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案

HD

主演:易勇名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0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谜案 剧照 NO.1谜案 剧照 NO.2谜案 剧照 NO.3谜案 剧照 NO.4谜案 剧照 NO.5谜案 剧照 NO.6谜案 剧照 NO.13谜案 剧照 NO.14谜案 剧照 NO.15谜案 剧照 NO.16谜案 剧照 NO.17谜案 剧照 NO.18谜案 剧照 NO.19谜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大结局与蝴蝶效应无关

似乎不少人把结局判定为一个蝴蝶效应。。。个人认为其是这部片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最后几分钟以及最后几秒钟。。。。最后的最后马丁才认识到自己当初的一句话“you should try it“ 真正点出了这部电影的核心思想,之前贯穿全剧的数学哲学逻辑可以说是剧情的底子,也就是背景,最深层要表达的观点可以说是标准的后现代派,对科学本质的批判,我们所谓的科学,以追求真理(truth)的名义把人类从盲目的信仰中解放出来,自己本身又成了新的信仰,压抑差异,否定差异,对所谓“逻辑”的盲目信仰导致对逻辑的强制性依赖以及追求,所以,这个 you should try it,盲目的,对人之间,事物之间各方面的差异的忽视,导致了片中的悲剧。

所以说,结局道出的不是简单的蝴蝶效应,而是作者独特的讽刺手法对科学的进行批判,其实这部片不一定是要针对数学,可以是针对物理,也可以是针对化学,甚至是针对社会科学,重点是,科学创造概念,我们依靠概念理解事物,所以实际上是这些所谓的科学在“创造”现实,而不是人们认为的在“探索”现实,所以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现实”,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现象,之间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差异,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理解现象,我们常人对“现实”的判定与认同不过是被“科学”套上了总体化思路的结果而已,注定了悲剧。所以。。。说到蝴蝶效应,这个逻辑本身才是问题,。。如果认为大结局只是个蝴蝶效应,可谓是看2小时电影来讽刺自己。。。。。

 2 ) 规律并不存在——评电影《牛津谋杀案》

       《牛津谋杀案》是我在2011年里看的最后一部电影,然后幸运地被戳中萌点。戳中我的一是它作为一部推理电影独辟蹊径的设计,二是难得的把哲学与推理相融合,可以算得上是完美的融合。

       电影一开始提到了维特根斯坦,难得的是我对这个名字竟然不陌生。虽然我对哲学的概念非常肤浅,但是最近不小心因为看了有关社会治疗的理论,稍微对这位“大boss”有了一些解了。不要误解了,其实这位innocent哲学家并不是幕后真凶,他早在1951年就逝世了,只不过该剧的作者参考了他的思想,牵动了剧情的发展。

       “规律并不存在”是我对维特根斯坦部分思想体现在该剧中的解读,不知道是不是误读。一种序列下总有无数种可能性,严谨的数字和逻辑推理并不能导出事件的真相,这是该剧的观点,也是推动该剧推理主线的核心思想(这让“真相只有一个”的柯南小盆友情何以堪啊......)。于是《牛津谋杀案》里的逻辑数学家们,完美地演绎了一场由完全的偶然性构成的完美逻辑推理(这就是戳中我萌点的地方啦,难得一见的“反逻辑的逻辑”的推理小说构思~~)。

       以下就是全然的哲学思考啦,关于这部电影遵循的思想,我觉得是:人们不可能遵从严谨的逻辑获得事实真相,我们所见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事实从我们作为观察者的那一刻存在(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也让我想到薛定谔的那只猫~~)。个人认为,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思潮范围内的,至少在这部电影里,可以看到一些现象学的影子。现象学只重视对于完整的现在,此时此地的描述,而并不重视“解释、预测、控制”,所以我们只能确定我们所见的,而不能预测所有的可能性。诚然,现象学的思路比起实证主义(大多数是一些实验室实验~)使我们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但是承认事件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对于心理学来说实在是一种悲哀......

       回到这部电影,最后貌似提出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事实:从纯粹的逻辑和客观规律来进行推理虽然可能导入错误的结果,但有一样是决定性的,人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而动机指向了真实的结果。我想在这里为心理学小小地欢呼一下,因为在人们无法预测的多种可能性的犯罪手法下,有时候逻辑可能无能为力,但是只要行为的内在驱动存在,行为就指向基本确定的结果。

       不过人类的动机也不是那么好预测的,否则马丁也不会成为那只无辜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就改变了贝丝的想法。所以说,什么是确定的,谁知道呢?也许人们真的应该感到恐惧,因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确实什么也控制不了,唯一的真理就是——没有唯一的真理。

 3 ) 关于看似无关群众的室友,我来说两句

评论灰常多,重复的我就不说了,看貌似没什么人说室友的问题,我就说几点我得想法。

室友是个数学家,他说他对波马定理的证明被一个叫威尔斯的人剽窃去并发表了,但是那个威尔斯不知道他这个证明还有一个漏洞,只有室友自己能证明,那个威尔斯搞不懂这一点。(也就是猫教老虎技能,不小心留了爬树这一手)

好吧,我认为是影射了费马大定理,首先波马定理和费马定理差的单词不多,b和f,就一个字母。(PS,导演真牛,这2个字母,让我想到了中国上古时期:先秦到秦汉,b和f是不分的,或者说没有发f这个音,今天发f这个音的那个时候都是发b,比如“分”字应该发ben,以“分”字为声旁的很多字,比如“颁”,还保留了上古时期的声音系统,依旧发b。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巧合呢?这样就从另外一个角度愈发说明了本片所想表达的一个主题:看似有规律的东西,其实都是巧合和无序的。)

其次,电影里说剽窃这个定理的人叫做威尔斯(我看的没有英文字幕,但是我估计就是wiles的音译),而证明费马大定理的同学就叫Andrew Wiles。此君也是先证明了发现有漏洞,后来又修补了。更关键的是,此君也是牛津大学的本科,剑桥大学的博士。。。而电影里电视报道威尔斯兄做报告,也反复出现牛津和剑桥的字样。当然本身猪脚就是在牛津读书。

最后,费马大定理的证明,离不开一个理论,那就是因果论,此外wikipedia还给出了另外一个支持理论叫做rational number,就是有理数,(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我看不懂的单词。)大家一定会注意到,pai就是3.1415...在本片出现了许多了,pai本身是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之争涉及到了本片的关键主题:讨论世界到底是无序无规律的还是有序有规律的。


我认为这就是室友和本片主题的联系。当然鄙人不是研究数学的,很多也不懂。但是鄙人估计如果导演真是做了这样的影射,那费马大定理和本片主旨一定还有更大的关系。我相信那个室友不会是路人党,一定也是跟剧情和主旨有联系的,帮助我们理解的,只是藏得比较深一点。

此外,此电影依据小说改编,小说作者本身是数学教,在牛津做过访学,或许大约他的研究课题里面包括费马定理?或者那段时间他正好为这个定理所困扰?这样一来,我的推断就更合理了。



 4 ) 谋杀哲学的《牛津谋杀案》

谋杀哲学:论《牛津谋杀案》的内涵 文/空语因明 影片的名字为“牛津谋杀案”,它改编自似乎是同名小说。具体的该影片和小说之间的联系不用扯太多,针对于这个影片来看。牛津谋杀案,这电影是悬疑片,它无疑很悬疑,但它又不是那么悬疑的悬疑片。我并不把这个电影看做是这样的悬疑片,一个数学解密式的悬疑片。因为它不只是这样的。如果这电影只是一个数学式样的悬疑片,那么正像许多人评论的那样,这片子并不出色,甚至牵强附会。恰恰相反,这电影确实出色地完成了它的悬疑:它恰恰是“反数学”的。牛津谋杀案,它最大的悬疑在于它悬疑了它的悬疑。 【《牛津谋杀案》,是一部谋杀哲学的影片。或者说,它把对哲学的(现代式)谋杀展现了出来。】 从表面看来,牛津谋杀案的谋杀数总共有四项,影片中“被谋杀”的人:一个双腿残疾的老女人,一个时刻病危的人,一个老病号老人,十个智障儿童。对于被谋杀的第二项和第三项,引用剧中人的话来说:那是几乎称不上谋杀的“谋杀”。进一步地,我要说的是:四项的“谋杀案”都称不上真正的谋杀。那是因为,他们都是处于极端“混沌生活”中的人:他们的生活已然死去。这样看来,牛津谋杀案,太名不副实了,因为里面根本没有谋杀!然而,真正的谋杀在别处,真正的牛津谋杀案从影片的开始就开始了:对哲学的谋杀。 “谋杀哲学”的哲学杀手代言人,即是Seldom教授。在某种程度上,谋杀哲学的过程,已然发生了:它发生在思想中,发生在维特根斯坦所写的《逻辑哲学论》中。这正是影片的开始:维特根斯坦在战火中写逻辑哲学论。讲述这个故事的,是Sledom教授,他在课堂上由此引出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教授写出“Can We Know the Truth?”。可以说,对这一问题的肯定回答正是哲学活着的前提。真理是怎样的:真理必须具有绝对的确定性。如果没有绝对的确定性,那就没有真理。数学一直是具有绝对确定性的思想典范。维特根斯坦通过数理逻辑推理,最后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除了数学之外,根本不存在所谓真理。“在不可言说的地方,必须保持沉默”。Seldom教授宣称:因而,【哲学死了】。全场一片安静。但是,等一下:数学不是仍然具有绝对确定性,占据真理的地位么?既然还有真理,那怎么能断定哲学死了呢!?这样看来,教授的论断未免太轻率了,这个“哲学杀手”太大意了!谋杀哲学的“失败”在于:它没有谋杀数学,因而也就没有真正谋杀了哲学。这时候,“数学的代言人”出场了:Martin。他是坚持真理活着【因而哲学仍然活着】的人,或者可以说他是哲学的支持者。Martin学生发言了:自然的本质是数学(这是一个类似毕达哥拉斯的观点);一切都遵循着一个模式,一个系统,一个逻辑序列;如果我们理解了数字的奥秘,我们就能理解现实的奥秘。针对这个反驳,Seldom教授的意思是,数学是抽象的,只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数学并不与现实同一,因而数学并不是现实的真理。既然数学都不再是真理,由此,【哲学确实已然死了】。支持哲学活着,源于这个信念:【我们需要相信生命具有意义】。生命必须是可理解的,那么一切都必须遵循着逻辑,而不是随机的。Seldom教授说,这和真理无关,这只是人们的恐惧:恐惧让他们自欺。Seldom said:sad! 【哲学死了,这一结论对生活的意蕴是:生活即是混沌的。没有一个生活不是混沌的。】 不得不说,教授的言论,他的谋杀哲学是无懈可击的。可是如果这样,谋杀哲学已然成功了,那么接下来的影片进展岂不是不需要了!然而,无人愿意接受生活是混沌的事实。Martin仍然坚持着他的信念,数学的真理性仍然在他的思想中作为现实而活着。要证明哲学已然死亡,那就是要证明数学不具有现实的真理性,那么必须在现实中证明数学的非真理性。这一证明过程的实现,才能真正达到谋杀哲学的目的。而这一证明过程,就是接下来发生的“序列谋杀案”。四个谋杀事件对应于图形序列(可称其为“毕达哥拉斯序列”)的四项:圆,两个圆的交集,三角,十点三角点阵(Tetraktys)。而这四项并不是贯穿该系列案件发生的逻辑,而只是Seldom借助Martin坚持数学的现实真理性的这一信念而使大家这样认为而已。真正的案件发生,是混沌的,毫无逻辑的,而所谓的与毕达哥拉斯序列的对应关系只是虚构的。这就充分证明了教授关于数学与现实真理无关的论断。来看看这四个不是谋杀案的谋杀案:第一项,贝丝和她母亲的生活是混沌的:她杀死了她的母亲,一个半死的人,而贝丝寄希望于从半死中重生。第二项,一个绝症病人的死亡。第三项,一个老病号的意外死亡。第四项,被前三项的虚构逻辑和自己混沌生活的无助所驱使,一个人杀死了十个智障儿童,为了可以给他那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女儿提供器官。这些案件过后,无论是否悲伤,大家都为这一系列“谋杀案件”的结束而松了一口气。啊,大家可能觉得:这些案件所遵循的无非就是一个图形序列而已。可是,到最后,Martin趁着偶然的机会才发现,没有人预先知道该系列案件发生的逻辑,事实上这里面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逻辑必然性。Martin在一个赝品博物馆里,告诉了Seldom教授自己的顿悟:这是Seldom早已知道的。Martin,最后不得不承认:【真理并不是数学的;真相是荒谬的、混乱的、随机的,毫无秩序而令人不安的】。 然而,影片对生活的混沌性的讲述,还没有完结。教授最后说出了真正混沌的案件初始状态,这一系列案件进展的诱发点,只是马丁对贝丝所说的不经意的话:You should try it。这句话回荡在贝丝几近绝望的心灵中,让她走出了冒险的一步…如果这一系列案件即是蝴蝶效应,那么马丁就是那只蝴蝶,他的话就是翅膀的煽动。这样看来,整个牛津谋杀案的悬疑又进展了一步:不只是毕达哥拉斯图形序列而已,而是进展到混沌现象。如果只把牛津谋杀案当做这样的悬疑,那么可以说,蝴蝶效应超越了毕达哥拉斯序列,而将该影片的悬疑进一步揭示了出来。如果仅仅如此,那这就误解了整个牛津谋杀案的迷宫了。这最后将这一序列的案件比喻成蝴蝶效应,并不是为了让整个案件更合情合理,恰恰相反,它进一步地表明了生活的混沌性。它的目标,不是揭示逻辑,而是反逻辑。 总之,那四个看起来是牛津谋杀案主题的案件,其实都不是。它们只是一组论据而已,它们证明数学的非真理性,逻辑的非现实性,因而最终地,旨在成功地谋杀哲学。这是整个牛津谋杀案的真正主题,也是真正的谋杀。【但这只是谋杀哲学的现代方式,历史上谋杀哲学的举措还有很多种。】 这四项案件,是该影片讲述谋杀哲学的主要现实证据。除却这些,影片中其实贯穿着对哲学进行谋杀的讲述。这些谋杀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否认数学的现实真理性;另一类是描述生活的荒谬。“数学是否有现实真理性”这一问题(它潜在的是,哲学是否活着的问题,是生活是否可理解或有意义的问题)的讨论贯穿了整个影片。Seldom教授和Martin在大街上争论事实是否有绝对确定性;教授向Martin介绍那个因为发现逻辑并不可靠而发疯并自残的考曼:考曼在实践中证明了维特根斯坦的论断……。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关于生活之荒谬的故事:耶稣是恐怖分子,讨论完美罪行的“格林案件”,“火药阴谋”没有成功却要被娱乐式地纪念…总之,这些旁及的故事都不是毫无逻辑的牵连,而恰恰都是为着谋杀哲学的目标使劲的。 【Seldom教授对Martin说:你是那只蝴蝶吗,马丁?】其实,何人又不是蝴蝶效应中的那只蝴蝶呢?人的生活,一举一动,不都是蝴蝶的翅膀煽动么! 是为感。

 5 ) 从牛津迷案Los Crimenes de Oxford到阿凡达Avatar

看完电影“牛津谋杀案”,讨厌得要死。找来小说看看,虽然谈不到极其出色的侦探小说,而且有着数学家、逻辑学家一贯的枯燥,但枯燥得严肃、认真,自有思辨的活力。作为一个从小听着“毕达哥拉斯、哥德巴赫”伟名长大的女生,我能够充分理解一个数学家把幻想献给先辈的热情。
小说推荐指数:四星。
如果我有一个女儿,一定买这本书给她,从侧面激发她对数学的爱好,对逻辑的美的追求。

电影推荐指数:两星。
也不知道电影把数学家丑化成那样,是出于白痴们对数学、对一切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的无限崇拜,或是掩藏着恶毒嫉妒的诽谤。不过看看市场上热销的所谓科幻片多数有多么伪科学、反科学,就难免让人有掀起一场“焚书坑儒”运动的欲望。

对蝴蝶效应的滥用已经成为一个最扯的搪塞借口。天啊,混沌学中,那些非线性的关系也仍然是逻辑关系。可如果有人相信,书店里数学、药物学和社会新闻能够堆放在同一架上,中年护士熟读维特根斯坦,校车司机深知毕达哥拉斯的符号学,理性与逻辑也就无处容身。上帝啊,那不是牛津,那是天堂,还是九重云霄以上那一层,(绝不是老Seldom折腾的七重罪!)

还有,我要愤怒地控诉那些牵强、恶心的n角恋:22岁的留学生,上了中年护士的床,那个中年护士又和老年教授有一腿。还有一个晃悠在青春尾巴上的大提琴手,杀完人,居然有心情醋意纠结地勾引小白脸。天啊,如果编剧、导演们在我眼前,我一定会极其刻薄地问:“如此意淫,精虫一定都爬到大脑里,下半边不行了吧。”
Oops,作为一个未婚女性,好像不应该这么直接。那么巫女莎要祷告:“伟大的先贤毕达哥拉斯啊,把这些罪人都扔到火里烧死吧。”

昨晚去看了阿凡达(Avatar):一流的图像,三流的故事。Thank God,里面的三角恋没有引起情杀、汉奸等等常见文艺情节,给了苏泰一个冷兵器英雄的死亡。
宽容地说:从无谓地恐慌外星人入侵,到主动地检讨人类的侵略性,电影故事的变化就体现了一种人类的进步。
刻薄地说:绝大多数的人还是只能理解金融的贪婪——毕竟相比于任何科学,数学难度几乎限制在心算的金融学更容易被懒惰的大众理解。而科学,科学的积极性,只有积极、勤奋的人才能看到。作为一个理工科出身的“书蠹头”,我愿意相信绝大多数人仍然有着善良、和平的意愿——这也是煽情电影卖座之基础。只需要正确的科学引导,地球不会毁灭,生活总是越来越好。

就像牛津迷案的结局。谋杀案的发生是偶然的,一个错误;掩饰谋杀的过程是刻意的,出于真情。不告发,因为刑罚并不等于绝对的正义。在贝丝的案例中,法律的审判可能破灭了更多人的幸福。比如无辜的迈克尔。贝丝,甚至Seldom教授之下半生,必然生活在惶恐的检讨之中。这其实是作者,一个数学家的人文判断,他给罪犯、给读者都留下忏悔的余地。
数学、一切的科学,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进步。这种自我否定、自我救赎,是人类可以给予自己最宽容、也最严格的救赎道路。

 6 ) 关于犯罪、偶然性和爱情

这是一部很考验观众推理能力的电影。
(没有足够的耐心、强大的好奇心和研究精神,就不要挑战了。)
像我这样的悬疑小说迷,看书总是柯南道尔、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亚莱克斯齐刚、阿加莎克里斯蒂等等,美剧中所有关于犯罪的什么识骨追踪、犯罪现场、犯罪心理之类统统跟进,我还是觉得电影里好像每个人都是凶手,电影中后期更是挫败感,我是不是根本没有看懂?

一切既然按照既定的规律运行,为什么如此深奥难以捉摸?
电影里赛尔顿教授关于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讲座中,认为人们是不可能真正KNOW真理的,“不存在这样的真理,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找出一个绝对真理、一个毫无争议的命题,来帮助人们回答他们的问题。Philosophy therefore is dead。”教授给哲学判了死刑。
而年轻气盛又崇拜赛尔顿教授的留学生马丁,则相信圆周率、黄金分割线、费氏数列之类,认为“自然的本质是数学的,现实之中有一个隐藏的目的,一切都按照一个模式、一个计划、一个逻辑序列来安排的,甚至到最小的雪花,它的结构也包含着一个数学原理,因此,如果我们能发现数字的神秘意义,我们就会发现生命之意义了。”
这里让我联想到了《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之类充满着符号学与犯罪的悬疑小说。是的,这也是一件充满符号学、数学理论的系列谋杀案,但是从某些方面讲又是背道而驰的。

人们往往喜欢将偶然性和既定的规律挂钩,来暗示自己。
一切根本没有逻辑可循。就像电影中赛尔顿教授在讲座中对马丁所讲的:“数字也会撒谎……真正的真理不是数学,而是荒唐、混乱、随机性、无序性和深深的痛苦。”
看似是深奥的系列谋杀案,而一切出于偶然。四件凶杀案,大家猜猜有几个凶手?我觉得自己很罪过,就好像送别人一本书,把结局写在扉页了。
而这一系列事件的动机——所有的凶案都不能忽略动机,更是匪夷所思。根据蝴蝶效应,一只蝴蝶煽动翅膀,引起遥远国家的一场飓风。看似不经意的好感,引起一场灾难,不符合逻辑,又是符合逻辑。
“因为我们需要生命有意义,一切都按照逻辑走,而不仅仅是随机的,仿佛我们不是被命运操控着。但不幸的是,这和真理无关,这只是恐惧。”电影里的赛尔顿教授说。

在这里我其实是想讨论偶然性。人们喜欢将偶然性和所谓的逻辑联系起来,来暗示自己的命运。

然后我们再撇开这部电影谈点别的。
在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虽然这部书的主题是讨论爱与责任之沉重造就了生命中真切实在的意义,但是我们这里仅讨论一些无关的细枝末节),作者用了很多笔墨来描述男女主人公相遇的美好。
托马斯顶替同事出差(第一重偶然),下榻一家旅馆(第二重偶然,恰好是这一家),特蕾莎正好轮班(第三重偶然),和特蕾莎相遇时正好听到贝多芬的曲子(第四重偶然),特蕾莎下班后、托马斯乘火车离开前得以有一夜情的机会(第五重偶然),不久特蕾莎辞掉工作拖着行李去捷克首都找他(第六重偶然,因为特蕾莎幼年的不幸遭遇使得她是一个具有上进心的人,紧紧抓住这场改变命运的机会),两人ML之后特蕾莎发烧了导致她留宿在托马斯的家(第七重偶然,因为托马斯从未留宿过情人)。
这时候托马斯对生病的特蕾莎产生了联想,用了一个危险的比喻——仿佛她是一个婴儿,被放在篮子里沿河漂流至他的床榻之岸。关于什么圣经或者托马斯受过的教育什么的咱们暂不讨论,这个比喻让托马斯从内心深处接受了特蕾莎,就好像她是上天赐予他的礼物。
鉴于手头没有这本书,上文都是靠回忆写的,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读者见谅。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心理,这件事,这个人,这句话,一定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就好像是按照哪里来的逻辑接下来应该发生些什么,或者我爱上了这个人,因为他就好像是……balabala诸如此类。我们对未知命运的恐惧,使得我们希望事情总是有规律可行。那些电影的情节,那些小说的描述,不都是这样的吗?然后我们潜意识里认为一些事情可能按照既定的方向去发展。

这部电影颠覆了我过去那些年建立的逻辑分析能力。亦或者消灭了我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世界本来就是如此。
我要说的是,当人们将一连串的偶然事件视作命运的美好安排,亦或者认为这些偶然事件背后一定有什么规律,这会影响人们的认知,甚至左右人们的情感。

念叨了这么多,无外乎寂寞无人说话,所以自言自语。第一次写影评,批判者笔下留情。
总而言之,期待生命中的偶然事件,希望自己不会用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来逻辑化地体验爱情,用个通俗地比喻,好像被嚼过的甘蔗,对生活地体验成了第二轮的。

 短评

这绝对是部被低估的作品,威尼斯金狮导演+魔戒fodo+象人老戏骨+西班牙美女。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承认我是傻逼,因为全片所包含的数学、哲学、混沌学和逻辑学我完全不懂,但是导演却很完美的兼具了学术性、节奏性、故事性和男主角的性,故观赏性极强。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激动人心的古典式推理了。

7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喜欢这个电影的感觉

11分钟前
  • 嘉沐難再續.K
  • 还行

假模假式,案情却一点都不精彩

12分钟前
  • 锦瑟
  • 较差

19分半左右开始的,从beth开始到她母亲的死状结束的一分半的长镜头,几乎概括了所有嫌疑犯以及犯罪原因(证物细节)。

14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太多的运气使得案子可以连续下去,于是那些我压根不懂的符号一个个冒出来... 片子的镜头用的很不错,老头很演技,小Elijah终于冲魔戒里长大了和大波女大搞艳情...还有那蝴蝶效应理论再一次在物理学之外得到了验证...

15分钟前
  • 盗盗~
  • 推荐

节奏不流畅,无必要情节过多,名不符实。如果不是故事重心和一般推理有所区别大概会毫不犹豫的只打一星。另,霍比特人真的不是我的菜……

20分钟前
  • 望仔放弃减肥了
  • 较差

又有个“超级长镜头”,我第一时间就判断对了凶手,不过,这样自行命题又推翻假说有意思么?ps.只有在大波妹身上吃意面,我才尝出了伊格莱希亚的私人口味。

21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超棒啊这个,巴赫跟这片儿的风格搭配完美了!

26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第一次看此片的时候我还是去团委实习的时候,眼瞅着要下班了,就找了个据说是悬疑的片子来看,事实上此片真的是悬疑,因为有凶杀,就一定有凶手,非常不可惜的是,我还没看到揪出凶手就下班了;节奏慢得一塌糊涂;不出意外我绝不看第二次

29分钟前
  • miss z
  • 较差

弗罗多拯救了世界,也敌不过奶牛。

31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西班牙导演跑到牛津拍了一部致敬与夹私齐飞的英伦谋杀片。所谓致敬,有希区柯克的母题偏好镜头语法和女主角(安娜玛西演过狂凶记)、克里斯蒂式的脱罪手法ABC。所谓夹私,吐槽英美痴迷极端性格的同时却找了身材火辣的瓦特林出演了片中唯一的道德……不过教授那个替凶故事和片长出卖了结局。

33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糟糕的剧本,一个长镜头轻易让人识破真相,就那么几个人物而已,而且还都是一根筋。但从电影语言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很精彩,很精致,无论摄影、灯光和场面调度都很有水准,可惜剧本和表演都不入流。阿莱克斯·德拉·伊格莱希亚电影总是形式大于内容。★★★

3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新年第一部。险些因为评分错过。数学逻辑学解密,悬疑气氛很棒,而且难得的优雅、富有哲理,意外结局。电影技法上几乎无懈可击,毫无冗余,十多分钟处一个长镜头出现了了全部嫌疑犯。约翰·赫特魅力十足。一个有趣的地方是老头儿在V字仇杀队中演独裁者,此片中却出现了一个V面具原型盖伊·福克斯的扮相

41分钟前
  • Whisper
  • 力荐

编剧或是参考了足够的资料,去编造一个尽量合理的故事。但对数字是否绝对符合真理这个观点上,依然不能百分之百赞同。”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第一个符号是圆,第二个符号是交叉的半圆,第三个符号理应是背靠背的半圆。数字或图像的找规律并不绝对,但事实是绝对的。7分。

42分钟前
  • DrBlackWatson
  • 还行

魔性数学。魔戒班底。维特根斯坦。斐波那契数列。毕达哥拉斯教派:圆、鱼、三角、四元体……峰回路转结局。真正的真理不是数学,而是荒唐、混乱、随机性、无序性和深深的痛苦。John Hurt肉体上搞过片中所有女性,精神上搞过片中所有男性。护士,空着围裙,那个胸器走错片场了吧啊喂!

45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原来真的有一部佛罗多去牛津上学的电影。妙啊!

49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还行

19:35秒开始的那个长镜头拍得好,唯一让我喜欢的就只有这里了。这片子拍得非常玄乎,让我这个数理不好的人看得非常蒙擦擦,说不懂也算是懂了,但对于里面所讲的数学的迷人之处还真是完全没有感受到所以也没有被它所吸引就是了。嗯,尽管有个长镜头跟迷人的风景但实在是三星不下来,两星!

53分钟前
  • nikki
  • 较差

我觉得一个好电影是应该让人看完了好好思考,而不是让别人告诉你这里是这样的你理解错了。有好的地方有不好的地方。我觉得应该是这个档最好看的电影了吧。。。

58分钟前
  • Cadenza
  • 还行

不是很深度,也很偶然。。。水平没这么高就用偶然解释一切。。。凑合吧,除了那个女主角,哈哈

1小时前
  • Lucifer@CCC
  • 推荐

stupid, intellectual wanna be.

1小时前
  • 高光光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