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郊1936年

HD中字

主演:热拉尔·朱尼奥,克洛维斯·科尔尼亚克,凯德·麦拉德,诺拉·阿娜泽德尔,皮埃尔·里夏尔,雅克·贝汉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0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北郊1936年 剧照 NO.1北郊1936年 剧照 NO.2北郊1936年 剧照 NO.3北郊1936年 剧照 NO.4北郊1936年 剧照 NO.5北郊1936年 剧照 NO.6北郊1936年 剧照 NO.13北郊1936年 剧照 NO.14北郊1936年 剧照 NO.15北郊1936年 剧照 NO.16北郊1936年 剧照 NO.17北郊1936年 剧照 NO.18北郊1936年 剧照 NO.19北郊1936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北郊1936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继处女作《放牛班的春天》之后再次演绎合唱团的故事, 怀旧的情绪,热情洋溢的人物,竖立起了一座法式平民电影的丰碑,甫一上映,再创票房佳绩。  本片发生的背景为1935年至1937年的法国。当时正是法国“人民前线”(popular front)运动高峰时期,法国国际工会(SFIO)第一次带领工人阶级取得了国家的合法政权。在一批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的领导下,当时的法国社会上上下下开始了一系列的工人权益斗争运动。劳资关系变得空前的紧张。在普遍的罢工和呼吁改革的压力下,许多工人确实得到了福利及待遇的提高。但是,在很多地方,工人的待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因为工厂的倒闭以及当时的经济大萧条而陷入了更加艰苦的境地。  本片的主人公剧院舞台经理辟谷(杰拉尔·朱诺饰演)便是深受打击的一位。而祸不单行的是他的老婆也在这个时候背叛了他,跟着别的男人跑了,只留他和儿子相依为命。谁知,儿子因为上街拉手风琴卖艺,自己指控无抚养能力,儿子也因此被行政机关强制带走。同时,辟谷所在的剧院也被当地的官员查封,他彻底的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若是辟谷在这个时候选择一死了之故事也就没什么说的了,戏剧性的是他在遭受打击之后并没有选择就此沉沦,相反他重新鼓舞了斗志,并且想要自己组织一场戏剧演出以此来振奋自己的生活。于是他找来了同样已经失业的古怪的歌舞男杰克·杰克特和理想主义的革命青年埃米尔。随后他们开始自己动手修缮了破败的剧院,组织了一群失业青年来共同加入他们。并且还意外的找到了色艺俱佳的女演员杜丝。所有参加这场演出的人都没有收到任何的报酬,可是大家的热情同样十分高涨。因为这场演出,让许多人的生命中重新有了希望。七夕之恋仁顺很美丽大雪无痕法律与秩序第二十一季啊!因为是男高,所以很幸福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另一个黑人女孩第一季走向太阳聊斋残卷之六道天书麒麟掌末日之战寻爱高中第一季怦然心动1998奎师那与伊人实习医生格蕾第十一季原始生活40天第二季6级暴逃 下(国语版)印度连环杀手档案:血腥日记威龙行动第三者 致命性騷擾暗杀教室第一季星际之门 SG-1 第七季世界奇妙物语2009春之特别篇入侵阿富汗巾帼悲歌百万英镑英语上海滩大亨死亡珠宝小小犯罪刺激摇滚天堂女监档案误入青春天涯织女肮脏的哈里他其实没有那么爱你氏梅真爱2014异邦警察 电影版我们村 第一季大鱼2003独奏者分裂

 长篇影评

 1 ) == Faubourg 36 == (放牛班快樂頌) ˙法 2008

【簡言之......】
首先,旁軸太多
雖然主軸是Pigoil (Gérard Jugnot 飾) 和 Jojo (Maxence Perrin 飾) 的父子情
然而法國革命的背景、女歌手Douce (Nora Arnezeder 飾) 的身世、Douce和Milou (Clovis Cornillac 飾) 的愛情故事......
儘管彼此相關
似乎可增加豐富度
但在在模糊了主軸的深刻程度

接著,前半部太過冗長
或許不時佐以輕鬆幽默在其中
但還是會覺得節奏太慢
而且對於不了解法國當地、當時文化的人來說
還有點無法理解他們的幽默

然而,近尾聲的歌舞表演
佈景雖不似紅磨坊年代 (約19世紀末) 的華麗
但簡明呈現那個時代 (1935~6年) 勞工階級的生活和自娛的歡樂
另外,不斷重新經營劇院、生存的歷程
更讓人看見那個年代的團結、互助、溫馨與盼望

Rating:5.3 / 10

 2 ) 音乐厅人的爱恨情仇

跟放牛班的春天一样,同样是励志的故事,但稍有不同,加入了一些亲情、爱情,还有一个坏蛋。
还是典型的好莱坞叙事方式,根本感觉不出法国特色,换种语言,肯定以为又是一部好莱坞烂俗的剧情片了。
女主角很漂亮,布景很雅致,音乐很一般,色彩很明亮,就算这些感觉。
对了,里面还有一点点的政治,个人认为这个多余了。

 3 ) 《北郊1936年》:蹉跎岁月,万事如歌

文/公元1874

虽然无论从导演、演员乃至题材与叙事风格上,《北郊1936年》和那部大放异彩的《放牛班的春天》皆如出一辙,但这部由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所执导的作品,依然能够在顶着过度复制成功作品的舆论压力下,绽放出不一样的色彩。《放牛班的春天》像是导演回望过去无尽感慨进而款款深情的怀旧,而《北郊1936年》,则是导演对旧时代法国社会一次稳重的剖析和剪影。

《北郊1936年》并不像《放牛班的春天》那样,刻意避过时代的烙印,选择把故事发生在过往的时代是因为怀旧作祟;相反,《北郊1936年》处处紧贴时代,从片名开始就带领观众进入法国那个充满希望的年份。1936年的法国,正是议会重组,政府以工人阶级为主导,平民大众掌握话语权,整个社会管理层构成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一年。这一年,法国的老百姓开始明白了什么是当家做主、什么是8小时工作制、什么是带薪休假;这一年,法国开始举办戛纳电影节;这一年,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初步形成,纳粹在欧洲风头正盛,二战爆发前的硝烟渐渐燃起。在动荡纷繁的大时代下,《北郊1936年》并没有站在某种高度以所谓大气魄的视角去观察整个法国,而仅仅只是以在法国巴黎一个平民聚集的新区——北郊,当中一个音乐剧院内诸多人物的故事来展开。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濒临倒闭的音乐剧院内,一班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为重建剧院所经历的种种喜怒哀乐。

这群人里,有的人妻离子散,只希望能与儿子继续过活;有的人对革命充满热情,希望重塑音乐厅来报仇雪恨;有的人希望能够重新站在舞台上,带给人们欢声笑语,而有的人则从乡下来到巴黎,希望藉此舞台能够成为万众瞩目的歌星。这家座落在法国巴黎北郊,名为香颂尼亚的音乐剧院所代表的,正是那个时代里法国底层人民的种种真实写照。科洛维斯•科尔尼拉、皮埃尔•理查德与杰拉尔•朱诺在片中饰演性格各异的主角,三人精湛的演技撑起全场,好戏之人定会拍案叫绝;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擅长营造的旧时法国市井风格乃一大亮点,更让人铭记的是影片无处不在的手风琴配乐,Reinhardt Wagner为《北郊1936年》所打造的音乐充满了怀旧的调调和彼时的风情。此外,片中戏中戏一般的的舞台剧也是一大亮点,皮埃尔•理查德本身就是相当优秀的喜剧演员,这次在片中舞台剧里的表现也算得上是本色演出,即便单独抽离出来,《北郊1936年》里的舞台剧也有着颇高的可看度。

片名的“北郊”,对于法国而言有着比较特殊的含义。上世纪3、40年代,正是巴黎城市结构发现巨大变化的年代。随着城市工业化的进程,巴黎的市区不停的扩张,而原本的荒郊野外也逐渐的变成了低收入者居住的市集,这种情形有些类似于我们改革开放后各地的城乡结合部。当时,这样鱼龙混杂的新兴居住区称为“Faubourg”,而时至今日,名字已经换成了“Banlieue”。所以,《Faubourg 36》是只属于那个时代的名字,而如果要看今时今日的法国郊区,我们能看到的片名则只能是类似于《Banlieue 13》(中文译名《暴力13街区》)这样的了。导演用“Faubourg”一词做片名其实就已经告诉法国观众:这部电影所叙述的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如果你已经遗忘,不妨藉着本片重拾记忆;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观众而言,这部电影亦是了解旧时法国的一个窗口。

居住在北郊这个地方的都会是些什么样的人呢?在这个社区里,有在工厂里工作的工人,有走街串巷的杂货商,有菜市场的小贩,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民,更有着为这些人提供娱乐消遣的影剧院。他们都是属于法国社会的金字塔里最低那一级的构成人员,大腹便便的富人和贵族不会对北郊正眼相看,生活在巴黎市区里的那些中产阶级也只会觉得北郊这样的地方充斥着暴力、犯罪与肮脏。在法国左翼联合政权“人民阵线”控制了议会,取得话语权之后,居住在像北郊这些社区的居民们,首次站在了政治舞台上,影片试图为观众展现在那个年代里,北郊居民面对时代的变革与政治身份的转变所经历的诸多事迹。导演在这里并没有想一本正经的去正面表达这些故事,相反却较为讨巧的剑走偏锋,以香颂尼亚剧院为核心,通过剧院的破败、重组,主角们的命运,来带出了整个二战前法国社会的格局。

《北郊1936年》具有励志片的款式,但以导演的理念而言,当然不会仅仅只有着励志那么简单。这部电影有着黑色喜剧、舞台剧、音乐剧等等多种风格,在克里斯托夫•巴拉蒂的执导下,各种风格的糅合相得益彰,并不会令观众觉得突兀。也许是因为《放牛班的春天》的成功令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在《北郊1936年》的内容上选择得更加严谨,故事也更加纷繁复杂,政治和时代的这条线与音乐厅的重建这条线平行叙述,勾勒出完全不同于《放牛班的春天》的大气。

在常年艺术片扎堆的法国,用于在电影语言上大作探索的导演屡见不鲜,诸多抵死刁钻的怪片、闷片层出不穷,似乎在这个充斥着浪漫情调的国度里,国民对电影的品味也显得那么特立独行。但像克里斯托夫•巴拉蒂这样怀旧情怀爆棚而且能够拍出令国内外大多数观众都欣赏的作品的导演,却显得并不多见。巴黎音乐学院出身的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在他的两部故事长片里都展现出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更重要的是他能通过音乐来营造故事,或是教会颓废老师重拾斗志,或是让生活无望的普通人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音乐在他的两部作品里都不会显得喧宾夺主,无论是《放牛班的春天》还是《北郊1936年》,音乐皆是点缀在故事上的点点星光,推动着主角与故事的前进,也在交错间抓住了观众的心。

《北郊1936年》像是导演一阙颂扬时代的饮歌,在这部电影里,歌声充满了力量,它能够安抚失意无助的人,亦能在欢乐痛快里让人引吭高歌。电影的结尾处,若干年后主角重回剧院,音乐不再,老友不在,时光转变,物是人非的恍惚间,我们却不会看到一个念旧的人在对往昔若有所思的感伤,相反,已成名的音乐家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与掌声,而雪花纷纷的广场上,父亲等着儿子的归来。一切都是那么恬静安宁,而主题音乐的旋律在这时候悄然响起。也许,导演是想藉着来告诉观众:在蹉跎的岁月里,万事亦可如歌。

 4 ) 北郊1936年的影评 从乌云缝隙中抓紧生活的阳光

一个天使一般的男孩,一个瘸了腿的老马般的父亲,在剧烈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只能像一只背着房屋在火山边沿禹禹独行的蜗牛,挣扎生存,法国电影一直是影坛的小清新,浓烈的人文色彩,俏皮的对白,极端的讽刺、暗示,特殊的场景,演员的夸张演出无一不使人脑洞大开。

影片在浓郁晦暗的色彩下开始回忆, 男主皮谷守着摇摇欲坠的剧院工作,妻子也跟别的男人跑了,因为这个建筑商可以给他稳定的生活,家里的小男孩找到剧院以前的音乐指挥学习手风琴,在街上卖唱赚取一些散碎银子补贴家里的贫穷生活,为了照顾父亲的自尊,和杂货铺老板商定赊给父亲一些生活用品而且瞒着父亲,钱由自己慢慢补足,本来生活也就这样慢慢的过下去了。

风波起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剧院被黑社会压榨加上自身经营不善老板自杀而倒闭了,造成皮谷失业,男孩的母亲也就是皮谷的妻子要夺回男孩的抚养权,在当时的法律规定下皮谷只能带着痛苦眼睁睁的父子分离,把自己的儿子放到别的男人哪里,小男孩的伤痛可想而知。

生活不能总是这样,带着痛苦消沉了一段时间后,在身边两个奇葩朋友的帮助下皮谷从新振作了起来,源于黑社会老大想在当时的党派利益纷争中分一杯羹,急于给自己挣得一个好名声,从而使剧院在时代的夹缝里起死回生、苟延残喘,这给了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们无限希望,迸发出巨大生机。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太艰难了,

没有钱,那就不发薪水,没有演员,那就自己演,没有物资设备,那就找银行借,虽然不是很顺利,不管前路如何,生活总是要继续的,影片的亮点在于胸怀远大理想的前剧场演员的女儿找上门来应聘,出场的的那一刻整个影片的色彩都明亮了起来。

剧院在磕磕绊绊中演出了,虽然演出的很生涩,节目表演的有些尴尬,但总是开始了,女主角也开始崭露头角引起大剧院老板的注意,愿意提供给女主更好的发展机会,在贫瘠生活中善良的男主鼓励下,女主飞向更美好的天空,于是剧院就慢慢又黄了,看不到头的绝望生活,对得不到回应的儿子的剧烈思念使男主感觉到生活的尽头,自杀未遂可以绝处逢生吗?

讽刺的是自身肮脏、卑鄙人总是希望占有美好,用美好满足自己肉体的欲望,用污浊的灵魂去攀附光明,可能觉得这样会离天堂近一些吧,片中女主用自己的肉体牺牲换来了剧场的二次开始的新生,前剧场指挥结束自闭加上女主的回归,生活终于从缝隙里展现了新的希望,男主的儿子也回来了,两位奇葩朋友的表演也渐趋佳境,在影片中收获爱情的女主表演也熠熠生辉,一切都顺风顺水、财源滚滚,生活终于漏出了笑颜,然而乐极生悲。

黑暗是不能允许阳光照进自己的角落的,在强烈的嫉妒心驱使下,片中黑社会老大派马仔去剧场偷盗抢劫殴打,阴差阳错打死了皮谷的朋友,为了拯救愤怒之下的报复的女主的男朋友,皮谷进了监狱,生活还要前行,就这样吧。

出狱后的男主终生再没有离开北郊剧场,剧场的生活也终于走上了正轨,四处巡回演出,小男孩也终于看见了大海,影片开放性的结尾,挺好。

 5 ) 人生如戏,岁月如歌

  即便对于法国年轻人来说,Faubourg这个单词也是有些陌生的。如今指代郊区的单词更常用Banlieue,而巴黎的郊区,一直以来都是个故事多多的地方。在巴黎还能够找到诸如Faubourg Saint-michel的地名,地理翻译时或许一带而过,但是对于历史学者,文学爱好者和有心的电影人来说,这里都曾有悲欢往事留下的印迹。上世纪初巴黎城市规模大扩张时,Faubourg到处都是,随着郊区的小石路逐渐融入到市区里。在被冠以这个单词的街区,居住者都是从外省来的工人,富裕阶层常常不屑一顾,到了一战后,这里基本就成了巴黎平民聚居的新区了。

 
     不厌其烦的说这些,仅仅是要交待这部刚上映的‘法式大片’的环境和时代背景。虽然它被看做是《放牛班的春天》的姊妹片,同样是怀旧与音乐交融的法兰西情结,却比后者承载着更多样、更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含义。对于不熟悉法国历史的观众,可能会忽视这些信息,无法理解剧中人的激情。导演巴拉迪尔的镜头,不再仅仅局限在一个无名的小学里,对于纷繁变化的时代背景,也必然被巧妙的标注重视。片名其实已经把这部影片的两个重要信息提示出来,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巴黎郊区,时间则是法国历史上颇为重要的1936年。在这一年,法国左翼联合政权-人民阵线在议会中获胜,组成了以工人阶级为主的法国政府,对法国的政治格局,文化扶持,外交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在这种环境下,巴黎的平民们再一次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第一次有了40小时工作制和带薪休假。他们满怀信心的开始兴建自己理想的家园,同时抵御法西斯势力的进攻,以及右翼大资产阶级的反扑。影片的主角,就是三位刚刚失业的工友,他们要靠自己双手重建倒闭的剧院,“同志般的情谊”构成了人物间的情感关系,影片中也始终贯穿着工会与纳粹政党和资本家的斗争。

 
    在二战之前的这几年,巴黎人度过了一个充满激情和危险的时代,影片的初衷是在向这份时代感致敬,试图把现代观众带回到那个动荡而不失温情的记忆里。贯穿在这份记忆里的,是最纯真的法国香颂,随着手风琴的键音飘扬在郊区的石子路上,被复仇的枪声碾碎在时代的车轮里。本片的制片依然是雅克•贝汗,近些年他在纪录片和剧情片上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收获了不错的赞誉。《放牛班的春天》是他四年前监制的作品,意外的成功给了贝汗和克里斯托弗•巴拉迪尔继续本片的信心。这一次他没有再亲自表演,《北郊36年》的三位男主角都是当红一线,精良的制作和宣传力度,足够吸引观众的目光了。


    在风格上,制片贝汗和导演巴拉迪尔延承了前作《放牛班的春天》;而在影片的视角上,则与热内的《漫长的婚约》有些类似,都是讲述一场动荡年代里悲喜交加的 ‘平民传奇’。在我看来,影片虽然丰富精致,但显得有些过于商业,融合了大量的通俗元素,使其像极了一个精心编构的畅销小说。即使片尾字幕里打出了“根据皮夸尔回忆改编”,但高潮过后的那场复仇实在过于戏剧感,摆脱不掉杜撰的痕迹。比起《放牛班的春天》的单纯,新片的高潮数量密集,类型也各种各样,就却少了一份真正的感动。更遗憾的是配乐,由于作曲家不再是布鲁诺•库雷,新片虽以手风琴为基调,却没能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旋律,不复前作贯穿一致的童声天籁了。人物和类型元素在影片中循序地交叉,年轻男女的爱情,患难父子的亲情,政党工会的斗争等都交待得扣人心弦。再加上女歌手的成功之路,资本家的险恶用心,工人阶级的不屈不挠,各条线索缠绕在一起,几乎分不出主次来,把剧情充斥的很饱满,甚至饱满的有点过了头。有趣的是,一贯亲民的首都媒体《巴黎人报》,这次对巴拉迪尔新片的评价前后差异 :“多么美妙的音乐和剧情呀…一种享受”、“缺乏适当的节奏和缓和…如同樟脑丸”

 
    剧情看似跌宕起伏,却并不复杂,人物关系在挖掘和互相推动中,让剧中每一个角色都逐渐立体而丰满起来,表演算是一个亮点。这是部依靠演员群戏来完成的电影,敌人间有对抗和利用,同志间亦有矛盾和冲突。很难说清楚谁是真正的主角,三个男人都有自己明亮独具性格的一面。杰拉尔•朱诺扮演这样的小人物早已得心应手,他的生活唯一的希望就是和儿子茹茹相依为命,剧院工作只是他能够从前妻手中夺回儿子的前提。一直以来形象上孔武有力的克洛维•哥尼亚克,这次也把一个无所畏惧的工会领袖演绎地坚强可爱,对敌人的仇恨交织着对女友的爱恋,成功的塑造了这个36年的巴黎工人。至于卡德•梅哈德,他本就是表演二人转出身的喜剧演员,小丑的外表和内心早已揣摩入境,其宿命感最终也躲不开牺牲的悲剧。巴拉迪尔这次真正要捧红的是诺拉•阿泽纳黛,一个女版的让-巴迪斯特•莫尼尔。影片以她为线索人物,从外省女孩到大歌星,再走一条‘皮亚芙的成长道路’,与老影星皮埃尔•理查德扮演的作曲家一同见证了‘香颂尼亚’剧院的兴衰。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发生在‘香颂尼亚’剧院的台前幕后,这里就像是个人生的舞台,几起几落,岁月如歌中唱得那样“我们可以去海边了”,转瞬即逝。在某些场景上,导演显然是在向雷诺阿致敬,但是又由于过于商业的讨好观众,浅尝即至便回到通俗叙事的道路上。作为普通观众,很容易沉静在这份感伤之中,也会对高潮时强烈的百老汇歌舞片风格报以掌声。而以《电影手册》为代表的严肃影评则更为苛刻,甚至认为巴拉迪尔是在向‘优质电影’倒退。不过这没关系,这部法国商业 ‘大片’取得票房成功是肯定的,手风琴里悠扬的旋律,早已融入到巴黎人的血液里,定格在了三十年代的旧照片上,感染着我这种外国人。影片的结尾处,因为复仇而入狱十年的皮夸尔回到了剧院,这里早已改名为“Faubourg 36”,纪念曾经发生的恩恩怨怨。小茹茹已经是成名的音乐家了,老父亲坐在下雪的广场上,等着儿子的谢幕。时间仿佛又回到了《放牛班》的开头,一样的演员,一样的情怀,这还是贝汗的音乐传奇,戏梦人生。

 
Luc,2008年11月1日于法国

发表于《看电影》11月下,转载请注明出处

 6 ) Un Recommencement 的歌词

看完Les Choristes和Petit Nicholas再看这部电影,倒没有觉得通篇的舞台布置让人眼花缭乱,戏院的背景让主题不再沉重,轻松的气氛却没有影响电影的深度,几张熟悉的面孔让人可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片中精致的音乐。
有人评论说Nora是Marion Cotillard以来法国最甜的女演员,的确这部电影能让人慢慢对这个奥地利人与埃及人的结晶产生好感,尤其是折服于她的唱功!
网上除了一首Loin de Paname以外,还没搜到其他原声的歌词,故只能从字幕和原声当中东拼西凑把比较好听的一首Un Recommencement的歌词摘录于下:

        Un Recommencement
On est tous au départ sans bagage,
Plus légers que le ciel le plus large,
D'où tu viens, je ne sais plus. La mémoire
ne retient pas les mouchoirs des gares.
C'est tout à coup brûlant,
Un recommencement.

Si je viens, c'est qu'enfin je suis libre
du mentir qu'y rentr'est d'ìmpossible.
Tous mes yeux croisent à t'en promenade.
Les épaules et les bouches qu'y garent.
C'est tout à coup brûlant,
Un recommencement.

On ne voit plus les aiguilles des montres,
Mais on sent à la temps la rencontre
Si l'on doit retomber en enfer.
Vive l'amour et les chaînes et les fers.
C'est tout à coup brûlant,
Un recommencement,
Un recommencement.

有误请指正。

 短评

moi;dès que je suis loin de Paname

8分钟前
  • orella
  • 力荐

抒情的melodrama

13分钟前
  • 【守破離】
  • 还行

为什么还要用放牛班这个名字,两部影片的风格有很大差距,后半部分渐入佳境~

18分钟前
  • blake88
  • 推荐

这部电影哪里有点给不上劲

22分钟前
  • 阿勉君
  • 力荐

WX-D9

24分钟前
  • 是和有
  • 还行

舞台上的音乐剧不错

26分钟前
  • kitty
  • 推荐

法国版红磨坊?。。。

27分钟前
  • 沈济源
  • 还行

已经不能使我感动。。

29分钟前
  • soso
  • 还行

纯为音乐多加一分

30分钟前
  • 张大嗓儿
  • 推荐

装老是不可取的

31分钟前
  • 我不认识你
  • 还行

平实的叙述手法 波澜不惊 父子重逢是亮点 原声也还不错~

33分钟前
  • 皮皮鲁西西
  • 推荐

可能是字幕的关系,有些地方还不是很明白,但是整部片的气氛还是蛮感人的,当然,超越放牛班的春天也是不可能的。。。

35分钟前
  • V.pLaY
  • 推荐

看了一遍无字幕版...

38分钟前
  • félixfei
  • 推荐

上学期看的,不知道中文名

42分钟前
  • 逃脱术
  • 推荐

剧情薄弱

45分钟前
  • 尉迟歌
  • 还行

某人说,一般,非常一般。

50分钟前
  • 苏更生
  • 还行

不错的电影

55分钟前
  • 米亚嘟嘟
  • 推荐

世上只有爸爸好

59分钟前
  • 大西
  • 推荐

2009/7/21 7:40pm BC

1小时前
  • 陳甜寶
  • 还行

影片恰如巴拉蒂的处女作《放牛班的春天》一样,充满了浓郁的怀旧情绪,卷带着一份法国式的平民情结。1936年,对于法国本身就是个特殊的年份,电影主动地营造了战前法国的激情以及色彩斑驳的金色年华。音乐的救赎,对于一群渴望解放的工人阶级而言就是一种单纯的感动......

1小时前
  • 黑骨精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