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国语

主演:王德顺,王诗雯淇,黄嵩博,徐文宇,朴政希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其它年份:2015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冬 剧照 NO.1冬 剧照 NO.2冬 剧照 NO.3冬 剧照 NO.4冬 剧照 NO.5冬 剧照 NO.6冬 剧照 NO.13冬 剧照 NO.14冬 剧照 NO.15冬 剧照 NO.16冬 剧照 NO.17冬 剧照 NO.18冬 剧照 NO.19冬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愿我们不是那个“孩子”

气候很绝望,除了雪,还是雪。
老人在冰洞边垂钓,他有点麻木,他把鱼带回家,并不吃它,他只是需要有一个活物的陪伴。后来,他在大雪中捡到了冻僵的幼鸟,把它带回家,幼鸟渐渐恢复,欢快活泼的幼鸟带给他的快乐自然大于呆滞的鱼。
老人用馒头和烤熟的土豆喂养鸟,但是幼鸟的喙是弧形的,很显然,他是吃肉的。
老人自然也知道,于是他杀了鱼,喂养鸟。
孩子也想要鸟,鸟没有吃到老人为他切的鱼,鸟被孩子抓去了。老人甚是生气,他失去了陪伴。
孩子来了,盛气之下把孩子推倒。
后来,孩子成了老人的“鸟”,孩子比鸟有趣很多,老人有了新的陪伴。
鸟回来了,老人抓住了鸟,烤给孩子吃,孩子吃完就走了。老人的鸟,再一次走了。
他很生气,每一次都为“陪伴”付出了“陪伴”,但自己永远都孤身一人。

老人暗指留守老人,没有语言,快乐和失望在我们眼里如此晦涩沉默。
孩子是我们,曾让老人享受过陪伴的快乐,也带着“他的财产”-鸟,离开,回到孩子圈。
鱼代表什么,我还不知道。

老人为了满足心理的欲望,杀掉了在挣扎的生命。
为了鸟,老人切了在菜板上挣扎痉挛的鱼。一块儿一块儿的。
为了孩子,老人烤了回来找他的鸟,双腿绑在棍子上,棍子伸进火炉。
鱼曾经陪伴他,鸟曾经报恩,把虫子叼进老人的碗里。

七天,结束了。


愿我们不是那个“孩子”,老人们也不会是那位“老人”。

 2 ) 暑期三部国内电影之一,超过北纬40度的日常。

我是昨天晚上十点看的本片,那是我们这里全城最后一场《冬》的拍片,看完十一点多一个人走出来,感觉被冬天的气氛凉到了。全场四个人,除了一个中年男子坐在我这一排,前一排还有两个叽叽喳喳的小姑娘,当然只是开场前叽叽喳喳,开始放映后竟安安静静聚精会神地看电影,貌似也一直没有把手机掏出来拍照啥的。难能可贵,当然也可能是睡着了。开头对影院的描述,是我觉得珍贵的地方,因为买票时我还没说要看什么,小姐就问:“寒战是伐,看一下位子,已经开始了赶紧的....” “我看冬....” “啊?冬?” 片头算是相当吸引我了,冷冽的画风糅合了中国古画与古文字的气质,一个大大的冬字出现,下面还有两个小小的英文词,seven days,想估计又来个什么生死啊循环啊,最后讲个人生大道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啥的,我就想这片子里肯定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来记录这七天,于是一路认真地看生怕错过了什么。接着就是王老爷子出镜了,大老远看过去,呵,刮着暴风雪一个人坐空地上干啥呢这么想不开....原来是在钓鱼,原谅江南长大的孩子- -....慢吞吞(艺术性)地进行到了第三天,鸟和孩子同时出现,那孩子躺在冰面上不知道犯了什么病,王老头儿没去管,鸟也躺在地上像是快被冻死了,王老头儿又没管,接着王老头儿走着走着就摔倒了,就回去把那死鸟捡起来了。 好了,平静地看了三十分钟,第一个冲突终于来了,王老头儿把陪着自己的鱼直接就砍了,我当时就我曹这也太突然了吧,虽然每天陪着他的可能都不是同一条鱼,就这么切成了渣滓...原来是喂鸟。王老头儿开始变了。接着就如大家看的那样,又把鸟烤了,喂给小孩儿,就像喂一只牲畜似的。看到这儿才觉得,原来是个生命的循环。 完了王老头儿就开始在雪地上跳breaking了,没了小孩儿夜不能寐开始出现幻觉了....总之影片进行到后半段儿出现了几处超现实的镜头,比如小孩儿的身影从王老头儿背后闪过,小孩儿远去留下一串脚印等等。至于小孩儿是在什么时候死的,为什么会掉到冰窟窿里呢,这个,就随它去吧。最后王老头儿变成了鸟,驾鹤西去。生死轮回,天命有定。 总体看下来还是非常对我胃口,第一次在国内院线看这种片,见识少于是激动不已,上一次看类似的估计还是....只是片尾的那两行屌大的字幕有点儿刺眼什么“谨以此片....”“这是....”,这我想有必要么这个。。。 还记得看完我们四人走出来,工作人员还问,这么快就不看了?我们说,看完啦。。总之整个影院的工作人员就跟不知道他们有《冬》的排片似的。

 3 ) 唯有孤独是永恒

华语电影节第二场之《冬》–人生第一部默片,很惊喜。
摄像和美指以前一定是学国画的,每一祯都美得像幅水墨画,恨不能截图拿回家做桌面。剧组不容易,大冬天在长白山顶风冒雪工作,简直是用生命在拍戏啊!
这是一个轮回的寓言,讲述得略显刻意,有点像大学生作品。不断地牺牲旧爱来取悦新欢,只为在孤独中换取一点长久的慰藉。杀鱼喂鸟那段触目惊心,钝刀子发出的吱吱声让我厌烦又恶心,到了老人在雪地中哑剧般抚摸幻想中的孩子那段时,我心里却只剩疼痛与怜悯。谁能苛责茫茫天地间一个孤独的老者呢?也根本无人苛责。
然而这最后的七天,从一人起也必一人终,当灵魂化身为鸟钻出茅屋飞向雪山,我恍惚看到雪山下,冰湖中央,仍坐着一个独钓寒江雪的老人。

 4 ) 每个人都会遭遇孤独

       老人杀死了一直陪自己排解孤独的鱼给鸟儿吃,当我看到老人和小孩一起玩耍得十分开心的情景中鸟儿再度出现时,我隐隐感到鸟儿可能会得到和鱼儿一样的命运。
       老人一直和鱼儿玩着捕捞与放逐的游戏,最后鱼儿竟然愿意在被抛回水里时跳上水面,等待老人将自己放回鱼缸,是已经习惯被豢养的生活了吗?如果说老人对鱼儿的情感还比较平淡,那对鸟儿确是十分喜爱,因为鸟儿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叽叽咋咋的声音给人陪伴,分享自己的食物给老人,飞到老人温暖的帽子里回家,它很信任老人,已经在老人家筑巢,却在老人有了小孩的陪伴后的得到和鱼儿一样的宿命。
       鸟儿和鱼儿都死得很惨,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想表现出被抛弃的人的痛苦。看到老人切鱼时被割掉头的鱼儿还在大口呼吸我都不敢看了,还有鲜活的鸟儿被直接放到火上烤,最后老人化为了一只鸟儿,他也被抛弃了。生活中有多少孤独的心在煎熬?
        关于结局,放映结束后导演回答了提问,说可以理解小孩掉到水里,也可理解为他扔帽子在水里、离开了老人。对于老人来说,小孩怎样了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又离开了,用鱼儿、鸟儿换来的陪伴也没有了,到头来是一场空。我们人生的一个一个收获、失去对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父母、朋友不会一直陪伴我们,能永远陪伴的只有自己,漫漫人生如何与自己相处,我想记忆不会离开我,去经历吧。

 5 ) 距离我心目中的艺术电影 差之毫厘 缪以千里

纯属个人观点 欢迎来撕

我经常讲,一个作品有四个创作过程:
第一是剧本,剧作家想说什么?
第二是导演,导演想表达什么 ?
第三是演员,演员能诠释什么?
第四是观众,观众看到了什么?

        从剧本讲起,我认为剧本的第一性是故事性,故事性的第一要求是故事完整。
        在我看来,这个讲述老人与爱人、与鱼、与鸟、与小孩的故事并不完整。看不出时代背景,看不出人物关系,讲孤寡老人?讲留守儿童?任意自然和谐共处?讲宗教信仰?好像都蜻蜓点水,但又感觉都不贴切,看不出很多东西,不知在讲什么故事,回味全剧,讲述了老人七天的生活,到第七天死了,变成鸟飞走了。这个故事很无聊,并无感动,也无内心宁静。恍然大悟,是个宗教寓言故事,但宗教寓言故事这么儿戏?七天 ?《圣经》开篇“创世纪”中提到神用了六天创世界,第七天是安息日。所以老人用了六天单调乏味的生活找自己,最后超脱了?不是吧?这么浅显!这么单薄?
        听说所有的现代故事,都是古代寓言故事的变形。我同意这话,所以现代故事就看你怎么玩儿那些古老了故事。从这一点看这部电影的编剧文化水平不怎么高?还是思想深度不够?
        既然没有提示,我们就猜想嘛。

      说说导演。电影开始,老者在钓鱼,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映入脑海,“千山鸟飞绝,万近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什么这么熟悉?不是诗!是上大学时候的一个训练,叫做“画面小品”(专门用来训练导演的想象力和场面调度能力的元素训练)。心想,这应该是学院派导演的作品。再看,是默片(没有语言),这个好理解,都“独钓寒江雪”了,没人说话,不需要语言,合理!再往下看,黑白,在一次确认是在做元素训练,画面选自国画,没有光影,只有浓淡,想学那种张力表达,这里有点“东施效颦”了,好想用我的美图秀秀给他从新调个对比度,全剧的黑白色调用的是这么失败,后期没给足制作费用吧?既没有像国画的张力,反而显得非常刻意。主背景在冬天,白雪皑皑,寒风凛冽,破旧土屋,封不严实的门窗,整个影片冷色调够足了,黑白并不能让看电影的人更冷,并不能。
        注意到,影片中有用到古琴音乐,那音乐用脚趾头就能看出导演要用来增加“水墨画”的张力配合,但起点的突兀,以及文不对题,也让挺好听的古琴成了败笔。
        前文有提到,编剧写的是一个天主教故事,影片结尾给了一个佛教梵音!这是几个意思?难道是像“京剧版的蝴蝶夫人”那样,中体西用,让外国人知道你的意图?
        最雷在于老人临死之前回味过往,想起的尽然是年轻时候的爱人!年轻时候!想起的不是陪伴在侧伴其老去的老伴!想起的是年轻的躯体!只能应正一句话,男人到死都喜欢18岁的年轻女人!这是什么价值取向?!
        最后字幕出现,敬他爷爷!他爷爷是孤寡老人?!那导演这个大孙子是抽奖中的奖品?
        总结,导演把不知道哪里学来的电影讲述技巧生硬死板的拼凑在一起,拍了一部没有多少思想深度的作品,让人有种“一撅屁股就知道要拉什么屎”的感觉。
        不过年轻人还是很需要实践的历练,最起码人家愿意拍,人家走在路上,不像一些老东西,指手画脚,自己啥也拍不出来,戏剧届亦是如此。正是这些不成熟但有思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撑起了新的天空!
        在此也勉励我自己及跟我一样的年轻人,像毛主席说的一样:要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进取精神!啊哈哈哈哈哈~

        演员是传递编剧、导演以及自我对角色的总体诠释。但从整体来看,老人体格健硕,面露胡须看起来是知书达理的老知识分子,与家中萧条及好无文化气息的摆设形成“不健康”的对比,完全反映不出老人的文化层次,少时过往,产生场景设定和人物的矛盾。正确的老人打开方式因该是略显消瘦,略显蓬头垢面,在有一些病态的样子,文化程度不高要特别强调。
        小孩儿同样是场景设定和人物矛盾。小孩面容干净,虎头虎脑,穿戴整齐,不像留守儿童或家境贫寒的野孩子。影片中的表述更像是村里家境殷实调皮捣蛋的熊孩子。

        最后观众看到的,就是一个“卤水拼盘”,各种下水都有,吃在嘴里,卤的时间不够,都不入味儿,差强人意。
        很久以前看过两部作品,探讨的同样是“善恶”,一部是苍井空演的三级片《复仇者之死》,看毕心潮澎湃,思绪良久。一部日本动漫《虫师》看毕心如止水,宁静致远。
        长长的日子大大的天,这个《冬》,才刚刚开始~

 6 ) 冬日深山中的鱼鸟之恨

说起电影《冬》,必须要先吐槽一下我艰难的观影过程。因为得之不易,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的观影体验。

首先,早在今年北京电影节时就把这部电影列入观影片单了,但是不幸没有买到票。之后看见电影定档上映的时候,非常开心,心想终于有机会一睹庐山真面目了。但是上映之后才发现,排片如此之少,全北京城一天最多就四场排片,而且所有排片的电影都离我家极远。不禁想问一句,这也能叫做全国公映?

无可奈何,选择了周末早上9点在五棵松的一场排片。所以本该睡懒觉的周末,为了这部电影硬是早上六点半就起来,出门挤地铁,终于算是看上了这部电影。

观影人数可想而知,包括我在内就五位,其中一位大概是无聊想找个地方坐着而已吧。因为他自始至终都在刷手机,手机屏幕的光在漆黑的影院中让我看得眼花,又不好意思出声制止他。

所以说,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简直不能更差。当然,这都不是电影本身的错,至于谁的错大概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电影本身倒是有许多地方值得一提。

首先,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全片没有对白,以黑白影像来呈现故事。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这一点让我对电影有了最初的好奇心。

故事梗概大概可以概括为:时人王德顺好交友。初与鱼为友,终日垂钓,鱼不来,怒;后与鸟为友,杀鱼喂鸟,鸟走,忧;终与孩童为友,烤鸟食之,孩童一去不返。故王德顺友尽,成痴。

电影用七天的时间来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我无意把这里的七天与上帝创世的七天来作比较,无法揣测导演在构思的时候是否想过两者之间相互对应的事。因为在我看来,强行把两张来做比较是毫无意义的。

电影中的王德顺饰演了一个住在深山之中的老人,妻子早逝,没有邻居,独自生活。电影的开头非常引人注目。风雪肆虐的寒冬中,一个老人坐冰面上,白发白眉,独自垂钓,身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

正所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老人、一蓑衣(当然这里是大衣)、一鱼竿,面对着一个冰窟窿,就好像是把这首意境绝美的唐诗定格在画面中一般。

整部电影基本上就是王德顺老爷子的个人秀,所以很大程度上,如果没有王德顺的话,这部电影或许拍不出来。因为我实在想不出来,还有谁能够胜任如此这样一个孤寡老人的角色。

电影中的白天,老人或出去垂钓或出去找鸟,总之有一些人类活动。但是到了晚上,老人便只能早早睡下了,而且导演还特意拍摄了每天晚上睡觉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晚上睡觉的场景值得一提:

第一晚,老人铺床睡觉。不仅仅铺好自己的床,还非常认真地铺好了早已去世的老伴的床,然后沉沉睡去,以此表现老人的孤独。

第二晚,因为没能钓回放生的鱼,觉得郁闷难以排解,在床上辗转反侧,甚至通过想象中的画面,打碎了鱼缸,以泄私愤。由此可见,老人钓鱼并不是为了吃,而是希望与鱼相伴。

这一段老人失眠的场景被王德顺表现地非常贴切,沉重有些怨气的叹息声,又有些怒意地敲打床板,抓耳挠腮,猛地坐起来干洗脸。一个失眠老人的形象大概就是如此。

除此之外,通过他的姿势、急促的喘息声以及片刻之后长叹一口气,我觉得老人似乎手淫了一次。但我不确定这个理解是否正确。

第三晚,与鸟相伴,一夜无话。

第四晚上,老人与小孩成为朋友。老人睡了他老伴的位置,老人心满意足地睡去。

因为整部电影没有对白,最多也仅仅只是厚重的呼吸声或者一两声爽朗的大笑而已,除此之外大概只有风雪自然万物的声音。这一设定非常有意思。

首先,电影的前半段确实没有出现其他人物,只有老人自己。那理所当然地没有对话的必要,也就不可能出现对白了。如此设置合情合理。

但是,电影的后半段出现了一群小孩,而且有一个小孩还与老人一起生活过。此时依旧没有对白,只是以笑声来表示两个人的交流,这一点我觉得有些刻意了。

另一点,因为没有对白,所以观影时的注意力基本全在画面上了。这让我记住了很多用心良苦的小细节,比如烤焦的土豆剥下来得到整块的皮;但也让我看到一些难以理解的事物,比如那个玻璃鱼缸似乎现代化得与整部电影格格不入。

最后,说一个我脑洞大开的理解,也同样不确定对错。

电影的最后,小孩离他而去,老人产生了小孩回来的幻觉,并在雪地上表演了一出非常精彩的舞蹈。然后在他瞌睡的时候,小孩再一次回来,可是当老人追出去时,却发现小孩的帽子浮在他时常垂钓的冰窟窿里。

正常的理解大概是小孩溺水而亡,但是我觉得或许这是一个奇幻故事。小孩其实是鱼的化身,正是那条被老人杀死准备喂鸟的鱼的化身。所以之后老人烤了鸟喂了小孩,在某种意义上也有一报还一报的宿命感。

当一切故事结束时,老人再一次睡在床上,却幻化成了一只小鸟飞向天空。这个镜头让我越发觉得整个故事其实是一个奇幻故事。电影中并没有老人和小孩,自始至终有的只是一只鸟和一条鱼。

小孩是鱼,老人是鸟。鸟捕鱼为食,鱼幻化成小孩,最终烤鸟食之,一去不返。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非常明显地做出了暗示。老人在回家途中遇到奄奄一息的鸟,片刻之后老人也奄奄一息地倒在风雪之中,最后老人带回了小鸟,并在床上与小鸟一同慢慢苏醒。

同时孩子和鱼也以非常相似额姿势倒在了冰窟窿旁,虽然是前后不同的时间,但这可以看作是一个细微的暗示,鱼即是小孩。

这样的话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小孩与老人相处时依旧没有对白,而只有笑声;也同样能够解释为何在如此深山中会有老人,还有一群小孩。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种理解而已。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来说,纠结故事本身如何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电影的意义更多的是在于那份独钓寒江雪的泼墨山水画的孤寂之感。或许做到这一点,已经足够了。

最后补充一句,电影中出现好几次的那一段配乐节奏感真是太好了。

 短评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 三星半。邢健处女作。结构类似《都灵之马》,讲述长白山白雪中老人的七天(也吃了不少土豆)。西绪福斯式的生活(放鱼-钓鱼),孤独(墙上的老伴照片-孩子和鸟)、苍凉(老年-冬天,荒山-树)。无对白,王德顺撑起全片。结尾略甜腻,山顶的移动俯拍镜头有点违和(风格不一致)

5分钟前
  • btr
  • 推荐

导演有点太装逼==

8分钟前
  • 猫头鹰想睡觉
  • 很差

为了排遣寂寞,老人钓了鱼;为了讨鸟欢喜,老人杀了鱼;为了哄孩子,老人杀了鸟。最后孩子走了,老人什么都没有了。 无意间看到这部作品,十分惊喜,强烈的寓言感,有大师相。

10分钟前
  • 阿尔法罗密哟
  • 力荐

没什么理由,看着看着,就陷进去了,虽然自己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但有的时候无需太明白,享受就好了

11分钟前
  • 小龙同学
  • 力荐

王德顺挺火啊

13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那只鸟演得好

16分钟前
  • tapa nama
  • 还行

导演自恋自high,影像也没有怎么美。就一45分钟短片内容,非得搞80分钟。

21分钟前
  • Craze
  • 较差

导演展现了一幅冬日水墨画,毋须言语,在雪山之上,天地苍茫,风雪漫扬,处理得的确有水墨风以黑白摄影勾勒老人、小孩、鱼、鸟……可见导演邢健的文人画功底极为深厚,这样的影片,才是真正的中国风影片,在千篇一律的各类华语电影中,这部算比较特别,难得一见。

23分钟前
  • 影评终结者
  • 推荐

这才叫演戏!这才是演技!

26分钟前
  • 一个耿直的笑
  • 力荐

前所未有的孤独感

30分钟前
  • 小河马
  • 力荐

年轻人,装逼可以,但请别苦了老年人

35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较差

Physically repulsed. 为王老师演技加一星。画面完全就像把彩色片去了色,毫无黑白片应有的光影层次,也就别装逼搞黑白了。导演心也挺大的,结尾“邢健的第一部电影”这种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多屌的一行大字出来我真的被恶心到了。

38分钟前
  • Lycidas
  • 较差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43分钟前
  • 时间
  • 推荐

一无所有时懂得满足,却被逐渐放大贪念腐蚀,是一部十足的寓言电影。在水墨与无声的表达形式上,具有探索精神。请王德顺老头儿出演是有艺术考量的,王早年以研究和表演形体哑剧著称,符合片中对于“孤独”的“失语”表达。独角戏,人撑戏。

4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排片少到只有早场,大概是一个厅里单人观影人数多于结伴人数的。老人每天去钓鱼,钓到了就养一天第二天放生;可是后来救了一只小鸟,就把鱼宰了喂鸟;再后来有一个小孩陪他,小孩不喜欢吃土豆,老人烤了鸟给小孩吃。可惜并没有机会让他继续把小孩给谁吃。

51分钟前
  • 陆小六
  • 推荐

时人王德顺好交友。初与鱼为友,终日垂钓,鱼不来,怒;后与鸟为友,杀鱼喂鸟,鸟走,忧;终与孩童为友,烤鸟食之,孩童遂一去不返。故王德顺友尽,成痴。

56分钟前
  • 余小岛
  • 还行

处女作拍成这样实属不易。导演的朋克头和片子凑在一起感觉很裂。配乐做的很好。王老头儿的表演也很到位。给导演点赞,希望继续拿奖。电影马上要上映了,但愿大家可以去影院支持一下这部一句台词都没有的黑白片。

59分钟前
  • 爬上去下不来
  • 推荐

《冬》终于要公映了,夏夜看这片子,心生寒凉,冬雪化成了夜雨。处女作拍成这样,惊喜,“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的唐诗意境,孤与寒都是无需言说的,就这般白如雪,灯如豆,被褥薄,屋外冬风嚎,长河雪下流。钓鱼放鱼是活之寄寓,杀鱼喂鸟,杀鸟喂孩,孩钓鱼给老翁罹难,老翁化鸟,是禅的轮回。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请尊重“电影”二字

1小时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得鸟杀鱼,得人杀鸟。从看到老头子第一次外出找鸟,小鸟飞入帽中老头子那一刻的笑容时,我就知道人类罪恶灵魂的大门就这么在这冰天雪地里随着雪降的速度慢慢打开了。不止秒速五厘米。

1小时前
  • Whishaw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