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

HD

主演:汤姆·哈迪,奥利维娅·科尔曼,露丝·威尔森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洛克 剧照 NO.1洛克 剧照 NO.2洛克 剧照 NO.3洛克 剧照 NO.4洛克 剧照 NO.5洛克 剧照 NO.6洛克 剧照 NO.13洛克 剧照 NO.14洛克 剧照 NO.15洛克 剧照 NO.16洛克 剧照 NO.17洛克 剧照 NO.18洛克 剧照 NO.19洛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小人物的末世温柔

Locke应该不是绝大多数人走进电影院的首选,预告片一个不帅不屌胡子拉碴满口威尔士口音的英国中年男子一脸苦大仇深,简介里也是说一个承包商经理在车里八十余分钟边行驶边打电话的旅途中经历的人生波折——这种电影尤其是小成本电影简直没噱头没看点没故事,如果不是昨天时间凑巧又有某人极力推荐,大概Locke仍旧属于被我枪毙的状态。

这电影好,打个比方就像是看遍了好莱坞大排场Juicy Couture/Michael Kors似的张扬单调,蓦然回首却见Jil Sander的极简一般地舒坦爽心。整个故事真的只有Tom Hardy一个老爷们儿在车里不停的接打电话,但这电影却处理非常高段,不仅让主人公的性格,性格成型始末,家庭背景,微机处理方式和人格魅力一一烘托,更让几条故事相互穿插抓人胃口,而节奏堪称完美,既不会慢到无聊又不会又快又复杂到让你觉得用力过度。

故事有四条主线:
1. 威尔士哥们Ivan Locke,一个原本的居家好男人在一次项目结束上,基于对一个年老色衰多年没碰过男人的女人产生的同情,因为仅有的一夜情把这个女人的肚子搞大了。这哥们就是开车到伦敦陪伴这个女人(Bethan)诞下婴儿
2. 埃文负责的工程项目第二天有水泥灌注,千万美元的项目可能因为他不能亲临现场解决难题而让一切泡汤。即便如此,他仍旧坚持去探望Bethan临盆
3. 埃文在车上向原本期待他回家看球赛的妻子袒露一切,由此带来的家庭风波山雨欲来风满楼
4. 最后一个桥段——电影的高明之处:埃文在没有打电话的间隙和后座空座位上想象中的生身父亲的对话。原来埃文是父亲酗酒沉溺毒品后和母亲的私生子。生身父亲就此抛弃母亲——从这条隐秘的性格线索也可以摸索到他的“负责任”更加延续到性格的各个角落:站在父亲的对立点,许是带着从幼儿童年时期便泛滥的愤怒和不服气,他的担当就是即便伤痕累累被人恨也好让人骂也罢,错了不找借口,一任扛到底甚至于到固执的境地。因此即便被公司开除仍旧将工程事无巨细承担到底,即便面对家庭和事业危机,仍旧义无反顾地开向Bethan ——坚持他认为对的、该做的事情。

但是这种坚持并不是毫无底线,即便是硬汉一枚,仍然有让他最终hold不住的底线。他说他希望能尚有一丝希望,希望在黑夜里驶向毁灭,而当第二天太阳升起,他知道他还有一个家可以回;而妻子最后的一通电话里她说:无论是一次还是十次都只是出过轨和没出轨的分别,她说要把家里所有的东西清洗十遍直到抹掉他曾经存在的痕迹,她说他没有家了再也不要回来。懂事的儿子在安抚父亲说,让我们假装今天的球赛明天才发生,假装我们都不知道比分,我们明天一起再看球赛,妈妈就在边上给我们烤香肠,就像往常一样,不会改变。即便成年人都明白没有事情会一样,却仍旧被不谙世事的年轻声音中幼稚却充满希望和无限可能的安慰所感动落泪。妻子最后的一通电话之后,埃文的世界明显坍塌—或许他能些许了解父亲的些许无力感么?尽了人事却仍不能摆渡到岸。

而就是这样一个硬汉,在八十余分钟的驾驶中度过了人生的无间道,仍旧在不再有家有妻子有工作的八十分钟后给那个她丝毫不爱,甚至是祸端的女人打一通电话:即便我现在不在你身边,但我想让你知道:祝你好运,你值得拥有幸福——这是一个小人物末世的温柔。

当我们听到破晓前新生儿的啼哭,望穿伦敦不曾变换川流不止马路,埃文再次启动了车,我们不禁好奇,当太阳升起,一切都会好起来么?

 2 ) 满载情绪与故事的小车

这是一部形似戏剧的电影,并不是说它是由戏剧改编(例如《科里奥兰纳斯》、《罗密欧与朱丽叶》),而是它在场景上十分单一,几乎全片都是主角Iran Locke开着车,就像《刹车》、《活埋》;此外,影片主要依靠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一切信息传递和情绪发生都在对话之中。
所谓对话,并不是多人在同一空间的对话,影片全部通过一台车载电话来实现这些对话,除了主人公Iran,观众甚至无法得知其他人物的形象外貌,可以说片子就是主演Tom Hardy的独角戏,仅凭他一人之力,展现了如此多的生活和情绪,让这样一个资深监工的形象深入我心,并且用人物的情绪带动着观众的情绪,死死地抓住了我。

接着会有更多的剧透。

影片开头工地的镜头给了我一种错觉,大景别和壮观的地基深坑误导了我,我以为这将是一部紧张刺激的好莱坞式的片子,后来才发觉这个想法跟片子实际相去甚远,这恰恰是一部贴近普通人生活的写实电影,虽然还是有足够的戏剧冲突,但终究没有超出日常生活,没有夸张的追杀爆炸和枪击。英国有那么一系列电影都是这样的主题,不得不说十分对我口味。
Iran打的第一个电话,是给一个叫做Bethan的女人的,但是对方没有接听,Iran在对方的语音信箱中留言,交待了Iran的目的地,留言中还提到了“医生”,于是我开始猜想Bethan的身份,她和主角的关系,如今回过头来看,开头便抛下一个未知,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对于节奏慢、场景少的片子来说可以算是一种比较高明的做法,毕竟好莱坞大片让我们的脑子有时候容不下任何内容与等待。
不断地播出和接听的电话给我们展示越来越多的内容,分别从家庭、工作、Iran即将去见的女人还有童年展开,类似多线叙事的片子,影片故事向四个方向延伸,而它们的起点,则是一直在开车前行的主人公Iran。
这四个方向揭示了一些Iran的内外在生活:十五年的美满家庭,有两个孩子,可Iran一直是工作狂;Iran是个出色的监工,对工人们也很好,他为公司工作了快十年;“明天”对于公司来说将是一个重大的日子,将完成欧洲最大的混凝土浇灌,事关公司未来;Iran的童年没有父亲的陪伴……
值得一说的是对童年的揭示,其他三条线都利用电话来描绘,童年则不同。除了从Iran和妻子Katrina的其中一句对话中可以发觉Iran对父亲的怨恨,影片都通过Iran对着自己假想的父亲说话(也许谩骂指责更为切确)来交待。根据剧情,Iran的父亲已死,已死之人很难用电话来表现;如果把剧本改成父亲没死,不负责的父亲这时突然来电就不那么合逻辑,而“责任”这一主题则很好地把已故的父亲、故事主线、Iran的童年联系到了一起,让Iran的形象更加丰满,让Iran行事也更有理有据。对着不存在的人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的行为,也合乎日常,《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被警察羞辱后,就对着镜子发狠,大概我们许多人在生活中偶尔也会这般。

Bethan的这条线算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原因,因为Iran需要驱车去医院陪伴将要生产Bethan,所以他无法检查工地的准备情况,无法在明日浇灌时到场,无法回家和老婆孩子看球赛;而Bethan的孩子是和Iran一夜情以后的产物,Iran将告诉老婆真相,将面对知道真相Katrina。
在开头的电话被揭示后,吸引观众的未知已经没有了,但是我依旧愿意把片子看下去,因为那一刻开始,我在乎Iran的工地,在乎他给Donal的指导,在乎他如何处理Katrina的关系,在乎Gareth会如何处理他……

一切相互关联的故事就发生在一辆小小的汽车里,而我们只能看到Iran一个人,表现时间也很短(几乎和实际时间一样长),也就是从工地到伦敦路途的时长。Iran就在这一辆车里,经历了焦虑、愤怒、失望、狂喜、绝望和哀痛,但他还是一往无前,即使他就要失去一切,但也要尽到他的责任。
片尾Iran终于驾车下了高速,到了伦敦。
他接通了Bethan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婴儿的阵阵哭声,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这样的新生一扫Iran在这一夜遇到种种变故,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时之前若有若无的吉他旋律明晰起来,伴随着镲片的铺垫,时隐时现的军鼓陪衬,键盘齐鸣,又添一阵愉悦的主旋律……Iran打开右转灯,驱车前行,镜头抬升——入了夜的城市灯火星点。虽然这一夜遭遇了很多,但突然心头有了诸多信念,似乎到了明早Iran会解决一切问题。片尾的这一笔,无疑给影片带来了诸多积极的意义,我仿佛看到无数遭遇挫折的普通人,依旧在淡然前行。

 3 ) 洛克——一个现场经理偏执的行文

洛克——一个现场经理偏执的行文

这篇影评我更愿意用以下工程师风格的行文方式,我想会最契合这部电影的精髓。

1 摘要(剧透)

伊万 洛克,一个英国土建现场经理(Field Manager),在也许是他这辈子可能碰上最大的但肯定是电影描述的“当时”欧洲除了核电站之外最大的混凝土浇筑工程的当口,在他所在的工程公司认为,在他一贯的三观认为他必须钉在现场关注混凝土浇筑的全过程的情况下,他离开了,他开车去医院准备去陪一个和他有过一夜露水的四十多岁并不漂亮的女人分娩他们的孩子。在路上,他把这个活全权交给了他认为是好人的水泥工(Concrete Farmer)爱尔兰人多纳尔并在路上每5分钟向爱尔兰人指示每一步操作;在路上,他向他准备好啤酒、香肠,穿好球衣等他看球的妻子坦白了外遇及将出生的孩子;在路上,他向他老板解释原因、被解雇却仍然对混凝土浇筑工程不放弃责任;在路上,他对将要出生孩子的母亲吝啬每一个爱字却仍然给她承诺;在路上,他和他原配的两个男孩一起分享进球的快乐却泪流满面。所有的过程只有一个演员,一步车载电话和许多人的声音。最后,新的生命诞生了,婴儿在电话里啼哭,影片结束。

2 一些背景

2.1 混凝土浇筑

影片里描述的混凝土浇筑的工程55层高楼的地基,55层楼大约有220m高(北京现役最高楼国贸三期330m),在工程承包行业里算特种施工,这种高楼的地基混凝土浇筑要求非常严格。而这次混凝土浇筑量是355吨,218两混凝土罐车。影片里反复强调一定要用C6标号的混凝土不能用C5,一定在浇筑前检查所有的12台混凝土泵,一定要重复检查钢筋绑扎,模板固定,一定要确定施工道路畅通以保证浇筑时间,一定要在泵送前做塌落度(我看的版本叫沉陷,不是很专业)实验,这都是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必要步骤,缺一不可,疏忽不可。通常情况下,项目经理如果缺席,必然被解雇。

2.2 主角所在的公司及公司的各种角色

2.2.1 公司——影片描述是总部在芝加哥的工程承包公司,按照ENR(Engineering News Record)排名,2014年排第14位的是The Walsh Group Ltd.总部芝加哥,一个主要做民用建筑的工程公司,在行业里名声很大,我一直假设影片描述的是这个公司。当然,我在的公司也在这排名前50,这样看片有一种代入感。

2.2.2 主角上司加雷斯(应该是项目经理)——一个项目最重要的角色,负责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负责组织资源,负责公共关系,负责人员调配,项目一荣就荣一损就损,在主角擅离岗位后,通过和总部汇报在电话里解雇了主角,安排新的现场经理。他做了他该做的事,完全正确。

2.2.3 主角伊万 洛克(现场经理)——项目现场施工的总负责人,现场说了算,累死人不偿命,没有家庭生活的角色。在我的公司有两个段子:现场待三年,母猪变貂蝉;现场待三年,回去孩子叫叔叔。我不是说1中“一夜露水”是对的,但我能理解他,因为我和他一样。

2.2.4 水泥工头多纳尔——水泥工的小班长,一般都是水泥工中技术比较出色有一些号召力的升上来的,在人员管理方面,现场经理抓住这些工头就管住了整个现场,他们是现场工作的中流砥柱,也是现场经理亦下属亦兄弟的角色。

2.2.5 隔壁的斯戴芬和他的小队伍——在现场施工过程中,难免碰到紧急情况,而这个时候你没人或人手不够,你会经常到隔壁工地借一点人手,而劳务分包的头头斯戴芬和他的小队伍就是你的救命稻草(电影里斯戴芬是犯人劳务的头头,这我倒真没碰到过),这些人一般是按时现金结算。最后电影里多纳尔跑步去求救的就是这些人。

3 关于电影

3.1 一个人的独角戏,除了《月球Moon》,我就看过这一部,一个人,一辆宝马X3和车载电话,电话里各种不同的人的声音,高速公路和路上飞驰过的车辆,完成了整部戏,枯燥得很,如果不是和主角从事一样的工作、一样的职位,我也许坚持不到影片结束。

3.2 几个片段

3.2.1 主角是一个遗腹子,他父亲从未对他经过任何责任,出生后就不见了,为了正洛克家的家声,他不希望他将出生的孩子见不到父亲,这是他抛弃一切坚持要到他不爱的女人身边陪她分娩的原因,电影中他对着后视镜,想象父亲就坐在后座上,声嘶力竭地与他父亲争吵,证明,证明他不是和父亲一样的人,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动机。这,也是主角在近乎偏执的责任感,近乎偏执的逻辑性,近乎偏执的条理性后面真正的三观。

3.2.2 主角在被解雇后,对他上司说:“The concret will come, and I will take care of it, I know I don't have the job anymore, but I will do it anyway.”(水泥会来的,我会搞定。我知道我已经被解雇了,但我还是会做好这事。)这是一个偏执的现场经理本能反应,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工作,就为了水泥,为了水泥以正确的方式泵送到正确的地方。这是一个干了10年现场经理的惯性,他停不住。“为了水泥”,这句台词对我来说就是这部电影的Golden line。

3.2.3 在主角指挥他的工头过程中,听声音,他就知道多纳尔喝了几杯苹果酒;他让多纳尔跑着去找斯戴芬的帮助,多纳尔快要放弃的时候,他停下车,他说:“你可以跑得像风一样,你不是为了芝加哥公司的混蛋,你是为了我们大楼占据的天空,为了被大楼占据的空气,最重要的,你为了fucking水泥,因为它和血液一样精细。”于是,多纳尔high了,他换上运动鞋,跑着找到了隔壁斯戴芬和他的小队伍,他们修好了不合格的钢筋。他知道他的人是什么样的,他知道他们要什么,了解,相信,被相信,一个完美的现场团队。

3.2.4 影片最后,女人把小孩生出来了,在电话里他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在被解雇,无法被妻子原谅,无法和孩子分享进球的快乐之后,这个孩子的哭声就是他唯一拥有的东西。

3.3 两个女人

电影其实不是在将家庭和感情,我想,两个女人在电影里代表了现场经理的原罪,无法给家庭温暖和照顾,无法给情人爱情。所有的生活就是钢筋、模板、混凝土、完成前的焦躁、完成后的空虚。在我看来,电影讲的就是这个。责任,将出生的孩子是他的责任,而不是他的感情传承,他就是要证明“我是一个负责人的男人”,对工程,对家庭,对情人,对孩子。

4 谨以此评献给在工程公司的一些男人,你们知道你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吗?还要坚持吗?


@海外某工地,2014年8月21日

 4 ) 开车不喝酒,打炮要戴套

这是一部需要下蓝光超清一帧一帧撸的片子。

不行了让我在正儿八经开始之前先发作一下湿湿湿湿湿湿湿湿湿湿湿湿湿湿湿湿湿湿湿湿呜啊啊啊啊湿湿湿湿湿湿湿湿asfkjljdsaydflag湿湿湿湿湿湿湿湿湿湿湿湿湿湿湿湿!!!!!!!!!!!!!!!!!!

咳,好了。【那位客官你别走啊

============================================================

这是一部小成本、实验性的英国独立电影。通常来说这种tag一打上就会被我pass掉,不过为了老湿我已经看了好多“我一辈子都不会去看”的片子了,也幸亏这样才没有错过很多好片。

这次老湿又演了个有daddy issue的男主角【咦我为什么要说又】在片子的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里就只能看到这个Ivan Locke在车子里驾驶的画面,让一整年没在大荧幕上看到过湿湿身影的脑残粉们吃了个够【泥垢

在全片只有一个演员露脸的情况下,故事情节和前情交代全靠电话交流,这无疑极大地考验了导演的控场能力和主演镇场能力,而这两点这部片子都做到了。汤湿在这部片子里展现的表演绝对是影帝级别的,虽然在bafta上败给了filth里的一美,不过这种内敛型的表演在评奖的时候确实没有外放型的讨巧。还是借用一个迷妹的话——太他妈为汤湿骄傲了。当然了其他声优的表演也不错,我觉得既然斯嘉丽姐姐可以靠Her拿影后,我也支持Andrew Scott提名bafta最佳男配。【你谁

根据导演的采访,Locke的来源是英国启蒙思想家John Locke,没错就是高中历史课本上那个分权学说的奠基人。locke认为人类一切的行为可以理性的解决,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设想,现实中的不可控力太多了,就像Ivan Locke作为一个兢兢业业的建筑工,“全英格兰最后的好人”,却因为一次意外酒后出轨打乱了全盘人生。在一切无可挽回的发生了之后,他试图将事态的发展再度收入掌控之中,这也就构成了整部电影的主线。

Locke这个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大概是不大讨人喜欢的,因为他的理性和刚直几乎到了无情的地步。他可以在一开始选择逃避出轨的后果,可是他没那么做。他也可以捏造一个借口向上司请假,“你可以说你病了”,可他没有那么做。在他的出轨对象问他爱不爱她的时候,他本可以说爱过,可他不愿意用谎言来安慰那个孤独的女人。他面对妻子的解决方法是“等我回来我们来好好谈一谈”,但是他的妻子因为这背叛情绪崩溃了,甚至再也不想让他回来。

我们都遇到过焦头烂额的局面。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大多碰到过两件甚至以上的麻烦事同时发生,而Locke遇到的麻烦事可比那些都严峻多了。一边是出轨对象的孩子提前生产,一边是重量级的工程就要实施,而他决意要一人肩负这两个重担,只因为他想要成为一个能承担责任,与他父亲相反的人。当他决定向伦敦开去的时候就已预知了将要发生什么,他将失去工作,站上道德审判的被告席,他的人生即将天翻地覆。

然而他还是朝着那条不归之途开下去了,像牢牢把握着方向盘一样试图把握自己的人生,面对任何事都不退缩。这种勇气几乎是西西弗斯式的。

导演对于气氛的把握相当到位,能推动观众继续看下去,想知道下一步还会发生什么,主角的命运究竟会怎样。场景被局限在车内部,驾驶者是镜头里的唯一主角,他的面部表情情绪转变全暴露在观众眼皮底下。而老湿的表演简直他妈的浑然天成,他和儿子打着电话眼泪掉下来的时候我简直双腿发软,还好是坐在电影院的座位上。

在片子的末尾,旭日将升,新生儿的哭声从车载电话里传来。Locke终究还是没赶上私生子的出生,但是他依旧朝着既定的目的地开下去了,为了履行自己的承诺。未来不可预知。因为无论洛克主义者如何追求理性,也无法改变这样一个事实——人便是不理性的产物。世间有太多因素,推搡着你到达命运的边缘,而你必须做出选择。

当你选择的时候,切记酒后别开车,做爱要戴套。

 5 ) 这个世界是感性的

我必须在开头说,这是一部及其优秀的影片。

locke是个真实的人物,每个人都会在身边遇见这么一个人,所以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现在,我就谈谈我的体会。

先谈谈locke这个人:

他有才干、但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没人喜欢他

1、那么优秀的建筑师,干了15年或20年,还进入不了管理层,可见平日得罪很多人,尤其是老板。
2、那么优秀的建筑师,公司竟然说开出就开除,可见老板已经忍了他很久了,只是碍于他从不犯错,只能作罢。好不容易逮了个机会,仅凭借一个电话,不调查、不挽留、不在乎欧洲最大的工程,宁愿派个水平一般的项目经理,在不了解工程细节的情况下也要马上把他换掉。可见老板对他该有多恨!
3、他的老婆,一个电话,只考虑了一个小时,在没有面对面交谈的情况下,在孩子们还深爱父亲的情况下,在丈夫一直说爱他的情况下,一个小时!说离婚就离婚。这可是10多年的婚姻啊!可见她老婆有多恨他。
4、他老婆打给姐姐咨询,姐姐没有安慰、没有劝言,只有数落,抱怨,立马劝妹妹离婚,可见她老婆的家人有多恨他。
5、欧洲最大的混凝土项目,竟然只靠电话指挥一个水泥工去完成。可见多么胆大妄为。

他喜欢自由,自私,一言九鼎,在他眼里别人都是傻叉

1、他不喜欢别人向他提问(蠢人有什么资格提问?)。
2、抛下家庭、欧洲最大的混凝土工程,说走就走。主管加雷思问他怎么了,一句“我决定了,我能搞定”,直接挂电话。这可是一个亿美元的项目啊。
3、虽然老婆多次抱怨他穿沾满水泥的鞋进厨房、客厅,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彰显家庭地位(老子就是喜欢这样,你这女人管不着)。
4、打断议员在高级餐厅用餐,要求他给警员打电话(其实这是优点)。
5、要求到家的多纳尓马上回来加班整晚,要求他跑步去找临时工(这也是优点)。
6、在开车路上,他告诉妻子出轨并且有孩子的事,但路程只有1.5小时,他完全可以编个理由等回来再说。但是他不,一副老子根本不用考虑你们感受的态度,就说了。而且他是充分考虑过离婚的发生,抱着即便离婚也无所谓的态度。

他自卑,出生不好,性格不健全

1、他工作9年从来没出过错(是人都会犯错,他不是人,这么变态的苛责自己,他人格一定有问题)。
2、他自小就被父亲遗弃。
3、他可能是孤儿,家里穷,小时候免不了受欺负。

这就是locke,为了生活,为了读书,为了工作,为了成功,他不得不向世界低头,压抑自己自由、自私、狂妄,天下第一的性格。与许多他认为是傻叉的人打交道,附和他们、讨好他们。

但,这终究不是他,随着他的职位越来越高,收入也越来越多,压抑他数十年的自卑与狂妄,终于一夜爆发。他什么都不在乎,只在乎他自己。

他是聪明的,也是成功的

他有能力完成任何工作,从孤儿白手起家,成到高级建筑师,负责欧洲最大的混凝土项目,有车有房有存款,有老婆有孩子有事业。

他也是可悲的,失败的

除了孩子,他身边人没一个爱他。他以为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毕业,结婚,生子,养家,中标,盖楼,这些他都做到了,他为此付出了全部精力,他以为这就足够了。但他忽视了应酬,忽视了关爱,他不愿意浪费时间在那些人身上。他的冷漠,狂妄,自私伤害了周围所有的人。导致他人到中年,失业离婚。

我不知道这影片带给你们是怎样的,但他给我的感受就是警醒。我也狂妄,我也喜欢自由。但我无论多成功,也不会想像loked那样目中无人,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也不会忽略妻子的关爱。

这部影片绝不是在赞美loked,而是在展示他的不幸,展示一段错误的人生,避免我们重蹈覆辙。

毕竟,这个世界是感性的。

 6 ) 《失控》:一個人、一輛車和一齣好戲

《失控》是一部極簡的電影,通篇只見英國男星湯姆‧哈迪(Tom Hardy)出現於銀幕上,而場景是一輛行駛於高速公路的轎車內,劇情的進展完全建構在湯姆‧哈迪所飾演的伊凡‧洛克透過手機與他人的通話之上。如此構成看似單調,容易流於無味,但是在身兼編導二職的史蒂夫‧奈特(Steven Knight)的巧手打造下,不僅精采絕倫,更充滿值得玩味的解讀空間。

電影伊始,伊凡結束工地一天的工作,換上乾淨的鞋子,坐進BMW房車,準備開車回家。這是觀眾認識伊凡的第一個鏡頭,便清楚標誌出他的身分:事業有成的中產階級。在往後的劇情裡,我們還能得知他有一位妻子和兩個兒子,四人共組一個甜蜜幸福的小家庭。然而平靜的生活卻在一夜之間完全變了調,就在伊凡背離左轉方向燈的指示,選擇向右轉駛上高速公路之後,他的人生開始逐步失控。不過80分鐘左右的路程,伊凡不僅丟了工作,還失去妻子和家庭,更得面對私生子的誕生,近乎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考驗著伊凡的人生智慧。

就內容與形式而言,以路途反映人生的《失控》當屬一部公路電影,但我以為導演著眼的不只是伊凡的人生,而是他背後所象徵的意義。伊凡的BMW指出他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而受命負責數一數二的大工程代表事業有成,車窗上的「英雄救援慈善組織」貼紙則可看作他熱心公益、關心社會的證明,種種細節堆砌出的儼然是春風得意的人生勝利組圖式。至於他所組織的家庭,雖然片中並未詳述,但仍可推測出妻子卡崔娜擅持家,且兩個兒子艾迪和西恩與父親的關係十分親密。在伊凡未回家的晚上,卡崔娜外出購物,準備為晚上的球賽轉播採買啤酒和零食,艾迪與西恩早已迫不及待等伊凡回來一同欣賞。伊凡一家各司其職,嚴守性別角色分工,無疑是典型的中產階級核心家庭。可是這幅和樂融融的全家福是否真如表面看來那麼堅不可摧?抑或根本一觸即潰?

當伊凡決定不回家之後,他首先將電話播給貝瑟,也就是即將臨盆的一夜情對象,接著打給公司同事蓋瑞斯,最後才是聯絡家人。由此順序來看,家人在伊凡的心中並非處於首要位置,至少是擺在工作之後,無怪乎卡崔娜抱怨:「反正你一向只愛你的大樓,乾脆直接搬去其中一棟的頂樓住,這樣就可以從那裡望出去,過你志得意滿的人生。」顯見伊凡看重個人成就多於家庭。這點亦顯現於他在對待貝瑟的態度上。伊凡之所以選擇去找貝瑟,並非因為深愛她;事實上,他自認為和她根本素昧平生,兩人不過是萍水相逢罷了。伊凡為的其實是補償──補償他那僅僅一次的失誤,也補償他身為私生子的過去。換言之,伊凡最終的目的仍是自己,其他的一切都是為了造就他而存在。

在導演的塑造下,伊凡是個志得意滿的人,他總以為自己能「一手掌控」一切,因此不斷透過電話試圖遙控同事,確保工程能順利進行,此外更不時安撫貝瑟焦慮的情緒,還想和妻子共同商討如何處理出軌所造成的後果,期望「天亮後有家可以回去」。總而言之,伊凡是強調理性的資本主義現代性之映現,而導演讓伊凡的人生走向失控,便是意圖拆毀資本主義所建造的中產階級家庭價值及其演繹之父權意識型態。片中伊凡時常透過後照鏡與父親對話,一方面責備父親作為「父親」之失敗,另一方面想證明自己能完成父親未竟之責任:讓小孩能見到他,並繼承他的姓氏。就拉岡(Jacques-Marie-Émile Lacan,1901-1981)的「鏡像階段」(Mirror Stage)來論,伊凡的補償是在完整自我,當然也是在重建父親未能構築之「父權」。

然而伊凡處心積慮建構的父權實在不堪一擊,就算他不斷以沾了泥土的腳印踏入/侵入被視作女性空間的廚房,卡崔娜仍可以一一刮除,更何況現在他已遭徹底驅逐,全然無從再以父權之姿侵入。更殘酷的是,看似溫馨的「家庭」也只是幻象,戳破它的竟是兒子那番「假裝」論述:「我們會假裝不知道分數,假裝沒看過比賽,等你回來再一起看。」固然是童言童語,卻是毫不留情且一針見血。家庭不但不再是能包容一切的避風港,歸根究柢,就連曾經擁有的美好也可能是經過「假裝」而來的表象。

電影末尾,伊凡依舊駕車向前行駛,而貝瑟早已產下一名健康的小孩。新生固然象徵希望,但擺在《失控》的脈絡之下卻顯得可悲,彷彿看見伊凡在過去信奉的價值逐漸崩解時,仍拚命抓住那最後一絲希望,期盼成為救贖。開放式的結尾為電影留下餘韻,導演在摧毀伊凡的人生之後並未試圖重建,也沒有說明他接下來會怎麼走,畢竟人生只能不停往前行,就像受GPS所指引的汽車一樣,唯一的方向和目的地永遠在前方的未知之處。

 短评

让人眼前一亮的英国小成本独立电影,汤姆·哈迪作为唯一出场的演员,呈现了极其细腻真实的演技。全片围绕男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事业、女人、家庭来展开矛盾冲突,看完后思绪万千。尽管从头到尾只有男主在驾驶舱和沿途车流的镜头,但更多情绪和信息都以电话方式传达,新颖而精彩。(8.5/10)

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独角戏,不容易。至于电话那头的事情,深有体会。我:A,到我桌子,看到蓝皮本子没,最后那页有个地址,马上抄发给我。A:出啥事了么。我:地址抄发我,赶紧。A:一定是出事了。我挂了电话,打给F:去我桌子,看到蓝皮本子没,最后那页有个地址,马上抄发给我。F:好的。

6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剧情就是陈小春的一句歌词——“我正在开车回来”。洛克这个角色,除了汤老师没有第二个人能演,只有汤老师这个“世界的伤口”,才能把一个亏欠世界的人(欠老婆、欠儿子、欠工作、欠外遇)的夜晚变成世界对他的亏欠。看到汤老师,我就想为我所没有犯过的罪而忏悔,啊,这个厚嘴唇的圣徒……

11分钟前
  • 小水
  • 推荐

这剧情要不是老湿来演估计很多人都要睡着。老湿大吼一声fuck吓得我魂飞魄散!老湿眼泪水汪汪的时候又让人心疼!叙事节奏的张弛很显功底,配乐好听而且每次都来的恰到好处。几位声音演员好辛苦,把这么多神经病台词演绎得如此传神。另外别埋怨结尾,因为大家都知道老湿 will fix everything!!

16分钟前
  • Jin
  • 推荐

一个中年工程师如何开着宝马在英国高速上靠打90分钟电话解决因为和43岁女人一夜情没戴T造成的情人生娃、老婆哭闹、工作被炒、儿子比赛、小弟酗酒、老大粗口、芝加哥工头愤怒、机械泵损坏、混凝土搞不定等问题的故事#攻城狮怎么会犯人参银家才会犯的错误?没这种待遇好吧!

18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其实这种发生在单一空间且完全剧情化的独角戏很难出彩,除非像《活埋》那样走惊悚悬疑路线。而且这片概念和寓意都太浅,一车一人,一个决定一个目的地,建筑楼房与生活。好在汤甜心的表演不错。

2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这是我选择的路,我的决定,这是我从未担起的责任,从没面对过的自己。我相信在终点我会救赎我的错误,我会拯救世界,所以我绝不回头,即使我所拥有的一切正在身后土崩瓦解。一个前所未见的,脆弱的,最好的汤姆哈迪。

24分钟前
  • BLTEmpanada
  • 力荐

压缩剧作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创意很不错,难度也很大,即使拿上一个男人的工作、妻子和房子做赌注,压力的戏剧性也始终比不上真正的生死攸关,毕竟是寓意上的。洛克的身世、过往和未来,当下的混论和差错,都是有效的戏剧冲突,虽然在隐喻层面上的处理略显直白,但编剧的尝试依旧勇气可嘉。★★★

2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故事纯粹依靠对白推进、铺展,多段对话、四组矛盾的层层展开使得这部简单到只呈现道路、车辆、灯光、一个驾驶者的电影毫不乏味,反而拥有颇强烈的戏剧张力。怒赞汤哈迪!同时,没有出场的演员们也用声音奉献了值得称道的表现。

28分钟前
  • milvaro
  • 推荐

最近超级迷恋汤老师,想要异化成汤老师身上的一块肉。

32分钟前
  • 软蛋黄
  • 还行

《洛克》绝对称得上是低成本影片的教科书式的范例,它让观众很开眼界。这更像是一个人的迷你长征,电影囊括了那些可能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人生经历,并完成了融合与浓缩,饱含感情。它是一部值得赞许的独角戏,优异的剧本始终被层出不穷的戏剧冲突环绕,具有吸引力,但却并不过分激烈。

36分钟前
  • 韩伯愚
  • 推荐

一个人一边开车一边不停打电话。镜头衔接不错,只是故事太无聊了。

41分钟前
  • 小A
  • 还行

只要不后悔,选择就是正确的,人生就像无期徒刑,又如何,我还是会完成我该做的事。

46分钟前
  • [x]
  • 推荐

与《活埋》一样,这是部纯独角戏,全片只有汤姆哈迪老湿在开车打电话,处理事业与家庭的各种事。好的一面是,这片几乎所有的时间,我们都在盯着汤老湿在看。遗憾的是,由于坐在车里,我们基本只能看到他的脸、他的手、他的大胡子以及肩以上的部分;却看不到他的大腿、他的腰以及他的裆。

4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汤老师皱着眉,对我说,坐上我的宝马副驾驶,带你看看我窘迫的生活。

51分钟前
  • Jeannels
  • 推荐

我来给男主点播一首《男人好累》

56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精彩!尽管只有八十几分钟,导演(编剧)斯蒂文·奈特却成功地把一个建筑师一段狼狈不堪的日常生活拍成了惊心动魄的“24小时”。汤姆·哈迪的表演棒极了,很有说服力、感染力。据说他的感冒是真的。儿子的那个电话,把我看哭了。我要把它列入今年十佳。

57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实验性极强的电影,比任何play改编的电影都要更play。Tom Hardy的独角戏真是牛逼。极简到单调的镜头,道出一个普通人一段不普通的旅程。Intimate and intense.

58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推荐

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1小时前
  • 小锤
  • 还行

唯一露了脸的汤老师用过硬演技陪我们度过这靠无数电话聊天撑起的80分钟 他把一男人犯错之后 那份对工作依然执着的负责任 对家庭的惭愧自责 和对与自己出轨女人那份应有的绝情冷淡又不失责任心的冷傲演得淋漓尽致。看着他跟孩子聊那个进球时流的泪真心疼 所以错了就不能弥补一定要判死刑了吗?

1小时前
  • 黄悦_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