题性、被动性。案主顺着医生的暗示、引导回答「为什么有东西要困扰我呢?」,案主又进入被动性行为、反应性行为模式,不但扮演受害者,还反向面质「为什么」「有东西」「要」。接下来他又操作面对舰长时的「脱罪——说谎」模式,接入种族歧视议题——「由于我跳上了一个白人的身上吗?我要有一点错吗?把他送去看精神科医生,黑鬼试着杀死他的主人,他一定是疯了。」。

「那是你妻子吗?」菲舍尔主动改变的契机,被精神科医生扼杀了。而且还被医生逼到墙角——逼出「原形」。假设医生是甘冒破坏治疗性关系,也要逼菲舍尔立刻现出S-R(刺激-反应)的原形。那么医生打算怎么运用呢?没有用!似乎只觉得案主不能配合,不愿意商讨医生指定的问题。所以,医生立刻加重威胁,以行为的后效(结果)——「你在寻求退伍吗?」、「那就是你所朝的方向」,逼迫案主回医生订定的话题。

案主当然又否认「我并不这么期待」,然后又开始反击——如果我想离开海军,我就会离开。医生又再逼进一步挑衅的说「未授权就离开」,逼得案主狗急跳墙了「是的,如果海军希望那样的话」。医生又定义案主的反应是「逃避性行为策略」,立刻说「逃避的话你怎么解决你的麻烦事呢?」得到的回答是「我没有麻烦事」。从二人坐下来,医生提出第一个问句「你喜欢打架」到「我没有麻烦事」,对话时间只有50秒。但是,一个不专业的精神科医生,用语言(不是药物)再三攻击病人,把病人逼上梁山。如果是付费心理治疗,这种初见面的攻击性行为,是不可能出现——诊所早就关门了。

但是,医生完全不以为意。立刻又切入他所估算的:原因——儿童期原生家庭的创伤,结果──成人期易怒的攻击行为。他问「你是哪人,菲舍尔?」案主不理会他。他又大声问「你是在哪度过你的童年时期的?」案主回答「克里夫兰」后,医生又问「父母还住那儿吗?」,案主回答「我从没有父母」,「他们已故了?」,案主很为难的回答「我从来,我从来没有父母」。医生吊着眼镜瞅着揶揄说「那会使你成为医学界的奇迹的,水兵菲舍尔」。

案主表出强烈语句与情绪时,医生回答的句子实在是临床心理学界的奇迹。医生又再追问「你从哪来」,案主看也不看的回答「我从岩石下来」然后转头过去瞅着医生,一付看你要怎样的神情。医生没有能力面对自己挑起的战争,只好说「好吧」「好吧,行!」然后说「我希望下星期再见你」。「我不会再回来」斜眼看医生的案主,在医生问「为什么不」之后,又说「原因是我没有任何问题」。医生终于抬头,放下卷宗说「我同意你的看法」——这是全程唯一一句专业的话语。但是接上前后二句话后,连小孩都知道医生说谎——睁眼说瞎话。「下周见」然后起身开门说「留心一下门口的招待员」。案主拿取回诊单出门,就直接往垃圾筒丢。

第一次的场面建构,就在以上不专业的语术和抗争中结束,编剧不知何处邀来的心理治疗顾问,把心理治疗的第一次接触,描绘的粗陋无比。医生坐得低低的,总是抬眼从眼镜上方瞅案主,总是不怎么去看着案主,每一句话都是攻击性语言。案主一开始时示好,「那是你老婆吗?」,快结束时示弱——「我从来,我从来没有父母。」,医生全部听不见也看不到。案主被送来此处——被屈辱。医生似乎习以为常,案主也似乎习以为常。菲舍尔顺手把回诊单丢到垃圾桶,走入书局见熟人就立刻欢喜谈笑,可见这屈辱并未对他造成伤害?

医生为什么「敢」攻击案主,又「敢」不处理抗拒,而直接说「下周见」呢?第一个原因是不专业,第二个原因是他有恃无恐。下周三下午真相揭晓——二位高大的宪兵押着菲舍尔推入治疗室。菲舍尔说「你也许有办法把我弄到这儿,但你不能让我讲话」医生说「你不想和我谈吗?」医生直接搬出法令规定「……三次会谈时间……没有说话就没有开始……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我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是每周三下午二点到三点,一个坐那自个儿发呆,一个坐那自个儿办公,原来这是强迫治疗。

机构(军警、监狱、学校……)内部的强迫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大都为「被动模式」。尤其是学校的学生,大都是不情不愿被「请」到咨询辅导室。当事人没有觉得自己不对、不好或改变的意愿,常采取明显的抗拒行为或不合作态度――不是乱说乱做就是沉默。案主乱叫,助人者也相应叫喊;或者案主沉默,助人者却喋喋不休的劝说或责备;都将破坏场面建构与治疗性关系的建立,而导致疗程一直没有开始。

本片采用的模式堪称典范:1、柔性告知疗程并约定时间。2、强制执行并说明疗程始末规范。3、以主场优势的沉默,等待案主打破沉默。4、案主一开口,就随即顺势展开疗程。在这种模式下,谁先开口谁就输。助人者因为主场优势,可以自在地做其它事。案主因为客场劣势,只能没事发呆。案主是学生时,不能占用课堂时间,也不能用午休或扫地时间,而要用下课、无课或放学时间。禁止使用手机、计算机,也禁止趴卧睡觉,否则也是徒劳无功。

一直到了第五次,菲舍尔开始清嗓子!咳嗽!喘息!开始说「浪费时间……你想让我说什么?」「……只有三个疗程是吗?」案主屈服了。「我父亲叫爱德华……我在监狱里出生的,在我父亲被谋杀的二个月之后」,「你试着找她吗?你的妈妈。」医生问。医生采用的不是典型的精神分析模式,但是一开始就往过去的创伤事件挖,这是医生的第一问,也是医生坚持引导到最后的解决方案─―重建丧失的亲情系统。

「一定感觉很不错吧!」「当你把鞋从她那儿拿来的时候。」案主的脸浮现了笑容「是的,我感觉上就像我要到她头顶上去了。但是我僵住了!」。医生对案主行为所伴随情绪给予同理后,案主表达了前后冲突的复合句。医生对后段冲突问句,抛出了一个why「你为什么僵住了」。这个问句让案主无法回答,只能说「我不知道」。案主能够正确描述what已经了不起,能了解原因就少见了。虽然医生给了一个漂亮的支持句,「好吧!我很高兴你这样干了。」「感觉怎样?」。

但是案主仍然回答冲突的复合句,「感觉上就像我得了奖赏一样,但是我被吓住了」。医生又再度错用why「为什么?」案主努力想要回答「这是第一次我感到比她更强大,就像一个惊喜。」这时候,医生竟然结束这个话题,起身另开新窗口「耶西到底发生什么了呢?」。案主的语言出现「A but B」句型之时,尤其是「+A but-B」之时,就是治疗师介入的时点。医生连二次以「why问句」滑走,代表他根本没看到这Timeing。

案主在医生的引导下,一步步回忆往事。从被弃养到被领养,塔特夫人家的家暴、辱骂、殴打、恐吓、性侵、关地下室……,直到「我不会再让你打我了!不会了!」案主述说当时的觉醒。……「奴隶社会」,」「我为什么要理解那些揍我的人呢?」案主笑笑的述说当下的觉醒。因为是第三次(最后一次),医生借着给书开始进行阐释。……「我们都有选择,他们选错了」……「你被送到我这儿,是因为你有愤怒的毛病」「你有权力生气,但是你也必须学着去引导那怒火,用在有建议性的方面。」「代替打架,去健身房、打沙袋、举重」「你必须把能量放在对你有益的地方。」当案主拿起书说,「下周能谈论这个吗?」医生借势开启了第二个疗程。

五、第二个疗程

治疗师长篇大论或一小段摘要或阐释之后,如果案主是接着话做反馈,就是有效的咨商(治疗性)语言。如果案主不做任何反馈,而另开启新话题,就是无效的语言。整个历程中发挥疗效的,不是案主述说过去经验,不是医生的阐释,不是那本书。而是二个人在互动历程中,感受到彼此建立的人际关系,正向的、温暖的、非攻击性的、不被激怒的人际关系。

延续这种人际互动经验的企图,让治疗得以进入第二阶段。「我打算建议给你第二次机会(A),那是你想要的不是吗(B)?呆在海军里(C)?」,案主说「是的,长官!」。案主想要的,不是A而是C,医生用B来连结AC,高明操作了条件句的咨商语言。一般人会说:「如果你想要留在海军,就必须继续来看诊。」

航母上,爱挑衅的格雷森对菲舍尔说「读这个狗屁的书干嘛?」菲舍尔好好回了二句话,第三句开始骂回去,说第四句时已把脸贴近对方的脸,第六句话就动手推对方的头──开始攻击。双方推打与被拉开时,格雷森一直笑哈哈地――他在开玩笑。菲舍尔却气愤摔书掉头而去。菲舍尔按时候诊,一看到医生就把愤怒爆发出来,学医生的口吻、语句调侃医生和其他病人,甚至动手拍打二位海员的头。

医生示范了标准处理技术:不去质问为何在此发飙;不去谴责不当行为,也不解释他攻击的焦点;而是平静地问「你想进我的办公室吗?」菲舍尔走进去,他才用力甩门(给外面的人看)。接下来他板起脸大声斥责与咆哮(给菲舍尔看),却搞砸了!当然凶悍的咆哮,是操作长官对部属的权威。一般是不行的,在这里也是失败的。菲舎尔面对的事实是:接受第一个疗程之后,自己又生气打架了。菲舍尔心中的痛苦,表现为诊间的冲突。面对医生施压而未能同理他的痛苦——为什么三次疗程后,我还是爱生气?为什么,除了生气以外,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他诚实的对医生说:「我要干什么?指挥官」「因为我不知道要去做什么?」「我不知道要去做什么?」然后扭头离开诊间,第二个疗程破裂。

医生沮丧的回家,面对自己夫妻的问题。医生不理会老婆,也不和老婆上床,只一味儿以工作来搪塞。医生登舰找菲舍尔,要求他恢复疗程,菲舍尔没立刻答应。时间到了菲舍尔准时出现,谈论第一次和谢丽尔出游的事,也向医生表态「想和你说」再和她出去。医生去找病人,邀请重开第二疗程,这在现实世界几乎是不可能。虽然医生这个行动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被允许的。但是,因为主动拜访提案,所以原本破裂的第二个疗程得以重建。且第一个疗程与第二次疗程转衔的冲突,竟然缔结了为病人所认可的医病关系。

那个冲突是转折点,案主向医生发了脾气而歉疚,重启疗程时双方都当成没事,而更加熟稔地谈笑风生。医生没主动拜访邀约,那个冲突就变成第一个疗程的坏结果。因为主动拜访邀约,那个冲突就变成第二个疗程的好开始。即使如此,还是必须检视第一个疗程:三次面谈都在干嘛?都在谈论案主过去的生活史,导致三次结束后,案主发现自己「我不知道要去做什么?」。医生建议的健身、打沙包、读书之外,案主不知道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他人的挑衅。意思是:这三周以来,他没有成长也没有改变。述说过去的痛苦经验,可以产出疗效吗?在菲舎尔身上并没看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医生默认的导向。

菲舎尔出海后,在酒吧扑向格雷森动粗又被关起来。医生去探监质问原因,他说「有人侮辱我」「我不能接受」「我是处男的玩笑」,菲舎尔说出童年在寄养家庭,被大姊姊塔丁性侵,所以「我讨厌他(SEX)」。第二次门诊是在医生家里,医生要他谈住的房子,他一路交代到加入海军,直到医生说「你今天说完了!」。最后医生又同意太太的想法,邀病人到家里吃感恩节晚餐。事实上,到家里看诊,到家里吃晚餐,都不是医生该对病人做的事。

餐桌上唐突问话造成冲突之后,「我从没过过真正的感恩节」离席的菲舎尔在壁炉前拿出一首诗送给医生,两人先后朗读着「谁愿意为那孩子哭泣?……」安东尼自己回答「我愿意,我一直愿意」,安东尼借着诗句告诉医生「我很可怜,没人可怜我的可怜!只有我可怜我的可怜!我愿意帮助自己,不再如此可怜!」当事人表达了改变的意愿,却等不到医生回答「我也愿意」。医生操用非语言方式,和当事人交流了感情之后,展开了精辟而经典的「超越式咨商语言」。

医生开始进行阐释:因为你诚实正直,你比很多人诚实,甚至在你生气的时候,你对自己唯一不诚实的,是对自己家庭的渴望」。案主说「我不觉得我需要找他们」,医生继续说服他说:「你对他们很心烦,因为你觉得他们不需要你,也许他们不知道!」。案主反问「他们怎么不知道?」,医生说:「那是你需要问他们的问题」。医生说了宽恕,案主立刻回答「为什么我要饶恕」,「要解放你自己,那样你可以继续你的生活」医生回答。案主说「为什么我要回去我的家,我明白了,医生。」把「暴怒攻击行为」阐释为「诚实」,把「不诚实」阐释为「对自己家庭的渴望」;又把「饶恕」阐释为「解放你自己」,并且当作回家的原因与动力。这种跳脱事件、行为、理念的现状,接上特选的概念「诚实」与「饶恕」,再用这二个概念解释与连接「创伤事件」、「创伤反应」、「解套方案」,这是「超越式咨商语言」的完美示范。不管医生知不知道这个技术,他成功的在不改变当事人认知内容的条件下,加入新的中介变项重新组装出升级版的认知内容。

六、结案

菲舎尔日语班结业时,医生带本书去祝贺他,然后带到盥洗室里,向他说「你想过去找你家人吗?」……「我们的会谈结束了」。医生突然跑来主动终止疗程,令案主又难过又生气,摔书、搥墙、又叫、又吼。「所有人都抛弃我……我妈妈遗弃了我,我爸爸,耶西和你。」,「但我一直相信人……没有人会拿走什么,从我这里。」听到「耶西」医生立刻追问耶西?听到「牛铃」,医生又立刻追问牛铃?这些都是非常拙劣的,不专业的助人行为。

案主许释放了感情出现正向期待的语言后,二人趋前相互拥抱。医生说「等你定下来的时候,记得告诉我,我想知道所有的事」……,「我爱你,孩子!」「我也是」。医生用东方人陌生的方式,以及奇怪的语言,做了结案。可结案的时间、地点、方式、语言,都不是专业助人行为所允许的,这是糟糕的结案方式。说是为了案主好,可观众都知道为了什么:为了他太太接受菲舎尔日语班毕业典礼的邀请。医生到底在怕什么呢?一路走来,医生成为菲舎尔倾诉过去,以及主动依附的对象,医生代替也补偿了妈妈、爸爸的遗弃与耶西的死亡。医生一开始就说「你试着找他吗?你的妈妈!」结案又说「你想过去找你家人吗?」,中间就只顺着案主的回忆往事,而对某些人、事、物来提问,所有的阐释都集中在「回家」,这就是这部片子的主题和医生的治疗策略———回到被遗弃的原点,寻求原生家庭的庇护。

七、结局:寻根──家族之旅

「是的,我必须找到他们,但没有你的帮助我做不到」菲舎尔开始展开寻根之旅,可又找到新的对象来依附———谢丽尔。在监狱出生,没看过爸爸,二个月大被送去社会扶养机构的菲舎尔,如何寻根呢?他接受谢丽尔的建议,挺起勇气按了塔特夫人家的电铃,重新去面对六岁时的恶梦。他拒绝了拥抱,他说出了当年被压迫的感觉,并说出「I stilling standy , I stilling strong , I allway it .」———他在当下治疗自己。治疗的对像是那个被弃养与受虐的「哭泣的孩子」,这两句话的insight(顿悟)、觉察与表出,重构了正向的自我影像,肯定了圆满自得的自我之后,就能够不再把苦难的童年引以为难、引以为苦了吗?这是有疗效的,只是不知道足不足以「疗愈」。另一个问题是,疗效锁定在「哭泣的孩子」,而非「暴怒攻击的成人」,疗效会自动迁移吗?「你父亲叫:爱德华.厄尔来」塔特夫人感动的说了出来。整天彻夜翻电话簿打电话,终于在午夜找到了安妮特阿姨。「我找到我的家人了!」他对谢丽尔说。

仪式化的救赎行为开始了:阿姨家,从出生证明找到了妈妈的名字,住在Hodge街的伊娃.菲舎尔。「你想见她吗?你确定吗?」阿姨留下女友,让姨丈带他去见妈妈。睿智的阿姨让他独自去面对原始创伤,留下女友更是保护他的颜面,让他可以没有顾忌的去「反应」。到了楼下,依附习性又出现的菲舎尔说「你不会让我有事发生,对吗?」,姨丈立刻回答「是的,安东尼,我不会让你有事的。」。进了门,姨丈帮他通报后,妈妈哭着不知所措,姨丈主动回到车上等待。姨丈的每句话、每个动作,都是助人者的典范。太到位!太神奇了!菲舎尔介绍自己,手搭母亲肩上,告诉她有多么想她、梦着她,问她为什么不想我……妈妈一直漠然无语,他吻了她离开。回到阿姨家,门里面挤满了父系这边几十个亲戚。打开餐厅的门,十几位老辈们坐在丰盛的餐桌旁,老奶奶告诉他「Wellcome Home!」他不再是孤单一人,他有了女友,还拥有一大堆一大堆的家人。

菲舎尔告诉医生说;「我接受了你的建议,我找到了……我的家人,找到了我的妈妈。」「我已经在心里原谅她了,就算我没有再见到她」「那种方式见到妈妈感觉很滑稽,但我做了,」「我有义务告诉你,你是对的!」。接下来,换成医生向他告白自己家里的秘密,也感谢他成为自己家庭改变的契机。「因为你,安东尼,我成为一个好医生,也学习当一个好丈夫。」二个人彼此感谢对方。

这个圆满大结局,说明双向的疗效吗?许多助人者都在助人历程中获得疗效,菲舎尔没去治疗医生,是医生在多重角色与相对角色的比较中治疗自己。菲舎尔也是在多重角色与相对角色的比较和变化中治疗自己,因为整个历程中无法检出医生疗效因子的操作。第一个疗程的三次会谈,都是菲舎尔在倒述过去生活与角色扮演经验。菲舎尔(案主们)会认为这三次就是治疗,他已经治疗了三次,第一个疗程已经结束。当他遇到冲突事件,又暴怒攻击后,他心痛、挫败,他的终极反应是———治疗无效,这是每位治疗师要深自警惕的事。第二个疗程开启后,第一次治疗在诊间,医生顺着菲舎尔当下的事件,协助菲舎尔做约会角色的扮演。

第二次治疗在医生家里,因为和医生太太互动太多,所以讲完如何到海军的后半段故事之后,医生就立刻结束会谈。第三次是在舰上的厕所,医生去找案主做结案。医生没做第三次会谈,直接做结案却没开启第三个疗程,这让案主错愕不解。菲舎尔在想:你主动要求第二个疗程,还没做完,也还没怎样;突然就来喊停———到底怎么了?我哪里又错了?我又被不明不白的遗弃了。因此,菲舎尔又再一次暴怒、吼叫、摔东西、搥墙壁、怨天尤人、自我防卫。菲舎尔治愈了吗?当然没有。可医生还是坚决的向他告别,并要求他自救———去找你的家人。本片的结局是:医生借着菲舎尔的疗程,治疗了自己。菲舎尔二个疗程都失败,借着寻根之旅,开始第三个疗程:自己做家族治疗……

讨论题纲:

(一)这次寻根之旅,如果只找到那样子的妈妈,而没有父系这些庞大热情的亲友团,结果会怎样呢?还会回报医生「你是对的」吗?

(二)重新面对二个原始创伤(妈妈和塔特家),并且说出二套正向语言,所以易暴怒攻击他人的特殊情绪障碍就痊愈了吗?

(三)伊娃说「他是我长子」,却没能力面对他,连一眼都不敢看,……她怎么了?

(四)请比较医生的老婆和菲舎尔的女友,她们对她们男人做的事,有何异同?

(五)菲舎尔易生气、爱生气的毛病痊愈了没?疗效因子是什么?

 3 ) 宽恕的含义是解放自己

    看《冲出逆境》(《Antwone Fisher 》),或许自己也一直身处困境,自童年始。


     要走出困境的是安东尼 费舍尔,一名海军军官,因为不断地与人冲突,一路被降级。这一次已到下士,并责令他去看精神科。

    一段病人和医生的尖锐交锋逐渐地发展成为两个人人生的交往,随之展开的,还有一段段被费舍尔尘封的不堪往事不断揭示。


    精神科医生,杰罗姆面对费舍尔的狂躁挑衅,平静但绝不妥协面部没有太多表情但底蕴深厚的表演让人非常难忘。

    而英俊的黑人小伙子费舍尔,他的焦躁和易激怒的,原来也是可以被理解和宽宥的。

    

    在监狱中出生,母亲在他两个月大遗弃他之后,就再没有来看望过他。
    养母在他童年时实施了精神上的歧视并虐待和肉体上发泄似的毒打。八岁时被养母的女儿所施的性骚扰。惟一的朋友的离去。之后,在十几岁再次送往收容院。

    件件不堪,雕刻着费舍尔的脆弱性情,积聚着对于人生的愤怒情绪。


    再次因为与人暴力冲突而被关禁闭之后,“你必须把能量放在对你有益的事情上。”杰罗姆给他的一个忠告,也开始了费舍尔开始改变自己的旅程,这是个走向开放的愉快旅程。费舍尔面对镜子练习微笑与人交流,开始试图去爱和接纳。


    而幸运的是,美丽的女友,以宽容之心,亲他如友,又宽容若母。
    感恩节的聚会中,一段意外的小插曲,也让他敞开心扉——《谁愿意为那孩子哭泣》,他坚定地表示,“没有人能从我这里拿走什么”,他向杰罗姆表达了自己想要成为好孩子的愿望。

    杰罗姆帮助他发现自己对于家庭的渴望,明了宽恕的含义,“其实是解放你自己!”鼓励他去寻找家人。


    当一个人能直面过去人生的惨淡与阴暗的时候,或许也是他真正要重新开始新的人生历程的时候了。

    在女友的陪伴下,不懈地寻找使得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母亲,也向母亲问出了心中徘徊多年的疑问,“你为什么从未来看过我?”(这是他感到愤怒的最大原因吧)“我是一个好人,一个好男人。”对于母亲的遗弃,他最终做出了这样的交付,但更多的是对已经充满自信的自己。
   

    故事是好莱坞似的结尾。一个大家族以高涨汹涌的爱欢迎和包裹了他。
    剧终,他告诉杰罗姆“我在心里原谅了她。”



    宽恕的含义是解放自己。

 4 ) 冲出内心的牢笼

看完这部电影,感触良多。
总述:一个被抛弃继而被虐待的孩子,流浪后进入海军服役,不安全,被压抑,易被激怒。经过心理医生的疏导、帮助,还有心爱姑娘的青睐和陪伴,终于让他逐渐愿意面对曾经的伤痛,去追寻自己所受的痛苦的原因和那梦中的家园。最后得偿所愿,曾经的梦境成事实,释然。而其实他的成长也让心理医生自己的问题。
感受一:童年的伤痛,对孩子的破坏力是蛮强的,即使成年后掩饰得很好,还是会延续那种被离弃的不安。我其实很奇怪,在这样的岁月和这样的社会中,安东尼怎么能保持他的真与善,甚至觉得有些不真实。那些打架,一开始虽然让人觉得可恶,可是与他所经受的暴力、死亡、猥亵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影片一开始就让人看到他在意的女子,而后是逐渐走近他的医生。
感受二:喜欢他说下雨天的比喻,那种感觉真是很贴切,心理医生也注意到他的困惑。喜欢他在灯塔上与女友的对话,坦诚而温情。但是最好的,恐怕就是这首从他心里出来的诗歌——谁会为小男孩哭泣 ?
似乎听见:我想做个好孩子,为什么你们都不要我。
似乎听见:我一次次被打击,那么害怕,为什么没有人来在乎我?
是呀,找到自己真正的根,即使只是坐在妈妈身边,告诉她自己的努力,自己的现状。
感受三、感谢导演,没有出现母子相认,相拥而泣的场面,母亲一直没有面对他的目光。
这样的平淡反而让我觉得真实,他不是去乞求,也不是去示威,只是心中一直想诉求的,一直在努力的理想,终于能说出来。
那一刻,他也能原谅父母,能让自己真正独立,能站在阳光下,爽朗、坦然地面对新生活。
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一大家子欢迎他的场面,对他来说真是很重要,他一直魂牵梦绕的,不就是被接纳,被拥抱,被满足吗?
医生和他,到底是谁在治愈谁?每个人都有自己要直面的问题,可是也会不自觉地逃避。
感受四、不知道别人为什么学心理咨询,我在进入这个课程时,也在逃避或者为很多问题困扰。
希望能随着体察的深入,看到爱的力量,看到真善美,看到如医生眼中那种坚定,和安东尼那可爱阳光的笑容。

 5 ) 无声胜有声的一段表演

《Antwone Fisher》是 Denzel Washington自导自演的一部片子,题材一般,主题一般,整部片子并没有让人很兴奋。给我印象深刻,有所感触的只有一段。
Antwone Fisher 最终找到他的母亲,敲开门后,母亲在知道了竟然是失散多年、不知生死的儿子站在面前之后,惊呼一声,折身进屋,坐在沙发上,近似傻掉了一般,任凭儿子的责备、怨尤、哀怨、乞求,始终不发一言,儿子走了之后,一行清泪才潸然落下。
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国产片里惯用母子重逢的呼天抢地、抱头痛哭、涕泗横飞的滥情场面,却可以更深地感受到母亲这二十几年来的苦难、自责、悔恨、心碎,那时应该是有如万箭穿心般的痛啊!如何说得出话来?!又有什么话可以说呢??!!

 6 ) Antwone Fisher

安东尼·菲舍尔(德里克·卢克饰),是一个从小失去父母的孩子。他先是被送进孤儿院,后来被一对夫妇领养。在养父母的家中,菲舍尔度过了一个悲惨的童年,不仅被养父母滥施以私刑,还被没有血缘的“姐姐”折磨。不幸的遭遇使菲舍尔养成了暴虐的性格和仇视女人的心理。
长大后的他,来到海军服役,因为性格问题经常引起麻烦。于是,他被命令接受军中的心理医生杰罗姆(丹泽尔·华盛顿饰)的心理治疗。
治疗的过程是艰难的。开始的时候,杰罗姆甚至无法了解菲舍尔的真正想法。直到后来通过慢慢接触,用感情的力量感化他,两人才渐渐开始了真正心灵上的沟通。而黑人女孩谢莉尔(乔伊·布赖恩特)、杰罗姆夫人(萨利·理查森饰)在菲舍尔转变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视。是她们温暖了菲舍尔的心,让他摆脱了儿时的阴影,重新找到了生活的航标。

 短评

勉强及格,虽然故事是编剧的真实经历,但起承转合基本全是套路。丹泽尔华盛顿的导演处女作,他能调动的资源没问题,电影看上去很流畅,但演员出身的话必然更喜欢镜头贴的近一点,在执导表演环节华盛顿是合格的,其它的贡献不明显。前半段肯定是痛说家史跟互相成长没新意,后面的寻亲两场戏还挺新鲜。

3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演Antwone生母的,居然就是Doubt里面的那位。此人默默无闻而貌丑,但是演技惊人!

7分钟前
  • steven
  • 还行

電影頻道  能撥原聲電影嗎 

8分钟前
  • 大佑
  • 还行

7分。其实最大的感触竟然是人大多时候还是屈从命运,安东尼在遇到杰罗姆医生前的遭遇是没有对自己好的人,而之后遇到杰罗姆和温柔甜美的女朋友使一切变好!周围的人对个人的影响不容忽视。

12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Inside I'm singing,and someone will hear someday.

17分钟前
  • Erin
  • 力荐

一部心理疗伤题材的影片,很多人拿它来跟[心灵捕手]相比,不过整部影片波澜不惊,这段心路历程太过于写实,更像是记录频道看到的纪实片。整部影片显得过于保险和稳健,但作为丹泽尔·华盛顿的导演处女作来说是完全及格的。华盛顿的表演亮点不多,倒是德瑞克·卢克演得非常好,轻重缓急拿捏得当。

22分钟前
  • 漫声谈影
  • 推荐

BD 720P 重温 12/12/17

24分钟前
  • Lazy Designer
  • 推荐

虽然有个光明的尾巴,也不妨碍它打动人心的力量。

26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丹泽尔华盛顿自导自演,及格应该不成问题。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受伤的人可以看一看,或许会得到治愈。

30分钟前
  • 张翔森
  • 推荐

本来是冲着丹泽尔去的,结果被和影帝丹泽尔对戏的年轻人吸引走了全部注意力,强!

33分钟前
  • © 自由过客
  • 推荐

“In memory of my father ,Edward Elkins ,whom I never had the pleasure and the honor to know.” ——————Antwone Fisher

36分钟前
  • 杉小爱|好姑娘,咱们走起来
  • 还行

没有任何出彩的亮点,好在俗的温暖。

37分钟前
  • 空羽
  • 还行

Hey son, what u need to do is just to open your heart up to the outside and be all ears to hear about the whole world. Forgive all u can forgive to free yourself.

40分钟前
  • 王帝心仙人
  • 推荐

一般,凑合,danzel的自导自演,还是算比较乏味的片子

42分钟前
  • Wayne
  • 还行

Who would cry for the little boy。。。。 一部自我救赎的心路旅程

45分钟前
  • [黄青椒]小姐
  • 推荐

touching! bring you to tears!

50分钟前
  • 伊麗莎白
  • 推荐

丹泽尔·华盛顿的导演处女作,水准不俗。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并且由原著作者安东尼·费舍亲自编剧。从愤怒管理到寻亲之旅,男主角本人的经历已经有足够丰沛的情感和力量。在本片忠实还原和演员的精彩演绎下,体现出更加纯粹的感染力。感觉应该受《心灵捕手》启发不少。

55分钟前
  • 十一月的雨
  • 推荐

我们之所以逃避它,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敢真正的面对它..

56分钟前
  • 都德大白
  • 推荐

8/10.u got the right 2 b angry, but u also have 2 learn 2 channel that anger 2 use it constructively. instead of gettin' into fights, go2 the gym, hit the bag, lift the wights. u have 2 use that energy 2 better youself. "Regard w/out ill will, despite an offense." - forgiveness

59分钟前
  • 薛嵩∙红线
  • 推荐

种族 孤儿 心理治愈 成长 寻亲 追爱

60分钟前
  • 齐烟九点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