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弗特

HD

主演:奥斯瑞·科恩,Itay Tiran,Eli Eltonyo,欧哈德·诺勒,Itay Turgeman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0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波弗特 剧照 NO.1波弗特 剧照 NO.2波弗特 剧照 NO.3波弗特 剧照 NO.4波弗特 剧照 NO.5波弗特 剧照 NO.6波弗特 剧照 NO.13波弗特 剧照 NO.14波弗特 剧照 NO.15波弗特 剧照 NO.16波弗特 剧照 NO.17

 剧情介绍

波弗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00年,长达18年的南黎巴嫩武装冲突接近尾声。爆破兵阿莫兹(阿米?温伯格 Ami Weinberg 饰)被派往波弗特堡,一座12世纪十字军东征时建立起来的要塞,进行拆弹。前哨指挥官里拉兹(奥斯瑞?科恩 Oshri Cohen 饰)因其傲慢的态度和强迫阿莫兹不顾危险拆弹的命令引起了哨兵们的不满,尤其是一名叫克雷斯(伊泰?提伦 Itay Tiran 饰)的哨兵。与此同时,以色列即将从波弗特堡撤兵的流言在军中散布,而黎巴嫩真主党的导弹攻势却一日强过一日。里拉兹面对战友们一个接一个的牺牲,精神状态日益消沉……   本片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以色列电影协会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像、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四项大奖,并被提名200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并获以色列电影协会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奥斯瑞?科恩)、最佳导演(约瑟夫?斯达)、最佳剧本、最佳服装和最佳音乐六项提名。犯罪现场(粤语版)镜地狱的美女秘谍夫妻浴血无名·奔袭少林武僧将嫁RM向前冲猪猪侠之五灵英雄传雪域天路分裂 第一季尸兄之血战尸骑士某一天Anne-Happy黑白潜行 粤语版卡尔的约会多嘴街失踪的女中学生一个人自由野卢米埃尔!冒险开始第四名乘客恋上纯喫茶 3犯罪现场调查 第二季洛奇(国语版)纸牌屋 第六季风车2023暗影金子轻松出来吧法比安2021吓吓朱莉马洛智深传2怦然心痛2019侠盗罗宾汉无声的证言第四季沉默重启咲良田后篇琥珀,在清澈与温柔中宿醉中华大丈夫美国恐怖故事:谋杀屋第一季奔向阳光

 长篇影评

 1 ) 音效很好,场景很真实

觉得好像是在碉堡里面一样,从一头走到另一头,听到军靴踩在水泥墩上的声音,从远处飞来的导弹的声音,爆炸的声音。

敌人没有面孔,士兵也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和这样没有型不可触摸的敌人作战,意义何在。所有人都似乎明白为什么要坚守,但又讲不出所以然。Ziv的爸爸在电视上做访谈的时候,看着镜头的眼神,是最最具有杀伤力的。故事发展的比较慢,也许本来就没有什么太多的情节。和Das Boot一样,电影想给你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场身临其境的体验。

导演自己原来就是在beaufort的守兵,所以影片的所有细节都做得十分到位,非常真实。有朋友之前是在攻进黎巴嫩的以色列士兵,坚决不肯去看这场电影,因为觉得实在是太真了。

 2 ) 孤独的波弗特要塞

    《波弗特》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关于以色列国防军的电影。对于这支全亚洲最为强悍的军队闻名已久,想象中的以军完全是一副杀气腾腾,训练有素的模样,没想到在影片中看到的却是一群迷惘、彷徨,被战争压迫的喘不过气的可怜炮灰。影片大部分是在狭小杂乱的坑道中拍摄的,情节也大部分如同舞台剧一样是通过几个人物的对话展开的,较少冲突变化,这使影片通篇被一种沉闷压抑的气氛所笼罩。很少的几个外景,高山深谷辽阔蛮荒,蓝天白云凄美动人,更给影片增添了几分苦涩的味道,本片与其说是一部战争片不如说是一部文艺片。这部情节简单沉闷的电影之所以能够获得银熊奖恐怕是因为欧洲人想到了他们在阿富汗所处的进退两难的困境,所以对以色列人有一种兔死狐悲的同情。
    波弗特要塞位于黎巴嫩南部,是12世纪十字军建立的一座堡垒,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48年以色列建立后,饱受两千年流亡之苦的犹太人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祖国,而这块土地原来的主人阿拉伯人则又开始品尝失去家园的滋味,大批巴勒斯坦难民的背井离乡流亡到邻国黎巴嫩,但数十年来巴勒斯坦爱国者们回到故乡的努力从来没有放弃。黎巴嫩境内的难民营为巴解组织提供了大量的稳定兵源,尤其是70年代巴解总部从约旦迁到贝鲁特后,巴解游击队不断从黎巴嫩境内向以色列发动进攻,黎巴嫩成为了整个反以战争的前沿。为了斩草除根,1982年6月,以色列军队悍然入侵黎巴嫩,叙利亚军队在贝卡谷地一触即溃,巴解总部被迫远走突尼斯,以色列支持的基督教民兵在难民营内大开杀戒。次年,以色列假称撤军,实际却以安全区的名义继续霸占黎巴嫩南部两千平方公里土地,建立了一个国中之国,以色列的大卫王六角星军旗开始在波弗特要塞上空飘扬。
    然而在以色列军民为胜利而弹冠相庆的时候,却没有想到这只是另一场漫长战斗的开始。以色列人的屠刀不但没有吓倒巴勒斯坦人的抵抗意志,反而激起了黎巴嫩人的愤怒,一批不甘以色列人压迫的黎巴嫩人决定拿起武器,奋起反击,以色列另一个最危险的敌人——真主党诞生了。18年来,这些不甘国土沦陷的热血男儿不顾强弱悬殊,用迫击炮、火箭弹、地雷这些简陋的武器来对抗被高科技武装到牙齿的以色列侵略军,一次次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冲击以军坚固的防线,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终于,在经过长达18年残酷而血腥的战争之后,即使顽强如以色列人也在这种不屈不挠的意志面前感到了战栗与恐惧,国内出现了“四母亲”这样的反战运动(从没想过以色列人也会反战),强硬的以色列政府终于低下了他那高傲的头颅,开始计划撤军了。
    影片《波弗特》正是以这一时代为背景展开的。以色列政府已经决定从波弗特撤军了,偏又不想丢面子,想以得胜之师的形象从黎巴嫩体面撤走。正如今天的美军明明已经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陷入泥潭,早想寻求脱身之计,却又不甘心灰溜溜的溜走,总想寻一台阶下,只好打肿脸充胖子继续苦熬。真主党当然不会给以色列这个面子,在经过18年的艰苦奋战之后,他们绝不会让胜利者的荣誉从自己手中溜走,于是他们加强了对波弗特的攻击,炮弹和火箭弹如雨点般的在要塞中倾泻,希望以此迫使以色列人如丧家之犬般狼狈地从波弗特逃走。以色列政府既想保住面子(面子真是害死人),又不想进一步扩大战争,于是给要塞的守卫者们下达了不撤退、不反击这样一个愚蠢透顶的命令(只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叶总督那个著名的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政策可与之媲美)。
    大人物要面子,小人物的命运可就惨了。要塞里留守的士兵成为了躲在地洞里胆战心惊的老鼠,老鼠还是好的,虽然要塞已将放弃,但旗还要照样升、岗还要照样站,于是他们还要充当真主党的人肉靶子。影片一开始,在总部待了一年的新兵兹弗第一次来到前线就接受了将真主党布设的地雷取回研究这样的危险任务。以军要撤退了,却发现自己的后路被敌人埋上了炸弹,而布雷方式还是向以色列人学的(真是荒诞)。影片的开头便以兹弗在迷宫般的要塞中迷失方向,四处游荡的过程为导线,介绍了整个要塞。18年前,兹弗的姑父作为进攻要塞的突击队员牺牲在了这座山头,从此这座要塞就成为了以色列军人荣誉与勇气的象征。可如今,兹弗走在昏暗、逼仄、混乱的环境中看到的是一个个疲惫的身躯、无神的双眼和呆滞的面容。他们唯一的盟军是那些被称为间谍的假人。士兵们在要塞里每天单调乏味的生活和终日提心吊胆的恐惧的双重压迫之下苟延残喘,被煎熬成一具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就和越南丛林里的美国大兵一样。在这里,既看不到荣誉也看不到勇气,有的只是麻木和无望。
    兹弗起初认为任务危险而拒绝执行,但在上级军官的命令和要塞指挥官里拉兹的逼迫下被迫接受了任务,结果被当场炸死。两天后,上级派来的排雷车轻而易举的排除了地雷,兹弗的牺牲毫无意义。以兹弗的死为开始,要塞的士兵们接二连三的毫无征兆的死在敌人的炮击下,怀疑和厌战的情绪也开始像瘟疫一样在要塞里蔓延。兹弗临死前说的话也开始流传:“当年战争时实际已经下令停止进攻波弗特,可命令在下达过程中不知在哪里消失了,于是波弗特被攻陷了,18年来士兵们一直坚守在这里。”原来,所谓18年的坚守只是因为一个荒谬的开始,正如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建立也是因为一个荒谬的开始。可是,正如片中以色列军官所说的:“那又怎么样呢?”。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其实世界上很多的战争和仇恨都像《格列佛游记》中大头派和小头派之间的战争一样当初是因为一些极其微小甚至是荒谬绝伦的理由引起的,随着年代的流逝,现在的人已根本记不得当初是因何爆发冲突的,可这些战争和仇恨今天依然在继续,并将会传给我们的后代,其实历史本身就是荒谬的。
    在片中,作为个体的一个个士兵不再是一架精巧的杀人机器上的一个合格部件,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人。他们有的期待着战后去和自己的美国女友团聚,有的则梦想着成为一个音乐家。然而,他们最终都没有活到撤军之日,残酷的战争最终粉碎了他们的一切希望。战争在长期折磨他们的肉体,榨取他们的精神和活力之后,又彻底的消灭了他们的肉体,让他们的所有梦想都成为泡影。影片里有两个场景最令我感动,一个是史毕兹在地道里弹着电子琴动情地吟唱:“母亲痛彻心肺,她该怨恨谁?我又怨恨谁?”;一个是兹弗的父亲在电视里凄凉地说:“他并不怨恨任何人,这是政治的失误,和具体的人没有关系”。在那一刻,我心底里那柔软的部分被深深的刺痛了,这些士兵,他们在我眼中不再只是入侵别国的侵略者和屠杀平民的刽子手,他们也都是父母的儿子,也都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是啊!我们又该怨恨谁呢?我们总幻想将自己的命运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其实全世界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小人物的命运往往掌握在大人物手里,大人物的命运又掌握在时代那看不见的手里。多年前看过一篇小说,一个被日本军官收养的中国孤儿劝他的养父:“回到日本去吧,这里不是你的家。”他的养父回答:“我们都是小人物,国家、战争这些事都是大人物决定的,我们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其实小人物的命运就像风中的浮萍一样,决定浮萍落在哪里的是风,而不是浮萍自己,虽然凄凉但却无奈。
    影片的主角是要塞的指挥官里拉兹。里拉兹是一名典型的以色列军人,恪尽职守、忠诚勇敢,甚至在休假时也扛着枪,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职业精神才被派到最危险的波弗特来。当兹弗对命令产生怀疑时,他便强迫他服从命令,并不是因为残忍,而是因为他认为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里拉兹也渴望离开前线,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但他认为身为军人既然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就应该忠于职守,站好最后一班岗。他之所以和手下的士兵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就是为了避免和他们产生感情,从而影响自己执行任务。可他终究只是一个人,不是一块石头,眼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眨眼间变成尘土,里拉兹终于也达到了崩溃的极限。面对着在炮火中挣扎着,无助的向他求救的战友,他战栗了、恐惧了,呆立在那里不知所措;上级们不顾士兵的死亡,依然麻木不仁的下令重建绿岗,继续放哨,里拉兹终于愤怒了、爆发了,他悲愤的向上级控诉:“这样毫无意义的牺牲究竟有何价值?”当他又面临给绿岗哨兵排班的困境时,他拒绝指派,平时满是抱怨的士兵们主动承担了任务,其实精明如里拉兹者恐怕早已料到了会是这一结果,可一向敢于担当的他还是选择了逃避,毕竟每一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
    一直认为以色列是最为顽强的一个敌人,但通过本片我们看到了以色列人脆弱的另一面。对待强大的敌人最好的武器不是力量而是时间。以色列之所以能以弹丸之地、如许之民在强邻环伺中同阿拉伯国家周旋至今,靠的是它顽强的意志和正确的战术;而真主党以区区数千之众,靠着简陋的武器,竟能以小搏大,打败拥有数十万精锐部队,更有唯一超级大国为后援,甚至连埃及、叙利亚这样的地区大国都奈何不得的中东小霸以色列,靠的同样是坚韧的意志和正确的战术。
    以真主党的弱小实力,若同强大的以军正面交锋,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它采用了以弱胜强最为有效的战术——游击战。我坚决反对那些称真主党和哈马斯为恐怖分子的歧视性言论。所谓人体炸弹其实是弱者最后的武器,正像阿拉法特所说:“我们的人民没有F—16,也没有导弹,有的只是自己的身体。难道真要逼着阿拉伯人举着长矛刺刀去进攻波弗特这样拥有坦克大炮的以军阵地才算是光明正大。当年抗联也曾经袭击过日本开拓团(定居点),铁道游击队在掀翻鬼子列车时恐怕也没法百分之百避免误伤平民,武工队也从不穿军服,鬼子当年也称八路是土匪。那又怎么样呢?按照现代流行的所谓人道主义观点,否认自己祖先的光辉业绩,承认他们是恐怖分子?对待侵占自己国土,杀害自己同胞的侵略者,反抗应该是不限任何手段的。那些用所谓国际法苛求阿拉伯人的精英们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
    事实证明,真主党的战术是正确有效地。像以色列这种强大的敌手,他们可以忍受重大的伤亡,可以忍受战争的残酷,却没法忍受望不到尽头的长期战争对士兵和国民的煎熬与折磨。短期结束的战争,即使伤亡巨大,一般也不会对军民士气产生致命的打击,如果迅速取胜的话,甚至有助于提过国民士气。可长期战争却不是这样,即使再饱满的士气,再高昂的战斗意志,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尽头的苦熬中最后也会被消磨殆尽(正如我们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所看到的)。战争初期年轻士兵带着些许兴奋、些许紧张、些许恐惧的乐观情绪很快便会被战壕中枯燥、单调、乏味的生活所产生的疲惫、厌倦、烦恼所取代,最终完全被悲观绝望的情绪所压垮,在不见天日的地道中同战士的身体一起溃烂发炎的是战士的思想和灵魂。
    即使坚韧顽强如犹太人,在经过18年对胜利漫长而无望的等待之后,在比他们更为顽强的敌人面前,也终于感受到了慌乱和恐惧。在年轻士兵不断牺牲的鲜血的刺激下,以色列的母亲也终于感受到了无数阿拉伯母亲几十年来所感受的痛苦与悲伤,理解了她们心中的绝望与凄凉,于是“四母亲”反战运动诞生了,一向团结一致的以色列社会终于发生了分裂,“撤退”这个从未出现过的词汇终于出现在了以色列内阁的议程上,小小的波弗特要塞正是这一时代大背景的一个缩微写真。一个个风华正茂的以色列青年,本应在和平的环境里享受大好青春,正是应该和女朋友一起唱歌、跳舞、谈恋爱的黄金季节,却被迫穿起厚重的军服,困守在波弗特狭小阴暗的地道里。于是,一场悲剧开始了。前有看不见摸不着却又似乎无处不在的恐怖敌人,后有昏聩无能对前线将士生死漠不关心的的冷酷政客;神秘莫测的突然袭击,前后矛盾的混乱指挥;战友突然死亡的震撼,后方亲属的悲惨控诉;这一切的一切将这群饱受思乡之苦折磨的年轻士兵压的透不过气来。
    一个个花一般年轻鲜活的生命在这里无声无息地凋零,那些幸存者(抑或不幸者)则继续在生不如死的困境中苟活。一个个脆弱的灵魂在苦闷、压抑、彷徨中痛苦的呻吟、煎熬,最终崩溃垮掉。首先垮掉的是年轻的新兵,然后是成熟的老兵,最后是要塞的灵魂里拉兹。里拉兹——忠诚和荣誉的象征,纪律和服从的典型,在这如坟墓般阴森恐怖的压抑环境里最终也崩溃掉了,一向对上级命令有着盲从般信任的里拉兹终于也对上级的命令产生了怀疑,并对这场战争的意义产生了质疑。
    放弃要塞的命令终于下达了,最后剩下的12名士兵兴高采烈的做着撤退前的最后准备,午夜一到,他们就将炸毁他们坚守了18年的波弗特要塞,回到久违的故乡去与亲人们团聚。不料,风云突变,政客们出于一些士兵们永远无法理解的政治考量,收回了撤退的指令,命令士兵们继续在在布满炸药的要塞中坚守。这种朝令夕改的反复成为了压垮要塞中焦急等待回家的士兵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的最后一根稻草。刚刚燃起的回家的希望被兜头一盆冷水彻底浇灭了。士兵们愤怒了,绝望了,久经考验的士兵如今却害怕再一次站在哨位上,他们把这种不满和愤怒无情的发泄在要塞的指挥官里拉兹身上,里拉兹成为了士兵们发泄愤怒的出气筒和官方无能政策的替罪羊。
    但在这天塌地陷般的绝境中已经有所动摇的里拉兹反而镇定了下来,拒绝了克里斯要他自行炸平要塞,带领战友离开的请求,安抚惊慌失措的艾米罗,鼓励战友们站好最后一班岗。看到这里,即使作为敌人,也要为里拉兹作为军人的职业精神致以深深的敬意。里拉兹与他的下属不同的地方在于里拉兹有自己的原则,有坚守的底线。虽然里拉兹也有恐惧,也有脆弱的时候,也想早日逃离这里,和自己的恋人相聚,但他时刻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军人的使命与职责。所谓军人,其实质是政府手中的刀剑。即是刀剑,其命运便不会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掌握在拿剑的人手中。砍还是不砍?砍向谁?这些问题不需要刀剑自己来思考,更不需要刀剑来做出决定,做出思考和决定的是拿剑的手,即政治家。一把合格的刀剑它所要做的就是随时保持锐利,一经挥出,即毫不犹豫的斩向目标,取其首级,而无论何时挥出,目标是谁。所以说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军人不需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因为军人一旦有了独立的思考,就如同刀剑有了自己的意志。而一把有了自己意志的刀剑,在砍向目标时就可能产生犹豫和迟疑,而在战场上,哪怕是片刻的犹疑也将是致命的。一把产生迟疑的刀剑就再也不会得心应手,就是一把不合格的钝剑,就必须被抛弃。里拉兹最终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合格的军人,他虽然产生了怀疑,却并没有犹豫,最终依然选择了坚守岗位。这一决定,无比艰难,所以可贵。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可以说是角色决定命运。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对自己有一个角色定位,这种渗透到骨髓里的信念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和我们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的命运。里拉兹的自我定位就是一个合格的军人,尽管他已经对上级的命令和这场战争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但他对自己的这种角色定位使他不可能放弃自己的职责,自己的岗位而去逃生,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战友的生命。正如里拉兹自己所说:“我希望自己现在有胆量离开这里,亲自炸平这里,带你们离开,不过说实话,抛开我的军阶,抛开我的级别,我就是不能离开这里,我做不到,什么东西阻止我这么做。”其实里拉兹很像《集结号》里的谷子地,虽然谷子地后来无数次痛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带着自己的弟兄离开,可如果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还是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坚守,因为骨子里的东西我们无法改变。说到自我角色定位,记忆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走向共和》里的李鸿章。庚子国变前,面对山雨欲来之势,梁启超给李鸿章提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先发制人,率兵北上剿灭义和团,以断外人干涉口实;中策是另立山头,在广东自任大总统,保南方一方平安。”未待其说完,李鸿章即打断他道:“你的上中两策虽好,我却只能采用你的下策。”即等朝廷把事情搞砸后,出来收拾残局,签订丧权辱国条约,承担骂名。梁启超默然良久道:“虽然来之前早已想到中堂会选择此策,但闻听此言还是禁不住为中堂惋惜。”李鸿章凄然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李鸿章之所以选择下策是因为他在骨子里给自己的定位是做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但要学岳飞上阵杀敌,血染疆场;还要学秦桧替主子揽脏水,背黑锅,承担千古骂名。虽然他也有不甘,但最后还是不能逃脱自己的宿命,死在了签订卖国条约的谈判中,不但生前受尽唾骂,死后也是遗臭万年。人一旦有了自我角色定位,便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强化这一自我心理暗示,一言一行都向自己想象中的自我形象靠拢。当他成年后,这一自我定位已成为他整个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使你对它产生怀疑,也很难进行改变,就像我们即使对自己的右手不满意,也不可能将它切掉再更换一条更强壮的手臂。所以李鸿章最后只能无奈的选择“卖国”,里拉兹最终也只能选择哪怕是无意义的坚守,这就是他们命运的悲剧所在,但也正是他们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
    历经劫难的波弗特终于到了它的大限,无数渴望生命的年轻士兵永远长眠在了这里,而渴望保护他们的里拉兹却最终活了下来,亲眼看到要塞在冲天的火光中化为灰烬,和它一起被埋葬的是刻着18年前攻占要塞时牺牲者名字的铁牌。当大卫王之星最终从要塞上空落下时我长舒了一口气。别人的东西,你拿了,终究是要还的。被以色列人占领了18年的波弗特是这样,被以色列人占领了60年的巴勒斯坦最终也会是这样。就像克雷孟梭总理在凡尔赛宫所说的:“生于不义,必毁于耻辱!” 佛家说世界上最怕的就是执着二字,有时候放弃其实是更好的一种选择。
    当波弗特的最后一批守卫者跨过边境时,迎接他们的只有同袍们的欢呼声,为的不是勇气,更不是荣誉,而只是因为他们还活着。劫后余生回到家乡的以色列士兵紧紧相拥在一起,里拉兹终于脱掉了沉重的军服,跪倒在地上,大口大口的喘息着自由的空气。这一刻,没有胜利者的凯旋,有的只是如释重负。在前方,等待他们的没有鲜花和掌声,只有白发苍苍的母亲的思念和苦苦等待的情人的拥抱;而在他们身后,留下的除了波弗特的废墟之外还有无数年轻以色列士兵的生命和犹太母亲的眼泪,以及更多的阿拉伯人的血泪。
    祝福以色列人,更祝福阿拉伯人,愿他们最终都能回到属于自己的土地上。也许终有一天,当阿拉伯人的星月战旗重新在耶路撒冷上空高高飘扬的时候,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才能实现它最终的和平与繁荣。

 3 ) 《波弗特》:如何被炮灰埋葬?

【影评】《波弗特》:真实残酷的反战电影 被荒诞可耻埋葬的炮灰

战争结束的时候,人们总会在战场上清理一些东西,这个工作量是很大的,也很艰巨。但实际上只有两样东西最难清理,一是尸体,二是旗帜! ―――韩兮 波弗特是一个古老的城堡,建于公元12世纪,历代均是兵家必争之地。1982年,以色列进攻黎巴嫩的时候控制了这个要塞,而18年后,以军则要撤离这个地方,但是,谁能站好这最后一班岗呢? 关于中东地区战争的影片已经拍了许多,美国人有美国人的角度,以色列人有以色列人的角度,阿拉伯人当然也有阿拉伯人的角度,虽然角度不同,但这些影片都具有反战性,这一点似乎无须质疑。但是,这只是一些导演的想法,现实是中东依旧混乱,各方势力还继续相互仇视着,每一天还会有人因为战火而丧生。 理想与现实往往无法达成真正的统一,撤离要塞是所有以军的梦想,但现实是撤退的道路竟然被地雷所阻挡了,扫清地雷是撤退的第一步,这的确很荒谬,一个占领了18年的要塞却在归路上被对方设下了地雷,而据说对方设地雷的手段还是向以军学习的。毫无疑问,这个情节的设置带有强烈的批判性,从某种角度来说,以军现在这种状态的产生无疑是自己造成的,正所谓作茧自缚。 兹弗是一个排雷的新兵,入伍很长时间,但却是第一次排雷,在基地指挥里拉兹的强烈要求下,兹弗以一个军人的形象前去排雷,结果却失去了生命。军人,便是要服从命令的,里拉兹是这样做的,他要求他的手下也要这样做,但兹弗却牺牲了。更可笑的是,兹弗的牺牲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新式的排雷工具完全可以避免人员上的危险。命令害了兹弗,所以当兹弗的父亲支持以色列国内“四母亲运动”的时候提出了明确的观点,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失误,与里拉兹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里拉兹依然受到了以克雷斯为代表的手下的质疑。说到战争片,许多人都要归结到人性上去,或者是嗜血的狂战分子,或者是懦弱的反战斗士,也或者是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对手的尊敬。这部影片当然也不例外,许多情节的设置都与人性有关,尤其是里拉兹这个人物,他时时刻刻以一个军人的姿态出现,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别人,但当好友躺倒在炮火之下向他发出求救的哀嚎的时候,他却被吓坏了。这个矛盾令里拉兹脆弱的一面表现无遗。 在战争面前,谁又不是脆弱的呢?里拉兹绝不是一个嗜战的分子,他同样想逃离这个危险的地方,但他首先是一个军人,他不能容忍的是一个逃兵的行为,即便被别人所厌恶,他也必须遵守命令,所以,在那些个人的面前,他无疑成为了一个政治的替罪羊。当部队终于安全地撤离基地的时候,里拉兹脱下了他全身的武装,沉重的枷锁终于不再羁绊着他了,他可以如释重负般地大口喘气。 里拉兹这个人物无疑是丰满的,但事实上他在影片中最直观的作用却并非是作为一个个体而出现的。在里拉兹的身上,导演赋与了许多暗示,如前面所说,里拉兹是政治的替罪羊,他的坚持与他的转变都暗喻了以色列的政治意向。影片多次强调十八年前那场夺取波弗特的战争,这是以色列军人们的骄傲,但这骄傲是正确的吗?也许根本就没有下达过这样的命令,往事的真相已经被埋藏了,已经不重要了,正如士兵们所说的,喜不喜欢里拉兹重要吗?不重要的。对于一个军人来说,其实是无所谓政治的,他们只是在服从命令,而这种盲从下的胜利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那块英雄的牌匾只能留在销毁的基地中了。 兹弗死了,还有几名绿哨中的战士也死了,作为个体,他们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理想,但作为一名军人,他们的死是与命令直接相关的。如果说撤离是正确的,那么十八年前的进攻则是荒诞的,如果说坚守最后一班岗是正确的,那么政治谈判时无视战士生死的命令则是可耻的。荒谬与可耻组成了以色列与黎巴嫩之间长达二十年的战争,导演的用意便显而易见了! 波弗特基地最终被炸毁,与那些已经死去的英雄们都成为了真正的历史,而历史却是用政治的炮灰涂抹的,在人性被命令禁锢着的时候,反战便显得犹为重要了! 韩兮 2007-12-14于通州

 4 ) 《波弗特》:驻守焚毁与回家

(芷宁写于2008年2月2日)
    始建于12世纪的十字军要塞波弗特堡垒,位于黎巴嫩境内,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几百年来,这个遗迹见证了无数的杀戮和硝烟,往昔的峥嵘沧桑也为它平添几分神秘感,驻守它俨然代表着的“英勇”象征。1982年,经过一场激烈又充满争议的战争后,以色列国旗最终飘扬在要塞上空。18年后,面对公众的不满与抗议,以色列政府最终决定撤离此地。
    这是以色列影片《波弗特》的史实和事实背景,虽是一部战争片,但该片完全没有通常意义上战争片那激荡惨烈的攻防对抗,也没有眼花缭乱的动作场面,它能获得2007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确有它的长处,长于对战争中人性深层而细腻的剖析,也长于对历史政治事件的客观视角,还长于它对战争真切而细微的感受描绘和贯穿全片的绵绵反思。
    虽是一部借助于政治历史背景的影片,但导演约瑟夫·斯达却没有站在任何立场上表述观点,而是淡化了政治气氛,客观而人性地呈现了一段往事和特定的人物状态——2000年以军撤离波弗特前夕,驻守在要塞的以军士兵独特的经历和心路。在这个18年前以军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山头上,驻守的士兵们因相关协定,被明令不准撤退,不准反击,幸运的话能活到完全撤军的那一天,不走运的话只能成为对方导弹的活靶子。
    大多数士兵对此已习以为常,年轻的脸上流露出疲惫麻木甚至是迷惘的呆滞神情,双眼也逐渐失去了神采,对生命和生存本身充满了无望感,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军人的信念和渴望正在逐渐消退,他们困惑于为何而战,也不知道为何而守,更不知道这最后的一班岗要延续到何时?何况,他们撤离的道路上近来被敌方布满了地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敌方铺设地雷的方式还是向以军学习的。
    兹弗是一个排雷新兵,在总部呆了很久,还没实战过,影片伊始,他被直升机送到了波弗特,以完成排雷工作。通过监视器观察后,兹弗认定这次任务很危险,拒绝执行,可上司命令他去做,且波弗特的指挥官里拉兹也强烈要求兹弗像一个军人那样去战斗,结果致使兹弗死在了排雷现场。兹弗死后,上面改变了计划,两天后,排雷车到来,快速排除了危险——这也极具讽刺意味,仿佛兹弗的死是白搭的。
    事实上,里拉兹不是一个冷酷的人,他只是一个军人,一个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这也是他被上面派到波弗特做指挥官的原因。然而,手下人却因兹弗的死,对里拉兹产生了质疑,认为他对生命缺乏起码的尊重。接着新一轮的导弹袭击轰掉了绿岗哨卡,岗里的人死了一个又一个,里拉兹的忍受底线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当好友被炮火击中,躺在掩体外向他求救时,他呆掉了,完全不知所措,恐惧令他的面部肌肉微微抽动。在之后的军事会议上,听到上司决定重修绿岗、继续布哨的决定后,里拉兹终于爆发了,质问为什么还要他们做不能还击的人肉靶子?
    在现实战争中,普通人的生命得不到尊重的现象屡见不鲜,往往高层和政客的几句话或权衡利弊的决定就能决定普通士兵的生死。在撤离时,波弗特要塞只留下12个人布设炸药、做最后的清理,可是,那个最终的命令却迟迟下达不了,原因是内阁不肯表态,于是那12个被越来越密集的恐惧折磨的人又多熬了些时日。离开时,那块记录着18年前“英勇之士”名字的铁牌,无论如何也拆除不了,里拉兹意味深长地叹道:“也许他们愿意留在这里。”
    终于得到了命令,炸药被引爆了,在里拉兹等人最后的瞩目中,波弗特堡这个承载着太多历史和血腥的地方结束了它的使命,火光过处,崩裂坍塌,硝烟弥漫,十分壮观,那块记录着曾经英勇事迹的铁牌也在爆炸中消散,一如当初占领此地的枉费一般。冲天的火光和震耳的炸裂声,无不在暗示着当初的攻打和如今的撤离一样,都是那么的无稽,而那些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只能如满天的灰尘般跌落在不知名的角落。
    这部风格非一般的战争影片,有着鲜活而真切的人物塑造,特别是心理层次饱满的里拉兹,不论一贯的坚决还是片刻的脆弱,不论内心的超负荷还是找不到出口的愤懑,都被拿捏表现的丝丝入扣。当绿岗被炸后,里拉兹面临着重新布哨的难题,他先安排了自己的岗,失去战友的沉痛和特殊的境况促使手下人一改平时的不满,报出了自愿承担的岗时,里拉兹虽只是低头记录,但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激动;上司告诉里拉兹,兹弗的父亲想和他谈谈,里拉兹拒绝了,之后他在电视上看到兹弗的父亲、这个失去儿子的老人面容凄凉而镇定地在采访中表示,他不抱怨任何人,这是政治上的失误,和哪个具体的人没关系。闻听后,里拉兹的内心十分复杂;每次绿岗遇袭,里拉兹都是第一个赶到,当史坦兹轮换了他的岗,他回到了掩体后,没过几分钟,监视器里就出现了惊人的画面——绿岗再次被导弹轰掉,里拉兹飞跑过去,狂呼着史坦兹的名字……而这样的场面,他已经历过好几次;当内阁对撤军不做表态,12个人和大量炸药被滞留在危机四伏的波弗特时,士兵克雷斯劝里拉兹自作主张炸毁并离开这里,然而,里拉兹不能也不愿做一个逃兵,也不能容忍别人这样,遵守命令这个概念仿佛烙在他的心脑中;当部队终于安全撤回后,里拉兹跳下坦克,走到空旷处,脱下了沉重的装备,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他微弯着腰,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空气,如释重负。
    该片的配乐十分动人,简单清澈却具有直达人心深处的力量,片尾的音乐舒缓清新且发人深省,而片中的一段弹唱则更是将影片的情绪烘托到了高潮——在几个战友死后,里拉兹让会弹琴的史坦兹弹唱一首歌,史坦兹唱道:“……父亲为儿子流泪,也为父辈们哭泣,母亲们撕心裂肺,谁能回答我们为了什么而战……”闻听时结合波弗特堡的史实、片中兹弗父亲的话语和彼时发生在以色列的“四母亲反战运动”,令人感慨不已。
    曾经,身为士兵的他们守卫着一个英勇的神话,然而,过往的云烟难以尽述其本真,而今,映天的火光焚烧了过去,换回的是回家的路。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6809764_d.html

 5 ) Beaufort

名字美麗, 真實卻不美麗, 一群末代以色列駐守Beaufort 的部隊, 除卻了英勇無敵的面紗, 其實每天遭受四方八面不知從何而來的導彈和迫擊砲襲擊, 一個又一個的同袍受襲而死, 卻連軍人最根本的原則: 以牙還牙, 以血還血都做不到, 被迫躲在地堡中等待撤軍的命令, 度日如年. 電影一改戰爭片的爆炸格局, 只集中描述士兵度日如年的心理, 以及同袍一個一個死去的創傷. 電影節奏緩緩推進, 連第一個拆彈專家在地堡中迷路都去了十幾分鐘. 電影中後段開始精彩, 指揮官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受襲, 卻無能為力, 開始失控. 到最後成功撤退後, 指揮官第一件做的是, 竟然是除下軍服大啖喘氣. 電影中嘗試拆除以軍霸道, 無敵的一面, 連訪問死去的拆彈專家的父親, 都不是為國捐軀為榮, 旨在表現在以軍軍人面對四方八面的攻擊的恐懼及人性的一面. 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 雖然我稍嫌描寫軍人的恐懼不夠深入. 反而, 危險的地方是, 這套電影表達的: 原來以軍軍人也是脆弱的表面, 替換了現實的情況. 或許最需要思考的是, 既然以色列知道他們的行為必然導致自己置身於危險中, 但為何每次當以巴之間快要靠近和解的時候, 希望最終以軍事行動扼殺於萌芽之中? 以巴問題背後以一種什麼邏輯運行著. 或許問題離開了電影本身, 但卻是我看完電影後第一個想到的問題.

 6 ) 再見美麗堡



名字美麗, 真實卻不美麗, 一群末代以色列駐守Beaufort 的部隊, 除卻了英勇無敵的面紗, 其實每天遭受四方八面不知從何而來的導彈和迫擊砲襲擊, 一個又一個的同袍受襲而死, 卻連軍人最根本的原則: 以牙還牙, 以血還血都做不到, 被迫躲在地堡中等待撤軍的命令, 度日如年. 電影一改戰爭片的爆炸格局, 只集中描述士兵度日如年的心理, 以及同袍一個一個死去的創傷. 電影節奏緩緩推進, 連第一個拆彈專家在地堡中迷路都去了十幾分鐘. 電影中後段開始精彩, 指揮官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受襲, 卻無能為力, 開始失控. 到最後成功撤退後, 指揮官第一件做的是, 竟然是除下軍服大啖喘氣. 電影中嘗試拆除以軍霸道, 無敵的一面, 連訪問死去的拆彈專家的父親, 都不是為國捐軀為榮, 旨在表現在以軍軍人面對四方八面的攻擊的恐懼及人性的一面. 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 雖然我稍嫌描寫軍人的恐懼不夠深入. 反而, 危險的地方是, 這套電影表達的: 原來以軍軍人也是脆弱的表面, 替換了現實的情況. 或許最需要思考的是, 既然以色列知道他們的行為必然導致自己置身於危險中, 但為何每次當以巴之間快要靠近和解的時候, 希望最終以軍事行動扼殺於萌芽之中? 以巴問題背後以一種什麼邏輯運行著. 或許問題離開了電影本身, 但卻是我看完電影後第一個想到的問題.
# 0 Comments
# Filed under: 其他影話

 短评

很感人很有趣的一部电影 @2008-08-03 16:52:50 @2022-11-28 16:58:59

6分钟前
  • Ti
  • 力荐

跟第九突击队类似的片子

9分钟前
  • ZEAL
  • 还行

第一次看是实在看不进去,不愿意浪费时间还特意标记避免再次撞车。忍不住第二次还是用1.5倍速和2倍速飘过,安静的话痨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需要民众上战场不是谁反战就能选择逃避的。6.8/566 短评99条 【IMDb6.7/4700 预算2500万美元,北美票房10.25万美元,全球票房27.13万美元】

12分钟前
  • 安心
  • 很差

这种电影看起来特别的沉闷

15分钟前
  • 乌糟猫
  • 还行

作为获得柏林最佳导演的影片,确实很吸引人。独特的地理、视角展现了不同一般的战争影片,摄影、剪接非常棒,记忆深刻还有简单而直达灵魂的配乐。

19分钟前
  • 神甫
  • 还行

到现在偶尔还能发现漏标的,想当年这部片的碟是在天河买的啊。

24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战争,毁灭一切的战争!

28分钟前
  • 北极光
  • 推荐

战场上的他们,也是在上班。然而何其不同,然而又有什么不同?有多少事情,人们是出于自愿而做的?又有多少时候,大众只是某些意志底下的棋子?于是又要问,自我意志和国家意志之间真的存在公平关系么?刚刚想着这样的问题,炸弹突然就落下了,随后是一阵作动,再随后,人们瘫坐着,想着自己的结尾,想着为何来到这里,想着想着,雨下起来了,刹那间,所有思绪退潮,而在短暂平静背后,是明日依旧照常升起的太阳,又要继续这样活下去了,在新的一天,承担旧的自我,努力假装,努力活下去。(临场感十足。音效做得很好。另外,背景音乐也做得很好,藏起来似的,不抢戏,和环境音完美融合在一起,听起来就像没中断过一样。

29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还行,是个很值得思考的电影,毕竟是以色列的电影,战争,导演把这样的一个枯燥的故事导演的不慌不忙很见功底的,还行吧,我那个碟子翻译的一点都不好```````看的不是很懂

30分钟前
  • Ernesto
  • 推荐

无数事实证明战争里头最可以牺牲也是最不重要的兴许就是人了吧。

32分钟前
  • 的云
  • 推荐

平平

36分钟前
  • 水水
  • 还行

Ziv爸爸接受采访,Liraz自己爬回去挂国旗等桥段戳泪点。但是Liraz居然也是个segen,未免有点太弱,这个心理素质怎么当commander啊。。。

39分钟前
  • De Ajacied
  • 力荐

无辜的士兵之于地图上的敏感地带,最多也仅仅是隔靴搔痒.!

41分钟前
  • WAKEUPSTUPID
  • 力荐

论怎样才算一名好军官?

46分钟前
  • cb1030
  • 力荐

7分。1犹太人和阿拉伯人血缘很近。2,极端。以色列如今极端的猛完全是二战时极端的怂刺激的。3,战争在个人层面是残酷和无聊的。4关于战略和战术层面的不同。

51分钟前
  • munianhe
  • 推荐

没有战争场面的战争,只有人一个个的倒下。

56分钟前
  • Jarod|而已先生
  • 推荐

介是文艺片吧。。。。。好吧,战争时期人最不值钱了

1小时前
  • 阿鲁鲁~
  • 还行

第一是无聊,第二是犹豫不决又高瞻远瞩的领导,第三是敌人,

1小时前
  • Die Katze
  • 力荐

以色列人口少,所以实行义务兵役制,日复一日的炮弹来袭钝化了驻守要塞的士兵,沉寂的背后更多是压抑与迷茫.一位拆弹专家的死变成了转折点...

1小时前
  • 畅在路上
  • 推荐

战争只是政客的游戏 很多无谓的牺牲

1小时前
  • 银色艾草
  • 推荐