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1979)

HD中字版

主演:黛安·基顿,梅丽尔·斯特里普,伍迪·艾伦,迈克尔·墨菲,玛瑞儿·海明威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79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曼哈顿(1979) 剧照 NO.1曼哈顿(1979) 剧照 NO.2曼哈顿(1979) 剧照 NO.3曼哈顿(1979) 剧照 NO.4曼哈顿(1979) 剧照 NO.5曼哈顿(1979) 剧照 NO.6曼哈顿(1979) 剧照 NO.13曼哈顿(1979) 剧照 NO.14曼哈顿(1979) 剧照 NO.15曼哈顿(1979) 剧照 NO.16曼哈顿(1979) 剧照 NO.17曼哈顿(1979) 剧照 NO.18曼哈顿(1979) 剧照 NO.19曼哈顿(197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曼哈顿(1979)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40岁的艾萨克·戴维斯(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饰)在写作上不算成功,在感情上更是一团糟。一方面,为了另一个女人而离开他的前妻吉尔(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打算出版一本有关他们私密婚姻生活的书,另一方面,17岁的女孩翠西(玛瑞儿·海明 威 Mariel Hemingway 饰)对于这段他并不打算认真经营的感情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热情。在这个节骨眼上,好友耶尔(迈克尔·莫菲Michael Murphy饰)的情人玛丽(黛安·基顿 Diane Keaton 饰)闯入了戴维斯的视线,风趣的谈吐,投机的话题,一切的一切都为两人的感情擦出了火花。3个男人,3个女人,在曼哈顿这个繁华又孤单的城市,这群成年人究竟该用何种方式来道德并公正的解决他们的感情问题呢?  本片荣获1980年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奖。摩天营救深流不息史酷比3速成家庭恶种2:新变异维琴河 第四季蟋蟀皇帝不良行为第一季菲尔来蹭饭第四季金蝉脱壳2:冥府恋爱有效期雪莲花盛开的地方面包王金卓求结婚大作战染血王国少年包青天第一部丧失名字的女神沙德里奇越域重生太后吉祥不是冤家不聚头男神抱抱大器晚成 第三季妖怪人贝姆幻象汤姆·帕帕:非凡之日杂家小子粤语双响炮血刃边缘妻子不设防母亲等·等大西洋帝国 第二季闪电2022擒龙三十七计小丑电影版疗愈心伤剧场版电睛怪客十三号仓库第五季狩猎聚会请和这个没用的我谈恋爱旋转门飞天窑女狗心

 长篇影评

 1 ) The Decay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本以为结尾时Tracy会直白地告诉woody fuck off 没想到结局如此留有温情。

the decay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知识分子眼中坠落的城市。woody充满自恋的正义感,gossip is the new pornography, 无限提升问题的层次,拒绝接受汽车、安眠药、电视、自己和女学约会的事实;Mary具有迷惑性的修辞来描述感情的坠落,不断堆砌文艺的词汇,试图剖析自己的情感状态,这样的尝试却像作秀一样。

“I came from Philadelphia, my parents have been married for 43 years, nobody is cheating on anyone”。

难道还要把一切归结于曼哈顿?

最会给自己找借口的人莫过于文字工作者:professor,editor,writer,journalist,论到胸怀和仁慈都还不及一个十七岁的高中女学生——虽然她又好像不过是一个美化了的象征:话不多,安安静静,理想得像塞尚的苹果。

 2 ) 豌豆

七八十年代是伍迪创作力最惊人的时段,所有讽刺和笑料皆恰中要害,区别于后期的隔靴搔痒。他的母题很固定,小布尔乔亚的烦恼,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心理问题,是豌豆公主床下的豆子,衍化出现代城市的病症。不少人反感它的矫饰和忸怩作态,诟病其格局太过精致,失于朴鲁。确实,都市情人本就朝三暮四,加之文化人的多虑,连自己的心性都看不清,如何简洁深沉?但这些情绪构成了一段景致,甚至一座城市,是真诚的。男男女女在一段段话唠声里走来走去,声色犬马,天空上方浮现出小老头的脸,“我看着你们…因为,你们的德性我再了解不过了…”,他们神经质,看了十几年心理医生,永远不成熟,懦弱又鲁莽,自大却彷徨,囿于情感但不舍脱身。他们对现实不满,却不屑从政。他们有各式各样的怪癖,也许尝试自杀但并未成功过,他们谈及电影戏剧头头是道,对于“性爱”有一百种看法,遇到问题就搬出弗洛伊德…你说他为啥拍的这么好?“因为我就是你们…”。没有那颗豆子会怎么样?那么我们荒诞生活的源头就没了。“如果有可能,我不舍得拿掉它…你要知道,生活的可爱,甚至意义,不就在于这些瞎折腾吗。”

 3 ) 《曼哈顿》:繁华中的烂漫

电影儿一开始,一组城市的空镜慢慢展现在我们面前,同事佐以一个絮絮叨叨的声音在犹豫如何开始这个故事。镜头由凌乱的日景切换成一组烟花绽放在城市的上空。冷漠,浮躁,嘈杂,阴郁,在一组关于这座城市的描述词汇之中,作者最终选择了浪漫——这也是由镜头最终落在那组夜晚的烟花上决定的,而且,画外音从一组不断自我否定的叙述中渐渐嵌入了导演的视角和观点:“浪漫,哦,我喜欢这个开头。”

在伍迪·艾伦的镜头里,曼哈顿被描述成为一个冷漠而拥挤的城市,每个镜头都给人逼仄的感觉,城市的小酒馆里,几个朋友喝酒,画框里满满当当的放着几个主要角色,话题并不投机,言语里充满了隐藏的对抗。

导演似乎想用这种逼仄的镜头语言传达给我们:在一座拥挤的城市里面,每个人的相遇,乃至碰撞是尴尬而无奈的。善于挖掘戏剧元素的伍迪·艾伦似乎一下子就抓住了“城市”最明显的特质。

婚姻破裂,因为老婆变成了同性恋,朋友不理解,重新认识的女人都是充满自我保护意识的“刺猬”,电视台的工作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丢掉了——这是一个标准的都市人的形象。梅丽尔·斯特利普的同性恋情节很快就能让我们想到《六人行》中的ROSS,也许是后者的抄袭,但我认为更多的,是一个开放得不能再开放的国家的通病。

倒霉,似乎是伍迪·艾伦影片永远的主题,主人公伊萨克42岁,拥有没完没了的麻烦和永远解不开的心结,倒霉的运气让这个老男孩总是不停的抱怨自己的生活,遇到的人,和这座城市的不合理,言语之中投射出都市人的尴尬与可笑。

在与那个一身是刺的女人熟识之后,伊萨克意识到,两个人对这座城市有着惊人相似的印象:混乱,不可理喻。

“大楼要拆了,我曾经号召过人们抵抗这件事,躺在大楼下面试图阻止他们拆掉它,结果一个警察从我的手上踩过去,唉,这城市疯了!”

曼哈顿大都市中的孤独个体,其中灌注的是对整个城市,整个城市的文化的热爱,甚至是同生共死的感情。无论是事业上的失败,生活中的孤独,都是伍迪热爱这个城市的原因。他爱的不只是曼哈顿的快乐幸福,也同样热爱这个城市中的沮丧颓唐。

影片中最能体现城市感的人物要算那个从外地(实在想不起来哪个城市了)的女人了。出场的时候长篇大论,对这个城市的艺术,文化,以及所有的事务不屑于故,并且一再的重申自己是刚刚到达这里的。言语之中充满了紧张与自我保护意识。这也许就是造成都市冷漠的最终原因,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生怕被别人认为浅薄和没有独立见解,这种抬杠式的对话方式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所以,伊萨克在第一次见到这个女人之后的那一段絮絮叨叨的抱怨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然而影片从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关于浪漫的故事,那么爱情应该是影片最主要的情节。在作者眼中,这座城市虽然冰冷,虽然逼仄,但还是有让他热爱的东西,也许正是因为城市的冷漠才让爱情在一片冷色中显得尤为突出。

有意思的是,两位爱情主人公对彼此的了解,也正是我们通过影片对于曼哈顿的了解,伊萨克表面上絮絮叨叨,充满对这个城市和自己不行遭遇的抱怨,然而这个外来女人慢慢的了解到,原来这是个内心情感丰富,并且非常善良的人,而伊萨克对女人的了解,也是从一开始的一百个看不上,到后来渐渐剥去伪装之后的热爱。由此,一个通过人物展现出来的城市情感慢慢显露在我们面前,对于一座城市的感情,就是对一个情人的感情,里面掺杂了由厌恶到了解,到喜爱,进而惊喜,最终变成习惯的各种感觉。

片中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人物,就是那个17岁的女孩玛丽,如果用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这个女孩象征着纯洁和执着。影片中伊萨克对这个女孩的态度非常有意思,始终在抱怨两个人的年龄差距太大,并且不厌其烦的告诉玛丽:“你的人生还没有开始,将来你会遇到比我好上千倍的男人。”在遇到耶尔(那个外来女人)之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但是说辞也随着伊萨克对耶尔的感情逐渐升温而慢慢变得虚伪起来。就在最终耶尔离他而去之后,伊萨克感到自己非常孤独,不能让自己的感情生活没着没落,于是重新对17岁的玛丽展开爱情攻势。在影片的最后,那些说辞显然非常的虚伪,并且前后言行不一,但这却让玛丽感动——也许城市中还存在着纯洁?这个结尾太棒了!把问题留给观众去想。

最有还有一点补充,就是伍迪·艾伦式的幽默。幽默元素在他的电影中无处不在,然而每个元素都不是随兴的安插,都是有非常严谨的内涵。举两个例子:

一是伊萨克在与耶尔表达感情之后,有一段MV式的表现爱情的段落,两个人在湖上划船,湖光山色,画面烂漫得无以复加,伊萨克无意间把手伸进湖水里,脸上是一副陶醉的表情,但是慢着!手里抓到了什么?再次把手拿上来的时候是一手的泥。这个桥段将整个烂漫气氛变得尴尬可笑。导演似乎想通过这个小动作来预示,这两个人的爱情不会一帆风顺——不浪费任何一个可以为主题服务的视觉元素,实在是太高明了。

还有一个段落,同样是没有对白。伊萨克带着儿子逛街,在橱窗前儿子看上一条巨大的帆船模型,伊萨克却建议儿子买那个相对小一点的,镜头是从店里面拍的,两个人经过一番无声的争执之后,失去耐心的父亲打了儿子的脑袋一下,儿子进入店中,而伊萨克却开始掏兜数钱——都市人的尴尬与无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4 ) 看完聊天

或许你们遇到过那种,认识了他/她就想和原来的男/女朋友分手的人吗?或者离婚。或者你和一个未成年少女相爱了,但她是未成年。可能这个电影是想讲这个,信守道德or蔑视戒律?追求自己的幸福,跟随自己内心的情感,还是遵守社会规则、道德规范?

人是矛盾。

你会遇到这样一个女人,你们一起讨论什么是存在主义,你们会围坐在地板上,一边喝着酒,一边吃着乳酪,一边觉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是垃圾,这就是你们想要的爱情。哈哈哈哈哈哈

但,爱是什么?你看到的是这个,17岁的翠西看到的是这个,“给我的感觉是,耶尔真的很喜欢她”。或许这些什么主义都不重要。

爱是什么?我们在一起很开心,我很关心你,你关心的也是我关心的,我们在床上很和谐。

你才十七岁,你还是个孩子,但谁又比谁更懂爱。

当然还有一些别的,比如,少看电视多看书。知道了知道了,别骂了……真惭愧,看了很多综艺,没读过书。

伍迪艾伦,好会拍。

我,话好多。

 5 ) 道德与浪漫,都是不懂爱的借口

伍迪艾伦是少数能在电影里把故事讲得好看,同时又表达深刻观点的导演。就像有人曾说过,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体系,存在着好几个母题,譬如爱情关系,譬如知识分子的伪善。而围绕着母题,伍迪艾伦总能通过一部部电影,给出迥乎不同的想象和答案,《曼哈顿》正是这些回答中的一个。

《曼哈顿》讲的是发生在1979年大城市里混乱的感情生活——婚外恋、老少恋,这些感情放在今天来看,也是值得商榷的恋爱形态。剧中的男女主角,也因为这些放荡不羁的感情,有着各自的纠结和忧虑。 伍迪艾伦忧虑的是,他42岁了,不应该和一个17岁的高中生翠西谈恋爱,就算谈了,也不该许以未来。自诩为知识分子的伍迪艾伦,一直有一种强烈的道德感在背后驱使他,迫使他在行事上有着近乎绝情的冷酷:他不让翠西在自己家里过夜,千方百计劝说对方去英国深造,不厌其烦地告诉女孩,这场恋爱只是昙花一现,你将来会找到“更适合你的人”,而不是像我这样的老头。 但不能忽略的是,除了身怀严苛冷峻的道德感,伍迪艾伦也并非没有喜欢过翠西,没有曾萌生出一丝浪漫之意,否则,他干嘛要和一个少女开始恋爱呢?电影中也有几个镜头揭露他内心的浪漫:在马车上忍不住拥吻女孩、和女孩躺在床上边吃中餐边看电视,像一切热恋中的情人一样,暧昧至极。不过,道德感最终还是战胜了浪漫,在一个小餐馆里,伍迪艾伦还是选择和女孩摊了牌,结束这一段在他看来“不伦的恋情”。看着女孩泪流满脸,我都感到于心不忍,但影片中的伍迪艾伦,却也只是给予她不切实际的安抚,毕竟,“这才是真正正确的决定啊”。 而电影中的女主角玛丽,承载了爱情的另一种面目。她在影片里刚出现时的形象,是带着黑墨镜、夸夸其谈着艺术,甚至还煞有其事地批判了一通文艺圈那些大家。这无一不是在暗示,她就是典型的文艺青年。这种文艺青年最危险之处,就是对浪漫不切实际的过度追求——不出所料,她既和她的老师结了婚,然后又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虽然她一直在念叨着“我来自费城,我信仰上帝”,“我不要当别人婚姻的破坏者”,但在影片结尾,她还是暴露出了文艺青年不可撼动的本质,抛弃了伍迪艾伦这样的老实人,转过头回去找只想与她保持第三者关系的有妇之夫,真渣男耶尔。 在电影里,男女主角玛丽和伍迪艾伦的相遇相爱,看似很合拍——她们同样是一段感情里的失意者,也同样有着相似的道德感(一个不想耽误少女,一个不愿破坏别人的家庭),所以衍生出一段看似正常的恋爱。玛丽也一度以为,自己正常了,不再追求浪漫,于是才有她在床上对伍迪艾伦所说的:“你很棒。我认为你就是那种适合生儿育女的对象”。伍迪艾伦也真的信了,也才会在玛丽又一次回头去找有妇之夫耶尔的时候,表现出震惊与不解。 有人可能不禁会说:如果一切都按玛丽回过头去找耶尔之前那样进行下去,该多好?对不起,你把人性看得太简单了。就像牯岭街里那句经典的台词:“你凭什么改变我?”——人性总是难以被改变的。

伍迪艾伦和玛丽,在本质上,就是两种人。伍迪艾伦是珍惜羽毛,用道德感来塑造自己的知识分子。有人评价说,这部电影里的伍迪艾伦太自恋了。是的,他是真的自恋,自恋的本质在于,他认为他把握了道德的真理,站在了道德最高点上,他对他的所作所为,有着一种近乎固执的自信。所以在爱情中,他总是扮演“智者”,判断着这不该爱,那也不该爱,他享受的不是爱情,而是扮演智者带来的快感。但李宗盛有一句歌词写得好:“情爱里无智者”,不均势的爱情,只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罢。

而回过来看,玛丽则像是情爱里的“失智者”,在感情上,表现得跟和三岁小孩无异。她总追求着不切实际、颠三倒四的“爱情”。她真实的内心追求,是浪漫至上,是宁为爱情故,啥都可以抛。因而,她也容易被虚构的浪漫蒙蔽双眼。她根本分不清什么是爱情,什么又是“知识分子的浪漫幻想”,她会把出轨的刺激和反叛,当成了浪漫的爱情本身,如同新时代里的包法利夫人。影片中有另一段也揭示了这一切:哪怕前夫长得丑陋不堪,还是秃顶,甚至连气质都有点猥琐(这是一种暗示),但玛丽仍然坚信他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人——浪漫真是叫人瞎。 这两种特质,放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指向的其实是这个时代价值上的“无政府主义”:当我们喋喋不休地围观别人的感情生活时,总是不自觉地用了其中一种。要么是用道德评判一切——出轨就是错的,老少恋是可耻的,都该烧死;要么就用浪漫来美化一切——追求真爱是对的,婚外恋也没那么糟,follow your heart才是最重要的。

但这些只是一堆又一堆的稻草,哪怕有再多的稻草,你也种不出真正的爱情。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谈爱情,先要谈自我的独立,确保自己有能力去分辨爱,去追求爱,去享受爱。用弗洛姆的话而言,“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任何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自己在爱情生活中也永远不会得到满足。 ”妄谈道德和浪漫,不过是不懂爱的借口罢了。 电影里唯一最正常,最自然的,是17岁的少女翠西——她敢于追求真爱,哪怕对方是一个42岁的糟老头;她绝不接受出轨,在得知伍迪艾伦另有爱人,被摊牌后,选择远走英国。在这部电影里,翠西简直是一股清流存在,该爱当爱,该断当断,大概是伍迪艾伦想借少女之口,揭穿知识分子自我塑造出来的“爱情世界”是有多么的无聊和荒诞。 当然,除了极尽讽刺,伍迪艾伦还是显示出了一点温情:在影片的最后,翠西对回头找他,担心异地相恋难以维持的伍迪艾伦,说了这么一句话(也可能是伍迪艾伦自己的观点):“在爱情的世界里,并非人人都没有原则,你应该对人性抱有信心。”是啊,在爱情的世界里,不是一切都是一板一眼的,也不是错误都不可原谅,复杂的人性总会闪耀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光芒,否则,哪里来那么多不可能的爱情故事,又哪来那么多流芳千世、值得歌颂的爱情故事呢?

 6 ) Love Letter for New York City

1. 就算选黑白镜头来拍,也还是蛮美的

2. 不知道标题为什么要叫曼哈顿,伍迪老头全身心地爱着NYC嘛,不知道广大布鲁克林和皇后区人民闹不闹意见的,不就是没有Manhattan girls那么潮嘛,“精英”没有那么多嘛

3. 不过70年代的曼哈顿style也完全不让人失望!梅姨不用说,是我见过的最年轻时候的她,一头飘逸金发,美呆了,安妮阿姨也不用说,比在教父里造型更赞,要是有心人去截一下她从头到尾的每个造型,拿到现在都是经典的街拍范本

4. 就连17岁的Tracy都好有惊喜,脸虽然说不上漂亮,但身段像舞蹈演员,后来发现这个姓海明威的演员小姑娘真的是海明威的孙女

5. 很浓重的疏离感,对白常用正反打甚至空景镜头

6. 首尾的蓝色狂想曲配得简直一绝

7. 我现在觉得同一部片不同年龄来看感受还是挺不一样的,要是早年来看的话结尾我大概觉得老头折腾一圈最终肯面对和小姑娘的感情也挺不容易的,现在看。。。就是新欢不成便回头找旧爱,说得一堆看似好听比如六个月人会变的啦我不想看着你变化我喜欢现在的你之内的其实言外之意不过就是现在我还能hold住你啊等你出去见识了新生活估计我就再hold不住你了。。。说白了还是自私嘛

8. 不过我猜再过两年看大概又更能表示理解了,因为比较真实,毕竟其实人本身是由各种矛盾部分组成的,统共用一面去看待太偏颇且没有意义,那样就成脸谱型人格了,内涵biu地就降下去了

9. 台词一如既往地多到应接不暇,但也一如既往地完全不闷,这是一种无可否认艳羡不来的天分

10. 隐藏于卖弄下的空虚,伍迪式幽默一一讽刺给你看

11. 我也开始怀疑从70s拍到2010s,依旧文艺地在谈感情,老头真心不会闷的嘛。。。那种文艺中产式的两性关系的话题并不足够有厚重的基础,总是轻飘飘地悬浮半空,不痛不痒,缺乏深入生活本质的扎实与厚重,也缺乏对人性本身的探究和思考,其实本来应该是多迷人的课题啊,这是四星到五星之间永恒差离的那一颗星

12. 不过还是蛮美的

 短评

修复放映。小资、言情、风趣、琐碎的纽约,絮絮叨叨的对白就像一出关于城市的交响乐曲,从头流淌至尾。七八十年代真的是伍迪·艾伦创作的高峰期啊,感觉之后拍的所有电影都只是衍生和变体。

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黛安基顿好迷人。

4分钟前
  • Touma
  • 推荐

我默默很不要脸的觉得如果我是直男肯定是Woody Allen的类型,不停被跟我剑拔弩张的强势成熟女性吸引,不停被伤害像小狗一样“内化伤痛成一个肿瘤”,不停把年轻单纯自然的少女当成最舒适的“过去”和最完美的“归宿”。Woody Allen用自己的真实生活证明了他才是“作者电影”最准确的定义。

9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曼哈顿告诉我们,装逼是没有好下场的。

14分钟前
  • Minjie
  • 还行

他们把各种艺术挂在嘴边,用塞尚,纳博科夫,博格曼填补他们苍白的话语。他们不懂爱,脆弱又胆小,无法计划未来。在车流拥挤的夜色中,有一种令人烦躁的亲切感,不论他们多么孤独,能否找到真爱,都不会影响曼哈顿的美。

1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曼哈顿悖论”:凡是能看懂的这部片子的、笑得前仰后合不能自已的,有着相同恐惧和快乐的,无时无刻不在玩弄文字和女人的,都是最无可救药的酸臭知识分子,都是最有文化修养的斯文败类(“愤世嫉俗”)。当然,above all,他们都是贫蛋。

18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伍迪艾伦的电影看得不多,目前最喜欢的还是赛末点。太文艺民工就受不了。昨晚看的时候被法国片似的喋喋不休搞得昏昏欲睡。但到最后一个场景时一下子清醒。纯靠情节,而不是情色镜头劲爆音乐把我唤醒,足以证明这是部好片。平淡生活无法言喻的错过和苦楚,提醒我时刻珍惜现在的美好。我想你啦~

20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A-]伍迪的博爱又专一、滥情又纯真、乐观又悲情的爱情悖论理论集大成者

25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越来越习惯和喜欢这老家伙儿的碎碎念了。

28分钟前
  • 如花就是小妖
  • 推荐

——You have to have a little faith in people.那一刻,话痨伍迪·艾伦终于安静了。

30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4K修复版重看@phenomena 在所有人剑拔弩张的滔滔不绝中,只有年轻女孩看上去是超脱的,因她还没有遭受生活孤独乏味的迎头痛击,她有大把的青春,绝对的自信,尚未学会像成年人那样用苍白的言语掩盖内心的不安全感。这样的她又怎么会懂得,六个月的时间有多漫长呢?

35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Wills的攝影好。這個片子沒有Annie Hall的地位高可能是因為Woody Allen用這樣認真刻意的構圖和他的風格和在一起,就顯得有些匠氣。

36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SIFF#重看;果然黛安基顿是老头最佳搭档,看俩人用各种高深名词和艺术大家斗嘴,真是其乐无穷;前妻对他的评论也可视作其所有作品的总结,犀利精准;老头一辈子都在拍他自己,这一封写给曼哈顿的情书,在黑白光影映衬下,特别迷人。

3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曼哈顿,这座城市蒸腾着你们的焦躁,狂作,空谈和欲望,幻化成毫无生气的霓虹森林,牢不可摧的海市蜃楼。

4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不是每个人都会变,你应该对人更有信心一些”

4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生活在曼哈顿的人们,他们庸人自扰,时时制造出那些毫无必要的、神经兮兮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就不用去面对这世上更加棘手的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了。” 不是我更偏爱黑白,而是它确实完胜《Annie Hall》。从霍尔对一个人的哀悼上升到曼哈顿对一座城的抚慰,越混乱越迷人。

52分钟前
  • Obtson
  • 力荐

从这部戏里17岁女生的温柔到后来Mia Farrow当道再到韩裔养女横空出世的嬗变过程,正显示着child-woman于直男知识分子界所具有的所向披靡之魅力——在这个美丽复杂的城市,在这个自恋、虚伪、脆弱、忧伤的小男人心里,最至高无上的永远是未成年少女的纯真和娇憨(我可没提肉体)

53分钟前
  • Connie
  • 力荐

成为话痨的人要么过于自信要么缺少安全感,成功的话痨一定兼而有之,既让你哭笑不得,又让你觉得理所应当。你可能并不热爱他,但每次听他讲完故事,尽管你真的很想找茬,但总是没胆指着他说:“喂,你够了。”

57分钟前
  • 57
  • 推荐

不是每个人都会变。。。你应该对人更有信心一些。。。十七岁的姑娘如是说,虚弱的中年人尴尬地无奈地迷惘地笑了

60分钟前
  • 推荐

这部电影所展示的困境,是我现在以及将来都要面对、并试图超越的。影片充满着箴言警句,对人和人的关系(尤其是知识阶级、艺术从业者)有着深刻的表现,他们懦弱、善变、对未来没有信心、沉溺于自己的内心和幻想。没有能力关心更大的世界,而在自己触碰的有限范围内制造麻烦。纽约的繁忙、混乱与美。

1小时前
  • xī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