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莎2020

HD

主演:安娜·奇波夫斯卡娅,Denis Donskoy,Sergey Dvoynikov,菲利普·德亚奇科夫,Olga Fedotova,波琳娜·古赫曼,Olga Gulevich,Irina Ilin,Arseniy Korotkov,Sergey Kuznetsov,伊里斯·伊万诺娃,Aleksey Maksimenkov,Aleksandr Mizev,Ilya Pavlov,Valentina Roslavtseva,Maksim Saprykin,Valeriy Stepanov,马克西姆·苏卡诺夫,K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2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玛莎2020 剧照 NO.1玛莎2020 剧照 NO.2玛莎2020 剧照 NO.3玛莎2020 剧照 NO.4玛莎2020 剧照 NO.5玛莎2020 剧照 NO.6玛莎2020 剧照 NO.13玛莎2020 剧照 NO.14玛莎2020 剧照 NO.15玛莎2020 剧照 NO.16玛莎2020 剧照 NO.17玛莎2020 剧照 NO.18玛莎2020 剧照 NO.19玛莎2020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玛莎2020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3岁的玛莎(Masha)在拳击台和街头之间长大。 杀死和抢劫的人是她的朋友。 在90年代,整个城市都讨厌他们,但对于玛莎来说,他们是世界上最爱并保护她的人。 她为他们唱爵士乐,梦想成为歌手。 有一天,玛莎发现了他们的真实身份,他们对她的生活和家庭所做的一切。 成熟后,她离开了一个前往莫斯科的小镇,试图摆脱过去。 但这仍然会赶上她,而玛莎必须回到她度过童年的地方。茶煲表哥第一季鲸奇索妮努努老大的小偷小摸欢乐一家亲第九季最长一梦野蛮岛迪士尼乐园项目大起底第一季凤归四时歌狂欢宴门徒(2021)监查役野崎修平情归陶然亭罪恶先锋假如我是真的大唐帝陵麻辣教师电影版令人心动的建筑蜂巢2021真爱满屋4老友记第二季加布里埃尔纯真绝对会变成BL的世界VS绝不想变成BL的男人2024少女吸血鬼第一季康纳一家第六季我爱你北村方向侦探者也追忆篇火星异变相隔五年行骗天下JP风云Ⅱ粤语威尔和格蕾丝第五季三体(剧版)我的老兵爷爷星期三2022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树中男孩致命少女姬强者风范

 长篇影评

 1 ) 片名为什么叫第三次世界大战呢?

既然名字叫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就存在两种可能

一、此片意在借一个小故事影射大时局,探讨人类大规模冲突的根源

二、名字只是一个吸引人的噱头,是以一个大标题解释小人物面对世态炎凉时的无力,对底层人来说,我们的一生就是一场与世界对决的大战

先说一:

既然是影射大时局,那么剧情和人物应该都有所指,我就胡乱对应一番,博君一笑

男主——底层大众,可以说是善良的,也可以是懦弱的,我们会为路边小狗吃死去的妈妈的奶而悲叹,但大多数情况下也无能为力,底层大众并不缺少智慧,我们会制造谎言,也会行使暴力,我们有时能看清人类精英们的把戏-用权力、思想等等手段压榨我们,我们有时会妥协,被逼失去自己最珍爱的东西时就会陷入疯狂,引起巨大的混乱

女主——一种理想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光底层大众,所有人几乎都愿意相信有一种理想的意识形态可以作为更好的社会和更好的国家的思想基础,但这种理想的意识形态千人千面,在不同的人心中是不同的样子,但很多人心底里又梦寐以求,但这种意识形态是被思想者等等控制的,或者所编造的,它就像一个性工作者,只是很多人理想的投射,也可以被人随意塑造

剧中剧——zz或者说tizhi,剧中在拍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里有各种各样的角色,目的就是演出一场好戏给观众(公民)看,当一个运行良好,又较为亲民的zz或tizhi运行时,他看上去如梦似幻,一旦这场戏中出现了差错,有时就要不惜代价毁掉这栋大厦,就像剧中的房子一样zha掉

制片人——zz精英集团(贵族)(既得利益集团)(依照不同的社会形态可以对照不同的群体),他们是zz或tizhi的设计者、资助人,并且也通常是首要受益人。他们会找到各种各样的角色,把这场戏演好,同时要兼顾各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分配,当一切顺利时,皆大欢喜,各个阶层、群体形成平衡,一场戏顺利落幕,而当这场戏出了乱子时(一种潜藏在社会中的意识形态被摧毁时),底层民众就会失去理智,行使暴力,让社会陷入混乱(片场打架直至最后毒杀发生)

导演——zz精英集团(贵族)(既得利益集团)选出的一场戏剧的总指挥,他是出现在前台的lingxiu,有时他会表现得平易近人,甚至亲自指导演员(大众)如何演好大众自己的戏,也演好导演执导的这场大戏,和制片人一样,在片场出乱子时,他也要尽快决策,解决问题,所以能力突出的导演甚至会成为制片(精英阶层)真正的主人

如此一来,整部片子就成了一个国家得寓言,当底层珍视的理想(或者说幻想)破灭、被毁,他们有可能毁掉整个国家,从而诞生像希特勒这样的yuanshou,给世界带来威胁

以上这些当然是无比牵强地生拉硬拽,我想没人会当真

再者就是第二种情况:

那么故事就是故事本身了,他是平行放到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中都可以成立的故事,老实人的自欺欺人、弄巧成拙,有权力人的威逼利诱、机关算尽,所有人都想方设法地欺骗、欺负、压榨他人,最终在崩溃中做出极端的事,,对于弱小的底层民众来说,生活几乎就是以外部世界无限斗争的大战,又或者它本身就是聚焦于作者自己的国家-Iran

无论如何,这是一部有足够戏剧成分和话题的电影,也可以看到Iran电影人不再满足于仅仅反应本国真实状况的现状,他们希望加入更多国际化的元素,让电影显示出更多的层次,打达既有票房也有口碑的效果,五星好评!

 2 ) 战争的推动者

他是黑窑子的常客,只睡她,每次都付钱;

他嘴里一直念叨无家可归的狗,没有救它们;

他住进了红房子,天降机遇,他向她炫耀;

他其实一直对她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君不曾听言:别逼良为chang,莫劝biao从良;

他说地震时他在工作,他撒谎;

他告发了哈桑,让他丢了工作,报复成功;

他为了钱,再次撒谎;

他应该知道第二天要炸房子,可惜他为了女人而心不在焉,这反而害了她;

他看了63个人的签名,觉得整个世界都在和他作对,实际呢?

他为了老鼠药不惜行凶,并再次报复成功。

他扮演了希te勒,最后也成为了他。

哈桑因为表弟工作被抢,一直处处挤兑他。

她确实是骗子,可惜命运和她开了个玩笑。

导演、投资人和黑窑子老板为了自保,自然不择手段。

以上,均为战争的推动者。

—————————————————

店铺老板不卖老鼠药给未成年人,劝他不要去烂地方。

女副导不仅尽职尽责,还大义凛然,当面斥责导演耍手段。

老人既当苦力又做群演,虽然贫穷,捡了镯子却如实上交。

这些人要善良得多,却都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

 3 ) 恶的原因:无知或遗忘

何谓“道德”?这一古今中外探讨了几千年的问题,到今天,有了确切的答案吗?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善的关注,他的道德观点就是——“认识善就是行善,知识就是德性。”苏格拉底说,当人们做坏事时,他们总是以为这些事在某种意义上是好事。

所以,说恶行是无知,是不自愿的,就是说没有人会故意选择损害、破坏或者毁灭自己的人性。甚至当我们选择痛苦时,我们也是希望这种痛苦能够带来德性,实现我们人的本性——这个本性追求着它自己的好的生活。

对柏拉图来说,道德就在于恢复我们已经失去的内在和谐。它意味着将我们的理性为欲望和身体刺激所征服的那个过程颠倒过来。

儒家思想“统治”下的中国,“仁爱”是道德的基本核心。其实纵观下来,最后大都会把“道德”落到“爱”这个点上。西方是从爱欲到对所有的爱,中国是爱人爱众生。脱离了爱,是没有办法谈道德的。

哈曼·赛耶迪执导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讲述的是一个在地震中痛失爱女的沙基卜流离失所,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被卖身为妓女的情人拉丹,这也是电影一开始就交代的。有一天沙基卜来到了拍摄二战电影的影视基地,在剧组被欺负的沙基卜在主演希特勒的演员被送进医院之后被导演看中出演此角色。因此他从漏雨的“毒气室”搬到了“希特勒的红房子”,情人后来被他藏于红房子的挑高层中,在他外出给皮条客交情人的赎金那天,剧组因拍摄炸毁红房子。事后片方极力掩盖其情人被炸死这一事实,最后沙基卜毒死全剧组人员。影片结束。

我觉得这不单单是所谓的“有关底层”的一部电影,它涉及:谎言、底层生活、报复与犯罪、人性、等一系列主题。在影片中,作为主角的沙基卜具有悲剧性的底层人物形象,妻儿在地震中丧生,亲戚的误解以及自己生活的窘迫。这些种种遭遇让他在遇到拉丹的时候找到了宣泄口,不单是身体上的宣泄,也是精神上的宣泄。所以在后面,尽管知道了拉丹对他欺骗了之后,在她的告白之下,他也感到了这个残酷的世界所剩下的温暖。但同时,沙基卜自身也是具有底层人物身上的一些致命的缺点,他也是自私的,这体现在了在拉丹找到他时,他一再让拉丹离开,他怕失去自己的工作机会以及生存机会。后面让拉丹留下的这一转变也是他正视自己对拉丹情感的转变。他不愿将拉丹公之于众是因她不想失去在片场工作的机会,为了给拉丹凑赎身的钱,他采取欺骗的方式从电影投资人那里骗得2000万土曼。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在拉丹出事后,内达对他所给予的帮助他完全视而不见把她和想要掩盖事实的导演一群人划在同一阵营,这在他最后把剧组所有人都毒死可以窥见。这样一个悲剧性人物,他对拉丹的感情确实真挚,拉丹带给他身体和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虽然他也曾赶拉丹走,但是从此后他的行为可以看出他完全爱上了她。其实可以说,最后拉丹的死,沙基卜也有着不可推诿的责任,而他却把所有的责任推给了别人,从而进行报复。

再说拉丹,一个从小被豢养的妓女,渴求能有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一个爱自己的男人,一个温暖的家。这些对于原本的她来说是无比遥远的。在看到沙基卜拥有一栋漂亮的豪宅时,她骗他说他被法席德(豢养她的皮条客)下药,每天接待上百个男人。就这样她来到了片场,直到法席德找再次找来,沙基卜为了留下她而答应给1个亿的赎金,她对他坦言骗了她。直到后来沙基卜去交赎金,她被活活炸死。她是无辜的,在被如此惨无人道地对待下,她仅仅是想通过抓住这个男人而改变自己的窘迫境地。她是无力的,面对暴行的无力,面对生存的无力,直到最后,她的命运都是被他人所决定的,这也许就是最底层妇女的悲哀。

影片中的内达也许是我们看见的最符合当下人善恶观的一个角色了。她在满是男性的片场努力工作,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虽然在面对沙基卜不愿意出演希特勒时,她表现出了一种“强制性”,但这种“强制性”其实也是导演强加的。我们不难看出,内达对沙基卜一直比其他人对待沙基卜要尊重得多,而且对沙基卜也是发自内心的关心。她甚至不介意和导演闹僵也在帮助沙基卜。反观沙基卜,在最后被逼得走投无路,暂时同导演及投资人“和解”时,对内达对帮助和关心视而不见,甚至在最后也没有对她有任何感激,反而把她同所有人一同毒死。内达热忱无不也反映出这个社会的可笑、荒诞与悲剧。

诺斯拉蒂,电影投资人,他投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在这部电影的拍摄上,但是接二连三的状况都预示着电影不可能取得预期的票房。沙基卜接二连三的状况也使得他渐渐对这个人失去了耐心,从他被哈桑嘲讽剃掉希特勒标志性的胡子,到他谎称自己母亲病重骗取2000万土曼,这些都令诺斯拉蒂非常气愤。当发现自己因为沙基卜的欺骗(欺骗说母亲病重,事发当天沙基卜并没有在片场所以没有人阻止这场在诺斯拉蒂看了本不会发生的事故)而导致片场事故后,他和导演花8000万威胁法席德向沙基卜谎称拉丹已经回去,但是被沙基卜识破谎言。其实纵观全片,诺斯拉蒂就是一个慌不择路的倒霉蛋,他的走投无路让他以自己一贯的“手段”去解决发生的问题。但是诺斯拉蒂对金钱和成功的渴望超越对一个无辜生命的尊重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法席德其实时电影中人物多面性相对较少的一个人物,他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卑鄙小人的形象。豢养妓女,当皮条客,恐吓威胁沙基卜与拉丹,在拉丹死后被电影导演和投资人恐吓选择逃跑并劝沙基卜接受拉丹不存在的“现实”。

影片中还有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哈桑,哈桑一开始想把自己的表弟安排进片场,可是沙基卜的到来让他的这计划落空。所以他处处针对沙基卜,让他睡在漏雨的“毒气室”,自己睡希特勒的红房子。后来沙基卜被发掘出演希特勒,他被赶到了“毒气室”,最后以他一天雨夜的擅离职守被辞退。他在雨夜还不忘记对沙基卜进行“攻心”,“每个人总是在欺负别人”也是他在那时候说的。这样一个市井小人的形象在影片中也是被渲染得惟妙惟肖。

影片对每个人物的刻画都恰到好处,从具体的人到人性的普遍性的探讨是我们作为人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4 ) 这个小人物,打算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

在二战期间,屠杀600万犹太人的罪魁祸首是谁?

略受过教育的人恐怕都不难回答:希特勒下的令、希姆莱组织策划、艾希曼具体实施......

但汉娜·阿伦特早就提醒过:将大屠杀这种史无前例的人道悲剧归咎于个别人的“根本恶”无济于事——剩下的人就那么无辜吗?

根据艾希曼的审判改编的传记片《汉娜·阿伦特》

事实可能更糟:所有人都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了屠杀犹太人的过程——教堂和医院提供犹太人的出生记录、邮局寄送犹太人的放逐令、公司解雇犹太工人、大学拒收犹太学生、药厂测试各种毒药、交通部制造通往纳粹集中营的火车、财政部没收所有犹太人的财产、银行再拿它来洗钱......

所以,最恶的就是这个体制。

这是一台不只吃人、还会自吃的绞肉机。管你是平头百姓还是位高权重,最后的下场都一样:希特勒饮弹自尽,戈培尔毒杀全家,希姆莱、戈林服毒......这些一度主宰6000万德国人命运的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最终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台可怕的绞肉机在伊朗导演哈曼·赛耶迪的年度佳作《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化为模拟纳粹集中营的片场(该片另译名《片场风云》)。或者可以更具体一些——专指只有“大人物”才配居住的那间红房子。

影片中皮条客法席德对沙基布的一席话可谓一语中的:“不管谁踏进那房子,都会被搞死,包括你自己。”

而那座凭空而来的豪华房子最终在熊熊火光中化为灰烬。

就跟被塞进焚化炉灰飞烟灭的那些犹太人一样,影片同时也讲述一个孤苦无依的弱女子是如何在权力部门的密切配合跟“正常运作”中灰飞烟灭的......

哪怕,这只是个片场内的微观权力系统。

片场内的“短衣帮”和“长衫客”,泾渭分明

所以,影片《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主旨是批判极不平等的伊朗社会的阶级压迫和权力倾轧。

权力社会的微观图景

影片为我们呈现了这个微观权力社会的四个阶级:

处在最底层的无疑是聋哑妓女拉丹。

原本妓女在任何社会几乎都是最底层的存在。且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伊朗是个政教合一的神权社会。根据伊斯兰教义,婚前性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更别提卖身了。也正因此,妓女在伊朗的处境可想而知。

回望去年的颁奖季宠儿《圣蛛》就是讲一个城市清道夫以“洗清罪恶”为名虐杀妓女的故事。若不是正义记者的执着追问,当权者本是想放过这个人的。

2022《圣蛛》

哈曼·赛耶迪导演将妓女拉丹设定为哑巴,用意很明显:她无从发声,甚至不曾存在。

其实还有一个更直白的譬喻:像拉丹这种不被伊朗这个社会所承认的人,在别人(尤其是男人)眼里就是条狗、

影片开场:男主角沙基布在妓院向拉丹谈起自己看到一条母狗被撞死,她的孩子还围在妈妈身边想要喝奶......

拉丹反问沙基布:那你做了什么?你没救助她吗?

这让沙基布一怔,原来自己也只是个围观者而已。他便默默地掏出一叠钱,黯然离去。

而当沙基布将拉丹藏匿在红房子之后,有一回拿走剩饭时被同桌的剧组成员看到,对方问他:你是带给狗吃的吗?

比拉丹略高但同属社会底层的,是沙基布这样的劳工。

因为没文化,他们只能从事最繁重、最廉价的体力劳动,根本毫无人格和尊严可言。片场的任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对他们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让你睡哪你就睡哪,让你换囚服你就换囚服。说白了剧组当他们是群只会干活的人形畜生,恰与当年纳粹看守对待犹太人一样。

这里的“毒气室”寒冷阴暗,夜晚还会漏水,本不能住人的。但是工头的小跟班非要毫无必要地坚持沙基布住在这里,为的就是“守好你的位置”:阶层的鸿沟,不是你想跨就能跨的;等级的森严,也不是随意就能改写的。

当沙基布有幸被“老大”看中,瞬间从“犹太人”鱼跃龙门成为“希特勒”以后,跟班第一时间出言讽刺并鼓动沙基布刮去胡子、放弃表演的原因就在这儿——这是非常典型的权力社会中“见不得别人好”的小人心态。

在广大底层劳工头上作威作福的是所谓的中间阶层:其中既有法席德、拉希姆这种靠盘剥妓女维生的“黑道”,也有对劳工颐指气使的“白道”——电影剧组。

而值得注意的是:“黑道”明显干不过“白道”。“黑道”还只是依恃武力、敲诈勒索;“白道”却可以明火执仗、瞒天过海,将过失杀人事件消弭于无形并反过来威胁“黑道”。

身处“黑道”的法席德向沙基布“诉苦”的话是怎么说的?——“投资人带着导演和一个人脉很广的家伙过来威胁要告发我,我和拉希姆会被处决的”。

看,剧组已经害死一人,他们根本不在乎再死两个。诚如沙基布那声愤怒的咆哮:“没人在乎我们是死是活!”

在片场这个微型权力社会中,位居食物链顶端的,是这部不知名影片的导演。而且,他不单是电影导演,还是决定所有人命运的“人生导演”:

他可以凭一己之喜好,让从未有过表演经验的沙基布顶替大牌演员出演希特勒从而“一步登天”,他也能无视投资人的负债累累而一意孤行。在杀人事件暴露之后,又是他第一时间指挥其手下封锁现场、毁尸灭迹。正像女副导演发出的质疑:“没有你的同意,剩下的人怎么敢这么干?”

而他的反应却是,当场威胁副导演卷铺盖走人——“给你这样的无名小卒一个机会是我的错。”

这导演拍摄的是纳粹电影,而自己就是个纳粹。这无疑是全片最大的讽刺。

他有着典型的独裁者人格:极度自我中心下的为所欲为。他简直将自己当上帝,施恩于每一个人。他对副职的态度,与对底层无产者们的态度简直是如出一辙:“是我给你衣服穿,让你永垂不朽。”言外之意是:“没有我你都不能活”,结果你个刁民非但不感恩,还敢不知天高地厚地跟我谈条件?

在这导演的眼中,其他所有人都是不知道要感恩、不懂得生命的“真谛”(成为奴役别人的“大人物”)、需要为自己“建立新生活”的人——典型的“你开着玛莎拉蒂,还笑我不够努力。”

若论这番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自我认知与诡辩逻辑,莫说伊朗人听了感同身受,我们也不要太熟:

朱元璋就认为自己广施恩泽于天下:是我打下一个太平盛世给全天下享用,可愚民们不求进取,反而“厌居太平好乱”、“累为造祸之源”——活在和平年代却不珍惜,老想反抗,实在可恨!

可他们都忘了一点:底层反抗,是因为你杀人了......

说到这,影片《第三次世界大战》所呈现的权力分布图景便非常一目了然。俗话说得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阶层固化及冲突至斯,“大战”便一触即发。

大战的根源在这个社会

我们从表面来看:这是一出由不断的意外层层叠加酿成的残酷悲剧(拉丹逃跑——被皮条客发现——沙基布外出借钱——电影布景被炸),但其根源在于人与人极不平等的伊朗社会现实。

拉丹也怀疑沙基布看不起自己

我们不该这样想:假如沙基布听拉丹的,早早拿着两千万私奔就好了——憧憬美好未来并孤注一掷为此付出全部努力没有错。

沙基布是个一无所有的人,他在地震中失去妻儿并由于误会被家族排斥,他早被这个世界所抛弃。

同样,拉丹同样也是个无父无母的可怜孤儿,而曾经一手抚养她长大的“老公”却在逼她卖身——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照影片的讲法拉丹与法席德是“临时婚姻”。

所谓“临时婚姻”是种短期婚姻,为什叶派教规的讲法,这种婚姻在婚前会规定婚姻持续时间(最短3天,最长达一年),到期自动散伙。从介绍便可看出,这种历史悠久的“临时婚姻”实为色情业大开方便之门。

两个“同为天涯沦落人”,在皮肉交易中产生真挚的感情,意图抱团取暖、共同对抗黑暗并不奇怪。赛耶迪导演为此做了大量的人物前史铺垫并归功于两位演员的精湛演技,让这段感情显得真实可信。

但不得不说,在如今这个“不相信爱情”的时代,还有导演敢如此设计情节、描摹一段底层贫民与妓女的爱情故事也实在是勇气可嘉。周星驰的《喜剧之王》已经过去23年,《胭脂扣》距今更有35年......这些属于上世纪上代人的“爱情神话”,十分考验眼下观众的接受度。

1940《魂断蓝桥》

1957《卡比利亚之夜》

1990《风月俏佳人》

如今,这样的故事怕是会遭到女权的反感:什么!妓女又要靠男人拯救,还为她复仇?——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在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只斩获了地平线单元的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跟这份“老土”的爱情表达有没有关系。

看看近几年三大影展最佳影片的题材和主创,不能说我的怀疑没有一点道理。《第三次世界大战》唯一不如《圣蛛》的,就是它缺乏一位挑战男权、扭转乾坤的强势女性。影片中除沙基布外,唯一对拉丹的命运表达过关切的,是那位女副导演。可她也是在片场发号施令的人,并在男性面前依旧弱势。

同为女性的副导演也对拉丹的真实存在产生怀疑

然而《第三次世界大战》要关注的,又何止仅限于伊朗当代的女权问题。它为人类社会和历史循环的悲剧提供了一个形象诠释和微缩图景。就像片头呈现的马克·吐温的名言: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它总是惊人的相似。

这绝非故作深刻的牵强附会。希特勒当年挑动德国大众对所有犹太人的仇恨时,也是从阶层固化和阶级矛盾入手:因一战战败和《凡尔赛条约》巨额赔偿,德国经济陷入困境,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可偏偏善于经商的犹太人囤积了大量的财富,外来者活得比本地人还好,这叫德国人情何以堪?

《铁皮鼓》中的纳粹集会

在纳粹舆论的推波助澜下,德国反犹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便迅速高涨,有关犹太人反对雅利安、密谋操控世界的阴谋论大行其道......犹太人瞬间沦为“人人得而诛之”的仇恨对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这种仇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是这种仇恨、“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还是这种仇恨。这种仇恨“不是请客吃饭,不是花拳绣腿,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影片中,“上帝”导演自作聪明地靠激发沙基布内心的仇恨来启发他的演技:“假设一下,你最爱的人被纳粹杀了,你还会这样轻轻地扇对方耳光吗?”——结果一语成谶,影片情节与现实生活天衣无缝地完美结合,导演也“如愿以偿”。

能写出《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样的剧本,不得不说编剧真的很厉害,经常埋下类似草蛇灰线的伏笔与细节。

编剧的杰出功力

譬如开头台词一闪而过的老鼠药——你以为只是寻常过场,孰料最后成了沙基布真正化身希特勒、猎杀全剧组的利器。

我们无法过多德指责男主角沙基布以暴易暴、同归于尽的决绝与残忍。一是赛耶迪对其“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一生已做了详细铺陈,让我们由衷地同情这个人;二是所有“向上讨个公道”的正常途径都被堵死:

1、整个剧组狼狈为奸,统一口径:拉丹没有死在片场。而光凭沙基布的一面之词,难以取信于人;

2、沙基布撒谎在先,此刻若退出剧组辞演,将赔付天价的合同违约金,否则就要进监狱;

3、以伊朗警察的一贯尿性,就算查出真相,是会替一个妓女主持公道还是被财大气粗的剧组收买?——参见《圣蛛》。

他根本是走投无路、别无选择。

活着已是艰辛困苦、潦倒半生。唯一的慰藉和念想来自那位同样可怜的女子——那是照进沙基布心头唯一的光。如今,心里的微光被不由分说、毫无来由地掐灭,那就莫怪一无所有之人以同等方式回馈这个世界。

也只能是这个世界。因为找不见“具体的人”!你说究竟是谁害死了拉丹,是导演?工头?皮条客?还是沙基布自己?或者所有这一切都是拉丹“自找”的?——她就该回到那暗无天日的所在继续出卖青春和肉体,直到最终像老狗般死去?那为什么不现在就死呢?那所有人现在怎么不去死?!

在这个人吃人的权力系统之内,没有真正的凶手,每个人又都是凶手。一切都是按“合同”和“流程”办的。签合同的人不仔细看、炸房子的人不仔细查,结果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死了,死了之后还“被失踪”。反正游戏规则就是这样,就像一声令下“脱衣”,没人问也没人反抗。从前是,现在也是。

你说艾希曼是屠戮犹太人的刽子手,可人家在法庭上宣称:“我只是按规定、流程办事”。

那也只好打破这人吃人的规矩,掀了这人吃人的宴席。

影片细节:结尾桌上除沙基布外有13人,象征“最后的晚餐”

若说影片有啥瑕疵,大概是沙基布内心转变的戏份不够——我指的不是拉丹死后,沙基布决定大开杀戒的复仇戏,影片先前对他俩感情的铺垫(户外烤火戏、互喷可乐戏)、后半程的反转跟戏剧冲突足以让观众信服这个结局。我指的“不足”是在扮演希特勒的过程中,沙基布的内心缺乏微妙的变化。

当然,我能理解赛耶迪导演这么拍的用意:他是想凸显沙基布的单纯和长情。所以我们看到,他一直都入不了戏。每当拍摄间隙,也总是第一时间和拉丹视频通话。

但是,对这样一位长久以来被践踏被无视的“草民”,一朝尝到权力的滋味,他的内心不会泛起一点波澜么——哪怕这只是虚幻的权力。就像陈宝国,据说当年在演《汉武大帝》的时候经常出不了戏,对着道具师大发雷霆。

其实赛耶迪也思考过这个问题:虚幻的权力也是权力。当沙基布从“死跑龙套”晋升为主演后,工头的态度立马改观:他将红房子让给沙基布,而将跟班撵到了潮湿漏水的“毒气室”。并在沙基布向其求助时,半推半就地借给他2000万。

工头“变脸”的原因在于虚幻的权力

甚至就连片场其他工作人员也会主动向“元首”靠拢:“给沙基布先生倒杯茶!”——而沙基布原先正是那个端茶倒水的下人。

但这些只是周围人的反应,与其说他们“尊重元首”,不如说更在乎元首身上那套制服。于是几次三番地总有人提醒:“沙基布你不要坐在地上,都把衣服弄脏了!”

这就颇有点黑泽明《影武者》的味道了:当替身模仿起武田信玄正襟危坐的样子,原本嘻嘻哈哈的手下立即端正姿态、肃然起敬——他们敬畏的不是眼前的“冒牌货”,而是他背后的权力。

1980《影武者》

影武者在扮演真身的过程中,心态是有发生变化的。他最终丧失了自我,与那个“权力就是一切”的帝国一道殉葬。

希特勒这么大的权力,沙基布的变化在哪里?

当然,如果在内心变化上大做文章,电影主题就得改写。描绘成沙基布矢志不渝、追求真爱,对虚假幻象不为所动,或许问题也不大。但我的建议是:应给予点到为止的稍作刻画,这样反而可以增加角色人性的丰度和厚度。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最后,让我们用全片最精彩的一处镜头设计来结束本文吧:

在他们“奔向自由”的路途上(自由的归宿却是“纳粹的家”,再说一次:影片的编剧着实厉害),对未来满怀希望的拉丹在车窗上画了座房屋,她问沙基布:你说的红房子究竟在哪啊?

沙基布面带微笑地用手一抹,只见图画的位置上赫然出现那座拉丹朝思暮想的红房子。

请注意“抹”这个动作:那一刻的沙基布,好似替人达成心愿的魔术师。与此同时,意味着这座房子是那么得飘忽不定,宛如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它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一戳即破。

无论是纳粹第三帝国,还是历史上那些煊赫一时的“伟大”的帝国,什么亚述、波斯、巴比伦......都是这样一个肥皂泡。

在这样的帝国下执意追求“幸福生活”,又何尝不是在戳一个肥皂泡呢?

作者| 纪扬;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5 ) 燃烧的房子,撕裂的世界。

人生的荒芜

小狗死于车祸,她的孩子们就在她的尸体上喝着她的奶,小狗们很饿,边喝边哭,没有人救助它们。

电影开场赛耶迪导演就用这个悲惨的故事奠定了影片天地不仁的荒芜感。

人性之恶

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惊人相似。

赛耶迪用电影告诉我们,纳粹也许会被消灭,但人性之恶总会以其他形式存在,不断撕裂这个世界,奴役人类的肉体,扭曲人类的心灵,最终引发世界大战,把人类带向疯狂,让人类走向毁灭。

底层的无力

聋哑的拉丹说“打我比听我容易”,在社会中边缘和底层的声音永远是被淹没的。他们是匮乏的,他们渴望被爱,渴望表达,渴望幸福,渴望被救助。不幸的是他们连信息都是匮乏的,聋哑隐喻着弱势群体在获取信息上的劣势与天然的失语,在危险来临时的不自知,听不到爆炸前的清场。而上层阶级总能在危险来临时全身而退,甚至有些危险就是他们制造的,比如影片中炸掉红房子,比如股市中被收割的韭菜们。

上层的冷酷

强权压的人喘不过气,曾经纳粹把人逼入毒气室,如今暴力与权利让人躲避纳粹般继续在地板下躲藏。拉丹死后,他们从容的解决着问题和与问题相关的人,挖掘机冰冷机械的处理着现场,不过多久,废墟会重新长出树木,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

电影与现实

红色的房子是男女主人公对幸福生活的投射,可那却不是他们能够拥有的,走进去的人都会变得不幸,就像有了不该有的欲望的底层人注定走向不幸。

鲁迅笔下的小人物是麻木的,赛耶迪镜头下的小人物是从麻木到觉醒的,但在权利与阶层的鸿沟面前,他们都是无力的。主人公能看穿上层社会如何构建圈套,清理现场,收买皮条客,可但他却依然无能为力。

电影最后他用投毒作为自己觉醒的墓碑,可现实中有太多人就这样消逝,太多委屈与怨恨,永远无法伸张。

摇摇晃晃的手持镜头下,我们仿佛能看到主人公那颗颤抖的心,颤抖的凝视着燃烧的红房子,颤抖的投下毒药。良知与人性都随着房子的燃烧,一起化为灰烬,化为一片荒芜。

悲剧就这样一遍又一遍的重演,没有人救助他们,没有人。

 6 ) 第三次世界大戰(2022, جنگ جهانی سوم )

1、臺譯片場風暴的電影第三次世界大戰(2022, جنگ جهانی سوم ),原片名的「第三次」和「世界大戰」所指的是: (A)、電影中,片場拍攝場景復現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非現實而只在戲劇中出現的世界大戰,是排序在第一次、第二次實體世界大戰後,所以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 (B)、克勞德雷路許導演在九一一事件簿(11'09"01 September 11,2002)的片段中,描寫一名渾身都是塵埃的雙子星大樓坍塌後的倖存者奇蹟般的回來了,他和情人擁抱著,片尾打上一行字:「情人的分離,就是世界末日。」而哈曼賽耶迪導演的這部伊朗電影,讓我感覺到對任何一個人的欺負、欺壓、欺凌、欺辱,都會引發世界大戰,一個人的非人化待遇或非人化質變就是一場世界大戰,不論這個人是打雜的民工,是紅燈區的應召女,是雜貨店老闆,是走投無路的製片人,是黑道中的惡霸或是希特勒……

2、這部電影如同小說中的反烏托邦三部曲我們(Мы,1920)、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一九八四(1984,1949)一樣,既是寓言又是警告。從電影結局看,無差別的殺戮是導演對人類破壞性惡化的示警——根據佛洛姆人類破壞性的剖析(The Anatomy of Human Destructiveness,1973),破壞性與創造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兩種性質和能力,醫療上的解剖、遊戲中的暴力,甚至於刑罰或戰爭等,有時未必是破壞性惡化的表現。我想,當人類破壞性惡化時,即使曾為主角發聲的場記女孩兒在用餐的現場,這名主角下手也不會心軟。

3、約伯記中的約伯為人正直,堅守信仰,善良助人,可是卻遭受的命運的捉弄和摧殘,家產一夕之間化為烏有,妻與子在自然災害中罹難,並且隨後身染重疫,他無助,充滿疑惑,他信仰動搖,他抗議,而且充滿憤怒——這個階段的約伯就是電影劇情中的沙基卜(Shakib),他的家人死於地震,愛人死於大火,他身處社會的最低階層,餐風露宿,連住宿的房子都是臨時搭建的布景,沒有人在意他說的話,沒有人在意他的感受(臨時被要求換上囚犯服裝並驅逐進入毒氣室,完全沒有預先告知),手腕上無數的割痕說明了他的無助與自卑(同時暗示了他具有強烈的破壞性,只是他的破壞性此時仍不是外傾的,而是內傾的自我傷害,但最終這種破壞性外化,形成了暴力與蔑視)。沙基卜畢竟不是約伯,不可能為他無差別殺人行為作辯解,因為無差別殺人頂多是有原因的,而不可能是對的、有道理的、道德的、應該獲得支持或寄予同情。不過,整個故事釀造出的結局,說明了悲劇的發生,來自於人的最高積怨。

4、故事主人公內傾性質的破壞性如何轉變為外傾性質的?原因在於環境的誘發和引導。片頭開始的時候,女主角質疑故事主人公,見到母狗死亡和小狗挨餓,究竟「做了什麼」,這是第一個「去做點什麼」的要求和叮嚀。後來,片場劇組拍攝希特勒於集中營的屠殺事件,作為臨時工,沙基卜在不明所以下被趕著換上囚服,進入毒氣室,被劇組非常殘暴、壓榨性且不尊重的對待;再者,扮演希特勒者心臟病發而旁邊的工作人員抱怨的是:「唉呀,他把道具衣服給弄皺了。」這呈現了主人公所處環境中的道德與價值觀,對於生命漠視的語言是如此輕易的脫口而出,這點回扣了劇情後段沙基卜和劇組人員打架後,劇組要求繼續拍攝以完成工作,僅有一個場記女孩認為沙基卜先生受了傷,應該先去醫院,然而最終也沒有去成。對於故事主人公的想說的,需要的,他人一概忽視(雖說不要越俎代庖或多管閒事,但對於他人不聞不問是不是我們經常的反應呢?)。最後,導演指導第一次演戲的沙基卜扮演希特勒時,除了認為他不必具有思想,無須了解劇本內容,只要像工具一樣機械化走位與念數字外,還給他植入一個可怕的想法:「當你所愛的人被他們殺死,你會怎麼做?」有人說片場導演給故事主角迎來了一次翻身機會,除了長期駐紮工地和片場,還能扮演希特勒,而這會讓他有成名與致富的可能性。其實我們並沒有根據,去斷定成名與致富是幸還是不幸,不過我們可以看出機會確實有限,他所迎來的穩定工作,不過是排擠了另一名求職者的機會和名額,雖然那名求職者未現身,但我們知道進來一個人則必須開走一個人——這是有限資源下經濟環境的冷酷原則(荀子認為人性會傾向惡,就是因為資源的有限性)。加上他對於心愛之人葬身火海的呼號,卻換得製片方花錢處理,抹去痕跡,死無對證,迫使沙基卜啞口禁聲,這對沙基卜來說太過痛苦了,因為對於所愛之人,我們是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的,一如新冠疫情開始時讓病患家屬痛心而無法接受的事,就是醫院火速處理屍體,連最後一面的告別也無可能。結論:外在一切的引導,都是教育這個可憐人以暴易暴,林林種種的過程推波助瀾,催化、強化了潛伏於故事主人公內心破壞性的外傾。因此破壞性終於具體成形而外現。

5、我們都樂生厭死,都期待懲惡揚善,正義獲得伸張,不過電影的收尾和我們的預期相反。因此,從故事人物發展與變化上看,結局不但是災難性的,而且是悲劇性的,具反省性的,更何況這一場殺戮出現在根本沒有實體砲火的平時,就更讓人唏噓了。如果沙基卜是吞下一整瓶毒藥,人們會說他好可憐。是的,他很可憐,但同時我們很難意識到殺一個人,那個人不是別人而正是自己,這舉止是很可惡的!沙基卜殺了所有人,人們會說他很可惡。是的,他很可惡,但我們很難承認一個人活到這種境地,未免太過可憐!說到底,這個故事不是要我們評價這個人、這些人,更重要的是探索外在環境於什麼樣的激化下,內在性情於什麼樣的情況下,人們會盲目的走向無可挽回的惡劣處境,不但使自我喪失,而且還讓人類整體走入末日。如果說沙基卜個人缺乏點什麼,那就是缺乏理性。佛洛姆說:「設若邏輯不被生命的關懷所引導,就只是乖違的智力活動,而不是理性。」沙基卜沒有知識,電影導演在訪問中特別提過一個片段,當劇組人員問沙基卜誰是希特勒時,沙基卜並不知道。導演說:「在這裡,我們有一個對於歷史無知的人。」而這一點回應了片頭引言,為什麼歷史總驚人的相似,人們無法習得教訓,為什麼世界大戰有一有二,還會有三。再者,就性情而言,沙基卜充滿婦人之仁,對於母狗死而小狗茍活充滿嘆息卻毫無作為,送拉丹去德黑蘭時又心軟改變主意。最後,在外界環境引導和內在生命關懷的喪失雙重作用下,他得出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人無一物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的乖謬結論。

 7 ) 为什么叫《第三次世界大战》

1.穷人和资本家的战争

2.套路与反套路的对抗

3.神经病大战正常人

4.个人无法融入集体后负极从而毁灭集体

5.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希特勒”

6.爱破坏规则的蠢蛋反抗规则的故事

7.老实人就不该给他机会

8.反过来想,自己是老实人要学会抓住机会

你能理解到哪个层次?

男主真的可怜吗?

女孩到底是谁害死的?

剧组的人要对女孩的死负责吗?

剧组的人就该死?

老实人遇到困难该帮助他么?

有人在你困难的时候帮助你,你会为了私欲而杀害他么?

导演懂希特勒么?

希特勒杀犹太人是因为老实人负极么?

仇恨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忘记自己的过失而去憎恨全世界么?

 短评

#HIIFF04#太惊人了,很好看。虽然男主看上去很惨,但也对他同情不起来,可能这就是法西斯和战争吧。

8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劳工部分无缝切换电影片场有惊艳。剧本走向是没想到的。属于大众都会觉得不错的故事

12分钟前
  • 推荐

#HIIFF#非常棒的阶级寓言故事。剧本扎实,结构非常清晰,通过男主的三次入戏(化身犹太人、表演希特勒、成为希特勒),完成了现实与历史的交织与映射。细节上的呼应有千钧之力。不过,结尾尚不够圆融。

15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电影节第二部还是伊朗片,现在的伊朗片真的好厉害啊,编剧真的一个比一个厉害,都是怎么想出来的这么牛逼的剧本。一个普通人是如何被一步步逼成“希特勒”的故事。HKIFF第二部

20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4th HIIFF# 金椰奖竞赛入围。前获2022威尼斯地平线大奖。首先伊朗人是纯雅利安人所以拍个纳粹德国电影还真没毛病!(确实还是挺好笑)但是一部片场电影也能卷出一个阶级+性别的social drama这才是伊朗传统艺能了。波斯语+波斯手语,要靠各种非常复杂的硬设定才让这个戏假情真仙人跳结果玩砸了的故事成立(非得写个聋哑性工作者才行……),不过手镯找到得也太顺了点,由此也把某种可能的“不可靠叙事”给堵死了。有点可惜是男主和他片中片里的角色希特勒还是有点两张皮,没统得特别好。

2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身披囚服的罪犯换上制服化身元首,手握铁镐的工人拿起手枪成为演员。睡在漏雨的毒室,渴望红色的套间。躲进地基的夹层,幻想幸福的儿孙。你在车窗画上想要的房子,我擦掉水汽露出不属于我们的未来。没有变卖你唯一纯金的手镯,却留它在废墟里成为活过的凭据。我变成投毒的恶人,发动属于我的世界大战。

2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影片竟然拍出了伊朗社会的性交易,包括堕胎,伊朗社会的斑斓令人大跌眼镜。简单讲,伊朗仙人跳三人组盯上老实男,不曾想女诈骗却拿了《色戒》剧本,意外死在了男主演戏的片场,老实人发癫,报复社会。故事的结局,不管是主题还是气质,都有点像贾樟柯的《天注定》。伊朗电影确实不可小觑。

30分钟前
  • 山微漾
  • 推荐

我想让你住进希特勒办公室,但你他妈偏要滚回毒气室!?生活里多少人不是因为没有才华,他们只是缺少一个机会,像沙基卜这样频频浪费机会的人恐怕是要遭天谴的。沙基卜的所有行为都在为我们诠释他穷的原因。直到影片最后他仍然有成功的机会,却又偏偏要逞一时之快。他不止缺乏对自己人生长远的管理,最大的问题是不懂从自己的身上发现问题,只会一味责怪资本家冷血,也不想想到底是谁违反规定把拉丹藏在红砖房里的?这也是太多数穷人的通病,他们总是被许多所谓的人生信条阻碍,而富人只看重成败…可能很多人会对此不认同,我们怎么能够因为利益放弃原则呢?这也是为什么富人会比穷人少的原因之一。

35分钟前
  • xy!
  • 推荐

没有很能够与主角共情,真的很像是一个窝囊废决定报复社会的故事,但的确是完成度很高的一部电影,也为元电影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最后男主化身希特勒很有力,可惜两者的相提并论过于踩一捧一。(也可能只是我厌恶了男性视角的小人物复仇叙事)

37分钟前
  • 阿暖
  • 还行

各种讨好元素,太刻意了吧。。。

40分钟前
  • 当局
  • 很差

#79威尼斯# 一连串连锁反应导致的悲剧,觉得这部必拿奖

43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推荐

剧组的人招谁惹谁了,要跟着陪葬啊

48分钟前
  • teateatea
  • 很差

从阶下囚到座上宾,从无名小卒到嗜血暴君,无论戏里戏外,男主都完成了一次身份上的逆袭,然而这并不是什么大男主华丽转身的热血爽文,而是生活中仅存的希望被一场大火燃尽后,一颗善良的心堕入永恒深渊的残酷寓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冷漠,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当然,是挖掘机将废墟一车一车运走,是几十人联名的铁证如山,所有人都希望一切回到正轨,希望事件赶紧结束,而讽刺的是他们所拍摄的故事正是关于一些无法磨灭的历史,浑然不觉自己已经成为罪恶的帮凶,罪人拍摄罪人并且自以为高尚,这样的控诉真是精妙绝伦。你在片场里住在哪,吃什么,穿什么,说什么,一切都有人管,可是真正发生什么的时候,突然没人管了。最后的晚宴上,男主茫然无措的坐在那里,一如希特勒亲眼目睹帝国的毁灭,那种绝望的麻木,是整部电影捕捉到的最强音。

52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力荐

这片子有成为豆红电影的潜质,小人物最后被逼到绝境,一步步地选择了毁灭性的复仇方式,这刚好跟他们剧组拍摄的希特勒纳粹集中营电影的历史不谋而合,导演借此讽刺社会现实,这种讽刺拿到别的地方也一样适用。这个剧本非常厉害,后半段的转折非常过瘾,几处细节的铺垫也非常巧妙,讲了一个非常棒的故事。

5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很牛逼的文本,前半有寄生虫的味道,后半却是另一种脱缰的表达方式

56分钟前
  • 等一个人
  • 推荐

#4thHIIFF# 从一个由于身份错位制造的喜剧冲突去入手,阶级的差异、命运的殊同在一个小小片场能够展现得如此昭彰。随着剧作的层层深入,那些被漠视被欺辱被戕害的,在被逼上绝境后,逐渐滑向不可控的人生绝境,历史在当下重演,片场成为了战场。导演手一指,似乎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栏杆后或毒气室里的那些人,透过缝隙,努力向上看,才能勉强看到一束光。悲剧因一个谎言而起,到头来也只能以欺骗告终,这中间到底有过多少真心,又带来过多少希望?想起李诞说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了,正是那些为了所谓更宏伟的目标,更远大的志向,愿意拯救所谓艺术牺牲小猫的人,频频让我们的世界陷入大火。

1小时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希特勒的诞生》

1小时前
  • 把噗
  • 推荐

那个虚妄的所谓“幽灵”早就不复存在,但“希特勒”这样的独裁者一直在被招魂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形式和主题结合的很特别,可以讨论的地方很多,后劲特别大,唯一的一点光被熄灭之后,“希特勒”和“新的战争”就真的诞生了。

1小时前
  • 不脱袜子同学
  • 推荐

一点也不觉得主角可怜,撒谎成性,不守规矩,最后害人害己

1小时前
  • 德克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