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

HD中字

主演:Victor Laupin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阿波罗 剧照 NO.1阿波罗 剧照 NO.2阿波罗 剧照 NO.3阿波罗 剧照 NO.4阿波罗 剧照 NO.5阿波罗 剧照 NO.6阿波罗 剧照 NO.13阿波罗 剧照 NO.14阿波罗 剧照 NO.15阿波罗 剧照 NO.16阿波罗 剧照 NO.17阿波罗 剧照 NO.18阿波罗 剧照 NO.19阿波罗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A triumph of the human spirit

     Your mission served your country. It served to remind us all of our proud heritage of a nation. To remind us that in this stage of technicians and scientific marvels that the individual still counts. That in a crisis, the character of a man or men, will make the difference. Adversity brings out the character of a man. Confronted suddenly and unexpectedly with grave peril in the far reaches of space, he demonstrated a calm courage and quiet heroism that stands as an example to men everywhere. This safe return is a triumph of the human spirit of those special qualities of man himself we rely on when machines fail. And we rely on also for those things that machines cannot do.
                 -- Final lines of the film

 2 ) 有关《阿波罗13号》里一些缩略词的解释

这部影片其实应该属于“纪实片”类型,除了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在某些细节上和真实事件有所差异外,基本是按照当年阿波罗13号事故原貌来拍的。片中的所有失重场景都是用宇航员训练用的失重训练机拍摄而出,是真实的失重状态而不是《地心引力》那种电脑特效,任务控制室、发射台、太空船等也极尽真实之能事。

但也正因为追求真实,里面的许多对话和真实的航天工程一样,大量使用缩略语,对于没有这方面基础的朋友,尤其是中国观众来说,很难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影片的欣赏。小子不才,在这里将影片里所用到的缩略语做一个整理和翻译,如有遗漏和错误,还望指正。

以下的缩略语以字母顺序排列。

BMAG(Body-mounted Attitude Gyro):姿态陀螺仪(一组捷联陀螺,为姿态稳定和控制系统提供备份姿态基准。“捷联”的意思是测量的是姿态变化率而非绝对姿态)

BPC(Boost Protective Cover):推进保护罩(连在发射逃逸塔上的罩子,在穿过大气层的火箭上升段盖在指令舱上,用来隔绝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和一旦逃逸火箭点火产生的高温喷焰)

Capcom(Capsule Communicator):飞船通信员(不是那个日本游戏公司的名字……)

CM(Command Module):指令舱(阿波罗系统完成整个月球之旅并借助隔热层返回地球的唯一部件,就是那个圆锥形的小飞船)

CMP(Command Module Pilot):指令舱驾驶员(操作指令勤务舱的宇航员,在对接、发动机点火和再入期间驾驶飞船)

CSM(Command and Service Module):指令勤务舱(直到再入前为一整体的阿波罗飞船)

ECS(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环境控制系统(负责飞船温度与空气供应的一套子系统)

EDS(Emergency Detection System):应急检测系统(检测土星V火箭的飞行状态是否超出预定极限范围的检测系统,可以自动启动异常中止程序或向宇航员提供相关信息让他们手动启动异常中止程序)

EECOM(Electrical,Environmental and Communications):电气,环境和通信(任务控制室中一个操作台的名称,也是负责该操作台的技术人员的称呼,由于职责划分的改动,通信职能已经从该控制岗位被分离出去,但缩写沿用了下来)

FIDO(Flight Dynamics Officer):飞行动力学人员(操控任务控制室里一个控制台的人员,职责是规划指令勤务舱到月球的轨道)

GDC(Gyro Display Coupler):陀螺显示耦合器(飞船备用姿态参考系统的一组陀螺,主要用于再入过程中为某些仪器提供姿态数据。可以用“GDC align”按钮将主姿态参考系统的姿态数据输入到该系统中)

GNC(Guidance,Navigation and Control):制导、导航和控制(确定飞船在哪里、想让它去哪里和如何到那里的过程,也是任务控制室中一个控制台的名称)

IMU(Inertial Messurement Unit):惯性测量单元(主姿态参考系统的陀螺,由一个陀螺稳定平台和一组套叠支撑万向架组成)

LCG(Liquid Cooled Garment):液冷服(宇航服里的一层,用液体流动来控制宇航服的温度)

LM(Lunar Module):登月舱(用来将宇航员从月球轨道送到月球表面,并将他们重新带回指令舱的二级飞船,发音为“lem”)

NASA(National Ast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国家航空航天局(负责运作美国航天计划的机构)

PTC(Passive Thermal Control):被动温度控制(为了保持飞船各部分温度均匀,使飞船做缓慢运动的一种控制方式)

RCS(Reaction Control System):喷气控制系统(一组排列在飞船四周的小型火箭发动机,用来控制其姿态和进行小的平移机动)

Retro(Retrofire Officer):制动点火人员(任务操作控制室里的一个控制台,负责绘制返回地球的可能轨道)

RTCC(Real Time Computer Complex):实时计算机中心(休斯敦任务控制中心里的一组IBM 360大型计算机,用来处理飞行所需数据)

SCS(Stabilization and Control System):稳定与控制系统(指令舱里制导导航系统的备份系统,利用姿态陀螺提供的姿态基准完成工作)

SM(Service Module):勤务舱(阿波罗飞船的圆柱体部分,用来装载大部分的消耗品和推进系统)

SPS(Service Propulsion System):勤务舱推进系统(勤务仓里的大型火箭发动机,用于进入月球轨道和从月球轨道返回)

TLI(Translunar Injection):入奔月轨道(将飞船从地球轨道送入奔月轨道的一次大型发动机点火)

VOX(Voice Operated Transmission):声控发送(宇航员的话筒在有通话时自动开启的一种工作模式)

 3 ) “美国主旋律电影”?

虽然根据真事改变的电影有很多,但是像《阿波罗13号》这样以“纪录片”来标榜自己的改编电影是极少见的。(毕竟这世上也很难找到比航天飞行更需要按部就班的严谨,而又从不缺乏戏剧冲突的素材了)

看到不少网友在观影后的第一反应是将本片概括为美国主旋律电影,那就允许我针对这类看法来唠唠吧:

从整体叙述上来讲,可以把阿波罗13号和我们国内同样由真事作为剧本的《紧急迫降》相类比,都比较克制。主要视角就是平常人做了不平常的事,没有领导人出来收割发言啥的。(可能因为过于克制所以后来上影渐渐就没片可拍了)电影以汉克斯扮演的宇航员Jim的家庭为视角开画:因为原定执行13号任务的宇航员出了状况,Jim和他的组员临时被征召,在六个月内完成所有的训练和登月准备。Jim的太太向Jim和镜头另一边的观众们抱怨,时间如此紧张,为什么Jim还要被电视台拖去做一系列的采访录制。其实除了参加行动的宇航员的时间表是被提前,冷战时期的登月计划本来就是短时间内群策群力的结果。从领导人到普通百姓,已经把太空竞赛的胜负结果跟国家和自己的未来划上等号。而对于被射入太空的宇航员,不经充分的准备测试和筛查,就将他们置于险境,从道德角度上讲怎么都不能算作是值得宣扬的作法吧。

如果主旋律是歌颂国家强大,那为何不拍阿波罗11号而拍失败的13号;如果你认为美帝的主旋律是不抛弃、不放弃,生命可贵,为什么又开篇就点出政府牺牲宇航员宝贵的准备时间做宣传来鼓舞国民士气的作法。当阿波罗13号在前往月球的途中发生故障,一名NASA工程师很快就向总指挥Gene报告,飞船已经无法支持完成登月,要立即返航。一部140分钟的电影,要讲述大约横跨七天的故事,在那个节点,却让登月行动(中途变成营救行动)的总指挥在镜头前迟疑了差不多有10秒钟,画面和声音几乎定格。大家看到这里都已经很清楚任务无法继续,Gene却好像并不在乎时间一点点的流逝,仍在挣扎着思考继续完成登月的可能性。像我就算知道最后事件的结局,心也就一直跟着这么悬着,直等到Gene终于通知三位宇航员让他们准备返航才松口气。 即使是躲在平地的安全指挥所下达“救人”这样百分之百不会错的,每个观众都翘首以盼的决定,也会如此犹豫。如果要宣扬主旋律,导演这么拍放在影片上映的95年包括21世纪的现在,只会有反效果。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登月行动失败那美国就可能在太空竞赛中被苏联追上,导致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Gene的犹豫恰恰是这种压力的浓缩体现。而他在之后的救援过程中果敢决断的镇定指挥,也让隔着“十万八千里”工程师们和太空人得以通力合作,克服时间空间的障碍化险为夷。所以如我开头所说,本片是一部经过艺术渲染带有“娱乐性”的纪录片。这话也不是我讲的,我是引用影片中“丹中尉”扮演的Ken Mattingly本人对电影的评价。在他看来《阿波罗13号》除了一些人物细小的特质有出入以外,从故事发展的种种细节到场景画面都以最大的努力还原了真实的“阿波罗13号任务——可以以假乱真”。

另外他还讲到一点:在营救行动中发挥作用的众多NASA成员,往往因为要对观众”友好”,只能融合成一两个角色在电影中表现。老实说这个Mattingly作为太空人还真是跟影片中一样较真,一样的一丝不苟...光是在140分钟时间里出现的各个人物已经让我们应接不暇,没时间理清到底谁做了什么贡献了。他还颇为遗憾地觉得人不够多。 除去几位主角以外,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三位工程师。第一个是年纪轻轻就谢顶的眼镜工程师。在指挥室里监测飞船传回的数据,也是最早告诉总指挥登月任务必须马上终止的人。还有一位是在电影后半部和Ken在模拟器上计算电流的工程师,戴着眼镜的帅小伙(当时这批工程师平均年龄只有27岁)。最后一位是月球着陆器的设计者格拉曼公司的厂方代表。大家研究决定要用月球着陆器的喷气发动机助推并修正返航轨道以后,这位大哥一再地对着总指挥发表“免责声明”——说着陆器并不是预想要为太空飞船提供推力而设计的。指挥最后被他弄烦了:你也别絮叨个不停了,如果最后行动失败不追你责行了吧(你就等我说这句话是吧?)。当宇航员成功使用月球着陆器的引擎成功调整好了返回地球大气层的角度,他忽然为奴二十年翻身做主人似的拉着总指挥狂喊:怎么样?!我就说一定行的吧!(总指挥登时白眼了)整部电影这位产品经理就是最大的笑点。包袱埋了半天,恰到好处地抖个机灵。 事实上NASA太空人在执行航天任务,向指挥中心回报通讯时,多少都会说些玩笑来放松。无论训练过多少次,人的身体长时间处于相对不熟悉的环境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不自觉的应激反应。讲笑话有助于平静他们的植物神经。要是“休斯顿”连续接到几个太空人传来的冷笑话,也只能硬着头皮接哏。被冻到就直当occupational hazzard职业风险了..


P.S. 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阿波罗十三号几位主要人物的真实照片,再和演员们对照下。我看都挺像的,除了汤姆汉克斯和原型长得不太一样。可能是作为封面一号男主,还是要找个演技最能压住场的。

三位执行任务的宇航员: Jim Lovell ---------by Tom Hanks Fred Haise--------by Bill Paxton (2017年去世) Jack Swigert------by Kevin Bacon

因为被医生说可能会发水痘而被顶替的宇航员: Ken Mattingly-----by Gary Sinise

任务总指挥: Gene Kranz-------by Ed Harris 另附太空人内部笑话一则:

用于运输太空梭往返于空军基地和发射中心之间的波音747,上书:将轨道器放置此处;黑面朝下

 4 ) 苍穹下的国家形象片

朋友推荐的,看了还是觉得不错,除了回味"老汤"当年的气质以外更多的还是感慨于美国电影中所一贯宣扬的国家精神和人道主义.
宏伟的探索成就主人翁积淀已久的梦想,伴随登月所创造的奇迹,他们心怀壮志前往浩瀚的宇宙,但缜密的科学也难免疏漏,大千世界的奥秘又何尝是目前人类仅有的知识所能全部理解的呢,于是一次太空与地球的共同冒险开始了……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无论是宇航员的家里,还是发射中心的控制室,随处可见星条旗,无形中为电影增添了庄严与神圣的气氛,似乎连各种大型复杂的精密仪器也瞬的肃穆起来带着几分威慑力。其次,就是宇航局在阿波罗13号行动失败后上下一心竭尽智慧与毅力营救三名宇航员的高潮部分。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临时被换下的肯,主动回到模拟飞行器中按照3个同事所处的状况寻找能使他们脱离险境的办法,以及为了制作简易的二氧化碳过滤器研究人员们在最危机关头所表现出的冷静与机敏。事实上,肯的回归代表了美国人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权衡选择,设计过滤器则是一种集体道义的体现,光是这两个情节就渗透着对人权的高度尊重与关怀,可想而知整部电影闪耀着怎样的国家精神光辉。
另外,电影几乎是处在离政府最近的距离讽刺了电视媒体的媚俗,无知与低级趣味,做的自然,其用意却似乎太明显了一点。
美国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将人类事业的探索与国家意志的宣扬相结合,用电影这样文明且娱乐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也许有人会不屑一顾,殊不知,文化的感染不但是潜在的,而且事半功倍。咱们要早学会用这一招的话,恐怕也会受益不少吧。

 5 ) 备注

刚刚有看了影片最后三十分钟。

——老战友在电视上讲述自己的逃生经历,他驾驶的飞机,在燃油快要耗尽时,飞机上的电灯全部熄灭。这真是雪上加霜,电磁联系渠道被别人占用,失去了团队的智能支持的可能。就在这时,他看到了月光下海边的白浪或者航母运行时掀起的浪线,于是他能迫降在人力救援的范围之内。——天无绝人之路,如果不是飞机内的电灯熄灭,他是注意不到那种浪线的。也不知道自己在黑洞洞的大海上可以降落在哪里。

——政客讯问地面工程管理人员,可能的风险。——什么冰冻会导致降落伞打不开,,而导致返回舱粉碎在水面或者地面上。返回舱被爆炸物擦伤过,冷却层形成易毁点,容易导致返回舱破解。还有就是返回大气层是入射角跟理论值最价值比起来,明显有些小,这会导致和大气层摩擦的时间增加,返回舱被设置的保险摩擦燃烧时间上限是三分钟,而事实上,这次返回几乎达到四分钟。

——政客冷冷地说,这可能是航空上最悲惨的灾难时刻。而疑似整个工程的官方总负责人怒斥到:这是最光荣的时刻!——政客立马闭嘴,等待接下来和宇航员失去通讯联系的三四分钟。

——幸运的是,快四分钟时,大家都觉着等待的已经超过了安全保险的范围,我们看到了降落伞打开了。

——我个人认为,是这多出来的一分钟【的摩擦预热时间】,帮助冰冻降落伞系统解冻,而造成了双重意外下的,特别幸运。

——还有,整个事故发生后的营救过程中,除了政客们为了政治形象而不断咨询成功的概率和具体风险。地面指挥管理团队,都能用最简单明确的语言,敲定当下时刻最关键的问题,并分配最适合的人去负责思考解决方案。

——尤其是那个官方最高负责人,多次情绪爆发,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绝不放弃】的领导意志。让外围政客,停止继续过分干扰营救团队注意力的小动作。

——经验告诉我们,联合国里就一个议题召开的一系列大会,从来没有产生过,让我们感觉意外的成就。

 6 ) 《阿波罗13号》:一步幽默的纪实电影

全文共3814字,读完大约需要10分钟

概述

《阿波罗13号》是一部由朗·霍华德导演,小威廉·布罗伊勒斯、阿尔·莱纳编剧,汤姆·汉克斯、比尔·帕克斯顿、凯文·贝肯、加里·西尼斯、艾德·哈里斯等人主演的纪实电影。电影改编自吉姆·洛威尔、杰弗里·克鲁格创作的回忆录《失去月球:阿波罗13号的危险之旅》,讲述了吉姆·洛威尔(汤姆·汉克斯饰),杰克·斯威格特(凯文·贝肯饰)和弗雷德·海斯(比尔·帕克斯顿饰)在阿波罗13号任务出现事故后经过卓绝的努力和地面不遗余力的支持后安全返回的故事。电影于1995年上映后,在社会上得到了一定的赞誉,并且拿下了次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剪辑、最佳音效奖以及九项提名奖。电影在美术设计和声音上相当出彩,而在导演和表演上相对较好。

美术设计

本片的美术设计在还原场景的准确性上极为出众。因为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所以还原事件的场景,服装和道具会是极为重要的工作,而本片在这点上的还原度是极高的。例如本片中宇航员穿着的宇航服就与真实的宇航服别无二致,其具有可拆卸的头盔,手套等部件,还带有软管接口(气体交换用)。这些配件都做工精细,使得整个宇航服看起来非常专业而且与NASA的宇航服肉眼上没有明显的区别。电影中的宇航服甚至还具有接近航天级气密性。另一方面,置景团队也有着非常高的专业性,其布置的休斯敦航天指挥中心大厅具有极高的还原度。据称,担任顾问的前航天局成员都表示这一场景还原的相当完美。片中土星五号发射时的画面也制作得十分精良,就连箭上因低温而结成的冰块被震落下来的画面都被模拟出来了,可见制作团队的用心。电影中的飞船也与真实的别无二致(至少肉眼看来如此),就连被炸毁的破损都极为相似。在此,我不得不再次向敬业的美术设计们致谢。

阿波罗13号服务舱真实图片

《阿波罗13号》剧照

声音

本片的原声音效由詹姆斯·霍纳负责。詹姆斯·霍纳是美国1990年代最负盛名的配乐之一,除了《阿波罗13号》外他还为《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电影配音。他鼎盛时的音乐的优点是能够与电影情节紧密结合。在《阿波罗13号》中,奥德赛再入时的配乐便是这一特点的极佳体现。在再入过程中,配乐在地面时,声音较轻,基本只用小提琴演奏。这种高且轻的音调配合其缓慢的节奏给人带来一种可怕的,提心吊胆的感觉。而当镜头转向太空时,配乐便变得较为多变,而声音也变得更响,给人一种激动的感觉。最后,当返回舱与地面恢复通讯时,其配乐则变得欢快,与电影情节相呼应。更为重要的是,这三个配乐的切换是非常自然的。这种配乐符合电影画面的特点也出现在他其他的电影中。詹姆斯·霍纳的配乐包含了大量的管弦乐;不仅如此,他还酷爱苏格兰风笛和爱尔兰哨笛(《我心依旧》的主旋律中便包含了爱尔兰哨笛)。詹姆斯·霍纳对管弦乐的偏爱在这三部影片中都有体现:基本上所有的配乐都主要有古典铜管和弦乐演奏。这让他的音乐具有一种能过柔和的表达情绪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泰坦尼克号》中,它很好的表达了凄婉动人的悲恋,但在《阿波罗13号》中,这种过于柔和的情绪表达使整个电影少了一丝雄壮,多了一丝温情。詹姆斯·霍纳在后期作品中经常“抄袭”自己以前的作品。《阿凡达》中的许多配乐都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过度的重复使得电影配乐失去了其新鲜感,变得公式化,无法很好的向观众表达情感。不过,《阿波罗13号》引起独特的风格(较为雄壮)所以逃过一劫,并不包含太多雷同曲目。总而言之,《阿波罗13号》的配乐还是不错的,虽说雄壮感有所欠缺,但是总体表达的情感还是较为到位的。

导演

《阿波罗13号》的导演是朗·霍华德。他还拍过《温馨家庭》,《美丽心灵》等片。《阿波罗13号》可谓是朗·霍华德导演生涯中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拍的影片(例如《温馨家庭》)大多数是喜剧片,而在此之后,则变的较为多样。拍摄《阿波罗13号》时,朗·霍华德还未向拍《美丽心灵》时那样完全掌握纪实电影的拍摄方法。因此,他拍喜剧的一些习惯还留在《阿波罗13号》中。如在《温馨家庭》中,便有一段关于自慰的黄色笑话。而在《阿波罗13号》中,类似的黄色笑话在影片开篇时以杰克与一名女郎关于对接的对话中一性暗示的方式呈现。但是在《阿波罗13号》中也有很多朗·霍华德的纪实电影的风格的呈现。朗·霍华德的《阿波罗13号》和《美丽心灵》都是与科学高度相关的,但是在两个电影中他都没有把科学作为重点(《美丽心灵》通篇都没有阐述纳什均衡到底是什么,而《阿波罗13号》也没有阐述为何液氧储罐会出现事故,宇航员的轨道机动如何帮助他们返回地球以及他们制造的月震等事件),而是一笔带过了科学并着重描写人的故事。这一点某种意义上帮助他获得了成功,因为这使电影变得不那么枯燥而更加卖座。

表演

本片的演员总体来说还是十分敬业的,表演合乎逻辑且能够表达一定的情感。他们(三名主演)甚至还掌握了一定的驾驶飞船的技巧。不过,汤姆·汉克斯的表演在电影中并不出彩。首先,他的表演显得有些做作,情感的表现过于突然,显得非常不自然(他在电影中多次直接从平静变为暴怒)。其次,他的表演与现实存在一定出入。他饰演的角色吉姆·洛威尔在现实中是左利手,但是他却拒绝使用左手写字。不过,凯文·贝肯的表演相当出彩,他对于团队的担心和奉献的精神的表演在他开玩笑似的说出他贴的纸条是为了避免自己操作失误丢下其他两名宇航员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两名配角艾德·哈里斯和凯瑟琳·奎南的演出也十分不错。艾德·哈里斯强硬的语言和动作很好的体现出了他饰演的飞行控制中心主任的坚强。而凯瑟琳·奎南在得知飞船出现事故后强忍着担心撑起整个家的举动更是体现出了当代女性的坚强与独立的品质。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失重场景是在一架波音707中自由落体时拍摄的,并没有使用特效。因此,演员们还是付出了较大的努力的。

——————————————以下内容含有大量剧透,请谨慎阅读—————————————

角色

本片中的主要角色均为真实人物,但是电影中人物却带有电影制作人员的个人理解。在电影中,詹姆斯·洛威尔、弗莱德·海斯和肯·马丁利是一个关系相当好的团队。而杰克·斯威格特在肯·马丁利因故退出后替代他参加任务时,是这个小团队的闯入者。詹姆斯·洛威尔是一个会维护团队成员利益的领导,但他有些火爆的脾气也导致了一些问题,例如他与NASA的一些官员有很大的矛盾。弗莱德·海斯也是一个关心朋友的人,但是他的脾气导致了他不理智的因杰克“抢”了他伙伴的位置而厌恶杰克。但是杰克却并没有因为被厌恶而不工作,他仍然尽职尽责的为新的团体工作。这也最后是他被接纳了。吉恩·克兰兹在电影中是一个典型的负责任的、坚强的领导者的角色。他在与幸灾乐祸的媒体对峙时非常好的体现了他的智识。而玛丽琳·洛威尔则是一个贤妻良母的角色,她独自扛下压力,为了整个家庭而奋斗。总而言之,电影中的角色都是真实存在过的,因此其并没有非常出众的特征,但是他们都是出彩的普通人。

叙事

本文采用了一种从个人角度出发的叙事策略。电影既没有提及整个阿波罗13号事件队美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影响,也没有提及整个事件中十分技术型的起因与详细经过,而是选择以宇航员与地面支持人员的努力为切入点,辅以宇航员家人的反应和媒体报道讲述了一个个个体在这个事件中的反应。这种叙事让电影变得通俗易懂,但也降低了电影的逻辑性(有人看完电影甚至无法理解为什么飞船可以通过引力弹弓返回地球)。这个电影主要有两条故事线。第一条是较明显的地面人员援救飞船这条线,而第二条则是较为隐秘的詹姆斯和弗莱德逐渐接受新加入的杰克的过程。 这种双线叙述的方法很好的是的故事更加复杂,表现出了更多的价值观。

价值观

电影中,“坚持就是胜利”和“不要以第一印象评价人”的价值观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因为宇航员和地面人员不畏艰难的努力,阿波罗13号最终得以安全返回。而正是这样的坚持才造就了这样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詹姆斯和弗莱德逐渐发现杰克的善良的过程也告诉我们需要放下成见,更加客观的观察他人。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正如《火星救援》中沃特尼获救时所说的:“但说真的,他们这么做,只是因为帮助他人是人类的天性。虽然有时候会有例外,但这是真的。”人们愿意帮助有难之人的天性也是影片体现的价值观之一。

————————————————剧透结束,请放心阅读—————————————————

总结

总而言之,《阿波罗13号》是一个不错的电影。虽说其音乐与表演仍有不足之处,但是瑕不掩瑜,它出彩的还原和通俗的叙事仍然使它成为了一部值得去看的电影。

 短评

20190617@天山重看,观影初期看得鸡冻印象深刻,还忍不住想上厕所的片,主旋律不让人嫌拍得好更加不容易,最伟大的、也是最成功的失败,发射前不祥之兆连连,在一堆烂牌里幸好拿到了最好的牌,人的渺小与人的伟大共存,哪怕艰难险阻也永不停歇的探索征程,许多被临摹的镜头语言,比起是否成功登月,更在乎的是倾尽全力让宇航员都活着回来,无数日后火起来的大熟脸,加油飞呀加油人类

3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阿波罗13号》以微调的方式和克制的姿态,精心处理从编剧到表演的每一个细微末节,为我们再现了发自灵魂深处的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这是一部近乎完美的影片。

5分钟前
  • Sunman
  • 力荐

居然是看的第一部朗·霍华德…够老套够俗气的美国主旋律,基本是好莱坞太空片模版了,但还是挺好看的…不过NASA清一色都是白人男性,女性在片中也只能是丈夫身后的家庭主妇,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一点反倒值得玩味,美国应该不会再出现这种电影了。同时只有美国拥有如此高的电影工业水准,能拍这种商业大片向全世界灌输其自由又保守的美式价值观,苏联即便是拥有再高的航天技术也抵不过一个好莱坞啊…正是这一点更引人深想“人类”的一大步究竟是谁的一大步?另外没想到凯文·贝肯年轻时还蛮帅的。

6分钟前
  • 推荐

主旋律里还不错的片子,不过配乐能不能收敛一下,本来就很主了,音乐还煽成那样~~

7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还行

没想到这部片会如此脸盲,很久才分清楚谁是谁。这是非常好的题材,但却拍得很不好的一部片。许多平淡的对话,加上过缓的情节,即使是真实场景还原,也不该如此没有表现力。这是电影,不是纪录片。太纪实就需要一些音乐之类的渲染情节,但这部片就是平淡,仅仅靠危险时刻的惊险吸引人是不够的。

11分钟前
  • DrBlackWatson
  • 还行

安迪霍尔说写《火星救援》最大灵感来源其实就是阿波罗十三号,both电影和真实事件,这找来一看,果然精彩,人也没有过分煽情,但是你看到舱内的宇航员和地面上NASA的所有聪明人,都在想办法,遇到一件件挫折一件件解决,会被人类智慧感动。

15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这算是美式的主旋律了;开头的那个对接比喻实在下流;真笨,星星才不会掉下来;

16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和大多數美國大片一樣,剛開始一直是娓娓道來的感覺,沒有多少讓人腎上腺素提起來的劇情,但看到休斯顿,我们出问题了!”才開始真正的進入劇情了,片中那種美國主義變現的淋漓盡致,Tom Hanks的加盟也是一大看點,推薦級別的影片

20分钟前
  • Wayne
  • 推荐

有Hanks我才看的...

21分钟前
  • jijo
  • 还行

在我的“太空电影观影史”中,没看到过比这部电影更“硬”的、更真实的技术细节呈现。这种堪称极致的真实感,让它更适合被归为科技灾难片而非科幻片。天上地下两个密闭空间,将争分夺秒紧迫感互相加成,每一种状况与临阵磨枪都不断让影片回环进高潮中,至少持续了40%的影片时间。(必然的)美中不足是人物书写不够细腻、复杂,每个都太“朗·霍华德”,太教科书模板了。

23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格局挺大,气氛渲染也到位。缺点是前半段节奏过慢,节奏有点冗长。

26分钟前
  • 奔跑忘记忧伤
  • 推荐

美国主旋律就是冗长、缓慢。

31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上海电影节展映】终于在巨幕看了4K版。效果非常棒。真实事件改编,加上NASA训练飞行机营造的真实失重效果,观感极佳。全片虽充斥着航天术语,但也极大地增加了真实感,其实事件本身的一波三折足以扣人心弦、令人揪心、紧张、感动,添加戏剧性桥段和美式主旋律渲染色彩反而是画蛇添足了。四星半

34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最好的主旋律,没有之一。小时候看确实无感,如今重看算是看懂那个女配提名了,演得真好。理工男魅力大展示,各种感情(夫妻的、同事的、男人的、女人的、理想、家庭)纠结抵死但都低调不狗血,剧力万钧好看得不行,《勇敢的心》你凭什么啊凭什么...

36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剧作很完整,但所谓真实事件改编的片子总是觉得有些生涩,美国电影太过技术的毛病决定成与败,不是说所有优秀的美国导演都是卡梅隆。

41分钟前
  • 语然小语
  • 推荐

放在当年一定是大片了,没有现在炫目的特效,但纵观一切都那么精彩,紧张真实感很强,对媒体的嘲讽很明显,对民众所关注的导向有很多异议,TOM的秀感很强,不是演得不好而是怎么都感觉像演的,GARY不得不说挺苦逼的,除了冒名顶替外,参演 的这种太空电影角色都很尴尬,但他的表演却是真实可靠的!

43分钟前
  • ★冰凌宫★
  • 推荐

想当年学校组织看,大家都看得屁滚尿流,厕所严重阻塞

46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还行

它满足我心目中满分的所有标准。激扬的音乐,紧凑的剧情,鲜明的人物,得当的画面。各方面不是最好的,但和在一起却有种劲道~有人探索宇宙,有人永不放弃……

51分钟前
  • fight2010
  • 力荐

抱歉,我先看的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然后在2016年才看的阿波罗13号,只能给个三星向航空事业的先锋们致敬了。。。

55分钟前
  • 约翰迈克莱恩
  • 还行

“别担心,如果他们能让洗衣机飞上天,也会把他们弄回来的。”老太太这句大亮。飞出地球、登月、星际旅行,一个个曾经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都正在一个个变成事实,这个世界在40年前就已经那么科幻了呢,相对来说最近几个十年相对无聊很多。40年前的人类真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劲。

59分钟前
  • 容安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