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

HD中字

主演:河正宇,韩石圭,全智贤,柳昇范,郭度沅,金瑞亨,李璟荣,泰丰·巴德姆索,托马斯·蒂梅,帕斯奎尔·阿莱亚尔迪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3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柏林 剧照 NO.1柏林 剧照 NO.2柏林 剧照 NO.3柏林 剧照 NO.4柏林 剧照 NO.5柏林 剧照 NO.6柏林 剧照 NO.13柏林 剧照 NO.14柏林 剧照 NO.15柏林 剧照 NO.16柏林 剧照 NO.17柏林 剧照 NO.18柏林 剧照 NO.19柏林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柏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德国首都柏林,一起失败的军火交易使朝韩各方势力的对抗趋近白热化。朝鲜大使李学秀(李庆荣 饰)及间谍表宗盛(河正宇 饰)发现来自祖国的另一名冷血间谍董明秀(柳承范 饰)现身柏林,政权更迭让多年漂泊海外的他们心中充满不祥预感。在此期间,宗盛不得不遵照党的指示监视妻子——大使贴身翻译莲贞熙(全智贤 饰)的行踪。另一方面,在追查军火交易行动中遭受挫折的韩国情报机构负责人姜部长(韩石圭 饰)不甘失败,持续追查宗盛的踪迹。  在大使叛逃计划失败后,宗盛得知董明秀来到柏林的真正目的。为了避免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和肃清对象,他只得带着妻子绝路逃亡……星际旅行:重返地球第三季筋肉人THELOSTLEGEND柔浪天台游戏超凡蜘蛛侠秃鹰第二季酷热负重前行2017奔流到海高岭之花2新婚日记七天大圣管道未完的琴曲毛雪汪2024关于帕姆的那些事第一季运财五福星美好的一年外星奇缘甜蜜的家乡谎言校花前传之很纯很暧昧妖怪大战争 守护者青衣魅影逗留的爱情朝鲜驱魔师死于明日老嘎吸血鬼猎人D皮肤2018高冷总裁的秘密暗杀名单马永贞金城武水底惊魂我的队长不对劲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完美无瑕1999请跟我走星河战队:火星叛国者哈留恩佩与邪恶祭司海豚踢第三人甜蜜的季节巨人杀手风流女杰

 长篇影评

 1 ) 当我能看见你的时候,我仍是孩童

电影开始的那段,天使俯视柏林城市的黑白画面。如时间流淌般,缓缓移动。
我突然感觉到一种不可名状的空前的悲伤袭来。
这悲伤透过屏幕,穿过皮肤,直达骨髓。
我知道,那一定是坐在我身旁的那个我看不见他的天使,他轻轻的将手放在我的肩膀。

导演Wim Wenders自己也承认,他不相信天使的存在,天使在这部电影里只是隐喻。
而更多爱这部电影的人,我们,却是如此迷恋着那生有双翼的神的物种。
他们作为观察者,行走在城市里。相比那些救赎,神迹,这是我最喜爱的对于天使工作的描述。
他们跨越推倒的柏林墙,走过战后的柏林城,走过24小时的咖啡小铺,穿过街道,穿过工地,穿过旷野,穿过废墟,穿过地铁,穿过nick cave and bad seeds的歌,穿过马戏团,回到图书馆模样的天堂。
他们仔细聆听每一个人。

我本处于空前悲伤带来的慌乱中,渐渐,仿佛融入天使的职责,和他们一起聆听起众生。
在长达一半时间的喃喃的旁白中,我感觉自己也是一个观察者,开始变得安静。
战前的柏林。我是失语的演讲者。我四年没见过她。我为什么要活着?可怜的养老金。妻子出走童年留下的怪癖。他不会丢下我的。我是哑巴,三个人一起玩多好。。。
细细碎碎的内心自语,糅杂在一起,像是轻柔的乐章。
每个音阶却都孤独。

身处人群中,你有没有在思维正进行时,突然中断?
我常常感觉深深的恐惧,身边有人(或是天使)正在聆听我的内心的最黑暗和最绝望。而且坚信这恐惧不是没来由。
当你愈是想要控制思维这匹脱缰的野马,脑中愈是像火车站一样各种想法一刻不歇你来我往。
于是为了掩盖这混乱,我会在脑中默默唱一首歌《Vincent》。
我知道我是有恐惧人群的心理障碍。因此我总愿意站在人群的边缘。
我喜欢观察所有人的或喜或悲。观察是否有人不知所措,然后走上前去轻轻用手搭在他/她的肩膀。
也常常爱上人群中,和我同样沉默不语的那个。
或许我也是被放逐的观察者?只是自己已经忘却?

那首在电影开头,和电影中间不断出现的,Peter Handke的《童年之歌》。
当孩童仍是孩童,幻想着小溪就是河流,河流就是大川,而水坑就是大海。孩童的思维如清水般纯净透明。
因此孩童能看见天使的微笑。因此天使会对孩童微笑。
而被天使守护的我们,已不是孩童的我们,早忘记了曾见过的那笑脸。
被默默守护,却浑然不知那个守护天使身在何处,眼神是否勾人魂魄。
当孩童不再是孩童,我们看不见天使。
这就是我不可名状的空前悲伤的缘由?

想起一个人,他早在我对面的窗,看过我青涩的短发模样,看我下楼遛狗,看我蓄长发,直到看我穿上第一双高跟鞋。他看我那时稚嫩的画时,尽管他已快要离开,他只是笑着什么也不说。
而那个时候,我们都浑然不觉。
于是我那种无比悲伤的情绪又冒了出来,那个曾守出现在我生活中的观察者,现在会在那个图书馆?

天使丹密尔终于和玛瑞安相遇的那一刻,丹密尔缓慢、缓慢转过身的那刻,我空前悲伤的情绪消失了。
玛瑞安的耳饰,是一只小小的翅膀。
永生的合体的感动中,天使卡西尔独自坐在台阶上,仍在他幽蓝色的黑白世界中。


***
当我能看见你的时候
我仍是孩童
睡在陌生的床上
也许偶尔会醒来一次

我仍是孩童的时候
我能清晰看到天堂的样子
能清晰看到你在那么高的高处,俯视这城市的样子
能清晰的看见你的微笑

因我只是个孩童
我不恐惧你聆听我脑中任何的念头
因为我手里抓满了浆果就会满足
因为我只是白纸一张,清水一杯的孩童

你仅是从我面前微笑走过,像路过每一个孩童
当孩童仍是孩童
我能看见你
却不能在你眼里投射光影

当我已不是孩童
我已无法看见你
你却执着的守护在我的身边
聆听我所有一言不发时的声音
这聆听却让我恐惧
我无处躲藏的恐惧
我无法分辨,这恐惧究竟来源何处的恐惧

你在我哀伤时,把手搭在我的肩膀
你在我欢乐时,仰视我,视线紧随
你在我奔跑时,在街角处等我
你在我心醉时,轻抓住我的手,想要与我共舞一曲
尽管这一切,我都不知晓

当我已全然投射在你的眼,和心中
我却已不是孩童
我却已看不见你

直到一天你出现在我梦中
金甲,白色羽翼,眼神忧郁,一丝不乱的发
我终于感知到你的存在
我却无比悲伤

我,要在这世界中
怎样找到你
当我再能看见你的时候,
你已卸去金甲,没有羽翼,头发会因微风而震颤,你从云端跌落
我还能认得出你吗?

也许只有那一天
那种无比悲伤的莫名情绪终究再不纠缠我
我终被另一种感觉填满
那叫做完整的感觉

那时我环顾四周
就能轻易的从喧闹的人群里
看见那个微笑注视着我,一言不发的你
你跌落时后脑勺的伤口
早没了痕迹

 2 ) 《柏林苍穹下》废墟、巴洛克戏剧与历史天使

《柏林苍穹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位倾听人类心声的天使穿着大衣长袍穿梭于柏林这座城市中,其中一位天使却因为爱上人间的女子而决定变成凡人”,文德斯将镜头置身于处于冷战的柏林下,俯瞰冷战背景下柏林人的一种状态,在这部电影中,有两个设定非常重要,一是两个男主人公天使的身份,天使意味着他们可以自由穿梭于柏林之中而不被注意,同时在这种设定下决定了影片中所表现的人对于两个天使来说永远是客体化的存在。

影片所置身的时空环境是处于冷战中的柏林,决定了它镜头下的柏林不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而更像是一种二战后的废墟状态。齐美尔从人工和自然的角度对废墟进行了有趣的考察。废墟是这样一种情况,人类强加给自然的建筑遭到了自然的复仇。当我们看到文德斯镜头里那些废墟建筑的藤蔓和蜘蛛网的时候,会很容易理解这样的想法,基本场景也是如此。人类制造的建筑脱离了人们起初对它的期待和意图。我们在这些空间里看不到人的存在,我们看见街道、空港、高架桥这些人造的场所,没有任何人,并且不欢迎任何人。

本雅明对废墟的理解更加深刻。本雅明关心的不是变成废墟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本身在他看来就是一种废墟,他甚至将语言也视为一种。如果我们代入本雅明的观点进入影片,或许可以说影片所表现的就是两个天使和一整片废墟的故事,柏林就是一整片废墟,历史本身就是废墟本身。在这片废墟中,它的存在是永恒的,在废墟边缘驻足的行人却是流动的,自足的废墟散发着危险的魅力,仿佛催眠着人们的视线,让人们和他融为一体。这个时候,主客体关系发生了逆转,本来是客己的废墟变成了主体,抓住此刻沦为客己的人们,向人们展示着真理。

《柏林苍穹下》的编剧彼得汉德克以他第一视角书写了一种天使观看柏林的方式,即一种客体化的、游离的观看(这种叙述方式在汉德克其他文学作品如《痛苦的中国人》也经常可见),而这种悲哀在于,留给文德斯的东西只剩下了元素,而不是有机的整体,一个又一个的孤立的要素,永远凑不成一幅完整的拼图,进而失去了那种全然的鲜活的语境,每个要素都是孤立的、自闭的单子。在《柏林苍穹下》中,文德斯所设计的两种天使,同时也可以概括为两种戏剧状态,一种是古希腊戏剧式的,有鲜活的人物,灵动的面孔让天使坠入人间的爱河。另一种所呈现的是巴洛克戏剧里登场的就是没有轮廓的模糊的人,就像怪核里那些有着面孔却没有五官的人物一样在,所有存在都是碎片,那些碎片是巴洛克创作的最高贵材料,是不间断的堆积碎片,使得电影中的影像碎片本身没有意义,往往只是把一些碎片堆积到一起,但它们激发了某种模糊但是强烈的感情。文德斯在影片中对于人物状态的呈现与炼金术士的行为是类似的。古典时代遗留给巴洛克作家的一切都逐个成为元素,最终被构筑成为新的整体(彼此之间不存在联系)。

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最有名的第九条论纲里本雅明描绘的一个历史的天使,这也是瑞士画家保罗克利所描绘的新天使。本雅明非常珍视这幅画一书里把这幅画让给了自己的最好的朋友肖勒姆。在历史天使看来,历史不过是废墟的集合,天使想要进入废墟之中拯救死者或者重组被破坏的东西,但是一阵强风将天使吹走,强风将天使强行送往未来,这个强风的名字就叫进步 。本雅明的历史天使与文德斯影像中的天使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介于神与人之间的存在,它不受地上的法则的束缚,但也不是全能的。一个沉醉于阈限空间、怪核之类的东西的人,他通过这些作品达到了某种脱离的状态,脱离了此时此刻的束缚,但他依然抵达不了自己渴望的彼方,因为这个作品表达的恰恰就是他自己,也不知道比方到底是什么形状,于是用模糊的记忆碎片堆起了摇摇晃晃的乌托邦。

 3 ) 很久以前抄过里面的诗

Lied Vom Kindsein
– Peter Handke

Als das Kind Kind war,
ging es mit hängenden Armen,
wollte der Bach sei ein Fluß,
der Fluß sei ein Strom,
und diese Pfütze das Meer.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走路的时候总是挥舞着臂膀
认为沟渠是小溪,涓流为大河,而水洼就是大海。

Als das Kind Kind war,
wußte es nicht, daß es Kind war,
alles war ihm beseelt,
und alle Seelen waren eins.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他不觉得自己是孩子
一切之于他都是富于生命的,
一切生命又都是相同的

Als das Kind Kind war,
hatte es von nichts eine Meinung,
hatte keine Gewohnheit,
saß oft im Schneidersitz,
lief aus dem Stand,
hatte einen Wirbel im Haar
und machte kein Gesicht beim fotografieren.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他对于万物一无所知,
没有任何的习惯,
经常盘着腿坐,
兴冲冲地离开,
头发一团糟,
照相的时候也不会故作姿态

Als das Kind Kind war,
war es die Zeit der folgenden Fragen:
Warum bin ich ich und warum nicht du?
Warum bin ich hier und warum nicht dort?
Wann begann die Zeit und wo endet der Raum?
Ist das Leben unter der Sonne nicht bloß ein Traum?
Ist was ich sehe und höre und rieche
nicht bloß der Schein einer Welt vor der Welt?
Gibt es tatsächlich das Böse und Leute,
die wirklich die Bösen sind?
Wie kann es sein, daß ich, der ich bin,
bevor ich wurde, nicht war,
und daß einmal ich, der ich bin,
nicht mehr der ich bin, sein werde?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常常会有这样一些问题,
为什么我被称作我而不是你?
为什么我在这里而不在那里?
时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而空间又在什么地方终止?
在阳光下生活不仅仅是一个梦吗?
我所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
难道不仅仅是真实世界的映像吗?
难道真的存在邪恶,或者充满了恶意的人吗?
如何才能做到,
我在出生之前就已经成了我,
而不是在我死之后,
我又怎样才能成为唯一的我,
而不是很多个我?

Als das Kind Kind war,
würgte es am Spinat, an den Erbsen, am Milchreis,
und am gedünsteten Blumenkohl.
und ißt jetzt das alles und nicht nur zur Not.

当还是还是孩子的时候,
菠菜,豌豆,牛奶米以及烂透的花菜都令他作呕,
而现在他却不再是被迫无奈吃这些东西


Als das Kind Kind war,
erwachte es einmal in einem fremden Bett
und jetzt immer wieder,
erschienen ihm viele Menschen schön
und jetzt nur noch im Glücksfall,
stellte es sich klar ein Paradies vor
und kann es jetzt höchstens ahnen,
konnte es sich Nichts nicht denken
und schaudert heute davor.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可能有一次在陌生(人)床上醒来,
而现在却常常发生,
他很清楚伊甸园是怎么样子的,
他现在至少也知道
没有什么是他所不能想的,
也会为此颤栗发抖。


Als das Kind Kind war,
spielte es mit Begeisterung
und jetzt, so ganz bei der Sache wie damals, nur noch,
wenn diese Sache seine Arbeit ist.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对于任何活动都充满了热情,
而现在,完全如同当初一般被某样东西吸引,
只有当这是他的工作时候了.


Als das Kind Kind war,
genügten ihm als Nahrung Apfel, Brot,
und so ist es immer noch.

 当还是还是孩子的时候,
他的食物来源就是苹果和面包,
现在依然如此。


Als das Kind Kind war,
fielen ihm die Beeren wie nur Beeren in die Hand
und jetzt immer noch,
machten ihm die frischen Walnüsse eine raue Zunge
und jetzt immer noch,
hatte es auf jedem Berg
die Sehnsucht nach dem immer höheren Berg,
und in jeden Stadt
die Sehnsucht nach der noch größeren Stadt,
und das ist immer noch so,
griff im Wipfel eines Baums nach dem Kirschen in einem Hochgefühl
wie auch heute noch,
eine Scheu vor jedem Fremden
und hat sie immer noch,
wartete es auf den ersten Schnee,
und wartet so immer noch.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浆果对他来说就和店铺里卖的浆果一样,
现在还是如此。
他草草的嚼烂核桃,
现在还是如此。
(他)在山顶的时候,
总是往更高的山峰盼望,
在每个城市里,
希翼着更大的城市,
现在还是如此。
(他)兴高采烈的去摘取树梢上的樱桃,
现在也还是如此。
在陌生人面前拘禁害羞
现在也还是如此。
等待冬季的第一场雪,
现在也依然期待。


Als das Kind Kind war,
warf es einen Stock als Lanze gegen den Baum,
und sie zittert da heute noch.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像投掷长矛一般把树枝甩向大树,
至今这都令他兴奋。

 4 ) 《柏林苍穹下》《银翼杀手》的后现代迹象

阅读大卫 哈维的《后现代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观其题目便可以一目了然地得到三个关键词:“后现代” “电影”“时间与空间”,从中我们能够基本了解作者想要阐释的角度与文章的基本框架。作者在首段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次文谈论的将是后现代作品是如何表现时空压缩的主题。而切入点则是两部同异共存的电影。而我想先从两对原本绝对不可能结合的结合入手,从而打开我的想谈论的话题。

                     一结合(灵与肉)
《银翼杀手》中的戴克和蕾切尔(我们暂且将戴克看做人类,虽然此身份很待怀疑),《柏林苍穹下》的天使丹米尔和玛瑞安,将他们放置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说将复制人看做是物质的一面,而天使则是精神的一面,我们可以说前者是人与“肉”的结合,后者是人与“灵”的结合,同时“肉”的一方需要经过些许“灵”的升华,而“灵”则需经过“物质”的“堕落”才能实现结合。似乎两片都存在这样的潜台词:这才之所以为人。似乎也潜在地告诉我们这便是后现代时空中存在的人的特性。再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分纯物质、人、纯精神这样自上而下的等级(似乎有人不是很赞成这一等级的区分,并认为并没有所谓的高下之分,但此文我还是勉强认为有。因为自古以来精神都是高于物质的存在。)两部电影不谋而合地都把女性放在了“下等级”的一方(此“下等级”并没有高下的偏见),男性总是高于女性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在文章中称“她只有承认了俄狄浦斯的巨大力量,她才能够进入象征真实人类的领域”其实我认为在她承认此定律之前就已经被源于外在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比如导演或编剧以及整个社会的观念等等)被迫处于佛洛依德的象征性世界中,处于被支配的从属地位。
支配(高等级) 从属(低等级)
戴克(男性)——人类
                          蕾切尔(女性)【复制人】
丹米尔(男性)【天使】
                          玛瑞安(女性)——人类

                        二交流
思想的声音充斥着《柏林苍穹下》,天使可以听到人们思想的声音,整个世界都是思想的声音,又或者说天使生活的世界是人类思想的世界。(就像思想史学者认为的人类的历史就是思想的历史。文章中p167所用的“低语”一词我不能赞同,因为那些声音确实没有经过人类的发声器官所发出,而真的只是思想而已。)我们可以注意到影片中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很少,几乎门可罗雀(当然这也和导演自身的风格有关系):还是天使时的丹尼尔和彼特 福克的对话,另一个天使和彼特 福克的对话,孩子和天使丹尼尔的对话,坠入人间的丹米尔和玛瑞安的对话,除了两个天使之间的对话,以及丹米尔刚变成人时和一位路人的对话,之后和彼特 福克及稍后和三个孩子的对话有互动外,其他都是单方向的会话,甚至可以被看成是独白似的诉说,尤其是最后玛瑞安对丹米尔所倾述的那一段冗长的对话,似乎只是自身内在的内心独白。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人用精神将自己框在属于自己的领地。影片中天使曾对自己的伙伴说:精神,人除了精神外一无所有。这是否只是天使对自己处境的一种抱怨呢?因为我们知道的事实是除精神之外一无所有的是天使而并非人类,但是这似乎暗示人类接下去会面对或说会演变成的结局,一种后现代式的只有精神的存在。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交流时使用的语言。两部影片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多种语言,不同的语言交织在一起,最明晰地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后现代。

                       三时间与空间
首先我想提到三个时间长度:四年、80年左右、永恒。这三个时间长度对应的分别是复制人、人类以及天使。4年这个长度是人类确定的,80年是由“天”定的(我只能用这么一个虚幻的说法,而永恒的标准又是什么?复制人渴望能像人一样活得长久,这一点可以被理解,但拥有永恒的天使却宁可舍弃永恒之为像人一样“痛并活着”是出乎人的意料的。为什么不是人努力变成天使,反而上下两方都想汇聚到中间这一点上呢?就像蕾切尔被迫进入的象征性世界一样,天使也被迫来到我们的世界。
文中提到“两部电影都显示出很多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尤其关注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化和意义”影片中的两组组合是不同时空的组合,也可以说强行把另外的时候都硬塞到我们的时空之中,给人以我们的时空便是主导这一错觉。时空的叠覆就这样被动产生。
一切由心想生,时间空间不过都是人自己的创造,本没有这些东西,就像对于天使来说并不存在“这里”“那里”“这时”“那时”,一切都是“一”,后现代让我们看到一个作茧自缚的世界。

                          四电影
我们不得不看到此文(即《后现代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谈论的是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电影这一传播媒介,可以使不真实的世界以最逼近显示的方式,最直白地表现出来,因为“担忧”并不是现实,但电影制造了这个一个“逼近现实”,目的在于防止(或促使)这种现实的发生。就像最近上映的大片《2012》便起到了绝好的效果,让人不得不警惕自己生存的环境。
两部影片,一部为科幻题材,另一部为幻想题材,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浪漫主义手法结尾,虽然两部影片中的两对恋人都表面地终成眷属,但非真正的皆大欢喜。两部影片都提出了问题,但都没有给出解决的方式。那才是平和的表面下潜藏的更巨大的危机。(在此也可以对比中国类似的题材,如牛郎织女,以及之前一部口碑不是很好的电影《机器侠》)

                          五历史
《柏林苍穹下》那个讲故事的老人在图书馆里通过翻相片来回忆二战,蕾切尔制造了一张假的照片来证明她是人类,玛瑞安将能引起回忆的照片贴在墙上,如果照片也可以使一种时空的证明,用“那时那刻”来证明“此时此刻”,不管是大写的历史还是小写的历史,如同罗兰 巴特在《明室》中提到的其母亲的照片是一种证明,在照片中寻找过去,寻找根基。影片中的几位主角都是没有根的人,一个复制人,一个天使,这似乎也暗示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他们的伙伴,没有历史没有过去,如同玛瑞安,马戏团的解散让她变得没有了根。一种寻根的焦虑感一直围绕着两部影片的发展。我们需要那个讲故事的老人——荷马,就像我们中国需要自己的儒道佛等传承一般,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自己开创历史,如同影片中的几位主角一般。

我们可以看到两部电影所包含的是对人类自身的种种担忧,但遗憾的是并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文中说“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后半部分试图在后现代主义单调、冷漠的情感领域中恢复现代主义人类的交流,归属感以及转化过程。”影片渴望的是救赎,在后现代多元性、碎片化、压缩、叠覆、失焦的纷繁复杂的状况下为当前的人类寻找一条出路。当上帝极端失望,最后准备永远弃世界于不顾时,有一些天使不同意他的做法,站在人类这一边,辩说应该再给人类一次机会。
  
“因计划遭到阻挠,上帝显得极为生气,并将天使放逐到地球上最糟糕的地方:柏林。
   然后上帝就离开了。
   这些事情发生在我们今天所惯常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从那时开始,这群因“二次天使叛变”而落难的天使就被困在这个城市里,不但释放之日遥遥无期,连重新获准回天堂的机会都没有。
   他们被诅咒而成为目击者,永远只能做旁观者,丝毫不能影响人类的行动,或是介入历史的演变,他们甚至不能移动一把子... ”

 5 ) 对描述一部“无法描述”的电影的再次尝试

  《柏林苍穹下》的作者维姆.文德斯曾写过一篇文章《试图描述一部“无法描述”的电影》,这让看完影片并跃跃欲试打算写第一篇影评的我十分沮丧。因为首先,这部影片的作者已经写了一篇“影评”了,这意味着像我这样的初级影迷都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影片解读的”标准答案”;其次,连作者本人都说这电影“无法描述”了,那我能写出点什么东西呢?不过,为了向能让一向耐不住性子看“闷片”的我津津有味地看完这部大家号称的“闷片”,并且不厌其烦地反刍里面的经典片段的导演致敬,我还是要尝试来谈谈这部片子。



  说它是奇幻片,应该没什么异议。但是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如果你打算拍一部关于天使的电影,如何表现才能使基督教世界与非基督教世界的观众都明白并信服?换一个角度问,也就是在没有与天使接触的经历,也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文德斯的“天使”仅仅是头脑中幻想的产物吗?
  其实不然。
  文德斯对天使的设定是诗意而严谨的
 “当上帝极端失望,最后准备永远弃世界于不顾时,有一些天使不同意他的做法,站在人类这一边,辩说应该再给人类一次机会。
   因计划遭到阻挠,上帝显得极为生气,并将天使放逐到地球上最糟糕的地方:柏林。
   然后上帝就离开了。
   这些事情发生在我们今天所惯常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从那时开始,这群因“二次天使叛变”而落难的天使就被困在这个城市里,不但释放之日遥遥无期,连重新获准回天堂的机会都没有。
   他们被诅咒而成为目击者,永远只能做旁观者,丝毫不能影响人类的行动,或是介入历史的演变... ”
  这解释了为什么片中的天使始终滞留于人间,也引出了关于柏林这个城市的思考。
  而翻开圣经,可以发现片中的天使严格遵循着基督教中的定义:
先谈谈对天使特征的表现方式。天使多以人形出现,故演天使的演员除了统一梳辫子、穿黑色大衣外,外表与常人无异,翅膀也在片头就悄悄隐去。我们能从人群中辨认出天使的原因,除了他们统一的装束外,还有他们之间的互动,例如图书馆内,天使会互相点头示意。我们能轻易地区分天使所见与人类所见,是因为导演将天使定义为无法区分颜色,这是我认为的本影片最出彩的设定之一。首先他强调了天使的非物质性,他们也没有触觉、味觉、嗅觉这些感官,同时也便于我们区分天使与凡人的视角,因为黑白镜头皆天使所见。(片头从小孩的视角看去亦是黑色,一则可能是这些小孩也是天使,二也可能暗示心灵纯净者与身体残缺者更接近上帝,因为在天使谈话中提到“一个盲人看到了我”,聋哑儿童也看到了天使)。达米尔由天使转为凡人后,他所见的也由黑白转为彩色。而之前,则有两次预示,一次是在马利昂的房间里,天使被她的自述所打动,黑白的视觉转成了彩色。在一段摄影机快速而不平稳地穿过夜晚柏林的景象中,彩色的视角又转为黑白,是天使卡西尔以不动声色的眼睛旁观夜晚柏林的罪恶。
天使能御风飞行。片中车祸那一场景之前的快速推近,一组柏林夜中流浪汉的镜头的快速播放,其实都显示出天使能快速移动。
天使能帮助人们。这里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首先,天使能听到人类的想法,如果起初片头那无数人窃窃私语的声音让观众摸不着头脑,那么之后一长串看电视的妇人,绻宿在沙发后面的孩子,站在梯梯口抽烟的女人,为孩子犯难发愁的父亲的独白,以及图书馆、地铁上每经过一个乘客都能听到的一句话,就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天使的读心能力,他们甚至能听到空中电波的声音。(片中环绕广播塔一圈,听到了不同电台的声音)在孕妇临产、地铁上的人绝望与小伙子要跳楼时,天使抚慰他们后,他们的想法都由悲观转向相对的乐观,但要跳楼的小伙子还是跳了下去,天使卡西尔一声痛苦的喊叫告诉我们天使尽管能影响我们的想法,但面对人们的行动,他们无能为力。如果再考虑到故事的背景——柏林,意义便“升华”至对东西柏林何去何从的无奈感。
天使是属灵的灵体,无骨无肉。故人们无法见到他们。但他们又并非全无任何形式的身体。人们也会感知天使的触碰,这由他们会挠挠天使所触的部位可以得知。而且之前我很难接受的是本片的天使是有影子的,尤其最后Nick Dave演唱会中,天使卡西尔的影子随舞台灯光而变化,宛若天使之翼,这可以推知天使的影子不是文德斯无心之误,而是他对天使“并非全无任何形式的身体”的个人解读。
看似不经意的安排,其实都是严谨的表达。正由于这些对天使定义的严格遵循与巧妙表现,使得这样一部涉及宗教概念的奇幻片既得到了基督教世界的承认,又为我们这些无神论者所理解。


  其实一直在困惑为什么电影会选择天使来表达内容?回到影片开头,“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的诗歌贯穿始终,接下来便是天使站在是胜利天使像旁边,以俯视的角度和悲悯的情怀体察人间,也许导演一直在试图避免用大人的视角反思世界大战这段大人们犯下的错误,因而通过孩子和天使的眼睛来描绘柏林这一块充满伤与惑的土地吧

 6 ) 【图文影记】哀婉伤怀与生命激情兼具的诗性电影

《柏林苍穹下》(Der Himmel über Berlin)是“德国新电影四杰”之一的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执导的诗电影,获1987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来走进这部经典~

一. 剧情介绍

《柏林苍穹下》的主人公是两位被放逐到柏林的天使,一个是惯于对人世疾苦冷眼旁观的卡西尔(Cassiel),另一个是常常感怀于无常世事与人间悲欢的丹密尔(Damiel)。二人身着宽大的天使袍,在城市各处游荡,倾听人们的祈祷,默默观察人们的内心世界。

两位天使静静俯瞰着战后满目疮痍的柏林及生活在其中的芸芸众生:父母与子女、夫妻之间不断产生着隔阂与争执,独自站在墙角的孩子孤独地旁观着一起玩耍的其他小孩,车祸受害者忍受着伤痛与苦楚,街头赚不到钱的妓女哭花了妆……

卡西尔跟随着一位在战争中失去了所有亲人的老人故地重游,听他追忆黄金时代的柏林。老人走到了曾经繁华但现已成为废墟的波茨坦广场上,徘徊着,感叹着。老人在荒凉的旷野中无处可去,最终坐到了一个废弃的沙发上,闭上眼睛开始思考。

两位天使还在图书馆收集人们的思想,捡拾人们记忆的碎片。他们在地铁上聆听姿态各异的乘客的内心独白。他们一边观察着电影剧组的拍摄进程,一边回忆起二战时柏林所遭遇的创痛……

丹密尔遇到了马戏团的特技演员玛丽昂(Marion)。她身上安着一对翅膀,恍若凡间的天使,一边抱怨“戴着这些累赘,我怎么飞得起来”,一边在悬吊在高空中的秋千上做着各式各样高难度的动作。

但马戏团因为经营不善,面临倒闭,玛丽昂满心烦恼,她热爱这个在秋千上飞翔的职业,却不得不与之告别。玛丽昂的心事引来了丹密尔的同情,这个美丽的天使演员令丹密尔动了凡心,他决定由永生不死的天使变为终有一死的凡人,以追求一段美满的爱情,并体验人世间的种种感觉。

于是丹密尔选择成为人,真正降落到了尘世中。他激动地品尝了第一口咖啡,抽了自己的第一支烟,吃了自己的第一顿饭,兴奋地向路人确认着各个颜色的名字。他的世界终于不再是黑白而无味的了,色彩与滋味不断向他涌来。

丹密尔在寻找玛丽昂的过程中,还得到了其他早已成为凡人的天使的帮助。他发现自己不是孤独的,而卡西尔也在一旁默默旁观着丹密尔的追爱之旅。最终,丹密尔在Nick Cave的乐队演出上遇见了玛丽昂。随后在酒吧中,玛丽昂也爱上了丹密尔。

二. 视听语言特色

《柏林苍穹下》是一部哀婉伤怀与生命激情兼具的诗性电影。影片的前半部分以黑白影像为主(因为天使无法看到色彩,所以世界是黑白的),刻画了悲悯寂寞的天使与孤独疲惫的凡人,并通过天使的眼睛为我们呈现了伤痕累累的柏林。而影片后半段的画面旋即转为饱满的彩色,讲述了下凡后的天使体验人世感觉并不懈追寻爱情的故事。

不过,在影片前半部分的黑白影像中,导演也间或插入了彩色的镜头,它们代表着人类的视角。这种对主观色彩的处理方式,最大程度地突出了天使与凡人的区别,也借着天使的角度更好地审视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摄影指导亨利·阿勒康(Henri Alekan)的运动长镜头流畅而灵动,仿佛脱离了一切现实的束缚,能够自如灵动地游弋于空气中,一如肆意穿梭的天使的意识。摄影机在此似乎也成为了天使本身,带领观影者一道体察人间百态。

剪辑方面,影片还运用了主观性转场。因为依据剧本中的设定,天使能够御风高速飞行,所以在场景转换时,常常出现快速推近、快速切换的镜头。比如影片中一组快速切换的夜晚柏林流浪汉的镜头,它们都与天使快速移动的能力相契合。

天使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能力——读心。导演创造性地使用了主观声响。诸如片头无数人窃窃私语的声音、男女老少的自语独白,以及地铁上每经过一个乘客都能听到的一句话,都彰显出了天使的读心能力。影片中的天使甚至能收听到无线电波的声音——天使环绕了广播塔一圈,便听到了不同电台的声音。

此外,在图书馆的场景中,摄影机从一个个读者身旁推摇而过,我们便听到众人的思想以各种音色、各种语言呢喃而过。而当摄影机进入馆中放乐谱的部分时,技巧随之改变——内心的声音突然变成乐器与声乐所组成的浓厚合音,代表着读者正在阅读不同的音乐作品。

本片的编剧、奥地利著名作家彼得·汉特克(Peter Handke)描写童年的诗歌《Lied Vom Kindsein》(童年之歌)贯穿影片始终,旁白、诗句与配乐有机融合,既让德语的优美展露无遗,又使儿童的纯真气息弥散在胶片中,更增添了一抹忧郁的怀旧感。

三. 《柏林苍穹下》中的柏林

柏林,这座最具德国色彩的城市,是《柏林苍穹下》故事的发生地。而柏林的几个标志性建筑,更是在影片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影片中出现的第一个地标是威廉皇帝纪念教堂(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两位天使在这座教堂的拱顶处栖居,俯瞰着柏林。

电影中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

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建于1891年到1895年,是威廉二世皇帝为纪念他去世的祖父——德意志帝国首位皇帝威廉一世而下令建造的。它是一座带有哥特式元素的新罗马式建筑。二战中,盟军轰炸机向柏林投下无数炸弹,作为政治军事目标的柏林,没有一个建筑因为属于历史文化遗产而得以幸免。1943年11月22日夜晚,113米高的钟楼尖顶在空袭中被摧毁,仅剩下68米,所以此后被形象地称为“断顶教堂”。

今日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

二战后,西德政府曾经打算把这座已被炸成废墟的教堂拆除重建,然而这一计划引起了柏林市民的反对,市民们希望保留旧教堂的残骸以示纪念。最终双方达成了妥协,68米高的旧教堂钟楼残骸得以保留,遗址被布置成纪念馆,以后人警示战争的危害。

电影中的波茨坦广场,女主和老者枯坐过的废墟

电影中的一位老者反复追忆叹惋的广场,是柏林的波茨坦广场(Potsdamer Platz)。最初的波茨坦广场只有一个十字路口。之后在这里建起了波茨坦火车站,从而发展成为柏林最繁华热闹的中心区域之一,也成了首都生机勃勃的都市生活的代名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场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战后,波茨坦广场地处美、英、法、苏四个占领国管辖区的交界处,1961年,新建起来的柏林墙也横穿过广场。昔日繁华一时的城市中心便沦为了没有人烟的隔离区。

今日的波茨坦广场(2016)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这里建起了一个戴姆勒区(das Daimler-Areal),区内包括办公楼、居民住房、剧院、赌场、餐馆等建筑设施,柏林的许多高楼都集中于此。在这里,除了戴姆勒区的高楼外,索尼中心(Sony Center)也以其七栋大楼环抱在一起的独特造型紧紧抓住游客的眼光,那被楼群围成的中心区屋顶为露天帐篷造型,在夜晚的时候静静地矗立在璀璨的灯光下,成为柏林最美丽的夜景之一。

电影中的柏林国家图书馆波茨坦大街分馆

影片中的一段重要场景出现在图书馆中。这个图书馆是柏林国家图书馆(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的波茨坦大街分馆(Haus Potsdamer Straße)。

今日的柏林国家图书馆波茨坦大街分馆

柏林国家图书馆是德国最大的综合性国家图书馆,约有一千多万的藏书量。如今的柏林国家图书馆由两部分构成,坐落于菩提树下大街的1号大楼,主要收集了截止到1955年为止的历史书籍。于1978年建成的波茨坦大街的2号大楼主要担负着借阅与大型信息图书馆的功用。

柏林墙(Berliner Mauer)在影片中不仅仅是德国分裂的象征,还隐喻着天使丹密尔对充满色彩的人间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丹密尔坠入凡间的地点,便是在画满涂鸦的柏林墙之前的空地。

电影中的柏林墙涂鸦

这幅涂鸦是法国艺术家特里·诺尔(Thierry Noir)的作品,他擅长使用鲜亮的色彩勾画出有着卡通外形的人物。他在柏林墙的涂鸦画作连起来长达一公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柏林墙西面,布满了各式各样色彩鲜艳的涂鸦,而东部由于戒备森严处于一片灰暗。而在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各国的艺术家们纷纷涌入东德,把这里变成自己的创作乐园。但由于墙面有限,艺术家们不得不时常覆盖前人的画作,在其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作,许多极具象征意义的涂鸦也因此只能“昙花一现”。如今,许多曾经轰动一时的涂鸦创作已经不复存在。

四. 导演简介

1945年8月14日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与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沃纳·赫尔佐格和沃尔克·施隆多夫并称为“德国新电影四杰”。

由于对美国公路片与西部片的喜爱,维姆·文德斯在1974-76年陆续拍摄了《爱丽丝城市漫游记》《歧路》《公路之王》。“公路三部曲”的问世也令文德斯得以开创自己的风格。在经历了数年的试错期后,文德斯终于创作出了《德州巴黎》(1984)与《柏林苍穹下》(1987)这两部在戛纳获得大奖的经典。之后,文德斯还拍摄了《直到世界尽头》(1991)、《咫尺天涯》(1993)、《里斯本的故事》(1994)等影片。90年代末至今,文德斯的作品多为纪录片,如《乐士浮生录》(1999)、《皮娜》(2011)、《地球之盐》(2014)等。

从左至右:亨利·阿勒康、维姆·文德斯与女演员索尔维格·多马尔坦

文德斯的电影,大多是沉静、滞缓而忧郁的,片中的主人公似乎永远处于“在路上”的状态中,他们漂泊、流浪、漫游、在乡村与城市之间穿行。而这些无止境的漫游过程,又往往呈现在缓缓摇移的长镜头之中,仿佛观众俯仰游移的视野。受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影响,文德斯亦偏爱使用空镜头,这也为他的电影添上了几许静观的意味。对影像与观看的重视,让文德斯又获得了“德国新电影的眼睛”的美名。

文德斯的作品中总有一种萦回不去的孤独感,他致力于呈现现代都市文明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隔膜。文德斯电影中的角色体味着情感的无奈与内心的空虚,难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爱人,一如那些始终在路上寻寻觅觅却依旧迷茫忧伤的浪游者。但在大部分作品的结尾部分,你又能够看到一线光明的前景,体味到一丝渗透在这股冷调中的温情。

【附】影片中的经典诗歌《童年之诗》的德中对照版及本人朗诵的德文全诗语音


更多电影推介、精彩评论与相关分享,请关注公众号:冰红深蓝电影

 短评

(8.4/10)文德斯公路片的另一种呈现——关于心灵的旅程。天使视角下的普众独白,群像式的人群组成柏林的历史、现在、人文与情绪,黑白影像中的彩色交织,每一个孩童都是诗人,拯救孤独灵魂的只有爱,致敬小津、特吕弗和塔可夫斯基。昆德拉语:人的存在及真意何在,要到离题万里的枝节中去寻找。

5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天使听完摇滚乐也想当人(我在胡说八道些什么

8分钟前
  • 海带岛
  • 推荐

翻了翻2019年的映后交流笔记,文德斯说:凡人的世界是彩色的,天使眼中的世界只有黑白,因为天使是超验的存在,他们只需看到本质和精髓,这些本质恰与颜色味道无关。天使眼中的黑白是丰富的黑白(影片色调是用祖母的尼龙袜作滤镜拍的)。他还说,“天使的存在让人欣慰,让我们觉得心声有人倾听。”文德斯是如此热爱天使,以致十年后又到好莱坞写了一部《天使之城》,甚至他所有签名都习惯性添扇小翅膀。(20190521资料馆文德斯影展)

11分钟前
  • 喻鸣
  • 力荐

柏林墙边的忧郁,弥漫在灰蒙蒙的手风琴里;战后发泄的疯狂,释放在歌厅金属的啸叫中。被围观男人满身汽油的愤怒,马戏团杂技女放弃梦想的落寞,自杀男人下坠前的绝望,落单男孩墙角边的哀愁,天使游走在人间,听取了太多心事。不如化作人类,分得清颜色,感受到重量,用不朽换取短暂,用才华推动文明。

12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本片荣获1987年第4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5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哀婉伤怀与生命激情兼具的诗性电影。1.悲悯寂寞的天使与孤独疲惫的凡人,伤痕累累的柏林。2.黑白天使视角,运动长镜头流畅灵动,一如肆意穿梭的神之意识。3.兀立于时间之河的歪脖老树,似[雾中风景][女性瘾者]。4.Peter Handke的童年之诗与Nick Cave的摇滚。5.品一杯咖啡,看饱满之色,坠入爱河。(9.5/10)

1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又一部必须进影院看才会有感觉的电影。。用碟看是闷片,而投到大银幕上就全然是扣人心弦的诗作了啊,2个多小时丝毫不嫌长--诚然,要是眼角那些细纹都无法看清,那么其间的心动、暗涌跟哲学思考又要从哪里寻找着落呢?

22分钟前
  • woodyallen
  • 推荐

本来以为2018年将终结于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结果横空出来一个柏林苍穹下…结尾致敬小津特吕弗和塔可夫斯基真的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这部片子是一部“传记片”啊!对德国人的状态进行群像式描摹,单是声音的创造性运用就足以让每个人立体起来。成人之所以没法意识到天使的存在,大概是因为自我太盛吧

27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最后字幕致敬小津安二郎、特吕弗、塔可夫斯基,称他们为降落凡间的天使,让故事又变成另一重意义了。艺术家就是孤独理性和热闹人世之间的摆渡者。

31分钟前
  • 熊阿姨
  • 推荐

真正的大闷片。文艺青年装逼片。

36分钟前
  • 阿烟
  • 较差

当孩子还是孩子时,他总爱问,为什么我只是我,而不是你?人的一生从何开始?宇宙在何处终结?阳光下的生命,是否只是一场梦幻?

37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4K绝赞修复版。文德斯巧妙把玩摄影机的视角,一张张面孔和一串串的独白,当我们都泡在图书馆里渴望全能的智慧,天使默默守护并也渴望成为人,到了最后有一种实实在在的脚踏实地的感觉,可谓美好,那些最好的电影总是在做同一件事——返老还童,回归纯真。

39分钟前
  • TWY
  • 推荐

我真的哭了有将近半小时,这部德国电影几乎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哲学和审美观念的极限。我的泪点忽高忽低但最多也只会鼻子一酸而已,从未有过一部电影像这样让自己的“理性”完全失控,就像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真正见到了上帝那般这是一封神性和人性同时献给对方的无字情书。天使意识流般地聆听每个人内心的细腻,同时也观察着宏观的一切——战争,爱情,岁月变迁......在震撼的远景俯瞰镜头运动和夹杂着宗教般人声的无调性弦乐的背后,我看到的“永恒”与“毁灭”“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总是满脑子奇怪问题:为什么我是“我”而不是“你”?为什么我在“这”而不是在“那”?时间的起点在哪?宇宙的尽头又在哪?是否阳光下的勃勃生机不过是幻景?”

41分钟前
  • Rachmanoviev
  • 力荐

#HKIFF# 当孩子还是孩子。散文诗般的电影,黑白/彩色与精神/感知的两分法彼此融合的地方最奇妙,也就是说,感觉到看不见的东西,一如电影。

44分钟前
  • btr
  • 推荐

在一切存在当中,我找到了真真切切的自己。

45分钟前
  • shu
  • 力荐

亲爱的文德斯,这个人世不需要也不值得你来关怀和悲悯。不过后半段终于还俗了,还不错。但是你就别一开始有那么高的立意。喜欢酒吧里那首歌,超赞!

48分钟前
  • Dyingpluto
  • 还行

【B+】浪漫的不行,将人的心理活动艺术化的跟诗一样,其实人未必有那么多的独白,就好比我,大部分时间,我的脑袋都是空的(发呆……)

50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像哲学,又像诗歌,电影画面质感无可挑剔。

54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还行

即使在间隔那么久以后,我们还能回忆起众多场景和细节,图书馆、马戏团、演出现场,每个场景的大致长度,画面上的粗大颗粒都显示了时光的默默。这是一个时代片,永远没有办法再复制的经验,那些喃喃自语,即使在日后其他影片里也多次运用,但永远没有办法取代当时的激动。

5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天使倚在世人的肩,或脸贴脸,或只是经过轻轻搭一下手掌,那一刻全世界的温柔都被赋予,纯洁如孩童神圣如上帝。他走进人间。他精通所有语言,掌握无尽宇宙奥秘,却又同初生婴儿努力辨识这世界。他用天使的铠甲换一件斑斓外套,他触到爱人身体的温度,数万年来混沌的世界逐渐清晰,他第一次做了彩色的梦

58分钟前
  • 阿茶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