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HD国语

主演:蔡宇,饶子君,土旦巴桑,次仁顿珠,李祥龙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2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3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4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5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6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3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4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5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6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7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8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9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遥远西藏的北方,有一片被称为羌塘的神奇土地。雄伟的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如同两条巨大的手臂,紧紧怀抱着这片60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羌塘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也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自然保护区。  在无人区腹地耸立着巨大的普若岗日冰原,普若岗日冰原海拔高度在6000米至6800米之间,面积422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低纬度冰川,1999年首次被中美科学家联合考查时发现并被确认为世界上除南极、北极之外的第三大冰川。  制片人老蔡,曾经进入过羌塘无人区,计划带队首次完成人类电影组对普若岗日冰川主峰拍摄。21岁的女导演子君决心追寻父辈的足迹,加入队伍。车队在前往冰原主峰的过程中危机四伏、危险不断,但都没能阻止这群普通中国人的脚步。  在狼群的注视下,这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冰川东南侧的主峰脚下。海拔六千米的冰舌上,导演子君终于说出了自己耿耿于怀的往事,制片人老蔡同样情绪崩溃——在他的心中,同样有着抱憾的过往,和对这片古老土地的深远情怀。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底的无人区,都有一些难以启齿又无法解决的伤痛,无论是否执着于无人区和山野,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与自己和解、与过往和解、与他人和解的机会。霸刀魔女游戏谁说理科生不懂爱情电影版小不点神圣游戏第二季名侦探柯南:异次元的狙击手梦乡(2019)识骨寻踪第十二季千面珍宝金赎罪巨蜥大世界之旅第五季捕鼠人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心动1999海人鱼封刃师海洋贼巢2018埃塞克斯之蛇泰版VIP最后的勇士无所不知先生人鱼王子:The Beginning企鹅公路恋爱播放列表Dear.M皇家师姐之中间人安妮日记致命演出无忧的天堂势不两立我们都是动物切肤之痛超高跟矿灯寻狗启事梦非梦奔跑吧兄弟第二季中国母亲森林中的餐厅地球热带岛屿之旅世界奇妙物语 15周年特别篇

 长篇影评

 1 ) 95后导演,初踏无人区 | 担心是一种诅咒

21岁,大三学生,一个团队,一部纪录电影。

95后导演饶子君,在2016年完成了对自我的挑战。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导演 饶子君

「无人区」

看到这三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跟着贝爷(贝尔·格里尔斯)去探险?”还是“鲁滨逊荒岛偶遇星期五?”亦或者“独自一人,为了梦想踏出第一步?”……

贝尔·格里尔斯

在饶子君这里,「无人区」意味着对英雄主义的解析——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导演 饶子君

“我们都曾在年少时扮演骑士,但如今却嘲笑英雄。”

与罗曼·罗兰认为的:“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不同,饶子君通过一部纪录电影,表明了她对「一切皆值得」的见解。

DOCO君今日跟大家分享一部通过远征无人区,完成自我和解与认知的纪录电影——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斩获

第六届温哥华国际华语电影节上“红枫叶奖”纪录片单元

最佳剪辑奖

无人去过的禁地

挑战极限的自然环境

在西藏的北方,有一片被称为羌塘的神奇土地,一片连贝爷(贝尔·格里尔斯)也不敢贸然进入的土地。

羌塘无人区位于西藏的北部,面积六十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自然保护区,它与可可西里无人区、阿尔金无人区、罗布泊无人区这三个地方,共同构成了世界上独有的超级荒原。

在羌塘无人区腹地耸立着巨大的普若岗日冰原,这是被确认为世界上除南北极之外的第三大冰川,也是吸引制片人蔡宇(老蔡)的地方。

老蔡说:“这里的环境像极了我童年生活过的贵州,与世无争,与日月星辰相伴。

制片人蔡宇(老蔡)

的确,无人能及的地方必定有足以令人艳羡的生态环境。

全程无特效的画面,让观众享受到了顶级的视觉盛宴。

想要进入羌塘无人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了需要多方审批外,对个人身体素质以及生存能力的考验也非常大。

好在,剧组人员想法一致,报批审批手续有序顺利推进,就这样,制片人老蔡、导演饶子君一行人正式开启前往无人区的征途。

中国特有牛魔王 凶猛野牦牛

当21岁的导演第一次深入羌塘无人区腹地并环绕“世界第三极”普若岗日冰原拍摄,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导演 饶子君

进入无人区前,剧组里的所有人都签署了生死协议。

天寒、冰裂、设备故障、补给告急、各种致命疾病以及野兽袭击等,让《藏北秘岭》剧组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影片开拍时48人、16辆车挺进无人区,到完成拍摄后锐减至仅剩8人3辆车。

车陷冰河,危机四伏

在40多天的无人区探险中付出了平均每1天减员1名剧组成员,每3天损失1辆汽车、付出着近乎“团灭”的代价。

担心是种诅咒

DOCO对话饶子君

大家一定会非常好奇,饶子君第一次踏进无人区,为何要将电影的名字定为「重返无人区」,

“重返”二字有其特殊的意义:

饶子君的父亲饶剑峰是国内著名登山家,但在2013年,饶剑峰在登山营地突遭意外,不幸遇难,导演饶子君渴望探寻父亲走过的足迹,接近他所完成的高度,明白父亲一直以来的坚持,跟过去的自己和解。

DOCO君有幸采访到了饶子君,跟她聊了聊对电影、生命的理解——

导演 饶子君

1

Q:接下来还会选择拍纪录片吗?纪录片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A:会啊。我非常享受拍摄纪录片的当下感和未知的随机性。

剧情片与纪录片最大的不同在于,剧情片会在一定的真实基础上重构一个故事,而纪录片则相对真实,但纪录片的真实也并不是绝对的,当镜头对准某个真实的一面时,也正错过着另外一面的真实。而作为拍摄者的我,会有一种临场的参与感与启发,这种微妙的感觉令我痴迷。

2

Q:你对这部纪录电影最后呈现的画面,满意吗?看到真实的无人区,跟此前想象的有何不同?

A:对我来说,永远都不会有满意,因为拍摄总会有缺憾,尤其是纪录片,总有错过的、意外的、残缺的。

而且我们在无人区内的拍摄环境较为特殊,难度也更大。 无人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给我惊喜,可能这就是与我想象中的不同, 你想象它的美有10分,它给你呈现的是100分;当然相应的寒冷也是一样。

3

Q:你最喜欢电影里哪个部分的表达?有没有考虑将片子以日记体的形式剪接?

A:哈哈,我最喜欢自己的自白(我们子君导演也是real可爱了),那句“我们都曾在年少时扮演骑士,但如今却嘲笑英雄。”是我最想表达的内容。

日记体的形式有考虑过,但是单纯做成日记体,就会把重心放在我一个人这里,而忽视了团队里的其他人,我想展现一群人,而不是一个。

4

Q:去过无人区后,对生命有了怎样的感悟?

A:时时可死,步步求生。是我们进入无人区后的状态,登山的“临在感”、“专注感”都是很微妙的。

那些在平原里(日常)里有的矫情和“公主病”都被无人区治好了。

当你能仔细体会自己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的时候,对于生命的存在感体验是非常强烈的。

5

Q:去无人区之前,有考虑过家人的感受吗?他们的担心会阻碍你去吗?

A:担心是一种诅咒,不要强化这件事。

危险的其实不是未知,而是你确信的事并非如你所想。我们其实每天都生活在危险中,但是因为对这种环境太熟悉了所以并不以为然,无人区看似险象环生,但反而会因此更加戒备。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将在8月底登录全国院线,在酷热暑天,给大家带来一场“透心凉”的视觉盛宴。

昆明分享会的现场


DOCO热纪录 全球优质纪录片观享平台 & 影迷社区。公众号:docochina

DOCO热纪录 • 映像现场 线下纪录片主题放映+文化沙龙。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爱上纪录片、分享好观点、识得真知己!

如何成为「DOCO热纪录 • 映像现场」会员?

添加微信号:docokun,DOCO君带你加入「DOCO热纪录北京线下观影群」,不错过任何一场放映,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2 ) 不能以点盖面,这还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纪录片!

看到豆瓣评论里基本上清一色的差评,我觉得真的不应该,所以也就在此啰嗦几句说一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一部分人给差评的原因是拍得不够专业,我觉得这可能是不足之处,但要说因此而差评就太没道理了,那些垃圾商业片拍摄都是专业的后期也是专业的,可那就能改变他们不是垃圾片的事实了吗?并不能,同理虽然这部纪录片可能拍摄的不够专业,但并不影响其观赏性,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还是很被电影中的画面吸引的,所以差评不成立。

其次是一部分人说剧情很狗血,导演的父亲牌,领队的母亲牌都没打好,我觉得这个是基本成立的,确实都不是专业演员,没有演绎出好的效果,但是那其实只是电影的一小部分内容而已并非重点,有没有或者效果好不好并没有影响我的观影,更多的还是看那种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各种奇遇和风景去了,哪里存在关注这些嘛,所以差评依然不成立!

再次就是有人说导演子君名不副实,其实她是不是真正的导演我个人觉得无所谓,而我有所谓的是这部纪录片拍成了,而且上映了,展现在我们面前了,那就算成功了。整部纪录片确实就子君的镜头最像在拍戏,但明显她很不专业,最大的败笔是最后登山时她的行为,你说如果你一直为了这一天用这样的行为纪念你的父亲,那你好歹也要做好准备啊,结果登山时她什么都不会,没体力,没技术,没准备,纯属累赘,全程都需要人照顾,太丢老一辈登山先烈的脸了。但抛开这些不谈你们搬起手指数数一年我们国家能上映的纪录片有几部?屈指可数啊,数量惨不忍睹,所以每有一部我们都应该鼓励鼓励,不然以后谁还拍纪录片啊?对吧!所以差评还是不成立!

最后还有就是说拍摄者探险的不专业,我觉得拍摄者最后没有登顶航拍已经很遗憾了,或许确实是他们不够专业,但并不是只有完成计划了才算成功,他们的过程我觉得还是值得肯定的,当然有人说他们在过程中有破坏地貌的行为,我觉得这点可以当做教材,让后来者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但差评依然无法成立!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觉得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因为我相信99%的人都没有机会去那里的无人区走这样的线路,他给人们展示了沿途的艰难困苦和自然风景还是很有意义的,而且纪录片就是原原本本的记录就好,不需要什么感情牌来烘托,至少在那两个司机连夜赶回来大家坐着喝酒的时候,他们哭了,我也被感动到了,而沿途艰难的艰难险阻我也替他们捏一把汗,还有无人区和冰川的风景也欣赏了,这就够了!

所以最后我给这部纪录片打7分,属于值得一看的水准!希望我们国家能多点良心纪录片出来,少一点垃圾商业片!最后说一点的是这是一部纪录片,不要拿他和《七十七天》做比较,那是电影,没有可比性!

 3 ) 带着小白去险境——悲壮?

这是一个纪录片,感觉……队伍里还是有很多不专业的,比如关于高反后要不要克服这个,听医生还是听病人,这么专业的团队居然发生了我身边那样的争执;还有就是野牦牛顶来的时候那个女的居然让司机别开,然后快顶上的时候又让司机开,这就是完全不懂野牦牛的习性;居然那么大的风沙没人用魔术巾;感觉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专业的电影工作者,但是绝对不是户外,登山,徒步的爱好者或者说经历者,他们可能都没走过任何一条高原徒步线路,没有那种一周以上的高原野外生存经验,结果就是各种下撤,最后导演说到拿着手机也能拍完,我就觉得他从一开始就应该找杨柳松、卡布、李国平这样的知名大神,再不济也应该通过四川登山协会找几个俱乐部里靠谱的领队,把都市里的普通人带进来真的是坑。而且这个团队纪律性极差,完全不听命令,看了都觉得心累,这些非专业人士还在想着用宝贵的淡水刷牙,其实可以用自然的水洗漱,淡水在这里不比在沙漠便宜。带业余的人来真的太累了,后面大家都想下撤了,雪山攀登也失败了,感觉导演心真的很累,带这样的团队太累了,走无人区队友选择很重要,他们的设备住宿支援都很丰富,平时民间探险俱乐部的装备是远远不如他们的,但是比他们团结也比他们幸福。他们从5600左右爬6800,按理说只要能中途住一天,问题不大,当然这个和风也有关系。那个妹子确实基因很厉害,自带不高反的基因,在没有任何训练准备的情况下顶着呼吸病直接上6000,在妹子中算很厉害的。但是其他人确实很作,户外有一句话,就是日常生活中越张狂的人在自然下越弱小,是事实,最后牛逼的都是不显山露水的,摄制组里那些男的哭成那样是让人不禁无语的,你们没徒步没登山过吗,那还来这里,确实胆子很大,苦了导演了,带这么一个团队,导演哭的时候真心为他心疼,这支队伍太难带了,还不如去登山俱乐部招一批人。最后只剩下百分之20的人坚持下来了,不得不说选人问题太大了,其实这是一趟很具有挑战的行程我们都知道,但是在选人方面却如此草率,增加了不必要的担忧和计划,最后的歌声那么悲壮,反而有点搞笑,因为这种悲壮是无意义的,自己酿下的苦果,带着小白去这种地方可不就是送人头、悲壮吗,天地大美,哪有这些悲壮,只有弱小和无准备的人而已。有时候我们很好奇为什么西藏那么大,大家认知的经过的就是那几条路线周边的风景而已,就是因为西藏有太多这样艰苦,危险的秘境,其实很庆幸现代科技无法征服这里,才保留了这些难得的风景,壮丽的世界,外景无敌的好片子,只是队友太弱了

 4 ) 出戏到化身为无比Mean的孃孃

中午12点40电影开场,只有我一个人观影,20分钟后加入了一个中年大哥,相互点头,彼此还投去了相互赞许的目光,以为大家都是支持好片的小部分。本以为是一部很不错的纪录片,结果是一个95年的小姑娘为了完成和故去父亲的某种情结,带领几十个人的团队在无人区冒死穿越,完成了一部自我感动,剪辑混乱,背景音乐喧宾夺主,正片更像花絮的纪录片,别拿95后年纪说事,有这么好的经济支撑,把自身专业能力提高一点再拍,可能要对得起整个团队的付出。

现在院线的门槛也真的蛮低🤷🏿♀️,一路出戏让我化身为无比Mean的孃孃。

 5 ) 大型自我感动灾难现场

他们能走出几千公里,登上海拔数千米的高原,但心里还是只有自己的故事,还是在用城市的“文明”眼光去感受这片秘境,可惜了。另,发动了这么多人力物力冒险去拍摄顶峰,一架无人机撞毁就拍不成了?实在不知道说点啥好…真是心疼给你们卖命的向导,哪知道自己带的团队拍的是这玩意。感觉全片就是正片拍摄失败,花絮剪了个片子,可以类比生孩子生出了一个胎盘。配乐引导性太强,星空镜头反复出现,及21岁的女导演只是一个噱头,没有驾驭全片的能力。优点是风光美,两星给风光,一星给向导。

 6 ) 又一部糟蹋西藏的电影,你们几个回家哭好不好?

有些电影用曲折感人的剧情

来打动观众...

有些用紧张的氛围、惊悚的节奏

来吸引观众...

还有些则用深邃的哲学思想

来俘获观众...

但还有一类电影却异于这些:

“出色”的导演烹饪出一道另类菜肴,品尝后发现是一盘二次发酵的臭豆腐,他们的初衷其实很简单~恶心观众,以激发出人们强烈的吐槽欲望,从而发泄生活压抑的苦闷。

很多人确实乐此不疲。

昨晚看的这部电影明显做到了这一点,并且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准。我甚至几度想从座位上站起来,指着大屏幕嚷嚷:

“受!不!了!了!”

虽然声带抑制住了冲动,但嘴上飙脏话的动作却一直贯穿全片,这可能是仅存的爽点了。

这部自称“全球首部西藏羌塘无人区记录电影”~《藏北秘岭-从返无人区》,可以说是一部关于无人区的逐梦演艺圈。

闲着没事在西藏参加些户外运动的我,作为影迷,当初发现这部电影时,单看片名就有极大的杀伤力。

今年夏天本想徒步去电影中的普惹岗日冰川,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逞。

之前几乎看遍了能找到的,国内外关于户外探险类型的所有电影。但对于国产片,基本上感情表达顺序应该是这样的:期待、疑虑、尴尬、愤怒、无奈

再看看豆瓣简介,这部影片导演是一个21岁的女孩儿。

这位“青年才俊”可能是已故的登山家父亲给了她与制片人自信,让一个刚毕业或在读的大学生,去拍一部关于人与自然题材的影片。

很显然从阅历的角度上分析,已符合了烂片的基本要素。

导演也许是被金主爸爸选中,仅仅是要交一份奢华的作业。

其中的规则大家心知肚明。

吃发酵粉长大的制片人老菜

这幅油腻相实在有点对不起自己的姓氏(请原谅我用词过于激进,但我花钱看你电影,拍成这幅臭屁样,骂两句应该不过分吧?)。

看似雷厉风行,自矜其勇的他被藏族司机生怼了两句便现回了原形。

不知是不是和剪辑师有什么瓜葛,这花絮也往正片里剪。

但听说这部影片居然进了戛纳、蒙特利尔电影节,还拿了加拿大华语电影的最佳剪辑奖。加上一个添油加醋的无良公众号渲染(现在想想,必是收了人家黑钱)。

最终我的判断力被削弱,还是被骗去一张票钱。

影片一开头,照例是在拉萨的各种气派的航拍镜头。

因为经常在拉萨居住,看到这些熟悉的场景配上宏伟的配乐还是有些感动。

只是镜头转向有些不自然,一顿一顿的,航拍器该上油了?

一段教条式的开场白后,拍摄团队对着镜头站成两排,身前放着一张条案(古代窄长的桌子),原来是开机仪式兼壮行会。

那阵势就差桌子上再摆个大猪头,最后砸酒罐了。

出发后又是一组组航拍车队行进的镜头。足有二十多部越野车在荒野的土路上行驶。

刚走进影院的朋友可能以为是变形金刚又要惩恶扬善了,那派头简直就是一部大投资的豪片,错!当影片唯一一架航拍器坠毁时,你会为摄制组有限的经费而感到怜悯。

刚出拉萨,画面不知为何在羌塘、青藏线、双湖县城来回徘徊,到底是常规线性叙事还是多线性叙事,导演估计现在也没弄明白。

终于到达双湖县城,一位五六十岁身体臃肿的摄像出现了肺水肿状况,被紧急送回了拉萨,并下了病危通知书。

此时全队人屁夹了...

还没到无人区就要先挂一个...

滑稽的是之前在拉萨时,这位摄像已经出现过肺水肿,医生郑重警告过不要再去海拔高的地区了。

团队开始互相指责,制片人怨摄像组长,摄像组长赖其他摄像。

what?!

难道这摄像大哥用了障眼法?

制片人、导演、组长愣是

没看见这么大个活人跟着来了?

不得不感叹,导演和制片为了票房也是拼了。

导演自诩这是部纪录片。什么时候一部自驾旅行拍摄花絮也进入了纪录片的范畴?还看出了点快手主播的手段。这大概体现了我们电影行业的宽宏的包容性

剪辑师把整部电影“能看的”风景片段都剪在几分钟的预告片里,一点不浪费,剩下的都是花絮

一组摄像进入冰川拍夜景...

规定时间没有出来...

对讲机失联...

整个团队进去找人(奇怪的是导演当时在营地等待救援,现在导演这碗饭真是什么人端起来就能吃两口)。最后原因竟是担心对讲机影响录音效果~关上了

但是在冰川里究竟拍了些什么东西?到影片结束也没有交代

是忘了取镜头盖吗?

途中遇野牦牛,怒向摄像车冲刺时,女导急中生智:“停在这,别动!

最终~duang!

营地遭遇狼群骚扰,摄制组惊慌失措,“快回帐篷!

也不知道用的什么帐篷

防弹不?

一位小哥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天真的问:“这是狼是狗?

摄制组一路上有酒有肉,历尽艰辛终到达普惹岗日主峰的营地。

晚上后勤组组长语重心长的找到制片人:“咱们回去吧,我们后勤的同志实在太冷了,说什么也熬不住了......他们说你再不撤出去,就烧帐篷逼你出去。”

后勤组的“专业”知识及“敬业”态度,让我不得不怀疑这是老菜在拉萨哪个工地雇的四川包工队儿

难道羌塘冬季的风力、温度在开机前都不了解吗?

与之前制片人老菜对于肺水肿摄像的豪言壮语,“我只对你的生命负责,不对你的梦想负责!”形成了鲜明对比。看来对他人生命负责的前提是不影响到自己的梦想。

一队人穿上了专业的登山设备,但在爬升了目测一百米海拔的位置停了下来,冲着对讲机向导演大喊:

“风!太!大!了!”

“实!在!上!不!去!了!

待风停云静之日,准备再次登顶拍摄,这次启用了航拍器,高度还没飞到前一天登山队到达的海拔,便马失前蹄,坠毁在冰川上

妄想着首次完成人类电影组对普若岗日冰川主峰拍摄的老菜,久久的凝望着飞机残骸,默默留下两行泪水:

“完了...”

老菜的梦想戛然而止,不过女导演的作业还能交。

影片最后,女导演和老菜在车里抱头痛哭,倾吐衷肠。

女导演触景生情,怀念已故的父亲。

而老菜则是为了自己的梦想错过了母亲的手术,自责不已。

从情绪表达的夸张程度看,晚上俩人的还乡酒喝了不少。

这张“亲情牌”矫情的让人鸡皮疙瘩泛滥。而抒的这些情和题材本身能建立起多大的关系?

好像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娶了八十多的老太太,怎么看都别扭。

制作团队并没有表现出一颗对自然、对生灵的敬畏和悲悯之心,也没有对电影这份事业报以尊重。

导演只想交一份作业

制片人只想完成一项记录

他们只想要一个结果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过程早已失去了纯粹与享受

他们无法从这件事中

挖掘出超脱世俗的东西

因为他们根本不热爱

我想这可能就是这部千疮百孔电影的臭原体吧。

 短评

片子没有刻意煽情或是赋予什么高尚深远的意义,就是认真客观的讲述了这样一群人为了各自不同的念想完成或是未完成这段可能一生只有一次的旅程,感觉很真实,我左右的妹子在观影过程中都不时长吁短叹的,为他们感到遗憾或辛苦。本来以为片子后面会带上20分钟的纯风光MV,么想到就是纯叙述过程,略有点失望。

4分钟前
  • 极楽
  • 还行

那么大群人浩浩荡荡进入西北无人区却拍成这样也真是无力吐槽。像之前的《冈波仁齐》以纯路人的角度来审视这种文化就是很好的例子 你却非得在纪录片里加入本应煽情出来却淡如水的追寻父亲足迹的戏码(不管是不是真的)就显得蹩脚又尴尬。后半段的略带抒情的风光片镜头又和纪录片三个字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无论多严峻 你写实总归是好的 因为对于羌塘这个地方之于纪录片中我们想看的更多是【什么样】而不是【怎么拍得好】。总体下来有点失望。唯一优点大概就是这群人的勇气吧。

8分钟前
  • 黄悦_
  • 较差

1.我走过你来时的路,只为变成你那时的模样;2.中年危机的另一个代名词,便是乡愁;3.探险纪录片的外壳,亲情片的内涵;4.剪辑大赞。

13分钟前
  • 名侦探柯西
  • 推荐

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羌塘无人区第一次向人们留下影像,很难得。作为一个95后出生的女孩导演勇气可嘉,自然风光画面也不错。但作为一部电影,逻辑和层次上略显羸弱。好的题材,有钱有资源,却没把控好,有点可惜。三星鼓励一下吧。

18分钟前
  • 少侠霸霸
  • 还行

整个片子,除了巴桑单车送皮卡司机往返东温河那段外,其他不值一提。包括这个导演为了纪念自己父亲搞的这个,也包括制片人的母亲癌症什么的,我觉得完全无关紧要。风景是真好!

22分钟前
  • 申由己
  • 还行

好吧,原以为是一部牛逼的风光片,其实是一部探险纪实类纪录片,剪辑得很生涩粗糙,故事的情感也不够饱满……不过这些是原因的,因为在穿越羌塘无人区过程中真正摄制组的人几乎全撤退了,多半的素材是藏族向导和后勤保障拍的……最后能把羌塘最核心区域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也算是一个里程碑!曾经登过五千多米的我能深刻体会到在举步艰难的环境里还要拍摄是多么的困难!虽然成片不咋地,还是为他们的行为点赞吧!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宏伟的影像资料!

24分钟前
  • 袜子破了
  • 还行

电影主创们自我感动到稀里哗啦的,电影成品呈现的样貌也是稀里哗啦的。

2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很差

GTS 五星风景,但拍得还不够火候。

33分钟前
  • Crazy Ivan
  • 还行

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的中国单元获奖作品,朴素而真诚的冒险。羌塘真美,梦想真美。

36分钟前
  • 天亮天黑
  • 推荐

1、确实是一部花絮、正片混剪在一起的纪录片。影片的主体并非无人区的风光,而是整个冒险之旅。2、藏北秘岭或羌塘无人区的地貌、风光并未如想象中那么壮美、震撼,影像带给我的更多是气候、环境极端恶劣的观感。3、制片人的存在感是明显大于导演的,这是一部制片人主导主控的纪录片。4、几个印象深刻的段落:饶子君见故人思忘父的情绪失控、关师傅突发肺水肿后的单车之旅、止步6000米后饶子君与父亲的“相遇”、跨年“庆祝”的激动与失态、剧组回到拉萨后老蔡说48人全部安全归来。5、饶子君之父饶剑锋是这趟冒险的灵魂引领者。我曾在一场观影活动中见过他,很直爽的一条汉子。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五年,我仍记得他的面容,可想而知,他的女儿五年来经历了何其漫长与艰难的告别。

38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又一部自我感动的家庭视频。公主与肥圆保镖以追思为名义亲临皇土考察,不惜一切代价为金主爸爸完成一份“首部”作业,哪怕牺牲几个夏尔巴人也在所不惜。自己和公主作为主创,镜头一定要多。 公主不是来下嫁,一定要有上等人的碾压性气势。 有人用生命捡垃圾,有人用别人的生命创造…自己的荣誉

40分钟前
  • 浆糊骗子
  • 较差

各方面的新手痕迹都很重,基本没能拍出这段过程的电影魅力来。主题也比较失焦,父女情、登山梦、乡愁等,看似讲了很多却都没有重心,结构整个都是垮塌的,在实拍中隐隐显出一丝假。对普若岗日这样的地方,谈征服太可耻太野心,仅仅踏足,也请别失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3星鼓励分,剧组确实不容易。

42分钟前
  • 唐托的鸟食
  • 还行

拍了啥?随队记录混剪风光,正片流产了放了一场大型片花,跟大学登山队摄影组的差距只在设备上。一次野心很大的冒险,但无论从户外精神或者纪录片角度看都太业余了,既无有效信息量,也无有价值的艺术表达。作为私人纪念还可以,外人来看就自恋满满催人昏睡了吧。

47分钟前
  • 小鬼Bono
  • 很差

看了预告片,这种自我感动的纪录片适合上央视,再加上“首次”这种词更适合了。

48分钟前
  • 杨三疯
  • 较差

说真的,他们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拍个无人机镜头?

49分钟前
  • 阿柏的奇迹
  • 还行

我应该是最早看到这部电影的一批观众了。问了导演为什么这部片子偏向叙述,而不是风光纪录,她说这部片子一开始没有预设,没有目标,只有素材,这是在调整之后最通畅人物表达最丰富的一版。观影之后,我自己的看法,作为纪录片是合格的,虽然风光稍少,但人物的举动也算是一种风光吧。里面剪辑略显刻意,也是为了理出一条通畅的故事线,为了票房和观众考量也无可厚非。拿BBC来对比,就对导演要求太过了。然后处女作自动加一分。最大的问题,就是配乐太过冗杂,部分地方喧宾夺主,因为没有预设,所以镜头语言不能很好的吻合人物情绪,也没有对他有烘托。考虑到这是第一次去羌塘无人区,以及导演的回答,我还是偏向好评。四星吧。

51分钟前
  • 葡萄皮儿好好吃
  • 推荐

如果只有一个理由必须看这部电影就是,我们可能这辈子都去不了,一定要珍惜这次可以在大银幕欣赏的机会。你很难想象一个95小姑娘去了羌塘无人区拍了这么个纪录片。从开篇就开始起鸡皮疙瘩一直到结束,特别喜欢那句话,当你可以自由的选择多了时,你反而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有时候做很多事可能就是需要一时的勇气,与自己和解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进行自我对话。最后太同意导演说的那些话,去了趟西藏什么都代表不了,近几年太过于神话藏族人民的信仰了,你去了趟西藏,好像灵魂就真的被洗礼了?

56分钟前
  • 白日梦蓝
  • 力荐

作为电影真是差到了极点,而且我到最后也不明白大动干戈拍一部这样的电影意义到底在哪里;不过路线很牛逼倒是真的。如果拍片和剪辑的质量再高一些,作为班夫电影节上一部叫做“我们是如何在12月环普若岗日冰原整一周拍摄并且在最高峰上尝试放无人机(and failed)”的十五分钟短片或许比较合适,除此之外都是非常糟糕的观影体验。最后很想上8264查查导演的爸爸是谁,好像是个很厉害的登山者。

58分钟前
  • 全都是风
  • 还行

8.20北京首映及见面会。从纪录片体裁的电影语言来说有点问题,那种感觉就像这个团队要拍的是一部像BBC那种没有主创出镜的类似地球那样的片子,而本片是作为拉长的花絮和拍摄实录,所以始终会心存疑虑正片什么样,直到后来才发觉这就是正片,这或许就是这位95后导演在把控电影语言上的生涩之处。尽管如此,此行的曲折、历遍的艰险,主角们闪烁着理想主义光环、挑战不可能的人文精神,导演与已故父亲通过此行完成心灵上的修通、无人区巍然雄奇的风光、未知闪烁的猎奇,都天然有着独特的魅力,使得粗糙而惊心动魄的影像背后的确散发出一种动人的力量,虽然最后他们没有达成目标,但至少更近了一步,就像人类对自然的探究,其实永远没有最终的尽头。祝若还有机会重返秘岭,早日如愿,而且平安归来

1小时前
  • 洛梦蝶
  • 还行

一部集体深入羌塘无人区的纪实电影 线性叙事 看完感觉大自然的考验反而没有人类之间的矛盾与低迷来的更惊心动魄 从四十多人到八个人 十多辆车到三辆车 坚持与执着让制片人蔡宇和导演子君通过挑战自我最终完成了拍摄 羌塘的风景展示确实很壮观 也非常佩服这群向死而生的人

1小时前
  • 叶落深秋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