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途秋恨(粤语)

HD

主演:张曼玉,李子雄,陆小芬,田丰,加地建太郎,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199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1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2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3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4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5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6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13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14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15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16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17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18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19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客途秋恨(粤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晓恩留学归来参加妹妹的婚礼,期间发觉与母亲葵子的隔阂与矛盾只增不减。直到陪母亲回日本探亲时,她才真正开始了解自己的母亲。原来在抗日期间到满洲投靠哥哥的母亲,结识了当时身为军官的父亲,并与其结婚,战后决定随丈夫一起搬到澳门生活。因生活习惯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令母亲与公婆同女儿之间的隔阂与误解不断。然而在母女俩终于取得了沟通与谅解之时,却从大陆传来了从小带大晓恩的祖父中风不良于行的消息,向来和他们不和的母亲却要求忙拍戏的女儿一定要去......来电传情绅士们第一季踮起脚尖靠近你你和我第一季封神杨戬2022冥界警局2:咒灵崛起约翰·卡朋特的郊区尖叫第一季阿什比我叫多麦特打铜锣黑蜥蜴战国Collection月陨回声虫虫欲动芝加哥烈焰第五季改车大师:化腐朽为神奇第二季德黑兰:爱之城数码宝贝4:无限地带死老鼠BanG Dream! Episode of Roselia Ⅰ : 约定再次回家飞跃情海2004空中灾难模范刑警第二季自闭也有爱 第一季犯罪现场调查 第十一季BG:贴身保镖第二季天使之翼风雪武者真正的家人越位者最终幻想:灵魂深处异星灾变 第一季百分之十第四季胖子老师贻笑大方最强的名医2舌尖上的中国 第三季特洛伊英语我家的英雄恋爱三万英尺机器人艺妓我不是杀手

 长篇影评

 1 ) 无题

写于去年深秋。。。呵

处处异乡 何处故乡

今年香港影展期间,某天我对同事说,我可能会离开北京回家乡去,然后她问我,你看《客途秋恨》了吗?
2013年第二届香港影展以“异乡情怀”为主题,所选影片皆拍摄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英联合声明》签订至九七回归之间,这并非巧合。彼时的香港,理论上将要走的道路已定,但香港人却不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对殖民地时代的缅怀,对未来命运的迷惘,不仅促发了一波移民潮,也催生了大量以移民、离乡、归省为主题的电影。
影展开幕式上,策展人陈可辛导演说,现在的港片可能不会再拍出“异乡情怀”这样的主题了,在他们那一代,很多导演都有这种“异乡情怀”,许鞍华的母亲有日本血统,徐克导演是越南华侨,而陈可辛自己则来自泰国华侨家庭。那个主题属于那个时代。
我所知的离乡大概有两种。一种是被迫的,战乱饥荒天灾人祸,比如生活在眷村的老一辈人;就今天而言,离乡多是自发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故乡所无法满足的更好的生活——或者说想象中更好的生活。
影片《八两金》里,猴子(洪金宝)告诉表妹(张艾嘉),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的唐人街。的确,香港就像一艘“巨轮”,搭载着岛上所有的人一起漂泊,有的人上船了就以此为乡,有的人只是路过,靠岸便下了。而在今天,不止香港充满异乡客,异乡可能是北上广,是港澳台,是美国欧洲加拿大。有区别,又没有区别。
与此对应,故乡也不再是一个地理位置,当人口流动成为常态,故乡也越来越演变为一个难以名状的概念。我想那应该是一个让人有安全感的地方。在异乡过得艰难不如意,更容易产生孤独无依的漂泊感,此时故乡便成为避风港,但是真正返乡后又难免会发现,隔阂早已产生,你离开了故乡,故乡也不会在原地等你,所以呢?留下还是再次离开?《客途秋恨》中陆小芬扮演的母亲,带着女儿晓恩(张曼玉)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日本,却已不能适应那里的生活,而一直住在乡下的哥哥,也要卖掉老房子举家搬去东京与儿孙同住了。归省在对故土旧梦的留恋与对异乡十五层高楼住宅的炫耀中挣扎,就像漂泊者的内心般,一生纠结。
另一方面,倘若移民或离乡得到的是一个happy ending,故乡的模样便更模糊、更具象征性了,百年之后,异乡又成为了子孙的故乡。如果影片一开始,晓恩毕业后获得了在BBC的工作机会,她还会从英国回到香港吗?
我看见生于长于安和桥北的宋冬野在微博上说,“并不是每个人面对故乡变成破砖烂瓦时都能不掉一滴眼泪”,也读过梁文道写的“许多人来了,然后又走了,过客而已,香港不在他们身上留下一抹痕迹。”
对于晓恩而言,有妈妈在的香港也不是故乡,故乡是澳门的老宅院,是院子里的秋千,是婆婆塞到手中的牛肉干,是躺椅上爷爷的怀抱,还有爷爷手里的旧蒲扇。是的,故乡就像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旧时光,因为朦胧伤感,才显得更美。
如果说异乡是一种情怀,故乡又何尝不是呢?

 2 ) 所谓的乡愁都是现实的否定

此前在《许鞍华说许鞍华》一书的勒口看到对许鞍华导演的简介描述:辽宁省鞍山人。1947年生于中国东北。母亲为日本人。幼年在澳门生活,在香港念小学及中学。1972年香港大学英国文学及比较文学硕士毕业,赴伦敦电影学校攻读电影课程。1975年回港从事影视工作至今。看了觉得这样的人生经历实在是太独特了,许鞍华如何成为许鞍华,感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出生香港人都是中国现代史的缩影。后来得知她早已经将这些经历拍成了一部电影《客途秋恨》,更意外发现这部由她亲身经历改编的剧本居然是由吴念真写的。

这是一部关于母女和解的个人史,误解都离不开时代的捉弄。片中通过现在和回忆的来回穿插讲述就是许鞍华的前半生, 英国、香港、澳门、日本、满洲、广州,时空和空间的变换。影片开头她和大学同学相约在伦敦街头踩单车,当时她是自由、欢快、无束缚的状态。这是她伦敦的最后一年,此时她并不想回香港,觉得香港的家并不是她的家。妹妹即将远嫁加拿大才匆匆返港参加婚礼,回港后发现一切都是这么陌生,妈妈变得横行专制,更难以理解,争吵不断难以沟通。她觉得妈妈以前不是这样的。但她又了解几多?十五岁那年她就搬离这个家独自居住。

镜头闪回到五十年代的澳门,展现的是她回忆中的澳门幼年生活情境,仿佛在梦境,妈妈的日常的沉默以及嫲嫲对她的溺爱。 嫲嫲不喜欢妈妈,处处针对,爸爸在香港工作,妈妈过的苦闷无人倾诉,无法融入这个家庭,整天绷着脸,郁闷,于是对她不好,嫲嫲又处处维护,矛盾更加激化。最终随爸爸搬回香港。随后爷爷嫲嫲返回广州居住,她只能跟随爸爸妈妈在香港读书。生活中爸爸处处迁就妈妈,她叛逆和不解,争吵不断。直至十五岁那年她搬离这个家前,爸爸告知她妈妈是日本人。可以想象在异国,语言不通,陌生的环境,解放后跟随爸爸回到澳门的妈妈人生路不熟,嫲嫲对日本人的油然而生的各种憎恨又投射到妈妈身上,没有接纳的意思。或许爸爸对妈妈千依百顺是对妈妈的补偿。但即使如此,在不知不觉间,即使妈妈一再怀念日本,环境还是改变了她。但此时她仍不理解她妈妈。

直至她陪妈妈回到一直念念不忘的日本,才深切理解妈妈这些年的感受,和解成为可能。到日本,犹如妈妈初到澳门,陌生的语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令她各种不适。她妈妈也找不回故乡的感觉,即使是看到以前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但此时此刻的妈妈早已被香港同化,但又不自知,回到日本才发现,各种不适应,跟日本的亲人依旧是争吵不断,误解、隔阂早已形成。什么是乡土?身份是什么?“所谓的乡愁都是现实的否定?”最后她和妈妈都是香港人。妈妈总觉得她不像她。真的不像?当年妈妈抗战结束放弃返回日本跟随爸爸留在中国,这种决绝和她十五岁那年决定离开家庭寄宿学校何等相似。关于她们矛盾与心结,并不是她们不像,“是因为太像,不像是指生活时代变迁的表象,但骨子里的优缺点继承的很完美”。

和解的还有妈妈和嫲嫲。当得知爷爷得了中风卧床不起。妈妈叮嘱她一定要返回广州探望。此时此刻的广州正处于火红年代的末期,镜头呈现出来的是异常得安静气氛。爷爷最后对她说,不要对中国失望啊。爷爷是老了,你还年轻啊。寄托许鞍华的家国情怀又油然而生。这是那一代香港人的情怀。

片中还有很多暗线值得一看再看,许鞍华说即使这个故事不是讲自己,也会讲自己的感觉,这是她从真实生活提炼的经验。她对这部电影完成度很不满意,觉得浪费了这个优秀的剧本。觉得她的责任很大。真是无比谦逊的一位导演。

 3 ) 乡愁成了一种过眼的云彩

算起来1991年,正是我的童年,最美好的时光,不用多说,你们就猜得到。那时的我在北方的一个日益扩建的小城市,现在回想,一切薄薄的雾气一样,却是无忧无虑的真实。
1991年,一些外来的电影陆续在我们那里上映,很多人去看。在我记忆里的有《倩女幽魂》和一个叫不上名字来的关于鬼复仇的片子。
1991年无法看到《客途秋恨》这样文绉绉的带有乡愁的片子,几乎无人知到许鞍华这个导演。
乡愁是我现在才加上的,因为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孩子们是不懂得乡愁的。成年后我改变了此种想法,觉得乡愁恰恰是属于孩子的,是扎根在每个孩子的童年,与日俱增。
1991年,张曼玉还是一张圆润的娃娃脸,漆黑浓密的长发,眼神里没有戏份的味道,显得生涩自然而动人。

1991年,这一切偶然的因素结合起来,如《客途秋恨》所讲,有些事情很奇怪的,就那么发生了,少了一样都不行。

 

知道这部电影是从安妮的专栏中得知的,都说它是导演许鞍华的半自传性电影,所以在看电影的时候我放了更多真实性的理解。

这本身也是一个平常的故事,短短90分钟,镜头里大多转向的是在路上的场景。年代久远的原因,电影的音质和画面混沌,这样反而给人一种更好的观看感受,恰是看在眼里,沉在心底的情绪,也是完美的诠释了客旅,乡愁。


影片从母女两人的不和和互不理解开始。其中的一些细节相信每个青春期的我们也经历过,女儿的倔强,一开始对母亲日本国籍的不知,看父亲处处护着母亲,疼爱有加的不解,十五岁收拾行李离开家,去了异国,那时也许就是她一生最初的旅行吧。

 

回忆,画面展现到女儿童年在广州爷爷奶奶的家。这一部分有几个场景很动人,比如画面凝固的小阁楼,发黄的墙壁,黑暗狭窄的长长的楼梯,奶奶爷爷对宝贝孙女的宠溺。这些场景也让我想起我的童年。当影片中奶奶用吊绳买面包的时候,当孙女在盛夏的午后安静的躺在爷爷的肚子上,听爷爷讲述他们祖上的事情,爷爷年轻时的事情,对爷爷背书收到奖励糖果的时候,当一切安静下来的时候,走廊回荡着爷爷奶奶听的粤曲的时候,当老人们的芭蕉扇摇摆扇风的时候。

 

母亲是日本人,也许是这个原因,她和家人的关系有点紧张。爷爷奶奶对孙女好,孙女和爷爷奶奶一起热闹,如此温馨的画面却反射出母亲一人清冷冷的在小房间里慢慢的吃着饭菜,每一口都下咽的是难以表达的苦楚。


身在异乡为异客,那个时候的女儿会明白母亲的心情吗?可是童年的女儿有来自各方的爱,有什么不如意便可以去爷爷奶奶那里告状,完全不可能理会到生命和时间流逝的速度之快。
母亲决定留在中国的瞬间,已是踏上旅行之路。

 

母亲有两个女儿,一个嫁于别人,定居国外。一个是眼下的,十五岁离家,两人不能很好的沟通。而那个疼爱她包容她的中国男人,早年逝去。她想,在中国继续下去,这段旅程是不是到了回归的时候。
于是,她做出去日本的决定,女儿也许是看到了她内心的话,一改往常,陪同她一起踏上故乡之旅。

 

在日本这片母亲出生成长的地方,女儿跟着母亲见了很多人,亲戚朋友初恋情人,他们和母亲一起回忆昔日种种。女儿听不明白她们交流的什么,却能感受到母亲一次次逢人骄傲的提起这是我女儿,英国大学硕士学位毕业。
母亲告诉女儿,这次回来就是要他们看看,其实她过得比谁都好。因为她有女儿。


最喜欢的是女儿拿出母亲少女时代的照片来看,一张张黑白照片下凝聚的是母亲未在异乡时的宁静,快乐。而那种状态自战争开始后,一段被逼迫的旅程开启,就再也找不到了。


母亲带她去看日本当地的舞蹈演出,似乎是盛大的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身着艳装,喜气洋洋的唱歌跳舞,时不时的还有烟火表演。这一刻,母亲带着她远远的看着,目光穿越人群,却也到达不了这场本土节日最初的地方。片刻,母亲和女儿缓缓的朝前走了,不属于这里的事实是既定的,而母亲这个本土人早融入了异乡,甚至从无奈的适应到习惯了旅客的身份。

 

女儿和母亲在日本的最后一段对话我非常喜欢。母亲讲述了她与父亲的相识,自己如何留下来,只因为他那句,留下来,永远和我一起。女儿的眼光有所触动,面对眼前一望无际的大海,两人开始释然。母亲说,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镜头长长的拉远,女儿却毫不忧虑的拥抱了母亲。

最后可以说是归回吧,母亲突然不说日本的饭菜好,反而是香港的吃得温暖。我想,母亲之所以改变也只是说明,终于从女儿身上得到了理解。她在自己身边就足够。


母亲买了东西,让女儿去看爷爷奶奶,女儿再次回到自己童年的地方。一切还是没有变化,她在打量街道楼房的时候,奶奶认出来她,仍是亲切的语调。她坐下来和他们交谈,已经不是小时候那个活泼不懂事的小女孩,可是她的童年,最美好天真的时光却永远的定格在这里。

 

她给爷爷扇扇子,继续听爷爷说话。直到爷爷睡下来的午后,她突然问自己,爷爷这个肚子如今已经承受不住他这个孙女了。她流着泪。窗外仍是盛夏的午后,她的思绪飞到很多很多年前的童年,爷爷奶奶和她去荷塘游玩,粉嫩的荷花盛开得正好,美好的时光大概都是如此,从不问离别。而如今的她已经离那个时候的自己多久多远了。那片梦幻的荷塘已然被条条的旅程替代,无人再能回去了。

 

影片结束,我久久不能平静。想写什么,却是空白,而脑海里转动的却是鲜活的记忆。

旅途,谁不是自出生便踏上旅途的客人呢?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人生本来就是四季。经过春暖,看过夏日花开,感受秋意浓浓,才有了冬日几多复杂的回忆吧。

 

电影写的也许不仅是一个人的人生之旅,多少影射了一代人的人生经历。影片也略微的提到一些我们中国不愿再多谈的历史性事件,让我更加相信,任何时候个人的命运总是逃不过时代的翻转。
如此,个人生命的小轮在时代的大轮上前进,波动,也多少留下了不可忽略的痕迹。

这一趟或长或短的旅行,也就有了它实际的意义。而乡愁,也并非真的总是走在他乡才有的感受

 4 ) 客途秋恨

    喜欢许鞍华,应该是在多年之前的一个黄昏,静静地看了《半生缘》的唏嘘之后。
    虽说将张爱玲的小说搬上银幕,总是难免惹得一身诟病;而且她还不止一次地知难而进。然而相比于《倾城之恋》所遭到的冷遇,《半生缘》至少也可以达到毁誉参半的地步了。
    其实我本人比较欣赏许鞍华的这次尝试,尽管仍然无法像原著那般让人欲哭无泪,却也似乎找到了字里行间的一丝感觉:那一低头的冷清与羞涩,那一转身的华丽和寂寞……吴倩莲的曼桢与梅艳芳的曼璐尤其印象深刻。记得后来和朋友一起看她的专访,她说自己很庆幸当年决定破除万难从香港移师上海来拍这部电影,事实证明,这一步没有错。我当时在想,值得庆幸的应该是我们。
    之后的《女人四十》、《男人四十》再次让我领略到她在香港、乃至华人影坛特有的美丽与哀愁。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歇斯底里;貌似平平淡淡,实则如泣如诉;许多情绪都只是一笔代过,并不刻意地对之进行渲染,常常在镜头之中追求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客途秋恨》,这是我最新看过的一部许鞍华的作品,却是我的收藏中她的最老的片子了。同样是一个黄昏,同样是一个人静静地看完,沉淀下来的,是一丝淡淡的乡愁和伤感,一股浓浓的母女温情。据说这部电影带有半自传的性质,许鞍华的母亲就是当年战乱滞留在华的日本女子,怪不得如此感同身受啊。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自行车轮的定格,然而是经过处理了的,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其实仔细看也看不出,还以为一面沉静的湖水上微微泛起了涟漪。直到影片真正开始,才发现车轮一转,小恩(张曼玉)骑着单车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是小恩在伦敦读大学的最后一年,她甚至已经拿到了BBC面试的通知,却最终因为赶去参加妹妹小惠的婚礼,放弃了这一难得的机会,回到了阔别的香港。正所谓“近乡情更怯”,小恩的返乡却因为自身的经历,更有着与众不同的愁绪。影片于是在这里开始穿插许多回忆性的镜头,并从此将整个情节放在回忆与现实的交错中展开,传递着一种怀旧和伤感。
    回到香港与母亲葵子(陆小芬)的第一次交流,便不难看出这一对母女之间关系的复杂与微妙。影片的张力便在这里。

    原来葵子是一个日本人,抗战结束之后染病为一名中国军官(李子雄)所救,因感恩而独自随夫留在中国生活。由于对中国语言和风俗习惯的陌生而被婆家冷落,心中没有安全感,空虚,寂寞,甚至亲生的女儿小恩也和自己有着不小的隔阂。直到随夫迁离婆家广州,才逐渐投入香港妇女的生活圈,变成一个喜欢打牌玩乐的居家女人。
    长女小恩从小便与爷爷奶奶有着很深的感情,对母亲却一向感情冷淡,在母亲负气与父亲迁至香港之时,她仍然愿意留在广州生活。等到成年之后搬回香港,却已经发现与母亲、与父亲、与这个家有些格格不入了。绝望的她决定背弃这个家庭,一个人搬去学校宿舍里住。即使是父亲在她临走前告诉她母亲是日本人这一消息,年轻的她也无法理解这与她们冷漠的母女之情有什么关系。
    毕业后小恩便直接去了伦敦读大学。香港的家对她而言,似乎只是一个码头,一个渡口;而自己,就像一个永远的旅客,无牵无挂;也只有广州,才能勾起内心深处那一抹马不停蹄的忧伤。也正是如此,我才理解了小恩为什么无论在哪里,都总是万分关注电台那边的中国,那边的广州,以及电视里的文革。

    其实小恩对葵子的感情是复杂的,并不仅仅因为从来没有得到母爱的眷顾而怨恨,也不仅仅因为没有陪在父母身边尽孝而歉疚。在改善母女关系这一问题上,她无疑是主动的、耐心的,至于最初无法取得相应的效果,那完全是因为时机不对。
    机会来自妹妹小惠的远嫁。
    小惠出嫁移民去了加拿大,无可奈何的小恩只能头一回一个人陪着母亲生活。刚开始的那段日子无疑是一种煎熬,幸而小恩是耐心的,在葵子做出赴日本省亲的决定时,不放心的女儿毅然同母亲一起,踏上了另外一个异乡的旅程。也只有到了日本,当周遭的一切突然变得陌生——陌生的风物,陌生的语言,陌生的人情,只能俯首埋声,孤单惶恐——小恩才彻底明白了母亲当年的处境,才理解了常人所无法理解的那种“客途秋恨”。
    影片的高潮是在母女二人深情的依偎中出现的,那轻轻的相拥,足以化解任何藏埋在心底的恩怨情仇,足以沟通任何母亲与子女的心灵!
    最后的小恩,终于得以再次回到广州这一心中唯一的“家”,得以见到了自己深爱着的爷爷和奶奶,尽管此时的爷爷由于受到文革的迫害而中风。也只有回到这里,小恩才知道这里才是自己永远的家!
    这时耳边响起了小恩的一段独白,也是这部电影的最后一声叹息:
   
    “当我看着妈妈走远的背影,我觉得我好象了解了她的心情,一度我不也是绝望地背弃过什么吗?只是那年我才15岁,而妈妈已经是快50岁的人了,她还有机会像我这样得到赎解吗?”

    我不是女孩,或许不能理解一些母女之间感情特有的复杂,但这却并不妨碍我喜欢这部电影;就好像许多女孩都不可能和我一样,对《大河恋》中的父子、兄弟之情有着那样真实、切身的体验,这也依然不能影响她们对它的热爱。

    后来才知道,“客途秋恨”这个片名,出自粤曲名伶白驹荣的南音;而台湾有一个名叫曾淑勤的台湾女歌手,也曾唱过一首叫做《客途秋恨》的歌曲,歌词很凄美,甚合我心,可以作结:

    秋天的风 就这样吹了一生
    忧伤的味道尝到现在
    生命是一条任性的河川
    急急缓缓 甜甜酸酸

    秋天的恨 躲在她的裙摆
    忧伤的眼神藏到现在
    命运是一粒客途的尘埃
    朝夕不定 海角天涯

 5 ) 东亚关系

一次非常沉浸的观影体验。前半段ptsd,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的角色几乎是我家人的翻版。难熬的婆媳关系,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妈不去我奶奶家吃饭,有某一个姑姑的场合不出现,我爸基本上在扮演一个无能为力的角色,拿一些肉菜去奶奶家的时候说这是我妈买的。晓恩在香港聊起结婚说可能不结婚,也可能结婚了不回来香港。惠子理解成结了婚也不会告诉家人。这种阅读理解经常出现在家人关系之间,我爸2020年时给我介绍相亲对象,我说可以见一见,他立即发了十几条30秒的语音过来,说这么大个人是要结婚了之类话。我和辛仔当时在金城吃工作餐计划吃完加班,我一看手机页面就觉得一个爹等于十个老板。

而惠子在日本时对于晓恩的心情,那种希望在我身上发生过的事情也在你身上发生,希望你感受到我当时的绝望的想法,再容易理解不过。惠子对旧人反复强调晓恩从英国毕业回来,对晓恩却说她读太多书读坏了脑子,这也是在我家、我身上时常发生的。我最后并不是很理解母女关系的和解。我认为母女关系几乎是无解的,一方被剥夺太多,一方无法感同身受这种剥夺且在成年之后被索要太多。不可能在一趟十来天的旅程中你体会到我从前的磨难,你看到我从前的历史,就会和解。一时的缓和是可能,等到晓恩到结婚的年龄冲突会再次爆发。所以我认为惠子的日本身份,某种程度上是用家国关系包装婆媳关系,这样糟糕的婆媳关系导致了后续母女的冲突。这样的设置,是为中国式的婆媳关系、母女关系找到一个替罪羊。

 6 ) 秋来如何不遗恨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粤曲《客途秋恨》

 

       很久没有看这么引爆泪点的电影了,虽然是90年的老片子。据说这是许鞍华的半自传电影,我信。里面的感触只有羁旅之人才能表现。
      一气看了两部用这首曲的电影:《胭脂扣》《客途秋恨》。这首小调在《胭脂扣》中被唱得风情万种,在《客途秋恨》里却是一阕凄凉的尾音。葵子多年羁留异国他乡的恨,可以在回乡之后消散吗?片中说,母亲从日本回来以后变得拘谨,甚至一夜之间老了。也许是数十年的回乡梦被现实打得破碎,葵子清楚,她再也回不去了。

      客途中有恨的何止是葵子?晓恩的爷爷奶奶回“祖国”效力,爷爷却被红小兵弄到中风。人在故乡,但他们是否真的回去了?

      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魂牵梦萦的是当年,回乡却只是一个炫富叙旧夸耀怀念的符号了。

      梦中的故乡,还是你回去的故乡吗?

      飘在外面的人,秋来如何不遗恨?

      看到晓恩的舅舅说:“你父亲说要和我喝酒,喝到醉,可是他没有来。你代替你的父亲,陪我喝,喝到醉。”瞬间又触到了泪点。请干一杯吧!为了人生中无处不在的错过。

 短评

母子两代的心结,惟有在寻根之旅中才徐徐化解,因为——路途是最能看出一个人品格的。《客途秋恨》可能是最政治的一部许鞍华电影,然而抗战、解放、文革,国仇也不过是家恨的画布。咿咿呀呀的“阳关三叠”催动离愁。

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陆小芬总感觉太年轻,而且表演情绪过度

1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不理解是因为不曾想过去了解;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记忆里长辈的模样,永远也忘不掉。

1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许鞍华自传式的书写,倾注了大量私人的情感和记忆,但丝毫不影响整个影片的情绪力量。“在路上”的辗转追寻母亲记忆的痕迹,人物的挖掘带出时代的隐匿变化。许鞍华的笔调轻描但却无比深情,同时也蕴含着对时代或是个人的和解。尽管结尾爷爷口中的语义是“不要对中国失望”“希望在你身上”的希冀,但于晓恩、于许鞍华,可能更是一种对新时代的惆怅和迷茫。

14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借碟的时候,朋友说,就听歌好了,电影不好看,可是看完后,我倒是不赞成他的说法。是很旧的片子了,有问题也不奇怪,但是感情上,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其中三段是印象深刻的,其一是母亲和小舅吵架后酒后大哭,“我要让他们看看,他们有的我都有”;其二是母亲回忆父亲当年挽留她留下的情节,“我的记忆中,他是这样说的,‘我希望你留下来永远和我在一起’”;其三是爷爷对晓恩说,“不要对中国失望”。回头再想那首歌,更增唏嘘,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命运是那么可悲,“生命是一条任性的河川,急急缓缓,甜甜酸酸。秋天

15分钟前
  • 半袖
  • 推荐

总是要把对方撕碎,才能重新整理出一段原本缺失的感情...

17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181215许鞍华真是毫不掩饰人坏的那部分,母亲回乡让女儿重受自身之苦,将“英国”女儿与“加拿大”女儿只充当炫耀的筹码,讥讽旧情人,母亲最终用一种复仇的方式夺回自己的人生,也是对历史的复仇。//半自传的影片,起伏的母女关系。张曼玉美得脱俗,远走他乡的追逐最后仍然要回归。

22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许的自传式电影,有很多怀旧的元素,香港澳门广州日本……爷爷说的“不要对中国失望”那一段看得人鼻子发酸。而编剧,竟然是吴念真呢。

24分钟前
  • Ashes of time
  • 力荐

通片探讨两个字:隔阂——文化的隔阂,语言的隔阂,母女的隔阂,历史与现在的隔阂。英国、香港、日本、大陆,一部中华儿女的流亡史。极容易用力过猛但成熟圆润,讲的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满腔家国情怀,但没有上升到史诗视野,而用年轻一代寻根式的视角代入。未曾想不到100分钟的电影可以承载这么多内容,足见许鞍华的掌控力之强。

27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这才是许鞍华最好的片子哪。

29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胡金铨监制,取材家事,情真意切。每个角色都演得很好,情感的展开有条理,有力度。看过这部,才能理解许鞍华作品中的古典文学情结、历史感和她的政治热情。

31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因为是吴念真X许鞍华,这样的组合甚至是超越侯孝贤的。

33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许鞍华自传,“不知身是客”,伦敦-澳门-香港-别府-广州以及闪回中的满洲。前半段真是不怎么抓人,完全就是在看演戏,陆小芬的表演痕迹尤重。后面到了日本,才慢慢开始找到感觉。剪接既像害怕煽情,又像生手操作,好在母女故事情真意切,哪怕是念旁白都会感人罢!以及“不要对中国失望”

35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每次看许鞍华的片子,总觉得他无法是个香港导演,更像是一个温情而犀利的脱北者。让我想起她的《千言万语》和《投奔怒海》,连片子的音乐都这么没有任何香港的脚气。

39分钟前
  • jimmy
  • 推荐

二战对个人家族境遇产生的后遗症,整个东方人对家国及故乡的情感真挚而又暧昧。这种电影越经过时间的洗涤越能呈现出其价值,六七十年代的港澳,以及电视上的广州(内地)及日本,时间这把杀猪刀啊。

40分钟前
  • 水怪
  • 力荐

爷爷的故乡是广州,客途是澳门;妈妈的故乡是别府,客途是满洲和香港;我的故乡是澳门,客途是伦敦和香港。故乡与他乡,家国与天下。这样的格局大概只有吴念真能写出来,而许鞍华的手法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番格局。张曼玉最后一场哭戏还没到《甜蜜蜜》的火候,不过演员全然不是本片的重点。

42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以家庭个体经验,呼出香港本是客途,却最终变成归地。而隔岸遥望国家,已成秋恨。以小托大,全片皆是个人的体验。却让人感到能与历史相接,收尾时气魄很大。那句 要相信中国,中国会好起来的。令人垂泪。自传题材能读到导演不少个人密码。那些东西在以后的作品反复出

47分钟前
  • melonking
  • 力荐

背景是巨大的国族历史问题,处理得比《人在纽约》踏实。剧本降落在母女关系的和解,而客途、秋恨并不仅止于此。这片子大概是理解许鞍华的钥匙,若文艺便要谈生命,若政治便要谈仇恨,“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刚刚好找到一段暧昧的距离。

52分钟前
  • 57
  • 推荐

这么苍老的肚子,恐怕再也承受不起这个孙女的重量了吧。

56分钟前
  • 夏木
  • 力荐

我总觉得妈妈是张艾嘉演的...

58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