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

HD中字

主演: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黄宗洛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8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茶馆 剧照 NO.1茶馆 剧照 NO.2茶馆 剧照 NO.3茶馆 剧照 NO.4茶馆 剧照 NO.5茶馆 剧照 NO.6茶馆 剧照 NO.13茶馆 剧照 NO.14茶馆 剧照 NO.15茶馆 剧照 NO.16茶馆 剧照 NO.17茶馆 剧照 NO.18茶馆 剧照 NO.19茶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茶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世纪之交,古老的中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老态龙钟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六君子的鲜血无法阻止历史车轮的滚动,老北京城的上空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王利发(于是之 饰),北京城内裕泰茶馆的年轻掌柜。他谨记父亲的教诲,体面周全地迎送四方宾客。小小的茶馆内,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穿梭于此:提笼架鸟哀叹时运的松二爷(黄宗洛 饰);慨叹国之将亡的刚毅满人常四爷(郑榕 饰);一心谋求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蓝天野 饰);丧尽天良买卖人口的刘麻子(英若诚 饰);打算娶老婆的庞太监(童超 饰)……你方唱罢我登场,小小茶馆之内演尽世间的沧桑与凄凉……亲爱的锦鲤女孩金矿的赌注:前进旧矿区 第二季洛奇(国语版)索拉里斯欢乐野营两家人十字路口1942坑蒙拐骗外星人太极旗飘扬苍穹浩瀚第一季真假铁马骝诱杀的士速递(国语版)菲尔来蹭饭第四季美式主妇第二季致命时刻1990赌鬼1991浪客扳手侠一拳超人OVA3鬼娃恰吉宋飞正传第四季花样公公动态漫画东北插班生-老铁我们来了#Luimelia Season 1REAL⇔FAKE Final Stage有关时间旅行的热门问题谋逆秋天的童话粤语版丽人行1949风月王贵与安娜无焰爱火皮绳上的魂女囚犯 第八季心碎高中 第二季大侦探家里蹲朝鲜王朝内幕第一季钟馗平妖志特搜9 第六季云水怒创造营2021寻爱高中第一季战火中的银行家

 长篇影评

 1 ) 泛起的沉渣,残缺的历史

  从光绪年间到抗战胜利,历经皇帝三个、总统无数,洋人侵占、地方割据,大家轮流坐庄,宏大叙事向我们展示了历史风起云涌的一面。
  而另一面,则是不变的场景,甚至不变的人物——老子死了小子上,青出于蓝胜于蓝——每个人都改换了门庭、装束(连茶馆也要“改良”),却在不断翻新的故事中扮演着同样的角色。渣滓还是渣滓,只是换了个地方让它恶心,得过且过的还是得过且过,耿介的还是耿介(如果要批评的话可以说,至少从现象上看,人物的复杂性没有太多着力)。
  这是一个层面,如果老舍和导演停留在这里,那就与空谈“国民性”之流没什么两样了。再进一步则看到,社会的历史在变,但社会本身没变。社会交往方式、社会关系结构、社会权力(势力)格局,它们的形成与维持,都是遵循同样的逻辑,是赤裸裸的暴力(微观上的“枪杆子里出政权”)与金钱。悲剧的内容不同,格式是一样的。一晃到了抗战胜利,从冠冕堂皇的当局到从不羞耻的地痞,竟然仍是这副模样。虽然这是人类的本性,但在一个合理的社会,它们不是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的,而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保留人们的温情与理想。这样我们便能够体会为什么要一再强调或暗示“莫谈国事”。新社会并没有随着新中国一同建立,当代仍未完全实现。
  尽管在今天,“茶馆”已经不再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但不同版本的“《茶馆》”却在不同的角落不断翻新上演。
  剧中的历史停在了1945,相当于一部断代史。如果老舍没有早夭,写出续篇的话,应该会相当精彩,比本剧还要精彩。

 2 ) 作为电影的《茶馆》

大家一向认为因为是话剧改编,此片舞台痕迹太重而不太“电影”。此番重看,却发现《茶馆》的电影化程度很高。

以舞台剧为基础,人物的站位调度都是定好的,环境空间上没有什么文章可做,如此绚丽的对白之下也没必要花哨地剪辑,电影化的任务其实只是通过电影的手法去把这个故事呈现好,简洁直接永远都是基本的原则。

大而化之地说,《茶馆》这个电影,该特写的时候特写,该全景的时候全景——展现位置关系新人物出场时全景,突出人物情绪、要说重要的对白时特写——一切都很适当。甚至那种有点老旧的变焦拉近的镜头,也让人觉得意思很对,环境中这个人的沧桑。构图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比如两兄弟像讨同一个老婆的那段,两兄弟一左一右,衣帽都对称,刘麻子坐在中间,头顶是“大展宏图”的横批,满满当当,自带一种幽默桥段该有的对称感和距离感,这基本可以看出舞台剧的底子,但是这种距离是和空荡荡的舞台所不同的。

与舞台不同,电影可以给旁观者反应镜头达到“侧面描写”主要人物的作用,比如第一段里面庞太监耀武扬威时就有几个旁观者的反应,那种三个一组的惊惧的反应;同时也有主要人物并没有对白时对其他人的反应,王掌柜有不少这类镜头,不用说话,甚至不需要太多表演,镜头的强调已经可以暗示人物性格和为接下来的反应做铺垫。

另外有一些具体的场景显示出了电影的韵味:

开头常四爷议论那莽汉不打洋人却在这里威风,下一个镜头给到正在往里走的莽汉,莽汉回头,瞪着常四爷。这里掐掉了环境声,突然安静了几秒钟,这不是因为茶馆里的人感到有事要发生停止了交谈,因为这时只有我们观众注意到这个人,掐掉了交谈声使得气氛一下子紧张了起来。简单而有效。

再有,庞老爷进来后,两个特务请安,请安这个镜头是什么样的?并不是正常视角,而是从地面拍过去,前景是虚掉的庞老爷的脚,纵深处是那两个请安的人,大小与脚相仿。关系一目了然。

有一个镜头我觉得很有趣的是,最后王掌柜、秦二爷、常四爷各自诉苦水,先是秦二爷抱怨了他的实业,然后王掌柜站起来靠在柜台上,面对观众,一个广角镜头,王掌柜在中间,很大,镜头左右边缘分别是常、秦二人,王掌柜开始评说秦二爷实业救国,常四爷一生不屈不挠,而自己只是个顺民:讲秦二爷的时候,他身体向右偏挡住常四爷,说常四爷的时候,又向左偏挡住秦二爷。都在一个镜头里完成。这个镜头我说不出来有什么作用,但是我觉得看起来挺有趣的。

当然还有最后那个,我七年前看就记得的俯拍镜头:几个人要绕着圈扔纸钱祭奠自己,第一扔镜头来了一个全片仅有的大俯拍,个中滋味看的人都懂。第二扔还有一个纸钱在空中的特写......

全片除了老有欠曝的技术问题,我觉得在电影上是相当好了。它不能说风格化,但是简单朴实,现在我就爱看这种路数的,大悲的时候用长长的特写、强烈的表演去渲染,然后大部分时候有一个适当的距离,不至于像《霸王别姬》那样不能自拔,能付笑谈中,也能悯其苦。

几位老演员也让人舒服,于是之往墙上一靠,一袖手,一扭头,唉那个劲儿,还有那口白,我爱听常四爷那种字正腔圆的,但宋二爷那种软绵绵病怏怏的也爱听,每个人凭听声音都能建立性格,我感到珍贵。还有对于民俗的表现,整个茶馆的风貌,礼仪,那些词儿......

最后还想说一下主旨,那种对历史的透彻洞察和兴亡百姓苦这些就不说了。《茶馆》里常常提到洋人,这其实和那个久远的难题相关,我们为什么会沦落?器不如人,还是制度不如人?洋人只是幌子,从我们自己人对自己人的方式中可以看到,不是兵器、实业、或者甚至制度的问题,是人的问题。自古有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也有唯利是图把人当猪狗的人,延绵不绝,刘麻子斩了,还是会有小刘麻子,这样的人一天不绝,时代到了哪个年月都还是一样。可这样的人似乎永远也消灭不了,有些东西代代相传,似乎在那个“民族性”里面,或者像2001里那样,残暴而懦弱的猩猩,几万年后造出了宇宙飞船本性也还是一样......

 3 ) 老戏骨是不死的魂儿~

如同老舍先生原著的剧本一样,这部电影是你错过了,就会后悔终生的佳作。

原作茶馆的剧本所获得美誉不啻多提。茶馆,就像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常去的coffee house,不仅仅是一个供大家休闲品茶的店面,更是一个在网络还没有诞生,不同信息汇杂交融的讲堂;政策的革新,国家的兴亡,在散台和雅座,贵客和闲人之间被品评论道。所以茶馆里茶客口中那些古今多少事,往往可以从一个层面去映照着那个时代和那个社会。

如果只谈电影,它的叙事结构,场景都很简单:老裕泰茶馆店内和店外的一条街道,构成了主要的空间。除了片头的旁白,和数来宝的快嘴,都是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大段落的对白完成对故事的叙述——而台词十分忠于原著。

所以,这部电影最值得看的,是所有参演的演员。

对于一部经典作品来说,优秀的演员是它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对于演员来说,角色带入,神韵表达,台词功底则是他的生命。

扮演店主人王利发的于是之,秦二爷的蓝天野,大小刘麻子的英若诚,常四爷郑榕这些老演员,他们的演技只可谓“出神入化”,那浓浓的京味儿,就像盛夏时节老北京的大碗儿茶,醇香四溢而不可抗拒。

比如一个小细节,在秦二爷看到一对逃难母女进入茶馆乞讨卖身的时候,蓝天野添加了一个原著上所没有提及的小动作——他下意识地将手伸进自己的内怀,这说明他第一个念头是想施舍一些钱财给这对可怜的母女,但是马上,他将伸进去的手收回,并冰冷地喝令租着自家大屋开茶馆的王掌柜将二人轰出店外。

秦二爷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按照原著的设定,他是清末那批最早动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实业家,宛如《子夜》中着色描写的大老板吴荪莆,他们都是坚信开设工厂,发展工业,才是真正救国家于危难的有意义的行为。

所以在重点描写秦二爷勒令王掌柜涨店租,并发表一番开工厂救国救民的宏论后,这个由蓝天野添加的小动作则更凸显角色的真实。秦二爷并非是一个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吸血鬼资本家,他亦如愤世嫉俗,满腔热血的好汉常四爷,心中始终有颗悲天悯人的同情心。只是,对野心勃勃,打算倾全部家产来投资实业,以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收容更大数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的时候,仅仅赏难民一些小钱,在他看来,是小善之举,不切实际,只能是用这种施舍和怜悯换回自我的一种安慰,谈不上对国家对民族的救赎。

而掌柜王利发,则大概是对传统的中国百姓的一种隐喻——处事圆滑;敬畏权贵;自私但常怀慈悲;善良但流于懦弱;遇不平忍气吞声,往往第一想法是拿钱买平安,争取私了,在那个严重缺乏法律公正的年代也严重缺乏法律意识;而且,擅长拿来主义,时代大变,茶馆小变——民国了,剪了辫子开大学生公寓;抗战胜利,招女服务生卖香烟卷。

不管时代如何在变迁,他始终知道该怎样去改良去适应,可是无论他怎么改变,在那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他所作的一些革新都没有真正革去内心中那种难以根除的保守和逃避。

于是,在千千万万个王利发所构成的社会里,大家都在充满妥协的改良中避世,我们的民族根基的那些患了千百年的封建病并没有得到根治。因此,无论是像秦二爷实业救国,发展商业工业,还是像常四爷那样自强自立的小农小家意识,都在那无可奈何的“莫谈国事”的店内告示的佐证下,成了一次次被强权鱼肉的牺牲品。

大谈主义,鼓吹革新,穿衣戴帽工程,面子工程,粉饰太平,咱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流不完——结果呢,逃避本质性问题,对不起,那些对咱们这些处处在乎人际关系,需要有老主顾照映,谁不好个面子的王掌柜面前,只能化作最后那三尺白绫,漫天的纸钱,和吞咽下去的那声重重的叹息。

说洋话信洋教的洋买办,开工厂兴工商的小实业家,固守祖制的老太监,自给自足的小国寡民,邪教妖孽,西山的红军...指望着“他们”来改良,来革命,来拯救,“他们”?谁?谭嗣同还是康有为?没有“他们”,只有“我们”。愿天下国人能够真正明白,真正实践这个“大改祖制”的“主义”。

说点轻松的,本片内的许多老演员,后来都活跃在早期中国电视的银幕上。比如刘麻子英若诚,唐铁嘴张瞳,分别在我爱我家里扮演了隔壁的老胡和老郑;扮演松二爷的黄宗洛,在我爱我家里饰演过114集优化组合中那个拿橡皮绳上吊的老头子;扮演秦二爷的蓝天野,则是老版封神榜里面仙风道骨的姜子牙。

这些老戏骨们如今不是年过耄耋,就是驾鹤西去了,留下这么一部优秀优秀的电影,供后来人反思,回味。

 4 ) 竟生出孤独感

又看《茶馆》。
临近结尾,王利发对常四爷说:哎呦!常四爷!我正想找你这么一个人说说话儿呢!我沏一壶好的茶来,咱们喝喝!
秦二爷也说:别人都不理我啦,我来跟你说说:我到天津去了一趟,看看我的工厂!

看到这里竟生出一种孤独感。
想起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只为找到个可以说一句知心话的人。
小时候看,最先注意到的总是里面的几句脏话俏皮话,后来是“莫谈国事”和“我看这大清国要亡啊”,接着是“改良”和“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再后来是王利发、秦二爷和常四爷三人在茶馆撒完一百二十吊纸钱祭奠自己和那一句凄凉的“再见”……
而这一次是孤独……

这一次用了三天时间,断断续续看完。有时候心不在焉,看着看着就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了,要退回去重看。有时候则是茫然无措,耳朵听着眼睛看着而头脑却并不在此……这不是一种好的观影或看戏的状态。
但到了最后,却意外得到不同的东西。

从清末,到民国,到抗战胜利……人老了,死了,有了新人,继承人,但又怎样呢?
熙攘往来,叫骂吵闹,想奋发的被疏懒,要求全的保不全。总之就是求不得。

委曲求全,曲意奉迎,一肚子的话老了老了还是没人说。
只好再喝一碗茶,转身说句再见吧。
戏完了,人老了,然后呢?其他一切呢……

 5 ) 愿人性不泯,一辈子坦坦荡荡

想找一部电影看看,并且是国产电影,就随便搜了搜。不知道怎么搜到了这部《茶馆》,还是一部82年的老电影。比我都大了10岁。但是电影本身所给我的价值,却远非10年的时间可以磨灭的。

一间小茶馆,百味人生在其中。小小茶馆经历了清-军阀-民国-解放前。曾经鼎鼎大名的 裕泰茶馆 “一片繁荣”,三教九流无所不有。直到最后三位老者为自己告别,将故事推向结局。

小小茶馆里充满了龌龊,有人买卖人口,有人因说实话锒铛入狱,有人威逼利诱骗取银钱。但偏偏越是黑暗的地方就越是有光!四爷赏了小乞儿两碗面、掌柜的让算命的喝了一辈子免费茶等等。虽然最后二爷那句“我悟了一辈子才知道人什么都能做,就是别做好事,那样太傻”,让我的内心也一样充满无奈。但是人性的光辉还是会照亮这黑暗的世间。

做个像四爷一般的好人,一辈子坦坦荡荡。到最后也对这世界怡然不惧。

愿人性不泯,只为了自己坦坦荡荡。

 6 ) 焦版《茶馆》,一个“民族”的《茶馆》

一个淫雨霏霏的下午,我看完了焦菊隐先生导演的话剧《茶馆》。
很早之前的时候读过老舍先生的剧本《茶馆》。先生的编剧着实不落窠臼。从一个小小茶馆的角度来看社会,把上世纪50年的中国史横向切出三块薄片,放在舞台的凸境下透视。登台的三代、70多个人物,构成世态风俗图卷,整体大跨度地辐射出时代变迁的轮廓。它冲开了既有话剧作品大多数属于叙事剧、另外一些又基本上是心理剧的“老套子”,敢以一种令观众感觉全新的方式面世。戏中没有统制全盘的矛盾冲突,没有纵贯始终的情节链条,而专门依赖于看似散在的小人物遭遇、小单元故事,四下铺展,彼此联缀,汇集出来足以反映三个历史时代的总体画卷。
但是我觉得,话剧《茶馆》演出的成功,这份军功章里,不光有编剧老舍先生的一半,也有导演焦菊隐先生的一半。话剧《茶馆》由于历史跨度长,人物多,对导演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处理不当,很容易将戏演散了,演塌了,演水了。但是焦菊隐先生的导演功夫有如一位卓越的书法家,笔力透纸背。焦先生不但以对《茶馆》的深刻把握,将其整体化,更重要的是,他把它诗化了,民族化了。
老舍先生说,《茶馆》中的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的三次历史变迁,征兆着历史,也征兆这历史必然被埋葬的命运。
焦先生要打破幻觉,打破现实主义的自然生活形态,把生活升华为诗。首先他借鉴的就是中国戏剧中音乐音响元素。 焦先生在《虎符》的试验中,借鉴了传统戏曲的锣鼓点,旨在增强话剧的节奏感。但显得生硬,未获成功。在《茶馆》的创造中,吸取了《虎符》的经验,将戏曲锣鼓点的功能,化在舞台音响效果和演员的表演之中。不是“锣鼓”,胜似“锣鼓”,使《茶馆》的节奏,具有震憾观众心灵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茶馆》中焦先生运用交通工具的音响效果变化作为表现时代变迁的主要效果,或是配以大量剧中特定环境可能有的声响交代场景。比如第一幕的开始一个秋日的上午,茶馆外响起了水车推过的吱吱扭扭的声音,小吃的叫卖声,带哨的鸽子不时飞过的声音,茶馆厨房锅碗瓢盆的碰擦声,茶馆里伙计的吆喝声,茶客的聊天声,理应外呼,烘托出裕泰茶馆的兴隆热闹。后台呢,也热闹出了一场戏,未上场的演员也发出自己的声响,在台后做效果,就像乐队的各个声部。而导演就像一个乐队的指挥,按照总谱的要求,随着旋律的起伏,指挥台前台后排练着裕泰茶馆的生活交响乐。
在焦先生想表现人物心理时,音乐音响又被运用到了该剧中。同样的在第一幕中,焦先生还运用起了中国戏剧中的鼓点儿声,不过这个鼓,是算命瞎子的鼓,在康六卖女儿的一场戏中,焦先生用瞎子的故事做刘麻子说话的背景声,鼓声一声一声响起,就像鼓槌一下一下打在康六心上,使他感到痛苦,绝望。同时这鼓声也打在了观众心上,使观众同期康六的悲惨遭遇。可当刘麻子说,“卖女儿,无论怎么卖,都对不起女儿”这句台词后,鼓声停止,这个时候茶馆只有一种单调的声音,算盘的声音,声音很脆,王掌管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打算盘?可以这么设想,二德子寻衅打架,现在又来了一档卖女儿的事情,王掌管不愿管,他不敢表态,但又不能走开,所以只好上柜台算账,当然,他作为茶馆的掌管,只要往柜台上一坐,也许他的注意力根本不能集中在算盘上,但是他作为茶馆的掌柜,只要往柜台前一坐,拨起算盘子,别人就不便打扰他了,他也就可以避开眼前的烦心事了。但是戏再往下进行,康六慢慢走出去的时候,导演安排了高庄柿子的叫卖声,舞台上茶馆的茶客们却停止了谈话,有的甚至停止了动作,他们并不同情康六的遭遇,而是由于康六的遭遇,勾起了自己的心事,因而,不约而同地陷入沉思,每个人的神情各异,坐立的姿势也不一样。舞台的静场没有使观众觉得漫长,相反在毫无动静中,鼓声,算盘声,叫卖声更能烘托康六的遭遇和他的绝望。
而在舞台调度中,也能看到焦先生独特的传统戏剧风。焦先生在研究传统戏曲时,发现了曲线的美学特点和美学价值。他说:“舞台活动的线条(即话剧导演中所谓地位的处理)是一种力量的表现。”“曲线是用力少而效果大的力量之运用。”“在舞台上,凡是力量用得最经济的活动线条都能收到美的和情绪表现的功效,所以曲线也是最高的活动原则。旧剧演员在舞台上的活动恰恰都是曲线。” 于是他巧妙地运用了传统戏曲的这一“曲线原理”,来设计《茶馆》所有人物的活动线条。马五爷的活动线条便是其中精彩的一例。焦先生把马五爷安排在一个特殊的座位上,下场时,让他慢慢站起来,很有礼貌地对常四爷说一声‘再见!’然后稳稳当当地戴上礼帽,迈着庄重的步子,面向观众从台前向台中绕了个大圈子,刚走至台正中,教堂祈祷的钟声响起来,他停下来摘下帽子,恭恭敬敬地划了一个十字,接着戴上帽子快步走出大门。这个举动使茶馆四座震惊。这一下,马五爷这个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思想性格活现在台上,这真是画龙点睛之笔!
宋恩子和吴祥子的出场,却让我们又发现焦先生有趣的构想,他借鉴的居然是传统戏剧中演员上场的“亮相”式,宋吴贯穿全剧始终的角色,老舍先生写这个人物,用意在揭露封建统治者的镇压。两人出场时,他们穿着一样的衣服,手里搭着一样的褂子,从中门上场,先站在台阶上,目光朝四处一扫,先不走到自己固定的座位,而是并排迈着方步,一直走到台前茶馆中央,站定以后看了眼其他的茶客,然后却像京剧龙套出场那样,两人反方向同时一转身,又并排往回走。焦先生这个处理,让我们观众一下子就了解到这两个人的职业和职业习惯。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舞台艺术之美。将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灌注到演出过程中,这是焦先生最高明的地方。
但焦先生将传统戏剧借鉴到极致的地方,我认为应该在《茶馆》的第三幕。在《茶馆》剧本中,第三幕应该是茶馆被收,但是在舞台上,焦先生却将剧本改成了王掌管的自杀。“将美好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戏剧“诗化”的表现形式。这种诗化的艺术处理,也是焦菊隐导演学派的指导原则。在第三幕中,三个老人自我祭奠的一场戏,在剧本中,不过几句台词罢了。可是,在舞台却是那么富有悲怆的诗意。这里,没有眼泪,没有悲切,是最浓厚的人生体验,是最凄凉的人生结局。透过那沉重的脚步和飘扬的纸钱, 把无限的丰富的人生诗意浓缩到最精炼的戏剧动作和场面之中,而深刻的生活逻辑和历史的哲学也深蕴其中,可谓神来之笔。
   《茶馆》让我们看到在那种年代,坏人嚣张,好人只有死路。而那些想拯救中国,又终无前途的人,他们的悲剧是没有看到真理的悲哀。这是表现一个时代无可奈何的悲剧。但是也人艺学派无可逾越的开山剧目。如果说老舍先生诙谐幽默的“京白写作”让《茶馆》“北京化”,那么焦先生让中国戏曲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结合,以话剧之形,传戏曲之神,使得话剧《茶馆》“民族化”。用学者童道明的话说:“就像徐悲鸿给舶来的油画注入了中国的魂魄一样,焦菊隐给舶来的话剧注入了中国的魂魄”。如果不是焦菊隐,那么我想恐怕中国那时没有一个导演能够把《茶馆》如此完美地富有诗意地屹立在舞台上。

 短评

我觉得这部作品不朽的原因是它的立意与故事的悲剧性,但最讽刺的是,创作他的人因为文革迫害投湖自尽,比他书中的角色还要悲惨。我真的要大笑三声,流下泪来。

8分钟前
  • 我亦鬼也
  • 力荐

总想做常四爷,做来做去却还是成了王利发。

10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打一个学生,五毛现大洋”这也算认主归宗了。片子拍得很话剧腔,不过味道还是很好,演得也好,有滋有味。秦二爷最后那段自白,现在听着还是有些伤感。

1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虽然不是很喜欢老舍,但这个剧本写得还真不错。六十年一场大梦,老掌柜看尽花开花落,我看你,你看我,都是梦中人物,戏中人物,梨园中人物。只要人类社会还在,这个梦都会继续下去。

15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力荐

结尾当年看哭我。芸芸众生有你我在那里,等着一切结束。

18分钟前
  • Eve|Classified
  • 力荐

如果中国电影一直都是如此水平,不敢说世界第一,亚洲第一绝对轻松……

21分钟前
  • 刘振华
  • 力荐

“我呀,作了一辈子顺民,……那帮狗男女们,可都活得有滋有味,……我爱咱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啊!……让我们来祭奠祭奠咱们自己,您把那纸钱啊,撒起来吧,……”老舍这《茶馆》啊,也该禁了。

23分钟前
  • 严彬
  • 力荐

“我看这大清要亡国啊”。

28分钟前
  • 少年 遊
  • 力荐

以前吃不着花生米,现在能吃了,可牙嚼不动了。

29分钟前
  • bird
  • 力荐

芸芸众生,人间百态。经典台词: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

30分钟前
  • 大熊猫
  • 力荐

老舍先生怎么也想不到,最后自己竟然成了逆产。

31分钟前
  • 轻河y
  • 力荐

打洋人的短评被删。20220310。

3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话剧味儿还是挺浓,《茶馆》本身剧本搁在这儿就没话说了,老舍写得好啊,金句无数。三幕,三个时代,好像时局是变了,可照旧还是民生多艰。爱国者、实业家、圆滑者、顺民……都活不成,活不好。最后一幕,笑泪相加:“那帮狗男女他们可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可干嘛不准我吃窝窝头啊!”

40分钟前
  • 易思棠
  • 力荐

慢慢长大工作之后,开始理解什么是知识分子永远埋在心里的热血理想对国家土地的感情,还有跟现实的矛盾,是要做坚持一辈子对得住自己内心却碌碌无为的秦二爷,还是曲意逢迎的掌柜,还是倾其所有想所有改变最后还是后悔自己的付出的四爷。可悲的是,一代一代的知识分子,这种矛盾不解伴随他们的一生,看十三邀的采访我豁达了很多,接受这种矛盾,有些人选择荒诞不羁,有些人沉迷于苦难,有些人逃避享乐,或者先迎合市场,但可悲的是,这种矛盾一直在,并不会消失

41分钟前
  • 徐一白
  • 力荐

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

43分钟前
  • 南国之风
  • 力荐

管他什么时代,原来丑陋的现实都是一样的ps:京味十足啊,那才叫演戏!!!看演员每一个比一个精彩,配角也不例外,和现在的国产电影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45分钟前
  • 毛毛毛读作cuì
  • 力荐

打课本中看茶馆那时候就喜欢常四爷,有骨气,也看得清。“大清迟早要亡啊”,“我爱大清,我怕她完了”,“我爱这国家,可谁爱我呀”。要是最后一把火把老裕泰点了才痛快呢,反正这茶馆不管是谁的,也不是王利发的。正是因为他是王利发,所以他不可能烧了老裕泰献给那世道。三人最后的道别,真让人心酸。“人要有钱了,吃喝嫖赌抽都可以,反正别想着做好事。”这话里头得有多少心酸啊,一声叹息。

46分钟前
  • 每天都有坏消息
  • 力荐

“我爱我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呀? ”捡到的纸钱为自己祭奠,道一句再见留个念想,都混在时代的洪流里佝偻着。

48分钟前
  • 达令
  • 力荐

我总是以为过去的人善良单纯,但是看了老舍的作品之后,发现人们还都那样,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些人偷奸耍滑,坏事做尽,有些人善良耿直,却没有好下场,坏人坏事时时有,而好人好事也并非无,简而言之,那个社会,活着已经不容易了,一切都慢慢来吧,油嘴滑舌,鸡贼心眼的人太多

52分钟前
  • Kerala
  • 力荐

资料馆2013.9.11.7pm 心内恻恻,看之流泪。撒完纸钱,秦二爷、常四爷相继离去,黑屋中只留一线光明,王掌柜再撒一把,摸下黑布,转入里屋,无限的凄凉绝望。京片子的热闹、诉苦的牢骚,在最后的空空里化为沉沉的哀痛。在老舍所投太平湖旁的资料馆看此片,百感千绪。

53分钟前
  • xī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