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森林冬春篇

HD

主演:桥本爱,三浦贵大,松冈茉优,温水洋一,桐岛加恋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5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小森林冬春篇 剧照 NO.1小森林冬春篇 剧照 NO.2小森林冬春篇 剧照 NO.3小森林冬春篇 剧照 NO.4小森林冬春篇 剧照 NO.5小森林冬春篇 剧照 NO.6小森林冬春篇 剧照 NO.13小森林冬春篇 剧照 NO.14小森林冬春篇 剧照 NO.15小森林冬春篇 剧照 NO.16小森林冬春篇 剧照 NO.17小森林冬春篇 剧照 NO.18小森林冬春篇 剧照 NO.19小森林冬春篇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小森林冬春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于无法融入喧嚣吵闹的大城市,平凡女孩市子(桥本爱 饰)选择回到自幼生长的老家——位于日本东北地区的小森村。这里没有过多时尚文明的色彩,当地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他们靠天吃饭,靠着双手经营人生。生活虽不富裕,心中则是满满的充实和欢喜。受妈妈(桐島かれん 饰) 影响,市子似乎对亲手制作各种美味而廉价的料理有着格外浓厚的兴趣。妈妈失踪已经很久,对料理的回忆与再现成为母女间别具特色的交流方式。更何况还有取自大自然的各种食材,又怎能暴殄天物浪费了大好的韶光?在好友纪子(松冈茉优 饰)和裕太(三浦贵大 饰)的陪伴下,市子静静地走过了春夏秋冬……   本片根据漫画家五十岚大介的原作改编。定制幸福慧眼女特工第一季带奥马尔回家入住请登记枪口下的红桃皇后逐爱2016圣斗士星矢:冥界篇前后章大年初一立春花心大少(粤语)今又雷雨炸弹枕边人雨中浪子极乐空间消消气第二季文德森·奴尼斯:我就这样无限系统树 Infinite Dendrogram禁足少女罗曼史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中国乐队火花兄弟卫生督查员第一次暴风骤雨熟女镇第五季FLASHBACK我变成野兽的夜晚泡芙小姐2018乖乖听话:邪教中的祈祷与服从黑暗复仇者铁拳第一季12怒汉:大审判被迫杀人玉氏南正基行规2000寻第二季贝茨旅馆 第四季中国神探世界末日(2022)好心先生

 长篇影评

 1 ) 春篇里面的一段台词摘录 短评写不完放在这里了 不是评论

小森林 冬春篇
春天后半部分的一段鸡汤 热腾腾的 还算喜欢也没有说教
就摘录下来了 猪猪日剧字幕组的翻译

01:14:26
冬天一结束要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准备下个冬天的食材
在小森的生活 就是如此周而复始
妈妈在信上写道
在某个地方摔倒时
每次回头看之前的自己
发现每次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尽管一直很努力
却总在同一个地方画圆圈
徘徊到最后不过是回到了原点 很让人失落
但是每次 积累下了经验
所以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 都不再是原点
那么 不应该叫 圆圈 而应该是螺旋
从某一个角度看 仿佛是在同一个地方兜转
其实 多少会偏离上一点 或下一点
如果是那样 也还好
也许 人本身就是 螺旋 在同一个地方兜兜转转
每次却有不同 或上或下或横着延伸出去
我画的圆每次在不断变大
所以 螺旋每次也在不断变大
想到这里 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再努力一把

第一次读这些的时候
不太懂它的意思

 2 ) 而你从未看到一丝悲苦的神色

看的过程中,从始至终我都没想过,她会不会孤单。因为她从来不抱怨,从来不喊累,也从不哭泣,我居然会觉得田间的一切劳作都那么容易。或许很多人看了都会有这种想法,觉得那样的体验可真是小清新。而事实上,它根本不是一个风花雪月的小清新,虽然它在深山中,有风有花有四季而,她的生活从来都不容易,从来都没有一点轻松。如果你细心观察,你会发现,不用说是那么大一片的稻田,哪怕是田里的西红柿,也要精心培育,才能结出果实。而她只是在累的时候轻轻喊一句,啊,腰好酸,然后吃自己早晨准备的午饭。回家一个人看书,准确得猜测外面的虫子叫什么名字。在田间骑着自行车穿行的她,也从来都不是花裙子,而是平常农民穿的衣物。但你从未见到一张悲伤的脸。你看到的,永远是淡淡的坚毅的脸庞。这是特属于田间劳作的人的神色。不是一脸心酸辛苦,也不是一脸高高在上,就只是那样淡淡的,将所有的一切承担起来,然后将一切变得理所当然。在寂静和努力中,慢慢重塑了自己的生活和意义。 想起了同样是农民的家人,无论白天黑夜在田间如何辛苦劳作,回到家的他们,也从未在我面前抱怨任何苦楚和辛劳,甚至连累死了这三个字都未曾听到过。大概这是只属于农民的沉默。 同样的生活与遭遇,换了另一个人,或许会抱怨会哭泣。而她,将一切的苦楚辛劳和孤寂,都默默埋藏在心底,不抱怨,不放弃,不寻找,不依靠,将一个人的自律节俭,勤奋朴素,表现地那样的理所当然。市子很少柔软,没有矫情,在寂静的山林中,听风而生,饮雨而活,安排着自我生息,盼望着远方母亲的消息。她把自己活成了一棵树。 很早就看到过三毛的一首诗: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而我直到今天才明白它真正的意义。 不辜负每一个日出日落 我们看到过很多人,也听到很多人说,每天公司加班忙碌地快死了,回家哪有时间去做什么吃的。即使做了,也是一副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或者就是一副我为这个家付出了最多你们所有人都得来报答我的样子。而她呢,白天也是那么辛劳的田间工作,回家没有一个人可以听她诉说辛劳,倾吐女生的那些小情绪,却那么认真的对待三餐,不随便应付,在一点一滴的烹饪时光里,你会看到她对食材的悉心照顾,不浪费可以利用的任何一部分。而对待田间的植物,每当他们没有被大自然照顾好的时候,她也从未埋怨,而是想办法怎样可以种更好。对待事物的态度可以看出她对整个生活认真朴素的态度。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而对她来说,每一个日出日落,都值得去悉心照顾。 原来世界上有人跟你一样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很多电视电影等而影响,在看到她的学弟的时候,我不能免俗的去想他们会不会在一起;在看到她去搬运东西终于力不可支的时候,我又俗套地想她会不会大哭一场,然后周围的村里人跑去安慰,接着这件事传开来,大家议论纷纷。 这也是许多女孩子真实生活的样子。时时刻刻想要依靠,想要别人给予安全感,马不停蹄的找一个人过日子,从未想过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而你的父母家人也孜孜不倦地告诉你快点找个人。而这部电影,这个女生,用她淡然而坚强的脸庞告诉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生活,也是一种风景。 美,是因为她努力,而且没有抱怨困苦。 电影里问她问小她两届的学弟为什么回到农村:他表弟说不想过那种被别人杀了还吐槽别人杀人方式的人,有人整理过翻译,说其实这句回答的真正意思是:不想过那种别人把饭菜端到你面前了,你还吐槽它多不好吃的生活。他想过的,也是那种自力更生,不抱怨的独立生活。从小的时候,我考试考差了,我会偶尔在我爸面前说,真是气死我了。然后我爸的话我一直记得:气死有什么用? 没有一份职业是轻松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容易的。而你也可以把日子过成另一种样子。一种有美感的平凡生活,美,是因为认真努力,以及没有抱怨困苦。怀着心甘情愿的心情,承担生活所有的艰难重担,努力让生活越来越好。 寂静的人生修炼 平淡的日常生活,简朴自律的生活方式,传递出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美学,低调内敛,坚强自律,在寂静中独自修炼。从食物,穿戴,行走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散发出对生活本身由衷纯净的热爱与体味,沉浸其中,珍惜平常人生,爱惜日常生活。 无印良品的设计者曾经说过,大意是生活中的物件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用它们的方式,以及我们因使用它们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所以,食物本身也并非最重要,由简单朴素的食物传递出来的简朴自律的生活方式以及沉浸其中对生活本身的体味和热爱,才是最重要的。对日常生活的一切,细致用心地对待,体现了一个人对平凡的个人生活的珍惜。 然而,无论是国家政要还是演员歌手,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底层挣扎,一个人都要浸润在日常生活里,都要涉及吃穿住行,都要面对平凡生活的琐碎和辛劳,怎么把平淡的日子过得有味道,是每个人持续一生都要不断精进的修炼,哪怕你每年到N个国家旅行。 只有经过田间的辛劳才能真正品尝出那种食物最深的美味,也只有日复一日的耕耘才配得上大自然如此丰盛的回馈。 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参照。她教会我,如何怀着希望,用心甘情愿的心情,承担生活的责任,何为珍惜生活,如何在一粥一饭里将日子过得朴素而有味道。以及如何将努力与平静结合起来,进取的姿态,也可以那么安静而从容。

 3 ) 不可以孤独避世地活着哦,哪怕电影里也不行。

大约三四年前的时候我换过一份安静的、只需要和书打交道的工作。
薪水少,灰尘多,而且有时会遇到对女生来说有点吃力的体力活。
但优点是如果你愿意,可以一整天不用和任何人说话。
不。用。和。任。何。人。说。话。
某一个时刻的我,甚至是愿意为这份清静付钱的。
很不巧,偏偏我的上司却是一个很爱心灵谈话的人。
在我们第一次聊天以后,他就斩钉截铁地对我说:
“你不是一个真正的爱书人。”
“我是啊!”我当时反应激烈,非常不服气。
“你不是,你只是在书里逃避外面的世界。”他说完还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当没事一样走了。
“你不会在这呆很久的。”我当时绝对看着他离开的背影翻了个超大的白眼。
我很少真正介意别人对我的言论,但这人讨人厌的笃定让我不舒服很久。
我看着《冬春篇》里市子心动过的男生忽然这么教训她的时候。
曾经的不快就这样涌上心头。
是是是,你说的都对,但就算让你猜对了,那又能怎么样呢!
每个人的生活和情绪,都有自己的节奏。当我需要一个安全屋,或是一个假期的时候,不需要任何人来指手画脚你的屋子太小,你的假期太长,你不能就这么躺平这还不算是你的终点呢!你快再去外面看看啊,那里在地震下雪放烟花。
我给这部电影的评分比《夏秋篇》少了半颗星,或许就是因为我不喜欢它暗示的那种必须把都市生活和人际关系当成一道难题解决掉,你才能想清楚自己要什么。
为什么不可以直接选择舒适自在就好,为什么一定非要在人生里找点什么,为什么一蔬一饭必须要搭配意味深长,为什么不管离开的还是留下的人都只能选择“烟火味的温暖”作为圆满结局。
我看到最后桥本爱健康的身体,红润的脸庞,忽然有点遗憾地想:
应该没有人真的会拍美少女孤独的生活在山林间,种田煮饭,就一直这样而已。
和猫在一起,或没有猫。
然后某天一不小心消失在暴风雪里,或不消失就这么好好地过到老。
没人会告诉你这样其实也还不错啊,哪怕只是拍电影。

 4 ) 食物的谜语

    再没有什么比食物更普世了。一切有关食物的文字和影像都会备受欢迎。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靡日本又让中国吃货膜拜的《深夜食堂》无不如此。食物是最好的中介,它的美味是无需翻译的语言,可以用来传递感情,让人们产生某种感觉奇妙的交互。所以,自从这部《小森林:冬春篇》甫一出现,就被影迷热捧。如果不是因为以食物为主题,这部故事单调的电影注定被淹没,但食物成就了它。
    某种程度上说,《小森林:冬春篇》的故事是故意因陋就简的,它设定了一个若有若无的故事,或者说,那个故事只是一个影影焯焯的背景。女孩市子无法融入东京的喧闹生活,决定还是留在故乡小森。这里被大片森林围绕,村子中的人们靠农耕为生。市子每天自己种植,收割,自己制作食物,一个人安静的享用,偶尔与一个朋友分享,日子在春夏秋冬中静静流淌。
    这个田园牧歌般的故事,在当代社会中几近神话,但置于日本,那些安宁的乡村,完好的森林和人们之间亲昵但互相保留空间的教养,让这一切都令人信服。像很多大热的日本电影一样,《小森林》也是改编自漫画,由漫画家五十岚大介创作。分为去年上映的《小森林:夏秋篇》以及今年的《冬春篇》,每一部都被影迷不吝赞美。从影片一开始,这部电影特立独行的自信气质就显露无疑,雨后的树叶,孤独站立的鸟,一个女孩骑着单车从林间小道穿行而过,即使就单独把它当做风光片来看,它都配得上那些赞誉。它有一种罕有的安静。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它像这个喧闹世界中的一口鲜氧,它搭建起了一个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触摸到的彼岸,一种我们永远也无法过上的生活,但却又不虚渺,因为搭建这一切的中介是食物。
    《小森林》每一个章节的起承转合都以一种食物作为间隔和提示,女主角因由时节,心情,自己决定今天要做的食物,冬天就着温暖的火炉烤制温香暖糯的面包,夏天就在一天的溽热之后制作冰镇的米酒。她认真地制作,认真地享用。除了美食本身的诱惑,这部电影还因为这种态度而打动观众。所有食材都是就地取材,物尽其用,不故作奢华,也决不将就。现在“一人食”的话题备受关注,“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的标题随处可见,成为了某种特有的时代语言,人们闯入了更加孤立化的“无缘社会”之后,在每天擦身而过的人群中却遇见孤独,“一个人好好吃饭”成为了一种向上的生活态度,《小森林》无非向人们展示了一种“一个人的美好”的可能性。这一点,会让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产生很大的共鸣。
    几乎和《小森林:冬春篇》同步,《深夜食堂》的电影版也同样获得了影迷的青睐。某种程度上说,这两部电影有相通的底色:以食物为中介熨帖人心。《小森林》讲的是偏安一隅,让食物达成自己稳固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而《深夜食堂》则是以食物为镜子,折射出都市夜归人的人情冷暖和世间百态。从这个角度讲,《小森林》中的女孩市子和《深夜食堂》中的小店老板都是洞察世事的聪明人,前者清楚地看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后者洞悉着每个人潜藏心底的小心思。就如同《深夜食堂》那些怀抱悲伤或者满怀希望的人们来到店里点一份熟悉的蛋卷,《小森林》中的市子也经常会通过一份食物激活某些情绪和回忆。小时候,妈妈为自己制作的食物,现在她开始亲手尝试自己做给自己,因为母亲突然离家,很少与她联系。这条感情线索的设置成为了一个孤悬的谜语,一种牵制,相对,市子本人则成为了稳固的象征,她被熟悉乡间环境所吸引,因为自己亲手制作的饭菜感到安稳,食物是她心中的铅坠。
    《小森林》表达了一种现代人急需的“小确幸”,但也确实故意遮蔽了很多美好背后的不堪。比如,女主角的心态平静如水,优雅、沉着,一幅标准的女文青打扮,但如果真的长期处于繁重的农业劳动之中,她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优雅和粉嫩。或许也正是这一点点“失真”反而点燃了很多影迷心中的向往。《小森林》用各种美好的食物以及四季更迭中的不同美景营造出了一个离烟火最近又离喧嚣最远的世外桃源。在这个所有事情变得越来越不确定的时代,愈发讲究虚拟化的时代,食物变成了一种亘古不变的稳定介质,美食入口时的快慰就是心能安放时的妥帖。有时,食物比药物更能治愈心病。
(文/杨时旸)

 5 ) 一个人的小森林

小森是这样的地方。远离城市,去一趟镇上需要花费一天。
骑单车穿过夏日满眼的绿,沿着坡行,阳光饱满,清新又安静。

当然,如果不再上坡的话,你知道,人走下坡路总是最容易的。

市子因为不喜欢东京忙碌而机械的生活,回到了从小生长的小村,
虽然一个人住,夜里也会有许多访客,比如蓝色的蝶,在窗口扑腾扑腾。
下雪的时候,竟然会有熊来偷柿子,想一想萌萌的,第二天看到被
扑倒的树,市子说,啊,它不会受伤了吧,可爱至极。

天气潮湿的时候,升起火炉。因为没有钱,只能用普通的炉子,
要经常清理烟囱那种。升好炉子,利用余温,正好可以烤面包。
烤面包是细致活儿,发酵的时间,揉面团的力度,对炉温的掌控,
都需要许多的练习,以前有幸在丽江吃过加拿大帅哥做的炉烤披萨,
面团竟然会变得脆脆的,有着煎饼和面包的混合口感,很是难忘。

夏天下地干活儿,汗腻腻的铺了满身,这时候酿一份自制酸米酒,
冰镇之后,咕噜噜一口就能喝完一小瓶,忍不住再来一瓶,感觉浑身舒张开来。
一个人生活,需要许多的智慧,人要有多聪明,才能在寂寞和拥挤之间随意淡然。
就像那小时候吃了一口觉得苦涩的胡颓子,等到熟透做成果酱,抹在炉烤面包上,
一口咬下,脆脆的咔擦一声,才发现一直误解了它的好,沿着脚边的落果慢慢的,
慢慢的摘,又想起和男友一起摘胡颓子的时候,思念总是这样,你以为收得好好,
当你打开那个盒子,早就像胡颓果浆,散落得到处都是,很难收拾干净呀。

小两届的学弟佑太是吐槽圣手,他说起为什么不想去东京而回到小森,
因为喜欢小森,“不想过那种被人杀了,还吐槽杀人方式的人生啊”。
他和市子一起去转移鲑鱼苗,完了老板招待吃鱼。清澈的水,鱼肉鲜美。
直接火烤,撒点盐即可,或者切成大块炖成鱼汤,夏日的汗都沸腾起来。

小森的山上,四季有许多的野菜,采回来一包包,得去早一些,
晚了的话,勤劳的婆婆们就采光了,裹上面粉糊,椿芽天妇罗,
也可以将野芹搭配土豆泥,做成开胃的土豆沙拉,想起以前会和老妈
去山上采灯笼花叶回来煮粥,吃了夏天就不容易生疮,到春天,
花也可以吃了,樱花落下的季节,小森更是让人心生向往。

大雪纷飞的时候,来一片自己做的烤红薯,听听附近的婆婆吐槽,
说,哎我家那口子一点都不帮忙耶,还竟是给老娘打败事。
然后年长的婆婆说,那就是感情不够深啦。大家一起笑起来,
笑声混合着大雪飘落,小小的屋子里香味铺满,挂在屋檐的
萝卜干也温柔起来,要是配合胡萝卜等炖菜,一切就更美啦。

也会遇到闺蜜吐槽觉得难受,在路上走走走,回去发现她带来
了自己做的咖喱,搭配发酵完美的面团烤成成印度风薄饼,火炉
上的面团,受热会慢慢膨胀,两个人看着面团,等待着那一瞬间,
大声笑闹着:哎呀哎呀连在一起了。吃货总是比较容易幸福的,
遇到不开心的事,一想着待会儿要去吃了,就两眼放光烦恼跑光。

如果你看过《被嫌弃的松子》,会对独居有着一种恐惧。
总觉得泡面盒会越堆越高,电视屏幕都在嘲笑,然而在小森,
这一切似乎都不存在,至少表面上是的。在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
看落日流云,过着与世无争,随四时而息的日子,有什么不好吗?

也许是的,要不市子的妈妈就不会一声不吭离开了家,
要不市子也不会在春天放弃栽种新一年冬天的土豆,离开这温暖的故乡。
年轻的时候总是憋着一股劲儿,说不出来要做什么,但你不愿意就这样了。
这是值得欣喜的事,愿意去迷惑思考的人,比较像人,而不是批发用品。

想起蒋勋在孤独六讲里,说到一位妈妈,到了八十多,
选择离开儿子去敬老院住,她说的一句话:工作了几十年,
终于有了一间自己的书房。她喜欢英文翻译,头脑记忆都好。
在那个年代,大部分的女性都变成家庭主妇—总有那么几个不想做饭的嘛。

这种孤独,只能自己消化,一个人住容易被歧视,不管被他人还是自己。
就觉得,必须添个爱人,要不这日子没法过了。大抵中国人擅长群居,
喜欢群聊,可是如果听不见孤独的声音,又怎能真正的融入人群。
一个人过都觉得心太拥挤嘈杂,两个人在一起,爱情也很快就燃烧殆尽。

在小森,糖煮板栗是某天贩鱼大叔灵光一闪的作品,
在村民之间流传开来,加红酒或其它不同的酒,软软的,糯糯的,
如同在稻田间干活儿的时候,放在便当里的核桃饭,香甜可口。
看着看着,也想自己来做个便当,朋友说她女儿最喜欢吃自己做的
香菇肉臊饭,就是先炒一些香菇肉臊,包入饭团,撒上酱油即可。
这两天买了渔具,改天带上草帽去守候的时候,也带上一盒吧。

市子的妈妈说,料理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心境。这点我很认同,
想起几年前每天都在做饭,那时似乎充满着无穷的热情,但只是当做
摄影项目在做,会有人点赞和推荐,更多是奔着虚荣去的。几年后的
现在,不用时常做大餐,我知道它们已经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有需要,
随时都可以变出一桌子,这样随心随性,相信现在的食物会做得更好吃。

你看料理是多么麻烦的一件事,要买菜,洗菜,切菜,煮菜,装盘,
吃完还要打扫厨房,洗碗扫地,有时真的不想动。但生活本是麻烦的事,
你会遇到水电煤气和难缠的房东,也会遇到老鼠蟑螂和遗忘而过期的牛奶,
会遇到半夜起来唱歌的怪人,也遇见裸着上身放鸽子抽闷烟的对楼邻居。

我们纠缠在这永恒的柴米油盐,如果你不爱它,分分钟想要逃跑。
可是又能逃到哪里呢,西藏的人也要吃米,煮饭用高压锅还更麻烦。

对太懒的人,家徒四壁都嫌掉灰难打扫,我可不能这样子,人走下坡路总是最容易的。
把自己从关灯以后清晰可见的寂寞和孤独里清理出来,做一餐简单好味的饭,
去见一位很久不见的老朋友,听一场心仪已久的音乐会,或是看一部笑到泪流的电影。
秋天来了,夜晚渐凉,转眼已到一年收获的季节,希望你我收获的,不只是秋膘。
从来都不需要这么多的,从来都不需要这么多的,可你看我有了这么多,还要更多呢。

总是会被问到心中的文艺是什么,我想大概就是在这麻烦粗糙的生活里,看出一些美来。
让人在永恒的柴米油盐里,竟然都能忍受,接受,享受了,漫长的日子变得能过了。
农活会浪漫吗,料理会浪漫吗,没有玫瑰花的爱情可以到达永远吗,我的态度是积极的。

你不用去森林,因为你的心,已经穿越那浮视的矫情,到达一片繁茂的孤独森林。

 6 ) 桥本爱的代表作

有图版在这里:http://www.douban.com/note/513947305/

不是《告白》,而是《小森林》。
这是桥本爱主演的作品中IMDB评分最高的一部,也是她个人的最佳表演。藉由此片,桥本爱奠定了同辈中的顶尖地位,建立起了成为出色电影演员的信心——如果对她迄今为止的电影表演经历稍加探究,就会发现这份信心的基础原本十分脆弱。**

陷阱
2013年3月8日,第36届日本奥斯卡颁奖典礼。最佳新人奖的六位得主最先出场。武井咲、沈昌珉(东方神起)、东出昌大、二阶堂富美、染谷将太、松坂桃李——桥本爱走在最右,顶着怪异的发型。
看完《小森林》后,这个画面首先跳入脑中。“新生代领军者的亮相”,人们这样评价着她和身边的几人。现在看来,对于桥本爱来说,这是种过誉,甚至让人不安。
2012年,桥本爱有8部电影上映,她在其中全部担任主角或重要配角。但这个炫目的2012,其实只是对一个走红少女偶像的过度开发。
2010年,来到东京的第二年,在做了一年《Seventeen》杂志模特后,14岁的桥本爱在《告白》中电影出道。她饰演的“殉道者”北原美月惊艳到遮住了大前辈松隆子的光芒。托着下巴,阴沉着脸,看着窗外的少女,让不少人找到了久违的“令人心悸”的美感。
在此之前,这种心悸的最佳诠释者是栗山千明。因《大逃杀》中的千草贵子一角而被昆汀•塔伦蒂诺看中,在《杀死比尔》中饰演杀手果果则让她成为当时最具全球声望的日本女演员。不同于不良少女的类型,谜样的美少女恐怕是所有人,不论男女,在中学时期的向往对象。现在看来,当时的人们大概是把桥本爱当作了第二个栗山千明,两人外形区别不小,但神秘和孤傲的气质却十分相似,就连经典惨死镜头也是。
那些在2011年开拍的学生题材商业作品大概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急着把偶像人气兑现的团队显然顾不上影片质量,来者不拒。这些集中在2012年上映的作品大多剧本低劣,桥本爱在其中形象扁平,复制着北原美月的扮相,表演并无亮点。
恐怕当时事务所(Sony Music Artists,简称“SMA”)起初对桥本的期待也不过如此。在《告白》之后,SMA急急地投拍了《管制塔》,这部60分钟的电影,本质上是一部桥本爱写真影像集,似乎是在试图急急地留下桥本爱最美的形象。这是典型的偶像包装办法。
也是典型的偶像艺人陷阱——出道、成名、定型、过度开发,然后沉寂。对于非甜美型的偶像来说,这一点更麻烦。仅就五官论,甜美、清纯的少女长大之后可以继续甜美,而冷艳系的美貌由于建立在与年龄的紧张对立之上,而尤为脆弱和短暂。还记得日剧版《白夜行》里早熟的福田麻由子吗?
《杀死比尔》之后,栗山千明同样难以摆脱冷艳系的标签,再无出彩作品,直到30岁的今天才逐渐找到了演普通人的感觉,舞台也逐渐回归电视剧。
看上去,桥本爱正在陷入这条道路。2012年下半年起,桥本爱开始发育,骨架变大,五官迅速成人化,虽然仍不能否认是美女,但已经失去14、15岁时那种稀有的、不稳定的美感。再加上体重变化过大,去年起也出现了桥本爱“长残”的言论,虽然这些不值一提,但至少美少女偶像这个头衔再难以放在她的身上了。这对于一个未满20岁的女演员来说实在是个危机——如果不有所改变的话。
要说在2012年时,就预见到这一点,显然是吹牛。当时的桥本爱自己,或许也无法从演艺生涯的高度来评价这段忙碌的烂片时期,但她显然也觉得这样不对。在一篇杂志采访中,她透露自己在2012年“一度对表演产生厌倦”。她在电影中那种倦怠的眼神、冷漠的表情,多少也是自己的本色演出。
但是桥本爱到底还是没有陷落。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她以自己的表现证明,自己的最大魅力绝不是昙花一现的美貌,而是作为演员更重要的东西。


觉醒
人们经常将《听说桐岛要退部》作为桥本爱演艺之路的转折。不少人都会提及桥本爱在《桐岛》拍摄特辑中的自述:“看到同龄演员如此的表演,感到自己不认真不行了。”以此人为这是桥本爱作为女演员的“觉醒起点”。
这确实是桥本爱的一部重要作品,她在其中的角色也有所突破。但是,考虑到这是一个影片宣传,以及参考其他共演者的采访,把这看作她对剧组的归属感的表达可能更贴切。从这部作品起,桥本爱也逐渐展现其对同辈女演员的强大吸引力。
话题回来,的确,在本片中,桥本爱饰演的东原霞确实比过去的角色立体了,但也并不比松冈茉优、东出昌大和神木隆之介的角色吸引人。关键是,这种改变更多是剧本本身的要求,也就是所谓“拿到了好角色”。这当然很重要,但是之后的三年,把桥本爱从下沉之路中拽出,让她快速进步甚至开始被称作“演技派”的,不是某部电影,而是电影本身。
来看这段很重要的叙述:
“来到东京,无所事事,只能在家看DVD打发时间。看了很多后,不经意间租了石井隆导演的《情难自禁》,看哭了。很感动,终于冷静下来停止哭泣后的时候,觉得这个女演员演得好棒,摄影师好棒,打光也好棒,不止看电影情节,也注意到了电影本身有趣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了电影的魅力。”
这段话取自桥本爱为POPEYE杂志撰写的文章,标题是《除了电影就找不到别的心灵港湾》。来到东京一年多,桥本爱开始大量观影,每年观片量180部左右,去小众电影院看旧片专场成为日常,她还开始系统学习卢米埃尔兄弟开始的电影史。
爱上电影这件事对桥本爱而言非常重要。或许是因为熟悉电影制作的具体流程,桥本爱比一般影迷更关注电影的技艺层面,包括摄影、灯光、剪辑的技法,当然还有演员的演技。
看电影成为了她业务学习的主要方式。“她明明这么年轻却看了很多电影包括以前许多老作品,这份努力令我十分钦佩。” 著名导演尚-皮耶•达顿(Jean-Pierre Dardenne)曾这样评价桥本爱。她在综艺节目中曾自述自己会在家中学习不良少女的表演技巧。
另一方面,电影也成为了她的寄托。在上述文章的结尾,她这样写道:“总之,我只有电影了。除此以外就找不到别的心灵港湾,所以如果能在能遇见电影同好的地方停留就一点就觉得很幸福。电影馆也好、拍摄片场也好,都是自己能安心停留歇息的地方。”
怀有这样心境的桥本爱在工作上也开始出现转机。
回到《桐岛》一片。桥本爱高高在上的冷漠气息从此片开始变少,表演形象开始丰满。原本主打的冷感确实是桥本爱的重要本色。以特定形象示人是艺人的本分,也是日本演艺圈的长项。但就像及川光博生活中并不“王子”一样,桥本爱在真实生活中并非三无少女,她擅长运动、在气氛热络之后也会在综艺节目中主动说梗。
《桐岛》的重要性就在于逐渐挖掘了桥本爱的这一面,羽毛球桥段是一个标志。初中时参加过羽毛球部的她就像真实训练那样的拍摄颇有冲击力。“原来这是个运动起来有板有眼的女孩”,这样的惊喜,桥本爱的共事者和影迷日后将不断感受到。

与《桐岛》相比,桥本爱在《使者》中的表现从演技上说更值得称道。一个简单得有些狗血的悬疑故事,以及并不讨人喜欢的闺蜜争风的设定,因为桥本爱结尾处的暴击而被升华了。可以说,桥本爱通过一己之力提升了影片的品质,这与《桐岛》中凭借出色的剧本和导演获得成长是完全不同的。
这之后,桥本爱的表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使者》中,桥本爱“像是呕出灵魂”的哭喊让人看到了她作为女性的爆发力,熟悉她的人很容易发现,这与她当时迷恋的老电影有紧密关系;在《再见了德彪西》中,桥本爱第四次在作品中弹钢琴,她本人确实也有这一技能;在《美好世界终结时》中,桥本爱彻底释放了自己在百合关系中的魅力。
自从爱上电影之后,桥本爱经常在作品中奉献能量十足的高光桥段。注意“能量十足”这个词。考察上述《桐岛》以降的作品,桥本爱的情绪爆发表演虽然精彩,但有些过度释放。这与这些角色本身相关。她们多是遭受常人不常有之痛苦的女性,这也与桥本爱当时所沉迷的情色电影类型有内在相似。在面对这些角色时,她不再像刚入行时以本能的冷漠去对待,而是试图把自己变成这个角色。这种强烈地与角色接触的过程对桥本爱并不容易。
神经认知专家苏菲•斯科特在TED演讲时告诉人们有两种笑,一种是不自禁的笑,比如被挠痒或是被逗乐,那时的人上气不接下气、面容有些狰狞。另一种是平稳的“哈哈”声,表情让人愉悦。
后者是所谓“社会性的笑”,是为了人与人融洽相处而进化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即越擅长微笑——的人越容易与人相处,巅峰大约就是偶像了。桥本爱的“后宫”之一松冈茉优就擅长于此,“综艺感”,人们一般会这样表达这种能力。
桥本爱是没有这种能力的人。检阅她的所有照片及视频。你会发现她只有两类表情是显得自然的:冷峻的面无表情,和放声的暴怒或大笑。
但凡是微笑,总会让人有种“我自己也知道这很假而且你也感受到了吧”的明确意味。
虽然存在过度解读的可能,但仍可以相信桥本爱是一个无法与陌生社会自然相处的人。在综艺节目中,桥本爱过于自我的表达以及稀奇古怪的习惯让人无所适从。
同样,她也无法与角色共处,她本质上无法亲近一个陌生人,但是又必须进入她,这会产生激烈碰撞。
之所以将桥本爱的个人性格与表演联系在一起讨论,是因为桥本爱是更倾向于本色表演的演员类型。换句话说,桥本爱是那种必须要把自己当作角色的演员。对于演员桥本爱的真正理解,是从体会了这一点后开始的。同样,明白了这一点,也才能明白《小森林》对于桥本爱的重要性。
因《狩猎》而拿到柏林影帝的米科尔森(Mads Mikkelsen)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形容他这一类的演员:“我总是能掌控我的角色。我说了算。如果能说清楚一个角色,那很好;如果说不清,我会不断提问题,直到我非常了解。”类似的表述堺雅人也曾使用过,他与米克尔森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在戏剧舞台上学习表演。
与此相反,桥本爱模特出身、处女作成名,没有时间习得这种职业素养。这不是好事,表演技术含量很高,理应通过扎实、高强度的训练和理论学习来培养。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偶像艺人演技进步缓慢、甚至终其职业生涯无法奉献合格的表演,因为他们的有效训练时间不足。
当时的桥本爱也会遇到这个麻烦。因为喜爱电影,她“有强烈的意愿去成为一个好演员”,但并不知道如何做。她努力理解角色,却经常不得门而入(NG镜头过多),或是陷得太深。
在为《再见了德彪西》宣传时,她曾这样自述苦闷:“如果我是工作人员,肯定也会觉得,‘真是难搞啊这样的演员’。角色本身的痛苦让我难以自处。看自己的电影痛哭,这是第一次。”
“在教她弹琴的时候,十次里大约有一两次能见到她的笑颜,觉得自己M的一面被发掘了。”与桥本爱共演《再见了德彪西》的钢琴家清冢信也如是说。
无法从理性上认可、控制角色,但却又努力想这么做,这种冲突感贯穿桥本爱这一时期表演。这使得她的角色有时情感脱离剧情,有时又突然爆发,就像《再见了德彪西》和《使者》那样的入戏。
那些哭喊、嘶吼的高光桥段——它们都是桥本爱与角色互博产生的碰撞。
当然,回到之前的观点,这仍然要感谢电影。如果你没有强烈地拍好电影的意愿,或者说脑子里没有那些让自己震撼的表演片段,是不会产生这种困难的。
在钻研电影之后,她开始意识到表演的魅力来自自己的举手投足,而不是美貌。她通过看电影来学习表演。“自己也要演得这么好才对得起自己热爱的电影”,非科班出身的演员桥本爱,大概是抱着这样的觉悟去吃那些剧本的。
从市场说,日本的年轻演员更偏重本色演出。大约从平成年代起,“自然”取代“专业”成为了新晋艺人的首要选拔标准。想要成为明星,你首先要有个人特色,之后再来谈专业演技。这会带来的弊端是模特化的演员(东出昌大同样曾为此苦恼)。而由于对电影的热爱,桥本爱的本色在同龄人中最早摆脱了模特感,找到了独特的本色。
但就像之前所说的,表演作为一门技艺所需要的训练是必须的,不入门的痛苦可以带来高光片段,但带不来经典角色。
在两年左右与表演的磨合之后,桥本爱逐渐找到了米克尔森所说的那种控制感,或者说,她逐渐知道如何与角色和平相处。《小森林》中的桥本爱就是如此,一个成熟的演员。


和解
要理解小森林中桥本爱的表演,首先要先理解这部电影本身。
虽然这是部形式独特的美食电影,但它仍有完整的故事。单亲妈妈留下高中生女儿离家出走,女儿进城闯荡、受挫回乡,收到母亲的信后再去城市,婚后返乡定居。看上去,这是一个典型的弃子寻找人生的故事。
这类故事的惯常讲述方式是挑重点。为了让观众看清楚“人物内心转变”,把戏剧冲突聚焦在几个核心事件上。《小森林》看似也是如此,从市子对自我心情的自述、对“不要逃避”的讨论,到母亲的信的关键作用,都落了俗套。
但这只是表象。一个需要反复提及的观点是,日本影视作品经常表里不一。比如《昼颜》,最后的结局是不伦没有好下场,但其实说的是下半句——“即便如此还是要不伦”。
比如《海女》,表面上为能年玲奈安排了男朋友和备胎,但实际上,从大量段落的台词、布景、摄影和配乐上,可以看出百合才是官配。
这是因为日本影视首先需要满足强大的主流观念。比如家庭、比如绊、比如寻找内心。但同时,艺术家们又需要表达不同的东西。表里不一的作品因此产生。
《小森林》也是如此,表面上说,人的关键是找寻自我,思考人生的意义。但本质上在说,不要想,去做!只有做才是有价值的。
这个主题是由佑太说出的:“他们说的话,都是自己做过的,我尊重这些言之有物的人。我不想过杀了鱼还要吐槽杀鱼方式的人生。(关于此句的翻译,感谢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453886/的解释)”
农村的价值就在于什么都看行动。要除湿需要生炉子,生炉子需要砍柴,砍柴要从冬天开始储备,这些没什么道理可讲。菜该怎么种、该怎么烧、该怎么杀,这些事情不要靠说,都要做出来。母亲炒青菜的秘密是如何发掘的?自己一遍遍烧出来的。
市子为什么最后回到了小森,不是母亲的信改变了她,母亲的信只是加速她的过程,所有的因果都是在劳作中决定的。
春的开头,市子被打工处的老板呵斥,于是开始抱怨那种人有家人帮衬,不劳而获,这种人不算家人。但突然发现,自己也不算家人,因为自己也没有做什么事情。什么是亲人?片中给出的答案是:互相帮忙才能算是亲人。农村的家庭、邻里关系本就是建立在共同的生存需求之上的,你无法为生存做贡献,所谓的感情、羁绊就无从谈起。这种朴素的社会观念,在如今庞大的城市森林中容易被忘记,人们容易忘记自己做什么就换来什么这个简单的道理。开始关注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也搞错了行动和内心的因果。
这就是本片想要表达的价值观——价值观不重要。
吉子最后对市子是这么吐槽的:“既然喜欢这就留下来啊……她就是喜欢红颜薄命的感觉。”这显然是对习惯了“自我救赎”戏码的观众的批评。既然你能烧这么多菜,你能在这里独居,那就住啊,过不过得了心理关有什么重要?
这种取向,也凸显在拍摄中。导演森淳一在拍摄前所说的,希望电影拍出纪录片感。所以在奥州当地实打实地取景了一年。在原作的扎实基础上,剧组在剧本、布景、道具、台词等方面都力求还原真实的日本东北农村生活。这些精细活让在电影中的体现就是,种植和烹饪的细节能给给足,所有的劳作也由演员向当地村民学习后独立完成。
这种独特的要求和拍摄方式,帮助桥本爱找到了自己该有的表演方式。在片中为人称道的杀鸭、砍柴、插秧等桥段,共同的特点是不是表演,就是技能,就是会做与不会做的关系。
在之前的表演中,桥本爱过度关注了内心感受的部分。但在《小森林》中她明白,演员实打实的技巧或许是通往所谓内心的最佳方式。观众对一个角色的接收只能依靠画面和声音,也就是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台词。这些外在的形式才能抵达本质。
在本片中,桥本爱逐渐学会解构一个角色。《小森林》中的大量旁白的语气,都是经过桥本爱设计,在仔细考量了剧本之后,她寻找并练习一种“比当事人年龄大一些,用过来人口吻了回忆当时心情”的旁白方式。这种恰当的距离感,再加上旁白本身的精练,使得《小森林》全片的流畅度大大提高。
对于角色的设计正在逐渐成为桥本爱的一个熟练技能。更早的印象来自于《我只是还没有全力以赴》中。
姜文在《北京人去纽约》中曾主动要求改变一个戏中人物的关系。“和情人像母子,和妻子像父女,和女儿像情人”,在得知这种表演方式后,也终于了解了为什么本剧中的中年男人那么有戏。
桥本爱在《全力以赴》一片中也找到了一些这种味道。本片中的女儿一角并不出彩,台词较少,应该怎么表现与废柴父亲之间的关系其实并无定论。桥本爱最后演出了母子感,这是典型的经过设计过的表演。
另一方面,在掌握职业演员技巧的同时,桥本爱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本色。在《小森林》中,能看到她对运动的擅长,以及偶露峥嵘的冷感。在独食时的平淡,和在分食中的自如,会让人恍惚觉得这大概就是那个出身熊本、独剧东京的20岁女性。
桥本爱多次透露,自己最爱吃的是番茄和纳豆。而这恰是《小森林》中市子最喜爱的两种食物。无论这是演员对拍摄的影响,还是为了宣传的自觉,这多少都表明了桥本爱与市子这一角色,以及电影本身的深度结合。
桥本爱在影片中展现的能干一面,不仅为她带来声誉,同样也拓展了日后的戏路。出道时期的桥本爱,会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冷漠的城市女孩。但桥本爱并不同于那些高高在上的公主,她会为一些普通的笑话大笑,会对他人的话快速回应,是个喜欢自己动手搞定的人。
一些特定的桥段正在成为桥本爱的招牌。在此之前,想到桥本爱会想到什么?
最早是光着脚弹琴。这是一个学生桥本爱。
之后是话剧。这是一个学习者桥本爱。
现在是家务、农务。这是一个独居女性桥本爱。
这些形象都与现实中的桥本爱充满联系。她仍然是一个靠本色演戏的演员,但是她已经学会如何让本身的魅力与角色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桥本爱第二次与Robot Communication合作,上一次是《管制塔》。
Robot Communication是日本最著名的影视制作公司之一,从广告片拍摄起步,以动漫和特效著称,不过在电影领域却展现出不同的气质,这可以从其代表作《情书》、《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中感受。这一特质在桥本爱参与的作品中也体现出来,相差5岁,两个时期的桥本爱的身影和容颜,得到了日本北方美景恰当的渲染,同时融为一体。可以说,将桥本爱拍得最美的,是Robot。
当然,在此之后,桥本爱第三次参与了Robot制作的电影——《寄生兽》。

桥本爱的魅力,是其特有的独立、冷峻而又贴近俗世的气质。她在小森林里找到了这种魅力的最佳表现方式——与角色的成长相互冲突与相互理解。看着市子,你会觉得她的确是一位农民,只不过与别人不同,她是个有着桥本爱味道的农民。
这种表演境界使桥本爱成为与二阶堂富美并列的这个年龄段最出色的女演员。达到这一水准的过程,正如片中市子母亲所说的,是一个螺旋上升。同时,桥本爱也应该感谢机遇的赏识,在热门电视剧中的持续出现使她在痛苦纠结演技的阶段能够保持人气,免于无戏可拍的窘境。
三年之后,桥本爱终于逐渐担当起了“新生代领军者”这样的称号。经历了困惑、厌烦、摇摆,最终还是理解了该如何工作。片中的市子如此,桥本爱亦是如此。


*感谢所有字幕组,没有你们,生活的乐趣减少大半,以上一切也无从谈起。
*本文仅就桥本爱的电影作品讨论,电视剧作品除极少数引用外并不涉及。这是基于两种工作全然不同的要求的考虑。

 短评

舌尖上的日本啊。非常治愈,尤其在刚刚看完《疯狂的麦克斯4》之后接着看这部。这个世界上,可能也只有日本能拍出来这样的电影了。独立于地球的自我。一日三餐,周而复始,春播冬藏,这就是“日子”最好的解释。

2分钟前
  • frozenmoon
  • 力荐

恬淡之美,自得其乐,风景和食材一样精致,劳作和享受一般干净。在日本当农民竟这样优雅,有隐居之趣,桥本爱的呆萌刚刚好。像《乡村照相馆》《从河底问好》等,片子再次涉及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东京等大城市混不下去的年轻人,回故乡,怎么生活才能在祖辈的土地上实现自我价值。

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她这么辛苦种田就是为了每天这么吃啊?”“对啊,人生不就是这样吗!”

6分钟前
  • 荞麦
  • 力荐

可能是很符合我最近迷茫的心态,看到最后真的被打动到了。想要离开自己现在的生活,但害怕绕一圈子最后还是回到原点,所以停滞不前、却又诸多不甘。市子妈妈说圆圈其实是一种螺旋,看似回到原点,其实圆圈也在不断上升或者变大。这个道理很简单,但真的能坦然接受,其实蛮需要一种历练的。

8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一个比较感人的细节就是桥本爱全程看起来都像是几天没洗头,确实一个人住的话也不太可能有毅力经常洗头了!

12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故事的最后貌似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宅在家里是找不到老公的。。(误)

17分钟前
  • 乱子
  • 推荐

看完《小森林◆夏秋冬春》,感觉这才是我要的妹子,和我想过的生活。美食、节令、四时,在我的眼里慢慢清晰起来,以前读《清嘉录》才有过类似的感觉,人固然不能只靠数着时间过活,但可以随着节令和四季而活着,感受每一次花开,感受每一次雪落,除此之外,这一生中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呢?!

20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力荐

不知道该说什么,再见。

23分钟前
  • 南笙
  • 力荐

昨晚做草莓酱的时候,幻想女主上身。

26分钟前
  • Essy
  • 力荐

那种时光静静流走,不去叹息,也不挽留的感觉,真好

31分钟前
  • 张腾森
  • 推荐

真希望变成晨间剧啊,每天都想看到

32分钟前
  • 尘世之埃
  • 力荐

不认为这是部文艺小清新片,反而是让你懂得如何脚踏实地及敬天爱人。尊敬他人,尊敬你生活的这片土地,明白孤独是人生的常态。

36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完全抹去了互联网时代的痕迹,联络仅靠寥寥书信,甚至电视机的画面都不易见。人物们不玩手机不发短信、不上推特晒图朋友圈发吃,只自己默默耕种、收获、烹饪、享用。抱着电脑手机看了部片子就说日本农民很优雅?先别忙着叶公好龙、去浪漫化乡村生活。抱着审美心态,在任何地方都无法承受生活的真面目。

41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有人说装逼呀什么的 我人生就得加一味装逼

44分钟前
  • MR.SANMAN
  • 力荐

嗯,要细心,要有耐性,还要要守得住寂寞。当然首先,你要有块地。8.5

47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南豆腐用盐水煮过,放上煎熟的培根粒和日式酱油蒸熟,顶上带花的迷你黄瓜大概小指那么长,叽叽脆,跟豆芽鸡腿菇炒在一起,放红葱酱,热可可的杯口蘸一点盐,里面泡上棉花糖,来北京才吃到的硬皮柿子,一包沙甜,没有核,只有带脆的舌头,是最好的餐后甜点。我就是吃着这些看完了这部电影。

51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我們說的“不時不食”是說要吃時令自然生長的食物 然而時令本身即是一味調料 就像生活里不期而遇的一切 都讓食物有了當時的意義 事已至此,還是先吃飯吧【北歐風性冷淡電音農廣天地大法好!私心這片子早10年女主非蒼井莫屬

56分钟前
  • T.V.Zoe ி
  • 推荐

冬天所需之物,春天就得埋下种子。时间必不可少。某些事情绝不能做,一旦做了就成定局。我喜欢她不言不语接受一切,不言不语过每一天。少女啊心倔强,千锤百炼之后犹有不甘。冬雪化尽樱花开,冬天埋下的种子来夏再收吧,少女再次走进等待一切的黑夜。

1小时前
  • 昏金暗玉
  • 力荐

多做一些好吃的,少讲一些大道理

1小时前
  • 小蛋蛋
  • 力荐

想做饭想做饭想摸菜刀想翻锅想捏面团啊啊啊啊啊我的厨魂已经熊熊燃烧了!!!!感觉村里地上随便啥草都能焯一下炸了吃掉¯﹃¯…

1小时前
  • 哦豁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