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遇·人间角落

已完结

主演:欧阳娜娜,刘敏涛,李冰冰,周笔畅,汪苏泷,任敏,马伯骞,伯远

类型:综艺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1

 剧照

 长篇影评

 1 ) 关于理想,关于现实,关于亲情,关于爱

我真的很感动奇遇人间角落节目组愿意将收官之作重新落点在家庭上,在这一期里我们看到了理想,看到了现实,看到了执念,也看到了羁绊。 我很敬佩那些去追梦的人,不论是伯远,还是文杰。因为我认为,所有愿意去追求理想并且坚持不懈的人,都是极端感性与极端理性的交织体,而选择是因为有代价而变得有意义。我为什么敬佩这些人,是因为成功都是不一定的,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就像是伯远说的,他认为他还是幸运的,因为他清楚这些机会的获得,是厮杀掉别人的机会才上来的。我不相信他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有没有可能有一天他也会被厮杀掉,或许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过很多次。那在对梦想追求一无所获的路上,能够靠什么坚持呢,靠一腔孤勇和热血吗?好像是只有这些东西。 人从什么时候长大,我认为是从开始权衡的时候,所以在追求理想的时候,家庭也是需要我们去顾及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理想是需要考虑自己的家庭的。其实我很能很能理解文杰的母亲说:“他所有的这些努力,在我心目中是不认可的。”我也很能理解伯远当时那种欲言又止。也更是这种欲言又止,我认为这个人是在设身处地思考,不仅思考怎么去架构起两代人的桥梁,也去思考自己的家庭。没有空话,没有口号,有的只是情感上的抚慰。这也是我敬佩节目组的一点,没有刻意去设置所谓大团圆的结局,他们之间的矛盾好像因为一顿饭有了缓解。“父子之间没有隔夜仇。”家庭的矛盾似乎在不言说中,只靠我们的一句关心,一个拍打,一个微笑,就可以消除磨平。“亲情总是在这样,相互摩擦的过程当中,羁绊越深。” 而最后一期我最感动的一个地方就是,文杰带伯远去他们的家里,我看着伯远一点点很认真的看着那个毛坯房,他的眼神里是带着泪光的。他非常小心翼翼地措辞,也非常的坚决地说: “我觉得,你有时间的时候,或者是条件再能够让自己过得比较好的时候,简单装修一下。因为如果你已经想好,不会在永州继续跳舞的工作,要出去的话。起码让阿姨回家的时候,别让她觉得家里空落落的。” 我一直觉得,我们作为孩子,是需要让父母觉得我们是需要他的。就算,哪怕,你真的很独立,真的不需要他们,那也起码让他们觉得你是需要他们的,因为他们深深的需要着你。父亲母亲在我们的教育里,太伟大了,他们像个伟人,不像个人。但他们对于爱的需求,是需要我们去给他们的。所以我才会被这段话深深触动,因为我认知到,伯远是有这种意识的。 竟然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话,很感动奇遇人间把我们的目光又重新对在这些普通而不普通的人身上,他们鲜活,他们身上,有光。

 2 ) 摄像机与喷漆——第五集武汉分集导演手记

在武汉的城市文化肌理里,长江是一条贯穿过去,当下与未来的时间纽带,它以一种近乎永恒的姿态在为这座城市的不同世代提供生活、审美与精神的活力。当代中国有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也是最迅速的都市改造,旧城拆迁在每个城市交替上演。古老的街头文化随着老社区的瓦解迅速后退,而新的都市文化并不会因为摩天大楼的拔地而起一蹴而就。写字楼的办公桌前的年轻人们在白日疲于奔命,每当夜幕降临,一些年轻人离开了钢筋混凝土的禁锢,在城市的暗角里发出新的声音,新的街头文化如今正在城市里野蛮生长,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集的主人公涂鸦者黄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武汉新街头文化的一个代表人物。不过对于像黄睿这样的的武汉年轻人来说,长江亦是武汉绕不过去的符号,这是他们与过去连接又通达未来的梦幻时空隧道,在他们出格的世界观中里不断掀起涟漪。

今年4月份联系到黄睿时,他直截了当地说希望在长江轮渡上涂鸦,问我们能否帮他搞定。我当时完全不知道能否实现,但是我很喜欢这样直接大胆的想法,这会让拍摄变成一场冒险,进而激发出我的创造力。基本第一次电话我们就已经形成了对于这集创作的共识。而剩下的就是我们在为自己的狂想买单。在武汉轮渡公司的百年历史上,还没有一艘船经历过艺术化的涂装,对于轮渡公司来说开先河需要很大的魄力。经过半年时间的沟通协调,我们在武汉要正式开机前的一周内才得到了轮渡公司的确认,给我们江城5号来完成创作。为了保证码头日间的正常运营,轮渡公司只给了我们在十一国庆前的四个夜晚。我们的手中近乎没有选择,黄睿需要和他的伙伴们在夜间进行通宵创作,如此大的画布,以及艺术家的野心都让他们不得不分秒必争。我的团队不仅要在极限的睡眠下完成白加黑的拍摄,而且还作为了施工方接管夜间的码头,为艺术家们每夜搭建临时脚手架,并在太阳升起前拆除,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在极限的工作状态下,内部难免擦枪走火,剧组也是疲于应对内忧外患,当时就觉得能够拍完就是胜利。

就在这样紧张的状态里,刘敏涛和马伯骞来到了黄睿和我们一同建构的涂鸦世界里。当初找到马伯骞时,我就觉得他是这个故事的the chosen one,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他来自一个建筑师家庭,我会天然地好奇他对于中国大规模城市变迁的感受力。而他自己也是街头文化的一个独特的声音,我也期待他和武汉生猛的市井气息可以碰撞出什么。当然,抛开种种的外部因素,最有趣的还是他如何面对自己所背负的东西?走出街头文化后,他到底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开拍前两个月时我与他在上海的第一次见面。当时他在片场的化妆间里候场,一个节目的编剧团队围着他商量上场前他需要准备的话题点,什么鼓励他说,什么不鼓励他说。站在一旁看着他面对表达要求时躁动却又无的放矢的状态,我能感受到在他的内心里有种困兽犹斗的张力,这种状态对我来说有着强烈的共鸣,我们都想顶开天花板,但同时不得不为我们所选择的社会角色而服务。我想在武汉听到他平静下来的声音,从他内心而来的声音,我也期待他的声音可以给我带来启发。而对于刘敏涛,我期待她带来的外部视角。亚文化容易成为年轻人的自嗨,我也想寻着刘敏涛的眼光再度打量这些特别的年轻人。我希望青年人的街头文化能够和真实的街头生活发生联系。

正式拍摄开始后,问题接踵而至。白天的拍摄我们借鉴了瓦尔达和JR《脸庞村庄》,希望黄睿能够带领马伯骞和刘敏涛更多的走街串巷,将武汉的市井生活凝练在他们的艺术里。但事实上黄睿完全投身在轮渡的涂鸦创作上,每日的通宵近乎把他榨干,留给白日的时间与状态都非常有限。而马伯骞也在这次创作中一直在找寻他自己的位置,他自己是个艺术家,有着独立的创作欲。作为一个涂鸦的初学者,他能帮到黄睿的很少,他注定要在这个小世界里像黄睿一样找到他的语言。在马伯骞找寻的过程中,我很焦虑,因为不知道他最终会找到什么,能否成为他外化内心世界的途径,如果他没有找到,黄睿完全沉浸在他的江上世界,马伯骞最终会不会一直停留在岸上隔岸观火?值得庆幸的是,马伯骞在开机第三天找到了他的声音,他准备以自己的视角拍一部关于江上涂鸦的短片。没有什么比自由自在的表达更稀缺的事情了。这本是我们应有的呼吸方式,却成为了我们生活之中的稀缺。当马伯骞找到了自己的语言,也给了这个片子影像上的顽皮与灵气。

除此之外,马伯骞在武钢的工厂里谈及自己被淘汰让我感到意外,但是与此同时我为他的坦然感到高兴。生命的意义是自己去寻求的,如果是因为对事业的怀疑与挫败让我们能够再度思考我们到底应该为什么而活,我觉得被淘汰是件再好不过的事情。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新的开始,一个谦卑的开始,一个不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开始。如果这是淘汰带给我们的清醒,那我们就应该感谢淘汰让我们得以放下世俗的束缚。

在影片的后半段,有一位年近七十的老街头画家易老师成为了故事的灵魂人物。他生活了半辈子的汉阳西大街终究还是赶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今已经拆的面目全非。但是他过去围绕着西大街市井生活创作的300米壁画仍旧留在西大街的残留的墙壁上。易老师用一己之力带来了上个时代的街头气息,也因此得到刘敏涛跨时代的“倾慕”。他经历了中国跌宕的现代化进程,有着艰难的一生。在人生的风风雨雨里,艺术成了他精神的避风港。老夫聊发少年狂,易老师决定和年轻人们一起通宵,在夜风吹佛的码头上再次画起已逝的江岸生活,手持画笔默不作声的他俨然成为了码头上的精神领袖。看着易老师和黄睿一同站在时间的河流里创作,最后一同疲倦地望着轮渡在日出之时驶出码头,我有种难言的感动。他们手中的笔和喷漆守护了他们心灵里的天真与执拗,去抵御社会染缸的磨洗。能不失自我,夫复何求。

可能会有人问江城5号画完后的故事。它在2021年9月30日下水,在武汉汉口武昌两岸按照日常的排班行驶了两周多的时间,然后便被撤下。江城5号身上涂鸦和城市里的其他涂鸦作品有着相似的命运,在漫长的时间里,他们都是瞬间的艺术,轻如鸿毛。但是涂鸦过程里我们每个人为之蓬勃的心跳和所投入的童真般的激情却难以忘怀,成为了我生命之中难以抹除的颜色。

(导演:徐玮超,副导演:蔡宝丰,梁辰)

 3 ) 其实蝴蝶也不知道自己飞不飞得过沧海

其实节目从第一集开始我就很少看哭,包括最后收官的一集,很多粉丝一定会看哭。但其实我看到更多的是,每一个人都在很认真的生活或者带着一点执着追求理想。这些氛围给我更多的是温暖的鼓励。唯有赖敏的强大是真的让我震撼到掉眼泪。

——说回最后一集,

我知道会有“明星无法共情普通人”的声音,但对伯远稍有耳闻的人,就会知道文杰是世界上另一个他。

所以他没有选择说服任何人,包括文杰妈妈的每句疑问都像把刀插在他脑门上的时候,也没有试图说,你看你看,我的坚持也等来了机遇。

还有在毛坯房里,慢慢说出这些话的样子。是成团半年来,我觉得最接近他自己的样子。

最后,我真的很喜欢萍姐,文杰妈妈,100块钱卖给汤伯远5朵绣球的阿姨还有拒绝观看汤伯远跳舞的姐妹,👋就是说,咱重庆女人就是这么能干。😂

 4 ) 不醒的梦——第四集理塘分集导演手记

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

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

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

那是我心里一亩田,那是我心里一个不醒的梦

——三毛 《梦田》

第一次拨通丁一舟赖敏夫妇的电话是在2019年2月份的一个傍晚。那时北京的冬日将尽,太阳在下沉之前会铺洒一缕微弱却透亮的金色,像是施以了一个人们不会轻易察觉地魔术,轻轻地召唤着春日的生命。而远在川西高原的理塘,空气稀薄,白日丝毫存不住太阳的热度,在2月份仍旧是一片冰封的世界。一舟接通了电话,三言两语客套后,他先讲起了自己如何在冬日里独自修理客栈冻裂的水管,并做各种储备来应对恶劣天气下随时来袭的停电。随后他和赖敏两个人一言我一语地诉说着他们来到理塘的经历,路遥星空客栈名字的由来。他们一边应付我的好奇,一边相互打趣,又时而陷入沉默。冬日的客栈没有生意,那里变成了他们的二人世界,而我作为一个远方的听众,像是误入了他们之间的对话。 一舟的声音又低又快,而赖敏的声音是缓慢并颤动的,两个人声音的频率截然不同,此起彼伏,却总能恰如其时地共同讲述一段难忘的记忆。在电话的这一头,我虽然与他们相隔千里,但是却感觉自己也挤进了他们的小屋,正是因为外界凛冽的风雪,才让屋里的温度和声音如此让人愉悦。他们之间的调侃,像是柴火里不断迸溅的火花,让我感受到夫妻关系里难得的轻盈,尤其是当我知道他们在初到理塘后不久所遭受到的苦难。正是这通让我念念不忘的冬日电话,一直牵引着我,让我不断地回想他们。直至今年借着制作《奇遇人间角落》的机会才真正地走进了他们在远方的生活。

2021年5月份,当我们的团队来到理塘进行堪景调研时,春天才刚刚在这片高原上露出苗头,经历了漫长冬季的客栈和理塘尚未复苏的旷野一样,百废待兴。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赖敏勇敢地诞下了一个女儿,让一舟捏了把汗。随着布布的到来,曾经如蒲公英一般飘散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已是过去,一舟和赖敏不得不要考虑更多实际的问题,以及为他们的孩子安置一个能够健康成长、接受教育的居所。1岁半的布布喜欢在客栈的前庭里追着小牛跑来跑去,她丝毫不胆怯,因为阿宝和阿吉两只看家犬会尽职地保护她。饿的时候她就会去鸡圈里摸鸡蛋,她的藏族奶奶“卓玛”就会煮给她吃。小姑娘被高原的阳光晒得黝黑,她看上去和这里的动植物一样,有着一种面对高原气候的韧性。一舟平日里会做做旅游业的生意,除了开客栈外,他也会作为向导带客人去格聂神山所覆盖的广袤山野自驾或徒步,他的天性里有一种野性,无法拘束在都市生活里,大自然似乎永远是一舟的向往之地。而赖敏则喜欢在客栈吧台附近的书架旁静静地阅读,或是追忆过往,她总是很喜欢太阳温暖的关照,并会时不时望向窗外的布布。作为一个母亲,赖敏有着诸多难言之隐。她渴望能够抱起布布,渴望能够追着布布跑,渴望亲自教布布咿呀学语,但是现实把她紧紧地按在了轮椅上,让她停留在窗前。一种母亲天然的使命感,成为了她生命之中不断滋长的困难。

在调研的过程里,副导演梁辰成了赖敏夜聊的好友,充满艺术气息的青年副导演宝丰则让赖敏想起了高中时期曾一时倾慕的篮球队队员。而我和一舟跑去泡理塘当地人光顾的温泉澡堂子唠家常,一舟聊起了疫情之下经营客栈的困难,和他在社会里谋生的各种法子,他的一些想法有时会让我觉得过于天真,但更多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的压力,一个男人要在经济上独立撑起一个家庭的压力,尤其是在疫情对旅游业的重击之下。

到了晚上,理塘的温度再次降到冰点。我会裹着羽绒服跟赖敏在书架前聊她的阅读经历,从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旷野,到小仲马《茶花女》里的巴黎生活,以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关灵与肉的命题。赖敏的精神世界里文学是重中之重,在文字的海洋里,她的精神不再受到身体的束缚,敏感又灵巧。或许正是文学的世界给了她一种别人无法轻易洞见的力量去经历她所面对的坎坷命运。有时候人们会不敢与赖敏讨论命运的起落,生与死之间的现实,怕因着这些话题伤害到赖敏,但是最终只会发现是我们在这些问题面前过于胆怯,而不是赖敏。

拍摄之前,我内心还有很多的不安全感。我担心赖敏缓慢的表达是否会被仔细地倾听。她对自身生命之中悲喜的充分接纳是否能搅动大众对于自身生命光景的思考,而不是单纯引来所谓的关照与同情?赖敏是一个病人,但是她的灵魂在我眼里是顽强和成熟的。而我是一个所谓的“健全人”,但我的精神世界却充满了困顿。在面对她的过程里,也是我对自我抽丝剥茧的过程。我并不知道这部影片的创作能否建立大家与赖敏之间平等的对话?而这是我最想在这封影像的书信里去达成的。正是带着这样的不安全感,影片在9月初理塘夏秋之交的时节开拍了。娜娜和刘敏涛前后脚到达了一舟和赖敏的客栈,故事也由此而来。

在一段故事里,所有人首先都是大写的人,其次才是她们所身陷的社会角色。娜娜在工作中走南闯北,但却少有生活中的闲笔。刚刚跨入20岁大关的她也同样渴望着经历这个年龄女孩们该经历的感情。刘敏涛,年过40,人生的起落、家庭的离合,她已尝过生命的百般滋味,对生活也有稳定的看法。她如果超越自己的先验,去在理塘的这段历程里大胆而开拓地面对他人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这绝非易事。而赖敏,她能否将自己眼里的世界借由她手中笔和颤巍的声带表达出来,我也为她捏把汗。娜娜,赖敏和刘敏涛跨越了女性的三个代际,当我看到她们之间的交谈徐徐展开,我有种站在时间河流里的感觉。她们对彼此地感知和相互地激发成为了拍摄中最宝贵的一部分。赖敏鼓励娜娜抓住自己的青春,勇敢地去爱。而她将生命里舍不下的羁绊和作为母亲的痛楚与刘敏涛诉说,她也渴望得到刘敏涛的安慰。而娜娜和刘敏涛也将她们的爱,人生的痛楚与友谊分享给了赖敏。

在格聂神山上,赖敏在和刘敏涛聊天时打趣的把梦和现实的逻辑混淆,她感觉这段时光对她来说亦真亦梦。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不断作别的过程,对于赖敏来说,这显得更为紧迫。拍摄行将结束,赖敏要与娜娜、刘敏涛和剧组告别,她将回到客栈安静的窗前。但是在短暂的梦里,大家依然相聚,彼此的语气和表情仍旧鲜活,甚至她的生命都更轻盈。赖敏喜欢听《梦田》,在预算有限的条件下,我们花了很大的努力希望将《梦田》放在结尾,也一度因为高昂的版权成本无法实现。最终小娟了解到这个故事,以她对故事的热爱为影片提供了她所演唱的《梦田》版本,我在此谢谢小娟的帮助,这首歌对于赖敏来说意义非凡。我想在赖敏的梦田里一定种着各种各样的奇异植物与果实,她一定是个勤奋的园丁,老丁和布布都会被她天天照顾着。可惜摄像机不能入梦,我们终将停在物理规定的现实面前与她对话,这是对我而言的一种终极的遗憾。或许也是赖敏对于命运的一种终极的接纳。我愿意相信梦里的赖敏会是在自由自在地奔跑,拉着她心爱的老丁和布布,后面跟着她的爱犬阿宝,他们可以在无垠的草原上去追逐那永远散发着温暖的太阳。那是一个永恒的梦,一个不醒的梦。

(本集导演:徐玮超 副导演:梁辰 蔡宝丰)

 5 ) 心里住着小星星,生活才能亮晶晶

感谢节目组,真的太感动了。父母和孩子之间有最深的爱和羁绊,却也经常有最难评理的矛盾和分歧。

我们做子女的总是希望拥有能自由翱翔的天空,可到了做父母时才能体会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感受。我记得大学一次假期和同学一起返校,我送同学再转车的时候接到我妈妈电话,担心地问我怎么还没有到家,要不要接我,而我用很不耐烦的语气敷衍挂断。坐在我对面的一位孕妇姐姐忍不住对我说:“你现在不明白做妈妈的心情,以后想起今天会后悔的。以前我和你一样很讨厌妈妈管我,但现在我做了妈妈就觉得以前很不懂事。”当下我无地自容。有时候父母和儿女都别着那股劲儿,坚持认为自己才是对的,错过了珍贵的相处时光。理解、包容、倾听,如果能做到这些,两代人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多给彼此一些空间吧。 希望我们都能理解父母的担忧,换我们做父母的时候也能够去谅解儿女的选择。谢谢@刘敏涛93 老师和@INTO1-伯远 ,谢谢@奇遇人间角落 节目组。

 6 ) 《奇遇·人间角落》成都“天堂事务所”导演手记

因为“天堂事务所”,我们走进一个个普通家庭,倾听每一位主人与宠物相知相伴的情感故事,感受宠物为现代都市人带来的治愈感与归属感。我们需要一场认真的告别,让逝者保有尊严,让生者不留遗憾。我们也需要把这些故事和情感传递给更多人。

撰稿:导演 赵青,副导演 鞠晓甜

在四川成都郊区,一对90后的夫妻将一座农民的猪圈改造成了玻璃房。虫鸟和鸣,葱葱郁郁,纯白的布置仿佛是乱入了天堂一般。 它叫“天堂事务所”,是一家宠物殡葬馆,主要从事宠物火化、葬礼事务,其中更多的是上门迎接宠物的遗体并送去火化、归还骨灰,陪伴着主人送走宠物的最后一程。在事务所的主理人翔哥看来,送它们有尊严地离开,正式地与这个世界告别,是对它们和我们之间情感的一份交代。

(天堂事务所)

拍摄前的故事

最初看到这个选题的时候,我是有点抗拒。首先这些年拍摄宠物类别的节目越来越多,担心视角容易局限在小情小爱里;其次,从来没有接触过宠物殡葬,觉得给宠物办葬礼未免有点小题大做;没有去成都踩点前对这个选题故事的想象就是过于悲情,过于矫情。但是,到成都踩点的第一天,5月24日,也是影片中张静老师家15岁的狗狗“多多”离去的日子,晚上翔哥带着我们去给张老师送回“多多”的骨灰。

张老师是一位退休的大学音乐老师,她的狗狗“多多”这天早晨突然急促地想要外出,到小区花园没多久就倒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是老年衰竭自然死亡。15年前的同一天“多多”来到了张老师身边,张老师在学校里捡到了这只尚未满月的小奶狗,之后它陪伴了张老师女儿的整个青春,又在女儿去美国学习工作之后继续陪伴着张老师夫妻俩的老年生活。为了给“多多”一个体面的告别,张老师找到了翔哥。

那晚,翔哥带着“多多”的骨灰到张老师家后耐心地交待着保存骨灰的注意事项,张老师又拉着他絮絮地讲了许多“多多”生前的故事,翔哥安静地倾听着。许是年纪大了,这对老人对生死看得很开,他们知道“多多”总有一天会去天堂,只是一时不知如何排解突然空荡安静下来的家里充斥着的孤独感。张老师的家很大,有一个漂亮的花园,夜风中她坐在花园里的身影显得有些单薄孤寂。

见到张静老师,见到宠物摆渡人翔哥和玥玥,听他们讲述一场场和宠物告别的故事,我们看到的不是小情小爱,而是人与宠物至深至爱的情感联结,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态度。就如这集的嘉宾李冰冰在影片开场讲的:你在目睹这些生与死的时候,不仅仅是看到了一个小动物的生死,你看到的还有人,想到的可能还有亲人,还有朋友,你爱的人,还有爱你的人,也许有一天都会离去......

节目拍摄前,导演组见了李冰冰,跟她讲述了天堂事务所的故事。她说小时候家里曾经养过一只叫“汪汪”的狗,还专门为它写过一篇博客《家乡的小院》。那然后呢?然后......然后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了下来。回去翻看之前的这篇博客,看到有这样几句话:

终究没有不散的宴席,该走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跟汪汪拥抱,搂它亲它,跟它说再见......我不敢再看它,终于下定决心转身走,突然汪汪冲了上来,再次扑到我身上......没想到的是,这竟是我最后一次见它!

我们也和这集的故事探访人欧阳娜娜聊了选题故事,当时娜娜的妈妈也在现场。听完后妈妈转身跟娜娜说,等我走的那天,你们就放罗大佑唱的那首《歌》来和我告别......说完娜娜妈妈眼眶湿润了。找到罗大佑的《歌》来聆听:

当我死去的时候亲爱的,你别为我唱悲伤的歌。我坟上不必安插蔷薇,也无需浓荫的柏树,让盖着我的青青的草,淋着雨也沾着露珠......我再听不到夜莺的歌喉,在黑夜里倾吐悲啼,在悠久的昏暮中遗忘,阳光不升起也不消翳,我也许也许我还记得你,我也许把你忘记。

“死亡”一直是我们文化中避讳的主题,但天堂事务所对死亡的阐释没有过于悲情,反而是积极的,是乐观的。随着节目的调研和拍摄,我们跟随翔哥、玥玥上门迎接宠物遗体、送还骨灰、举办葬礼,也由此走进一个个普通家庭,倾听每一位主人与宠物相知相伴的情感故事,感受宠物为现代都市人带来的治愈感与归属感。我们需要一场认真的告别,让逝者保有尊严,让生者不留遗憾。我们也需要把这些故事和情感传递给更多人。

翔哥和玥玥的故事

22 岁那年翔哥养了一只猫,名叫“拉登”,在家陪伴着他怀孕的妻子玥玥,女儿出生后它又常常守在女儿身边。那段时间,翔哥正好经历了第一次创业失败,家里背着债务,女儿又刚出生不久,每天手忙脚乱,而就在此时拉登不幸因病离世。

拉登走后,翔哥的妻子玥玥哭了一整夜。那个夜晚的滋味混杂着悲痛、愧疚和遗憾,他们不得不开始思考拉登的遗体该怎么处理。找个花园埋了,又担心它的遗体会被其他动物吃掉。后来,玥玥找到了一个给宠物做火化的地方,那里的工作人员仓促而程式化的把拉登火化了。他们的情绪有点崩不住了——本来就觉得对不起拉登,到头来却连一个体面的告别都不能给它。拉登的去世让翔哥玥玥一直心怀愧疚。经过半年多的选址和筹备,他们在成都市郊区创办了“天堂事务所”。里面的一切,从玻璃屋顶,到随处可见的猫咪涂鸦,都是翔哥和玥玥心目中拉登葬礼该有的样子。

(翔哥和玥玥)

平时翔哥和玥玥也有自己的工作,一旦有人需要,他们就会抽出身来,当宠物们的摆渡人。他们会穿上庄严的服装,尽量把遗体清洗干净,为它梳理毛发,认真的做好每一场入殓。他们用鲜花包围每一个离开的宠物,希望它在去天堂之前,与主人的最后一面还是原来干净漂亮的样子。

翔哥的两个女儿一个五岁,一个三岁。她们曾经捡到过一只受伤的小鸟,带回家没多久就离开了这个世界。翔哥带着两个女儿把它埋在了小区花园的树下,这是大女儿有记忆后第一次面对死亡。每次在天堂事务所做葬礼筹备,女儿面前翔哥从不避讳死亡。以前女儿会一直问:爸爸,什么是死?什么是葬礼?她慢慢知道,死亡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

“苹果姐姐”的故事

我们的正式拍摄时间只有5天,几乎是无法预设拍摄期间遇到的事件和状态。何况天堂事务所在5天的时间里是否会接到宠物殡葬事物,会接到什么病情状况而过世的宠物,你都无法预判,只能等待。而《奇遇·人间角落》的拍摄原则也是在选择人物故事的生活场景下,希望能真实的记录发生的事件,以及素人和艺人在事件过程中相互真诚的情感呈现。

但说实话,这也是作为导演的我在这集节目开拍前最为焦虑的地方。因为,我不确定会遇见什么,亦或什么都不会遇见。

这集的拍摄时间是9月25日至29日,9月26日翔哥就接到猫咪“苹果姐姐”的主人Summer小梅的微信,微信对话节选如下,

(翔哥和Summer的微信对话节选)

事后知道“苹果姐姐”是因为乳腺肿瘤切除,但癌细胞又转移至肺部,所以呼吸困难,基本不吃东西了,状态非常不好,已然没有生活质量。但小梅还是非常犹豫是否要给它做安乐。9月27日晚上,小梅再次微信翔哥,表示“苹果姐姐”已经呼吸窘迫,非常痛苦,所以他们夫妻俩打算当晚去医院给它做安乐,希望翔哥能来接它。李冰冰和欧阳娜娜跟随翔哥一起去到宠物医院,见到小梅夫妇。在征得小梅同意拍摄的前提下,我们真实客观的记录了苹果姐姐安乐死的全过程。我们目睹了小梅的难过、不舍,目睹了小梅带着“芒果妹妹”和“苹果姐姐”做最后的道别。这定然是一个痛苦而理性的抉择过程,尽管“苹果姐姐”是小梅收养的流浪猫,尽管他们相处的时间只有半年,但在最后艰难告别的那一瞬间,我们还是深切的感受到小梅和“苹果姐姐”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

虽然安乐死仍然是很多宠物主人不想让身患绝症的宠物遭受痛苦的选择,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最终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决定。也恰好是遇见了发生在眼前如此真实残酷的事情,才会引起李冰冰和欧阳娜娜对如何跟自己的家人相处,如何跟至亲的人告别,如何面对老去,如何面对死亡的话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李冰冰的采访节选:

我想她最后可能觉得这是对它最好的一个方式,这种离别的目睹,真的叫生离死别,我觉得是一个挺残忍的事情,对旁观者来讲也挺残忍的。当时那支安乐死的针下去之后,我那个心就一直在跳,就觉得死神来了,完了,这条命已经没了,我一下子不知道那种情绪的涌动是哪里来的,很难控制。
我就很想哭,我很难受,我不是因为这只猫死了难受,从情感上它跟我没有任何关系,我和它没有任何的过往和故事,我不是因为这只猫死了,但是猫和主人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这不仅仅会让我想起内心所有的不舍,就这种不舍包括对自己家人、亲人的不舍。
今年的年初我的姥姥去世了,是在春节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东北还特别冷的时候。我们也不准出行,我是在视频里送的姥姥,我觉得很不礼貌。她太老了确实要走了,她那么善良的一个人,一辈子永远在为别人做事情。我姥姥走的那天早上我六点钟突然醒了,我醒了从来没有看手机的习惯,那天我莫名其妙的拿起手机,并且关掉了飞行模式,我突然发现我们家的群里面,怎么会有人在通话,而且是群聊的那种通话,我加入进去一看,除了我之外还有其他的家人在看着姥姥走,我就觉得没有正式的告别,是我永远都没有想到的,跟姥姥都没有正式的道别。
昨天送走了苹果姐姐,让我这样去感受生死的时候,我没想到,我好难过,我不知道我为谁难过,但是我的心里就是很难过。人生走了一个阶段的时候,我们都会遇上一些事情,离别、亲人的失去,我们有没有在活着的时候好好的去做些事呢?答案是非常肯定的,没有做好,也没有尽力而为。

欧阳娜娜的采访节选:

我觉得这些画面和种种的一切都是我没有预想过。我觉得可能葬礼这个东西有一部分它是一个治愈的过程,你去送走一个很美好的生命,然后你去把这个典礼办好。但是我真的没有想到会见证一个这样的画面,一只猫从你眼前它就是慢慢地,就像悼词说的,它的毛不再柔软,它的呼吸也终止。就是这样的事情,在这一天里面对我冲击力是最大的。
我妈妈从很小的时候就跟我说,她说baby如果妈妈以后生病了,你要记得我不想插管,我不想要太悲惨的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但是渐渐你就会觉得好像这个事情,并不是像我想象的那样,很久很久以后才会发生。因为你会发现,身边的一些朋友和家人,慢慢的在老去了,然后有一天可能就会走掉,这个是我平时不太愿意去想的事情。
上次我妈和我说,在她的葬礼上要播一首罗大佑的《歌》。其实就像大家说的中国人可能很避讳讲这个事情,其他旁边的人会说不要这样说,但是我会跟她说,好的,我一定会完成你这个心愿。所以反而我觉得经历了这几期节目,走到了不同的地方。我不知道,我就是一种越来越深的想家的感觉,可能第一期还是开开心心,然后当你碰到各种不同的人,走到不同的角落,真的这个生活慢下来之后我就会发现,好像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颗想要回家的种子,只是在你工作很繁忙的时候种子是不发芽的。

“天堂事务所”节目外的故事

小时候玲就想养一只狗狗,每次看到别人家养的小狗,玲都特别羡慕。在婚礼上父亲把“嫁妆”送给玲和玲的先生,因为那天他知道女儿长大了,有自己的家庭了。“嫁妆”会教会她照顾他人,教会她为人父母的责任。父亲再也不能经常陪着玲了,而“嫁妆”会帮他一直守护着玲。"以后我不在玲身边的时候,你就帮着我女婿照看点"。父亲在婚礼上这样说到。“嫁妆”是一只特别漂亮的金毛。毛很长,很亮。今年玲的孩子也9岁了。嫁妆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守护着玲、还有玲的孩子。

(“嫁妆”的葬礼)

(玲的儿子给“嫁妆”画的头像)

这场葬礼从白天一直开到了晚上,夜里十一点,翔哥陪玲的父亲站在门外抽烟,父亲的眼里有泪:“玲的妈走得早,现在嫁妆也走了,我害怕有一天我也走了。玲就没有娘家人了......”这并不是翔哥办过时间最长的葬礼,有时仪式持续整整一夜,人们说着哭了又笑了,在天光亮起的时候沿着事务所门前的小路离去,认真道别后所有的悲痛成为过往,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在继续。

有吸毒犯人养了一只小猫与他相依为命,入狱后将小猫委托给警察照顾,猫咪不幸因病去世,犯人假释出来参加它的葬礼,彪形大汉在翔哥面前哭得肝肠寸断;一对年轻的情侣从大学初入社会,总想着有钱了给狗狗买好吃的好玩的,买大院子让它放开跑,生活越来越好的时候狗狗却先走了;有人收养了许多只流浪狗,自己节衣缩食不舍得花钱,却不吝啬几万块给患了肿瘤弥留之际的狗狗坚持治疗,尽管最后还是没能留住它;也并不是所有的葬礼都意味着悲伤,作为纹身师的W知道,她的猫咪并不希望自己给她带来的是难过与眼泪,最后在葬礼上她选择了一套平时酷爱的哥特式音乐歌单,所有的人摇摆起来,将葬礼开成了派对......

(哥特式音乐陪伴下猫咪的葬礼)

(一对年轻情侣和他们的边牧)

生命都是脆弱的。不同的地方只在于,人类带着这个世界里许多亲人好友的爱与想念;而宠物终其一生拥有的很少,只有与它日夜相伴的主人。翔哥常常帮未救助成功的流浪小动物举办公益火化,现在已经有两百多只小动物的骨灰撒在天堂事务所前的田野里,那里长了一棵树,很直很高,很有灵气的样子。树上挂满了从这里出发去往天堂的小动物的名字。

看完这集节目之后,愿意和我们絮叨絮叨你和你的“毛孩子”告别的故事吗?我们会静静的聆听。

 短评

太好哭了…泪点低的人好难。想要娜比这样的女儿。

2分钟前
  • 夏予川
  • 推荐

我开始喜欢欧阳娜娜了

5分钟前
  • 疯了正好
  • 力荐

没了阿雅控局,大有明星下凡尘体验生活之感,有一些小清新式的作文素材,人间角落的烟火靠微服私访难以触摸。

9分钟前
  • 独孤行二
  • 还行

明星没法真正共情普罗大众的辛苦,一切也不会真得好起来,跑腿员也未必羡慕镁光灯下的生活,都是为了挣钱,关掉镜头就是平行线。

11分钟前
  • 雪球妹妹
  • 还行

这一季的节目总是安安静静地给观众带来情感冲击。从“荒野之国”的创作者,到宠物入殓师,他们都像窗口一样,提供了一个在大千世界下的共通议题:探索另一种生活的实验方式,一种以情感来驱动的职业和生活。从这个意义上,它超越了一般性的综艺节目,拥有着“向社会发声”的理想和触碰人心的情感温度,让人非常严肃、认真地对待。

14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很多人诟病艺人与普通人的距离,我觉得伯远还真的蛮适合的,因为他真的长期属于一个“普通人”,太多的艺人早早成名而很难真正意义上做到与普通人共鸣。但是伯远切实地在大学毕业到28岁这段时间里,在娱乐圈底层摸爬滚打、接商演、没有医保、当代课老师,所以在遇见同样追梦人的时候能够真正地共情,无论是个人经历还是家庭环境,因为曾经属于(甚至半年前他们都还是同一类人)所以是有动机的、有联系的。

17分钟前
  • Malaimo
  • 推荐

看完《奇遇·人间角落》第一期,给我的感受就是温暖。温暖除了是人间烟火气,更多的是作为一位节目导演,让我深刻认识到:原来安静、不吵不闹的节目也可以这么好看。第一期选题,不仅把我拉回在南宁读大学的日子,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曾经生活过的城市。《奇遇人生》被导演赵琦圈粉,这次被欧阳娜娜圈粉,刚开始看我还疑问:二十岁的女生如何驾驭一档关于生活的节目;又如何承担访谈和cue流程等等工作?第一期的表现是惊喜,二十岁的视角犹如南宁晴朗的天空和市井的街角,让青春和温暖交织。

19分钟前
  • 帕哈雷斯
  • 力荐

少了阿雅的调和,感觉缺了一种温暖的味道

24分钟前
  • 云间漫步
  • 还行

欧阳娜娜一定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女孩,善良美好得那么显然,希望可以一直这样。

29分钟前
  • Ziggy
  • 还行

这才是生活的角落。镜头多聚焦于普通人身上,很诚恳的纪录片。

30分钟前
  • 国王KING
  • 推荐

凭自己的能力合法挣钱任何职业都值得尊敬惹~

33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我曾经想过做一个偷偷路过别人生活的人 给他们一个瞬间的关照或者惊喜 也一直觉得应该有这样一个节目 替“我们”轻轻地去拍一拍平凡人的肩膀 这个节目做到了

37分钟前
  • 吹吹风
  • 力荐

好多新的工作种类我都没有听说过,但是他们真的是真实存在的,欧阳娜娜做这种平凡的工作也挺上手的嘛。

41分钟前
  • 尼可(精神正常
  • 力荐

失去阿雅之后,「奇遇」这个节目就失去了灵魂湾湾资本是在为欧阳娜娜各种尝试,演戏不行,就去唱歌,唱歌也没出彩,就去综艺,可是她真的不太适合选题都不错,还是「奇遇」水准,但是选的嘉宾除了刘敏涛外,要么阅历欠缺,要么就是过度包装人设核心也从那些“不大众”的人生探讨,转变到人间角落的百姓细节,可是现在这些流量鲜肉哪里能和前两季懂中年明星那样的共情能力,难免尬把一个聊天体悟类节目,搞成了真人秀场任敏的音色真不讨喜,而且有那么点神似爽姐欧阳娜娜肺活量不行,不仅做不了演员,唱歌也不行啊,这得练了,不是嘴上说着不行,然后日赚几位数刘敏涛的情况说得很真实,以前红了角色,希望自己的名字被人熟知,这样好争取角色,可后来人红了,大家印象她的是《红色高跟鞋》,她反倒还是希望人们记住她的角色就好

43分钟前
  • 路人彦小二
  • 还行

欧阳娜娜性格太好了

48分钟前
  • 虚拟冲浪小狗
  • 力荐

确实是难得的好纪录片综艺,目前看了第一集,虽然不知道是不是个人太敏感了😂觉得有些地方上升得有些刻意了,整体而言叙事节奏和镜头呈现都还是很享受很感动的,期待后面更多的故事【更新】看完了,最终决定还是给4星,还是前面提到的问题,有的部分给我感觉是为了立意在讲故事,会有刻意的痕迹,展示人间角落的故事,不一定要用结语去概括,就随着镜头经历和感受就好了,放羊的那期看着赶羊就很治愈,纪录片的魅力可能就在于此吧

51分钟前
  • 鲸鱼鲸鱼鲸鱼诶
  • 推荐

有些地方感觉有些失真,不那么像真实的日常,剧本感和被导演组干预的痕迹有点重

54分钟前
  • 清泉
  • 推荐

娜娜真的是一个很温暖的人!他确实有很多缺点或者说做的没有那么完美的地方,可是没有人是完美的呀,我觉得娜比已经尽可能的展现了她好的一面,也在给我们传递一些正能量的东西!喜欢娜娜!他确实配得上“女孩儿想成为的女孩儿”

57分钟前
  • 打哈欠
  • 力荐

从疏离梦幻的飞屋乌托邦和空旷辽远草原客栈 到市井跑腿轮渡涂鸦广场舞的街头烟火气 总觉得是有些过于”角落“ 有些没能弥合的分裂灵魂 《奇遇人生》最初的 清冷疗愈气质 残留的寥寥无几

58分钟前
  • Sloane
  • 还行

理塘篇可以单独拍个纪录片。刘敏涛的个人魅力让欧阳娜娜单薄得无处藏身。

1小时前
  • 傻乐的猫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