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土之城

HD中字

主演:卢巴纳·阿兹巴尔,梅丽莎·德索蒙斯-波林,马克西姆·高德特,雷米·吉拉德,杰基·萨维里斯,巴亚·贝拉尔,尤塞夫·什维哈特,卡里姆·巴宾,穆罕默德·马吉德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法语年份:201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焦土之城 剧照 NO.1焦土之城 剧照 NO.2焦土之城 剧照 NO.3焦土之城 剧照 NO.4焦土之城 剧照 NO.5焦土之城 剧照 NO.6焦土之城 剧照 NO.13焦土之城 剧照 NO.14焦土之城 剧照 NO.15焦土之城 剧照 NO.16焦土之城 剧照 NO.17焦土之城 剧照 NO.18焦土之城 剧照 NO.19焦土之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焦土之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双胞胎姐弟珍妮(梅丽莎·德索蒙斯-波林 Mélissa Désormeaux-Poulin饰)跟西蒙(马克西姆·高德特 Maxim Gaudette饰)收到过世的母亲娜瓦尔(卢布娜·阿扎宝 Lubna Azabal饰)的遗嘱,可当宣读完内容之后,两姐弟却一时难以接受这样的遗嘱:一份是写给他们从未蒙面的父亲;一份是写给她的第三个孩子——他们更是不知道这个哥哥的存在。影片巧妙的游走在两个不同的时空:母亲终其一生苦苦寻觅自己的长子;姐弟遵循母亲的遗嘱前往中东寻找他们的父亲与兄长。可越是穷其究竟,他们面对的越是理不清的头绪跟令人震惊的真相。本片改编自加拿大著名法语作家瓦基迪·穆阿瓦德的同名剧作。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荣获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豆瓣开膛街 第五季战地童子罗马浴场2012宝贝女儿好妈妈之吃记忆的大雪球超能造梦第二季变身男女小滋味200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12: 冰河时期极限挑战第一季携手人生顽皮鬼5海军罪案调查处:悉尼第一季巨力莱拉我的超大号女友亚历山大内夫斯基只有形式的罗曼史次长在恋爱中战火实录斯大林格勒战役恐怖岛鬼拳2人性污点上载新生第二季凡尔赛传奇邪不压正阴阳路8:棺材仔盖塔机器人ARC爱之病欲海潮杀死福顺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窑洞小学真实罗曼史赤狐书生 独家幕后假面真情第一季泡吧侦探3女神捕之孽缘1刑的乌鸦特别篇幽国车站1994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

 长篇影评

 1 ) 焦土之城 | 黎巴嫩最暗无天日的15年

焦土之城 | 黎巴嫩最暗无天日的15年
                              


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加拿大
语言: 法语 / 阿拉伯语
片长:139分钟
剧情简介
双胞胎姐弟珍妮跟西蒙收到过世的母亲納娃的遗嘱,可当宣读完内容之后,两姐弟却一时难以接受这样的遗嘱:一份是写给他们从未蒙面的父亲;一份是写给她的第三个孩子——他们更是不知道这个哥哥的存在。影片巧妙的游走在两个不同的时空:母亲终其一生苦苦寻觅自己的长子;姐弟遵循母亲的遗嘱前往中东寻找他们的父亲与兄长。可越是穷其究竟,他们面对的越是理不清的头绪跟令人震惊的真相。
本片改编自加拿大著名法语作家瓦基迪·穆阿瓦德的同名剧作。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荣获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豆瓣

电影在母亲寻子与双胞胎寻父兄两条线索下平行剪切,镜头质朴真实,好像纪录片一样把当年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迷失,以及双胞胎兄妹对于母亲传奇人生的体会,原原本本不施粉黛的表现出来。尤其是结局,让我对納娃痛苦的人生唏嘘不已。
战争放大了人性的丑陋,仇恨扭曲原有的灵魂。納娃经历了黎巴嫩战争最暗无天日的15年。丈夫因为宗教差异被自己的兄弟枪杀,儿子在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中险些丧命。自己亲眼看见长枪党毫不留情杀害了一个小女孩。在牢房里面对自己施暴的,竟是自己朝思暮想素面蒙面的亲生儿子。命运作弄,儿子既是丈夫。納娃的人生波折痛苦随着双胞胎寻找既父又兄的路程慢慢被揭露出来。同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让我们震惊不已的历史——黎巴嫩最暗无天日的15年。

|黎巴嫩战争
 1975年9月16日爆发的内战使黎巴嫩陷于分裂,贝鲁特的街道变成了一片火海,政府受到威胁。右翼基督教长枪党在这个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各占一半的国家有着牢固基础,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武装对抗。人行道上堆满了尸体和瓦砾,造成的损失高达80亿英镑。外国资本开始从这个典雅繁荣的黎巴嫩撤退。(黎巴嫩之前素有“中东巴黎”之称)
 由基督教徒和黎巴嫩民族主义者组成的长枪党同穆斯林和巴勒斯坦分子相对抗。内战爆发原因是因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准备以黎巴嫩为基地向以色列发起进攻而引起的。黎巴嫩穆斯林支持巴解,而基督教民兵坚决反对。

|贝鲁特大屠杀

贝鲁特大屠杀发生于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间,黎巴嫩基督教长枪党民兵在以色列的武装和包庇下,对贝鲁特的巴勒斯坦难民营进行了野蛮屠杀。持续了整整40个小时的屠杀造成的死亡人数至今无法确切统计,有的说1000人,有的说1500人,还有的说遇难者达3000人,另有说法为3万人。遇难人数大概在762-3500人左右。

|黎巴嫩长枪党

黎巴嫩长枪党并不是一个极端恐怖组织,而是一个正式的政党,于1936年11月成立,是基督教马龙派政党,还是内战中极右派路线的武装力量之一。在影片烧毁大巴的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长枪党的装扮,身穿当时基督教党领导人头像的T恤,手拿长枪,枪上印有慈爱的圣母玛利亚像。黎巴嫩战争爆发以后,长枪党的主要任务就是杀死所有的巴基斯坦难民与伊斯兰教什叶派。基于此,我们立马可以明白长枪党的那一枪爆头的原因就是宗教差异。

随着納娃寻子,我们一路看到的都是,随意被枪杀的非本宗教人民,被炸成废墟的房屋,还有不同宗教人民打从内心的排斥。影片中納娃由于同阿拉伯人私通,导致自己的第一任男友被枪杀,而且险些被自己的兄长杀死。因为不同宗教的人民是不能结婚的。据说导演在2001年拍摄该片子时,还在当地做了一个调查,他询问了当地的妇女,如果她们的女儿与伊斯兰教男子相爱,她们会是什么想法?每个受访妇女都坚定不移地说,我会选择杀了女儿与她的男友,没有一丝怜悯。这是2001年的回答,可想而知在1975年,在納娃那个年代,納娃的行为是很有可能为整个家族带来杀身之祸的。
常常觉得有宗教信仰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样就会因为敬畏神灵而一心向善。可是太多的战争是因为宗教产生的,或者是利用宗教来推动。当我们把宗教信仰变成具象化的东西时,宗教是一种极具攻击性的东西,就像片子中的长枪党将领袖的头像印在T恤上,坚决执行政党领导人的指令一样。信仰不应该是一种框定的东西,它没有具体的形态,它无从触摸,但它又常驻心中。觉得上次水水哥回答的很好:“我的信仰就是Be kind to everyone。”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善意面对他人。


 2 ) 《焦土之城》:战争下的俄狄浦斯悲剧

    我相信任何一个观众在看完《焦土之城》后都会感到震撼。这是一个用一名坚韧女人的悲剧命运来抨击战争的故事。影片不仅有这样好的一个故事,更有一个优秀的叙事方法。
叙事方法
    从内容上说,影片可以归类为反战片,从叙事上说影片可以归类为侦探片或悬疑片。为了将影片设计成悬疑片,影片没有采用普通的单线叙事,而是设置了三条情节线。珍与西蒙的线和纳娃的线是主要两条,尼哈德的线则表现得较少。其中,珍与西蒙的线是探寻真相的过程,而纳娃的线则是真相。两条情节线关系密切,影片在讲述纳娃的一段故事后,就会开始讲述珍(与西蒙)找真相的故事。两个故事相互承接,转换流畅,使影片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具体表现为:影片开始从头讲纳娃的故事,纳娃私奔未遂,生下孩子后,孩子被一个全身黑色包裹的女人送到孤儿院。同一个场景,一个空镜头之后,珍出现了,时空转换成现在。原来珍来到了纳娃最早生活的地方,珍找到了纳娃以前读书的学校,于是时间回到纳娃读书的时候。
    影片就这样游刃有余地在过去与现在的两个时空转换。有时两个时空的转场还会达到颠覆观众期待的效果。例如,西蒙被带去见占西丁的那场戏,上一个镜头我们明明看见西蒙被带上一辆车,而下一个镜头也确实有一辆灰色轿车行驶到另一辆黑车旁边,我们自然会以为这是西蒙去见占西丁,但下车的却是纳娃,是纳娃去见占西丁。时间自然巧妙地转回了过去。
    表现尼哈德的线不多,却总在很恰当的时候出现。影片就是以尼哈德开场的(当然那时我们还不知道他是尼哈德)。 一个武装分子在给孩子时的他剃头,镜头为他的脚跟标记做了特写展示。镜头不断地缓慢地向他推去,景别一直缩小到他的眼睛的特写,而他的眼睛也一直盯着镜头看,此时背景歌曲也进入到了高潮。以他为开场,不只是为了强调他的重要性,也是为了设置悬念。
    在珍与西蒙得知他们俩才是纳娃被强奸所生的孩子,而哥哥尼哈德另有其人后,此时尼哈德的线恰当地顺应观众期待地出现了。
    或许是为了使不同时空相互交错的叙事显得更有条理,影片还如同分章节似的给每段加上了小标题。这些小标题于我们就像是一张张写在便利贴上的线索。最后我们看到了故事的题眼,也是影片的片名——焦土之城——对影片中所表现的仇恨与杀戮所催生的世界的形象概括。
    影片叙事精巧的方面还有一点就是有些事剧中人物不知道,而我们知道。影片中珍得知母亲曾被强奸过,并生下了孩子,以为那个孩子便是哥哥,而观众在关于纳娃的故事里知道那个孩子绝对不是哥哥,而有可能是珍和西蒙。这很好地达到影响观众情绪,使观众稳跟剧情的效果。
视听语言
    复杂的叙事方法是为了营造影片的悬疑特质,那么影片的主题与内容则需要好的视听语言来营造。
    影片的色调便很好地衬托了影片的主题。影片主要用白、黑、蓝、黄、灰等颜色。纳娃的家乡主要是黄色,呈现压抑、破败之感,尽是战火留下的痕迹。加拿大主要是蓝、灰,呈现阴郁冷峻之色。人物也多穿这些颜色的衣服,影片中只有两个人穿过彩色服装,一个是被尼哈德枪杀的小男孩,他身穿红衣绿裤,他可能只是在捡垃圾,却被尼哈德无缘无故的杀害了。红衣绿裤隐喻他原本鲜活的生命。影片从色彩上深化了战争与暴力的残忍。还有一次是纳娃穿上了一件红上衣,她去刺杀基督教民兵组织首领。她穿着红衣黑裙,手里拿着红包,镜头还一直固定在她的红包上。这颜色象征着危险与暴力。
    影片讲述的是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影片的主角除了人物,还有那片焦土之城。影片有好多表现纳娃的家乡的镜头。那里的沙石较多的荒野,那里矮层小楼房密集的城市。有些空镜头起到了转场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其一它们将影片的人物融入环境中,其二表现了那片苦难深重的土地与导演深深的同情与隐忧。
    影片的声音设计也很好地参与了叙事和刻画人物。影片较多地使用了画外音。在卡法利亚特时,影片表现纳娃在监狱里等待时,画外传来一名女性惨绝人寰的喊叫声。影片从侧面表现了私刑的惨无人道,渲染了恐惧的气氛。
    在基督教民兵组织残忍地杀害纳娃所坐的车上的其他人,并烧毁了客车时,影片用沉重的音乐声代替了真实音效,这种声音设计是突出了纳娃的心理,表现她当时的绝望和悲愤。后来民兵又枪杀了纳娃本打算救的孩子,枪的真实真实声响被表现了。这一声枪响将纳娃彻底推向仇恨的深渊。
    宗教矛盾是影片中引发战乱的原因,影片在布景与道具的布置上都不忘带上宗教色彩。纳娃戴的黑色十字架,纳娃奶奶手握的白色十字架,被占西丁的民兵组织袭击的房子里挂着耶稣受难十字架,玛依卡护士住院的病房里挂着的圣母像,这些使影片沉浸在浓郁的宗教气氛中。
    概括来说,影片构思精巧缜密,复杂的叙事方法使影片具有极佳的可观性,精心设计的视听语言到位地表现了影片的内容与主题。因此《焦土之城》绝对是一部上乘的电影作品。

 3 ) [Film Review] Polytechnique (2009) and Incendies (2010)

Denis Villeneuve, at this stage, can be sufficiently estimated as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and visionary commercial directors of our era, so let us dive into his two earlier Canadian outputs, which have legitimately put his name on the map.

POLYTECHNIQUE is his third feature, a black-and-white reenactment of the deadly École Polytechnique massacre in Montreal, on December 6, 1989, which left 14 women murdered. With its 77-minute length, it is a succinct, intense drama, and unlike Gus van Sant’s ELEPHANT (2003), it sends you shudders right out of the box when gunshots suddenly disrupt the pedestrian school life of École Polytechnique, an engineering school, blood splatter and panic erupts.

After that, the film rewinds back to an earlier time of this fateful day, we get a glimpse of the unnamed killer’s (Gaudette) motive, his targets are female feminists, but Villeneuve and his co-scribe deliberately keep a lid on the details, we don’t know what breeds his hatred, maybe the lowdown is still inconclusive (an incel before the digital age?), ergo, the film’s fulcrum is to deplore the dastardly act itself, regardless of its grounds.

Valérie (Vanasse) is one of the fortunate survivors of the ordeal (does she suffers from the survivor’s guilt?), and before that, she has a first taste of working-place sexism when she is interviewed for an internship, and her classmate Jean-François (Huberdeau) is also on the spot, being the stronger sex, he is spared by the killer with other males, but he seems to be the only one who shows some valor when all hell breaks loose. And after the fact, he is tormented by mounting guilt that he hadn’t done more to prevent the mass killing (a typical messiah complex), whose ramifications are immeasurably grave, varying from individual to individual.

Shot with an absorbing fluidity often with unconventional frames (like the topsy-turvy shot of the hallway), appending a bland positive note to the coda, and grappling with prickly subjects with conviction and tact, POLYTECHNIQUE is a dry run of Villeneuve’s next picture INCENDIES, a bi-continental truth-seeking drama that knocks you dead with a bang!

A modern-day Oedipus tale that beggars belief, INCENDIES is a riddle in two parts. In the wake of the passing of their mother Nawal Marwan (Azabal), an Arabic immigrant in Canada, twins Jeanne and Simon (Désormeaux-Poulin and Gaudette) are requested, upon Nawal’s will, to ferret out their father (whom they think is dead) and brother (whose existence is unbeknown to the twins hitherto) in the Middle East.

The narrative bifurcates and alternates between Nawal’s checkered past in her war-riddled fatherland (an unnamed country, but the events alluding to Lebanese Civil War, and her actions take a leaf from the book of a Lebanese woman Souha Bechara), and decades later, the twins’ journey (Jeanne goes first and Simon will join her later) to their provenance, to discover the inconceivable story of their parentage. As an audience, you are granted an advantage of first-hand information from Nawal’s POV, while the twins slavishly track down breadcrumbs, gather details in dribs and drabs, so the film hooks you by this tack, you are one step ahead in the game, until the riddle is solved, you are in utter shock, like the twins. If you think finding out they are the offspring of a rapist is a major hammer blow, you are too naive!

INCENDIES is everything one needs to show his competence as filmmaker, blaring out Radiohead’s monotonous jeremiad, Villeneuve bestrides the two narrative strands with precision and grit, Nawal’s traumatic experience is steadfastly devised to elicit a vicarious frisson of terror and her “the woman who sings” incarceration marks a heartfelt homage to a woman’s indestructible fortitude. However, the tricky part is the final reveal, and how those characters react to the bombshell, Azabal, who is superlatively good from A to Z, registers Nawal’s quiet implosion in fine fettle, but Désormeaux-Poulin and Gaudette’s philosophical acceptance leaves much to be desired.

Notably, in this Oedipus tale, Oedipus himself is relegated to a marginal place, it is his mother and children’s story to be told, and by doing so, Villeneuve potently denounces the warfare that germinates such unthinkable tragedy, and shows us religion can be a lifesaver, but also the scourge of partisanship. Both INCENDIES and POLYTECHNIQUE are conscience-driven works of art daring to look man-made atrocity straight in the eye, and raring to urge audience to make their own unaffected judgment, although, for me, it would take an oceanic effort to rewatch them, precisely, once is enough, I dare you.

referential entries: Gus van Sant’s ELEPHANT (2003, 8.1/10); Villeneuve’s PRISONER (2013, 8.1/10); Xavier Dolan’s I KILLED MY MOTHER (2009, 7.1/10).

Title: Polytechnique
Year: 2009
Country: Canada
Language: French
Genre: Crime, Drama, History
Director: Denis Villeneuve
Screenwriters: Denis Villeneuve, Eric Leca, Jacques Davidts
Music: Benoît Charest
Cinematography: Pierre Gill
Editing: Richard Comeau
Cast:
Karine Vanasse
Maxim Gaudette
Sébastien Huberdeau
Evelyne Brochu
Pierre Leblanc
Johanne-Marie Tremblay
Pierre-Yves Cardinal
Rating: 7.3/10

Title: Incendies
Year: 2010
Country: Canada, France
Language: French, Arabic, English
Genre: Drama, Mystery, War
Director: Denis Villeneuve
Screenwriters: Denis Villeneuve, Valérie Beaugrand-Champagne
based on the play by Wajdi Mouawad
Music: Grégoire Hetzel
Cinematography: André Turpin
Editing: Monique Dartonne
Cast:
Lubna Azabal
Mélissa Désormeaux-Poulin
Maxim Gaudette
Rémy Girard
Abdelghafour Elaaziz
Allen Altman
Baya Belal
Dominique Briand
Majida Hussein
Nabil Koni
Rand Faris
Nabil Sawalha
Baraka Rahmani
Mohamed Majd
Rating: 7.9/10

 4 ) 母亲的歌声

       在我们的生活着有很多人,他们每天不停重复着错误,让生活变得更加麻木,也就是在这个悲剧已成为喜剧的时代,我从没有想到一部电影能这么深刻的敲击着我的内心,每年的新电影叫座又叫好络绎不绝,但《焦土之城》是一部你最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的一颗定时炸弹,它就像纳瓦尔再监狱中含着眼泪的歌声一样,让你听完心痛、破碎、分崩离析,在你心里最弱软的地方爆炸。
       

        我对于战争题材的影片总是有种极端化的看法,有很多从人们信念瓦解到宗教的质问再到战乱的萧条种种角度的叙述的影片,但我相信有一部分观众像我一样更加喜欢的是那种对于战争结束后造成不可挽回与无法面对的人伦悲剧。导演没有故意的强调是哪个国家,哪个时期。这种处理也能看出创作者对于战争统一深沉的思考。我们可以假使为任何一个国家,这样的故事似乎都有发生的可能性。


       影片两条叙述线索倒叙,在母亲纳瓦尔与孩子珍妮和西蒙之间穿插,每一段时空的跳跃都非常活脱,层层推进的故事解开悬念,每场戏的安排错落有致,简洁平稳,没有一场戏是所谓的刻意做作形成,最让我敬佩的是这样一个震颤我的结局却处理的不动声色,娓娓道来,有一种很强的冲击力,我就几场对我个人而言震撼较大的戏进行一些浅浅的分析

        第一个让我兴奋的便是开头那段由窗外中东地区的风景向屋内横移的镜头,一群孤儿院里的孩子,一个挨着一个被一群恐怖分子理发,这种无助与迷失的感觉就像是命运被人操控,无力挣扎,配上radiohead的歌声,高速的摄影马上营造处影片大体的风格和口味,脚后跟的三个痣第一次出现在观众的视线里,也许这时我们无法判断其意义,但是随后的情节这三颗痣是影片最重要的线索与判断。这场戏犹如很多战争题材开头的情绪营造,但不同的是,我看到开头那场戏的时候似乎干刀了某种心理上的救赎,就像是给自己的命运设定了一种无法达到的高度一样,让我有些郁结和叹惋。

       
       之后,在影片的故事降临的时候,一个贯穿全片的悬念的到来,让我听着母亲如何千辛万苦的引导自己的孩子们体验自己年轻时的辛酸与坎坷,更加让孩子们更深的感受到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永恒而隽永。

       第二个让我震撼的地方便是纳瓦尔离开自己的故乡离开了自己工作的地方,来到北部寻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时,跑到那颗曾与自己一起去私奔的人约会过的一颗树下,虽然影片只用一个镜头表现,但看完之后回顾,那幅画面依然挥之不去,那个与纳瓦尔曾私奔的人,也是日后尼哈德麦真正意义上的父亲,可以说是这个悲剧的牺牲品,也是整个悲剧的导火线,也许没有这个真正意义上的父亲,悲剧依然会存在,但这可曾经约会过的树下见证的是战火年代,流言可畏,制度封建的环境下一种美好的向往,尽管那只有一瞬间。

       影片在纳瓦尔坐上公车,遇到恐怖分子的屠杀时,迎来了我情绪上的迸发点,一个简单的十字架挂件就让纳瓦尔存活下来,她解救的同时也要解救另一个母亲怀里恐惧的女儿,望着那位母亲看见自己的女儿与自己离别,而自己束手无策的时候,她是那么的绝望那么令人心碎,而女儿的无知与天真断送了自己的性命,纳瓦尔肉体上存活摧毁了她信念上的坚持,她呆呆坐在燃烧的公车旁边一动不动,黑烟熊熊升起的大漠,使纳瓦尔和一切战争中遭迫害的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与悲悯。

        纳瓦尔刺杀首领的戏,让我们看到以为母亲观念上的转变与性格上坚硬的部分,那种决绝和利落令人敬佩。

       
        接下来令我再一次震惊的是纳瓦尔真正的被人践踏,被人叫做唱歌的女人。唱歌的女人,在电影里总是魅力的,她们要不泣不成声要不面对绝境坦然淡定,纳瓦尔的歌声透漏着一股流动血液的生命力,我尽管从那种歌声里听到了恐惧听到了哀嚎,但那种时而抽泣时而吞咽更让我听后变得坚强,我相信这是纳瓦尔那种生命力与不沉沦的反抗精神影响的。即使纳瓦尔被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不停地糟蹋,她的眼泪也那么的震颤人心。当纳瓦尔怀了阿布特来克的孩子时,她那种痛苦与无力被她无用的反抗揭露的一览无余。

      之后纳瓦尔临产的时候,大夫的一句,休息一下,我们接着生下一个的时候,珍妮与西蒙也被这个时代的悲剧无情的成为牺牲者。对于一个国家的统治与破坏,必须把那种宗教的对抗或是民族的仇恨注入到每个国家的公民当中,侵略者凌辱妇女,使敌国留下的后代染上可耻的血液,任何人也无法忘记这段悲戚的历史,让她们的孩子生下来就带有历史遗留下的不公平。而此刻珍妮与西蒙就成为这场悲剧的迫害者,当他们意识到以后影片并没有给予强烈的表现,而是静如止水的思考与消化,迎合了整个影片的虚实风格。

       然而这样的迫害也许不能够达到那种真正人伦悲剧的高度,再影片真正的结果,悬念的揭晓的时候,我觉得观众一定都会和珍妮从西蒙口中知道真相的反应一样,不可思议,彻底的沦陷。当我们看到了三颗痣的尼哈德麦就是曾糟蹋纳瓦尔的阿布特来克的时候,我们的思路瞬间混乱了,心中无数个等号在找寻对应的时候,我们自己都不敢想象这样的结果,悲剧像是一层一层的埋伏,造成了一个畸形的陷阱,让你一点一点的跳入深渊,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那纷乱的年代,人们的封建,统治的自私,绝望的命轮。

       影片此时已近尾声,当那个尼哈德哈曼尼读者死去的纳瓦尔留给他的两封信的时候,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一个母亲与妻子的形象伟岸而深沉的在我心中矗立着,纳瓦尔两封信用的两种立场,让我触目惊心,尽管自己被自己失散的儿子强奸,并且生下了两个漂亮的孩子,但纳瓦尔依然爱恨分明,对强奸自己的阿布来说她冷静又克制,而面对自己的儿子时,纳瓦尔却依然深深地而且永远的爱着他,这就是一个战争年代,一个女人面对自己骨肉失散,丈夫死亡的贞操和坚韧。看到两个知道真相后的孩子读完母亲的信时,整个影片哀伤的到达一个顶点,结尾尼哈德哈曼尼站在曾经强奸过的母亲的墓碑前忏悔,影片完结。

       片尾出完,我依然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自己的心脏也成为了一片片焦土,曾经的焚烧与奚落又被滚滚的记忆重新沸腾,在这样一个冷静克制,缓缓书写的故事里,一个多么残酷的悲剧呈现在我眼前,不禁失语流涕。

       影片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入围五部之一,尽管没有得奖,但我庆幸这片来到奥斯卡的一个舞台,要不然我不会看到这么符合我胃口的影片。影片大部分演员都是真实的群众,现实气质很浓重,画面忧郁残破,手提摄影与高速移动摄影相结合,整体独立氛围很强,文化意义很厚重,最主要的是叙事的整齐与节制,没有在一个很虚化的道理中斤斤计较是我认为影片大气的格局最重要的部分。一部影片的经典概念的形成取决于它弥留的时间,我相信这部电影会再我心里储存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我心中永恒的经典。

 5 ) 刻意的人造震撼感,终不长久

       应某友的要求,看了这个豆瓣上好评如海啸的咚咚,看过之后内心颇不平静,闹不明白为什么这么一个政治不正确,表演无张力,情节需要靠一系列不必然的巧合推动的电影竟能牵动如许英雄好汉的泪腺,思忖良久,觉得只能是离乱背景下的乱伦题材带来的扭曲刺激感被误认为心灵震撼所致。

      其实作为饱经战火摧残派系倾轧生灵涂炭的原型黎巴嫩,即使是一部平实的纪录片,看看那些炮火洗劫后的荒城颓壁,看看劫后众生,就足以震撼每个人的内心,这部电影搞得这么刻意,反倒在如同用血写就的真实中看出了几分假来。就好比当年的《大盗石川五右卫门》,电脑技术的加入看得人眼睛生疼,当然这次的生疼是在情绪上的,或者用流行的粗俗说法,看得蛋疼。。。。。。

     用西方的普世情怀来衡量,女主角政治上其实明显很不正确——本人基督徒,和一个穆斯林难民有染并怀孕生子,儿子被送入孤儿院,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宗教冲突导致孤儿院被穆斯林报复性袭击,儿子被带入难民营,难民营发生大屠杀。。。。。。于是这笔烂帐就被女主角算在了基督教政府军的头上,而口口声声“追求和平”的女主角从此毅然投身穆斯林阵营,为了报仇雪恨充当了某次暗杀行动的马前卒,最终被政府军送入集中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在这里我们看到,争斗的双方互相倾轧,受害的却都是无辜的人,正所谓春秋无义战,而导演,(当然更大可能是编剧的意向)在此却预设立场,认为穆斯林武装力量一方相对而言代表了正义,从拍摄角度完全表明了这个立场,穆斯林搞的孤儿院大洗劫,就只有一个废墟,而基督教民兵的公交车大屠杀却是成色十足,弹弹入肉。。。。。。总之,于是将为穆斯林冲锋陷阵的女主角下了死命的往英雄烈士的角度上整——什么借狱卒之口说没有人能使她屈服啦,什么在监狱的唱歌女啦。。。。。。各种没必要、各种描眉画目火力全开,终于借乱伦题材把这个破事儿煽乎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至于这个咚咚能够在imdb上得到这么高的评价,我倒觉得完全是西方老百姓普世情怀带来的逆反情绪和反思情结在作祟。君不见,但凡是貌似公正暗藏偏手的反思题材,均能在欧美获得好评如潮——当然,前提是发生地儿得离他们够远,你反思个中东啊,北非啊,东亚啊,南美啊。。。。。。大伙儿都爱看,你反思个二战德国试试。。。。。。你就成了替纳粹招魂了。。。。。。

演员的表演就不提也罢,反正不过不失,见仁见智,这个剧情设计可实在蛋疼得紧。一开篇儿,公证人大胖子拿出遗嘱再交代那几封信的事儿,把我给看乐了。。。。。。导演玩RPG解密游戏玩多了吧。。。。。。到什么地方找个人,找到之后给他一个咚咚,然后你就可以打开另一封信,找到一个新的线索,然后转了一大圈,发现要找到人其实就在身边儿。。。。。。这种剧情好熟悉,除了没有打怪升级系统之外。可以说,整个电影的展开就是建立在这么一个RPG大俗套之上的,但问题是,其一,女主角自从离开家乡到了加拿大,就和家乡的穆斯林抵抗组织没有联系了(否则她的遗嘱上会让孩子直接去找那个军阀,不会让他们自己瞎撞,话说居然就真给他们撞到了,运气值实在是个很重要的人物参数,当然,加拿大这么大,女主角却能够在游泳池一举遇到大儿子,可见运气值似乎是他们家的遗传参数),因此她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只有大儿子=狱卒,却并不知道其间转换的整个过程;其二,她的谜语是在她已经知道大儿子(狱卒)在加拿大的情况下发出的,却没有给出任何寻找的线索,摆明了是让她的两个孩子去中东白跑一圈,似乎她未卜先知,知道他们在中东必然会发现连她自己都不知道的真相。我只能说,在这里,导演混淆了自己和剧中人之间的位置关系,导致这部电影由一系列的不必然因素作为支撑,说服力很低。

最后,我总觉得这部电影的时间轴非常之诡异。女主角的生卒年月为1949-2009,享年60岁;大儿子出生于1970年,即21岁产子;而双胞胎中女孩职业为数学系的research assistant,那么姑且假设她们只有20岁(事实上不大可能,而且在中东的时候女孩手上还带着婚戒),则女主角是在40岁的时候即1989年生下他们,这一年她的大儿子19岁。再往前倒15年,女主角犯事儿是在1974年,她的大儿子4岁,被穆斯林武装组织带走,训练成为最优秀的狙击手估计怎么也得是13岁以后的事儿了,之后又被俘,洗脑,成了最优秀的狱卒(靠,瞧瞧人家这素质,干什么象什么)并使他妈怀孕,才仅仅用了6年时间。。。。。。好吧,就算这些都是完全可能了,鸡蛋里挑骨头的说,19岁的狱卒演员长得真老性,而在二十多年后被他妈认出来时的他和19岁时长相居然全无二致,还真是驻颜有术。。。。。。

总之,我觉得人造不是不可以,可这部片子的味精味儿实在有点儿太大了。。。。。。而且我要说,很多人说这部电影知道了谜底就没法看了,可对于我来说,情况是,发展到三分之二的样子,他的包袱还没抖,我就已经全知道了。。。。。。这么看我是不是太变态了一点儿。。。。。。

 6 ) 为人父之后,泪点貌似显著降低

这种时空变换的电影以前也看过一些,最近的好象是《燃烧的平原》,片段的不断闪回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类型片的特点了,不过还是看的有点累

刚开始看电影,就想知道故事发生地——Daresh到底是在哪里,可惜当时没上网,手机上网半天也查不到这个地名,好在后来看到了豆友的提示——黎巴嫩。中东的地区是几大宗教的发源地,宗教冲突自然也闹的凶,这些宗教其实很多都是宣扬从善的,不过总是容不下异教徒。突然想到自己还买了一部《黎巴嫩》,坦克手的故事,改天好好看看

跑题了,继续说这部电影。最令我感动的情节1:双胞胎的妈妈在基督教恐怖分子即将火烧汽车时,试图搭救同行的一个穆斯林小女孩,但被恐怖分子识破,小女孩倒在沙漠之中。汽车在燃烧,施暴者已然走远,女主角的泪脸在烟雾中忽隐忽现,宗教的仇恨,为什么要强加在弱小者的身上!

情节2:就是最后母亲的两封信送到收信人那里时,母亲对儿子的爱真的让我这个大老爷们泪流满面,即便儿子极其没有人性的侮辱了母亲,使母亲抱恨终生,但母亲对儿子的爱还是超越了一切,儿子刚一出生就母子分离不得相见,Being Together就是母亲最大的幸福,不管儿子做了什么,只要可以Being Together

刚刚为人父8个月不到的时间,也许我是个感情细腻的爸爸,但似乎为人父之后,泪点貌似显著降低。这里再推荐意大利的电影《天伦之旅》,也让我这个新爸爸无比感动。看着自己的小女儿一点点成长,才能体会出,什么是世界上无所保留的爱!

 短评

无法解释母亲这样做的动机,使得整部电影最终的主题表达显得很荒唐。整个寻找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挖掘恨意的过程,所谓的爱在哪里?对母亲第一个爱人的交代几乎没有。影片过分追逐剧情的奇情,反而让批判的力度大大减弱,母亲无非是把自己心中的那份恨意,又传递给了双胞胎而已。

8分钟前
  • 刘康康
  • 还行

一个女人的史诗 看完以后让人恍如隔世

12分钟前
  • 偏时差
  • 力荐

实话说,一点不觉得假,因为母亲和儿子都太努力了,总有一天他们会想见,而且在这种环境之下,一定会是以最残酷的方式。彻头彻尾的古希腊悲剧,交叉叙事。一般片子只会使用一种悬念营造方式,要不就是观众知道剧中人不知道,要不就是二者都不知道,这部片子两个都用到了,给人以双重震惊。两封信很妙

1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看到1小时15分一下悟到结局,就像拼图骤然清晰。对母亲的动机设置感到难于赞同。真正的爱是沉默与承担,独自吞咽和消化,是我的苦难今日在我身上清算和截止,绝不会强制性的让一双儿女踏上对痛苦抽丝剥茧的继承之旅。如果导演让母亲瞒下惊天真相,带着秘密离世,由儿女主动追寻谜底,结局会更震撼。

19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93//娜瓦尔对爱的理解是去系统化的,对信教的家族来说,发生与异教间的爱情是肮脏;对民族主义者来说,异教的难民是要清除的污垢;而对于娜瓦尔,她珍视生命、相信普适的爱,不受意见体系的禁锢,认为只是毁灭与杀戮肮脏,事物只要是因爱而生的便是纯净。娜瓦尔在池边近乎木讷地释然,她把孩子看作爱的结晶,就可以坚信孩子生来美丽,其他因系统冲突而差生的污秽都可以原谅;通过她的孩子们对母亲命运的体会,沉默被打破,身份与环境的不协调、洁净和肮脏的冲突、爱与恨的矛盾间,意外地出现了一种看起来像是无奈、又像是和解的心境,结果是命运可能性的残忍被揭露,而人之情感进入平和状态的机会被揭示。

20分钟前
  • Colty
  • 力荐

极具震撼力的杰作。1.废墟之城,道德荒原,宗教仇杀,残酷乱世,古典悲剧。2.维伦纽瓦的冷峻节制深得我心,避免煽情,以隐忍内敛笔触带出伤痛。3.1+1=1来自老塔[乡愁]。4.双线叙事,Radiohead配乐。5.唱歌的女囚,脚上的三点刺青。6.无言以对是对所有真相的响应 | 没有什么比相守相伴更美好的了。(9.0/10)

2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停留在“失语”的状态里,去除掉那个惊世骇俗Astonished的结局,这都会是一部伟大的电影。恍惚间我去理解一加一的意义和有些神谕的这种错乱的时候,跟那个女儿一样,差点就喊出来。宗教让人痴迷,战争让人扭曲,自始至终不会少的爱充斥在两者之间,让一切都变得可以理喻。佳片。

24分钟前
  • Shy
  • 力荐

枪声震碎一个本该幸福的家庭,战火燃烧一座无辜之城,俄狄浦斯的悲剧在这上演,每个人将面对的,是内心的炼狱和刑罚。影片结尾用三封信稀释了壮阔的悲剧,但是却在每个观者心中铺上焚城后的焦土。喜欢战争片,猜到结局但依然深深震撼。影片仿佛有一只巨大的手推动着你接近寻找的真相,真相却最难将息。

29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开头震撼的RADIOHEAD慢镜直接将人带入情绪,另外电影中有一个镜头母亲的侧面神似PATTI SMITH,后方熊熊烈火燃烧着大巴车,特别美

34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如果《老男孩》让人觉得变态,那么跟此片一比简直不值一提。

35分钟前
  • Bono
  • 推荐

用伦理悲剧折射宗教战争,主题严肃、深刻,但故事毕竟狗血,所以,在影像、叙事上,采取极度克制、避免一切廉价煽情的手法,相当明智。缺点是略沉闷。烧车、枪杀小女孩那场……最见功力。

39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这个结尾也太狗血剧情了吧,其实这东西有BUG,不过以讨论剧情就剧透了,自己看吧。借寻亲去讲一段痛苦的历史,两个时空反复转换,相比之下,故事随着真相的接近而变得更有趣了。

4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重要提醒:此片剧透了就无法看

43分钟前
  • lily
  • 力荐

好久好久没有看到这样一个让人震惊到愕然,并扼腕叹息的故事,(或许它有些太过戏剧和巧合)一个女人爱与奇迹的史诗。宗教信仰的冲突可以烈火焚城,但绵延几十年的亲情谁也无法阻隔,“世界上最好的事,就是在一起”。22号美国上映一定再去捧场一遍,太精彩了。这届的外语片水准真不错!

4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四星半。真正的希腊悲剧,层层剥落后直指人心。面对真相,唯有沉默。看过越想越悲伤。。。

5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两代人寻觅的身影叠画成一个爱与黑暗的故事,时空在这片焦土上汇合,她一生的故事,用一生寻找的爱,竟在硝烟中开出荼毒恶之花;用生命保卫的秘密,用死亡消解的罪孽,用尽力气告诉我爱你;得知真相的一刻,如2049木马在手,重温回望如摸索维伦纽瓦风格渐成之路。

5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悲苦的女人啊!另,加拿大移民的过去真的好神秘阿。。

60分钟前
  • 于是
  • 推荐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双线叙事的结构,娓娓道来,情绪到最后积累成一个震撼性的结局。虽然探讨的是宗教,政治,军事,恐怖分子,但关切的却是个人——一个母亲,那段被历史所绵长的一生,平淡而克制的叙述,却隐忍着强大的情感内核,直到最后一刻爆发,于是,观众被震慑住了,长久地处于这种情绪中无法自

1小时前
  • 把噗
  • 力荐

真相残酷,逝去母亲的三封信力道十足,但在一起最美的说法难以让人内心释怀。很完美的电影,只是对于角色的悲剧性命运简单的归罪于历史的错误,编导的这种做法实在有待商贾。致使观众进入故事容易,想走出来就难了。★★★★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这才是寻找她妈的故事

1小时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