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主1988

HD

主演:张国立,葛优,梁天,潘虹,马晓晴,孙凤英,李耕,董钰刚,颜彼得,侯耀华,莫岐,常蓝天,李丽娜,李滨,王哲元,米丽新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8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顽主1988 剧照 NO.1顽主1988 剧照 NO.2顽主1988 剧照 NO.3顽主1988 剧照 NO.4顽主1988 剧照 NO.5顽主1988 剧照 NO.6顽主1988 剧照 NO.13顽主1988 剧照 NO.14顽主1988 剧照 NO.15顽主1988 剧照 NO.16顽主1988 剧照 NO.17顽主1988 剧照 NO.18顽主1988 剧照 NO.19顽主198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顽主1988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于观(张国立饰)、杨重(葛优饰)和马青(梁天饰)三人在北京开了一家“替人排优、替人解难、替人受过”的三T公司,专门替人解难、解闷、受过。他们碰到了形形色色的怪人和怪事,啼笑皆非,但都给应付了过去,公司业务兴隆,生意火爆。  一个要与女友分手又怕看女友掉泪的人找于观求助,于观受托约见刘美萍(马晓晴饰),十分含蓄地讲出问题并不断责备自己,泪流满面的刘美萍破涕为笑。后来,法院送来传票,勒令三T公司停业整顿,他们三人掏尽了所有的钱打发上门讨饭的顾客亲属,突然,马青说想要打人。大街上,他们肆意冲撞地些郁郁寡欢的中年人,可这些人只顾赶路,毫无反应。望子成虫相思树废柴兄弟 第五季太乙仙魔录之灵飞纪 第二季猎魔者死亡摄影哥特萝莉侦探事件簿GOSICK夏威夷特勤组第一季日出月亮之上逝者之证第一季放射治疗室 电影版小黄历险记镜中的女孩我是女演员兄弟,别闹!外乡人藏爱战马2011圣诞王子月光下的异世界之旅第二季不能笑的警察24小時旧案寻凶第二季真·恋姬无双:乙女大乱村庄消失的那晚八千里路黑暗世界2021不夜天蔡文姬双枪李向阳星空中的潘朵拉第8个秀阿拉德:宿命之门伏魔战士特种空勤团:红色通缉令基和皮尔 第二季THE MYSTERY DAY~追踪名人连续事件之谜~解忧理发店河流如血别巡检下一站天后

 长篇影评

 1 ) 如此生活三十年

1988年的《顽主》已经超过三十年了,不知道当年的顽主青年们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如此生活三十年。世界变得太快,而顽主们并不愿意费力去适应这一切,这是他们最迷人的地方。

“哥们儿就喜欢俗的”

“哥们儿就喜欢俗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在影片里是在说那场时装表演,也是不少人对这部电影的直接看法。说实话,顽主这部片子,俗不可耐,不但庸俗,甚至有点粗俗(3T青年他们自己也说:我们都是俗人,不过是饮食男女),这些角色他们的台词都是生活中这些不务正业的人侃大山的话,整天在大街上逛游,也不干什么正事,电影所有的情节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把荒唐的痞子气展现给观众。故事线也非常简单,没有什么需要观众动脑子的地方,整部电影就是由这些乱糟糟的俗事组合起来的。影片快结束的时候,也借由副导演说出了这么一句话:“中国人拍电影,您就将就点吧。”

电影中文名这个词“顽主”是老北京的话,百度百科上说,顽主最重要的是把玩儿当成正经事,得玩出花儿,得玩的兢兢业业;以前比较富裕的人家的孩子这样的多;不务正业(但顽主不等同于流氓)。电影的英文名也很有意思,叫The Troubleshooters,就相当于直译了电影里面3T公司的业务,替您排忧、替您解难、替您受过,而且有趣的是刚好里面有三个字母T。

米家山与王朔

米家山在大体剧情上没有什么改编,王朔也曾经说自己最满意的被改编成的电影就是《顽主》,理由是米家山没什么想法,照搬小说。但实际上导演对这部小说进行影像化的表达非常成功,可以说是非常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的,可能放之现今观众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在当时中国大陆还是在以主旋律电影为主的时候,米家山搞了这么一出是非常前卫的。剧本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细节方面的改变,比如给宝康的发奖大会上那段时装表演,是原著里根本就不存在的。

这个影片的摄影、构图、色彩等方面没有太多值得分析的地方,看它几乎就像是看电视剧一样,开始时三个主角分别各自的平行叙事线,后面的碎片化的剪辑也只是中规中矩,叙事也基本都是平铺直叙,但是尽管这样,影片的特点和风格仍然是十分鲜明的,不过这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王朔小说本身的强烈个人风格。这是第一部由王朔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它开创了国内一系列京味喜剧的先河,同时也引领了众多导演在后来的90年代争相改编王朔的小说。

语言风格是这类电影最大的特点之一,京片子的贫嘴台词本身带给观众的就是一种接地气,贴近生活,虽然它无疑是建立于王朔原著小说之上的,但这部电影对台词仍然还是十分考究的,当然这个恐怕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后来有些电影只注重语言上的贫的风格,而缺失了小说本身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核。

米家山执导的电影寥寥无几,还有一些电视剧,90年代后期基本脱离了影视圈。他的导演生涯中也尝试过多种题材,但除了《顽主》,其他的都不是很能拿得出手。

而米家山能拍出顽主,其实可以说既是偶然,又是必然。当初他的第一部电影本来以经选了景,立了项,演员都选好了,突然上面一个通知不准拍了。然后他与韩三平共同执导的《不沉的地平线》,送审五次,每次都是大删改,最后虽然好不容易改来改去拍出来了,审查风向又变了,不准拷贝不准上映。随后他又选了一个剧本,也是前期做了很多工作,结果又被通知不准拍。连续三次打击让他都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该做导演,就在这个时候他读到了《顽主》这部小说,这小说的风格简直太符合他当时的心境了,嬉笑怒骂中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不顺利。

去年是《顽主》30周年,时光网专门采访了米家山,他接受采访时说,自己这部电影的启发是特吕弗、戈达尔等人的新浪潮电影,直接关注当下顽主这一人群的生活状态,确实,新浪潮时期确实很流行这种主角是三人行的电影。

提到这部电影就不得不提到王朔,有人诟病说王朔笔下人物形象单一,男女老少都贫,一贫到底,在这部电影里其实也确实能反映出来一些这个问题。但是要说对北京这座城市刻画得最生动,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那无疑一个是老舍,一个是王朔。有人说王朔是“新京派”作家,相对比的就是以老舍为代表的“老京派”。在90年代时国内曾经掀起改编王朔电影的热潮,《甲方乙方》、《阳光灿烂的日子》都是很成功的作品,后来王朔也就干脆进军了影视界,也很成功的制作了《编辑部的故事》。

王朔

忠实的记录

这部电影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记录性,因为他非常多的镜头都是直接上大街拍(这一点和新现实主义十分契合,都直接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就拍街上的人、公交车、自行车、地铁什么的,演员就直接在大街上的人潮和车流旁边表演,这样就把最真实的城市风貌记录下来了。有一个在建国门地铁站的镜头甚至可以看到两个人从镜头外走到了镜头里面,好像发现了这是在拍戏,又赶紧溜出去了。

这两个剧照就是对于那时候人们生活的房间里的记录,可以看到这是墙上挂着挂历,贴着万宝路的海报,下边这个是F1方程式这个海报,当时普通老百姓他们在关注些什么东西也就一目了然。

Marlboro
Formula 1 World Championship

忘记在哪里是看过一个报道,说是当时这个剧组在北京拍了两个月,之后很多人居然还以为真的有这么一家3T公司,这也就从侧面说明了这部戏拍得有多真实。

时装表演

这部影片受到讨论最多的时装表演被剪辑成三段,中间穿插了两次张国立他们在后台的场景。对于这一幕戏出现的角色和事件已经有不少人详细分析了,这里就列举一下即可:首先开头,京剧的两个角,鼓上蚤时迁和孙悟空,在舞台上翻着跟头,之后时装模特鱼贯而出。随后跟在后面的是京剧里的判官,以及花旦、武生。还有近代的地主形象。买办富翁和姨太太,然后是往天上飘散传单的青年大学生,还出现了一个系着白头巾的农民。紧跟着的是解放军和八路军背着步枪,迈着正步。随后是两个红卫兵小将。后来是女健美运动员以及霹雳舞青年混杂在一起,然后是对峙场面(这一段摘抄自度娘)。

这么一出时装表演,前两段基本上是按着中国近代史的顺序,典型人物形象依次登场,然后在最后一段进入混乱而且荒诞的高潮。音乐旋律转入欢快的disco各类时髦青年们开始扭动身体(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主题曲reach out,该片是拍摄于1988年,音乐自然是那个年代的最流行曲了)。这场时装表演,很明显就是将当时的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群和一些社会现状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已经称不上是隐喻了,完全就是明显地表现了。

这一幕的场面调度还是很有趣的,通过多个机位来回变换剪切,很短的镜头交错呈现出各色人物形象群魔乱舞这样的混乱场景,但镜头语言又不显的凌乱,而且前面交待过的人物形象和他们之间的冲突,在后面也都有相应的给出,这些冲突最后也都也得到化解,变成了大联欢。

采用低机位,镜头多次关注人物下半身。相比上半身,下半身的腿部动作更能给我交错混乱的视觉效果,再加上仰角拍摄和配合打光效果,很能体现人物在历史舞台上,聚光灯下置身于时代潮流之中的气氛。

下半身1
下半身2
下半身3

有趣的转场

电影的转场是我非常喜欢的,因为不经意间其实透露出不少魔幻的感觉。大概数了一下有十来次都是用了大街的镜头来进行转场,有时候是人潮涌动,有时候是汽车或者自行车的车流,但每一次却又都不太一样,导演通过短短几秒钟的转场镜头对于影片情感的走向是把握的非常好的。很容易注意到,多次转场时都出现了那首吉他曲,它是一首法语歌的前奏,用在这里感觉确实加剧了不少魔幻色彩。

其中这两个动图是比较有特点的。第一个透过落满雨水的玻璃,能看出来应该是一个路口的绿灯亮了,然后车辆开始缓缓移动,本来给我的感觉是稍微有点清凉,有点冷冰冰的,但下一个镜头接着的是马青全身都淋湿了骑三轮板车拉坛子的场景,看着特别费劲、特别逗的样子,马上就给电影增添了喜剧色彩。

这里本来是个动图但动不了

下边这个应该是出于技术原因,导致他镜头特别抖,不像是故意晃出来的,这个故事应该是发生在盛夏,最热的那时候,这个镜头给人的感觉就是夏天烈日下地面附近空气受热后密度不均,光线发生折射看起来就在晃动,这一下把那个躁动的氛围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不仅是气候让人燥热,而且是这些人和汽车、整个社会的风气就是浮躁的。

这里本来是个动图但动不了

另外这个转场也很有意思,先是一轮红日缓缓升起(后来我才发现是北京饭店),然后是朝阳下骑自行车上班的人群。这样的色彩本身很有意思,因为这完全是捕捉的自然光,朝阳本来应该是让整座城市都重新焕发生机,但再看这个镜头,人物都没有露脸,是从脖子以下出现,只能看到他们的腿机械性地一圈一圈重复的蹬这个自行车,再结合他们穿着几乎一样的白色衬衫和深色长裤,实在是再魔幻现实不过了。

然后再下面这个转场,一座古建筑只露了个尖,后面是一座刚刚建起一个框架的高楼大厦,而且模模糊糊的(不知道是不是30年前北京就已经有雾霾了),下边这个图是游乐场的缆车的导轨和线,这个同样也是再次交代了当时社会新老交替的转型期,以及传统文化和现代的大众娱乐生活之间的交融。

1988:时代烙印

我们看这部电影,很容易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感,这也正是影片所要表现的一个主要方面,他勾勒出栩栩如生的80年代北京的城市风貌和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生活。对这个电影有一个评价就是,还原北京城最真实的电影,这是一个新老交替的北京,他不是二环内胡同串巷、四合院里的老北京,而是刚刚改革开放,正在城市化进程之中的北京。

80年代对于北京和中国都算是一段极为重要的时间。1988年正好也是改革开放十周年,这十年不论是国家政治,国力还是社会文化方面,都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时代烙印。

1978:改革开放

1979:中美建交

1980: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982: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

1983:第一届央视春晚

1984:中国大陆奥运首金

1985:张蔷《东京之夜》掀起全民迪斯科狂热

1986:崔健开唱《一无所有》

转型时期的意识书写

发生了这么多事情,中国不管是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方面的国际地位都在快速提升,北京作为首都可能就是变化最为明显的。人民刚刚从束缚中挣脱出来,众多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的革命先辈被平反,国家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下海经商成为热潮。同时改革开放让西方文化疯狂涌入中国,人民面对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冲突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判断力,大多只是随波逐流。比如于观他们压根就不学无术,但神侃的都是尼采和弗洛伊德。宝康自诩为作家,其实没什么真本事。在这部电影里,整个社会都处于这样一种有点狂热的状态。

这样一个状态正是这个转型时期社会的真实体现,那这部影片最为成功的一点也就是这里,通过影像语言将当时的社会意识表达的是清清楚楚,导演根本就不用费劲去讽刺什么东西,大家一看就明白。实现方法主要是文化符号拼贴、荒诞性书写以及树立思想冲突。

文化符号最明显的就是片子中出现了两次的那首摇滚歌曲,歌的名字叫《忧心忡忡地说》,那正好是摇滚乐在中国刚刚兴起的黄金年代。唱那首歌的时候影片快速剪辑切换着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和现象(农民、烫发时髦青年、纹身、disco、公园情侣…)。还有就是房间里张贴的海报,再一个就是几乎从头响到尾的警笛声。

Disco青年

荒诞与现实的冲突也给观众印象很深,主要是发奖大会发咸菜坛子那段,确实是十分幽默,十分荒诞。还有就是影片最后那个开放性结尾,一轮红日缓缓落下,正好呼应了前面说过的有一个转场镜头日出的场景,然后接着出现的电视台里的天气预报就更有意思了……

极致荒诞:坛子当奖杯

思想冲突在这个电影里也很多了,于观和女朋友对生活的态度是矛盾的、于观和他爹这种老一辈也是矛盾的、3T青年和道貌岸然德育教授、包括3T青年和那个要搞万人大餐厅的,可以说整部电影里全是矛盾和冲突,而且全都没有得到调和。

思想冲突

有一个短评我觉得很适合总结这部电影,就是五味杂陈融于一炉,这电影虽然处处充满了幽默和讽刺,同时在30年前那个时候也是相当的针砭时弊,但我一直认为这还是一部十分乐观的电影,从导演的创作心态来看,他并不想去主观的表达什么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而是仅仅做一个记录做一个呈现。就像是拍了一个万花筒,把顽主这类人群(其实包括社会上各类人物)的生活现状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生动形象地展现给了观众。于观跟他女朋友说的一句话正好体现了这一点“我看起来是在轻飘飘,慢吞吞地下坠,但实际上我灵魂中有一种什么东西得到了升华。”……我对于这部电影也是这样,它看起来是在处处讽刺与揭露这个社会的各种弊病,但实际上它更重要的是认可这个时代中存在的某些东西,比如体现在3T青年这种形象他们身上的开放自由的时代精神,是非常可贵,非常值得肯定的。

 2 ) 原因是个傻波依,您甭为它费心

5月下旬,樊*国早睡晚起,手机没再响过,也不见他再打出去。
几周前,他不听我们冷嘲热讽,辞了石家庄的工作,打算去和早己身在首都的女朋友汇合,两人在皇城共创美好未来,这都是他的美好愿景。
离开石家庄3天之后,他又风尘仆仆的回来了,那一晚他是在隔壁睡的,自己买了啤酒,香烟和下酒菜。
不知道他那一晚上干了什么,但是我们也猜到他大概碰上了什么样的境遇,心照不宣,谁也没去打扰他。
从那晚睡着,他一直就睡了整整的一天,完整的24小时还要多,第三天的早上才醒。整个白天,他都睡的很香,我们在他身边嬉闹,大声的说笑,他都没有醒的意思,气息均匀。

“哥们儿可能是自杀吃药吃少了。”

那天他没有嗲声嗲气的打长途电话,电脑也关着。

昨天晚上吃饭突然有人又聊起来:他女朋友也真有意思,怎么说分就分了呢?
李昭广说:这些事最说不准了,哪有原因啊。
我不知道说什么,就一边喝粥一边嗤嗤笑。

前天晚上,谢鹏电话我说从上海回来了,约我出去溜达溜达。
我蹬着车子到老地方跟他会面,见到他面容光焕发,全然没有一个多月前失恋的悲痛,一晚上的话题全是和他新女朋友在上海的见闻。
我们骑车到市中心,然后喝了杯最便宜的啤酒。
回来的路上我还偏执的绕了远路。
都没什么原因。

《顽主》小说原作我认真的读过很多遍,也非常喜欢。但我忘了上一次看这部电影是什么时候了。
昨天晚上吃过饭,我重温《顽主》,恍然大悟,20岁之前看过的电影都该重新拿出来再看一遍,年长几岁,感悟就多了很多分,唤醒的能让我崩溃的回忆也添了更多。

最近,傍晚的清风和躁动都如期而来,我常和李昭广在傍晚到夜市上去看姑娘作为消遣。人们比肩接踵,路灯昏黄,再往上是天空,从西方的残留的白色开始,一直向东,蓝的艳丽,忧心忡忡。她们与我擦身而过,我们随手拿起街边摊上的商品,但目光始终在姑娘身上。评价她们的身材和脸蛋,甚至猜测她们的思想,猜测她们是不是个自以为是的傻妞。
卖手绢的刘美萍是个傻姑娘,即便她对待客人像亲人般热情,她就是个傻姑娘,她爱上了屁眼儿保养方面的行家,并且笃信王明水多么的善解人意,温柔体贴,她是个“现代派”(换成豆瓣的语汇,她就是个文艺女青年),她为杨重的“爱思考”而神魂颠倒,她因为于观的安慰感动,甚至还有那么一点喜欢马青?

我总爱找一些原因爱上别人,冠冕堂皇,好自圆其说,傻姑娘知道我为什么爱你么?
其他全是幌子,因为你是个姑娘。
当爱情的结果和你当初的美好愿望背道而驰时候,当初找的原因越多,你就越难以接受。但要是没有原因,一切就变的简单轻松。

“从骨子里我是个传统的人,可事实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严肃对待。”(《玩的就是心跳》)
脆弱没办法再让我严阵以待,没办法认真的面对生活中所有事情。
我只能做个“顽主”,油滑的,满不在乎的,对那些所谓“正经”和“正确”的事情漠不关心,才能不让我沉浸在幽怨和肉麻里,才能不让我一次又一次的像现在这样陷入装腔作势的痛苦里,令我难堪。


“这不可能——这不合逻辑,你们应该痛苦,干吗不痛苦?痛苦才有救。”
    
“那我告诉你,我们不痛苦。”
    
“真的?”
    
“真的。”
    
“那只能让我感到可悲,那只能说明你们麻木不仁到了何等程度。这不是苏生而是沉沦!你们应该哭你们自己。”
    
“可我们不哭,我们乐着呢。”
    
 

于观放下电话,露出一个受惊,有些遗憾的微笑。

我只想躺在一个女人的温柔的怀抱里。

 3 ) 见证八十年代社会变迁

可以说,这是一部“无解”的电影,于观与女友小鲁的关系能否失而复得,与父亲能否达成真正的相互理解,被人抛弃的刘美萍后续如何,万人大餐厅最后是否建成,公司改名后能不能重振,影片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都缺少或完满或遗憾的结束语。甚至当于观三人面对赵老师的主观判断时,他们都没法做出一个有力的回击,只能一再重申他们不痛苦,看起来有声,其实是无言以对。
       电影结尾,公司门前长长的等着领钱吃饭的队伍像是一串看不到尽头的省略号,电影作为时代的旁观者,更加不会给出某个答案来安慰观者。全片除了3T公司这个最大的隐喻之外,用来展现时代大融合的还有颁奖晚会中的那场时装表演。虽然局限于当年的拍摄条件和水平,但这场戏还是被导演和整个剧组营造得美轮美奂,一开始京剧人物出场,跟着时装模特的步伐走出来的是封建制度下的地主和农民,随后是五四运动散发传单的爱国进步学生,穿插在时装表演进程中,接二连三的出现了红军、国民党、红卫兵,然后完全进入现代社会,有健美女郎、跳着当时流行舞步的年轻人还有交警等等。中国漫长的历史被缩略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并且由一台时装秀贯穿始终。用仰拍或平视的中全景镜头表述了中国每个时代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各个景别的镜头交替剪辑,简明扼要地抓住了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脉络。最后从古至今所有人包括时装模特在内全都在场上跳起了Disco,中国社会一步步走来到今天,已逐渐变得更开放,更加多元化,各种人、各种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已在当下不断产生冲突又交织融合在一起。
      影片可圈可点的地方还很多,这部看似喜剧,细读像悲剧,但又不悲观的电影,以独特的方式见证了八十年代的中国,和八十年代下中国人的生活状态,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虽然局限于当时的条件和水平,在今天看来这部作品的录音和剪辑还有很多缺点,演员的表演和后期配音也没能完全摆脱矫揉造作的缺点,还有片中于观的女友小鲁这个人物性格并不如其他几位鲜明,她的存在仿佛只是在给于观这个角色提出问题,其它再没什么太大作用了。描述于观小鲁两人微妙关系的手法也过于生硬。但总体瑕不掩瑜,这是一部值得观众深思的作品,并在电影语言的创作上做出了不可忽视的探索。

 4 ) 荒诞和现实

“荒诞和现实”无疑是个大俗的标题,但除此之外我想不到更好的,把它安插在《顽主》这部电影上了。
  
   88年拍的,89年上了峨嵋的标,看碟的时候不知道画面粗糙还是当时的环境就如此粗糙,那个时候我刚刚上小学,农村一片郁郁葱葱,胆小的我憋尿憋得难受,无奈老师拖堂,所以就在课堂上撒起尿来。所幸正好是夏天,小学生都有带水的习惯。那个时候糖精应该还是稀有物,把吊水的盐水瓶刷干净,放几粒进去,在井里打一桶新鲜的水,便是对于上学最好的奖赏。也正为这个奖赏,我堂而皇之的在班级那么多人面前撒了一泡尿,然后奢侈的把喝剩下的水倒在裤子上,造成失事的假象。十几年过去了,我几乎未曾向任何人提起过,但我一直记着。那便是我仅有的童年。
  
   《顽主》基本上符合西方荒诞戏剧的很多基本特征。比如人物性格的淡化,塑造“群体人物”,诉说人生的“荒诞不经,毫无意义”。这在电影中都可以找到一一对应。3T公司所造的就是一个“群体人物”。作家颁奖大会上诗人的“我一出生就死了”以及德育教授的两种朋友:“一种是可以做爱的,一种是不可以的”,把荒诞和人生的无意义发挥到了极点。
  
   电影的一开始就是几个木面具的特写,然后便是一首摇滚的MTV。那个时候MTV的水平也应该就是那样吧,快切是唯一的表现手法。更可能的是那时根本没有MTV,有的只是红灯牌收音机和牛逼的随身听。
  
   88年的3T公司是荒诞的,在今天的很多城市这样的公司已经出现。88年的作家颁奖大会,今天我们在同一个网站和著名作家用同样的博客。88年的3T公司义务咨询,今天小区的性爱之家免费发放安全套传授艾滋病防御知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幻想和现实之间顺利连通。
  
   人类的发展也许就是荒诞向现实的转变和现实向荒诞之间的转变的不断更迭吧。16、7年它是否短了点啊?一代人才刚刚长大啊,叫我们怎么才能相信眼前的事实,去赞美潘金莲呢?但是今天我们确实这样做了。
  
   这样一出电影,更像是一个实验,虽然没有实验的外表,但比之《帝国大厦》、《北京的风很大》丝毫不逊色,因为它已经不光光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实验,而是进入生活内部,还有什么比一个活人的生活更加有意义的呢?
  
   电影的重头戏无疑是作家颁奖大会的一场,很多艺术形式和群体范畴的综合表现,有冲突有和谐荒诞和现实很好的结合,勾勒出一个转型期的社会,带有一些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
  
   前段时间看别人的博客也提到这部电影,说的是关于建筑的和那种小市民色彩的社会环境的。我想这应该就是王小波《红佛夜奔》中李卫公的洛阳城和长安城的区别吧。
  
   时间是个变形器把兽变成人,把荒诞变成现实。我们所要等待的就是它在把人变成兽,然后再把现实变成荒诞。但愿这样的时间要就一点,我们已经不再这个世上了。

2006-01-04 17:03:51   来自: 唐小唐·糖@此名固定 (广州)

 5 ) 青春是一剂过猛的药

这部片子是我当时在啃闷片儿年代想看的存货之一,而真正让我在百无聊赖的失眠夜里重新搜索它,却是源于我最近对自己生活的反思:他跟我提过他喜欢这部电影。 我通常唯一不能把握的也是我唯一需要反思的东西,就是感情。这同样是一个很无趣的故事,质疑爱情,相信爱情,失去爱情。我只是想更深入的了解他,以及我这回的失败原因。我记得第一次见面的尾声部分是他在睡觉,我在他家的床上呆着无聊得要命,然后就发现他房间一共就有一本王朔全集。而说到王朔,王朔的小说有一个特点,你可能看过一次了就不想再看了。你知道那些都是字面上的废话,通篇的废话,但看完又让你一遍一遍的想起,似曾相似,总铭刻入心的感觉。他后来也跟我提过这部电影,只不过我当时没有在意。我过于相信他真正喜欢的就是我们当时的状态,无拘无束,高兴,快乐和简单,进而就觉得这部电影最多也就揭露了这种状态。 而当影片开始的时候我开始发现完全不是这样,好像我所理解的王朔又回来了,不管是在哪个导演的戏中,那个感觉的存在感总是很强。那是个一本正经开始瓦解,荒谬怪诞开始诞生的年代,无法想象它是我出生的年代。故事是以一个半谎言性质的约会开始的,而结尾又是以一个实实在在虚伪的爱情的破败结束的。爱情是年轻人的终极话题,穿插在这段爱情间的是这一件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年轻人当时的状态,无为生活的哲学以及露骨的朋克范儿。 我开始有些理解为什么他会喜欢这部影片,因为这部片子所阐述的巨大的矛盾,冲突,以及万分隐晦的解决方法,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仍然在经历的。我们在思想上的前进很小,小到甚至一个人从婴儿长成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时,他都在经历同样的事儿。 它所主张的,正是直到今日年轻人们仍须下巨大的决心来抉择的生活方式––just do it 。即我们只需要去把自己的感官打开,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我们生活真正所需的精神养分。殊不知这样的生活是牺牲大多数人来成全小部分人的,即使这样,大多数人仍然是不明就里。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不是因为精英,而是因为一群这样的不明就里按部就班生活的人。而剩下的人,那些所谓有所觉悟的人,只能把他们的生活当成一个秘密:把摇滚乐地下化,把他们的生活和精神地下化。这甚至不是一种反叛,只是一种成熟的必须途径,一种对盛世的讥讽和反语。 我们这个社会所谓正常的年轻人,其实正是最幼稚的一群,最没有经历的一群。没有玩儿过,没有不屑过,没有长大过的一群,精神上永远不会真正独立。在这样的支离破碎的画面和声音中,我看到的是我身边的所有现实的呼声以及抱怨,一部分人的所言所行。有时候你感觉抓住了,你年轻了,但是你又没有。我记得第一次在那所还算有点儿文艺沃土的重点高中边上,那条被我命过名的无名路上,逆风走在那些路旁半人高的杂草旁边,抖抖嗦嗦拿出生平买的第一包烟点上时;或者是拿出cd机播放在二线城市好不容易弄来的打口盘,调到某首最躁的歌儿开始放的时候;抑或是高三的某个冬夜,满手铅笔的黑色,没命的在美院旁边的小道上奔跑的时候,就像濒死的病人突然深吸一口气活过来一般,我当时已一种稚嫩的方式,感觉自己回到了真正的生活里。但这仅仅是吸了一小口的氧气,就像没烟抽的时候捡到的一个烟屁,根本无济于事。 而后来我发现,甚至是我能乖巧的扮演一个叛逆得不让家人讨厌的女儿的角色时,更甚当我开始迟钝的在大学开始本该高中过的没心没肺的脏范儿的生活时,当我开始大胆投入某场恋爱或者某场摇滚演出时,那种感觉依然还是那一小口氧气,没有再多了,也不可能做得更多,我以及我们都不可能。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真的一直死磕下去的,不管是为了艺术,音乐,文学,还是收废品或者是捡垃圾。当目睹他们真的为之死磕的时候,我们这些小众的围观者眼里竟是深深的害怕神色。我们鼓足勇气,挺起胸,朝他们走近,然后再近一些,并告诉自己,我们接触到了真正的生活,他们是无序混乱,所以是美的,是艺术。但是我们心底又越发清楚了:我们不是那样的人。 这样的情形让我们纠结,因为在真正的死磕者看来这个世界井然有序,安静美好,并不是我们眼中的漩涡和混乱。我们之所以那么认为,是因为我们不安心生活在虚伪中,却又不敢死真的磕下去,因而困顿,质疑和抓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在感情上一直纠结,我们必须要把这样青春不安情绪实体化,我们需要一个有致命吸引力而又危险的东西来排解我们在生活上碰到的矛盾,而对于年轻生命来说,我们碰到最大的矛盾就是爱情。马晓晴演的姑娘清楚的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内部原理,最后导致她投身“失足青年”的圈子。而这个矛盾的外部体现,则表现在张国立那段爱情中,这是纠结人群跟社会的矛盾。 早上洗澡的时候我突然想明白这些,茅塞顿开,悄悄把手指上的戒指从中指挪到了食指。这是个说不清的感受。我知道我永远不是那种人,最多最多做到吸一两口氧气,而他也只是比我更加接近混沌而已,所以才会欣赏这样的作品。我们依然在悄然挣扎并且也许以后也永远无法这种挣扎。只是,看一看这部电影,知道我们为了什么而战,知道我们那些忡忡不安的生活的起源,以及知道青春只是一剂过猛的药是件好事儿。青春它矫枉过正,它能保证你在多年以后至少会是那个拥有回忆的人。 ----------- 依然感谢生活中所有被我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苦难

 6 ) 重温《顽主》

重温了电影《顽主》,感觉这真是一部不错的片子。最开始当然看的是小说,吸引我的是作者王朔那种京味儿的侃爷腔调,小说中人物那种极为真实的对白内容和语气让人感觉很舒服,不像很多作品中,人物说话都跟念稿子似的,特假。后来,忘了什么时候,看了电影《顽主》,当时的感觉记不清了,只记得对小说原著的还原度很高。这次重看,发现王朔也是编剧,怪不得。

重温之下,几点感受:

第一,片中充满了80年代末特有的那种迷茫劲儿。那时候我还不太懂事,但是那个时代的作品还是能够唤起我的共鸣。那个时候,很多现在看来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还挺新鲜的;作家、文人还挺吃香的,一说写小说感觉特神圣;人也纯朴,连流氓都比现在好多文化人厚道。特别是,时代在转型,改革在摸索,各种思想在冲击着人们的心灵,那个时候的人们普遍都感到非常茫然和困惑。

第二,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年轻人开始拒绝理想、蔑视崇高,没有了追求——或者说没有了他们父母认可的追求,事实上他们追求的是自然、随意的状态,就像片中的于观、杨重和马青。他们应该可以被称作中国的“垮掉的一代”吧。实际上,这样更接近于人的本质。那些口口声声高尚、追求的人又是怎样的呢?就像片中的赵尧舜,嘴上仁义道德,心中男盗女娼,无非伪君子一个。

第三,影片与小说的两处不同。

一处是为宝康搞的那场文学颁奖会,之前进行服装表演,场上牛鬼蛇神、群魔乱舞。小说久已没看,记不大清了,但我印象中作者对这段是一笔带过的,可在电影中却成了重头戏,这应该是利用了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毕竟有些用文字不好表现的东西通过视觉则可以直观呈现。这段戏想表达的意思应该跟全片相同,就是展示时代背景下的矛盾和混乱,至于思索,还是见仁见智吧。

另一处是结尾处街道党委宣布对于3T公司处分决定的那场戏。小说中应该是没有的。加上了这么一段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戏码,更增添了全片的荒诞气氛。

 短评

哥们儿就喜欢俗的!!

7分钟前
  • Zephyrance
  • 力荐

现代派?!跟她侃尼采~~!

9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力荐

真好,奇怪这样的片居然不是禁片。那颁奖的段子真赞啊。

13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张国立的牛仔小热裤

15分钟前
  • 王神爱
  • 推荐

马晓晴跟张国立聊天的那场戏是在天安门广场上,以后拍电影可再也没这场地了。

18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张国立演的于观跟他爹说:“我怎么就那么不顺您的眼呢?我一不杀人,二不放火,三不上大街上游行去……”结果这电影上映以后第二年就……

20分钟前
  • 胡不喜²⁰²³ ™
  • 力荐

我觉得这个才CULT

24分钟前
  • 疯狂魔术师┃星学深似海
  • 力荐

很牛逼的一部电影。时装表演上,讽刺大会上,比现在那些磨叽的电影好太多。那时的摇滚乐也很牛逼呀,现在的小P孩还呻吟什么

29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80年代太强悍:社会青年张嘴就是弗洛伊德尼采、扔一石头能砸中10个诗人、时装秀如意识形态大联欢;这么多年过去,社会的人际架构未变,一曲国产摇滚吼出的仍是心声,混混青年太可爱,能把叫兽玩死,“逻辑不对啊,你们应该痛苦”“可是我们不痛苦”,这种代沟和偏见至今无法消弭。

3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BGM强烈好评

36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北京男的永远就是这么让人又爱又恨 没有厚实的肩膀 却甘愿让他们把头埋自己怀里感受温存

37分钟前
  • 杨欢喜Metiche
  • 推荐

T台秀那段拍的是好,但跟影片结构其实没多大关系,没必要过高赞扬。想想中国古代的现代的各种元素齐聚一堂,其实也算是多元化吧,虽然让人迷茫也让人困惑,但总比一言堂好。这片反映出的青年的生存状态的确很大程度上能够注解第二年的事件。专家教授看来在那个年代就已经不是个好词儿了。

38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拍的太漂亮了,就中间搞得那个TTT颁奖典礼那个舞台走秀,穿越时空和年代的那个想法就太棒了。从地主和阔太碰撞农民,红卫兵碰撞古代人,八路碰撞国民党,老财主摇头感慨现代时装风格,到老农民学跳霹雳舞,到后来的大家手拉手消除了葛洪隔阂和界限一起跳“的士高”的这个点子,简直是绝了!

41分钟前
  • 油尖旺金毛玲
  • 力荐

颁奖礼上时装走秀的一段简直是神来之笔!!

43分钟前
  • mOco
  • 推荐

您甭提我操心 我就一傻波依

47分钟前
  • an@nt
  • 还行

张国立真帅。那时候的北京啊

52分钟前
  • mon babe
  • 推荐

感觉是前冯小刚时代的代表作啊,那时候就兴这个,《顽主》是始作俑者,冯都是跟风的。

56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有人说 你非得要有时代记忆才能欣赏这样的片子 那我觉得你想象力也差了点吧 别的时代的艺术作品你还看不看了

59分钟前
  • Dr. Tardis
  • 力荐

那时德育叫兽赵老师就已经口出“杯具”了

1小时前
  • 米拉之落
  • 推荐

中间那段时装秀,现在看来惊为天人。八十年代的电影自由度也可见一斑

1小时前
  • 黑左。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