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旅行2:可汗怒吼

HD中字

主演:威廉·夏特纳,伦纳德·尼莫伊,德福雷斯特·凯利,詹姆斯·杜汉,沃尔特·凯尼格,武井乔治,尼切尔·尼克斯,比比·贝什,梅里特·布瑞克,保罗·温菲尔德,柯尔斯蒂·艾利,里卡多·蒙特尔班,艾克·艾森曼,约翰·瓦尔加斯,约翰·温斯顿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8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星际旅行2:可汗怒吼 剧照 NO.1星际旅行2:可汗怒吼 剧照 NO.2星际旅行2:可汗怒吼 剧照 NO.3星际旅行2:可汗怒吼 剧照 NO.4星际旅行2:可汗怒吼 剧照 NO.5星际旅行2:可汗怒吼 剧照 NO.6星际旅行2:可汗怒吼 剧照 NO.13星际旅行2:可汗怒吼 剧照 NO.14星际旅行2:可汗怒吼 剧照 NO.15星际旅行2:可汗怒吼 剧照 NO.16星际旅行2:可汗怒吼 剧照 NO.17星际旅行2:可汗怒吼 剧照 NO.18星际旅行2:可汗怒吼 剧照 NO.19星际旅行2:可汗怒吼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语录

处理死亡跟处理生命一样重要。

科学家总是军方的棋子。

我是火神星人,没有自我意识。

太空是最佳的复仇场所。

我没承诺过什么,只是你没有选择余地。

我不相信有绝境。

死亡过后,必有新生。

他没死,他活在我们的记忆中。

 2 ) 反派的魅力与情感的纽带

评分:3/5 作者:Roger Ebert 翻译:Peprika (标题自拟)


史波克的独特之处在于,作为瓦肯人和地球人的混血后裔,他拥有一半人类的情感。即便他是在努力地克制自己的情绪,他也会表现得英勇无畏,仿佛自己是人类一样被情绪所感染。在《星际旅行2》中,史波克做出了只有英雄、傻瓜或是瓦肯人才会做出的选择。在那一刻,电影完美地升华了,而星际迷航系列也总是将它的光辉留在角色身上。虽然我挺喜欢第一部里的特效的,但它们并不是电影的重点,相比于此,剧集的粉丝更想要看到他们熟悉的角色登上大银幕,这正是第二部的高明之处。

时间距上一部已过去许久,柯克已经退居幕后。史波克指挥者进取号,这艘太空舰上来了许多新人。这艘飞船正在执行一项关于创世装置的任务,这种装置可以让一个贫瘠的星球变得生机勃勃。进取号的姊妹舰USS Reliant正在侦查一颗没有生命居住的星球,而就在此时飞船上的仪器发现在星球上有生命迹象。舰队经过调查后发现,这个星球上还活着一个多年前被柯克舰长放逐的人,一名叫做可汗的不法之徒,而正是从那时开始,复仇的种子已经埋下。

里卡多·蒙特尔班饰演片中的可汗,他的精彩表演再一次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是《星际迷航》,还是《星球大战》,抑或是其他史诗系列,比如《007》,这些电影的好坏取决于它们的反派。英雄已经被看腻了,只有伟大的反派才能让一部电影博取观众眼球。略有些奇怪的是,尽管邪恶的可汗把恶心的生物塞进了进取号船员的耳朵里,我甚至还挺同情他的。说实话,他并没有很过分,自从他的自尊心被柯克舰长深深打击后,他与柯克的仇恨纽带甚至要比他那传统反派统治宇宙的欲望更加强烈与紧绷。

电影中有一场外太空的战斗,与其说是特效吸引了我,不如说是这些舰队成员令我眼前一亮。我喜欢飞船飞跃宇宙的感觉,同样,发射武器击溃敌人同样使我感到兴奋。不过,我并不是太在乎战斗过程有没有那么精彩,毕竟故事并不依赖于这些打斗场面。真正打动人的是史波克做出的牺牲,这一点电影借鉴了电视剧多年来摸索出的以情感制胜的观众认同感。

或许正是这样的情感纽带,以及单集结束但进取号永不停止的感觉,这部电影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那种结尾。果然,影片还是继承了老传统,以旁白结尾,昭示了这艘飞船的使命与追求,也是在为续集做准备。第二部的最后几分钟有点像是第三部的预告片,但是……这不太符合进取号的精神,对吗?

 3 ) 外国观影者的评价与分析推荐(更新中)

11部电影里复仇的故事一大堆,最明显的有st7,st9,st10和st11,而st11的nero和st2的khan是一个类型的,两者都是被主角搞得失去了家园失去了爱人的男人,但按理来说,nero由信任spockprime的好人转变为一个仇视他以及另一个宇宙的悲剧人物应该更能打动人心,但当人看过khan这个枭雄的复仇后,nero的复仇即便规模那么大也难以有什么冲击力(我已经刨去了spock死亡给ST II加载的分量),nero给了我一种“他已经完全疯了”的感觉,而khan的行为看似已经毫不逻辑,给我“他是个疯子”的感觉,但我并不觉得他做的事是疯事。

果然我最喜欢复仇故事了么……ST 2是11部电影里最喜欢的,看了该有三遍了……(虽然只有一次完整的……而且看第一遍的时候我不停地被khan的胸分神|||)以下推荐词里不时会有fangirl dancing出现,要怪就怪电影本来就蛮slashy的吧……但基本来说,看了2号影评后,这片的slash成分已经被我忽略不计了。

***排名不分先后***

1、STAR TREK II: THE WRATH OF KHAN - 25th Anniversary Retrospective Review
craigerscinemacorner.com/Reviews/star_trek_2_the_wrath_of_khan.htm

这评论还是比较中肯的,作者在底下列了他心中的十一部电影排名,虽然他在该影评里写了他觉得ST1缺乏人性,但依旧把它排在了第四(我觉得它的缺点不是缺乏人性,而是和ST II的人性侧重点不一样,叙说方式也不同。如果说ST II是成功把最终剧本搬上了大荧幕,ST I就是剧本初稿直接上了荧幕——连转场的时候我都觉得能清晰看到一个人举着个“转场”牌子走过去,它像本有声书——而且是非母语有声书——你得专注地去理解:如果你专注于故事线进展你会发现它设计的巧妙,但若你想看影像,无论演员有多卖力的表演<虽然ST I总体各位的表演也没ST II好>,始终感觉难填满故事漫长节奏的空隙)。扯太多了,这里他说的一个重点是《双城记》(spock送kirk的生日礼物,在送书时和结尾时kirk分别引用了一句书里开头和结尾的话)的隐喻是如何融入ST II的。我没看过双城记,只知道是现实主义作品,看了1号影评和2号后去查了一下。本影评里作者写的是《双城记》给出的是明喻——spock代表了sidney carton,kirk则代表了sidney carton暗恋的(虽然已经表白了)Lucy——我就不说这比喻有多么slashy了……这个明喻的体现就在最后spock是如何牺牲了自己救了kirk以及整条船的,在《双》里,sidney则是代lucy的丈夫charles darnay去死了,以让lucy幸福。但这里还得提一句,虽然我心中欢乐的slash火焰似乎要被这句话浇灭——lucy大概是很感激sidney,不过她绝对对他没意思……不过下面看看2号影评里是怎么说的。

2、CULT MOVIE REVIEW - STAR TREK II: THE WRATH OF KHAN
johnkennethmuir.wordpress.com/2010/09/26/cult-movie-review-star-trek-ii-the-wrath-of-khan-1982/

这篇比上一篇深入,我们都从DVD评论里知道ST II是脱自三本小说——文艺复兴时期清教徒弥尔顿的《失乐园》,美国著名近代史诗型小说《白鲸记》,以及狄更斯的《双城记》——这篇评论三本书都分析到了,而且综合分析了电影。

刚才说了1号影评只粗浅地指出了电影与《双城记》的直接相关性,这篇2号影评则是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的。作者认为spock还是代表了牺牲了自己的sidney carton,但对sidney在书里是为了他对lucy的爱而代替darnay去死只是轻描淡写,作者持有的观点是sidney是为了darnay而死的。对没看过狄更斯原著只看过剧情简介的人来看,会怀疑这篇影评作者被slash烧坏了脑子,sidney和darnay在书中是最明显的关系是情敌,这个sidney为darnay而死是怎么来的?我谷歌了一下两人的relationship,一开始发现很多人问这两人是否有亲戚关系我还很奇怪,后来发现了出处,待后面说明。这里先介绍一下《双城记》,当然,我的介绍围绕的是现在要讨论的sidney和darnay来的,因此叙述比例和书中篇幅严重不同。

darnay是个法国贵族后裔,他老子很坏(记住,他老子是法国大革命要打倒的对象),他这人则是绅士的典范,断绝了与老子的关系,后来爱上了lucy,lucy的一些亲人和亲近之人又与darnay的法国老子方面有仇,具体不谈。而sidney这个人物则是个有才华但似乎自甘堕落的英国公子哥,当然他有一刻温柔善良的心,他爱lucy但不会去破坏lucy和darnay的关系,他不喜欢darnay却不是一味地因为他是情敌,更因为他认为对方是他应该能成为却无法成为的人,最后,由于之前lucy亲近之人对darnay老子的仇,darnay被判死刑,而sidney这个人物大概中途成长了很多决定代替darnay去死(有一点得说一下,darnay和sidney长得很像,前者第一次被判刑后要处刑时就是因为这点而使刑罚中止了,这点看似没啥联系,但内有乾坤后面会提到)。sidney在法国死后被人歌颂,而darnay虽和lucy幸福生活在一起还有了孩子但他觉得在法国不好混,于是去了英国靠教法语当老师过活,生活平淡和美。

现在开始谈谈这篇影评的作者从《双城记》里提取的是什么。有两点,一个是比较贴近的类比,一个是整个电影的主题之一。

作者认为darnay和sidney两人是一个整体,一个人的两面,有人说他们是狄更斯自己的一部分,有人写《双城记》的评论也一个个分析了小说里到底有多少狄更斯以自己为原型创造的人物,在此不一一列举。回到这个分成了darnay和sidney两部分的整体,我们都知道kirk在ST III最后对sarek说的话吧,“如果不这么做,我失去的是我的灵魂”。而且,TOS里的铁三角也是类似的设定,ks是两个面,而mccoy是来平衡他们的。所以,这里作者从《双城记》里提取了第一点——spock救的不光是他的thyla(咱不管那三个定义你取哪个了,我这里取的是三者)和kirk打死也不会放弃的船,他救的是自己的另一半(我们一定都忘了此时的spock是舰长,虽然他开始以kirk若在舰上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夺得指挥权而把舰长席让了出来,但理论上说,企业号是spock的。当然难说spock对企业号的感情是否和kirk对它的一样,但至少从一定的情感和他的职责上,企业号是很重要的。扯远了。)灵魂。其实影评1和2都指出了spock救的是船,当然,他默默去了而不是告诉kirk也是为kirk做了个决定,他牺牲自己而非牺牲kirk也是救了kirk(毕竟,若kirk知道有这种必死的办法的话,他恐怕不会让spock去送死,可能的结果是他死活拦着spock最后在对方否定一切可能后自己冲进去,当然,如果他不被spock给掐晕的话。我不认为他还能像TOS里某集一样把spock送去必死的任务。现在他对spock的感情——参见ST III里他那行尸走肉的惨烈生活——让他会宁愿自己死也不愿意看着spock死——别问我他为啥不考虑spock看着他死是个神马感受……)。

第二点是人物的转化。《双城记》里双城的对比是英国的上升和法国的没落——即sidney向死而生而被人传诵和天之骄子的darnay最终归于平淡。ST II里没那么单一线性。spock的死当然被舰上所有人铭记在心,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但我们从ST III里知道这并没被联邦高层看得有多重。kirk却没有归于平淡,毕竟这不是对《双》的照搬,而且这个电影的结尾需要做好未来不再延续拍的打算,如果现在就让kirk一蹶不振了这电影的主题一下就压抑了,很少有电影会给一个压抑的结尾,但kirk的确是down了,从小林丸测试上看得出来,kirk开始很自豪自己能欺骗了测试,在khan与他在这部电影里的第一次相见里也靠耍计谋把对方船搞瘫痪了,但后来,khan把kirk逼到了必败之地,这是低潮,他是真绝望了。一重打击是他陷入了小林丸测试这个抽象心理上的低谷,二重打击是现实里他处在一个无法反败为胜的现实计策低谷,三重打击是他得靠朋友的牺牲(他不可控的)而陷入了人生低谷。所以,这里kirk已经不是归于平淡了,他根本是跌到谷底。在这里,最后影片赋予了kirk承遗志继续探索的希望,但真正熟悉ST I的人不用ST III描写的kirk各种无法适应没有spock的生活就知道,这希望一如ST I里spock去了Gol后他感受到的一样,他无法在缺少spock的企业号以及别人身上找到慰藉。

在这里,有人可能会问spock不像sidney一样开始是一种自暴自弃的状态啊,kirk也不像darnay一样一开始是天之骄子啊,ST II不是说他中年危机了么。现在,把矛头稍微转一转,先看spock。spock的确不像spock一样自暴自弃,但他在学院教书难道就是充分发展才华了?他开始一直作为kirk的副手伴他左右我们可以认为他们情比金坚,两人一起工作效率最高什么的。但我们看看spock还干过什么,一,第一次五年计划后,没过多久他就受不了自己心里分裂的内部自我认知了,于是去了gol,这不算自暴自弃,他的确是去追求纯理性去了,但那样也绝对不能说他没在逃避。二,ST I后spock去了学院教书,你可以说他是要休养生息了,而且kirk也是地勤,他们不想分开神马的,但是无论spock如何对指挥没兴趣,去教书也绝对是浪费了,他这比kirk中年危机更不堪,简直直接跳到老年了,你那瓦肯人两倍于人类的寿命设定去哪里了。再看kirk,忽略现在的中年危机和他一次一次的各种危机,他是舰队的明星舰长的事实不会改变,他的过去无论是学院时期还是后来,是一系列奇迹和光荣记录,所以总的来说,kirk的跌倒谷底是就整个系列来说而非ST II一部电影。若觉得牵强,一会儿在分析《失乐园》的意象是会说到,若你只愿把目光局限于ST II一部电影也可以说的通,但需要加上电影里khan间接的视角,kirk在他多年与世隔绝的眼里还是那个强势的舰长,于是时间跨度必然会链接到剧集。

总算说完了《双城记》的问题,现在来说在ST II里没太被深入的《白鲸记》。它说了什么?一个船长由于多年前被一头白鲸弄残了腿于是要找白鲸报仇的故事,最后两者同归于尽了。乍看有三点和ST II对应——某人被欺负,某人要报复,某人报仇心切到要同归于尽——但其实只有一点是电影真正应用到的,也就是复仇的执念让khan抱着与kirk同归于尽的决心做出了一系列完全看不出khan这个基因改造人类应有的宏图大略之类高智商的行为。毕竟,复仇是被人欺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但复仇到要同归于尽就是极端个例了。影评的作者指出了一点是khan的不理智行为(被部下劝拿走genesis就走,他却不听)和他一开始要复仇都源于他妻子的死,不过之前的简单报仇可以看做肤浅的“你欺负了我(的人)我要报复你”,而报仇心切则源于他对自己的憎恨,他悔恨身为一个牛人无法保护自己的妻子,他是个处于绝地的人,不报仇就没活路了对不起妻子。

《白鲸记》需要和《失乐园》一起看,因为两者都是复仇的故事,在本片中都是khan找kirk寻仇相关的,不同于《双城记》的隐喻是落于kirk和spock二人。《失乐园》的故事的简介看上去和圣经故事没什么区别,但至少它没那么干巴巴的叙述故事,注重了人物内心的思想和人物间的矛盾,仔细看只是借了圣经的皮,探讨的是作者的原罪观——虽然书里着重用的是亚当夏娃在上帝眼里的视角。

书里有5个主要人物,上帝,圣子耶稣,亚等夏娃,路西法/撒旦/蛇。电影里基本没管亚当夏娃的事,着重说的是撒旦(khan)和上帝(kirk)的事,也就是撒旦被上帝流放地狱,他通过引诱夏娃吃禁果让他们被逐出伊甸园而找上帝复仇。

在TOS剧集khan出场时,是《失乐园》的故事明确地指导了剧集的方向,那时候可没有《白鲸记》和《双城记》的隐喻,khan他那时候就已经将看作了撒旦(他最后还问kirk是否读过弥尔顿),非常贴切,因为书中的路西法成为撒旦后说了“宁愿在地狱里为王也不愿在天堂俯首称臣”,和khan接受了kirk给的让他去带着自己的人过流放生活是完全一样的,而且khan占领企业号也完全照应着路西法对天堂的第一次叛乱。

到了ST II就更明显了,编剧直接让《失乐园》的线延续了下来,书中撒旦不是直接带上一群人杀上天堂找上帝报仇的,他是发现了一个新天堂——上帝安置亚当夏娃的伊甸园——于是恶向胆边生。我不清楚他是想占领失乐园还是只想诱惑亚当夏娃堕落,如果他是两者都想,那和khan的行为更贴:khan想夺走genesis对应了他要自己的伊甸园/天堂,khan把checov和那个黑人舰长装了寄生虫策反对应了撒旦的诱惑。

以上是《失乐园》和ST II情节上的对应,另外,还有深层对应,与《白鲸记》中的极端复仇情结合二为一。《失乐园》探讨了原罪问题,原罪是如何产生的,弥尔顿是把自由意志和原罪联系在一起的?看《失乐园》的书评里有人提到,康德说过“自由不是体现在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弥尔顿认为,罪不是上帝造,而是上帝将自由意志赐予个体,个体若用的好,他自然没有创造原罪,他是有爱和信仰的,他通过了上帝的考验,比如耶稣,而更多情况是,人用的不好,比如亚当夏娃,比如撒旦。所以,归结过来就是khan没有好好的运用他的自由意志,他没有见好就收,而是一味沉迷于复仇。

此外还有一个小插曲,《失乐园》中有三个层次的地方,天堂(包括上帝的住所和伊甸园),人间(亚当夏娃被贬的地方),地狱(撒旦被贬的地方)。但在khan的故事线里,只有两个地方,khan所在的沙漠星球(地狱)与联邦和Gensis星(天堂和伊甸园),我们都知道联邦并不完美,但无疑,星际迷航系列里的联邦是个乌托邦式的地方,也就是天堂,人间反而消失了。当然,要把ST的世界看成人间和天堂的合体,我也没太大意见,毕竟在khan故事线里隐喻了联邦是天堂只是个彩蛋而已。

三本书的问题基本讲透了,下面,2号影评作者还说了一些其他零碎的东西。

他扯到了社会问题上,作者说他还写过一个社会背景对1983年007和ST II的影响。ST II里多次提到了新老交班、经验问题。和美国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80年代的青少年被称为“享乐的一代”,他们的父母是六十年代的“垮掉的一代”,80年代时候,人们担心新老无法交班。ST II里有两个这种新一代——saavik和david,他们的能力无疑很强,但前者被kirk批缺乏经验,后者和kirk几乎从头到尾闹别扭。

作者还提了一个点,他没深入探讨,不过至少他提到了,而很多影评对此只是一带而过。小林丸测试每个影评都有提,有的还从头到尾谈过,但很多忽略了最后khan复仇倒计时时候舰桥从kirk到以前旧部的恐惧。记住,这是八十年代初的电影,那时候即便出现一人救一人的情节也是在被救者积极抗争的情况下正好被另一人救了的。ST II打破了这种“我来助你一把”的模式,他是彻彻底底的“我来拯救你”模式。而且,似乎nimoy在ST I后不准备在饰演Spock的角色了,后来听说ST II里spock会挂掉于是他就来演了。电影发行前,的确大众有一个“spock会死”的认知,但这个认知在电影开头的小林丸测试大家都“死了”里被淡化了,观众以为前期宣传“spock会死”不过是噱头,所以,最后的拯救与死亡冲击力才那么大。

最后提几个上面漏了说的小点,不作仔细分析。khan熟知莎士比亚作品,其中就有《李尔王》,当然,他自然也熟知《失乐园》《白鲸记》——上述三本书都在他的图书收藏里,这更说明了khan自知自己的化身就是这些作品里的复仇者,他也知道若照着书中的情节走下去他会有什么结局,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他在ST II里半引用或者引用了《白鲸记》里的三处。

kirk的原型一直是hornblower,一个英国海军舰长——一个几乎完美的小说人物。

***

待续,下次找一篇着重分析spock心态的来写

 4 ) 我居然泪流满面了…… / 修正了ST1和ST2之间到底间隔多久的错误印象……

看到最后老版的大副对老版的舰长——好吧已经是admiral了= =——说Live long and prosper那里眼泪哗啦哗啦流啊真是T_______T

看到Into Darkness里面小舰长跟……年轻版的Spock最后告别(告白?)的时候,我就只想笑= =

擦距啊!!!!硕大无比的擦距啊!堪比整个Alpha Quadrant的擦距啊!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

咳,原来老版(我总是不停地说成是“原著”……JJ你搞了半天在我心目中也就是拍了两部fanvid而已= =)里面也是有Carol Marcus的,还是舰长他ex,还有个娃orz……我说这不是跟医生的设定重复了么还是我又默默穿越了……

“Are you out of your Vulcan mind"是医生最爱的吐槽,之一

小林丸号的测试,还有老舰长当年也是考了三次才过而且也的确是作弊才过的,区别就是老版里面Starfleet居然觉得他这是创新之举……是因为当年考官不是Spock么Orz

55555又想到老版的大副问舰长他对Kobayashi Maru Scenario的应对怎么样,哭跑……

还有最后舰长,咳,Admiral Kirk对自己儿子承认说,神马应对死亡跟应对生存一样有意义blablabla都不过是”Just words“而已,真的临到自己的时候立马就T_T了

口胡啊我都想加入sheldon一起喊把老版的大副跟舰长还回来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_<——————

话说,后面一部貌似是他们怎么把大副给搞回来?所以人家一部电影的内容Into Darkness最后10分钟结尾就给搞定了……年轻人果然恢复比较快么(够)

----

看III的previously on Star Trek II(够)的时候才想起来,怎么可以忘记这句,"Of all the souls I have encountered in my travels, he was the most...human."

我又穿到那句“You were the best man, the most human...human being that I've ever known." <——————所以说我的审美观一直都非常consistent(够了真的!)

-----修正迷之“我怎么赶脚ST1和ST2之间也是接踵发生的??”的misconception的分割线------

咳,这个错误的观念来自于,铁三角在看Project Genesis介绍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屏幕上一晃而过的stardate 7130.4,然后听到后面Kirk又说这带子是一年前做的,于是我就错误地以为……7130.4是recording date然后离ST2只隔了一年多,然后又查了下ST1是7412.6……然后我就风中凌乱了,于是才有了“Starfleet好有钱拿翻新没多久的Enterprise给Spock当教学用具还被Kirk玩坏了!”这样很塞脑洞的印象orz

不得不说二语观众看字幕的时候总会不太注意画面这习惯真的是如影随形T_T……但是我现在特特为翻出来ST2这一段又仔细看了遍,Kirk的身份验证过后,是显示了“Security Tape - Recording Stardate: 7130.4”,但之后是“Demonstration Presentation of Project Genesis”,所以真的还蛮难确定这里的“Security Tape”指的是Carol Marcus提交的原始Genesis Proposal,还是Kirk要电脑读取的Project Genesis Summary本身,好吧我淡定了所以这也不是我太粗心对吧!

Anyway,从剧情内容本身来看,7130.4的确应该是Genesis最初提交的日子,按照Memory Alpha给出的信息:

Year Stardate Source
2265 1312.4 TOS: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
2269 5928.5 TOS: "Turnabout Intruder"
Mid-2270s 7412.6 Star Trek: The Motion Picture
2284 7130.4 Star Trek II: The Wrath of Khan
2285 8130.3 Star Trek II: The Wrath of Khan
2285 8210.3 Star Trek III: The Search for Spock
2286 8390 Star Trek IV: The Voyage Home
2287 8454.1 Star Trek V: The Final Frontier
2293 9521.6 Star Trek VI: The Undiscovered Country
(ST: Generations的Kirk part也是发生在2293)

由于ST1到底是发生在哪一地球年有点争议(因为Stardate和地球年的转换貌似是没啥规律的orz,所以上面的对应完全是靠台词啊剧情啊啥啥玩推理游戏= =),早到2271晚到2278,比较靠谱的是放在2273(c.f. http://en.memory-alpha.org/wiki/Star_Trek:_The_Motion_Picture, "Dating"),于是这样一来ST1和ST2之间活生生差了11年……

于是这就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疑惑的:
1. Enterprise到Spock手上的时候已经用了10多年了亲所以到ST3的时候的确是该让人家姑娘(大娘?)退休了……
2. Kirk在ST1的时候执着于夺回(任何一艘星舰当然最好是Enterprise的)指挥权时被医生说是已经obsessed了,然后到ST2的时候医生反而劝他"get back your command...before you really do grow old",我本来还奇怪类Bones才一年啊这能变多老……
3. 接2,ST1结束的时候Kirk明显意气风发要回Starfleet狠敲一笔的怎么ST2的时候你又在搞admin工作了啊,现在看来……他的确是敲了一笔(好像有fanon设定ST1和ST2之间其实是第二次五年任务?),然后继续做ground work……等一等!所以如果真的有第二次五年任务,Kirk是以Admiral的身份command Enterprise的??!!我脑洞又大了!(我脑洞总是开在很奇葩的地方……)

[这里必须插一句,Memory Alpha把ST Generations里面Kirk回忆中自己跟(又)一个past love Antonia分手这段放在了2284,我还想为毛……翻出script:
KIRK: Antonia!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The future? This is the past. ...This is nine years ago.
(Kirk gets a broken pair of spectacles out of a box)
KIRK: ...The day I told her I was going back to Starfleet.
所以按照这部电影里黑人大妈“从Kirk的视角看他也才刚到Nexus呢”,Kirk以为他还在电影一开始的2293,所以倒退9年的确是2284,所以……他和(在Nexus里他都打算求婚的)Antonia分手之后回到Starfleet然后就发生了Khan的事情!这些时点卡得绝壁是故意的……此外根据Kirk自己的回忆他是在11年前认识Antonia的也就是两个人交往了3年,然后这段时间里他离开了Starfleet,我记得ST1里面他跟Lori貌似交往了一年多?有进步啊……然后ST1里面我记得他也是离开舰长椅子两年半就忍不住了,这次是三年了么,这简直就跟毒瘾发作差不多——ST1里Chapel貌似的确是这么形容他的?你这是何苦……不过他回去之后继续是Admiral诶这算神马?超长的shore leave嘛喂!啊还有一开始这个角色是想设定成Carol Marcus的但是被派拉蒙改掉了……为毛啊其实换成Carol蛮re的啊……不过就会跟ST2的剧情搭不上了orz,算了Kirk你的love interest遍布四大象限也不差多这一个了……]

4. 夏大雷你在ST1(1979)的时候还这么翩翩中年到ST2(1982)就肉团子样啦!(这跟Stardate有毛关系看Air Date啊!!)
5. Spock跟Kirk在ST1里关系那么紧张(虽然后半段缓和了……好吧,就医疗舱那段而言“缓和”这词绝对是Spock-level的understatement= =)到ST2时候根本看不出任何嫌隙,原来你们off-screen又磨合了10年啊扶额……

又,根据上面的年表,假设2265是Enterprise五年计划的开始也是Kirk和Spock的whatever的开始,到ST6的时候这两人真的是磕磕碰碰30年了有没有……从real world的角度(或者按照Tolkien的说法是the primary world)夏大雷和Nimoy也是合作20多年了,所以Nimoy才在采访里说ST6里Spock问Kirk他们俩人是不是已经都变太老了,”that we have outlived our usefulness?“,其实也是Nimoy自己在问Shatner的(每次想到这里总有泪流满面的冲动……)。

 5 ) 浅析AOS和TOS擦玻璃之对比

——If there are any true logic to the universe we'll end up on that bridge.

Space Husbands,超越时空地真(抹眼泪)。

刚补完《可汗怒吼》。虽然真的是很老的电影,和符合现代人审美的STiD肯定没得比,但是对人物的处理上真的是两代编剧各有千秋且一脉相承了——男同属实是让你们玩明白了啊! 两代编剧,都太懂如何表现人物极端的悲痛了——抓出这个人物身上最核心的本质,并将其击碎。 AOS里的小大副,核心是“克制”。他还年轻,还会对自己的情感和half-human的一半感到困惑和抗拒。他在人性和逻辑里纠结挣扎,因此他的“自持”是极具割裂感的,让人直白地看见冰面下燃烧的火。对这样极度渴望控制自己的人来说,让他“丢掉自持”,让他“失控”,就是击碎他最好的方式——JJ,你做到了。那句“i don't know”(how to control fear),和控制不住地流泪,和之后离奇的愤怒,让一个“don't even break rules”的爱好和平的Vulcan去“break bones”,就是证明他们感情的最好方式。

而老版电影这边。鉴于他们的年龄和军衔——他们确实也更沉稳,感情也更加内敛深沉,不注意看甚至会忽略。 编剧安排了Spock去拯救船员,去面对死亡——作为一个logical的瓦肯人,作为已经接受了自己人类的一面,不耻于情感、拥抱情感(尼莫伊爷爷真的处理得很好。唉,大家都应该去看看《情系斯波克》这部纪录片)的瓦肯人,他能平静地面对死亡——他看起来很平静,但绝不代表他没有感情。他把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按在玻璃上的掌纹里。你能通过这个动作感觉到他的留恋、他的不舍——但又独独是因为这个动作,让人开始怀疑他不舍的动机。

你说,瓦肯人在死亡前,会感到恐惧吗。肯定会的吧——但是他表达的方式却是向他的舰长伸手——好像,就好像,他对死的恐惧,独独凝聚在这个人身上了。他是对生命不舍吗——可他看起来那么平静,那么超然,好像死于他,不过是目光就能跨越的东西,而他唯一不舍的,就只是死亡带来的后果——他不再能见到某个人了。好像比起失去生命,不能再同他的舰长一起更令他恐惧。

而更绝的是对老舰长的反应的处理。同样不像AOS的大副那样激烈而感情外露。老舰长只是背靠玻璃,颓然地坐在地上。他甚至都没有哭泣——我甚至因此而质疑了一秒他们情感的真挚性。然后我看见了他的眼睛。

他的眼睛。一向闪耀的、在一片暗色的背景里都无比明亮的棕色的眼睛。它们失去了往日夺人的光彩。

我一下就被狠狠击中了。你们太懂了,编剧们,你们太懂一个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也太懂如何破坏它了。

你们知道扎克瑞的大副身上的割裂感和故作的自持是他最迷人的东西。你们也知道那双无比有神的、比克里斯派的此世间最为迷人的蓝眼睛还要闪闪发光的眼睛,是夏大雷身上最迷人的东西。夏cap身上那种永远沉着、永远闪耀的令人信服的自信,一多半来源于他永不弯曲的脊梁,和他永不黯淡的眼睛。

而现在,你们让他被抽了骨头般颓然坐在地上,眼睛里没了光彩——你们夺走了他的精气神。很好,很悲痛,我感受到了。无比内敛,无比含蓄,无比深沉。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宇宙的他们会失去彼此时的悲痛。

Space Husbands,就是说无论哪个space都是husbands。无论哪个宇宙、任何条件,都注定在舰桥上相逢。

 6 ) 关于舰桥三人组角色立场的个人分析

这篇是答应朋友看完st2要给她写的影评,所以就算难产到胃疼我也要编出个影评来给她看。

先说明我没有看电影1,也没有看后续电影,我只看过电视剧。所以如果我这堆文字里出了因为这些剧情导致的理解bug,那……那也没办法了大家包容一下啦!还有我滤镜很厚的,又是浪漫派极端推崇者,所以如果觉得我胡说八道……请不要打我!!

好的那我开始正题。


其实整部电影的主题可以说是相当的简单明了,agingissue,中年危机。它把一个几乎每个人都绕不过去的问题直接摆在了台面上,并且彻底粉碎了单元剧里一直营造出的一种氛围:时间几乎是凝固不动的。

单元剧的一种特点,就是你很难察觉到时间的流动,不管前一集经历过怎样的惊涛骇浪,怎样的生离死别,下一集开头的时候,所有人又都会整齐地出现在舰桥之上。你不会意识到五年计划的五年是有一个尽头的,你下意识地就相信他们会一直的旅行,五年之后有无数个五年,他们注定要搭载着粉丝们全部的爱与期望,向着永无止境的太空航行。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永远都摸不到尽头的太空,永远都走不到尽头的时间,时间与空间的重叠中站着永不褪色的几位角色。甚至于说,这种浪漫主义也符合星际迷航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闪烁着神秘的光辉,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投入其中。

这是电视剧的特色,并且它将这些都做得非常得完美。它给了我们一个风趣幽默,但是听别人说自己舰长可以忍耐听别人讲自己星舰坏话就马上拍案而起怒发冲冠的轮机长,给了我们一个外柔内刚,明明毫无防身之术,却正直勇敢,可以依靠信念压倒恐惧的通讯官,还有很多很多角色,比如Chekov啊,Sulu啊,文书士啊,我就不展开讲了啊。当然,还有不用多提的TOS三人组。

考虑到他们中的每一个,让我吹我都能吹出十万八千字,所以在这儿我姑且偷工减料一番,只挑重点的部分来讲。

既然中年危机是舰长的中年危机,我先从舰长开始。


Tos给我们的舰长,是一个典型的希腊式英雄人物。他坚强,自信,勇敢,充满魅力,当机立断。他的身上闪耀着一种非常奇特的光辉(毕竟电视剧一给他特写就自动加柔光),他就是leader,是一群人站在那儿,都不用说话,你就能意识到谁是人群中心的那一个,他什么都不用做,只是出现在那儿,所有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对他的判断心悦诚服。只有他能够领导进取号,你会下意识地这么认为,这个男人天生便不能被领导,也绝对不会沦为平庸。他就是那样的人,让你心甘情愿去接受他领导的那种人。

这种感觉的营造,实际上是非常不容易的。毕竟你想,通讯、工程、掌舵、领航、医学、科学,这些领域在星舰上,每一样都有人比他强。甚至于说Spock,他不管是物理意义上还是工作意义,都能一个打三个。在这样的环境里,你要立起一个让所有人都心悦诚服的leader,是很不容易的。你当然可以说,“他有指挥能力啊”,但指挥能力又不像其他几个能力,看得见,摸得着,让人牢牢是谁地服气。

所以这种气质其实是特别难营造的,稍不留意就要出车祸。要么是“拉低全场智商”的佩服他,要么就“货不对板”。想想看最近几年有多少这样塑造的角色根本不能服众,观众走出电影院大怒说放屁,就这样还能当领导吗,我看那个谁谁谁不就比他好很多,真他妈强推之耻,这角色是不是有内围才能爬上这样的位置。所以后来制作方也学乖了,最近二十年,就我所知的绝大多数主角,除了领导力外都要有个技能专精,要么特别能打,要么特别聪明,总之就得有个领导力之外的特长,反正这样也确实方便偷懒,放个大招,半个世界都能被灭,这样的角色当领袖,谁敢有意见?没人有意见的,对吧?

但星际迷航不是这样的。不管是搞个能灭掉大半个世界的中二反派,还是聪明机智到从一个动作就能逆推对方去年干过什么……星际迷航从来都不是这样的(好吧作为只看过电视剧和一部电影的人我说这句还是有点底气不足)。他们不搞这种过分的玄乎套。而他们唯一一个过了分的天才式的角色塑造,是给了一个瓦肯人。这个瓦肯人脑内计算飞快,武力值过硬,一个人可以同时干两份职务,出现紧急情况还能兼职个第三份,总之设定上的挂几乎都开在了Spock身上,但在这个故事里,Spock却是大副,一个副手,他心甘情愿地把主角让给了Kirk。

哪怕是镜像世界,根本就不存在友爱、忠诚、信任,他还是打心底说,“我无意舰长之位”,“我愿意接受他的领导”。

这实际上是相当匪夷所思的,很容易引发群嘲——可实际上呢?不仅是剧里的角色,就连观众也全都觉得理所应当。这样能服众的一个领袖,就是JamesKirk。

就是JamesKirk。

你会发现他的塑造几乎全都是从细节上来的,比如tos第一季有一集,拥有了超能力的熊孩子可以将任何东西,包括人类给消失掉。整个星舰因此陷入了恐慌,所有人在最后全都无能为力,陷入了任人宰割一样的状态。只有舰长,只有他朝着那个小孩走了过去,没有任何的防护措施,如果小孩真的要伤害他,他完全无力反抗——却就那么地走了过去,没有丝毫的退缩,反倒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严厉,都要不悦地说,“这是我的星舰,你无权这么玩弄它”,“现在我要把我的星舰给要回来”。

他讲这句话的时候,昂首挺胸,气势凌然,不怒自威,于是你发现整个舰桥的氛围也就为之一变——在他站出来之前,全舰都弥漫着对未知的恐惧,群龙无首地无处可逃。然而当舰长站出来的那一刻,大家就已经就把心放下了。

舰员们从任人宰割,恐慌不已的混乱变回了纪律严明的战士。

除此之外还有非常非常多的细节,包括动作、声音、神态,其他舰员的神色,这些都明确无误地告诉你,他是永不褪色的核心。

这就是JamesKirk。这么一个自然而然要成为核心的那个人,tos对他的塑造是很漂亮的,不是说强行给你一个人设,用一堆很大的情节强行告诉你这个人有多天才有多厉害,结果平时细节却让你完全察觉不出来。no,它用无数个生活中可以感触到的细节制造了他,他非常真实,他生动到仿佛就生活在不远的地方,你们甚至可能曾经走进过一家咖啡厅。与此同时,却又闪烁着某种英雄式的,让人无法移开目光的光辉,你很明确地意识到,他是那么好,那么好,以至于他根本不会出现在现实的生活中。他在你的生活里,又在你的生活外。他刚好站在那么一个平衡点上。

而st2做的,就是把这么一个英雄推倒,把他踹进了生活。它在开头几乎是彻底剥除了舰长生活外的一面,然后一脚将他踹进了所有人都无法逃避的生活,所有人都无法逃避的时间。

从浪漫化到现实化,其中最有效的手段,最有效的剥除舰长“英雄”一面的手段,正是让他从舰桥上走下来。


McCoy说的非常对,Jim的病症正是逃避了自己的命运。他离开了舰桥,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沉闷的中年人。那些优点依旧在他的身上闪烁,然而现实生活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需要那么多的闪光点。因为现实里并不是每时每刻你都要面对生死存亡的危机,你不会下个地面的功夫就被人拿枪指住头,你也不需要隔两天就解决掉一个跑到舰上来要消灭所有人的神秘病菌。生活不是如此,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一种折衷,一种妥协,是在烦闷无聊的重复重复中坚持,让自己最好的一面不至于被磨灭掉,是每一天都如此简单地就过去了,然后你有一天突然惊醒,发现三四年,四五年,甚至十几年都结束,你有很多梦想,但它们好像哪一个都没来得及实现就结束了……

人确实可以用很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可这不能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生活所要求的很多杰出品质,跟危机关头所要求的品质完全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冒险主义在绝大多数时间都会行不通——考虑到Kirk成为了将军,一个尤其需要谈判、折衷,而不能为所欲为的地方,他的冒险精神只能悄无声息的死亡。更不用说,他已经快到自己这个职业的天花板了——他几乎不可能继续升职了。如果他是一个小职员,那他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冒险精神用在工作上,对努力这件事充满激情。但事实是,一个和平时期的将军没有什么事可以冒险的,也几乎不存在什么“我埋头去做,别人不会插手”的一亩三分地的份内事。他的每一个决定,除了给学员打分,都一定要被拿到桌面上来讨论,一群人来谈判。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现在回来了,他只能老老实实地被人管。

这真的是世界上最风光的位置,但也是最无聊的位置之一。

我们回顾历史时有时会说,这个人是一个和平时期非常优秀的领导者,但在战争时期,他在这个位置上就是原罪。或者说,创业与守成,在和平时期当将军是守成,而与群雄角力,未知中发现新的世界,需要的是创业。James Kirk是后者的英雄,可他却偏偏走进前者的世界,他离开了自己的命运。

他神性的一面也因此被剥离了下来。他变成了一个寻常人,一个需要借助眼镜去看这个世界的老人。他不再是“在宇宙中奔驰”的年轻人了。就连他影片里的第一次登场都显得特别有意思——逆光,屹立不动,配上现场混乱至极死伤无数的场景,把这认为是个克林贡反派现身都不为过。而他所对立的一面则是saavik,一个“舰长”。

这个站位很有趣,因为他本该是站在舰桥上的那个人,而现在,他却站在舰桥对面的那个位置,并且要对舰桥上那个人的行动做出审判。

如果你想表达角色的隆重出场,你80%会选择将光打在他的脸上,而不是逆光。就算因为当时星舰能源丧失,你也不会用如此显眼的蓝白光从他身后这样地打过来。所以这个出场就非常地别出心裁,而现实里,我们看到他在几句并不友善的评语后,面对自己最好的朋友Bones的调笑,也只是飞快地说,“我不是个戏剧评论家”。

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他变了。他变化太大了,已经不再是那个即使是危难关头,也可以面不改色,毫无畏惧地跟身边的人开玩笑,努力营造出积极乐观的气氛的那个舰长了。他……真的就像是不知道该怎么笑了。突然一下子地,就离你很远很远很远。

我之前说,他仿佛既存在于你的生活中,离你非常之近,又像是在你的生活之外,在那个你梦想的地方。而如今,不再是舰长这件事剥掉了他梦想那一面的外衣后,也同时去除了他离你很近的,生活化的,快乐的味道。

他仿佛失去了笑容的能力。他不会笑了。他失去了那种从内而外,能够带动身边所有人都高兴起来的快乐的能力。他失去了即使在最深的恐惧中,也会勇敢地踏出那一步,并且因为那一步,让身边的所有人都相信事情一定可以解决的,就算不能解决,我也愿意追随他到死的那种魅力。他注定要成为人群中最闪亮的星星,而如今,那些闪闪发光的特质全部都在消失……他不可能再生活化了,他根本就不会去你常去的那家咖啡馆,他就是在某个阁楼上,厌倦地渡过着每一天的老头。

他不在你的生活里,也不在你的生活外。

JamesKirk原本站立的平衡点,两边的支撑同时消失了。

Bones知道这件事吗?他知道。

Spock知道这件事吗?他也知道。

但他们两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以也导致了对这件事的不同对待方式。

Bones一向很情绪化,他有话直说,所以他率先去找了Kirk。而Spock,他是个含蓄的人,他自己的情感很内敛,即使不赞同,他也会尊重对方选择的。所以当舰长拿着那本《双城记》询问他,“你想暗示什么?”的时候,他说,没有什么,哦,但是,生日快乐。

明明Spock比谁都清楚这不适合他。当Kirk终于可以接管星舰的时候,他直白地说了。他说,你接受升迁就是个错误,你浪费了你的才华,你的material。

他非常清楚这一点,但当舰长第一次询问他的时候,他什么都没有说。

我个人对此的理解是,他之所以什么都没说,是因为他很清楚,即使他指出这一点,舰长也不可能主动请退回来指挥星舰了——世界上只有往上升迁的道理,谁又会允许一个将军没有任何过错地自贬跑回去指挥星舰?他已经到了一个万众瞩目的位置,想再退回来,这太难了……太难了。就好像一个人已经做到了全国首脑一样的位置,然后他突然意识到我人生最快乐的时候是我做州长的时候,我不干了,我要回去做州长。没人会允许这种事发生。况且,一个没有任何过错就跑回去当舰长的人,谁敢随便指挥他?谁敢对他呼来喝去?谁能拒绝他的请求?让他回去做舰长,只会让他成为一个定时炸弹,一个无人能够控制的未知数。而他已经迈出了那一步,所以现在再说我不想要了,我要退回来,这太迟了。

这太迟了。从逻辑上说,对,一定要想办法肯定还是能想办法回来的,但那真的只能存在于理论层面。生活不是理论,它用各种方式捆住你的手脚,于是你就陷入了一种微妙的无路可退。一种仿佛“你辞职就行啦”,非常简单就能解决,但实际上你根本就不能去“辞职”因为你上有老下有小你的房子在等着还贷你的父母等着看病你的孩子学费还没有缴你的生活将重量倾倒在你的身上,一种这样微妙的无路可退。

这就是中年危机。跑,跑不动,前面也没有想要的东西,离开,无法离开,因为有太多的限制与牵挂。年轻时想走就走,不顾一切地追求梦想的人生已成过去,眺望未来,只能够老老实实像头畜生一样埋着头走好每一步路,好能拖动自己身后的家庭,自己身后的责任。这就是中年危机。

虽然没有家庭的重负,但JamesKirk本质上就是陷入了这样的中年危机里。他有责任,是全联盟的责任,他已经不可能甩甩手走开了。

Spock很清楚这一点,他太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什么也没有说。

就好像Kirk在被老骨头打趣自己的家庭时,他突然发怒说“作为一个医生,你知道揭一个旧伤疤有多么危险”。这同样是一种伤疤。只不过这道伤疤很深,很痛,甚至致命,却不存在任何能够治愈他的方法。奉劝他退后一步,离开那个位置,只是不断提醒他那个伤口,却对现实毫无帮助。他不能治愈他。所以当Kirk问他,“你想说什么”的时候,他安静地回答,“没有,不过,生日快乐。”

他其实是真的在关心舰长的,因为这句话完,当他说自己要回进取号的时候,他又问,你要去哪。

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意思是一种带着忧虑的关心,他没有把它说出来,但他的舰长是知道的。他知道,却无能为力,所以最后,Kirk只是错开了眼睛。他飞快地笑了下,“回家”。

其实我一直觉得,Spock人类感情里最细腻的部分,全部交给了他的舰长。因为他那时完全可以遵循逻辑,当场告诉他的舰长说,你不该做这个。你该回头,你该回来。

但他没有。

因为他太过了解他,又是那么地想要去保护他。


可总该有人来做这件事的,总该有人来打破“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的幻觉。

McCoy是做了这个的人。

那么,他是真的认为Jim不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不知道他的职位正在杀死他吗?

不,傻子都能看出来,没有道理JamesKirk不能。

但现实里没有办法能够救他,所以大家只能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谈谈更紧急,却也更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怎么给学员们打分。

可McCoy不一样。

McCoy是一名医生。

医生的工作就是把事实告诉自己的患者,不管这个疾病能否被治愈,不管希望有多渺茫,他都得把这么一件事告诉他。他不能视而不见,因为这是他的工作,他的职责,也是他的本性。就跟有一集,舰长需要唤醒被催眠的博士来解决事态,McCoy则发现再用药剂唤醒对方,对方很有可能会死亡后,即使舰长强行命令他,他也拒绝行动一样——他才是三人组中最强硬的那个。他旁观,他评估,在关键的问题上寸步不让。这就是McCoy,不管外界发生了什么,他都要完成自己职责的医生。他才不管现实条例那堆屁事,他只知道自己的病人出了问题,他的病人再不休养就要死了,所以他就要声嘶力竭地大吼让自己的病人去休息。去你的条例,去你的规定。这是医生的职责,也是他的性格。

三人组中其余两个,多少有点舍生忘死,宁死不屈,为了职责牺牲一切的情怀。于是他就是这两个傻瓜蛋办傻事时,一把拉住他们,大吼去你的,你给我坐下的那个。

他是照顾这两个上了岁数,还一直像小孩子一样满怀梦想的傻瓜的那个人。

所以他来看望Jim,带着的不仅仅是两个礼物,还有一张对JamesKirk的现实做出的诊断书。

我很喜欢电影里他们对这一幕的处理,原剧本的两个人的对话仿佛是在吵架。但在电影里,医生的语调很温和,即使发火的时候,也带着这么一种坚定与保护的欲望。

Kirk站在自己的房间中,剧本描述,这个房间非常简单,除了将军的必需品和一些古董外,就是个一无所有的孤独者才会拥有的房间。

站在一堆古董里的Kirk。

医生来找他。

Jim看到他——这时他们已经不再是工作状态,如果说之前Jim喊他physician是因为工作,那么现在他应该快快乐乐地用上昵称,跟对方勾肩搭背……可现实里,他的称呼是“doctor”。

当Bones拿出罗穆兰艾酒,他还说“为什么,老骨头,你知道这是非法的”。

全都是当舰长时那个勇敢无畏,对违反规定虽然不能说满不在乎但肯定没那么在乎的JamesKirk不会说的话。

于是Bones回答他,别一本正经的。他试图缓和这个气氛,像以前一样,不把Kirk当作将军,而是老朋友式的命令他来搭把手帮忙。

而接下来就出现了另一个暗示Kirk老了的细节,他在看酒瓶标签时,readingthelabelwithdifficulty,他得到了老花镜,整个人都像是一个迟暮的英雄。现在,这个英雄拿着礼物,他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那就说谢谢。”

“谢谢。”

这句谢谢真的很顺从,一点都没有反抗的意味,然而正是这种顺从,才是Bones认为不对劲的——JamesKirk不该是这么一个顺从的人。他总是充满活力,在McCoy说你给我歇会儿的时候大喊不,我的舰桥需要我。他是这么一个活蹦乱跳,好像永远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即使悲痛,最终也总还是会爬起来的一个人。

而现在,他的那种活力却在消失。那种总是在打趣,总是要说几句俏皮话,永远像个孩子似的,要用手肘拱拱身边好友,让他看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的活力正在消失。他太顺服了,简直像是筋疲力尽的人,停止了思考,接受了生活,也接受了命运,乖乖做着命运要求的每一件事,因为仅仅是这样就已经足够让人疲惫不堪。

这是个葬礼,如McCoy所说,简直就是在为昔日的JamesKirk上坟。并且他很清楚,“这不是年龄的问题”。年龄会让人成熟,但它不会榨干一个人活力,更不会把人最重要的部分剥落下来。

而舰长的反应,真的很像癌症病人知道自己癌症后,争辩“我不能停止工作,我有我的责任”。

舰长:别再说你浪漫化的理念了,饶了我吧,我们都有自己的职责。

医生:胡扯,你在逃避,躲在规章和条例的后面。

舰长:那么,我在逃避什么呢?

医生:你自己,将军

他在这里用的称谓是将军,不是Jim。他这里的语调也很独特,配上这个称谓就显得非常妙。他看穿了将将军作为自己的挡箭牌,与此同时却又被将军这个职位弄得窒息了的Jim,而那个语气则把将军放在了一个……仿佛对立似的位子上。他在和将军,而不是自己的朋友Jim谈话,他要从Kirk将军手下保护自己最好的朋友。

而他的下一句,是送给他最好的朋友的,所以他的语调又柔和了下来。他说“Jim,我是你的医生,你的朋友。回来指挥吧,在你成为他们一部分之前,在你真正变老之前”。

医生是三人组在电影里第一个角色完整化的人,他的站位从来没有变,他始终是三人组里保护其他两个,掀开所有的职责,只是把他们作为自己的病人看待的人。这一幕真的特别的好,医生出场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他的形象在这一刻丰满了。


第二个被完善的核心角色是Spock。

虽然比起彻底中年危机了的Jim,Spock的情况并不明显,但实际上他也在面临自己的危机。我们应该记得Spock的理想是什么。虽然电视剧里一直没有明说,只是通过各种方式暗示,他是“在JamesKirk身边的那个人”,就好像forever集,那个能看穿人心的女孩评价她其实并不知道底细的两个人时所说的,“你生来就要追随他”。而除了追随Kirk,Spock毫无疑问也有自己最适合的那个位置。镜像集直白地讲道,“我无意指挥”,“我更喜欢做科学工作”,“指挥将占据我太多的精力”。

Spock对科学研究的热爱,是即使放在镜像世界,所有人都被权力和金钱的欲望遮住眼时也不会动摇的东西。

而现实里呢?

他在st2成为了一名舰长,本质上又像是一名教员,负责带一带新兵蛋子——虽然从改变上来说他总归还是比危机了的Kirk强的,但这毫无疑问,那同样不该是他真正该站的那个点。这离科学探索的前沿太远了,简直就好像把自己关在一个山沟沟里闭门搞研究一样。你说能搞出来吗?理论上也还是可以的,但实际上几乎不可能。他自己也同意清楚这样的事。

戴上cp滤镜我会说,他愿意接受这种工作是因为担心Jim。不戴滤镜,我认为这是Kirk升迁后,他同样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怎么说。

你俩危机都一起危,好棒棒哦(棒读)

就好像Kirk不能回来做他的舰长一样,Spock也不能回去做他的大副了。其实全剧最让我伤感的点反倒在这里,是CaptainSpock这个称呼。它一次又一次,如此清晰地让你意识到世界改变了,时间推移了,那做梦一样的五年已经过去了。

他们所有人都走了,再也没有回头。

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但即使知道这个,筵席后的寂寞,滋味也是一样的苦痛。

让人高兴的是,Spock对于这件事接受明显是比Kirk良好的。他是个温和的人,懂得照顾学生,培养学生,挖掘学生,成为老师也有很多事可以做。毫无疑问,他是个好老师,跟JamesKirk快要被将军这个位子杀掉不一样,他只是……

他只是提前退休了,接受自己有些闲散的生活,接受自己不能再跟着舰长四处远行,见识这个世界多姿多彩的模样——他只是接受了现实,然后稳定下来,踏踏实实地去教授下一代,就好像一个风云一生的人,最后引退到了学校,只是想多教出几个成材的学生。

他跟Jim非此即彼的困境是不同的,他的官职地位比Jim低,也就有了更多的自由,所以也能更好地调整自己。但正因为整个情景的类似,让他反而更能理解Kirk。

我认为他是第一个看穿,Kirk的困境不是一般的治疗能解决的人。

JamesKirk是个浪漫主义的世界诞生的英雄化角色,他的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全都被将军的职务给剥掉了,这让他神性的一面,和人性的一面全部被吞没掉,仿佛什么都没有剩下。就电影里Kirk的处境,他几乎是只能走向精神的消亡。

其实很简单,在现实里很常见,他只是不再是那个年少的英雄了,他渐渐成为了世间最为常见的凡人。

也有能一直做一个英雄的角色,有,现实里也有不管身处何处都能成为那个位置的英雄的人。

只不过这太稀少了。况且st2开头给定的假设就是,Kirk发现自己做不到这一点,他不是那种人,他也会受伤也会痛苦,所以他非常地……颓废。

几乎是从那里就可以确定了,他和Spock必有一个人将会迎来死亡。

这很难表述,但他们两个中肯定有一个会去死,因为整个电影的冲突的解决,并不能改变Kirk依旧是一名将军,依旧在被杀死的事实。中年危机的解决途径几乎只有两个,一个是Kirk本人的死亡,他在自己还保留着自己,还没有“真正变老”之前就死去,也就是希腊英雄们常见的悲歌,或者更有些北欧风情:将要迟暮的英雄们死在战场之上,女武神将他们的灵魂带去神殿唱响不灭的歌谣。Kirk必死无疑,再或者,让一个能真正动摇他的精神世界的人死去,将他彻底踹出现在的轨道中,就好像Khan那颗星球被踹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一样——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坏。但这会出现一个很微小的,Kirk和自己的人生和解的可能……

现实里我们肯定不是这么两难境地的,但电影从开头就在暗示了,在这个剧本里,他没有别的路可以走。

他要么死,要么被别人的死所改变。

那么想想看谁的死能如此深远地影响Kirk吧,SuluChekovUhuraScott……包括他的儿子,他的妻子,他们都是他很重要的人,非常非常重要的人,但,还不够。不够。他们是一个团队,缺一不可,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圈子里还有一个重中之重的三人组,Kirk,Spock,McCoy。

McCoy的角色塑造已经被完成了。他的死毫无疑问也能深远地影响到Jim,然而死亡对这个角色是没有必要的。他的死会给人一种费解感,缺乏悲剧所必需仪式感——因为仪式的主角不需要这个。他的定位一直是富有人情味,更多地站在人的这一面。他是那个会在咖啡馆看报读书的人。而他的死亡不会对他自己的人生产生升华,因为他将自己的人生处理得非常好,非常妙,他理解死亡,他接受死亡,死亡并不会改变他的性格与人生,那只是一个突发的意外。所以如果让医生去世,比起悲痛,一般来说观众更多是要辱骂导演的。因为这没必要,莫名其妙,就,太神秘了,简直比所谓的灭霸打个响指,咱们随机死个人是一样的风味。像这种重要角色的死亡是应该被重视、铺垫,增加仪式感的。

因为这样才能让观众追随着剧情,痛苦、难过、动容,却又觉得理所应当。他们不会为角色的死亡而责怪编剧导演,他们会觉得悲痛,但这种悲痛充斥着一种悲剧性的满足。这才是一个好的悲剧应该具有的东西。

McCoy具备将Jim踹出轨道的能力,但已经完成的角色塑造,让他成为那个角色可能性从剧本构造的角度消失了。

只有Spock了。

并且,Spock的死亡意味还很充足,不仅仅可以解决他自己“不能再追寻所爱之物”的问题,并且作为舰长的他的死亡,会更具有仪式感。双层的仪式感。首先是这个职位所要求的,人在舰在,舰亡人亡,舰长要在危难关头做出牺牲,这样一种悲歌式的仪式。其次,CaptainSpock这个称呼的消失与灭亡,发生在曾经的CaptainKirk面前,会产生一种错位的交接感。

Spock是最能看穿Jim的痛苦与解决途径的那个人,是七人组里最能感同身受的那个人,所以他也一定会是为了Jim做出牺牲的那个人。

他就是这么温柔,这么高尚,他就是这样的Spock。他不能放任自己的舰长去死,在死亡面前,他一定要拦住他,率先把自己填进去。他就是这么一个温柔的保护着Jim的人。

他的死会让人流泪,会让人感受到意义。他的死是整个故事必不可少的那个关键。

本来这个关键该由Kirk自己去填的,但Spock选择自己跳了进去。

他是整个星舰的英雄,但更重要的,也是JamesKirk的英雄。

题外话一句,其实星际迷航系列的舰长,基本每一个都是如此奋不顾身的英雄式的,就连本场电影里只出场了几幕就被控制的黑人舰长,也最终选择了对着自己开枪来完成这么一种英雄式的浪漫。

一种用鲜血浇灌而成的浪漫。


那么回到Kirk,其实可说的也不多了。

我们可以看到他登舰时,Sulu喊的不再是captainonbridge,而是admiralonbridge;他被迫站在一边——第一次,星舰航行,他不坐在舰长的位子,而是只能站在一旁,用剧本的话,就像是父母第一次看着孩子开车一样焦虑地看着却又无从参与——他如此的矛盾以至于那种焦虑都快溢了出来,以至于Bones问他需不需要来上一针。他一直屏着呼吸,直到星舰离港才把那口气吐出来,如此清晰地意识到整艘星舰的运行不再需要自己。也是从那一刻,他开始承认,“我一定是老了”。

在和Marcus博士的谈话中,虽然他掩盖了“舰船损坏并没有那么严重的事实”,但他那句话很有可能是发自真心,他说,“我的生命可能是个错误,而我的感受?老了。”

他没有必要在这里撒谎,所以他这句话很有可能是真的在谈论自己的感受,他觉得自己老了。

老了,下一步就是死了。

但这时的他还不肯认输,他跟自己的儿子说起小林丸号,他说,“我不相信有绝境”,“我不想输”。

正如他最后承认的那样,“我从未面对过死亡,我作弊了。”

唯一的问题,就是你永远都不能对着死亡作弊,希腊的西西弗欺骗了死亡,将它关在了自己的地下室里,可最后他也没能逃掉。他最终还是被捉住了,被投入了冥界,面对永无止境且无意义的劳动作为自己的惩罚。

Kirk逃避了死亡,于是最终他被抓住,被踹回了自己的生活,面对的是Spock离去后,永无止境且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但这就是我还没看的电影3才会讲的事了,我们先回到2里来。

舰长承认,面对死亡,“我什么也不懂”。

其实有一派哲学观点,认为死亡实际上是一个需要被学习的过程。随着你的长大,你的祖父母开始渐渐地老去,于是你就眼睁睁地看着衰老降临在他们的身上。前一天还面色红润,今天便脸色苍白。有一天他们突然走不动了楼梯,再有一天,他们经常性地陷入昏睡。他们说话不再那么铿锵有力,当他们睡着的时候,痰液在他们喉管里哗哗作响——衰老可一点都不帅气,也没什么能拿去美化。你发现时间本来是助你成长的朋友,却终有一天成为了将你推向死亡的敌人。

当然,也有面对死亡也满不在乎的人,面对衰老也可以勇敢作战的人。但这样的人太过稀少了,所以我们绝大多数人,会从祖父母身上学会衰老,然后终有一天,我们学会死亡,我们每天走进他们的房间,闻到腐朽的内脏发出的臭气,照顾着还勉强活着的他们,直到终有一天他们停止了呼吸。他们离去,于是孩子明白了死。

其实这派哲学观点主要争论的是,医院的存在是否剥夺了孩子们学习死亡的资格,因为医院总是那么的干净,消毒水的味道充满了走廊。那些老人们也不是仪式性的,一步步走向死的,而是在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你可能要过好几天才能去看望一次的地方,突然有一天地消失的——这个超出本文范畴,我们姑且不论。

但舰长确实是没有学会过死亡的。他见证过死亡,他见证过无数人的死亡,包括自己的兄弟,包括他珍爱的舰员。他目睹过他们死去,但这些死亡都是很干脆的,是英年早逝的,是……是在花最美的时候,被风雨打落下来的死亡。

他的大多数生活都在舰船上,他并没有跟在父母身边,跟父母一起生活在一所大房子里,他没有一天又一天,直到有天突然抬起头,发现衰老已经在他们的身上了。不,他所能见到的衰老都是阶段性的,他每隔一段时间发现他们老去了一点,他就会觉得,衰老,死亡,都很遥远,他意识不到衰老是一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在你最意气风发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在你身边的东西。

所以当他发现的时候,他害怕了,他茫然了,他陷入了自己的危机中。他什么也不懂,因为他还没有学会。

死从来都没有这么现实地存在于他的眼前过,并且,不是英雄壮烈的死亡,而是在某个深夜,悄无声息地袭击。

北欧的英雄们痛恨病疴在床,每当此时,他们会祈祷奥丁能够再给自己一次机会,让自己战场杀敌,只有这样女武神才会把他们送到他们该去的地方。

而衰老,死亡,这些人生必不可少的东西,都太可怕了。

但没关系,Spock,永远那么好的Spock会帮助他。虽然帮助的方式,Kirk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想要。

我们听到了苏格兰的风笛,在Spock的葬礼上,曲子是奇异恩典,讲述一个人在将死的暴风雨中得到了上帝的拯救。高地风笛本身的特点就适合表现英雄气概,所以经常被用在国葬之类的场合,而它嘹亮的音色可以跨越平原与山丘,让每个听到的人内心都泛起阵阵的愁思……奇异恩典的曲调是很悠扬的,它作为灵歌,起调又刚刚好,位于人心脏的那个位置。既不过低,仿佛从内核开始,以至于让人悲恸欲绝到难以忍受,又不过高,让人觉得过于遥远,无处可寻。它是从刚刚好,从心的那个位置开始的,然后通过悠扬的感觉来跨越整个世界,铺陈开来,让愁思飘遍了原野……

真的是很符合当时气氛的曲调。

当Spock的棺木被送走时,我们看到星球的背后,露出了夺目的阳光。

舰长被问,他感觉到了什么。他回答,“young”。

他跟儿子间仿佛永远也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因为一场死亡而得到了和解。


……可这是真实的和解吗?

有任何问题被真正改变了吗?

他能从此逃出自己的生活吗?

不。

但他终于学会接受了自己的衰老,接受自己再也不是那个英雄。他被从原先的困境中踹出来了——虽然这很有可能意味着JamesKirk再也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JamesKirk,但戏剧性的死亡问题还是被解决了。因为那一直折磨着他,让JamesKirk成为JamesKirk的某种东西,也终于死掉了。

这不是个救赎的结局,却是生活的结局。

st2一直讲的,实际上就是生活。

它甚至可以被当作电影的一个完结篇来看。英雄归于平凡,他的战友死于他乡……Jim落在了结局上,不管之后浪漫主义会如何再次拯救他……

我们都知道,对于绝大多数平凡的经历中年危机的人来说,这就是结局了。

你的至亲死去,你终于学会了死亡,你开始试图接受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曾经是自己的英雄,每个人都曾经做过梦,但绝大多数人都到此为止。

这就是电影2给JamesKirk塑造的终局,不管愿不愿意,不管这怎么样,总之,JamesKirk这个角色,在这部电影里,因为Spock的死亡而得到了救赎与和解。

虽然我们都知道,他不想要这样的救赎。

但死亡,你永远都击败不了死亡。于是你就只能伴随着时间,渐渐接受它。

从这个角度,之后Spock的复活(虽然我还不知道在哪一部,3还是4?)真的是一种极端浪漫派的方式,它拯救了处于极度痛苦中,仿佛怎么走也走不出来的那个人。

尽管st2表现得非常现实,但我果然还是想要Spock复活的。

因为我一直觉得故事既然是个故事,就要做一些生活做不到的事情。

生活才是那个不会永远给你happyending的家伙,故事的话,寄托了梦,那么我便希望,梦要像个梦才好。


最后就是些很零碎的感慨了。比如关于为什么st2拍得很动人也很真实,因为它延续了电视剧一贯的,用细节来增加真实感的方法,并且做的非常棒。例如Khan引用了很多名言,这些都可以从他书架的书中看出来,还有Jim在地下欺骗Khan后特意看了眼表,再比如大副遭受辐射后,他撞了下玻璃,从这个细节说明他已经看不清东西了。还有Chekov跟Marcus说要取走创世计划,在说是谁要求的时候,他因为是被控制的,所以停顿了好几秒,才说是Kirk将军,这个停顿放在一般的背景里肯定是要起疑的,但因为Marcus和Kirk复杂的关系,所以反而可以理解成Chekov“因为她而不好意思提起那个男人”,这般理解。诸如此类逻辑扣环做得很漂亮。

因为细节做得很漂亮是很不容易的。把每一个细节都交给观众,然后通过细节来构造角色很累很累。而搞玄乎的,“我能发现xx是因为我注意到了除我以外所有人都根本不可能知道(因为摄像根本没给过镜头)的细节”,是很容易的。这种方面做不好就会货不对板,例如虽然制片方很努力搞一个感觉很牛的角色,结果细节上却有很多缺漏,让人觉得诶……总觉得哪里不对。这是老电影特有的长处,让我专门再夸奖一下。

另外,关于下一代的塑造也很棒,青黄交接,考虑到电影的时代背景,嬉皮文化横行,老一代觉得新一代总掉链子(对应比如登错星球,袭击时舰员纷纷逃跑),新一代觉得老一代固步自封,专门喜欢搞一些莫名其妙的测验为男人——这些矛盾冲突点做得都很棒。而最后新一代还是成长起来,那种希望永远不会灭绝的地方,也很startrek。

差不多就是这样……星际迷航2真是个好片子,但新人入坑或许不要从它开始看,你们会对舰长产生很多误解的。有时间还是推荐看一看的。

好了,我的啰哩啰嗦话唠影评完了。耶。

 短评

当Warp speed小行星奋进号都失去新鲜感时,这时候故事和人物的魅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没有看过电视剧,可汗的情节太老套了啊!还有老情人和儿子的桥段也是。除了只用了一天的创世项目美景还是非常悦目之外,我要把史波克的死算在这部电影头上……2013.3.31

7分钟前
  • m.
  • 还行

好吧,遗腹子,创世,可汗,死前的表白。我满足了。

10分钟前
  • 等一个人
  • 力荐

为看Into Darkness而补。

1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作为庞大ST太空歌剧体系的一部分,类似日本TV动画的剧场版制作方式,瞄准影迷群体,规格有限,但意外的是能直接把主要人物给拍死,儿子啥的也随随便便登场,寇克从老到找回年轻的感觉,创世的新生与史巴克的死亡,似乎都预示着这个系列的终结。老式特效的大场面可惜不多,能牵动影迷心的地方也不少。

12分钟前
  • 畸小山
  • 推荐

节奏比第一部快了很多,在那个年代算很厉害了吧,可是今年上的第十二部同样说可汗的故事,时代在进步,排除怀旧情结,第十二部确实各方面都超出更多。

14分钟前
  • 不莱梅的音乐家
  • 还行

Revenge is a dish best served cold,原来Sheldon的克林贡语台词是从这里来的

16分钟前
  • 小波福娃
  • 力荐

可汗最怒的地方就是他的胸,那可不是道具做的假体,是真金白银的胸啊。

20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从叙事节奏上看,毕竟早了三十年,比暗黑无界要慢得多,也没人体发射那种惊险段落。但JJ拿走的全是这的精华--史波克光荣牺牲变成了柯克、史波克互救秀恩爱,史身上那股智者风范和英雄气概也汇集到柯身上,史只剩下谢尔顿调调。“他很有人情味”“没有人是完美的”;“你感觉怎样?”“很年轻”

2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时隔三年之后,第二部《星际旅行》横空出世,惊悚元素的加入极大弥补了技术的限制(这点可参考同时期雷公的《异形》系列),同时特技技术的革新让ST系列不再是一部“说”出来的科幻电影,而是从哲学角度融入了主流商业模式。

30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据说是众多Trekkies深为迷恋的一部作品,不过实在无感……一来看完XII之后(...)努力自欺欺人两个钟头仍然克服不了「这是同一艘战舰——就是那艘宪法级战舰——这两个来点的剧情便是发生在里面!」的违和感;二来看完XI中Nero的复仇之后再回头看II的Khan坦率地讲还真是没什么新意……

35分钟前
  • 啄。
  • 还行

最受欢迎的一集电影版~创世计划~

40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为了【暗黑无界】特意找这部补脑,怎么如今看到威廉·夏特纳就总想发笑,脑海里一直都是《俺老爸说了》,整部电影直接变成喜剧了,特别后来儿子真的出现了。这部一直被很多影迷认为是最经典的一集中,大副和船长的生死离别拿到如今看更加基情四射平添恶趣味,这部的质量确实无懈可击!★★★★

4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原来在我还没出生之时,宇宙间的战争已经打得这么火热,难怪谢耳朵这么喜欢星际迷航,连我这个文科生都被活生生迷住了。故事讲得好,场景效果不逊于现在的特效感受。PS 三年后,舰员们终于告别me more say,穿上制服了。PPS 痛失SPOCK。

48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这是我所能想到最好的葬身之地”,Kirk 看着崭新的生命之地,含泪(?)笑着说道。555……Spock……你把KIRK宠坏了!

49分钟前
  • 枣泥
  • 力荐

很赞,很深沉,很动人。。。虽然节奏慢,但是有种史诗感和油画感。最妙的是玫瑰同学和我一起看,最后看到创世纪创造了一个新的星球,她感叹说“这不是阿凡达嘛!”

52分钟前
  • Asuraa
  • 力荐

壮哉,创世计划 VS 泰坦计划(冰冻星球)VS 地球重生(巨石阵灾劫)

56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可汗的性感度直逼克林贡人和瓦肯人!

57分钟前
  • Ixtab
  • 还行

出生星 情緒感覺哭 家人 South Node 南交點 靈前生一直做的事今生留有前生一直做的事可繼續做的事 Ricardo Montalbán 牛星 12房其中1房 William Shatner 秤星 8房蠍 James Horner 獅子星 10房山羊 Nicholas Meyer 射手星 12房其中1房

1小时前
  • Leo4House
  • 力荐

刚看完实在太激动了不知道该讲些什么!看到一半的时候我还想这部比起第一部来太枯燥了,想不到最后30分钟彻底粉碎了这个想法!各种感情戏展开,每条线每个人物都十分饱满多侧面,尤其是Spock那段简直就太tm经典了!就算知道他在后来又复活了我还是接受不了他的死!去你妹的逻辑!!!我接受不了!!!

1小时前
  • 汝就做吾的犬吧
  • 力荐

相比第一部來講好了許多,或許因為節奏總是無法提足興趣,就算是低技術感的製作畫面,還是有著強大的史詩感

1小时前
  • Archipiélago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