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2018

HD

主演:尤安娜·库里克,托马斯·科特,波利斯·席克,阿伽塔·库莱沙,塞德里克·康,让娜·巴利巴尔,亚当·费仁希,亚当·沃诺维茨,亚当·斯齐斯科斯基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冷战2018 剧照 NO.1冷战2018 剧照 NO.2冷战2018 剧照 NO.3冷战2018 剧照 NO.4冷战2018 剧照 NO.5冷战2018 剧照 NO.6冷战2018 剧照 NO.13冷战2018 剧照 NO.14冷战2018 剧照 NO.15冷战2018 剧照 NO.16冷战2018 剧照 NO.17冷战2018 剧照 NO.18冷战2018 剧照 NO.19冷战201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冷战2018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开始于1949年的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抵达了白热化的状态。维克多(托马斯·科特 Tomasz Kot 饰)是一名音乐家,他正在筹建一个青少年民族音乐演出团,靠演出传统波兰歌舞来输出国家的文化,制作人伊雷娜(阿伽塔·库雷斯扎 Agata Kulesza 饰)和监督官员卡奇马雷克(波利斯·席克 Borys Szyc 饰)也参与进了这一计划中。  一个名为祖拉(乔安娜·库里格 Joanna Kulig 饰)的女孩吸引了维克多的注意,虽然卡奇马雷克并不认为这个身世复杂的女孩是参加演出团的合适人选,但维克多还是义无反顾的认定了她。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坠入了情网之中。咖啡风暴老娘还没死 第一季命运航班第四季不可抗力爱上你将军的女儿国语大饭店第二季实习医生格蕾 第十九季请和我的妻子结婚洞穴的秘密恶女的一切青梅竹马天若有情3烽火佳人 (粤语版)王朝第二季警察局幻影战士(国语版)怪异少女神隐听说你喜欢我无人之子他告诉我的最后一件事第一季jeen-yuhs: 坎耶·维斯特三部曲坏种1934穿盔甲的少女天使行动3:魔女末日汪喵物语后天苹果核的滋味下辈子我再好好过第二季冰雪女王五鼠闹东京青春冲动高手们儿女的战争谋爱上瘾 第二季危险关系2018跳跃大搜查线3小鬼三个爸火影忍者剧场版:忍者之路拨云见日2024樱花恋骇战我生命中的八天欲念野兽特警2003死亡沙漠

 长篇影评

 1 ) 《气球》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当你只是上街买块大点布,就有人往上面汇报时候

当你只是恰巧在路边看到有辆路过的小汽车就可能被抓去讯问的时候

当你教小朋友们知识。就有军人过来盘问你的时候

当你只是走在路上,路过大使馆,就发现很多人在偷偷的看着你的时候。

这一切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这样的生活,无时无刻的敏感和监视,我会疯掉的

 2 ) 故事里ballon升起,现世里家庭坠落

这篇影评很简短,它只想通过一个关于家庭的视角来看待世道的匮乏。

在一个xyz的坐标系统里,一枚升空到1800米的ballon会使得作为第三维的z轴凸显;而人作为三维动物,这是他本身能够进入的维度,因此本片不是科幻。外头的夜照样是漆黑,但知道自己在更高处的人们,是有希望的人。

东德的反派,尚余基本的人性,而人性渴望从前后左右都受阻的世界里突围。“不许升空”构成了地球人对地球人的统治,上升就是革命与爱欲。而发动革命的最小单元是家庭,国安局忙不过来对付一个又一个普普通通却能随时“升空”的家庭。同样的道理,《农民宇航员》中的FBI照样不给力,美国对于企图升空的家庭也是毫无办法。

气球升空,火箭腾空,对地上的每一个还没忘记上升的灵魂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希望与鼓舞。幼儿园老师的选择比所谓的“反派不给力”更微妙地说明了这一点(到这个田地,“和平演变”也就是以10年计了)。

可是,只要家庭被瓦解,只要孩子背离亲爹亲娘,那ballon式的计划就会失败。

于是,家庭被以一种新的方式所瓦解了,当父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被学校和各自的手机所瓦解,孩子们不再明白何谓重要,而家庭计划只剩下度假方案、换房规划以及孩子的出国读书的计划……这个时候,人就弄破了气球,不再升空,他们就成了马尔库塞所说的“单维的人”,one-dimensioned man。

没有爱欲,没有革命,没有理想。

如今的气球,都是淘宝同款,它不再来自地下室的缝纫机,而是来自快递送来的纸箱。父母亲高高兴兴打开纸箱,为里面的气球充气,有些讲究的还专门买了氦气罐。另外还有些气球,它们被充气后会变成标语:“Happy Birthday”,“Merry Christmas”。

就用这些ballon为孩子的party张灯结彩,GDP稳定增长,一切都很好。

 3 ) 我会给这部电影高分,如果它也是《窃听风暴》那时拍的话

这种题材的电影在豆瓣上一定会得高分的,不管它拍得好不好。

还好,这部电影拍得不错,如果它也是《窃听风暴》、《再见列宁》那个时期拍的话,我会给它一样的高分。 只不过,十多年后的今天,有个叫特朗普的人被我们熟悉了,当然,还有那个读毛选的任正非。 那个叫特朗普的哥们让人忽然意识到,哎,那个灯塔国不是它曾经的、和我们想像中的样子了; 那个读毛选的任正非让人忽然意识到,哎,政治课上讲的东西确实着人烦,但是说得真不错,错的只是它写得忒不接地气。

就像“公知”和“粉红”这两个词,我们都会不自觉的站队,不会去想他们不过是一个只关注我朝消极的一面,一个只关注积极的一面,都是片面的。

苏联已经不能再为自己说些什么了,但还有俄罗斯和乌克兰人,在看过《切尔诺贝利》之后会说和我们、和许多其它国家的观众感觉不一样; 东德已经不能再为自己说些什么了,那就真没有人为它说些什么了,他们都成了德国人,他们可以进行各种反思,就像我们反思大清朝那样。

也许你会说俄罗斯人也会拍反思前苏联的电影,是的,但我怎么首先想到的是《绝杀慕尼黑》,或许是它刚上映过吧——OK,我真的想说,感觉俄罗斯对前苏联,与今天德国对东德是不一样的,东德,好像成了一个和魏玛共和国、纳粹德国一样的存在。

我没有想为东德辩护,只是觉得听不到另外一面了,它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4 ) 逃离东德背后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二战结束后,再次沦为战败国的德国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1949年 5月23日,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故事就发生在东德边境小镇,然而令人好奇的是,男主一家看似家境富裕,幸福美满,可为何却依然一心逃离,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原因促使他们做出如此以身试险的选择?

这就要从东德和西德的分化开始。

在世界形成以苏联、美国为首的两极对抗政治格局的历史条件下,德国一分为二分别隶属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尖锐对的政治制度。

不愧是一个产生过歌德、巴赫、贝多芬、马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莱布尼茨、海德格尔、韦伯、爱因斯坦等的国度,战后仅仅几年时间,东、西德国分别在满目疮痍的战争废墟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先看东德:在德国统一社会党(战后德国共产党和德国民主社会党合并而成)的领导下,战后不到五年,即1950年,工业便恢复到战前水平。其中,1950——1970年的生产性国民收入持续翻两番,年平均增长7.2%,一度跻身世界十大工业强国,成为东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民众生活质量最高的国家。一个人口不足1700万的国家创造了如此奇迹,举世赞叹。因而曾被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称为“社会主义的橱窗”。前来东德参观的“兄弟国家”代表团的同志们眼看如此现代化的厂房、壮观的流水线、高精尖的设备,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如果一个中国大陆人在20世纪70年代到了东德,一定会惊叹这就是理想中的共产主义了。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东德的国民经济和国民收入虽然开始出现负增长,但世界银行《1982年度世界发展报告》公布的结果显示,民主德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562亿美元,人均400美元,居世界第89位,居社会主义国家第1位。

再看西德(联邦德国):同样不到五年时间,即1950年,联邦德国的工业同样超过战前的水平。1950年到1965年,累计投资2281亿美元推动经济高速增长,持续保持15年的“莱茵奇迹”。1950至1965年,年平均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3.3%和15.8%。1965年的贸易额是1950年的8倍。20世纪60年代初,西德国民总产值超过英法两国成为仅次于美国、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1968年开始被日本取代成世界老四)。1971年,西德的外汇储备达到186.57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仅从单纯的经济发展统计数字上而言,东、西德的差距其实并不大(因为东德国土不及西德一半,人口不及西德1/3)。但如果比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自的社会财富增长了多少,国民从中得到多少实惠,优劣就极为明显了。

——同时在战后一片战争废墟上建立的东、西德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为应付严重的困难,东、西德国在战后都实行配给制。但极短时间里就出现了巨大悬殊:联邦德国成立后不久,国内市场很快出现了繁荣景象,大小商场雨后春笋般涌现,消费十分旺盛。1950年开始,西德政府便取消了配给制;而东德到1958年仍不符合取消配给制条件。只为顾及“社会主义橱窗”的面子,东德政府在这年打肿脸皮充胖子宣布取消配给制。然而取消配给制后,商品匮乏和单一的局面依旧。吃饭、穿衣,甚至日用品都要凭票供给。

东德表面的辉煌难于掩盖现实的暗淡。究其原因,一是它沿袭了前苏联的发展模式(在统一社会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还接受了苏联提出的带有浓厚军事命令色彩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计划,并把它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过于偏重重工业、军工企业和国家面子工程的投入和建设,农业以及与国民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产业被严重忽视,国民经济一直畸形发展。同时,它与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先是打压个体经济,后是不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甚至不允许个人购买汽车),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劳动报酬制度(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收入都差不多),导致国民生产积极性和思维创新能力因此严重受挫,劳动、产生效率与官方的统计数字和漂亮的面子工程反差太大。

为在与西德的竞赛中获胜,东德政府极尽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先是提出“只有生产好才能生活好”的口号,开动宣传机器鼓舞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不断在国民中大搞类似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无偿劳动,后来见成效低微,于是不顾民众日益不满的怨气,用制度化的形式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并最终引发大规模流血抗争运动——1953年6月17日,东柏林大批工人举行示威活动,抗议当局提高劳动定额和时间却不涨工资,东德当局开枪镇压,酿成血案,成为冷战时期整个“东欧”第一起大规模民众抗争事件,也是后来民众大逃亡、政府不得不建起柏林墙圈禁民众的一个重要缘由。

而西德却完全是另一番风景:从阿登纳总理领导下的第一届政府开始,便致力建立一个既能发挥市场竞争活力,又兼顾社会平等和福利保障的“社会市场经济”和“福利国家”体制。

与东德的“只有产生好才生活好”相反,阿登纳政府提出了“只有生活好才能生产好”的口号。从五十年代开始,短短二十年间,国民便建立了一个世界上花费最大、设计得很周详的社会保障体制。——1977至1978年度中,举国全年社会福利金额总计达3000 亿马克(约合1,250 亿美元),即平均每个居民享用社会福利金2015美元。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东、西德国的差距越拉越大。以1988年为例,东德人均GDP仅为西德的1/4,劳动生产率仅为西德的30%,进出口贸易为西德的1/10,科技水平落后于西德20年。东德工人的平均月工资收入为1270东德马克,而联邦德国为3850西德马克,按照1: 1的比率计算,民主德国的平均月工资只及联邦德国的三分之一。至1989年,东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降为联邦德国的33%。并欠下210亿美元的外债(那时的210亿美元,绝不是现在210亿美元!)。

诚然,西德的持续辉煌,最重要的因素并非政府首脑和其内阁成员个人能力有多强,制度和政策才是最关键因素。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判断社会制度的优劣,不用进行意识形态论证,看同一个民族建立的两个国家,人们往哪里跑,就一清二楚了。”

尼克松上述话语并非先知式的预言,而是对东、西德当时的现实有感而发——上世纪50年代始,就在东、西德的经济在世人啧啧称奇声中快速腾飞之时,一宗令人预想不到的事情很快出现了:东德建国后,每年有十几万、几十万国民越过还没有封闭的边界逃向西德。整个五十年代,人口不足1700万的东德,竟有270万左右的民众逃向西德。其中精英人才和技术骨干占据不小比例:大概有6000名医生、药剂师,8000名司法人员,750名教授,34000名教师和工程师。这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巨大损失。

如此严重的逃亡潮不但对东德的“软实力”造成巨大损失,对唯一的执政党——德国统一社会党(二战后由德国共产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合并而成)及其领导的政府合法性构成极大冲击,也使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脸上无光。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当时的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不得不警告时任德国统一社会党第一书记乌布利希:“我们不能以开放的边界与资本主义竞争了!”于是,1961年8月开始,东西德之间快速矗立起一道高3.6米、宽1.2米全长155公里,配备了铁丝网、瞭望塔、堑壕的钢筋水泥墙。这就是著称于世、存活了28年的“柏林墙”。

而故事的背景就发生在这个时间段。开始时奋力奔跑却被击毙,主人公一家第一次飞行未曾越过的,就是著名的“柏林墙”。

柏林墙建成后,东德国民的逃亡史便成为一部血泪斑斑的逃亡史——人们不顾危险,采用游泳、挖地道、跳高楼、用重型汽车硬撞、自造潜水艇、热气球、滑翔机、弹射器等手段逃亡西德。

在此不得不感叹,德国人的知识素养,工业水平,动手能力在电影中充分体现,谁家能自己造出一个热气球,甚至滑翔机…(注意,电影中男配说过,造飞机不是问题,只是限制于跑道因素)。

话说回来,东德的失败是必然。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政府犯错并不可怕,怕的是明知犯错(甚至是致命错误),却不敢正视。甚至一再寻找各种借口、理由予之掩饰和遮丑。在纪念柏林墙建立20周年的时候,时任东德统一社会党第一书记的昂纳克大言不惭、自欺欺人地告诉世界:“由于构筑了‘反法西斯防卫墙',我们才捍卫住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成就”。所谓“捍卫住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成就”,诚然是一句恬不知耻的谎言。但柏林墙的构筑,确实有力地阻止了东德民众的大规模逃亡。——从建墙前每年十几万、几十万人逃亡,到建墙后1961-1980年只有17.7万人成功逃离,每年约为八九千人。

建立在乌托邦虚幻信仰的政党一旦面临挫折,便极易滑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极端之中。1962年,面对两难的抉择,东德统一社会党领导最高层想出了一个遗臭万年、并最终促使该党被人民彻底唾弃的馊主意:用政治犯换马克。并派人与西德政府协商。东德提出赎金的标准是:一个普通工人3万马克;教师4万-5万马克;医生要付出15万到18万马克;经讨价还价,最后双方同意用平均每人4万马克的赎金达成这笔交易。之后,每年不断地重复着这种交易。到1989年秋天柏林墙倒塌,共有33755名政治囚犯通过这种形式获得了自由。这些人的家属则多达25万人随之迁往西德。

僵死的意识形态和极为刻板的官僚思维定势,又常常让列宁主义政党领导下的政府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蠢事——二战后,美国不分意识形态,实行旨在帮助欧洲走出战后经济危机的“马歇尔计划”。西德从马歇尔计划中人均获得140马克的补助。而仰苏联鼻息的东德党政领导人却视马歇尔计划为美国资本主义统治扩张到全欧洲的一项战略,将这一援助拒之门外。

中国有句古训,叫“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西德的富足与繁华,其实并非东德民众大逃亡,并最终“亡党亡国”的最主要诱因。严重的社会不公、官僚阶层的特权和腐败、令人窒息的政治高压,看不到前途和出路等,才是最重要因素——东德经济的高速发展,从中获利的只是少数的党政官员。尤其是以第一书记为首的主要高干,享受着各种合法的特权:可以在商店买到老百姓见不到的、甚至没有听说过的商品;享受特殊的医疗服务;周末和节假日可以到别墅去度假。

而权为上级所授的官僚体制,不但导致溜须拍马、贿赂盛行、贪污腐败成风,还导致任人唯亲、裙带关系之风的阶级固化局面。而最可怕的,是无处不在的国家恐怖主义威胁。——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至50年代下旬,东德统一社会党领袖乌布利按斯大林肃杀模式进行了“清党”,有151000名党员被整肃(当时东德总人口不足1700万)。通过大规模清洗,党政权力高度集中在个人手里,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特权阶层。比“肃杀”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秘密警察对国人密不透风的监督——东德并入西德之前,东德秘密警察达9.1万人。

而间接充当线人、密探工作的总人数则接近50万。在柏林墙倒塌前约30年里,平均每天有8位东德人以“破坏国家安全”的罪名遭逮捕。如果算上线民,平均每66名东德公民中就有一人常年为秘密警察工作,对比于盖世太保(1:2000)和克格勃(1:5830),这个比例可谓高的离谱。前东德仅有的1800万人口中,有600多万人被建立了秘密档案,也就是说,每3个东德人中就有一人曾处于秘密警察的监控之下。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东德人民的忍耐性已到了临界点。从1986年开始,不少民众冒着危险上街游行示威,要求拆除柏林墙、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要民主、人权、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等公民基本权利。

然而,以昂纳克为首的东德政府此时不但不反省、检讨过失,反色厉内荏把国人的正当批评说成是“极端主义分子的诋毁”;把民众的意愿和诉求说成是“外来的危险和少数人的挑动”。并警告“要提防来自帝国主义方面的危险”——造孽沉重难于自拔的昂纳克自恃有“老大哥”苏联撑腰,危机四伏之时仍心怀侥幸。就在柏林墙被推倒前10个月的1989年1月,他仍强打信心声称:“当年导致筑墙的条件存在多久,这座反法西斯的护墙就存在多久,50年和100年后它也必定还巍然屹立。”

昂纳克的声色俱厉更增加了人民的对立和愤怒情绪,更多的国人加入反抗行列。1989年5月7日,莱比锡民众举行游行示威,昂纳克政府派军警镇压抓捕了一百多人。并对世界宣称:“无论是公牛还是驴子都没办法阻止社会主义前进。”昂纳克的残暴顽固更激起了国民的反抗,1989年10月2日,莱比锡2万示威者上街游行抗议。10月9日,又有7万人上街,游行民众喊出“我们是人民”的口号,向统治者表达了“不自由,毋宁死”的决心。

最终,在周边国家不断的资本主义浪潮,苏联解体的大环境中,东德退出了历史舞台,现代工业4.0的民主德国成了欧洲乃至世界经济的中坚力量。

 5 ) 《气球》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出发之前,妈妈抱着小儿子在看相册。大儿子一边玩小人,一边喊着:“去死吧,叛国贼!”

想起小学时候,班上一个男生总被大家欺负,给他取绰号卖国贼。就因为他姓蒋。

叛国?国是什么?你连自由都不给我,还叫我爱你?

影片开头孩子们合唱的歌词,成人典礼上效忠国家的宣誓,不论妇孺逃跑者格杀勿论的军队,领事馆前白色恐怖的戒严,享受权力又想看西德片的官员,巴不得别人逃不出去的看客……

唯一温暖的是幼儿园老师的谎言。

所谓教育,就是把你变成一颗国家机器螺丝钉的洗脑。若有漏网之鱼,非把你推进手术室摘掉你的前额叶不可。

柏林墙倒了,这头的观众却泪流满面。

 6 ) 真实事件的维基百科

//en.m.wikipedia.org/wiki/East_German_balloon_escape

影片基本上与实际事件差不多。

相关纪录片:

- Netflix「White Rabbit Project」 episode 2, "Jailbreak"

- PBS「History's Great Escapes」(2004)

- BBC「Outlook: Fleeing Communism in a Hot Air Balloon」

 短评

北朝鲜有「北逃」,东德有「气球」。历史上两种意识形态的碰撞总是这么痛彻心扉。折服于德国人严谨的工匠精神,在冷战时期乘热气球越境也许只有德国人才能办到。就算被一道墙隔为东西两种政治形态,但自己民族骨子里的精气神缺一点没丢,让人敬佩。

2分钟前
  • 唇部真💋
  • 推荐

宁愿被判叛国罪,宁愿死,也不愿意留在东德,因为自由比生命更加可贵。感谢幼儿园老师能明辨是非、分清对错,没有赶尽杀绝。

6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我热爱自由,我想看到灿烂的文学和艺术,我想有一天不再搭梯子,我想有一天电影能够实行分级,我想。。。。。。。。未来的路还很长,有生之年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我们的墙倒的一天

11分钟前
  • koidesu
  • 力荐

如果一个国家好的让人想离开,那样的一个国家值得爱吗?

16分钟前
  • 梦朝大海
  • 力荐

一個政權嚴陣以待只為阻止幾個老百姓去別處生活

18分钟前
  • Février
  • 推荐

依靠工程技术能力争取自由,非常德国了。

19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他们有体面的生活,但还是无法忍受禁锢与谎言。

22分钟前
  • 淹然
  • 力荐

竟然又是真人真事!营造气氛很紧张,无论是挖地道、横闯水渠、热气球飞跃还是无奈的攀爬铁丝网,挣脱牢笼热爱自由,是一个智人应有的勇气和追求。

26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你要自由干什么?

30分钟前
  • 西决
  • 力荐

幼儿园老师和邻居秘密警察的女儿,就是现身说法版的“你有抬高枪口一厘米的权利”。

33分钟前
  • 石头摇篮
  • 力荐

没有人能够阻挡,我们对自由的向往。

35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4.5星,奔向自由,很燃很感动,关键这还是真实事件改编的。

39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力荐

奔向自由的故事总是迷人

44分钟前
  • cities
  • 还行

边界如果不是用来外防入侵的敌人,而是用来内阻叛逃的人民,不管其有多么美好的蓝图,也只能证明其体制的失败。一堵柏林墙两边所发生的故事,其实已经说明了很多,但直至现在还有很多人视而不见。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全程都很紧张,可观性很强,也挺让人感叹。

46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力荐

硬核 人肉翻墙,沉重又浪漫,很德国

50分钟前
  • 诸葛福媛
  • 推荐

气球,讲述东西德没有统一之前,运用技术人肉翻墙的故事。关于这种墙与自黑的电影,因为一些不可描述的原因,我们总会有种莫名的感触。作为一部合格的商业片,有着十分紧凑流畅的节奏和气氛营造,并且手法得十分成熟老道,作为一个参考,可以与类似电影窃听风云看齐了,当然看之前最好还是把期望值调低比较容易有收获。目测豆瓣预定8分的电影。

51分钟前
  • 光影流年
  • 推荐

紧张刺激,悬念丛生,配乐大气不过满,节奏感几乎满分,很多情节设置胜过《逃离德黑兰》。虽然除了儿子所有正反派角色都比较脸谱化,但作为主旋律电影能把主题以令人动容的方式传递到观众心中,就非常成功了。彩色的气球,自由的号角,这股力量永远不会泯灭。

56分钟前
  • Captain_C
  • 推荐

你能忍多久?你能等多久?如果都不行,就飞向自由。

6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我给了5星,因为这么久以来,终于又看到好看的德国电影了。德国人,一场战争一堵墙给了他们多少创作的题材啊!从头到尾我心都是悬着的,最后柏林墙被推倒的时候真的哭的不行不行。

1小时前
  • 西袄补袄
  • 力荐

又紧张又刺激,又无比感同身受。一个地方对人民好不好,人民用行动来说话

1小时前
  • 方枪枪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