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路上

HD

主演:吴旭,艾丽娅,杨树林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4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上学路上 剧照 NO.1上学路上 剧照 NO.2上学路上 剧照 NO.3上学路上 剧照 NO.4上学路上 剧照 NO.5上学路上 剧照 NO.6上学路上 剧照 NO.13上学路上 剧照 NO.14上学路上 剧照 NO.15上学路上 剧照 NO.16上学路上 剧照 NO.17上学路上 剧照 NO.18上学路上 剧照 NO.19上学路上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上学路上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黄沙漫天、贫穷落后的黄海固,学生们每天几乎都会朗诵一篇绿意盎然的小诗,然而,绿色对他们来讲永远是个梦。不仅如此,贫穷还在每天威胁着他们,很多人因为负担不起学费而永远告别了教室。这天,学校放暑假了,老师告诉大家开学时要交二十四块八毛的学费。十二岁的王燕(吴旭 饰)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也在上学,七十多块的学费对这个贫困家庭来说并不轻松,妈妈说了让她下学期就不要去上学了。为了能继续留在学校,王燕决定自己去把学费赚回来。希皮黑鹰坠落影版猎鬼少女巴菲小小恋歌权欲第五季抢救工程失误游牧客夜深血红皇妃为何那样人约离婚后掬水月在手黑色协议文件:4022天的饲育花月佳期电影版长公主她不讲武德马尔科姆的一家第七季好莱坞庄园白骨之路肖开提的假期商女云洛溪呆鹅爸爸冰冻星球第二部为家而战(国语版)米奇与达利银行大劫案2008凯利被诅咒的圣徒极端青春王室 第一季美国唱作人 第一季安娜与王子4400第一季白莲邪神穿越美国罗马之战1黄石第二季马普尔小姐探案 第一季变态家族:长兄的新娘土豪哥的忧伤巴哈姆特之怒 VIRGIN SOUL圣诞倾情大象永不忘记封神榜之凤鸣岐山

 长篇影评

 1 ) 《24.8元,十年前的一道数学题》

《24.8元,十年前的一道数学题》


24.8元,这是十年前的一道数学题;
24.8元,这是十年前西部某农村小学生一学期的学杂费;
24.8元,这是十年前的一段励志、奋斗故事;

暑假去枸杞园劳动,摘一斤枸杞可以有两毛钱的报酬,便可以获得这笔收入;
如何赚取去枸杞园的路费10元,是天大难题;
私卖鸡蛋,获得2.5元;花1.7元买圆珠笔,再5元卖给老师,获得收益3.3元;80元(赊账形式,实际支付5元)买羊饲养(额外支付1元介绍费,怂恿弟弟们割草喂羊,买糖花去1元),85元再卖,获得收益4元;
最后哀求、流泪下,充当“牙行”一次获得过手费1.2元,凑够10元!

其中成功、收益率、各类P和各类B,有心之人,可以再去计算一下。
就影片本身,已经是成功的!


《上学路上》是一部以著名的《马燕日记》为创作由头、以全新手法表现西部孩子求学故事的电影!
《上学路上》的创作蓝本----《马燕日记》先在法国《解放报》上发表,引起法国社会一时的轰动,在欧洲成为畅销书,先后被翻译成六国文字。
后“出口转内销”回到中国正式出版,一时成为社会热门话题!该片也已于2004年9月14日以100万的价格将海外版权签售;


那十年以来,影片背景所在的宁夏回族聚居的西海固教育如何呢?要知道“陇中苦,甲天下”啊!
记者任玮、张钦在2011年9月有报道:
宁夏西海固地区是我国最贫困的“三西”地区之一,2010年,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有3145元(1998年不足950元),现金收入更加有限。受此影响,高昂的学费成为不少贫困家庭的学生上大学的“拦路虎”。
而当地正兴起一股新的教育慈善热。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正从以往的一次性捐款捐物,变为基金会类的常态化资助。
开学在即,刚考上陕西师范大学的崾先村学生马小花,从县里新成立的教育慈善基金会领取到4000元助学金,大学期间,每年她都将按时获得同等金额的资助。
8月底,同心县一位企业家用公司每年的储蓄利息约600万元成立了爱心慈善基金会,今年首批拿出138万元用于资助像马小花一样的223名贫困大学生和300名考上高中的贫困生。
近年来,宁夏教育主管部门也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贫寒学子完成学业。今年宁夏计划为区内学子提供1.5亿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帮助3万余名贫困学生圆梦大学。

其中,就有中银绒业的一份慈善之心。
公司及控股股东中绒集团多年来坚持回馈社会,致力公益事业。2012年,公司共为17名职工子女发放慰问金,慰问金额计5.2万元;
这个发放已经被公司制度化,是“金秋助学”职工子女高考奖励制度,即为考上大学的职工子女给予3000-5000元不等的助学金。
扶贫救急,长效救人!
“十二五”期间,原来生活在山大沟深、干旱少雨西海固地区的7.8万生态移民,要在银川市落地生根。
如何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向产业工人、市民转变是难题。为此,银川市大胆创新移民安置模式,以移民新村的工业化、城镇化为核心,引厂进村,推出移民收入倍增计划,推行“网格化”社区管理,移民新村高起点建设,移民思想观念蜕变,移民区成为开发热土。

移民新村移民马兰每天骑车走两公里路,到村口的中银绒业针织厂上班。作为纺织女工,现在试生产阶段每月工资1300多元,正式生产后她的工资将涨到2400元。
据了解,中银绒业公司已在4个生态移民安置区投资建厂,每年生产羊绒衫100万件,最多可解决5000名劳动力就业,给新移民尤其是妇女带来福音。
政府亦不断深化支持。
银川市移民办主任买锐华说,银川每年拿出5000万元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规模化种植养殖场进入移民安置区,实行产业先行,使移民落户就能就业。
银川还将继续实施“移民收入倍增计划”,确保移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6%以上,到2017年达到1.2万元,接近全市农民收入平均水平。


希望,十年前的数学题,可以停留在以往的故事中,宁夏西海固等落后地区,早日获得长足的发展!

 2 ) 為商業文藝片把把脈。

       農村、教育、家庭、大西北。這樣的標籤貼在電影里,觀眾很難不把此類片子跟政策宣導片、主旋律影片混為一談。在固有的觀影經驗中,但凡影片開頭幾分鐘出現飄揚的五星紅旗、西北漫天黃沙、握著筆窩在角落里讀書的小孩、學校破舊的操場,大腦反應機制就會提醒觀眾,本片接下來的部分講講述黨的政策如何之好,如何幫助孩子圓夢,如何改變了窮困小山村的面貌。於是帶著強烈的反感與抵制情緒,觀眾會毫不猶豫地按下網頁上的叉。
     
    導演方剛亮卻跟觀眾玩起了躲貓貓,他在主旋律中間挑刺,偷偷安插自己對於主旋律的暗諷與地址。幾個鏡頭暴露了方剛亮“打着主旋律的幌子在反主旋律”。第一個鏡頭是王燕跟男孩買圓珠筆時,男孩口中那句:“上頭扶貧送的。”救援物資沒有發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上,而是在地方被攔截收為囊中之物。第二個鏡頭是王燕賣羊。邊上的人說:“退耕還林了,羊不讓養了。”中央一句有專家背書的理論,不考慮民間實際狀況就執行。第三個鏡頭是幾個孩子在“山”字前做手指算價格的遊戲。導演方剛亮在圍脖里解釋鏡頭的構思。他在路边看到墻上漆著巨大的“封山禁牧”四个字,墻的前面上有几个孩子在玩手指遊戲。他大腦里出現了三個備選方案。一是把四個字都帶到,但孩子變成很小的前景。二是帶一個山字加邊上一兩個字。三是電影里我們看到的那個頗有政治意味的畫面:單一個山字,孩子作為主題在開心的遊戲。他也許想偷偷傳達這樣一個信息:政府制定的規則,在孩子眼中不過就是遊戲而已,沒有實際效力。就像法律有兩種,一種是活在紙上的,一種是活在心裡的。紙上的不過是給別人看,證明本國正朝著法治社會靠攏。活在心裡的法律政令,才是人民真正接受的。活在墻上的政治宣傳標語,在遊戲的孩童面前顯得各位無力與慘淡。

    澄清了本片是主旋律影片的疑惑之後,來談談《上學路上》的電影題材。在大陸我們習慣與把此類型自動歸檔為:農村教育題材。但凡講述貧窮落後陰暗底層人民的電影,加上一點動人的敘事,漂亮的鏡頭,煽情的音樂,總會擊中外國各大影展的心。《上學路上》就是很好的例子,本片拿到了來自德國、伊朗、印度、希臘……其他地區的獎杯,這種墻內開花墻外香的電影在大陸不是少數。在台灣,本片可以和《海角七號》、《艋岬》、《雞排英雄》一起歸入“三小”電影門下。三小電影,顧名思意,中間有三個重要的元素:小人物、小地方、小故事,導演跟編劇下足了猛藥,從在法國暢銷的《李燕日記》為切入點,加上實際地區的觀察——手指交易,創造了一部三小電影的奇跡。

     電影的場景定位的小地方在西北一座古城予旺邊上的村莊,這裡在過往的歷史長河中曾扮演商品交換的聚集地,手指交易的買賣出價模式在這個小地方盛行。現在的電影太多太雜,要想擠出頭,沒有一點原汁原味的“土東西”來吸引外面世界的人真的太困難了。導演聰明地把手指交易的元素加在這部片子里,不僅符合小地方的背景架構,更增加了這部影片的內涵,從教育到商業,觀眾會看到商業運作模式背後人心裡的貪婪與純真同時發酵。

     電影里重要的人物其實就一個李燕,其他人賣力活蹦亂跳地演出不過是為了豐富她的形象,作為學生的好學形象,作為女兒的叛逆形象,作為姐姐的霸氣形象,作為打工者的小心翼翼的形象。於是就引出了花五元錢買筆覺得值的校長、表面上不讓女兒上學實際上幫著女兒找老師求情的母親、貪玩調皮又偷懶的兩個弟弟大瓜二瓜、即將嫁人背質數表很熟練的三花、機靈霸道卻骨子里善良的相親對象小男孩……沒有驚天動地的英雄、沒有愛橫情仇的俊男美女、沒有邪惡的壞蛋,有的只是一個個活生生血淋淋的西北人,淳樸中帶著一絲狡黠,善良中帶著一絲貪婪,人只有變得立體飽滿,好壞參半時,才能散髮出人的味道。這就是小人物帶給觀眾的力量,也是本片在市場上能殺出一條血路的原因之一。
   
    故事的主角是人,有了雜糅性格的小人物,導演和編劇串起了小故事。故事并沒有驚天動地,但那些畫面卻活生生地打到觀眾心裡,刺痛他們的心臟,讓他們情不自禁地跟著導演編劇的腳步節奏走,從縫隙細節中窺探“接下來發生了什麽事”。好萊塢的商業電影的標準其中有一條就是能抓住觀眾的心,讓他們產生好奇,接著再製造驚喜,讓觀眾會心一笑。方剛亮跟編劇赵冬苓在故事上并沒能逃脫此類電影的俗套:偷賣雞蛋雞蛋被意外踩壞,花1.8元從相親男孩手里買來的筆弄丟,不能上學的好姐妹撿到筆不還、用糖糊弄懶惰弟弟去打草喂羊……本來想給故事的分數打低分,看到導演的解釋,才發現其中另有玄機。他建構了一個成人認可並且愿意相信的假象,即:王燕想賺夠24.8元上學是因為她喜歡讀書。他解釋說:“我们必须要合理化孩子,就必须认识到,孩子并没有那么高尚,过于高尚的孩子是虚假的。 我们必须给想上学的王燕找个孩子气的实在的借口,‘为什么能给两个弟弟买新书包,却不让我上学?’,与弟弟妈妈赌气成了影片前半部分的王燕的动机。后半部分,我们强化了王燕和三花的感情,‘出嫁面临着好朋友的分离之苦,只有继续上学才能避免出嫁’这个成了王燕努力赚钱的很实在和具体的动机。”(*1)這樣的理由比起“我想上學”來得動人可信的多,有時候人的目標并沒有那么高尚,高尚的目標不過是在完成事情之後的遮羞布,把醜陋的陰暗面通通遮蓋,只剩光明磊落。

     三小電影以小為美,秉持著密斯凡德羅的那句“Less is more”,建構細節打動人心。《海角七號》,《艋岬》的成功,是否為三小電影開了一張安全證書,以下將從拍攝生產到市場部分來談談三小電影在當代電影發展的價值。
     
    隨著消費者研究學興起,分眾變成很關鍵的一件事,一部電影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歡,瞄準目標市場,砸對資金,合適的宣傳與策劃,小眾電影也能找到自己的春天。《放學路上》的混搭風在定位上顯露無疑,導演標榜這是一部偏重文藝的商業片。文藝跟商業,這人類歷史發展上的兩個死對頭,總覺得有文藝在,商業價值會折了一半,商業氣息濃烈的,文化性又丟失了一半。商業片在畫面上需要快节奏的镜头切换,大信息量,需要大量高質量、多角度的镜头來滿足觀眾的視覺享受。導演用商業片的鏡頭角度來創造畫面的美感。比如三花姐出現時的背景是一條水平線分割了大地與天空,在空曠的場域里三花的形象慢慢出現。再如,王燕勸三花上學時,畫面右下角是田壟上三花移動的腳步,左后方站在田埂里移動的王燕。又如王燕上予旺賣雞蛋。鏡頭俯拍PAN過一排的水果蔬菜攤,最後定格在蹲在城門口手持籃子的王燕。這些有選擇性有主觀美感附加其中的鏡頭,都是導演為了適應商業片市場而選擇的。這種像市場看齊的做法,未嘗不是一條拯救小眾電影的出路。越是民族化的东西就越是国际化的,這話說著輕鬆,但真正能做出這樣東西的人實在是太少了。當中國本土的東西被我們丟在一旁,追著外國跑,矛盾的事情出現了,我們消費的中國文化被外國撿起加工,他們憑藉自己對中國的影響,拍出花木蘭,拍出功夫熊貓。看著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撿走,文化加工后再高價買回來,中国人心里是复杂的。“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糟的時代”,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这句名言用在三小電影市場怕是最合适不过了。

 3 ) 幸好不是苦情片。

生活•音乐•电影
----以《上学路上》为例

也许会有人觉得,电影里的人物一定会是光鲜亮丽,电影里的情节一定会是跌宕起伏,电影里的生活一定会流光溢彩,但电影毕竟是源于生活的,只有贴近生活的电影才更能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共鸣,才更能打动观众。有些电影正是因为真实的反映了我们的生活才显得格外精彩,正如《上学路上》。
《上学路上》是一部以西部教育为题材的影片,故事主要讲西北荒漠一个贫穷的山村里,乡村小学的学费涨了四块八,小女孩王燕家里有三个娃在上学,这样算下来一家就得多出十四块四。就因为这个十四块四,王燕的妈妈想让王燕退学回家早点嫁人减轻负担,而王燕靠自己的努力在暑假自己挣得自己的学费的故事。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里边的人物也很平凡。尽心尽力的小学老师,重男轻女的王燕妈,早早要退学嫁人的三花,有小手段但本质善良的小男孩,倔强不服输的王燕……里边没有大快人心的英雄好汉,吸引人眼球的俊男美女,也没有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只有那些并不完美的人物,简单质朴的小故事,却还是能撑起整部电影的框架,反倒显得真实感人。而有着简单的故事情节的电影,里边一定会有许多小细节。老师伸出袖子让学生告诉他“森林”是有几个“木”,就把当地的民风民俗“听手”巧妙地融入了片中;老师手脏了,不是用水洗手而是用沙子来擦,暗示了那里的缺水;王燕让老师换笔,老师说没钱换笔,可最后却用高价从王燕手中买下圆珠笔;王燕妈肯花12块给两个弟弟买书包,却以没钱为理由不肯出24块8供她上一年的学,王燕妈和三花妈都想把女儿嫁了,换得的彩礼钱来供儿子上学,这些都表现了当地重男轻女的现象,只是想到王燕妈当年也是因为重男轻女而被逼辍学的女娃,现在却还是这么对自己的女儿,反倒更显得心酸。正是这些小细节架构起了整部影片,使它变得饱满而立体。
这虽然是一部主旋律片,可是它却没有像一般这种类型的影片一样尽是悲情的音乐,一味放大苦难以博同情,刻意拿农村的贫穷来当卖点,反倒是欢快的配乐居多,用一种较为欢乐的态度来讲述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他们的精神。这种做法比用那些苦情片更能让人接受。贫穷人家也有贫穷人家的乐趣,不喜欢那种只要物质条件不好就被描述成黑暗无比的生活。小草虽不如大树伟岸,但小草也有草生活的乐趣与尊严。很不喜欢的一句话,“我一直为自己没有好鞋子而伤心,直到我遇见一个没有脚的人。”这种拿别人的苦难来反衬自己的幸福,实在是很不道德,而我们观众也不是为了寻找贫富差距对比才来看电影的。
影片所用的音乐很有民族特色,更能营造当地的氛围。在王燕准备搭车去水固摘枸杞的时候,用了一段欢快的音乐,但在没办法搭车后,转成失望。而这段音乐在后边多次出现,并做了些改变来表现不同的情景,渲染不同的气氛。而片中的插曲,很好地参与了剧情的发展,就如王燕去市场卖鸡蛋的那段,因为王燕是第一次去集市上卖东西,她也不懂得怎么卖,她在那徘徊着,背景音乐与市场的嘈杂声很好地为她的不知所措做了渲染,如果影片换用另一种配乐比如说欢快的,那整个氛围就变成了王燕第一次去卖鸡蛋很兴奋的感觉,结果也就大相径庭了。一部好的影片的确需要好的情节与拍摄手法,但背后的配乐有时候常会被我们忽略,可就是这些音响音乐与音效,在不知不觉中引导着观众,走向了不同的结果。
好马配好鞍,正是这些众多细小的细节,才构建了这么一部好电影。而我们的生活,也正是因为各种美好的小细节而变得精彩。

 4 ) 我哭过的首部电影

不谈剧情,只谈感受。

还记得是小学的时候,五六年级吧,在少儿频道看的这部电影,不知道为啥,就是觉得和当时王燕相同的年级,她却要为了小小的学费费劲才能上得起,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有很多触动,窝在卧室里,看的时候就不自觉地哭了出来,不是大哭,就是眼泪蹭的一下冒了出来。

还记得看完的时候,还被那股力量感染,还对母亲说,我也要自己挣点钱,当然这是后话了,最后其实也没去,自己骨子里还是缺少了那股西部人民的韧性。

一下过去了将近13年,再也没有看过,也没有碰过,只是在剩下两部哭过的电影里,稍带记起罢了。

最近在做一些视频,刚好觉得题材蛮接近的,于是便又下载了下了。

再次打开,画面已经和时代脱轨,就如同山区人民的脸上,掩盖不掉的风吹日晒的痕迹。

前几天,在去上海的火车上,再一次观赏。

剧情,也是看过,只是这么多年,再次遇见,真的好像见到了10多年未见的老同学那般,从记忆里漫出来的一丝旧纸张的味道。

尤其是他们还是小学生,而我已经快到了寻常人该结婚的年级,看到三花姐说的“我都18了,和你们在一起上学也怪傻的。”,想到我自己明年计划的考研之路,那时的我也就27了,如果真的如愿考上,和一群22.23的小娃娃坐在一个教室,也会像她一样尴尬吗?

当然三花姐的本意并不是不想上,这个只是借口罢了,就如同我一样,考上了,再说。

两次观看的年岁不同,哭点似乎也有了不一样的地方。这一次我倒是在王燕妈的那几场戏里,再一次湿了眼睛。

一次是,王老师说的“王燕妈当时下学的时候,在那里哭了多久”,一次是王燕妈说“看到王燕暑假里,四处挣钱,太辛苦了,她看的都心疼”。也许是年岁渐长,也更能体会到为父为母的不容易,尤其是他们不一定会在孩子面前说什么,倒是会把孩子的行为记住,有的时候自己躺在沙发上心酸,有的时候做儿女的,看到母亲这般,自己也会难受。

王燕妈确实重男轻女,宁愿买新书包,也不愿给女儿交学费。其实算来,20到24.8,20 的话继续上,24.8就不给上了,就算有人说三个孩子,就得多交12元多,可别忘了,那两个新书包,也是12元正好平了的。

当然每一次看,全剧那么长的一个长镜头,每一次看都要哭。叔叔我想上学,哭腔恰到好处,这女娃演技不错。

只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会担心,别人再次看这个戏,会说这个是“道德绑架”,而那些年,还没有这么多网络热词的情况,只是想表达王燕的无奈吧。

尽管我还没有孩子,倒是真的以后有了孩子,这部片真的可以给他们好好看看,不需要让他们知道要自己挣钱什么的,只是想让他们知道, 学习有的时候虽然苦,在有的地方,是别的小朋友求之不来的机会,要珍惜,至于学的好与不好,得看天赋才行不是?

就如同王燕怎么也记不住20以后的素数,恐怕只是为了挽留三花姐罢了。

 5 ) 给自己上学

上学路上,对于我们来说总是那么的轻松,但对于山区的儿童来说,那就没有我们那么轻松,由于恶劣的环境和简陋的设施使得他们上学的路变得很长很艰难,电影《上学路上》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山区儿童求学,把握自己命运的故事。
五星红旗缓缓地在同心县小学的旗杆上飘扬着,一群祖国的花朵在红旗下奔跑着,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王燕因下学期学杂费的增加,家人打算不再供他读书,但是勤奋好学的王燕心有不甘,打算利用暑假的时间去挣学杂费,没有家人的帮助,王燕独自一人走上了求学之路,尽管困难重重,但她总是坚持下去,她渴望学习,渴望把握自己的命运,不为别人上学,给自己上学。
本片以一名山区少女渴望上学的故事来阐述命运是由自己掌握的主题,近几年类似讲述山区儿童求学的影片并不少,《手拉手》,《一个都不能少》等影片都用了相同的题材,之所以有那么多这种题材的电影出现,我想也许是与社会现状有关,现在城里的学生很多都不会知足常乐,个个都娇身冠养,有很好的条件却不好好上学,整天沉迷于吃喝玩乐之中,让人无不痛心,相反,贫困山区的孩童个个都渴望上学,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知识能够改变他们的命运,但都没有很好的条件让他们上学,与城里的学生形成强烈的对比。如何让城里的学生们能够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呢?导演们用影像来告诫城里的人们,让他们知道,在另外一个地方,也有一个和你一样的学生,在把握着自己的命运,但却比你困难多了。
片中女主人公王燕是个勤劳节俭的学生,她渴望学习,所以当听到家人不在供他上学的消息时便四处寻找方法去挣钱上学。她是整部影片的中心,整部影片的主题就由这个小女孩的一举一动给带出。由于该影片不是商业片,导演并没有用过多花俏的影像技巧去阐述故事,只是用了长镜头与全景镜头来交代一下恶劣的环境,主要是以一些细节来阐述王燕上学路的艰辛。为了突显王燕勇于把握自己命运的精神,导演设置了三花姐这个人物,三花姐和王燕一样都是因为学杂费的问题而无法读书,家人都分别安排了两人的婚事,令其求学之路受到了阻碍,在命运的安排下三花姐屈服了命运,而王燕则不向命运屈服,她把自己的命运紧紧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让观众看到一个坚忍不拔的形象,更加的写实,同时也与三花姐形成对比。其实三花姐也是非常渴望上学的,从影片中三花姐想把笔做个留念的画面就可以让我们知道。笔在影片中分别从不同人物的手上出现了7次,都代表着知识。三花姐想把知识留住,但没办法,只好用一支笔来象征性的留住知识,最后王燕给三花姐一支笔,象征知识的传递,希望三花去到城市之后能够把知识传递出去。而王燕对笔特别的敏感,每一次见到笔,都有一种渴望的眼神,导演正是想传达出她渴望知识的内心,哪怕这条路变得崎岖难走,她仍然把握自己的命运为自己上学。
记得最后一个镜头是王燕挣到学杂费的24.8元回去学校,奔跑在上学的路上,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条上学的路并不长也不短,只要把握到自己的命运,就变得很短了,前方是一面飘扬的五星红旗,王燕向着他奔跑着,意味着她为国家奔跑着,导演用这部影片以小见大,从精神上是想给莘莘学子知道命运是由自己掌握的道理,从物质上是想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关注山区的教育条件。
用最平实的画面,给人悟出最深刻的道理,导演用真实的剧情抓住了每个观众的眼睛,这样朴实的电影让我们得到最初的感动。

 6 ) 干枯的花朵


荒凉、缺水,贫穷,一忘无际的黄沙,高高低低的沟沟峁峁,这里的人从来都没有见过森林是什么样子。这里的孩子,每年都会有人因为交不起学杂费而辍学,王艳就是其中的一位。
王艳今年13岁,马上要读五年级了,如果下个学期她再交不起24块8毛钱的学杂费,她将面临辍学的命运。当她回到家跟妈妈说明这些情况之后,得到的回答是,家里没钱,自己想上,就别想指望别人,指望自己吧!
为什么妈妈让两个弟弟读书而不让自己读书,王燕心里实在是想不通——这分明是重男轻女嘛,但她并没有认命,她开始了自己赚学杂费的辛苦之路。
她去卖鸡蛋,挣钱;她去卖笔,挣钱,她去卖小羊,挣钱;她去做牙行,挣钱;她去摘枸杞,挣钱。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她心中只有一个理想,“我要上学,我不想那么早就嫁人 。”小小的年纪就要为生活而奔波,就要承担起面临读不了书的命运和压力。
 
那里是宁夏的一个小山村,那里的教育连小学能够毕业的都很少, 那里的孩子,在做完暑假作业之后,能够得到老师哪怕是一支铅笔的奖励,也会高兴万分。那里的孩子如果能够会写森林的“森”字,他们也会很高兴。
 
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家里的铅笔和作业本,满满的堆了一抽屉。这些都不是家里买的,都是我考试挣来的奖励品。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我甚至和哥哥展开比赛,看谁的抽屉里奖品得到的最多。

虽然没有物质奖励,但王燕对于学习的渴望程度远远的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她除了努力的赚钱,去赢得上学的机会之外,她还自己偷偷的向那个比她大五岁的三花姐学习数学,让她叫自己背质数 。她还向跟自己相过亲的那个小男孩学习做生意的时候怎样用手指头来比划数字。
 
跟王燕比,我真是幸福多了。在我们家,我哥我姐和我,三个孩子,父母从来没有让我们为交学费发过愁。到了交学费的时候,学校的通知一下来,第二天我们保证立刻就能交上。不过我姐后来自己不愿意读书,初中就辍学了,我们家也并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

交不起24块8毛钱的学杂费就要辍学,影片的话题是很沉重的,但是其实影片的氛围并不让人感觉到那么压抑,相反我能感受到王艳的天真和单纯。她妈妈让她靠自己,于是她就真的自己去挣学费了。13岁的小毛孩儿,自己想尽各种办法去挣钱去凑钱,而且还要哄两个弟弟去干活,也帮她去赚钱。她像一个小大人一样,提着篮子走向街市,去卖鸡蛋去卖小羊羔,而且还跟随着拖拉机上那些大人去摘枸杞,去赚钱。
 
整个影片中,反复的出现一个镜头的特写,那就是王燕奔跑的镜头。有好多次,她都在奔跑,这个奔跑有多少含义呢!她曾经奔跑着,去追那个外出打工的拖拉机,那辆车可以带她去摘枸杞;她曾经跑着去追赶三花姐刚出嫁的三轮车,只为了送给她一支笔做纪念;她曾经奔跑着去学校,因为她要出席开学典礼,她要在开学典礼上把手中所挣的零钱亲自交给校长。
 
影片的结尾处,只有王燕简单一句话:学杂费24块8毛,我挣够了。接着是一个最简单的镜头:一张攥着一把皱巴巴零钱的小手,慢慢张开。
 
这里贫瘠、荒凉、干渴,这里常年见不到一丝绿色,只有那村头偶尔才会开放的几株杏花。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不毛之地,却也是一个充满着理想的土地。
这片土地能够让理想生存,也能够让理想开花。
 

 短评

学杂费二十四块八

7分钟前
  • 大雯子
  • 力荐

有种乐观和积极的情绪,源于年轻、大地和梦想,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都是这样,没有那么多悲情,实实在在、劲头十足。

12分钟前
  • 青年哪吒
  • 推荐

相亲会上做的那笔买卖是小女孩赚钱事业上的重大转折。另外,小女孩很有姐姐范!

17分钟前
  • A好脾气
  • 力荐

原来国产也有好电影

22分钟前
  • z152
  • 力荐

最近先后看了方刚亮导演的《我的影子在奔跑》《情不自禁》,于是接着看了这部《上学路上》,然后惊喜地发现:我于初中时候在电影频道看过。虽然蛮多故事情节已经印象模糊,但因此得以在观影过程中时常有种尘封于脑海记忆被唤醒的奇妙观感……想想,如今自己对电影爱得如此之深,也要感谢当年CCTV-6提供了观影途径,不过现在我很少再看电影频道了。P.S.:为看此片特地安装了1905电影网APP ,而在看片时却莫名其妙地下载了两个我不用的软件,真让我嫌弃。

2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

28分钟前
  • 気の抜
  • 还行

在即将离开大学的时候看到这么一部电影,很有意义。

30分钟前
  • S要做八分姐
  • 力荐

纪念一下自己挣过学费的童年

34分钟前
  • 王老虎
  • 力荐

三星半,电影院学校组织看的,鼓励下这个题材。

35分钟前
  • bay135
  • 推荐

真好 我看到了孩子想上学的期望 和为能够上学而做出的努力和艰辛 这个小女孩用聪明的才智赚取了上学的费用 从而获取了上学的机会

40分钟前
  • 李小庫
  • 力荐

邵氏老片里也见过听手

43分钟前
  • 萧公子爱芒果
  • 推荐

GOOD

46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上学路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敬请观看方刚亮导演的电影《上学路上》。

50分钟前
  • 张翔森
  • 推荐

日子过的太舒适

55分钟前
  • 杀手欧阳短手
  • 力荐

也许,因为那些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脸庞,多打了一颗星

56分钟前
  • patch
  • 力荐

该怎么说,很让人激动,又很让人心酸.

58分钟前
  • 黑化肥
  • 力荐

最后那场戏就是明摆着反主旋律~很好。分寸、节奏,还有听手。

1小时前
  • 推荐

方刚亮导演的片子都有一种平实的美~

1小时前
  • 拾间集
  • 推荐

这类片子其实不少,但多让人觉得做作虚伪。但这一部却散发着真正朴素的光辉,让你在贫穷与善良,主旋律与童年趣事之上,产生心灵深处的反应

1小时前
  • 浒子曰
  • 力荐

国产儿童片的希望

1小时前
  • lowell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