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太空

HD中字

主演:伊隆·马斯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回到太空 剧照 NO.1回到太空 剧照 NO.2回到太空 剧照 NO.3回到太空 剧照 NO.4回到太空 剧照 NO.5回到太空 剧照 NO.6回到太空 剧照 NO.13回到太空 剧照 NO.14回到太空 剧照 NO.15回到太空 剧照 NO.16回到太空 剧照 NO.17回到太空 剧照 NO.18回到太空 剧照 NO.19回到太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回到太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奥斯卡获奖导演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和金国威(《徒手攀岩》《泰国洞穴救援》)首次将镜头对准天空,讲述了 SpaceX 鼓舞人心的崛起历程,以及埃隆·马斯克 20 年来为重振美国太空旅行野心所做的努力。这是自 2011 年航天飞机退役以来首次在美国本土执行载人任务,这是一次难得的机 会,带领观众深入了解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背后功臣工程师和宇航员。《回到太空》记录了 NASA 资深人员鲍勃·本肯、道格·赫尔利和其家人在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将带领观众前往国际空间站进行激动人心的旅程,并探访马斯克和 SpaceX 团队的任务控制中心,见证其如何以“海面溅落”的方式将太空人送回地球。伯尼蓝色妖姬不再沉默盲道活活生吞情义两重天为爱担当催眠大师兴风作浪2王的盛宴2012柏林情报站第三季天赋异禀 第二季某天,灭亡从我家玄关进来了爆炸头田中第一缕曙光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甜心格格第二季极寒之蓝执法者:巴斯·里夫斯第一季绝对正义VS外道少女队年少轻狂圣诞特辑金的音像店锋利的棍子毒液:致命守护者英语功夫熊猫2国语酒是故乡浓小云雀日落家园 第一季两个妈妈2010碟形世界:圣猪老爹杨三姐告状无心法师为了和平狼之女女魔头经山历海甘先生的胜利窒息家庭第二季霹雳神风遇险医生福尔摩斯历险记1984什么不会杀死你古墓入侵者

 长篇影评

 1 ) 所有困难的问题,答案都在更高层次

有个修女曾向NASA写信问道: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小孩子吃不上饭,你们怎么能舍得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

对太空感兴趣,仿佛是人类的本能。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一声巨响后,这片黑暗渐渐分散了,缓缓上升的东西,变成了“天”。

自盘古开天辟地,人类就从未停止过对太空的探索。从明朝自制火箭绑着自己飞天的“航天第一人”万户,到1964年苏联发射的“东方一号”,加加林成为了第一个遨游太空的人。500多年来,人类从对宇宙的误解,到身心向往,到终于有一天,可以亲自登陆月球、火星,回首遥望这个蓝色的球体。

那么太空,到底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以前,我眼中的SpaceX,就是一家从地球往太空运送东西的快递公司。它突破技术,节约成本(猎鹰9号的发射成本下降了一个数量级),成为航天商业机构,提高发射火箭的效率。它野心磅礴,妄图将火星纳入人类殖民地。

但这一切的探索,真的会让人类变得更好吗?

埃隆马斯克,一个“疯子”,他把金钱看作信息,用这些信息换取更多社会资源的配置,激励着停滞的太空计划继续前行。

关注,似乎让一切变得更加可能。火星,让人类意识到,深藏在某处的超越精神,在共同的目标中,逐渐开始苏醒。而千百年来,不管黄人、白人、黑人,都活在一个渺小的、模糊的、暗淡的蓝点里,什么战争、文明、科技,都是一粒悬浮在阳光或黑暗中的微尘。

更别提血肉之躯的人类了,比渺小更渺小。

被SpaceX送上太空的宇航员道格说道:即便是最冷酷无情的宇航员,一旦他们进入太空,他们就会被改变,会变得更好。他们往下看,然后说“我们都在这个小球体上”。

我还有一个大胆的想象,如果SpaceX真的能把成本降到无限低(可能随着能源技术的提升什么的),那么贵公司就有可能从快递公司转型成为教育公司,毕竟,一个再没有信仰的人,也没办法在浩瀚的、广袤的、真实的太空中,还能迷信相互杀戮的幼稚游戏。光失重这一条,就能让人类重新思考与自然、生活、社会的所有关系。

太空,是一个纽带,没有对太空探索的交集,文明将在各种对立中分崩离析。回到太空,其实有可能帮助人类,找到一条博爱之路。

后来,NASA是这样回复修女的:

在400年前,德国某小镇里有一位伯爵。他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他将自己收入的一大部分捐给了镇子上的穷人。这十分令人钦佩,因为中世纪时穷人很多,而且那时经常爆发席卷全国的瘟疫。一天,伯爵碰到了一个奇怪的人,他家中有一个工作台和一个小实验室,他白天卖力工作,每天晚上的几小时的时间专心进行研究。他把小玻璃片研磨成镜片,然后把研磨好的镜片装到镜筒里,用此来观察细小的物件。伯爵被这个前所未见的可以把东西放大观察的小发明迷住了。他邀请这个怪人住到了他的城堡里,作为伯爵的门客,此后他可以专心投入所有的时间来研究这些光学器件。

然而,镇子上的人得知伯爵在这么一个怪人和他那些无用的玩意儿上花费金钱之后,都很生气。“我们还在受瘟疫的苦,”他们抱怨道,“而他却为那个闲人和他没用的爱好乱花钱!”伯爵听到后不为所动。“我会尽可能地接济大家,”他表示,“但我会继续资助这个人和他的工作,我确信终有一天会有回报。”

果不其然,他的工作(以及同时期其他人的努力)赢来了丰厚的回报: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给医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此展开的研究及其成果,消除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肆虐的瘟疫和其他一些传染性疾病。伯爵为支持这项研究发明所花费的金钱,其最终结果大大减轻了人类所遭受的苦难,这回报远远超过单纯将这些钱用来救济那些遭受瘟疫的人。

 2 ) 马斯克

《回到太空》更像是一个宣传马斯克和美国合作的纪录片,深度讲的东西几乎没有。前几日对马斯克有过个人揣度的小文,现在更觉得他确实是某未知文明把他的脑部限制调高或是松开了一些,让他在人类科技领域达到目前的极致。但为什么会由他来开启人类科技进步,原因是什么?是引领我们跨入科技新纪元?还是到一定时候又他来有效掌控人类?一切未到节点是未知的。但可以确定,他肯定不是外星人,他最多是个傀儡载体,来具橡一个任务而已。他没法和特斯拉相提并论,他是在已知领域尽可能走到人类极致,不能像特斯拉那样,开创任何事物由无到的质的变化。如果他能有效使用周边能源使用,比如太阳能有效的采取和储存,地球上反重力的有效使用和推广,太空穿梭能量的使用等等。SO: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去火星?是地球在地球上太拥挤、能源不够用?那去火星真的能好好平安无事的生存吗?生存的各种风险远比地球低吗?PS:我倒假想而且真的有可能,在东方,有人悄然在修炼意识,来链接高能,改编他自己,甚至得大道者会引领部分人类走向真正的文明……

 3 ) 《回到太空》:再抬头看这份广袤

脑中想了许多溢美之词,又觉得在这里发言可能需要更多的一些谨慎,或是另一种理性吧。埃隆·马斯克是一位人们可以撇开国籍撇开年龄性别认知撇开地球人此时手上做的事情,值得一句赞美的一个人。

有些人为了民族解放作出牺牲,为权力平等作出努力,有些人刻画不朽精神,有些人为国家争得荣耀,这些人在他们生活的百年间,他们是无可争议的伟大的人,但若放远目光,这些必然无法永恒,都会湮没在时间的潮流中,国家会衰落,政党会消亡,没有一个政体会长世永存。牛顿带领人类向科学迈近了一大步,爱因斯坦奠定了物理学上的两大基石,数千年之间人们都会为之传颂。若干年后当人类登上火星,开发太阳系,走向更广阔的宇宙之时,人类也不会忘记加加林,阿姆斯特朗,不会忘记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上的十四位宇航员,也许也不会忘记曾经有这么一个人埃隆·马斯克为人类航天航空事业做出的贡献,哪怕是向前一小步的试探。

航空航天让不同国家的人们回到了最基础的共同点,人类上。空间站对接成功,几名美国宇航员和俄罗斯宇航员拥抱在一起,不需要夹杂过多思虑,不需要掌握同一门语言,以人类最基础的动作欢迎彼此来到太空。彼时我们互不相闻,但此刻和你同在于此。地球上美俄之争,肤色之争不可开交,但与这一片广袤浩瀚相比,如此游尘土梗又算得什么呢?

马斯克算是拿到了最棒的人生剧本了,他所拥有的一切并不是他出生时就获得的。南非出生,两次移民,转学又退学,依靠强大的实力一步步走到了如今。而同是成为世界头部富豪的那些人,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贝尔纳·阿尔诺,或者,曾经也是雄心勃勃的马云?只有马斯克走向了太空,走向了宇宙。他有曾经面对媒体的腼腆,有面对连续三次巨大失败的不知所措,面对一次完全顺利的载人航空任务发言时的磕磕巴巴,面对数位航天前辈的轻蔑评价和出力阻止,他说,“他们是我的英雄,但这太艰难了,我希望他们能来参观看看我们在这里做着什么,我想这会改变他们的想法。” 他喜欢看漫画和科幻小说,不会在公众场合说一些虚无缥缈的场面话,他是一个有趣的亿万富翁,一个无比鲜活的人。

金柴夫妇又一次献出了极为优秀的纪录片。剧情如电影一般跌宕起伏,狠狠抓住了作为观众的心。一个好的故事若是缺少了优秀的讲解者必然也会黯淡不少光芒,剪辑叙事角度来说都无可挑剔,已经开始期待他们的下一部作品了。

“当你绕着地球转的时候,你看不到地图上所画的线和边界,你会把地球看作一个整体,看作我们的家。”

回到太空

 4 ) 《回到太空》:励志的公司宣传片

《回到太空》是由美国导演金国威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追踪了伊隆·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过去二十年里不可思议的崛起过程。在疫情期间看这样的片子,相信许多人会受到鼓舞或感动,并由衷地感叹自己的活动范围与片中那种宏伟梦想之间的差距。这种反思正是这部片子想要取得的效果之一。它成功地把一家公司的宣传片拍成了一首献给理想主义的赞歌,燃情又励志。

我曾经问一位研究传媒的美国博士,“回到太空”“开发火星”这样的口号真的对美国公众具有普遍的吸引力?他很肯定地回答,“是的。”原因在于,美国一直是科技的受益者,这是美国人“用科技解决一切问题”思路的延伸。比如,如果地球上的环境污染失控,变得不适于居住,那么如果已经在火星建立了殖民地的话,就等于留好了一条退路。在美国,有一群像卡尔·萨根那样的科普作家向公众宣扬科学家的理想主义精神,激发人们探索太空和未知的兴趣;阿波罗登月、挑战者号爆炸等标志性事件都在美国人心中留下了“闪光灯记忆”(flashbulb memory),再加上《星球大战》《星际迷航》的大量大众传媒的渲染,太空不仅是科学家关注的研究对象,也强烈地存在于普通人的想象中。多数美国人会觉得去太空是一件特别酷的事。所以,这样的口号在美国很有影响力,能够牵动普通大众的神经。

美国人确实有太多的理由需要回到太空。自从2011年7月美国最后一架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退役后,美国就丧失了从本土想太空运送与航天员的能力。之后几年,美国宇航员只能坐俄罗斯火箭往返太空,还要付给俄方高额的“路费”。这当然让一部分充满国家自豪感的美国人感到不舒服,他们一边怀念六七十年代美苏太空竞赛的峥嵘岁月,一边骂当今美国的政客没有远见。片中一位宇航员难堪地回忆,她从太空回来后参加电视节目,许多学生观众问她成为一名宇航员最重要的是什么,“学好俄语!”她回答。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诞生了。他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一个有点特立独行人,经常发表有点古怪、耸人听闻的言论。虽然他的两家主要公司今天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但是即使在美国,人们仍旧对他褒贬不一。在一些中产阶级眼中他是有点“邪恶”的富人,和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一样,利用法律漏洞逃税,苛刻地对待工厂工人;一些知识分子认为他是“骗子”,通过迎合政府的环保政策获得补贴,骗取纳税人的钱。

虽然有这些争议,但马斯克在商业上非常有决策眼光,且知道如何包装自己公司的卖点。美国国会之所以砍掉航天飞机项目,主要是因为太贵了,据说平均每次发射的费用高达5亿美元;而且出事故的概率也很高,五架飞机就爆炸了两架。太空项目主要是冷战的产物,美国已经证明了自己在空间科技方面的领先;加上美国国内贫富差距近年来渐渐加大,当时许多穷人质疑仅仅为了科学研究花这么多钱是否划得来。然而时过境迁,随着中国等国在太空技术方面逐渐追赶上来,美国人的心态又变了。片中一位NASA官员担忧地说,未来太空中我们将落后于中国,“甚至落后于印度”。

马斯克敏锐地觉察到,在美国的体制之下,要说服美国政府支持自己的私人公司,必须证明它更有效率,发射成本更便宜。这也符合美国右派的信条,认为私人公司一定会比NASA这样的政府实体更有效率。凭借20年来持续不断的研发,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成功地研发出了火箭和太空船回收利用技术。按照片中的宣传,这样可以将发射成本降低到NASA发射费用的十分之一。很显然,帮助美国人“回到太空”的决定因素并不是科学家的理想主义,而是非常实际的基于成本控制的商业计算。此外,虽然这是一家私人公司,马斯克本人进行了大量前期投资,但它主要的客户是NASA,它的发展仍旧离不开政府支持,最终要由纳税人的钱来买单(虽然更便宜),这就给人换汤不换药的感觉。

虽然这些背后的因素是很明了的,但是这部纪录片有意回避了这些,它也回避了比如“太空技术掌握在私人公司手里是否是件好事”这样的普遍担忧。它把镜头对准了充满抱负的企业家,富有科学精神的研发人员和奉献意识的宇航员。它强调了太空探索的科技挑战和风险,克服这些挑战所需要的毅力和勇气。它回顾了美国在太空取得的历次标志性成功和灾难性事件,甚至“过时地”展示了乘坐龙飞船到达空间站的美国宇航员的生活细节——玩具恐龙如何悬浮在空中,宇航员在空间站健身,太空行走等等——仿佛这些都是第一次发生一样。这些充满怀旧色彩的镜头的信息是非常明确的:美国属于这里,美国在这里不能缺席。

 5 ) 马斯克年度公关又成功了

看完觉得应该是年度最佳。

生而为人渺小又伟大。

浩瀚星河中的沧海一粟,却又一次次在外太空创造着奇迹。

马斯克和Space X的确是企业家精神的鲜活载体,内心要多强大才能背负无数个陨落的火箭,只为下一次可能会被命运眷顾的成功。在极度垄断官僚的美国航天系统实现商业化运营、让每一个火箭可回收,确实让人叹为观止。

18年的努力成型。

当“龙”飞船终于载着两名宇航员划破天际,宇航员Bob儿子的恐龙玩具也一路跟随,漂浮在太空舱的每个角落。科技和人性的光辉相互交织,人类群星闪耀的又一瞬间。

到了外太空,人类的成就不分国籍,不分种族,我们都只有一个统一的名字,人类。在愈演愈烈的俄乌战争和四分五裂的世界局势里,如果所有决策者能放眼外空,从穹顶之上遥望那个没有分国界线的地球,是不是就能减少一些无谓的纷争和伤害?

 6 ) 要么死得安然,要么活得绚烂

“SpaceX正在寻找全世界的人才,以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最终实现人类成为跨行星物种。我们是一个机会平等的雇佣关系,我们提供基础工资、全面的医疗和股份福利”

以上这段话出自SpaceX官网招聘页面头部

2002年3月14日,SpaceX在加州霍桑出生,目标是降低太空运输成本,进行火星移民,使人类成为跨行星物种

2002年2月,伊隆·马斯克与吉姆,阿德奥3人去俄罗斯,尝试购买3枚由SS-18洲际弹道导弹改进而来的第聂伯运载火箭末果

2002年5月,马斯克与火箭发动机天才汤姆·穆勒(前TRW Automotive火箭发动机设计工程师,SpaceX第0001号员工)在加利福尼亚州埃尔贡多的一间仓库创建了SpaceX公司,准备自研火箭。

Tom Mueller推特头像

接下来就如影片所呈现的那样,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猎鹰一号的三次发射均以失败告终,当同处管理层的员工都为公司捏一把汗,觉得要“就地解散”的时候

作为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能力就开始体现了,马斯克并没有层层问责,而是找出纰漏,尽快安排下一次发射

同年9月28日,在第三次发射失败仅仅两个月后,第四支猎鹰一号便被架到发射台上,这一次,SpaceX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发射约3分钟后,一二级成功分离,发射约六分钟后,成功入轨

一二级分离,一级蹭到了二级发动机,二级险些失控

12月,获得NASA高达16亿美元的国际空间站巨额货运合同,这对处于start up的SpaceX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之后SX像开挂般发展

2010年6月,猎鹰九号首飞成功,

2010年12月,龙飞船首飞成功(早期的货运版,影片中为迭代后能兼顾运货和载人任务的龙二版)

龙飞船飞行在非洲沙漠上空

2011年,宣布开发可重复使用火箭,同时启动蚱蜢试验。

2013年12月,成功从NASA手中租下人类航天圣地,卡纳维拉尔角39A发射场,把该发射场从被拆除的命运中解救出来(2011年7月航天飞机全部退役后,39A发射场就闲置了,而作为博物馆,则维护成本过高)

本片中的Demo-2载人任务便是从该发射场发射的

与立于39B发射场的SLS遥相对望

2014年9月,获得NASA的载人飞船26亿美元巨额补贴,与波音在运载火箭、载人飞船领域开启全面竞争

2015年12月22日,在一箭11星入轨后,猎鹰9号芯一级成功返回陆地,人类从此掌握了量产型运载火箭的可回收技术!

2016年4月8日,猎鹰9号运载火箭芯一级成功实现海上回收。

一级成功降落在大西洋中的驳船后,由拖船拖回港口

2016年,成功与美国空军签署军星发射合同,打破 波音和洛马联合而成的ULA长达十年的垄断。全球太空发射正式进入低成本高性能时代。

2018年2月6日,重型猎鹰运载火箭首发即成功,成为人类现役运载能力最强火箭。

此时SpaceX员工数已从最初的三人增长到约七千人,公司估值迅速超过300亿美元,累计订单收入超过120亿美元

七千人对一些老牌航天企业和举国体制的航天大国来说,确实有些“寒碜”,而根据马斯克本人的说法是:雇佣很多人去做一件复杂的事情,往往是不明智的。数量永远难以弥补质量上的差距。人多了还会降低效率,增加任务成本。

2020年,星链计划低轨巨型星座进入快速建设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卫星运营商。一同竞争的还有英国的OneWeb公司,其公司的卫星组网任务由俄罗斯火箭发射完成,3月份后由于东欧战争和政治因素,与俄罗斯撕破脸皮,后续发射任务交由SpaceX完成

同年4月30日,NASA选择了SpaceX参与其阿尔忒弥斯(重返月球)计划,SpaceX将会为NASA建造一款可重复使用的月球着陆器。

在这里补一个小常识,阿尔忒弥斯计划(英语:Artemis program)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在进行中的一项国际合作太空探索计划,目标是重返月球并建立长期科研点,并且最终登陆火星。该计划以希腊神话女神阿尔忒弥斯命名,她是阿波罗的孪生姐姐,此前美国的登月计划叫阿波罗计划。

接下来再把时间调回到2019年,SpaceX的重头戏:星舰(StarShip)发布会

这个似乎只存在于科幻小说和电影(《Starship Troopers》保罗·范霍文)里的名字,就这样被马斯克带到了现实之中

starship样品机MK1

自从猎鹰九号横空出世后,SpaceX实现了火箭一级和整流罩以及飞船回收循环利用,而二级火箭无法回收一直是SX的痛点,拿到NASA巨额飞船研发费用后,SX依旧延续自己的大胆风,设计了一二级均可回收的星舰发射系统,支持后续的返月和登陆火星的任务

两年间,秉持互联网快速迭代思维的SpaceX持续“炸机”,收获数据后更新实验机,再炸。截止到今年年初的星舰更新发布会,已建造了20只星舰实验机

右为发布会更新的星舰发射系统(星舰+超重型助推器)

因为FAA环评结果迟迟不出和发动机技术原因,星舰的轨道首飞被拖到了今年五月底,到那时,大家可以共同见证,承载人类登陆火星愿望的是一枚如何特殊的火箭!

左为波音承造的载人登月火箭系统,与SpaceX的星舰同台竞技(幻想图
超重型助推器底部并联29台发动机,SpaceX的暴力美学
星舰宣传片截图

又水了一篇影评,谢谢各位,晚安

 短评

片尾曲赞

5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推荐

其实讲SpaceX发展历程的前半部,要比讲龙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后半部好看得多。和后者题材接近而且拍得更好的纪录片还有不少,可只有前者才是独一无二的。身处封控中、乱世凶年般的上海,看这样一部纪录片,也差不多应了王尔德的那句名言:“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了吧~

6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让我给出一个买特斯拉的理由的话,埃隆·马斯克…

11分钟前
  • 可真豆
  • 力荐

很意外,不是什么马斯克个人传记,小到科研人员,大到宏观宇宙,大小细节都详略得当,比洞穴和攀岩都更稳了,对史料递进式情绪做的很好,算是对于太空题材的一个简单尝试

14分钟前
  • Sanders03
  • 推荐

不能接受任何失败的NASA在纸上解决所有问题,SpaceX则一直建造东西,看看有什么突破,然后从那里迭代。这也是两种体系的碰撞,僵化的庞然大物与充满活力,敢于试错的年轻个体。

15分钟前
  • 差不多查理
  • 推荐

还是会有激动或者感动瞬间。

1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这对夫妻档拍片真稳,编排素材的能力很强,看他们的纪录片都像在看剧情片,观赏性非常高。

18分钟前
  • Mr. Lei
  • 推荐

这他妈得值一百个星!这么牛逼的电影一分十秒的主题曲,牛逼! 这才是人应该干的事情啊! 这导演真是个狠人,拍的都是狠人!徒手攀岩拍出了人的体能极限,回到太空则见证了人的智力极限!

19分钟前
  • 左右
  • 力荐

跟《泰国洞穴救援》同期进行吧,疫情第一年,这对导演夫妇实在太有事做了。对着两个重大事件的大量素材,做归纳整理。《回到太空》估计有从几年前就开始的跟进采访。纪录呈现方式依然纯熟而扎实,却没有《徒手攀岩》亚历克斯那样性格的主角(马斯克当然不错,某种意义也是主角,但并非他上天嘛),揪心的细节也从事件性质上比不了《洞穴救援》,因此不大可能继续无敌抓人眼球。另外,可能出于乌克兰战争和全面抵制俄罗斯的时局原因,国际空间站的两位俄国宇航员只被匆匆带过。因为中国没有参与这个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美方出于政治原因反对中方资金),也就没任何对同时期天宫系列发展的对比讲述。

20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敢想,敢干,敢失败,必成功。

23分钟前
  • Novichok
  • 力荐

不愧是奥斯卡系的导演夫妇,对素材的选择和编排非常精准,观看期间几度哽咽,既感叹于世界航天已成过去时的黄金三十年,又对spacex等私营航天力量的崛起充满期待。奥巴马处在时代的交接点,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显现,终点是月球或者火星不再重要,过程已足够美丽和震撼

26分钟前
  • 陈以泉
  • 力荐

很喜欢Elon Musk最后说的那段话:“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进步)并不是必然的,当人们认为技术会自动改进时,那他们就错了,技术不会自动改进,如果你看看像古埃及这样的伟大文明,看到他们之前能够建造金字塔,但他们现在忘记了如何去做,还有罗马,他们之前建造了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沟渠,但他们忘记如何去做了。1969年,我们能够把人送上月球,然后我们忘记如何去做了,机会之窗现在敞开着,但我们不能指望它能敞开很久,我们需要趁那扇窗还开着的时候好好加以利用。” 虽然这段话是建立在技术的角度上,可却同样精准凌厉地点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运动态势,更警醒着我们当下所处的位置,即重蹈覆辙的十字路口面前。人们总是理所应当地认为人类是一直向前进步的,可事实是,有时会倒退,有时会停滞,但如果不去为之奋争,便再无可能希望。

30分钟前
  • 低级趣味
  • 推荐

古埃及人当年可以建造金字塔,但是他们现在忘了如何去建。运气是最好的超能力。

32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只有太空。安慰了我的政治抑郁

37分钟前
  • 撒野
  • 力荐

扎克伯格想把人们拉进元宇宙,马斯克想把人们拉进真宇宙。我想在太空里感受自己的渺小,不想在虚拟世界里沉溺于自身的“伟大”。

40分钟前
  • 鹅岭懒人
  • 推荐

精心包装的资讯重复与狭窄的角度呈现,连同此前也同样是在Netflix登陆的《发射倒计时》,至多成为对SpaceX最好的推广总结片或是有些激荡人心的赞歌。即使可能看到属于Elon Musk有些感性的一面,抑或研究中充满温度的地方,更或是它提出的“超出国度”之外的构想,但收纳于一部足够长的纪录片还是显得薄弱。“金柴夫妻档”被给予许多允许,得以触及很多难得的材料;但从《徒手攀岩》到现在,陷于可能会削弱“羽毛”的项目并不是一个积极的讯号。

44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在上海疫情最严重,且解封看似遥不可及的那一刻看完了它。被各种负面消息打散的情绪平复了很多。这是一部能让人抽离当下琐碎的,纷扰的日常之事的纪录片,让人以更大局更全面的视角与心态去看待此刻,重新审视自己。 如果此刻的人生,有更大的机会窗口展开在你的面前,那就好好抓住它吧。

46分钟前
  • Jaguar@sh
  • 力荐

就挺…流水账的。上一秒还沉浸在人类大同、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下一秒就想起来🇨🇳因为zz原因被NASA从ISS除名。坐在DEN terminal大落地窗前,看完全片抬起头正好看到一架飞机落下,远处就是科罗拉多连绵的雪山,思绪万千。

47分钟前
  • hansglz
  • 还行

没有人知道这个星球上有过多少个“世界首富”,但埃隆·马斯克绝对是目前最牛逼的一个。

49分钟前
  • xTnis
  • 推荐

像是看了两小时 porn

50分钟前
  • Crepuscul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