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HD

主演:邓超,孙俪,许魏洲,段博文,蔡宜达,丁冠森,孙浠伦,阿如那,吴京,梁超,俞灏明,白玉,王西,谭希和,石凉,封柏,李晓强,张懿曼,李李子,代乐乐,李茂,弦子,张典哲,马豪泽,马安则,冯国强,申雪,赵宏博,赵雪儿,张小婉,管乐,张振雷,米勒,王博文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剧照 NO.1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剧照 NO.2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剧照 NO.3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剧照 NO.4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剧照 NO.5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剧照 NO.6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剧照 NO.13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剧照 NO.14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剧照 NO.15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剧照 NO.16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剧照 NO.17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剧照 NO.18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剧照 NO.19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不硬上价值,是这部电影最感人的地方了

看完电影出来我在想,虽然今年贺岁档确实竞争贼激烈,但是这部《中国乒乓》的水准也足以跟其他几部搏一搏。只可惜一波三折最后还是撤档又重上的,赶着这么一个不咸不淡的档期,着实有点可惜。 整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并不难猜的励志故事。一个看似不着调实则心怀大爱的教练,带着一群不被看好的队员逆风而上,漂亮翻盘的逆袭故事,爽感自然是高高的。电影的完成度和流畅度都不错,可以说是近几年邓超和俞白眉合作的最好的一部作品了。 从一开始邓超一身“小混混造型”出场,抽查宿舍翻出各种让他头疼的问题,和队员们各种不对付闹矛盾,到后来他以自己的方式让队员们信服,激发了这群少年身上火热的斗志和激情,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又深入人心。 而电影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明明坐拥正当的煽情资本,却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硬上什么高大上的价值观。一切都是顺应氛围自然发生的,各种情绪也都是靠观众自身去体悟的,这种可以“自由感动”、“自主感受”的观感真的很nice。 电影里让我最有触动的一个片段,就是老戴在接受审查的时候,他老婆那段眼含热泪情感真挚的反问。“我们家老戴,一年在家吃的饭不超过五顿,他陪这群队员的时间比陪自己儿子都多,如果这样的人都不被信任的话,谁还敢上?”(大概是这意思)当时孙俪瞪着眼睛任由那一滴泪落下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委屈和不忿。实话实说,这一段她和邓超两个人的演技都深深震撼到我了。 如果让我来形容一下这部《中国乒乓》的话,我觉得“真诚”两个字最贴切。它非常真诚的还原了那一代乒乓人所经历的绝地反击,也非常真诚的让我们感受到了最直观的感动和触动,不添油加醋,不情绪绑架,一切都自然而流畅。看着赛场上这群少年为了国家和信仰拼尽全力的样子,既心疼又骄傲。看着赛场下赌上了一切只为他们“垫脚”的教练和陪练,既感动又心酸。这一部《中国乒乓》,真的值得一看。

 2 ) 没想到有一天,乒乓球也有特型演员了

纯纯的白描式电影,90%以上的还原历史,演员都找的是跟真实人物很像的,最像的是两位领导——神还原徐寅生 李富荣。马文革当的技术指导,把扮演他的许魏洲涂成了“包公”,突出一个黑。其他刘国梁的贼,孔令辉的帅,王涛的胖,丁松的“瞎”都很传神。人物名字也索性按真的来,梁超演的晓东教练就是李晓东,找胶水的飙教练对应的是黄飙,俞灏明演的削球手王遥对应的是王浩(不是后来的王皓,是当时的秘密武器王浩)。 小彩蛋也有不少,比如一个矮小梳小辫的女乒队员跟一个叫志刚的男乒队员搭讪,这明显指的就是邓亚萍和林志刚这对情侣,申雪赵宏博和他们的女儿赵雪儿也友情客串一小下,等等。瓦尔德内尔,佩尔森,卡尔松,赛弗。。。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对这些名字想必都记忆犹新。 王涛95年世乒赛最后扔拍倒地那一下,是中国体育史上的名场面,经典性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那个激动得滑倒的小伙有一拼,电影里也如实还原了。 总之,这是邓超俞白眉电影里故事讲得最好的一部,因为不用他们编剧,照着历史拍就完了。 三个彩蛋: 1. 片中人物姓名应该是想用真名来着,后来不知因为什么改了。孙俪在怒斥来调查的领导时,说你们上哪儿再找一个戴敏佳,口型很明显说的是蔡振华。 2. 主角原型蔡振华,有个儿子叫蔡宜达,就是片中学说话很晚的那个小孩的原型。他现在当演员了,在本片中饰演丁松的原型,近视一千度的削球手龚枫。 3. 如今因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而大火的小婉管乐,拍本片时还不太出名,演了两个出场五秒钟的小角色,就是韩国啦啦队员。

 3 ) 中国乒乓的前世今生

海报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这个片名取得好,因为中国乒乓的概念很大,历史跨度很久,而电影取材的正是90年代中国男乒处于低谷的那个时段。虽然电影中角色的名字都是虚构的,但我们很容易找到其原型:戴敏佳的原型就是带领中国男乓走出低谷重新夺回斯韦思林杯的重要人物蔡振华。而片中的男乒五虎就是出战1995年天津世乒赛的马文革、王涛、丁松、刘国梁和孔令辉。作为国球的乒乓,在大众的认知中一直都是常胜将军,编剧、导演能把目光投放于此,可见其在选材上眼光独到。

在影视创作中,体育题材是最不好拍的一种,其专业性就已经令一些导演望而却步了。印象中,中国的体育电影有谢晋的《女篮5号》,以及陈可辛的《夺冠》等。篮球、排球,我们都拍了,但作为国民度最高,最能牵动所有国人神经的乒乓球却一直无人敢碰,可见邓超、俞白眉的野心不小,胆子也挺大。

从小我就知道,中国最厉害的运动项目就是乒乓球,一直处于领先不败的地位,甚至有的时候,冠亚季军都是五星红旗飘扬在上空,中国几乎垄断了整个乒乓赛事。这么重要的乒乓球,想拍成电影,难度很大。拍好了没事,拍不好肯定会被骂得狗血淋头。幸好,这次邓超和俞白眉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做到了这一点,137分钟的电影,不仅把故事讲清楚了,几个赛事的紧张感、节奏性把握得也很到位,人物之间的戏剧张力也有,起承转合比较流畅,没什么掉链子的地方。

接下来,我们从几方面来分析一下,为什么邓超的《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1、人物

戴敏佳的原型是蔡振华。蔡振华的特点是头发一直梳得光亮亮的,对自己的形象很在意,这一点电影中邓超表现得也很好,虽然两人长得不是很像,但是能做到形似兼神似,可见邓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电影始于蔡振华在意大利期间,当时他在那里执教,带领意大利队进入了世界前几名,因此被意大利人民称为“乒乓教父”,他是唯一一个被印在瑞典邮票上的中国体育运动员。但是当中国队总教练许绍发叫他回来时,他丝毫没有犹豫,放弃了国外优渥的条件和薪资回到祖国,并住在简陋的宿舍里。回来的原因很简单,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能带领中国队获胜,那这种荣誉和成就感是在意大利不可能获得的。

戴敏佳的原型是蔡振华

当时中国乒乓队的打法落后于欧洲,连设备都不如欧洲先进——无论是训练场馆,还是捕捉动作的回放监视器,都没有。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蔡振华,也就是电影中的戴敏佳通过自己独特的排兵布阵法,将几个之前不被看好的队员编入国家队,用当时的话说,就是一群虾兵蟹将。蔡振华的伟大之处,除了会用人外,还有对当时僵化的体育制度的改革。他第一个大刀阔斧地把“竞争机制”引入国家队,成绩好的得到重视,成绩不好的逐级下放。他曾经破格从省队把小将孔令辉、刘国梁提拔到国家队,即电影中那两个最年轻小伙子的原型。

原型是孔令辉和刘国梁

再来说说传说中的“乒乓五将”,现在有些人已经成了传奇,有的人也成为了乒乓队的主教练。

许魏洲饰演的白民和,其原型是马文革,而马文革也参与了电影的拍摄,字幕中多次出现他的名字。许魏洲在片中的造型也十分贴合原型,完全认不出是他,角色塑造上已经成功了一半。电影抓住白民和的肩伤做文章,从戴敏佳担心他的伤开始,到他刻意隐瞒伤病,到带伤上阵,白民和是中国乒乓队的主力,擅长横版弧圈结合快攻。如果没有他的话,中国乒乓很难拿到冠军。

原型是马文革

龚枫的原型是丁松,上海人,性格很奇怪,常以自我为中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他是一个很厉害的削球手,有“乒乓球”魔术师的称号,是蔡振华特地找来对付瑞典队员卡尔松的。为了这个秘密武器,好几年都不让龚枫出战,直到把他培养成一个可攻可守的绝世高手。就像武林奇才一样,外界只知道龚枫擅长削球,但不知道他还有别的绝招。

原型是丁松

黄昭的原型是王涛。王涛是个左撇子,有点胖。演员段博文为此增肥30斤,让人敬佩。王涛的著名战绩是在天津世乒赛上打败了瑞典名将佩尔松,一雪中国乒乓屈辱史。之前,中国乒乓队屡战屡败,都是败在了瑞典人手里。真的没想到,瑞典这个民族居然诞生了那么多会打乒乓的人。乒乓球不是瑞典人发明的,也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是英国人发明的,但是英国乒乓球早就没落了,反而是中国人,把小球推向世界,而瑞典人,不断创新不断进取,有些运动员甚至打了一辈子乒乓球,和中国几代乒乓球员都打过,这种竞技精神,也值得敬佩!

原型是王涛

片中两个最年轻的队员,从青年队一路走来的冠军,其原型是刘国梁和孔令辉。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他们俩是比较熟悉的。1995年天津世乒赛上,年仅19岁的小将刘国梁击败了瓦尔德内尔和萨姆索诺夫,其实力不可小觑。

但是除了这些原型外,最让我唏嘘的反而是因为一次错误离开国家队回老家开饭店的陈文,不知道他的原型是谁,如果有的话,我想对他说,无论你现在是不是在打乒乓,你都是值得尊敬的。就像在片中,他哭着对着电视机说“我也赢了,我也赢了”。那一刻,荣誉属于所有爱乒乓的人。

陈文可能是虚构的

2、比赛的紧张感

电影中有三场比赛.第一场是韩国世乒赛;第二场是哥德堡世乒赛得了亚军;第三场就是主场天津世乒赛拿到冠军。这三场比赛选得很有意义,真正扣了主题“绝地反击”。当戴敏佳夸下海口两年夺回斯韦思林杯的时候,我们以为奇迹会上演,没想到在哥德堡依然输给了老对手瑞典人,这种挫败感也带给了在场的所有观众。直到两年以后的天津世乒赛,最亲近的人都不敢再看比分,生怕又一次希望落空,结果众望所归,夺得冠军,这个冠军来得太不容易了。

在这三场比赛中,导演用了慢镜头、快切等视听手段来营造紧张的氛围感,还有现场的解说,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瑞典球员

3、年代感细节加分

电影描述的是90年代的环境,所以无论是意大利还是中国、韩国、哥德堡,都在细节上做足了功课。包括电影的色调,也极具年代气息。特别是中国本土的部分,人物的衣着、发型,家里的布置,乒乓训练球馆,都能找到90年代的影子,让我们也重回到那个美好的、充满希望的年代。

最后,我认为最有意思的几个点,一个是乒乓球赛制的变化,我们现在所看的乒乓球赛,都是11个球一局,而当年,是21分制,所以在片中看到两个对手都打到22分了还难分胜负的时候,有点懵,回来查资料才发现,2001年9月1日,乒乓球21分制改为11分制了,据说以后可能会改到5分制。

还有就是中国乒乓球拍的胶水问题。为什么中国的胶水屡次遭到国际诟病?这几年也存在,总是有一些人认为中国人乒乓球打的好,是在球拍上做了手脚,所以国际乒联的规则一而再再而三地改。可是无论他们怎么改,都无法阻止中国人在乒乓球上的一路高歌,说我们胶水有问题,我们就把胶水问题解决,然后把对手打得哑口无言。

中国乒乓是值得尊敬和骄傲的,中国乒乓也不是从始至终都战无不胜的,我们也有过低迷有过彷徨,但是正因为几代乒乓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拼搏,才把乒乓球这种小球玩得出神入化,变成了我们的国球。

中国乒乓精神激励的不光是一代代的运动员,同时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然而就像电影里的一句台词一样“如果赢总那么容易,那赢还有什么意义”,感谢《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段曾经的乒乓传奇往事,也希望这部电影能激励到那些正处于低谷的人——看,现在在世界乒坛称霸的大魔王们,也曾有过人生的至暗时刻,但只要你还有一颗想要赢的心,那你也能捧起那座属于你的奖杯。

 4 ) 戏里戏外,皆是人生

本文首发于电影公众号《云何电影》,有大量剧透,建议观赏影片后阅读,综合评分7.0分。

《中国乒乓》的上映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先是因为定档后突然被要求整体更换角色姓名,要求不能直接看出角色名字之间的直接相关性,临时增加的工作量使得本片无法在大年初一准时上映,故延档到大年初三,结果到了大年初三又因为今年春节档质量较高,且各家宣传争抢的火力十足,迟到的片子既没排片量也没关注度,宣发上已经落了下乘的《中国乒乓》如果后起发力,很可能增加大量宣发成本却收效甚微,于是再度选择撤档。

但一而再再而三的折腾,加之普通观众对邓超俞白眉的组合已颇不买账,即便重整回归的《中国乒乓》期待打一场绝地反击,但最终还是变成了遇到滑铁卢的拿破仑,上映三天仅收获7000万票房,最新日票房排名第六,新上映的《蚁人》以及春节档大热的《流浪地球2》、《满江红》姑且放在一边不说,本片甚至都不是《熊出没》和《深海》的对手,在排片量是《无名》两倍的情况下,票房只领先《无名》几十万,可以说几经波澜依然锁定春节档垫底,这个局势基本就已经锁定了本片的上限,大概率也就一亿出头,据传制作宣发成本高达三亿,这一波,邓俞组合可以说亏得底裤都不剩了。

单论本片的质量,云城摸着良心说,确实不应该如此惨淡,但这个结果确实是可以预料的,因为一方面邓俞组合在为之前两部圈钱的烂片买单,另一方面春节档一众影片中,《中国乒乓》确实是最没有特色的那一个。小破球有科幻有特效、《满江红》有阵容有家国情怀、《深海》画面绚丽夺目,《无名》有流量与谍战加持,《熊出没》有稳定基本盘,《蚁人》携北美同步上映漫威重回中国之势,除了烂中烂《黑豹2》,《中国乒乓》跟哪个比都算不上有噱头,本来体育片的模式就很固定,观众不用看都知道是啥路数,加之《中国乒乓》这段男乒重回世界巅峰的历史,对于消费主力军的年轻人群算不上历史回忆,起码作为90后的云城对这段没啥印象,云城看乒乓的时候已经是刘国梁孔令辉的职业生涯末期,男乒王皓马琳王励勤,女乒王楠张怡宁的时代了,再前面的历史谈不上了解,所以这也是本片比起《夺冠》差了一口气的一大原因。

说回到电影本身,首先根据云城了解的资料看,电影对历史的还原度是比较高的,无论是人物性格还是比赛过程,这种片子也容不得创作者去大幅的修改,从呈现来看,邓超的基本功算是做的比较扎实。虽然体育片的套路比较固定,但这次邓超也做出了一些不一样的地方,相比于其他体育传记类侧重大赛的表现模式,邓超这次采取了轻比赛重过程的一种呈现方式,没有用非常大量的篇幅呈现比赛的跌宕起伏,反而更多的去描绘准备大赛过程中的磕磕绊绊,因此观众得以更加具体地一窥竞技体育之残酷,尤其是阿如那(《狂飙》里的李宏伟)饰演的陈文,即便是弧圈球全国第二的水平,因为要针对对手进行排兵布阵,就没有他上场的空间和资格,全国第二的水平已经是多少职业运动员仰望的存在,但事实就是这么残酷,他只能给别人当陪练,说难听点就是垫脚石,所以他最终选择放弃职业生涯,回家变成了一个烧烤店老板,当看到昔日的队友在国际赛场上驰骋厮杀,大放异彩,陈文心中的落寞酸楚恐怕没人能够体会。

本片真正算的上刻画相对完整的是邓超饰演的主教练戴敏佳,原型即蔡振华,临危受命,拉起队伍,经历过失败、伤病、被对手研究、临阵换将等一系列跌宕起伏,最终带领一支不被人看好的中国队重回巅峰,邓超的演绎也算的上可圈可点,男乒的群像受篇幅限制,不可能塑造出完整的人物弧光,所以每个人基本也只能突出某个特点,五位主力队员,真正的主角其实也就只有两位——白民和(许魏洲饰演)和黄昭(段博文饰演),但即便这两位,也依然缺乏足够打动人心的人物成长,这也使得本片只能算作诚意之作,却最终难以更进一步的原因所在,纵观体育类堪称佳作的电影,基本都是一教练一运动员的模式,群像戏几乎很难出经典佳作。

就像电影中,戴敏佳一开始就夸下海口,两年后夺回斯韦思林杯,却最终哥德堡折戟沉沙,电影外也是一样,这部诚意之作,也许是邓俞组合憋着劲打的一场翻身仗,却没想到上映路上突发意外,一波三折,也许他们也做好了被观众骂的准备,却没想到最后竟然是以毫无热度收场。

付出不一定就有收获,成功过也不意味着就会一直成功,戏里戏外,皆是人生。

 5 ) 真心才能打动人

可能是过年档太火了,追了小破球2就没有看其他片子的动力了,这两天无聊,准备找个片子打发时间的,没想到还不错,不知道为什么豆瓣给分这么低,是不是有点双标了?

开篇外国人各种改规则,虽然是一闪而过,但是新闻越短事越大。合伙欺负人这事,老外干了一百多年了吧?不要脸是天生的,口号喊的震天响,但是何来公平?

先从整体上说,可以算是乒乓球发展历史的回忆录,印象中乒乓球是最省心的体育项目了,从邓亚萍到王楠张怡宁,从刘国梁,孔令辉,王励勤到马龙许昕张继科,一代代运动员给我们创造了太多奇迹,以至于不懂球的胖子说我们就是冠军多。从有印象开始,乒乓球就没输过,但那只是印象,之前也有过低谷,这也符合事物发展到规律,有高峰就会有低谷,这个片子让我看见了低谷,也让人反思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无论是一项运动的发展史,还是一个国家的历史,都要学一学。

从布局上说,以历史为依据,剧本可发挥的空间不大,完整的叙述了那个时代的一些重大节点和历程,有泪点,有笑点,能够看到剧组是用心的,从大部分影评上看,除了不看好邓俞组合,没有其它硬伤,历史乱入这种。

从情节上看,开头选人的故事,让人第一反应就是女排的《夺冠》模式,突出人物或者展现教练,但其实又不太一样。同时,这里也是本片争议最大的地方,感觉片子对教练的刻画篇幅过多,对运动员,对比赛本身讲的比较少,拍的不好。在那个年代包括现在,教练组或者教练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要不穆里尼奥,里皮,波波维奇这些人怎么总会被提及呢?不说郎平以一人之力带飞女排吧,但她卸任后女排成绩下滑是事实,所以多拍点教练无可厚非,总比动不动运动员和教练谈恋爱要好吧?至于体育运动类型电影应该怎么拍,我也不清楚,毕竟不了解,直观的感觉就是不同侧重点拍不同内容,类似乒乓球、女排这种想展现精神风貌的就不必太拘泥于每一场比赛,每一个球这样的细节了,关键的地方把握住就好,是不是呢?

最后说一说观众情感问题吧,就是所谓的国内观众的G点,每次看到这些评论,感觉不是很友善,电影这些本身就是传播价值观的一种方式,能带动情绪说明导演团队有功力。但不能因此说观众好忽悠,就拍烂片,卖爱国情怀。我们国家历史很厚重,形成了这样一种民族性格,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这是民族特色呀,为什么要去诋毁呢?

感谢那些在各个领域默默付出的前辈们,感谢那些隐藏在荣耀背后的功臣们,也许你们不在聚光灯下,也许没有人知道你们是谁,但会有人记住,会有人因你们而精彩。

 6 ) 完全无起伏的流水帐之作

先声明这是一个吐槽影评。

也是在家陪老妈看电视看的,毕竟乒乓题材,爸妈辈的人挺还挺喜欢的,但是,这片拍的是真流水帐啊,是真无聊啊!

首先,邓超一点都不像一个教练,他从头到尾都是一副看起来很萎的样子,完全没有精气神,打比赛的时候,在场边,也看不出他作为教练的担心,鼓励队员的时候,眼神里也没有那种作为运动员的不服输的拼劲,狠劲,从头到尾也没有搞体育的那种热血感。反而只有种劲劲儿的,浑身散发着老子最NB的气息。

我边看边吐槽他还不如片头出现了两分钟的吴师傅像教练,我妈淡定地表示,吴京毕竟是运动员出身的嘛。就行吧,但是教练组里,其他几个又矮又胖的演员,看起来也比他更像教练啊!

剧情也像中年男人的生活一样毫无起伏,没有激情,没有G点。从邓超回国,顺利选上总教练,训练,输比赛,中途吴京给他灌了点心灵鸡汤,他就突然如同打通任督二脉一样,接着就横扫沙场,一举赢了瑞典队。他是怎么从低谷,鼓励队员,调整心态,重新训练,调整战术的,都没有,要是吴京牌鸡汤这么管用,开头就不应该开掉了嘛。无语。。。。

拍比赛的时候,慢镜头给太多了,拜托,乒乓球诶,就是打的很快很激烈的那种,最后几个重点的球,或者比分咬很近的给点慢镜头就可以了,不用一直慢镜头吧!真的很影响看比赛的节奏。

因为电影太无聊,看到1h40m+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感觉无聊,并且看了眼进度条。电影早就过半了,但是电影里的几个主要选手,基本上都没怎么立起来,我还是没太搞清楚他们的个性,背景故事。

不知道是俞白眉特意给他量身订造的,这种立云淡风清的形象,还是他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就是这样,反正,他的总教练,从头到尾都试图营造出一种,我很淡定,并且我早已牢牢掌控全局的逼格。真的让我很无语。

看完这个电影,只让我觉得,邓超跟俞白眉才是真爱吧!不然,为什么这俩已经连拍了好几部坑爹的片子啊!!!

不过,我妈觉得这片还不错,可能中老年人就还蛮爱看体育竞技题材的电影吧。看在我妈喜欢的份上,多给加一星,及格分了。

 短评

邓超俞白眉组合迄今为止最佳作品,二人在体育题材相对难拍的条件下,仍然拍出了一部挺“飒”的电影。尤其是邓超,这次自导自演是下了真功夫了,电影一气呵成,节奏和情感的编排都很“飒”,表演上也贡献出自己最近几年最好的一次发挥。而几位年轻演员虽然外形上并没有和功勋老将十分相似,但从神情形体上都还不错地完成了任务,尤其是许魏洲,看完都没有认出他演的是谁,颇令人印象深刻。相信电影一定可以“逆风翻盘”。

6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没有邓超和俞白眉的自恋,这次真的不错了。至少是拍了一部不鸡汤,不喊口号的电影

11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还行

过年在家实在太无聊一个人把我们这第一场的中国乒乓看了东京奥运后不再做大赛党开始追竞技体育后虽然不是胖球粉但整部影片还是挺有感触的最开始的为了避免国乒的过于强大不断改规则的不公,到后面终于拿到天津世乒冠军的热血看哭了好几个地方 竞技体育,开心是瞬间的,但走下领奖台,又重新开始

16分钟前
  • 芋泥泡芙
  • 推荐

邓超俞白眉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一部作品,之前的片子甚至都不配和这部相比。虽说整体是主旋律式跌宕起伏,如题“绝地反击”,但感情刻画的比同题材前作更细腻些。语言上抛弃了以往邓俞的无聊恶趣味观感舒服多了。摄影角度来说最喜欢哥德堡失败后以主教练为角度看身边一切,压力直接透过屏幕冲进我大脑了。适合合家欢,看完想打乒乓球。

20分钟前
  • 无名花生
  • 推荐

「只要整盘棋能活,死哪个子儿都无所谓。」「干事的人,被不干事的骂,这就是干事的人的命。」

24分钟前
  • null
  • 推荐

复古体育题材,剧本扎实,人物利落,节奏干脆,拍得还挺燃。弧圈、削球、推挡、提拉这些术语配合一场场顶尖高手对决甩出来,颇有各大江湖门派光明顶比武的架势。我们这代记事起中国乒乓俨然已成独孤求败,还真不熟悉那些狼狈的绝地时刻,剧情走向“无敌是多么寂寞”的爽感顿时拉满。

26分钟前
  • 东门捷径小V
  • 推荐

合格的春节档体育励志电影,带着一股邓超特有的得瑟劲儿,整了几个长镜头,但是比赛本身拍得乏善可陈。我们的电影人什么时候才能明白,体育并不只有民族主义这一种玩法。

28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哪怕能够说出这个片子的一百个不足,群像塑造僵硬,高潮段落太平,剪辑点也很奇怪,但这次确实是讨厌不起来。主要是,片中有一句台词“干事的人就是会被不干事的人骂,这就是干事的人的命”(大意),如何解读这句台词决定了该如何看待这部片子,甚至影片背后遇到的那些波折,退出国庆延档春节什么的,其实都在这句台词上得到了验证。从这点来看就觉得,哪怕它是个主旋律,但还是能感受到创作者的一点劲劲的“反”的意识,挺不容易的。当然了,不会有人为了一句台词而拍一部电影,而回到电影本身,那些问题也是难以忽视的。个人认为,真要拍主旋律表忠心的话,还是放过体育运动题材吧,放到现阶段的市场来看,只能是吃力不讨好。整体的话,观感的确是邓俞组合最舒服的一部了,两星半。

32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剧本工整的像打印机

34分钟前
  • 王富贵
  • 还行

进步了,从一星到两星的进步,俞白眉和邓超不会年夜饭也在一起吃的吧,这片儿唯一的路人缘还是邓超在春晚上刷出来的。

38分钟前
  • 凯文·史派东
  • 较差

胶水粘不上乒乓球拍的脸面,垫脚石爬不上四方水泥球台。孩子在复杂的语言环境里学不会说话,许下了豪言必须用铁腕带兵。最可怕的人是活在自己世界的人,敢逼停开往机场的客车,也能甘当秘密武器训练。赢的是六点十分的闹钟,是一万次的折返跑,是苦功也是勤奋,播撒的是无数孩子眼中对运动希望的种子。

42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他们都很棒…那时候他们不用天天登录学习强国攒积分,也不用积极转发评论各种宣传稿,也不用写周总结,也不用每天开早会,也不用学习各种报告精神写体会,也不用每周迎检…

44分钟前
  • 超超闹闹
  • 还行

邓超俞白眉这次是真行,把自己喜欢的体育片拍的是真好,看得我热血沸腾!

47分钟前
  • 塞纳河moment
  • 推荐

作为乒乓球爱好者,必须说邓超这回扬眉吐气了,可能是最好的一部导演作品。三场大赛,还原了真实赛场,国乒五虎势如破竹,比女排燃一点。当然为了最后上映有很多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以及不乏一些狗血情节,但正如“飒”一样,这就是绝地反击不屈不挠的体育精神。

52分钟前
  • 2666
  • 推荐

邓超导演最佳,这绝对是在夸超哥的进步,但也全靠前辈衬托。超哥还是更适合拍中国足球,好歹吐槽也有国足挡着在。

54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还行

乒乓不是一直都能赢,邓超俞白眉也不是一直就差。真诚、用心是所有观众都能看出来的。如果少些限制,应该还能强一点,“越来越好”和“坚持”值得鼓励。

57分钟前
  • 不脱袜子同学
  • 推荐

PPT做得很好,下次不要再做了。比《中国女排》好那么一点点,至少剧组是懂中国人的情绪G点和环境。但我最不能忍受的是一帮不懂体育比赛的人拍体育电影,比赛拍的一塌糊涂,最关键的决胜时刻好像急着下班走字幕一样结束。但凡有《灌篮高手》一半会拍比赛,绝对能成春节档黑马。

59分钟前
  • Bryan·Mai
  • 还行

孙俪演的很好,那一段反击质疑的台词,感觉就是真实情绪。

1小时前
  • 通叔
  • 推荐

结局没有悬念的故事却拍得有笑有泪,体育题材电影实在是不容易了,春节档简直是全面追赶好莱坞成果大展示!

1小时前
  • 嘟呜噜
  • 推荐

千万不要因为邓超+俞白眉就劝退,真的好看,他俩也算是熬出来了。这片子故事讲的很好,也没有过分煽情,节奏佳,所有演员表演高分,比赛镜头尤为惊艳,摄影牛逼。在春节档几部片子里绝对可以拿高分。

1小时前
  • 吃瓜专业户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