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可畏

HD

主演:玛丽亚·莫扎达,阿迪勒·侯赛因,埃卡瓦利·汗纳,罗希特·萨拉夫,谢巴·查达,玛丽亚·波克,加纳特·拉玛妮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德国,瑞典,法国,丹麦语言:挪威语,乌尔都语年份:201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言可畏 剧照 NO.1人言可畏 剧照 NO.2人言可畏 剧照 NO.3人言可畏 剧照 NO.4人言可畏 剧照 NO.5人言可畏 剧照 NO.6人言可畏 剧照 NO.13人言可畏 剧照 NO.14人言可畏 剧照 NO.15人言可畏 剧照 NO.16人言可畏 剧照 NO.17人言可畏 剧照 NO.18人言可畏 剧照 NO.19人言可畏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受到童养媳待遇的亲闺女

看这个电影做好了虐来虐去的心理准备。但是和《我在伊朗长大》不一样,我的注意力并没有放在他们国家的特殊性上。传统文化和女儿的冲突虽然是主要的问题,但父母亲戚朋友的态度才是重头戏。我不能理解这件事情给这个家庭带来多么大的灾难,但他们的宝贝闺女一下子就沦落到比了童养媳还不如的地位。

开头看来,妮莎只是个普通的小叛逆的少女,有个严肃的妈妈和温和可爱的爸爸。但这个电影肯定有大问题在后面嘛,所以我看的也挺紧张的。后来东窗事发了,妮莎的童养媳转变就开始了。父亲哥哥把她一路几乎是绑架地弄到了巴基斯坦。一路上我都觉得这俩人好变态啊!!!无视妮莎,自己谈笑(我非常厌恶这种孤立的情节),同时爸爸还多次说要杀了妮莎,那个好爸爸哪去了??我一直觉得再国外发生这种事情,爸爸应该只会揍男生,但这位爸爸多次对妮莎动了手,我真是怕他真的杀闺女。

这一路我真是代入感太强了,被绑架的时候想着砸玻璃跳车,在机场的时候想喊救命,到姑姑家想打人,爸爸给带到悬崖上的时候真是气的想跳下去。我完完全全在愤怒妮莎的遭遇,所以就不说她的问题了,她就是新时代的革命者!

唉,就一直吊着心看。爸爸妈妈姑姑一直说,你让我们丢脸,别人怎么看我们,你毁了我的生活。虽然题目叫《人言可畏》,但片子里几乎没有出现别人对他们指指点点的镜头,只是自己人在愤怒。我不知道是该说他们不应该把别人的看法看的比闺女还重要?还是尊重他们的传统,让所有的女孩不要犯任何错。看完就是觉得,在乎别人的看法真的是蠢死了也讨厌死了。

这个电影就像是讲,发送了一件事情后,涉事人都怎么处理的。但妮莎没有选择,她被当成球随便推走。她经过(家人)无数威胁恐吓后,被吓怕了,即使是第一次见的陌生人,也同意跟他结婚。点头的她让我觉得那个叛逆的少女消失了,只剩下了被威胁怕了的空壳子,我真的非常讨厌她被威胁,就像《神秘巨星》里面,最后妥协跟着父母走。我不想让她低头。但是从现实考量,她的反抗可能会永远失去爱的家人,更别说父母要杀人的威胁。最后她在大雪天跳出去,即使未来可能非常艰难,我也觉得自己瞬间自由了一样。

片头爸爸的拥抱真的非常感染到我。但爸爸的爱经不起别人的劝说,反而是最爱妮莎的他一力承担做了所有最坏的事。他听别人的把女儿送走,想把女儿随便嫁掉,想让妮莎死,不听妮莎的任何解释,一直重复着你毁了我的生活。每一次他的心软,都被‘人言可畏’压下去了,她的愤怒真的很吓人。但最后,只有他舍不得,舍不得宝贝闺女的一生被束缚。最后默许闺女离开了这个家,管他妈什么人言可畏。

既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也请不要去评价别人。

 2 ) 女儿真的一点儿错都没有吗?

作为保守人士,我无法同情女主,女主对悲剧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明知自己家庭的文化背景,还把男生带进的闺房,要么是无知,要么就是对家人的挑衅。可气的是女儿明明意识到了这一点,白左圣母却还在误导她“你没有错”。

父亲的反应虽然不对,但是可以理解,自己的女儿干这种事,换作哪个父亲也会控制不住自己——难道任由他们造个人出来?他是真的爱自己的女儿,希望她能成为独立、自尊自爱的女性,面对会牺牲掉女儿未来的包办婚姻,他甚至默许女儿离家出走,令人心酸泪目。只让女儿喝瓶装水的父亲是真想让女儿跳崖吗?当然不是,那只是恨铁不成钢的不理智表现。

最该批评的是母亲,如果给父亲的表现打10分(百分制)的话,母亲的表现可以直接判零分。面对深陷困境的女儿,她给的不是关心照顾,而是恶语相加和不信任,甚至说出“希望你没有出生”这种话,身为子女,没有比听到父母说“希望你没有出生”更令人崩溃的事了。我始终认为,对待子女,父母应该时刻关注子女的心理动态,禁言慎行,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和尊严,即便是进行家庭教育也绝对不能颐指气使、恶语相向、拳打脚踢,循循善诱的言语教育已经足够了。

 3 ) 人言可畏

移民问题,身份意识,父权,家庭冲突,这些是欧洲近几年来独立电影的热题了,其实说的是小家庭里的大社会。 故事好像就发生在今天,挪威普通的巴基斯坦移民家庭,最近听朋友说起--其实巴基斯坦、越南的移民已经是新挪威人中的最主流群体了,开镜看到夜幕起,父亲拉起窗帘,仿佛是关闭了外面世界--这里好像已经看出来,他对这里的世界是有抵触和内心的不安的--夜里,他逐个查房看孩子们入睡,开场也是个慈爱的老父亲形象。心里还是个新社会里的旧时代父亲,或许是出于保护欲,他想要把孩子们禁锢于安全的“故乡”里。 主人公Nisha,出生在传统巴基斯坦家庭的乖乖女,在朋友圈子里,她是土生土长的挪威少女--爱出去玩,朋友大多是当地孩子--她也有着欧洲teenager的叛逆--在打球的那帮少年里,红发碧眼的Daniel和她越走越近,终于邀她去了酒吧,夜场里少女的舞动,和她妈妈的鲜明对比--她的妈妈可是一个认为“被别的男人(除了丈夫)面前跳舞,会被人说”的传统母亲--随后我们看到了年轻的吻,以及派对后Nisha后面斗胆把Daniel带回父母家--这一举动让Daniel遭到Nisha父亲毒打。

 4 ) 当我们说“愚昧”的时候是在说什么?

——评瑞典、德国、挪威2017年版《人言可畏》

在文明人看来,这是一件很正常很简单的一件事儿,可是在巴基斯坦这一家人,或者说在这部电影里,这却成了一件天大的事儿。甚至在妮莎的父母看来,让他们“没办法做人”了。

妮莎十五六岁的样子,跟家人住在挪威奥斯陆。妮莎出生在一个巴基斯坦人的家庭里,她上面有个哥哥,下面还有一个妹妹;父母在奥斯陆做生意。一家人不能说很富有,但是至少能活下去,比在巴基斯坦老家肯定好过多了。父母原本想供妮莎的哥哥好好读书,最好能考上医学院——将来当医生;要知道,在奥斯陆,或者说在整个欧洲、北美这些文明发达的国家里,做医生不但收入不菲,而且社会地位也很高——大家普遍尊重医生,对于像妮莎这样的从巴基斯坦移民到北欧的人家,如果谁家能出一个读医学院的大学生,那不但是有面子的事情,而且也是一家人未来的希望。可惜的是哥哥学习不好,中学毕业的时候没有考上大学;现在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妮莎身上了——虽然妮莎是个女孩,要是在巴基斯坦老家的话,作为女孩的妮莎根本不可能考上大学,因为那里的风俗就不主张女孩子读书,好在一家人来到了奥斯陆——妮莎即使是个女孩,如果能考上医学院,不管是在当地的挪威人眼里,或者是在从巴基斯坦移民在奥斯陆的老乡眼里,都是可以为父母、家庭争面子、值得骄傲的事情。

妮莎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学习一直不错,伸手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同时妮莎跟同学很合的来,同时妮莎很漂亮,尤其是一头漆黑如丝绸一样的秀发、一对好看又会说话似的大眼睛,在女同学里面非常扎眼。于是,像正常人一样,妮莎在花一样的年纪里,遇上了金子一般的友谊——妮莎朦朦胧胧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白人男生。怎么说呢,这男生应该也喜欢她吧?为什么说“应该也喜欢”?很简单呀,十五六岁的男孩女孩,情窦初开并不知道爱情为何物,所谓喜欢也不过是一种本能——人类发育之后,一种必然现象。既然互相喜欢,当然就会来往;所谓“来往”,也不过是“在人群里多看了你一眼”,或者偶尔的时候红着脸多说了一句话,仅此而已。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那男孩来妮莎家找她;在妮莎个人的卧室里,两个人正呆着呢,突然男孩子揣在衣服兜里的音乐盒响了。本来两个人就很紧张——毕竟这么大的年纪,一方面,跟一位异性同学独处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就有点局促、不安;另一方面,作为妮莎来说,她知道自己家是从巴基斯坦来的穆斯林,有很多不同于奥斯陆白人的规矩、风俗,远离这位男同学以来,她就很紧张,生怕被父母亲看到了。所以,男同学的音乐盒在衣服里一响起来,两个人如惊弓之鸟,手足无措地在衣服里翻腾了起来。正在此时,妮莎的父亲听到了——咣叽一下,推开了妮莎的房门,看见两个人红着脸在弄衣服,妮莎的父亲一下子火就上来了,拽住那位男同学就是一顿暴打。在妮莎父母的概念里,或者说在巴基斯坦人的风俗、文化里,作为女孩子的妮莎在婚前是不应该跟男孩子独处一室的,更何况妮莎的父亲看到他们的时候——两个人正在撕扯着男同学的外套——在他的衣兜里翻找正在响着的音乐盒,她父亲还以为妮莎跟那位男同学上床了——看到他进来了,才忙不迭地侍弄衣服——不然,他们为啥脸红?

于是,妮莎的父亲受不了,妮莎的家庭受不了了。在他们的概念里,因此——妮莎的“名声”不好了,进而他们这一家人的“名声”也不好了——受妮莎的拖累。最最重要的是,老乡们家的婚礼、老乡之间的重要聚会——礼向往来,现在人家都不喊妮莎一家参加了。妮莎走在街上的时候,巴基斯坦看到了她,就会在她背后指指点点、嚼舌根。

发生那件事儿之后,妮莎在家里被孤立了;动不动父母就会抱怨妮莎;自从这件事儿之后,父亲商店里的生意也没以前好了——父亲将这一点也赖在妮莎头上:因为你是一个坏女子,所以人家才不来我的店买东西。在父亲生气的时候,父亲便以白眼睛看着妮莎,责难般地问她:“你跟他睡了?”

“没有。”

“没有?你还学撒谎了是不是?”

“我没有。”

妮莎有口难辩。在每一个睡不着的夜晚,妮莎望着窗外北欧的天空,自己问自己:“是我做错了嘛?”“可是,我什么也没做啊!”

是的,妮莎跟那个男孩啥也没做。并且这件事该发生之后,因为那个男孩无辜的被妮莎的父亲暴揍了一顿——他非常生气,或者是因为他被父亲打了,妮莎心里过意不去,就找他出来在学校门口的长凳上聊了几句。那男孩脸上还带着伤,对妮莎说:“下次他(指妮莎父亲)再这样对我,我一定杀了他。”妮莎听到这话,心里也挺难受。她觉得,毕竟他是我父亲,你怎么能对我说这个——说你要杀了他!于是,妮莎从这个时候开始,就不想跟这个男生交往了。再说了,原本他们之间就没有什么承诺,仅仅是少男少女之间的那点可怜且可贵的感觉而已嘛!既然这男生如此说,干脆跟他分手算了。

即使妮莎跟那个男生分手了,家庭的战争——一家人跟妮莎的战争并没有结束。到了后来,甚至妮莎被父母赶出了家门。被赶出家门的时候,父亲冷不丁对妮莎喊了一句:“除非你跟他结婚,否则就不要回来——给我丢人。”妮莎懵懂地说:“我不爱他,跟他分手了。”

挪威毕竟是个文明国家,根据学校老师的反应,奥斯陆的儿童救助中心找到了妮莎,给妮莎在救助中心安排了住处;心理辅导老师给她进行心理疏导。住在救助中心的妮莎早就懵圈了——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那儿啊!至少,在她这个年纪,在她的同学中——暗恋同学的、公开恋爱的,甚至偷偷上床的——有的是啊!可是,她什么都没有做——为什么父母如此对待她?为什么整个家庭都跟她最对——都说她是个坏女子、是她败坏了家庭的名声?最后她在心里头不得不承认:还是我错了,错就错在我不该让男生去家里,更不应爱让他进我的卧室。她对救助中心的老师说:“是我错了。”可是,老师却说:“你什么也没做错。”她瞪着一双无助、疑问的大眼睛看着老师,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心理老师:“是我错了。都是我错了。”

老师微笑着看着她,再次肯定地说:“你什么也没做错。”一脸懵圈的妮莎,可怜的妮莎,无辜的妮莎,此时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啊!她瞪着一双天问一般的大眼睛看着老师,仿佛在说:我什么也没做错是什么意思嘛?既然我什么都没做错,为什么父母人骂我?既然我什么都没做错,为什么全家人跟我作对、把我赶出家门?你能告诉我嘛?

当然,救助中心的老师不一定能告诉她——她没有做错的原因;因为这本身就是两种逻辑、两种风俗、两种文化:一种逻辑是发达、文明的挪威的,一种逻辑是落后、愚昧的巴基斯坦的;一种风俗是挪威的进步的风俗,一种是落后的巴基斯坦的风俗;一种是与时俱进的、先进的奥斯陆的文化,一种是故步自封、画地为牢、抱残守缺的巴基斯坦的文化。如此,老师怎么能给妮莎解释清楚呢?当然,如果妮莎的父母是文明人,老师理所当然可以跟他们解释清楚——甚至都不用解释:因为,当孩子们——不管男孩女孩,长到十五六岁的时候,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对异性产生好奇、喜欢、亲近的感觉,这本身就是一种正常——在正常不过的人类的状态;妮莎跟男同学接触亲近、带男同学去自己的卧室,一点问题都没有——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在文明看来,妮莎的父亲对妮莎那位男同学做的一切、全家人对妮莎做的一切,都是杞人忧天——全是多余的!也就是说,妮莎父母以及一家人的所谓“人言可畏”,全是无稽之谈,在文明社会里,这根本就是一个笑话。救助中心的老师,能跟妮莎这样说嘛?当然不能。因为她还小,再说这也不是能说清楚的事情——人类的情感是复杂的,是美好的——如果一切都说清楚、讲明白,那就没有美好之言说了嘛!所谓,朦胧才是美。另外还有一点,在一个文明社会里,人们的信仰、文化是多元的——至少这是文明社会的主张,作为救助中心的老师,仅仅为了尊重巴基斯坦移民的宗教信仰,也不可能将这个问题——跟他们解释,充其量只能对妮莎说:你什么都没做错。这潜台词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一切都是因为你的父母太愚昧,太落伍。

后来,妮莎被父亲送回了巴基斯坦老家,将她放在叔叔家。或者,妮莎父母原打算将女儿送回巴基斯坦,过一段时间——等大家把这件事儿都忘了,再将妮莎接回奥斯陆;或者从一开始,他们就像妮莎扔出去——让家适应适应巴基斯坦的环境,然后将她按照巴基斯坦的风俗,随便在巴基斯坦找个农民嫁了算了。所谓“眼不见心不烦。”可是,被送回巴基斯坦的妮莎又出事儿了!这一次是跟堂哥——叔叔家的儿子,眉来眼去——两个人大晚上的跑出去,在街角的一个旮旯里借着路灯的暗处接吻,被当地的警察逮了个正着。

这一次妮莎的父亲被气炸了!甚至他想把妮莎推下悬崖——弄死她算了!

妮莎经过这一系列的坎坷、灾难般的摔打和淬炼,她的精神、灵魂在黑暗中慢慢地抬起了头——终于看清楚了父母的那一套,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再回到奥斯陆之后,当他父母将她廉价地嫁给一个远在加大拿的巴基斯坦老乡的前几天,趁着午夜家人睡熟的时候,跳窗逃了这个地狱一般黑暗的家庭,奔向上了北欧自由的天地。

毫无疑义,不能说妮莎的父母不爱她;只能说他的父母太愚昧。可是,当我们说“愚昧”的时候,究竟再说什么?愚昧是什么?所谓愚昧,也就是停滞,就是抱残守缺,就是画地为牢,就是不思进取——愚昧实际上是一个“时间概念”,是一种“过去式”。只有与时俱进,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思想、思维、逻辑、文明程度,跟上文明进步的步伐,跟上科学的步幅的时候,才叫进步、文明。否则,就是愚昧。

当我们说“全球化”的时候是在说什么?其实,大多数的时候当我们说全球化的时候,是在说生产、消费,是在说经济。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化,文化的隔膜和融合的问题必然会越来越突出。那么,文化是不是也要全球化?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在文化方面越是多元化越是积极的,至少在这一点上绝大多数人是同意的。可是当你遇到电影中这种矛盾:巴基斯坦的恋爱文化跟挪威奥斯陆的恋爱文化就是不同——又该怎么做?当巴基斯坦父亲反对女儿“跟国际接轨”——像文明人一样谈恋爱的时候,又该怎样呢?当然,对于生活在文明社会里的人来说,这一点也不成问题。可是,对于巴基斯坦父亲来说,这就是一场战争:巴基斯坦文化跟挪威奥斯陆文化的战争,或者说是愚昧落后跟文明进步的战争。

这个故事是根据导演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来,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非虚构”作品,拍这样的电影不是仅为了挣钱,更重要的是为了向人们提出这个问题、警惕这个问题,以便找到合适的解决之道。

有句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话说在这儿还对嘛?……在我看来,今日之世界,在尊重各自文化、习俗的前提之下,世界应该有世界的规则,世界应该有世界的文化——并且这种“世界的文化”,应该是每个地区和国家都应该遵守的,而且建立这样的“世界文化”不仅是迫切的,而且是不要的。不然,人类还怎么融合?还怎么全球化?有一些“文化”也是要改变的,或者说必须要“与时俱进”,比如西巴基斯坦人民共和国的裹脚、太监,还有溺死女婴,难不成今天还要坚守这种东西嘛?其实,文化背后是逻辑,是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用脚趾头想想都明白:不同价值观、不同意识形态之间,到头来就会走到水火不容的尽头……这即使人类的历史,也是人类的现实。

 5 ) 父爱-保守=希望

电影七分,如果能够更加深入的探讨,可以到 8.5 分。

观看这个电影我最不满意的一点,就是仅把父亲为代表的家庭的保守归结于对外人眼光的畏惧,也就是电影的片名——人言可畏,而没有真正深入的批评造成家庭以及周围相同族群人保守的根源——他们的宗教,不知是导演或编剧不能还是不敢。

除了以上这个最大的不满之外,这部电影还是非常不错的。

我最喜欢的是电影的首尾呼应,在电影的开头,主角 Nisha 正从外面狂欢归来,而此时父亲正在依次探查孩子们的卧室,到了 Nisha 的卧室时,此时 Nisha 已经熟练的翻窗进入卧室装作已入睡,父亲的目光是慈爱的。电影的结尾,是在父亲查完房之后一段时间,Nisha 从卧室熟练的翻窗而出,逃离了这个像囚笼一样的家庭,在楼下,Nisha 与发现了自己逃跑的父亲对视着,虽然父亲的眼神没有那么慈爱,但是我们看到了一些理解,此时 Nisha 与父亲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和解,由父亲目送女儿远去。开头,是从自由进入“囚笼”,结尾,逃出“囚笼”,追求自由。

当然,整部电影的结构都是对称的,Nisha 的前后两次“越轨”行为,两次都被撞见,因第一次的行为而被送回巴基斯坦,又因第二次的行为离开巴基斯坦,两个留下了心理阴影的 Nisha 的恋人。Nisha 的心理路程:追求自由 -> 反叛 -> 顺从 -> 继续追求自由,最终完成了一个不忘初心的心理过程。

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电影的优点是克制,Nisha 父亲的转变不是彻底的,电影没有让父亲最后坚定的支持 Nisha,结尾父亲的默许,这就是父亲最大的妥协,是父爱战胜传统保守观念后所剩下的最后一丝能量。能量虽小,但是留下的却是最珍贵的财富:希望。


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反派影评在《7月22》那一期里的推荐,时隔挪威大屠杀已经七年了,对于种族移民问题,挪威的答案是希望。

 6 ) 妮沙,她临渊而立

认真看完了,但对于影片,除了激烈的文化冲突以及导演极力想要凸现的巴基斯坦宗教戒律中保守的糟粕。我想要谈谈影片里的两个男人。一个是妮沙的父亲,一个是妮沙的表哥。一方象征家庭,一方是少年恋情。这两个男人都在妮沙的生命中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但面对可畏人言,宗教戒律,家族脸面,他们都无力保护她,甚至还自发充当了递刀的帮凶。

少年拉着妮沙跑出家门,跑进夜色,在黑暗里,情欲升温。脱离了姑姑鹰眼一样的监视,两个人像溺水的兽一样渴望着彼此。肢体触碰,呼吸交缠 ,喘息声在冷清的大街一角被生硬地压抑住。巴基斯坦的夜浓稠得像他父亲浸水的黑衣 ,几只夏日的蛾子追逐着昏黄老旧街灯苟延残喘的微光,妮沙从情人的怀抱里仰头,顶上是四四方方的天空与几颗虚弱的星子。

可惜这对恋人并没有察觉到夜巡警察的靠近。事发后,妮沙的父亲希望表哥娶她,可是这个还惊魂未定的少年,只喃喃说自己听父母的安排。这便是拒绝了。之前四目相触的火花,热切的肢体纠缠不过是一场幻觉。他瘦弱的身体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对抗他父母,邻居,逮捕他们的警察所固守的清规戒律。在强大的宗教舆论压迫之下,这个少年发现自己原先怀有的那点恋慕是多么的脆弱。所以,在这一场风波的最后,在舆论的巨浪前,他选择了牺牲它,保住自己,哪怕可供乘坐的小船只能承载一人。一个男人。

妮沙在把男友带回家后,她的父亲不只一次说他要杀了她。可也是这同一个人,对妮沙说“你是我的一切”。我觉得电影在塑造妮沙父亲这个情感复杂的角色时,做得很好,以至于在我看来,他是又不仅仅是一个巴基斯坦大家长。这个角色对咱们中国的长辈也同样有代入感。

在得知妮沙的“不检点”后,他气愤地冲她吼道,他们漂洋过海,远离他们祖先时代居住的地方,来到欧洲淘金。在路上他们忍饥挨饿,上过当,受过骗,甚至在德国蹲过监狱,就是为了能够给他们的儿女子孙带来更好的生活。这话是不是听来很耳熟?反正我爸妈吼我就跟这句型差不多。

妮沙在享受父母给她带来的一切时,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她需要做一个好女孩,做一个可以被放到众人面前展示的精致娃娃,在别人的真心或假意的赞扬声中为她的家庭赚足面子。即使身处自由民主的氛围中,该守的戒律就应该严格被恪守。她应该努力学习,迎合主流大众对成就对荣誉的界定,当医生,当律师,用成绩为家庭的门楣增光添彩。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的集体,她作为集体的一员,必须要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争取其他成员的认同。

我认为妮沙的父母是爱她的,但前提是不可以破坏家这个小团体既有的荣誉感,名声与内在和谐。影片的名字叫人言可畏,可从始到终都未见众人指指点点的场景,都是妮沙父母亲戚嘴里时刻念叨着,你毁了我的生活,让我们家怎么见人,他们会觉得我们俗气的……

作为移民家庭吃够了生活的苦,好不容易积累了些家财,在外国落了地生了根也一刻没有安宁。他们辛勤劳动赚钱,不怎么有放松安逸的时候,即使是当妮沙父亲生日,他想伴着民族风情的乐曲和妻子开心起舞都不自在,他们担心宾客们的看法,努力维持着平日里在别人眼中那值得羡慕的形象,以期维继别人持续羡艳的目光和尊重。太可悲了。 写多了,本来还想谈谈她妈妈的,算了。总的来说,电影太压抑,现实更沉重。我想无论是哪个国家,这样的情况总是会有的,而且应该是非常普遍的。

最后,妮沙的爸爸看着逃婚的女儿在冬夜里跑向远方,算是最后一点给观众的安慰吧。也幸亏是在挪威,福利好。妮沙之后的生活也不会差到哪儿去,但在中国估计就悬了,恐怕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跟娜拉出走同样的两种结局。要么回去,要么流落风尘。

当今社会对女性太残忍了。不论哪个国家都是。

 短评

伊斯兰教家庭礼教恐怖片。

4分钟前
  • 杨三疯
  • 还行

身在屎中不知屎才是最可悲的。

9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siff21# 今年影节意外的惊喜,好看到想要飙脏话。在以性为耻,谈性色变的国度和伊斯兰宗教环境中,女性被极端物化和羞辱,令人恐惧的是他们把社会压迫至于家庭亲情之上,让观众愤怒到极点却又仿佛被扼住咽喉发不出声。

12分钟前
  • Captain_C
  • 力荐

这才是真·左派电影,深刻批判伊斯兰文化里的保守的糟粕部分,在欧洲各种政治正确下,敢于挑战这样的题材勇气可嘉。看完才发现片名「人言可畏」的细思极恐,本片最恐惧的地方不是来自家人的反对,而是整个社区整个文化圈对于女性的驯服、压迫、摧残而不自知。

13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Gripende, sterk og intenst!

18分钟前
  • 深情的艾老师
  • 力荐

临渊的夕阳再美,也是为血缘殉道的陪葬;阳台的落雪再冷,也是为自由瞭望的烽火。他们喝着可乐,吃着三明治,却仍在千里外蘸着辣酱,做着煎饼。上代人成婚时才见面,不觉得有何不妥。楼下大喊的女孩,却让他们觉得不妥。妹妹还在吃人的礼教里受困,父亲立在窗台如同幽魂。赤脚出逃,比任何时候都自由。

1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一部震撼人心 的影片,在像印度和巴基斯坦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更关心人们会说些什么。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很明显我们尊重社会。但是,为社会而活有时也会是噩梦。,本片展现了父女关系的纽带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写镜头显示出人物眼中闪烁着生活的希望与光芒,电影场景无缝地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结局是完美的。这让我庆幸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如此的安全可靠

20分钟前
  • 杨浦小囡
  • 推荐

这种就别移民了,沉浸在本国文化中多好啊!移民的原因是啥啊?!我一直坚信,男权邪教是在各大宗教之上的,伊斯兰教、佛教、儒教,这些的宗教都只是分支,根子就是男权邪教。吃女人的方式只有细微差距。你看看那几个巴基斯坦警察,他们有权力滥用,监督人间青年男女是否拥抱、接吻,就让姑娘赤身裸体,他在一旁打飞机,太恶心啦!

23分钟前
  • Sabrina
  • 还行

作为女性,不管在哪个时代,无论境遇,都感同身受。

27分钟前
  • diana
  • 推荐

误打误撞赶上了林肯中心的美国首映 导演讲完全是她自己的个人经历 拍完像是一种解脱 纯粹的好 是我看过的关于移民和文化冲突最好的电影

28分钟前
  • 莽草酸
  • 力荐

#2018IFFR# Limelight展映,多伦多“站台”单元提名。挪威奥斯陆的巴基斯坦社群生活,典型印巴情节剧的方法,但情节转折处的走向却颇有惊喜(比如堪称神来之笔的近一个小时巴基斯坦段落)。导演是铁了心无视政治正确教条,批判自己族裔的落后文化,把巴铁简直黑到死,非常具有感染力。

3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据说改编自导演的亲身经历,可谓对Islam文化中桎梏女性的糟粕传统进行的一次最体无完肤抨击,可怕得堪比恐怖片,巴基斯坦那绚烂的暖阳,也完全掩盖不住这如同北欧天气般的彻骨冰寒,没想到亲情在面子之前如此一文不值,女主的行为时而硬气时而软弱,也反映了同时受到的传统文化与西方女权ZY思想的双重影响。(72)

36分钟前
  • yihan1010
  • 推荐

一部能够使人思考的电影是通过不经意的细节和合理的情节铺陈来展开的,而不是一味为了说教,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撕开外衣血淋淋的硬塞到你眼前,说:“看啊,这就是我的思想,赶紧跪舔啊!”真他妈惹人厌,为了戏剧性,人物逻辑性都不要了,女主看似一直弱小无助,可怜楚楚,但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活脱脱就是一恶心人的傻逼。多好的一个题材,他妈拍成这样

41分钟前
  • 夏之萤火
  • 较差

很有力的表达了,相对克制但意蕴悠长。女儿觉得,走了就解脱了。父亲觉得,走了就解放了。可是历史在那呢,事实放在那里,你能走去哪里。

42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我爸就像他爸一样一惊一乍歇斯底里,所以我再也不想见到他。Bravo! Well done! 自以为是的爸爸们。

43分钟前
  • 方方在努力
  • 力荐

性保守+宗族家长制真是人类毒瘤。这个世界女人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真是太困难了。最后一幕女主半夜出逃前和妹妹的对视真是意味深长。要如何才能逃离巴基斯坦女性的命运?也许有些家是不能回的。

44分钟前
  • Pasdei
  • 推荐

7分。这的确是部让人无语的电影,不过作为保守派,我感觉人还是要遵从自己的习俗,特别是在某些国家习俗大过法律的地方。如果用西方观点看他们,你是万万不能理解的。不喜欢女主人设,该说的时候不说,不该做的时候都做。如果她是这么懦弱的角色,就不应该做出两次以上越轨行为啊。看过伊斯坦布尔的幸福的小说,十几岁的女孩被叔叔强暴却要被大家唾弃,包括亲戚中的女性,最后还要被灭口。更喜欢印度的水火土三部曲。

49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ADIFF, Lighthouse Dublin. 同行的印度盆友很讨厌该片,因为传递的都是负面信息,女主家庭没有一个好人,导演本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传递他想传递的,遗憾的是外国人(包括我)看完后只会对巴基斯坦这个国家充满负面印象。

51分钟前
  • 电波女侠
  • 还行

Exploitation social horror...维度单一,父亲最后的行为也不可信

53分钟前
  • Ziggy
  • 还行

在某些地方,家庭被塑造为最小的极(父)权统治机器,“为了你好,女人不必工作和学习”以及荡妇羞辱等一系列措辞与行为施加于“破例”的女性身上,有时候,这些女性最终也会成为施暴者的一方,因为逃离的代价在其先验的直觉感受中是颇为巨大的。但一旦选择逃离,或许就根本不会再归来,影片结尾正是交代了这种决绝,两次长久的对视,是对家庭的就此别过。影片几处铺底的音乐很好。但背景设定得让人无法信服,就好比一个人离开了徐州去了北欧,还在怀念故乡的淳朴民风,当地文化与监督机构似乎丝毫影响不了这个群体崇高的信仰。

56分钟前
  • 三岛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