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三天可见

已完结

主演:姜思达,谢娜,周一围,袁弘,于正,池子

类型:综艺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9

 剧照

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1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2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3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4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5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6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13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14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15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16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17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18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19仅三天可见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当情绪成了主导访谈的主线时会发生什么

姜思达的节目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窗口来观察“情绪经济”的影响力的样本。

这个节目在看了的观后感第一是什么呢?就是太走心了,怎么会有这么走心的节目呢,但是,走心的节目就是好的了么?

太过走心,这恰恰是我最讨厌这个节目的地方。

他插入了太多主持人个人的情绪和感官,这样的操作就会让节目的客观性大打折扣。主持人不够客观所带来的问题会有两类:第一,就是主持人用自己的主持优势来评价别人;第二,就是主持人用自己的情绪来影响采访对象,在情绪上营造一个氛围,来诱导采访对象说出他不想说的东西,无论这东西是真是假。

可能会有人来问,主持人真的有这么多的特权和优势吗?当然,让我们来举个最经典的例子。回顾《康熙来了》

蔡康永作为一个主持人很会使用主持人的优势,在他想故意制造冲突的时候,就会问一些比较有倾向性或者带有预设答案的问题,来激化矛盾,来制造戏剧效果,而由小S来充当放大器来强化这个效果。

这样就造就了很经典的节目人物画像,比如说,最经典的,刘真老师(其实林志玲也是,但是蔡和林的私交相对较好,不会有太过的戏剧冲突)

你就可以看到,在特定的环境下,刘真和小S的戏剧化冲突,虽然很好笑,但是他们真的私下是这样人么?他们在没有别人的刺激下他们还会做出这样的反应吗。这都是需要考虑的。

好在康永哥是一个可有清醒认识的读书人,他并没有太滥用自己的优势,只是在需要制造戏剧效果的时候使用,这造就了康熙充足的戏剧冲突和印象深刻的笑料,虽然这些笑料可能仅仅停留在好笑层面。

姜思达是这样一个情感丰沛的人,他有太多的情绪,太多的预设和太多的评价,虽然问采访对象的问题不在于多露骨或具有攻击性,但他的非语言信息的传递,营造出来的氛围,会影响采访者的真实表现。这就是有一个太爱现的主持人会有的结果,不是说他有意去引导别人做出什么样的结果,(我觉得姜还没有那么有目的性),但他本身太像鲶鱼,突破了原有的稳定的环境,改变了原有的环境,或者说移动了案发现场,没有办法给人们展现一个可以追寻,可以追索的答案。举个形象的例子,就是他就像一味辣椒,盖过了所有的味道,不能说这样做出来的菜不好吃,但是他打破了原有食材的味觉层次。变得千人一面,变得失真。

那主持人可以带着偏见么?当然可以,主持人是人,而不是一个机器,当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只有持有不同的观点的交锋,才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但是注意,这里的是不同的观点,而不是不同的情绪。

用情绪去影响人是十分容易和十分危险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同理心,当同理心不是自发的行为,而是作为拉近距离的手段,这就非常值得警惕。

同样标榜自己有“偏见”的节目还有十三邀。

作者许知远可以说是我在2012年之前最讨厌的专栏作家之一,他在FT中文网上的专栏,可以说是我最烦的专栏之一了,因为他的专栏中常常会有一种你说不上来的高傲的感觉,一种用知识份子的酸臭,还有一种“这个时代”要垮了的倾向。

但是这种讨厌,在我看了十三邀之后发生了很大的改观,许知远的观点还是像他在专栏里那么让人无语,但是他的态度是非常的客观和冷静的,虽然,我不认为他说的都对,但是他对待别人观点的态度是非常值得推崇的,他没用情绪去影响别人。虽然大家没有办法在观点上达成共识,但是从人格上,大家是相互尊重的,没有出现因为情绪而产生的过激行为。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许知远的观点有时候会有偏向性,但是在在成片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剪辑加入了很多采访对象的观点,相对于许知远的偏向,采访对象的观点有时候会更加引发大家的共鸣(当然在这里,并不是所有能引发功大家共鸣的事都是好事),但是这样至少给了观众一个自己判断的机会,用自己的视角和自己的思考,来判断你看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样有效的削弱了主持人在采访的过程中的绝对优势。

比如,在社会上更有引起了广泛讨论的罗振宇、马东、俞飞鸿,微博上很多截图和片段,被冠以“XXX这样说,怼得许知远哑口无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剪辑呢,我想,这也是导演或者是制作者有意来呈现的信息——“不能只有一种声音”。

情绪是非常危险的东西,因为千百年来,很多东西都可以遗传,知识可以学习,财产可以继承,但是情绪是与生俱来的,他带有本能性,而且是有人类的最大公约数的存在,只有接受了社会规训并时刻警惕的人才能时刻保持自己不感情用事。所以当你具有煽动别人的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格外小心,这不能成为达到某种目的工具。

最后谈一点,只可以说,这种长视频其实是带有筛选功能的,只有觉得好的人才会花时间来写他的影评,而觉得烂的人都不会费力气点开他,用脚投票,所以,你说结果会怎样呢?

了解姜思达的更多观点,可以去看一篇GQ采访姜思达的文章,这里采用的是对谈的模式,GQ主编何韬与姜思达对谈,听完,我想你会有自己的思考。

 2 ) 所以,我为啥要瞎哭

我是李蕙桐。是第三期《仅三天可见》的导演。


《仅三天可见》的第三期终于上线了,反响很很很好,以至于短短一两天,我发现甚至我的生活都有了微妙的小变化。

比如有将近十年没有联系过的小学同学过来加我微信说,我确认了好几次是不是你,这期太好看了!我和思达吵架的卡段也在各营销号上轮番展播:姜思达balabalabala 导演力挺于正:你有误解!

但其实说实话,在拍这一期之前,我完全没想到这么多。

没想到,有一天我会为了于正,和姜思达battle。

也没想到,我第一次出镜是靠吵架和瞎哭获得的镜头。

我一吵架就爱哭,但是和人和事都没关系,就是说着说着就自己哭了。莫名其妙。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拧巴在这个事上,后来这一期剪辑的那几天,我甚至好几次梦见一群人围着,我和思达在中间吵架。

我拧巴的那个点在于,这个架到底该不该吵。因为作为他的团队,和他的导演,我明明应该保护好他的主观感受。漂亮话说了一堆,什么不畏惧主观,可以决定Love or Hate,但实际上当思达真的说出,我觉得于正老师有点烦人,我能不能讨厌一个人的时候,我却在犹豫了。

虽然说于正老师也不是我一开始想做的嘉宾。接到这一期的时候,我刚做完上一期,有一种在外面撒欢玩回来,就被抓到补习班的感觉。

但在接触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视角,我其实在不由自主地看到一些合理性的东西存在。

比如,因为于正老师团队已经提前打了预防针,说于正的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工作,要随时秒回微信,在我的视角里就可以去选择姑且理解和放过。

因为于正老师在拍摄结束的一刻累得瘫倒在车上,因为他的团队说于正老师在吴谨言的生日会上偷偷哭了但他自己不承认,因为他说自己不想待在体制内,然后在黄梅戏后台逃避那些所谓应酬等等,因为这些瞬间而感受到我所想的那个“人味”。

所以后来我说,你可以烦他,但我也觉得你有误解的东西。

然后我就哭了,我后面没说下去的是我觉得至少我看到的全貌不是这样的。

后来在拧巴的过程中,我也在反思,其实当时说误解和全貌也都不太准确。因为每一个人的视角都是不一样的。我不可能是思达。所以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机会真正感同深受前两天中,他所面对的失落难受、尴尬和窘迫。相处过程中的感受其实是很重要和强烈的,它会冲淡能够让人理性冷静判断的全知视角,但我却并没有在最开始理解到这一点。

当我们去看一个人,都肯定会带着自己视角里的主观偏见,不存在绝对的客观。我们永远在表达主观。那如何处理这个主观的表达,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我们要对我们的主观负责。

所以最后你看到的呈现出来的于正是这个样子的。

他会在游乐场手舞足蹈手足无措,但回到他的领域中也依旧会继续掌控一切。采访结束他依旧会拿起手机可能还会忽略掉身边人的感受,但是你也没法否认他选了让全世界幸福一天。这些看起来挺矛盾的,但是大小形状不一的观点碎片却最终彼此拼合,形成了关于于正的那个完整的拼图。

而思达的厉害在于,他是那个有勇气和耐心拼好这个复杂拼图的人。

想要抛弃一切预设去了解一个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太难了,尤其还只有三天期限。

在最开始,我们经历了很多的不顺。一直到第二天结束,思达都没有感受到任何变化,甚至还说现在只在乎在采访找到于正一丝怯懦自卑的地方。那个时候我其实是慌了。因为当你只在乎这个的时候,其实已经放弃了社交。而且我也不知道,当寻找自卑懦弱成为了唯一的目的,哪怕最终实现了,是不是就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我们太在意变化了,因为用三天来相处太少了,似乎每一天都必须有一些转折和发现,才对得起时间。但这两天的相处问题又太大了,在两个人的关系上,思达既没法走近,又不太可能有直接的对抗。

我想到的办法是,找到一些于正释放善意的信号,来逐渐化解这个僵局。思达找到的办法是,寻找到于正怯懦的那个点,用这种方法将他拉进现实。

其实我们都是在试图找一个两个人能够平等对话的机会,但办法都不咋的。

而这之后,第三天戏剧般到来的时候,一个充满奇迹的游乐场,带着这个机会来了。结果,也正如你所看到的。

不过这一天其实还有最后的一个小插曲。

在采访之前,于正老师再一次遇到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十分生气,采访延时,思达在采访的座位上安静地等,我们很难想象接下来他会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来面对这个采访。但当他来到的那一刻,正如他第一天发火之后那样好像一切没发生。

整个采访极其地顺利。到最后,思达依旧问了关于自卑的问题,依旧把这几天积攒下来的疑问问了个遍。但我觉得这个时候问这些问题的思达,已经和前一天把所有力量压在回答上的他不一样了。

在后采时候思达说,我们的世界很小,只能接受自己和身边和自己好奇的东西。但哪怕是这样小而独特的世界,依旧可以愿意接纳着新的不同的存在,给他们贴上一张张大头贴的时候,我觉得,是时候该瞎哭一下了。

另外还有一个我觉得很开心的事情是,这个片子几乎也算得上“一稿过”,实际发生的、我们想表达的、和片子实际呈现出来的,没啥两样。于正老师不惮在镜头面前暴露最真实的状态,无论是他的发火还是窘迫。而于正老师的团队也给了我们足够的空间和信任去表达这个欲扬先抑的故事。除了有时候要求近景换个全景,让于正老师更好看一点。

所以说回来,《仅三天可见》可以讨厌一个人吗?

我觉得还是可以。不过你得对你说出来的讨厌负责。这一次,坚持住真实和不预设之后,我们的主观结论你已经看到了。

但节目播出之后,对于你来说,喜欢也好讨厌也好,理解了也好困惑了也好,由已经从头到尾看完了完整视频的你的主观来决定。

 3 ) 于正和姜思达明里暗里骂了对方多少回

这个节目真的绝了,点开就能收获今日份的快乐源泉。

两人明明都透露着对对方的厌恶之情,还要拼命把访谈做下去。

节目的最开始就是精华:于正对姜思达说,“因为你年轻,虽然你没有那么美。”

于正开心笑着对姜思达说完这句话,姜思达深深地压着了一口气,并闭上了眼睛,试图消化心中的怒气。

他们都在相互嫌弃,并相互保持微笑。

《仅三天可见》,节目如其名,姜思达要有三天和于正待在一起,看他每天的生活和日常。

这对姜思达当然是煎熬。姜思达明确跟导演说:“如果不来录这个节目,肯定是不愿意跟于正相处。”

正式解读一下于正和姜思达的这三天访谈,总体就是:从暗里相互看不顺眼,到明里不顺眼,最后互有好感,又别扭地直白反抗的过程。

第一天姜思达跟着于正去横店工作。

不说是姜思达了,是个普通人看到于正全程在“指手画脚”都让人烦躁......

他从进入剧组开始,所有人见到于正都腾的一下站起来,对他微笑示意。就于正自己一个人在说,其他人全部都听着。

就让人明显感觉出来,于正真的是从面子上就渴望所有人的尊重,尤其是自家的演员和工作人员。

于正,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他一方面抄袭,一方面又想做到行业顶尖。一方面说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可是在做法上又渴望别人的尊重。

姜思达的嘴很毒,但是于正的嘴更毒。姜思达的毒带着一丝克制,但是于正的毒是无所顾忌。

吃饭的时候,因为于正很瘦,并且在减肥,所以把饭全部给姜思达吃,说了一句:“你胖和瘦都差不多,所以可以多吃一点。”

说完还补刀,“我作为编剧制作人,看过好看的人太多了,你在普通人眼里还可以”。

看到于正的优越感了吗?一语双关:我的眼光比普通人高,姜思达长的比较丑。

之后于正又居高临下让一个龙套演员模仿姜思达,弄的姜思达和龙套演员都很尴尬,龙套演员没模仿,于正还说一句:“注定你要永远是一个龙套演员。”

我一直以为于正只是对明星或者在大众面前是这个样子,没想到他私下和剧组工作人员,和对待采访者,他都是这样.....

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姜思达做访谈,于正对他没有任何的尊重。一直在看手机,跟别人说话,忙工作的事情。

有时候,姜思达问于正问题,于正不回应他。姜思达问两遍,不理,三遍,不理,最后姜思达放弃,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而偏偏他们还如此拧巴,相互看不上,还要强行对视。

我不懂这个环节,两个人相互看那么长时间,能怎样呢?只会加重对彼此的厌恶。

最后只得到了那句最扎心的:“你年轻,虽然你没有那么美。”

何苦呢.....

姜思达说:“于正像一个教导主任,自己像一个拄着太阳穴装作在听的学生。”

其实于正心里也明白姜思达不待见他,就率先攻击调侃他不够美,还说思达揣着明白装糊涂,哈哈哈哈,笑死。

一天下来,姜思达的总结:“于正老师知道自己烦人吗?”

第二天,一上来还是仍旧一个自恋的于正。

姜思达问于正去不去同学会。

于正说:“不去,没有共同语言,他们都好老。”

说完这句话,我觉得于正以后应该也没有同学了......

聊完没两句,于正又开始看手机,不理姜思达了。姜思达只能伸懒腰缓解尴尬。

于正第二天更加肆无忌惮不想理人,只在自己的手机里寻找存在感。

最后于正带着姜思达去看黄梅戏,对姜思达说了好几遍:考验你文化水平的时候到了。(明里暗里说姜思达文化程度不够)

本以为文化程度高的于正会享受黄梅戏,可还是在玩手机.....弹幕已经开始骂于正没礼貌到丧心病狂了.......

当晚,姜思达又发出了神一样的拷问:“我没有必要跟所有人交朋友。”

两天相处,两个人的关系已经达到了冰冷的顶峰。

没想到第三天,春暖花开了,他们去了游乐园。

我现在真的同意游乐园是可以解放一个人的天性,缓和一段关系,加深一段感情的地方,尤其是对于正。

前两天,于正就是一个不招人待见的死丫头,到了第三天,他变成了一个娇羞可爱的少女。

然后开心比耶。

你会觉得他真的......有点可爱,好像玩的时候就放飞自我了。

不敢玩的时候,还给自己:加油,鹿小葵。(我一个爆笑)

于正就是一个傻白甜本甜。

最后两个人的关系火热上升到姜思达愿意帮于正整理头发!!!

我看的是一个访谈吗?

我真的看的是一个访谈吗?

为什么故事如此激荡人心?

于正和姜思达去开碰碰车,于正害怕的不行,一直向姜思达求救。(于正简直是表情包的存在)

最好笑的是,于正不会开,所以全程卡丁车都没动一下。

姜思达为了报前两天的仇,一个劲撞他,我都看到了姜思达报复成功的笑容。

最后姜思达玩游戏获得了一个鳄鱼,还送给了于正。

于正开心的不得了,一直让工作人员给他不停拍照,拍的照片还说要做微信头像。

我再次怀疑自己到底看了一个什么样的魔鬼访谈?!

这年头还有人掐腰拍照吗?

最后这张:???

有点看不懂故事的发展了。

结束游乐场之行,两人又回归本来面目。于正对着镜头“别带我来游乐园了,年纪大了受不了”。

姜思达对着镜头“不要逼我们于老师逼太紧,你们这帮年轻人”。

于正指着姜思达“不不不,他已经不年轻了”。

整个三天的访谈,你看的时候前期会觉得无厘头,后期又有点无理取闹,但是反而姜思达和于正都把对方看的很透彻。

于正形容的姜思达:少年,心地纯净,还在痛苦中。

真的完全匹配姜思达本人。

而姜思达形容的于正,也很贴切,活的自在。

居然被拔高了深度。

于正吧,其实挺适合访谈节目的。郭敬明是诡辩,于正的嘴是骗人的鬼。

比如那些年,他骗过的人。

袁姗姗比袁咏仪漂亮。

袁姗姗坚持下去是下一个范冰冰。(这个还是别坚持了)

自恋第一。

抄袭不认。

郭敬明讲究面子上要过的去,于正:面子是什么?能吃吗?于正属于睁着眼睛说瞎话,但是他认为瞎话是对的。

所以和姜思达在访谈节目里,于正不在乎节目播出后会怎么样,有没有人骂他。他还是始终自大相信市场离不开他,网上的恶评再多,观众依旧会看他的戏。

那句话形容于正很对:心中有戏,目中无人。

相比于郭敬明,于正显然更聪明。他懂市场,懂营销,不看资本眼色,不为流量折腰。他可以常霸热搜,操控流量。

所以于正现在比谁都越活越快乐,越活越舒心了.......

你细品,你再细品,真心觉得姜思达和于正是一个灵魂共鸣的妙人儿。

 4 ) 代表“普通人”的杨迪

我并不觉得仅三天可见里面的杨迪拍短视频有多么的可怜可笑,人家是凭本事赚的钱,有啥子可怜的。阿雅还在那边面露难色,真的够够的。杨迪起码凭自己本事赚到了比普通人多一点的钱。我们普通人在公司为了赚钱低头哈腰的,都是令人敬佩的,并不可笑可怜。只是阿雅们的钱太容易了获取,所以“看不上”普通人生存的方式罢了。

 5 ) 沟通真的需要引起重视

睡觉前看了樊登读书里推荐的《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我才突然意识到,很多时候,情感是需要表达出口的。换句话说,长期以来,我的交流比较迟钝。

欣赏过张艺兴一段时间,刚好看到了他的采访,得知主持人比他小,他脱口你怎么不叫我哥,占了我那么久便宜。接着就自然转换成了“老弟”,笑喷众人

练舞期间,他喝了奶茶,对着奶茶也说“太可以了,这厉害了”。看着他大口大口喝完,买东西的人一定也会很欣慰吧

还有晚上10点半了吧,他还要去练小课舞蹈。果然优秀的人都很努力啊

最后还在间隙把饭约好,可真是身体用力精神一点也不内耗啊!

 6 ) 感谢思达,对最后一期。

只看过最后一期,所以点评只给最后一期。其实也不是剧评,只是突然想在这里,说一些我在微博不敢说、也没有说过的话——也许这些话和这期节目无关,也许它们永远不会被看见,也许我只是想找个地方将其安放。

是我是张艺兴的粉丝,这是我之所以看这个节目的原因。但同时我也很喜欢思达,喜欢他身上的敏感、机敏、脆弱与矛盾感。所以这个节目,就是我喜欢的人和我爱的人相遇♥️。

最后一期节目几乎没有给我惊喜。因为节目所展现出来的张艺兴,和我所了解的张艺兴,几乎没有区别。而我,恰巧喜欢的就是这个样子的他。

我对张艺兴盲目的狂热,一直是不被身边朋友和同学所理解的。而且,这些人里大部分都是他的黑,她们从来没有避讳过知道我喜欢张艺兴后的欲言又止,没有隐藏过她们的立场,甚至直言很讨厌张艺兴。她们大部分都关注了他的黑号,有些没关注但也直觉不喜欢,然后,我这个依然“孜孜不倦”地在朋友圈转载张艺兴动态的人,就显得格外异类。不只一人告诉我,始终想不明白,以我的性格,为什么会喜欢他——是谁不行,为什么是张艺兴。而且明知这么多人讨厌他了,为什么还不退缩。

我也是想了很久才想明白的。也许就是思达说的,他很真实,很难得的真实。而且是想到了就做到了的真实。不刻意,不强制,想到什么就去做了,完全不在意别人怎么看——自然而坦率,可爱又真诚。

当然这也造就了他很多的迷惑行为。远的不说,节目里思达说你就当我不存在——一般人哪怕听到这样的话,毕竟知道节目在拍,也不会完全撂下一个人不管吧?结果这位大哥他就真的keep it real了——该吃饭吃饭,该听课听课,完全当旁边没人,直到思达觉得对方是不是生气了反复询问,才反应过来是不是出问题了,又把人叫回去问要什么节目效果。我都能感觉到这大哥心里估计还嘀咕呢:你不是让我该干嘛干嘛吗?那我平时这会儿没人在旁边盯着的时候,我就这样啊。

——听起来很蠢,很不世故,很不圆滑,甚至觉得这个人是不是傻:别人那可能就是客套话,拍节目肯定要节目效果啊,结果这大哥,就是能信,还能就这么做。乍一看觉得,装的呗,了解多了发现,他就这个脑回路。他要是圆滑,他会在当初明知道是拍节目,还在地铁上哭了吗?还对红雷大哥甩脸色,哄都哄不住,甩开人就走——彼时红雷哥还是圈内大佬,硬汉形象,而他的国民度和辈分差的远了(当然现在没有辈分差了,就是大哥的小艺兴)——这么不给前辈面子,也曾被骂得不轻,好像白莲花的黑称,也是那时而起。但也就是这种真实,也让在一步步了解后,让他收获了男人帮。而我,也是这个他被全网黑的瞬间,突然被击中,入了坑。

但这个世界,什么都不怕,就怕认真。我们喜欢调侃,甚至自嘲,娱乐一切,来粉饰太平。一个活得过度认真的人,一个活的认真又自我的人,一个似乎不按套路出牌出牌的人,像个异类。某种程度上说,我甚至理解他为什么被嘲。

我一直觉得,我们粉丝,我们能知道什么。真正接触过他的,和他正面打过交道的,毕竟还是绝少数。那么,我宁愿相信身边人对他的看法和态度。而一众娱乐圈公认的“老油条(褒义)”都那么喜欢他,为什么我们要相信一些断章取义的细节和片段呢?我相信,值得被这样过分宠爱和照顾的人,必有他过人之处。

也许就是被无数次提及过的,一种始终保持自我,不强求迎合世界的真实。亦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勇气。

我觉得我是自私的。每次最喜欢张艺兴的时候,都是在对现实觉得有些疲惫的时候。不喜欢那些社交的时刻,不喜欢那些看破虚伪的时刻,不喜欢那些不得不说违心话的时刻,此时,就会想到笑就真心笑、认真就真心认真、喜欢就真心喜欢、生气也就真心生气的艺兴。那些片段里,张艺兴就是一个例子,一个偶像,告诉我,真实一点,一定会等到有人理解你。

想要理解一个人,和想要被一个人理解,都太难了。我们习惯了用只言片语去快速下定论来减少社交成本,习惯了通过道听途说就快速给一个人画像,习惯了娱乐而放弃了真相——我们用很多的符号来包装自己,让自己融为一体,当这个世界说丧的时候我们就都是丧的,当这个世界说佛的时候我们就都是佛的,当这个世界都在画龙的时候我们就都去画龙——我们很快找到组织,但越来越少的时间去发现自己的独特性,却仍然苛求一个知己。我们孤独到在看似具有深度的综艺节目里寻求共鸣。

那天,朋友听完我啰里八嗦一大堆问我,“你是张艺兴的知己粉吗”。我说,不是。我不会是张艺兴的知己,他也不会是我的知己——我不可能是了解他的,他也不可能是了解我的。只是在某个片段上,某个特质上,他告诉我,你看,我可以,你也可以。

我想这就是,偶像存在的意义。

感谢思达,让我看到了三天的张艺兴。感谢张艺兴,很高兴遇见你。

另外,说实话,其实真的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很多粉丝在骂思达。他作为一个事先并不了解张艺兴的人(或者说了解可能也仅限最火的歌honey以及黑料),几近真实地展现了外界大多数人对艺兴的质疑、困惑,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我们不应该一直活在舒适的自我世界里。就像张艺兴说的,这些问题太温柔了。但这些都是好问题。而张艺兴的正面回应,也一定不会是坏事。总之,还是要谢谢思达。

 短评

姜思达是一个有厚度的人。

8分钟前
  • 阿怪
  • 推荐

很“姜思达”风格的访谈节目。前半段的部分更多是思达和访谈者相处的三天里,从他的角度对访谈者的评价,重点更多是在后半段访谈,特别是彩蛋的“三个答案”简直是全集的高光部分。而思达后面自己说的“没有特别到位”其实也点出了本集重点就是在谢娜身上没找到“破碎”这个东西,为什么我们长大慢慢不喜欢看快乐大本营,为什么我们觉得断臂维纳斯是美的,就是因为缺憾美,它显得真实。而谢娜的“美”,她并不真实。

13分钟前
  • 高达君
  • 力荐

第一期的谢娜,思达提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有些眼前一亮但还不够尖锐,或许是由于依然无法和谢娜平等(甚至应该稍微居高地审视吧)。谢娜的眼神透露出复杂。也正是如此,在片尾,她对姜思达,几乎是临场反应或者说基于无意识的灵魂拷问,不自主暴露了她性格的复杂一面。姜思达都愣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他愿意放出来的一幕,但绝对是谢娜最自我暴露的一幕。

15分钟前
  • 白猿流过南方
  • 推荐

姜思达第一个节目是《透明人》,一个采访节目,第二个节目是《陷入姜局》,一个自己的vlog节目。而《仅三天可见》是一个介于俩者中间的节目,既拍了三天vlog又有对明星的采访,而三天随行的vlog也形式大于内容了。[ps,长沙最好喝的奶茶是茶颜悦色,姜思达你买的是啥?]

20分钟前
  • kakakarl
  • 还行

第一期片尾,“三个答案中,两个真,一个假”环节中,私揣度,谢娜的第一个回答,即“刚才的访问当中所有的回答都是完全真实的”,为假,爱钱和对孩子说谢谢都为真;姜思达的第一个回答,觉得谢娜美为假,觉得自己聪明和原来公司闹掰为真。想深一点,可能“两个真一个假”就是具有迷惑性的,who knows

23分钟前
  • Fiona
  • 力荐

思达最后说的他没看到更破碎的谢娜我感觉是谢娜把更多的破碎藏在心底了吧 不愿人触碰 正如她塑造的荧幕形象一样 她希望人们在经历苦难后依旧别忘记快乐 快乐是最重要的 想起《卡比利亚之夜》最后的画面 即使绝望也会微笑着向前

28分钟前
  • Ditto
  • 推荐

火箭少女,张艺兴这两期,让我们知道今天的娱乐行业,到底会让人变得多空洞。

33分钟前
  • Orange,
  • 推荐

节目制作上有它粗糙的部分,但好在这份粗糙带来的是真实感,比起明星嘉宾说了什么我似乎更在乎姜思达说了什么。

37分钟前
  • 花大叔爱电影
  • 推荐

没有达到想象中 首档明星社交实验 的样子,就是真人秀外拍加访谈啊。首期更像是给恩人献礼的作品吧,有点艺术人生的感觉。

40分钟前
  • 飞天小女警
  • 还行

“我喜欢在情感上或人生上有一定程度破碎的人”

41分钟前
  • 赵德柱
  • 力荐

即使你不喜欢姜思达,你也不得不承认,才华这个东西是会闪光的。

44分钟前
  • 水泥座圣斗士
  • 推荐

我想加姜思达微信天天给他朋友圈点赞

46分钟前
  • 懒惰小狗
  • 力荐

喜欢最后一秒,指针划向“恶魔”的谢娜。

48分钟前
  • 西瓜季节
  • 推荐

姜思达做访谈做的好的原因,他对这时代的好,颇有洞察;但他对自己的好,无动于衷。期待下一期。

49分钟前
  • breaddddd
  • 力荐

于正那期好看,不等于于正好看,是姜思达和于正的化学反应好看。姜思达很喜欢池子,但池子那期非常难看。太年轻,所以顾不上我们不理解的人,太自恋,所以看不到我们不想看到的世界,太浅薄,所以轻易就被说服和感染。我还是爱访谈类节目,但好的访谈不该是谁的独白,它应该成就一个采访对象。回过头来,于正那期本可以做得更好看,但有没有人想花时间精力去做这件事,又是另一个话题。

51分钟前
  • .
  • 推荐

姜思达还是太自我沉溺了,从《陷入姜局》起就一直在透支他个人的内心世界。这种视角去挖掘“透明人”或许会增加温度感和细腻感,但搬到明星身上,就有点自我感动。但年轻人也只能这样了,用真来换取对方的真,以弥补眼光的不够老辣。

53分钟前
  • 書崎
  • 还行

个人观感。这期节目还是挺平淡的。就像互相问三个问题,有真有假一样,我不会认真的去相信谢娜说出的每一个字,毕竟她自己都说见过太多形形色色的人。娱乐圈不是白呆的,真要不顾一切暴露自我吗,我觉得是个人都没这么傻。所以,从某个程度看,思达或许没得到他想要的结果,反正我没看到我想要的答案。唉,或许也是我们自己的问题,都追求深刻、爱好破碎和痛苦,所以对简单、平静、快乐,都看轻了些。但,没办法,就是没法去彻底相信。一个细节,聊到孩子,她整个人都是更加坚定的。这是我唯一感受到的,她的捍卫。珍惜已有的一切,这是很聪明的生活方式啊,她比我们更会做人。最后,我脑子里想起那句话,你要是一辈子都装好人,那你就是个好人。如果谢娜一辈子都是她表现出的这般乐观,那她就是乐观的。是自己的赢家吧,希望她幸福。

56分钟前
  • 一点也不cinema
  • 推荐

姜思达是不错,但第一期嘉宾选得不合适,采访者与被访者不应该是不对等的关系。如履薄冰,试探不了真正的深度。从这个角度说,这节目该向《送一百位女孩回家》取取经,保证合适的距离感,才能抵达相对的真实。彩蛋部分的快问快答很加分。这节目有意思的地方是,它也在塑造采访者,这其实也是双刃剑。PS:采访池子和于正,渐入佳境。节目呈现了姜思达试图融入一个人的生活的过程。于是,他带着观众看到了池子的通透以及于正的自信壁垒。

60分钟前
  • 居无间
  • 还行

我讨厌为走心而走心,年轻很好,创造力很好,好奇也很好,但是作为一个没有什么沉淀和知识储备的人,见人就走心实在是无法给出一个有意思或者使用有意义的东西,而是给人一种感觉是满足了一下大众的窥私欲。无主题的接触,实在是太。。。姜思达的敏感,也成为了一种卖点,资本的力量?

1小时前
  • 光与影
  • 还行

姜思达低经费制作版奇遇人生

1小时前
  • 我要买裤子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