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血五人组

HD中字

主演:德尔罗伊·林多,乔纳森·梅杰斯,克拉克·彼得斯,诺姆·刘易斯,小伊塞亚·维特洛克,梅兰尼·蒂埃里,保罗·沃尔特·豪泽,加斯帕·帕科农,阮明智,Y·兰,阮·拉姆,桑迪·范佩,让·雷诺,查德维克·博斯曼,吴青芸,阮英俊,德文·鲁默,亚历山大·威特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2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3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4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5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6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3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4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5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6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7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8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9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黑莓之夏”的预言片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黑莓之夏”,就是指2020年5月25日米国“跪杀黑人事件”后,带来的全美骚乱与抗议活动。这个名词是俺仿照“XX之春”生造的,“黑莓”的寓意就不用多说了。

如果今年5月前看到《誓血五人组》这部电影,也许还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在米国警察跪杀弗洛伊德后,全美掀起轰轰烈烈的“黑莓之夏”运动,就会让人突然一惊,心思这部《Da 5 Bloods》怎么就像是为“黑莓之夏”拍摄的。

俺曾经去过越南,从南到北走过,在以前的西贡、现在的胡志明市待了好些日子,在影片中看到西贡河、战争纪念馆、胡志明市街景等,都觉得非常熟悉。还有几位黑人老兵在《女武神》的音乐中坐船去的两旁满是丛林的小河道,俺也去穿行过。这一切多少有些故地重游的感觉。此外,俺曾经写过一部中篇小说《美山塔》,写的恰好也是一位越战老兵回到越南南方重温旧梦的故事。应该说,这些都是让俺对这部影片格外感兴趣的原因。

影片一开始采用的纪录片,展现了米国黑人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遭受歧视、迫害以及黑人组织反抗、抗争、参加越战等的历史,其中有些镜头让人特别震撼。比如近距离枪杀越共那段视频,以前只看过那张照片,这次看到现场视频,真的是相当震惊。

片中说到,当时米国黑人占全美总人口11%左右,但参加越战的黑人士兵,却占整体的30%左右,可见黑人真是“同军不同命”。这几个越战老兵还算命大,战后多年终于回到了越南。他们可不是只想故地重游,他们是想拿回越战时掩埋在战地的一箱金砖,并找到战死的兄弟遗骨。

寻找金砖和遗骨的过程还算顺利,找到遗骨那段拍得也很感人。不过,金砖得手后,故事的走向有些出人意料,出现了误踩地雷、当地人来抢金砖以及让-雷诺扮演的法国大佬带人来与黑人老兵火拼的情节,倒是十分精彩,让整个故事越来越有看头。

这其中反复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就是一顶写着“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红帽子,被人换来换去,这其中有什么寓意呢?从后面的情节来看,戴着红帽子回到越南的米国老兵,一心想找到并带走那些留在战场上的金砖,说白了就是一直想几个人独吞这些财宝。如果强行解释一下,似乎可以暗喻特朗普那种“米国优先”的想法,就是想独霸世界的财富。

不过,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可是在一个雷区,踩雷的风险不说,还有当地人也想分一杯羹,另外看似与他们合作的法国人也毫不手软,也想拿走一份。其实,这就是米国现在的状况,米国佬为了拿走金砖,也是毫不留情,大开杀戒,连法国大佬也照样往死里整,一点也没有盟友之情。

当然,影片最大的预言还是揭示了米国黑人的骚动,连最后喊的口号和标语“Black Lives Matter”都跟现实中“黑莓之夏”运动中出现的一模一样,不知道是不是斯派克-李一开始就算好了2020年5月要出“黑莓之夏”这一幕,还是“黑莓之夏”运动的参与者观看了《Da 5 Bloods》这部电影受到了启发。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也值得好好琢磨琢磨,其中几位黑人演员的表演也非常精彩,影片对《现代启示录》、《第一滴血》等几部越战片的致敬或嘲讽也都蛮有意思。当然,最重要的是可以捎带了解一点米国黑人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抗争历史。

 2 ) 他永远不会害怕“说错话”,更不怕失手

受全球疫情的影响,戛纳电影节被迫停办,而斯派克·李出任戛纳评审团主席的事也因此顺延到了2021年;但这并没有影响斯派克·李持续活跃在公众视野之中。

斯派克·李

无论是记录疫情下的纽约的短片,还是关于美国“弗洛伊德”事件的发声,现年63岁的斯派克·李都展现出了一种“年轻人”的难得的热情, 我们又或许可以说,斯派克·李正是那类永远不会害怕“说错话”的导演。

斯派克·李拍于疫情期间的短片《纽约纽约》

而斯派克·李对于广大影迷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2018年摘得大奖但又饱受争议的《黑色党徒》,还是年仅32岁时所带来的天才之作《为所应为》,都给影迷留下了有趣的银幕记忆。

2018《黑色党徒》

1989《为所应为》

可以说,斯派克·李从当年的“叛逆小子“慢慢步入到当下的好莱坞主流,依靠的正是其激进、大胆的创作态度和对黑人群体细致入微的描摹。而在如今因疫情而千疮百孔的电影创作环境下,他却依然为观众带来了他的新作《誓血五人组》,或多或少也给全球电影业带来了鼓舞。

2020《誓血五人组》

但无论如何,电影本身才是最首要的,《誓血五人组》和斯派克·李自己创作生涯中那些佳作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虽然本片依旧刻画了深刻的黑人角色群像,并以媒介自反的形式回溯越战,但是却没能将二者有机结合反馈到表达之上,并且还在“反类型”叙事上栽了跟头。

影片《誓血五人组》的故事主要发生在越南,四个黑人越战老兵时隔四十五年后再度重返越南,本来愉快的寻金之旅却遭遇到意外的阻碍。

从故事上来看,《誓血五人组》依旧是斯派克李近些年最拿手的那一套:“观察一组特定群体的生活,并让他们在一个传统的类型片故事中通过戏谑与杂耍来达成一定的反讽。”而往往其对于人物群像的构建也正是在这些日常或是戏谑中来达成。

影片《誓血五人组》开场的前几段,斯派克·李延续了其一贯以生动黑人社会生活场景为序的传统,如同《黑色党徒》那样,一上来就为黑人群体赋予了直观的共性,紧随其后又安排四个主角坐在一起闲聊,四个主要人物也正是由这场戏开始被逐一赋予个性。

在对话的最开始,斯派克·李就让人物在生活层面上迅速抛出话题:“关于麦尔文18岁的儿子。”然而,就在几句简单的交谈间,开篇所展现的“亲密无间”的四人关系便已透露分歧。

鲍尔看着照片,却反过来问麦尔文有没有备枪,这里无疑巧妙铺垫了鲍尔的激进主义倾向。其后残疾越南小孩的出现和关于特朗普政策的闲聊,在明确了鲍尔激进主义倾向的同时,更是将另一位主要人物艾迪划分到了鲍尔的对立面,埋下了人物之间分歧的种子。

但紧随其后,影片却忽然转变画面宽高比,并且变为了胶片拍摄的画面。与此同时,更是响起了《现代启示录》中的经典配乐《女武神的骑行》。主线故事短暂停滞,插入的是五人组当年在越南的战斗回忆。

事实上,这种看起来相当突兀的做法,也正是斯派克·李刻意设计的“戏谑”时刻。中途掐断类型片叙事,拿出独立时间来呈现与主要人物群体息息相关的“历史影像”(此处可以理解为是斯派克·李自行复刻的历史影像),以媒介上的跳脱来加深观众对于人物群像的认知。

而《誓血五人组》的这一段由于其内容明确的指向性,无疑呼应了影片开头的历史影像,从而直截了当地引出越战议题。而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段影像也依然属于主要人物黑人群体的生活片段,展现的还是主要人物群体关于越战记忆的共性。

显然,一组完整的人物群像除了共性,还需要有差异。而斯派克·李在《誓血五人组》中的四人群体内部逐渐树立起身份对位的“工具”显然正是鲍尔这一人物。在影片的中后段,斯派克李俨然将鲍尔作为了主角来对待,甚至可以说鲍尔成为了影片中的“公民凯恩”。

在寻金之旅中,鲍尔激进的态度、古怪的言行使其与外界(这里的外界指黑人群体之外的其他群体)不断产生碰撞,并反过头来为主人公群体制造麻烦。而主要人物群体之间的矛盾也正从另外几人对“疯狂”的鲍尔的态度来展开。

麦尔文和欧迪斯显然保持中立态度。面对鲍尔,他们一方面表示反对甚至发生冲突;而另一方面却依旧重视着战友、同胞的感情,对鲍尔投来关怀。

而艾迪则是站在了鲍尔的对立面,正如影片开始不久的酒吧闲聊戏铺垫的那样,艾迪显然保持了他温和的作风。但有趣的是,它却并不意味着艾迪与鲍尔之间会频繁冲突。相反,艾迪恰恰是与鲍尔冲突最少的人,绝大多数时候他都没有直接参与到另外三人的纷争之中去。

更巧妙的是,斯派克·李让这个人物带着一台胶片摄影机,并且在故事的进行中时不时地短暂插入艾迪摄影机的视角。媒介上的显著差异,寓意着这个人物被隔绝在了群体之外,并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不断审视着这一群体关系。

可以说,艾迪其实是站在鲍尔对立面、又远离麦尔文和欧迪斯的旁观者,并且由于其媒介的独特性,这一人物站在“复古”视角审视越南面貌,亦承担起向观众回溯战争的职责。由此在主要人物之间便构建起了具有同一性但又立体分层的关系框架。

框架建立之后,想要为人物群像添加内核显然需要更多导演表达层面上的东西。而在《誓血五人组》中,始终“不在场”的彪汉诺曼,则正是影片中这组黑人群像的灵魂所在。

在影像层面,斯派克·李多次利用明显的打光、道具甚至是富有宗教意味的出场,来将诺曼的人物形象神化;同时在叙事层面,诺曼这一角色也被设置为事件的重要动机之一;最后,回归人物关系本身,诺曼也在主要人物的这组“多层”关系中起到某种维系作用。

而经由回忆片段和历史影像的交织,诺曼也由此成为了本片中完美黑人精神的化身。他被斯派克·李定义为是马尔科姆和马丁·路德金的集合体,在暴力和“爱与和平”之间维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

他也正是以诺曼所象征的这种完美精神为参照,才在主要人物的群像内部划分出多个派别出来。或许,斯派克·李正是想在等片中通过对完美精神的辩证思考,来探求能付诸于实际的黑人平权最优解。

但诺曼这一角色的设置最重要的还是对比到艾迪和鲍尔这两个极端上。这是两个富有寓言性“戏谑”桥段,艾迪作为回溯战争的“和平媒介”却暴毙于越战遗毒。

媒介的死亡,无疑代表着站在“完全和平”角度来反思战争的失败。而鲍尔在一段伊甸园式的经历之后,终于被揭晓了其癫狂的“玫瑰花蕾”,他如今的激进、古怪到头来却是因为自己在战争中的温和、感性所致。

这其中的反差无疑正是一种对越战的极大讽刺,而诺曼在片中对于越战和黑人平权关系的长远思考,显然才是斯派克李在面对这一议题时所要推崇的态度。鲍尔儿子这一角色与诺曼在前后“五人组”中的对位似乎也正印证了这一点。作为黑人的年轻未来,斯派克·李似乎在期许他们能拥有诺曼那样的精神。

影片《誓血五人组》虽然刻画了层次鲜明的黑人群像来讲述平权问题,又用大量利用媒介回溯越战检讨战争,但这二者最终却呈现为各自独立,并没能结合起来让表达更上一个台阶。

正如上文所提,斯派克·李要将两个议题结合到一块的关键是鲍尔这一人物,但他选择将鲍尔的“玫瑰花蕾”留到影片的最后才揭晓,其实是有些不妥的。结合前面鲍尔“闪灵”式的不断癫狂和不断的意外,影片整体看下来显得戏剧性过于强烈。

前两个小时内的影片信息,都将鲍尔古怪行为的来源指向了其对金子的极度渴望,但到了最后半个小时,又忽然揭晓一个并没有丝毫铺垫的反转,将鲍尔这个人物在全片的行事动机强行扭转了过来,对于观众来说这实际上显得过于牵强。

更重要的则是影响到了鲍尔这一人物的清晰定位。如此天差地变的反转下,观众其实很难再把鲍尔的悲剧和黑人平权、战争创伤这两方面牵扯上太多的关系。如此强烈的情感冲击下,似乎更像是出于鲍尔对于误杀朋友的内疚自责,而这想必应该也不是一贯热衷于追求对现实层面问题发出声讨的斯派克·李最终所想要表达的。

同时,在鲍尔、艾迪两个对位人物的塑造过程中,斯派克·李的考虑也有失严谨。艾迪这个旁观者与其他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距离过远,甚至在中间关键性的酒吧戏中几乎完全缺席,这造成了艾迪这一人物与主线叙事之间产生明显脱节,由此完全沦为了一种媒介视角。

而艾迪在袒露破产事实之后没过多久就草草死亡,让这一转折变得缺乏意义的同时,也完完全全浪费了艾迪这一个本可以站在鲍尔对立面做出深度的人物。而鲍尔这一人物的种种古怪也显得有些过头了。无论是面对白人、墨西哥移民、黄种人甚至是自己的黑人同胞,他都或多或少的表露出恶意,但却又并未在他的身上看出他对黑人群体本身有多少的感情。

某种意义上来说,鲍尔更像是被塑造为了一个反社会典型,用来嫁接对特朗普和“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的讽刺。过度的“戏谑性”,显然是削弱了这一人物和黑人平权议题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

另一个问题,则是斯派克·李对于媒介的过度依赖和过火的”反类型”的策略。作为本身嵌套了经典淘金故事的《誓血五人组》,斯派克·李选择在主线叙事的进行过程中,时不时会穿插一些历史影像或是五人组的越战回忆。

在影片前中半段,这一设计也确实达到了叙事上“反类型”并且强化主题促进剧情推进的作用;可到了影片中后半段,主线叙事发生重大转折来到情节高潮的时候,叙事过程中依旧是不间断地切换到历史影像以及回忆部分。

但由于在前半部分已经出现了大段的回忆和历史影像,导致至此再出现的这些历史影像和回忆在内容上和之前所出现的产生雷同。这非但没有和主线结合起来增加表达的深度,反而间接性打断了主线高潮部分的叙事节奏,让主线整体看来异常凌乱拖沓,两个半小时片长与实际内容厚度有些不成正比。

至于《誓血五人组》“反类型”叙事上的失败,其实可以对比前作《黑色党徒》看出端倪。《誓血五人组》和《黑色党徒》同样,在类型片框架的主叙事下,掺杂日常和历史影像来弱化情节性并服务于导演个人观点表达。

但不同的是,《黑色党徒》中每一场看似和主线叙事脱节的日常、对话,实际上都和主线叙事的前后或是人物关系有所关联,而对于历史影像的使用也是如此。

影片《黑色党徒》中,给观众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那段3k党集体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平行蒙太奇,在完成导演个人的政治讽刺之余,与主线叙事也依然相勾连着;甚至,在两个时空的摄影技法上也彼此关联。

影片《黑色党徒》中,3K党集体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

由此,《黑色党徒》中的影像运用和添加日常情节在帮助影片脱离死板类型片叙事框架的基础之上,又不至于让主线陷入断裂。并且,在这些“额外的”影像、日常和主线叙事之间也围绕着同一个社会议题搭建起了互通的桥梁。

2018《黑色党徒》

斯派克·李在《誓血五人组》中践行了类似的想法,但却并没有达到《黑色党徒》的和谐。大段大段的“私货”对话和重复率较高的历史影像资料,再加之剪辑上场景与场景之间的切换过于跳脱,使得整部影片叙事松散又冗长。

反过来,本是为戏谑、反讽而设计的“额外内容”,也正因为过于无聊的主线而变得充满说教意味。足足两个半小时片长,但最终导演个人表达的提炼,却绝大部分来自于后半段的三次短暂的打破“第四堵墙”,而其费劲心思所设计的“反类型”却反倒有了无用功的意味。

可以说,《黑色党徒》在国际上的成功,无疑给了斯派克·李不少继续发扬其类型叙事+反讽议政并行风格的信心。结合当下美国正在发生的剧变,斯派克·李也或许是想通过这部《誓血五人组》来评析时政、声援同胞。但过于旺盛的表达欲望到头来反而却令成片的质量有所下降。

在《誓血五人组》之后,斯派克·李或许需要在先锋创作意识和观众的观影体验之间寻找一个更好的平衡点。而《誓血五人组》虽然不是那么的成功,但斯派克·李对于时代的声援显然已经传达到位。

结尾处北越女播音员打破“第四堵墙”脱口而出的那句“祝你好运”,或许也正是斯派克·李要献给如今依然坚持在美国的大街小巷上,为黑人权益而摇旗呐喊的广大同胞的祝福。

作者| 黄摸鱼;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3 ) 预言了美国暴乱的导演,新作不看必亏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公号ID:ttyingtan

作者:黄四郎

转载请注明出处


导演其人

2019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绿皮书》如愿摘得最佳影片小金人。 现场掌声雷动,几乎所有嘉宾都认为此次折桂实至名归。

绿皮书主创上台领奖

但偏偏有一个黑人老头不这么看。 听见最终大奖花落谁家之后,他骂骂咧咧愤然离席。 这个老头就是斯派克·李

同年,由他执导的《黑色党徒》,正是《绿皮书》的有力竞争者。 不过,在场的嘉宾却见怪不怪。 毕竟,这也不是斯派克·李第一次“输不起”了。

如何形容斯派克·李? 这实在难以定义。 虽然他已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收入囊中,力证他在世界电影史上都有着一席之地。

但他却不太喜欢“导演”这一称呼。 因为比起导演,他更像是一个“意见领袖”。 每当美国发生了什么大事,大家都在眼巴巴地看着斯派克·李,会说出怎样的观点。 其他导演都对“政治”一词避之不及,力主“艺政分家”的观点,而他却非常热衷于政治批判。

换言之,电影只是他表达观点的一种媒介。 是他的观点成就了他的电影,而非电影成就了观点。 而他的政治观点,往往是对美国社会的黑人问题进行审视。

一提“黑人电影”,相信有些读者就又皱起了眉头。 但斯派克·李的黑人电影,绝对不是政治正确。 就单说他的成名之作《为所应为》。

本片中的黑人角色,各个张扬跋扈、惹是生非、不思进取、游手好闲。 但偏偏,这些人物却可恨可爱又可怜。 这就是斯派克·李的高明之处。 作为一名黑人导演,他感同身受地明白黑人的种族性格,受教育程度,以及社会处境。 他的创作,力求客观,真实,言之有物。

正因如此,他被誉为是有史以来伟大的黑人导演—— 白人对他服气,黑人与之共鸣。

但斯派克·李的个性同样鲜明,对自己的作品十分较真。 当年的戛纳金棕榈大奖的争夺中,《为所应为》爆冷输给了另一部经典电影《性、谎言和录像带》。 斯派克·李大为恼火,放出狠话来,说要殴打评审团主席维姆·文德斯。

《为所应为》的霉运也一直持续到了奥斯卡。 最佳影片的争夺中,它又输给了同届的《为黛西小姐开车》。 现如今再次输给《绿皮书》,斯派克·李心中大写的不服。 因为他认为,《绿皮书》美化和简化了黑人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与傲慢白人的残酷斗争,太过儿戏了。 简而言之,我老李输给谁都行,就是不能输你《绿皮书》!

除了颁奖礼,平日里的斯派克·李,也同样是个火力用不完的小钢炮。

他怒怼昆汀,认为《被解放的姜戈》对黑奴历史过于儿戏,不尊重自己的黑人祖先。

他炮轰东木,炮轰《硫磺岛家书》中没有黑人士兵,有违历史现实。

甚至就连自己荣获终身成就奖的那届奥斯卡,都以“被提名者全TM是白种人”为由,公开表示拒绝出席。

可以说,他为黑人平权奋斗了一生。

他的身上,始终有股消不掉的愤怒劲儿。

《誓血五人组》中,斯派克·李延续着不羁与愤怒。 但本片的口碑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 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2%,爆米花指数却仅有61%。 这也意味着,影评人对其十分待见,而吃瓜群众却相对无感。

据说,网飞当初是拿着一部纯粹的夺宝历险性质的商业片剧本,找到了斯派克·李。 但斯派克·李不满这过于娱乐化的剧本,便靠自己和手下团队将其删改缝补,夹杂了许多自己风格的干货。 这也导致了,本片解读意味很强,但娱乐性上,似乎不太起范。 不过四郎觉得,斯派克·李尽力了。 或许没有他的补锅,一部纯粹意义上的大爽片,只会泯然众人。

所以,如果不只盯着本片的故事外壳,而更多着眼于内核,相信本片将会给你带来深深的思考——

越战阴霾

本片是斯派克·李少见的战争题材作品。

虽然影片的主核仍是种族,但本片设定的时代背景同样重要。

那就是臭名昭著的越南战争。

越战中行军的美国士兵

与可歌可泣的反法西斯战争不同,越南战争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不义之战。

为了在国际形势上钳制苏联,继续施行自己的霸权战略,美国对越南实施了侵略。

打着民主灯塔的旗号,进行着罄竹难书的暴行。

本片开头,便用一组珍贵的历史影像,串联起了侵略者的种种丑态——

对内,镇压反战运动。

对外,屠杀无辜百姓。

而剧情中的种种细节,更是遍布着越战遗留的阴影。

老兵欧迪斯,在年轻时,与越南慰安妇生下了一个混血女儿。

此后的几十年间,母女俩一直备受欺辱,只因自己曾被侵略者“玷污”。

鲍尔曾在游船上,与越南商贩发生争吵。

商贩恼怒地说:“是你杀了我的父母!”

鲍尔听罢恼羞成怒,非要和商贩比划两下。

他被诽谤了吗?

是,也不是。

或许他没有杀害商贩的父母,但当年的他,也曾让无数越南孩童失去至亲。

如果没有越战,这些人间悲剧都不会发生。

影片中段,老兵们从酒吧走出来时,被因误踩地雷,而被炸没了一条腿的小乞丐伺机报复。

他把鞭炮点燃,仍在了他们面前。

与常人急忙躲开不同,老兵们选择的是下意识的卧倒。

多么娴熟的动作,多么荒诞的场面。

越战的阴影,或许永远无法从他们心中消散。

心念家国

作为斯派克·李的作品,对于一以贯之的“黑人问题”,他同样找到了独特的切入点。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来自拳王阿里的一次采访。

当年的他,因拒服越战兵役,而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

采访中,阿里义正词严地说: “我与亚裔无冤无仇,他们没管我们叫黑鬼,奴役压迫我们的也不是他们,而我不愿成为被白人政府派去杀害黄种人的黑人!”

而在正片中,被兄弟们视为精神领袖的诺曼,也揭露了黑人遭受的不公待遇: 美国总人口中占比11%的黑人,征兵率却高达32%! 也就是说,美国每100个人中,只有11个是黑人。 但在越战的军队里,每100个美国人则有32个是黑人。

这公平吗? 弟兄们心中飘起一个个问号: 我爱山姆大叔,可山姆大叔他爱我吗? 诺曼离世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渐渐对这个社会妥协了。

就连寻宝的目的,都是如此的物质且功利。 但再一次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后,他们终于醒悟了。 黄金被捐赠给了美国的黑人平权组织,在“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很重要)”的口号声中,巨款被物尽其用。 或许,让每一个黑人弟兄发自内心的觉醒,正是斯派克·李毕生的梦想。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还有一件不可忽视的道具,一直贯穿始终——

一顶写着“Keep America Great Again(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帽子。

荒诞的是,每个戴过这顶帽子的人,均不得善终。 这个标语,其实是特朗普当年的竞选口号。 斯派克·李正是用了这个设定,向川皇挑衅地竖了个中指。

而结合防疫期间的糟糕表现,以及对待弗洛伊德事件的不作为态度。 我们可以肯定的认为,斯派克·李的愤怒是有理由的。 但究竟是谁,才能让美国真正再度强大? 不会是那些腐败无能的政客。 而是斯派克·李这样敢怒敢言的义士。

文/黄四郎

 4 ) 动作冒险类型剧情与Spike Lee的‘越战反思’和种族议题

本文首发于 奇遇电影

当Spike Lee把影片的背景板架设到了越南这片土地,并且落脚五个越战中非裔美国军人的故事时,熟悉Lee的观众应该不难揣测到,单单一个‘由遗失的金矿而展开的探险与争夺’的类型化故事肯定无法满足他的创作企图。

于是我们不仅看到Lee在故事行进中以不同的媒介形式(不同的宽高比、数字/胶片)编织穿插了这‘誓血五人组’的越战记忆,还能看到本片和《黑色党徒》如出一辙的‘序言和尾声’(首尾框架)——Lee在开片以纪实的历史影像素材组接出关于越战的一段蒙太奇并在影片终了以金的演讲片段划上句号。

Lee试图以这样五个非裔军人的形象为定位,以纪实的历史影像、不同角色的政治观点和故事背景(记忆中的越战场景和现下的越南环境)这些元素的串联为语境,在表面探险故事的行进中Lee其实是想将观众的情感拉扯进这几个黑人的内心世界以及越南从过去到现在因为战争所遭受的变迁中,进而达成在主题上关于越战的反思和对其中涉及的种族问题的追问——“Why fight for a country when they lynch you?”(为什么要为一个会对你动用私刑的国家而战)

当誓血五人组的四兄弟重新聚首,伴随着俱乐部中黑人音乐的律动,镜头跟随四人的齐舞缓慢地推拉;

并且,待四人坐下后又从Paul(Delroy Lindo饰)的个人政治观点展开了对于特朗普的讽刺(逃服兵役)——前者让我联想到Lee镜头下所特有的对于黑人身体及黑人文化的魅力的表现(《为所应为》之中是开片Tina(Rosie Perez饰)的独舞以及她和Mookie(Lee本人饰)在亲热时对于身体的特写;《黑色党徒》之中是酒吧中配合黑人音乐的群舞);后者则既作为Lee个人的政治观点,延续了和《黑色党徒》中一样对于特朗普的讽刺立场,又可以放置在影片中作为后续Paul与另外三兄弟产生分歧而分道扬镳的铺垫去看——可以说,Lee在影片伊始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既贴合他个人风格又恰到好处的入口。

但当影片随着Lee以一段可谓载入了影史的配乐——《现代启示录》中的Ride of the Valkyries(女武神的骑行)——奏响这一行人的丛林探险之旅(据Lee在采访中回应,虽然这一段可能会因为和画面有些违和而让观众会觉得有些幽默,但他只是在向老友科波拉以及他的经典之作《现代启示录》致敬),进而展开主线的剧情时,影片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到了视野中。

——戏剧性设定模糊了角色的身份对位,关于战争的反思无法与种族议题衔接

随着探险的行进和金矿的寻回,五人组的黑人团体内部在其间也逐渐产生了分歧,除去找回埋藏的金矿和诺曼的遗体,Paul还带着不同于其他三人的另一目的重新踏回这片土地——与被自己误杀的队长诺曼达成精神的和解、摆脱长久以来笼罩着自己的阴影

但Lee或许出于戏剧化的考虑而将Paul的这个秘密一直悬置到临近影片结尾才揭晓给观众,所以从观众的视角代入,很容易将Paul古怪的性格和激进的言行归咎于他对于金矿的执念;或是他对于误杀诺曼这件事采取的回避和自责的态度,而模糊了他非裔美国士兵的身份以及越战对他造成的内心创伤和巨大阴影。在我看来,对于这样一个重要起因的悬置不仅没什么必要,而且干扰到了本片的主题表达。

除去这点,毫无疑问,‘誓血五人组’中的其他三兄弟(Otis、Eddie和Melvin)对待战争、肤色以及他们之间兄弟关系的态度适合Paul截然相反的,他们秉承了诺曼的理念——即信奉马丁路德金所倡导的爱与和平,并且他们时刻坚守着内部的团结(从多处Otis和Melvin之间带有特殊含义的击拳手势中能够看到)。当然,Paul也同样将诺曼作为自己的信仰且因为他与诺曼之间的‘秘密’,而使得Paul与诺曼之间的精神连接又附带着些许愧疚感从而显得比其他几人更为紧密。但就像影片中的这句台词:

没错,他(诺曼)就是我们的马尔科姆和马丁路德金

了解黑人运动或是看过《为所应为》的观众都清楚地知道,哪怕是黑人种族之内(对应到本片可以理解为‘誓血五人组’这个团体内部)其实也分着不同的派系,从《为所应为》以马尔科姆和马丁路德金两人各自的言论作为影片的结尾中,马尔科姆的理念:

Because this is the situation,you and I have to preserve the right to do what is necessary to bring an end to that situation,and it doesn’t mean that I advocate violence,but at the same time I am not against using violence in self-defense.I don’t even call it violence when it’s self-defense.I don’t even call it violence when it’s self-defense,I call it intelligence

不同于马丁路德金完全摈弃暴力,并认为暴力最终会引导向自我毁灭,马尔科姆在一定程度上认可暴力能够为黑人维护住自己应有的权力。当我们试图将Paul和五人组中其他四兄弟代入一个黑人共同体内部两个拥有不同理念的派系去看待时,又随着主线的推进发现:除却‘退伍美国士兵’的身份,影片中还能清晰地看到Paul排斥法国人Desroche(Jean Reno饰);排斥越共分子;排斥墨西哥移民,甚至不断以‘nigger’称谓自己和四人组的兄弟

所以我们又无法把《黑色党徒》中带着激进主义和种族主义的黑人形象与他对位,从他戴着的那顶标有‘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帽子,充其量只能将他理解为一个认同‘美国至上’的激进主义者。

正如Lee在面对采访时谈到Paul这个角色的意义时,他的原话是:

So I thought that would be dramatic, and maybe add some tension.
...
It just opened up a lot of possibilities. That’s why I did it.
(我觉得那样会充满戏剧性,并且可能会增加一些张力...它会带来很多可能性。所以有了这个角色)

的确,从Lee在这个角色身上所花的笔墨以及配合Delroy Lindo个人精湛的演技去看,这个人物的确有完整的弧光并且为影片的剧情增加了很多戏剧张力。但显然影片除去主线的动作类型故事之外,还有着‘反思越战’的框架以及Lee个人想在这个框架下去完成的对于战争中种族话题的探讨。

可这两个主题的衔接在整个剧情设定模糊了角色身份对位的过程中,最终并没能通过人物弧光与情节发展顺畅的完成,这个‘重任’最终只能通过零星的几处细节得以展现——也就是马丁路德金遭遇暗杀的纪实素材、诺曼和四兄弟的对话以及河内Hannah的广播所提及的‘美国国内黑人所处的境况’和‘越战中黑人及白人所占的真实比例’。

显然,光凭这些,观众是难以清晰地透过表面这个关于‘探险、寻宝、抢夺’的主线故事,同时以这几个黑人兄弟的情感以及身份作为切入,把战争的反思和相关的种族议题衔接起来的。

所以,即便像Lee在采访中提到他在影片中放置了许多关于越战和种族的历史素材与话题,包括影片在开片纪实影像的蒙太奇段落里选用的Marvin Gaye配乐也是关于种族与平等,他希望以电影为契机让大众尤其是一些并非经历过这些历史的新生代去关注这些内容,但在我看来是遗憾的,最终影片的呈现与主题框架并没有能统一起来。

最后,关于影片形式层面:

Lee在本片多处仍旧沿用了他个人的技法表达——‘打破第四堵墙’的一段Paul的自白;Otis和女儿相认后两人微笑着的双重滑动变焦镜头;对于纪实性影像素材的引用

Paul直面镜头的自白

双重滑动变焦镜头

除去这些他的个人标识,他也根据剧情做了基础元素性镜头设计——即在五人组的现实与闪回的不同片段交替中分别选择了数字/胶片两种不同媒介以及不同的画面宽高比。但如果我们要把《誓血五人组》与去年帮助Lee在奥斯卡上达到新的突破的《黑色党徒》放在一起去看的话(形式上,两部影片在首尾框架及采用的纪实影像素材这些地方有所共通),不得不说,《黑色党徒》在技法上与影史经典《乱世佳人》(以其中的一段俯视镜头作为影片开幕)和《一个国家的诞生》(以3K党集会和历史上黑人演讲的一段平行蒙太奇批判格里菲斯)产生的互动其实是服务于影片在内容上Lee想要完成的政治讽刺以及对于现实中美国正在发生的种族主义的修正的。

3K党集会 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

从这样一个角度我们再回看《黑色党徒》结尾记录了美国现实的一段影像素材,Lee成功地把观众从主线的一个犯罪/喜剧故事中引导向了现实,有力地在向观众阐释种族主义是如何发生的以及他个人对于如何修正种族主义的看法:人们必须联合起来对抗种族主义的演进,先锋的技法和主题反思形成了统一。

而当相同的形式框架被再次放到《誓血五人组》之中时,多少只能从阿里和马丁路德金的影像和一些纪实素材中捕捉到一些‘反战’的影子,而要说到与主线剧情的相辅相成以及向种族议题的牵引,就显得乏力并且要逊色许多。

【注:Spike Lee关于《誓血五人组》的采访引自Sight & Sound《“Why fight for a country when they lynch you?” Spike Lee on Da 5 Bloods and American lies》——//www.bfi.org.uk/news-opinion/sight-sound-magazine/interviews/spike-lee-da-5-bloods-black-american-soldiers-vietnam-war

 5 ) black lives matter

没有太多深度的流水剧。

用黑人老兵的视角来反思越战,比起以往白人越战影片的那种空虚和痛苦,跟多的是幽默和风趣,只不过影片没什么深度。

几个黑人老兵是越战时期并肩作战的好伙伴,参加了一场稀里糊涂的越战,意外藏了一箱黄金,打算战后回来发一笔横财。

美越关系恢复后,四个老兵外加其中一个的孩子一起回越南战场寻找黄金和战友尸骨,结果又卷入了一场和当地雇佣军的战斗。结果虽然赢了雇佣军,但三个黑老头阵亡。最后,很大一笔钱被捐给了美国黑人运动和国际地雷受害者援助组织,也算是个有正义感的结局了。

越战就是各种无厘头的混乱,包括卷入其中的黑人,一面是美国国内黑人为了争取民权发生的各种黑人运动,另一面是不得民心的越战中黑人士兵的大量参战。

四个黑人老兵寻找战友尸骨和黄金的过程,也是在寻找他们当年参加越战的意义,只不过,除了黄金,依然啥都没找到。

反观影片里的越南,已经基本看不到越战时期的影子了,国际化的城市里,到处是曾经要拼死抵抗的侵略者美国佬法国佬和当地人开心的玩成一片,还有各种美式快餐店,就连当年的越共老兵都可以在酒吧里和黑人老兵互饮作乐,所以黑人老哥说:他们当年需要的不是军队,应该派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过来,一周就打败越共了。这话对美国卷入越战的讽刺。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做不到的事情,被美国商业文化轻而易举的做到了。

顺便想想当年我们全国勒紧裤腰带支援兄弟般的北越越共各种物资和武器,帮助他们击败法军美军占领南越。结果现在呢,越共政权对曾经的“兄弟”邻国敌视程度远超美帝国主义。

影片最后的 black lives matter 是后期加上的吗?否则就太有预见性了。。

 6 ) 斯派克·李越来越像新浪潮导演戈达尔了……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可谓命途坎坷,碰上了疫情导致无奈取消,令全世界的影迷陷入失望。而更失望的恐怕要数美国导演斯派克·李了,因为早在今年初,戛纳官方就已宣布由他来担任本届竞赛单元的评审主席。这是戛纳历史上首位黑人评审团主席,其重要性自不必说,加上他两年前的《黑色党徒》一举拿下拿下评审团大奖,令人万分期待他的眼光和口味能评选出一部惊世骇俗的金棕榈作品。结果,今年戛纳没办成,至于明年是否还继续邀请他来担任评委主席,尚且不得而知。不过,他在疫情下的艰难环境下,今年仍然有新作推出,就是这部由Netflix投资制作的《誓血五人组》

他最近几部作品都遵循了类似的创作思路,用黑人角色和元素去改写传统的类型片,或者用戏谑的口吻向影史经典致敬,同时又强行夹带私货,借助角色道出他对黑人话题的关注以及社会问题的批判。这部《誓血五人组》是一部较为常见的寻宝类型喜剧,讲述四个非裔美国退伍军人返回越南,寻找当年牺牲的队长的遗骨,与一笔不可告人的宝藏。影片貌似在透过黑人的角度反思越战的意义,传统的越战题材均以白人视角展开叙事,甚少见到黑人的身影,如经典的《现代启示录》。

然而,这部喜剧动作冒险片又与绝大多数反战片相距甚远,导演太过任性地在这个松散的故事里塞进过多类型元素:前面90分钟是饶有趣味的寻宝情节,其中掺杂着老兵的往事回忆、越南情人和私生女、法国大反派等等,而最后一个小时突然毫无预警地转向黑人剥削意味的丛林动作枪战戏,外带几个被绑架的白人志愿者,以及一些刻板面目的越南杀手。

斯派克·李几乎在每个场景都能自信满满地抛出不同的讽刺点,却在情节组织上欠缺条理。东拉西扯的叙事和粗枝大叶的次要角色,过于密集的反转,以及难以调和的腔调,令观众一时间无法抓到重点,影片自然也无法像《黑色党徒》那样一击即中。

斯派克·李越来越像新浪潮导演戈达尔用拼贴影像表达论点的手段越来越直接和粗暴。如果说《黑色党徒》最后一段触目惊心的记录片有发人深省、提升深度的效果,那么这一篇“影像论文”太过随意和生硬。突然切入特朗普竞选集会的画面,无端端冒出“黑人命也是命”的影像资料,这些充分展示出导演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以及按捺不住要表达的个人观点;但这些章法凌乱的手段令这锅食材过多的热粥上下翻滚,不停升腾起稍纵即逝的话题气泡。

 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