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小屋

HD

主演:戴夫·巴蒂斯塔,乔纳森·格罗夫,鲁伯特·格林特,妮基·阿姆卡-伯德,本·奥德里基,艾比·奎因,克里斯汀·崔,麦肯纳·克里根,伊恩·梅里尔·皮克斯,丹妮丝·中野,罗斯·卢阿多,比利·瓦格斯,萨托米·霍夫曼,凯文·梁,李·阿方特,凯特·墨菲,M·奈特·沙马兰,克莱尔·露易丝·弗洛斯特,迈克尔·J·克雷西克,杰里·洛布罗,罗伯托·隆巴迪,威廉·罗格斯戴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拜访小屋 剧照 NO.1拜访小屋 剧照 NO.2拜访小屋 剧照 NO.3拜访小屋 剧照 NO.4拜访小屋 剧照 NO.5拜访小屋 剧照 NO.6拜访小屋 剧照 NO.13拜访小屋 剧照 NO.14拜访小屋 剧照 NO.15拜访小屋 剧照 NO.16拜访小屋 剧照 NO.17拜访小屋 剧照 NO.18拜访小屋 剧照 NO.19拜访小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拜访小屋|道德悖论(获取方法请查看文末)

如果有一天,一帮神叨叨的家伙,闯进你的房间,然后告诉你,你们之间必须选择一个人杀死,这样才能拯救世界,你会相信?

故事的设定就是这样。以戴夫为首的四人小组,“拜访”小屋,目的就是小屋里头的一家三口,必须选择一个去死,而且不能自杀,而且还得是其他两个人中的一个来动手,只有这样,才能拯救世界。

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和这一家三口一样的反应——你们特么的神经病吧。

自己精神崩溃,扯上我干什么?

可是,四人小组是认真的。

你们不做选择,那我们只能无奈接受命运。

戴夫这么大块头,想搞死他们可以说是易如反掌,但并没有。

他们选择其中一个人“殉道”。

如果一个人不够,那再来一个,一直到最后戴夫也自己抹了脖子。

反正就是让你们眼睁睁看着,如果不做选择,我们就死给你看,而且,整个世界因为你们的选择,都会陪葬。

这个三口之家中的丈夫,是人间清醒。

电视?那都是提前录好的。

你们就是看不得我们如此恩爱,是,我们之间的感情为世人所不容,我们都躲到这鸟不生蛋的地方了,你们就不能放过我们?

而且,这是什么鬼扯的设定?首先决定谁去死,还不能自杀,还得是家人动手?

你们特么的都有病。

相信正常人都是这个反应。

然而,问题来了。

这鬼扯的事情,就是这么发生了。

至于为什么选择了这么一家三口,故事给出的“唯一”合理解释,就是这家子的爱,是如此纯真,看得让“上帝”都嫉妒了,这样的爱,不应该存在于世上,如果真要存在,那就毁灭世界,然后,让这一家三口一辈子内疚着。

好吧,这逻辑……满分。

故事最后,妻子选择死,丈夫无奈的动了手,然后世界太平。

逻辑?不存在的。

如果故事最后来个反转,戴夫这帮四人小组,真的是在鬼扯,成功忽悠这对“恩爱夫妻”生死离别,震撼或许会更大一些。

好吧,还是来说说故事本身抛出的问题。

当世界“需要”牺牲小我以成全大我时,应该如何选择。

相信我等子民打小接受的教育,会有一个“标准”答案,那就是既然世界需要我,那是我的无上荣耀啊,“死”还是问题?

而在道德悖论里头,铁轨上的五个小孩和一个小孩的抉择,让人无所适从。

法律告诉我们,别扳道,扳道是谋杀。

可是,我们不是在谈冰冷的法律不是。

而老美精神告诉我们,我首先得拯救家人,然后才会顺便拯救世界。

封面图片上的“白色代码”,一定要注意是大写+数字,全匹配。实在没看懂的,请移步《本公众号获取资源方法》。最近发现微信后台有时会删除设定的自动回复,如有后台消息后未自动回复的,烦请告知,谢谢!

 2 ) 火车轨道

经典的火车轨道问题,一边是小家中的一人,一边是大家(70多亿人)。

整部影片看下来5分我只能给2分,但是最后片尾的场景让我给这部影片加了2分。

在知悉了四位来访的陌生人都是真实存在的普通人后,安德鲁打开了收音机,里面传来了是他们一家三口幸福的来到这处爱的小窝时的歌。他们三个尽情欢笑,珍惜彼此。而此刻在那个座位上没了埃里克熟悉的身影。安德鲁察觉了这首歌马上关掉了收音机,而女儿小心翼翼的打开了收音机,看着父亲沉重的脸,又讪讪的伸手关掉了。然后手足无措的在只有发动机轰鸣的车座上四处张望,而安德鲁在注意到女儿的视线后,终于下定了决心打开了收音机,在女儿诧异的目光中握住了女儿的手,随后,整理好,系上安全带前进出发。就是这一段来回三次的开关,让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被看到的电影,没有一句台词,但千言万语,劫后余生便都在那条阳光洒下的路上了。还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候的那首歌。

所以这还是一个用小爱的牺牲成全大爱的故事,《林中小屋》里地缚神最终降下了神罚,《拜访小屋》里枪声抚平人世间的创伤和喧嚣。人类能够得以延续或许就是走在一代代的人类在关键时刻的牺牲铺写的路。

但话又说回来 ,能裹挟着全人类一起死的,倒也真是只有神迹才能做到,所以我觉得第一个想出这个火车轨道问题的人多少有点巧思在的,可以让所有人一起吵下去,不像电影的这个裹挟全人类问题,是个伪命题,没有意义。

 3 ) 选角和角色塑造成功,但故事很荒诞

#拜访小屋# ( Knock at the Cabin) (B) 这部在看的时候就知道会是有人喜欢,有人很不喜欢,将非常两极分化。关键在于你的期待是什么。因为其宣传看起来是灾难片、恐怖悬疑片,但这些其实都是背景。本片的内核其实是一个爱情故事,也是讽刺寓言,歌颂爱情的伟大以及人性中温暖、大度、可以为爱牺牲的美好品德。而这个主题在美国电影里比较少见,因为美国电影往往宣扬个人主义,就是无论如何要保护家人(比如阿凡达系列),很少出现舍弃家人、拯救陌生人的大无畏精神。从这点来说,很难得。但习惯了传统美国价值观的观众是否接受,又是另一回事了。

故事核心是一个男同夫夫Eric和Andrew(Jonathan Groff与Ben Aldridge扮演)加他们收养的华裔小女孩(也是华裔演员Kristen Cui扮演)。这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男同情侣客服万难结婚,并领养了孩子,而且孩子还是有残疾的孤儿,等于是做了善事。两个人看起来也很般配,两位父亲都很爱女儿,简直就是完美的家庭。但他们在一个小木屋度假的时候,四个手拿铁兵器的陌生人闯入了小屋,把他们绑架起来,硬要这一家人互相残杀,说这样才可以拯救世界。而这四人说他们可以预见未来,看起来像是死神派来的使者一样。

显然,看到这里,没人会相信这四个神经病,但是电视上发生的一切却正如他们说的一样,世界正在走向灭亡。。。

基本上观看过程中始终很难被这个故事所说服,因为它确实没有任何逻辑性,听起来相当荒谬。但不管你是否觉得讲得通,不可否认的是,这个三口之家很招人喜欢,谁也不希望看到他们受到伤害,更别说互相伤害。无论三人中谁被自己爱的人杀死都不忍心,可是这似乎又是难以避免的结局。。。

正是这个宿命感和角色做出的选择不断吊着观众的胃口全神贯注地看完。即使看完之后还是觉得故事有点可笑,但确实也可以领略到其寓意。

不过,最可能引发争议的就是这个家庭是一个同性恋家庭。如果几年前拍摄本片,也许是一个男女夫妻加一个孩子,也可以说得通的。但如今变成男同,让人觉得老天就是看不惯男同,非要拆散他们,确实感觉有点刻意。故事花了不少时间展示很多人对同性恋的排斥,包括父母的反对,外人的滋扰,有时他们自己也要说谎。于是就从一个悬疑片变成了LGBT电影。

Jonathan Groff、Ben Aldridge和Kristen Cui选角很恰当,让人见到就喜欢,成功抓住观众注意力,引发了强烈同情心。四个闯入者也都有着出色的演出,在短时间内,让人感受到他们的疯狂、执着,但最终又能理解他们的作为。然而,那些想看恐怖片,结果最后看了一个男同爱情故事的观众,也许就会感觉有点上当。

另外就是整部电影通过电视画面展示世界毁灭,但大家始终没有真的亲眼看到,确实也让人怀疑其真实性。考虑我们每天目前都是通过电脑和电话接受各种资讯,也是真假难辨,很有现实讽刺性。

我个人觉得这不算恐怖片,只是一个讽刺寓言,但确实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把LGBTQ主题成功植入到了商业娱乐片中,而不会只把男同作为卖点。既有悬疑又有爱情,还时不常有点血腥,挺适合情人节的

我不觉得是沙马兰最好的作品,但也不算烂。我觉得2016年的《Split》是沙马兰最好的作品,可惜没有能继续拍续集。他真的很喜欢客串,在本片里又客串了一个卖广告的印度电视小哥。

 4 ) 剧情真拖沓,跟老太太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

主角俩人是男同,选择男同是一个很好的话题,毕竟李安因为断背山直接封神,然后呢!再选个亚裔,好骗取中国人(华人)的流量。

毕竟妇联都因为中国内地的票房不得不拍个烂尚气……

为了黑人正确,就让白人先死,最后再黑人伟大的牺牲。

恐怖,悬疑,科幻,爱情,是样样都站全了,呵呵,就是故事有点跟二笔一样。

天启四骑士到你家说你们全家三口牺牲一个,就会拯救全世界七十多亿人。

如果是我,我他妈肯定不愿意,现在全球资源匮乏,人口过剩,严重威胁地球,这不是好事儿吗?灭霸毕生奋斗的事业在我这儿直接就实现了多好。

还有就算是有灾难,最好先他妈死小日本,最好日本岛沉了才好。

还一个一个自杀来让我相信,你他妈还不如直接进来说我牺牲了自己,就可以实现共产主义更靠谱一点,说不定我还真他妈选择牺牲。

毕竟这都是各位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要实现的目标。

我必然会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但你让我寂寂无名的牺牲自己或者是家人,你就是把自己给油炸了我在一边儿也只能是拍手称赞,对你的表演感到由衷的赞叹。

从一开始男人和小女孩的对话我就感觉这一定是个水剧,果然,导演水的真厉害,二十分钟就能讲明白的流水线剧情,硬是穿插一些无关痛痒的回忆,足足水了一小时三十三分二十七秒,其实我感觉最后你可以来个翻转。

比如邪教蛊惑这四个人利用现在就有的灾难来骗男主。

或者是男主的母亲和父亲是他妈什么教的,最痛恨同性恋,宁愿自己的儿子死了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同性恋。

又或者这都是男主的幻想,其实他只是做了一个长长的梦,结果梦醒以后,问自己的同性伴侣如果世界末日了,我们牺牲一个会拯救末日,你会选自己还是我?然后俩人因为答案而分手,来证明同性恋只存在肉体的联系。

又或者男主其实已经死了,只有脑袋存活,他被军方研究,然后男主一遍一遍的要拯救世界,但是爱情和拯救世界他最后都选择了爱情。

又或者……

反正无数种可能,导演非要选择一个平平无奇的叙述方法,平平无奇的过程,平平无奇的结束方法,以至于我看到第一个人死去就感觉他们一会儿会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

对于他们用的武器我感觉有些敷衍,正经圣经里面的天启四骑士用的家伙可不是农具胡乱改造一番就成的。

可怜巴基斯塔一脸横肉,海马沟都长头顶了还要扮演深情。

对了,最后结尾车里的音乐不错!我很喜欢!

 5 ) 《鲸》VS《拜访小屋》:迥异与雷同,耶稣再回归

电影演化至今,惊悚悬疑等某些类型特征必须成为糖衣,糖衣下是相同的主旨,当下更流行的意识形态博弈。特别对于《鲸》的导演达伦和《拜访小屋》的萨马兰,他们都属于好莱坞体制下的半独立半类型化导演。

按照传统和经典,男同肯定违背教义。但此画面象征强烈:男同爱情也将被《圣经》包容,被上帝接纳。因为爱就是牺牲自己拯救他人,都获得救赎。

《鲸》:男同恋情仅存于照片和言谈中。另一方早已为对方而牺牲生命,始终隐藏。

《拜访小屋》:男同双方作为男主登场。一方也将要为对方牺牲。

《鲸》:一间与外界隔离的小屋。象征男主不被世界认同的人格。小屋就是一面对着观众的戏剧舞台。

《拜访小屋》:同样的封闭小屋,封闭的舞台和戏剧空间,通过人物登场退场推进叙事。最后小屋被焚象征牺牲。

顺便一提,《七宗罪》的制作水准真是1990年代好莱坞巅峰。

1995年,令大卫芬奇名扬世界的《七宗罪》里,300公斤男子因暴食而死被列为天主教七宗原罪中的首宗罪。

《鲸》。liz为《菜单》和《悲情三角》中极不友好的亚裔女性形象平反。也是导演达伦显示与同行差异之处。

时至2022年《鲸》,男主自寻暴食至死的故事主旨与《七宗罪》则完全相反:《鲸》之暴食不再是罪恶,而是牺牲和拯救之义举。片中女子对其信任和爱意如对慈父。已经暗示男主的善良光芒远远超越通常意义的男同闺蜜身份。宗教教义也亟待新解。

女性主动亲近是对方善良人格的再次暗示。

《鲸》:忽然出现的前妻依偎举动来得突兀,影片进度所逼,戏剧化夸张,顾此失彼。

《处子之山》。小女孩的信任亲近也是男主善良天真人格的暗示。

世间之事无独有偶,事发2015年冰岛《处子之山》。200公斤大龄处男被塑造为具有耶稣人格,忍辱负重帮助他人,乃人的神性回归。

《拜访小屋》。上帝之光显现。画面中人物实为先知,全部为拯救世界而牺牲。也正因为如此,影片难逃被认定为糟糕的恐怖类型。

《拜访小屋》:也对教义做了新解。将《圣经新约》中的天启四骑士:战争饥饿瘟疫死亡,重新定义为:恶意养育愈合指导。

《鲸》:终于,上帝之光照耀男同男主虔诚欣喜的面庞。他牺牲并救赎自己,更重要的是他的牺牲拯救了影片中为数不多的露面的所有人。前面铺陈也有了答案,男主善良非同小可。

Eric也成为先知并为爱侣解密。耶稣的原型也就是一位先知。

《拜访小屋》:Eric为对方而牺牲。和《鲸》的男同恋人同途同归。不同在于:用极其阴暗象征即将来临的死亡。

《鲸》:沐浴父爱和救赎光芒的女儿。

无独有偶,再事发《拜访小屋》:同被拯救的女儿,不但是亚裔而且是华裔。萨马兰和达伦这老哥俩开过制片碰头会。

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影片中的中文应用有长足进步==。

《拜访小屋》:一位印度裔编导用好莱坞语言传递新的上帝之光到中华大地。有趣的博弈。

《鲸》。这头善良巨大的白鲸手举《圣经》,把叛逆青年Thomas也给度了。
《鲸》:如史蒂芬周的《济公》降龙罗汉现真身,当然也要度下一代人。

面临世界之百年大变局,俄乌冲突之下,美国加持欧洲通过文化信仰溯源和多神回归强调欧洲一体化和自由。存在主义和尼采思潮盛行百年,其对电影的深刻影响也超过半个世纪,至此,美西方重新吹响了上帝回归拯救人类的号角。 ps,《拜访小屋》持古典杀器的四骑士如果登门拜访《鲸》300公斤大白鲸,其实完全无差。好莱坞的傲慢已经无以复加。

 6 ) 我不关心人类,除了“我”之外

空间的“内”与“外”

门——作为空间隐喻上的“开关”,严格区隔了两个相对的物质空间,且时刻结构着“内”与“外”两种感觉面向。安全的、秩序的空间,通常被感受为是“内面的”;而在相对意义上,危险的、未知的空间,则被体验为“外面的”。

在影片大部分时间里,两位成年人被捆绑在凳子上,由于四位陌生人的闯入与潜在威胁,他们迫切地想实现“逃离屋内”的愿望,却被迫置于原地,无法动弹;在此,“内”与“外”的感受面向发生了微妙的倒置,空间上的小屋内变得充满焦虑和危机,相较之下,“外面”则显得安全得多。

在理性层面上,在故事层面上,《拜访小屋》显然是“电车难题”的一次极端变异,但它并非传统伦理学意义上的那个问题——“是牺牲一人,拯救苍生”——而是关于选择居于“内面”,还是走到“外面”的问题,而这不仅是一个抽象问题,还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在此,物质空间展开想象的维度,在想象空间中——空间之于“我”的分裂从想象中划开了“内”“外”之别,在“内面的”粗朴现实性与“外面的”想象维度之间拉开了距离。“我”被迫置于原地重新观测“门”之外的情况,“外面”究竟在发生什么?我们在此遭遇了这个问题:“我”之“外”是如何形成的?

屏幕、小屋:“我”之“外”

首先,当然是无法观测到的虚构。影片展示了一张张特写的面孔,四位陌生人向主角讲述“世界即将毁灭”的妄想狂式故事,继而是关于自己生活与焦虑的自白;但这些显然都还不够“真实”,之于观众,他们的讲述难道不是一种加倍的虚构?——虚构电影之中的虚构,屏幕之“外”的屏幕——并且它确实以这样的形式呈现着“屏幕”:电视机里,播音员播报着“海啸吞噬城市,世界罹患瘟疫”的新闻。尽管电影将镜头从电视机屏幕之“外”,收束至屏幕之“内”,形成拟似“真实”的画面形态,仍难以说服主角与观众,小屋之外(或:“我”之“外”)“真实”发生着他们口中听起来像极虚构/妄想的故事。

但等等,我们在此产生的难道不是这样一种“分裂”?:“我知道世界每天确实都在发生各种灾难,海啸、瘟疫、地震,但…这些灾难对我来说都像是虚构的。” 无论是主角还是观众,无论是虚构电影还是现实生活,都不得不承认我们正处于同一种“分裂症”之中,“我清楚是事实这样的,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肯定着那些“虚构的事实”,那些“真实的故事”,不如说,世界对于“我”而言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妄想,人类本身就深陷“分裂症”之中,却凭靠“屏幕”来判断着真实和虚假。屏幕既可报道真实,也可播报虚假,那么屏幕之意义,媒介之意义,讲述之意义,就被自身所彻底瓦解了。门之“外”,屏幕之“外”,小屋之“外”,“我”之“外”,显然成为了同一个问题。“内”与“外”之别,真的只是空间之别吗?又或是说是想象之别,幻象之别,观念之别?在此,移情、共情、同理心是否也被等量瓦解了?即使有人自戮眼前,事实仍可以被我们理所当然地排除在“外”(“这是他们自取灭亡”)。

欲望的孔洞,看得见的想象

小女孩作为“自由人”,未被“捆绑”之人,拥有着“出入”小屋的能力。她在影片中充当了一个联结小屋内外的人物,要么是凭借小巧的身材,逃逸在管道之中,要么是扮演“天真”,为父藏匿锯绳脱身的餐刀。总之,她总是在逃亡或协助逃亡的行动之中。

但不能忽视的是,“逃离小屋”其实并不是属于她的愿望,她显然还不具备从状况中识别当下生死攸关危机的能力,她也时刻结构着自己的“内”与“外”,所以她选择与父亲们在一起,形成更“小”意义上的空间。“逃离小屋”,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被辩证为“逃进小屋”。可以说,女孩在大多数情境中只是充当着“残疾”父亲们欲望的工具,中介着成年之“我”与外部世界的一切事宜,而当这些行动指涉进入性别议题时,无疑更加重了“内”与“外”的对立关系。“我”透过孩子观测“外面”,而一以贯之的是“分裂症”延续:我是如此地欲望着到“外面”去,所以我可以安然地住在“内面”了。

“外”被“内”所结构着,如若将“门”看作可以被迫关上的“外面的”欲望开关,那么“洞”则是欲望结成想象的创伤性伤口。

在那场极其精彩的室内追逃戏中,出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诡异悖论,那就是由大块头巴蒂斯塔(Dave Bautista)饰演的莱昂纳德竟幽灵般地从浴室“消隐”了。

更细致地说是,手持枪械的主角在紧锁的浴室门外听见了莱昂纳德敲碎玻璃窗的声响,由于担心他会逃到屋外并再次“闯入”屋内对自己再次造成威胁,主角打开浴室门企图观测莱昂纳德是否还在浴室之内。可我们与主角共同遭遇了惊异的事实:窗之小,岂能容大块头通过?

他去哪了?或者更严谨地说,他的肉身去哪了?我们跟着主角的表情第一时间疑惑着,难道他真有超现实的能力(信仰的能力),以致于他能在危机关头化身幽灵通过小窗遁影而出?当然还不够,还得再进一步,主角连同我们一同向旁边的浴帘射击,白色印花浴帘上“显现”出一个白色的孔洞,没有惨叫、没有声响、甚至连证实浴帘之“外”存有东西的“异色斑点”都没有。浴帘之后空无一物。

可以说,在那一瞬间,转瞬即逝的刹那,电影向观众揭示了何为“表象的表象”——观众希望浴帘之后有“物”,但浴帘之后只有观众的“欲望”,我们既想象着表象背后存在的物,又想象着威胁化作幽灵消隐而去。那个属于观众的诡异悖论就此产生了,观众既希望电影之表象是真的(这样威胁者就消失了,前一秒产生的疑惑、惊骇,被孔洞吸引的欲望都可以被暂时否认掉,化作纯粹电影之虚构而被认同),又希望电影之表象是假的(这样威胁者就能被击中,幽灵、神灵、虚构、末日,就连同幽灵化的不可能而通通不“存在”了)。

也可以说,在《拜访小屋》中,存在论问题被“现实化”了,它不再是对一场隔岸观火式的思维眺望,而是“确实地”影响着“我”当下的存在危机,“我”不是在“他者”与“他者”之间做出拣选(哪一条选择更符合“我”的立场、利益、伦理),而是必须在“自我”与“自我”之间做出抉择——绝对的对立抉择:“牺牲自我,苍生仍在;保存自我,万物俱灭”。

事实上,当一个人想走到“外面”,而发现自己走不出去时,某种意义上,他就走到了“外面”。正如我们生命中无法被忽视、被否定的创伤与抉择,我们透过欲望的孔洞(门、窗、屏幕),看见了表象之“外”想象的维度,看见了叠影,既是备受迫害的世界末日,亦是安然美好的生命景象。我可以不关心人类,但不可能永远回避作为人类的“我”。

在影片的结尾,安德鲁神性的伴侣埃里克,作为另一个“我”赶赴牺牲,世界得以“拯救”,但也许更值得庆幸的是,“我”得以走出了小屋,“内”与“外”的界限在某一刻溶解了,化成了某种柔软的中间物,缓冲着“我”与世界深刻的矛盾。


首发平台:微信公众号“陀螺电影”://mp.weixin.qq.com/s/sxe4QtF0Tfe94Qbb-9_Zlg

 短评

由小景别浅焦镜头驱动的影像,跟《母亲!》相似又相反的《父亲!》,很吊诡的是看完只想知道希区柯克的在天之灵怎么评价该片(如果不是沙马兰拍的应该能给四星,但是……)

9分钟前
  • 顗礼
  • 还行

久违的娱乐反思并存,泪点惊惧共在的标准三星电影,巴蒂斯塔利用外形反差却超越外形限制的表演更是令人惊叹。映射女性独处集体恐惧的野蛮人变身恐同意志披上人皮的假先知,末世正是经历围剿的少数社群忧怖具象。沙马兰玩转类型的野心和精巧调度的水准依旧,林中小屋密室入侵,宗教狂热和仇恨阴谋煽惑的假上帝之名的牺牲处决,启示录再临的灾难等恐怖片经典流派都被紧凑剧本的榫卯收拢。以抗拒反转的坚定姿态升华,宿命悲剧开枝散叶为后新冠世代如何在广义创伤和裂隙中寻找坐标,超越族群偏见人心阻隔的普世寓言。电视灾情播报是外界唯一透进的操纵之音,导演演出广告的荒诞植入分外刺眼地揭开信息泛滥真相丧失的媒介空前井喷而价值加速崩盘的天启前夜世界的漆黑绝望。同性夫夫和亚裔女儿取代基督教异性恋家庭被构图在这部新圣经中心,浩劫之后希望仍在。

13分钟前
  • 嵇澹
  • 还行

最低只能一星,那这一星就算是给小女孩的演员的吧。这剧情和逻辑要是放在科幻片里可能没啥问题,因为那样的话重点就不完全是逻辑,欣赏视效的时候也不会有太多心思纠结逻辑。但放在几乎是单场景剧情片里,观众除了琢磨故事几乎没别的可以做,那你还用这样一个背景和世界观不完整的十分荒谬的故事,就显得像是在骗三岁小孩了。很莫名其妙。

16分钟前
  • H1753813597
  • 很差

故事设定很有意思,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林中小屋如何说服对方外面将要发生世界末日。本来我是相当期待天启四骑士和同性一家的室内戏,往软科幻方向可以做成《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之类神侃飙戏的,往悬疑方向可以做成《彗星来的那一夜》这种惊悚的,结果就这?选角上就不吐槽了,嗯,不欠沙马兰任何电影票了。

18分钟前
  • TZ_Runner
  • 较差

看哭了,沙马兰居然拍出了最好的同志爱情片。因为爱得最纯粹,所以被选做祭品,末日未来、闪回记忆和紧迫现在交替绞杀心灵,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心理惊悚和宗教隐喻。至于恐怖在哪里?——人类毁灭在即,要靠同性爱来创世纪,对某些人来说可能这才是最恐怖的地方吧…

2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美国男同伴侣,一个是人权律师,一个是爱哭鬼,收养了一个亚裔小女孩……沙马兰灵感来源《摩登家庭》是吧!

25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较差

Dave Bautista是演技最好的前摔跤运动员,不接受任何反驳。啊以及完全没认出罗恩!!这电影真的就是,我很欣赏你的存在但观影体验并没有很好。末日四骑士竟然是:海啸/小儿传染病/飞机坠落/雷劈起火+更多的飞机坠落起火………… 而且我好羡慕这对gay couple啊,能从波士顿开车到宾州小木屋度假,人权律师那么挣钱吗,手枪一买就买2000多刀的,然后还不上膛就散在箱子里。护士也好可怜,从加州到宾州花掉了所有的积蓄。

29分钟前
  • toishiki
  • 还行

5/10. 集体主义洗脑这回事,总喜欢搞一些虚张声势的大词儿,不论乌托邦还是世界末日。罗恩从魔法学校毕业后是不好混,这龙套跑的,一共拍了几天呐……

30分钟前
  • 滴溜滴溜转
  • 较差

冤枉流浪地球了,美国人这也是要你出列你就得出列

31分钟前
  • 宇星天河
  • 较差

目测沙马兰再拍个两三部就可以彻底完成回气了

33分钟前
  • RKO
  • 还行

我一直以为有反转呢,结果看到最后也没有,这就太无厘头了。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沙马兰最勇敢的一次。不再是事先介绍各个角色的“职能”来让人理解和进入故事(与此相对的是,《水中女妖》会事先给出这些特定的角色:守卫者、治疗者、引导者;《老去》则用孩子询问职业的方式代替了这一步骤),而是毫无保留地直面所有的面孔和诉说。镜头的视线总是以微妙的偏差与人重合或脱离,并反复游戏着这种偏差,维持一种保持距离的道德感,正是这种距离让我们能够认同电影的视点,因为也正是这种距离允许我们选择去怀疑电影。浅焦面部大特写如同布道、忏悔、坦白,但这些镜头不是拍向角色的,而是拍向我们的。总是有如此多的“证据”去让我们不相信,但相信总是如此简单:我相信是因为你相信。

39分钟前
  • 空白岸
  • 还行

ZZ正确的登峰造极之作。遗弃女童,同婚,少数族裔一锅端,虽然长年饱受主流群体的迫害和歧视,但为了拯救你们这些人的狗命,主角们心怀大爱,在这玄学的末日预言下,仍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和生命!自我感动的极致,臆想中救世界,人造圣母光环直接亮瞎了我的狗眼。建议续集,可拍非裔一家人拔枪互射,拯救人类。可信度加倍,感动加倍。

44分钟前
  • nakedgun
  • 较差

又名《敲敲头(豆友)》

47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还行

全程airbnb小木屋拍的,闪回全是特写,礼貌神棍和理智夫夫大眼瞪小眼,我忍了100分钟等一个沙马兰反转,结果没有反转。rnm退钱!!!为什么最纯净的爱要牺牲小我拯救世界!别再给同性恋戴高帽了!只想平凡地跟你们直人一起毁灭可以吗!!!

51分钟前
  • 没森
  • 较差

片中角色身份具有鲜明到爆的左营特征:黑人壮汉和女人、拉丁厨子,同性家庭,华人小孩。可面临的处境和付诸的行动却又明显宗教保守倾向?显然导演在借此强调:天谴灭世重大危机,哪怕一贯强调选择反对暴力得左派人士也可能义无反顾自我牺牲拯救世界!所以本片其实就是那种典型的大选年前夕为拉拢中间选民的造势电影。因为只有让他们看到“左人也可以行右事且做得如此之好之决绝”才能让他们把选票……回到影片本身。尽管演员普遍情绪饱满表演到位,若干桥段孤立来看也的确够煽情,可还是那个长期困扰沙马兰电影的老问题,借本片一句台词予以概括:你这骗局(影片)的前提存在重大缺陷!是,我们能接受世界末日的概念,也能接受暴力反为牺牲。可你让天上航班下饺子似的往下掉?这叫恐怖?这叫搞笑!一旦前提让人严重出戏,细节精到也很难挽回……两星半。

53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C】相较于美丽的浅焦镜头,那些变焦所带来的呼吸质感反倒更加迷人。确实有着惊艳的视觉段落(比如最后一镜倒映在车窗上的云彩),但更多时候还是太过信任角色和特写所构成的心理空间,导致两场逃脱戏的调度显得乏善可陈(不免自主地将其与Us进行比较)。而新闻媒体的几次介入明显更为有趣,注意电视占满画幅的时机,和角色肢体入画打破沉浸的设计,当然也可通过劣质特效看清其低成本制作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说是《天气之子》或《灭顶之灾》的反面,倒不如说更像是《天兆》的凝练重演。只是这一次,奇迹由爱与牺牲引发,让寡淡的情节遏止一切反转的可能,只剩诚挚与朴拙的态度,永恒贯彻于沙马兰的作者风格之中。

58分钟前
  • 思路乐
  • 还行

4.5,换个导演拍三星顶天的逆天剧本,给调度大王沙马兰来拍,就是一堆真诚的人物与真情实感,其实就是灭顶之灾的壳套神秘村嘛,贼沉浸,看得很感动

1小时前
  • kis
  • 推荐

沙马兰真是万年不变的神秘主义者,这辈子就打算和看不见的未知死磕到底了,这是叙事格局更小的《灭顶之灾》,是明牌开局的《天兆》,也是没有反转的《第六感》,末日景象,未知入侵,信任危机,集合众多沙马兰偏爱的主题元素,就连电视播放各种灾难的手法也是《不死劫》里玩剩下的,但是即便如此,想象中的惊天大包袱并没有出现,哑火了。反类型的创作姿态一如既往,暴力景观一律冷处理,惊悚奇观全部藏起来,最多最多也就是在四大恶人旁边的镜子里给你加一束光柱,或者闪电劈几棵树冒充神迹,也就这样了,基本上算是类型片观众的一生之敌。就照这个德行拍下去,沙马兰未来要么被外星人抓走,要么去做牧师,他的神秘学未知论太适合搞一些学术研究什么的,或者带带货卖卖书忽悠忽悠粉丝。别再拍这种一眼望到底的所谓反类型片荒野小故事了,浪费时间感情。

1小时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较差

这一次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It’s just so mundane .

1小时前
  • 白斬糖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