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路祥

HD粤语版

主演:李小龙,伊秋水,李海泉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1950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细路祥 剧照 NO.1细路祥 剧照 NO.2细路祥 剧照 NO.3细路祥 剧照 NO.4细路祥 剧照 NO.5细路祥 剧照 NO.6细路祥 剧照 NO.13细路祥 剧照 NO.14细路祥 剧照 NO.15细路祥 剧照 NO.16细路祥 剧照 NO.17细路祥 剧照 NO.18细路祥 剧照 NO.19细路祥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细路祥

一张海报便已经说明问题。男孩细路祥蹲在人群中,大人们的青色裤腿之间只看见他的脸。六岁的小孩站位不同,眼界也必定出人意外。画面上的法语文字,说这是一部中国的四百击。
电影的最后阿芬说:“在这条路上不单结束了我和祥仔的友谊,也结束了我们的童年。”没有看到成长最终的出口,却看到祥仔追着被警车带走的阿芬去的时候,第一次踏上了那架大单车。
第一次全程投入陈果的电影,没有难以适应的诡吊和晦涩。大概看过的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一一]里面的洋洋。可是祥仔不只是年幼的叙述者,整部电影都站在了他的角度。被老豆剥了裤子当街高歌撒尿的细路祥,这一幕怎么能够忘记。
作为“回归三部曲”的最终章,和[去年烟花特别多]中因回归而赋闲的家贤不同,回归这一事件对于小小年纪奔波街头为家里送外卖的祥仔,绝不如客人给的小费重要,绝不像电视上跟奶奶一样苍老的细路祥那样近在眼前。直到操场上的孩子们第一次见到五星红旗,七扭八歪地举起右手学习队礼,才知道那条背景的大界已经给跨越了。却没有烟花灿烂之下的百感,只是模糊地想起难逃遣送命运的阿芬曾经对着远处大声喊:“香港是我们的。”
追错车的祥仔还是失去了阿芬的友谊,结局是来不及回味的荒诞。奶奶去世,菲佣离开之后,细路祥经历着童年时光的最后一次变故。诧异,最终在街头瞥见了[香港制造]的李灿森,[去年烟花]的何华超。

 2 ) 我是阿芬你是祥

2014.02.15 这是我第二次看细路祥,跟朋友阿京一起。阿京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看到祥仔往大伟冰红茶里扔卫生棉时他突然撂狠话:厉害吧?不懂细路祥的人都不能做我朋友!=.= 阿芬一家一面躲避警察抓捕,一面挤在窄小破房子里其乐融融地吃饭;另一边祥仔却紧抱着即将离去的菲佣泣不成声,谁都拉不开,阿京说:香港小孩就是这样,对菲佣的感情比家人还好,我小时候也是这样,她叫Monica… “强烈带入感”是我们对陈果电影一个毫无异议的评价。一见如故的肮脏油麻地小巷,鱼龙混杂的茶餐厅,直白、荒唐黑色的对话,辛酸苦闷的贫民遭遇…几乎是剥光了现实的皮,比赤裸还诱人。 香港人那股我们眼里独特的“香港气”,自信又低微,尖锐又柔软,让人羡慕又可怜。或许不该说羡慕,因为过于快速让这城市里每个人都无法放松:老人沉迷过去,每日反复观看电视里的老粤剧;小孩不去上学,骑着比自己大两倍的单车送外卖;中青年要么被收费要么收人费,随时命丧奔波路。或许也不该说可怜,因为正是这样嫁出家门又被召回的矛盾,才让香港人用力怀旧的同时或存希冀。 有关偷渡我想起某高中同学的家事:父亲与爷爷尝试从深圳这头游过香港,两父子体力都不错,但爸爸成功了,爷爷却没有。原因是爷爷游到一半觉得放心不下奶奶,就又转身游回来了。过香港去不一定好,但就是有人奋不顾身向那跑。 一切都是为了钱。影片开头祥仔的独白就解释了这一切: “我九岁的时候已经很懂事,我爸开茶餐厅是为钱,我家里的菲佣是为钱,我妈常去麻将馆打麻将是为钱,连祥哥经常被人请上电视唱歌赈灾都是为钱,当然我也不例外。所以我很小就知道,钱在所有人心目中是一个梦,一个理想,甚至一个将来。” 生存之难让人麻木,纵使悲凉,顽强一词已深入香港的血液,甚至无需被颂扬。 我虽生长在旁边的深圳,却对香港了解颇少。但我知道因为钱,香港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阿京说门一但开了就关不上,我问就像妓女一样?他说不,是性奴。 从这点看,香港真的不必开放。换言之,即使同在一国仍有签证相阻,我是否要改名叫阿芬,而你则是细路祥?

 3 ) 品尝《细路祥》的鸳鸯奶茶

    作为香港独立电影的生力军,陈果一直致力于用电影表达着香港的林林总总。从《香港制造》、《去年烟花特别多》直至《细路祥》,探讨的是香港人今后的何去何从,乃至感怀身世。难怪香港人会发明“鸳鸯奶茶”。

    《细路祥》讲述的是生长于油尖旺的祥仔及身边的每事每物。主要的人物若有所指,充斥着政治隐晦。祥仔与香港,菲佣与大不列颠,阿芬与大陆……不过撇开这些先入为主的包袱,跟紧镜头内的影像,反而更能细细品尝陈果,品尝细路祥鸳鸯奶茶。

    大货车

    影片主要有两次描述祥仔与阿芬于大货车内玩耍,一次于雨天,一次于夜晚。第一次,阿芬用木棍捅、祥仔用脚踢着车顶棚,把车顶的积水顶走。第二次,阿芬与祥仔荡“秋千”,凝望如漫天繁星的穿孔车顶。其实大货车正是小香港,货车不大,如弹丸之地、寸金尺土的香港。香港不小,似送货运输、载物无数的货车。第一次,两人捅的是压抑着香港顶上的“烦恼之水”。第二次,两人望的是捅穿后触手可及的“漫天繁星”。两人在车内,至少曾经在。

    横街窄巷

    影片中出现街巷的画面很多,机位角度丰富,而利用广角镜拍摄左右延伸的街角镜头,颇具特色。第一次出现是祥仔找阿芬送外卖,阿芬因帮母亲洗完而无暇顾他的情景。左手的阿芬母,右手的祥仔,夹杂于中间的阿芬,对称的镜头很好的透露出阿芬的状况,无论是可见的浅层现状还是不可见的深层的现状(作为小人蛇的境况)。第二次是坚叔发现祥仔,扭送其回去的情景。同样的对称画面,左右两边是阿芬/祥仔被各自母/父扭送的过程,明显的讲述着两人即将分离的境遇。在细细观看这条条横街窄巷,穿梭着社会底层的各色人群,无论种族性别籍贯。而恰恰是这些人支撑这香港独特的文化面貌。

    古惑仔、凤姐、菲佣

    四类人可以勉强用职业来形容,都频繁出现于影片的此处彼处。一边抢祥仔外卖吃、另一边对嫲嫲作揖的蛊惑仔;一边被差人盘问、另一边捉弄古惑仔的凤姐;一边骂着雇主坚叔刻薄不放假期、另一边备至呵护着坚叔儿子祥仔的菲佣。其实还有数不尽的市井民众,如他们般生活在这似乎矛盾不可调和却又正常运作的香港环境中。正如鸳鸯奶茶,一半咖啡,一般奶茶。本已混合的奶茶,竟可以再加以混合,真唯香港人所能构想。

    影片有段是两人争辩“香港是谁的”,如今看来,问题还在继续。马照跑、舞照跳的香港,驻扎着一批批解放军。看来香港人还是应该继续喝着自己创造的鸳鸯奶茶,过着“鸳鸯的”生活。



PS:影片表现文化差异的镜头可圈可点。其中有段为嫲嫲熟睡家中,电视播放祥哥粤剧,房间菲佣练习唱歌的镜头。清晰的电视彰显祥哥的唱戏,模糊的房间透露着菲佣的歌喉。两股声源混杂一起。适当的表现手法恰恰点出了香港的文化差异与融合,令人眼前一亮。可见香港独立电影的不一般。

 4 ) 【《香港後九七電影:後懷舊想像》節錄】《細路祥》:在地城市敘述

原文刊於Vivian Lee, Hong Kong Cinema Since 1997: The Post-Nostalgic Imagination。中譯本將於2018年3月出版。

文/李佩然
譯/林俊宇

《細路祥》是繼《香港製造》(1997)和《去年煙花特別多》(1998)之後,陳果「香港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三部作品自1997連續三年推出,各自捕捉了香港社會邊陲的複雜質感;被剝削的基層世界並非一成不變。《香港製造》講述三位基層少年如何被社會的忽視和偏見推向悲劇結局,《去年煙花特別多》則追溯前港英華籍士兵的足跡,講述他們從殖民編制退伍後捉襟見肘的故事。有別於《香港製造》及《去年煙花特別多》的頹敗與犬儒,《細路祥》呈現了一個更富社區關懷和在地的基層鄰里影像。主角細路祥是砵蘭街茶餐廳老闆的兒子。砵蘭街位處旺角,該處商貿繁盛,新舊商場、電影院、小販、小商戶、食店、夜總會和妓院林立,殘破的本地建築、老舊商戶與店舖老闆及員工的住處相混和,構成一部分平凡香港人每天經歷的「街道社區」或「街道群體」。電影的街道社區,呈現了幾代住民共同締造的權力層分和市井行動法則。長住砵蘭街的祥仔,在兼職外賣的同時,結識為數不少的朋友,亦掙取零碎的外賣錢。

《細路祥》的市井世界從內部角度表現本土空間。從電影第一幕,《細路祥》就以密集的砵蘭街街市影像衝擊觀眾視覺,以祥仔的旁白將觀眾導進一個謀求生計、熙來攘往的世界:「錢在所有人心中是一個夢(錢喺所有人心目中係一個夢)」。祥仔在開首一幕已經充分展示其香港精神,相對於其他成年及父權角色而言(其父親、街道上的長輩和市井流氓),祥仔處身邊緣位置;但其邊緣性(marginality)同時讓他扮演跨界(border-crossing)的角色:祥仔的好友(及粉絲)包括妓女、小販、少數族群工人和非法入境者。電影呈現祥仔及其好友的日常交流,被其「童趣」角度引導進城市內緣的面貌。這風貌既不是東方曼哈頓,亦不是政府贊助的「文化遊歷」。


電影偶爾將舊街區域與為人熟悉的都會香港並置,重現城市空間裡隱晦的社會文化區隔。如黃宗儀指出,全球化都會空間的超現代性(ultra-modernity),往往隔絕了市井市民,包括工資微薄的合法或非法移民工人;他們與跨國集團裡的專業管理階層有着難以逾越的距離,而全球化的「龐然」(monumental)空間正是為後者而設的。[1] 在街道社區的層面,這些區隔亦被繁衍着:移民工人和非法移民往往不被容納於本地人的世界。隨着《細路祥》的敘述,我們看到一個更為龐雜和異質的世界。作為一個(非官方的)地理和社區單位,街道具有能與傳統村落群體媲美的權力結構和社會層分,但這並非靜止的結構:改變可見於不同族群和移民群體的來去(菲律賓人、東南亞人和中國大陸人);而世代交替的步伐則威脅着社區微妙的權力平衡,以及住民之間慣性的社區關係。

導演陳果貫徹自己對於城市地域的關懷,在《細路祥》一片呈現了城市熟悉而被忽略的一面。電影裡市井世界的本土味道,並非因為其中國成份,而是源自社會階層和民族群體的脈動和流變。細路祥作為茶餐廳的少東主,享受着作為街道社區為人熟悉的一份子的權利。根據社區微妙的權力分佈,具有領導權的是海叔,海叔既是一位老邁的餐廳老闆,電影亦交代他對祥仔嬤嬤的關懷與愛慕之情。海叔與祥仔嬤嬤的關係,間接令祥仔及父親在面對海叔長子及其黨羽的勒索和威脅的時候,得到更多保護。祥仔對菲律賓傭人Armi的依賴,亦是電影對香港普遍核心家庭的側寫:父母往往需要全職工作,把照顧孩子的工作交託予菲律賓或印尼傭人。《細路祥》亦不畏諷刺和顛覆母子關係,電影安排祥仔走遍街道,尋覓Armi的蹤跡,最後祥仔在中環一個大型菲律賓天主教集會中與Armi相遇,見證這幀周日香港的獨特風貌 [繼續閱讀......]

 5 ) 一把抱住了菲佣

细路祥是谁?细路祥明显就是香港。他为什么如此现实?如此乐观?他为什么要在耻辱中坚强的歌唱?他为什么对菲佣的眷恋远远超过于父母?这个片子从一个市井小孩的视角,描绘了太多太多香港九七前后的社会冲突与政治风貌。它一边极其的尊老怀旧,一边穿插着无所不在的英文,菲佣,与基督教。细路祥的哥哥是谁?他的爸爸又是谁?为什么他的爸爸开始严厉后来却在他离家出走以后又变得如此温和?一切都是如何合情合理,一切却又貌似一连串似是而非的政治隐喻。阿芬说,这里的星星没有故乡的漂亮,她在维多利亚港大喊九七以后我们就胜利了,但你们为什么又愿意如此委曲求全的过偷渡生活?他奶奶说,你哥哥迫不及待的要从妈妈肚子里钻出来看世界,而我说,这个世界这么复杂,有什么好看的。奶奶为人似乎除了怀旧以外还颇为平静,但这句话中深深的包含着的那种绝望与悲观,当场就把我震惊了。

陈果的作品总是特别符合我的审美观,在市井与平凡中给人以莫大的感触与启发。在看过的几部作品里面,他刻画出来的生存之艰难与为人之坚强都不带太多的煽情色彩,仿佛这就是我的油盐酱醋,这就是一二三四五。然而正是因为这些巧而不工的编剧,更是因为真实,亲近,而让人难以忘怀。

香港的政治局面是一个极其有意思的电影题材,而我欣赏他的视角就在于政治在他的电影里面只是一个背景画面,但是你又可以说,正是政治,才决定了这些平凡生活的一切。《细路祥》这一部电影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政治,还有历史,人性,与归属感的迷茫与混乱。香港这个小小好莱坞,很多年了都几乎没有什么好电影出现。陈果的一系列电影大概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看的,而且还相当的不错。

 6 ) 港产五味瓶

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故事我们听得多了,无非就是MV里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又遇上对方继续爱来爱去。而《细路祥》不是。虽然也有小男孩和小女孩,但它无关爱情,说的是人与人的相依和相别。或者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就像一个产于香港的五味瓶。
1996年的香港。
细路祥,也就是祥仔,瘦瘦小小,九岁。爸爸开一家“坚记茶餐厅”,妈妈成天打麻将,家里剩下菲佣艾米和奶奶。
阿芬,一样的瘦瘦小小,和祥仔差不多大,长着一双总是很忧虑的眼睛。她是来自大陆的偷渡客,一家人挤在背街的棚户区里。阿芬因为去坚记茶餐厅应聘而认识了祥仔,祥仔偷偷“雇用”了阿芬,两人说好了小费五五分账。于是在拥挤的香港街头多了两个送外卖的小孩,他们穿梭在这个忙忙碌碌的城市里,脸上却洋溢着旁若无人的快乐。
一,牵挂
祥仔的画外音说:“住在这条街的人都是为了钱,我同阿芬也是因为钱才认识。”小小年纪就懂得钱的地位,不知该为祥仔高兴还是悲哀。尚未回归的香港充斥着浮躁的气息,祥仔家里,菲佣艾米成天抱怨自己工作超时,奶奶看着电视里古旧的粤剧,里面有个叫祥哥的戏子总被奶奶挂在嘴边,对孙子说着祥哥长祥哥短。祥仔并不太了解这些粤剧和里面的演员,他只知道祥哥对奶奶来说是很重要的人。阿芬自从和祥仔一起送外卖就每天在街口张望,看看祥仔有没有骑着小自行车来找她…
这时候的他们都有自己的牵挂,正因为有牵挂,人与人才得以联系在一起;正因为人与人联系在一起,他们,甚至我们,才得以安心地行走在这个城市里。
二,麻木
大伟是这条街的“街霸”,成天带着一帮手下耀武扬威,吃外卖不给钱。祥仔对他恨之入骨,在大伟要的冻柠汁里撒尿,大伟喝了两次,不仅没发现还夸柠汁好喝。我在窃笑的同时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当人的麻木到了这地步,他不是十分聪明就是十分愚蠢,大伟显然是后者。97前他是风光的大哥,97后成了没人理的混混,这时候大伟才被刺痛了心,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地位。这未尝不是好事,至少他不会再生活在YY出来的乌托帮里了。而事实是--像大伟一样的麻木者不在少数。
三,期待
一天送完外卖,阿芬,祥仔和阿芬的妹妹来到维港边。他们面向港人引以为豪的维多利亚湾,说笑打闹着,阿芬说:“97以后,我们就不用回去啦!”祥仔兴奋地大喊:“香港是我的!--”阿芬道:“香港是我们的!”两人边争边喊,笑得一脸灿烂。这是个明显的暗喻,在“我的”和“我们的”之间不只是一张生效百余年的条约,还有大家对团聚和回归的期待。在这里我说的回归不单是那个七月一日的回归,而是心灵的归宿。往小了说,祥仔家总是忙碌而混乱,香港回归后勉强有了一家人可以聚在一起的时候;像阿芬一样的偷渡客渴望着97以后能侥幸在香港生活下去,为的就是是能过上更好的日子。漂泊的香港,以及漂泊的人们,都怀揣着自己满满的期待,最后有的实现了,有的落空了,而时间还在一刻不停地流逝着,--它从不为任何人和事驻足。
四,离别
那一天还是到来了。偷渡客的孩子们将被遣返大陆,阿芬也不例外。祥仔放学回家在路边看到一排面墙蹲下的小孩,他们都是偷渡客。祥仔突然很生气。回归的日子就要到来,菲佣要回菲律宾了,唱戏的祥哥去世了,奶奶因为祥哥的死而闷闷不乐,在祥仔熟睡时也安静地走了。突如其来的离别让祥仔不知所措,他所能做的只是紧抱着菲佣低声痛哭。他还无法接受这个现实,虽然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必须走,但面对离别,任何人都会笼上一层伤感。
阿芬和妹妹坐上了警车,表情木然。落魄到无人搭理的大伟突然得了糖尿病,被抬上了救护车。祥仔得知阿芬要走了,急忙跨上那辆巨大的自行车狂追过去。这辆车曾经载着他和阿芬及妹妹走过大大小小的香港街巷。车多人多,拼了命的祥仔竟跟错了车。当他满头大汗地闯入车内时,看到的是狼狈不堪的大伟。他一把抱住祥仔大哭不止:“祥仔你真好啊!你来看我?现在已经没有人肯理我了!”而此时,与祥仔擦肩而过的阿芬极度失望,她的画外音说:“我以为祥仔是来跟我说再见的,没想到他追的是那辆救护车。我们的友情在那条街上结束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夏天我和祥仔在香港度过的每一天。”大伟和阿芬的话都让我难过。时过境迁,往日的恶霸变成今天的病人,他竟比一个孩子还脆弱不堪,叫人心生怜悯。阿芬在最后一刻误会了祥仔,或许她从此不愿相信别人,或许她从此对社会产生阴影,或许她再也不想提起香港…这是没人想看到的结果,而阿芬后来究竟怎样,我们不得而知。祥仔流着汗,看向街道的眼神是满满的绝望。茫茫人海中,再也不会有一个同龄人可以陪他送外卖,陪他捉弄大伟,陪他荡秋千…这个夏天,祥仔失去了很多很多。可是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香港回归了,没人有空搭理这些小孩子的鸡毛蒜皮的事儿。有人失去,就一定有人得到,反之亦然。
我不喜欢happy ending,但这种破碎的结局同样令我伤感。看完这部电影我无法说出它想表达的主旨,我想说的是一句可能不搭边儿的话:time goes by,we may got something or lost everything in mind.

 短评

陈果作品最喜欢的是三部曲,三部曲里最好的无疑是《香港制造》;此部以儿童为视角,以粤剧大师开场首尾,窥市井民生,析回归百态,细路祥与阿芬关于“香港是我们的”的争执,已然不止步于【隐喻】;谁当权都不重要,九七过后依然似水流年。

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小时候香港电视台放过很多次,以为是古旧残片,总不看,也好,不然糟蹋了。素人出演,举手投足都太浑然天成,邻里市井的气息直压鼻息,就连校服都是同一款式,更何况那种迷乱、兴奋与失落。童年时抬眼看天,烟花,飞机,还有遮天蔽日的广告牌,隔着维港数高楼,高下更替快得比心动还仓促。我们,你们,回归,人蛇,直白得既可爱又伤感。细路祥鸳鸯断了,电子鸡死了,阿嫲走了,大单车学会了,祥仔与阿芬却错过了一个夏天。看得我格外难过。今晚放了长版,却又删掉五分钟,遗恨。像导演戏说的那样,哪天《香港制造》和《三夫》都能过审,那才是真正有自信了。@香港影展。映后陈果率真得令人羞愧无比,我们竟被那套思维训练得屡屡惊心。

10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首先,我爱陈果。他是一种特殊的现实主义,人物设置和故事总是有政治隐喻指向,但这隐喻还是极高明的,和剧情春风化雨吧。菲佣艾米、父母和祥仔之间,英国、大陆与香港关系的同构。陈果的现实主义精神并不彻底,总有些戏剧残余,说白了就是编排感,比如这部电影的结尾,比如烟花和香港制造的部分片段。

13分钟前
  • 支离疏
  • 推荐

儘管沒有了《香港製造》和《去年煙花特別多》的血脈噴張,但是作為「九七三部曲」的《細路祥》還是延續了「世界仔的故事」和某種城市冷詭的氛圍。結局太妙了!

14分钟前
  • 熊仔俠
  • 力荐

阿芬一家的设置和《榴莲飘飘》中一模一样,最后一个镜头还出现了《去年烟花特别多》中的家贤和《香港制造》里的中秋,让人恍然觉得这三个故事正在同时发生着,这种奇怪的真实感我还是第一次体会。

15分钟前
  • 大島
  • 还行

把这部作品孤立起来看,其价值主要在于对孩童心理的巧妙诠释。祥仔的单纯和社会的复杂险恶之间的对比,以及祥仔身上愈发深重的无力感,都是为了突破观众的道德防线。如果放在两个三部曲间来看,电影的价值则在于承上启下,通过儿童的视点让观众从其它陈果电影或毁灭或宽容的心理特征中抽身而出。

19分钟前
  • godannar
  • 力荐

粗粝、生猛、浓烈,以细节构筑全景,看完徒留惊叹明明基本上连个明显的故事都没讲,却把整整一个时代都已讲完,典型文火慢炖式电影,不知不觉跟随送外卖的孩童视角,体会他的家庭,他的整条街巷,所有的街坊,俯瞰污水横流的穷街陋巷,目睹五方杂处、并不光鲜的香港,而我只能在他紧紧拥抱菲佣不让她走,在他骑着自行车拼命追赶将被遣送的伙伴时内牛满面,面对这样的电影已无法明确判断是创作者的惊人功力还是他只是还原了记忆中难以磨灭的社会景观,也许记录童年记录生活本质的磨难是真正要表达的,而所谓的隐喻也许只是正巧恰逢那个年代而已 @来福士香港展

22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力荐

映后谈导演讲,虽然都是非职业演员,但是小孩子演得还是会比大人好,因为大人什么都懂,做事前什么都要想一想,可小孩子不用,情绪都是直接就来的。@HKIFF

24分钟前
  • Echookaku
  • 力荐

顽童的喜怒哀乐,97的何去何从。电影其实比烟花还寂寞。本色出演的祥仔太灵了,更难得的是戏里戏外始终清醒的做人态度。“这是我的第一部电影、也是最后一部。”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以后江主席一来,香港就是我们的了!——是我们的!——不是你们,是我们!——不是你的,是我的!——是我们的!!!“好吧,说下我对政治隐喻的理解:细路祥就是香港,他爸是中国。想想细路祥离家出走前后他爸的态度。奶奶代表过去,阿芬代表现在将来的内地。祥仔和阿芬的相遇又错过。

29分钟前
  • Paper Planes
  • 推荐

(8.5/10)“香港三部曲”尾篇,相比前两部显得更加的轻盈和温存。孩童视角的切入,全部非职业演员参演,对街道群像的刻画,让这部电影囊入了更多的情感元素。故事节奏十分明快,陈果对于现实主义的表达融合了大量的市井气息,显得更加真切与的融洽和谐。整体的表达不再是那种前两部散发出来的,绝望、迷茫与混乱的97情结,陈果更加关注的着普通人的状态,不管是开饭馆的父母、奶奶一辈的老年人,还是菲佣、大陆客,这都是香港社会自身所带有的复杂性和多层性,既包含着对着过去的留恋和记忆,也有着此刻生活的维持和吃力,立足于生活之上的人的存在,这是普通香港市民的形象。表达“不是英国人,不是中国人,而是香港人”的普遍身份认同,三部曲之终章——不再迷茫,生活继续。

34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J主席来了,香港是谁的我不知道,肯定不是你们的。全国人民跟党走啊!紧贴社会现实,紧跟时代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更是大大刻入时代烙印。97前后陈果的那几部港片真是好片子啊。8.5

35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陈果作品中政治隐喻较少的电影,却有好多看得人鼻子一酸的桥段。一,阿祥回家,喊了数声奶奶,屋里空荡荡,他这才看到挂在墙上的遗像,一屁股坐下,怅然若失。二,奶奶走后,阿祥和海叔学她走路的样子跳舞。三,奶奶说起阿祥哥哥出生的场景,独自慨叹道:“依我说,这个世界这么复杂,有什么好看呢?”四,阿祥被惩罚,站在路边,他学江湖卖艺人的行话大喊:“一个人生生死死,本是不值一提。”“恩恩怨怨不敢把我来记恨,只有天知道我的痛苦。”最后一个字落下,雷雨忽至。

38分钟前
  • 夜第七章
  • 力荐

“回归三部曲”终章,像是陈果的阶段性总结。当视线回到儿时的街道,口吻霎时变得温和起来。尽管有强设计感的戏剧段落,最后仍能被极真挚的情感化解。在无法回避的政治隐喻下,包裹着电影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追忆。“知道吗?……香港是我们的!不是你们的,是我们的!”祥仔抱紧要离开的菲佣,骑单车紧追被遣返的阿芬。他被扒下裤子街头罚站时,用唱戏反抗父权的段落太催泪了。

40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陈果表现出的青春的痛苦与迷惘总是这么动人,比如雨中,比如最后的追车。粤剧,哥哥,矛盾的阿芬,懵懂的爱,反叛,在这种几乎过分强烈的政治情结背后,也许一切的比喻仍然都只是一个羞耻的孩子,只有这种感同身受才能让我触碰到些什么。

43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4.5 题材上可以对标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或者王童的《红柿子》,论平实动人甚至在后者之上(对祖母去世的处理非常好,处在侯的距离和王的煽情之间)。虽然后半程节奏上稍有些诡异和拖沓,但试听和表演水平可以说是非常高了。最后一段画外音一变,整个电影甚至达到了一个新的档次。

47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4.5 和如今生硬直白的《三夫》真可谓是鲜明的今非昔比了,同样“以人喻域”,看看《细路祥》中的这一家子:刚柔并济的父母(大陆)/离去的菲佣(英)/缺席的哥哥(台湾)/死去的阿嫲(老香港)与细路祥(新香港),以及与之蔓延、并枝的各色人物——全部意有所指,同时又极度生活流、极度真实。陈果把所有细节都柔软细腻地包裹起来,但又不时地给出明示:“香港是我们的”。海叔和细路祥共舞的场景是沉滞的一拳,感伤而又讽刺。当然,有些电影能拍出来也是时运之济,仅仅是片中迭际的街头风貌,就已经足够令人沉溺其中了。

48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数一数二的儿童表演!一起玩水的街头,一起制作的细路祥特供冻柠茶,一辆单车载着的童年,一同大声喊出的心愿,都随着回归大业结束了。课堂里学习的普通话,升旗时敬队礼的姿势学会了吗?想不到疼我的菲佣也有一天要回家,不爱出门永远在家的奶奶也会消失不见,想不到一同晚上荡秋千够“星星”的警车也会把你带走,电视里的粤剧还会有人看吗?历史洪流中的市井百态,各色人物都是质朴而生动的,是导演心中港人的风貌。棉条茶、睡棺材、追错车,有点导演的恶趣味。导演有心,为自己热爱的城市献上诚挚的礼物。不知道陈果这几天会不会心痛。

50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力荐

陈果的回归三部曲 这部算是最平实 但是都最诚心的 相比彭浩翔 都是喜欢陈果的这种可以说是感时伤逝的凡心 可惜最近都没什么作品 即使回归 香港的问题都远远未曾结束 都明白有些东西有些感情是不可以用什么国家民族去衡量的 仅仅是关乎到人与人

51分钟前
  • 力荐

浓重的九七隐喻,祥仔代表香港,阿芬代表中国,故事也由一开始祥仔作为旁白叙述转为阿芬的旁白叙述,代表着香港的主权移交。我想我们这些未曾经历的,永远也体会不到香港人对于九七来临的那种复杂心情。喜欢简介中的最后一段话:日子就这样无惊无险的过。九七了。

54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