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

HD中字版

主演:弗拉季斯拉夫·阿巴申,德尼斯·什韦多夫,安德烈·斯莫利亚科夫,Ivan Yankovskiy,Sergey Sosnovskiy,阿列克谢·法迪耶夫,亚历山大·布哈罗夫,德米特里·库利奇科夫,Yuriy Tarasov,Aleksey Komashko,Ilya Sokolovskiy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其它年份:2018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工厂 剧照 NO.1工厂 剧照 NO.2工厂 剧照 NO.3工厂 剧照 NO.4工厂 剧照 NO.5工厂 剧照 NO.6工厂 剧照 NO.13工厂 剧照 NO.14工厂 剧照 NO.15工厂 剧照 NO.16工厂 剧照 NO.17工厂 剧照 NO.18工厂 剧照 NO.19工厂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工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Завод»是导演Юрий Быков 2019年指导的一部现实主义的题材的电影,与上一部电影«Дурак»(危楼愚夫)一样,导演关注俄罗斯社会的底层阶级的悲苦生活,经济寡头毫无人性的巧取豪夺,政府官员的贪婪腐败,以及战争对退伍士兵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  资本家为追求更高利润解雇了工人,甚至工资也延后半年发放。工人们即将失去收入来源,无法维持生计。被逼入绝境的六位工人们铤而走险,决定抢劫工厂老板康斯坦金·迪米特里耶维奇(下称卡卢金),找他讨要拖欠的工资。故事便由此展开鄂尔多斯情歌黑幕风云赛车狂人2蓝色吉祥物爱的世界粤语人生回环赛万尼亚舅舅爱,你别走水墨人生第二季异形4人类的呼声2020沙尘暴青春时代雷霆壮志我和我爸的十七岁小滋味生活与贝丝 第二季三个家庭陌生人的爱祝祷解冻2009铁猴子传奇之边城困兽人猿星球2盒光之夜快乐飞行沙娜拉传奇第一季闪灵二人组跳舞吧!爸爸多莉·帕顿:广场上的圣诞节芙蓉锦天下无贼神秘博士 第三季血染的摇篮百变大咖秀 第四季无良公会时间都知道花瓣舞真爱限时令骗骗爱上你犯罪现场调查第八季穆赫兰道厄普肖一家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中国工厂

一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并不知道是在讲福耀的,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自己的家乡,很开心,但是看到反应的内容,就有点五味杂陈了。

作为一个福清人,对福耀还是有些认知的,毕竟这么牛逼的一个厂,在我们这个四线城市,还是能好好拿出来吹一下的,毕竟福清也没有出过什么明星,能让国人认识一下的人物估计也就林绍良,曹德旺了。

没在福耀厂上过班,不过也有听身边的人说过,在我们这样的小城市里,工资确实不错,特别是十几年前,多少人走亲戚关系,就为了把孩子放在厂里上班,我师范毕业的姐姐家里也劝不要去当老师了,去厂里做仓管也不错。

电影一开始看到福耀在美国设厂的时候,激动,中国终于走出了这一步,去发达国家建工厂,让老美回头给中国人打工,但当我看到镜头里的福耀时,内心就有点五味杂陈了,跟所有工厂并没有什么不一样,对于效率的追求,对于人工的压缩,对于成本的控制,福耀完成了在美国办厂,却也暴露了中国传统行业的问题。

电影有一句话是“我们不想进入工厂到中国上班,我们想在美国上班,以美国的方式”,全片最大的矛盾即是工人效率与企业的利益,因为有福耀国内厂的对比,这个问题尤为明显,站在福耀的角度,凭什么同样的人数,国内付的工资更少,但是产量更多,我们来美国办厂是来赚钱的,不是来做慈善的,这样看来,福耀对于工人的做法也并没有错,而站在工人的角度,我们是来赚钱的,要按照法律来,该有的福利不能少,该有的保障也应该到位,我们拿钱做事。但矛盾就在于,在中国,很多利益是不用考虑的,就像在国内的福耀厂,不需要护目镜,也不需要防割手套,需要的就是你自己小心一点,而即使国内的工人划伤了手,多半也是怪自己不小心,因为人家叫你捡的时候都告诉你要小心一点了。

在美国员工来中国参观的时候,中国员工说,你们一个月放8天已经很幸福了,我们一个月才两天,那中国人是贱吗,活该干到死,一天干十二个小时,就这样还干的好好的?

对,就这样还干的好好的,因为人会习惯,即使一开始不适应,但是做一段时间也就习惯了,作为一个工地狗,最开始7.30上班,后来改成7点上班,后来变成6.30上班,受得了吗?刚开始受不了,后来就习惯了,生物钟适应了,想多睡都睡不着,人还真是贱啊。

当看到福清福耀厂的军事化管理,不知道是自豪还是悲哀。我们的工人能够做成做成这样,对比美国工人,开个早班会一个个懒散的样子,但看到那一个个唱着企业歌曲的人,看到一个个喊着口号的人,第一反应就这不是做销售的套路吗,无疑在办厂的角度,福耀的做法赢了,所谓的企业文化也不过是更好的把控一个人罢了,也许对这样的传统行业,机械臂才是最好的出路吧。

 2 ) 纪录片《美国工厂》背后:不提供就业岗位的制造业,还重要吗?

近期,由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夫妇担任制片人的纪录片《美国工厂》(Netflix出品)在网上引发了热议。

《美国工厂》(American Factory 2019)海报。

《美国工厂》导演史蒂芬·博格纳尔、茱莉亚·赖克特与奥巴马夫妇。

片子讲述了什么呢?中国出口量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供应商“福耀”在美国衰败后的“铁锈地带”上建厂,雇请上千蓝领员工,随后发生冲突,并在冲突解决过程中开始逐步使用AI自动化替代人工,实现盈利。

这是一个新故事:不是人们以往所熟悉的外国资本与中国工人,而是中国资本与美国工人。

福耀董事长曹德旺参加建厂开工仪式,图片来自《美国工厂》。

企业管理方式、中美文化差异,以及全球化新变革等,是围绕《美国工厂》讨论较多的话题。美国是十九、二十世纪的制造业大国,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出现产业向外转移,到本世纪尤其是2008年以来,包括“福耀”建厂地代顿在内的一批工业城市出现工厂关闭风潮。而从生产角度看,无法避免的自动化实际上才是最大的致命冲击。即便“福耀”初期到代顿提供了工作岗位,无论中美员工差异有多大,就像片子结尾所预示的,自动化装备将成为最大的替代者。

AI自动化生产,图片来自《美国工厂》。

那么,这些自动化制造业,还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制造业”吗?在人们长期以来的传统印象里,制造业是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一个生产部门,而制造业之所以重要,通常不只是实体经济增长的需要,也是提高就业率以实现一种社会秩序的需要。

它还是“制造业”,但自动化正在改变定义。这是一场艰难但又无法回避的抉择。

在人类工业史上,任何一次产业转型或重组都不是风平浪静的,那些惊人的、华丽的转身往往只是一种事后表述。这显然是一个风险迭起的过程。而风险承受者既包括可能破产的企业所有者、管理者,也包括被迫失业的、长期以此为业的产业工人。

今天,书评君从一个美国故事“派克笔公司的最后一天”说起,去感受制造业衰落后对工人的影响。派克笔公司总部所在地叫“简斯维尔”,关闭的工厂还包括通用公司旗下的一家大型汽车装配厂。过去那种依靠在制造业上班就能让一家人过上中产的生活早已渐行渐远。工厂或转移到海外建厂,或被全自动化。现在,我们从以下三本书中去看美国工厂故事,那里的失业,那里对“制造业”的重新定义,以及如今“先进制造”的出场。

原文作者| 艾米·戈德斯坦 等

缘起

派克笔公司的最后一天:一个美国故事

《简斯维尔》。作者: (美)艾米·戈德斯坦;译者: 徐臻;版本: 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5月。

2010 年的第八天,派克笔公司的最后一部分资产被清理,工厂整体迁往墨西哥。

即将到来的周五,是琳达·科尔班的最后一个工作日。这个日子在她实现了一项重要个人目标的三个月后来临。秋天,一位同事退休后,琳达成为公司留下的 153 名员工中最资深的人。得到第一位,琳达花了 44 年。

她和派克笔公司的关系始于 1966 年。那年春天,就像那时的每个春天,派克笔公司人事部为了招聘毕业生,直接来到当时简斯维尔唯一一所高中。派克笔公司会举行一项敏捷度和速度测试,三年级学生只要有兴趣,就可以参加。大部分参加者是女生。

结合当时城中的情况,幸运的男生如果接到通用汽车的录取通知,就会去生产线上班;而幸运的女生如果接到派克笔公司的录取通知,就会去阿罗公园中整洁、友善的工厂上班,而制造、组装钢笔部件,需要娴熟的动作技能,这是女人的手能够胜任的好工作。

琳达参加了测试。她需要将一些钉子插入木板。她是 600 名毕业生中,20 位能够灵巧地完成任务的人之一,她被聘用了。琳达在 8 月 1 日入职,43 年后,她依旧清晰记得 18 岁那个清瘦的自己,金棕色的头发剪得很短,城里的人们问她做什么工作,琳达总是自豪地告诉对方,她是派克笔公司员工。给出这个回答本身就是一种荣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简斯维尔。

那时在简斯维尔,珍贵的派克钢笔或者上好品质的圆珠笔是特别有意义的礼物,赠送者很可能亲手参与制造,或者和其他人一起制造,或至少认识派克笔公司的某个人。

现在,她的最后一个工作日——1月15日——已经来临。琳达很难接受——实际上,对城里的许多人都是,派克笔公司的名字很快会成为简斯维尔历史中的一块碎片。

工厂关门前,琳达和其他库存部的同事需要装箱,免费派送多余的钢笔。它们被寄往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工厂,纽约一家忠心耿耿的百货公司,以及其他数个地方。直到库存部的一位同事问负责人,是否可以留一些笔在这里,捐给食物银行、ECHO、救世军,甚至简斯维尔的学生。

谁会拒绝一支漂亮的派克笔呢?最后剩下的是一些造型优雅的圆珠笔,纯银制造,它们也计划被送走。琳达的一位同事走进最高负责人的办公室提议,库存部的女士们是在派克笔公司工作到最后的一批员工,难道她们不配得到一支纯银笔吗?最后一天,琳达和其他人每人得到了一支圆珠笔。

琳达时年 51 岁,单身,需要一份工作维持生计。她从没想过在其他地方工作。因此,新雇主纽威尔乐柏美旗下的桑福德表示,需要 65 人往世界各地生产的笔上印标识时,琳达申请了。这次,员工将在位于城市北部的制造车间工作,比派克笔公司小得多。65 名工人都经过精心挑选,就像当年她高中毕业时一样,琳达很荣幸被选中了。

之后 11 年,65 名员工增长到 153 名,琳达依旧在库存部工作,她成了部门负责人,这意味着她既要管理,又要处理库存业务。她的薪水——时薪 18 美元,是工厂最高的。

通用公司(GM)在简斯维尔的一家汽车装配厂。《简斯维尔》一书讲述最多的也是该厂。

一切井然有序,直到去年 8 月 19 日,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桑福德在简斯维尔的最高负责人来到工厂。为了让每个人都能看见他,他脚踩在一只木箱上宣布,公司决定关闭工厂。

之后,公司一名公共关系部的经理发布了一篇新闻稿。文章写道,简斯维尔的工厂是产能过剩的牺牲品,一家墨西哥从事印制标识的工厂会接下所有工作。“这个决定是公司对市场趋势变化过快导致结构性问题的回应,”文章继续写道,“绝不是因为不满简斯维尔工人多年来杰出的表现。”

对琳达而言,这不是结构性问题,而是关于人的问题,关于她经历的半个世纪。她很快就满 62 岁,如果现在离开,拿到遣散费后就可以开始领退休金。因此,虽然她还可以在工厂留得更久一些,就像多年前派克笔公司关门时一样,她选择了放弃,把位置让给更年轻的同事,好让她们再多撑几个月。

重识

究竟何为“制造业”:一个变化中的概念

《美国制造》。作者: (加拿大)瓦科拉夫·斯米尔;版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年10月。

“通过一系列的机械、物理或化学过程,将材料、物质或零部件转换为新产品的生产部门。对于工业品零部件的组装,除应归属于‘建筑业’以外的活动也被视为制造业。”

这是美国统计局对制造业的定义。此类定义将制造业描绘为:以动力驱动机器及材料加工设备为主要手段的工厂、设施、加工厂等制造型生产机构,这就涉及制造性活动具有机器和人类两个要素兼具的特征。此外,个人或家庭作坊以手工方式将材料或物质转化为新产品的活动,以及面包房、糖果店和零售店等直接向普通大众出售上述产品的个人或家庭,也被纳入到制造业的范畴。

这个定义确实有点含混不清,而且也不全面,但最显而易见的问题还是它的内涵和界限。

事实上,所有现代制造业还要涉及管理、薪酬和会计等问题,而且它高度依赖于持续性的设计创新、研究以及通过各种载体实现零部件的即时运输。

尽管现代工程创造的很多产品在表面上依旧没有摆脱其鼻祖,但现代产品的内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们是由一系列零部件和服务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构建起来的体系。汽车就是这种巨变的典型示范:尽管它们依旧是复杂的机械构造物,但是到了现代,从发动机运行到气囊配置等各种功能则全部由计算机控制实现,而它们所需要的软件甚至比战斗机或喷气式客机的操纵软件更复杂。

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Modern Times 1936)中的传统制造业画面。

毫无疑问,对制造业作出更符合现实、客观且更具包容性的定义不仅具有统计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考量整个门类的真实绩效,为制定行业政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依据。

上述因素均产生了严重后果。

首先,会让我们将制造业局限于一个抱残守缺的定义而不能自拔,它既不能反映现代制造业已高度机械化,甚至可以说全部机械化这样一个事实,也丝毫不能体现出计算机及程控设备目前已运用于制造业的每一个阶段,从设计到原型机生产,再到实际加工、组装、性能测试以及最终产品的包装,概莫能外。

其次,定量评价制造业在整个经济占有的权重时,我们往往要借助于对制造业边界的人为限定,但这种内涵上的缺陷已逐渐成为人们认识制造业的一个严重阻碍。大型制造商在对很多、甚至是大部分工序进行外包或分包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大规模持续增长的研发、高品质专用零部件的加工、定制化组装、覆盖国内外市场的营销和售后服务(目前已普遍实行在线运行),现代制造业的存在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此外,这种现象还会因“原产地”概念而显得越来越弱不禁风。今天,即便是最简单的机器设备也可能是由来自多个国家生产的零部件组装而成,而制造这些零部件的材料和元件同样有可能来自不同国家。因此,任何试图指定原产地的做法都是不现实的,不仅如此,如果按目前的通行做法,将原产地指定为完成最终组装工序所在的国家,这就会人为扩大该国的出口额。2009年,安德鲁·拉斯维勒对苹果公司iPhone手机物料清单进行的分解,就是说明这个问题的最佳例证。

iPhone的关键零部件包括内存卡、屏幕、摄像头、收发器和接收器,这些元部件分别来自日本的东芝(Toshiba)、德国的英飞凌(Infineon)、美国的博通(Broadcom)和恒忆(Numonyx)以及韩国的三星(Samsung),而最终组装则是由中国台湾鸿海精密科技集团通过旗下设在广东省深圳市的富士康公司完成的。 2009年,按全部制造成本计算,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iPhone导致美国的贸易逆差增加了20亿美元。但是中国进行的组装工序费用在全部成本中占据的比例还不足4%,这意味着,中国创造的价值增值给美国带来的贸易逆差还不到7 500万美元,而在这20亿美元中,超过96%的部分实现了价值转移,其中3/4以上的价值来自日本、德国、韩国及美国。

未来

为什么制造业重要:不得不出场的“先进制造”

《先进制造》。作者: (美)威廉姆·邦维利安 彼得·辛格;译者: 沈开艳;版本: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19年3月。

21世纪的前十年对美国制造业来说痛苦不堪。生产岗位下降了三分之一,制造业产出、投资和生产率下降,制成品贸易逆差达到令人担忧的水平。出现了一系列的市场失灵问题:在需求方面,太多生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信息、资源和知识来部署新模式和新技术,以跟上国外低成本竞争对手的步伐。

在供应方面,大型企业在“轻资产”金融模式的驱动下,未能为其供应链中的小企业提供支持。随着制造生态系统日益薄弱,小公司越来越“孤独”。

在此期间,约有6万家工厂关闭。这直接导致社会动荡,严重打击了美国工人。后来行业状况有所好转,但称不上健康,仍然面临着深层的结构性问题。

如果要解决经济不平等和创造高质量就业等挑战,就需要持续改进,其中的关键是驱动制造业强力创新,这有助于逆转停滞的生产率水平,提高效率,提高该行业应对国外低工资和低生产制造商的竞争力。 自动化与“先进制造”。

美国的创新体系,就像它在战后时期所演变的那样,是围绕着制造业以外的技术挑战而组织起来的。战争结束后,美国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已经确立,主宰了世界生产,所以制造业不是问题。当时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的“前端”研发体系,延续战争期间已经启动的工作。因此,主要在战中和战后建立的美国创新体系从未专注于生产创新,而是侧重于一系列其他技术挑战。

如上所述,其他国家并未采用这种方式,德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已经围绕制造业组织了创新体系。美国为未能更好地组织生产创新体系付出了代价。 在2010年至2015年大衰退的余震期间,制造业新政策开始出现。麻省理工学院“创新经济中的生产”研究发现,制造业生态系统的弱化不仅会危害制造业,而且会危及作为美国重要比较优势的创新体系本身。

美国总统提名了一个由制造业公司首席执行官和大学校长组成的特别工作组,即先进制造业合作伙伴(AMP)小组,以仿效德国的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组建先进制造研究所,开发一系列先进制造业技术范式。 2015年的美国国家工程院报告提供了更宽的视角:先进制造业将融合服务和生产,建立新的经济“价值”模型,成为未来经济的核心。最终,国会通过了制造业法规,批准了制造研究所和先进制造业项目。与此同时,多个竞争国也开始制定自己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美国别无选择,只能继续推动新的先进制造业发展。

特朗普政府自2017年上任以来,尚未就制造研究所的未来发表明确的立场。国会为2017财年的14个机构提供了全额资金。政府继续支持强大的美国制造业和新的学徒制,但它对制造研究所的支持不一致。政府2018财年的预算继续包括由国防部支持的研究所项目,但作为削减能源部预算的一部分,建议削减能源部支持的研究所数量。为了生产创新项目继续产生影响,需要对制造研究所的持续支持和更强的参与。

过去制造业是受过高中教育的男性重要就业途径,尤其是白人男性。然而,1996年至2014年期间,白人男性高中毕业生的人均收入下降了9%,白人男性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则增长了22%。2014年,白人男性高中毕业生的年收入仅为36787美元,而大学毕业生则为94601美元。

“铁锈地带”地图(黄色部分)。

制造业岗位也是非裔美国人在中西部和东北部城市中心,以及通过南部纺织和家具等部门步入中产阶级的关键。制造业衰退对这些地区的影响尤其严重。这些地方显著出现了中等收入阶层受损和社会不平等的征象。高中毕业但没有大学学历的男性的全年就业率从1990年的76%下降到2013年的68%。完全不工作的男性的比例从1990年的11%上升到2013年的18%。

重要的是,这些男性的平均收入在1990年至2013年间下降了20%。在2016年激烈的总统选举中,重振制造业成为重要话题并非偶然。美国梦意味着给予所有人越来越多的经济福利。制造业衰退是传播社会失望情绪,并导致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2016年总统大选的结果反映了这一现实。

斯蒂芬·科恩(Stephen Cohen)和约翰·齐斯曼(John Zysman)在1987年美国和日本之间的制造业竞争达到高峰时撰写了一本书,名为《制造业很重要》——现在的制造业变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创新驱动的“先进制造业”。我们可以无视制造业并允许其继续衰落,但它似乎会影响到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甚至是社会结构和民主价值。


本文内容经中信出版集团、机械工业出版社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授权整合自《简斯维尔》《美国制造》《先进制造》等书。整合:罗东。编辑:西西;校对:翟永军。未经出版社和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题图素材来自《美国工厂》(American Factory 2019)画面。

 3 ) 只配像机器一样活着

Netflix刚一发布这部纪录片没多久,就登上了热搜。在中美贸易战的这个大背景下,这部纪录片为这个现今世界政治和经济热门话题注入意味深长的一笔。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已关闭多年的工厂,被来自中国的亿万富翁曹德旺买下之后重新开工,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工厂内部的中美员工、公司与社区之间冲突不断的故事。这可以看作是文化冲突,但同时也是文明冲突。

最开始的时候,重新获得工作的工人们很是期待这个工厂的重启,这意味着他们可以获得工作。一开始,中美双方的员工带着好奇和友好相互接近,彼此用半生不熟的英文沟通,通过比划手势学英文,一起钓鱼。但随着时间过去,工人们发现,这个工厂的运作方式和工作方式跟自己原先的期待很不一样。于是中美员工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反应。

超时工作、极少休假、恶劣的工厂环境、密集的生产线、缺乏安全防护措施等等这些问题日渐暴露,一位美国工人说,原先可以挣29美金/小时,现在则只能挣到13美金/小时。工人们开始失望,紧接着开始要求成立工会。在成立工会这个事情上,老板曹德旺作为资本家的一面彻底呈现出来。他给管理层施加压力,必须制止工会的成立,否则他将关闭工厂。他派美方人员到大陆的工厂参观,美国人看到中国人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蹲在玻璃渣中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以及了解到他们除了春节之外,全年无休,平时没有休息日时,惊呆了。

老板想让他们看到的是“何谓效率”,他们却看到了非人性的一面,在效率面前,个体是如何被置于无视的状态。美方管理层说,别说没有休息日了,美国工人如果一个月只休息两天,也会非常不开心的。

多年前,塞缪尔·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中,便指出了文明的冲突将会是未来这个地球上所有人类将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全球化在最初,让来自不同民族、种族和国家的人享受到了物质增长的丰富和便利,而到了高度交织的阶段时,文化和文明的冲突便开始突显。宗教、民族、种族等等的差异和冲突,皆是对价值观体系的认同出现极大偏差和不可融合。

影片开头,中方管理层在对漂洋过海到达美国工厂、即将开始工作的中方人员说,在美国,你可以释放自我,哪怕是开美国总统的玩笑都不会有什么后果的。纪录片的两位导演在接受CNN采访的时候说,这一段他们觉得很有趣,因为当时他们看到中方员工们脸上非常明显的惊讶表情。

导演和CNN主播对此都表示有趣,我觉得这个事情本身就变得很有趣。它所表明的是,在美国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评论美国的总统乃至政治)会是一件很特别的事,在中国人的眼里却成了一件具有特殊意味的事。这背后所隐含的信息我想身在国内的我们,尤其在现如今气候变得日渐紧张时期,可谓况味十足。古时不能妄议朝政,我们与此同。

还有一处则是,一位中国主管对拍摄团队展示手机里的照片,是他跟一位美国工人的合照。他说:看着哥们儿,跟我关系很好,但我有眼线告诉我,他是争取成立工会的头目之一。别看我跟他这么好,两周之后我就让他消失。

此处令人略有不安,似乎看到了wen 革时期揭发告密、暗中构陷的历史烟尘。

片中有一段,是一个中方的中层管理人员在开会的时候,粗暴地表示,要强制这些美国工人来加班,取消他们的休息日。他在表达他的观点时,语速快,好几个“他妈的”。在他看来,员工不加班简直是不可理喻的事情。我相信他也是要加班的,但他会甘之如饴。同样都是打工的,但是他已经把这种工厂文化内化进了自己的头脑里。

另一段,中方管理人员在给中国员工们打鸡血,称自己经常被人认为只有四十多岁,实际上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他服务了福耀工厂几十年了。为什么看起来这么年轻?因为“我有passion”!

只是不知道福耀在这家工厂以及大陆的其他工厂内,这种40岁以上的员工有多少,以及被优化掉的有多少。那些不再出现在工厂中的大龄员工们,是否依然会有passion.

美方的管理人员们被革职了。所有工人时薪增加2美元。但是美国工人的脸上并未呈现出太多欣喜,他们的表情意味深长。

有意思的是,在公司和员工、资本和工人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本来也应该是站在利益对立面的中方员工与公司,却都跟公司站在了一方。

我想,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中方员工均在国外,并且一直受制于这种工厂文化,即便有人也觉得多一点工资、多一些休息时间是好的,但也只能是深深藏在心里,不可能站出来,尤其站到跟美国工人那边去,一起抗议,一起推动工会的建立;

另一个原因则是,恐怕有许多工人心里是非常接受和认可加班的,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有更多工资拿。这不仅仅是在美国工厂,在中国大陆的工厂,不止福耀一家,许多的大陆工厂可能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

对于大多数在工厂打工的人来说,他们成长的背景贫乏,教育缺失,他们能获得工作机会并且还有加班工资可拿,哪怕不多,那也是好的,不然那些时间也是打游戏、睡觉、喝酒等等瞎打发过去。

有人在网上说,这是中国文明的胜利,说明中国强大了,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化甚至世界文明带来了冲击。看到这样的评论时,我是觉得哭笑不得。冲击可能是有的,甚至还令人瞠目结舌,但是这谈不上是什么高明的工作制度。

对于接受过一定教育的新兴阶层,现如今的大部分中产来说,多年前看到富士康年轻员工不断跳楼以对工厂文化制度和机器式人生的抗争时,可能只是觉得有点同情,但觉得那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离得还远。但这些年过去了之后再看自身,身陷996工作制、35岁及以上被优化等状况见怪不鲜,其实不过是新一层意义上的富士康员工式生活,点灯熬油把自己的头发熬秃了,还没来得及缓过神时,就被优化掉了。这当中固然有企业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对效率极致追求的客观原因,但也揭示出,在资本和劳力的互相借力过程中,资本是碾压性的,它从不曾真正地试图与劳力和解及共生。

纪录片的最后,那些载歌载舞一番热闹之后的工人们回到工作岗位,却并不知道,虽然他们刚刚获得增加了2美元的时薪(却也远低于美国工人在GM工厂未倒闭时的时薪),但很快地,他们将被自动化所替代。管理层带着老板曹德旺巡视生产线时,不断强调着“每条生产线上可以减少2名工人”,“成本大大降低”。

当你对老板加薪感激不尽,几乎培养出工厂就是家、家就是工厂的一体感和自豪感时,老板在挥手裁员这一点上可不会有分毫的犹豫。不知道那些最初捍卫资方利益、敌视美国员工争取工人权益的“挺司派”在被裁掉时,会作何感想。

也许有人会说,老板不裁员、老板不追求效率和利润,那么最后大家都没饭吃,都得散伙。这话说得一点都没错,现实的情况是,在这句话所呈现的逻辑指导之下,越发多的企业变本加厉、只看利润和效率,于是,就是有的人有饭吃,有的人被优化掉没饭吃,以及当企业快到一定阶段,又会有一批最初跟着有饭吃的人被优化掉,变成没饭吃。

这里,真不是什么中国文化的胜利,更不是什么可喜的文明征战。试想,当人活得越来越不像人时,还有什么文明可言?

原创: Ms妙荔 爱呀坏生活

 4 ) 为福耀和美国工人各说几句话

《美国工厂》是一部很精彩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最为难得之处,是导演和制作方取得了中国员工、中国管理层、美方员工的信任,让他们在镜头前纷纷表达出了比较真实的想法,也拍到了很多平时难得一见的场景。

豆瓣上有大量的评论,把故事主干总结为中国向崇尚平等和劳工权利的美国输出血汗工厂及其冲突。我认为在这一叙事框架下有些事实被忽略甚至扭曲了。

为何谢罗德·布朗在开工仪式上提及工会?

布朗是民主党籍的联邦参议员,算是俄亥俄州的前几号政治人物之一。工会是民主党的传统票仓。在2016年10月7号的致辞中,虽然布朗本人没有竞选压力(他要到2018年才面对参议院改选),但离总统大选只有一个月了,他不太可能在自己的家乡俄亥俄州这样的关键摇摆州说出一些让选民觉得民主党不关心劳工的话。他给家乡拉来了投资、带来了就业,自然要来站台。同时查看记录就可以发现,此人的立场一向偏左,尤其在经济与就业议题上,一贯强调劳工权利。对他来说,一边为当地引入企业、增加就业,一边向工会势力和蓝领选民示好、强调要保护劳工加入工会的权利,都是为美国当地劳工谋福利,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福耀管理层中的美方人士,说出了想把布朗的头砍下来这种重话,其实也并不稀奇。也许他是个铁杆共和党支持者,本来就对布朗这样的民主党人和他们的政策主张恨得牙痒痒。现在布朗又直接给自己的工作惹麻烦,他不气愤才怪。

福耀的公司文化与管理制度摧残人性吗?

开工前列队报数、喊口号、训话,在国内很多工厂乃至服务行业、国有企业都是极为常见的。如果有工厂、饭店或银行网点没有此类日常列队训话,很多国内员工可能都还不适应。其实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这种列队训话和很多白领为主的公司每周一或者每天早上开组会的习惯是如出一辙的。

据我的观察,当代中国人尤其是普通工人受学生时代的教育环境影响很大。班集体的凝聚感、班主任的绝对权威、班委会所代表的有限民主,都给国人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我们的主流文化也是推崇集体主义的。甚至到了大学阶段,很多专科院校依旧会延续普通高中的做法,用强制晚自习、不准恋爱等等办法来加强管理。毕业后进入职场,很多人依旧习惯于甚至很喜欢团队拧成一股绳、相亲相爱但又秩序和纪律森严这样的集体主义氛围。

曹德旺是40后,他的很多思想观念反映了旧时代留下的印记。公司里的一言堂现象、以情感和宣传来激励员工的现象、超时工作的现象、与政府关系紧密的现象,在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中也是极为普遍的。客观来看,福耀的管理和工作环境已经比10到20年前的那些真正的血汗工厂好很多了。

福耀的文化与制度摧残人性吗?也许吧,但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它也顺应了“人性”,因为它如此普遍与成功,与中国教育体制、文化传统的结合是如此紧密,有理由认为它是适合这一代中国工人和制造企业需要的。

美国工人“懒”吗?

没有人是天生懒惰的,这一点就连福耀总部的那位对美国工厂效益不满意的管理人员都承认,而且他还试图纠正他的美国同事对美国工人的负面看法。如果说美国工人懒惰,那如何解释历史上美国曾经是第一制造业强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展现出了惊人的生产效率和规模、为打败日德作出了重大贡献?

美国劳工的现状必须放在经济全球化、美国半个世纪以来的去工业化、美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美国政治对制造业的负面影响、日德中等制造强国的崛起、自动化浪潮等等这些宏观因素下审视。要回答美国劳工及制造业是如何演变到今日现状这个问题,恐怕十本书也写不完。

美国工人当然不觉得自己“懒”,这个标签本就是中国同事和工厂管理层贴的。而这些人和美国当地员工本来就存在一些沟通障碍和文化冲突,给冲突的另一方贴上负面标签是再常见不过的做法,有过辩论或吵架经验的成年人应该都能体会。从工会投票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员工最后都拒绝了组建工会,也侧面反映了其实大部分工人都珍惜这个工作机会,并没有天天想着少干多拿。

曾几何时中国人对国内工人的看法也是好吃懒做。尤其是体制内的单位和企业,简直是重灾区。铁饭碗曾经是、如今依旧是千万人梦寐以求的职业。国人曾经还认为无组织无纪律也是国民劣根性之一,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非常流行的论调。仿佛一夜之间,如今的偏见变成了中国人过于服从纪律和组织,而美国人过于懒惰和散漫。再过二十年,天知道中国人和美国人又会变成什么形象。

福耀是万恶资本主义的化身吗?

在讨论任何意识形态之前,一个显著的事实是,福耀Dayton工厂的员工政策尽管不乏争议,但在扭转了初期的亏损并实现了盈利之后,工厂已经大大增加了岗位总数,而且工厂效益向好、招聘还在持续。这在传统制造业不景气的美国,算是成功案例。

正如36Kr在一篇评论中指出的,2017年全美的平均工资是14.63美元/小时,因此福耀提供的薪资水平并没有低于市场水平。即使在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失业率降至历史新低、市场上劳动力紧缺的今天,俄亥俄州的平均薪水也就只有大约16美元/小时。十年前的通用居然给工人提供29美元/小时的薪水,虽然不清楚是不是有工会的作用在其中,但我猜测通用工厂在金融危机袭来时迅速倒闭与过高的员工福利不是毫无关系的。

从福耀的角度来说,他们会去美国办厂主要是因为福耀有几个大客户就在工厂附近,办厂能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和时间。在当地办厂所能提供的客户服务显然也更为理想。福耀在全球建设工厂,几乎都是为了在地理上接近下游客户。因此福耀并不是为了剥削美国劳工或者在中国待不下去而去美国的,每家企业都会根据市场环境做出特定的战略布局,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要把每件事都道德化,那可以说福耀为美国增加了数千个就业岗位、贡献了大量税收和GDP、为美国车企和消费者提供了更质优价廉的产品,还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呢,是不是该表彰一下?同时也可以说福耀敌视工会、漠视劳工福利、用机器取代劳工,还搞陈旧的等级森严、股东至上的管理制度,可以说是万恶资本主义的化身了,应该重点批判,对不对?

 5 ) 失去工作其实并没那么可怕

纪录片的力量就在于它解读的多元性,本片结构是封闭式的、有头有尾的故事,但文本是开放性的,不同阶层、不同国别可以解读出不同含义。

看豆瓣上有些评论把对体制的憎恨转移为对中国人的憎恨,我是憎恨不起来的。看着电影里那些默默忍受着各种压迫却依然笑着憧憬着吃饱饭然后教育好子女的中国工人,我憎恨不起来。我没法说出这些中国工人费拉不堪这么傲慢高冷的话。

我倒是想起2009年中国《劳动法》第一次修正案出来的时候,当时网上公知的主流反应是批评,说新劳动法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大大增加了老板的负担,沿海工厂大量破产,反而导致大量工人失去了工作。后来我读了研究生,认识了圈姐作为很好的朋友,她本科是学经济的,我本科是学法学的,虽然现在都学了电影,但依然还是会为捍卫各自本科的学科观点而辩论。当时圈姐就是反对新劳动法的,而我是支持新劳动法。

当然新劳动法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以及政府确实把太多自己的责任推到了企业身上。这些批评都是对的。但企业不应该再把责任推到职工身上。最后所有苦难都由打工的人默默承担。

整体而言,我依然坚持认为新劳动法的积极意义远远大于它的消极意义。今天在互联网上,大家已经能毫无争议地知道“996是一种福报”完全是一句屁话,这就是新劳动法在2009年出台所产生的最大价值。

我其实看完这部纪录片,感受最深的就是,中国人为了有一份工作,可以让渡太多东西了。

中国人对于失去工作的恐惧,远远大于失去工作实际上带来的危害本身。

当然,我不是说工作不重要,一份工作对于一个普通人、对于一个普通家庭,当然是极其重要的。但我始终觉得,我们对于失去工作的那种恐惧,太强烈、太强烈了。强烈到为了稳定而安全地待在一个工作岗位上,我们可以把自己变得那么温顺、那么听话、毫无尊严,甚至于抹除掉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所有独立性和思考性,完全地融入集体之中,不惜把自己变成集体大机器之中的一颗螺丝钉,而不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

纪录片里福耀公司一直强调:我们是一个大家庭。这句话不仅仅是老板的宣传语。中国是非常强调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个人进入集体之中,其实寻求的也就是一种庇护和安全感,为了获得这种庇护和安全感,让渡出一部分个人的权利。这本身是没问题的。按照卢梭的理想,社会契约就是这样形成的。

但中国人的那种不安全感、恐惧感,过于根深蒂固、刻骨铭心,以至于在与集体进行谈判时,变得毫无筹码,可以无限度地让步,只求还能继续呆在集体里面。这不仅仅是中国工人与工厂的关系,也是甲方与乙方的关系,员工与老板的关系。

我总是忍不住怀疑,这种如此强烈的恐惧感、不安全感,到底是一种天性,还是洗脑之后的结果?

我经常会听到一些老板们抱怨:现在的90后、00后越来越不好管了,一言不合就辞职,不像80后那么有责任心。从这个角度上说,虽然网络上80后们总是嘲讽90后、00后小粉红多、脑残多,但我依然坚定地相信,90后与00后,比我们80后更有希望。

因为90后和00后是更有安全感的一代人,他们不会把自己的安全感完完全全寄托在一份工作上。而80后呢,也许在网络上,他们会呈现出激进的姿态,但当真的涉及到他们的饭碗的时候,他们立刻会害怕和退缩。80后跟70后的父辈挨得太近了,仍然是缺乏安全感的一代,可以在网上疯狂吐槽让自己加班的老板、蛮不讲理的甲方,但回过头,为了保住自己这份饭碗,依然会无底线地不断让步。

个人不断让步、不断出让自己的权利,集体的力量就越大。这个集体不仅仅是某个政府。我们要先战胜自己心中的恐惧。否则那个政府永远不会被打败。

我还是要强调,我不是精英主义、高高在上地说,一份工作不重要。工作对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都太重要了。没有工作,人是很难有尊严地活下去的。

但我们找工作是为了有尊严的活下去,而不是为了一份工作,放弃自己所有尊严,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那些加班猝死的、那些把自己变成集体机器之中的螺丝钉的、那些忍受各种侮辱依然拼命要保住工作的,我真的想说,失去工作其实没那么可怕。

这部纪录片里提到一句,美国人是鼓励式教育长大的,所以都过于自信。我觉得这种自信让他们可以为了坚持自己相信的正确理念而放弃一份工作,他们也不会害怕。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害怕,让他们有勇气去跟资本家进行谈判,反而获得了更有尊严的工作机会。

我本人有两年多的时间,没有任何工作。当然这也不是我主动选择的结果,所以也没什么可自豪的。那段时间我爸爸生病了,我放弃了在北京的一切工作回家照顾他。我自己感觉那两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工作的痛苦,主要是心理上的焦虑和周围环境的舆论压力。后来我突然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能不能活得有尊严,工作并不是一个绝对要素。然后我开始能够心平气和地每天看看书、看看电影、跟我父亲聊聊天。在那段时间,我一个纯粹的文科生,开始喜欢上了量子力学,找来了能找到的所有这方面的科普书和高校教材,找到了所有网上能找到的公开课视频。然后告诉我爸爸,时间、空间、物质,都跟我们日常理解的并不一样,所以,死亡并不可怕,离别也并不可怕。

我挺感谢那段没有工作的两年多时光。让我今天内心少了很多恐惧和不安。我知道很多外在的事物不会打败我,工作也好、甲方的否定也好、老板的批评也好。我知道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然后我依然会选择一份我喜欢的工作,努力地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做好。

但我会对自己说:失去工作其实也没那么可怕。

 6 ) 几个跟经济文化有关的观后感

如果知道一些简单的经济学知识,看这部片子会认识得更多。看了这部影片,我很有感触,有一些浅薄的认识。

1、雇员的薪资和其他待遇必定是供求关系决定的,中国和美国的人均生产力确实有差距,所以中国工厂和美国工厂的工人生存现状并不能简单地进行比较。不能单纯地批判中国工人的休息时间和安全环境都得不到保障,这些都是我国生产力、供求关系和市场决定的。据我所知,目前中国工人的薪资待遇正在一步步提高,并且很多工厂经常招不到人。

2、福耀玻璃在美国想要生存下去并且盈利,必须是要遵守美国法律的,这点毋庸置疑。美国是一个比我们市场经济更加成熟的社会,我相信美国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一定会促使FUYAO GLASS AMERICA成为更加成熟的企业,同时将来也能为中国福耀提供一些好的帮助。

3、资本是有逐利性的,不仅仅是福耀美国会和工会做抵抗,全世界的资本都会和工会相互协商相互谈判,工会和资本之间的微妙抗衡会使得工人权利有所保障的同时增加企业效率。

4、尽管目前中国工会已经沦为形式毫无保障工人权益的作用,但是在中国目前开放的市场经济下,好的流动性也是保障雇员权益的隐藏方式。市场会给雇员的权益设置最低限度,虽然肯定比工会的差很多。

曹德旺是有一个有野心的人,他的野心并不仅在于赚钱。此前我并不了解其人,只知道A股福耀玻璃涨势不错。福耀玻璃在美国设厂对中国文化的标杆意义远大于它的实际利润,通过影片我们真正能看到中国和美国普通人之间的淳朴交流。

曹一定知道此片会获得不小的争议,他敢于通过美国的影视制作方把这个现象这个过程展示给所有人,了不起。

片中有一位“希望强制美国人周六加班”的比较偏激的中国福耀员工,希望他能在美国工作的时间找到一些自我的含义。

另外一位Wong,认认真真工作、加班无怨无悔,同时又能与美国同事友好交流的那位,才是真正大多数勤勤恳恳工作又善良的中国人代表。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腾飞的基石,他们当之无愧可以获得更优越的生活条件。

有人说,片尾表达的机械自动化令人毛骨悚然。但是我不这么认为,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升是我们获得更加美好生活的最基本推动力啊,正是因为不断的自动化推进使我们普通人能够获得更多个人时间、提升更多个人享受。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之下,我相信对于被辞退雇员或者无力生存的底层人民的保障也会越来越到位。

很多时候我们希望世界更公平,但是很遗憾,利益至上是人类世界发展的永恒动力,我们只能努力在利益和道德/人权之间寻找平衡。

2019.08.25

今天看见2016年的报道:曹说美国除了人力贵,税费、地、和能源都比中国便宜。真是唏嘘,完全想不到。

 短评

不想评价美国工人 只想说中国人实惨,你勤奋努力上班跟资本家谈合理时薪和加班费他和你谈情怀谈奋斗谈狼性,表面高薪实际996压榨下来的时薪令人尴尬,等你步入中年想跟资本家谈多年奉献他和你谈效率谈利润想方设法不赔偿就把你赶走。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下的资本家。

7分钟前
  • momo
  • 推荐

这就是秦晖说的,中国和美国的对抗是十七世纪资本主义和二十一世纪资本主义的对抗。

9分钟前
  • QQ的汤包
  • 推荐

作为纪录片并不算上乘。看到评论里那些反复强调“两种文化不分对错”的声音感到可笑,你如果是站在上帝视角你大概可以这么讲,但你明明是其中一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即便你没有亲历过中国工人作为a human being的辛苦,你至少应该为片子里的所见感同身受,说这样dehumanized的文化无错的人,如果不是有心在为自己的文化遮羞,那就有必要反思自己是否还是个human being了。

10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曹主席一开始以为美国的filmmaker可以为他拍出一支大型企宣片233无限趋利带给他膨胀、歉疚,还有巨大的虚无感。就冲那些孤独的抽烟镜头,我想这位信奉爱拼才会赢的资本家内心很可能住着一个受伤之人。组建公会的后果是“政治的”他十分明了,过往的历史经验无数次教会他工运带来的瓦解力量,所以这不是中国文化输出的真人秀,而是两大人类生存前提在具体情境下的博弈:活下去,有尊严。那么,到底哪个前提在先呢?有趣的是,在中国工厂看了一场华美的晚会之后,美国管理者突然感到这个失意世界实际上“对立统一”,到头来,We are one,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意识形态阵营一向各自承担着选择的后果。只是今天,马克思笔下那个共产主义的幽灵早已不见踪影,到底谁来保佑普天之下工人阶级老有所依,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呢?

12分钟前
  • 伶仃兽
  • 推荐

梦与梦不同,韭和韭同悲。

1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作为一个福清人,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自己的家乡,很开心,但是看到反应的内容,就有点五味杂陈了,确实,我们所谓的中国速度,是牺牲了多少人权多少自由多少利益换来的,然而最可怕的是我们的思想却趋于习惯,累啊,但是习惯了。当看到福清福耀厂的军事化管理,不知道是自豪还是悲哀。

17分钟前
  • 芬芬达
  • 力荐

看下来福耀公司整个就是一个红色环境下生长的中国企业,企业实行军事化管理,企业文化宣称福耀是一个大家庭。但我奇怪的是福耀中国工厂的员工全部都是年轻人,那么这些年轻人老了以后,假如说在福耀工作了几十年,老年或者只是中年(手脚不灵便,效率低了)之后,家长福耀会不会管?我不了解,还是到一定年龄一脚踢出去?只要你年轻奉献,中老年不管死活。福耀美国反潮流建工厂还以为有什么秘诀,结果只是照搬中国这一套,看的挺大跌眼界的,如果没有高科技机械臂,结尾估计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想在一个发达国家靠工人苦力实现盈利,真是看笑我了。

19分钟前
  • 柯西莫
  • 推荐

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国铁锈带投资建厂的故事。中国变资本家、美国变打工仔的身份错位,作为对当前中美关系的一种解读非常有趣,文化差异什么的还是流于表面了。说清楚了一件事:美国流失的制造业是永远回不来了,连工会都PK不了自动化......(看完查了查,这个工厂盈利了!)

2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经济萧条,连美国都不可避免再次上演人吃人。民族主义者会感慨这部纪录片中,中国资本以救世主角色拯救美国经济的叙事逻辑,看到中方员工更胜一筹的勤劳、高效,左翼则能发现福耀美国的实质是军事化管理的反人权血汗工厂的输出,传奇的曹德旺一样有伪善油滑的一面,美国的领导如何在利益认知的驱动下成为剥削者的帮凶,中方管理层如何以胡萝卜加大棒的三十六计冷笑着残酷地瓦解员工对工会的支持以及最后,普通员工是如何向资本低头的。当然,讽刺的是,无论是心甘情愿解释剥削、甚至为工会倒台欢欣鼓舞的中国工人,还是因为饭碗含泪投降的美国工人,无论是为之辩护还是与之抗争,大家的结局都是被结尾令人几乎呆滞的机械臂代替,成为失败者。哪怕加班再勤劳的工人,在机械革命面前也是弱者,这不得不说非常讽刺。 @2019-08-24 18:58:37

26分钟前
  • 老咪
  • 力荐

出乎意料的好看,久违地在纪录片里看到了真正客观的视觉。

30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社会主义国家更“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更“社会主义”,两者都是基于之前相反的措施的一种调整,最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并没有对错,也无关道德,社会的进步就是在这种一正一反的博弈互动中前进的

34分钟前
  • 鸭博士
  • 力荐

原来主人公就是营销“涨200倍还严重被低估”的福耀玻璃!作为小股民,有幸吃到点上涨时的小红利,所以看的时候有点希望它们跨文化的尝试能找到一个出路。美国人给中国人“拿枪”,中国人暗戳戳说“他们就是懒”,但同样也是“We Are One”...行尸走肉般打卡下班却又回不到中产生活的Dayton人,两点一线两班倒的福清人,最脆弱的是工人,是老实人。

38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我靠太恐怖了。这是美国人的灾难片吧???中国老板连天气都能控制。太可怕了。

39分钟前
  • 王食欲
  • 推荐

听了个导演讨论,很有趣。导演组家在隔壁那个村,十几年前在同一家工厂采访了三千多个工人拍了GM工厂关闭的短片。福耀本来要雇他们拍宣传片,被婉拒。玻璃大王不愧是政协委员,气度不凡,答应他们拍什么都行,想拍多久拍多久。于是拍了三年,从最开始的中西文化冲突到后来组工会失败自动化来袭。从导演组角度看世界,美国应正视并讨论中国企业来美国开工厂的全球化回流,考虑自动化对底层工人的影响。从曹老板角度看世界,美国虽然地价低运费低税也低,但工人又老又懒又事儿妈,这咋可能成为工业巨国呀。从白左角度看世界,中国模式工厂不可能持续发展,太不重视安全了。正视xenophobia的良心之作,八月netflix上线。

41分钟前
  • such
  • 力荐

任何貌似客观的纪录片背后,都一定有坚定的立场,否则纪录片制作者无法制作出一部具有力量的纪录片。全世界无产者面对的是同一种资本家,但无产者注定无法联合起来。我们有不同的过去,但我们可能只有一种共同的未来。

42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奥巴马投资的Netflix纪录片,这时候看太有意思了。片子纪录了中国土豪拯救美国倒闭工厂,中美企业文化激烈碰撞:中国工人一刻不停重复高效机械劳动,美国人又懒又慢,呼吁工会人权,被中国人的晨会口号和年会颂歌震得一愣一愣。后来支持工会、效率低下的美国工人被开除了,中国人无法理解:有工作就很开心了,怎么还要挑三拣四呢?一部会让双方都有所反思的片子。老罗在《中国为什么有前途》里写到美国产业空心化,说现在底特律人撅腚哈腰干活已经觉得不过瘾了。感觉美国工人从来没真正吃过苦,中国工人从来没享受过真正的快乐,而未来谁都不会比谁好过,他们终究都会被机械手取代。中国一定会崛起,但也应该清楚付出的代价,不断吸取教训,变得更好。世界永远都在不停地平衡、交替、变革中。

4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坐等3年后elon mask当主角的《中国工厂》,讲述中国制造如何帮助特斯拉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中国工会帮助协调两国雇员增进友情的故事……

46分钟前
  • 知心二叔么么哒
  • 力荐

这片子最好的部分是语气上的举重若轻,轻盈又简短的拍摄类似于片段的东西,但海面之下的冰山每个人都能自己看见。美国的工会最初起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底层劳工最基本的权益,到如今客观上变成了阻碍效率的障碍,中国这边效率高得令人咋舌,但一些劳动者也让人心酸,维护人基本的尊严不应该被嘲讽,就像在法律框架内于美国与工会组织“斗争”也只是策略一样。我们自己应该想的是如何维护基本权利,如何在基本权利得以维系的前提下有效的工作,权益保障和效率有部分天然冲突,但在冲突出现之前还有很长一段路。这世界上在奴役般做工与赖在制度保障的懒汉之间还有很大的光谱。这纪录片不偏袒只呈现,呈现一种人类普遍的无奈,或者在左边或者在右边。

48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就感觉那些个班组长的嘴脸真可恶

52分钟前
  • 墨玉
  • 推荐

这不是什么“文化冲突”,这是十八世纪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资本主义的冲突,是“昂纳克寓言”的鲜活例子。

57分钟前
  • Warszawiacy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