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之尘

HD中字

主演:威廉·达福,布鲁诺·冈茨,伊莲娜·雅各布,米歇尔·皮科利,克里斯蒂安娜·保罗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0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时光之尘 剧照 NO.1时光之尘 剧照 NO.2时光之尘 剧照 NO.3时光之尘 剧照 NO.4时光之尘 剧照 NO.5时光之尘 剧照 NO.6时光之尘 剧照 NO.13时光之尘 剧照 NO.14时光之尘 剧照 NO.15时光之尘 剧照 NO.16时光之尘 剧照 NO.17时光之尘 剧照 NO.18时光之尘 剧照 NO.19时光之尘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时光之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年男子A(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饰)是一个希腊裔的美国导演,他正在拍摄一部关于父母辈爱情的史诗电影:1953年,在苏联政治避难的希腊女子艾蕾妮(Irène Jacob 饰)邂逅失散多年的恋人斯拜罗斯(Michel Piccoli 饰)。他们旧情复燃,一夕恩爱过后却被迫天各一方。斯拜罗斯遭遇牢狱之灾,艾蕾妮则被流放西伯利亚,不久她生下爱人的孩子,然而最终不得不和孩子分离。她思恋着远方的爱人,而犹太人雅各布·列维(Bruno Ganz 饰)则对她情意专属。在剧烈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这三个痴情男女颠沛流离,相逢错过,用尽一生追寻一份真情。生命渺小不堪,真爱永恒……  本片为“希腊三部曲”第二部。眼睛和嘴巴奇趣美术馆第三季医者自医星球大战5:帝国反击战冒牌车王富贵逼人 富貴逼人柯明斯基理论第三季开球黄金花国语变身天才与白痴(1997)都柏林动物相同但不同:一个真实的新西兰爱情故事再造战士2:反攻时刻大圣天使之耳~交通警察之夜第4防御区绯闻女孩续篇剧第二季金刚王:死亡救赎不能犯规的游戏之癔病突袭受伤的小鹿蛇蝎美人第一季证书玩命巅峰特种使命之绿色军团代号叫麻雀派出所的故事 1999版死亡隧道灵魂的救赎快乐乡颂铁路浪漫谭拜访森林盒子怪魔具少女第二季真爱告白1998清泉河的呼唤白粉飞第六季心理追凶第一季恶魔崛起前的信号流浪者年代记快乐圣诞2003美丽足球魂领袖水准原乡人冰箱2018美版夜郎传说之面具判官

 长篇影评

 1 ) 生命是最好的诗

生命是最好的诗

李泊岩

刊于4月15日《假日100天》

  
      2009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有人说,《时光之尘》会是安哲罗普洛斯的封山之作。但谁知到他能活多久呢?

    自有电影以来,导演的暮年之作没有很精彩的,因拍电影的手段并非写作、画画之类可以单打独斗,其本身团队制作的特质,及其过程的尽心费力,已经不是七老八十的人可以拿捏的了。安东尼奥尼生前拍了一部佳作《云上的日子》,幸有德国英才文德斯相助,得以延续大师本色。英格玛·伯格曼年轻时候作品高产,老年隐居,干脆不再触及电影之事。去年阿伦·雷奈携新作《野草》往康城影展,获终身成就奖,起身上台,一片瞩目,台下全部起立,长时间鼓掌,老人微笑点头,掌声不停。他的新电影我没有看,就凭这个长时间鼓掌,已经叫人感动,我感动的是老人的步履蹒跚和直立着的观众的对比。安哲罗普洛斯还活着,74岁了,他拍了十多部电影,现在还在拍,水平只增不减,迟暮老人的辛苦成品,已经不是简单可以评论的了。

    我有时候会想起塔可夫斯基,遗憾他有生之年只拍了七部半的作品,少了点。我常幻想,假如塔可夫斯基的身体好些,能活到现在,他拍的电影该是什么样子?

    冥冥中,安哲罗普洛斯延续了塔可夫斯基的某些东西,那种似曾相识的气质,被人们通称为诗意。诗和电影联姻的产物,其面目大抵可以简单看做是蒙了层诗意面纱的影像吧。安哲罗普洛斯的诗意是哲学的诗意,也是民族的诗意。古希腊的诗歌与哲学贯穿几千年,依然影响当代希腊的文化艺术,在这个诗意的面纱下面,是希腊近代苦难与悲壮的现实。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绝没有常人对于诗歌的幻想之美,而是现实主义电影的惆怅与坚韧。他面对这个文明古国的遭遇,用镜头轻轻抚慰,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在他的镜头中,犹如《奥德赛》里面流浪的英雄。老导演一生竭力去诠释的,就是那个流浪的、流亡的、迷失的生命。

    生命是最好的诗。《时光之尘》以戏中戏的形式,讲述希腊裔美国导演A拍摄自己母亲的故事。在电影里,A的母亲和她的爱人历经纷飞战火而失去联系,在后来的生命轨迹中各自都在寻找对方,那就是流亡。他们辗转西伯利亚、阿塞拜疆、意大利、德国和美国,见证了斯大林的逝世、越南战争、水门事件、柏林墙倒塌,个人的小痛苦隐忍在人类的大痛苦之中,在人类的大痛苦面前,生命的渺茫与虚无犹如梦境一般展开。就好像电影里面常出现的大雪与大雾,一片苍白。老导演用电影回顾过去,就如同自己又活过了差不多一个世纪,《时光之尘》中的导演A,是否就是安氏的替身?或者说,是历史旁观者的替身。约翰·伯格在描述老年的博尔赫斯的一张照片时说道:“那是一张居住着许多其他生命的脸。”说得真妙,这句话借来形容安哲罗普洛斯也很好。他未必去过苏联,也不会参加越战,柏林墙倒塌他也不一定就在现场,然而,《时光之尘》告诉我们,其实所有人都在其中了,在这位大导演的“脸”上就可以看到。这张脸不代表左派,也不代表右派,他选择去阐述流浪,犹如选择了一种“无限悲观的幽默”。这种选择是一种精神,也是当代电影少有的精神,只有从极权主义里走出来的老导演,才带有这种精神。

    历史也是苍白的,安哲罗普洛斯说:“希腊人是在抚摸、亲吻那些遗迹和文物中长大的,我一直努力把那些神话从至高的位置拉下来,用来表现普通的人民,因为人民才是历史的书写者和创造者。”暮年的安氏,依然是秉承着打造史诗的气魄,宏大叙事中不乏柔情关怀,尽管年轻观众已经不大容易接受那种话剧味道的表演了,但在悠扬的长镜头里,我们看到一双慈悲的眼睛。我们跟着这位老人,俯瞰希腊,俯瞰生命。

 2 ) 最接近神的男人

刚开始加载错了字幕,是什么计算机课程的东西,却有了奇艺的错位感,竟然意外觉得很合适。 也许,这就是突然乍现的灵感,以后也可以在电影开头设置和电影有一点关系但关系一定不大的字幕。 “一切永不结束”,第一个长镜头并没什么新意。 第二个镜头是一个侧拉,熟悉的提琴配乐再次出现,镜头意外地很短,我决定暂停记录。 第三个镜头很怪,人物的景别很小小的不像安哲的电影。 镜头2与镜头3在分别延续,镜头2的延续有配乐,镜头3则无,仿佛像是安哲在和别人的合拍片一样,两种体验在交错。 火车上的车窗作为镜子的意象出现,主人公逐渐被拉到大特写,别人对他讲述任务机密,他开始不断背诵要诀。 我觉得可以只看安哲的片子,就足够学到以后我要用的。 斯大林检阅,安哲也将过去的纪录片拿出来放,表明自己的立场,妓高一筹,放的是影中影,拉出观众。 当镜头拉到室外,雪地里奔跑的人们,突然又像是安哲的电影了。 人群这个意象无比重要,如果能在处女作中使用就了不起。 他一直在讲爱情,他的爱情总分不开历史,像是爱情史诗。 人物张嘴,却没有声音,声音被旁边演奏的管弦乐团掩盖掉了,全是高级手法,影片令人十分宁静。 正当一头雾水之时,镜头三中的人物一语道破天机,原来,他在创作镜头二中的人物,或者说,他试图重现电影中呈现出的历史,“那两个人跳舞时”已有伏笔,之前提过跳舞,威廉达福念出了镜头二中人物的名字 无声的电话,无助的呐喊,为了曾经的历史人物,近乎魔怔。 这有点像《改编剧本》啊,是更为自然的元叙事 三个时间段,现在,50年代,间谍的年代 剧情峰回路转……此艾蕾妮非彼艾蕾妮,他说的是他女儿 随着火车而去颤抖的手,隔离墙边散落天空的信。 这是安哲电影总是吸引我的原因,旁白与镜头可以化合出一种神圣的时刻,仿佛在影像中窥到了上帝。 《第五屠宰场》式剪辑,一个人逃跑,换年代,换空间,另一个人被抓住 跳舞的场景多像《鲸鱼马戏团》啊。 “你对以色列魂牵梦绕,但那是你的归途,不是我的,不管我们发生了什么,我是别人的女人。” “雅各布,你不开心么,你渴望回到故乡,走吧。” 跳舞的时候,你吻着她的唇,她想的却是别的男人。 连餐厅的墙上都是《卡萨布兰卡》。 三人见面的时候,我觉得这部片子把我想拍的都拍了。 “只要我没死,就不会忘记你” 揭示真相,总用背影与第三人得喊声。 每个人都在念着自己过去的台词 最后20分钟,安哲的节奏罕见地出现了问题

 3 ) 观影日记

又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但这次是过去与现在影像交替着演绎。一个老人在越过苏联边境时停步不前,坐在皮箱上,说出了《哭泣的草原》开篇斯皮罗带领流亡者所说的话,祖先生在草原,我们不能背叛,分崩离析的人类还是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不要再有漂泊,不要再被放逐了。列维在30年后才喊出不想让艾莲尼离开自己的心声,1974年时只能默默的注视着她的离开。斯皮罗与艾莲尼在酒吧门口,这多年后的一次拥抱,将时间与空间重合。三个人通过回忆,解开了他们各自的心结,列维和着欢快的音乐疯狂的起舞,他是孤单的无牵无挂的,整部片子是要讲述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启程即是终点,受尽苦难、得不到爱的人。虽然艾莲尼最后也逝去,但小孙女和爷爷奔跑在雪中,预示着未来的希望,这并不是一个悲观的故事。人类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是灰尘,只是在讲很普通的故事,很微不足道的故事,是在物换星移的时空里不足为奇的小事,但也是最真实的。

 4 ) 。

精彩的叙事框架和诗意镜头是可以兼顾的。

会想到法尔什家族 也会想到蓝白红 用一个恰到好处规模的故事承载了那么多宏大的议题 精彩。

if there’s a utopia, it must be the third wing.

敬散落在世间万物的时光之尘,无论其渺小或伟大

伊莲娜是不是化成灰都是美的啊💧

 5 ) 那些死去的,那些离开的

安哲罗普洛斯,继续着“追寻”的主题,还是无比苍茫的长镜头,轨道、大雪、浓雾、等待、希望。两小时的片长相比安氏以往的作品显得更为简约,而其中大段的配乐也增加了影片的节奏感,某种程度上安氏也在进行着转变。
“the third wing”作为第二部的主旨,第一次出现在屏幕里是在一间狼藉的屋子里,遍地都是被损毁的电视机,满地的碎玻璃,镜头一点点的往外拉,红色地毯上是一个天使正用手尝试着抓住身边的第三只翅膀,天使大喊:“希望之翼”。这一主旨很多次的出现在不同的片段里,艾蕾妮送别儿子时用手触碰着车窗,雅各布自裁时的那双手,艾蕾妮昏倒在桌边的那双手,斯拜罗斯在片尾搀住小艾蕾妮的手(其他的记不清了)。艾蕾妮会说:“最近我每天早晨醒来时,水从我的掌心滴落,有那条河的味道”。
两条故事主线,第一是倒叙艾蕾妮多舛的一生,涉及了革命,流浪,爱情。爱情是一个核心,围绕着展开的是雅各布对艾蕾妮的追逐,艾蕾妮对斯拜罗斯的追逐,但不止是爱,就如斯拜罗斯这一人物的表现手法,在倒叙中斯拜罗斯始终是以一个背影对着镜头的(除了片头火车车窗上的倒影),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里,有轨电车的车厢里镜头从他的背影慢慢摇往窗外广场上一整个人群的背影,而这一整群人即将面对的是斯大林去世的消息,面对着一个信仰的破灭。斯拜罗斯要面对的是什么,直到89年的那晚在酒吧里弹奏完婚礼进行曲之后,他说“斯拜罗斯,你愿意娶艾蕾妮为妻吗,是的我愿意,艾蕾妮,你愿意嫁给斯拜罗斯吗?”,第一次,他面向镜头,而那一刻,镜头里出现的已是一个白发的老者,一段延宕已久的爱,自己延宕了的一生。雅各布,更为悲剧的一个人物,追逐着一段不可能的爱,放弃了以色列来到纽约,最终还是跳向了水中。导演用时空交错的手法表现公寓里那段的离别,年迈的雅各布依靠着门楣咆哮着“不要走”,年迈的艾蕾妮只是吻了他一下却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这发生在二十多年前,而对于雅各布,每一刻都不曾忘却。两段爱情都超越了爱情本身,触及到的是人生,也是主题里的“希望之翼”。第二条主线是现实里的小艾蕾妮的流浪,对于绝望中的救赎。情节处理上也相对简约,最后是老艾蕾妮拉住了小艾蕾妮的手,一边在重复着“我想死、我想死”,一边只是紧紧地抱着她。又是一个时空交错的手法,两个人的人生轨迹,实则是紧密重合着的,经历过政治迫害的老艾蕾妮势必有绝望的时刻,小艾蕾妮也注定有一场坎坷的路途,省去很多胶片,却又让观众意犹未尽。
对于情感的控制也依旧完美,从没有煽情的画面,只是用最朴素的镜头来展示人生,唯一一次带有渲染气氛的是艾蕾妮母子相会的那一段,浓雾里,一个缓慢的旋转镜头,道尽一切。
希望之翼,我们总是伸出手,努力地去触及它,片尾斯拜罗斯牵着小艾蕾妮的手向前奔跑,背景依旧是苍白的浓雾,却多少透出了温暖。Nothing ended, Nothing ever ends. 连带着,也带出了下一部的主题:eternal return。安哲罗普洛斯,我们还能看你多少部电影。

 6 ) 拥有与失去

《希腊三部曲》第二部,不再像第一部那样如梦似幻,充满异国风情和浪漫气息。美丽的女人伊莲娜已经衰老,却魅力依旧。伊莲娜仍是所有故事的核心。如果没有看第一部,我想很难理解她对于斯拜罗斯的执着,以及他们的分分合合。

伊莲娜是一个孤女,又被一群难民收养,物质上除了身体一无所有,也不像斯拜罗斯一样有音乐天赋。但这样一个平凡又一无所有的女人,却用自己的时间创造了一个伟大的传奇。她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立下丰功伟业,但是在那么艰难的时局下,她从无到有的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她的丈夫在花甲之年仍不停寻找她,情人在西伯利亚支持她并无法忍受失去她的晚年,儿子在幼时分离重逢后仍热爱她,孙女因为她不再感到空虚绝望。她影响了所有人。她只有爱。她就是爱本身。所以伊莲娜成为爱的层面最富有的人。

每一个人,甚至是她的最亲密的人,本来都可以自己很好的生活下去,但是他们都在她不在的时候,感到巨大的空洞,无尽的追逐她的身影。斯拜罗斯在美国拥有了富足的生活,为什么还要去寻找多伦多小酒馆里的女招待?雅各布在告别伊莲娜后生活了三十年,为何还要在重逢后告别世界?小孙女对生活绝望,为何能在奶奶的一声招唤下就回头?儿子婚姻事业难以平衡,为何在父母身边露出最轻松愉悦的神情?我们一旦见到爱,就不会忍受没有爱的生活。

现实是如此残酷,而这个故事的内核实在太过浪漫。

那些古旧建筑和茫茫白雪的镜头,宁静却饱含热情,像安哲对于自己故土的一种凝视,也为我们打开了时空的一扇窗,看着时光之尘如雪一样落下,覆盖在人群身上,缓慢却不可抗拒。

 短评

最后你投入冰冷的河流,一去不回,最后只剩我在时光里漫步,迎接银色的尘埃一片片覆盖没有你的记忆。

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不能理解在战乱背景下苦苦挣扎的人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14分钟前
  • ╯^╰
  • 还行

4.5;2019-6-21重看。半个世纪,两代埃莱妮,在时空的辗转中完成对往昔的回溯,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以及铁幕的落下(柏林墙倒塌),均在时间的灰烬中尘埃落定;雅各布的结局其实就是安哲对待历史的态度。结合第一部看更有意义,比起第一步的青春逼人,此部重心放在重逢和回首。最后一幕引用乔伊斯《死者》,仍是典型安氏风格——记住爱记住时光。

1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柏林苍穹下,布鲁诺冈茨坠入水中,被历史抹去的人,被时光抹去的历史,尘埃落定。但轻如尘埃亦有回响,当再次飘进光影里,依然鲜活可感动人,就像四十年前埃莱尼跑过雪地刮起的风吹动千禧年的窗纱,斯皮罗牵起小埃莱尼的手,就像某些感情,某些电影,不会消散。作为遗作其实很合适,或许冥冥中自有天意,神迹在安大略酒吧最后一次显现,再见安哲。|Cinecitta

20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安哲遗作。被历史放逐的人颠沛流离的一生,延续到下代和隔代依旧是常年无根无依难以和社会和解的状态。古典音乐满溢,时空不断交叉,甚而单镜头内便完成时空过度,但历史的厚度不是光靠横跨半世纪穿越三大洲就能累积的,单薄的情感力量成了这部史诗剧的木桶短板。三星半。安哲实乃造型大师,屏摄重灾区能证明:广场集会悼念、流民攀登雪山黑阶、满地斯大林雕像、第三只翅膀。布鲁诺冈茨的表演臻入化境,冈茨+翅膀+诗意,一度跳戏《柏林苍穹下》。

24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又见Irène Jacob,又提到雪地中黄色雨衣,又是列车/旅程,又是把时间当做不存在可以随意穿行,但是时间偏又是最存在,时间印记历史和事件,而当时间流逝剩下的究竟还有什么,有些人可以一直把记忆当做现在时,却怎样也逃不了身体发肤的衰老,最终赢的还是时间.钢琴,管风琴.每一部看到最后想痛哭的片子都想给五。2019.6.21 重看.哭泣草原之后,一切最终留存在记忆里,现实中能够抓到的兴许只是一抔尘土。一切仿佛都结束了。

27分钟前
  • vivi
  • 推荐

起笔在两个时空之间恣意穿梭,调度满是大师的气定神闲,后续让母亲显影并铺开经年的情感纠葛,叙事则多少显得有些臃肿,悲伤在拉扯之间逐渐涣散,部分文本的对仗也落入俗套。伊莲娜的脸上已有时光的刻痕,但她扮老后的体态仍是轻盈的,这使我无法确信角色的衰老,一如我不能接受《爱尔兰人》里众人的年轻(面部减龄但动作迟缓)。

29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安哲对国界线真是情有独钟,然而其表现的乡愁并不仅仅限于空间,也通过其长镜头运动的速度变化、以雾气茫茫弥合两个时代剪辑的缝隙、如残破雕塑等常用的暗喻时代变迁的符号等等诗化的手段将这种踟蹰于寻找与归去之间的离愁别绪扩散到时间的维度,才会让那一场使得祖孙两代Irène完成生命交接的拥抱充满猛烈的后劲。

34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浪漫的希腊爱情总能轻易打动人心,这就是艺术的力量吧。

39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时光,它曾被西伯利亚的冰雪覆盖。时光,它曾被纽约的车水马龙踩踏。时光,它曾被柏林冰冷的河水淹没。然而时光,它轻易的占据了每个人的心房,用力擦拭,抚摸它诗意的脸庞。紧紧拥抱,紧贴它热度的胸膛。牢牢印记,那是一生所寻、现实梦境交织的人间天堂。

44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事件纷乱,人在其中漂泊。点到为止,失去了深刻,也不具力量。

4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让爱和生命都葬身于此,这种奇妙的时空交汇是不是只会出现在安哲的电影里?电影里有很多漂亮的手,握住的和没握住的。

4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1.细想来,本片作为安哲遗作,也并非过于残缺的谢幕,1953-74-99,横跨俄美加德奥的情缘,纵使颠沛流离半世纪,也终有刹那永恒的相聚,而不似[哭泣草原]般深陷无尽绝望。2.交叉剪辑时空,在单镜头内完成跨时空转换(如安大略酒吧)。3.三处破败空间:酒店大厅中一地的破碎电视机与渴慕"第三只翅膀"的天使,堆满斯大林雕像的废弃库房,画满彩色涂鸦的流浪人大楼,恍若历史的废墟。4.与前作的相似:音乐成为主角与沟通媒介,火车牵系起重聚别离,后拉与升高镜头及变焦前推频繁使用。5.74年新年夜奥地利通关边境上的猝然起舞,温情如亘古。6.母子美国边境重逢时周边漫溢的浓雾,模糊了时空幻真。7.艾连妮在情诗中将斯皮罗想象成披黄雨衣的人。8.布鲁诺·甘茨的表演极尽传神,"Don't go!" 9.“我只有在自己的故事中才能找到家的感觉”。(9.0/10)

5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时间的灰烬降落尘世,无论大小,湮没一切。”时间之尘是记忆,灌入房间的风和渗出手指的水,对尘灰的两种冲洗,洗净则进入死亡,或者不存在的大雪、涡轮搅动的河流。卡兰卓的音乐听过太多遍,落满灰烬,安哲已不再。

55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本片为“希腊三部曲”第二部

56分钟前
  • (๑⁼̴̀д⁼̴́๑)
  • 力荐

我想说 相当一般 除了安哲式的镜头语言和白搭的古典音乐 此片矫揉造作剪辑突兀 我中途还睡着了.... 而且还被安哲大师放了鸽子 您老要保重

57分钟前
  • 蘇湛
  • 还行

如果對白是電影語言的注腳,我想不需要對白也能看懂安哲羅普洛斯

1小时前
  • 17950
  • 推荐

[2010-02-27] 安哲大爷的封刀之作……| [2022-08-18]北影节重看看完五星改三星,就这三星也是看面子给的。这片子真是……差……首先安哲搞了个自我祛魅,玩一个曝露电影机制(尤其是把音乐这个点也曝露了),这不能说不是求突破但是拍得实在太差了,感觉主要是为了显摆他用了费里尼在电影城的五号摄影棚。此外表演尬到死,他那套史诗剧的方法用希腊语没问题,用英语真是看得脚趾抠地。再说这个三角恋故事,格局是有了但是细节呢!细节呢!细节拍的是个啥啊!伊莲雅各布那个老年妆能看吗??她那表演是个老太太体态吗???就不吐槽这个故事矫情到什么程度了……狗血到什么这片子单看预告片绝对五星不止,当年我也真是粉丝滤镜太厚了……

1小时前
  • 胤祥
  • 还行

12th BJIFF No.18@小西天。1.意外成为安哲天鹅之歌的一部,细看却多少有总结和告别的意味。安哲甚至也涌起浓重的迷影情结,用多处拼贴致敬了电影。2.大师拍到暮年,往往生出为人类代言的野心。三代人、五个国家、半个世纪;管风琴、河流华尔兹、新年音乐会的贝多芬…安哲想要把整个欧罗巴的历史化为时光之尘。但他却放弃了自己最可贵的沉默与克制,转向一场又一场抒情,这注定了一切告别与重逢,都是浮光掠影,精致、轻盈,却难言深度与重量。对冷战结束这个历史节点的纪念与感慨有些空洞,毕竟安哲早知:历史永不消逝,过去存在于现在之中。3.伊莲娜女神是灵魂人物,威廉达福跟电影调性不合。

1小时前
  • 奥兰少
  • 推荐

尾段的旁述讓人想起James Joyce

1小时前
  • 何倩彤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