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杀手(普通话)

HD

主演:威尔·史密斯,玛丽·伊丽莎白·温斯泰德,克里夫·欧文,道格拉斯·霍奇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普通话年份:201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双子杀手(普通话) 剧照 NO.1双子杀手(普通话) 剧照 NO.2双子杀手(普通话) 剧照 NO.3双子杀手(普通话) 剧照 NO.4双子杀手(普通话) 剧照 NO.5双子杀手(普通话) 剧照 NO.6双子杀手(普通话) 剧照 NO.13双子杀手(普通话) 剧照 NO.14双子杀手(普通话) 剧照 NO.15双子杀手(普通话) 剧照 NO.16双子杀手(普通话) 剧照 NO.17双子杀手(普通话) 剧照 NO.18双子杀手(普通话) 剧照 NO.19双子杀手(普通话)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是李安拍的

如果我是年轻人,老年人说什么我都是不会听的。

看李安夫人林惠嘉都走到台前,为李安(新片)站台。不少人再一次感慨,李安的电影生涯,是来到最危险的时刻。

在此之前,影迷对李安人生故事了若指掌。他人生中的危难,是失业被老婆养了好多年。另一次危难,是口碑票房双杀的《绿巨人浩克》。

我认为,这不过正常得失,每个电影导演的生涯,都有起有落。李安遇到的真正危险,是去年某颁奖礼上。他双手合紧,无奈抱握,面带尴尬,没有鼓掌。否则,今天的《双子杀手》,恐怕就要变成又一段《好莱坞往事》了——而此时此地,被认为是拯救《双子杀手》的最后机会。

我并不惊讶,许多人在一个月前的媒体场提前场放风时,大肆吹捧《双子杀手》。

因为中资的参与(片头你就能看到LOGO),加上不菲的预算投入,按照一部商业片的操作流程,即便没有口碑,《双子杀手》也能拧出来一些麻花般的好评来。

但说来说去,《双子杀手》的宣传节奏,依然没有摆脱《比利林恩》的困局,除了120帧,3D、48帧或60帧之类的技术词汇,除了李安高清流畅二度试验,大家批评请小心轻放之外,《双子杀手》的特工故事,简直老套得像布达佩斯地下室的死人骨头。

你一定会说,这样的片子,根本不是看故事的。

可是有的影评,偏偏把什么弑父情结扯出红白配的塑料花来。我认为拿着作者论那套东西,来套《双子杀手》是很可笑的。这就是一个商业片,是试图让你爽的,有亮度惊人,流畅平滑的画面(前提是你找到了一块不错的幕),有如POV杀人游戏体验的。

这套电影,没有任何对威尔·史密斯的内心深化。他只需要饰演一个有过去,从未失手,无敌存在般的杀手特工。这样为国效力、反被清算的人物模板,可以是邦德,可以是战狼。

充斥在电影里的,是走过场的阴谋上司:一个比较蠢,另一个更蠢,还有一个打打酱油喝喝酒。

以及,不可或缺的干练女搭档,开游艇领一份便当的一条老友,开飞机再领一份便当的又一条老友。

你在其他特工片,经常也会看到这些角色,总之,不要轻易和主角成为朋友。否则交情越深,你会死得越惨。

当然在商业电影里,我们对这些桥段,已经闭着眼睛可以知道下一秒。但《双子杀手》最让人无语的,大概是设置的几个悬念,几乎无法称之为悬念。无论是年轻面目有点奇怪的小史皇的出现,还有最后真金不怕火炼奥特曼的登场。猜不出来它们面目的,我觉得一定是上上个世纪的观众。但凡经受过《致命魔术》之类的电影洗礼,这一类题材,好莱坞至少重复过一二十部。

无论弑父还是克隆,它们都不是李安所在意的。这部电影的重头戏,是那些伏击、追踪,街头追逐,枪花洗礼五金店杂货铺,满屏薯片炸出爆米花。影片不断试图告诉你,我们比别的电影,玩得更真,是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可是,从我走进电影院那一刻,从我看到年轻小史皇,任何人都可以跟我一样确信,它们是“假”的。

这里有个悖论,观众并不是因为这种该飚多少毫升血量,看得见电影人物拧断胳膊缺条腿的,才能进入故事。否则,提示不许拍照录影、不要喧哗讲电话的电影院片头提示,最应该被拍成120帧。

《双子杀手》的画面再真实,我同样在想的是,就这么强大到爆表溢出的火力,居然打不动你两个活动人形靶子。再到反杀小部队,我想的是还是主角光环比什么泄露剧情的双子实验室厉害多了。

怪事还包括,在这些段落的编排设计上,你很难说,《双子杀手》就有凌驾于其他特工片的技术优势,顶多你觉得脸上的毛孔淤痕血丝,街头摩托追逐像耍杂技玩游戏那样娴熟,什么都看得见了,带感、挺爽,但在真正的你死我亡、险象环生上,《双子杀手》无法甩开那些不能死的套路。为什么不能死呢,因为死了就什么事都不会有了。至于那个异想天开的阴谋,不看电影也能出来猜出个七八分。相比真实的灰头土脸,商业片还是过于精致。而精致感的来源,是特工片别打脸、发型不能乱的通病。

就这个特工故事的电影,根本用不着李安来拍。遗憾的是,这部电影就是李安拍的。120帧之类的玩意,前作就聊过了。我不会因为枪花更美、火力更大、血丝淤伤、缺胳膊少腿的,才能进入那种所谓“真实的电影感”。恰好相反,我会纳闷,都这样了还打不中?同一个时刻,我依然在想着看其他爆米花片总会想的事情:主角光环才是最强武器

在李安一头往120帧试验的道路上,诺兰和昆汀坚守着胶片的规格,甚至要上70mm。我个人的观影习惯,依然是不喜欢3D。虽然李安们成功解决了3D会暗的,但思来想去,我总觉得这是电影硬件设备商的阴谋。

好比我喜欢《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但它们重了砸重金,折磨演员以外,并不存在置换成一种更真实格式的选择。

我的意思是,考量一部电影的好与坏,观众会遭遇见的悲欢,感动或折磨,它们可能会被技术影响,但技术规格永远不是决定要素。否则你很难解释,我们在录像厅时代,对着360p渣画质还不如的港片,一样能看得津津有味。今天观众疲惫的,是24帧的体验,还是审美集体下降的影像轰炸。

落到《双子杀手》,威尔·史密斯的内心抉择打动了我吗?

没有。

他与朋友之间,是否上演了让人击心的考验。

没有。

杀死自己会很痛苦嘛?

可能会。

杀死”父亲“会很难受嘛?

不会。观众比任何一个人都想开枪,让他的长篇大论收声。

老马丁认为,商业大片会不断霸占电影院,把它们变成游戏厅,像漫威连续剧那样,制造奇观与幻境。没有保护政策的艺术片,会转到流媒体,去找对属于自己的观众。

人类究竟是因为电影的真,还是电影的假,去喜欢上电影的。早期人类看到活动的影像会惊恐,因为它们以为那是真的。如今纸尿裤时代成长起来的观众,从手机屏幕到IMAX,对真实或虚假的影像,慢慢失去了判断力,也陷入审美的蛮荒。否则你很难解释,为什么人们愿意用高清镜头拍出好照片和视频,又一番粉饰处理,变成了一个个捏泥拉腿的假人,一张张刷过白墙灰的假脸。

对我个人而言,我知道电影是假的,我为荡气回肠生离死别而感动又希望我就在电影里面。至于进电影院,那不过是一种仪式感,是对于电影工作者的反馈,令电影这门艺术形式得以闭环完成。更真实的电影感,这种技术决定论,对我而言是无效的。它们的影响,远不如灯光暗下,遁入黑暗来得重要。

操心李安是正经事

 2 ) 【C+影评】双子杀手:永远无法到达的“黄金体验”

“老”和“顽固”并不可怕,但对于电影人来说,可怕的是创作思路上的“老”和“顽固”。已经9102年了,当动作电影已经进化成约翰·威克和他的传奇大铅笔的时候,年过七旬的西尔维斯特·史泰龙还在用80年代的陈腐思维来创作《第一滴血5》。

与独立电影不同,商业电影一定是与观众一同进步的——看看老当益壮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他的《玩家一号》吧。而李安,威尔·史密斯,和杰瑞·布鲁克海默都有惨痛的教训:《绿巨人》的平庸和无趣,和《重返地球》的死气沉沉都历历在目,而“金牌制作人”上一部获得良好反响的好莱坞大片,还要数到12年前的《加勒比海盗3》。

然而,人总是能振作起来,文本则不能。罗伯特·泽米基斯的《回到未来》诞生在CG技术不成熟的30年前,变老变年轻全凭特效化妆,但放到今天依然是娱乐性超凡的绝对神作;

而搁下CG特效和摄影技术上的升级不谈,《双子杀手》的剧本——一部电影的重中之重——反而已经透露出一股在地下室蹲了20年的发霉味道,就好像是给一本受潮的旧书换上了新书皮,但霉斑还是一样地长。清奇和跳跃的脑回路,甚至能追溯到《再造战士》大行其道的时期,阅后即忘。

这也并不奇怪。《双子杀手》的编剧构成中,就包括假借《权力的游戏》东风叱咤好莱坞、在第八季彻底玩砸的大卫·贝尼奥夫——在投身维斯特洛之前,还写了X战警黑历史之一的《金刚狼》;而“罪魁祸首”达伦·莱姆克的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只是两部《鸡皮疙瘩》。

写就于90年代的《双子杀手》剧本属于典型的眼高手低:框架追求(山寨《合金装备》的)高概念,故事却浮皮潦草;情节和场景转换之跳跃,仿佛角色们都会瞬移;而生硬的台词就像是从大部头上不假思索地拓下来一样。而沉迷高解析度和高帧率的李安,就像是15年前沉迷动作捕捉的罗伯特·泽米基斯,在“错的时间”追求“(或许是)对的事情”,对关注点以外的任何短板都可以妥协。

毋庸置疑的是,高解析度和高帧率的确可以提升浸润感。但对于电影而言,只有当周遭的环境是想要讲述的真正主题,而非角色、表演、故事的时候,像《双子杀手》和之前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对这一技术的尝试,才有可能行之有效。

但《双子杀手》显然不是这样的电影。

一方面,马丁·斯科塞斯不想看到电影变成主题公园游乐场;一方面,李安又以“真实”和“临场感”为理由,让电影在丝般润滑中无法隐藏瑕疵,以无处不在又无法避免的刻意而为,大幅降低了宽容度和想象空间。

除了让特效工作者们加班加点地消耗生命,只能说是事倍功半。

在2016年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李安对高帧率和高解析度的追求就没有引起热烈反映,因为电影在关注与呈现视觉上的精细画面的同时,也在角色和情感深度上失去了焦点。

但与平平无奇的《双子杀手》相比,《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至少还像是李安感兴趣的题材。《双子杀手》这一项目,更像是另一个《绿巨人》,是李安为了筹钱追求“双高”梦想而不得不接的打工之作。尽管从概念上看,《双子杀手》的确有一些令人感兴趣的议题——比如人性的自然发展vs人工养成——但在实践中,七零八碎的无聊剧本是无法与其技术上的影响力相匹配的。

技术上讲,尽管在动态镜头中能够清楚看到CG的痕迹——更有不少教科书级的失误:在第一场大戏,摩托追逐中,画面合成时连最基本的打光和阴影方向都没找对;地面阴影时隐时现,更表现出严重的连贯性问题——但在多数时间里,李安对视觉细节的热情令人印象深刻,连毛孔和汗水都清晰可见,更不用说第三幕的少年威尔·史密斯。而任何细小的画面变化,也都有着一种独特的美感。

但是,一旦李安将热情注入诸如此类的、物化的细节中,就很难将情感重新聚焦到人性化的内容上——这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起作用,因为抽象和写意的影像美学,本身就是叙事的重要部分——在《双子杀手》这样大幅度依靠传统叙事的动作电影里,以高帧率和高解析度为无生命的背景和物体赋予“生命”,多数情况下只会稀释那些真正具有“生命”的情节与人物。

典型的例子就是玛丽·伊丽莎白·文斯蒂德和本尼迪特·王的角色。作为主人公的重要辅助,二人在表演上已经使尽全力,但受剧本所限,在最终呈现上依然是一种模糊不清和可有可无的关系,前后几无衔接。整个事件中,角色关系没有经历任何考验和进展,对故事发展也没有任何影响,只是两个高度符号化和无人格的名字而已。

这很可能是因为,在糟糕的剧本中只有一个半的角色是花了心思的:年轻的威尔·史密斯,以及半个现在的威尔·史密斯。与银幕时间几乎为零的克里夫·欧文相比,威尔·史密斯的“一人饰两角”并没有跑偏,甚至还为年轻版提供了深入的心理层次。但问题是,《双子杀手》中如果有任何算作角色成长或人物弧光的内容,也是发生在年轻版的身上,而不是这个威尔·史密斯自己的年长化身。

如果有所成长、有所变化的是“年轻的自己”,《双子杀手》所声称的“关于年轻的自己引导年长自己的可能性”又怎么会起作用呢?

如果将《双子杀手》看做是对威尔·史密斯,以及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好莱坞末代巨星们的一个隐喻,这反而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当年叱咤风云的王牌巨星,在30年后已经彻底被CG们抢了风头。

老套的《双子杀手》并没有提供超出《环形使者》,或其他“组织背叛个人”的动作电影的新鲜内容。而李安也依然是在把他的才能“浪费”在错误的地方。半小时才能等一场几分钟的动作戏,对这样一部理应快节奏,却在多数时间不知该快速剪辑,还是慢下来让观众为高帧率惊艳的动作电影来说,是难以让人真正满足的。

无论这项技术最终是否被接受——连《霍比特人》的48帧都无人跟随——李安再次尝试的结果,与他为这项技术付出的热情并不对等,而《双子杀手》也毫无疑问地会成为2019年雷声大雨点小的又一典型。

 3 ) 李安《双子杀手》最全观影指南

李安作为一名探索者,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直走在电影技术前沿,为观众带去一次又一次的全新观赏体验。

而在今年,沉寂了一段时间后的李安,再次回归,且再次带来了一次技术革新

新片《双子杀手》用60帧看,比预期的要好很多。

本以为一个“自己打自己”的故事并不是什么新鲜题材,但在李安的手下依然看到了他想表达的关于“人”的探讨,人的痛苦、困惑,都来自每一个人与自己“我”的关系。

以及他一直以来的“父子关系”这种家庭核心情感。基于这两点,这就不是一部普通的动作科幻片

但李安的这次尝试又是一次对观众期待的考验。

影迷预期的是他之前高口碑剧情片的讲述如《饮食男女》《断背山》普通观众预期的是他之前的视觉美学如《卧虎藏龙》《少年派》,《双子杀手》可能介于两者之间。

就我个人而言,技术造活人(如何与另一个我相处)、60帧看超长动作戏依然能有刷新认识的爽快体验,这也是影片最大的两个看点。

安叔的《双子杀手》,从片名就可以直观感受得到,这是一部一人两角的电影。

但是这部电影再一次完成了从未有过的技术革新。

用技术手段“造人”,李安又一次让人大开眼界。


1 电影造人简史

以前我们看影视剧里的“一人两角”,大多是同一演员扮演两个角色,然后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同框

最典型的就是让演员在同样场景下演出两遍,期间机位、灯光、构图等都保持相同,然后演员换装,根据地上标记走位再演另一角色,最后通过后期实现同时出镜。

1992年成龙主演的《双龙会》,算是比较早的运用电脑画面合成技术,让演员一人分饰两角,最终在一个画面下呈现。

《双龙会》里的成龙一个会打、一个不会打,一个斯文、一个鲁莽,有不少“自己跟自己”的对手戏。

下图出现两人互动的戏份,则采取了替身和替手,能发现在镜头中只出现一只手。

即便当初的技术还略显生硬(比如下图右侧的成龙,眼神明显没有对上左侧的成龙)。但在1992那个年代的香港,一部电影里看到两个成龙,还是非常令人惊叹的。

我们更熟悉的其实要属92年的经典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

最后几集里许仕林高中状元去见许仙的相认场景,也采用了同样的拍摄方式。

两个人都由叶童扮演,演出两遍,后期合成,必要镜头时采用替身和借位,小时候看的简直惊呆下巴。

另一部有代表性的是1998年的美国家庭爱情喜剧片《天生一对》。

电影让年仅12岁的琳赛·洛翰(Lindsay Lohan)一人扮演古灵精怪的双胞胎姐妹。

她在镜头下演出两个姐妹的不同戏份,惟妙惟肖,电影镜头真的如此神奇。

大卫·鲍伊之子邓肯·琼斯在2009年拍摄的《月球》,由山姆·洛克威尔饰演自己和自己的克隆人

到底哪个是本体、哪个是克隆人,谁该返回地球、谁又该留在月球,在山姆·洛克威尔的演绎下真假难分。

上面这些都是采用的是同一演员出演两遍+后期合成的处理方式,同样拍摄原理的还有:

《草叶》爱德华·诺顿饰演性格迥异的兄弟二人,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叛徒混子,多处同框。

《宿敌》杰克·吉伦哈尔饰演两个身份、地位、个性截然不同,却长得极其相似的男子,他们决定互换身份一天却酿成了悲剧。

《传奇》汤姆·哈迪一人分饰两角出演伦敦黑帮史上叱咤风云的克雷兄弟,西装汤老师不要帅炸,而且一次来俩。

最近几年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则是豆瓣9.0高分的网剧《白夜追凶》。

潘粤明分别饰演关宏峰、关宏宇两兄弟,被网友吐槽为潘粤明V.S.潘粤暗

《白夜追凶》这部剧不仅剧情在线,它的绿幕合成特效也堪称一绝。

技术的进步,让电影实现用“数字造人”的梦一步步靠近。

演员和替身饰演两角+后期合成逐渐成为过去式,这其中最显著的进步就是“动作捕捉”技术的诞生和发展。

最开始“动作捕捉”只是实现小部分特效镜头,如1990年第一部使用动作捕捉技术的电影《全面回忆》施瓦辛格经过X射线时的几秒镜头。

到了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借助动作捕捉技术建立了CG人物动作库。

2001年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树立了一个新里程碑。

这部动画片着力于塑造角色的真实感,动作和真人一样自然,实现了全程都用动作捕捉

同一年,彼德·杰克逊《指环王》制造了著名的动作捕捉角色——咕噜(安迪·瑟金斯 饰)。

此后安迪·瑟金斯变成了“动作捕捉第一人”,包括之后的《金刚》《猩球崛起》系列。

2004年,罗伯特·泽米吉斯启用汤姆·汉克斯为动画片《极地特快》进行动作捕捉,还成立了工作室专门研发动作捕捉技术。

于是诞生了2007年的《贝奥武夫》,导演同样是泽米吉斯,人物真实感和动作流畅度都达到了空前高度。

动画角色越来越像真人,导致观众观感也越来越奇怪…乍一看是安吉丽娜·朱莉,定睛一看还是个假人。

电影“造人”技术发展到此,到底能否真正造出一个看上去不假的真人呢?

2008年,大卫·芬奇《本杰明·巴顿奇事》尝试了一个布拉德·皮特的老年版头部。

2009年卡梅隆的《阿凡达》进一步让动作捕捉技术走向成熟

捕捉技术的成熟,却日趋满足不了“数字真人化“的需求。

于是2015年的《终结者5》通过CG实现了施瓦辛格年轻化。电影里出现过老年版自己跟年轻版自己的对打戏,但很短暂。

同年的《速度与激情7》,采用兄弟替身+动作捕捉和数字合成,已经可以让保罗·沃克“起死回生”。

2016年的《美国队长3》也让小罗伯特·唐尼返老还童回到了鲜肉年代。

虽然上面这些用技术手段实现了“真人复刻或复活”,但在电影里出现的时间都不长,往往只有短暂几分钟或个别片段,且无法跟现实中的演员进行长时间的互动。

2019年,《阿丽塔》打造了一个超级高仿的”虚拟人“,且以她为主角讲述正片故事,把她活生生置身于现实世界的演员当中,跟男主克里斯托弗·沃尔兹进行互动”演出“。

阿丽塔完全融入了现实,和真人演员在现实场景中一起出现,依然用到CG特效+动作表情捕捉等技术手段,来传达逼真感。

只是…”阿丽塔“再高级拟人化,究竟还是个虚拟的假人角色


2 李安的数字造人

李安再往前一步,在最新作品《双子杀手》里制造了一个鲜活的数字版威尔·史密斯,让他跟真人威尔·史密斯在现实场景中进行长时间的对戏。

”数字造人“的影像历史到李安这里已经登峰造极,真假难辨。

《双子杀手》的最特别之处就在于这里,一个演员同时饰演年龄跨度大的两个角色。

完完全全实现了真实明星克隆版的全片数字化

“这次能够跟威尔·史密斯来合作这部新片,是一个非常特殊和美妙的经验,因为要感谢最新的科技,能够让我不只是跟一位威尔·史密斯、而是跟两位同时地合作” —— 李安

电影里的两个威尔·史密斯,一个是50岁的老年版特工亨利,一个是只有23岁的青年版小克(Junior),通过数字技术,让他整整年轻了27岁。

年轻的小克在片中被派来杀年老的亨利“自己追杀自己”对于整个故事来说也成了一个有趣的概念。

所以,李安是怎么完成这次新技术挑战的呢?

创造一个数字化人物是视觉效果方面最难做的事情之一,这不是做“年轻化”,也不是“面部置换”,我们所看到的是对威尔·史密斯表演百分百的视觉捕捉。

这是凭借威尔自己的表演、动作和能力,去创造出的真正丰富的表演。

同时,维塔工作室(本片特效)在打造年轻版威尔·史密斯时,还参照了他20多岁时的生活影像视频,几乎找来了他年轻时候的所有视频素材。

1989年威尔·史密斯21岁时的录像视频

不是《绝地战警》(27岁)、《独立日》(28岁)、《黑衣人》(29岁)等电影镜头里的威尔,而是生活中的素颜视频,如家庭录像等。

《双子杀手》在拍摄时,威尔·史密斯只需带上下图的这个头部装具,在脸上布满摄影机跟踪的黑点,模具上的两台摄像机就可以记录他所有的面部表情。

特效师再通过模具校准脸上所有的跟踪点

然后跟踪点通过电脑进行数字空间上的计算转换,在虚拟形象上重构整个面部和表情细节

电影中,年轻版的小克因此才拥有了除了如假包换的皮囊外,还有了丰富和变化的表情、情绪。

数字人物呈现出来的喜怒哀乐,惊叹技术可以使影像以假乱真

有人或许会问到,李安为什么启用威尔·史密斯这个演员,而不是其他人呢?

因为不是每个明星都能接受大银幕60帧/120帧的考验,“数字造人”也需要花更多技术手段来打磨。

23岁的小克

50岁的亨利

威尔·史密斯是一个无畏和敬业的演员,当他们共同接触到到这个构想时,便一拍即合了。

再来看看《双子杀手》“数字人物”小克真人威尔·史密斯的更多对手戏吧!


3 高帧

除了“数字造人”李安《双子杀手》的技术革新其实不满足于此。

我们都知道早在2016年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安就尝试了120帧。在今年的这部新片里,他希望把这些新技术能融合的更好。

120帧过于完美,所有演员、景别在电影镜头下纤毫毕现、展露无余

到了《双子杀手》,李安继续尝试数字人物 + 帧+3D的终极结合,全方位地呈现这部“自己追杀自己”的动作科幻片。

影片拍摄还是120帧,但为了照顾观众以及实际播放的银幕介质问题,同时做了60帧的版本(24帧的也会有,2D的也会有)。

《比利·林恩》体会120帧的技术革新,在一部剧情片里,肉眼可见的体验其实不多。

高帧看《双子杀手》这样一部科幻动作片才叫过瘾

我们用24帧60帧《双子杀手》动作戏份的对比图看下效果,就大概能明白为什么这次尽量要看60帧及以上版本。

电影片头部分,威尔·史密斯在两公里外射杀高速火车上的人

24帧看是一列快速行驶中的模糊车身,而60帧看甚至能看清火车上坐着的乘客。用下对比图做个简单体会(仅作示意):

用24帧看

用60帧看

年轻的小克出现后,两人在布达佩斯的摩托追杀戏,不仅动作劲爆,视角上第一和第三人称的不断切换也很有味道。

最主要的,镜头快速运转,车速不断提高,在60/120帧下观看酣畅淋漓。

即便是高速动作,中远景镜头里的周围建筑、路人也都一览无余,清晰入眼。

老年亨利被撞倒落地后,年轻小克直接用摩托撞向亨利肉身。这一回合的交手里,通过这些高速动作戏,小克显出年轻人的强悍和灵活。

之后几场贴身肉搏,真人与数字人扭打在一起,“数字造人”的技术呈现出最高难度的虚实结合,看不出任何不同。

最精彩的一场机枪扫射戏,把60/120帧+3D的技术做到了最大化。

肉眼可见的一地狼藉和子弹时间,这是只有走进影院才能切身体会到的绝妙之处。

爆破、追逐、打斗…动作片里应有的戏份,《双子杀手》样样不少。

这些都值得你走进影院前去体验。


4 李安的技术理想

李安《双子杀手》里创造了惊人的视觉奇观,科技的呈现令人叹为观止。

电影创造了一个由威尔·史密斯亲自表演的数字人类,“他”与人们希望看到的年轻版威尔·史密斯完全一致。

这一次,李安希望通过《双子杀手》实现三点技术理想:

1、数字人物

2、高帧

3、3D

把它们完美融合和包装,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全新观影体验。

如此来看,李安对于这部电影有着更宏大的愿景。

他一直在说,必须提升制作级别,因为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数字人类,我们将一个会呼吸、有生命力的年轻威尔·史密斯放在了画面里。

数字人物可以让观众体会两个角色矛盾点与共存体的微妙

高帧下则可以看到更清晰的高速动作戏、更全的景别和更多的细节。

打斗的细节、情感的细节都一览无余,而在普通的电影格式下这些都被模糊了。

3D则更有沉浸感。并且这一次,《双子杀手》革命性地采用了超越以往的3D标准,观众可以在画面中获取更多信息,仿佛真实地置身其中。

李安坚信要把电影制作推进到21世纪,他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得到的经验是,数字电影需要做到更真实、更沉浸、更加充满人性

他是一个总能够打破视效界限的人,他竭尽所能地想为观众提供独一无二的观影体验。

《双子杀手》不仅是一部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好看”的动作科幻片,它依然饱含着李安对“人”的探讨,更深的内核东西也等待着你一起去发现。


5 《双子杀手》影厅选择

简单来说,看《双子杀手》这样一部技术革新的电影,如果没有选择60/120帧 +3D的影厅,基本很难体会到爽感。

电影将于10月18日全国公映,在李安这次的技术理想下,有条件的话,优先选择 60/120帧 + 3D 的影院放映厅,才算顶级体验。

好消息是,不同于《比利·林恩》上映时全国才2块120帧技术规格的银幕(北京博纳悠唐影城+上海SFC上海影城),绝大多数观众都未能接触到120帧的真正魅力。

本次《双子杀手》上映时,全国将有至少39300块60帧银幕提供技术支持放映,不愁看不到。

当然,如果有机会看120帧自然是更好的选择。

离上映还有近半个月,目前了解到的更多放映版本资料如下,仅供参考。

杜比影院只能2K/3D/120帧或4K/3D/60帧; CINITY可以4K/3D/120帧(CINITY可LUXE改造); 三星LED只能2K/3D/120帧; IMAX设备是锁帧60的,激光IMAX GT和新一代激光IMAX是能4K/3D/60帧的。

《双子杀手》国内发行版本:

24帧2D

24帧IMAX5.02D

24帧IMAX12.02D

24帧激光IMAX12一代2D

24帧CGS2D

24帧DTSX2D

24帧ATMOS2D

24帧CGSATMOS2D

24帧CGSDTSX2D

60帧3D

60帧激光IMAX5二代3D

60帧激光IMAX12二代3D(原版、译制)

60帧ATMOS3D

60帧CGS3D

60帧CGSATMOS3D

120帧杜比视界3D

120帧CINITY3D

120帧CINITYATMOS3D(原版)

(数据来自数字版影片发行通知)

李安还是那个李安,挖掘人性魅力,突破技术极限,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位值得我们”出一部看一部“的导演。

因为真正厉害的人,不会停留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只会不断革新

 4 ) 一加一在什么情况下等于三

作为当今全球范围内最成功的华人导演,“李安”这个名字本身就足以成为观看这部电影的全部理由,何况还加上了一个威尔史密斯。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故事的开场画面是百发百中的死亡射手威尔史密斯干净利落地完成刺杀任务。不过由于差一点就要误伤到任务目标旁边的小朋友,这次任务也让他背负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决定金盆洗手。

经验告诉我们,金盆洗手总会洗不利索。自以为可以安享退休生活的死亡射手去拜访了他的老友——前不久才挨了小丑一记锁喉杀的势利眼管家阿福。从老友口中,主角得知他最后一次执行的任务有蹊跷,涉及到神秘的“双子计划”。

主角和老友的对话遭到监听,他曾经的工作单位DIA——一个比CIA还要大一个罩杯的情报机构——立刻派出杀手针对两人进行灭口。主角老友不幸遇难,他的尸体坠入水中那个幽蓝色的画面让人想到了美轮美奂的《少年派》,影片第二幕后半段有一场在闪着绿光的井水中的搏斗,也同样能勾起观众对于李安导演前作的类似回忆。

被派往主角家的那一只小队就没那么走运了。对于自己的原工作单位是个什么尿性,会做出什么事情来,主角早有心理准备。早在对方下手之前,他就揪出了被安插在自己身边负责监视任务的女特工,还查了人家的户口。这位监视者算是女承父业。她的爸爸是一名老警察,总是莫名其妙地卷进各种麻烦之中,口头禅是“Yippee-ki-yay, Motherf[哔]”。

解决了闯上门来的杀手之后,威尔史密斯又潜入负责监视他的那名女特工家里。后者因为露了马脚,即将成为组织下一个暗杀对象。果然在两人乘船出海避难之前,一名杀手袭击了女主角,经过一番搏斗反被后者制服。形象甜美的女演员玛丽·伊丽莎白·温斯特德改走短发打女路线之后,颇有几分“《异形》女王”西格妮·韦弗的感觉。

李安导演的使用高帧率技术拍摄的上一部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由于画面太亮而引起部分观众不适,因此这一次他特别选取了大量光照并不充分的场景,比如男女主角驾船远去的画面,虽然是在一片昏暗之中,但是细节仍然清晰可辨,也继承了李安导演电影一贯的美学风格。

由于敌人的势力覆盖整个美国,要保证生命安全只能逃往境外。为此男主角紧急求助于他的另一位老友——整天跟奇异博士左边一起画个龙、右边画一道彩虹的大护法老王。在这里他虽然没有了打开任意门的能力,但是凭借高超的飞机驾驶技术,还是可以轻松地把主角带到他想去的任何地方。

针对主角的暗杀行动失败,于是DIA的高级干部、双子计划负责人克里夫欧文接管了针对威尔史密斯的后续行动。他最擅长对付不听指挥的特工,曾经跟杰森伯恩大战三百回合,不过现在升职当领导了,不再亲自出马去干脏活儿累活儿,而是派自己的养子去哥伦比亚追杀主角一行人。

哪怕没看过预告片、只看过本片海报,也不难猜到,这位所谓养子就是主角的克隆人。威尔史密斯前些年因为一意孤行地捧自己的儿子导致自己人气大跌。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自己儿子的最大竞品居然会是通过特效技术制造出来的年轻版自己。从此以后,贾登史密斯的演艺之路怕是更难走了。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存在“史密斯父子团饭”这种东西,反正我作为一个“威尔史密斯唯饭”对此是乐见其成的。前年的《加勒比海带5》还有大前年的《美国队长3》,约翰尼德普和小罗伯特唐尼都借助特效技术在大银幕上重返青春,虽然只有短短几秒钟,但是已经让粉丝激动不已。所以大家应该能理解为什么我如此看重本片了。作为威尔史密斯二十年老影迷,一个威尔史密斯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再多一个当然就赚翻了,更不要说还是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威尔史密斯,更更不要说两个人还有大量对手戏。

两个威尔史密斯的第一次遭遇引出了全片最精彩的动作戏。一气呵成的街头追车看得人屏息瞠目,其间两位主角的斗法,体现出他们相同的技能储备与不同的作战风格,一个沉稳持重,一个轻捷迅猛,让人联想起李慕白和玉娇龙的竹林斗剑。李安导演为好莱坞动作片标配的追车戏注入了武侠片式的轻灵,又不以牺牲打击感为代价。看完这一段,让人不禁感叹,死亡射手不愧是自杀小队成员,在杀自己这件事情上积极性特别高。

双主角的第一次遭遇给电影第二幕定了一个很高的起点,可惜第二幕接下来的情节未能一直维持这种快节奏与紧张感。主角一行人前往欧洲追寻所谓真相的一段略显沉闷——不需要角色去揭秘,观众都知道那个年轻的威尔史密斯是主角的克隆人。为了抖出这个裹得并不严实的包袱而停留太多时间实在得不偿失。

少了与前面那场追车戏一样高质量的动作场面,要支撑起第二幕剩余部分,主要就得靠威尔史密斯的演技了。对于中年主角的诠释,他自然是信手拈来——这是一个我们熟悉的威尔史密斯式的英雄,业务过硬,经验老道,成熟中又带点颓废和调皮,观众冲着威尔史密斯这个名字走进影院,期待的就是看到这样的银幕形象。本片更让观众惊喜的是年轻版的威尔史密斯。起初大多数观众可能都会有些不适应,因为脸可以通过技术回春,声音却很难装嫩。一听到那标志性的嗓音,大家想到的就是上面说的那种威尔史密斯式的英雄,不易将其对应到这个愣头青克隆人官二代身上。所幸影片视觉方面提供的信息足够有说服力,这种初期的不适应感也就因此慢慢消失,大家关注的重点移向年轻版威尔史密斯的面貌与表情。年过五旬——与片中男主角一样,今年51岁——的威尔史密斯成功塑造了一个兼具傲气与稚气的年轻特工形象。当然,影片的特效团队在这一方面也功不可没。

第二幕后半段,一老一少两个威尔史密斯再次交锋。老的尝试给小的做思想政治工作,却遭到拒绝,还险些被对方杀死。两个威尔史密斯的关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前年的高口碑漫画改编电影《金刚狼3》,但是年轻版的威尔史密斯在这里究竟扮演的是X23还是X24却尚不明朗。坚持认贼作父、死不悔改,或者杀死养父彻底黑化,似乎都是可能的结局。毕竟《金刚狼3》的结局就是一老一少两个休杰克曼的殊死一战。

作为一部面向大众的主流商业片,本片并不打算在黑暗的道路上走得太远。年轻版威尔史密斯在渡过灵魂黑夜之后幡然醒悟,与自己的克隆母体并肩作战。大反派头号种子选手倒戈,关键时刻必须得有个更猛的反派挺身而出,而这个真正的大反派的样子——没错,还是威尔史密斯,他才是本片的“X24”。

说好的双子,不是二吗,怎么变成三了?幕后黑手克里夫欧文及时出来解释,他要用威尔史密斯的优质基因造一整只军队,除了他亲自养育的干儿子之外,其他都是没有感情的战争机器。所以威尔史密斯分饰的两位主角就相当于《星球大战》里的詹戈费特和波巴费特,只不过反派的克隆人军团还没建起来就团灭了。这里特别令人费解的是,既然克里夫欧文手里有这么一个大杀器,为什么不早用,反而要不远万里地给对手送儿子、送队友?编剧大卫贝尼奥夫老师果然没有让观众失望。

故事的结尾,年轻版的威尔史密斯就像一个普通的青少年一样进入校园,老年版的主角来接他时,我想在他同学们的眼中,这应该就是一对普通的父子。本片探讨了人体克隆技术牵涉到的伦理困境,只不过为了保持影片整体光明积极的氛围,而没有过度深挖。但这无法阻挡观众的探索热情和。假设像最终那个强化人一样的克隆战士还有很多,主角一行人该怎么办?是放任他们继续做杀人机器还是对他们进行人道毁灭?如果这个反派在被击杀之前就亮出了真面目,主角一伙是否还能下得了杀手?抛开这些假设,即便是影片中已有的确定剧情,也令人细思极恐。

本片延续了李安导演过去多部作品涉及的对父权压迫的讨论。中年版威尔史密斯和反派克里夫欧文代表两种父权形象,最终是开明善良的父亲占了上风。然而胜出的这位“父亲”与他的“儿子”之间的关系却十分微妙。二代多次在言谈中将克隆母体的母亲说成是自己的母亲,可是那个明明应该是他的“祖母”。复杂的伦理问题还体现在两位男主角与女主角的关系上,这个铁三角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一些游牧民族的“继婚制”。温文儒雅的李安导演极擅长在看似人畜无害的王道故事里暗藏引人探究伦理禁忌的诱因,他的电影作品也因此总能吸引观众反复咀嚼回味。

看完本片回来的路上,正好刷到一条新闻,是本片主演威尔史密斯对于“假如遇到年轻的自己,会对他说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质问那个正在演《飙风战警》的自己为什么不接《黑客帝国》?在我之前写的东西里提到,20年前我还没有看太多外国电影时,最喜欢的两个演员就是基努里维斯和威尔史密斯。如果有人问我要对年轻时的自己说什么,那我的答案是:你现在喜欢的两个演员,20年后依然活跃,各自一年有两部重要作品上映,而你会在这四部电影上映后各写一篇罗里吧嗦的观后感来向他们“示爱”。

 5 ) 明年奥斯卡预定电影,争议竟然这么大?

看完了李安导演的这部新片《双子杀手》,第一感觉是激动。

前几天美国媒体率先亮分,跟《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当年的情况差不多。其实当你看到《双子杀手》最后大反派的那段反转主题演讲,就知道美国人可能会不舒服,这个华裔导演又来戳美国人的G点了,这段言论就是“比利·林恩”的反战主题升级版。

现在法国主流媒体的评价也出了,不出所料,法国人的G点和美国人不一样。他们都在感叹120帧、4K、3D带来的视听震撼,李安用超前的技术赋予了一部九十年代复古风格的动作全新的生命力,在视听语言和新技术上的探索上,用了“革命性的美学”来形容。

《双子杀手》曝导演特辑,李安自认拍电影贪心,想挑战喜剧_双子杀手_电影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

在一部这种规格的好莱坞商业动作大片里,李安导演依旧保持着自己以往的兴趣点,一直在做自己,能拍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只有他和克里斯托弗·诺兰这个级别的大导演才能做到的事情。

如果导演不是李安,《双子杀手》这样的动作电影只会是一部杰瑞·布鲁克海默制片的主流爆米花大片,因为有李安对技术的痴迷,让这部电影变得不一样了。

联想到李安在前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的技术尝试,加上明年那部继续用这个技术拍摄的拳击运动片《马尼拉之战》,搞不好未来有一天会有一个“技术探索三部曲”。

因为目前这两部电影在各方面都特别像,只是《双子杀手》在视听探索上再下了一城。

李安并不是一个视听上非常风格化有辨识度的导演,他的风格是他拿到一个剧本之后,如何看待并解读故事的方式。无论是什么样的故事,只要到了李安的手里,都会变成李安的故事,打上李安的标签,用李安的方式讲出来。

在讲故事方面,李安的剧本一直以来都非常的优秀,在剧本的层面上,他从来没有失手过,即使是当年的《绿巨人》,现在翻出来重看,剧本的完成度也很高。

李安太擅长讲故事了,他的剧本永远都是教科书式的叙事节奏,对于职业编剧来说,想写出这样的剧本也需要非常高超的技巧和能力。这样的剧本非常工整,完成度非常高。

《双子杀手》再一次为我们示范了好莱坞传统商业类型片的叙事节奏,是如何做到全程无尿点,诸如刺杀、退休、蜜蜂或者童年阴影之类的情节,都会完美的编排成小细节,在恰当的时候被编剧们拎出来反转剧情。

电影的开场就是一场刺杀戏,在我们的主人公威尔·史密斯“手感”不太好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比绝大多数的同行优秀。

我们的主角不仅是自带明星光环和人格魅力的威尔·史密斯,他饰演的这个角色还本领非凡,他很勇敢,善良,有幽默感。而且很快就因为被上级迫害,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被上级追杀,生命受到威胁,身处险境。

好的类型片剧本里,编剧必须一开始就使用技巧赢得观众的信任,并通过创建人物共鸣促使观众和主人公建立情感的链接。

当观众因共鸣接受了主人公之后,就会认同他,能够全情投入,将自己投射到主人公身上,跟着去冒险,去经历情感上的过山车。

作为一个职业编剧,看完这部电影的前十分钟,从编剧技巧的层面上,我就基本上可以确认这是一个不会失手的剧本了,几位编剧加上李安肯定是特别懂类型片的套路和技巧。

但李安的电影,绝不只是看看故事这么简单,剧本这个一剧之本的根基打的牢固只是最基础的一环,作为技术狂人的大导演,李安的电影要更加丰富,值得解读,你可以看到他在不一样的尝试。

2016年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时,李安就开始使用120帧,4K,3D的规格拍摄电影,不知道你当时有没有看过这个规格的放映版本。

如果你看过,肯定是印象深刻,那会是你看完电影之后,眼睛最舒服的一次。那种清晰的观感,就好比一个人只看过VCD画质的人,突然看到了4K蓝光真高清,这种生理上的体验可以用大开眼界来形容。当然,这种技术的革新,并不只是体现在简单的生理观感上。

《双子杀手》再次使用了120帧、4K、3D的高规格,简单的说,这种高帧率摄影技术就是把电影原本一秒钟24个画面,变成了每秒钟120个画面,使得镜头更加的细腻,屏闪变得更低,视觉上会更真实,更有沉浸感

在好莱坞,很少有同行使用120帧的技术拍电影,李安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用一己之力开发这种新技术,他认为这会是数字电影的未来。

在电影的拍法,因为技术的不同,导演风格自然也会有不一样的尝试。

比如这部电影在动作戏的处理上就很特别,24帧的传统动作片里,可以靠剪辑和武术指导的动作设计加快剪辑节奏,积蓄画面的能量感,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卧虎藏龙》,电影很容易“骗人”。

到了120帧的电影里,镜头会比以往更加的逼真,你的眼睛不会错过画面中的任何细节,就好比所有的动作戏编排和演员的表演都被镜头放大了,你可以看清楚画面中的任何小细节,电影很难像24帧的时候那样容易欺骗你的眼睛。

《双子杀手》的动作戏还是港片动作戏的感觉,只是更注重真实感和残酷感。

李安导演处理动作戏的方法,不像漫威电影,《速度与激情》系列或者其他同类型的好莱坞动作片那样,动作戏一来就是节奏不断加快,只为了让观众的肾上腺素飙升。

到了李安这里,他的动作戏更注重角色面对这场戏时的戏剧目标,带着很强的戏剧张力,动作设计也带着很强的戏剧性,绝不只是为了打而打,而是故事发展到某个顶点时,角色不得不打了,才会有一场精心编排的动作戏。

因为动作戏是带着角色的情感张力来的,也更容易让人觉得提心吊胆,这种观众很特殊,爽,但是更加提心吊胆的爽。

看惯了那些为了爽而爽的动作戏拍法,李安的这种才是真正高级的动作戏拍法,那股人物情感的纽带,那根系在观众心里的绳一刻都不会断。

因为是120帧的原因,整部电影的调度和打光都不太一样,这点上是李安成为特效技术流的导演之后,自己一步步的探索出来了。

传统的24帧、2D的电影里,摄影常常会喜欢烟雾增强画面的层次感,也会使用高难度的点光,用画面的布光强调画面中的信息量,会使用很多低调照度的摄影,画面足够的暗才会更有所谓的“电影感”,比如卡波拉导演经典的《现代启示录》。

通常情况下,画面越亮,景深越没有层次,打光越平面,就越不“电影”,被认为是“高清电视感”。

到了120帧、4K、3D的电影里,如何让这种所谓的“高清电视感”也可以变得更高级的“电影感”,就是李安导演一直在探索的。

这种技术可以更真实,更沉浸,无论你的眼睛往哪里,你都看到清晰的细节,你可以看到眼睛里的血丝。摄影上很难再像传统的电影那样打光,任何人工的痕迹都会被放大,变得虚假,你的眼睛变得很难被欺骗。

所以导演更多的是在画面的纵深上绞尽脑汁,通过画面前后景景深里的动作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人被画面中运动的物体吸引,是人类的本能。

因为画面中的一切都变得很清楚,所以当镜头中出现实拍的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时,就多了一种视觉奇观的属性。

你能看到布达佩斯的街景,能看到建筑的细节,能看到整个塞切尼温泉,甚至水中的路人甲,就算夜戏中的沃伊达奇城堡也依旧细节十足。

为了夜戏的画面可以拍的更通透,呈现画面中的一切小细节,在电影前半部分主角连夜逃离乔治亚州萨凡纳的部分,甚至用了夜戏日拍。就像当年姜文拍《太阳照样升起》里的夜戏拍法一样,最终呈现出来的画面有着钻石般的通透感。

在传统的好莱坞电影电影,一般导演习惯用特效打造视觉奇观,到了李安的这种高规格的电影里,画面中的一切都可以是视觉奇观,不过更厉害的还是用动作捕捉技术制作的“23岁的威尔·史密斯”。

要让特效打造的“23岁的威尔·史密斯”和51岁的威尔·史密斯在同一个画面中演对手戏,如果有一丁点技术瑕疵,这个纯特效的人物都会变得不够可信。

这个把人变年轻的戏法,用的并不是马丁·斯科赛斯在新片《爱尔兰人》使用的减龄技术,而是从骨骼、皮肤、牙齿、眼睛到毛发从零开始,用纯特效打造的CG人物。

在这样一部高帧率摄影的电影里,特效的难度至少是传统电影的四五倍,以前一秒钟的特效镜头只需要做24个画面,现在又做到120个画面才行。这个特效角色的精细度绝对是一次好莱坞在CG人物方面的特效里程碑,是一次全新的飞跃!

当别人是在用特效技术打造夸张的视觉奇观时,李安却是反其道而行之,用特效还原生活中的细节,像上帝一样,用特效在打造活生生的人,要细腻真实到你完全看不出来那是花了钱的特效。以为那是威尔·史密斯的儿子,或者是一个长得一模一样却丝毫没有明星光环的特殊替身。

把钱烧到你难以察觉的地方,这种疯狂的事情,只有李安这样的导演才会去做吧。

我在看电影中的过程中感觉很撕裂,一直在感慨这个特效人物的逼真,心里一直在想这太疯狂了,要花多少钱才可以做到现在的精细度。

技术到了李安手里,永远只是讲故事的手段,他的故事核心永远是他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他是如何思考人生的。李安的每一部电影,每一个故事,都可以借用他的经典语录来概括,就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XXX”。

到了《双子杀手》这个故事里,依旧可以套用这个模式,“每个人心中都希望有另一个年轻的自己”。当你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可能会希望跟年轻时的自己说点什么,让他可以少走弯路,不要像自己一样留下什么遗憾。

我一直觉得这种永久不变的情感内涵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是李安的导演风格,是他独特且可以东西方观众通吃的地方。

导演技巧只是技术,是一种完成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手段,而情感内涵才是能打动人心的地方。

李安导演一直在思考未来的数字电影会是什么,他也一直在尝试并推广这种高规格的拍摄技术,而这样的技术革新和推广也需要李安这种大师级别的导演,这是一般的导演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情。

往小里说,如何使用特效,改变好莱坞电影行业人员对于特效的理解,对未来数字电影的理解,都是李安肩上的使命和责任。往大里说,李安是在探索未来的电影是什么。

这次的《双子杀手》强烈推荐有条件的观众选择120帧、4K、3D的场次,否则你可能等于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不知道我在拼命的安利什么。

李安导演这一次的《双子杀手》带来了一个可以让上帝都感叹的特效人物,这个人物的开创性就像当年詹姆斯·卡梅隆《深渊》里的水形生物,就像《终结者》的T-800一样意义非凡!

当你看到这个“23岁的威尔·史密斯”时,你就知道《双子杀手》拿明年的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算是稳了!

强烈安利大家来见证“未来数字电影的某种可能性”!

 6 ) 李安谈《双子杀手》:开拓美丽新世界,前面必定辛苦

10月12日下午北京点映场导演对谈全记录

【李安谈《双子杀手》:开拓美丽新世界,前面必定辛苦】

12日下午北京点映场导演对谈全记录——

Q【为何对这部电影在中国的反响有很大期待?】

李安:我在中国市场一直有种兴奋又熟悉的感觉。中国的文化还是我的基本,虽然拍西方片,但文化底子很难藏住,面对观众,近乡情怯吧。

另外,电影发展100多年,很多东西僵化了,全世界观众都有疲惫的感觉,反而中国观众对电影很热心,看电影挺带劲,所以我充满希望。从《少年派》开始,我开始接触3D技术,这是我不熟悉又未来的尝试,它的影像有新的美感,深深吸引了我。《比利林恩》拍得很辛苦,在美国反响一般,反响最好的就是这里,这里还把高帧率放映这种工业技术拿到商业发行。我希望这里保持多元化的、健康的观影兴趣,对此非常乐观。

长远说,电影是美国人建立的,价值观,叙事感,有一套东西在里面,非常牢固,我们都是看美国片长大,老实讲,我个人有点看腻了。中国文化不缺少美感、故事,应该能发挥一套影响世界的电影语汇。中国有各种传统艺术方式娱乐和教育观众,宣泄情感,不管是古典还是现代,故事这么多,形态这么多,人口这么大,是能为美国电影文化注入新活力的。这是我的一个梦想。

Q【据说克隆人Junior是史上最贵主角。塑造数码形象跟以往有何不同?】

李安:克隆人是一个极端例子。在这样的镜头里,研读一个人的脸,很多技术可以弥补现实中做不到的。比如年纪,肌肉,细微表情变化,没法用物理办法真实表现。在电影里可以,过去是化妆、替身,现在是数码和动作捕捉。当初,这个故事并不吸引我,吸引我的是一个你熟悉的人和他自己并排演戏,这是很奇怪的感觉,我很期待演出来会是什么样。一部电影不管什么故事,最后总是在讲人,用影像刺激我们反省人的心境。这样的媒介能够看人看得更细致,皮肤通透,对演员压力也很大。

威尔·史密斯这么大的明星,不但要演戏,还要挑战演一个年轻的自己,花了1、2年时间用动作捕捉完成Junior,但老脸皮毕竟不是鲜肉了,我们要思考怎么捕捉。除了用电脑动画一颗一粒地去做,没有别的办法。人的演技、时间、年龄,我作为导演对这些做了更细致的研读。就像读了一个研究生。我带500人花了1年时间,研究演员的表演、心态,还可以研究时间在人身上做了什么,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Q【为什么是威尔·史密斯?还有其他人选吗?】

李安:这么贵的片,需要一个大明星,需要做他20几年前的样子,一个人红30年还能做动作片,合适演员就1、2个吧。人性、哲思议题、克隆人心态,有肌肉没演技也做不来。

Q【他怎么塑造年轻的自己的?】

李安:他过去的影片,我们要研读,哪些可用,哪些不可用。Henry是一个比较南方、保守、军事训练的角色。我最想表达的是克隆人的纯真,所以他要敏感。这个片子甚至有一种东方的忧郁。

Q【120帧技术给动作片带来什么难度?未来的动作片会不会感官就彻底变了?】

李安:最大的区别是,过去看不到的,现在看到了。24格电影没有临场感,在平面里塑造空间,人的表情看不到,思路就看不到,所以必须利用闪跳制造兴奋感。

比如摩托车追车戏,过去一般是横向拍,镜头移动很快,让观众喘不过气,感受到速度和刺激。现在(用新技术)速度看清楚了,空间有了,(刺激感)就看不出来了。假如我想呈现70脉的速度,过去拍30脉就行,现在(用这个技术)70脉可能甚至不会感到兴奋。我把节奏放慢后,观众的感觉更快了,足够的表情、情节,都能交代清楚,在里面求取精彩度。摩托车油门在右边,他又踩油门,又右手持枪,怎么瞄准,怎么躲闪,过去都看不到的,现在则有种观众自己在瞄准的感觉,用这个制造兴奋感。

Q【为何选择这样的挑战?压力来自哪里?】

李安:现在就我一个人这么拍。我常常会想:是我有问题还是世界有问题?我们整个电影体系(对新技术)供应不足,摄影机不对,工作人员怎么调焦距都不会,都算在成本里,很贵,经济因素非常大。片尾几千工作人员,发行体系,观众习惯,等于我在用整个电影生态去挑战,所以压力很大。

要开拓一个美丽新世界,前面必定很辛苦。我虽然可以颐养天年了,但又有好奇心要满足,有疑问要解答。我希望为同行和观众创造新的可能性。(拍摄本片)就像第三只眼开开了,我和电影的关系都不一样了。新导演很难有这个资源,我有,当然要去追求。我真觉得很漂亮。(强调再三)

Q【以后会不会每一部都拍120帧?】

李安:有人投资的话(笑)。我有荣幸和义务来帮大家受点罪吧。媒介就是媒介,不管多高的规格,人投射的情感和艺术是无价之宝。但(影像艺术的)很多美感停滞了,年轻的朋友看数字非常习惯,我们留恋胶片,他们并没感觉。这对年轻观众和数码时代也不公平。数码就是数码,不是化学,而是电子。数码怎样开发美感,不应该学习胶片。我只是不服气,数码去模仿影片,去模仿在平面里制造空间的感觉,这是不合理的。什么技术就该做什么技术的事情。

Q【为何选《双子杀手》去承载这个新的技术?】

李安:不是故事吸引我。我只是想用动作片试一下,一个人和自己的克隆人一起演戏,会是怎样的具象化和内心挣扎,这涉及到道德议题,同样遗传基因下不同的培养,克隆人有没有灵性等等。这些元素和可以上手的东西吸引了我。

(未来局科幻办整理,转载需授权)

 短评

开场的广角镜头+高速列车颇为惊喜,运动镜头+主观视角契合现今影像「游戏化」潮流,高亮度视效呈现的细节纤毫毕现,但这般技术加成于「电影」本身有何真正改观的意义吗。平庸甚至俗套的剧本与台词,关于克隆技术的伦理观,关于父子关系的探讨,即使放在李安自己的作品序列里,也不过重拾旧文而已;置于广泛的商业/类型片范畴,亦是平平,从《比利林恩》至今,李安突破之心可敬,然而并不能苟同。较有感触的一点:创伤/噩梦形成的所谓ghost,在互联网时代的「科学怪人」模式下,生成为实体的镜像。

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北美影评人中意两个牛仔的你侬我侬,却无法接受两个杀手的儿女情长。也确实,把李安一以贯之的亲子关系母题,放进科幻悬疑片的外壳中,几分哲思却又带着几分拧巴。但最令我惊喜的倒是动作戏的调度,光一场摩托追逐戏就已展露宗师级的水准。至于冷幽默的部分,完全没有必要的。

8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明明是和自己的克隆人对话,但却处处都像是在跟自己的儿子对话。更深一层是,李安打通了故事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创造”。影片开头的高速火车狙击戏,威尔史密斯要在高速运动的无数窗户中射击某一个窗户,这就是李安自己面对每秒120帧的任务。故事中的人创造了克隆人,恐惧克隆人,接受克隆人,与此同时李安也在面对电影行业的“克隆人”。

1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OH MY GOD! 真正的僭越者。电影的Creation和剧中的造人合二为一,结合4K 120P的Photo-realism做法,坚实地雕刻出了一个“非人”。当我们对小克的“非人性”已经习以为常的时候,小小克出现了,以恐怖的姿态奔跑跳跃飞腿。心有余悸的亨利和我们决定把它留在世界之外,like tears in the rain.

14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力荐

第一批看120帧的人太会吹了,搞得我白白憧憬了三年。故事无聊到吐,唯一有一点点意思的地方是Benedict Wong 演的工具人飞行员还挺像真人版红猪

16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在贴吧看到了一位大哥说,“双子杀手是史皇又一部捧儿子的失败之作…”看了半天才发现问题出在哪…

20分钟前
  • 可樂咖啡君
  • 还行

《双子杀手》其实就是李安自己的故事,他就是男主角亨利。如今的李安成熟、聪明、经验丰富,但是却比不上更年轻的自己了,正如亨利打不过小克。亨利看的太多,想的也太多;小克太单纯了,他什么都不会,只会杀人,所以能把长处发挥到极致。李安也是如此,以前他只会拍剧情片,就把剧情片拍到极致,即便是《卧虎藏龙》《少年派》也是凭借文戏收获如潮好评。现在他迷上了技术,开始追求帧数和视觉效果,然而他最为人称道的——剧本却大不如前,最终形式大于内容。表面上是进步,其实是一种退步。对其它导演而言《双子杀手》就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好莱坞大片,但对于李安,这部电影只能算不及格。不是《双子杀手》太差,而是《家庭三部曲》《断背山》《少年派》……太好了。如果我们给《双子杀手》打高分,那就对李安以前的作品太不公平了。

21分钟前
  • 朝暮雪
  • 较差

【C】真的,身为李安粉我都不知道这片有什么值得吹的,克隆人伦理问题讨论的很深入吗?无非科幻作品老调常谈那一套。父子关系映射很有水平吗?建议您重看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一个连女主角都无比空洞完全工具化人物的电影(那位被炸死怒领便当的更滑稽),咱就别夸文戏了成吗?当然片子是有创新的,动作场面在高帧率形式下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视觉体验,李安也特意设计了很多镜头去凸显它。但这些也就15%,剩下85%都在故作深沉,却也没深沉出什么东西。如同一位肌肉帅哥在软件上向你发来邀请,你兴冲冲得赶去酒店,结果人说其实我想找人聊聊文学,你说那好吧聊文学也可以,结果肌肉男从背后拿出一本《小时代》。大概是动作片都太无脑儿,李安拍了个中学生思辨水平的都被部分人吹上天来

22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热评里那一大段五星好评看的我都脸红 安叔这次确实是失手了 如果说比利林恩算讲了个好故事 那双子杀手真的不及格 剧情老套 动作场面算流畅 但是文戏太糟糕靠动作戏也补不回来了 希望早日回归华语电影 太想看到安叔拍华语电影了

27分钟前
  • 冰镇西瓜橘子水
  • 还行

不管什么样的故事,只要到了李安导演手里,都会变成李安的故事,这次讲的是“每个人都希望有再年轻一次的机会”,李安对电影整体的节奏掌控又是教科书级别!导演这次的野心不在故事上,而是继续在探索高清数字电影未来的某种可能性上,心思在新技术的尝试上,再次使用了120帧、4K、3D的高规格,和传统电影完全不一样的拍法,动作戏、摄影和打光等都有不一样的尝试,拿技术和特效为叙事服务,不是用技术打造夸张的视觉奇观,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用技术让画面更真实,细腻,有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的眼睛看不出那是烧了钱的特效。把技术当作上帝的双手,用动作捕捉技术和CG特效再造了一个“23岁的威尔·史密斯”,这个全CG的角色绝对是一座崭新的好莱坞特效角色的里程碑,明年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稳了!

2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父子伦理与时间年轮的点水探讨是习惯性策略表达,类型元素是骨骼支撑,几场动作戏继续“比利·林恩”中例如演唱会段落、战争段落等用以测试探索全新视觉革新下的场面调度、画面美学和空间运动的重置标准,是真正起点,好比那只蜜蜂,服务于主角体质制造戏剧功能倒是其次,更多的作用其实等同于比利·林恩回家后房间中的那只苍蝇。各种更加丰富的多焦点长纵深置景,光线、建筑、植被、灰尘、枪火、影子、水波都开始参与对故事情节注意力的分散抢夺,甚至表演面孔都被减龄与高帧技术多元拆解细化。九十年代的美国动作片刚刚脱离B级制作的粗糙和平面,追求更加极致丰满的全球化视角下的视听造戏,且还未被新世纪流行起来的高速剪辑摧毁流畅持续运动与充分环境感知,李安以此为材料切入,不止锤炼锻造未来前沿,挽救曾经大众影像的真切流动,更是重中之重。

33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这部片不是李安拍的,是他的克隆体拍的。

36分钟前
  • 赏味Spencer
  • 很差

实际上,评价的差异,主要源自大家的着眼点。如果从技术角度,影像探索,电影语言说,这确实是想要往前再走一步的新电影。但是,从剧情本身,这就是一个无趣、老套、甚至被有意弱化了剧情的常规动作片。大家偏向哪一边,给出的评价自然各自不同。至于我,很爱李安导演,也很尊重他的探索精神。但刷了两遍《双子杀手》,还是喜欢不来。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四星半。《双子杀手》昨天国际评分开分,不是太理想,但我坚持自己对于李安的判断:这部电影的最重要看点,并不在于拍了什么故事,而在于用什么样的方法/技术手段去讲故事。这是关心故事和奇观的观众,通常会忽视的切入点,他们不晓得,安叔要做的,以及怀揣的雄心,其实是要重生一种新的电影语言概念——它可以放置于各种传统商业类型当中,正如《比利林恩中场战事》《双子杀手》和未来的《马尼拉之战》中,并配合道道地地的李安作者风格,比如对父子关系的一贯探索。讲真,想到一种面向未来的电影语言可能由我们华人开创,我是激动的——戈达尔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终结于阿巴斯。安叔要做的,就是当21世纪的格里菲斯。

40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哇靠这个炫技,真假史密斯的打架CG都不说了,这是一部三分之二的时间里都是弱光场景的3D电影,它不仅有120帧、甚至还有慢镜头的120帧(但整个荷兰也没有一块4K 120帧银幕,我看的只是2K 60帧。有些场景十分惊艳,例如大范围的海水、此刻尽丝滑的高速动作戏乃至摩托车上的第一人称视角镜头,令人感叹科技真的拓展了影像语言的可能性。只是这种新颖的表达的效果还十分有限,剧本和台词与其说是意料之中的烂(父子关系的内核还行),倒更有可能是对技术野心做出的妥协吧。

45分钟前
  • Ajolote
  • 还行

刚看完觉得,天呐李安为什么会拍一部科幻版007?细心回顾,感觉少年派到双子这几年他都在用革新式的拍摄技术来追求一种“逼真的虚假”,就是作为“电影”的本身啊!一部电影是一个命题,但同样演绎“我和我自己的惊天动地”。摒弃更有深度的剧情是种风险行为,但也尊重李安的尝试和冒险。

48分钟前
  • 壹安²
  • 推荐

1、仍是部非常“李安”的作品,新瓶装旧酒的《绿巨人》。探讨的依旧是本我与超我的认同关系,恋父与弑父的俄狄浦斯情结;2、首映看的60帧率版,已很惊艳:广角镜头下的高速快车、主观视角镜头、远景迅速拉近景、高速摄影机下机关枪扫射的慢镜头…Impressive;3、特效超屌!高空中的飞机、暗光中的搏斗以及年轻版史皇的眼泪,真是登峰造极!

51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豆瓣超前点映,传统的“摄影机每秒撒谎24次”,感谢盗梦3D60帧的谎。正片120帧会二刷对比。#不搞科技的武指不是好导演#,这片子故事和特效都值得看。1故事:我们年轻时总想把所有事和人都看透,弄明白,不明白就慌,一慌就死磕,过来人管这死磕叫南墙和黄河。 长大了才明白,这慌就是青春,等你TM不慌了,你也就老了。但让你再活一次,相信我,这些南墙和黄河,你还是会死磕。你拽着跟我说你还年轻,没事,再过30年,你就也不照镜子了。2特效:真人特效吓到我,上次被吓还是《爱,死亡和机器人》Love, Death & Robots。两场打斗太爽了,枪械追车和骷髅地窖肉搏,呼哧哧的能听到风那种,上次看得直往后躲还是《突袭》。这片子就是李安说的:“观影体验,远不止讲故事而已”,你不去影院会后悔。现在相当期待《马尼拉之战》Thrilla in Manila(2020)

55分钟前
  • WIKI魏
  • 推荐

李安导演正在用激进的技术和优雅的气质拓展着「电影」的边界。在电影艺术和技术已经高度发达的当下,还能拓展甚至重新定义电影的边界,本身就已经值得我们格外鼓励了。而《双子杀手》在激进的技术革命同时,也没有放弃电影的叙事传统。对于一部在技术上如此激进的电影来说,狭义上的「故事」在这部「电影」中的占比是远低于传统电影的。或者说,这部电影在「讲什么故事」这件事情上,远远没有「如何讲这个故事」重要。「故事」作为承载「电影」的载体之一,它并不是电影本身。有些导演选择讲故事,有些导演选择如何讲故事。而这一次李安导演明显选择了后一条路。最后,高帧率格式是 3D 电影的未来!

56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加入“每个人与自我关系的困惑”、李安一直以来“父子关系的探讨”,以及120帧/60帧全程逼真和爽快的观影体验,这就不是一部普通的动作科幻片。《比利·林恩》打开了一扇门,一部分人进来了,然而技术革新并未就此普及。《双子杀手》将让更多的人踏进去,切实感受高帧带来的观影体验,进入一个从未有过的全新电影世界。在技术手段已登峰造极的今天,安叔依然能走在前沿,一次次刷新我们的观影习惯,这已经不是在看电影了,而是彻底的融入电影。

5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