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记

HD国语版

主演:杰克·帕兰斯,艾达·卢皮诺,温戴尔·柯瑞,罗德·斯泰格尔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7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大刀记 剧照 NO.1大刀记 剧照 NO.2大刀记 剧照 NO.3大刀记 剧照 NO.4大刀记 剧照 NO.5大刀记 剧照 NO.6大刀记 剧照 NO.13大刀记 剧照 NO.14

 剧情介绍

大刀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部充满隐喻与反讽的电影,讲述了生活在好莱坞的动作巨星查理•卡斯特遭遇一系列困境,婚姻与事业面临两难。他唯有直面这一切磨难,逆来顺受,终以赤诚挽回离开的爱人的心,事业虽然停滞却也能维持现状。但与此同时他的信仰却遭遇一次前所未有的危机,他再也不愿意背叛自己的内心而是选择了抗争,斗争的结果是崩溃的未来,于是他选择了死亡来保护所爱与信念……永远不要放弃深海喋血玛赛拉第二季恶人传记麻木保姆的故事杀手假期2018冲击波2020说老婆坏话1睡眠之外飞天万能床英语与你十年,予我半生可惜不是你告别有情天口袋大力神:奈姆•苏莱曼诺古脂粉奇兵本田小狼与我行走的肖恩黄石镇谋杀案魔法灰姑娘走,打鬼子去蒲公英家族杰克与豆茎:从前从前以后临夜传邮差2015爱情的尸检报告2泡吧侦探3多元一家人怪客逞凶南海十三郎变焦巅峰拍档第十三季最后的尖叫法国女人1995为什么老师会在这里!?太平间的驼背者笨鸟满天飞无所依靠戏中奇缘半田君传说圣诞恶魔艾拉十万火急粤语版

 长篇影评

 1 ) 砍向鬼子的头,杀出一条民族的生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娱乐内容,作为农村娃上学时最大的乐趣就是上音乐课或体育课,而当初音乐课上首先学会的几首歌曲中就有那首《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尽管当年的抗日名歌有许多,但实在没有这一首更加刚猛直接、朗朗上口,因而在多年过去之后能记得的仍然是它高昂的旋律。《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用最直白的语言道出了一代人的民族心声,虽然质朴却让人听起来就热血沸腾。如果要想一首最能体现抗战特色的歌曲,我想这首歌大概会获得很高的支持率,在它的旋律里一个民族的怒火与勇气完全迸发出来,凑出这个世界上的最强音符。

由山东卫视传媒有限公司、海润影视联合出品的抗战剧,赵浚凯执导,谷智鑫、王珂等主演的抗战剧《大刀记》为我们重新还原了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让我们再次品味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里的英雄情怀。尽管时下的抗日剧几乎挤占了半边荧幕,可是观众却对此百看不厌,的确,能让所有观众都找到共同话题的或许永远都是对外战争中的打鬼子,因为在这里面我们感受到的一种激情的民族热情,这种民族激情大概类似于国足几十年来的首次小组全胜出线,因为它压抑在心头太久太久。

多种艺术形式的《大刀记》,对于山东人来说故事已经了然于胸,都是经典的浪漫的革命的英雄主义叙事。本剧一开始所展示的是最本真的下层民众世界,或许如果不是鬼子的入侵,这些普通的民众会默默地在这片土地上挣扎,然后悄无声息地离去。抗战前夕的山东乡下保持它最原始的风貌,跑江湖的人们用各种杂耍来吸引观众,地主恶霸在调戏着良家妇女,而贫苦百姓则为一餐之饱奔波。这个世界是安静的,但却也是沉睡的。

日本鬼子的侵略惊醒了这些沉睡中的人们,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让我们的民众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家国民族,让他们开始从沉默走向反抗。梁永生(谷智鑫,青春毛泽东的饰演者来执刀砍向鬼子,文本内外多有演绎之处)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他大概仍然会行走在江湖边缘,靠着耍大刀或者做手工来完成自己的一生,然而正是日本人的侵略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让那把跑江湖的大刀开始真正发挥它的价值。

其实,武术本来是中国的国粹,它曾经在历次斗争中发挥出强大的力量,唐朝的陌刀、宋朝的河朔大枪、明朝的关宁铁骑,都曾经以强悍的武力让异族侧目。然而,很不幸的是自清末以来,原本对外战争的直接象征大刀就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意义,变成舞台上或江湖上的道具。当大刀从疆场退化到江湖时,这或许不是大刀自身的悲哀,而是我们一个民族的不幸。

《大刀记》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大刀,那把从江湖杂耍重新拾起,擦掉斑斑锈迹之后重新绽放出夺人光芒的大刀。当梁永生、狗蛋(冯玉玺)们从江湖马戏手变成抗日英雄时,他们所产生的质变是一个民族的重生象征,那些曾经丢掉的尚武精神,那些曾经被掩埋的民族自信重新回到当下的人们身上。抽出祖先留下的大刀,狠狠的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吧,用强力意志杀出一个民族的生路,剽悍的人生不需要犹豫不决的选择,手中的武器是最好的回答!

 2 ) 你造吗,苗刀并非苗族人的刀


     着眼当下,但凡涉及“抗日”题材的电视剧,都会被称为“神作”。“手撕鬼子”令人咂舌,“手榴弹打飞机”让人惊叹、性感的女八路和科幻型交通工具出现在30年代的抗日战场上更是成为了观众的槽点集中营。抗日题材电视剧一度成为网络狂欢的发源地。众多此类题材电视剧的粗制滥造过度消耗了观众期待,已成为了国内影视界的常态。
     2015年山东卫视、黑龙江卫视的开年大戏《大刀记》作为一部抗日题材电视剧,却在武术场景的营造、武器的选取、武打场面的设计拍摄上下足了功夫。较之各种“抗日神剧”的“假出翔”,《大刀记》中倒是有颇多令人长见识的地方,特别是那几把熠熠生辉、啸啸生风的大刀,令人过目不忘!

锔碗、苗刀: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
 
谷智鑫扮演的男一号梁永生出场时挑一副扁担,身材高挑、神采奕奕、气质凛然,足以见得一种练武之人特有的精气神。但梁永生的日常工作却是“锔碗匠人”,说起锔碗,40岁以下的观众可能都不太了解,这是一门已有上千年历史的手艺,就是将破裂或打碎的“瓷器活儿”锔合在一起。过关的“锔活儿”令碎碗滴水不露,精致的“锔活儿”能在裂缝上造出一枝斜逸的梅花。锔活儿首先需要手艺人将打破的碗片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计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然后用金刚钻在瓷碗外壁接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铜质或铁质的枣核形钯锔(如钉书针大小)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最后在打了钯锔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一只碗就修好了。别看锔碗只有开钻孔、打钯锔、涂灰膏三步,但每一步都可谓是“针尖上跳芭蕾”。以此为生的梁永生其性格之缜密、遇事之平静可见一斑。就是这样一个做手工活儿的人将苗刀挥舞得虎虎生风也是其人物的魅力所在。
苗刀,肯定有很多小伙伴和我一样认为是苗族人使用的刀,少数民族喜好佩刀,藏刀、保安腰刀都久负盛名。然而,看过《大刀记》才知道,苗刀不但和苗族没有关系,却是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抗倭过程中,师夷长技以制夷,从与倭寇的对战经验中研发出来的武器。苗刀原名为“御林军刀”,称为“苗刀”是因为其刀身修长(总长五尺、刀长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如禾苗一般。这种刀是模仿日本刀的形制所创造的双手长刀,刀形与日本武士刀相仿,仅刀柄、刀锷与刀身厚度有所不同。其特色是刀柄较长,以两手握把,与其他较流行的单手握持的中国刀有很大差异。它集中了刀、枪两种冷兵器的特点,既能当枪、矛刺击,又能当刀劈砍,既可单手握把,又可双手执柄,杀伤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
苗刀刀法相传出自戚家军,真实的苗刀刀法传人稀少,据悉《大刀记》中梁永生的招数很多都是武术指导请教过苗刀刀法传人后设计出的武打段落。苗刀刀法注重步伐,经常半蹲,貌似畏缩,但实际是寻找对方破绽,上下跳动也表现了其灵活性,区别与武士刀,武士刀基本没有步法。因此在与武士刀的对战中,苗刀砍伤对方的足踝部位十分精准。
《大刀记》中梁永生与日本人的无论是比武还是实战的几场戏都是片中的看点,打法酣畅淋漓,十分出彩。

户撒刀、朴刀:神奇的冷兵器

《大刀记》中反派人物白眼狼的心爱之物便是一把户撒刀。这个奇怪的名字终于和少数民族有了确定的关系。户撒刀又名阿昌刀,是生活在云南德宏州一带的阿昌族所特有的冷兵器。为众人所知的“削铁如泥,吹发即断”的刀具就是指户撒刀。这种刀因产于阿昌族聚居区的陇川县户撒乡而得名。其先民约在唐朝时期就掌握了锻制和铸造铁器的技术,主要制作简单粗糙的生产工具。明朝“三征麓川”以后,中缅边境战事频繁,整个德宏边关常常大军云集。为保证兵器供应,明朝随军工匠把兵器制作工艺传授给阿昌族,使户撒阿昌组乡成为在保卫滇西边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兵工厂”。此后,户撒阿昌族工匠因制作兵器而不断吸取汉族先进的技术,逐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户撒刀工艺,这种刀具被誉为“世界上最锋利的刀”。一度,这种刀成为南丝绸古道上的抢手货。06年,户撒刀锻制技艺就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户撒刀的刀法不像中原刀法套路繁多、动作复杂,而以简单、实用、骠悍为其特点。顺手砍,反手劈,上挂下撩反挑为其常用动作。截腕、斩头、刺身、割脚等连贯动作都是其常见套路。户撒刀的用法常是刀借人力,人仗刀威。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打法与《大刀记》中心狠手辣、诡计多端的白眼狼贴合在一起,不仅令戏剧矛盾升级,更是提高了正邪两方对战时打斗的精彩程度。
笔者听闻“朴刀”一词,多是从《水浒传》而来,这个多音字“朴”,在此处念为pō。朴刀是在木柄上安有长而宽的钢刀的兵器,属于大刀的一种。使用时,需武者两手握着刀柄,利用刀刃和刀本身的重量,来劈杀敌人。《水浒传》中有关各路英雄使用朴刀的描写随处可见。朴刀的另一个名字是“着裤刀”, 可以挂在裤腰上。它极其简陋,既可以安上短把成为“刀耕火种”的“畲刀”,是为农具,安上长把成为威力大增的“朴刀”;又可以把刀头取下, 作杆棒用。尽管宋代朝廷对兵器管制比较严格,但兵农并用朴刀却成为了民间耕种、防身必备的武器。就其起源而论,与其说是把大刀的柄缩短,以适应近战的需要,莫如说是为了应付民间不许保存长兵器,而把大刀改为短把的朴刀更符合历史实际。宋代政府认定的武器谱系中,这种多性能易携带的器具并不在其中,而在各种宋元话本中它的身影不断出现,可见练习朴刀已是很多民间高手的首选。
电视剧《大刀记》中由陆树铭(曾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饰演关羽)饰演的王生河所使用的正是朴刀,这位威震武馆的民间高手耍得一手好刀,将朴刀的几番变化尽显其中,令人叫绝。


在中国人的江湖中,刀、剑分属两种派系,以刀为武器的江湖勇士,在刀法上有所成就并多用此行侠仗义的武人方能当得起“刀客”中的“客”字,称为“刀客”。剑是礼器,代表正直、仁义。刀不同,刀为凶器,称之为百兵之胆。剑来自庙堂,刀来自民间。都说,侠义江湖是对主流社会的补充,那么,刀文化则是对主流江湖的补充。它代表的是原始的生命力与爱恨情仇,没有了鞘的装饰,自然也去除了繁文缛节;不存在巧用的柔劲,自然就是力量的直接比拼。用刀者舞刀,刀风呼呼,寒光逼人,勇猛威武,雄健有力。一部《大刀记》不仅将鲁北抗日的民间史诗搬上荧幕,更是展现了被人忽视已久的“刀具、刀法、刀客”等文化,值得关注。

 3 ) 《大刀记》:民间英雄的传奇史诗

虽然文学与影视剧属于不同的艺术品种,但自影视剧诞生以来便源源不断的向文学作品取材,即将上映的好莱坞魔幻动作大片《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便是取自于J.J.R.托尔金的童话成长小说《霍比特人》,而史诗化美剧《冰与火之歌》则源自于乔治·马丁的同名奇幻小说。同样的,日前登陆山东卫视的《大刀记》,则是再度将同名小说作品影像化,为影视剧再造一个民间传奇英雄。
今年刚好是《大刀记》的小说原著问世的四十周年。尽管《大刀记》诞生于一个以“双结合”、“三个突出”为创作主导理念的时代,但在作者郭澄清的努力借鉴古典小说下,他把典型的民间英雄人物置放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不仅是树立起一个个性鲜明、妒恶如仇的英雄梁永生的形象,也给予很大笔墨描述了门玉茹、翠花、白眼狼等有血有肉的形象,甚至可以从中看出时代变迁的脉络。作品问世后深受读者的喜欢,并被改编为电影、连环画等,如今再由赵浚凯(《羊城暗哨》、《平原枪声》等)改编成电视剧,试图以更深更广的空间再造梁永生这个传奇。
相对于小说原著,电视剧版的第一集就已经将重点放在了梁永生与贾家的结怨上——出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民间英雄的好意,来自于宁安寨的梁永生为了救受到地主无赖当中调戏抢人的翠花,打败了贾家贾老爷,后者对此忿忿不平一心想要杀了梁永生,而弥补这次的羞耻……第一集便开门见山的安排了梁永生与白眼狼之间的恩怨(在小说原著里还有不少的铺垫才进入这正题),并安排了几场不同人物之间的动作戏,使得充满着戏剧冲突及娱乐性。毕竟,梁永生与白眼狼之间的纠纷斗争,是引发数十年争斗的一条明线,也由此带出了时代的变化(比如说白眼狼先是想要通过“民兵团”的方式拿下宁安寨,失败后又想借助于日军的势力,这不仅是突出了白眼狼的见风使舵的个性,也折射出时代的变化)。而这一点,也就使得《大刀记》不再是简单的英雄作品,还夹杂了史诗化色彩。
如果说,以梁永生与白眼狼之间的恩恩怨怨带出的斗地主、打日本鬼子,让人看得热血沸腾,那么,贯穿在始终的儿女情长戏,则让人荡气回肠,这点主要是通过梁永生与杨翠花、门玉茹之间的爱情纠葛而展示出来,印象最深刻的是新婚大喜之日时,这边厢是梁永生与杨翠花之间的喜悦快乐,那一边厢则是同时结婚的门玉茹的烦躁不安,虽然没有多少台词,但是人物的情感、纠结早已呼之欲出,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最近也刚好陆续看了之前刚播出完毕的农村题材作品《老农民》,如果对比来看,可以看出尽管两者的主人公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人生轨迹,但都可以看出人物身上的干劲与韧性,还有创作者试图通过人物的命运带出时代变迁的史诗化野心,也都成为了近期值得一看的剧集。

 4 ) 和手撕鬼子不同,这一部很有江湖气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多元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年轻人不但少看国产剧,甚至连电视机都很少开了,大家打开电视机都是看电影、看美剧,要么就是玩游戏。我们家电视的开几率还算高,主要因为我妈天天看,通常晚饭后,我玩手机、iPad,她看电视剧,互不干涉,十分和谐。突然有一天,她跟我说,儿子,别玩手机了,过来看看电视,重拍的《大刀记》开播了。
时光被拉回到20多年前,虽然其时已解放多年,在和平年代,老百姓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我的上一代和上上一代经历了八年抗战及解放后的艰苦生活,一代人回忆、一代人憧憬,我的父母很喜欢从抗日的影视作品中去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时我还很小,镇上的文化宫重映《大刀记》,爸妈排了半天的队买票,领着我去看,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和爸妈一块儿看电影。
从《红色娘子军》、《开国大典》到前几年的《建国大业》,我的成长随着抗日电影的变迁和升级,一直走到今天。而在荧幕上则相对要少一些,确实粗制滥造占据多数,精品少之又少,直至近年频出的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更是让人哭笑不得。这让人不由对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产生抵触心理。但老妈邀我看《大刀记》还是欣然允诺,首先是童年记忆,对《大刀记》的故事很亲切,想重温一下,但最主要原因,赵浚凯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导演,他的《亮剑》是新世纪以来首屈一指的精品,前年的《武工队传奇》也保持了校稿的水准,因此我对《大刀记》的质量并不怎么担心。
果然,《大刀记》一看上就停不下来,一直追到目前的40多集。这部剧首先在故事上很抓人,这是吸引观众追着看下去的重要因素。《大刀记》不是传统抗日剧的定调,在前30集都没有太多抗日元素的体现,重点一直落在侠义和拳脚功夫的展现,就此突出故事的传奇色彩。当然,抗日剧中舞刀弄枪会武术的不少,但多数都已经夸张到离谱的地步,飞檐走壁、以一当十,甚至还有能躲子弹的,抗日题材要尊重基本事实,你可以会武,但不能打到天上,你可以舞刀,但毕竟敌不过子弹。《大刀记》在这一点上很好的把握住了尺度,第一集开篇的长镜头展现出来的小镇,就充满了江湖气息,梁永生教训疤癞四和白眼狼,打了足足有20分钟,打的都是传统功夫,硬桥硬马,招式分明,比当下功夫电影全是由碎镜头拼凑在一起的打戏还要过瘾,能看出来有底子,拍的很认真。而剧情更是十分抓人,一方面和白眼狼斗智斗勇,另一方面又要和日本人打擂,随着剧情的推进,又慢慢升格至和日本鬼子的火拼,数条线索并进,节奏紧凑,一改国产剧节奏缓慢、剧情拖沓的通病。
另外让我喜欢的,是在人物上的把握,有电影版珠玉在前,想必对新剧的创作是不小的挑战,一方面要满足老一辈观众对熟悉角色的心理预期,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固有形象,要有突破,有创新。这一点上《大刀记》把握的很好,对于核心人物梁永生,是一种渐进式的塑造,从头逐集看到现在,能感觉到这个人物的成长和变化,从一开始宁安寨出来的莽撞青年,经过斗智斗勇,亲人的阴阳相隔,变得逐渐成熟起来。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很多剧从头到尾,人物都一点变化没有,显得太苍白了。
另外,在角色性格上,也都做了很巧妙的安排,比如梁永生和白眼狼,一正一邪,玉茹和翠花一动一静,这种对比能更加突出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导演也特别设定了脸谱化的形象,疤癞四是那种很传统的泼皮,放在这里主要负责搞笑,明显就是猴子派来的逗比啊!剧情和人物形象立住了,一部剧就差不了,更何况《大刀记》在台词的设计和念白的口音也让人很舒服,平时的对白让人觉得很亲切,一群很接地气、和蔼可亲的乡里乡亲跃然于荧幕,播到今天,他们已经开始铸就属于自己的抗日传奇,接下来就等着看他们怎么杀鬼子了。

 5 ) 《大刀记》:一部剧以及一个人的童年散记

作为山东卫视的开年大戏,接力《老农民》播出的《大刀记》是山东卫视制作的长篇剧作,相信1970年代出生的伙伴们和我一样对这剧名并不陌生,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可能都看过《大刀记》的连环画或是电影。山东卫视选择《大刀记》作为开年大戏应绝不是随机的,该剧同名原著为山东文坛抗战小说作家代表人物之一的郭澄清成名作,这部小说在1975年出版以后即改编为电影、连环画、评书、话剧等多种形式作品,并在全国得以广泛传播,今年时值《大刀记》原著出版40周年。
在我的出生地——滇东北高原腹地有一个叫坪上的村庄,那时小学操场隔上一段时间就会给村民放放电影,大概是我五、六岁还在懵懵懂懂的时候也加入了露天观影的人群,《大刀记》就是那时露天放映的影片之一。清晰记得,那时听到村里的大喇叭喊着“今晚在小学放电影”的时候,大家那一天都会提早一些吃完晚饭板着凳子就去小学操场占位置去了,还有的人不吃晚饭就早早地占据了最佳观影位置,用粉笔画上标记人站在那里等家人带来吃的和凳子。那是的乡村,电是很奢侈和少见的,大多数人家用的是煤油灯,放电影的时候则多是使用便携式发电机,每每听到发电机开始轰鸣,大伙便停止了打闹嬉戏,操场是那一瞬间突然寂静起来,待电影放映开始后,交谈和兴奋逐渐喧嚣起来。
放映结束后,已近深夜,有星星和月亮的夜晚会明亮一些,更多夜晚的这个时候已是漆黑一片,观影回家的人们三五成群打着手电筒各自散去,有的人一路交谈着电影里的故事情节,有的还在操心地里的庄稼。而像我这样年纪的小孩子,看的只是热闹,那时最喜欢看的电影我们叫做枪战片和功夫片,看完枪战片后的几天,少不了要拿着木枪躲猫猫彼此射杀一番,看完动作片后,小朋友们也常会模仿其中动作一招一式比武交手,又或者是想如何做一把大刀宝剑之类的行走天涯……每每想起那时的情景,感慨的是时间飞一般逝去,长大后的我们各自散落在四面八方,即便是再见面也很难认出彼此姓甚名谁。
幼年看的电影,脸谱化是当时最为明显的影像特征,一个英俊的家伙一露头,不用说准是好人,坏人的坏字仿佛大大地写在脑门上,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开始学会了以貌取人,多年后才知道自己曾经是何等的稚嫩和无知,而今再看到山东卫视播出电视剧《大刀记》,竟然诸多往事浮现出来,或许我只是借机重拾童年的记忆以及心境,其实一切早已大不相同。
2014年,有关广电总局对于影视作品最新的审查规定出台后,印发业界内外热议,这对于各个地方台而言无疑又将加强自我审查程度,也使得相关从业者更加小心谨慎地摸着石头过河,《大刀记》这样的剧作一来是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上是安全的,再则该剧既可以展现山东的人情风貌借此向电视观众营销山东,那么,剩下需要做好的就是在故事和人物性格等具体内容上来做文章了。
电视剧《大刀记》导演赵浚凯曾在山东求学多年更在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过数年教职,直到读研究生时选择影视专业后一脚踏入影视圈便未再离开,从编剧到制作人再转型导演,他参与的剧作中,以山东为背景的并不少,这情结源自是他对自己熟悉的那块土地的深厚情感,这和我写作中会不时写到云南其实是相同的缘由,无非是我们彼此呈现的方式和表达结果不同罢了。

 6 ) 想起小人书

或许这算是一篇迟来的评论。春节的前前后后,总是免不了各种“大刀”砍来砍去,要么是老板砍员工的饭碗,要么是员工砍老板的后路,要么是客户砍供应商的货款,要么是供应商砍客户的货源——砍到春节一歇,大家发现,真是折腾。
所以,有些电视剧实在没时间看。但是自从一剧两星以来,有些好剧倒反而变成了常青树。以前四五个台轮番播,现在,可以让人沉下心来,等待复播重播。《大刀记》播出的时候,效果已然相当不错,但在复播的过程中,继续砍得虎虎生风。
按理说,抗日神剧真的已经是鸡肋品种,再怎么拍都有槽点骂点。其实《大刀记》也免不了有这个嫌疑,毕竟,几把大刀对抗鬼子,更遑论还有各形各色的汉奸出没,从现实的角度考量,确实够“神”的。
但是,这个世界上,有种东西叫做“情怀”。《大刀记》小说据说影响了7亿人,也许我出生得略晚,没有被小说“砍”到,但我们的童年专属文化食粮小人书,倒是给补上了这一课。那会儿,只要是有点小零花钱的,都能攒出一沓沓的小人书,小心地把封面撕下来,分门别类编好号,贴在一张牛皮纸上,往家门口一挂,出租一本两分,借期两天,生意便能做得风生水起。
我也算当年赚得第一桶金的一员了吧,记不清那时自家的牛皮纸上有没有《大刀记》,还是花了多少个“两分”从别人家租过来的,情节自然也是忘得一干二净,但是从电视剧里找寻点点滴滴的故事线索时,居然涌起不少矫情的温暖来。
也许很多同年龄的小朋友,现在看这部剧,都有和我一样的感觉。每年过年回家,还总能从房子的各个角落搜到些缺页破边的小人书,如果说,比起亲戚同学聚会的声色犬马,难得回家,静静地翻几本小人书,看看当年的大刀是怎么向鬼子的头上砍去,这个年,过得更像一个年呢。

 短评

磕磕夠夠的···

8分钟前
  • decidels
  • 还行

粗制滥造

12分钟前
  • 爱死磕的小青年
  • 很差

家里老人在看,瞄了两眼,不打一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15分钟前
  • 大嘴鱼京
  • 很差

配角出彩,主角面瘫。

16分钟前
  • 蚩奡
  • 还行

陪爷爷奶奶系列。

19分钟前
  • 福雷斯特冈普
  • 较差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399777/

23分钟前
  • 张楠
  • 力荐

哼,我就知道玉如得跟她哥到一块

25分钟前
  • 神龙斗士
  • 较差

看了一集,被编剧的智商所折服了

28分钟前
  • 圆轱辘葫芦
  • 很差

电视上看完,还行

32分钟前
  • 艾丽丝岛
  • 推荐

导演真不容易,为凑集数整了那么多婚外恋,我党都没能逃脱

33分钟前
  • 北落师门
  • 很差

感觉还行,反正爸妈看着不错就好了,国共日三军大战。

34分钟前
  • Yuimokin
  • 还行

以往一打开电视就像进了电视精神病院,每个频道都让铺天盖地的雷剧占据着,他们都保持着一个宗旨 ,就是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反正中国的视坛的编剧导演们早已江郎才尽没辙了。《大刀记》却让我又有了希望!

36分钟前
  • 风起云涌
  • 力荐

神话。

40分钟前
  • keke
  • 较差

看了十分钟,眼已瞎

45分钟前
  • 炙热与冰冷
  • 很差

这个服道化我真是………

46分钟前
  • 小兔子君-
  • 较差

srds这个剧的演员还很努力地说了日语(发音就不要求那么多了 比那些说中文后期再配日语的敬业多了

50分钟前
  • 阿颠
  • 还行

剧情拖拉的一比

52分钟前
  • L赛博ID怪L
  • 较差

。。。跟着爸爸看的,也就那样吧。怀着对山东汉子的热爱勉强在看。

57分钟前
  • 蘑菇酱
  • 推荐

大刀记电视剧拍的烂垃圾

58分钟前
  • 180****7187
  • 还行

无脑黑也怪没意思的

1小时前
  • 青年哪吒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