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尔与吉姆

HD中字版

主演:让娜·莫罗,奥斯卡·威内尔,亨利·赛尔,万娜·乌尔比诺,Serge Rezvani,阿妮·内尔森,萨比娜·奥德潘,玛丽·杜布瓦,米歇尔·索博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62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1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2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3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4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5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6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13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14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15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16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17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18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19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朱尔与吉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战前,德国人祖(奥斯卡·威内尔 Oskar Werner 饰)和法国人占(亨利·赛尔 Henri Serre饰)在巴黎结识。他们意趣相投,对诗歌和小说都有强烈而共同的兴趣,甚至二人为着同一个雕塑也着迷。顺理成章地,祖与占都爱上了同一个女子:聪明貌美的凯瑟琳(让娜·莫罗 Jeanne Moreau饰)。  在这样的关系中,占选择了成全温柔单纯的祖。他们一起到乡间度假,度过了美妙时光。然而一战的爆发,却让他们失去了联系,在自己国家服役期间,他们多么担心会在战场上杀死自己的好友。而祖,从不间断地给妻子凯瑟琳写信。  战争结束,祖与占再次相遇,占觉察到祖和凯瑟琳的关系很糟糕——她对婚姻以外的感情从没停止过追逐,喜欢在各种爱情关系中享受自由。占在祖家中住下,凯瑟琳毫不掩饰对占的爱,这段三角关系平衡而快乐的维系着,旁人完全看不透。当占要离去时,凯瑟琳直率锐利的性格让事情起了变化……隐秘之爱之情迷风尘1刑的乌鸦 特别篇至尊红颜The Door犯罪现场清理员第二季歌手·当打之年黄土坡的婆姨们流浪的心2021星愿2023杰克·昂特维格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家庭之路以爱情的名义诸神的黄昏 第一季四大名捕大结局粤语版她们的名字翡翠城第一季美女蛇岛求生干物妹!小埋第二季盲探国语最强罗曼史地中海假如时光倒流乞丐夜校惊魂惊悚诡计屋顶上的吉列尔莫剩者为王太空巴迪最危险游戏 第一季惊悚50州第一季行差踏错野鸭变凤凰 第二季瓜德利尔舞东京大饭店中国人要来了成长的烦恼第二季乐高好朋友:假期特别篇有瑕疵的人们安妮·霍尔英语白狐2013

 长篇影评

 1 ) Le tourbillon de la vie歌词 生命的漩涡

Le tourbillon de la vie歌词 生命的漩涡
电影《朱尔与吉姆》的主题歌
Elle avait des bagues à chaque doigt, 她的每个手指都戴着戒指,
Des tas de bracelets autour des poignets, 她的手腕上满是手镯,
Et puis elle chantait avec une voix 她唱着,
Qui sitôt m'enjôla.. 谁来对我甜言蜜语?
Elle avait des yeux, des yeux d'opale, 她有宝石一样的眼睛,
Qui me fascinaient, qui me fascinaient. 让我陶醉,
Y avait l'ovale de son visage pâle 她那略带苍白的鹅蛋脸,
De femme fatale qui m'fut fatal (bis). 一个充满诱惑的让我堕落的女人
On s'est connus, on s'est reconnus, 我们相遇,再相遇,
On s'est perdus de vue, on s'est r'perdus d'vue 我们不再遇见,不再遇见,
On s'est retrouvés, on s'est réchauffés, 我们重逢,我们心里又燃起暖意,
Puis on s'est séparés. 然后我们又分离。
Chacun pour soi est reparti. 我们都要再出发,
Dans l'tourbillon de la vie 在这生活的激流里。
Je l'ai revue un soir, aïe, aïe, aïe 某个夜晚我又记起,那篱笆,
Ça fait déjà un fameux bail (bis).. 已经是很久很久的事了。
Au son des banjos je l'ai reconnue. 在她的班卓琴声里,
Ce curieux sourire qui m'avait tant plu. 她那特别的微笑曾让我那样的快乐,
Sa voix si fatale, son beau visage pâle 她动人的声音,她苍白的脸,
M'émurent plus que jamais. 永远俘获我的心。
Je me suis soûlé en l'écoutant. 我听得陶醉了,
L'alcool fait oublier le temps. 酒让我忘记了时间
Je me suis réveillé en sentant 我却清醒地记得
Des baisers sur mon front brûlant (bis). 印在我额头的滚烫的吻
On s'est connus, on s'est reconnus. 我们相遇,再相遇,
On s'est perdus de vue, on s'est r'perdus de vue 我们不再遇见,不再遇见,
On s'est retrouvés, on s'est séparés. 我们重逢,我们又分离,
Dans le tourbillon de la vie. 在这生活的激流里。
Chacun pour soi est reparti. 我们都要再出发,
Dans l'tourbillon de la vie. 在这生活的激流里。
Je l'ai revue un soir ah là là 某个夜晚我又记起,
Elle est retombée dans mes bras. 她曾依偎在我的臂弯
Quand on s'est connus, 当我们相遇,
Quand on s'est reconnus, 当我们再相遇,
Pourquoi se perdre de vue, 为什么要错过,
Se reperdre de vue ? 一再错过?
Quand on s'est retrouvés, 当我们重逢,
Quand on s'est réchauffés, 当我们再重温,
Pourquoi se séparer ? 为什么要分离?
Alors tous deux on est repartis 我们又分离,
Dans le tourbillon de la vie 在这生活的激流里。
On à continué à tourner 我们继续错过,
Tous les deux enlacés 两个曾经紧紧拥抱的人
Tous les deux enlacés. 两个曾经紧紧拥抱的人。

 2 ) 《朱尔与吉姆》观后小结

早已闻名的好片,的确货真价实。形式主义大师的片子总是能吊起我的胃口。很多方面都让我从中有所收获。特吕弗在构图上采用了三角形构图来表现两男一女的关系,他把心理距离转化为物理距离在同一画面中呈现,恰到好处。音乐也是起伏分明,有效地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冲突。让我看着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那个“引火自焚”的隐喻,提前暗示了影片的结局;另一处是有关法国五月风暴期间无政府主义的引喻,特吕弗在这里并没有拿政治运动说事,而是借此来比喻女人对自由的放纵。朱尔与吉姆应是一个男人对女人情感的迷惑,相信每一个男人在女人面前都会有其两面性,有时候会是内向、温雅、专一的“朱尔”,而有时候又会是洒脱、不羁、理性的“吉姆”。至少对此,我便是“朱尔与吉姆”。

 3 ) 特吕弗与女性主义

本片拍摄于1961年,次年在一月在法国上映。二战后,欧洲的文化需要被重新构建,这时继欧洲先锋主、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后,第三次电影运动法国新浪潮来了,它与包含上述女性主义在内的各类文化思潮相互接洽、诠释,带来了一场思想的解放。

60年代初,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正在西方世界展开,性解放是该运动中的一项重要议题,以性自由为武器改变以父权主义为代表的现存社会结构。而在运动前期的电影创作上,女性依然作为男权社会的附庸,或者说是以另一种男性视角被消费。直到法国新浪潮,女性才找到为其真正发声者。法国新浪潮时期的主要流派为激进女性主义,这也是女权主义第一次出现,持这种观点的女性主义者认为父权是造成社会最严重问题的根本原因。

特吕弗作为法国新浪潮时期的核心人物之一,也理所当然的把镜头对准女性角色。虽然原著是以一战后为主要背景,但特吕弗把其与女权主义相结合,构建了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三角关系。女主角凯瑟琳在祖与占以及她的其他情人中周旋,时刻保持自己至高无上的“女王”地位,而两位男主角的人生也在这个情感漩涡中被搅的翻天覆地,不断挣扎。

作为女主人公,凯瑟琳是通过多个角度的视点被塑造的,画外音则作为其中的重要手段,分别是上帝视角和两位男主人公,而凯瑟琳的画外音只在片头出现过一次:“你说,我爱你。我说,留下来。我想说,占有我。你却说,你走吧。”这段话于这部影片,既是开始也是结束。

在影片前半部分,特吕弗使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推拉摇移、快速变焦、定格,让镜头的时空不断跳跃,营造出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到了影片后面的部分,镜头明显切换速度放缓,摄影机的运动如同三人的感情,迷惘、混沌、无力。

在构图方面,前后相对一致。凯瑟琳始终急于占据画面的中心位置,她受不了两人在玩骨牌时对自己的无视,强行插入两者之间;男主二人在河边侃侃而谈的时候,摄像机在谈话途中确切到了凯瑟琳的画面,一系列的声画不同步之后,她纵身跳入河中,使他们长篇大论化为无意义。战后归来,四人在小屋中谈话,她也一直作为两人必经之桥梁,让祖与占无法跳过她去进行沟通。凯瑟琳一直没变,就像她涂上代表男性性征的小胡子,套上了男性的“外衣”却依然保持着女性的内在,使女性观众依然获得了身份认同。他们在桥上赛跑,她只要赢得比赛,不在乎规则。桥上的空间与外部完全割裂,形成了一个固有的小空间,时间仿佛停在此地,为三个人相互吸引、对抗,最终走向毁灭的结局做了个亮眼的伏笔。

当然,也许凯瑟琳的塑造除了原著本身外,还夹杂着特吕弗的个人情感。他来自一个天主教家庭,母亲未婚先孕生下了他,他的出生被社会和母亲视为罪恶,由此对宗教和女性产生了微妙的情感纠葛。希区柯克曾对结局发问:“天主教可以接火葬吗?”结合导演的生平,这未免不是一种反抗。

特吕弗镜头下的女性主义运动,是真正以女性为叙事主体的,而不是作为单纯被凝视的客体存在的,这一做法也打破了劳拉·穆尔维的凝视理论。作为与众多思想家同一时代的伟大导演,我想特吕弗是认同存在主义的,主观性和自由是研究人的存在的出发点,本片也是在自由和道德的碰撞下产生的乌托邦构想。

最后,还是随便说两句。女性主义到如今也有百年多的历史了,女性依然遭遇着社会上的种种不公,我虽然是男性,但也希望女性主义不要沦为空谈,积极打破中产的阶级壁垒,带动全体女性真正掌握本该掌握的话语权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4 ) 人造天堂

深情若是一桩悲剧,必将已死来读。 ——简祯 1 一个世纪前的巴黎,整个城市都是一座巨型游乐场,一半是垃圾堆,一半是天堂。垃圾堆里掩埋着各式各样的废弃物,包括人们排泄出的愤怒、悲伤、忧郁,填埋在假新闻和食物包装的千吨废纸下。而人造天堂里,每个人都在过节日,不同民族、宗教和国家的游人过着他们自己的节日,还有圣诞节、国庆节这样巴黎人自己的节日,哪怕一个农产品集市也能迅速被谈笑风生的美国游客和波西米亚流浪舞者演变为你所见过的最盛大的庆典。人们用钢铁、用丝绒、用酒精、用芳香剂,搭造出陆地上最大的人造天堂,这里会成为艺术电影的发源地,一点也不奇怪。 故事始于一个乱糟糟的化妆舞会,滑稽的打扮,光怪陆离的面具,每个人手握免费香槟喝个烂醉,只有祖与占因友谊的喜悦而目光坚定。他们从中欧来,朝拜这个文学与艺术之都,在一座座博物馆和咖啡馆里寻找着心目中的耶路撒冷。那时的咖啡馆不像现在,现在只有两种人整日泡在咖啡馆,一种人没有工作,一种人没有假期,他们从家里、办公室里跑出来只为让屁股挪挪地方,往耳朵里灌咖啡。在当时,咖啡馆是社会名流们最喜欢的地方,作家、诗人、画家和各类巴黎大学的学生们,雨果!甚至谢绝了医生的忠告,愿为5000杯咖啡而死。如果你穿得不像个绅士,花神与绿珠的侍者可不会为你领位。 只有在这样一个地方,祖与占才能会面。他们性格迥然不同,一个略带保守,一个稍显浮夸。两人都出身非凡,受着精英教育,拥有新贵族大胆而高尚的品位,对文学与社会有着深刻的见解,热爱古典,不是繁文缛节的古典,而是追求艺术本质的古典。两位绅士的愿望很简单,在巴黎,找一份足以谋生的职业,再找一个热爱的希腊式女郎。实干家的生活是简单的,从你切下第一块面包、捡起掉下的面包屑开始。 男人对女人的追求与男人对爱情的追求是两种东西,某个女人或许能满足男人实际的某个方面,但男人对于理想化的爱情的心愿绝对是不切实际的。祖与占,这两位同时带有传统与革新色彩的绅士,他们的爱情观念是开放的。他们拥有陪衬任何美丽女性外表的绅士举止,漂亮脸蛋儿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并没有某一种“最终目标”,好让合格的人选成为他们的“情感终结者”,他们不断寻找可以倾吐爱慕的对象,仅仅是为了把他们对于美好的幻想维系下去。优秀的女人在他们眼里如同雕塑、油画、古董家具,是房子的主角,最引以为傲的部分。当男人进入房子里,就成了房子的主人,理所应当去挑选适合自己的物品。 这种从《爱经》之类的书籍里看来的爱情模式,放在当下引人发笑,在当时却是常态。上等人对人情世故的认知永远来自他们的文化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诸多讽刺剧里都有这样的细节,他们想知道什么,去翻翻晦涩的大百科全书就知道了。他们尊重女性,女性同样是人,只不过在他们眼里,女性是另一个人,或者另一种人,他们不会真的明白一个独立健全的女人在想些什么,身在天堂,女人们都是天使的幻影。探索爱情的过程起初是新奇有趣的,与时代辩论和艰苦的工作之余,他们的身心都得到了极大放松。巴黎熏陶出女人都是厄洛斯的女儿,她们是爱的提供者,充满对爱情的渴望,当你探求爱,她们必将抛出一个让你受益匪浅的答案。最初的爱情是个游戏,追逐与回答,在欢声笑语中流连忘返。 2 巴黎真是个哺育人又抛弃人的地方,穷奢极欲和愤世嫉俗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同志。游乐场大门敞开,迎来送往,星形广场不留恋英雄也不抵御凶徒。很多人用书籍和电影为巴黎写情书,有才能向巴黎的整个历史和所有人致敬的寥寥可数。不得不承认,特吕弗是其中用电影表达的佼佼者,尽管时代变迁,《祖与占》也可同《戏梦巴黎》对读,作为巴黎写给世界的回信。 特吕弗为《祖与占》写过一篇长序,自云从第一行起便对这本书一见钟情。导演希望当每个人读过这本书都会爱上书的作者,亨利-皮埃尔•罗什,以七十四的高龄于一九五三年发表了这部小说,作为他的第一本书。电影剧本是由导演与作者联合改编的,对话与分镜画面无不进行了缜密推敲。影片最大程度反应出小说本身的简练与优美,投射出作者丰厚的艺术趣味。这是两位才子也是两位密友间的合作,为法国电影史书写了无比动人的一页。 《祖与占》的立意并非为了道德,可它也不是虚假的,那些对话不是作者的自言自语,电影上映时真实的凯茨女士也还活着。书里也没义正词严地探讨过爱情,从不断的诘问与感叹中,人们可以拼凑出陷于爱情的男人的种种状态。电影画面也旨在表达这样的情境,人与朋友,人与爱人,人与家庭,把人放置于诸多关系之中,观察着人的变化。情感的本质,在于人对关系纽带的把握,我们如何表达自己、表现自己,就是我们对感情需求的外现。正如英国作家格林厄姆所说,爱是人们不断去理解明知不可能理解的人的过程,是无私、天真的愿景,是自我牺牲也是自我实现。无法列出一个方程式,脱离开人的单独个性,来表明爱的化学或物理反应,剖析内心也显得苍白。导演和作者达成了一致的选择,用美好的事物来陪衬人的情感,使情感自由发生,镜头和书写只需单纯记录下发生的过程。这部电影丰富而有序的美感正在于此,认真、热忱而不刻意,甚至狡黠地回避了可能面临的道德窘境,因为真实的爱情,是不会与道德为敌的。 和大多数男的作品一样,导演关注的是男性的爱情,以及男性视野之下的女性。通过这部电影,人们能窥见男人在内心树立的自我形象。他们渴望完美,又不断挖掘自己不完美的方面,为之忧虑、为之奋进,在这种观念下,结成的友谊是深刻的,对他人的感情也是深刻的。他们将自我和社会割裂开,不断审视,听从内心,解放智慧与情操。他们的人生几乎是完美的,几乎,如果他们不生活在社会中,不同他人相互追逐。 这样的男人会让女人面临一个疑问,到底是需要永恒的爱人,还是长久的爱情?永恒的爱人总让人心动,跌入情愫的狂潮里,得不到也无法自拔。长久的爱情给人温暖与舒适,是合口的面包与茶,出现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实际上后者更难求,需要耐心,好情绪,门当户对和其他现实因素,我们才有空去相互发现相互磨合,常常在那以前一切便消散在社会机器的齿轮缝里了。前者,一生里总能遇到一两个,要是同时遇到祖与占,那就是两个,日神与酒神都有了。女人们很快做起美梦来,依然不知对方如何看待自己,也不知该如何对待这份激情。激情真好,可以把灵魂烧出个洞来,将一切琐碎统统倒进地狱火,身心都飘上天国。一旦火焰熄灭,心里只留下一口填满灰烬的冷窟窿。那些同祖或占分过手的女性,后来如何?电影中并未交待过。 仿佛深情都是不幸的,在女性身上尤为明显。男人更理性,自制力更强,不会耽于幻想度日。较为幸福的女人,都有自己度日的功课。生活在巴黎很幸运,她们有那样多的事业和娱乐,有储蓄和打发时间的手艺,不必只待在教室和厨房里终了此生。她们不会因为分手便认为被命运愚弄、抛弃,她们能把自尊心用在其他地方,比如一两种爱好、几个朋友,远行,舞会……巴黎这座人造天堂里,消解痛苦的方式很多,可以称之为不幸的事也就变少了,起码分手或离婚不是。祖与占此前遇到的都是这样晴明的女人,作者自幼与母亲为伴,导演对于女人故事也颇有心得,他们了解这些巴黎女人。一言以蔽之,她们不会全身心投入在一段感情里,她们享受浪漫、礼物、性与爱,也克制着不向男人一直索取。着眼于自己的生活,她们想要平衡,没有哪个男人天然应该占有一个女人的一切,打破这种平衡。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女人,是生活的好伴侣,可祖与占,他们想要的都是灵魂的吸引与绝对的占有。 3 绿蒂是必然的。 歌剧里都有一位女高音,充当被赋予爱情的角色,是纯洁与至美的化身。她会遭受妒忌和打压,爱情遇到重重阻拦,她不屈不挠又无比脆弱,如果她死了,她的玉殒将升华男高音的灵魂。绿蒂就是这样的女人,每个追求高级趣味的男人,都渴望与这样一位女性相遇相知。她的形象不单表达了作者的审美取向,她也开启了男性对纯洁之爱的神往。 电影中的绿蒂是个值得回味的人物,她的身姿轻盈,仪态优雅,漫步林间如同仙子。她的衣裙都朴素而考究,是旧时代的缩影。身为贵族女性,她们的衣服都是裁缝手工,没有抢眼的色彩,和她们出入的乡间别墅、剧院、沙龙相适应。贵族子弟从小在寄宿学校,有的在海外上学,她们的性格独特,追求也各有不同。绿蒂不是沉迷享乐的人,她对文学和艺术的追求与她博学的父亲一脉相承。对影片中的男性,她是极好的倾听者,优秀的婚配对象。她受着男权社会的教育长大,性格温顺,言辞与举止都是文静的,脸上的表情也是恬淡的,极少表现她的个性。绿蒂散发微光的影像会长久留在占的记忆里,她代表了男性对女性最初的憧憬。 作为男性,我也会选择同绿蒂终成眷属。博取这般女子的芳心,能够证明自己的智慧与品位,这种认可也是当时社会威望的证明。她是法国传统淑女的缩影,毅力,忠贞,温和,是一个拥有雄心壮志的男人最好的人生陪衬。她面对凯茨的来信质问,选择了中肯的回应,这是为数不多表现她高贵性格的一笔。她的高贵在于,面对个性不同、经历不同的人,都能给予同等的尊重,她不相信中伤他人能带来胜利感,她相信温柔与良善才能换取内心的平静和幸福。她总是平静的,从她的姿态到装扮,我甚至可以想象她身上淡淡的熏衣香味。她是心灵的守护者,她拥有其他女性难以企及的柔韧与智慧。她无法打破的纯洁令人退却,退却过后仍是无限向往。 又是个白玫瑰与红玫瑰的写法,两种男性对女性的极端渴望。实际上他们想得到的爱情是一样的,臣服于女性这卓然造物的美妙,无论心灵与肉体。在一定条件下,这会酿成鱼和熊掌无法兼得的悲剧。诚然爱情是自由的,男人仍旧要回归家庭,回归生活。 杜拉斯在《物质生活》中这样说:“没有爱情,男人都是难以忍受的。”回想一下占对于绿蒂的几番变化,一般女性的确难以忍受。从亲密到疏离,在那一段情感中失势,就来找她订立婚约。多么自私呵,简直引人发笑。每个女人或多或少都面对过这样忍无可忍的时刻,尤其婚后,当丈夫喝醉酒、无端斥责孩子和自己、忽视父母和自己的感受,那一刻的失望难以言喻。绿蒂凭借什么忍下一切?只是爱情?不,不仅于此,爱情是需要承担的,至于每个女性应当承担什么,取决于她自身。绿蒂之所以可以承受,是因为她活在男权教育之下,她非常清醒从男性身上得不到的东西是什么。她不需要过多了解男性,哪怕是她的爱人,她已足够了解自己。她的教养和高贵品性,让她这样做,她的品行就是内心的证明,她不需要哪个男人哪怕是国王为她盖棺定论。她已经有了生活中该有的一切,而一份爱情,对她来说也是淡淡的相处,恳谈,林间缓缓的散步,为了和伴侣开车出游的一件新衣。 一个内心丰满的女人是必要的,她令男人敞开心扉,又保持着得体的距离,不会让是非抹黑自己的心灵。如果是男人,我渴望绿蒂,如果是女人,我想成为绿蒂。 4 大多数女人是凯茨。 凯茨的美过目不忘,希腊式的忧郁同时俘获了祖与占。她不是小巧的法国女人,她的五官大气富有平衡的韵律美,骨架也是十足的北欧女人,撑得起格式华服,居家也从不邋遢。尽管大多数女性外貌没有凯茨那样夺目,可对美感的追求是相似的。不安守成规,希望发挥自身的优势,不用敬语和谦词博取他人欢心。自信是最美的珠宝,个性是最时髦的配饰,千人有千面,向往美好永恒不变。 凯茨代表了一种出于直觉的进步,她在化妆舞会男扮女装,跟绅士交谈时爽朗大笑,在男人面前化妆而不是偷偷摸摸在他起床前将自己打扮好。同时她也是个注重家庭的女主人,喜欢假日,热爱田园生活,懂得厨艺园艺之类的劳动。这些都是旧时代的妇女无法想象的。并没有更高的命令者,她听凭直觉做事。她的生活奔放而自由,在巴黎这座人造天堂里,她信手拈来为自己筑巢,同当代城市女性一样。她的建筑品味让人记忆犹新,她买下的湖边的那座垂钓小屋,冰冷,带有荒废感。她用热情温暖了那里,在二楼的角落,洒下看不见的阳光。她选择的艺术品和生活方式,保留着外来的流浪者的生活习气,从游乐场之外的垃圾堆里捡拾被抛弃的东西,造出点石成金之妙。她深知自己是神的造物,她懂得该如何创造。她学习,被美学滋养而后反哺,发散天然的女性本能,不断改善着自己和周围的人。她有热度,喷薄而出,一如青春之泉。 懂得创造的人,比随波逐流者更接近毁灭。新生之力是双刃剑,当人用它扫清现实的荆棘,从有一面剑刃朝向自己。凯茨的专断不逊于男性,她希望在两性关系当中出于平等地位。她对爱情专治,一个有能力占有她的男人,理所应当被她完全占有。和祖交往时她得到了充分的照顾,但祖依然属于传统,无法让她的进步个性得以施展。她就像受到战争女神雅典娜的照拂,看重智慧,孜孜不倦地攻克挑战。和祖的情感太平顺了,无聊让她感到空洞。和占交往是激烈的探戈舞,他们在相爱,也在相互比试。她看重占,她的激情熊熊燃烧,也希望得到占的爱护。他们的矛盾总在辩论中激发,占雄性精神大发的酒后之言,让她难以忍受,她觉得爱人忘了她是谁是怎样的人,疏离感是一种背叛。这股风波本可以平息,她却演化成了冷战,在冷战中顺从了情感的变化。凯茨想挑衅占作为男人的虚荣,而占固守阵地分毫不让,甚至冲动地打了她的面颊。那一掌,击碎了她的幻想。为了尊严,她颠覆了计划中的生活。女人大多像凯茨,可凯茨在女人之中,是唯一的。 两性关系总会在不知不觉间变成角力,尤其是欧洲,欧洲的文化基础是男人建立的,多少优异的女性在死后才彰显光彩。标志性的,剑桥大学的学术俱乐部,只有男性能加入,欧盟的外交界,唯有男人才能得一席之地。欧洲大陆出过多少女王和女英雄,而那里的女人至今沿用夫姓,最高的社会地位,也是必须某夫人,我们不是至今还称玛丽•居里博士居里夫人吗?有人选择沉默着改变,就有人选择战争与革命,抽离出日常琐碎,将生活辟作战场,为自己而战。凯茨是革命的女性,她不是法国人,也在革命者之都受到启迪。没有誓言比死亡更加牢不可破,她的自溺不是冲动而是宣誓,剥夺她名为崇高的外衣,她毋宁死。 不过多批判自杀者也不纵容自杀行径是社会道德的一部分,她的死就像在所有观众胸口开了一枪。当她将自己锁进另一段婚姻的衣橱之中,她的灵魂也走向了死亡。毁灭,是人在战争里中弹,没有当场死亡,子弹留在肉体,随着血流和肌肉在体内继续破坏,突然有一天,成了致命一击。凯茨倒在了尊严之战的战场上,她的灵魂复仇性地带走了她的爱人。爱情就此成为永恒,成为她唯一的墓碑。无法跟一生挚爱修好,也无法回到她伪装出的幸福婚姻,两个是的冲突造成了她的命运。她不能忽视内心的呼喊,活在装模作样里,依靠转动金色的婚戒惶惶度日。她的深情是桩悲剧,死亡成了她的最终审判。 每一个舒缓优雅如花瓣绽放的镜头,每一处充满高贵风情的复古场景,都是导演和作者精心演绎的阴谋。他们用精妙的手势插花,将水晶瓶的玫瑰放在古希腊柱式般的高台上,为的是最后将花瓶狠狠推下。 5 《祖与占》是一部出色的改编电影,出色源于导演和作者的通力协作。不去演绎生活,而是把生活搬进取景框,是新浪潮导演的诉求。尽管《祖与占》表现的是旧时代的法国,特吕弗依然通过不断探讨和尝试,尽可能还原了时代舞台。终究,故事还是围绕婚恋与家庭,还是在讲述不同价值观的人的生活选择。 两个男人,既是绅士也是浪子,影片没有演示他们各自的家庭。他们长期旅居,与家庭保持着书信联系,往来如度假。他们的家庭观念是理想化的,同家庭的维系是松散自由的。男人来到社会,就应当塑造自我施展自我。绿蒂和凯茨都不同,绿蒂归顺于古老庞大的家族,满足同父亲相伴;凯茨不断规划着理想化的家庭,选择终身的朋友,亲自教导子女,控制着她的丈夫。每个人都曾那样幸福,小说中这样写道,“生活就是一个假日接着一个假日”,天堂般的日子!但不长久。 男人还是要回到家里,由于长时间在外,之于家庭生活的细节,他们并没有发言权。无论打扮的多好,男人仍旧很难一下想起衣柜里有多少条领带。女人也不可能一直依附男人,绿蒂有些艰难地走出古堡接受婚姻接受新家庭,凯茨则发现了她无法彻底控制爱人的心。一男一女共舞人生,总要交换位置。男人瞄准将要踏出的每一步和周围想要抢走舞伴的同性,女人垂下眼帘照顾自己的裙摆和两人的背后。谁也不能当别人的主人,另一个人的手能握在手心里,也能抽离出来。命运的舞曲不会因为两人的错步争执而停摆,踏出的每一步都不能退后重来。导演细致地展现了法国人的风情,体察他们不同的心理、举止和言语,几个角色的生活本身就是艺术。他们都想主导,不肯放手迁就他人,小的不合虽被时间压抑,却酝酿成了矛盾的导火索。个性与共性不相协,人与人的关系就陷入两难。角色间的苦缠不是无意义的消磨,是不可说数的心酸。幸福与悲哀总是并存的,爱与恨也是。激烈的投入,必然换来强烈的反噬,近看生活无常,远看自有因果。假设的挽回与补救,并不存在,每个选择都是无法重复的。 法国人喜欢用实证来教育人,不探讨是非,不玩弄逻辑,单靠熏陶,法国人写的寓言故事是是最有意思的。故事浪漫也罢,悲情也罢,总有一种最贴合人类本能思想的精髓,去打动每个入戏之人。这是法国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不像意大利的新写实派那样张扬不羁,也不用英国式的黑色幽默摧残观众的智慧。悲剧本身就是种力量,是美好强盛的生命的夭亡,是一种不必多加揣测的定局。《祖与占》最打动人的,就是这股实证精神的单纯。实践对生活的期望,在失望中滑入毁灭的河流,本来平常的恋爱,由于深入灵魂的演绎,变得刻骨铭心。随着凯茨踩下最大的油门,演员连同观众都坐上了那辆死亡轿车。顷刻之间,他们跌出游乐场,而巴黎这座人造天堂,依然对世界敞开着。电影并没有帷幕,灯光亮起后,人们的思考与感动,不需要一个额外的结束。 特吕弗完成电影拍摄时,小说作者已作古。他实现了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承诺,每个看过的人都会爱上写出《祖与占》的作者。这份长久身后的爱,都源于人们不耽于悲剧性的一瞬,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大胆向往。

 5 ) 夏日之恋

一直疑惑台湾为什么要将祖与占译作夏日之恋,同样疑惑为什么是祖与占。原著的后半部分几乎都是占与凯茨的爱恨纠葛,祖变成一个佛陀,他已经对爱恋凯茨失去了激情,用接受凯茨的一切来爱她,他似乎消失了,而在电影里将祖放置于显眼的一个位置,我隐隐的感觉,这段伟大的爱恋是他成就的,他的殉道成就了三人的爱情。

本文书和电影内容皆有。

凯瑟琳/凯茨

凯茨在书中是中间开始出现的,就如电影中她一开始的出现那样,所有的焦点不自觉地集中到她的身上。她如同夏日,热烈得咄咄逼人,变化多端。

祖与占因为她那雕塑般的微笑而追随她,她的微笑坚硬不张狂,既高雅又乡愿。这一定不止吸引了祖与占,但是如获至宝,把她当做女王一样的对待的只有他们两人。

凯瑟琳的人生准则是不要任何束缚,要追寻最热烈最自由的生命,她说:生命是一个悠闲的假期。她要按照自己的规则去生活,安排她的爱人们。她的爱必定浓烈,她的恨同样汹涌,背叛者要被硫酸泼眼睛,她要反抗的必定要赢。也许所有第一次看电影的人都会如祖与占一样,为凯瑟琳那一跳而震撼,她就带着雕塑般的微笑,说:那反抗吧。直直跳入河中,就像一尊石像掉入水中,激起巨大的水花。祖被吓得脸色惨白,占却因此在脑海中给了她一个飞吻,多么不凡的女人!她随时都要赢,也击败不了。祖无能为力,占看明白了。

在书中她后来还有两次这样的“越轨”行为,一次是在铁轨上,受伤了,一次是去游泳,被人骚扰了。

也许故事的中折点是咖啡店之约,占晚了10分钟,等了40分钟,而凯瑟琳晚了一个小时。她精心做了头发,带着优雅的帽子,穿着紧身的裙子赴约,本来她要问占什么呢?

她与祖结婚了,却不感到幸福,她依旧奉行平衡法则和追寻生命假期的理念,祖的母亲惹怒了她,她便要和前男友亲热一番来抵消祖的过错,她原本想用自己的热情去改变祖的悲观,却发现无效。她受不了一切都是平淡的,她便制造不平淡,她随意的离开,祖会等待她。

凯瑟琳对着占故技重施,拿亚伯,阿侯德去抵消她对占的怀疑,一次又一次,凯瑟琳和占像两只野兽互相撕咬,一次又一次,没完没了,没有长久的平静,终有一天,占累了。凯瑟琳发现占打算完全放弃自己时,她歇斯底里,成了一个病人,她没有得到生命的源泉,她会拥有一个瘦、高、偶尔头痛的孩子。但是如果她真的拥有一个孩子,她能安于现状多久?也许她永远也不会满足。占早就知道。

她是一个真正的女人,如雕像,如夏日,如蜘蛛,坚硬、炽热、危险。她缠绕着占,如果人世间不能如愿,那么就到别的地方如愿以偿。可惜她想把骨灰扬撒空中的愿望不能实现,但是占的骨与她交融了。占也许想,也许不想。

占并不是可恶的插足者,他爱着凯瑟琳,同时他也爱着祖,祖对他说:“这个不碰 。”他听从了,从此他远远看着凯瑟琳的后颈。得到祖的允许,甚至是恳求后他和凯瑟琳在一起了,他们有无尽的甜蜜,一起去了许多地方,有时候祖和孩子们也去,但是故事的中心围绕着他们俩,似乎祖与凯瑟琳或者祖与占的故事结束了。

占与凯瑟琳有相似之处,他们是多情的。也使得二人的感情里处处埋藏危机。凯瑟琳总是将自己以为发生的事认作占的背叛,然后开始按照自己的清零理论重新开始。却不知占不是祖,他也爱凯瑟琳,但是不能像祖那样爱着她。有时他吃下凯瑟琳给的一击,自愈,再受一击,待凯瑟琳对他的爱从零变成一百时,他也变成一百,待凯瑟琳清零时,他也变成零。好像攀爬山峰。

在书中占在幻想凯瑟琳可以接受琪白特(电影中的娇蓓),他认为等待自己,一无所求的琪白特就和祖一样,他们四个可以一起生活,但是凯瑟琳不会承认,并将琪白特视作亚伯,因此和占打架。但每一次,他们的第二天好像都是新的,他们不再去寻找打击对方的东西,而是深爱对方。那些凯瑟琳的想象以及占的想象与证实使得两个人越走越远,攀爬山峰太累了,不如琪白特就把家安在山脚。他也像以前离家半年的凯瑟琳想念祖宽厚的怀抱一样,他想回到琪白特(娇蓓)那里。但他没能如愿。

祖与占他们像唐吉坷德主仆二人,如论是书还是电影,占对祖的欣赏和友爱是难以隐藏的。祖宽厚而健谈,他们几乎没有什么争吵和矛盾。祖向占介绍了他在家乡的女友,两张照片和在圆桌上的画像,占想要买下这张桌子(一定是出于对祖的欣赏),餐厅老板:除非你把12张全部买掉。

在书中,祖的恋爱屡屡受挫,要么女人拒绝他,要么女孩们一会儿又移情别恋,哪怕她们与占恋爱,祖都不很在乎,在遇到凯瑟琳之前,他唯一深爱的是绿西,他向绿西求过很多次婚,但是没有一次如愿,他也不因此而放弃。

祖是一个殉道者,他的道便是他可以为他真正爱的人而奉献一切,哪怕那种奉献会危及世俗赋予他正统的位置(比如男友或者丈夫的角色),他殉难很壮烈,他的奉献值得尊敬。他甚至不需要绿西爱他,他欣赏绿西那种坚持。他要的就是自己在爱她。祖对于自己的评价不高,他认为永远不会有女人爱上自己所认识的自己。他说他希望绿西生病,被毁容,被抛弃,这样我可以收容他。那么为什么他不能期望得到一个健康、完整、正常的绿西,他只有温和的接收一切。这一切也许可以窥见端倪,那就是他为何在十来岁的时候自杀?

祖在小屋中将自己投入到工作中,在书房中工作和休息,凯瑟琳和孩子们还在同一个屋檐下,那么祖就是幸福的,他是否还那么爱着凯瑟琳已经不那么重要,因为他已经近乎枯竭。凯瑟琳就像一个奔腾不断的瀑布,祖就是下面平静宽阔的湖,接纳着凯瑟琳的全部,当凯瑟琳的流向改变,祖慢慢枯竭了。他也厌倦了,期望能过平静的日子,国家的战争,还有这些年凯瑟琳不断发动的战争,他想回到只和占两个人的日子,谈论文学,谈论女人。但是凯瑟琳牢牢抓着他们。

到最后,好像只剩下一个年迈的祖。

如果绿西妥协了,或者不是妥协,而是真的那么认真的宽厚的爱着祖,那么日子多么平静而美好。甚至绿西和占在一起,他们不必费力寻找生命的源泉,祖也会在他们那里得到尊重,得到安宁。他此前被热烈的凯瑟琳吸引,他称之为真正的女人。现在他想要的是绿西和宁静。

无穷无尽的夏日难免厌烦,而温和富有生机的春天令人期待。

祖与占都要想安宁,二十年过去了,也许还有好些事没说清楚,但是凯瑟琳不会改变,背叛需要代价,不是硫酸,那么就是死亡。生命就应该像夏日那么热烈,并且持续到最后一刻!

她重重地亲吻了祖,让他看着他们。宽厚、善良、傻里傻气的祖还要活着,他眼睁睁地看着那辆车掉入水中,炸开巨大的水花,然后沉没。祖每一次看凯瑟琳的恶作剧,他都会紧张,在旁边呼喊她,生怕她受到半点伤害,而这一次真的结束了。从前他怕凯瑟琳骗他,怕凯瑟琳离开他,现在他都不用怕了。但是他还是无法得到绿西给他的安宁,他也失去了重要的朋友占,只剩下一个人。

祖的余生都会想着凯瑟琳和占。

谨献给:奥斯卡·威内尔

 6 ) 象风一样自由

一个女人,即使再普通,只有被懂得她的男人所珍视,她才是特殊的。而这一个,却是无论放在哪里,都不会被忽略的。

凯瑟琳是bitch,还是女神?是放荡,还是率真?讨论这个,根本无谓。我在《祖与占》里看到的只是非一般的自由,无底限的爱。

祖给予的爱是纵容凯瑟琳的随心所欲,是给她完全的自由。他可以让她与自己的好友占在一起,甚至去到其他的情人那里,只要她不离开自己。不知道是否因为祖与七十多岁的作者昂利—皮埃尔·洛齐貌似同一人的缘故,所以看透了人生最应珍惜的是什么。相对于祖,占就有点心存芥蒂,当然这是作为兄弟应有的反应,但比起祖的境界来就差多了。

最赏心悦目是战前的三人行场景,在铁桥上奔跑,骑车出游,镜头自然流畅,毫无约束的青春激情,简直象风一样自由。

实在是艳羡,即使这是电影给出的假定的情境,即使生命中真的遇到祖与占,也不会放肆若斯。

但是爱情的乌托邦并不能让凯瑟琳满足,就象发自肺腑的呼喊在空旷的原野上得不到回应一样,内心永远无法满足的痛苦与深入骨髓的孤独,不是身边有人陪伴就能够消除的。凯瑟琳先是用跳河,最后用驱车坠河来表达。没有出路,只得毁灭。

可能很多人不喜欢凯瑟琳的肆意放纵,但另一个极端是对她无比欣赏。她是绝对的主角,爱恨由你,与她无关。

其实始终感觉凯瑟琳可能更喜欢占,她赴黄泉路时捎带的也是占,但一开始两人就在咖啡店里错失,后来占为了祖而却步了。祖能够得到凯瑟琳,多半是拜那些在战争的绝望时期写的狂热情书所赐,但本质上祖是一个温和平静的人。说到这里,想起另一个凯瑟琳,《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惊人的相似,火一样的性格,与生俱来的自由天性,再宽容的对待也不能阻止她的疯狂。两个凯瑟琳都需要极尽自我的燃烧,祖与林顿的包容都挽留不了她们。

对异于常人之人给予理解吧!平凡之人所不能体会的痛苦深深地折磨着他们,他们的生命绚烂、灼人而短暂,转瞬便消失在无尽的黑暗中。

 短评

这是我所见过最深的爱和依恋的一种,它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它是一段属于三个人之间的爱,那种不停留于性爱与占有的关系,它是一种游移活动的生命体本身,一直在寻找最适合的寄居体。而他们,所作出的种种选择,都只是出于追随爱这种生物本身。

7分钟前
  • 时以星
  • 力荐

她可以因为你们对女人狭隘的偏见而纵身一跃,不畏世俗只跟爱的人在一起。她确实绝情,只有你不为我伤心时我才伤心,所以从始至终凯瑟琳都不属于任何人,她只属于自己那份爱情。爱情只属于女人,男人只是附属品。

9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你遇到过的女人太少,我见识过的男人太多,平衡一下,也许可以成为一对~

10分钟前
  • 飘來飘走的甜蜜
  • 力荐

或许正如特吕弗说的那样 在爱情方面 姑娘们都是专业人士 而男士们都只是业余爱好者罢了

15分钟前
  • RIVERSDIARY
  • 推荐

说实话,看的第一部新浪潮王将特吕弗的经典,感觉不咋的。也不过就是几个定格和fast zoom,故事虽然女权,但并不像是特吕弗的本意。反正看完我特烦这个女的,自私任性善变不负责任,可能是演得好我才这么烦她。但是要说从她的身上体会出生命的活力,恕不奉陪。反正我对所有爱情片的看法基点就是负数,原谅我对爱情这个东西的微弱兴趣。整个片子让我感觉最好的大概就是女主角女扮男装走在街上的那一两分钟镜头。后来Six Pence None Richer把这部电影的经典镜头翻拍成他们大红大紫的"Kiss Me“那首歌的原版MT

18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三种爱情观,祖代表着绝对的忠诚,我爱你,为了你可以付出一切,为了你什么都愿意。占代表着爱情中的理性,我爱你,但我会做最正确的决定。凯瑟琳代表着爱情中的欲望,我要爱、要自由,我可以爱很多人,每一次我都是全心投入的。若你不爱我,我宁可选择死亡。法国电影里的三人行真迷人,好多台词都好喜欢。“我最爱你的地方是你的后颈,因为那是你唯一看不见我在看你的地方。”

23分钟前
  • 老虎
  • 推荐

《茫茫黑夜漫游》中的马德隆姑娘枪杀了罗班松之后跳下车去,与朱尔和吉姆中的凯瑟琳一样凛然,驾车载着爱人走向死亡。以及,巴黎野玫瑰。文艺作品中,你不爱我毋宁死。过不完美的生活毋宁死,不要苟且度日,不要在让步中度日。

24分钟前
  • nadja
  • 力荐

特吕弗代表作,也是他最有反叛精神的新浪潮作品。①"两男一女三人行"经典,超越道德,自由,狂野,宽容,暧昧的关系,仿若乌托邦;②文学性的大段旁白,对爱情的探讨深邃,隽永;③形式上大胆随性,快节奏剪辑,跳切与纪实性长镜头相结合,对定格,画面分切的独特运用;④我们玩弄生命的泉源,却失败了。(9.0/10)

2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我们只是无法把握彼此的爱的零点与沸点

30分钟前
  • A-sun*
  • 还行

天呐朱勒,我不相信会有人可以这样爱人。让我们把自由推向极致,看看会怎样吧。原来在极致的自由中,每个人都不自由。

32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他們愛的其實是她所象徵的自由。可到了最後,Jules竟然因為離開她、Jim也因為她離開而如釋重負,重拾自由。多麼諷刺,多麼可悲。這多半是因為她雖然不接受任何束縛,卻沒有主心骨,沒了束縛就無法自立,必須通過對他人的愛縛,自我才得到支撐。兩位男士如弱柳柔荑,甘受纏縛,愛之適足以害之。

36分钟前
  • Reader
  • 还行

我最喜歡你的頸背/唯一看不見我在看你的部位

40分钟前
  • Beth Lau
  • 还行

近乎荒诞的三角关系,但我们丝毫不觉得虚伪,丑恶,淫秽,非道德。为什么?因为世俗才是虚伪,丑恶,淫秽,非道德的。追求真爱的人无罪无畏。

43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越来越讨厌这个导演和这个电影,迂腐透顶

48分钟前
  • hitlike
  • 很差

在这部电影中,特吕弗不喜欢拖泥带水,人物介绍和一些过渡情节都是用快速剪辑代替,对于三人之间情感变数的描写则放慢了节奏,凯瑟琳驾车自杀也没有传统制作中那样过多的铺垫和刻画。总体来说,是一种“新浪潮式”的观影经验。

51分钟前
  • 24格
  • 推荐

这是世间最伟大的3P电影。特吕弗拍这本原本不太可拍的小说,可以作为文学改编的典范案例。罗歇原著枝蔓之处大刀阔斧地砍掉,却又在原本故事大纲似的原著基础上编写饱含细节的对白。场面镜头为主,对话场面非常用心,定格及变焦都很精彩。尤为难得的是老电影片段的插入。

55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特吕弗把快乐拍得那么快乐,悲伤拍得那么悲伤,绝望拍得那么绝望。每个人都无法放手的爱情注定会是劫难。音乐好。

5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新浪潮早期的女性角色全都带着一种让人不舒服的神秘色彩,因为她们代表了男导演对于女人的理解无能。

60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她不特别漂亮、聪明或真挚,但她是个真女人。而她,是我们都爱的女人… -You told me"I love you" -I said"wait" -I almost said"Yes" -You said"Go"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原谅我,首先是对这种以女性为主游离在两个男性之间故事向来嗤之以鼻,其次,特吕弗也好戈达尔也好,对于新浪潮,我的审美是无法接受的,再者这种文艺电影已无法调动内心的内啡肽和荷尔蒙,所以,文艺电影要少看,要精看,因为会产生疲劳。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