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故事

HD中字

主演:夏洛特·韦里,弗里德里克·范登德里舍,米歇尔·瓦莱蒂,赫尔菲里克,Ava Loraschi,Christiane Desbois,Rosette,Jean-Luc Revol,Haydée Caillot,让-克洛德·比埃特,玛丽·里维埃,Claudine Paringaux,罗杰·杜马斯,达尼埃莱·莱布伦,戴安莱夫里耶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9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1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2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3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4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5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6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13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14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15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16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17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18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19冬天的故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冬天的故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侯麦著名系列作品“四季的故事”之一。菲利茜(夏洛特·海瑞 Charlotte Véry饰)和查理(费德瑞克·范丹狄德夏 Frédéric van den Driessche饰)在海边浪漫相恋之后,因为一时不留神留下了写错的地址,而导致了二人再也找不到彼此。菲利茜生下了查理的孩子,但5年来却再也没有查理的音讯。  生活还在继续,菲利茜遇上了喜欢她的一些男子,他们也不失为好男人,足够爱自己。比如成熟体贴的马桑(迈克尔·瓦雷蒂 Michael Voletti饰)和才华横溢的路易(Hervé Furic饰)。然而,在菲利茜的心中,查理却仍旧是个挥之不去的至爱之人。她不是不爱他们,只是无法爱到能和他们一起生活。她和路易一起看莎士比亚的歌剧《冬天的故事》,为里面的人物悄然落泪,也许她和剧中人一样,也在坚守着一个信念。  终于某个冬天,菲利茜和查理竟然在公车上重遇,执着的梦想等来了实现的一天。藏草青青旅行到地球内部地狱厨房(美版)第一季墓碑镇1993诡影迷情神探狗笨吉变形金刚:领袖之证第三季生化寿尸迈向未来的倒数10秒澄和堇:年轻了45岁的女人柳湖新颂吸血鬼骑士 第二季弗兰妮·兰顿的自白第一季自然法则:吸引定律爱之乡聊斋1988短柄斧2摩斯探长第十季四圣兽之幽魂还愿师端盘子的姑娘狼心超人前传第九季通勤营救国语平壤怪兽让我怎么相信你今天的恋爱高斯奥特曼 日月第一击不痛的死法湿婆神车牢华丽上班族散户大战华尔街:GameStop传奇无人驾驶为你写诗木乃伊1932聊斋志异海市蜃城我的最爱檀香迷案谁说理科生不懂爱情电影版玫瑰奇缘恋与大明星国语

 长篇影评

 1 ) 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远远不是我最喜欢的Rohmer. 我也不认为“小团圆”的结局除了慈悲以外还有什么深意:相反,我以为 Rohmer 对女主人公的怜悯是带有一丝轻蔑的。
别的评论中也提到了PASCAL'S WAGER, 这里不赘述。不过好像没有点透 Rohmer 的一个引申:即使上帝不存在,奇迹不发生,“信”本身为信者带来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存在;过程或者比结局还要引人入胜。
从这里着眼,则能体会到本片的含蓄而温柔的讽刺意味:(1)我们看到“信”本身并没有使Felic在任何意义上实现自我完善或者“(spiritual elevation) 精神提升”; 例如,反而使她失去了自己作决定的人格尊严。(2)“信”的最终成全,也是十分小布尔乔娅的,不无卑琐, 好像Rohmer得出结论,Felice 也只能及此,不及更高的境界了。所以扔给她一根骨头。
对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的引用,于是也更加微妙:“信”之ennobling effect, 在舞台上更真实。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是对于“信”的敬而远之的轻轻否定。

 2 ) 如何择偶的故事

1992年。一开始觉得,果然法国的女性觉醒比中国要先进很多啊。难以想象和一个有孩子的女孩子和两个男孩子交往彼此还都知道,一个还是有妇之夫。emmm虽然很比较难接受这个状况但是我觉得她对于自己想要的真的很清楚,她和妈妈对男人的讨论也很赞,有智慧的男人最有魅力,生活的智慧比书本上的智慧更为迷人。虽然这样说显得书呆子好惨哦。

然后在她选择理发店老板的时候,我发现很天真,粗糙的男人果然一直粗糙,还没人帮她带孩子,他替她考虑的不够多。如果要是他们能合二为一就好了。但是这个女孩子真的做决定很快,虽然理发店老板愿意解决问题,书店老板愿意交流,但她对自己的决定深信不疑。

她回到书店老板身边的时候,我真的很生气,这个女孩子真的一直在摇摆,忘不了初恋所以永远不会满足,而且对男孩子一点都不负责。豆瓣选出来的那句话是很精髓:“因为你并不快乐,你牺牲了快乐和生活,只为了那触不到的恋人”。她以为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其实并不知道,对家人对孩子对男朋友都很不负责。

也许是成长的过程吧。就,可能也没有什么好和不好坏和不坏,大家都需要成长吧。她说有希望的生活总比没有希望的生活好,这可能就是她的选择吧书。书呆子通过书在学习人生,她在用她的莽撞在学习人生。

她很幸运,有这两个愿意陪伴她成长的男孩子。也很不幸,失去了她的白马王子。大概很多适龄女孩子都面对着这样的问题吧。

我的妈呀,居然真的回来了。有情人终成眷属?大概真的是电影吧。所以这个电影是在告诉大家要勇敢追求真爱吗,很法国,可是现实真的很残酷诶。

但是真的和白马王子就能幸福地度过一生吗?

看了别人影评,说其实是在寓意着女孩在精神和生活之前寻求共存,最后找到了能够平衡的着陆点:厨师。虽然寓意很不错,但这个过程还是让我觉得有点过于理想化。

爱情没有道德可言这句话说的真是也没错。

 3 )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又是侯麦的一部温情电影。 一对艳遇的男女给错了今后联系的地址。 女人生下孩子,男人杳无音讯。 女人始终没有忘记那个男人,尽管她的生活中有另外两个男人,愿意成为爱丽丝的继父。 我始终无法理解法国人在男女之事上的开放。 男女之间,如果不是毫无感觉,怎么能够分手后马上能成为朋友。 刚刚分手怎么能够像两个走得很近的朋友一样。 一开始觉得菲有点不可理喻,她声称爱路易,也爱麻桑,还爱孩子的生父,她说有很多不同种的爱,后来又说她不够爱路易,她对麻桑的爱也不足以让她和他生活在一起。 这是一个性情中人。至少对于感情的事很性情,说同居就同居,过了几天无所适从又搬回来,继续去招惹她的前男友。 至少我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也许在法国人看来这都没什么。 路易是个骚包文艺范。麻桑更像个居家适用男。那个后来出现的夏洛克,是热情似火的俊男。 菲说她相信轮回,她有种朦胧的宗教情怀,她觉得相见如故的人是上辈子就相识了。 并称自己是在教堂里刹那间知道了事情应如何进展,她选择了未出现的孩子她爸,夏洛克。 摸不到看不到的那个,总是最完美的恋人。 叔本华曾说过,记忆的美化功能,从一分别就开始进行了。 几天几夜的云雨之欢,就能让她为他生下孩子,并且认定他。 奇迹般地,这对过去的恋人在公交车再次相遇,又险些失去联系。 最后,当时是Happy Ending了,俊男发现了自己有个可爱的私生女,还有个至今还在等候自己的美丽女子。

 4 ) 关于信念

“真的,如果生命原无意义,而我不得不选择一个谬论时,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值得选择的谬论了。”——尼采


 “你原本以为他忘了你。”
 “不,我以为他死了。”
 “没想过拿掉孩子?”
 “从没想过,那违背我的信念。不是宗教信念——我和宗教格格不入,这种信念十分……”
“个人……”
 “不,应该说是私密,没错,十分私密。我不喜欢违背自然,我失去夏何洛,但有他的孩子。一个孩子和几张照片。他却什么也没有。”
 “他一定以为你骗他。”
 “不会。”
 “一定会,你给了错的地址。”
 “我知道他心里的想法。虽只是推测,但不比你的差。”——侯麦•《冬天的故事》


1.

艺术创作某种程度上等于做选择题,上乘作品即在众多(实际上是无限种)选择中找到了最为“恰当”的一种。要给出对作品的评价,可以试一试这样的方法:考虑一下,如果要表达同样的内容,其他人会选择如何去操作?会选择怎样的人物和故事?会选择怎样的讲述方式?把其他的方式(来自于你自己,或者其他同类题材导演的已有作品)和大师的方式做比较,看大师如何制造出最“恰当”的效果。

2.

马桑、路易和菲利西的差异,是信念的差异,导演在片中通过彼此的对话揭示了这一点。我愿意把这三个角色看作人们对于信念的三类理解,三个角色作为“信念”的具体形态承载了讲述。侯麦要论证的并非信念的好坏,也不是在一个人的生活中信念的作用、地位,似乎比这些更为宽阔:通过展现被信念选择的一种生活,来展现信念是什么。(不是我在呼吸,是呼吸在吞吐我)侯麦想说的也许是这个在高处的东西?一个很哲学的概念穿过胶片,效果却很“生活”,很艺术。

3.

很生活,很艺术。比如菲利西在巴黎的地铁、公交车、街道穿行的镜头。给整个片子划出节奏。同时,在路上,不在固定的某个地点的菲利西,不在路易那儿或者马桑那儿,也就不在他们的观念世界里面。街景或许强调了一种疏离,带着信念的一个人置身于人类群体之中的那么一种景象。(菲利西和夏何洛的相遇是在公交车上。)
比如,菲利西和路易在说话时,有不相干的行人穿过他们的空间,“打扰”画片。我喜欢这样的细节,暗示环境的符号。我们和这电影、这故事处于同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侯麦的片子始终提示:日常生活就是指向理解、洞见的迹象和线索的埋藏地。不用惊世骇俗曲折复杂的剧情,人性的波澜就在微妙的日常言行中。我想这一点是把现实主义做到家的。

4.

怀疑片中菲利西的女儿角色就是演员的亲身女儿。怎么会演得这么自然、美妙呢?女儿爱丽丝的情绪和言行,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菲利西的心意和信念,以非常直接的孩童的好恶,甚至在菲利西看不清的时候给予她“无心的”提示(在内维进教堂那一出戏。爱丽丝无心,侯麦有心,情节上看也自然,因为片中提示了菲利西对爱丽丝的教育包含了她的信念)。这两个角色分享着同一信念的泉眼。最后的汇流出现在夏何洛和菲利西重新相遇之后爱丽丝的反应。爱丽丝觉得她的小爸爸的出现是理所应当的,甚至在菲利西激动的表现过后,爱丽丝以她的天真,依然十分牛叉地平静着。这平静仿佛在说,信念不是信念,而是事实。

5.

记一笔:帕斯卡的赌博论在这部片子里又出现了。在《慕德家的一夜》里,这理论也由主角嘴里说出。侯麦似乎对此哲学观念很感兴趣。

 5 ) 最不可靠的关系

最不可靠的关系
【埃里克侯麦 冬天的故事】
文、坏蓝眼睛

人生所有关系中,最不可靠的恐怕就是爱情关系了吧。
我们能够用一个念头爱上一个人,也可以用一秒的决定离开一个人,爱的时候有无数借口和动力,甚至人为地添加上各种神圣的渲染,离开的时候只需要一个理由:没那么爱他。
埃里克侯麦试图用一个平凡的故事来诠释爱情的意义,他用动了宗教,挪动了哲学,甚至涉猎了一点神学以及旁门左道,他只是想给爱情和人生一个精准的定义,但是众所周知,在我们所有能够掌握的技巧和学术中,惟有爱情和人生是根本无法定义的。
于是,众多的门派,各路的人马都为此进行了疲而不止的探讨,研究,反正是无解的,高级的解释和低级的理解的差别也不会有隔着太多道门,只要你肯想,愿意探索,任何人都可以。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来讲,冬天的故事中的故事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这只是一个关于女人的选择的问题,侯麦试图意念,意识和宿命来解释“感觉”,而“感觉”决定着选择,选择又决定着结局。
故事起源于一场艳遇,俊男美女,年轻的身体,甜美到不现实的浪漫,美景和美好恋情合二为一,女主角在那一刻也显得格外好看——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进入正片的女主角表情沉滞,衣着邋遢,甚至连气质都算不上特别——当我们沉浸在罗曼蒂克的爱情中的时候,所有人都似乎容光焕发,进入了一个神奇的舞台,大家都是浓妆艳抹的主角,而一旦神坛落幕,当我们走下来的时候,个个都是面目平常的路人,连表情都可以copy,百人同面。
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讲,我们的人生总是灰扑扑的,只有偶遇爱情的时候,才会像被施展了魔法一样,南瓜变成马车,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孜孜不倦地盼望和追求“爱情”的根本原因吧。

但是爱情稍纵即逝,短的像夏天,进入冬天之后,一切都回到了现实,女主角菲力西因为一个荒诞原因,把地址搞错,导致她和浪漫情人夏尔勒失去了联络,而不幸的是,她怀孕了。
女主角勇敢地生下一个漂亮乖巧的女儿,却失去了此生的最爱,“失去”让夏尔勒当之无愧成为她的“最爱”,她无法跟命运讲条件,只能郁郁寡欢地自责和等待,盼望出现奇迹的那一天,她能够和夏尔勒重逢。

五年中她的生命里出现了两个男人,一个是知识分子,喜欢从书中汲取知识和经验的天主教路易斯,另外一个是粗壮鄙俗身材臃肿的中年市井男人马桑。面对生命中这两个男人,她从来不掩饰她对夏尔勒的爱,而且她很精准地对每个男人的感情做着一个判断,她不喜欢高深无趣的路易斯,她认为自己更适合粗壮平凡的马桑,但是她对他们都说爱,偏执的她强迫他们接受他们在她心目中的分级,俄日且接受她所有的决定,哪怕是错误的。
马桑为了她抛弃另外一个女人,打算和她一起生活,菲力西二选一认为马桑更适合她,于是不顾母亲的劝阻,执意前去,但是仅仅一天的时间,她便改变了主意,她认为一切都不对劲了,而她不愿意浪费时间去做不喜欢的事,所以她立刻决定回巴黎。
回到巴黎后,她找到路易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下自己的离开,路易斯快要被菲力西的变幻搞晕,他试图发作,最后还是控制住了,菲力西问他:你怎么会对我大喊大叫,然后又沉默?路易斯反问:那你要我们怎么办?威胁强迫,跪地求你?谁都改变不了你的决定。

一切都是一个念头决定。
爱的关系是多么不可靠。
反过来说,失去一个爱人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写错一个地址,说错一句话,甚至五官长得凑巧不可爱,这都可以成为她离开你的理由,在爱情关系中,勇于选择的都是强者,他们不念顾旧情,不拖泥带水,不优柔寡断,只听从自己的意志,他们决定着爱情的存亡,而那些被选择的弱者,那些心地过于善良的人们,注定只能在这场决定中被宣布,受伤害。

这里也可以延伸出一种讨论,到底是看重感情好,还是不看重感情只注重感觉好?看重感情会顾及他人感受,而注重感觉则只服从内心的感受,一个是利人,一个是利己,但是从自己的层面来说,注重感觉更实惠。平凡如我们,高尚始终得不到眼前的快乐,要说终极的快乐,大部分人还不配谈。

不信仰宗教,却尊重个人信仰的菲力西在教堂里冥想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必须要尊重自己的意愿,完全没有必要去做任何不愿意做的事,这就是正确的“选择”。

莎士比亚的戏剧【冬天的故事】,让菲力西看的浑身颤栗,泪流满面,她在这幕戏中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信仰可以令人复活,而她的信仰不用于大众所定义的信仰,这种信仰其实也就是一个执拗的念头——要不要坚定自己念头,为自己的选择买单?就像她坚持五年认定夏尔勒是她的最爱,那么,就算夏尔勒永远不再出现,至少她的念头可以支持她带着希望活下去,而且因为她心里最爱的位置有人占据,她可以更冷静,更理智,更无情地做各种决定,这无疑对她来说,是好事。

注重感觉,崇拜个人信仰,利己为先的菲力西迅速离开马桑,又回到了路易斯的身边,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和路易斯交换着自己精神方面的心得体会,并为自己的行为找到足够多的论证和哲学观点,在某一瞬间,路易斯认为菲力西已经真正地回归,至少她愿意探讨那些从前她并不愿意探讨的东西,他认为她在逐渐接近他的世界了。

当然,这完全是路易斯的错觉和误会,菲力西在感觉中早已经给路易斯定了位——她说她从精神到肉体都不喜欢路易斯,包括他的五官,她都讨厌,但是这不妨碍她说爱他,甚至在各种情绪波动的时候投奔他,最后她说:我们可能在某一世是兄妹,甚至我们可能是彼此养的宠物。

平凡的马桑没有能够留住菲力西,哪怕他背井离乡,哪怕他抛家舍业,刻板的路易斯也只是菲力西的一个避难所和风景台,她从马瑟那里获取肉体的安慰,在路易斯这里收获精神的提升,但是没用,这俩人跟她的“爱情”都没关系,她爱他们,却没有疯狂到“可以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这就是她最终下的结论。

正当我们所有人为女主角菲力西的命运和未来担心的时候,侯麦突然安排失踪了五年的夏尔勒和菲力西在公车上偶遇,两个人欣喜若狂,在得知双方都没有多余的状况的时候,俩人迅速拥抱亲热喜极而泣,这个结局更像是一种美好的假象,如果没有遇到夏尔勒,菲力西的命运会是什么样,在不断的审判中否定一切男人,还把一切归结为轮回和注定,一辈子活在自造的阴影中,为一个艳遇后失去联系的男人耗费终生的情感,郁郁寡欢,落寞无比,满脸愁容,惟靠信念的力量说服着自己,直到满脸皱纹,摸着情人的相片泪流满脸……stop,侯麦让这一切都在魔法中结束,他们相遇了,重逢喜极而泣,我们理所当然地相信他们会生活在一起,但是侯麦又留下了一个悬念——夏尔勒决定在一个边远的城市生活,他虽然很英俊,但只是一个厨子,我们的菲力西会跟着他一起走吗,再次投奔,再次体会生活繁琐,再次在教堂中冥想,下一次她得出的结论会是什么呢?

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做一个残忍的假设,如果夏尔勒的失而复得让菲力西发现“真爱”不过是这么回事,他根本不是她想象中那么完美的话,菲力西那强大的心理建设轰然倒塌后,该如何面对和如何支撑。
重逢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尚未得知,影片已经结束。

那些我们孜孜不倦固执已见追逐的爱和捍卫的爱人,真的是值得爱的人吗?我们为之疯狂又愿意屈尊一切在一起的人,在褪去“爱情”光环后,还能够让我们坚持并坚信吗?为什么我们对某一些人只有好感无法加深到“爱”,而有一些人让我们忘乎所以一见钟情,牢牢钉在爱的十字架上宁愿让我们自己为之受折磨呢?爱情确实是一门玄学,是一门哲学,是一门神学,这是灵魂的事,答案无解,于是我们上下求索,乐此不疲。

保持希望终究是好的。
侯麦代表上帝奖赏那些心存希望的人,虽然他还告诉我们,这只不过是赌注。

2012/12/17 3:02北京。

 6 ) 信者得救

让-马里·莫里斯·谢雷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导演埃里克·侯麦。就像你不知道谢雷就是侯麦一样,侯麦的妈妈也不知道侯麦就是她的儿子谢雷。这位喜欢在片中借人物之口喋喋不休的作者导演,却极少在媒体上露面,以至于他在巴黎街头帮忙推轨拍摄,也鲜有人能认出来。埃里克·侯麦比起戈达尔那群新浪潮小将足足大了十岁,他影片温和琐碎的气质和新浪潮的普遍激进相左,任凭外头天翻地覆,他始终把镜头对准寻常人的小情小爱。侯麦第一部启用大牌明星、被冠上杰作头衔的《慕德家的一夜》,于1969年上映,他让片中的人物自顾自地争论着宗教与感情,仿佛1968年如火如荼的五月革命完全没有席卷到他一样。2007年,87岁的侯麦拍出了《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依然是美丽的少男少女情事,古典得仿佛会动的油画,结局虽然“圆满”却仍带有导演狡黠的趣味。评论界褒贬不一,侯麦却兀自享受着他的田园牧歌——当年他就没有激进过,如今又何必勉为其难?我觉得,一个人在坚持一些事情的时候,同时就在拒绝另一些事情——潮流的、聒噪的、功利的,这种不鸟别人的态度很是迷人。侯麦有多死心眼?我还可以举两个例子:为了《克莱尔的膝盖》中开花的背景,他会提前一年去外景地种玫瑰;为了《绿光》中最后绿豆大小的一瞬间,他等了一年,在地球的不同战略点放置设备,直到绿光出现。
 
侯麦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开创了系列电影:《六个道德故事》、《喜剧与箴言》、《四季故事》,每个系列都由数部影片构成。他说:“我不会问什么题材吸引观众,我反而劝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同一种题材拍六次,但愿六次以后,观众就会领会我……我很早就下定决心坚持不改,因为只要你坚持一种意念,就会有追随者。”对侯麦来说,“并没有故事,只是一个系列,一种非常随意的事件之选择”,男男女女们争辩着、想象着、动摇着、追寻着,但到最后什么都没有发生。就像《克莱尔的膝盖》中小说家说的那样:“你要是跟一个学生睡了一觉,醒来之后就得面对你的婚姻,这并不能成为一个好故事。而如果我不睡那一觉呢?故事会更好。”《午后之爱》中的男主角,在即将和情人上床的一刻,落荒而逃;《克莱尔的膝盖》的男主角倒是大胆地完成了他的邪念——摸一摸少女的膝盖,讽刺的是这个欲望的动作却被克莱尔理解为安慰的动作。那些没有发生的事情最大限度地挑起了我们的想象,就如同那些没有说出的话才是隐秘的关键所在。“所以,什么都没有发生,就是发生的事。”
 

 
帕斯卡尔·博尼策在《也许并没有故事》里这样写道:“侯麦的人物都是温吞吞、胆怯怯的那种……然而这个表面上平庸无奇的世界经常暗流涌动,被焦虑暗中噬咬,为疯狂所围困。并非那种惊人和丑恶的疯狂,而是一种不起眼的然而紊乱的疯狂。”他们都是蒙着眼睛的堂吉诃德和包法利夫人,在直觉中磕磕绊绊,揣测真相。“真相”,这几乎是绝大多数侯麦的影片所预设的中心,在柔美的调子下潜伏着一场罗生门。《苏珊娜的故事》中苏珊娜到底偷没偷钱?《沙滩上的宝莲》中到底被背叛的到底是宝莲还是她的表姐?《春天的故事》更在“真相”上大作文章——娜塔莎有没有偷项链?还有,她有没有蓄意撮合让娜和她爸爸?当片中角色在“真相”间摇摆不定的时候,观众的道德也受到了挑战。这让我想起曾经有过一个实验:给你看14张少女的照片,并明确告诉你其中有七人是真正的少年杀人犯,另外七人则是普通学生,要你猜测谁是杀人犯。“真相”是什么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判断,即“你所相信的真相”是什么,在你做出选择的时候,你的道德标准也随之浮现。当观众意识到这种判断的道德指向时,他也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这可能是侯麦一部分的目的。《沙滩上的宝莲》的结尾则给出了“两全齐美”的解决办法,表姐对宝莲说:“我想了想,亨利可能骗了我……如果亨利骗了我,那么西尔维就没有背叛你。但我们现在又不知道是哪种情况。不如这样,我就认为亨利没有骗我,你就认为西尔维没有背叛你。这样大家都会开心点”宝莲是知道真相的,但她只是笑着说,“好的。”“真相”再一次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宁愿相信的真相”,正因为蒙着眼睛,卑微的人们才有勇气生活下去。侯麦嘲笑他们,也爱他们。
 
侯麦的片子我集中看了十来部,推荐《冬天的故事》,不为别的,只为“小团圆”的结局看得我很开心。《冬天的故事》无疑是《绿光》的延续,主题很明确——这是一个关于“信念”的故事。菲利茜因为一个口误说错了地址而和恋人失散了五年,她生下女儿后独自生活。有两个男人同时追求她,她都拒绝了。终于在公交车上,她和恋人意外重逢……片中菲利茜和其中一个追求者一起去看莎士比亚的戏剧《冬天的故事》,剧中的雕像因为信仰而复活。菲利茜信仰的不是她一定能和恋人重逢,她甚至宁愿认为恋人已经死了,她信仰的是爱,而这爱在她眼中是唯一的。帕斯卡有个著名的赌博理论:上帝存在与否,无法证明,那么,我们信不信上帝呢?从赌博上,有四种情况: 1.上帝存在,我们信上帝,就会获得无限多好处,你会有两条命,现在这一条还有死后那一条 ;
     2.上帝存在,我们不信上帝,就会失去无限多好处,别的信上帝的人都有两条命,可你只有一条 ;
     3.上帝不存在,我们信上帝,无所失无所得,你还是你那一条命,不多也不少 ;
     4.上帝不存在,我们不信上帝,依然无所失无所得,依然不多也不少 。
结论:从赌博原理说,不信上帝还不如信上帝。
菲利茜没有学过哲学,却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帕斯卡的赌博理论。然而这场赌博的关键处并不是她赌她会和恋人重逢,而是她相信即使信了而不存在,她也没有损失。失散了五年,这场赌99%是要输的,而且决不是没有损失的——那另外99个结局是她浪费了青春、错过了别的爱情。她知道会输仍要去赌,仍选择相信,侯麦是仁慈的,把所有结局中最好的那一个给了她,那唯一的绿光他希望让信的人看到。片尾有目共睹,菲利茜心心念念的恋人其实也很普通,他能给她的生活和别人能给的没什么两样,然而菲利茜流下了喜悦的泪水,这就足够了。唠叨的侯麦也闭嘴了,怜惜地望着她。
 
看侯麦的片子,除了看画面,看对白,还可以看演员。不是他的演员多大牌、多英俊、多美艳,是他喜欢把演员从小用到老,你可以在片中看到演员成长的轨迹。于是我们看到了沙滩上的宝莲长大后,在《夏天的故事》里开始了新的恋情;《克莱尔之膝》里的还是小女孩的罗拉,到了《秋天的故事》已经成了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玛嘉丽;《绿光》中的像株植物一样的娴美的德芬娜,在《秋天的故事》里张罗着帮玛嘉丽介绍男友……而所有和侯麦电影有关的东西中,最不能看的是影片简介!写的越是详细越是看得人一头雾水,请放心地忽略掉,直接看片子就好啦。

 短评

最后只能算是一种巧合吧,看似圆满的结局,其实这女人根本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一直彷徨着,如果继续,那么最后这个男人也不会是最后

4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灵肉统一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开端,同时也是人间四季里真正短暂而迷人的尾声和前奏。然而这种和谐的爱却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暂时性的一去不返,侯麦借着两性之间的游戏抑或冒险拉开了《冬天的故事》的大幕。正如莎翁的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自此人们生活在一个灵肉分离的后爱情主义冰河时期。幸或不幸的是,在这旧物速死灵魂复生的冬季总是蕴含着挥之不去的春意。春天适合讨论康德,冬天则宜批判柏拉图和笛卡尔。恰如女主角分析的那样,柏拉图式的爱与机械唯物式的爱都不是真正的爱。但相对于务虚的知识分子女主角更倾向于务实的企业家,然而二者关系的本质却是支配与被支配主奴关系,这让不堪忍受的她走上了内省和反思(辩证唯物主义)之路。结尾的久别重逢真是令人喜极而泣的冬春交接呀,因为拥有历史而非回忆的二者永远无法忽视女儿(真理)的存在。

7分钟前
  • Muto
  • 力荐

爱一个人就跟看一场电影一样,完全就是图个感觉,无法解释,没必要解释。。

8分钟前
  • 缘浅情淡
  • 力荐

不是言情剧,结尾甚至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皆大欢喜,其实是侯麦在表达“爱情宿命”论。女主角朝三暮四令人反感,但侯麦的用意并非是塑造她的性格或爱情价值观,所谓爱情本没有理由和条件,她只不过是突破了世俗对爱情的限制,让自己服从了宿命而已。很多人“认命”,其实不是服从命运,而是屈从了世俗。

12分钟前
  • 保禄萧
  • 推荐

现在的豆瓣还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看完候麦呢。

14分钟前
  • 无非
  • 力荐

#060#长达一百分钟的两段关系都成了最后十分钟的重聚最漫长的前戏,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柏拉图、帕斯卡的哲学也统统为这场相遇背书。教堂里的冥想、剧院里的落泪,让她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爱情,是宿命与轮回,是灵魂先于肉身存在,是命中注定和他会再遇见。

15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8/10。侯麦将女主角安排在物质(身体强壮)和精神(博学多识)的两极男性之间,从而形成她不适应两者的张力。颜色和空间暗示人物的现状:图书管理员体现了知识影响着人爱的方式,连卧室都与书店融为一体,夏季恋情的结束和失去爱情憧憬、枯燥地同居约会的白色严冬。教堂圣像表现出上帝对坚持所爱者的眷顾。

16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看有人短评里说侯麦死了是一种类型的终结,这种类型如果真有的话大概就是电影语言不靠任何形式感就讲了所有事;男主最后只出现那么短的时间我觉得讲的是并不是命运也不是选择而只是困境的结局穷举中最特殊的一种,结尾完全是照应莎士比亚的;居然看哭了妈的

21分钟前
  • 大漁
  • 还行

侯麦的去世几乎意味着一个电影物种的灭绝

24分钟前
  • 6
  • 还行

相信爱情,真好。女主角真惹人爱。哲学、感悟、文化在法国深入每个角落。在中国似乎只是小部分文科学者的专利。这就是差距呀。

29分钟前
  • 竹清影
  • 力荐

打败了春天成为我最爱的一部,选择在电影院看太正确了,强制的集中注意力,让人在前面一个半小时的铺垫里充满了期待,最后几乎有与女主角同样的喜极而泣。如果你赌赢了,虽然胜算很小,但回报却很可观,就算你赌输了,抱着信仰去生活也会更好。

33分钟前
  • 冷冷内含光
  • 力荐

侯麦作品序列中与众不同的一部,首先是探讨信仰,不再怀疑踌躇彷徨,虽有曲折试错但最终坚定难移,教堂冥想与领受启示段落亦是侯麦难得在电影中展示自己的天主教信仰。其次,片头欢悦恋爱蒙太奇里有不少裸露镜头或造爱瞬间,而侯麦极少在作品中置入大尺度场景。另一方面,你也能看到导演不少贯穿职业生涯的母题及偏好演变:从前期男性中心渐次转为以女性为主视点,甚至讲述女性之间的故事(有的人不喜本片女主,我倒尤爱她的坦诚与对原初认定的爱情的执著信仰——尽管浪漫主义式的恋爱并不一定比另外两个男友分别代表的智性引领或柴米油盐式情爱要优越或走得更远);侯麦灵感源自同名莎剧,故片中也有相应戏中戏段落,雕像复活的奇迹也与失联5年又偶遇且闪电复合的童话结局相得益彰;讨论柏拉图与帕斯卡尔哲学则似[绿光]与[慕德家一夜]。(9.0/10)

3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浪漫主义有的时候很荒谬。

42分钟前
  • drunkenstain
  • 还行

雕像复活,是信仰的力量。恋人重逢,是爱情的执著。不喜欢讷威尔,不是因为那里没有花园。不能与你厮守,也不是因为这里书籍太多。有的爱人忠诚可靠但不足以支撑生活,有的爱人学富五车这不是我要的生活。下雪的街头,告诉你虽然没有妻子,但不代表你没有女儿。会为你的幸福祈祷,哪怕那幸福与我无关。

4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莎翁歌剧中的雕塑王后,你相框里的一纸爱人。信者真,得新生。

48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力荐

“人间四季”之冬从某些方面看,侯麦其实和伍迪·艾伦很像:他们都热衷于琢磨男女之间的各种关系,将真实的道德选择展现在观众面前。故事中的菲利茜将全部的男女之爱在冬日里冰封,她迷茫地游走于两个男人之间,而结尾查理的出现就如同《春天的故事》中项链的寻回一样巧妙——如果不知如何抉择,就把一切交给命运吧。

51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冬天的故事]像是女性视角的[夏天的故事],侯麦给女主角提供了务实的、知性的和旧情难断的三种男生,涵盖的类型已足够多,让这种选择成为了一种“爱情哲学”。女主采取的方法论是一个一个试,朴实但也最有效。最后戏剧化的结局温暖了巴黎的冬天,电影感变强。人间四季,至此结束,春冬夏秋。

55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这女人出奇的忠实于自己,出奇的不会让自己受委屈,她离开马桑的时候开始喜欢上她,哈哈~~小艾丽斯非常可爱~~因为同样的情绪,给五分~~

58分钟前
  • 夏乐的星星
  • 力荐

四季里最喜欢的一则。“For me the dream was reality. An absent reality. ” 春天的开头,女人下车,离开男人。冬天的结局,女人上车,遇到男人。最后Elise也学妈妈喜极而泣实在萌到心都化了!2021.1.8 其实冬天的故事是从夏天开始的

1小时前
  • vivi
  • 力荐

侯麦电影里的主角从来不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他们永远都不满足现状,哪怕失去现在的幸福,也会让爱情牵着自己的鼻子走

1小时前
  • 惧色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