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HD

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奥利维娅·科尔曼,马克·加蒂斯,奥莉维亚·威廉姆斯,伊莫琴·普茨,卢夫斯·塞维尔,阿耶莎·达尔克,罗曼·泽勒,雷·伯内特,阿德南·昆迪,斯科特·穆林斯,布赖恩·罗杰,艾薇·维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1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2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3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4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5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6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13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14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15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16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17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18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19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以重复加碎片式的感官叙事手法,讲述了年迈且身患疾病的安东尼(安东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饰)正在面临一项艰难的人生选择——是搬到养老院还是接受女儿寻找的新护工。在这个过程中,安东尼发现自己仿佛进入了一场奇怪的时空之旅,错乱的记忆和时间线交织出一段段匪夷所思的故事,而一个个陌生又熟悉的人也让他陷入迷茫。生命不息第一季家在顺德冼夫人之浩气英风天上掉下个猪八戒悖论单身男女2粤语版鬼娃恰吉 第一季北极百货店的接待员至尊威龙巫人神传说风骚俏佳人2事件2023钢铁侠:噬甲危机我为鞋狂第一季贴身情人徐老师的故事凛2019残值戴安娜:音乐剧奥提斯即刻归线银河护卫队2我就问你正常吗悍城午夜凶铃阿尼库拉波:不死传说焦糖探险记扯线王子复仇记捕鼠者1999骚乱俱乐部特别胜利(国语版)东北合伙人晕基浪生死恋(粤语)如果我们是季节传染病2011鲛在水中央白蛇:缘起斯嘉丽小姐和公爵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算不清的日子

纪念在纽约看到的第一部电影。尽一份小小的心意希望电影院能撑下去。期待纽约电影节。

看完电影我是被恐惧包裹着离开电影院的。不知道安东尼做过多少功课,他的表现力把我活生生拽回了那段我不是很想要回忆起的日子。我的第一份工作,在一个叫institution, home, nursning home,随便你想怎么叫的地方。

电影里时间不停的切换,虽然一开始有些迷惑,但过了不久我就猜出来他已经不住在自己或者女儿家里了。他的固执,他的自尊,在迷惑和恐惧中切换的眼神。情绪转变拿捏的太好,就像那些前一秒还沉浸在快乐中的老人,下一秒就会忽然与周围一切为敌。有的遗忘明明是福气,但还是有迹可循,没能完全忘掉。在寻找那些慢慢丢掉的记忆不知道是不是像被困在一个万花筒中。

那个我曾经工作的地方,就用这个片子的契机,让我记录下来她们曾经的样子吧。记忆那么脆弱。虽然只有十个月的时间,但足够我痛恨又可怜那个地方。虽然它在悉尼最美的海边,一间屋子押金2015年就要要一百万刀,但我依旧希望自己能有个机会了结自己。

有一对老夫妻,丈夫97,妻子94。老爷爷我已经不记得名字了,但是老奶奶叫Marcie。俩人腿脚都不错。老爷爷头脑贼清楚,记得每周二是医生固定来的日子,自己的车还放在停车场里,虽然不开了,但还是偶尔下去发动一下,感受一秒的自由。Marcie脑子有点糊涂,偶尔认得我,偶尔会忘记我。后来Marcie摔了一跤,就像最普通的故事,被送去医院,股骨骨折,术后第一天就被医院扔回来了。我们没办法,努力康复,但毕竟人力有限,后来伤口发炎,送回医院,几个小时后又被送回来了。过了没几天人就走了。后来老爷爷从双人房被调到对面的单人房。每次路过他的时候他都呆呆的。不再跟我说故事,好像抽掉了半条命。

Patricia,应该是这个名字吧。帕金森不知道几期了,走路一直受限,最困扰她的是半夜想起来上厕所,因为freezing总是很难从床上坐起来。每天花很多时间在她身上,陪她练习如何起床,如何站起来不摔倒,我离职的那天她拉着我的手说,我给了她很多自由,还给了她很多尊严。当时我没忍住在ins上po了我俩的合照。竟然成为了那份工作中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

Mary,大概是和电影里安东尼最像的人。养老院底层有一个需要刷卡+按密码才能进出的区域。里面全都是aggressive的病人,有暴躁类的dementia,有精神分裂症。护士们也是每个膀大腰圆的。每周五有两个人来陪他们唱歌跳舞,希望音乐能安抚她们内心的不安。里面有个很瘦很瘦的老太太叫Mary。是那种笑起来很可爱,但是暴躁起来需要好几个人才能拦住的老奶奶。有一次也是半夜起床上厕所摔断了股骨,送去医院做了个手术也没康复就回来了。那时候的人心真险恶。因为骨折没法走路,mary安生了不少,居然有一个护士因为这样照顾她比较轻松,一直阻碍我给她做康复,每次我带她练习如何站起来的时候都在旁边冷嘲热讽。

还有一个爱吃梦龙的老爷爷,做过二战的飞行员,后来当了汽车的机械工程师。因为妻子去世之后伤心过度,住进了养老院。当时我刚学开车,跟我说过很多保养车的事情。最可爱的是当时梦龙搞活动,有些冰淇淋棍子上会有a free one的标志。他就攒起来全给我了。跟我说反正他也出不去,就让我拿去换了自己吃。为我的体重做了不少贡献。后来他女儿把他接走了,我真的感觉好欣慰。

Alyssa,可能是黑暗时期的一束光吧。当时等绿卡等的心力交瘁,想脱离这个工作但又没办法进医院。Alyssa跟医院的合约刚到期,不得已来了我这边。帮我准备面试,每天跟我说不要留在这边消耗自己的意志,给了我很多信心和勇气。后来她面试到了新工作就走了,不久之后我也走了,再后来我听说她去学医了,一直没再见过她感谢她帮我圆梦。希望她一切顺利。希望她和她女朋友有了自己的孩子。

还有一个阴谋论贼多的老太太,后来搬家的时候发现还有一本她的书我没有还给她。一个从小家境优渥的富家公子,老婆特别漂亮,还经常来看他,看着他一天天变成不认识的人,无法想象她的心酸。还有一个叫Yvonne的老太太,眼睛瞎了但是特别喜欢可爱的东西。还有一个每天睡到十点多的老爷爷,真羡慕。还有一对百岁夫妻,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收到百岁证书的那天很开心。想了半天,最后能记起来的一对couple也想不起来名字了。她俩在养老院相遇的,也是黄昏恋了。

除了几个是夫妻其中一人住在养老院,另一个经常来探望,如果丧偶或者两个人一起在养老院,很少见到有子女来。不知道为什么,记得很清楚。

所有的这些人。She was someone's special one, he lived a life worth celebrating, they had their stories, but no one really knows what it is anymore. No one is there at the end to witness it. All the story is gone. We're here and then we're gone.

 2 ) 困在电影里的我

有些人来来去去,留下印记,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记越来越模糊,人生何尝不是一个得阿兹海默症的过程?

这是一篇很个人的影评。

年纪越大,越相信缘分。早先问友邻要了电影资源,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看成,之后端午节又打算看《天堂电影院》的重映,还是没看成。假期结束后,偶翻热映电影,看到《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还在热映,且离家800多米的电影院就有合适的场子,果断买票,16一张,缘,妙不可言。

暗自庆幸之余,也感受到伍迪艾伦在《我心深处》说的小时候生活在贫民窟,出门就是电影院,而且票价便宜,于是常常泡里头的心情。虽然我没有他的才华,但是我经历了类似他的经历,多少有点苦中作乐。

主角是身患阿兹海默症的安东尼,演技精湛自是不必多夸。我能看到他在演,更能感受到他演之下的真实。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讲到——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天才所表达的总让我们觉得似曾相识,这种感觉根据接受者精神层面的差异,有不同的深度与向度……而一旦我们无法看透它,我们将得到真正的享受。真正的艺术形象能同时唤醒接受者内心矛盾及相互排斥的复杂感受。

安东尼便是如此,他作为这部电影的主要形象,将观影者我的情绪搅动得不费吹灰之力。看到长得像女儿(其实是出现女儿的幻觉,且因为阿兹海默症不记得女儿)的护工,他甚至非常灵活自如地跳了一段舞,还优雅地邀请对方喝酒进行「hook up」,多少可以看出安东尼年轻时候的魅力,而后突然对护工发脾气,让护工瞬间惊愕不敢说话。

人出生的那几年,不管撒泼打滚,脾气有多么阴晴不定,都是被允许的,因为TA刚来到这个世界;人老了接近暮年,再如此古怪难处,便会被诟病甚至被嫌弃,即使TA肉眼可见地快离开这个世界,TA也应该拥有长者该有的姿态而非老顽童一个。所以电影中间,安东尼的女婿实在对他忍无可忍,打了他几个巴掌,他立马哭得像个孩子,却已经无法像会说话的孩子那样说:他打我。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安东尼的女儿安妮,她无疑是伟大的。即使是安东尼的亲生女儿,安妮做得也已经足够多了,尤其当安东尼黑着脸说「我最喜欢劳拉,她画画特别好,两个女儿我只喜欢劳拉」,劳拉是安妮的妹妹,因为意外已经去世。

坐在另外一个房间里劳拉听到这句话,默默流泪,我又何尝不是。我能理解家里有2个小孩的父母,一旦偏心,被忽视的那个孩子的痛,也能理解安妮同时也在默默承受着失去妹妹的痛。

又或者,安妮的情绪是更复杂的,毕竟好歹,父亲还记得住妹妹劳拉,他还有精神寄托,他在等劳拉来看她。

这里的对比是很强烈的,安东尼对女儿安妮已经没有爱了吗?我能去分析一个阿兹海默症患者对别人的爱吗?这点我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是我对安妮对父亲的爱,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即使她后面为了新生活去了巴黎,她为了照顾父亲,能做的都做了,多少还可以看出安妮和前夫离婚是因为安东尼的不断打扰。

我们都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现在我时常怀疑这点,反倒是子女,例如安妮,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更能看出子女对父母的爱。

于是,我一边看电影,一边自问:爱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我不问爱是什么,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傻子,被爱的那一刻,无论谁都可以感知到,但是恰恰「爱」这个东西是最难产生的,因为体会过的人实在太少了。

彼时,边上正坐着自己前任,我知道他已经不爱我,想起前几个月一边旅游我还一边挣扎,纠结:为什么他不爱我?我如何才能让他爱我?

跟着电影,我泪如雨下,我为安东尼老来的艰难生活哭泣,我为安妮无处诉说的默默付出哭泣,我也为自己寻爱不得且看清真相哭泣,他就坐在我边上,但是他不爱我,生活可笑讽刺,且大多时候都是如此。

跟着电影,我又想到他爱我,谈何容易,他甚至不知道如何爱自己,错的是他吗?不是,我只能坦然接受错的是这个世界,我不怪他,但是我要放手。

电影结束后,我还是哭得停不下来,他问我怎么了,我轻声说道,没什么,只是在回味。随后想到,这个男人,以后我们大概率不会再相见了。曾经的信誓旦旦,变成相忘于江湖的潇洒(自我安慰),刨去恋人的身份,总觉得依旧令我唏嘘不已,有些人来来去去,留下印记,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记越来越模糊,人生何尝不是一个得阿兹海默症的过程?

我哭得更凶了,不止为当时即将逝去的恋情,也为生命中来了又走的人,就让我这样走着哭着放肆一回吧,我心里想着,好歹别人若是用奇怪的目光看我,我也好安慰自己,我不过是刚看完电影罢了。

安东尼在结尾哭着找妈妈,我们从哪里来,终究要回到哪里去,他老了,还得了阿兹海默,想必不止我这个观众,原谅他的折腾,他的阴晴不定。

那我呢,我既不年轻,也没老透,我说我要找妈妈,生活会理我吗?人生是一个不断掉叶子的过程,新叶和枯叶才有来处和归处,我告诉自己,正是郁郁葱葱的时候,就努力在阳光和雨露下,去学会真正的爱,遇到真正的爱吧。

 3 ) 患上阿兹海默后,生活宛如一部惊悚片

作者:一双羊

“我的树叶都快凋零了。”——安东尼,父亲

记忆衰退,认知混乱,阿兹海默症患者的脑海里,世界是怎样的?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就从近乎第一视角,给观众来了次「沉浸式」体验。

本片作为法国导演佛罗莱恩·泽勒的处女长片,在影迷向的IMDb和豆瓣分别收获了8.3和8.8的高分,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8%。即将于本月颁发的奥斯卡上,该片也收获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6个重要奖项提名

成绩如此耀眼的《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究竟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耄耋之年的安东尼,独自一人在伦敦生活。二女儿因故离世,如今只有大女儿安妮时常来看望他。

因为父亲年迈又记性差,女儿一直主张给他找一个护工,但是倔强的老人始终不愿意,还故意气走安妮找来的每一任护工。

日子这样一天天凑合着地过去,直到安妮遇到了新的伴侣。她决定搬去巴黎居住……

就在观众以为这又是一部慢节奏的艺术片时,情节却直转急下——另一个陌生女人进入安东尼的世界,并自称是其女儿安妮,女子的丈夫则声称老人并非住在他自己的公寓里,而是一直寄宿在女儿女婿家里……

这部电影经常被贴上「惊悚片」的标签,这其实不难理解。非线性叙事,蓝橙两色元素,人物名字重叠,音画不同步,确实都很符合主流心理惊悚片的惯例。

作为观众,影片前三分之一我都看得不甚明白。究竟谁在说谎,人物动机在哪儿?如果这是梦境,那么所谓的「欲望的满足」究竟体现在哪里?

越理越乱,毫无头绪,索性放弃了对时间线的梳理,但随即我意识到,这就是一个阿兹海默症患者的脑回路啊,它本来就是没有逻辑的!

相信很多观众也有跟我一样的体验。豁然开朗之后,观影体验也顿时提升了。从第三视角呈现阿兹海默症患者的影视作品并不算少,但是通过导演的技法,让观众从主角的角度观察世界,跟着老人一起困惑,是新颖且着实起效的。

导演佛罗莱恩·泽勒自己也提到,不希望让观众舒适地看完本片,要让他们对安东尼这个角色产生共情。

显然,这个心机导演的「诡计」得逞了。

有意思的是,国内把英文原片名The Father翻译成了《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定语一加,标题即剧透。不需要观众自己再侦破剧情,不知道是幸事还是可惜?

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今年84岁高龄,凭借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提名。虽然在最近颁发的有着「奥斯卡风向标」之称的演员工会奖上,他惜败已故演员查德维克·博斯曼,但是获奖呼声依然很高,很有可能在继《沉默的羔羊》29年后,二度拿下影帝小金人。

安东尼·霍普金斯在本片中饰演的角色,跟他一样,也叫安东尼,而熟悉他的影迷可能还会注意到,戏里戏外的安东尼,甚至连生日都是同一天。没错,这又是「心机」导演的故意为之!

在成为导演前,佛罗莱恩·泽勒是一位剧作家。本片就改编自他的舞台剧《父亲》。

舞台剧《父亲》近年来一直在法国上演,口碑颇高。在考虑把它改编成电影之初,泽勒就认定霍普金斯是不二人选,甚至都没有试镜第二个主演,所以一切都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而去年刚凭借《教宗的承继》提名奥斯卡男配的霍普金斯,也是慧眼识珠,完全不计较泽勒从未有过电影导演的经历,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剧本。

精神矍铄的霍普金斯要诠释一位阿兹海默患者,似乎难度不小,但是他却一直用「easy」这个词来形容扮演安东尼的体验,称很享受整个拍摄过程。

导演佛罗莱恩·泽勒和霍普金斯在本片片场

霍普金斯成功的演绎,除了要归功于扎实的剧本和富有才华的导演,对手戏演员奥利维娅·科尔曼也功不可没。

奥利维娅·科尔曼,英国女演员,近年几部作品都不容小觑。2019年她刚因《宠儿》里疯癫的安妮女王斩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转年又凭借剧集《王冠》中最正经不过的伊丽莎白女王二世获得金球奖最佳女主,可谓正反两面信手拈来。

在本片中,科尔曼与霍普金斯对戏丝毫不落下风,把女儿的关怀和隐忍刻画得淋漓尽致。她也凭借这个角色提名了本届奥斯卡最佳女配。

在呈现阿兹海默患者这一群体时,导演泽勒展现出了极大的人文关怀。我相信,能够如此真实地展现老人的所言所行,导演一定是有切身经历的。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无疑是部动人的电影。它的感人不来自于刻意的煽情,而是点点滴滴看似琐碎、但却能引起观众共情的生活片段。

在安东尼浑浊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已故的外婆。也许他就像我们的爷爷、父母,甚至是未来的我们自己。当电影和各人的回忆发生化学反应,它便提供了最私人的观影体验。

浑浑噩噩,百转千回,老人最后蜷缩在护士的怀里,俨然成了个无助的孩子。

他壮年时大概风采翩翩,为整个家庭遮风挡雨,以至于子女短时间内无法接受晚年的他变得如此情绪无常,不讲道理。

通过这次「沉浸体验」,导演试图向观众展示那些和安东尼一样的老人的困惑与挣扎。阿兹海默症患者的世界也许就是无解的,我们又怎能再强求他们呢?

社会对于孩子似乎有着天然的优待,然而我们能否也拿出同样的耐心与温柔对待走向「凋零」的老人们?

看完影片我一直在想,也许我外婆的最后几年也是这样的吧?

可惜已经太迟了。

珍惜眼前人。

 4 ) 真正成就这部电影的不是演技,而是……

今天聊一部正在热映的院线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在最近一届奥斯卡上,这部电影提名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女配、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艺术指导在内的6大奖项。

最终,84岁的老戏骨安东尼奥·霍普金斯凭借该片第二次斩获影帝桂冠。

毫无疑问,霍普金斯老爷子的表演是无可挑剔的。但与之相比,更值得一说的,是这部作品在由舞台剧向电影转型的过程中,导演做出的杰出贡献。这篇文章,就想和你聊聊这个话题:成就这部电影的决定性因素,究竟是什么。

01

影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改编自同名舞台剧。

这部舞台剧的布景极其简单,全部靠演员的表演和台词铺陈剧情。所以看电影之前,我一度担心它仅仅是舞台剧的平移和搬演,但看过之后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影片导演——也是舞台剧作者佛罗莱恩·泽勒被英国《卫报》称为“我们时代最令人振奋的剧作家”,而在这部电影中,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他同样是一位颇有潜力的导演。这

种潜力就体现在,他内心十分清楚电影的优势,并有能力把这种优势充分发挥,使得原本就很出色的剧作,获得了更精准、更立体的呈现。

那么电影的优势到底是什么?

一句话概括:以更复杂的场面调度实现对物质现实的还原。

从这个角度讲,这部电影为我们展现的恰恰是电影这一媒介的特质。

影片开场,大女儿安妮向父亲家走去

影片从第一幕开始,就在发挥电影的优势。

只见画面中,大女儿安妮正在赶路,她穿过街道、路口,走向父亲家,而此时背景音乐正在播放歌剧《亚瑟王》。我们原本以为这是一段“无源音乐”,但当安妮见到父亲后,父亲摘下耳机,音乐也随之消失,我们才意识到,原来这段音乐来自父亲安东尼的脑海。

别小看这段调度,虽然它只是一段简单的“音画并行叙事”,却是只有“电影”这一媒介才能实现的效果。

与此同时,它也是一份邀请,邀请我们一起走进安东尼的主观世界。

当安东尼摘下耳机后,背景音乐随之消失

片中的安东尼是一位84岁的老人,不幸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他的记忆开始模糊、错乱,生活也随之分崩离析。

这部电影就是以第一视角带我们经历安东尼的“病情”,体验他的惊慌、无助与孤独。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很像一部有关阿尔茨海默症的VR电影。导演利用电影强大的视听能力,让我们由真切的体验出发,达成最终的共情与关怀。

02

阿尔茨海默症的典型症状是“记忆障碍”,这种障碍同时混杂着失忆、错位和妄想的成分。

该如何构建这样一个扭曲的精神世界?

导演确立了三大变量——空间、人物和事件,并最终通过三大变量之间的反复变换和组合,实现了对于“混乱记忆”的呈现。

我们一一来说,先说“空间”。

影片先后出现了三个空间,分别是:父亲安东尼的家、女儿安妮的家和养老院。

这三个空间串联起来的刚好是安东尼的行动轨迹,由于病情不断加重,他由自己的家搬到了女儿的家,最后住进了养老院。

如果不仔细看,这三个空间极易混淆,因为它们太相似了,无论门厅、客厅、走廊还是卧室,布局几乎是一样的。

我们以走廊和卧室为例。

这是父亲安东尼家的走廊和卧室:

这是女儿安妮家的走廊和卧室:

这是养老院的走廊和卧室:

正因这种相似性,影片得以跳脱出单一时空,转而在三个空间中自由穿梭,营造出一种飘忽的游离感。

印象最深的是两处。

一处是安东尼气冲冲地穿过“自家的走廊”,进入卧室,但仔细看会发现,他实际完成了一次穿越,走进的是“女儿安妮家的卧室”。

23'13" 由黄色台灯可知,这是安东尼自家的走廊。

23'39" 进入卧室后,由沙发和床头的形状、颜色可知,这其实是女儿安妮家的卧室。

另一处是在影片后半段,随着安东尼病情的加重,三个空间彼此的渗透和交叠也越来越深。

首先是客厅里悬挂的画突然不见了。

那幅画原本是挂在安东尼家的,此时消失,意味着他对于自家的记忆已开始淡漠。

客厅原本挂着这幅画。

当影片进行到后半段时,这幅画突然消失。

除了突然消失的物件,家里还凭空多出了一些摆设——椅子。

它们是哪来的?

如果留意的话,就会知道,它们其实是属于养老院的。

而导演正是通过这些极具辨识度的物件,为我们呈现安东尼记忆淡化的过程,即:自家的物件逐渐消失,养老院的物件开始侵袭和覆盖旧有的记忆。

或者换个角度说,整部电影都可视为安东尼的“颅内剧场”,是他在养老院里的回忆。那么,无论他的家,还是女儿的家,实际都是他根据养老院的记忆构建出来的,所以它们才会那样相似。而最终,远去的记忆终究会褪色,只剩下养老院里孤独、清冷的生活。

正如客厅里悬挂的生机盎然的画,终会被无聊的电视机所取代。

03

错乱的时空只是回忆的舞台,而主角是接下来要说的两大变量:人物和事件。 安东尼的回忆其实一点也不复杂,他无非纠缠于几个令他痛彻心扉的人,几件让他耿耿于怀的事。具体说,有三:

第一,小女儿露西的死;

第二,大女儿安妮对他的抛弃;

第三,某个男人对他的虐待。

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他的意识完全被这三件事占据,但又因记忆衰退,导致所有人和事都支离破碎,于是他深陷其中,难以脱身。

首先,安东尼始终无法接受小女儿露西已经死去的事实。

于是,在自家的客厅里,他一直悬挂着露西的画,哪怕搬到了安妮家,他的记忆中仍然浮现这幅画。

他会不断把保姆、护工错认成露西的样子。

他还时常说起,露西对他的特别称谓——“Little Daddy”。而当安妮也这样叫他时,我们已很难分辨,这究竟是他记错了;还是他太想听见这个称呼,才在脑海中让安妮也这样叫他。

其次,安东尼也无法接受大女儿安妮的离开。

安妮要追随爱人去巴黎生活,她无法照顾生病的父亲,只好把他送去养老院。对安东尼来说,这是一件无奈又残忍的事。

于是在记忆中,他不断重复着安妮抛弃他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伴随着歌剧《采珠人》第一幕“她仿佛在花丛中”的哀伤旋律。

这段旋律先后出现了三次,与之相伴的情节是:安妮打电话给养老院预约,安妮带父亲去养老院,以及安妮与父亲告别。刚好串起了安妮离开的全过程。

更令人心碎的是,为了拒绝接受这一事实,安东尼下意识地篡改了记忆的逻辑。他忘掉了安妮的离开,只清楚记得她不会离开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实际很牵强,就是被他反复叨念的那句:“法国人甚至都不讲英语的。

在潜意识深处,安东尼还隐藏着对大女儿更为复杂的情绪。

这种复杂性,通过前后两次难辨真假的记忆来呈现。

一次,是女儿走进卧室,俯身扼住他的脖子;一次,是女儿坐在床前,抚摸他的脸庞。

前者是妄想,后者是期待,它们或许都没有真的发生,但却同时构成了安东尼对大女儿的怕与爱。

除去对女儿的牵挂,还有一件事令安东尼感到不安,那就是有个男人曾经虐待了他。

至于是谁,安东尼已经记不清了。

但由剧情推测,最有可能的人,应该是养老院面带假笑的男护工比尔。于是在记忆中,安东尼将这张令他恐惧的脸,不断替换到他厌恶的人身上。包括:安妮离婚多年的前夫詹姆斯,以及安妮现在的爱人保罗。

而在这种无意识替换的背后,还隐藏着安东尼的另一层心思。作为父亲,他当然希望女儿有个好归宿,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想女儿离开,于是他抑制不住地萌生了一个念头:如果女儿爱上的人是个恶人,该有多好,那样女儿也许就不会离开了。

04

正是借由上述的三大变量:空间、人物、事件,影片构建起了安东尼错乱的精神世界。

在每场戏里,都有某个甚至是全部变量发生变化,也许是空间混淆,也许是人物被张冠李戴,也许是事件以另一种面目重演,由此我们感知到安东尼——这位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的无奈与痛苦。

除此以外,影片还运用大量意象、道具来隐喻老人的境遇。

比如“水流”。

影片开始不久,有个空镜头,是拍厨房里的水流。

而当影片进行到后半段,安东尼即将被送进养老院时,镜头以同样的构图再次拍摄水龙头,此时水流已变水滴。

那象征着安东尼的记忆乃至生命,已接近干涸。

再比如“衣服”。

在影片的前半段,安东尼穿的都是非常得体的衣服,如西服、衬衫、线衣等。

而在影片接近结尾的二十分钟里,他穿上了睡衣,而那件睡衣像极了一件“病号服”。

这其实也在暗示,此时的安东尼已是一位病人,他过去的光鲜记忆已逐渐远去。

此外,更明显的一个意象是“手表”。

自始至终,安东尼都在寻找他的手表。背后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他是一个受困于时间,丧失了记忆坐标,进而迷失了自我的人。

而到影片最后,当他住进养老院,记忆已流逝殆尽时,他哭泣着对护士说:“我已经没有栖息之地了,但我知道我的手表还带在我的手腕上。”

之后镜头一转,护士拉起他的手,我们看到他的手腕上其实空空如也。

此时的安东尼已经彻底失去了时间,以至于他连失去本身,都已忘记。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感觉我的树叶就要掉光了。”

那是今年我看过的电影里,最动人的一句独白。

它说出了生命即将凋零时的悲戚,同时也以一种诗意的语调,诉说了另一种形式的“死亡”:其实,失去记忆,就等于死亡。

因为所谓“我”,就是“我之记忆”的总和。

05

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问题,我觉得有两个。

一是格局小。但严格说,这也不算问题,只是导演的个人选择。

二是部分视角出现了混乱。特别是中间部分,有好几次都是以大女儿安妮的视角展开叙事的,这对于一个试图营造主人公安东尼封闭且自洽的精神世界的电影,无疑是一种破坏。

如果影片能从头至尾紧守在安东尼的视角下,那样观众的代入感会更强,整个沉浸式体验也会更完整。

尽管如此,我还是很认可这部电影。

可以说它塑造了一个舞台剧向电影移植的范本,与此同时,它也并没有折损演员的魅力,而是借由视听语言,使剧作和表演都得以加成。

其实,无论之前的作品多成功,也无论它是话剧、电视剧、游戏还是综艺,既然决定要拍成电影,就要遵从电影艺术的规律。

可惜,这个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每个创作者都懂。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子戈说电影

只写不一样的深度影评。

 5 ) 在肉体消失之前,人已经不在了

刚到英国的时候,在剑桥,那个时候拼命的想要学习英语,每天晚上看非常多的剧,睡觉的时候还一直在听广播,甚至参加越来越多的报告,并且还去theater去看各种话剧。而其中比较深刻的就是去一个给老人办的面对死亡的座谈会。全场看过去,平均年龄应该七八十岁,少数几个如同我一样年纪的年轻人,有些志愿服务的中年人,更多的是面对死亡话题的老年人。

刚开始是多个报告,其中的一个是一个医生,宣传NHS多么的好,怎么的延长各种疾病,尤其是癌症,的生活年限。而后面有一个女性志愿者,猛烈的抨击了医生的理论。她说到自己的例子:她的妹妹是一个热情开放的人,但是在她的人生最绚烂多彩的时候,一次帆板的时候受伤成为了无自主呼吸的植物人。在其后的几年,面临着这样的不可能恢复的情况,她和她的父母做出来了自己的决定,认为出于对其女儿和妹妹的了解,认为她不愿意这样活着,与其这么看着她受苦,不如放手,让她走。但是这样的决定并没有得到医院和法院的支持,家属没有权利决定她作为植物人活着的权利,依然给她挂氧气瓶输液。她说这么一个故事的目的就是一定要签自己的死亡同意书,把‘当自己受重伤无能力决定自己生死时’的决定权交给其他人,通常是自己的父母。而在后来的小组讨论中,这个小组也是最多人的。

我参加了一个安乐死的讨论会。每个组都有一个志愿者。而我们这一组的志愿者的父母都是安乐死。当时一个八九十岁左右的老爷爷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结婚几十年,三年前爱人去世了,从那以后他一直找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他有女儿,有外孙辈,但这些快乐都弥补不了失去自己一生挚爱的痛苦。他觉得自己活着带给女儿及其他亲人的快乐,弥补不了活着带给自己的痛苦,一直有想要解脱的想法。甚至在埋怨英国没有安乐死的情况下,他说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自己做呢?(意思是自杀)当时我们听了忙劝他,‘自己可能会把事情弄的更糟’,其实我们也没有更好的理由来说服这个人生经历比我们自己更丰富的老人。

而在讨论会中,最有争议的就是阿尔兹海默症的安乐死怎么弄?我们这组志愿者的父母就有些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症状,在还没有完全丧失的时候,就选择了离去。但是这个争议在于,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可能在最早出现征兆的时候授权其他人以权利决定自己的安乐死,但是随着症状的发展他们求生的欲望却反而强烈,这样可能就和前面清醒时的授权相违背,因此亲人很多时候只能看着他们在自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说这样的一个经历,不是要宣传安乐死,反而是想大家正视阿尔兹海默症的存在与严重。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女儿的决定是残酷的,但是其实不然,女儿也算是尽了自己的努力。我的外公就已经有些阿尔兹海默症了,虽然有时还能认清楚一些人,但是和电影表现的很类似,他的某种记忆已经是不带某种感情的状态了。对于身边事情的发生存在某种漠视的状态。从他的眼睛中看不到眼神,看到的是一种涣散。给人一种‘身体还是那个身体,人已经不是那个人了’的感觉。这样的情况,相对于比较成熟富裕的伦敦,在中国的农村,情况只能更差。在外公刚出现症状的时候,我曾经建言父母多给予他关心,甚至多给点赡养费增加营养,这样可以延缓疾病的发展,但是出于他们关心父母不如关心子女十分之一的心态,他们什么都没做,让疾病急剧恶化,可能这也是所谓的久病床前无孝子吧,抑或者都是穷的原因。随着生存年限的增长,阿尔兹海默症和其他老年疾病的发病比率只能逐渐提高,在缺乏大量配套设施的情况下,我们的情况只能比他们发达国家更糟糕。

我不了解阿尔兹海默症,也不知道他们的世界到底是什么。电影采用另一个角度,从患者角度,是很好的一种切入点,但是这样的一个角度就让观众如坠云里雾里。本来一个感人的电影,反而似乎有些剧情甚至惊悚。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无法酝酿足够的感情,情感的积累没有一定的后继力,最后反而感动不是感动。

而电影中揭露的,也可能现实中面临着的,就是失智老人的权利问题。当他们困在自己的时间里之后,他们很可能无力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在面临着如同电影中的言语甚至肢体暴力的时候,就难免只能忍受。而作为家属如果没有做够的精力和情感投入的话,也很难觉察到问题所在。

总体来看,这个家庭很明显的分成两边,一个是女儿D1和母亲(已经去世);一个是父亲和另一个女儿D2(已经去世)。而作为仅存的两人,二人的情感却不似分别的深厚。虽然父亲是一个工程师,但是内心住着一个活泼的人,表现在包括跳踢踏舞和经常的英式幽默。而女儿则是一只很理性的存在,父亲说这来自于其母亲。因此可想而这在从小的生活中,女儿D1和母亲负责维持家庭的decent,而另一个女儿D2和父亲则负责家庭的vigour。这样的分工也让D1和母亲之间形成了默契和了解,D1和父亲则不然,而D2则和父亲形成了绝配。在一个有一个非常sober母亲存在的情况下,父亲的角色就是更亲近一点,这可能也是little diddy的来源了。但是很不幸的是,女儿D2意外去世了。而作为父亲的男主在患阿尔兹海默症之前很有可能压抑自己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则在发病之后得到宣泄,因此才有女儿D2是他的favorite的表达。而这种的剧情设计和英国女王的家庭很类似,碰巧的是女儿D2则饰演过中年的英国女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同样的也有一个妹妹,是社交名媛。女王的父亲前国王乔治六世从小口吃,比较害羞,而女王的母亲伊丽莎白王太后则是很刚毅的女性,一直坚定支持她的丈夫乔治六世。女王本身我们大家也都知道,是一种克制隐忍的象征。

另外看到美国一个阿尔兹海默症的药物临床效果不好的新闻,真的让人感叹,距离治疗还路漫漫其修远兮。

 6 ) 是谁在时间隧道的尽头,望着我

“安东尼,这名字不错。”当《困在时间里的父亲》(The Father)的最后,83岁的英国老戏骨安东尼·霍普金斯喃喃念出这句台词的时候,身为观众的我们已经很难分清戏中人与戏外人了。

40岁的法国剧作家弗洛里安·泽勒在构想将自己的舞台代表作改编为电影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演员人选就是安东尼·霍普金斯,为此他甚至将原剧本中男主人公的名字由安德烈改为安东尼,并决定拍成英语片而非法语片。然后,他就鼓起勇气把电话打给了霍普金斯,邀请他出演自己的导演处女作。据说霍普金斯当即问他:“在电影里用他的名字和真实出生日期真的有意义吗?”

伟大的演员当然不依靠这样浅白的代入方式入戏,导演的野心直指观众——他需要霍普金斯付出的是勇气,利用自己对疾病和衰老的恐惧,将观众拖入现实和虚构之间的混沌地带——有多少观众看完电影就赶紧跑去翻老爷子的近期访谈,确认他依旧精神矍铄、头脑清晰,莫名地松口气。

回到《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这部作品原本是泽勒创作的话剧“家庭三部曲”(另外两部是《母亲》《儿子》)之一,该剧2012年首演于巴黎,在世界多个国家演出过,获得过莫里哀奖、奥利弗奖与托尼奖等欧美戏剧界最具分量的奖项,也巩固了泽勒作为最成功的法国中生代剧作家之一的地位。故事的灵感来自于抚养他长大的祖母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过程,它为剧本注入真实个体经验,十分打动观众。

但将一部已经广获赞誉的话剧搬上大银幕,也并非易事。泽勒初执导筒,就以6项奥斯卡提名、4项金球奖提名的傲人战绩一跃成为本年度颁奖季的大热门。“通常人们在改编戏剧时,得到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增加室外场景,让它更具有电影色彩。我决定不这么做。”他在访谈中提到了哈内克名作《爱》的影响,“我们完全可以只对准一个公寓,两个人,形象地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避免过多的戏剧化。”

泽勒倒是相信他的观众深受电影视听语言训练。首先电影版的叙事选择完全从父亲的视角出发,来表达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眼中的世界:安东尼总是搞不清身在自己的公寓还是女儿女婿的公寓,搞不清这里究竟是诊所还是养老院,不确定自己的手表有没有丢,有没有被偷,近乎偏执——这里的隐喻无疑指向老人对身处的世界一点点失去掌控,时间、空间的维度正在消解……

其次,影片尝试通过剪辑来传递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迷茫无助,一切足以让每个产生共情的人感到惕然心惊,因为这也意味着观众也随之滑向不确定性的深渊。“我相信观众是聪明的。我想让观众觉得他们像是在迷宫中,试图弄清楚它,试图理解它,好像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体验——体验失去方向感意味着什么。”泽勒在室内布景上大花心思,虽然是单一场景,却不断在公寓环境、视角中进行微不可察的转换,创造出宛如大卫·林奇《穆赫兰道》般的迷幻感受:房间中充斥着门、走廊,在房屋布局、家具摆放中形成大量的对称构图。

随着老人意识的混乱,家具会变得不同,有时候是位置,有时候是颜色。影片开头处摆在客厅的小女儿的画凭空消失,只在墙上留下一道深深的印记,候诊室里的塑料椅子,有一天竟然极不协调地出现在装饰温馨的家中;甚至走廊尽头的那扇门,今天打开是通向医院病房的,明天背后就变成普普通通的储物室。正如导演期待的那样,“它让人如此不安,就像一个拼图,其中一块不断丢失。”那种对陌生人入侵自己房间的恐慌,对所属权的争夺,颇有荒诞派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味道。

影片还通过其他视听手段进一步渲染了第一人称视角的迷茫和恐慌。比如公寓装潢有相对鲜明的冷暖色调对比,它暗示着安东尼脑海中被混淆的自己的寓所和女儿的居所;在相对暗沉的室内,利用比较单一的光源勾勒出人物清晰的轮廓,具有表现主义的布光色彩;电影配乐出自意大利作曲家卢多维科·艾奥迪(他也是《无依之地》的配乐),他秉承“少即是多”的原则,甚至刻意淡化音乐在影片中的存在感(除了几首以无源声响出现的鲜明咏叹调,代表着老人耳机里的声音),泽勒感到十分满意:“就像一根小提琴的琴弦,或者一些非常脆弱的东西……我就想要那种非常谨慎和微妙的感觉——近乎沉默。”以上种种标配,让电影一开始就像一部悬疑惊悚片。

除了父亲和出演安东尼女儿的奥利维亚·科尔曼,其他演员大多扮演了两个角色身份:马克·加蒂斯一会儿是女婿,一会儿是养老院的医生,奥利维亚·威廉姆斯一会儿是大女儿,一会儿是养老院护工,伊莫珍·普兹扮演的私人护工,也被老人反复提及长得像他小女儿……我们只能大概拼凑出一些真相:小女儿深得宠爱,却早早身故,大女儿多年来照顾老父,在亲情与爱情的折磨中心力交瘁,父亲的阿尔兹海默症越来越严重,迫使大女儿最终决定将他送到养老院,托付给专业人士照顾。

全片自始至终都缺少一个可靠视角,遑论线性叙事,是否略显故弄玄虚?对跟随安东尼混乱视角的观众而言,如果头十分钟就发现自己深陷迷宫,看完全片还是没走出迷宫,那么你会回过头来怀疑,是不是在十分钟的时候就停下脚步算了?

这当然是一种观点,但我觉得仔细捋下来,整体叙事还是有演进的。更何况真相破碎,但残留的情绪却十分真实:大女儿安妮在面对父亲毫不掩饰对小女儿的偏爱时的复杂情绪,在是否将父亲送到养老院这个问题上的坚忍与挣扎;安东尼总是试图表现出自己对一切尽在掌握,却越来越频繁地暴露出内心深处对自我的怀疑,对大女儿的依赖、自责,那句颤抖着的“I feel as if I'm losing all my leaves...the branches and the windand the rain”将风烛残年之时的恐惧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剧终之时,老人的情绪崩溃,哭泣着找妈妈的一段堪称“伟大的表演”,毋庸置疑地把观众的注意力强行从拆解叙事迷宫,拉回到感知情感内核上,那种情感的彻底宣泄,让我们再度凝视公寓中那条幽暗的走廊,宛如时光隧道,是来处,是归途,也是尽头。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哭,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里的某处笑,

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走,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死,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望着我。

——里尔克

原文刊于“北青艺评”

 短评

从来没有被疼爱过的姐姐也好让人心疼

5分钟前
  • 西蔚
  • 推荐

安东尼霍普金斯如果今年不得奥斯卡影帝的话,天理难容。预估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话,也是非父亲莫属。老是说文字的想象力是电影无法超越的,可是第一次我看到了电影或者舞台剧呈现的想象力是文字无法企及的。自打诺兰的记忆碎片之后看到过最棒最过瘾的叙事。姑且称之为回旋迷宫式的嵌套叙事。这种叙事在毕赣的路边野餐里看过端倪。不过电影是把父女间的琐事,小小的腾挪空间内画出繁复的细密画。无法想象编剧技巧在过去20年间也有如此突破。30年前的电影人都猜不到编剧还能这样玩。2021年第二部献上膝盖的电影。顺带说一句,电影院看哭许多人,依然爱丽丝之后最佳老年题材电影。

7分钟前
  • liummc
  • 力荐

9.5# 太强悍了太高级了太沉郁了 关于人类的一切终极母题 年度十佳 12.23 ideal

10分钟前
  • 林晔
  • 力荐

I feel as if I'm losing all my leaves.

14分钟前
  • 賴床不起。
  • 力荐

大部分时间都以阿兹海默症患者的视角出发来组织叙事,在同类题材电影中新意十足。运用了时间错乱(重复的台词、画面、情节,时间跳跃与断裂)、空间错乱(两套公寓与疗养院家具陈设的换移、叠置与混融)和角色错乱(多人共饰一角,名字与身份的错位替代)等手法,尽力让观者直观体会到老人的惶惑、迷茫与恐惧感。缺点是意识流/心理现实主义的编排还是太规整了一点,混乱与断裂程度再提高一些会更契合于感知与记忆的无序与空白,或者说舞台剧痕迹还是稍重了点。女儿在床上捂死自己的幻想令人想及哈内克[爱]。安东尼·霍普金斯真是人戏合一(连剧中名字与生日都相同),绝对值得奥斯卡影帝。最后那段极度无助、连自己名字都忘掉、只想重回母亲怀抱的哭戏情真意切,令人叹息落泪。我们的最后时刻,都会像孩童一样。(8.5/10)

1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人最后的记忆将是自己的名字和妈妈。

20分钟前
  • snakespeare
  • 力荐

讲述阿兹海默症老人故事的电影很多,一般采用亲人的视角叙事。但此片的叙事手法很是独特。导演、编剧精心设计了很多“障眼法”:用跳跃往复循环的剪辑模糊时间概念;用公寓-诊所-养老院近似或雷同的房间结构打乱空间感受;用角色身份交替错乱的演员混淆人物。由此使得观众全方位被线团般错位发展的剧情绕晕,仿佛始终代入阿兹海默症老人的第一人称感受,陷入深深的困惑、怀疑、委屈和莫名的无助,噩梦般难以清醒。除了刻意制造的混乱结构,父女的依赖而紧张的关系贯穿全片,也全靠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奥利维娅·科尔曼的演技撑起,才能打动人心。家里有这样老人的观众会更有感触。不过,谁又能保证我们在老去后不会有这样无法分辨现实、万劫不复的可怕体验呢?三星半

21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接近片尾,看着头发银白,颤颤巍巍的霍普金斯思忖片刻,自言自语到“安东尼,这名字不错”时,一时分不清戏里戏外,眼泪差点决堤……思绪顺着藤蔓回转,蔓延到还在用vcd看电影的童年。他是我初入电影世界为数不多记住的名字:他是《沉默的羔羊》里令人胆寒又折服的Dr.Hannibal。他是《象人》里将畸形症和畸形世界带回温暖与人道的年轻医生。他是《告别有情天》里一再隐忍,一再把控,最终错失爱情的英伦管家。他是《教宗的继承》里高度还原面对丑闻不断,忧患重重动定思痛决心变革的本笃十六世。他是《燃情岁月》里在狂野西部默默守护那个家庭的退役上校父亲。他是《第六感生死恋》中循循善诱,最终“牺牲”自己成全女儿与死神爱情的富豪父亲。今年84岁,距离第一次拿奥斯卡影帝已经快整整30年。他,值得第二次

2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不光是演技,混淆因果、逆向交叉的叙事更点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谁会出现…一切对白、角色皆可真、皆可假,真实无所遁寻。男主视角出现的视觉、听觉、时间、梦境、幻想上的症状,构成本片特殊叙事载体。以前我们看这样题材的片子,会想到爷爷奶奶与父母,而这一部会让人想到自己。“我的叶子掉光了,风雨裹着我的叶子,无处安眠” 结尾镜头摇向窗外青葱茂密的树叶,情绪突然凝固、一丝不挂。

2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扬言残损躯体绝不离开自己的公寓,却控制不了残缺记忆游荡在时间迷阵。大女儿要不要去巴黎,小女儿是生是死,面前的护工长得何种模样,我究竟是这里的主人还是讨人厌的恶宾。墙上的画作不见了,随之不见的是我的尊严。手上的表盘消失了,随之消失的是我的时间。像个蒙昧的婴孩,却在生命末路掉光叶子。

2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我单方面决定:今年奥斯卡谁打败安东尼•霍普金斯得最佳男主,谁就是史上最水影帝。

29分钟前
  • Piglette
  • 力荐

真正的浸入式电影 在阿兹海默患者的时间线里走了一遭 用日常编织的精密迷宫 真是令人嫉妒的剧本啊 深沉又轻盈 别致又典雅

30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力荐

这是近很多年来我看过的最伟大的表演,安东尼霍普金斯

32分钟前
  • doskevin
  • 力荐

一般来说这种题材的电影我是不敢看的,对自己变老的恐惧和对家人变老的恐惧,都是我想逃避的。刚才去翻了下安东尼老爷子的资料,惊讶的发现,除了他在这部电影的角色名字也叫安东尼外,连生日都一样,安东尼已经84了,这让我心情特别复杂。

36分钟前
  • 柚子皮蛋
  • 推荐

你慢慢遗忘,我慢慢失望,最后习以为常,最后天各一方。

37分钟前
  • 云胡不喜
  • 力荐

从一个患上老年痴呆症的父亲的主视角出发,让观众体验了他的整个心路历程,错乱的时间线,交叠的人物和时空,代入感非常强,深深陷入主角的情绪中。我外婆就患有老年痴呆症,最后几年也是一模一样,不记事,认错人,常常会念叨年轻时候的事情,会像小孩子一样哭,会发脾气,作为后辈也是很无奈也很难过。

40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老去的恐惧不是在样貌,而是在神智上(我泪点好低)

44分钟前
  • 话匣子老霍
  • 推荐

唉,直接把影帝颁给老爷子就得了,这还选啥啊,太强了!尤其最后一场找妈妈的戏份,安东尼·霍普金斯真是演出了一种孩子般的脆弱,哭到让人心疼。影片堪称阿兹海默式叙事,如第一人称混乱呈现。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有点哈罗德.品特式的戏剧风格,心理学与美学并重的室内剧,采用高度戏剧化的方式来表现阿尔茨海默症。视听能跟得上剧情和表演,循序渐进、感同身受,观众随角色失去对现实的掌控。女儿也提供了换位思考的角度,你也能感受到她的痛苦。虽然是单一场景,却不断在公寓环境、视角转换中制造持续的时间/空间、真实/误解的流动性,纯室内空间更考验技术。老爷子演得可真好,完全就是一个痛苦无助的老人。

4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英国作家兼编剧,第一次做导演,把他自己的舞台剧改拍成电影,就是这部由85岁的名演员霍布金斯主演的《父亲》。应该是今年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必选之作。基本是个室内剧,但并没有那么多“台词”。在一个“变化的”公寓空间里,导演展示了非常出色的视听表现技巧,含蓄、丰富、机智,许多细节处理值得琢磨,夸赞。题材窄狭了些,但又是谁都不可回避的。谁没有老人亲友,谁会不老呢?

53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