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HD中字

主演:大卫·爱登堡,Max Hughes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2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3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4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5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6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3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4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5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6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7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8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9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部独特的纪录长片由获奖野生动物电影制作公司 Silverback Films 和全球环境组织 WWF 共同制作,由一个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了解自然界的人为我们讲述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故事。在 90 多年的时间里,爱登堡走访了地球上的每一块大陆,探索了这个星球上的荒野之地,记录了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和奇妙之处。这部电影为未来几代人提供了面对地球上巨大挑战的强有力并充满希望的信息。 这部电影是爱登堡对自然界的解说,于 2020 年 10 月 4 日在 Netflix 面向全球上映。暗战1999行尸之惧 第三季黑海盗1926破阵安娜·妮可·史密斯:花花公子女郎死亡真相纸新娘重生双面伊人不可思议的动物之旅别恋最爱1986美丽家园2004真实故事2015方向湖南和平起义缘来爱上你聆听中国一剪芳华尸骨袋怪侠1989扶摇亚利桑纳之梦克里斯·海姆斯沃斯:挑战极限身体互换奇门遁甲(2017)战血染征袍爱德华大夫十二道锋味3拥抱!光之美少女电锯惊魂10全裸导演第一季特技双雄国语版王国:风起云涌孤儿怨猛鬼出笼2艳鬼发狂拉瑞·克劳人生第二春天伦英雄 第三季铁路浪漫谭第二季夺魂连线夏日情深深

 长篇影评

 1 ) 我们不是在拯救这个星球,而是拯救我们自己。

老爷子今年九十五了吧。即使高龄也依旧热爱着大自然,依旧尽心竭力地投入到对大自然的探索当中,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活到老学到老,令人敬佩。

可能正是因为对大自然深沉的爱,才让老爷子对环境剧变更加担心,更有危机感。他用他相对于古老地球的短短九十五年的经历看到的,是人类仅仅花了两百年的时间就改变了地球用两百万年时间才取得的成就——全球变暖。这还只是地球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物种灭绝,雨林锐减,海洋污染,过度渔业捕捞。老爷子谈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度哽咽,看着确实让人难受。

纪录片从切尔诺贝利开始到切尔诺贝利结束。一方面象征着人类发展面临的灾难是由人类自己一步步造成的,是控诉;另一方面也象征着大自然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人类不加干预是对大自然最好的保护,是展望。整个片子也大致被分成了这两部分。

老爷子最后也给出了人类发展的最佳形态和模式,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是空想,不符合发展实际,但我倒是认为,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空想主义者。只有越来越多的空想主义者投入到对大自然的保护或其他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中,文明才会发展不是吗?

 2 ) 穷极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情

如果说一个人一生之中只能做一件事,把这件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每个人会怎么选择呢?

当然,这只是点题,很少有人能够专注的去奔赴一个目标,更少有人倾注一生为其奉献。

而这个事情,这个纪录片的老爷子做到了。

片头以切尔诺贝利辐射事件开始点题,片尾同样以这个事件当下的结局做结束,其中几十年使其产生的变化,让人惊讶不已又觉得神奇,最后又无奈又难受。

老爷子将其一生贡献给无止尽的大自然探索,长期待机在各地游走的他目睹了地球的巨变,在本该安享晚年不问后事的年纪里还在为保护地球延续人类发展的要事各地奔走和宣讲,最后还出了一部纪实的宣讲纪录片。

这个老爷子这辈子都在为自然做贡献,在晚年还在奔波于呼吁全人类,希望使其觉醒。

人类在地球上繁衍生存已有多年的历史,最早为了提高生活品质质量不惜破坏生态环境,后来也有所改善,可是各种各样的顾虑,又需要稳定的发展各种利于人类的措施同时也需要改善的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这两个在并存的步伐是属于互相顶对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最后的结果是,持续发展同时也稳定生态,可稳定生态发展的水花实在太小,早已无人问津。

老爷子在片中深情并茂又娓娓道来的讲述和各种善意的提醒确实让人动容,不禁自问自己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去让这个世界更美好,怎么样可以保护这个已然苟延残喘的地球。

在老爷子的讲述中,地球是有一定的自愈能力的,但是这个自愈能力最终会使人类走向灭亡,而他更多呼吁的是,保护地球就是保护全人类,恢复生态平衡才是最合适的方式。这个我是赞成的。

老爷子提出好几个点,其中有一个是,减缓人类出生速度。

这个点一直在我脑子里转啊转,我记得以前看过的很多电影里,其中复联里面有个很经典的角色,灭霸。大家都觉得他是坏人,可是在我看来,他是一个看到未来所以做出违背人类意愿的好人。他使用手套无差别的抹去地球上一半的人口的存在,让存留下来的人类继续繁衍生存。这个举动,其实算是解决了目前最大的问题,然而只是存在于电影里。

希望这样的片子能有更多的人看到,一个人只能贡献一份微不足道的力量,一百个人一千万个人汇聚起来的就不是微不足道的了,而是震动山河的力量。

可难受的是,上映至今,截止到目前,只有不到2000人点击了看过这个按钮,和接近8000的想看人数相差甚远。

希望看到这部片的你我他,都能从爱护环境,不踩不摘花草,最简单的小事开始。这一生,起码做好这一件小事。

 3 ) 豆瓣9.4,拿生命拍出来的顶级神片,要看得趁早

有这样一个男人,一生都在环游世界。

他走遍了地球上最美的森林和荒野,与自然中的各种生灵亲密无间。

他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之一。

如果你爱看《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可能会注意到他,经常在野外边主持边讲解野生动物的一位老人。

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大自然,用生命在拍自然纪录片。

今天我想向各位介绍的,就是这位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

大卫·爱登堡

David Attenborough

曾经有人根据豆瓣评分统计过,影人条目下的最高分男神是谁。

结果不是大导演也不是大明星,竟然是大卫·爱登堡。

毕竟老爷子的作品多为9分以上,他最受好评的作品甚至高达9.9分。

神级纪录片《七个世界,一个星球》《蓝色星球2》《王朝》等等,都由他担任旁白,每一部都是超过9.5分的经典。

以下是部分大卫·爱登堡解说的自然纪录片:

1995年《植物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

1998年《飞禽传》(The Life of Birds)

2003年《哺乳类全传》(The Life of Mammals)

2005年《灌丛下的生命》(Life in the Undergrowth)

2006年《行星地球》(Planet Earth)

2008年《冷血动物》(Life in Cold Blood)

2009年《生命》(Life)

2011年《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

2011年《冰冻星球》(Frozen Planet)

2012年《植物王国》(Kingdom of Plants)

2013年《非洲》(Africa)

2014年《爱登堡的博物馆奇妙夜》(David Attenborough's Natural History Museum Alive)

2015《猎捕》(The hunt)

2016年《爱登堡与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 with David Attenborough)

2016《地球脉动2》(Planet earth II)……

大卫·爱登堡的足迹遍布全球,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旅行路程最长的人。

可以说,老爷子一生都在游历自然,探索这个星球。

他亲身探索过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态环境,观察过的生物种类比地球上任何人都要多。

很多生物学家,都是童年时受到爱登堡的启蒙。

那么,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男神”大卫·爱登堡,到底是何许人也?

大卫·爱登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自然博物学家,还是勇敢无畏的探险家和旅行家,更是被世人誉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

如今BBC的自然纪录片闻名世界,大卫·爱登堡功不可没。

他在BBC参与动物自然节目的制作已50余年,可谓BBC的灵魂人物。

1972年,他成为BBC总裁的热门人选。

然而,对自然情有独钟的爱登堡, 辞去了BBC的行政工作,放弃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仕途,只全身心投入野生世界纪录片的制作。

因为他的成就,1985年,爱登堡被英女王封为爵士,从此纪录片影迷们亲切地称他“爵爷”。

英国一艘北极考察船以他命名,甚至一种新发现的恐龙化石被称为“爱登堡恐龙”。

这世上能同时获得如此多殊荣的人恐怕不多。

艾登堡爵士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多年挚友。

追溯艾登堡爵士与王室的友谊,可以看到早在1958年查尔斯王子和安妮公主到BBC电视摄影棚参观时,艾登堡爵士给他们看鹦鹉的照片。

今年10月4日,这位在英国家喻户晓的爵爷,推出了新作——

《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David Attenborough: A Life on Our Planet)

大卫·爱登堡用毕生与自然打交道的经历,向人们讲述近几十年来地球的变化。

《福布斯》称该纪录片为“今年最重要的纪录片”,豆瓣评分9.4。

很多人说这是大卫·爱登堡的遗作,也是他对人类的最后一次贡献。 毕竟老爷子今年已经94岁高龄,这回是真正的且看且珍惜了。

与他以往的纪录片不同,这位94岁的白发老人再次出现在镜头前,并非身处自然荒野,而是站在切尔诺贝利的废墟中。

这是一座曾因核辐射紧急撤离的城市。

30年前,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当局让135000人紧急撤离,留下了这片废墟。

这位这位近百岁高龄的老人面对镜头,说出了自己作为一名自然观察者、博物学家的证词——

人类对地球犯下的罪行。

这部纪录片,打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岁月静好,揭露多年来被视而不见的真相。

生于1926年的大卫·爱登堡,小时候的世界和现在大不一样。

1937年的世界人口只有23亿,大气层碳含量280ppm,荒野面积66%。

年轻时热爱冒险的爱登堡,无论去到哪里都有荒野。

闪闪发光的海岸、辽阔的森林和茂密的草原,是地球上的随处可见的景观。

有时连续飞行好几个小时,底下都是一片原始荒野。

面对如此广袤的大自然,谁都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人类将拥有威胁大自然存亡的能力。

1954年,人口为23亿时,地球上有66%的面积被荒野覆盖。

而在2020年的今天,人口为78亿,荒野面积仅有35%。

从外太空遥望我们的家园地球,孤悬宇宙中,既脆弱又孤独。

只是一颗被黑暗包围的蓝色弹珠,它的资源和空间都不是无穷无尽的。

人类的生存,就仰赖于这有限的自然空间。

1970年后期,爱登堡都在环游世界,拍摄纪录片《生命的进化》。

这趟旅程前往39个国家拍摄了近650个物种。

他发现,一些动物变得更难找了。

尤其是山地大猩猩,当时非洲中部森林深处只剩下300只。

由于小猩猩在宠物市场很受欢迎,往往偷猎者为了捉一只小猩猩,不惜杀死数十头成年猩猩。

影片中,爱登堡看似能与大猩猩近距离接触,是因为它们已经习惯了人类的陪伴——

保护者必须日以继夜地和它们呆在一起。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有好几次导致动物灭绝的纪录了。

如果继续肆无忌惮地掠夺,那么未来出生的孩子,也许只能在动物园中想象曾经的地球。

1950年,爱登堡在婆罗洲拍摄雨林时,那里有四分之三的土地为雨林。

但20世纪末,婆罗洲雨林面积已经少了一半。

雨林是非常珍贵的生态环境,物种的丰富性是它的珍贵之处。

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将雨林砍伐掉,种上单一作物,将生机盎然的雨林变成一片死地。

我们每年砍下150亿棵树,地球上将近一半的雨林面积已被清空。

而人类为了经济利益,已在全球砍伐了三万亿棵树。

我们在河流或湖泊上建立水坝污染和超采水源。导致80%的淡水生物消失。

我们用家畜替代了野生动物,地球上70%的鸟类都是家禽。

人类数量,占地球上所有哺乳动物的三分之一。

另外60%,是人类畜养的产肉动物。

其他动物,从老鼠到鲸鱼只占4%。

地球上一半的肥沃土壤,曾经广袤的森林和平原,如今成了农耕地。

从1950年代至今,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了一半。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镜头前垂下了头,心痛地说:

“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野性’。”

海洋也不能幸免,由于过度捕捞,30%的鱼种被推向灭绝边缘。

人类的远洋渔船从1950年代起,开始大规模地去公海捕鱼。

如今,海洋中90%的大型鱼类已经被捕捞殆尽。

1970年,大量鲸鱼被成群结队的捕鲸船残杀。

世界上最大的鲸鱼蓝鲸,只剩下几千只。

1998年《蓝色星球》剧组无意间发现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

海洋温度升高,导致了珊瑚礁白化现象。

共生藻离开或死亡后,珊瑚就会变白,这意味着珊瑚失去了生命。

而死去珊瑚最终的命运,就是变成一堆废墟。

1990年之前,全球气温大致上趋于稳定。

但那仅仅是因为剩余但热量被海洋吸收了,掩盖了人为作用。

但是现在,海水早已无法吸收这些热能。

“现在的海水温度比我出生时已经高了一度。”

气候专家针对地球变暖问题,一直在警告世人。

毕竟我们焚烧化石燃料,并将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层中。

大气层碳含量的变化,一直是地球气候稳定的天敌,也是历史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过去的物种灭绝主要是因为火山喷发活动,但这类活动一般持续一百万年,才能向大气层释放出足以触动生态浩劫的二氧化碳。

而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在不到200年内做到了。

过去几十年来,爱登堡经常到访极地拍摄,他对极地的情况很熟悉。

而他在有生之年,首次经历了北极夏天的变暖。

为了拍摄纪录片,爱登堡要登陆位于北冰洋的一座海岛。

他原以为会在岛附近遭遇大面积的海冰,但他们一路乘船到达小岛。

曾经永久封冻住小岛的海冰,消失了。

北极夏天的海冰,在40年内减少了40%。

“如果我们再不停下肆意践踏自然,下一个世纪出现的环境损害现象,将比我这一生所经历的损害现象更严重。”

科学家预测到2030年,亚马逊雨林经历大规模砍伐后,已经无法释出充足的湿气,将退化成干燥的热带稀树草原,大量物种灭绝。

全球水文循环产生变化。

与此同时,夏季的北极将没有冰。

失去了白色的冰盖,反射到外太空的太阳能也减少,全球暖化会进一步加速。

2040年,北极各处冻土融化,释放出甲烷——一种比二氧化碳威力强数倍的温室气体,急速加剧全球气候变迁的速度。

2050年,海水温度越来越高,酸性越来越强。

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死亡,鱼类数量大量减少。

2080年,全球粮食供应面临危机。

过度耕作使土壤变得贫瘠,传粉昆虫绝迹,天气越来越难以捉摸。

2100年,全球气温上升4摄氏度,地球大部分土地已无法住人。

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上演。

这是一条不归路,将带来不可逆转的改变。

如果人类不做出改变,下一个世纪,当下的安定和谐将不复存在。

这的确不是一部让人赏心悦目的影片。

为什么要拍摄这样一部耸人听闻的纪录片?

爱登堡坦言:“我非常有罪恶感。”

因为他是这一切的亲历者,无法视而不见。

人类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了地球上最强大的物种,也是数量最多的。

人类过着与其它动物截然不同的生活,一种与自然脱节的生活。

在自然中所向披靡,没有天敌的人类,只能靠自己来拦住自己了。

要恢复地球平衡,就必须先恢复生物多样性。

这是解决人类危机的唯一方案。

必须让这个世界恢复“野性”,而这其实并不是很难做到。

爱登堡给出了他的建议。

据估计,到2100年地球人口将达到110亿人。

我们能在人口达到这个数量之前,放缓人口增长速度。

在不干扰地球生态的前提下,提升人类的生活水平。

用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如太阳能、风力、水力、和地热能。

保护海洋生态,全面禁止渔民在多个海域捕鱼,划分近海的三分之一区域为禁渔区。

为大自然提供恢复生态平衡的空间,最有效的方式是改变我们的饮食习惯。

地球无法承受太多肉食者,毕竟空间不足。

如果我们的日常饮食以蔬果为主,我们只需目前一半的土地用作农业。

新旧科技双管齐下,我们绝对有可能利用较少的土地,生产较多的食物。

例如,在城市中的室内环境里种植农作物。

将人类农耕至今所砍伐的土地,退耕还林。

植树造林,因为森林是大自然用来隔绝二氧化碳的最佳科技。

这一部深刻到震撼人心的纪录片。

片中有野性壮美的自然,也有被破坏毁灭的自然。

人类面临选择,而答案呼之欲出。

影片的结尾,爱登堡再次出现在切尔诺贝利的废墟中。‍‍

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个被人类放弃的地方,重回自然怀抱,再次生机勃勃。

这表明我们还有机会逆转局势,只要我们采取行动。

文章最后,我想引用爱登堡在《地球脉动》中的一段话——

“现在,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环境中,我的家也在伦敦这座城市里。 俯瞰着这个国际大城市,人类不断重塑着世界的表面形态,其中的创造力令人惊叹同时也发人深省。 它提醒着我们:人类是多么容易失去和大自然的联系。 然而正是这种联系,决定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未来。 无疑,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尽己所能打造美好的地球家园, 不仅是为了人类,更为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不再只为自己而活。

请爱护我们这颗“小破球”,请爱护每一个大自然的生灵。

*本文作者:RAMA

 4 ) 说说我自己能做的

# 大卫•艾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自然纪录片的人文情怀往往体现在破坏自然环境的我们成为最后的受害者,并在最后呼吁我们做出行动。这部纪录片亦如是。 如果只是这样就是老调重弹,不如贴近生活,谈谈我自己能做的: 1. 从去年底开始,我已经尽量不购买使用塑料制品、随身带着帆布袋装东西、点外卖的频率大幅度减少、减少网购,因为这些东西的包装实在是使用了太多塑料,偶尔几次下单也多是选择采用全部纸包装的商家。 2. 二来,减少对动物的剥削,不必要的情况下不吃肉而是食用果蔬。不怕虚伪地说,现如今我吃肉的频率确实还是不少,但这种有意识地自制让我对这个世界怀有了更强的责任感。 3. 三,减少能源消耗,多运动、走路、骑车而非坐公交。开车?我不开车。夏天开空调?买顶帐篷去天台睡觉吧,兴许能看见星星。 4. 四,脱离商业公司广告营销打造的消费陷阱,明确知道自己的需求,去年下半年开始我购买往常喜欢的电子产品和衣服的次数暴降,逐渐成为一个低消费者。那买实体书呢?这似乎是个好习惯,但大多数时候并没有必要,一台阅读器就能满足大部分纯文字类读物的阅读需求,何况纸书对于木材的消耗也是很大的。

5. 终极目标自然是能摆脱商业关系的依赖,脱离这个世界的消费网络。能做到这点的即使是在不消费主义者群体中也是少之又少,但努力过程所能获得和有益于这个世界的更甚于想要达成的结果,所以这条路不能回头。

纪录片看了一部部,只是感慨于人类的破坏性又有何用?不如找到自己能做的,对自己、对这个世界都是双赢。

 5 ) 今年最重要的纪录片之一,作出了恐怖的预测。

大卫·爱登堡是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67 年制作过 40多部史诗级纪录片。

去年,93 岁高龄的他在世界经济论坛播放了一段影像:

全球变暖,使得海象和所有动物赖以生存的海冰不断消退。

于是十万头海象挤在一片海滩,密集如麻。

为了更多活动空间,海象被迫爬上80 米高的悬崖,却又在下海觅食时,因为重达一吨、出水后视力极差,往往一脚踏空,滚下去等死。

崖底,已是尸骸遍地。

以往 BBC 的自然纪录片被称为蓝筹(blue-chip)纪录片,可以说是自然纪录片界的好莱坞大制作。

这些纪录片藏起了人的干预,只呈现自然的沉浸式体验。《地球脉动》甚至呈现了动物视角。

有人质疑,生态如此恶化,片中却一派祥和,这不是欺骗?

2011 年《冰冻星球》最后一集,爱登堡在极地出镜讲解冰层消融对动物的伤害,打破了 2001 年以来蓝筹纪录片无主持人的原则。

北极熊脚下的世界正在消失,它们狩猎的季节也越来越短。

有人问,为什么 50 年前你做节目,不太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爱登堡答:

50 年前没想到,人类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如此巨大。

在这部网飞纪录片《大卫 · 爱登堡:我和我们的星球》里,他回顾了作为博物学家,一生中的决定性时刻和所见的自然界的破坏性变化。

作为有史以来旅程最长的人,爱登堡探索过地球上所有生态环境。他曾亲临南北极——

《冰冻星球》片段

造访火山——

也曾到非洲给犀牛做心脏复苏——

《非洲》片段

他年轻时,到处是前所未见的动植物,充满生机。

如今,爱登堡最大的发现是,有些动物越来越难找了。

第一次产生这个想法是在 1970 年代拍摄《生命的进化》时,他遇到了罕见的濒危动物——山地大猩猩。

非洲丛林深处仅有三百只山地大猩猩,而它们并没受到惊扰,自然地接纳了他,因为它们习惯了森林护卫队每天守在身边。

有的偷猎者残忍砍去猩猩的头、手和脚,卖给藏家;

甚至为了捉一只小猩猩,不惜杀死十几只成年猩猩。

2007 年,犯罪团伙连杀 9 只山地大猩猩,其中包括一只临产的母猩猩。

爱登堡很悲哀:

一旦某个物种成为人类的目标,地球就容不下它们了。

比如浑身是宝,成了鲸鱼的罪。

被鱼叉和标枪戳中后,鲸鱼会挣扎二十分钟,才慢慢死去,然后被捕鲸者敲骨吸髓。

世界最大的鲸鱼——蓝鲸,只剩下几千只,难觅其踪。

1978 年,爱登堡用水听器,录下了座头鲸的声音:像吟唱,又像啼哭。

爱登堡曾五次造访婆罗洲雨林。雨林一小块土地可能蕴藏 700 个树种,相当于北美洲的全部。

如今再访,却看到一条宽 800 米的分割线,线内是雨林,线外是人工种植的油棕。

砍了雨林,木材卖钱,腾出地方种油棕,再捞一笔,被榨干最后一滴油水。

没了雨林,红毛猩猩孤零零挂在树干上,不知所措。

从前的海洋,鱼群争相啄食营养盐,蔚为壮观。

1950 年代开始,渔船无休无止地捞走 90% 的大型鱼类。

1998 年拍摄《蓝色星球》,摄制组发现了珊瑚白化现象:

共生菌离开,珊瑚变为累累白骨,最终被海草吞噬,化为废墟。

这不是一部让人舒服的纪录片,让我们看到自然之美如何被摧毁:

过去 50 年间,野生动物数量平均下降了 60%;

过度捕捞,把 30% 的鱼类推向灭绝;

我们每年砍下一百五十亿棵树;

污染和超采水源,导致 80% 的淡水生物灭绝;

焚烧化石燃料,加剧了全球变暖,使得北极夏季的海冰在 40 年内,减少了 40%。

俯瞰我们的星球,冰川和雨林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缩小、再缩小......

我们正走向灭顶之灾,因为碳含量变化威胁了气候稳定,是史上五大物种灭绝事件的共同特点:

1937 年,爱登堡 11 岁,世界人口 23 亿,大气层碳含量 280ppm,仅存荒野面积 66%。

1978 年,爱登堡 52 岁,世界人口 43 亿,大气层碳含量 335ppm,仅存荒野面积 55%。

2020 年,爱登堡 94 岁,世界人口 78 亿,大气层碳含量 415ppm,仅存荒野面积 35%。

这样下去,爱登堡做出了恐怖的推测:

2030 年,雨林尽毁,水文破坏,北极夏天无冰,大量物种灭绝。

2040 年代,北极冻土融化,释放出更强的温室气体——甲烷,急剧加速全球变暖。

2050 年代,海水温度升高,酸性增强;

珊瑚礁全部死亡,废墟犹如尸骨;

鱼类数量更少,犹如网中囚徒。

2100 年代:

全球气温升高 4 ℃,大部分土地无法住人;

我们流离失所,世界成了巨大的泥潭。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即将上演,灭绝的正是人类自己。

94 岁,早可安享晚年,而他却忧心忡忡:

明知问题存在,却要忽视,我会愧疚的。......大自然陷入了危机,不能再轻声细语地表达意见。我们希望观众们现在就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

为了寻求生路,他去摩洛哥考察再生能源——

去荷兰考察土地利用——

全球畜牧业产生的温室气体,以及占用的空间是巨大的。

爱登堡提出,如果改善日常饮食,以果蔬为主,将解放一半土地。

1968 年登月,世人第一次俯视地球:

地球仿佛一颗卵,被黑暗包裹,孤独,脆弱。

然而,在我们的帮助下,地球是能够康复的。

片尾,爱登堡去了乌克兰的普里皮亚季。这里曾因切尔诺贝利事故,变成无人居住的“鬼城”。

出乎意料的是,树木爬上了高楼,野生动物接管了一切。

无论我们犯了多大错,大自然总能克服一切,活不下去的只有人类。

我们要拯救的,只是自己。

 6 ) 地球物种丰富的时候好美呀

座头鲸会唱歌

雨林那几只傻鸟太可爱了

人类没有了猎食者,大多数疾病都得到了控制,研究出如何按需生产粮食,不再受到约束阻挠

共生藻离开或死亡,珊瑚就会白化,白化的珊瑚最终被海草吞噬。白珊瑚是个悲伤的故事啊

大气层碳含量的变化一直是地球气候稳定的天敌

保持现状的悲观预测:

2030,亚马逊雨林退化成干燥的热带稀树草原,大量物种灭绝,全球水文循环产生变化。夏季的北极将没有冰,反射到外太空的太阳能减少,加速全球变暖

2040,北极冻土融化,释放出甲烷,比二氧化碳威力强数倍的温室气体,急速加剧全球气候变迁速度

2050,海水温度越来越高,酸性越来越强,世界各地珊瑚礁死亡,鱼类数量大量减少

2080,全球粮食供应面临危机,过度耕作导致土壤变得贫瘠,传粉昆虫绝迹,天气越来越难以捉摸

2100年,全球气温增加摄氏4度,地球大部分土地已无法住人,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即将上演

解决方法:

保持物种多样性

减少人口增长。特别夸了日本千禧年后人口就不再增长,延长女孩子上学时间,降低人口增长,资本听了会落泪

再生能源是个很有前景的方向啊

帕劳,太平洋岛国,想去

塞伦盖提大草原,想去

减少吃肉,大部分人做不到吧

粮食用科技提升产量

这位94岁的老人家最后还是乐观的

 7 ) A Life on Our Planet 我和这片土地

是怀着沉重的心情看完了这个纪录片,四五年前我就不再对自然纪录片感兴趣,也分明知道看完这个纪录片要宣泄多少积压内心的情绪。

老爵爷,也就是大卫-爱登堡爵士,算是我童年的启蒙者。在《人与自然》《动物世界》这些电视节目流行的年代,野生动植物占据着自己童年的精神世界,我也就记住了BBC,记住了有个慈祥的老爷爷魔法般穿行在这片广袤土地的各个角落。自然纪录片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自己幼年的心灵寄托,它是和亚马逊,加拉帕戈斯,和马达加斯加,加里曼丹,和塞伦盖蒂,奥卡万戈这些地名相关。海洋湖泽沙漠冰原,因为生态被紧紧关联在一起,对那时的我而言,这些拗口的名字不再是复杂的文字符号,在那里有飞鸟走兽,有水獭巨蜥,有虎豹猩猿,它们的神秘遥远承载着一个少年对这个世界无穷无尽的想象。

后来,年少的梦渐渐劈裂崩塌,整个世界都在陷落,一如老爵爷在此片的证言。平凡如我,在故土的那片小小的天地,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也能察觉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异样。暖冬酷暑越来越成为四季的常态,也愈能嗅到粉饰之下杀戮的血腥,我不再愿意看自然纪录片。

我知道,那纯粹出于某种逃避的心态,不愿花之盛放而凋敝,是的,整个地球生态在慢慢失衡中败落,对于个体,除了痛心疾首,留下的只有空洞和无奈。它也不仅仅是对人类的警钟,它也是死亡的倒计时,我们天生畏惧死亡,但却熟视无睹。去年八月亚马逊雨林的人为火灾走入大众的视野,我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写到

“亚马逊雨林火灾问题的处理是人们面对未来生态灾害的缩影,也是一个非常标准的试金石,能否得当解决一定程度决定了我们未来的走向,话题似乎有点沉重,但事实就是这样。当然也可以讲这是一场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同全球生态保护的博弈,我把它看做是转折点,因为渐渐崛起的以民粹主义为主体的社群,其盲目短视健忘对于环境问题是无解的,但仍需警惕所谓的环保主义者,我同情亚马逊雨林的居民正如同情所有没有话语权的弱势群体,他们不应该是这场交锋的矛头,他们也不应当做出半点牺牲,是的,我对亚马逊雨林怀有感情,来自于幼年模糊的记忆,这些早年关于生态科普记忆的片段都来自于它,很早以前,我就知道这片被称为“地球之肺”的雨林贡献着全球的森林碳汇,涵养着充分的淡水资源,这片经过数十万年才形成的雨林在工业文明的机器铁甲下脆弱的可怜。这场人为的火灾你不应该责难任何人,因为它的发生和你我每个人都有关系。有人说那是因为巴西人民要活路要垦荒给中国种大豆,这没错,然后你要怪罪中美贸易战,怪罪盛行的民粹主义,怪罪日夜不息的霓虹和花样排碳的跑车,怪罪这傻x那傻x,然后你吹着空调敲着键盘一肚子气。殊不知大气结构悄然改变,亿万年的冰川正在越来越快融化,水循环的状态随着湿地雨林和冰川的消失冰川越来越糟糕,永冻土中致命的甲烷和二氧化碳在悄无声息地逐渐加快地释放,就连你自己和天天供养你喝着奶吃着肉的牛羊都极高比例地贡献着可怕的甲烷,贡献着大气结构的改变。科学家普遍相信,在地球生态早期存在着一种RNA聚合体LUCA,即所有物种始祖,由LUCA演化出了各种古细菌,其中一类叫做蓝绿菌的分支在二十六亿年前演化出了光合作用,没错,当时大气结构是以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气为主,蓝绿菌光合作用的出现为它们爆炸式增长提供了可能,大气结构被加速改变,越来越多的氧气不断消耗给地球保温的甲烷,直到出现地质学家所说的“大氧化事件”,地球发生一次最严重其时间持续最长的一次冰河时期——休伦冰河期。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也就是地球基本上变成了冰球。这时地球的生命几乎全部灭绝,这些被固定的碳一部分被封存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了我们这一百年工业时代的灵魂:石油天然气。今天,拥有智能、意识和文明的我们同样面临考验,我们已然庞大到足以改变地球大气的结构,技术的发展更是打开了碳排放的魔盒,神经网络(智能)和意识演化是创始者不朽的杰作,但能否改变物种看似难逃的宿命仍是未知,谁天生愿意做悲观主义者呢?只因为被预见的悲剧,那鬼魅般的Siren's Song是丰饶时代的魔声,也是丧钟。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我对亚马逊雨林怀有感情。我自信这感情是充沛的,就如同我自信深爱这片土地和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即便我只是俗世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于是时隔数年,我宁愿怀着沉重也要一睹老爵爷的风采。

老爵爷为了自己的自然事业奉献了一生,而此片远不仅是他的证言,也是他对自己一生为之热爱事业的回顾,更是一次于生态危难之际的呼号拯救。在将近百年的生命历程中,他曾见证过一幕幕雄奇的自然景观,那碧海蓝天下的波澜壮阔,那层林莽野上的谰语哀歌,那荒原稀树里的跃动闪烁,都将不复再现。老爵爷在片中的沉默,以及沉默之后的口不择言引爆了我所有的情绪。我能想象此刻在他心中闪过的那些关于这颗蓝色星球过往的美好回忆,那是他一生最引以为豪也最为珍贵的画面,带着他的热忱与衷情,而我原以为这只会是他对自己漫长一生的回顾,一次彻底的感情宣泄。进度条不会欺骗我,他站在切尔诺贝利的废墟上,饱经沧桑,但依旧伟岸,他不仅是要警示人类可能要面临的生态灾难,也义无反顾准备人生的另一次尝试一次战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爵爷对自己一生挚爱的大自然仍满怀热忱,也对整个人类世界寄予厚望。即便人类演进的那段历史伴随掠夺、弑杀和种种因为资本积累技术演变带来的苦难,甚至不惜以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物种的灭绝为代价,我们的老爵爷仍然把所有希望寄托于人类自身,因为他知道,这注定是人类的一场自我救赎。他热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一切生灵,他爱的坚定而深沉。

对于我们而言,生态失衡环境劣化的挑战只不过刚刚拉开序幕。年初的新冠来得蹊跷,那是在澳洲和亚马逊火灾之后的几个月,如今没人知道它究竟来自何方,但已然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持久的动荡,并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现实生活。森林火灾是19年让人记忆犹新的话题,连同冰盖和冻土加速融化成为新闻媒体的焦点。但人们震惊之余,这些骇人听闻的生态事件仍然是无关痛痒的饭后闲谈。很多人全然意识不到生态失衡背后种种可怕的危机,而生态和气候的问题也早已不再是一个遥远模糊的概念。当下,它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2020的苦难是有预兆的,新冠的出现也绝非偶然,梦想家可以有星际移民的雄心壮志,但眼下人们更需要地球生态的美好将来。如同预防新冠一样,我们没有试错的机会,正处在气候剧变临界点附近的我们需要马上行动。而身处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不能把自己从生态一环剥离出去,没有人能在这场灾难中偏安一隅独善其身。

而这更是老爵爷拍摄此片的良苦用心

11.5————

逝者已矣,生者有责。我们不讨论哲学,我们活着就该用人文关怀观照当下的世界和我们的未来,对解决环境危机尽自我之能事。

所以必须要驳斥一些悲观主义的陈词滥调!

大卫爱登堡在片尾的想法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理想主义和幻想,完成全球人类活动的碳中和也不无可能。按照既有的发展模式,以往人类的碳足迹在人口基数不大工业水平较低的时候确实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今天我们不得不面临的是人口暴涨和生产方式革新之间愈加尖锐的矛盾。过去几十年产业的升级远没有我们想象的快,反而加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透支了生态所能承受的极限,物种多样性下降对生态的打击是毁灭性的。物种大灭绝的进程让一切看似无望,但是仍然来得及,正如爱登堡在片尾的展望。 好消息是东亚三国就碳中和的态度上达成了共识,这就是希望。我们需要更快的新能源技术的迭代,以及可循环技术的开发利用。这里面包括光伏水风电产业的技术升级,合理的退耕还林禁渔,加大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增加现有土地的利用率……。看似老生常谈的产业发展促进环保的提法确是非常现实的做法,对人口密集的中国来说,这些正稳步推进,比如光伏技术在很多地区已经从市场竞争层面逐步替代了火电。可见产业化技术升级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伴随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人口当然也会随之下降,这也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当然降低人口并不是发展最终目的,而是工业化改革和产业升级附加的结果,技术发展和环保没有直接的矛盾,技术升级甚至直接关系到环保问题的解决。 最值得一说是关于土地利用率的问题,人口对于温室气体的排放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放开转基因作物的开发和推广也是当下很多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解决土地利用率的问题等同于解决基本的饮食问题,放纵舆论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敌视恐怕算是人类发展的倒行逆施。 即便前景依旧值得悲观,但永远不放弃希望和行动才是今人应有之态度,今朝有酒今朝醉恐怕都是惺惺作态隔江犹唱后庭花罢。

 8 ) 社会主义优越性,农耕文化优越性,道家老子中国古代圣人智慧跨越千年

首先,非常尊敬这位老爷爷,小时候没有互联网,在电视上看中央十套的动物世界,赵忠祥解说他拍的纪录片,非常喜欢看,可以说对理科生来说,开启了好奇心的大门,可惜前者已经去世。地球确实很美,中途还一度觉得他圣母,看到最后向他道歉。首先大量砍伐树和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是能源结构和社会结构决定,呼吁起不了决定性作用。解决地球生态问题,首先清洁能源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非常廉价,然后工业化生产农业,以高楼形式作为“农场”,这样才能解决粮食和能源两大问题,再然后得解决就业财富分配问题,第三世界太穷了,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怎么生存,我觉得源头的资本主义最起码得收住,先停止剥削,再帮助第三世界脱贫,改善教育才能更好发展。最后一句话老爷子说,这不是拯救地球,是拯救人类自己和丁院士说的一样,醍醐灌顶。

说了半天,社会主义牛逼,以前年纪轻,一直觉得社会主义假大空,现在看来,资本主义国家,海权文化国家,很多就是游牧民族,一个地方资源没了,就去下一个地方掠夺,可持续性太差,不像中国农耕文化,老子早就说过道法自然。

首先中国倡导共同富裕,目前已经全部脱贫。其次中国环保低碳决心之大惊掉了全世界的下巴,这些年种了多少森林,多少代人默默奉献,再次,中国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也在各方位发力。可持续发展的农耕文化中国自古就有,这个更不用说。最后,一带一路这些大格局的展开,希望中国能更多的影响第三世界,带动第三世界发展,以及将中国极其正的三观传出去,别让他们收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习惯掠夺和剥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还真就不是说说而已,全世界的政府,还真就中国行动力最强,最为人民考虑,吹爆中国!

 短评

別慌,反正人類遲早會滅亡的,個人能做的,就是盡量少生或不生孩子,多吃蔬果少吃肉,愛護環境和其他生物,其他的交給自然母親。

8分钟前
  • 力荐

跟瓦尔达奶奶一样,他这是按照遗作来的呀。

13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人类破坏自然与保护自然全都是出于人类自身存续的自私考量,人类已不可救药,马上灭绝吧!!自然自能恢复如初,

15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力荐

没了人类,就会很好

19分钟前
  • 月亮坨坨
  • 力荐

人类赶快毁灭吧😂地球累了 人类快点毁灭 地球早点恢复

24分钟前
  • Liefmans
  • 力荐

看得我心惊肉跳,希望有更多的人都能看到这个片子。虽然对人类不抱希望,但还是尽量地做出自己的努力。stop climate change个人能做的事:不要生小孩;用可再生能源 不要烧fossil fuels;尽可能地少吃肉 become vegetarian/vegan. 「The nature will rebuild itself without human being, a species can only thrive when everything else around it thrives too, it’s to save ourselves.」谢谢 Sir David Attenborough

26分钟前
  • F
  • 力荐

从切尔诺贝利起始,又在切尔诺贝利结束,整部纪录片非常震撼。我们每年砍下一百五十亿棵树;我们过度捕捞,把30%的鱼种推向灭绝边缘;我们在河流湖泊上建起水坝,污染和超采水源导致80%的淡水生物消失。现在的地球俨然变成了一个人类为自己经营的地方,野生动物的数量平均减少了一半,能留给其他生物的资源少之又少。我们拿家畜代替了野生动物;地球上一半的肥沃土壤如今已变成农耕地;地球上70%的鸟类都是家禽,其中肉用鸡占绝大多数;人类占所有哺乳动物数量的三分之一,另外有60%是人类畜养的产肉动物,而其他动物,从老鼠到鲸鱼,只占4%。蔚蓝的地球,脆弱又孤独。人类有义务用自己的“智慧”来保护它,而不是用“智商”想方设法地消耗它。实际上,真正需要被拯救的不是地球,而是我们人类自己。

30分钟前
  • 因爱斯坦的忧愁
  • 力荐

大卫爱登堡是地球母亲真正的儿子。本可以安享晚年的老爵爷94岁仍为拯救地球来回奔波,只为心中的那份愧疚和真诚。片子结尾,老爷子转身走进切尔诺贝利重生的森林里,坚定的步伐让rewild的主题寓意更加深刻。片尾的问题问的最好,who else needs to see it? 无需回答,答案都装在拥有像老爷子一样如孩童般真诚的心中,就像老爷子回望一生,就像从太空回望我们的蓝色星球。老爷子是幸运的,在这一切美好消失之前,至少还曾经经历过。

33分钟前
  • mills
  • 力荐

太好看了,好多镜头让人美得流泪,感动于大自然的美和脆弱,也佩服老爷子的传奇人生,退休了还在普及环保♻️年轻一代又有什么理由继续忽视问题不起来行动呢。老爷子说,大自然的修复能力是无穷的,就像切尔诺贝利的旧址, 而人类不是,继续浪下去就该玩火自焚了。喜欢这个老爷爷的叙述,温柔平和却十分有力。另外,老爷爷一生都在野外生存,为啥皮肤还保护得那么好呢?

34分钟前
  • 小麻菇炒番茄
  • 力荐

本来以为是传记,后来发现是“witness”(证词)形式的对环境变化的见证和呼吁。你说大卫老爷子都 93 岁了,人类自我毁灭八成他也看不到了,不好好退休,抱着对世界和生命的热爱,一直这么苦口婆心鞠躬尽瘁,过的真是梦想中的人生啊。

37分钟前
  • 椒盐豆豉
  • 推荐

更加坚定了我不要后代的想法。

42分钟前
  • 力荐

让老爷子费心了,虽然给出了希望,但也不会有国家那么去做。人类这个种族该灭亡就让他灭亡吧,地球上再多一个灭绝的物种也不算什么。

4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当爱登堡先生随时出口成章雅思满分作文,娓娓道来地展现这颗孤独的美丽星球,环保和动保难道不是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吗? take action right now吧

50分钟前
  • veridisquo
  • 力荐

一个一辈子为自然奉献一生的老头子的呼吁。1缓生优育;2使用再生能源少用化石能源;3改变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几乎不可能)。航拍视角加之老头子的诗意独白有种俯揽众生的悲悯,从容但却孤独,任人类自生自灭吧却又难以割舍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年轻时的诗性奔放到现在却全然迥异。环保的本质其实是保护人类自己,地球曾经遭受比这更大的“灾难”,我毫不惊讶下个世纪可能会出现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毕竟人类这种物种征服自然“硕果累累”,当然对此也可以毫不珍惜。想起《银翼杀手》最后那段台词:我所见过的事物,你们人类绝对无法置信。我目睹战舰在猎户星座的端沿, 起火燃烧。我看着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耀。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失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死亡的时刻到了......

52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International treasure再度苦口婆心劝人类迷途知返及时止损亡羊补牢开始自救 而且不同于一些纪录片只赤裸裸展示地球被破坏的惨状 这部花了1/3的时间展示提出了不少正面例子和解决方法 不知道老爷子是真的乐观主义者还是只是想为这个一辈子热爱的生态世界最后再努力一把 反正我是很难对人类这个在死亡人数达到七位数的瘟疫大流行期间连减少聚众戴上口罩这样举手之劳的小事都无法做好的自私族群抱有希望 地球觉得该重启时就重启吧 We are not worthy

56分钟前
  • 水包酱
  • 力荐

今后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去过更环保的生活方式

60分钟前
  • laughattears
  • 力荐

传奇偶像,太太太敬佩了!老爷爷是最热爱这颗星球的人类吧。需要被拯救的不是地球,而是我们人类自己。“Now we don’t need intelligence, but wisdom.”

1小时前
  • Kkkkkk
  • 力荐

很遗憾豆瓣仅有1470个人看过。希望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看到。“环保”、“保护生态环境多样性”,不是什么时髦的口号,而是直接决定着我们的下一代人类有没有灭绝的风险,还能不能平安无恙地走完他们的人生。

1小时前
  • 许仙儿
  • 力荐

一生都在探索世界,去过的地方比任何人都多,见证了七十年来我们生存环境的变化后,他说我们还有希望去补救,我们不仅需要知识还要有智慧,不要把目光只放在自己的利益上,因为自然无论有没有人类都会重新恢复生机,而我们需要自然来拯救自身,我们还有机会去重新融入于自然互利的系统里,请想象一下这样的未来吧

1小时前
  • Shah ོ
  • 力荐

说是纪录片,其实更像宣传片。不过我跟某个朋友想法竟然有点一致,就是按照科学家预测的,我再活得时间长一点,是不是要看到人类灭绝了。每次见到这个人类世界的贪婪和残酷,我就不想要孩子。还不如帮别人养养。

1小时前
  • 玉木大河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