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第一线

更新至第04集

主演:内详

类型:综艺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救命第一线 剧照 NO.1救命第一线 剧照 NO.2救命第一线 剧照 NO.3救命第一线 剧照 NO.4救命第一线 剧照 NO.5救命第一线 剧照 NO.6救命第一线 剧照 NO.13救命第一线 剧照 NO.14救命第一线 剧照 NO.15救命第一线 剧照 NO.16救命第一线 剧照 NO.17救命第一线 剧照 NO.18救命第一线 剧照 NO.19救命第一线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两次半死刑和从死刑中“复活”的女记者贝西——关于女记者存在必要性的一点看法

     今天看了大卫戈尔的一生,上厕所的时候回想了一下剧情,挑出了几处疑问,然后又想通了。上豆瓣一看,却发现排在前面的影评都不是很合我心意。于是大略地写篇东西来谈谈我的观感。本篇只从剧情方案进行推断,在死刑存废与否方面没有偏向,也没有对影片中的某些哲学用典、音乐选择加以深究,仅供自己备忘和有缘人参考。

    豆瓣上很多人表达的态度是“前面的线索给的太多太明显,像我这种观影无数的人早就猜到结局了,一点也不冲击,负分”。对这样的人我只想说,呵呵,君不见看过的十个人里八个人都声称猜到结局了,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大部分人还是想不通究竟女记者角色的设置到底有什么用。因为乍看之下,没有女记者,按照他们的原计划,杀人、栽赃、死刑、公开录影带,也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样玩这个记者,难道就是为了给导演拍部电影赚点票房?

    我看到有同学如此解读:
    1、为了赚那50万,
     2、把自己的故事告诉记者好在死后能帮他洗刷罪名,让他的老婆孩子知道,这一点电影中明确提到了的
     3、如果记者脑子快一点或者车好一点,那他就不用死了不是么,凯文史派西是不是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但如果是的话貌似与他殉道者精神不符。。。
     4、最后告诉记者骗了她,自己是故意去死的。。。但是这样的话记者心情会好起来?
  总而言之这个电影并不完美。。。算是优秀吧,IMDB的7.5分较合适

    怎么说呢?这位朋友有在思考,不过没想进去。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许多人提到的是,为了五十万的采访费。好吧,这个无需赘言,不过我觉得这不是根本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大卫他们利用这个女记者,是为了扩大这次事件的影响力,并让这个女记者成为他们的一员,坚定不移地继续她保护弱者哪怕是犯罪者的基本人权的报道路线。
    据说导演拍这个片子是为了反对布什公开表示支持死刑,所以价值观导向是十分明显的。在影片外,我们观众和女记者是同一个视角,所以给女记者洗脑,也就是给观众洗脑。

(一)我们可以先回想一下大卫为什么会选中这个记者。

    首先,她为了保护一个嫖雏妓的买春者,不惜蔑视法律进监狱呆了七天。这件事可以说明大卫非选她不可的几个品质:
    一、与大卫等一行人相似的正义观。嫖幼女是罪,她拒不透露那个嫖幼女的消息来源其实就是包庇罪犯,是非正义的行为。但是她认为这个报道写出去,会让社会上的人对未成年卖淫有更深刻的理解,能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避免未成年卖淫。报道带来的积极意义比单单制裁一个买春者更大。这种比起个案的正义与否,更看重其背后的整个价值导向的的正义观基本上和大卫等人是一致的,这是大卫他们找她的基础。插一句,这是新闻价值和新闻伦理的传统悖论,女主的偏向是明显的。
    二、完美的职业操守和守口如瓶的坚毅性格。众所周知,保护线人是记者的底线,她维持基本底线不动摇,而且绝不暴露秘密这一个性,也成了大卫放心拉她入伙,且让她知道所有真相的保证。

    这些品质是大卫拉她入伙的基础条件,也是为什么两人一定要单独谈话,实习生也不让带的原因。
    
(二)那这个访谈的过程,告诉她自己的一生,然后又引导她推理出真相,让她看到垂死的康斯坦斯的录影带,又让她明白这些都是为了自我牺牲而做的设计究竟有什么必要呢?


    这个就要回到大卫在课堂上阐述的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
    So the lesson of Lacan is "Living by your wants will never make you happy". What it means to be fully human is to strive to live by ideas and ideals and not to measure your life by what you've attained in terms of your desires, but those small moments of integrity, compassion, rationality, even self sacrifice. Because in the end, the only way that we can measure the significance of our own lives is by valuing the lives of others.
    (译文:所以拉康教会我们的是,“以你的欲求作为动力而活着,那你永远不会真正快乐”。成为真正的人意味着努力为思想和理想而活,不是以满足了多少自己的私欲来衡量你的人生,而是以那些正直,怜悯,理性,甚至自我牺牲的微小时刻来衡量。因为到最后,我们唯一可以衡量自己生命意义的方式,在于珍视他人生命的价值。)
    大卫身为反死刑组织的头头,给记者来了次“体验式营销”,让她明白自己组织的理念,正是珍视他人生命的价值。而执行死刑,是满足自己仇恨的私欲,毫无罪恶感地站在杀人的一侧,践踏了生命的价值,给被执行者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绝望和痛苦,是非常残忍的。


(三)大卫戈尔和他的设计解析:两次半死刑和从阴间返回的贝西

    电影中的主角们执行了两次半死刑,大卫一次,康斯坦斯一次,贝西半次。

    贝西一直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女记者,强硬地不要带实习生,哪怕要单独采访的对象是一个强奸犯加一级谋杀犯。为什么这么强的一个人,看那卷录影带的时候被强烈震撼,强大的气场崩塌,甚至难过害怕到靠在她一向不屑一顾的实习生怀里哭泣,之后还彻夜难眠呢?

    因为她目睹了执行死亡的过程。一个女人,躶体,双手被手铐禁锢在身后,手铐的钥匙在自己的胃里,头被塑料袋蒙住,在有限时间内就会窒息而死。她看不见外界,但外界的人可以将她一览无余,任何隐私的角落,看着她挣扎、咽气。

    See?这和给死刑犯执行死刑是非常类似的。记得影片中每次大卫结束采访被狱警带走的时候,镜头都会特写一下他双手别在身后被拷上的镜头吗?这和康斯坦斯被铐的姿势是完全一样的。一个被法律认定的死刑犯,他的私生活被无限曝光,所有人都可以对他和他的家人指指点点,这和裸体有什么区别?而大卫的“自由钥匙”,就是那卷录影带。就像康斯坦斯自己选择吞下钥匙一样,他也自己选择将录影带交给达斯第藏匿起来。

    所以,录像带的出现,给贝西带来的极大的精神震撼来源于:
    一、大卫不是凶手,拥有录像带的凶手仍逍遥法外,结合大卫的人生经历,让她产生了对大卫的怜悯和束手无策的无奈;
    二、康斯坦斯被杀的过程太过残忍,非常不人道,造成了她生理和精神上的双重排斥感;
    三、她领悟到,无辜的大卫被州法律执行死刑的过程,与康斯坦斯被套上头套禁锢双手杀死的过程是如此一致,于是她总算明白了大卫一行人为何要反对死刑,并初步建立了对执行死刑的印象:哪怕是直接旁观也觉得非常残忍。

    那么对于被执行死刑的人来说,主观感受是怎样的呢?这无从知晓,因为(也是影片中提到过的一句话)“没有人能回来”向他人解释这种在绝望中被执行死刑的痛苦。

    她为了理清推理的思路,重演了犯罪现场,甚至很拼地自己蒙上塑料袋,戴上手铐体验死者在黑暗中窒息的感受。这下她在身体上也感受到了被执行死刑的痛苦。

    而真正让她成为大卫他们的同路人的,不仅仅是她旁观的感受,甚至也不是身体记得的被窒息的痛苦,而是精神上经历过一次死刑执行的那种绝望体验。也正是我所说的半次死刑。

    在她收到录影带,意识到大卫是无辜的的时候,就已经被套上了窒息用的塑料袋。但是汽车老是出岔子,律师不给力,警察不提供帮助,法律和政治都站在她的对立面,她绑手绑脚,束手无策,仿佛被戴上了手铐凶手寄录像带给她,但又不告诉她真相,这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又像是被蒙住了眼睛。她想救这个无辜的人,但是时间太短,线索太少没有办法救他,这种绝望的感觉就像是在黑暗中被执行死刑一样。她唯一可以用来解脱的自由钥匙是完整的录影带,也就是证明康斯坦斯自杀的证据,但是最终也由于时间来不及而在最后一秒失去作用,就像是被永远吞进了胃里。

    但是最后大卫把真正的“自由钥匙”邮给贝西,解除了她没能成功拯救他的愧疚无奈怜悯和绝望,告诉她,这一切都是我知情且参与安排的,你已经尽力了,错的是我,我利用了你,你没有任何错。这把真正的钥匙在贝西窒息前解放了她。

    这一整个过程下来,这个敬业的、坚定的、有着与大卫一行人相似正义观、且经历了两个要案成为著名记者的女人,彻彻底底了解了死刑的残酷和以道德和正义自居围观死刑的荒谬,成为他们死去之后能够最大限度扩大此事影响力的人。

    因为从客观上来讲,两次争议极大的案件采访经历使她积累的名气可以让她的声音被更大范围的人听到,更具影响力。
    而从主观上来说,她是唯一一个经历过“死刑”,然后又回来世间的人。

 2 ) 荒诞的片子

       影片开头学生愿意为老师做一切,铺的太生硬。为了呼吁废除死刑,让学生诬告自己,辩论场输了辩论,意气用事,和朋友合伙杀人去为辩论举证。这不是追求理想,这是亵渎玩弄自己的理想。
      另一个硬伤,几个废除死刑的倡议者理应聚焦于死刑对社会的效应,对犯罪的控制,对文明的影响,从而才能决定死刑到底是否应废除,结果一群人导演的故事是为了证明死刑可能是误判造成的,这是什么逻辑,跑偏了吧。
       荒诞的片子。

 3 ) 理想的伟大献祭—《大卫·戈尔的一生》

     震撼。这是我看完《大卫·戈尔的一生》(又名《命悬一线》)后最深切的感受。也许世界并不完美,人生也不乏空虚无聊,但偏偏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坚定地信仰并执着追寻着理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铺就着通向理想的路途。很多情况下,这些理想的殉道者并不能够被世人理解,有的甚至遭到人们的误解、唾骂。但恰恰就是这样的人,以飞蛾扑火的精神给人类预示着希望和未来。大卫·戈尔无疑就是这种人中的一个。
      大学里受人尊敬的哲学教授,同时更是一位反死刑运动的激进分子,大卫·戈尔的这两种身份在他的人生价值观中得到了高度的统一,他在哲学课上这样对学生说:“不要依据你达成多少欲望来衡量你的生活,而该以获得多少真诚、怜悯、理性,甚至自我牺牲的时刻来衡量。因为到头来,衡量我们生平轻重的唯一标准,取决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或许,正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可以更理性的看待他人的生命,真正明白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所在,大卫还有他的助手康斯坦斯才会更为坚决而激烈的反对死刑。
       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议,从贝卡利亚起已经进行了两个多世纪,孰是孰非,双方各执一词。其实从目前看,死刑的废止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要让那些认为只有用死刑才能惩治极端罪恶、彰显正义的人改变看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事实上,死刑不能终止犯罪,也并不一定能昭示所谓的正义。我们应当尊重人的生命,尊重每一个人生存的权利,在这一权利面前人人平等。在这意义上,死刑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即使是对罪犯而言。更不用说死刑还可能造成无辜者的死亡。另外,从宗教的角度讲,生命是神圣的,用任何方式剥夺生命都是禁止的,不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都是如此。
       故事发生的德州是美国执行死刑最多的一个州,大卫·戈尔和他的女助手康斯坦斯等人为死刑废止奔走呼吁但收效甚微。在电视节目上,大卫与州长进行激烈的辩论,尽管他旁征博引占尽上风,当对方让他“举出一个发生在德州,我任期内遭误判被处死的例子”时,大卫却只能保持沉默。无论多么精彩的辩论,终究比不上一个实例更有说服力。这似乎成了他们事业上的一个瓶颈:必须证明死刑会中有误判,否则一切免谈。随着一个个“预期”死刑犯被处决,大卫和康斯坦斯愤怒悲痛却无济于事。
       每个人都有会追求理想的冲动,但能为理想坚持奋斗,最终付出多少走多远呢?特别是这理想的实现于个人并无多少即得利益。大卫和康斯坦斯以生命为代价做出了惊人的回答。在他们精心策划的一场谋杀中,康斯坦斯痛苦的死去了,大卫则作为谋杀犯走上了刑台。当女记者贝茜从录像带中得知真相的时候的那份震撼,我想,每一个观者都能强烈感受的到。谋杀是不存在的,恐怕强奸犯的罪名也是计划中的一部分。想到大卫对贝茜说的:“我不是让你来救我的,我只是想我的儿子以后可以找到关于他父亲的记忆”,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影片最后,康斯坦斯自杀后,大卫平静的走向镜头,关掉摄像机。面对镜头的一霎那,一丝忧戚,一丝悲悯浮现在大卫的脸上,伴着他无言的平静,带给观者的却是令人震撼至极点的后的沉重。那一刻,我想到了走向十字架的耶稣。而死亡是为了拯救。
       大卫·戈尔是一个理想或者可以说信仰的殉道者,他为之献上的伟大的祭品就是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也正是他基于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上做出的选择。如果说康斯坦斯选择死亡,得了白血病是其动因之一的话——她要让自己的死亡更有价值和意义,大卫的选择则具有更为纯粹的殉道意味。或者在某些人看来,大卫等人的举动是疯狂的,但反过来讲,缺失了偏执狂热的人也就很难成其为殉道者。按照加缪的人生哲学,没有任何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只要竭尽全力就应该是幸福的。从这种意义上说,理想的殉道者们也在追寻着自身生存的极致状态,他们的幸福不在于理想的成功,而在于追寻理想的过程。当这一过程与他人的救赎相结合的时候,神性的光彩就会燃炽。
      向大卫·戈尔们致敬。
        
 

 4 ) 我仍然支持死刑

看完我还是支持死刑,不是死刑判决错误就要废除死刑,既然死刑这么严肃就要求我们的司法制度保证程序、实质的公正然后才能判处死刑,算了,我这平头百姓够不上这么高端的议题,但是各种变态案件出现时候就感到死刑是必不可少的。举个栗子,杀人奸尸焚尸吃肉的这种犯人真的指望改造吗?不改造留着浪费粮食?我就问一句如果你是受害人家属你受不受得了,圣母婊当的很爽是不。整部片子传达的思想我有点震惊。不接受任何评论,这只是我记录自己的观影感受。

 5 ) 我的愧疚远超过你的想象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一时想起黄庭坚的诗。


凌晨第一遍看完片子只觉得导演编剧的天才,起初对戈尔的行为却是难以理解,影片中早已交代戈尔妻子外遇是圈内人尽皆知的事情,然而他并没有揭穿,我想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儿子,儿子是戈尔巨大的精神支柱。戈尔在面对贝西时告诉贝西,他告诉贝西这些事情,并不是让贝西拯救自己,而是拯救戈尔的儿子对于父亲的回忆,还记得影片中戈尔和已经在国外的儿子的那通电话吗?戈尔还没说几句话,电话就被挂断了,是什么原因呢?是儿子自己挂断,还是戈尔老婆挂断的?导演表现给观众的只是戈尔的愤怒和不甘。

电影有太多的留白抛给观众,那些留白就像柏林寄给戈尔的明信片上所写:“我的愧疚远超过你的想象”。导演没有告诉我们的,就是观众的想象力。死刑的支持者们,是否对个体的生命有过愧疚;而死刑的反对者,有是否对逝去的生命有过愧疚。一如戈尔讲述拉康哲学的重点:“幻想必须超越现实,因为在你到手的那一刹那,你没办法也不会再想要它,为了继续存在,欲望的客体必须永远无法达成,你要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对’它‘的幻想。“但是关于拉康,导演没有借戈尔的嘴说出更多,事实上,拉康宣称精神分析不过是对患者要求的一种”应召“,精神分析者只能对他自己具有权威。这也就意味着戈尔以身殉道的独立性,其价值也就只能体现在他个人身上。正像戈尔自己所言:“猎“永远比”杀”要乐趣。

柏林的明信片是寄送到监狱的,并且是在戈尔收监一年之后,而戈尔在执行死刑前有六年刑期,柏林在做什么呢,她的道歉是基于知道戈尔会被执行死刑的,戈尔在被诬告强奸柏林的案子上遭受了很多的不堪,包括学校,反死刑组织都隐射他是个强奸犯,但是他在某公司的应聘片段并没有致命,HR只问了戈尔一个岗位问题,镜头没有给出答案,我认为传达的信息是戈尔的工作无法脱离教授和反死刑组织,继而为他落魄街头做一个铺垫。

也就是说,愧疚,也就只是愧疚而已,我曾经陷害你,使你经受了很多不该有的遭遇,但是我的愧疚,超越你想象的愧疚,只能寄托在一张小小的明信片上,我仍然过我的生活。柏林陷害戈尔的理由也并不充分,从她迟到后戈尔的话述看,柏林经常跷戈尔的课,但是戈尔的不及格评分是否直接导致柏林被开除呢?没有说明,但是一门课程的不及格不足以导致柏林被开除,那柏林为什么一定要报复戈尔呢?——因为课堂上戈尔拒绝了她?

从戈尔被学生诬告强暴继而撤诉后组织对戈尔的态度来看,人性的黑暗远远超过大多数活得舒坦的人类的想象,柏林撤诉远离学校和戈尔可以看作是对学校的报复,但是动机仍然是个谜。

在戈尔和柏林上床之前,戈尔的妻子就有外遇了,结尾处把明信片寄给前妻的寓意除了证明自己清白,还有什么?戈尔的第一个官司只是离婚的借口而已,免税店给外遇的衣服也不是很明白想表达什么。剩下的就只有50W现金,和儿子相关的一点都没有。牛仔带50W现金出国这也太假了啊。

(牛仔最后看了歌剧《图兰朵》,片中他对古典乐很执着,有说明他是个废除死刑的狂热份子,因为康斯的帮助而对康斯相当服帖,其实是个非常体面的人,不像是能蜗居六年的人呐。)

戈尔的死亡晚餐是儿子最喜欢的早餐,也许哲学的终点就是艺术的起点吧。


第二遍看完电影,我想起两句话,一句是木心记:“一个人(友人),决心堕落,任你怎样规劝勉励,都无用,越说,他越火,越恨你——这样的故事,所遇既多,之后,凡见人(友人)决心堕落,便欢送……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一句是木心翻译瓦莱里《水仙辞》的章句:”你终于闪耀了吗,我旅途的终点。“



PS,影片里有很多细节,我总感觉有些许用意,但说不上来,供大家探讨:

1,第一天贝西和实习生开车,超过一个骑马的嗯,路边一排人在锄地,有什么用意?

2.学生柏林闯进教室,边上同学给她一个信封,里面是什么呢?

3.儿子吉米在离开的时候和戈尔说悄悄话,并且把玩具小狗留给戈尔,儿子为什么这么做。导演这么做是为了结尾给贝西的快递,“通往自由的要是就在体内”,这是戈尔的把戏,和康斯自杀时体内留钥匙呼应。

4.旅馆里的录像带究竟是谁留下的,还有第二天晚上的浴巾有什么问题?

5.戈尔殉道的理由是否充分,戈尔和律师有一次会面,律师劝戈尔戒酒,并且说他是可以去到西班牙见儿子的,只是不能带走而已。

6.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汽车不出故障,戈尔能不死吗?


最后的最后:(刚看了剧照,发现自己看的是删减版本,心中一万头草泥马,目测少了10多分钟,有完整版请留地址)

 6 ) 药家鑫以死肯定死刑,大卫•戈尔以死否决死刑

22日,药家鑫一审的结果出炉,最终他是被判处死刑并被剥夺其终身政治权利,这样的结果总算是顺从了民意,在之前一系列的炒作以及某位专家的结论下,真有人会以为药家鑫可能会逃过一劫。所以设想一下,如果药家鑫最终得到的判决并非这个,又会有多少人大呼“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药案本就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杀人偿命的案例,只不过在媒体的过度曝光之后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反响。各式各样的媒体,或为了公正,或为了真实,或为了点击量,或为了收视率,或为了销售量,都多多少少,在不同程度上对“药家鑫不该死”这一观点的传播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无论是从表面证据还是从法律来讲,药家鑫都应该毫无疑问地沦为死囚,可是却一再传出“连刺八刀是因为其练琴的惯性动作”,“药家鑫有其童年阴影,杀人是其心理行为”这样为其开脱罪名的结论,更有甚,某电视台造假其父亲的职业以增加药家鑫其身世的悲惨性,为药家鑫的判决制造了些许悬念。

药案在我们中国引起的讨论和争议是前所未有的,当年的马加爵即使有着比药家鑫合理一万倍的杀人动机,比药家鑫要悲惨一万倍的身世(其实药家鑫一点都不可怜),但是他的判决却没有产生任何悬念或者争议,没有多少人为他求情,而他更没有像药家鑫般泪流满面睇哭诉忏悔。只是相隔了几年时间,两件杀人案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每天的过度曝光渲染以及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但不得忽视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人权主义观念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开去,而是否应该废除死刑也成了不少人思考的问题。物质的变化日新月异,人们的观念也在分秒必争地改变,所以中国的文明程度不可否认有了一定的发展,从以前个别的理解已经慢慢往全民的觉悟进发

《大卫•戈尔的一生》讲的是一场扣人心弦而早有预谋的试图推翻死刑的自杀案。主角大卫•戈尔将自己策划成一谋杀者来否定死刑的可行性,在他以及一些反死刑的人,特别是那些为了挽救一条条已经被判死刑的生命而孜孜努力的工作者眼中,死刑不仅仅是残酷且不人道的,还有的可能就是,某些案件死刑的判罚是错误的,很多清白无辜的人是死在错误的判决中。一旦被判了死刑,就算案件万一是误判的,犯人万一是被陷害的,他们也将无力回天了。然而,如果没有死刑,无辜的死刑犯将有更多的时间为自己的平反,也给了机会别人为他们平反而重获自由。大卫•戈尔和他那个得了癌症,命不久矣的朋友精妙地设计了这么一件实质为自杀的谋杀案。他们的精心布置就是为了使大卫•戈尔无法逃脱罪名,所有证据均指向大卫,但是这样一件看似证据确凿的谋杀案却是与法庭最终审判相违背。只要再多几分钟,大卫•戈尔将免死于被注射毒药之下,他也就能重获自由身。但是,由凯特•温丝莱特饰演的记者最终未能及时赶到。就算最终世人都知道大卫•戈尔是无辜的,但他也只能承受法律下的一死。这样的一个结果无疑是对死刑的最大讽刺和反抗,也是这么一个案件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废除死刑活动的发展。

其实把药案和电影中的案件联系起来说是有些牵强,药家鑫的死是毫无疑问的,没有任何冤情可言的;而大卫•戈尔的案件是过于极端的,有待商榷的。但是相同点都是两件案件都引起了我对死刑的思考,药案更进一步地巩固了我对死刑的支持;电影却又改变了我的某些观念,动摇了我对死刑的看法。药家鑫以死肯定死刑,大卫•戈尔用死否决死刑,这看似矛盾,但其简单的一句话就是杀死该死的人,放生无辜的人。可是,在某些时候,该死的人活着,不该死的人却死了。这就又回到死刑应否存在的辩论中了。

 短评

换位思考了一下,像我这么怂的人哪怕妻离子散也应该会想办法活下去。智商高的人自杀都比别人轰轰烈烈

3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那串自由的钥匙,在康丝坦斯迅速衰化的胃里、在牛仔藏于信封寄给媒体的录像带上、在狗狗玩偶塞满了棉花的肚中。拉康告诉你何为幻想,库伯勒教你接受死亡,但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心灵的自由,罗马尼亚秘密警察不能,德州州长或制度亦无可奈何。对于某些人,死亡是一种恩赐,但对于聂树斌药家鑫们,并不是。

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十二怒汉里,从未交代嫌疑犯是否是真正凶手,8号陪审员的终极目的完全是对司法公正的不懈追求;本片中,死刑废除与否的争论也未有定论,震撼人心之处则来自于主角用生命的牺牲来完成对信仰的捍卫

12分钟前
  • 喷子
  • 推荐

非典型的"最后一秒救援",失败反而是最好的归宿;以死殉道,张力十足,最后的结局尽管可以预见,但依旧震撼十足;斯派西的气场真强大。

1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一切线索已经指出了结果,但是当录像带中大卫戈尔转过头平静的看着画面的时候,所带来的沉重与震撼还是让我浑身战栗。

17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力荐

“我们花一辈子阻止死亡,吃,爱,发明,祈祷,搏斗,杀戮...我们对死亡了解多少?在生命的某个时刻,当你的理智超越感情,当你的习惯战胜梦想,当你失去的无法诉说,也许死亡是一个礼物。”耶稣说,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就不能结出百倍果实。死亡,永远是殉道者送给梦想的礼物。

19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这个世界需要偏执狂,但1个就足够了。有时候被震慑到痛哭并不是因为肉体的残忍,而是你不知道人的内心和精神竟然可以如此坚硬,与其等待被事后施舍的内疚,也许我们可以主动创造这一切,哪怕结果,微不足道。

23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推荐

拉康给我们的教训是:心想事成的人绝对不会快乐。最符合人性的真谛是,尽力活在你的想法和理想中,不要依据你达成多少欲望来衡量你的生活。而该以获得多少真诚、怜悯、理性,甚至自我牺牲的时刻来衡量。因为到头来衡量我们生平轻重的唯一标准取决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

2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最后半小时简直无法喘息。真相一波一波袭来,讽刺与绝望更是一浪高于一浪

31分钟前
  • Caesura
  • 力荐

用放弃生命的方式宣扬生命可贵?用践踏生命的方式宣扬生命的尊严?想要踩着自己的尾巴跳起来?你绕不开你的悖论。是的。我很震动。但不感动。

35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一出精心策划而来的完美的自编自导的悲剧,近乎极端化。前一小时三十分钟只是在渲染故事和氛围,而关于大卫·戈尔的清白也早已告知。就像是一个犯罪一样,人们需要的只是个动机和为什么?在酝酿了许久之后,后半个小时的破局就显得一气呵成而且一步步递进又极富层次感,带来多次的惊喜观感。

40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雖然之前已經看過劇情簡介,但是看至最後一刻,還是崩潰到失聲痛哭。人究竟為了什麼可以丟棄掉自己的生命?IT'S YOUR FERR KEY. 然而你我都是貪生怕死之徒,只求苟活於這個骯髒醜惡不夠完美的世上,苟且度過一生。

45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捍卫人权只是信仰,一点不妨碍其行为的残忍。

48分钟前
  • doee
  • 还行

一个大学教授,不小心犯了一次性错误,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被毁掉,然后他就精心的构建了一个故事,牺牲小我奉献给自己执着的事业。。。编剧精心的编了一个我很震动但完全不感动的不现实的伟大故事。一是,这个片子的政治宣教色彩严重;二是,我个人不认同废除死刑;三是,为了政治目的走极端我无法认同

52分钟前
  • Colin Mahler
  • 推荐

作为一个悬疑类影片,真相绝对充满震撼,包括温丝莱特在结尾处的反应也加剧了这种情绪。遗憾的是前面给的线索太多,跟州长辩论一场基本就暗示答案了。印象较深的还有反复闪现的文字标语。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上下文是多么重要。。

57分钟前
  • NullPointer
  • 推荐

用极端的方式卫道是践踏了生命的尊严?得了吧,你把那个2000多年前明知被出卖还不跑路,然后被钉上十字架的人搁哪儿去了?你当然不会感动,就像让西方人信仰的了两千多年的那个殉道者的故事也未曾感动过你一样。

59分钟前
  • 张樾
  • 力荐

最大的问题在于:大卫悲剧的导火索是波林,波林让他失去了一切,而世上唯一理解他的康斯坦斯也要离他而去,所以最后他们一起为了此生奋斗的事业编造一个故事。但是,如果没有波林呢?

60分钟前
  • 李九弟Jody
  • 力荐

从此你不敢轻言自己是理想主义者

1小时前
  • Ying
  • 力荐

比想象中的更通俗好看,并不像之前以为的学院派电影,哈哈…虽然半途就能猜到结局,但后面剧情的百转千回还是会跟着走,不愿多想,只是沉醉…配乐很重,结尾镜头很带感,理想主义的殉道者啊,艾伦·帕克才不甘讲一个平凡的悬疑故事!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