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阿里亚

正片

主演:马格蕾斯·梅德,雷欧·波瓦,安吉拉·莫利纳,恩里克·洛维索,贝佩·费奥雷罗,Francesco,Scianna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 / 法国语言:意大利语 / 西西里年份:2009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巴阿里亚 剧照 NO.1巴阿里亚 剧照 NO.2巴阿里亚 剧照 NO.3巴阿里亚 剧照 NO.4巴阿里亚 剧照 NO.5巴阿里亚 剧照 NO.6巴阿里亚 剧照 NO.13巴阿里亚 剧照 NO.14巴阿里亚 剧照 NO.15巴阿里亚 剧照 NO.16巴阿里亚 剧照 NO.17巴阿里亚 剧照 NO.18巴阿里亚 剧照 NO.19巴阿里亚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巴阿里亚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阳光充沛、风景如画的美丽小镇巴盖里亚,年幼的佩皮诺渡过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直至战争的阴影笼罩了小镇,打破了那里的宁静。成年后的佩皮诺依然靠牵着牛在街上出售鲜奶为生,一天他遇到了美丽的少女曼尼纳并对她一见钟情,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努于赢得了曼尼纳的芳心,两人不顾曼尼纳父母的反对最终走到了一起。婚后的清贫让他俩的第一个孩子不幸夭折,幸运的是之后他们很快又有了其他几个孩子,自此便深陷生活的琐碎之中。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让佩皮诺又一次精神鼓舞,父亲的去世和运动的进一步开展使他的生活渐渐又归于平静。巴盖里亚的阳光似乎恒古不变,孩子们渐渐长大了,而他却却越来越老。此时再回忆起他的童年,已恍如隔世……红蝎星铁路浪漫谭第二季贪嘴意大利第一季BTS纪念碑:超越星辰方世玉1972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国语版)圣诞救星泪之女王畹町桥无人生还人生别牵拖无间盗2009特殊雇主爸爸父亲爹重返初遇之夜哈兰·科本的庇护所初代吸血鬼 第四季红颜劫血战之境部长和社畜的结婚令人着急破晓抢劫犯偷窥者弹子球游戏 第一季冲上九重天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猎杀U-571代号213九星报喜看你妹之网瘾战争慈悲圣诞情定三生2014神秘岛1961直男正传西域古墓之藏宝图常在你左右粤语版超机智青年大会不是不想嫁平原上的夏洛克

 长篇影评

 1 ) 西西里的老左正传

除了结尾10分钟的技巧炫耀外,整个2个半小时的回忆部分一无是处。

毫无节制的煽情、缺乏必要情绪营建却演的颇为深厚的人物关系、为记忆城市而造作安排的无关细节(比如那个做了城市规划局局长的瞎子、各种轻描淡写的邻居),甚至连莫里康内的配乐都无所适从又不温不火的始终保持在一个欲高潮而不来的旋律面上。

至于,那半个多世纪的时代背景,又如同《老港正传》般刻意,美国大兵登陆、战败、经济衰退、黑手党,不过是一个个与角色生活关联不大的插件,告诉你那是19XX年了。而主角,则不过是《老港正传》里老左先生的西西里同志。

最刻薄地说,托纳多雷的这次城市记忆,不过是那只主角儿时密闭在陀螺中的苍蝇,无聊地嗡嗡叫着,但又不吐不快,直到陀螺破碎,记忆随苍蝇飞了出去。

 2 ) 人不停地成长和老去,只有时代永远年轻

每一场ge/ming的开端,都有ge/ming者奋力高扬并挥舞“为人民谋利益,为自由谋话语”的鲜明旗帜。于是这面旗帜就免不了被妖魔化,被污名化,被反对,被镇压,被笑话……的宿命。ge/ming一旦开始,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置身事外,所以我们总说,每一个存在过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人,都是时代里的人。 在大多数情况下,选票实在不能说是个人意志的化身,它的本质,更有可能是权利阶级手里“面包和牛奶”的兑换券。说到底,民众在意的从来不是哪个派系成为最终的dang/zheng/zhe,而是谁才能兑现当初让所有人有尊严地吃饱饭的承诺。

【喜欢的台词】

“你们想要怎样的国家?国王统治的,还是共和国?” “国王关心谁的利益?” “国王只关心他自己的利益。” “共和国呢?” “共和国关心每一个人的利益!” “社会主义是什么?” “你会跳舞吗?” “不会。” “那你就不会懂。” “妇女的解放来自于妇女自身。这是党说的。” “党没说让他的党员带着心爱的女人远走高飞吗?” “你之所以拥护gong/chan/dang是因为他们反对黑手党。” “请至少在这辈子投gong/chan/dang一票吧!” “为什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特殊的天赋?” “也许真的有。” “也许?” “也许,因为我们想拥有的是整个世界,可惜我们的手臂太短了。”

 3 ) 仍然继续的故乡梦

  
   《巴阿里亚:风之门》是托纳多雷继“西西里三部曲”之后,蛰伏多年推出的对故乡西西里岛的致敬之作。倘若我没有坚持看到结尾,我不会想动笔写一写它的。
   人在死的一瞬间是痛苦还是舒服呢?我想会是舒服的。一生的经历,总该用去最后一点气力去回顾一下。就算是十恶不赦得罪人,或者是江洋大盗,在死的一瞬也该是安乐的。人生来就有回忆的本领,年纪越大,这个本领越强。去年读张爱玲的《小团圆》,发现她梳理一生的精妙方式,发现“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莫扎特死得早,他不愿死去,他死前写《安魂曲》,我愿相信那是莫扎特的自言自语,他没写完,但我仍相信他死时也是“快乐”的,就算他没有填完最后一个音符,但在脑中早已将这段乐曲谱写完整。
   托纳多雷当然没死,他亦能通过《巴阿里亚:风之门》“慢慢醒来”,也“快乐了很久很久”。
   诚然这是一部快乐的电影,意大利西西里岛的阳光是快乐的,意大利西西里岛的百姓是快乐的,从头至尾的橘色调,足以让人相信,人的一生就该是充满阳光的安然处之。巴阿里亚,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小镇,那里平静、祥和,那里就是导演托纳多雷的故乡。
   故乡能赋予一个艺术家多大的意义?鲁迅在小说《故乡》的结尾感悟到:“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鲁迅坐看风云的卜然一笑,对希望的无所谓事实上是对生活的无所畏惧,故乡告诉鲁迅生活就好比走路。《故乡》倘若没有这个结尾,只能算是平庸;有了,便是伟大。《巴阿里亚:风之门》亦是结尾取胜法,电影的百分之九十九都在通过主人公讲述其一生的经历,平淡无奇,毫无悬念的那种讲述,犹如观看美丽的风情照片。但结尾太妙了,和鲁迅的小说《故乡》异曲同工。
   《巴阿里亚:风之门》以主人公佩皮诺从小到大的人生轨迹为主线,伴随其父亲奇科从壮年到死去以及孩子彼得罗从嗷嗷待哺到远走高飞的生命历程,又将诸多历史事件穿插其中。我、父亲、孩子,三代人犹如一个人,一代一代下去,不过是自生到死的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轮回。影片故意将佩皮诺的童年和轮回的未来的自己,以及梦里面自己的儿子参杂在一起,仿佛不是一个人,又仿佛是一个人。影片的一开始,童年的佩皮诺在教室里睡着,在梦中自己从青年走到壮年,从壮年走到老年,影片的结束,童年的佩皮诺醒来,他走上大街,来到了当代,看到了自己轮回的未来。这个轮回未来并没什么大不了,他仍然是西西里的活泼少年,依然会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依然会在死前回忆一生,然后安乐地死去。
   真正好的电影,不在于它多么吸引人的眼球,而在于你看完它之后不断地去回味。我不记得鲁迅在小说《故乡》中和闰土说了哪些话,但始终记得小说的结尾。我也宁可忘记《巴阿里亚:风之门》的大篇幅的叙事,而只愿记住他最后一个画面。那是一只苍蝇:未来的佩皮诺即是童年的佩皮诺,当他的玩具陀螺被砸碎后,陀螺里面飞出一直苍蝇。那是前世的苍蝇,是梦里面佩皮诺的儿子放进去的苍蝇,一只还能飞的苍蝇。
   《巴阿里亚:风之门》,让托纳多雷继续着自己的故乡梦,不管是《天堂电影院》还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西西里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也都在继续,并将永远继续下去。

  
   
  刊于5月14日《假日一百天》
  

 4 ) 《小人物的大党派》

《小人物的大党派》

意大利小城市巴阿里亚,一个曾经跟着叔叔去放羊的孩子,读书不多,认知不少。反对传统,反抗既有财富分配制度。
二战后,参与了大社会的小政党PIC。不过这个叫做GC的党在那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地方,却是最大最大的!
为何学习再分配,他作为当地一个代表朝圣于那里,回来后还组织了同样渴望进行分配制度改变的实名等,来到郊外,私垦荒地!
之后也有大城市发起的各类运动与活动,可慢慢火焰变得温和,唇枪取代暴力!

小人物的大党派参与城市和市民的管理,也获得了一席之地!
小人物的孩子们也在长大,他们的未来是全球融合,眼界更广阔了!

哦,对了,我说的不是西西里黑手党!
虽然它的故事背景是巴盖里亚(意大利语:Bagheria)是位于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大区巴勒莫省的一个城市。最早建于1658年。后发展为一个度假胜地。


该片导演是:
朱塞佩-托纳多雷靠他的“西西里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必定成为所谓万千人心中之名片!


回顾下意大利该党历史:
为西欧最大的共产党。1921年1月在里窝那成立。由意大利社会党的左翼组成。1991年2月改名为意大利左翼民主党。

1921年1月在里窝那成立,由意大利社会党的左翼组成,认为必须用暴力革命摧毁现存政治秩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次年国家法西斯党上台,在意大利政党中 ,唯有意共坚持反法西斯立场。1926年10月被墨索里尼政权取缔,总书记A.葛兰西被捕入狱。1934年意共与社会党订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行动公约。
(片中我们看见一些基层人士不无幽默地讽刺着法西斯及其爪牙们!)
1943年墨索里尼政府垮台,纳粹德国侵占意大利,意共率先组织民族解放委员会,派遣意大利旅开展反法西斯武装斗争,其威望空前提高。
意大利被划为西方势力范围。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意共决定进行战略调整。意共领导认为,党最初的性质和纲领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党根本没有机会用暴力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党必须制定一条与党的创始人最初设想不同的新道路。
1944年4月参加联合政府,党的领导人陶里亚蒂先后任副总理等职。1947年,国际形势日趋紧张,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起冷战。意共及其领导人被排挤出政府。此后长期居于反对党地位。
(片中我们看见主人公所在集体,积极参政议政的活动)
1956年提出走议会道路和进行结构改革的战略,主张从内部逐步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并认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应实行多中心主义。60年代,一些派别分裂出去,另立意大利共产党(马列)和意大利统一共产党等政党。
该事件背景是: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揭开了非斯大林化进程,公开承认实现社会主义有不同的道路。于是,意共重新恢复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进程。
(片中我们看见主人公所在党派,带领大家上山抢夺土地,积极开垦,最后万恶的地主武装之骑马者说“闹剧结束了,回家去吧”)

70年代,意共是欧洲共产主义和民族共产主义倡导者之一。80年代以来,在国内提出“民主替代”战略,试图联合左翼民主力量,取代以天主教民主党为中心的政权体系;在国际上提出“新国际主义”概念,呼吁加强国际合作;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主张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自主、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1984年在欧洲议会选举中,得票超过天主教民主党。1987年大选后,仍为议会第二大党。在2000多个市镇、约半数省份和若干大区,与社会党联合执政。总书记A.奥凯托(1988年起)。中央机关报为《团结报》。
图为:1985年意大利共产党《团结报》节会场

这么一个摇啊摇,随着国际趋势、环境不断看多和看空的集体,终于到了要转变投资方向的一天了!
最后,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意共全党上下经过长达14个月的激烈辩论,最终决定解散共产党,建立左翼民主党。
1991年2月改名为意大利左翼民主党。经过几十年的策略调整,意大利共产党已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传统的共产党标准。因此,小人物一梦睡醒,从教室的黑板后面迷糊双眼走入车水马龙的当代21世纪,不变的,就是教堂(宗教)。





 5 ) 巴阿里亚:人生就是一个循环

    巴阿里亚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上,那里是个出故事的地方,特别是朱塞佩·托纳多雷更是将自己的家乡当成了自己灵感的源泉。从《天堂影院》到《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发生在这个岛上的故事打动了多少人!这次他又将巴勒莫附近的小镇巴阿里亚搬上了银幕,一如以往美丽的风景,一如以往橙黄的色彩,但却没有了温暖的感觉,相反倒是深入肺腑的绝望。在他影片中的巴阿里亚,成为人生的一个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台,一代重复着一代,人生就像一个大循环,首尾相接,你无法跳出。
    在《巴阿里亚》里,整个情节就是一个框形结构,影片的开头很正常,现在的巴阿里亚,人们在闲适地生活着,大人们打着牌,小孩玩着陀螺,不停地跑来跑去。当镜头转换之后,孩子们仍然跑来跑去,场景也没有变化,依然是那个教堂,依然是那条街道,依然是那个广场,只是跑着的孩子不一样了。故事就这么叙述着,剧中的人物轮番登场,几十年的巴阿里亚的变迁在我们眼前展开,一家三代人的故事也让我们牵挂。六十年里,巴阿里亚与意大利其他地方一样,经历了战争,经历了法西斯,经历了共产党与基民党的轮流执政。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你阅尽了巴阿里亚的风云变幻,阅尽了巴阿里亚的人生沧桑。当你认为这是一部怀旧的历史片时,最后的情节却又将这一切解构。影片开头那个被老师惩罚而在教室里睡着的孩子,在影片结束时醒来,故事在这里终止了。打牌的老人依然打着牌,玩陀螺的小孩还在玩着陀螺。难道这一切只是那个小孩的南柯一梦?是梦是幻,还是真实的发生,你无法确切地把握,就如同人生一样。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梦与真实的界限在这里模糊了,其实梦与真实对于重复的人生来说,又有多少意义呢?
    托纳多雷在《巴阿里亚》里,将人生的舞台固定化,而舞台上的人物则在不停地变化,进一步深化着他戏梦人生的理念。影片所有的镜头都集中于巴阿里亚这个小城,大部分的场景都在小城的那条主要的街道上发生,每当历史变化的重要关头,小城的那个小广场都会成为历史事件的演出地,而后面教堂都会成为主要的背景。军人、警察、墨索里尼的画像,还有无数的政客,都在这里穿梭演出。他们喊着同样的口号,说着差不多的话语,他们许诺着同样美好的未来,风起云涌,上台下台,城头不断变幻大王旗。在巴阿里亚城的居民眼里,他们只是过客,他们与小城居民的生活无关。而巴阿里亚城的居民们,则永远都是看客,他们似乎是历史的见证者,其实这一切都与他们无关。他们照常过着自己的生活,虽然时代在往前走着,他们的衣着在变化,他们的外表在变化,但生活的本质虽没有改变。他们一代代的出生,又一代代的死去,而巴阿里亚则容颜未改,对于巴阿里亚来说,他们其实也是过客。影片中还有一个有趣的角色,每次风云变幻时,他都呆在广场前的灯柱下,看到来来往往的人群,冷静地发表着自己简短的评论,从向两个打架的小伙子喊“不许打人”,到嘲讽激昂演讲的政客“你就扯吧”。他属于生活的评论者,他似乎阅尽了生活,看透了一切。不过,从影片开头到结尾,他却永远都是那副形象,永远站在灯柱下,永远给别人的生活添加注脚。几十年就这么过去了,他重复着自己,作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他也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可怜过客。这是不是一种悲哀?生活就是这样让人绝望。
    数十年前,一个小孩将一只苍蝇放入正在制作中的陀螺之中,影片结束时,他的孙辈将陀螺摔裂时,一只苍蝇从中爬了出来。这是暗喻着生命的无聊循环,还是寓意着人生就如这只苍蝇一样,浑浑噩噩,毫无意义?三代人在巴阿里亚度过了自以为丰富多彩的一生,而苍蝇也在陀螺的狭小缝隙里度过了六十年。想一想,真是很可怕。

 6 ) 他们意大利那些年——西西里的巴阿里亚缩影

或许你觉得托纳托雷的影片陷入拖沓冗余的文艺腔无法自拔,不管观众喜不喜欢,托纳托雷的叙事一直是这样的风格——细水长流、娓娓道来。这部《巴阿里亚》片长达150分钟,全程站着看下来着实不易,MOMA影城一定暗喜于会员暴增,毕竟这里的条件是意大利文化处比不了的,所以也算值了。

不知道所谓托纳托雷的“回家三部曲”说法是怎样出现的,看完《巴阿里亚》以后,我个人决定把《海上钢琴师》踢出这“三部曲”行列了,《巴阿里亚》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天堂电影院》这三者组合似乎更切合“回家三部曲”的说法。其实,《海上钢琴师》是我最喜欢的托纳托雷作品,如果它被踢出“回家三部曲”行列,我未尝不感到欣喜——这片子终于享受到里面蒂姆罗斯所扮演主人公的“无处安放的孤独”了,也算戏里戏外浑然一体。

《巴阿里亚》带我们重新回到了西西里,又看到了西西里的美丽女人经常出入的街道,还有熟悉的砂土黄色城镇。托纳托雷照例在街道上安排了边打牌边咒骂的男人们、边干着手里的活儿边嚼舌头的女人们,还有疯玩中忘记回家的孩子们。可惜的是,这不是一座孤城,时代和政治这种大环境不会忘记任何一个角落。故事就从巴阿里亚的一户普通人家展开,绵延历经半个多世纪,意大利其间的各种政治思潮、政治动向,还有它们笼罩下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均缩微于这个叫做巴阿里亚的地方和这户姓做托伦诺瓦的家庭。

托纳托雷从来不吝啬于背景音乐,不管是《海上钢琴师》里的爵士,还是《天堂电影院》里夹杂着浓郁乡愁的暖色调音乐,都为影片增色不少。这部真的回到托纳托雷故乡的《巴阿里亚》当然也不甘落后了,音乐几乎覆盖了八九成的影像,观影结束后几乎想不起来音乐曾在哪里间断。托纳托雷没必要担心观众会看不下去他的作品,即使有人觉得它冗余拖沓的话,也总还不至于像看某些晦涩文艺片那样,不堪折磨而睡去。即使像我这种看过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和《天堂电影院》,已经对这种夹杂强烈思绪引导的叙事和配乐风格不陌生的观众,也还是能看下去的,毕竟有充实内容在支撑——几十年的时间跨度足以抓住观众的好奇心和沧桑感。

因为预备好了要排长龙队,随手带了一本《我们台湾这些年》,结果没队可排,索性躲到一边踏实地翻了几十页。等看到了电影,不由得联想到:这不就是他们意大利那些年嘛。我们海峡两岸这几十年都不容易,他们意大利那些年也不容易。本来嘛,大家都是地球村村民,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谁又比谁能容易多少呢?至少政治在过去、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都是决定人们生活大环境的主导力量。对于普通百姓能做的,除了做好自己以外,也只有祈祷政治挂帅的日子少一些,不要整天地风起云涌罢了。

从法西斯到社会主义,从基督教民主党到意大利共产党,贝比诺•托伦诺瓦亲眼见证了这一切,也在其中经历着自己的成长、成熟和奋斗。全民饥饿的年代,小贝比诺聪明地从富人那里搞到双蛋面包,尽管饱受凌辱。少年时代,贝比诺目送哥哥尼诺入伍奔赴战场,可他哪曾想到,战场上九死一生的哥哥在几十年后却想服毒自尽。青年时代,贝比诺反叛世俗勇敢求爱,终于讨到了心爱的姑娘,这也是他生命历程中不多的正面记忆之一。血气方刚的贝比诺积极投身各种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从纪念遇难儿童到积极参与竞选,一直在不懈追求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理想。而同政治气氛同样无情的,是经济大萧条的生活窘境,以至于连小女儿也不失时机地羞辱父亲一番。可能他自己也说不清楚那一记耳光后是怎样的心情,只是女儿的耳环再也找不到了。可谁会相信就在同样的地方曾举行吃意大利面的比赛呢?你还别指责它扭曲、荒谬,还是庆幸它没有更扭曲更荒谬吧,这样你才会觉得日子还是值得过下去的。父亲临终念念不忘小儿子贝比诺,嘴里念叨着“政治是美好的”。我们不知道一位临终老人说出这样的结论是基于怎样的想法,抑或仍旧是一个愿望,只看到他在家人和政治的陪伴下,慢慢变老然后死去了。送走了父亲,生活还要继续,贝比诺肺部透视片呈现巨大阴影,而逐渐年迈的他对生活的追求也悄悄发生了改变:他告诉孩子们一个巨大的好消息——他和妈妈马妮娜将会再生一个孩子,而不是自己当选了委员或是怎么样。当贝比诺拍着儿子的肩膀告诉他去赚取自己的面包时,自己从儿子到父亲的角色转变会不会在脑海里快速翻动呢?

托纳托雷从来不会忽视童真和许诺式梦想这类浪漫的东西,这也使他的作品不会由于过分苦楚而陷于苦恋情结。贝比诺年少时不论如何努力也做不到一块石子击中三座石峰,而这一梦想恰恰实现于年迈后不经意的一投。地面没有裂开口子吐出宝藏,而是无数黑蛇从四面八方涌向一起,贝比诺似曾相识,却又无法确定在哪里见过它们。如果说这个梦想如幻如梦,那么贝比诺这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被尘封在陀螺里的苍蝇,在陀螺裂开后缓慢爬出开始羸弱振翅,我们也看到了托纳托雷的坚韧和乐观。片尾呈现了大量影片的原型史料,模糊中给人以真实的厚重感,尽管托纳托雷交待过“一半是真实,一半是虚构”。

对于大的社会动荡局势中普通人生活的关注,有的可能只是想表现这些人的状态,有的可能不仅仅限于此,这类作品试图表现某个民族的某些东西,或者间接表现对社会时局的评判。无论怎样,这种题材会是文学影视作品长期热衷的主题,而选择普通人群作为切入点永远是最具感染力和关怀精神的,正如我们一直看到的那样。如果你喜欢侯孝贤《悲情城市》,又不讨厌托纳托雷的话,这部《巴阿里亚》推荐给你。

 短评

跟《1900》(不是托氏自己的那部,而是贝托鲁奇的那部)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包括莫里康内的配乐。颇像李察基尔和安吉丽娜朱莉的男女主角串起了西西里岛的生活残片,全片就像开篇狂奔的段落,人物事件转瞬即逝,较难给观众留有深刻印象。

7分钟前
  • 达斯佛™
  • 还行

我只喜欢那个色调

1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Sogno?

12分钟前
  • Hao
  • 还行

也许是字幕的问题,好辛苦的三小时,对如此政治的影片基本无感

14分钟前
  • 等会儿
  • 还行

对长片有点无力了

17分钟前
  • 利奥波德
  • 还行

大师不一定都是精品

19分钟前
  • 如喵
  • 还行

一场梦,我就那么两鬓苍苍。这种细水长流的叙述方式和昏黄的画质,想起来<漫长的婚约>。我爱这样的电影,还有意大利共产主义真的很酷,很给力,尤其是那场革命会师,开垦“南泥湾”。PS:我找了白天才发现Raoul Bova是议会中那个漏了半张脸的拍照的;看到莫妮卡·贝鲁奇时,我只注意到她

23分钟前
  • 大魔王
  • 推荐

红帮在意大利,一个梦有点儿长。

27分钟前
  • 彩戏师wala
  • 力荐

时间跨越得太久,显得重点缺失。看着热闹却累。当然,电影是好的。只是对西西里的历史或导演的自我历程知之甚少,加上那永远琐碎喧哗的意大利语,总之我很累.....

29分钟前
  • 泥泥
  • 还行

喜欢[美国往事]的,应该不会喜欢这部西西里往事吧~类似的规模,类似的情怀,同样的莫里康内,但[巴阿里亚]的感觉完全没出来,只是看着比较轻松罢了~导演这次终于从煽情改矫情了~

30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还行

更像天堂电影院与西西里传说的合体。

31分钟前
  • 唐庄主
  • 力荐

因为开场的飞翔和最后的结尾加了一颗星。非常非常个人化的电影,托纳多雷试图用两个半小时的篇幅来叙述西西里一个家庭在历史大潮中的变迁。前半部分节奏相当快,人物频繁出场,弄得我有点糊涂。后半部分渐入佳境,特别是配乐让我时不时的联想到《天堂电影院》。台词很欢乐,摄影巨优美,结局太魔幻了。

34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推荐

没有文化背景,所谓的轻松诙谐一概没有代入感。唯一可取的只有影片最后的城市变化的风景。

36分钟前
  • kindsos
  • 还行

导演野心很大...想拍一出像“教父”或者“美国往事”那样的史诗...但影片带有过多政治的东西、人物刻画又不够深刻、时间跳跃过于仓促...头尾很好...中间弱了点...

39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强烈拥护党的领导

40分钟前
  • 幸福超市总经理
  • 力荐

未觉绵长便已梦回百转。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见到了托纳多雷。

41分钟前
  • 小牛魔王
  • 力荐

2009年12月9日下午5点35分,托纳多雷喝了两杯我泡的茶,还用意大利语微笑地对我说:“谢谢。”——我瞑目了。

42分钟前
  • 水瓶以北 天蝎以南
  • 推荐

这老爷子真是一辈子当一天过呢

44分钟前
  • 小九儿
  • 推荐

男主角帅的咧~

46分钟前
  • 七宝
  • 力荐

三星半,托纳贝雷的“我回忆,想当年”,场面很大气,巴阿里亚的历史也是一个人的历史。结尾处方才发现人生如梦。这或许就是主人公用一枚石子儿敲响三座山石所带来的财富吧,历史就像轮回一样,传承和反复。影片美中不足的是,时间跳跃上太快,节奏上有失偏颇。

4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