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龙1973

HD中字

主演:史蒂夫·麦奎因,达斯汀·霍夫曼,维克托·乔里,唐·戈登,安东尼·泽比,伍德罗夫·帕弗雷,乔治·库鲁里斯,瓦尔·埃弗里,格雷戈里·西拉,维克·泰拜克,E·J·安德烈,兰-莱瑟,利亚姆·邓恩,彼得·布罗科,理查德·法恩斯沃斯,达尔顿·特朗勃,Robert Deman,Bill Mumy,Ratna Assan,William Smithers,Mills Watson,Ron Soble,Barbara Morrison,Richard Angarola,John Quade,Fred Sadoff,Alle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英语年份:1973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巴比龙1973 剧照 NO.1巴比龙1973 剧照 NO.2巴比龙1973 剧照 NO.3巴比龙1973 剧照 NO.4巴比龙1973 剧照 NO.5巴比龙1973 剧照 NO.6巴比龙1973 剧照 NO.13巴比龙1973 剧照 NO.14巴比龙1973 剧照 NO.15巴比龙1973 剧照 NO.16巴比龙1973 剧照 NO.17巴比龙1973 剧照 NO.18巴比龙1973 剧照 NO.19巴比龙1973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巴比龙1973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绰号巴比龙的亨利·查理尔(史蒂夫·麦奎因 Steve McQueen饰)正要被流放到圭亚那一个名为“魔鬼岛”的苦役营终身服刑。查理尔因被控杀害一名皮条客而被捕入狱,可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冤枉的。在押运船上,身强力壮的查理尔保护了一个带着眼镜狡猾的知识分子路易斯·德加(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饰)。为了洗刷自己的罪名,查理尔从他踏上“魔鬼岛”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在德加的帮助下策划越狱逃跑。然而“魔鬼岛”地处荒蛮之地,四面环水,并且到处流行着可怕的疾病。查理尔一次又一次地逃狱,又一次再一次地被捉回。十多年来,他仍孤注一掷地抱着一袋椰壳跳下大海逃生。  美国经典越狱冒险剧情片《巴比龙》,根据法国囚犯亨利·查理尔于1969年发表的同名畅销书籍《巴比龙》改编而成。巴比龙是亨利·查理尔的绰号,绰号得名于他胸前蝴蝶形的纹身。本片荣获1974年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剧情类最佳原创配乐提名,并获得1974年第31届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提名。我们都是大人邦德25怒火保镖2015国语规避条款灵异鬼世界哈哈巴士马布里街头小霸王血餐成了BL剧的主演小林家的龙女仆S:迷你龙小剧场勇往直前2017奇异天使第二季姐姐2006捉迷藏(2005)梦与路——小镇青年 双面人生秋日和瑞克和莫蒂 第七季命悬一线君有云苦中带甜的滋味码头风云1954变身男女2011海盗岛:甲板上的家族艺伎回忆录草原雄鹰念书的孩子2井盖儿奇葩追梦新铁血战士爱你不放手我知道你的秘密城中之城历史那些事第二季苏苏之恋楢山节考1983法医宋慈2020水中血Garena传说对决失忆大状国语嫂子·嫂子五月八月201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千面娇娃丑闻 第三季

 长篇影评

 1 ) 《巴比龙》——男人生命的意义

影片仅仅在说自由吗?很明显不是。
巴比龙一开始的确是个想逃跑的普通囚犯。但随着影片的推进,他的魅力开始不断显现。

在雨中,为了救戴可夫,他挺身而出,与狱警打斗。
在被关进小号的两年里,他展现了坚韧的意志,没有任何放弃崩溃的表现,并且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朋友。
这是常人很难做到的事情。巴比龙的形象因此高大起来。

回到集体监狱后,他立刻开始第二次逃跑计划。
整个过程波澜起伏,最后三个人全部被抓获。
值得一提的是,在麻风病小岛上,巴比龙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和对麻风病人的真诚尊重。
他的形象又高大了一层。

在关了五年的小黑屋之后,满头白发的巴比龙被流放到孤岛上种菜。
但他仍然策划并实施了第三次逃跑。这种渴求自由的信念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结合以上情节,与其说影片在表达对自由的信念,倒不如说影片展现了最理想的男性人格——勇敢、重情义、坚韧、不屈服、努力争取幸福。

和《越狱》《肖申克》的城府型男主相比,巴比龙显然比较直爽、天真、没什么心机。
但影片并不认为这是缺点,相反,影片有意用巴比龙的真诚直爽,来揭露人类社会的虚伪、无情无义。
收集蝴蝶的人、卖船的印度医生、还有最后的修道院修女,这些道貌岸然的家伙,实际上一点良心都没有。
相反,哪些人是影片所歌赞的对象呢?单纯好客的土著、讲义气的麻风病人,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物,却体现着美好的人性。

很多时候,只有接触社会多了,才能知道人心的险恶、自私和无情。背叛、陷害、利用,在生活中是那么常见。
一个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实在要遇到太多的不公、压制和无端的挑衅。
但巴比龙这样的形象,会给我们的心灵注入力量。

有时,我们常常埋怨幸福不能光临。我们畏惧失败的风险,畏惧旁人的目光,被挫折和耻辱摧折了信心。于是,我们开始随波逐流,开始人云亦云,开始自嘲自弃......
但仔细想想,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就是需要一包椰子壳而已。纵然遍体鳞伤,纵然失败惨痛,也应该勇敢的背对它们,带着椰子壳向光明、希望、尊严和自由前进。

巴比龙已经在海中前进,而我们呢,还要虚度人生到几时?

 2 ) 自由与渴望自由

记得看这部片子时有两个启示
第一:要健康,要勤于锻炼身体,这样才能在被冤枉时活下去
第二:要珍惜自由
我最辛苦的时候,向奶奶抱怨,奶奶喜欢说,比犯人还强呢。的确如此

《假若明天来临》和《肖申克的救赎》也是面对监狱,面对黑暗,面对冤屈,他们也很好看,但没有这部打动人心。

这部片子直指人心,尤其到最后,也不肯给你一个希望或漂亮谎言,剩的只有主人公的意志,强力推荐

如果谁在北京淘到了,一定告诉我,我要多买几部送人

 3 ) 偏执,或者什么也不是

如果把越狱换成追求爱情,那么这部电影就成了《霍乱时期的爱情》;换成捕鱼,那就成了《老人与海》。《死囚越狱》和《大逃亡》面对的是法西斯,《肖申克的救赎》面对的是不公正的审判(典狱长的罪恶与其相比毛都不是),《越狱》我是不屑于提的,唯二和《巴比龙》有可比性的是《洞》和《铁窗喋血》。《洞》和偏执无关,暂不提它。《铁窗喋血》和《巴比龙》有诸多相似性,但是监狱的设定太过突出,如凶狠的狱卒、友好的狱友等,而在《巴比龙》中这些都不是重点。所以与之相比,《巴比龙》更像是一种概念,具有普适性。

越狱意味着反抗,上面列举的电影中,主人公的反抗是合理且正当的,因为他们是无辜的,而这部电影我们甚至不知道巴比龙是否无辜,而从他的所作所为来看,他至少不是个人们常说的那种好人。与所承受的惩罚相比,西西弗斯所犯下的罪行简直微不足道。

 4 ) 巴比龙,自由是一种精神

看完这部影片让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巴比龙从一开始就筹划着越狱的计划,然而他的越狱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被单人囚禁无数年,几乎面临着生命的垂危。他的每一次越狱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和精密安排,然而正是这种用生命在冒险的举动,最直白而简单的阐述着追求自由的精神。
对于巴比龙来说,也许他并不在乎追求的结果,是生是死并不那么重要,他要的只是一个过程,要的只是一个解放自己内心枷锁的一把钥匙。当他白发苍苍和他的老友在恶魔岛生活的时候,他的老友已经习惯了自己的小木屋,习惯了每天养猪种菜的日子,相比于之前的囚禁生活,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自由。可是这样的一座孤岛却没有留住他飞翔着的灵魂,他站在峭壁上,把椰子袋丢在大海里纵身一跳,那一刻,世界都仿佛在定格,你能感觉到他的灵魂终于得到了真正的释放。最后一个场景,他漂荡在海中说的一句独白“嘿,你这混蛋,我还在这!”也成为了这部影片的经典。
每个人都有一颗渴望自由的心,然而当年岁越来越大,现实越来越残酷,人们最后选择的常常是趋于现状。老一辈总是会告诫你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而有时你也不得不选择屈服。渐渐的,成为了金钱的奴隶,感情的玩物。这是一种人性的悲哀。当你找回年少叛逆的冲动,追求自己心中想要的那份自由之时,也许才能体会这个过程的意义。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做自己最重要!

 5 ) 真正的越狱,不玩智商,玩命

认命不好吗?

认命就可以舒舒服服,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种种菜,养养猪,还可以看看书,喝喝红酒。

为什么不呢?

一个叫亨利·查理尔的男人偏偏说不。

20世纪30年代,亨利·查理尔被指控盗窃和谋杀,被判终身监禁。

他觉得自己是被冤枉的,所以决定越狱,用自己的方式夺回自由。

足足9年的监狱生涯,他足足尝试了8次越狱。

其中一次本来是成功的,他逃到了哥伦比亚的森林里,在一个原始村庄定居,还结了婚……

但地域文化差异还是让他觉得不自在,于是就决定出去,一出去就被抓回了噩梦般的法属圭亚那监狱

一次又一次,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逃跑,让他有了“地表最强逃犯”的称号。

1969年,他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写成了自传体小说,很快就成了一本畅销书,引起轰动。

次年,法国终于宣布他是无罪的。近40年的冤屈终于洗刷。

又过3年,根据他的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巴比龙》上映。

多年后,他的经历和电影,都成为了一种传奇。

电影用影像呈现了亨利·查理尔9年牢狱生活的恶劣艰苦。

最早的越狱电影起源于50年代末,到那时候二战结束,社会复苏,就算是监狱,生活条件也是改进了不少。

所以故事背景放在30年代的《巴比龙》,要比多数的越狱片要艰难。

也区别于一般的越狱片,现实素材给予了《巴比龙》强大的真实感。

如果事先看过许多越狱题材,一开始十有八九会以为,男主角巴比没有急于行动,是因为他要观察圭亚那监狱监狱的弱点。

就像《金蝉脱壳》里说的越狱三要素。

熟悉布局;

摸清规律;

内外援手。

在进入监狱之前,他就找好了援手。

因造假币被捕的路易斯·德加,找不到历史上是否有原型,反正就是一个很有钱的人,很多囚犯也知道这件事,又听说他把钱藏在肚子里,所以难免会有人想要谋财害命。

体型较为健壮的巴比以保护德加为条件,希望德加能为他的越狱提供帮助。两人建立合作关系,看起来是不是像极了《金蝉脱壳》里的史泰龙和施瓦辛格。

饰演巴比和德加的演员组合,可不比史泰龙和施瓦辛格逊色。

史蒂夫·麦奎因,六七十年代的好莱坞顶级硬汉巨星,早在《巴比龙》的10年之前,他就演过另一部越狱片《大逃亡》。18年后的翻拍版本《胜利大逃亡》,史泰龙成为了主演之一。

扮演巴比时,史蒂夫·麦奎因展现的更多是精神上的硬朗。为了超越他,2017年的翻拍版本,查理·汉纳姆借用了贝尔的暴瘦技能,以演绎出巴比两年关禁闭兼惨遭伙食减半的经历。

达斯汀·霍夫曼,当之无愧的演技之神。

《雨人》演精神障碍患者;

《克莱默夫妇》演结了婚的普通白领;

《毕业生》演刚大学毕业的社会青年;

基本是演什么像什么,两届奥斯卡影帝便是他的实力认证。

他饰演的德加一看就知道是一个斯文人,说话的方式,神情动作都被赋予了强烈的个人特色。

这么说吧,在达斯汀·霍夫曼的其他所有作品中,几乎找不到任何德加的影子。

德加和巴比一文一武,他们的组合有别于史泰龙和施瓦辛格。

越狱的方式也截然不同。

巴比没有急于行动,是因为他根本没机会。他也不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只需要有德加这个移动钱包,然后找到一个可以合作的人,贿赂他就行了。

一般越狱片,越狱行动往往是高潮部分。

《巴比龙》在第一幕就开始了越狱行动,放在70年代,这剧情节奏是很快的了。

当然他也不可能这么快越狱成功。

刚进监狱的时候伏笔其实就埋下了。

第一次越狱,罚独居房两年;

第二次,再罚五年。

第一次越狱,巴比不知道独居房是什么概念,算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第二次越狱,在独居房差点就饿成精神病的巴比,仍然“不知悔改”,那就体现出他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了。

整部电影他是讲述他屡败屡战的不屈意志,不成功越狱,誓不罢休。

别人是用技术在越狱;

他是用生命在越狱。

很多评论说这部电影是关于自由的。

巴比活生生就是“不自由,宁勿死”的典型体现。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巴比龙》的经典程度恐怕要大打折扣。因为类似主题的电影实在是太多了。

或许是看多了自由相关的电影,不由自主地也联想到了自由。

只是点睛之笔的一句台词是,“你犯了作为人类最可怕的罪,我指控你,浪费生命!”

这是在巴比梦里出现的场景。意味着这是他对自己的一种谴责。

既然主题是自由,那剧本为什么不直接写,犯了不自由的罪?

估计是因为,最核心的还不是自由。

而是生命。

剧本专门设置了德加这么一个男二号,仅仅是为了给巴比的越狱提供帮助?

到最后两个人都两鬓斑白的时候,原因就比较明显了。

德加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相比巴比的越狱想法,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种的菜。

巴比仍然不屈服。

哪怕他已经白发苍苍,看上去已经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认命不好吗?

认命就可以舒舒服服,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种种菜,养养猪,还可以看看书,喝喝红酒。

德加是巴比的一个反面。大多数人都会像德加一样,愿望没办法实现,就不去做了。认命做一个平庸的人,每天有吃的有喝的,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为什么要认命?

明明你还有一条命可以用。

如果不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朝着自己设立的方向前进,无异于是在虚度生命。

浪费生命,就是在犯罪。

犯了罪,就要坐牢。

得不到想要的生活,不就是另一种牢笼。

与其说巴比在追求自由,不如说他是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他是不认命的代表。

他纵身一跃,用行动证明,只要还活着,就没有任何借口认命。

也难怪有人会觉得《巴比龙》《肖申克的救赎》更伟大。

究竟哪一部才是史上最佳越狱电影,见仁见智。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论真实感,真实程度,《巴比龙》要更胜一筹。

 6 ) 蝴蝶与监狱

这个故事虽然冗长,有150分钟,但情节很紧凑,总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出发及船上,岛上第一次越狱,禁闭,第二次越狱,最后的孤岛生存。电影结构清晰完整,传统的线性叙事,节奏控制得很到位。暗黄色的色调,给人以沉重之感,奠定了这部宏大电影的基调,如同史诗一般。

但电影呈现的内容也并不是时时压抑的,而是用巴比龙的视角,一步步地走向沉重,魔鬼都在细节里。时不时还有些轻松搞笑的片段,但走路、受罚和睡觉时的镣铐,突然而日常的死亡,都时时提醒着我们在这里自由是被压抑的,死亡在这片土地上稀松平常。电影名为papillon,既是主角的外号,又是法语里蝴蝶,蝴蝶在苍穹下是自由的,巴比龙的不断越狱,也隐喻了他这只向往自由的蝴蝶却被禁锢在这座孤岛上。

之所以说这是一部史诗级别的电影,不仅仅因为它用150分钟对个人的一生进行记录,同时还有广度上的延伸,即对所处时代环境的准确刻画。

故事的背景是法属圭亚那岛,位于南美洲,从17世纪起,这里就是法国的海外殖民地,1848年的奴隶制度废除以后,种植园的生产无法跟上,本地的工业几乎崩溃了。在大约相同的时间,法国决定减少监狱的费用,将受刑人移民至圭亚那,贡献殖民地的发展。约有70,000罪犯被送往这座恶魔之岛,其中也包括巴比龙,他大约是在30年代到达这里的。因为恶劣的环境,大部分流放的囚徒都死于疟疾和发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圭亚那仍然是罪犯的殖民地。

圭亚那境内98%是热带雨林,森林覆盖率90%。电影里,时而出现的绵延的雨以及暴晒的烈日,提醒着我们这是个热带雨林气候的国度。这里环境恶劣,疟疾肆虐,时而与鳄鱼搏斗,时而与尸体同寝,死寂的单人监狱,伤痕累累的囚犯,都是电影里可贵的细节,展现了自由被禁锢的面貌。

在故事里,巴比龙两次越狱,三次被骗,人物群像的塑造,也增加了电影的深度。面对在痛苦中拼命活着的流放者,在这座孤岛之上,人性之恶也显现了出来。巴比龙和同伴要的只是一艘小船,但是几经周折花了巨大的代价,屡屡被骗,依旧没有实现。欺骗他的有商人,有医生,甚至还有神职人员,骗子的身份逐层上升,让人唏嘘,尤其是最后的修女,道貌岸然的程度简直令人发指。相较之下,另一群人的人性之善就显得更加珍贵,事实上,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善良,只是因为环境暂时保持着“纯真”,包括因同样孤独而对巴比龙惺惺相惜的麻风病人,以及最后一次出逃遇到的土著居民,他们都在紧要关头向巴比龙伸出了援助之手。

这里善人和恶人的身份,是一组有趣的对比:生活光鲜的文明人VS病人和原始部落,即强势群体VS弱势群体。由他们的行为可以看出,文明纵然能使人开智,却并没有让人的道德升华,光鲜的外表下可能越蕴藏着丑陋,文明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人类的贪婪和欲望,不仅仅是在这座恶魔岛上,在世界的其他角落亦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下,巴比龙和德加建立起的友谊弥足珍贵,纵然开始的时候他们是相互利用,但在巴比龙强大的人性光辉的感化下,德加被彻底打动了,当欲望被禁锢时,才能显示人格的高低。在单独监禁的日子里,巴比龙既不想死,也不想出卖同伴,只有艰难的支撑着,这正体现了他人格的伟岸。所以这里,必须要说一说巴比龙这个人。

在真实的故事里,这位传奇人物一生在恶魔岛越狱无数,在垂老的时候才终于成功。但在电影里,为了更具有戏剧性,把他的故事都浓缩在了两次越狱里。第一次越狱以被骗告终,然后他被关了整整两年的禁闭,个人认为这段单独监禁的片段非常出彩。

起初,在这里迎接他的是清洁的囚衣,明亮的单人间,崭新的毛毯,看来似乎比脏乱与喧嚣的团体监狱舒服的多,孰不知精神控制远比苦力更让人奔溃。从隔壁空了的监室,到袭人的蝙蝠,再到一减再减的食物供给,生存条件逐渐压抑起来。光线的处理将逐渐吞噬人的孤独展现无遗,最后他被剥夺了光的权利,甚至靠吃蟑螂和蜈蚣才能维持体力,这种冷酷的暴力最是触目惊心。他侥幸活了下来,刚离开这里时,巴比龙眼神空洞,衣衫褴褛,一下子苍老了数年,和行尸走肉没有分别。

在这种孤独的衬托下外面的监牢显得温暖的多,纵然它只是另一座牢笼,至少有阳光、食物和伙伴,在这种对比下,很多囚犯也就甘心这么活着了。可巴比龙依旧没有放弃对于自由的信仰,即刻计划了第二次越狱。几经磨难,在我们以为他即将成功之时,命运再一次嘲弄了他一番,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他用真心换来了修女的背叛,然后又被关了整整五年的禁闭。

这一次出来,巴比龙完全已是老人的模样,满头鹤发,想是再也没有体力和心力去逃亡了,于是他和老友德加被放逐在岛上自生自灭。此时的德加已经完全放弃了越狱的心思,五年的禁闭消磨了他所有的意志和棱角,他想做的只有守着心中的“田园”静静的活着。看到此时,连观众应该也接受了,觉得他的选择没什么不好,这里没有铁窗和高墙,但有田园和大海,还有一个患难与共的旧友,纵然生活艰辛,却比监狱舒服的多。但巴比龙再一次让我们震惊了,他的眼神依旧有神,五年的精神控制下,他的身体已被摧毁,老病相催,但心念不改,依然计划着逃亡。

故事的最后,他挥别老友,抱着一袋椰壳纵身跳入了大海,丝毫没有迟疑,这一跳才是电影的灵魂所在,展示了巴比龙那颗永久追求自由的心。

这就是故事里的巴比龙,对于命运的不屈服让他一次又一次铤而走险,如果他只是想离开监狱,大可以等待,但他没有,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且成功率极低的道路:越狱。这并非现实的选择,却体现了思想意义上的高度,他是一只真正为自由而战的蝴蝶,纯粹的不带一点杂质。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想表达的是:一个人或许可以被毁灭,但不会被打败,人格是可以不灭的。放在巴比龙身上也同样适用,这是一个关于“蝴蝶”与“监狱”的故事,“蝴蝶”的抗争最终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致死都没有被命运所打败和屈服,这才是难以企及的人格的高度,也是蝴蝶的魅力所在。

 短评

特别愚蠢的节奏设计,结尾是自己打自己耳光

5分钟前
  • LOOK
  • 较差

沉闷冗长,盛名难负。看来越狱作品也难免肖申克一人得道全都跟着升了天……乏力的根源之一是两位男主人公的关系叙述潦草:巴比龙需要德加的钱,可钱藏在哪里?“身上还是身内”(伊伯特戏言),从未提及;德加需要巴比龙的保护?可在他逃狱期间,德加自己貌似混得也挺滋润。情节发展有时浪漫有时愚笨,各个桥段的品质参差不齐。

10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不明白为什么如此多的观众拿这片和肖申克比,后者要比也是和布列松的《最后逃生》比,至少两者讲的都是象征化的“墙外即自由”式监狱。本片则主要描述的是广义的监狱,即这个吃人的世界。电影前半部几乎是完美的,但后半段被土著麻风病人所救,最后被修女出卖的情节说教味太浓,缺少悲剧应有的说服力。

12分钟前
  • godannar
  • 推荐

你没有杀人 但是你犯了最重的罪——虚度人生 你是否认罪?

15分钟前
  • v蜂蜜
  • 力荐

喜欢越狱片的人,一定是向往自由的人,从另一角度说,也应是懂得品味孤独的人。此片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主人公被单独禁闭时那种坚实的孤独感——没得选择的时候,是心的状态最纯粹的时候。

19分钟前
  • 金刚大笑
  • 力荐

9.0/10 分。初看,蓝光。看了2017年翻拍版后再看的原版。非常不错的电影,有些镜头非常有特色。演员还不错,新版的演员更加出众。达斯汀·霍夫曼1937年的人,在1973年就显得那么苍老了。。。新版讲述得更加清晰,前因后果、各种小细节都考虑到了,这一点比原版更好些。不过原版毕竟是快半个世纪前的了,建议两部都看看。。。原版的一些隐喻比较好。。。

24分钟前
  • Lonely
  • 力荐

欲望被克制的时候,才能显出品格的高低。

29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力荐

【B+】一部完全不紧张刺激的越狱电影,缓慢的叙事节奏,壮阔的自然景观与渺小个体形成的强烈对比,细腻的环境音与悠长的配乐,戏剧化的低调硬光,这一切都让全片被一种与世隔绝的空间感和孤独感所覆盖。回味无穷,后劲十足。

33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38分钟前
  • 安东
  • 力荐

甚至可以说好过《肖申克的救赎》

40分钟前
  • 咚咚嘎咚
  • 力荐

又一部男人应该看看的越狱题材的电影,比《肖申克的救赎》挖的还深一些。海上漂流,麻风岛的段落有奥德赛一样的史诗气质。中间野人岛里稍有点没看明白,不知道是不是看了删节版。

44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传奇电影,音乐和情节紧张性稍差了一些,但总体挺吸引人。不该笼统地分类为越狱片,此片不涉及高水准越狱等等,重点在于强调和渲染人类对自由的渴望,这是伟大的精神,任何恶意打压自由和信仰的组织、团体,将不会长存。

48分钟前
  • DrBlackWatson
  • 推荐

#一直说要看一直没有看系列#与其把[巴比龙]归类为越狱片,不如只把它看作一部很单纯的人生剧情片。没有精密的谋划,只有尝试、失败、受刑、尝试、失败……不停的循环。Papillon就是男主胸前的蝴蝶,挣扎着扑棱向自由,哪怕粉身碎骨,仿佛是要逃出人生这座大监狱一样;哪怕已经成了两个在海岛上相依作伴的老头子,Papillon还是毅然决然地抱着椰子袋跳入激流。人生最重的罪是虚度人生。戴瓶子底眼镜的Dustin Hoffman好可爱!

51分钟前
  • touya
  • 力荐

8.0/10。抓鳄鱼。捉蝴蝶。躲追捕。关禁闭。吃虫子。闯森林。猎海岛。再被抓,见老友,跳海涯...150分钟的逃狱毫不冗长,重点依靠的是扣人心弦的剧情、信息巨大的摄影(颠倒镜头视觉冲击挺大)、演员魄力的表演以及感人肺腑的配乐。奥斯卡获奖导演斯凡那《巴顿将军 》之后唯一杰作。PS:土著情节梢刻意

52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巴顿将军》富兰克林·沙夫纳执导,史蒂夫·麦奎因和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越狱片。对逃狱准备没有下多少笔墨,技术和细节上不如《死囚越狱》、《洞》和《大逃亡》,结构也并不紧凑。"蝴蝶"诠释了用生命去越狱,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蛇头-麻风病人-土著-修女一段极为精彩。"我指控你虚度人生"(8.3/10)

5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人说剧情拖沓也好,人说后一个小时剧情莫名其妙也好,就凭Jerry Goldsmith的配乐,和最后场景的完美配合,就凭两位男主的演技,就凭着自由在这部片中的响亮便值五星。《肖申克的救赎》的先驱者。

57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力荐

影片呈现渴望自由,人类天性。战俘亦或囚徒,皆然。希尔的十多次逃跑均失败告终,但从未放弃。最后竟然要带250人一起脱狱,实在是登天之举......

58分钟前
  • 老羊
  • 力荐

同样是越狱,这部似乎小众,然评价超过肖申克,1:要健康,要勤于锻炼身体,这样才能在被冤枉时活下去.2:要珍惜自由。3、过关游戏,总是遇到恶人,然后再是好人,再来恶人,再来好人。4、土著们怎么一夜消失了,这不是最终追求吗2021年6月二刷

1小时前
  • 陶子冬
  • 力荐

这部和大逃亡里Steve McQueen都是那种“输得一败涂地也还是神气得不得了”的样子,越来越理解为什么很多年纪大的人觉得现在男演员不够帅了。(但是还是更喜欢大逃亡,群戏太太太赞了

1小时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死囚越狱》是为了自己活命,迈克越狱是为了救兄长,安迪逃离肖申克是对制度的抗争。巴比龙呢?他是个自由偏执狂,天生的逃跑家,等不得刑满,容不得苟且,就像白愁飞,想飞之心,永远不死。

1小时前
  • 狄飞惊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