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中字

主演:尤·伯连纳,亨利·方达,德克·博加德,菲利普·努瓦雷,米歇尔·布凯,维尔娜·丽丝,盖·崔扬,埃尔加·安德森,玛丽·杜布瓦,娜塔丽·内瓦尔,安德烈·福尔肯,罗伯特·帕蒂,威廉·萨巴达,罗伯特·阿尔达,宝拉·皮塔格拉,路易吉·迪贝尔蒂,弗朗索瓦·麦斯特,赫伯特·福克斯,伊娃·玛丽亚·梅内克,法利·格兰杰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英语年份:1973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蛇 剧照 NO.1蛇 剧照 NO.2蛇 剧照 NO.3蛇 剧照 NO.4蛇 剧照 NO.5蛇 剧照 NO.6蛇 剧照 NO.13蛇 剧照 NO.14蛇 剧照 NO.15蛇 剧照 NO.16蛇 剧照 NO.17蛇 剧照 NO.18蛇 剧照 NO.19蛇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以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孙子兵法》公元前五世纪  所谓先知,在现代社会里,也指从事特务活动的间谍。  巴黎奥利机场十分繁忙,前往莫斯科的302航次立即就要起飞,就在这时,苏联驻法国二等参赞弗拉索夫上校突然冲进机场警务室请求政治避难。苏联大使馆一等秘书闻讯赶来劝阻弗拉索夫;弗拉索夫太太也来劝丈夫回国,弗拉索夫断然拒绝。弗拉索夫很快被送到法国情报局,法国情报局想从弗拉索夫嘴里掏点情报,可他什么也不说,只要求赶快送他去美国大使馆。法国情报局局长贝尔东随后又接到报告,知道弗拉索夫在机场曾化了一百法郎请女售货员给美国大使馆打了电话,内容是;弗拉索夫要求在美国避难。为了争取时间,法国情报部决定用汽车把弗拉索夫送回苏联大使馆,以此来威胁他提供情况。这个方法确实有效,当汽车离苏联大使馆不远,弗拉索夫正要松口时,贝尔东突然来电话命令他们立即返回。因为美国大使馆已向法国外交部施加压力,必须马上交出弗拉索夫上校。没多久,美国驻法大使奥布赖恩亲自接回弗拉索夫,并于第二天清晨,偷偷地把他送往美国华盛顿中央情报局。  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戴维斯很重视弗拉索夫的到来。但从档案室储有的弗拉索夫的详细材料来看,对于他的叛逃很难置信。弗拉索夫被放到测谎器面前反复进行心理测验,戴维斯还亲自审讯。最后,中央情报局对弗拉索夫作了认真的分析,认为弗拉索夫叛逃来美国的真正原因是;正当弗拉索夫青云直上时,赫鲁晓夫倒台了,他也从青云里掉下来,只派到巴黎当个二等参赞,他的生活又很放荡,这次被召回国,等待他的前途将更不妙。这个分析很有说服力。这时,正在这里的英国情报部二号人物菲利普•贝尔又向戴维斯作了推荐,就这样弗拉索夫被送进了优待室。从此,弗拉索夫开始为中央情报局效劳,并向戴维斯提供了北约组织最高机构里他所知道的一大批投K苏联的官员名单。  几天后当戴维斯来到慕尼黑了解北约内部组织人员时,德国武装部队司令冯•施特赖里茨突然在他乡村别墅树林里"自杀"了。接着是政府高级官员霍斯特•弗尔森在湖里钓鱼时被人杀害。德国一下子死了十三名高级官员。西德刚开完追悼会,法国反间谍机构内部又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因为据弗拉索夫供称法国情报局局长贝尔东和法国国防部高级官员德瓦尔也在为苏联工作。贝尔东立即被停职,德瓦尔受到审讯。德瓦尔在受审时竟然听到了贝尔东的罪证:他和苏联人进行私下交易的录音带。  欧洲所发生的一切使戴维斯有所警觉,为了试探他自己掌握的机密是否准确,当他来到英国伦敦见到贝尔时,他对贝尔说;别认为这儿干净,你这儿也臭气熏天,外交部的莱恩和伯格......。这个消息使贝尔感到意外。没过多久,英国外交部里两名高级官员就投奔苏联去了。英国有消息传来,莱恩和伯格的逃跑和法国"贝尔东"事件有牵连。  贝尔东已遭到法国情报部的监视。这天贝尔东回到住处,他习惯地打开一本书,这本书原来是架自动录音机。录音机清晰地告诉他屋子里曾有人来过,已安装了窃听器。突然这时来了一个电话。他不敢在屋内打电话,借用邻居的电话和打电话来的人约定了接头地点。他巧妙地摆脱了法国情报部的跟踪来到会见的地点,约他见面的竟是贝尔。贝尔原来是为苏联工作三十年的老牌间谍,自从戴维斯透露了莱恩和伯格的消息后,把弗拉索夫和贝尔合谋的计划彻底打乱了,贝尔给贝尔东准备了一张去莫斯科的护照,是企图把莱恩和伯格逃跑的事件归罪于贝尔东。贝尔东看透了贝尔的花招,开车离去。贝尔用一种化学液体封闭贝尔东的车窗玻璃,企图造成贝尔东翻车死亡。贝尔东翻车受了伤,这使贝尔继续潜伏的计划失败,他慌忙地溜到苏联去了。  真相终于大白。苏联克格勃分子弗拉索夫和贝尔策划了有史以来最可怕的一次规模最大的破坏活动。德国十三名高级官员全是由贝尔暗中杀害的,法国的贝尔东和德瓦尔是无辜的。戴维斯在中央情报局揭穿了弗拉索夫的一切谎言,贝尔东和苏联私下交易的录音带是伪造的,当年贝尔和弗拉索夫在土耳其合影的照片也是在苏联境内合成拍摄的。戴维斯也遭到两条化成"蛇"的克格勃所欺骗,弗拉索夫被捕了。  半年后在东西德交界处,弗拉索夫被押来,与苏方交换俘虏。业已离任的贝尔东和戴维斯也都来到现场,贝尔东问戴维斯,弗拉索夫回国后能当上克格勃头子吗?戴维斯深知克格勃的内幕,他说:弗拉索夫这条"蛇"的前景不妙,因为他已尝过西方天堂的滋味,不会得到克格勃的信任,不久就会消失掉的。  【简  评】  这是一部由法国拉博埃蒂影片公司拍摄于1973年的反映前苏联克格勃活动的间谍影片,根据小说《第13个自杀者》改编。《蛇》希图突破旧间谍片的框框,但痕迹尚存。摄影上有独特的处理。  这是一个虚构与真实事件兼而有之的影片。作者力图突破旧间谍片局限在两国的框框,而扩大为国际性的间谍战;另方面,也竭力避免旧间谍片大多以枪战、格斗、恐怖为主要情节的俗套,而着力表现间谍与反间谍人员之间的智斗。  《蛇》汇集了欧美各国的电影演员,如尤伯•连纳、亨利•方达、德克•博加德、菲立普•努瓦雷等。其中,法国演员菲利浦•努瓦雷在另一部影片《老枪》中担任男主角。演迪比斯的是美国演员亨利•方达,他于一九二九年起开始电影生涯,至一九七八年已演拍上百部影片,表演以深沉蕴藉见长。演鲍依尔的狄克•鲍迦,一九三六年毕业于英国皇家戏剧学院舞台艺术系,一九四八年后从事电影演出。扮演贝尔顿的菲利浦•诺阿莱,是目前法国最受欢迎的演员。他于一九五六年开始从事电影工作,另一部法国片《老枪》也是由他主演的。至于演弗拉索夫的尤尔•伯连纳,原籍苏联,一九三九年加入美国籍。一九五六年,他曾以主演歌舞片《国王与我》而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濒危物种2017悲密我的姐姐2021星猫历险记之地球大冒险沃野飘香蜀山战纪2踏火行歌爵士春秋大敦煌血色深宅凯文·哈特与克里斯·洛克:强强联手幽宅死囚乐园猛鬼街2鹰眼在路上2012我们不是天使1992真爱满屋2:真假金龟婿RacionaisMC39:来自圣保罗街头的嘻哈传奇格斗之王2馨荣堂日记戏剧性谋杀我亲爱的“小洁癖”空中情缘黑店狂想曲惊心小说两对冤家一张床大世界扭蛋机:爱情之上海昆与梅莱克来活了兄弟彼伯先生与美人鱼糟糕历史第三季冥王星行动撤退2022小妇人南波万的聚会无所畏惧2023老头子第一季我们假结婚吧荒村之浮生若梦月满变人狼

 长篇影评

 1 ) 四个男人追求各自的信仰

《蛇》我是在80年代上初中时看的,当时是大舅给我的门票,是当地的一个情报所,在会议的电视上放的录像,说是内部参考片,外面不公映的,当天下的雨,我穿的雨衣去的,由于年纪小,看不太懂,当时觉得很枯燥,看一半就睡着了。感谢豆瓣提醒我,在优酷上找到了上影厂经典配音版。现在回看《蛇》,其实情节很简单,主要是四个人为了各自的信仰,做出的决断。苏联驻巴黎大使馆的弗拉索夫假向西方叛逃,向中情局局长戴尔斯提供假名单,然后英国情报局二号人物贝尔(18岁就信仰共产主义)将名单上的人员暗杀,名单上的人所在国家为了遮羞,就做成意外死亡,但法国情报局的贝尔东虽然遭到上级误会,却识破了英国的贝尔,当面指出并拒绝了贝尔让其叛逃苏联,并说自己也有信仰。最后贝尔看事情被识破,自己叛逃到苏联,戴尔斯认为假叛逃的弗拉索夫已经没有价值,用他换回一位飞行员。电影没有枪战、追车,爆炸等场面,就是冷战时期暗战。注意片尾交换人员过桥及配乐相当经典,之后很多电影对其模仿。贝尔东的扮演者就是《老枪》的男主角。

 2 ) 此片原型的故事

此片是以克格勃少校戈利岑叛逃事件为原型改编的。

下面,讲一讲戈利岑叛逃事件的过程和内幕,再看影片可能更有意思。

~叛逃

1961年12月22日,一个身材矮小结实的人裹着厚厚的外套,冒着猛烈的风雪,步行来到芬兰赫尔辛基的美国大使馆。他对门口站岗的美军士兵说,我叫阿纳托利·戈利岑,是苏联驻芬兰大使馆的官员,要求见美国大使馆的情报官员。

事后核查表明,他说的是真实姓名。

美国大使馆立即启动了叛逃者处置程序。戈利岑被带到使馆单独的小房间,中情局赫尔辛基站的负责人会见了他。戈利岑说自己是克格勃的少校,为了表明身份与诚意,他奉上了一叠苏联驻芬兰大使馆的机密档案,然后要求把自己和妻儿送往美国。作为回报,他可以提供更多的苏联间谍机构的情报。

中情局官员按照例行程序和做法,首先劝说戈利岑是否可以留在苏联,充当内线,为他们秘密工作。戈利岑一口回绝了,他说如果他现在回去就死定了,克格勃有足够能力发现为中情局服务的内线。

都是吃这碗饭的,中情局官员立即明白了这句话里的潜台词:克格勃在中情局内部有卧底。

中情局总部同时启动了对戈利岑情况的核查。中情局档案中只有一条记录:1954年,一个名叫彼得·德莱宾(Peter Deriabin)的克格勃叛逃官员提到过戈利岑,说他是一个克格勃军官,有叛变的可能。

戈利岑表示,如果他能安全抵达美国,他愿意揭发隐藏在中情局内部的克格勃卧底。

中情局综合评估后,认为戈利岑是一个有价值的叛逃者。圣诞节那天,中情局派来一架专机,将戈利岑和家人接走了。不过,飞机却没有前往美国,而是降落在了西德的法兰克福。

戈利岑被送进设在那里的美军叛变者审查中心,开始接受例行审查。一周时间里,中情局对戈利岑进行了包括测谎在内的全套审查,最后相信了戈利岑叛逃的可靠性,这才安排他们一家人进入美国。

到达美国后,从1962年2月开始,在马里兰州一处严密布防的院子里,中情局开始对戈利岑进行讯问,听取他提供的克格勃情报。

~一个与众不同的叛逃者

叛逃者,本是弱势的一方。一个人改换门廷,投靠敌方,类同丧家之犬。一方是势单力薄一个人,一方是专业的情报机构,是强大的国家机器。而且,往后余生,叛逃者的饭碗是掌握在人家的手里。

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

不料,这位戈利岑却是叛逃者里的一个异数。

他是克格勃的人,案件自然应该归由中情局苏联处负责。但是,戈利岑十分傲慢,根本看不起中情局苏联处讯问他的官员。他口出狂言,认为这些官员都是跑腿的男孩女孩,根本没有资格与他对话。

他完全不顾中情局的规矩,要求越过苏联处的主管官员,直接与更有资格的官员对话。他不客气地直接点了名:詹姆斯·安格尔顿。

戈利岑说,在整个中情局里,只有安格尔顿的精明,达到了向他提问题的程度。

安格尔顿是中情局反间谍处的处长。

在中情局里,安格尔顿称得上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大名鼎鼎的苏联间谍金·菲尔比,暴露前是安格尔顿深交多年的老朋友。菲尔比在剑桥大学上学期间秘密加入苏联情报机关,剑桥毕业后进入英国军情六处,后来被派到美国,担任军情六处驻中情局的联络官,与安格尔顿朝夕相处,过从甚密。两个人每周必定要聚餐一次,交流情报,探讨问题。无论是公谊还是私交,两人都堪称密友。

安格尔顿作为反间谍专家,作为中情局抓间谍的第一人,在职业生涯中不知道怀疑过多少人。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怀疑过身边的这位苏联卧底,他一直视菲尔比为至交好友。

菲尔比苏联间谍身份的暴露,给安格尔顿的颜面与内心造成的冲击之大,可想而知。

从此,安格尔顿的眼光更加阴郁,疑心更加深重。尤其对克格勃,他产生了一种病态的警惕,或者说是推崇。他认为克格勃对美国有极深奥极复杂的阴谋,一直在对美国下一盘很大的棋,而且克格勃走的完全不是寻常路数,他们的逻辑往往是与通常情理完全相反的。

戈利岑在点名要见安格尔顿的同时,还发表了一个看法,他说克格勃善长利用假情报假叛逃策略来误导西方国家。据此,他说出了一个预言,就是克格勃将会不遗余力的用假叛逃假情报来中伤他,他预计此后不久,就会有克格勃官员叛逃到西方国家,寻求与中情局或联邦调查局接触,目的就是对他进行抵毁。

戈利岑的供词,恰好契合了安格尔顿对克格勃阴谋的判断。

戈利岑给安格尔顿戴上了一顶高帽子,同时也把他带进了沟里。与戈利岑的相遇,使安格尔顿的职业生涯走到了拐点。

戈利岑不仅点了安格尔顿的名,他还指名要见另一个人。这个人名叫罗伯特·肯尼迪,时任美国司法部长,也是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弟弟。

戈利岑的这些要求居然都得到了满足。

他不仅与司法部长见了面,还赢得了司法部长的充分信任。并且司法部长的态度还影响到了他那位当总统的兄长,肯尼迪总统对戈利岑的情报也大加赞赏,甚至为了传递他的情报,肯尼迪还给法国总统戴高乐亲笔写了一封信。

到了后来,戈利岑的风头之健,使得中情局内部那些怀疑戈利岑投靠诚意的官员都开始意识到,如果再对戈利岑表示怀疑,那就是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冒险。

~爆出猛料

叛逃者主动投靠提供情报,接纳一方对此当然是暗中欢喜。在戈利岑提供情报之初,中情局就是这么一种心态。

不过,随着戈利岑爆料的深入,中情局和其他西方国家情报机构的心情慢慢起了变化,对这块天下掉下来的馅饼,他们渐渐品出了一些异乎寻常的味道。

戈利岑确实提供了许多极具爆炸性的重量级情报。

他的第一轮供述就使中情局深受震惊和鼓舞,他提供的内容有大量的北约组织机密文件,以及潜藏在北约组织和成员国内的一百多个苏联间谍的线索。一位审讯他的中情局官员说:“我们在盘问戈利岑的头48个小时内,从他身上得到的情报信息量之多,使我们多数人的心目中都确认他是动真格的。我们对苏联驻赫尔辛基使馆是相当熟悉的,我们可以用我们已知的情况检查他所说的情况是否真实。”

戈利岑说,有4名身居重要位置的法国高级情报官员被克格勃策反。所有北约组织内的机密文件,只要经过法国,就会在24小时内送达莫斯科的克格勃办公大楼。

不过,吊人胃口的是,戈利岑说他不知道这4个人的真实姓名,也不知道他们的具体职务以及其他具体信息。

这就是说,根据戈利岑的情报,无法直接锁定具体嫌疑目标。

由于司法部长弟弟的吹风,美国总统肯尼迪也对戈利岑的情报予以高度评价,他专门派遣特使乘专机前往巴黎,捎去一封给戴高乐总统的亲笔信。几周后,戴高乐亲自挑选了6名法国情报官员前往华盛顿,对戈利岑的情报进行核实。

戈利岑虽然说不出那4个人的姓名,但是,他在供词中提供的法国机密材料,都是那4个人透露给克格勃的。这些材料明显来自法国政府和情报机构的最高层。调查人员将能够接触这些机密材料的人员名单列了出来,令人触目惊心。经过对名单进行严密排查后,嫌疑集中在了两个人身上。一个是法国国外情报和反间谍局局长,一个是戴高乐总统的私人情报顾问。

负责调查的法国高级官员中也有人对戈利岑的情报有所怀疑,并且与安格尔顿进行了探讨:戈利岑会不会是克格勃派来破坏美法关系的离间者?

探讨没有得出结论。

那两位嫌疑者都受到了停职处理,但是,却一直没有受到法律追究。

戈利岑又提供了进一步的情报,说隐藏在法国高层的4名苏联间谍中,有一个人的代号是“蓝宝石”。法国接到中情局的通报后,很快锁定了具体目标,此人位高权重,是法国情报机构中最有前途的官员之一。法国当局随即对此人下达了逮捕令。但是,当警察前往执行逮捕时,却发现“蓝宝石”被杀死在自家的窗户旁边。

调查者认为,杀死“蓝宝石”的动机不言而喻,是为了掩护其他的隐藏间谍。

但是,谋杀案一直没有告破。戈利岑供述的另外几名间谍到底是谁,也一直没有确切的下落。

虽然发现了内奸,但是更造成了灾难。针对另外几个间谍到底是谁的猜测,让整个法国情报机构陷入到彼此猜忌的疑云之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法国情报系统几乎陷于瘫痪。

~剑指军情五处处长

有麻烦不仅是法国。

戈利岑还提供了有关英国的情报。

戈利岑说自己在克格勃第一总局的工作,是负责针对英国以及其他北欧国家进行情报活动。为了准备叛逃,他提前阅读记忆了大量克格勃获取的英国机密文件。他说,其中有一份文件记载了英国情报机构破译苏联密码的过程。这份文件来自英国军情五处,撰写人是英国军情五处高级官员彼得·赖特。根据信任名单,整个军情五处只有5名高级官员可以阅读这份文件。很明显,把文件提供给克格勃的内奸,就在这5人中间。

为了找出这个内奸,英国情报机构专门成立了一个“流利委员会”(fluency committee)进行调查。经过细致排查,委员会排除了其他4人,最终锁定的怀疑目标令人大吃一惊,居然是军情五处的最高长官:处长罗格·霍里斯(Roger Hollis)勋爵。

进一步调查又增大了霍里斯的可疑程度。发现他曾在30年代去过中国。就在同一时间里,共产国际的一名特工也到达了中国。从各种迹象看,这不像一个巧合,两人很可能在中国有过秘密会面。

但是,要最终认定霍里斯是苏联间谍,证据还不够充分。没过两年,霍里斯安然退休了。

霍里斯退休前,主持“流利委员会”调查工作的彼得·赖特和霍里斯进行了一次谈话。霍里斯问赖特:“你为什么会认为我是一名间谍呢?”赖特多年后回忆这次谈话时说:“我指出他是迄今为止一个最佳的嫌疑犯。”霍里斯回答:“彼得,你已经给我戴上手铐了……我只能告诉你,我不是个间谍。”

但是,赖特一直坚持自己的怀疑。近二十多年后他还说:“从情报上看,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认为罗格勋爵是个‘间谍’。”赖特有一个重要的理由:英国情报机构“一切反俄国人的行动,包括双重间谍或技术行动,都在开始后不久即告失败。”这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有最高层官员向苏联出卖了这些机密。

但是,也有人不同意赖特的判断。他们认为,英国情报机构里可能存在一个苏联高级间谍,但是,并不意味着此人就是霍里斯。

最终,内阁大臣特兰德勋爵做出结论:霍里斯不是苏联间谍。

案件虽然不了了之,但是,给英国情报机构带来的混乱已成事实。最高长官陷入苏联间谍案,在情报机构内部造成的猜忌与对立是极为深刻广泛的,很多参与调查此案的英国特工后来都遭到了莫名其妙的“迫害”,他们的职业生涯都在随后的几年里彻底结束了。

~细思极恐的供词

英国的故事还不止于此。

戈利岑叛逃一年多后,英国发生了一件事,让中情局审讯人员回忆起戈利岑当初的一段供词,真是细思极恐。

那是1963年1月,身体强健的英国工党右翼领导人休·盖茨克尔突然死亡,他才56岁,正当壮年。他的死因很奇特,是一种罕见的狼疮急性感染。他发病的时间与地点很不寻常。盖茨克尔是在伦敦的苏联领事馆里用过咖啡和饼干之后,突然出现了严重症状,很快不治身亡。

中情局官员闻讯后,想起了此前戈利岑供词里的一段陈述。戈利岑说,克格勃正在筹划一项特别行动,行动目标是消灭某些欧洲民主国家的“反对党领袖”,以此帮助那些亲近苏联的政党及其领袖,进而提升苏联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行动的进一步详情虽然不知道,但是,戈利岑说,克格勃专门负责暗杀行动的第13局局长罗丹将军参与了这个行动。

安格尔顿调阅研究了戈利岑的供词后,立即着手追寻罗丹近期的行踪线索。结果令人倒吸一凉气:盖茨克尔在苏联领事馆喝咖啡那一天,罗丹就在伦敦。

后来又得到情报,苏联科学家曾用老鼠做过这种特殊的狼疮病毒实验。

安格尔顿的调查还发现,盖茨克尔有一个强劲的政敌,就是英国工党领袖、工党左翼领导人、英国首相哈罗德·威尔逊。而威尔逊有两个亲信与苏联保持着密切的商业往来,经常前往苏联,并且与克格勃存在秘密联系。

安格尔顿将这个情况与戈利岑关于克格勃“要消灭某些欧洲民主国家的‘反对党领袖’,以此帮助那些亲近苏联的政党及其领袖”的供词结合起来,他推断:英国首相威尔逊明显是盖茨克尔死亡的潜在受益者。

安格尔顿的这个结论,意味着事态的严重程度升级了。

安格尔顿决定把他的调查材料传递给英国军情五处,并希望军情五处能对威尔逊和他的那两位亲信进行调查。

安格尔顿的请求在军情五处内部引起轩然大波。对情报机构是否可以监视本国首相的这一挑战性问题,军情五处内部截然分为两派,产生了激烈对峙。最终,军情五处拒绝了安格尔顿的建议。

不过,盖茨克尔骤死的真相也再没有了下文。

~寻找“莎沙”

法国、英国固然重要,但是,中情局更关心的是自己。戈利岑一开始就说的在中情局内部隐藏有克格勃间谍的说法,到底是真还是假?

戈利岑说,他在克格勃总部看到过大量来自中情局的文件,而且这些文件的来源明显不止一个。他断言,在中情局苏联处和联邦调查局反间谍部门的重要职位上,都安插有克格勃间谍。他还说,中情局布置在东欧的情报人员,有许多已经被苏联和东德联手策反,做了双重间谍。

为了求证戈利岑的供词,安格尔顿决定设置假情报进行试探。

中情局苏联处向驻渥太华的中情局分站发出密电,要求安排情报官员与苏联驻加拿大使馆的外交官接头,并指定了接头的时间与地点。

当然,这是一项虚假任务。

安格尔顿在指挥中情局苏联处发出这份电报同时,他又从另一条线上秘密派遣人员前往加拿大,按约定时间到接头地点进行秘密监视。

在约定的接头时间与地点,虚设的接头场面当然不会出现,但是,安格尔顿派出的监视人员在现场发现了有伪装的苏联官员出现了,这些苏联官员明显是在对接头现场进行观察。

显然,接头电报的内容泄漏给克格勃了。

但是,由于中情局总部以及渥太华站经手此电报的人员过多,仅仅这一次试探行动,仍然无法锁定具体的嫌疑目标。

戈利岑又提供了一个具体线索:中情局在西德工作过的一个官员,其实一直在为苏联服务。克格勃给他的代号是“莎沙”,他出卖了许多美国机密。

此后几年里,在安格尔顿的固执推动下,中情局上上下下都卷了对“莎沙”的追查。

安格尔顿主持的对“莎沙”的调查工作全部都在暗中进行,人人都知道安格尔顿在寻找内奸,但没有人知道他的怀疑名单里都有谁。安格尔顿除了向中情局局长汇报调查情况外,不与任何其他人讨论怀疑对象。

起初,至少有三名中情局官员被怀疑可能是萨沙,最后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这种怀疑,但是这三人的职业前程都受到了影响。

戈利岑后来又补充说,他记得萨沙的真名是K开头的。于是,中情局里那些名字以K开头、同时又在西德工作过的所有官员都受到了几个月令人难堪的审查,其中一名官员在绝望中选择辞职,另一名官员因为不能自证清白而遭到解雇。

安格尔顿近乎痴狂地、不弃不舍地追查莎沙,但是又一直无法锁定确切的目标,逐渐地,他陷入了接近妄想狂的状态,他在确定怀疑目标时有些失去了理性。

安格尔顿一度将怀疑目标锁定到一位叫做“萨沙”的中情局官员头上。这完全是违反常识的,任何一个情报机构都不可能使用间谍的真实姓名来作为代号,专业精深的克格勃更不可能这么做。但是,安格尔顿居然把这点起码的常识都抛到脑后了。后来,还是因为有人作出了严密正式的论证,安格尔顿才撤消了对这位官员的怀疑和调查。

安格尔顿认为中情局苏联处是需要整顿的重灾区。结果,在调查“莎沙”期间,许多很有能力的特工要么被调往其他部门,要么干脆被解职,到了后来,整个苏联处几乎陷入瘫痪之中,导致整个中情局的对苏情报工作进入了一个冰冻期。

后来接任中情局局长的威廉·科尔比说:“什么东西都停滞了,我们已经变成不搜集情报的情报组织。”

科尔比在就任中情局局长之前,一度也成为安格尔顿的调查对象,这使得科尔比对安格尔顿已经忍无可忍。他刚一上任,就立即解雇了安格尔顿,打发他退休回家,让他将自己过剩的精力用在摆弄他喜爱的那些品种繁多的兰花身上去了。

直到安格尔顿退休回家,“莎沙”仍然没有寻找出来。这个内奸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无人知晓。

TNT于2007年出品的三集迷你美剧《冷战疑云》(The Company)的第三集,讲述了中情局追查“莎沙”的故事。剧中,安格尔顿、菲尔比等主要人物都以真实姓名出场,纪实性极强。

虽然在现实中,安格尔顿直到退休也没有找出“莎沙”,但是这部剧作在荧屏上圆了他的梦,“莎沙”最终被安格尔顿挖了出来。

安格尔顿没有做到的,电视剧编导替他做到了。不过,由于这部剧极强的纪实风格,很容易使不明真相的观众把虚构故事当成历史真实。

~引起内乱

戈利岑引起的麻烦在于,他的有些情报是准确清晰的,又有相当大一部分情报是模糊不清、难于判断真伪的。

这些模糊情报的内容大都是说,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情报机构里,隐藏了许多苏联间谍,或者有一些叛逃过来的苏联情报官员,其实都是假叛逃,目的是为了误导西方。

他说这种情况广泛存在,但他又说不出具体的线索。

正是这些模糊不清的情报,使得西方情报机构内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充满了怀疑气氛,导致了严重的分裂。

戈利岑说潘可夫斯基就是一个假叛逃者。

潘可夫斯基是苏联军事情报机构格鲁乌的上校,1961年至1963年间向中情局提供了一系列有关苏联火箭的秘密文件,对美国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评估苏联实力提供了重要依据。

戈利岑说,潘可夫斯基早期提供的情报都是受克格勃指使的,但是,戈利岑又拿不出有关的证据。他的这种说法遭到质疑后,他又说,即使潘可夫斯基真正愿意为美国服务,他也可能被迫参与了一个他无法抗拒的交易,实际上是在克格勃的操纵下传递苏联有意透露给中情局的文件。

按照戈利岑的说法,潘科夫斯基那些曾经作为美国最高层决策依据的重要情报,就都成了苏联愚弄美国的假货。

这也太魔幻了!

戈利岑还提供了一个含含糊糊的情报,他说克格勃有一个骗局,安排一些苏联驻联合国的外交官投靠美国,这些人根本不可能接触、更不可能提供真实的情报。在中情局和联邦调查局手里,就有一些这样的假间谍。

如果戈利岑此言属实,那么,负责策反这些间谍的美国情报官员就等于闹了笑话,他们的成绩就变成了丑闻,甚至意味着美国情报机构据此报送给总统的报告都是些虚假情报。

联邦调查局手头就有两名间谍,恰好符合戈利岑所说的情况。这两个人都是苏联驻联合国的外交官,他们暗地里找到联邦调查局,说自己实际是克格勃官员,由于无法完成情报任务,会受到上级的严厉制裁,于是提出建议:愿意出卖苏联的机密,换取叛逃美国的机会。

虽然有人怀疑他们的动机,但是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批准发展了他们,给两人分别规定了代号:“软呢帽”和“高顶帽”。这两个克格勃官员投靠后,又提出条件说:他们必须为苏联报回一些美国的情报,以求赢得克格勃上级的信任。于是,胡佛批准给他们提供了一些美国的情报。反过来,他们提供了一些苏联的情报,很得胡佛信任。胡佛从中挑选出有关苏共中央政治局决策层面的机密情报,报送给了约翰逊总统。

中情局将戈利岑的供词通报给联邦调查局,胡佛断然否定了戈利岑的说法。他当然不能认可,那样颜面何存?

胡佛认为戈利岑有明显的妄想症,搞不好戈利岑本人就是个假货。他甚至认为戈利岑就是克格勃派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损毁联邦调查局的声誉。胡佛对中情局的做法十分不满,因此拒绝和中情局在戈利岑案件上继续合作。随着戈利岑供词中对联邦调查局的不利信息越来越多,胡佛彻底中断了与中情局的所有工作联系。

戈利岑这些危言耸听的情报,闹得几个主要西方国家的情报机构惶惶不可终日。英国情报机构因为最高长官都被怀疑是内奸,机构内部很长时间陷入一片混乱。

中情局根据戈利岑的情报,将西德、法国、荷兰的情报机构都列入“不安全”级别,与它们进行联系时都带上了怀疑的目光。

一开始,中情局和西方情报机构因为戈利岑的叛逃而欢欣鼓舞,觉得可算抓到了一条大鱼。

但是,后来他们越来越觉得味道不大对头。

他们意识到,在此后整整十年里,就因为戈利岑的到来,搅得西方几个大国的情报机构一直鸡犬不宁,人人自危,乱了自己的阵脚。

中情局终于起了疑心,在后来十年多时间里,针对戈利岑到底是不是克格勃专门派过来搞事情的“假叛徒”的调查从来没有停止。

有些中情局反间谍部门的特工直到退休都坚持认为戈利岑是“假叛逃”,虽然他提供的一些情报是真实的,但是,他带给北约国家情报机构更多的,却是混乱和灾难,其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他提供的那些情报的价值。

但是,由于中情局内部的种种利益纠葛和关系制约,对戈利岑的怀疑始终只是怀疑,从来没有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

~戈利岑的预言

戈利岑在叛逃之初,就给安格尔顿说了一个预言:克格勃为了中伤抵毁他的叛逃,很快就会派一个假叛逃者前来投靠,用假情报来挑拨中情局对他的信任。

诡异的是,戈利岑的预言很快应验了。

一年多后,真的跑来了一个克格勃的叛逃者。

此人名叫诺申科。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戈利岑此前预言的影响,中情局一开始就对诺申科的叛逃动机表示怀疑。怀疑理由之一是:诺申科出身苏联权贵家庭,父亲生前是苏联造船工业部部长、苏共中央委员,他罩着父辈的光环进入克格勃,顺利当上了副处长,生活事业顺风顺水,突然要背叛国家,简直没有理由!怀疑理由之二是:诺申科是随团出访期间叛逃的,他说叛逃前一天晚上出了点岔子,让一个妓女把他带的美元经费给偷了,这是全团成员的生活费,他没法向上面交代,感到十分恐惧。仅仅因为丢了点儿美元就要当间谍,这个理由实在太勉强了一些。

诺申科自称是克格勃上校,安格尔顿把他提供的证件交给戈利岑鉴定,戈利岑看了一眼就断定证件是假货。

诺申科在接受审查期间,提供了很多不利于戈利岑的情报,说了一些中伤戈利岑的话。这些内容,恰好和戈利岑此前的预言完全吻合。

中情局就此陷入了一个无解的悖论。如果相信诺申科的情报,认定戈利岑是个假叛逃者。那么,这恰恰又证明戈利岑此前的预言应验了,说明诺申科是个专门前来中伤戈利岑的假货,戈利岑才是真正的叛逃者。

这就出现了一个很邪性的逻辑:不论是相信还是不相信诺申科,戈利岑都是胜利者。

诺申科在供词中,也提供了一些被证明是真实的情报。不过,中情局分析以后认为,这些情报已经过时了,情报内容即使泄漏了,对克格勃也不会造成什么损失。说白了就是,克格勃完全有可能让诺申科拿着这种情报来骗取美国人的信任。

安格尔顿选择了相信戈利岑,认定诺申科是一个克格勃派来的骗子。

结果,诺申科从座上宾变成阶下囚,一关就是三年。中情局在三年里一直也没有得到诺申科是骗子的确凿证据,只好又把他放了出来,还安排了工作,让他在美国《读者文摘》杂志负责有关谍报活动的咨询。

但是,安格尔顿一直到1987年5月去世,一直坚持认为诺申科是克格勃设计的一个阴谋,戈利岑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叛逃者。

~无解的谜团

不论安格尔顿如何固执己见,戈利岑的身上确实存在着许多谜团。

譬如:他的叛逃,到底是克格勃下的一盘棋,还是个人的自导自演?

如果是克格勃的阴谋,那么,戈利岑出卖了那么多的真实情报,这种损失即使克格勃主席也难以承担,谁敢冒这个风险,担这个责任?

如果是他个人叛逃,那么,他怎么能够掌握那么多克格勃的机密情报,怎么能够了解西方国家情报机构那么丰富准确的内部情况?在克格勃内部分隔严密、极为专业的保密体系中,以戈利岑所处的位置和一己之力,他绝无可能掌握这么丰富、跨度这么大的情报信息。

还有,戈利岑说出了“蓝宝石”的代号后,“蓝宝石”随即就被害了。那么,消息是谁透露的?中情局内部和法国情报机构内部难道还有内应?否则怎么衔接得如此紧密?似乎是在演一出双簧,背后到底是谁在配合与操纵?

戈利岑供述说,克格勃正在筹划消灭某些欧洲民主国家的“反对党领袖”,英国的工党右翼领导人就离奇死掉了。按照常理,克格勃在戈利岑叛逃后,应该及时停止或调整那些戈利岑了解并必然会出卖的行动计划。但是,戈利岑把行动计划出卖了,克格勃仍然我行我素,似乎就是为了配合并印证戈利岑的供词一样。这种逻辑也太奇怪了。

还有中情局档案中的那条记录:早在1954年,就有一个克格勃叛逃官员提到戈利岑有叛变的可能。他怎么能预料到7年以后发生的事情?难道这也是克格勃做的手脚?

尤其是,诺申科的叛逃,简直就像是为了兑现戈利岑的预言。而且,他叛逃后虽然说了一些不利于戈利岑的话,但是,他的所有诋毁之言最后达到的效果,却都是增强了中情局对戈利岑的信任程度。诺申科的到来,难道是孤立的偶然事件吗?

谜团远远不止于此,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中情局苦不堪言,十分头大。

~回到这部影片——《蛇》

看热闹不嫌事大。对于戈利岑这场热闹,法国的电影编剧和导演没有放过。

1973年,法国拉博埃蒂影片公司拍摄了这部间谍大片《蛇》,就是根据戈利岑事件改编的,美国总统派特使带信给法国总统的情节,在影片中都有表现。

影片中的克格勃间谍弗拉索夫,原型就是戈利岑。

在影片中,弗拉索夫被塑造成为一个假叛逃者。他开始提供的情报让中情局十分兴奋,他揭露了西德、法国、英国情报机构高层里隐藏的数名苏联间谍,诡异的是,那些身份暴露的“苏联间谍”,一个个或者离奇死亡,或者失踪逃亡……西方国家的情报机构纷纷陷入了猜疑、不安的气氛之中。

弗拉索夫却隐隐露出了得意之色。

随着剧情的发展,中情局感到事情不大对头,逐渐起了疑心。他们展开了对弗拉索夫的调查,他们给弗拉索夫的同伙传送了假情报,迫使他们露出破绽,接着,他们又发现了弗拉索夫与同伙共同撒谎的有力证据。

这时,他们才明白自己确实中了克格勃的奸计,吃了大亏,上了大当。教训太深刻了……

影片中,弗拉索夫结局似乎很不错,得以全身而退。克格勃用交换间谍的方式,把他接了回去。

但是,他回去之后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影片中的中情局局长和法国情报局长在目送弗拉索夫离开后,有一段对话:

中情局局长说:“他这个人完了,他自己也明白。他会得到他那个奖章,然后就会慢慢地消失掉……他们不会信任他的。”

法国情报局局长说:“他们不得不这么做。”

这两位给弗拉索夫勾画的命运前景,或许是诅咒,或许就是谶言。

现实中戈利岑的最后命运如何,此后再无公开消息。

戈利岑虽然搅动了一盘很大的棋局,但是,他毕竟只是一个棋子。

影片结尾那两位情报局长就弗拉索夫命运的对话,或许就是戈利岑命运的隐喻。

 3 ) 知乎回答里对本片的介绍

本片聚集大量当时的一线明星,包括后来凭借《金色池塘》拿下奥斯卡影帝的亨利方达。影片根据1970年出版的小说《第十三个自杀者》改编,糅合了冷战时代的很多经典事件和著名人物。其中的中情局局长艾伦戴维斯的原型就是大名鼎鼎的在任时间最长局长艾伦杜勒斯。而英国籍苏联鼹鼠菲利普贝尔的原型就是剑桥五杰之首金菲尔比。片中克格勃派出的弗拉索夫上校,是基于多个真实的“叛逃者”塑造出来的。影片还交代了法国退出北约、U2飞机被击落等重大事件。最后柏林铁桥上的交换,演绎的其实是1957年美国飞行员鲍里斯换苏联间谍阿贝尔的过程。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还可观看2015年奥斯卡获奖影片《间谍之桥》,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很精彩。

 4 ) 电影音乐

结尾处,交换两个人的桥上,响起的音乐最让我动容,非常打动人。我也是电影课老师推荐才知道的。

好像是莫里康配乐。

 5 ) 《蛇》电影连环画

首先本篇文章非影评,只是介绍有关法国电影《蛇》的连环画!如对连环画不敢兴趣的请见谅,由于豆瓣没有此版连环画的标签,只能借此标注请恕打扰!

法国电影《蛇》,冷战时期谍战题材经典电影,此电影由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配音,在国内公映过,也属于当时的热门电影,所以出版过三版本电影连环画册,分别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6月出版!

【内容提要】一九七二年秋,苏联克格勃上校弗拉索夫突放要求去美国政治避难。美国中央情报局经过严格的查讯,确认他投奔西方不假。弗拉索夫向美国提供了一份潜伏在"北约"最高机构里的克格勃分子名单。不久,名单上的人纷纷自杀或被停职。后来发现,这是克格勃设下的"反间计"。故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美、苏两霸勾心斗角的内幕。

2,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出版!

内容提要,苏联驻法国大使馆二等参赞弗拉索夫投奔美国,他向中央情报局提供了一份渗透到北约内部的苏联特务的名单。几天后西德武装部队司令等十三名高级官员"自杀";法国情报局局长贝尔东被解职、国防部高级官员德瓦尔受审。这一切使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戴维斯有所警觉,他在会见英国陆军情报局第二号人物贝尔时,巧妙地进行了试探。结果,贝尔和两名隐藏在英国外交部的高级官员逃回苏联。真相终于大白,原来,弗拉索夫和贝尔都是苏联特务,他们策划了有史来最可怕的一次大规模破坏活动,使西方情报机关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3,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内容介绍:苏联驻法使馆二等参赞弗拉索夫在回国前,突然要北去美国大使馆避难。法国反间谍局想从中索取情报,美国人却秘密地把他送到了华盛顿。弗拉索夫讲出了潜伏在西德和法国的克格勃特务的名字,可是还没来得及核实,中一些人却相继死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戴维斯深感事蹊跷,不动声色地进行调查,终于揭露了弗拉索夫以及同伙的真面目。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以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孙子兵法》(公元前五世纪)这种所谓"先知",在当今世界上被称为"特务活动",小说家则称之为"谍报"。

最近终于集齐了此电影三个版本的电影连环画,也是对此部电影的喜爱,已表喜悦之情!

 6 ) 蛇

人无法描绘没见过的东西。

老电影《蛇》,1973年的法国间谍片。八十年代初引进来,当时西方是如此陌生。我们让片中那个巴黎机场免税店里美丽的女店员说:“我是机场小卖部的……”

图六,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测谎仪

图九,故明君贤将,所以动以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孙子兵法》公元前五世纪

 短评

剧情简介已经写得很完备了。主要情节是一个苏联叛逃到美国的特务不断交代英法德谁是苏联间谍,名单上的人就会自杀或者被杀,最后发现是碟中谍连环计,却又全身而退的故事。情节设计比较紧凑,吸引人。刚开始的机场叛逃;中间的测谎和交代;后续是13个名单典型人物的自杀或他杀的死亡过程,同时交代了杀人的是英国那个特务头子(当时还以为是苏联人灭口);第四部分是被牵连的贝尔东被监听逃脱被收买,暴露贝尔的过程;第五部分揭露苏联连环计和交换过程。1973年的电影,对中情局的情报分析和技术也进行了全方位介绍。那个时代,这样的电影确实让人打开眼界吧。不习惯之处一是没字幕;二是国家多,人物多,脸盲症,好长时间搞不清谁是谁。好在叛谍主人公长得有特点,随时能区分。也有疑问,德国那么多人自杀他杀,不调查一下为什么吗?算是漏洞

6分钟前
  • dushuren
  • 推荐

TTSS衍生宇宙的感觉似乎和间谍之桥也有关系。视觉语言很有年代感,场景设置很漂亮,在当时娱乐性也非常好。为了呈现给观众间谍spy你们生活的感觉。弗拉索夫和贝尔cast很棒。湖边取景太漂亮了。带入当下现状,无穷感慨。

11分钟前
  • Q这一切的一切
  • 推荐

画质太差,人物分不清。。现在看来,过于简单了。。尤其是西德的被杀的高层,既然暗杀如此容易,为何非要设局呢?直接暗杀就不就行了吗?再说,没有这么一出,人家英国的那个高级卧底,岂不是依然安全。。这一闹,反而暴露了。。

12分钟前
  • 爱多一点
  • 很差

无论片子本身还是国语配音,应该都是同类作品中最具冷战范儿的。

13分钟前
  • 本味何知
  • 力荐

四星半。节奏舒缓但真实的谍战片。英国的叛变者原型应该是剑桥五杰吧。简介是谁写的?彻彻底底剧透了好吗?

15分钟前
  • 金星上的红茶馆
  • 推荐

根据谍战小说改编,1973年的经典间谍片,国内曾被定位内参片(因有对GCZY描述)。没有火爆场面,全靠剧情和演员表演,展现美苏两国冷战时的尔虞我诈!不少大牌加盟,法国美女玛丽杜布瓦戏份不多,不觉又想起《虎口脱险》!片尾音乐委婉动听,又有些凄凉,正是对冷战时期的最佳写照!上译厂经典国配,李梓,童自荣,以及毕克等,可谓即经典又精彩!期待蓝光修复版提高画质!可惜豆瓣只有一千多人标记!

16分钟前
  • 球友基哥
  • 推荐

国配百听不厌的上译经典。在网上又看了一遍虽然画质一般,还是下载了一版(还有译制经典)看见了许多这几年看电影重新认识的老面孔,来不及找DVD了(可能没有碟了)忽视了那“烟盒”……【2022-3-24网盘下载再看120分钟版本】

19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力荐

不是福赛斯写的福赛斯故事。不知给主角起弗拉索夫这个名字是不是也隐含了“叛徒”的意味在里头。

20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推荐

上译大神版。听出了邱岳峰、李梓、刘广宁、童自荣、仲星火。旁白是毕克。

25分钟前
  • me2shy
  • 力荐

中情局的重要性,就是,他可以轻易搅乱西方国家的政治稳定!

30分钟前
  • 老羊
  • 力荐

德克在这部里面演得比另外两位影帝好得多。当然片子没有什么悬念,因为他们英国所有的谍报人员都在给苏联人干,这是传统

33分钟前
  • The 星星
  • 还行

早前因为「窦唯」的专辑《间听监》而得知这部电影,最近重听专辑才终于决定前来观影。虽然《蛇》没有预想地那般扣我心弦,但完整看完上译国配版,以后再听专辑应该就更有代入感了。→没想到片中竟然出现女同亲吻画面,然而听到后面有台词缺少国配而采用原声,猜想当年引进时可能被删减了?-18.2.5/2.6

3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身处新冷战,回顾旧冷战,铁幕层层,迷雾重重,诡计博弈,真假难辨,箭在弦上。感受很独特,像霜打湿鞋,寒气直逼脚掌心,演员派头和影片气质一样,很难再复制了。

38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8/10。相当有吸引力的剧情。克格勃利用假投诚的烟幕诡计,暗杀13个替罪羊企图造成西方情报部被鼹鼠渗入的恐慌,从内部整垮北约间谍机构。一时疑云四起,直到蛇牌香烟盒的破绽露给观众故事更加步步为营。每个间谍肩负着忠诚与秘密大显身手,却没办法全身而退。伟大的讽刺结尾,唯独老片都缺乏高潮段落。

40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看的配音版,最喜欢片头:毕克黑咖啡般醇厚严峻的声音,李梓冰雕般晶莹锋利的声音,像播新闻一样念出一个个喜欢的名字:尤尔·伯连纳、德克·博嘉德、亨利·方达、尤尔·伯连纳、德克·博嘉德、亨利·方达……机械而富于韵律感。

42分钟前
  • 泉镜花
  • 推荐

精彩至极!配乐是大爱Ennio Morricone!

43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力荐

“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古典硬派的谍战片,大段对CIA和政治背景的介绍。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方达和伯连纳风采迷人。

45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051123 蛇 “圣经,告诉我们,最早的一个特务,伪装成一条蛇,它说服了夏娃去尝苹果的滋味” 美苏间谍战名片。

47分钟前
  • 还行

太赞太经典了。。从各国最大牌明星到上译最大牌声优。。强。。太强。。无法超越。。

49分钟前
  • vivien
  • 力荐

不知道配音的译制片哪年引进国内的,但是可以想象到,影片中现在看已经听说过的那些高科技设备和间谍手段,还有腐朽资本主义的生活,肯定让当时的观众惊得合不拢嘴。另,看到这部影片,还要感谢豆瓣网友。前几天我回复一名网友讨论配音版时,顺便说在网上找不到高清版,结果热心网友回答有一个相对较好版本,并且发给了我。要特别感谢这名网友,他发的版本是2小时的完整版。

53分钟前
  • zj@99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