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我家

已完结

主演:海清,咏梅,刘冠军,姚笛,林鹏,张少华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其它年份:2008

 剧照

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1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2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3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4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5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6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13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14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15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16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17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18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19何处是我家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情陷非洲

犹太人与二战的话题在电影中已然被提及太多次了,但真正的杰作总会用自己的讲述方式让观众享受一场心灵体验。其实在这部片子中种族屠杀的主题已经被极大地弱化了,只是从时而电波中了解到彼岸所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悲剧。有一个影评人说得很好,这部片子是“用一个小家庭学习爱的故事,来检视大时代的动荡不安”。远离了原来富足美满的生活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这样的婚姻自然会因为对现实的不满而产生危机。只是在一次次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后,他们才更加发现对方的不可或缺和相互间关爱的可贵,这样的故事总是足够煽情。当然这里的爱,不仅仅指的是一家三口的福祸相依,更多的是讲述一种超越人种和文化的博爱。犹太人在德国遭到歧视,而到了非洲他们又歧视黑人,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居高临下的虚荣心和优越感。而只有天真未凿的小女孩能够毫无偏见地融入完全不同的文化当中。最后是一场意味深长的对白,黑人妇女从火车外向女主角兜售香蕉,女主角说自己穷得像一只猴子一样,黑人就说那我就送一只给猴子吧,两人相对会心一笑。这种施舍双方角色的颠倒,意味着相互间文化的深切认同和一种宽容平等精神的确立,这样的场景每每令我感动不已。

 2 ) 何处是我家

没有气宇轩昂的《走出非洲》的大气与励志,此片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思考。犹太人的一家三口因为二战即将爆发陆续到肯尼亚生活,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慢慢融入到了非洲自然、平等、淳朴的生活,与当地黑人一起共事生活,当二战结束,一家人可以回德国,但是已经融入当地生活的母女却不愿回到那个“文明”的社会,对犹太人的成见及歧视不是希特勒创造的,不平等的生存环境即使有着更好的物质条件,却不应该是人生的追求。影片非常细腻地描写了非洲当地的生活环境,如庆典、战蝗虫等,把非洲黑人描写得敦厚单不愚钝,美丽的场景加上温柔细腻的情感,让这部二战题材的影片有一种别样的磅礴。

 3 ) 情陷非洲

观影时间:2008.12.21
点评:影片对人物与环境的融合过程做了重点展现,叙事错落有致,心理刻画层层推进,避免了令人窒息的压抑感与痛苦莫名的挣扎,却平添了一丝漂泊不定的宿命。沃尔特一家迫于现状来到了肯尼亚,非洲大陆独特的文化让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产生了不同的蜕变,最后,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与这块土地再也割舍不开。洁塔的女儿蕾吉娜对非洲大陆的迷恋和依附就更带有一层寓言的意味,它暗示着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是生命不可抗拒的渴望。

 4 ) 处处都是天涯

 
    电影《情陷非洲(又译作无处为家)》,讲的是关于一个犹太人家庭的故事:1938年,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开始不久,一对德国犹太夫妇:沃尔特和洁蒂,带着他们五岁的女儿蕾吉娜远走他乡,来到陌生的非洲大陆谋生。他们在肯尼亚的农场住下,从此开始了一段艰难的适应过程。这里不但有着他们完全不熟悉的东非文化,还有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贫瘠的土地,完全远离了现代文明。夫妻之间也因此常常引起不和。倒是小女儿蕾吉娜乐得其中,对周围的一切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很快适应了这片乐土。二战结束,一封来自祖国故乡的来信让丈夫欣喜若狂,他们可以回去了,可此时全家人都已习惯并且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2000年前,犹太人要杀耶稣时都疯狂而亢奋地喊道:“让流这个人的血的罪都归与我们和我们的子子孙孙身上吧。”他们实在没有想到,到后来,他们及他们的子孙真的被“在万国之中抛来抛去”。于是,对于沃尔特一家来说,每一处都不能是家,都只是天涯;他们到每一处都被看作是别人,而不是自己人。
    因为是犹太人,希特勒逼迫和杀害他们;在肯尼亚,他们又因为来自敌国德国而被逮捕;蕾吉娜在肯尼亚的学校读书,校长带领学生们祷告时,先要求犹太人站出去:因为犹太人杀死主耶稣;二战结束,参加了英国军队并作战的沃尔特却仍执意要回德国:因为他认为“英国人不会喜欢我们”;那么,回到德国,新德国人会喜欢他们,会邀请他们去家里聚会吗?沃尔特是带着要做律师的梦想和渴望回去的,可这梦想能顺利实现吗?谁也不知道,他们一家登上了离开的列车,只见广袤而荒芜的肯尼亚大陆从列车窗口渐渐飘向了远处。这些遭遇,可以看到从种族、国家、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他们都排斥犹太人:“他们”是谁呢?是德国人、英国人,是侵略者、反抗者,是学生、校长……
    沃尔特先生一家实际上就是整个犹太民族的一个缩影,他们的转辗就是整个犹太人的流离,他们的悲苦也就是整个犹太人的哀恸——没有人接纳他们!每一次短暂的安定后,总有一个彻底的连根拔起随之而来。种族、国家、宗教,几乎从每一个角度来看,犹太人都是另外一些人的局外人。电影里没有任何直接呈现纳粹对犹太人进行的迫害和屠杀,也没有一处直接展露了犹太人遭受的折磨和杀戮——但逼迫带来的无处不在的混乱,始终在这个家庭成员的生活和心里翻腾,即便他们远在非洲。
    无处为家,那么怎么克服和这世界的分离呢?有一个影评家针对这个电影说了一句话:“通过一个小家庭学习爱的故事,来检视整个大时代的动荡”。是的,只有通过学习爱去克服那一切,在爱里面寻回那种归属感!
    洁蒂对肯尼亚恶劣的环境及非洲土著表示厌恶和歧视时,沃尔特气愤地说:“你和德国那些我不喜欢的人一样!”家庭被政府当局放逐时,夫妻间的关系也起伏不定,洁蒂甚至还几度出轨。蕾吉娜曾质问母亲“那和胥金睡有什么好处?”也对父亲回德国的决定表示“我讨厌雪!”然而,最后他们都在对家庭的爱中归回了,当一家三口静静地躺在床上时,那就是心灵归回带来的安详和温馨。另外,还有这一家对非洲大地和那里的人表示出来的爱,刚开始时,他们对肯尼亚的环境和人都是感觉那样的格格不入,当他们没有偏见,没有自己编织起来的优越感时,他们也能与当地人快乐地往来,他们发现自己原来已经深深地爱上了那快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
    电影的末尾,在离开肯尼亚的列车上,洁蒂对一个卖香蕉的非洲妇女说:“可是我没有钱买,我穷得象一个猴子。”非洲妇女送一个香蕉给她并笑道:“那就送一个香蕉给猴子。”洁蒂接过香蕉,另一只手搭上非洲妇女的手背,然后灿烂地笑了,背景是非洲大地上灿烂的夕阳,这是一个温柔得几乎叫人要哭的场景,也是整个电影里最光亮的时刻;尽管洁蒂在德国的雪景里也笑,却显得有些无奈,遍野的雪也只显得阴暗和低沉。
 电影里的人物都刻画得极生动,固执、理想主义的沃尔特,渐渐丢掉偏见和贵族习气的洁蒂,善良、聪慧得象天使一样的蕾吉娜,那个忠心、大度并不时说出一句极睿智、有洞见的话的厨子欧瓦……闭起眼睛后,似乎可以感觉这些人物就在头脑里舞动着。
    好像写得挺乱的,一方面这个电影的容量是很丰富的:犹太人的命运,用一个家庭的生活来表现纳粹时代的动荡,家庭成员相互间的爱,非洲原始的生命力量的浸染,这些都是些大家伙,我可能说不清楚的。另一方面,我自己最近心里也比较乱——或许,我应该从电影里那些人身上学习点什么。

 5 ) nirgendwo in Afrika

朋友借给我这部影片已经近半年了
一直没有什么兴致去看一部那么承重的影片
2007年的第一天
苏州下雨
似乎比较适合做一些承重的事情
于是
翻箱倒柜的找出了这张片子
何处为家?
当初借这张片子的原因很简单
只是想听听德语影片
好让自己不是那么轻易的忘记德语

在德国生活了近5年
当看到主人公面对去留的时候
想到了自己当时离开德国的情景
何处为家?
走的时候
我想我也很“穷”的吧

 6 ) "天堂"并不適合"凡人"

本片是根据原著史蒂芬妮齐威格的原名自传小说《Nowhere In Africa》改编,故事发生于1938年,犹太家族瑞第力希为了躲避纳粹党的迫害,不得不举家逃难到肯尼亚。家庭的男主人韦特·瑞第力希(Walter)在那里管理一个贫瘠的农场,而他的妻子耶特尔·瑞第力希(Jettel)却完全不能够适应那里的艰苦生活。与这位妻子相反的是,他们的女儿黑姬娜·瑞第力希(Regina)却能够很轻松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她不仅学会使用当地的语言来进行日常交流,还和家里雇佣的当地厨师欧伯尔(Owuor)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在这段逃难生活中,丈夫与妻子之间的婚姻曾一度出现危机,而在得知韦特的父亲与耶特尔的妹妹惨遭德国纳粹的迫害后,两人才意识到彼此是怎样的需要自己。韦特曾经在英国军队服役,并在战争结束之后申请回到德国,并在政府机关里做一名律师,而他的妻子和儿女则更愿意生活在肯尼亚。后来一家人经过思考,决定在1947年返回德国,开始新的生活。本文将根据电影的时间线为主要线索进行分析。
  先从本片的基调来看,导演卡洛琳·琳克(Caroline Link),对于非洲的感触很容易在她电影大部分的镜头看出来,她手中的非洲给观众一种“宽阔感”,这也是她深处于非洲两年对于非洲的映像表现,Caroline对于非洲有着特殊的情怀,她在片中使用很多大远景镜头来体现她的“非洲映像”,这不单单只包括一般情况下在拍摄景物时需要的用到广角,剧中在主人公进行对话的时候也大部分使用远景,而不是近景,特写,表达人物状态时比较经常用到的镜头。似乎在剧中,想表达更多的是人物处在的环境,这种时候人物的状态表现反而是次要的,更多的是环境中的细节,让这份细节被观众捕捉,在拥有环境细节的前提下去融入角色,而不是直接从角色的表现中情感带入。另外,影评者们提到的片中大部分的长镜头,大部分情况下也是从“环境镜头”开始,再切入人物,即使有的镜头使从“人物镜头”开始,在转换到另一个人物的时候,镜头移动的速度似乎也是想容纳更多的环境细节。所以在非洲这个特别的地方,本剧为观众带来的是非洲的环境细节以及“宽阔感”,这和上文提到导演的非洲情怀有很大的关系。镜头的使用在不同观众眼里带来的效果并不相同,所以抛开镜头带来的效果利弊来说,本剧还是在“长镜”“远景”上达到了特有的风格化。
  剧情方面,从一个被歧视的群体到了不同的环境下,自然而然的变成了歧视别人的群体。这种落差在人眼中似乎理所当然,且不说剧中人物,人们处在的社会环境似乎也很容易造成这样的“伪逻辑”,人们喜欢在所处群体中寻找认同感,当在一个环境下,这种寻找认同感的心理因为不可抗力被销毁,大部分的人选择的是逃避。关联本剧,这个概念的表现者就是女主Jettle,在德国的时候女主的犹太人身份让她抬不起头时,她选择的是去逃避这个身份,因为一旦不牵扯到犹太人的身份,她的生活很富足,也很让她满意,所以这个问题在这时候看来好像无关痛痒。但到了身份问题反过来变成主导因素,生活被她犹太人的身份瓦解,“种族歧视”这个问题开始被她重视,但到了非洲这个地方,身份也发生了一次反转,这时她反而是“歧视链”的顶端,她开始做一些她人物理所应当的事,而这些事也是之前被她重视的“种族歧视”问题,所以她顺其自然的就说出:“要跟我说话就说德语——盘子”,在当事人眼里看来这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在这个环境下她处于最高端。但是剧中的环境有点特别,Jettle面对的“歧视对象”是“非洲人”Owuor,Owuor在听到这句话后转身就说了一句非洲语“盘子”,这就是非洲人最特别的地方!他们处于“最低层”的环境中,反而这个“最底层”才是真正的天堂,无拘无束的天堂,而不像所谓“高于”他们的任何种族,以发展为目的去制定社会规则,在社会规则的拘束下,人们其实很难去面对自己真正的欲望,会错误的把“社会认为是对的”东西理解成对的。在非洲这片土地上,一切都是自由的,是真正的自由,在自由的概念下根本没有“歧视”这种社会关系存在,即使“歧视者”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做出的应对也是自由的,“我哪里管你要教我什么,我可以学我主人的语言,那是为了要和我的主人做出必要的交流,我学习语言的能力只会用在我想学习的方面,而不是你告诉我的这些无关痛痒的字眼,即使这样会影响到我们的关系,我还是只学我想学的,因为我是自由的。”这个概念在这短短几秒的情节中体现出来了,Owuor转身说出非洲语的时候顺其自然,理所应当,眼里还带着点不屑,镜头转回以Owuor为主体,转身离开......
  所以Jettle这个时候她认识到的“种族歧视”概念根本站不住脚,她都没有办法说服自己不去歧视别人。刚刚从一个被歧视的群体转换到另一个群体,因为种族问题背井离乡的她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种族歧视”的本质。这种情况下的大人物依旧很容易被环境影响,从而与做出“她认为在这个环境下理所应当的事情。”
  本剧被定义为一部传记类型电影,笔者认为,这部片子其实更像是一部披着“二战”“犹太”“种族”外套的生活剧。大部分的篇幅都用来描述这个从德国逃难到非洲的家庭的生活细节,其他东西只是一种环境点缀,通过对环境的浅要描述把角色的行为逻辑化。如上文提到:非洲特有的“宽阔”“自由”概念,在这个地方,角色的思想会自然而然的解放,特别是角色的背景是“犹太人”。“犹太人+纳粹”与“犹太人+非洲”,用犹太人进行这两个部分的落差链接,设定就同时可以涉及到两个敏感的种族题材。男主Walter是最早“到达”非洲的人,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到达,在疟疾好了以后醒来的那一刻,这个角色已经完全“醒”了,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将背负着家人们面对的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在片头部分安排角色疟疾状态,略过男主到达非洲之后的“不适应期”,从Walter在即将全家移民的非洲卧床不起开始讲述这个家庭的故事,是一个巧妙的节点。
  不知是否与导演本身是个女性有关,对于这样的一部“生活剧”,电影中的情节发展大部分是从女性的思维角度出发的。从篇幅设计上不难发现,Walter的戏份远远少于Jettel和Regina。在Walter和Jettel因为生活发生感情碰撞时,大部分时间Walter处于一个“大男子主义”状态:打猎,在吵架过程中大发雷霆“你不要把我当成窝囊废”,对于纳粹怀恨在心,对于家庭的态度,以及对于“绑在一起旅行很远”的妻子的态度,以及对于女儿Walter的爱,囚禁期间对于朋友的感情,都太过单一,不够立体,显得“角色化”很严重。反管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不管是Jettel还是Regina,还是囚禁期间和他们相处的女性,甚至是女主的妹妹,都会加入一个特别设计好的人物细节让人物的形象鲜活起来。这里的人物细节指的是独立化的、只有某角色有的特殊感情,Walter即使感情很多,但是没有独特的,“Walter化”鲜明的感情产生,他更多承担的是一个“与观众互动”的任务,观众可以在这些普适性上找到自己身上的共鸣点。
  在篇幅安排偏女性的情况下,电影确实把两位女性主要角色的塑造得非常鲜活。先从Jettel讲起,Jettel在德国处于一个养尊处优的状态,在这个时期,她追求的是社会概念中大家认可的“美”和“自由”。这时她追求美,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高价买入一件喜欢的礼服,无论用得上也好用不上也好我都带上瓷器,一个有社会地位的家庭和丈夫.....至于自由,则是保证自己在这些“美”的围绕下,“在一个巨大的监狱里生活”,这点可以联想到她和一起被囚禁的家庭主妇们刚刚到了一个集市化的环境以后,各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因为在这个环境中,她们对于“美”事物的围绕的心理得到了满足,但是随即就是每个人都想离开这个地方,以她们的话来说,是因为需要“自由”,在这个情况下“美”和“自由”变成了两个互相矛盾的东西,离开这个地方,就要回到各自的田地去过自给自足的生活,这两个东西好像变成了以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其实不然,这个时候她们需要追求自由的原因,仅仅只是这个“监狱”不够“大”罢了。在社会观念里,“美”的概念其实是人们强加上去的,与其说这是美,不如说是“赏心悦目”的物质,而“赏心悦目”和“自由”兼得往往难以实现。Jettel在这个阶段跳脱出了这个陷阱,她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真正的“自由”,所以她比任何人都渴望离开这个囚禁她们的地方,开始做别人做不到的努力......
  随着情节的发展,Jettel顺利成章的出轨,这似乎是她为了她自身自由和家人自由做出的努力,其实不然。Jettel出轨的这一刻,是她迈向真正“自由”的第一步,Jettel最鲜明的人物个性就是“感情欲”。Jettel拥有非常强烈的“感情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实现“感情自由”对她来说即是实现真正的自由。但是强烈的“感情欲”在一般社会中不易得到满足,甚至是一种反社会的欲望,不巧,Jettel处在的环境就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她身处非洲这一块自由的土地,在非洲也就算了,还是“二战”时期,这个时候谁还顾得上社会的构架如何,谁还顾得上这种人格是否反社会。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人物才会开始有勇气面对真正的自己。
  Jettel开始正视自己的“感情欲”,并且理所应当的去追求自己的自由。如果说一开始的出轨是有一个“身不由己”借口的话,她第二次与胥金则是她真正的面对自由做出的选择。要说为什么可以认为她是有“感情欲”的人,追溯回起点,就是她面对带她到囚禁区的军官时的表现,或者说是那个情节中她暧昧的眼神。尽管在人们的评价中往往会把她的行为归结于她的“无助”(第一次)与“寂寞”(第二次),但是笔者认为,她并不是在战时无助、软弱的女子,她反而坚强、勇敢、理智的可怕,在合适的时机去面对自己的感情诉求,又在“不合适”的时间回到现实的轨迹,Jettel完成了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是真正的“自由追逐者”。
  如果说人类追逐“自由”也好追逐“美”也好,是因为人类拥有欲望,那么“天使”,则是抛弃欲望,完全的“救赎者”。在剧中,“天使”的任务则是以小女孩Regina的角度实现。孩子的世界往往不像成年人那样充满杂质,在孩子“天使”的视角中做出的判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确与公正。在接触到条条框框的社会规则之前,孩子们做出判断的依据更多的是依籍于她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感知。在这个艰难的环境下就需要这样一位天使带来光明,而“天使任务”的最好承担者就是“孩子”。
  Regina长大的世界充满着浪漫的“天使睡前故事”,她看到的世界有越多的苦难,她就越会像一个天使一样去拯救这些苦难。因此她快速的融入了非洲这片自由的土地,她链接了非洲与德国,在种族的差异下,周边投来的是好奇的眼光,黑色的人群中突然出现了一抹白。这片白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天使”,她为同龄人带来了美好的天使童话,带来了不同的信仰。不同于非洲人民崇拜的“祖先”,与“降雨”“生存”紧紧挂钩的信仰,Regina带来的是一种浪漫的色彩,让人们可以从“生存”中跳脱出来,去感受世界的“美”;除了链接两个人种,她切断对犹太人自然而然的歧视,正因为她是天使,她给出的往往直击人心,正确无误。同时,只有她会有勇气用她不流利的口语去面对歧视心理特别严重的老师,你问什么,我答什么,绝不欺骗,她把真正的“犹太人”带给了老师,在这种从下往上的关系中,她体现出了不同寻常的镇定,因为天使的背后,就是真理!而真理,是不怕检验,不怕否定的。
  最后,她链接了她的父母,没有她的存在,Jettel与Walter的关系早已在一次次的争吵中分奔离析。最关键,在与她目睹了母亲第一次出轨后,她的选择自己承受这一切,尽管Walter可能早已有所直觉,她的选择则是对Walter收口如瓶,她会对当事人作出质问,但决对不会对她的这个链接作出破坏。她在争吵中脱口而出“那和胥金上床又是为了得到什么”。并不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意识到这些社会规则,她的选择只是去保留心中的净土,保留心中的美。她做出了一个看似逃避的行为,但在第二天Jettel寻找到“一夜未归”的女儿之后,Regina回头的第一个眼神却充满了善意,而不是憎恨。在“天使与凡人”的争吵过后,Regina给出了拥抱。笔者看来,这个拥抱更像是“天使”对于“凡人欲望”的宽恕,而不是对于现实的逃避。
  最终这个家庭选择回到德国,离开了非洲这片充满了记忆的土地。回到一开始Regina的独白,非洲这片土地,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短暂的天堂,归返家乡,回到现实。恰恰于《Nowhere In Africa》相反,天堂是自由的,是没有空间限制的。只是,天堂并不适合“凡人”。

 短评

感伤的故事,明亮的画面,细腻的心理,将无数犹太人遭屠杀这一纳粹制造的惨剧温婉而感伤地还原出来。另外还展现非洲这篇古老的土地的贫瘠以及生存在这里的人们的善良,让我们想起了另一部纳粹题材同样感人的《美丽人生》。

3分钟前
  • 兰州板砖
  • 力荐

最后那个拿着香蕉的老人的一个笑容竟然莫名的触动了我的心灵,隐隐发烫;音乐忧而悠扬;家为何物?家在何处? 家是祖国,家是一个可以让自己获得身份得到尊重受到认可的地方。家还是自己身边最最深爱的那个人。

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女性导演才能剪出来的细腻结尾,这片子的真正主演是非洲,一个落后却质朴到掉泪的地方,她宽容接受一切逃难过来的人们,当有新追求时又把他们送走,临走还不忘塞给他们香蕉,即使自己一无所有。

8分钟前
  • 耳东某
  • 力荐

Ninidze 有些神似 Norton……这故事讲的黏糊,但是总有那种为你抹去心尘的话,什么牛与土地啊,什么裸露乳房啊 u.s.w

10分钟前
  • wangzhy
  • 推荐

精致的画面,细腻的情感,美好的河山,一部十分震撼的电影。

15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这片该叫 走出非洲吧,叙事分散, 亮点在哪儿?

19分钟前
  • 你的芝士
  • 还行

http://de.tingroom.com/shipin/dianying/17088.html 那公主病的骚老娘么自个儿觉得可付出呢。我能理解他。那大男子主义的觉得自个儿付出闷多的,也特么抠儿逼着呢。

22分钟前
  • 金魚
  • 推荐

典型的奥外片,算是全程基本hold住,问题就是信息量太大,什么都没说明白。

27分钟前
  • 猫猫
  • 还行

2003第75届 OSCAR BEST FORIEGN PICTURE,二战,家庭。直接把张艺谋的《英雄》送回了老家。

30分钟前
  • 刘建明
  • 推荐

一家人不得不逃出德国,因为他们是犹太人。后来他们在非洲大地上被英国人赶来赶去,因为他们是德国人。还有他们被勒令不准和其他白种人一起祈祷,因为他们还是犹太人……

33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告别,告别,回归。。。

37分钟前
  • 小老鼠
  • 推荐

膚色、天候、冷漠與熱情、適應與憂慮……《何處是我家》是一部以大量對比畫面構成的電影,在尖銳的差別之外,溫暖整個故事的是主角一家與非洲鄰居、同僚互助,跨越種族的愛。全文:http://hou26.org/zeta/children06.htm#e

38分钟前
  • 侯二六
  • 力荐

德语片,在肯尼亚拍摄,满满的都是回忆。提水的女人们,善意的围观的眼神,围成一圈嬉笑的孩子,治疟疾的奎宁,巨大的仙人掌,肯尼亚山,偶尔听得懂的斯瓦西里语单词,萨瓦那草原上的旱季,内罗毕到蒙巴萨的火车,沿着铁路卖水果的年迈女人,村落里的泥房子。呃,看着看着就emotional了

42分钟前
  • 弥呀
  • 力荐

我还是坚持用《无处为家》这个名字 它不仅仅用一个家庭寻找爱的历程表现了一个时代 更是一部犹太人的苦难传记 漂泊到哪 都不是我的家

43分钟前
  • 周鱼
  • 力荐

德国人总善于将国家的历史渗透到电影工业,三次获得奥斯卡的作品无一不和历史挂钩,。从剧本的角度看无非就是人在极端环境下性格的转变,但唯一性格不变的女儿这一角色的设计使情节更加顺畅和谐;不变的战争故事却也因背景到了非洲肯亚而产生变化。结尾的镜头定格得很诗意,很喜欢那个纯真的小女演员。

48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有类片子不但是反映了人与人的情感,也反映了人与国家,人与土地,人与归宿的情感,爱与恨去与留总是让人难以做决定,不做道德批判反而更显真实与自然.此片易让人想起走出非洲.

51分钟前
  • 保持一点不确定
  • 力荐

没有高高在上的白人、没有愚笨迂腐的非洲人、也没有西方殖民文化的傲慢与自我中心,反倒是真实地呈现出西方白人在异乡时的手足无措与非洲人淳朴开朗的天性。没错这不是理想生活、这是真正需要的生活。

56分钟前
  • 一脸横肉张小晒
  • 推荐

剧情越行进,越发一点点被吸引且决定以后专门再完整重看一遍,并不会一下子抓住人,也没有心潮澎湃的感情起伏,但就是以一种理性的方式,让你理性的告诉自己这是一部好电影。

57分钟前
  • 半袖
  • 力荐

#资料馆#战时他者异乡生存史;细腻动人,智慧幽默;母亲的转变,女儿的成长,父亲的忧虑,欧瓦的忠诚,爱无处不在;“英国人不喜欢我的,我是德国人”“他们也不喜欢我,我是苏格兰人”;“现在我最爱的都躺在这张床上了”;“我们买不起,就像猴子一样穷”“那我就送猴子一根香蕉吧”。

1小时前
  • 穿山
  • 力荐

在一家三口重聚那场戏里,导演处理得很细致。丈夫见到妻子,妻子仿佛散发出光芒甚至让他感到耀眼。小女孩被黑人厨师抱起,面对这个命中注定会成为她导师跟伙伴的人,她要建立认识,她是用嗅的。

1小时前
  • 次等水货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