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巴黎

HD

主演:欧文·威尔逊,玛丽昂·歌迪亚,瑞秋·麦克亚当斯,汤姆·希德勒斯顿,凯西·贝茨,艾德里安·布洛迪,蕾雅·赛杜,麦克·辛,寇瑞·斯托尔,妮娜·阿里安达,米密·肯尼迪,柯特·富勒,卡拉·布吕尼,加德·艾尔马莱,艾丽森·皮尔,奥利维尔·雷堡汀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美国,法国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年份:201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午夜巴黎 剧照 NO.1午夜巴黎 剧照 NO.2午夜巴黎 剧照 NO.3午夜巴黎 剧照 NO.4午夜巴黎 剧照 NO.5午夜巴黎 剧照 NO.6午夜巴黎 剧照 NO.13午夜巴黎 剧照 NO.14午夜巴黎 剧照 NO.15午夜巴黎 剧照 NO.16午夜巴黎 剧照 NO.17午夜巴黎 剧照 NO.18午夜巴黎 剧照 NO.19午夜巴黎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穿越滚蛋!现世万岁

一、穿越滚蛋!现世万岁! 《午夜巴黎》的主旨是“反穿越”。旧时光真的好的么?有好多人把“活在当下”作为座右铭,大部分读书人更乐于活在旧时光里——黄瓜、皮肤、豆腐、花朵和模特是嫩的好,名牌、玉器、爱人、医生和时光是老的好。天真一些的,爱恋古代的衣装钗钿、情趣、食物,觉得它们意韵无穷,比如今的牛仔裤、T恤、“周大福”、爱疯要美妙得多,沉痛一些的想望英雄辈出、主贤将猛的乱世…… 那么久那么久之前的孔丘已经开始叹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他想穿越回周朝去,做梦都在想。每个书生心里都有个幽香四溢的旧时代,他们在失掉实质的时空中寻找美。被重重帘幕掩蔽的、出诸前人之口的、渺渺茫茫的景致总是好的,生命的甘泉,仿佛今日就不及过去那么醉人。 无法挽回与复刻的怅惋之情,恰成为另一种美丽。“现今总是令人悲哀,那逝去的则变为可爱”。为什么旧时代才可爱?因为它像陈列在博物馆里的雪豹、非洲狮标本一样,被剥皮抽筋,血肉销尽,只余下斑斓皮色和勃勃英姿,再也不能伤人。每个年代都有的——饿殍的尸气、政治斗争的血腥、民众悲观的灰雾,时光负责把它们漂洗一净。相纸上凝固的美人,你嗅不到她的口气、腋下的体臭,只剩倩影依稀。 我国武侠小说里,“上古”武器和拳法总是最犀利高妙——《浣花洗剑录》里紫衣侯击败白衣人后说:“我连换了九十七种剑法,最后方以上古大禹治水时所创,武林失传数百年之‘伏魔剑法’中一着,侥幸胜了他半招……”就算一件东西本身毫无价值,它捱过的长长年头也让人肃然起敬。 古城含蕴威皇、隐而不发的力量,气息平和又性感,他们自成庞大广袤星系,每颗星球都具有强劲引力,游客如同远道而来的飞船,被引力扯得晕头涨脑,很容易迷失。科尔姆•托宾这样描述威尼斯:“无论是旅游业还是时光,都没有损伤这个城市悲愁与灿烂交织的特质……即使是日光变暗和逗留的样子,也是历史悠久了。” 在所有古城中,巴黎是格外辉煌的一座星系。《午夜巴黎》开篇展现出的当代巴黎,已经足够让人迷醉,但洋书生吉尔•彭德意淫的,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艾略特、达利们坐在左岸咖啡馆抽烟闲聊的“黄金时代”。 依靠一辆午夜老爷车,吉尔逃进他幻想已久的明亮旧世界,得以跻身让•考克托之夜宴,成为葛楚德•斯泰因之座上宾,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和达利对晤,甚至得到毕加索情妇之垂青。他的幸福在于他对自己的幸运心知肚明。如果他不晓得这坐在酒馆里夸夸其谈的、好斗的胡髭男、这满头金黄发卷的娘娘腔青年、这骄纵浮夸的少妇、这魁梧农妇似的同性恋胖大女人,就是海姆、菲兹、姗尔达、斯泰因,他还会觉得他们可爱么?时光磨就魅力与光芒,怨偶也变成传奇。要回拨命运的轮盘、忽略这些时光去看,不可能、也不公平,因此这故事也只能在电影和穿越小说中发生了。 当然,讽刺的是,身处“最伟大、最美好的时代”的高更们正在谈论“这个时代的人很贫乏,缺乏想象力,要是能生活在文艺复兴的时代就好了”,而为他们怀念的“文艺复兴”,也是一场复兴古典时代思想和创新思考方式的活动。 好在吉尔终于领悟。他对阿德里安娜说:“他们这个时代没有抗生素。牙医也没有麻醉剂。” 对啦!打败旧时代之美的是科技和进步。说实话,我坚定地不想穿越回任何时代。不说别的,没有卫生巾、抽水马桶、热水淋浴、安全套、空调、网络购物的时代,就算毕加索和海明威爱我爱得到斗牛场上决斗(我真没意淫过这个……),我也绝不待下去。虽然我没有爱疯爱拍爱踏吃,也没资格坐着飞船遨游太空,但从科技进步的角度来说,世界肯定是今天比昨天好一些,而明天又比今天好一些。新科技让人舍不得变老,更舍不得死。 吉尔(也就是伍迪老头儿)还说:自以为活在过去会更幸福,是幻觉之一。帕特里克·徐四金这段描写也可作为佐证,也许夸张,但我觉得叶公好龙一样怀念旧时光、意淫穿越之时不妨加入这类想象: “十八世纪,城市里始终弥漫着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臭气。街道散发出粪便的臭气,屋子后院散发着尿臭,楼梯间散发出腐朽的木材和老鼠的臭气,厨房弥漫着烂菜和羊油的臭味;不通风的房间散发着霉臭的尘土气味,卧室发出沾满油脂的床单、潮湿的羽绒被的臭味和夜壶的刺鼻的甜滋滋的似香非臭的气味。壁炉里散发出硫磺的臭气,制革厂里散发出苛性碱的气味,屠宰场里飘出血腥臭味。人散发出汗酸臭气和未洗的衣服的臭味,他们的嘴里呵出腐臭的牙齿的气味,他们的胃里嗝出洋葱汁的臭味;倘若这些人已不年轻,那么他们的身上就散发出陈年干酪、酸牛奶和肿瘤病的臭味。河水、广场和教堂臭气熏天,桥下和宫殿里臭不可闻。国王也散发出臭气,他臭得像猛兽,而王后愁得像一只老母山羊,夏天和冬天都是如此。因为在十八世纪,细菌的破坏性活动尚未受到限制,人的任何活动,无论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生命的萌生和衰亡的表现,没有哪一样是不同臭味联系在一起的。而巴黎最臭,因为巴黎是法国最大的城市。”(《香水》) 许多年后,后来的人们会不会这样憧憬二十一世纪的北京?——“N00年前,北京城是个古怪、杂乱无比的所在,那种不顾一切、厚颜无耻地造楼是种独特的有趣风格,比如他们到处标举的标志是一个状如内裤、又像半蹲要撒尿的人的建筑,以及烟灰缸似的体育馆;他们在餐馆里吃的盖饭、烤鱼、火锅均用一种“地沟油”烹制,因此具有现今再也无法复制的奇特香味;那时生活在北京的人尚未达到每户一架私人直升机的水平,城中到处跑着“出租车”,亦可呼为“的”(发“嘀”的音),开出租车的人呼为“的哥”,他们热衷于与乘客谈论天下大事,语多机锋…… 二、书和电影: 当然,好多人都看过这本书了。不过还是对照电影录下几段。 在《流动的盛宴》中,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这样的: “看起来像个孩子,一张脸介于英俊和漂亮之间。他长着金色的波浪形卷发,高高的额角,一双兴奋而友好的眼睛,一张嘴唇很长,带着爱尔兰人风度的纤巧的嘴,如果长在姑娘脸上,会是一张美人的嘴。他的下巴造型很好,耳朵长得很好看,一只漂亮的鼻子,几乎可以说很美,没有什么疤痕。这一切加起来远不会成为一张漂亮的脸,但是那漂亮却来自色调,来自那非常悦目的金发和那张嘴。那张嘴在你熟识他以前总使你烦恼,等你熟识了就更使你烦恼了。”(我真喜欢这段外貌描写!) 片中饰演菲兹的是三十岁的英国人汤姆希德勒斯顿,扮相俊美,脸型十足是书生的线条,嘴巴的特质尤其与海姆的描述近似:他第一个镜头亮相,我第一眼就看到他的嘴,两片薄唇以十分聪慧的模样抿在一起,好像随时准备天真快活地笑出来。汤姆上一个大角色是《雷神》里的“Loki”,下一个大角色是人兽恋大片(雾)《战马》的男二号。 司各特孩子气——而且是女孩子气——优柔寡断,忧心忡忡。他跟海姆在一起,有点像克里斯朵夫和奥利维。在两人之中,硬汉子海姆得照料、呵护另外一个。两人出去旅行,司各特非说自己发烧了、肺部充血就要死去,甚至上演托孤戏码,把刺猬一样的姗尔达和女儿交付给海姆;他躺在床上像个任性的小孩一样折磨人,冷嘲热讽,反复埋怨和娇嗔,“我要量体温”、“你是个冷酷的人”、“我快要死了,在你看来却算不了一回事”。海姆给他把脉、听心跳、抚摸他的额头,也不能让他平静下来。他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但他还觉得“是我没有好好照料他”。最后他终于弄来一支体温计,一发现自己没事,司各特立即从床上爬起来去给太太打电话了。对于此事,海姆的结论是:“我懂得了一件事情:绝不要同你并不爱的人一起出门旅行。” 我相信菲兹是拿海姆当做最好的兄弟,因为——《尺寸大小的问题》,这种难以启齿的事,很难相信会对不绝对信任的人倾诉。菲兹因为这个,受到姗尔达的责难和嘲笑。海姆领他去盥洗室,甚至给他这么体贴地解释:“你从上面往下看自己,就显得缩短了”;还带他去卢浮宫看雕像的尺寸,然后说“这是一个能变成多大的问题,也是一个角度问题”,最后为他建议:“垫一只枕头和一些别的东西”……海姆真是好哥们儿!他说:“有好多年,我没有比清醒时的司各特更忠诚的朋友。” 影片中海明威跟吉尔说到死亡,他跟菲兹也谈过这个:“司各特接着问我是否害怕死去,我说有时更怕些,别的时候又不那么怕。” 而海明威形容的姗尔达是这样的:“非常美,她的头发是一种很美的深金色,她鹰般的眼睛清澈而平静”,“嘴唇薄薄的,举止和口音带着南方腹地的色彩”。 她是夹在两座高峰之间的激流。姗尔达与陆小曼实在有些相似——身世、才华、美貌、脾性和对丈夫的影响。片中的的姗尔达不如真实中的美貌,显得更轻浮一些。 斯泰因小姐形象如下:“个头很大但是身材不高,像农妇般体格魁梧。她有一对美丽的眼睛和一张坚定的德国犹太人的、也可能是弗留利人的脸,而她的衣着、她的表情多变的脸以及她那好看、浓密而富有生气的移民的头发——头发的式样很可能还是大学读书时的那种——这些都使我想起一个意大利北部的农妇。”她对待这些年轻的客人“就像我们是非常听话、很有礼貌而且有出息的孩子似的”。后来,斯泰因小姐还教导他性的知识。海明威当然是有点窘了,“当我们谈起别的事情时,我很高兴。” 让凯西•贝茨来演斯泰因小姐,开始时难以想象,一看到就觉得“啊对就是这样”。其实我曾猜想朱迪•丹奇来演斯泰因是不是更合适,毕竟丹奇的气质更像作家,不过她就没有海姆所说的“农妇”气质了。贝茨也更像跟海姆传授性知识的知心大妈。 (贝茨与作家搅在一起效果十分怪趣,因为她闪烁的目光会忽然让人觉得她又会幽禁一个写小说的【参看《危情十日》】)。 海姆说: ——巴黎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们却很年轻,这里什么都不简单,甚至贫穷、意外所得的钱财、月光、是与非以及那再月光下睡在你身边的人的呼吸,都不简单。 ——巴黎永远没有个完,每个在巴黎住过的人的回忆与其他人的都不相同,我们总会回到那里,不管我们是什么人,她怎么变,也不管你到达那儿有多困难或者多容易,巴黎永远是值得你去的,不管你带给了她什么,你总会得到回报。

 2 ) 午夜巴黎:黄金年代的回忆

伍迪•艾伦的最新作品《午夜巴黎》自揭幕2011年戛纳电影节以来,在欧美电影界广收好评,不仅创下个人作品最高票房记录(北美5634万美元,全球1.45亿美元),而且被北美评论界认为是“自1985年上映的《开罗的紫玫瑰》以来最好的伍迪•艾伦电影”。而在北美颁奖季本片也收获颇丰,获得金球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音乐/喜剧类影片和男演员四项提名,并获最佳编剧奖。奥斯卡奖则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与最佳艺术指导。而这一成绩还是在伍迪•艾伦极为低调地谢绝配合索尼经典公司进行公关活动的情况下取得的。总之可谓是名利双收。而这部影片在伍迪•艾伦迄今44部电影作品中,委实算不得十分出色,但因为怀旧牌打得巧妙,与观众和影评人们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倒也可作为某种症候来进行阅读。
在电影作者论的脉络中,伍迪•艾伦是当今为数不多可被冠以“电影作者”头衔的美国导演,《午夜巴黎》仍是伍迪•艾伦创作脉络的延续。为本片掌镜的是伊朗裔摄影师戴瑞斯•康吉,视觉风格延续《午夜巴塞罗那》的暖色调,同时仍维持着伍迪•艾伦电影中以表演为主导的简洁运镜风格。剧作结构上则类似法国电影大师埃里克•侯麦,通过大量对白转移观众注意力(正是侯麦剧作中常用的、来自希区柯克的“麦格芬”技巧),在一场接一场的文学、艺术、爱情和人生的探讨中,将故事的冲突掩藏起来,到影片结尾一语道破。在《午夜巴黎》中,吉尔正是经由海明威点拨才意识到未婚妻伊内兹已经出轨,此时细细回想,之前已然伏线千里,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从情节团块的构成上来看,“远赴巴黎”已在《好莱坞式结局》与《人人都说我爱你》中出现,而后者甚至也有在午夜的街头漫步的场景;对美国中产阶级趣味的批判,则在《业余小偷》、《午夜巴塞罗那》中都出现过;“穿越”虽然此前并未使用过,但是诸如《爱丽丝》、《纽约故事》、《独家新闻》等影片,皆有奇幻元素。甚至本片开头为观众津津乐道的一组巴黎风景的剪辑,也在《人人都说我爱你》中以纽约四季的方式呈现过。更不用说本片主演欧文•威尔逊对伍迪•艾伦表演风格惟妙惟肖的模仿了。
将本片放置在伍迪•艾伦的作品序列之中,很明显地可以将这个故事视为性别倒置的《午夜巴塞罗那》,吉尔可以看做是维姬和克里斯塔娜的结合体,而伊内兹扮演的正是维姬的未婚夫道格的角色:乏味的美国中产阶级。吉尔受到阿德里亚娜的强烈吸引,正如维姬和克里斯塔娜都深深陷入了与胡安的情感纠葛。同时影片的辅线,如菲茨杰拉德与吉尔达的关系,恰似《午夜巴塞罗那》中胡安与马利亚的关系。这样的循环变奏有很多,而最为新颖有趣的则是穿越到20年代的巴黎,混迹于当时的文化艺术名流之中,可以听到科尔•波特的现场演奏(伍迪•艾伦所有的影片一以贯之的是爵士乐),可以与坐上艾略特的汽车,可以与菲茨杰拉德、海明威、葛楚德•斯坦因谈论文学,与毕加索、达利探讨艺术,甚至还可以与曼•雷、布努埃尔等人讨论电影——吉尔与布努埃尔临别之前建议他拍一部电影,而那正是“日后”布努埃尔的名作之一《泯灭天使》。影片中有许多这样的细节,观众越渊博,会心之处就越多。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人大部分是“在巴黎的美国人”,其他的人则都可以讲英语,同时也是在美国大众文化中耳熟能详的人物。
从这个角度看,这显然是伍迪•艾伦对作为20世纪文化之都的巴黎的一次朝圣式的想象之旅,重访他心目中的“黄金年代”。因为在吉尔看来,如今的时代太过平庸,只有那个年代的巴黎才是最具创造力的。如果说《午夜巴塞罗那》之中,一切在激情之后都恢复了旧有的秩序,好像这种秩序牢不可破,那么在《午夜巴黎》之中,即使吉尔终于了悟到自己重返黄金年代的渴望仅仅是来自对现实的逃避,而生活的真相则是“一系列的不满”,但他并没有选择回归旧有的秩序(婚姻、美国),而是留在巴黎。这恰恰是《午夜巴塞罗那》结尾之处,维姬的无能为力和克里斯塔娜的茫然不知所措的原因——那里,她们看不到可能性,或者所谓另类选择;而在这里,吉尔的姿态已然相当明晰:认可现实的种种问题,并从改变中寻找解决的可能。做一点意识形态解读,这显然是在金融海啸之后的某种逃避现实的冲动,同时,这也是对美国式的全球资本主义的拒绝姿态:意识到现实的种种问题,坦然面对,然后在不同于美国的文化与社会中寻找另类出路。因为现实不是电影,我们无法重回黄金年代。
但伍迪•艾伦仍要面对北美市场的观众,因此他只能讲述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的故事,那个巴黎也是内在于美国大众文化之中的,那是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巴黎,而不是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巴黎;是盛世的巴黎而不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暗流汹涌的巴黎。由此,《午夜巴黎》也是全球性的怀旧浪潮之中的一部。而有趣之处在于,2011年获戛纳影帝、并成为2012年奥斯卡奖最大热门的法国影片《艺术家》则模仿默片手法,讲了一个古典好莱坞的明星故事,似乎法国人念念不忘的是古典好莱坞那些迷人的电影和影星。而《艺术家》的故事恰是发生在美国大萧条时期,更为明显地对应着金融海啸带来的冲击。这两部热门影片之间微妙的差异提示着某种当下的文化现实。在《艺术家》那里,爱情的力量拯救了失意的男人,好像顺应时代潮流,一切都会好的;而在《午夜巴黎》里面,新的生活和新的时代才刚刚开始,未来尚未可知。伍迪•艾伦电影中的人物难得地在反复的言说之后有了坚决的行动,这恰是一种批判性的表述。

 3 ) 感觉每一帧美的可以当作明信片

简直是拍给英语系学生和外国文学文艺爱好者看的电影,各种文学艺术梗,可惜学业不精的我各种不懂。。出色的浪漫爱情小品电影,看得人很舒服的感觉,配角也是各种亮眼。虽然女神麦克亚当斯演了劈腿女,最后新女神蕾雅赛杜成功救场。
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电影镜头,完全被前奏吸引,导演真是好文艺小资呀 哈哈哈 。后来重刷的时候就是各种截图,跟着电影看巴黎,感觉每一帧美的可以当作明信片~

 4 ) 中产阶级荒诞喜剧之午夜白日梦

老头从头到尾在讲的都是同一个故事,哪怕从高楼林立的纽约搬到了文艺之都巴黎。有些神经质的Gil,与从前神经兮兮的Woody Allen自己一模一样,操着美式英语,唠叨又慌张。这次讨论的是“黄金时代”,与其他Allen晚期的作品相比,这部更能看出早期,也就是经典时期的痕迹。

Woody Allen算是“电影作者”的典范了,电影一开场就明了。连续几分钟的空镜头,拍得只是巴黎市景,一如三十几年前的《曼哈顿》的开场,交响乐和城市画面冲击着我们的感官。也许为故事开了个好头,也许根本和故事无关,只是导演对伟大城市的赞礼,借用他自己今次在电影里的话说,在城市面前,任何一个天才画家、不朽的作家都黯然失色,城市是最伟大的艺术。

在Allen的电影中,你看到的只有一类人:中产阶级。你永远不会见到男人穿体恤短裤,或者女人着色彩艳丽的流行服饰,他影片中的男男女女,从来都穿戴“合体”,经典得看不出年代和地区(这也是为什么来自2010年加利福尼亚的男主角穿越到二十世纪初都没有人看得出破绽)。他们住高档公寓、高档旅店,从事着编剧、教授、制作人一类的高知识高收入的职业,出入于博物馆、高级餐厅、品酒会,谈论着诗歌、戏剧和艺术家轶闻⋯⋯

尽管所有的笔墨都奉献给了中产阶级生活,Allen的电影,若细细品味,竟然充满着对这种生活的冷嘲热讽。出轨是出现最频繁的情节了:他们婚姻不快乐。那些知识分子们知书达理,精通古今,在多元文化面前却狭隘得可怕。《汉娜和她的姐妹们》中,Allen扮演的主角被拖去看一场地下摇滚演唱会时,如坐针毡,恨得似乎多呆一秒就会要咬舌自尽。而《午夜巴黎》里面Gil的一对俗不可耐的准岳父母,虚伪固执的Paul,以及极具娱乐性的Gil未婚妻的一句“难怪我爸说你是个共产主义者”,无不显示了这些中产阶级的无知和可笑。

而Gil自己又好到哪里去么?在当代中国语境,他就是个伪文青。当腻了好莱坞编剧,于是心血来潮想要写一部小说。不管午夜巴黎的魔术是真是假,他算什么呢?凭什么毕加索和海明威的绝世情人会偏偏爱上他这个唯唯诺诺的美国佬?凭什么一个好莱坞电影编剧,写一部小说何以受到格特鲁德·斯坦因的赞许?白日梦吧!就像在以往的电影中,极端神经质又矮又秃顶的Woody Allen每每获得气质美女青睐,惹得观众只想说,凭什么呢。故事的最后,Gil又遇到一个“突然会想念起他”的法国气质女,相见恨晚,共同步入爱情之雨。这也是另一个贯穿Woody Allen电影的标志:戏剧的最后都有一个生硬的“happy ending”。矛盾总是倏地就得到化解,大团圆就好像穿越时空这么轻易。

现实中,Woody Allen自己在纽约布鲁克林犹太区长大,那并不是中产阶级白人居住的地方,而是工人阶级及少数族裔聚集地。而他的电影的氛围却只围绕他“成功”之后的周遭:上东区。用尽所有胶片和才华来刻画中产阶级生活,然后把它推翻,连美好结局都生硬得仿佛是又一个嘲讽——他究竟是恨它呢,还是爱它?得了,既然这一切都是白日梦,那就让我们享受这声色犬马,富丽堂皇又荒诞不经的梦境吧。

 5 ) 少上豆瓣多看书

person-dropping(按出场顺序):

1、科尔·波特(1891-1964),美国作曲家和歌曲作家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le_Porter
2、斯科特(1896-1940)和泽尔达(1900-1948)·菲茨杰拉德夫妇,美国作家
http://en.wikipedia.org/wiki/Scott_Fitzgerald
http://en.wikipedia.org/wiki/Zelda_Fitzgerald
3、约瑟芬·贝克(1906-1975),美国舞蹈歌唱演员,在法国出名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sephine_Baker
4、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
http://en.wikipedia.org/wiki/Hemingway
5、胡安·贝尔蒙蒂·加西亚(1892-1962),西班牙斗牛士
http://en.wikipedia.org/wiki/Juan_Belmonte
6、爱丽丝·芭贝特·托克拉斯(1877-1967),美籍法国先锋艺术成员、葛楚德·斯坦因的蜜闺,与其共同主持了艺术沙龙
http://en.wikipedia.org/wiki/Toklas
7、葛楚德·斯坦因(1874-1946),美国作家、诗人、评论家和艺术收藏人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rtrude_Stein
8、帕布罗·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艺术家
http://en.wikipedia.org/wiki/Picasso
9、朱娜·巴恩斯(1892-1982),美国现代派女作家
http://en.wikipedia.org/wiki/Djuna_Barnes
10、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
http://en.wikipedia.org/wiki/Salvador_Dal%C3%AD
11、曼·瑞(1890-1976),美籍先锋摄影艺术家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n_Ray
12、路易斯·布努埃尔(1900-1983),西班牙电影人
http://en.wikipedia.org/wiki/Luis_Bu%C3%B1uel
13、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美/英(?)国现代派诗人、剧作家、评论家
http://en.wikipedia.org/wiki/TS_Eliot
14、昂利·马蒂斯(1869-1954),法国印象(野兽)派画家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tisse
15、利奥·斯坦因(1872-1947),美国艺术品收藏家和评论家,葛楚德·斯坦因的哥哥
http://en.wikipedia.org/wiki/Leo_Stein
16、昂利·德·图卢兹-劳特雷克(1864-1901),法国印象派画家
http://en.wikipedia.org/wiki/Henri_de_Toulouse-Lautrec
17、保罗·高更(1848-1903),法国印象派画家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ul_Gauguin
18、埃德加·德加(1834-1917),法国印象派画家
http://en.wikipedia.org/wiki/Degas

一共拽了19位名人!


name-dropping(按提到顺序):

1、克劳德·莫奈(1840-1926),法国印象派画家
http://en.wikipedia.org/wiki/Monet
2、詹姆士·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小说家和诗人
http://en.wikipedia.org/wiki/James_Joyce
3、路易十四(1638-1715),法国国王
http://en.wikipedia.org/wiki/Louis_XIV_of_France
4、路易·勒沃(1612-1670),法国古典建筑师,凡尔赛宫的设计者
http://en.wikipedia.org/wiki/Louis_Le_Vau
5、朱尔·阿杜温-孟莎(1646-1708),法国巴洛克建筑师
http://en.wikipedia.org/wiki/Jules_Hardouin_Mansart
6、夏尔·勒布朗(1619-1690),法国古典画家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Le_Brun
7、秀兰·邓波尔(1928-),美国童星
http://en.wikipedia.org/wiki/Shirley_Temple
8、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法国雕塑家
http://en.wikipedia.org/wiki/Auguste_Rodin
9、卡米尔·克劳代尔(1864-1963),法国女雕塑家、罗丹情人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mille_Claudel
10、罗丝·布莱(Rose Beuret),罗丹妻子
(木有wiki条目)
11、让·考克托(1889-1963),法国诗人、小说家、戏剧家、设计家、电影家【据说还是锡安山隐修会(Priory of Sion)的宗师(Master),野史,不足为凭:)】
http://en.wikipedia.org/wiki/Jean_Cocteau
12、布利克托普(1894-1984),美国女艺人,在巴黎开了家夜总会,在伍迪的电影《Zelig》里有真人出演
http://en.wikipedia.org/wiki/Bricktop
13、琳达·李·托马斯(1883-1954),科尔·波特妻子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nda_Lee_Thomas
14、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小说家,幽默作家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k_twain
15、可可·夏奈尔(1883-1971),法国现代时装的先驱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co_Chanel
16、阿米地奥·莫迪里阿尼(1884-1920),意大利造型艺术家
http://en.wikipedia.org/wiki/Amedeo_Modigliani
17、乔治斯·布拉克(1882-1962),立体派画家、雕塑家
http://en.wikipedia.org/wiki/Braque
18、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1775-1851),英国风景、水彩画家,印象派的开端
http://en.wikipedia.org/wiki/J._M._W._Turner
19、古斯塔夫·卡耶博特(1848-1894),法国印象派画家
http://en.wikipedia.org/wiki/Gustave_Caillebotte
20、提香·韦切利奥(1488/1490-1576),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http://en.wikipedia.org/wiki/Tiziano_Vecellio
21、米开朗琪罗·迪·洛多维科·博那罗蒂·西蒙尼(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诗人、工程师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chelangelo
22、忽必烈(1215-1294),元世祖皇帝
http://en.wikipedia.org/wiki/Kublai_Khan
23、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
http://en.wikipedia.org/wiki/Faulkner
24、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1879-1940),俄国革命家和理论家、苏联红军的缔造者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otsky

以上共24位



【内容一键转载】

 6 ) 浪漫主义的真谛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有个片段谈论到舒伯特的D大调奏鸣曲,说因为曲子本身不完美,所以“优质的稠密的”不完美性强有力地刺激着人们的意识,吸引着某种人们的心。而这种不完美便是“向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挑战而又败北的音乐”,“这是浪漫主义的本质。”

用村上春树这个关于“浪漫主义的本质”的概念来看待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我觉得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故事主线并不复杂:好莱坞的剧作家盖尔(Owen Wilson)与未婚妻伊奈兹(Rachel McAdams)来到巴黎度假。盖尔一直苦于修改自己的第一本小说,无奈却得不到伊奈兹及未来岳父母的支持。更让盖尔无法忍受的是伊奈兹夸夸其谈的半吊子知识分子朋友。某晚从聚会逃出的盖尔只身游荡在午夜的巴黎,莫名其妙就加入了一群20年代穿着打扮年轻人的聚会,发现自己竟置身于音乐家科尔·波特(Cole Porter)、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夫妇(Zelda and Scott Fitzgerald)、海明威、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及毕加索等艺术家的文化圈子。这意外的穿越彻底改变了盖尔对巴黎的认识,也让他结识了毕加索美丽的巴黎情人阿德瑞娜(Marion Cotillard)。

此后的故事发展当然是浪漫的,爱情的萌发也自然而然,毕竟这是关于巴黎的电影,要不伍迪·艾伦怎么会用开篇近四分钟的胶片来一点点扑捉晨光下、雨幕中、夜色里的巴黎街头、公园、小巷、咖啡馆、塞纳河与石板路呢?整部电影的摄影几乎都是蜂蜜色的,透明甜蜜。关于巴黎的一切都流光溢彩魅力非凡,在小号与吉他的轻柔乐声中每一个画面都美得那么动人心弦。但这个巴黎毕竟不是主人公盖尔(也不是伍迪·艾伦)所要寻找归属的精神家园;二十年代文萃汇集、百家争鸣,轰轰烈烈中诞生了超现实主义和立体主义的世界艺术之都才是他念念不忘的黄金时代。音乐、美酒、聚会、沙龙,与各大文豪艺术家们唇枪舌剑指点江山,这才是盖尔激动人心的文艺梦想。

电影最有趣的当然是伍迪·艾伦那些睿智而尖利的讽刺挖苦。伊奈兹及其父母那副中产阶级的势利面孔就不提了,如雷贯耳的时代名人们自然更不可放过。海明威是个男性荷尔蒙过剩的好斗狂;菲茨杰拉德腼腆温柔,甚至还有点女里女气;达利油腔滑调神经兮兮,而伟大的布努艾尔则完全被整成了个呆头呆脑的投机分子,惊世骇俗的《泯灭天使》(El ángel exterminador)干脆成了盖尔的鬼主意,哈哈,真笑死人了。

不仅如此,穿越中还有穿越,巴黎中又有巴黎。从今天到历史,从黄金时代到失落的一代,在对爱情的寻求中盖尔终于看清的只有一点:完美是不存在的,幸福是不可及的。但巴黎的浪漫也并非禁锢在对往日时光的悲叹缅怀当中,巴黎是现在时的,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巴黎的现代时,正如格特鲁德·斯泰因对盖尔所言,“我们都惧怕死亡,对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迷惑不解,但一个艺术家的角色并非向绝望低头,而是寻找对抗空虚存在的解药。”这副解药,在我看来,就是村上春树所言的“向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挑战”,反应在盖尔身上,便是终于走出他的古董店(nostalgia shop)选择我们的时代,今天的巴黎。当然鉴于一切未知的高风险特质和人生孤独走向的实质,败北仍将成为必然;但明知不可而为,为了追求美、追求爱、追求高于现实的悲剧性人生理想而终于选择灵魂的流亡,这便是浪漫主义的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主义的真谛就在于一次次向时代挑战而终于败北,在于远离以及那些永远触不可及的迷人,不论那是在纽约、伦敦、北京,还是午夜的巴黎。

 短评

老婆,你骗得了我,但骗不了海明威

6分钟前
  • 桌不赖
  • 力荐

我看到了一头犀牛...

9分钟前
  • 等一个人
  • 推荐

所以说还是知识分子最懂怎么击中所有但凡有一点儿文学理想的人的软肋。《流动的盛宴》就已经够让人垂涎不已了,竟然还他妈影像化了,太意淫了。说实话,我很愤怒!!!

12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无论什么角色,到了伍迪`艾伦的作品里,都成了他的样子,吞吞吐吐的讲话方式,有些尖刻又幽默的对白。每个人都在逃避现在,寻找自己的黄金时代。对于古旧的推崇,其实影片的讽刺蛮犀利的。

1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浪漫主义的真谛在于一次次向时代挑战而终于败北,在于逃离以及触不可及的迷人。

18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巴黎很美好,电影太美国,掉书袋,伪文青,搬出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波特、毕加索来装B,这不是浪漫这是意淫。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巴黎,伍迪•艾伦眼中只有浪漫,所以他只看到了他想要的浪漫。此外,从一开始就知道俩人长不了,巴不得早早分了。

2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旧时代的风味很美好,因为你是局外人。

25分钟前
  • Vamei
  • 推荐

就连老伍迪也开始玩穿越了,Marion Cotillard迷人、Adrien Brody惊艳。这样又一部美丽巴黎的风光片,精致迷人极富情调。看这样的电影,再沉闷的人我想也能唤醒内心深处那些浪漫因子。每年一部伍迪·艾伦,总会让人感觉乐事一桩。午夜的巴塞罗那与巴黎已走过,下一个午夜你会在哪?★★★★

28分钟前
  • Q。
  • 推荐

不就是装腔作势掉书袋吗,批判可以,善意才好,其实都是带镣铐的可怜人。爱巴黎,爱黄金时代,爱毕加索的女人,皆因那是别处,是可以寄存理想的另一个地方。(重看一次,感觉全篇精华在于Gil拒绝Adriana留在她认为的黄金年代那一段。他们对理想世界的追捧仅限于叶公好龙的程度。)

33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午夜巴黎,任何奇迹都可能发生。人到巴黎就连老伍迪这种悲观主义的老头都变得浪漫情趣起来,即使故事结尾恋人分手了又如何,他又会在午夜钟声敲响的时候遇到另一位知心人。一封送给全世界浪漫完美主义者的情书!在这个中国情人节我们看着这部电影渡过,即使哪天分来了我也将不会悲伤。★★★★★

3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我相信真正纯正的爱情能产生一个纾解死亡的阶段,所有的懦弱都出自于没有爱或爱得不彻底,这两者一样。勇敢而真诚的人能够直面死亡,正是因为他们的爱拥有足够的激情,可以将死神从头脑中驱逐。” 电影拥有一切美的化身,如梦似幻的场景切换让人难辨古今,扑朔迷离。只是太易沉醉的东西也让人空虚。

3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欧文·威尔逊模仿伍迪艾伦真是到位啊。布吕尼的酱油打得很好嘛!这部片儿根本就是老头和法国影评界在互相吹捧互相表白,结果收获北美票房成功以及各种赞美真是件有趣的事儿。全片讲了一个简单的“活在现在”的道理,跟《紫玫瑰》关系不大,倒是更像《独家新闻》。结尾倒是有那么一点儿像侯麦。

3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没有任何动人之处,借穿越和复活各个名人在装腔作势罢了。

39分钟前
  • fhskfdhlaksa
  • 还行

恰好和你同样喜欢在巴黎雨中散步的人,就不是恰好。 穿越跟想象也不是,心底的选择就让它做出现实版本的决定吧。 穿越虽好,他记得回来了。

40分钟前
  • shu
  • 力荐

你品尝了夜的巴黎,你踏过下雪的北京。你熟记书本里每一句你最爱的真理。

42分钟前
  • Bill
  • 力荐

不仅是中国流行穿越,全世界都流行着穿越啊穿越!

45分钟前
  • 在人潮中拥抱你
  • 力荐

又一部伟大的巴黎城市风光宣传片,还带穿越剧情。

50分钟前
  • echohead™
  • 还行

当Adrien Brody饰演的达利出现,我真心觉得自己彻底穿越了……“Dalí~Dalí~Dalí~”扶额

52分钟前
  • A L E X
  • 推荐

伍迪艾伦吃下各种艺术,文学方面的知识,于是放了个屁,但我们闻着也是香的。

57分钟前
  • Adam
  • 推荐

终于赶在离开纽约之前看到了伍迪艾伦的新片,但仍旧…不是很对我胃口,话唠情况有所改善,但怎么都觉得只是停留在时空穿梭的表面而已。巴黎和原声大美,加一颗星咯。但从电影院里出来看到雨后初晴的soho,石板路,漂亮的咖啡店,觉得能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城市真是非常幸福。

6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