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路十四站

HD

主演:莱亚·凡·艾肯,弗朗西斯卡·薇兹,弗洛里安·斯泰特,露西·阿伦,安娜·布鲁格曼,Michael,Kamp,Moritz,Knapp,Birge,Schade,斯文·泰迪肯,汉斯·齐施勒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法语,拉丁语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2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3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4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5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6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3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4

 长篇影评

 1 ) 囚于灰色

    作为一部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剧本银熊奖的作品,《苦路十四站》有着典型的“欧范儿”。14个段落,14个生活切片,14个长镜头,一个少女从生到死,在短短的时间内。从第一个镜头开始,那间逼仄的房间,横平竖直的构图,就会让你不自觉地想到尤里西•塞德尔的《天堂:信仰》,而且越往后看,还会使你联想到蒙吉的《山之外》。
    是的,《苦路十四站》和那两部优秀的片子有着类似的主题,并且显露着同样优异的光芒,甚至相比之下,它更加节制、内敛。所以那种令人憋闷到无处诉说,又想发泄的感觉会愈发强烈。
    中学生玛利亚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自从陷入其中,就自觉远离了一些世俗生活的“诱惑”。流行音乐、男孩的亲近、打扮自己、拍照等等一切原本无比正常的,属于年轻姑娘的日常欢愉都被她看做是不洁的。她只想“献祭于上帝”。其实,这种对于世俗欢愉的放弃,并非没有内心的挣扎。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少女,她无法抑制自己对于穿衣打扮的天性热爱,也必须面对来自心爱男孩儿的约会邀请,但她一次次通过“忏悔”把这一切压抑下去。她不理解自己为什么如此虔诚却还会被魔鬼搅扰,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算不算得上罪孽深重。
    《苦路十四站》绝没有把这个题材拍摄成对于怪异、边缘人群的猎奇,而是把这个小姑娘植入了一个最普通的现实背景。在德国这个如今多元、开放的社会中,像玛利亚这样的女孩儿注定是“奇葩”式的存在,但电影的视角没有一丝歧视甚或俯视,导演通过非常“端正”的角度,正面描述了这个女孩陷入的每一次纠结。
    撇开宗教对人性的禁锢这种老生常谈的大话题,《苦路十四站》其实还给出了很多世俗层面的困境展示。从世俗原因上分析,玛利亚陷入某种极端情绪,是因为她的弟弟。小男孩到了该说话的年龄一直无法学会讲话,四处求医未果。神父偶然间的一句“或许是上帝的旨意”,似乎给了她某种来自灵光一闪的开释,玛利亚决定奉献自己,以求得让弟弟痊愈。其实,这是一种对于现实中绝望境遇的抵抗,只是这让自己陷入了某种心理疾患的渊薮。
    而另外一个层面,玛利亚的家庭看似和睦,但危机重重。母亲有典型的躁郁症倾向。她被不会说话的小儿子的疾病困扰,也因为自己是虔诚的教徒而变得偏执,她无法做到一个称职的、世俗意义上的母亲,只会在高声斥责和无效的安抚之间摇摆。而父亲的角色更加有趣,整个电影中,父亲只有三四句台词,还都是“过一会就会好的。”这种无效的话。某种程度上说,父亲是缺席的。焦躁、强势的母亲加上沉默、弱势的父亲,在很多心理学的研究中被认为,这样的原生家庭,是造成子女心理障碍的最典型的温床。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部电影不仅仅把逼问的镜头指向教会,不仅仅让人们思考极端的信仰如何变成禁锢自身的威权,而且也指向了我们身边的环境。如果不是父母的失职,玛利亚最终不会死去。这个女孩冬天脱掉外套,故意让自己生病,不正常进食,拒绝体育课,被同龄人嘲笑,这一切,父母都像从未发觉。
    与这种极端脱离于现实的,不负责的角色相对,导演安排了几个“正常”的角色,在玛利亚家中做保姆的留学生,希望和玛利亚交朋友的隔壁班男生以及医院的医生,但最终,这些正常的外部世俗力量败给了来自内部的——家庭内部和精神内部——变异的力量。那些灰暗的物质困住了一个年轻人。
    玛利亚因为长期持续性流感和营养不良死去,这在当今的欧洲似乎是个巨大的讽刺。它嘲讽的其实是冷漠。挑选棺材时,母亲从癫狂转而痛哭的时刻,如此令人崩溃。
    从电影本体上讲,《苦路十四站》也很有野心。很多镜头都一动不动地对准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你可以像是就在现场的旁观者一样,把目光从一张张面孔上扫过,去分析他们的细微的表情。伴随这种故意呆板的镜头,一个布道的声音总在一旁一直诉说着。除了第一场戏,神父出现在镜头之中,大多数时候,来自“高处”的话语只有声音而没有形象。这更增添了神秘感。这是个奇妙的隐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陷入某种固执而极端的情绪,走着自认为正确道路,却最终跌落下悬崖。
(文/杨时旸)

 2 ) 德国少女玛利亚的苦路14站

受难之路/苦路14站

这片子的压抑程度不低于在国际电影节看的上一部《二楼传来的歌声》,也是固定长镜头,总共14个长镜头,是那种真心闷、真心慢的片子。看电影的当天也因为辛苦工作了一天晚上困得要死,不过我也真是扛得住,一点没睡,完完整整看完了。

电影讲的是一个出生在信奉教义家庭的14岁的德国少女玛利亚把自己作为祭品去拯救不能开口讲话的弟弟。因为虔诚恪守教义,14岁的她远离一切会得让人堕落走向罪恶的事物,包括流行文化(影片中甚至听到体育课上的背景流行音乐对她来说都是罪恶)、穿衣打扮、男女交往等。她的家庭也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宗教家庭,母亲更是一个集权、控制欲极强的教徒。所有的一切造成了她对教条主义极端地信奉与狂热。少女忍受母亲集权强势的严格管教,学校里同学们的冷嘲热讽,只听从主的召唤,认定了只有牺牲殉道才能解救弟弟。


影片的14幕正好呼应了耶稣赴难的章回短篇,也是少女受难的全过程。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她开始和男同学聊天、约定去唱诗班的的篇章,对应的标题竟是耶稣陨落。而男同学的邀请她加入的唱诗班唱巴赫、唱灵歌竟让母亲勃然大怒,而少女也因为撒谎隐瞒母亲而感到良心不安,因此她即刻告解,她需要对上帝毫无隐瞒。


整部影片前半部分的矛盾制造感觉过于平淡,主要集中在正常人生活与传统教徒生活之间的矛盾,少女与强势母亲的矛盾,一个个矛盾最终在最后走向了高潮,少女的死亡,母亲的崩溃大哭,少女虔诚的信仰在此刻得到实现,而也真正的讽刺了极端宗教信仰是如何让人殉道,主动牺牲奉献而丝毫未有退缩畏惧,甚至不自知自己的行径让人实在不寒而栗。

很喜欢最后墓地的场景,挖掘机轰轰的声音与墓地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男孩的花束以及永远消失的少女玛利亚。。。


比起《二楼传来的歌声》,导演的功力还是差点,影片的长镜头缺乏深度、宽度,不像前面那部一幕一个场景就像一出舞台剧,形形色色的人,观众能看到的感受到的内容也更为丰富,这部片子的长镜头深度不够,想表达的东西全部集中在演员之间的对话,真正表演不够。

 3 ) 個人电影清单#91.《苦路十四站》

個人評分:★★★★
这是部沉默得让人有点压抑的宗教题材电影。它是仅仅对天主教的高级黑还是对整个宗教系统的一次严肃拷问?导演的态度似乎也并未明确,但它毫无疑问地是对宗教狂热主义分子的一次强烈讽刺。
当然,基督教下设有天主、东正、新教三个分支,其中有信仰但并不极端的教徒大有人在,因此相信本片初衷并非想一口气否认所有宗教有关的事情。基督教其实是个庞大而复杂的宗教系统,之前有篇文章很通俗生动地给我扫了下盲,等等贴在评论里。
然而假如将一种思想、一个宗教的教条当作了克制自己人生的唯一标准,那么事情往往会走向不可收拾的悲剧方向,最后连自己想悲伤的时候都尝试着找理由自欺欺人克制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想狠狠地抽女主角她妈几巴掌的缘由。
全片没有片头、尾主题曲以及配乐,十四个长镜头全为定焦,其中也仅有三次镜头移动。也只有这种极具逼格而冷峻(当然也有观众看不习惯会觉得沉闷、昏昏欲睡)的表达手法才能将电影的主题一幕幕地叩着你心扉地呈现。
个人觉得,正如电影里面的人物所说,我们生活的尘世充满如此多的险恶,那我还是宁可将自我作为自己的唯一信仰,而并非任何其他什么主义或者宗教——谁能保证上帝或者耶稣就不是另一个「撒旦」化身所讹传给世人的一个假象而已?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个无信仰或者自由信仰者,但其实从出生那一刻,我们就都将自己的认知作为了自己整个人生的唯一信仰。

 4 ) 信仰的力量

本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一个德国天主教家庭的故事。女主人公玛利亚在极度严格的家庭宗教生活中,努力的以自己虔诚的信念试图接近上帝,并坚信以自己的献祭能够让自闭症的弟弟开口说话。全片借耶稣赴难的经过,以十四个篇章构成了整个故事,并在第64届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银熊奖(最佳剧本)以及金熊奖的提名。

玛利亚在从小一个非常虔诚又排斥感极浓的天主教家庭长大,母亲的执念使得玛利亚在接受母亲的宗教教育的同时也倍感痛苦。玛利亚虔诚地跪倒在主的面前,对于上帝的信仰,她从不怀疑。这么强大的力量使她对母亲的对于其它同宗它教信徒的负面看法也无法反驳,只能被动的接受。甚至在体育课上放的音乐都被玛利亚认为是撒旦的音乐而排斥,这也使她遭到周边同学的讥笑。因为自己所相信的而被她人排斥成为了她生命的常态。

她的信仰给她内心带来的矛盾来自于自身的天性。正值青春的美丽女孩在图书馆认识了一个同宗它教的男生。然而这份来之不易的关系的开始也是玛利亚内心矛盾的起点。她甚至用谎言这样违反自己信仰的方式来躲避自己母亲的询问。文艺复兴时人们开始认识到人性的可贵,开始正视它,直面它,即使里面充满了原始的欲望,宗教的压迫与禁锢开始松动,思想的嘉年华便开始启程。显然玛利亚的母亲从来都站在这场运动的对立面,一个执着的旧教徒,对玛利亚任何放纵的思维都严加管束,生怕些许的自由会让玛利亚堕入地狱的深渊。在人性与信仰之间挣扎的玛利亚备受折磨,她最终选择了信仰,在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的想法的混乱状态中拒绝了男生的邀请。

年少时的忧郁都是纯洁的,都是遵从被教导的良善之举的,都是顺从自己内心情感的波动的,都是不经过理性思考或是不计得失的。这是一种多么接近于宗教的情绪。如果在这个内心还未完全独立的年龄让宗教思想占据了自己所有的思维过程,虔诚的纯净之心便油然而生。但这又是个危险的年龄:拼尽全力,不计后果,无所顾忌是这个年龄段的特征。玛利亚一心想治愈弟弟的失语症是出于本心对家人的关爱,而母亲给她灌输的信仰让单纯的她找到了付诸实践的方法。而当这个敏感的少女地觉得自己渐渐失去了母爱时,便更加无所顾忌地用自己的生命证明自己对上帝的虔诚,从而不仅能治愈救弟弟的疾病,还能获得母亲的认可和爱护。玛利亚的本心与母亲灌输给她的想法就像硬币的两边,你会发现玛利亚的本心在自我矛盾时也从未失去(无论是帮助弟弟、获得母爱或是接受那个男生的邀请),但硬币的反面实在太过沉重,正反既是一体便备受负累,在一条艰难的路上独自前行。玛利亚虽然没有放弃前行,但母亲的想法让玛利亚的道路走得极度艰难,甚至扭曲。

唯一让玛利亚能够得到内心上安抚的是寄宿在她家的一个法国留学生。玛利亚总是羡慕她成熟稳重,其实这也是她内心中自己理想的形象。年少时的单纯总是向往长大,因为长大了就没有了现在的烦恼。在玛利亚的心中,如果成为了那个姐姐,似乎一切的痛苦就会烟消云散了。

但其实,信仰对人的影响,其久远及深刻,难以估量,苦楚又岂会消失。我想很多观影者会认为这是一部抨击极端宗教分子的电影。 我不以为然。片尾玛利亚的弟弟开口说玛利亚去哪了。这让人瞠目的“奇迹”,是不是上帝来过了的证明?无论如何,我们似乎隐约地感到了玛利亚的信仰得到了回报和认可。这当然不是导演对原教徒做法的认可,而是对信念的认可,这股力量可以超越极限,打破常识,被现在的世人冠以“奇迹”之名。玛利亚循着自己想帮助弟弟的本心,一路艰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相反,母亲最后的哭泣,则是她潜意识里对自己所信的奇迹之说的质疑,也是痛失爱女后的悔恨。

题外话。什么是正真的信仰呢?它是好是坏呢?什么样信仰能给人带来幸福呢?信仰或是信念是一种执念,是一种无需证明,无条件信服的终极理念和奋斗目标。让一种观点成为学说本已不易,让其成为一个人的终身信仰几乎难于登天。信仰凌驾理性,能让人疯狂,能让人超越,能让人觉得不可战胜,虽千万人吾往矣。然若信仰与人本心背道而驰,便痛苦万分,虽获力,终是自毁,万不可行。唯与天心本性合一的信仰方能长久坚定,与日俱增,牢不可摧,以致一生无悔。辟如宗教信仰便是极好的信仰,人文信仰也是难得的善道,它们都能在某个关键时刻予以指引,赋予力量,给予关怀,远离颠倒梦想、是非苦痛。

故而吾以为,信仰远比简单的原则、底线、准则要强大的多,然需每日蓄养,更需持之以恒,终能成就。。。

 5 ) 信仰悲(喜?)劇

#影# 2014《苦路十四站》《Kreuzweg》8/10

Brüggemann兩兄妹到底是有多痛恨這個社會?為什麼總是可以冷靜到讓人髮指地把社會各種各樣傷口掀開,告訴你這裡發炎出膿、那裡流血變黑,然後就這樣把潰爛的皮肉放下,並不提出任何療法,讓你自己決定下一步到底要怎麼樣……

编剧和导演借用耶穌被宣判死刑,背負十字架為人類贖罪死去的十四站磨难,去讲述一个在基督教原教旨家庭環境長大的女孩被宗教洗脑的悲剧——還是說對於“虔誠”的她,這是一個奇蹟的“喜”劇?

十四段工整的故事切割,十四段僵固的長鏡頭,十四段讓人呼吸壓抑的氛圍,所有的情緒都被緊緊困在無形的牢獄裡。雖然活在高度現代化的社會,但過得卻像在中世紀的宗教黑暗裡——把自己無條件交給由人去創造去闡釋的“主”,真是愚昧得讓人心疼。然而這是孩子的錯嗎?有人給予過她第二選擇嗎?為他人而去虐待自己,固執認為一命可以換一命,這樣的宗教到底是叫人为善还是叫人为恶?

非常不錯的影片,可以引發無盡的思考。但導演編劇太拘泥於苦路十四站的字面意義,故事編排過於對仗整齊,感覺情節推進也被監固在無形的牢獄裡。女兒天然蒼白失血的臉色,樸實無華的演技,有天然的說服力,像是紀錄片的本色出演。可惜母親角色的設定過於戲劇化,德國女人那種冰冷過猶不及,失去反射社會真實性的照鏡作用。最後醫院裡的搶救明顯和現實有差距,失真了。然而瑕不掩瑜,依然是近年德國難得的好戲。

每一個宗教都是人類自愚的產物,把對世界對自己的探索權和解釋權無緣由地拋給一個虛無的“神”,這是對生命的褻瀆,對自我的不尊重。導演把這個傷口打開了,可惜對於眼睛朝天看的信徒們,即使身邊的人血流不止而死去,他們也只會相信這是神的旨意……


圖片:豆瓣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5812507/

 6 ) 为什么玛利亚必须死

《苦路十四站》看上去是一部表现天主教信仰在当代社会的危机和矛盾的电影。这个故事更触目惊心的,是平庸的,甚至微小的恶。它们平时以爱的名义兴风作浪,直到摧毁你之前还跟会跟你细声耳语,“我这都是为你好啊”。

它是玛利亚母亲没完没了的抱怨和训话,让周围人不得不顺从她的强大意志,屈服于这个女人的控制欲和占有欲;它是神父的圣餐,这口吞咽耗尽了病危的玛利亚最后的力气。玛利亚在家庭中受到冷落,而信仰也没有让她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更多的理解和爱。死几乎是她能主动选择做的唯一的事。

活着就是受难,成全神迹不如说是一个意外。玛利亚的弟弟终于开口说话了,也许该为玛利亚愿望成真高兴,但我更为她感到难过。挑棺材的时候,玛利亚的母亲终于忍不住掩面痛哭,谁都明白,强权专制的母亲正在为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她咆哮着让自己的女儿拒绝福音音乐,拒绝初恋,拒绝当下的快乐,只是为了信仰的纯洁,为了自己心安。无论她想要如何弥补都已经来不及了。

对上帝的爱没有让这些人去爱更多的人。他们活得敏感狭窄,拒绝这个世界,也被这个世界拒绝。

最后的镜头里,挖土机在给玛利亚的坟坑填土,与玛利亚之前想象中光荣美好的成圣场景相差太大。只有暗恋她的少年默默在一旁,放下一支白玫瑰。

玛利亚,到底有什么值得放弃生命?你在世上真的有过快乐吗?

 短评

太极端的文化了,接受不了

2分钟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较差

影片太过压抑

6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对原教旨主义的反思。

8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还行

好。压。抑。这片主题难到不是“父母皆祸害”么关天主教神马事儿阿!吐槽两点:1)一个号称正统的FSSP教区会认为巴赫的音乐同额咏一样是正经无害的圣乐,噗~ 2)听告解的神父真的是非常耐心细致堪称神职典范;最后额外说这种杵那不动的长镜头真的很考验演员的演技,虽然并没觉得视觉美学上多么好。。

11分钟前
  • 缈沨
  • 推荐

这类题材好新颖

12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还行

1、故事偏一根筋和想当然。2、后两幕多此一举,非要凑十四行,最好是在十二幕之前插补两行。3、固定长镜能不能更极致?三次移动对全片的工整严谨还是构成了破坏,少动两次为好。4、结尾的大摇臂可能最容易产生分歧,个人觉得不好。

16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苦路]的种种努力表明它在试图成为一部当代圣经寓言,但这个故事最终显得肤浅奇幻毫无出路;它试图探讨当今社会宗教信仰的尴尬地位,但影片里充满了人为斧凿的复杂性和刻意做大的痕迹。片子里一切的伪诗意性来自于整体结构和形式,仿佛这个搬来的壳才最重要,整个创作过程围着它转圈而最终为之所束缚。

19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太压抑

23分钟前
  • 推荐

强烈地批判性

28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还行

这个所谓的宗教好极端,好可怕。

31分钟前
  • 天地一沙鸥
  • 推荐

戏仿耶稣受难的14幕结构虽然略有形式上的刻意,但剧作功力很强,很严谨的叙事,肃穆中见荒谬。处理得最赞的地方当属弟弟开口的那一瞬,突然意识到导演的立场并不是讽刺,而是悲悯,一个人的上帝是另一个人的魔鬼,这才是人与人之间最难以逾越的痛苦,而宗教、信仰、爱好…又有哪一样不是尘世的巴别塔

33分钟前
  • levitating
  • 力荐

真是想冲过去把那姑娘摇醒,然后抽她妈两巴掌。#EIFF2014#

36分钟前
  • Lessie W
  • 力荐

本片令人耳目一新,还是值得一看的

37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推荐

结构工整,气氛肃穆,中世纪修行殉道的主题搬到现代社会后产生强烈的讽刺感;长镜的逼仄是对演员的严峻考验,一场一景,虽是固定机位,每个场景内部都充满了戏剧冲突和情绪爆发;以耶稣之名暗指少女心路及生命历程;最后一个运动镜头赞。

3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宗教跟邪教一样

39分钟前
  • 我的天呐
  • 推荐

苦难与磨砺

40分钟前
  • nothing
  • 推荐

题材新颖,很好看

45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面对这样的镜头 演员功力了得

46分钟前
  • 不侠与
  • 推荐

平静而深刻

47分钟前
  • 飘过一只路人乙
  • 推荐

不同的是,本片看似冷靜側寫瑪麗亞追求信仰而犧牲奉獻的心路歷程,實則以強烈批判性的諷喻口吻,探討極端的信仰狂熱如何成為威權高壓統治的變種,魄力驚人

52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