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HD中字

主演:基特·哈灵顿,雅各布·特伦布莱,苏珊·萨兰登,娜塔莉·波特曼,凯西·贝茨,本·施耐泽,埃米丽·汉普希尔,迈克尔·刚本,坦迪·牛顿,贝拉·索恩,克里斯·泽尔卡,莎拉·加顿,杰瑞德·基苏,阿里•米伦,阿玛拉·卡兰,吉斯·布洛姆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1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2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3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4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5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6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13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14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15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16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17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18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19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谁?

Style is knowing who we are.

和北野武相似,多兰也一直通过电影解剖和认识自己。不仅仅是吃手指的鲁伯特,囧雪约翰也是多兰的一部分,是多兰作为小李子粉丝和明星的两种角色,A面B面都是他。

芭芭拉最大的失败,不是放弃了约翰,而是未曾真正了解他。这条真理只适用于普通人,对于公众人物、艺术家而言,我们应该了解他们的什么?他们又需要坦诚什么呢?为什么这对我们来说这么重要?我想只要从他们创造的作品里去品味和理解,就已足够。

“我为所有事忙碌,唯独忘了我自己…鲁伯特,我希望你好好生活,过上充满认同感和成就感的生活。但我最希望你认真对待生活,别让生活充满谎言,这才是最重要的。”正如影片开头那句梭罗的名言:与其给我爱,金钱,名誉,不如给我真理。

多诺万的死即新生。8.5

 2 ) 娜塔莉 · 波特曼奥斯卡红毯,把女导演名字绣长裙,记录女性:只能靠我自己

今年92届奥斯卡最佳导演里没有女性导演。在红毯上,娜塔莉 · 波特曼把很多没有被提名的女导演名字,绣在了自己的衣服上。她说,“我想用我微妙的方式来称赞那些今年出色工作却没有获得认可的女性。”

去年的基金会演讲,娜塔丽叫女性不要喝牛奶和吃鸡蛋。

文/毛旭峰

近日,女性受性侵事件频繁爆出,涉及范围之广令人诧异。女性平等问题,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难题,它一直是我们的心头病,因为它关乎人口、环境、种族、战争、道德、伦理等宏大的世界性问题。女性主义也成为了二十世纪理论丛林中最关乎我们自身的理论,追求女性平等的社会运动也从未停止。

影像,是记录的绝佳方式。以下三部影片为我们展现了不同国度、不同社会背景下女性的生活状态。在这些故事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与传统、男权作斗争的独立女性,她们传达出了自己的观点:女性的平等,只能靠女性自己。

1

印度的女儿 India's Daughter

导演:雷思丽·尤德文 编剧:雷思丽·尤德文 主演:Jyoti's Mother Asha Devi/Badri Singh 类型:纪录片/犯罪

纪录片讲述的是2012年12月震惊世界的德里公交车轮奸案,23岁的女性Jyoti Singh在车上遭轮奸和殴打最终因此死亡,四名成年被告被判死刑。案件被曝后,震惊了整个印度,市民们走上街头抗议印度女性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纪录片采访了很多人,被强奸者的父母、强奸者及其父母、政府官员、律师、学生等等,在这一系列采访中我们看出印度国内存在的巨大意识形态差异。一方面他们受传统价值观和宗教理念深刻影响,认为女性晚上就不该出门;另一方面平等、自由的思想又在逐步影响着他们,被强奸者父母卖出土地供女儿读书,期盼她通过教育改变自己。这起强奸案反应的不仅仅是印度国内男人和女人的不平等关系,更是当下印度面对的文明与野蛮的冲突。

施暴人辩护律师说:“我们拥有最好的文化,但是我们的文化里,没有女人的位置。”印度有着灿烂古老的文明,同时它又有着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种姓制度、男女极其不平等、社会贫富差距巨大等现象。强奸案所激起的游行、抗议活动让女性有了发声的机会。

纪录片在讲述案件的同时,将Jyoti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她是个医学生,有着开明的父母,对自己和家庭的未来抱有希望且正在努力,她是一个值得被称赞的新女性。而她受到这样残忍的侵害,无疑形成了巨大的对比。一个当代社会的新女性,却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同,害死她的不仅仅是毫无人性、存在反社会倾向的强奸者,更是印度国内广泛存在的对女性的物化和歧视。

2

河中女孩:宽恕的代价

A Girl in the River: The Price of Forgiveness

导演:莎梅·奥贝德-奇诺伊 演:Asad Jamal/Saba 类型:录片/短片 制片国家/地:巴基斯坦

该片曾荣获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短片,记录的是一个19岁的巴基斯坦女孩,不愿意和父亲选择的对象结婚,私奔去与自己喜欢的男生结婚之后,被爸爸和叔叔抓回来谋杀抛尸,却奇迹般地活下来并且尝试维权追责的故事。

故事存在着三对巨大的矛盾。一对是女孩和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广泛地存在于这个社会,女人甚至只能成为第二等的公民。女孩的家人无一例外地想让她宽恕父亲和叔叔,因为他们想在这个社区中安定地生活,他们想拥有尊严,她的母亲向阿拉祈祷:“我女儿做出这种事,让她去死吧。”第二对是女孩和法律:巴基斯坦法律中存在“荣誉处决”这一荒谬的条文,即被告的男性家属可以被宽恕从而无罪释放,但女孩的律师及政府的公职人员清楚这一法律条文的荒诞。第三对是对宗教理解的矛盾:一方面伊斯兰教教义要求尊重所有人,从未表达为了荣誉可以杀人;另一方面男性又笃信伊斯兰教义,认为他们做的一切都合乎教义和道德。

More than a 1000 women are killed in the name of 'honor' in Pakistan every year.这是影片开头的一句话,很难想象,这样的荒诞现实在巴基斯坦是十分常见的。女孩表现出的一切都与传统针锋相对,她明白她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看到摩托车光的那一刻,她便是真正的斗士。她最终也不会原谅父亲和叔叔,和解是迫于无奈。可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无奈?是对社会和法律以及宗教的无奈之选。

3

她说:女性人生瞬间

Snatches: Moments from Women's Lives

导演:凡妮莎·卡斯威尔/Rachna Suri/Vicky Featherstone 编剧:E.V. Crowe/Rachel De-Lahay/Tanika Gupta等

主演:萝玛拉·嘉瑞/朱迪·科默/雪莉·亨德森等 类型:剧情

本剧为BBC “Hear Her/听见她”专题的核心部分,标志着妇女获得选举权的周年纪念。创作灵感来自于敢于公开发表意见、挑战现状或做出反抗的女性。片头的小标题叫Extraordinary Stories inspired by Ordinary Women(平凡女人的不平凡故事)。

本剧共有八集,均基于真实事件,涉及性侵、种族歧视、性解放、家庭暴力、女性权力等多个方面,从过去到未来。与2017年BBC制作的Queers如出一辙,表演者以独白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有挣扎、哭泣、容忍;也有反抗、不屈、前进。第一集中主人公用兔子和狮子的比喻来展现出社会中女性和男性的地位差异,她对自己说“胆小的兔子,起来,勇敢点”,她拒绝沉默,她敢于发声。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这是李银河在《女性主义》一书中的名句。八集故事,向我们展现了当下女性在职场、家庭、社会、种族中存在的不平等。女性主义其研究的是刻板印象、物化、身体、压迫与父权,挑战的是以男权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社会价值观。八个女性如同八束火光,照耀一切不够明亮的地方,指引后人,如陈胜吴广起义一般“揭竿而起”,为自由而奋斗。

制作者试图创造一个不受限制、可供女性自由表达的真实空间,但这仅仅是拍摄手法。剧中的故事在全世界各地上演,而她们却不一定有机会表达自己。每一集的最后都有号召性的台词,这是用来鼓舞人心的修辞语句,而真正的平等却要来自方方面面的不懈努力。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所说:“如果世界上一半的人类受歧视,我们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研究一再现实,要想促进国家进步与发展,没有任何工具比赋权女习惯来得有效。”

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林奕含

公众号“抛开书本”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3 ) Icon没有力量

我求求小李子看看多兰的约翰多诺万吧,也不是不可能吧,毕竟他Euphoria都看的。多兰拍约翰多诺万起因是写给小李子的情书,电影本身也在讲追星啊。 即使是惯常的母子关系和身份认同主题,故事本身并没带来什么感情宣泄,书信往来建立起来的友谊被媒体曲解成性关系,此后John急于撇清,事业一蹶不振,Rupert跑去试镜事业开始起步。 但也仅此而已了,Rupert原先把John当作Icon/Iconoclast来崇拜或者将他视为笔友去信任,危机之后这一关系发生了什么转变,Rupert作为角色叙述者没有说出来,也缺乏其他的客观叙述。既然花了那么多笔墨在讲与母亲的和解,那么这一副线与Rupert部分依赖于John建立起来的身份有什么联系呢? 一个queer把icon看成某种艺术化身,并试图从他的言行中发现可以替代性别规范的另一套连续性的“表演”,因为既然这一规范本身也是对所谓的“正常化”或者“病态化”行为( “the pathologizing practices and normalizing sciences”)进行模仿,同样具有表演性质,那么为啥不能模仿这些icon的言行,将其神化,造一座万神庙把这些deities供起来呢? 可关键是John对Rupert似乎也没有诸如此类的影响啊,总不能是偶像的力量让我交到金发大背头的帅气男友吧? 手上的绿色墨水,布满雨滴的铁栏杆这些细腻的镜头拍得是很美,整部片子也由此真的很像在读作文,高考记叙文,而且还排练了多次一个字也没读错。 牛顿女士那个时政记者的角色我还是很喜欢,起码代表了倾听的意愿。对于没什么生命体验的孩子,一方面用无知和狭隘规约他们的行为和认识,一方面认为他们的故事流于浮浅不值得被讲述。是,俯冲带的九级地震是很重要,但是乱糟糟的少年心事,粉圈追星族的那点事儿就丝毫没有价值吗? 我杀了我妈妈竟然都是十年前了,兰导下一部我还是要第一时间去看。 特别好奇劳模姐到底演的啥,能不能出个导演剪辑版让我吸一吸劳模姐。

 4 ) 。。。

为什么要求大众了解每一个artist的个人经历和过往伤痛。。。难道不是应该只关注他的作品么。。。

汤老湿再年轻几岁,染个黑发,说不定也能当诺兰电影的主演,he sure has a specific type.

still 不能共情,中间记者的吐槽确实命中红心了

星星坠落的时候,碰巧与你相关罢了

着实建议见一见心理医生

2017年还在用那么大一块录音机。。。

 5 ) 最出彩的,是演员,只有演员

作者:饮歌

编辑:哪吒男

这部终于在第43届多伦多电影节全球首映的《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可真的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在此之前,关于这部电影首映和发行的花边新闻,多到足以写成一个剧本。

先是从五月份那会开始,这部电影就以未修建完成为由婉拒了戛纳电影节的橄榄枝,让很多人猜想,本片的导演,戛纳的“亲儿子”泽维尔.多兰,是不是因为上一部作品《只是世界尽头》在戛纳受到媒体的差评依然在“赌气”。

《只是世界尽头》在戛纳夺奖

紧接着,又有消息确认了电影主演杰西卡.查斯坦和阿黛尔的戏和份被全部剪掉(事实证明,真的被剪的一干二净,阿黛尔只“残存”了声音被留在了片头曲),要知道,这极大程度上意味着整部电影的故事和格局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都让人们为这个29岁的电影才子捏把冷汗。

如今在电影节看完电影,心里也多少明白了之前那些新闻里透露出的担忧和质疑。

x说,这部命途多舛的作品,你能很清晰的看到多兰的风格,也很轻易的就能发现它的所有缺点。在首映当晚过后,从各大媒体的打分情况来看,多兰估计又要伤心一段时间了:烂番茄的新鲜度至今仅有14%,IndieWire 只给出了C-的分数。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在多伦多电影节第二场观众场时,导演就已经早早离开,令满场观众唏嘘不已。要知道按惯例来讲,在多伦多做全球首映的电影,前两场的观众场导演都会到场跟观众互动。只希望这次真的“早退”不是因为受伤,而是真的因为工作。

男主角基特·哈灵顿为《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站台

《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是泽维尔.多兰的首部英文长片,电影的卡司也是相当华丽,不但集结了《权力的游戏》里的基特.哈灵顿,《房间》中的雅各布.特伦布莱,还有奥斯卡“影后军团”娜塔莉.波特曼、苏珊.萨兰登和凯西.贝茨。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了这些压力在身,多兰并没有发挥出自己以往法语片的水准,整部电影没有带来惊喜,也没有了什么值得回味的点;全片看罢,感觉它更像是一部好莱坞气息浓厚的家庭情感片。

想必看过多兰电影的人都知道,他对于“母子”和“同性恋”这两个话题有着着魔一样的偏执,这次的《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依然没有离开这两个主题。

《我杀了我妈妈》

《幻想之爱》

《妈咪》

电影由2006年和2017年两个时间点平行展开。2006年,11岁的Rupert Turner跟自己的母亲生活在一起,由于母亲忙于工作,跟Rupert相处的时间有限,使得母子之间的关系渐渐有了隔阂,儿子的精神慰借,多半是来自对电视上的大明星约翰.F.多诺万的崇拜。令做为粉丝的Rupert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会在给偶像写信之后,收到了偶像的回信,两人在你来我往的信件交流中,开始分享心事和秘密…

2017年,长大后的Rupert也成为了一位电视明星,他在接受一位记者采访时,透漏了自己当年与多诺万信件交流并成为好友的事情。与此同时,他还为人们呈现了一个“复杂”又与自己有诸多共性的多诺万。

整部电影的剧本是不成功的,它缺乏深度,没有细节,也毫无张力。这个剧本能做的,就是把导演想说的事情“交代”出来而已,让观众很难体会到共鸣。也正因如此,电影并没有塑造出令人信服或者感动的人物。

两条时间线上的故事虽然平行展开,但多诺万和Repurt这两个人物的塑造程度有着天壤之别。

做为这部电影所要描绘的两个主要人物,我个人觉得Repurt勉强更让人信服,也是更能让人产生共情的。因为勉强有几场Repurt与母亲的戏还是在音乐与光线的衬托下稍微可以打动观众。相比之下, 多诺万这个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充满问号的角色,不知道是不是后期剪辑的问题。

首先,由于自己是大明星的缘故,多诺万的深柜设定只是被两场戏带过,并没有让人强烈的感受到他为这层身份而感受到的焦灼和不安;其次,他与母亲的关系也非常语焉不详,只是通过跟母亲的两次见面和交流,母子二人的关系就从紧张转变为缓和,着实不够有说服力。

当然,电影中还是有非常“多兰”的一面,最明显的就是全片的摄影与最终呈现的画面。多兰电影里镜头的美是不可否认的,这部电影依然如此,温暖的画面和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捕捉,让很多段落充满了美感。

另外,电影的音乐,很多时候也如火花般触动人心,当然我并不是指那些烂大街的口水歌,我说的是那些能在恰当的时刻能够为人物感情推波助澜的音乐,比如娜塔莉.波特曼母子二人在雨中相拥,还有成年后的Repurt最终与爱人驾车而去,类似的场景都让人多少还是能够感受到多兰电影里画面的美感。

这部电影最让人兴奋的地方,莫过于它华丽丽的演员阵容。这其中,最出彩自然还是那几位大家一直喜爱的演员,首先是影后娜塔莉.波特曼,她作为片中戏份最多的女性,无论是在柔和的光下,还是瓢泼的雨中,都散发着强烈的母性气息,在每次因为儿子而激动的戏码,她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光芒。

另外一为饰演母亲的苏珊.萨兰登同样是演技担当,她虽然戏份不多,但每一个大特写的镜头,对于她来说都不成问题,她脸上每一个微表情的变化,都让人看到她因为和儿子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带来的情绪起伏。而另一个值得一提的,自然是天生戏骨雅各布. 特伦布莱,虽然这次他的角色跟自己之前很多角色十分相似,但当看到他每次情绪的变化,还是难免让人动情。

盛名之下的多兰,想必再有突破决非易事,像今天的这部《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虽然有不少多兰之前电影中相似的符号和印记,但面对人物众多的中等格局,他还是缺了章法,多少有些让人看到了他的捉襟见肘。

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触,也许只有欢迎这位29岁的偏执少年回归大银幕,并首次尝试英文片吧。至于他以后的路怎么走,我们不得而知,只是,不要真的像人们口中说的“才华殆尽”那样就好。

· THE END·

这是“不散”的 第 717 期 文章,还是爱他!

 6 ) 很有意义的小故事

就像电影一开始宣讲的,自我认知,追求自我,人为什么会孤独,还不是缺少社会对人的接受度。家庭里母亲的角色很重要,母子关系母亲对子女的接受度直接影响了人物的性格,这都很让人静心思考,毕竟还是有很多人生活的不那么清醒。

虽然电影显得平淡,小主人公基本把主题讲得很清楚了,多诺万这个角色只是一个每个人都不想走到的影像的体现。

我喜欢这部电影,比英雄片有意义。

 短评

多兰你摸着你的蛋说说,你这片儿拍的对的起四个奥斯卡影后给你捧的场不

5分钟前
  • K、
  • 还行

好的,隐情公诸于众了,母子和解了,行业反思了,新男友也帅死了,花两个小时看完多兰的绝世美梦,大家继续过自己的苦日子吧。

8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多兰答记者问 How people reveal themselves 孤独蓝绿色调VS焦虑橙红色调 以及家庭浴室明亮起来的回光返照 换了英语script顿时cliche了起来 gaydream 🎵Bittersweet Symphony - The Verve

10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看过最差的多兰,真的吹不动了。在作品主题(恋母情结、性向身份认同)、表演方式(情感外化、咆哮)毫无突破的同时,连形式上突破的个人风格都丢掉了。Rupert与母亲在伦敦街头热泪盈眶地跑着相拥的时候真的有点尴尬症。多兰一向爱用的慢镜还能接受,但滥用特写,镜头又切得很碎,在大银幕前看得头晕目眩,只觉得一张张大脸切来切去情感表达反而被弱化。故事初衷其实蛮有意思,感觉多兰作品序列可以编成一部作者个人史了。小演员演技爆炸,很酷;另一条故事线几乎无亮点。@UGC Gobelins

11分钟前
  • 阿茶
  • 还行

依旧有多兰自己一部分的映射,他说自己更像Rupert,片子本身反映了一些他对电影行业、自己的身份认识和行业内定位的思考,通过一些台词借角色之口非常直白地说出来了,或许有些自命不凡,但是非常理想主义,有何不可呢?第一部英语片在结构处理和戏剧化上玩得比较花哨,一开始觉得乱,后面渐入佳境,如果主题还是母子关系,那看来Jessica Chastain的角色是会真的有点多余了,因为现在没有JC戏份的成片完成度看起来已经很高了

16分钟前
  • 伪装的甘党
  • 推荐

连续失利只证明剧本是时候让别人来写了,有佳句,然而影片整体却硬伤很多。不说双线叙事+倒叙玩结构让本不出彩的故事显得更加琐碎,情感冲击也散架了。可单独拿出一幕来又觉得摄影好啊,构图好啊,各方面都不错,这只能说明剧本有问题。

1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一流的构图和配乐,演员全员选得不要太好。两对母子的生活交叉互文,看到了多兰愿意给我们看的个体成长轨迹。私下以为撕逼可以少一点了,结果导演依然年轻气盛的投出一个又一个情感炸弹。性取向的挣扎和母子关系永远都是多兰灵感的源泉,但我深知:不了解的人永远不了解。

2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多兰用每部电影电影向全世界宣称自己成长的事儿,但抛弃了他的特色胶片和摄影,转而变成好莱坞式的主旋律,情节添枝加叶得巨啰嗦,台词太空洞,John也演得很无力,整体感觉是你的孤单太苍白。

22分钟前
  • 米歇
  • 还行

B / 与不少其他自作多情又才华欠奉的创作者相比,多兰确实有能力把他那一套充满哀怜癖的情感模板以各式遮罩变得层次丰富且带有滑稽色彩。哪怕确实感觉俗套,观众却还是能收获观看距离伸缩带来的自如愉悦,甚至领会到他尝试自我剥离却又欲盖弥彰的失措趣味。一方面是文本嵌套与联动,一种过于常见的结构化向心趋势;另一方面则是各个段落内丰沛的人物状态及情感张力,以及摄影机敏锐而持续的凝视,它们不断地寻求着满溢与停滞。可贵的是这两者之间保持了一种叙事上的冲撞与离散意味,而未显示出简单叠加的整一。

2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对多兰真的只有痛心。他明明这么会拍,这么亲密、细腻、有感染力,可就是要无休止地沉溺在母子关系和同性恋认同上。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母题,这无可厚非,但这种表达欲甚至和整个故事、和设定、和人物都是脱节的。看了想杀人。

27分钟前
  • 阿暖
  • 较差

#TIFF 又一部个人感觉和媒体口碑完全两级的片,但是我完全能理解媒体为什么会集体差评。虽然说是多兰故事性最强的电影,但也是多兰最俗最商业的电影了。从只是世界镜头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然而两个极端都不怎么有营养有深度。电影里有着几句十分好的台词,但也有十分烂俗的台词,所有感情都在表面浮着,但个人而言就是看的很开心

32分钟前
  • 小G好吃么
  • 力荐

多兰应该尝试拍拍改编剧本。

35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第一次拍好莱坞电影,多兰在个人风格和类型片风格之间在做平衡,他努力在压制镜头的情绪化,压制自己的个性化,试图让影片更加贴合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大众化,但最终的成片介于两者之间,导演的视听层面上没做到大众化,个人风格同时也因此被削弱了,而且变得过于单调了,摄影不那么情绪化之后,只剩下各种单人镜头的镜头来回剪辑,人物的情感一突兀就是清一色的45度俯拍演员的大脑门,观影过程实在是有点单调。不过从剧本的角度讲,这个故事的完成度非常不错,各种叙事细节的收尾非常完整,主题还是他一贯的性取向认同和恋母情结,把他的童星经历,年少成名的名人身份和童年暗恋小李子的一些私人化的想法和见闻杂糅到一起,一写撕逼话痨戏就起劲,可能这些元素大家看的次数太多了吧,疲了。还是希望多兰可以早日拍别人的故事,尽快走出创作舒适区。

3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原来电影起源与多兰小时候给Leonardo写的一封信 Jacob和Nathalie的对手戏 看得过瘾 从今天起 做多兰弟弟的颜粉、细节粉、礼貌粉

38分钟前
  • 推荐

他在微雨潺潺的街巷奔跑穿过人群与她相拥,他在一副纸牌的烟圈中明晓与她来自同一星球。尽管他与他相隔数十年生死光阴,但在那一刻他们借一封封书信曾抵达无人之境。往后再回想起来,也不致于太孤寡忧愁。

42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多兰其实是男版索菲亚·科波拉。

46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其实对于这个相对通俗设定、摄制精致程度顶配、且布满好莱坞群星的电影,如果想要变得“好看”,完全可以采取简化而非花哨的叙事视角。但多兰无法放弃每一寸的自指,两条线索就是他人生的AB面,而且必须反复互文、交叉讲述,于是整个电影就给人一种“穿上西装的少年”感。相比视听语言,多兰将自我的存在与展示不断地推向幕前,可能才是他最大的作者性,也是他被这个时代所密切关注的根源,构成循环往复。一个猜想:他会将这种自指与自我重复,无休无止地拍下去,最终汇成以一种“自我纪念碑”的阵列。

5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没有了情绪噪点的多兰连刻薄都变得充满爱意,尽管有太多刻意的扭桥和过度的输出,但仍然是动人的,甚至连他从议题表达转向戏剧表达过程当中那种急于抓住“确实感”以至于大乱方针的阵痛感,都与片中约翰·多诺万的浮沉形成一种奇妙的互文。相遇与离别时空的落差与交汇,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名利场上的瞬息万变,这样多层次的文本呈现出多兰作品中不常见的延展性,可惜好莱坞最不缺少的就是花哨的戏剧结构,向好莱坞靠拢的多兰像是叛逆的小孩儿忽然间服了软,自然不受待见,这大概也是种刻板印象。

5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我已经期待了很久的多兰,就是不用再作为一个需要人人吹捧的自大天才,能满含情绪地讲好一个通俗的故事

56分钟前
  • 推荐

我觉得居然蛮好看滴?!!!小时候写日记每天开头就是Dear Logan,即使他从没给我回信,我也觉得是一种力量。

60分钟前
  • LadySeaweed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